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6 15:4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剧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也为自身营造了苦难和噩梦,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全面总结自己发展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发展的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他把人们的环境观拉向更高更远。“我们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着它”,不但我们这一代要生存发展,也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有余地,留有美好的环境。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建国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三分之二以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过去不可持续的煤炭开发和利用政策,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严重恶化。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煤炭工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确立了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人口和发展的需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冲破关税壁垒之后,技术壁垒包括绿色壁垒将成为制约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我国煤炭工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开采,洁净利用,才能经受入世后的各种挑战,提高煤炭行业的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比较丰富多样的能源资源,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人均资源少,分布不平衡,能源利用率低的不足。

一、我国资源的主要特征

1、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预测资源总量为5.57万亿t,截止1999年底探明储量1万亿t。其中,已利用储量中尚余可采储量887亿t,尚未利用精查储量约为840亿t,可供建井的选择余地较大,是我国最可靠最有保障的能源,但开发条件较差,经济可采量少,适合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只占总储量的7%。

2、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t,但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只有约24亿t,居世界第12位,若没有新的增量,如按1.6亿t/a计算,只可开采十余年。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远高于原油生产增长,预计2005年和2015年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超过5000万――6000万和10000万――12000万,并且资源远离消费中心,地面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m3,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约9400亿m3,总量居世界第24位,人均资源量排在46位,若年产量按500亿m3计,也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储量。

4、我国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只有13.8%,1999年,我国水电发电量仅占到总发电量的17.27%。未来水电开发建设将加快,特别是“西电东输”规划的实施,将大大促进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的开发,预计到2005年水电发电量能达到2752亿kWh,比1999年增加783亿kWh,年均增长速度5.7%。

勿庸置疑,未来能源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诸如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而中国核电站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尚需长期努力。在通往未来能源的过渡期内,煤炭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煤炭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煤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近一个时期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能源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煤炭产量严重过剩,煤炭企业生产难以维系,全行业出现整体亏损。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它已成为各类工业的重要燃料、化工原料,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

1、煤炭是工业化的燃料动力基础。1998,第二产业用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6%,其中:发电和供热能耗中,煤炭已占81%以上。

2、煤炭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1998年,我国化工行业用煤量达78Mt,占化工能源消费的77.0%,氮肥原料65%来自煤和焦炭。

3、煤炭是主要的民用燃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镇和民用煤约为0.3Gt,占煤炭消费量的24%,而美国仅占1.0%左右。

4、煤炭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国煤炭出口量逐年增加,1998年为32.30Mt,1999年39.26Mt,2000年58.84Mt,出口煤量从世界的第6位跃居第3位。

21世纪将是能源多元化的时代,天然气、石油、水电、核能以及其它能源都将有长足增长。虽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其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为65%、62%和60%左右,2050年也不会低于50%。如果能源政策有利,煤炭的转化有所突破,煤炭消费还会有较大提高,其比例也将会出现回弹。

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后备资源不足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我国煤炭资源压力增大,大批进入晚期的大中型矿井产量锐减,地质难度增加,探明储量增幅减缓,可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在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的剩余储量中,扣除永久性压煤,即将报废矿井储量等实际可供开采储量只有41Gt,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采年限只有二十几年。因此,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局面。

2、煤炭资源管理失控,浪费严重

过去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脱困,国家采取了大、中、小型煤矿一起上的粗放开发。由于中、小煤矿规模小,效益差;加之技术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方式,即使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也比世界主要采煤国低20%,煤矿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差,不能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是过去资源不被当作资产,资源无价,资源性产品低价,造成了资源掠夺性开采,致使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煤矿、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原煤回收率分别只有50%、30%、和10%。另外,因乡镇煤矿的乱采滥挖,每年破坏可采储量约3Gt,又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重生产轻加工,煤炭生产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国有大中型煤矿历史包袱较重,举步维艰。

3、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

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是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煤炭多种经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多数企业技术装备差,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煤炭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行,煤炭企业也必将要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竞争,煤炭工业必须要以煤为前提发展多种经营。

4、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煤炭高强度的开采,破坏了地形地貌,形成大量的矿渣,坑口和断面,诱发滑坡,泥石流,引起地表下沉,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同时造成矿区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而且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

(1)我国煤矿每采万吨煤,地表下降平均为0.2hm2;不仅使矿区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

(2)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露天存放压占大量耕地,据统计,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矸石1500余座,堆积量约为3Gt,占地300――400hm2。而且每年还要新生1.2亿多吨矸石;煤矸石长期堆放而自燃又会污染环境;此外,矸石淋溶水将污染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体。

(3)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2400m3,仅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分布极不平衡。就煤炭行业而言,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75%,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总水量的19%,形成了富煤地区缺水的格局。随着开采延伸,地下水位下降,缺水更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煤矿每年外排矿井水2.2Gt,这些矿井水净化利用的不足20%,这些未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外排,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对矿区周围环境也产生污染。

(4)粉尘废气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瓦斯排放,工业及民用燃烧,运输及储运损失等,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国消耗的煤炭总量中,直接用于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和民用灶具等燃烧煤炭近85%,因而煤炭总体利用率低,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50%,由此造成的粉尘、SO2、酸雨污染严重。

据预测,在未来30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国能源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为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这些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必须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既同我国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等因素有关,又与煤矿自身的发展路子、资金投入、开采方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法制观念有关。煤炭工业要立足本行业,通过强化管理和决策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洁净燃料、原料。发展现代科技,增加煤炭可采储量储备,节约能源,合理消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胁;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增强煤炭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增加煤炭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资金投入,依靠技术革新,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一、科技进步与煤炭资源的持续利用

煤炭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储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进行,资源存量越来越少,直至枯竭,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而资源的品质既决定于天然禀赋,又决定于技术经济水平。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利用科技进步,我们可以扩大资源存量,并使资源开发进一步合理化,从而尽量延长资源的消耗时间,直至替代资源的出现,实现资源的平稳渡。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可使原本认为无法开采或无开采价值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处理低品位煤,提高煤炭的回收率。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必须节约能源,制止不合理消费。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才能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结构的完善和资源利用前景的扩展。

二、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多手段科学管理

为了改变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必须首先明确资源的价值属性,只有树立资源价值观,才能合理进行资源的价值核算;建立起科学的资源租税费体系;依法有序地实现资源的各种权益;科学地确定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体制;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

“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

实行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国家将煤炭资源的勘察权和采矿权有偿转让给勘探人和采矿人,实现煤炭资源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制止争抢;并有助于缓解因资源差异引起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

三、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将是科学和知识全面创新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特征。合理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在化石能源间的竞争能力,在获取最大使用价值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煤炭是一种低品位的化石能源,中国煤炭灰分、硫分含量高。大部分煤炭灰分在25%――28%左右;硫分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从0.1%――10%不等。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为了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开展,开发洁净煤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煤炭洗选是改善煤炭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效益的最简单、经济的方法之一,也是煤炭深加工的基础。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和设备建设和改造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效力,增加煤炭产品品种和规格,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效益。

(2)完善煤代油技术。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石油需求的急骤增长,不顾中国国情,大量进口石油的作法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三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有识之士清楚的意识到,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增加煤炭比重,以煤炭代替石油。新一代“煤代油”技术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最近,国家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开展节约和替代石油工作,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初步计划在“十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燃料油消耗1450万t。煤炭是最理想的代油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煤代油”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水煤浆技术;正在搞工业性示范和产业化的有煤炭液化和地下气化技术;煤基燃料甲醇技术的推广前景看好。“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煤炭代油,确保能源安全”的能源新思路就是以煤炭优质化、洁净化为前提,使煤炭液化、气化或制成浆体,替代石油燃烧。这是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煤炭由初级产品到优质能源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使煤炭成为洁净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3)开发、完善煤炭洁净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烟气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开发、推广的先进洁净煤技术,它可以燃用劣质燃料和高硫煤,同时提高热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可靠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小型粉煤燃烧技术,成功实现了中小型燃油锅炉的改造,通过特制的燃烧器和合理配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发展动力配煤。动力配煤是工业锅炉利用煤炭技术上的一项进步。据工业锅炉的要求,将几种不同性质的煤,按一定比例配合得到对锅炉燃烧最有利的燃料煤,解决锅炉结构与煤炭质量想适应的问题,不仅保证了煤炭质量,减少了污染,还可合理利用煤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2、煤炭资源集约综合开发

从战略高度出发,煤炭工业必须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构建煤基多联产业链,走优质、高效、洁净的道路,变单一的初级产品为多品种的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煤炭综合开发就是要以洁净煤技术为前导,使煤炭转化成为新型洁净能源,减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并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热效率,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持矿区生态环境。

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以煤炭作为主导产品,包括其下游产业,如煤炭深加工的洗煤、型煤、水煤浆和焦炭以及煤炭的液化、气化和燃烧等产业所组成的关联多元化,同时还包括横向与煤炭产品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和产品,这些产业部门和产品同样与煤炭形成依存关系,如伴生资源、煤层气、瓦斯、地下水、高岭土等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矿山建设、煤炭运输、煤机制造等相关联产业。煤炭综合开发的初级阶段是煤基多元化,其高级阶段是煤基多联产。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靠技术创新,彻底改变煤炭企业的落后面貌,走出单纯靠煤炭产量定兴衰的局面。要本着加工―升值―再加工―再升值的思路,扩大煤炭使用范围,提高煤炭本身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实现煤炭工业的综合发展,集约利用。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奖励机制,落实于生产、管理、销售、服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采煤国家与我们相比,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伤亡小,其主要原因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将难以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专家少,专业知识结构和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国家应保持和加大对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坚持抓骨干、带整体的工作方针,下大力气抓好三级人才库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结语

资源和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必须依赖现代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利用路线。只有发展现代科技才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建立稳固的能源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既发展当代经济又为后代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 濮洪九: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中国煤炭,2001,11

篇2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在欧洲,其目前的政策支持发展木材能源,这构成了人造板行业与能源行业争夺木材原料的局面,致使木材原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一些人造板工厂的关闭。因此,欧洲人造板联盟目前正在积极行动,争取使木材先作为原料用于生产优质人造板,待树木生命周期结束时再将其用于能源生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预计今年年底前欧洲和北美的人造板工业将面临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但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将继续增长。

欧洲刨花板工业在2002年因有数家工厂关闭而受到影响,刨花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2年欧洲刨花板产量299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0.2%;刨花板消费量272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2%。但其出口量有所增加。随着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刨花板工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原料竞争。由于需求不旺,原料供应短缺,西欧刨花板工业重组势在必行。

与上年相比,2002年欧洲定向刨花板继续迅速增长,产量增长17%,达160万立方米;消费量稍有下降,为160万立方米;出口翻番,增加到110万立方米。但定向刨花板工业开工不足,价格也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75%的定向刨花板用于建筑,如墙板、地板、屋顶板、包装和家具等。

2002年,欧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超过850万立方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强化木地板工业的拉动。与上年相比,中密度纤维板消费量增长0.7%,达590万立方米;进口量增长9%,出口量增长24%。但中密度纤维板的价格在2003年初有所下降。胶合板产量持续增长,产量达到340万立方米。这主要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芬兰的产量增长了8.8%。2002年芬兰针叶材胶合板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占胶合板总产量的58%,但其桦木胶合板却面临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竞争。芬兰也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其产量的90%供出口。其热带材胶合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从2002年开始遭遇到来自中国等国胶合板的竞争压力。但今年将生效的欧盟标准EN13986将对热带材贸易产生一定的限制。届时,生产厂家需安装质量控制系统测试其产品,并且必须使用由第三方认证的实验室。

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生产刷新了其历史记录。2002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达563.6万立方米,出口量达158.3万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12.4%。目前,俄罗斯没有定向刨花板生产。

1998年~2002年期间,俄罗斯纤维板产量增长了62%,而消费量却增长了925。2002年,其纤维板出口24.20万立方米。目前,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尚在起步阶段。2002年,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28.6万立方米,目前有数个中密度纤维板厂和定向刨花板厂计划建设。

俄罗斯胶合板生产也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胶合板产量达180万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64%,所生产的胶合板主要供出口,自1998年以来出口量增长了57%。

2003年~2004年,俄罗斯人造板生产、消费、出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今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将达到708.3万立方米,出口量达到197.4万立方米。今后几年,人造板生产能力将增加100万立方米左右。

北美2001年以后,北美人造板生产厂商面临生产能力增加、需求下降、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进口增加、国内经济恶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到2002年才有部分恢复。

北美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2年定向刨花板产量达2040万立方米,占世界定向刨花板总产量的90%。北美也是定向刨花板的主要消费者,需求量达2020万立方米。结构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减少了胶合板的生产能力,控制了定向刨花板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该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爱尔兰、法国、德国2002年共出口201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有大幅度增长。

2002年,针叶材胶合板出口,巴西增长1倍,达25万立方米;智利增长60%,达1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势良好,产量达360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8%;生产能力增长10%,消费量增长9%,达到400万立方米;从欧洲和南美的进口补充了其产量的不足。2002年,其胶合板产量与2001年的差别不大,为1790万立方米(历史上曾超过2000万立方米),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同年,北美胶合板消费量达2070万立方米,但胶合板面临定向刨花板的竞争,市场份额正不断减少。

2003年~2004年,北美人造板工业发展渐趋缓慢,其国内市场有所回升,出口减少。和西欧一样,北美人造板工业也在重组。刨花板产量和消费量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之下。而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胶合板也稍有增长。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人造板工业是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原料基地建设;

二、来自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增大,政府法规趋于严格,环境认证和资源可持续认证趋势增强;

三、人造板产品专业化程度提高,用途不断扩大。由于优质原木供应短缺,人造板产品的用途将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替代木材制品,也用于替代塑料金属制品;

四、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如刨花板和纤维板在家具和木制品领域部分代替了传统的胶合板。而中密度纤维板又在家具等领域部分代替了胶合板和实体木材,定向刨花板在结构用途部分代替了胶合板。虽然上述替代属于木质材料市场领域内部的互相替代,但这些技术进步使木质材料在总体上具有了与其他材料竞争的能力;

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营;加强研究开发,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木质材料与钢、铝、塑料和混凝土等产品的竞争能力。

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对策

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板大国。建国55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造板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木材和木材制品的生产从主要依靠天然林到主要依靠人工林的重大转折、促进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人造板厂3000余家,2003年人造板总产量达4553.3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产量2102.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纤维板产量1128.3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03%;刨花板产量547.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23%;其他人造板产量775.27万立方米;胶合木产量173.14万立方米,木地板产量8642.46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产量自2000年超过2000万立方米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纤维板则高居世界榜首。

近3年来,我国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每年平均增加217万立方米,新增生产线49条,预计到2005年我国将建成投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450条,总生产能力达到1850万立方米。

我国人造板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木材资源短缺,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流通严重脱节;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和特殊用途产品比例小,应用范围窄;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及环保标准落后,在产品质量、能耗、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及对粉尘、噪音、污水的控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今后,我国人造板工业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我国人造板企业应朝着信息化、重组集团化、人员知识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和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和对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出口。

篇3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在欧洲,其目前的政策支持发展木材能源,这构成了人造板行业与能源行业争夺木材原料的局面,致使木材原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一些人造板工厂的关闭。因此,欧洲人造板联盟目前正在积极行动,争取使木材先作为原料用于生产优质人造板,待树木生命周期结束时再将其用于能源生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预计今年年底前欧洲和北美的人造板工业将面临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但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将继续增长。            

    欧洲刨花板工业在2002年因有数家工厂关闭而受到影响,刨花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2年欧洲刨花板产量299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0.2%;刨花板消费量272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2%。但其出口量有所增加。随着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刨花板工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原料竞争。由于需求不旺,原料供应短缺,西欧刨花板工业重组势在必行。             

    与上年相比,2002年欧洲定向刨花板继续迅速增长,产量增长17%,达160万立方米;消费量稍有下降,为160万立方米;出口翻番,增加到110万立方米。但定向刨花板工业开工不足,价格也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75%的定向刨花板用于建筑,如墙板、地板、屋顶板、包装和家具等。             

    2002年,欧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超过850万立方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强化木地板工业的拉动。与上年相比,中密度纤维板消费量增长0.7%,达590万立方米;进口量增长9%,出口量增长24%。但中密度纤维板的价格在2003年初有所下降。胶合板产量持续增长,产量达到340万立方米。这主要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芬兰的产量增长了8.8%。2002年芬兰针叶材胶合板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占胶合板总产量的58%,但其桦木胶合板却面临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竞争。芬兰也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其产量的90%供出口。其热带材胶合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从2002年开始遭遇到来自中国等国胶合板的竞争压力。但今年将生效的欧盟标准EN13986将对热带材贸易产生一定的限制。届时,生产厂家需安装质量控制系统测试其产品,并且必须使用由第三方认证的实验室。            

    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生产刷新了其历史记录。2002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达563.6万立方米,出口量达158.3万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12.4%。目前,俄罗斯没有定向刨花板生产。            

    1998年~2002年期间,俄罗斯纤维板产量增长了62%,而消费量却增长了925。2002年,其纤维板出口24.20万立方米。目前,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尚在起步阶段。2002年,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28.6万立方米,目前有数个中密度纤维板厂和定向刨花板厂计划建设。             

    俄罗斯胶合板生产也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胶合板产量达180万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64%,所生产的胶合板主要供出口,自1998年以来出口量增长了57%。             

    2003年~2004年,俄罗斯人造板生产、消费、出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今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将达到708.3万立方米,出口量达到197.4万立方米。今后几年,人造板生产能力将增加100万立方米左右。            

    北美2001年以后,北美人造板生产厂商面临生产能力增加、需求下降、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进口增加、国内经济恶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到2002年才有部分恢复。           

    北美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2年定向刨花板产量达2040万立方米,占世界定向刨花板总产量的90%。北美也是定向刨花板的主要消费者,需求量达2020万立方米。结构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减少了胶合板的生产能力,控制了定向刨花板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该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爱尔兰、法国、德国2002年共出口201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有大幅度增长。

    2002年,针叶材胶合板出口,巴西增长1倍,达25万立方米;智利增长60%,达1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势良好,产量达360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8%;生产能力增长10%,消费量增长9%,达到400万立方米;从欧洲和南美的进口补充了其产量的不足。2002年,其胶合板产量与2001年的差别不大,为1790万立方米(历史上曾超过2000万立方米),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同年,北美胶合板消费量达2070万立方米,但胶合板面临定向刨花板的竞争,市场份额正不断减少。             

    2003年~2004年,北美人造板工业发展渐趋缓慢,其国内市场有所回升,出口减少。和西欧一样,北美人造板工业也在重组。刨花板产量和消费量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之下。而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胶合板也稍有增长。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人造板工业是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原料基地建设; 

    二、来自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增大,政府法规趋于严格,环境认证和资源可持续认证趋势增强; 

    三、人造板产品专业化程度提高,用途不断扩大。由于优质原木供应短缺,人造板产品的用途将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替代木材制品,也用于替代塑料金属制品;

    四、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如刨花板和纤维板在家具和木制品领域部分代替了传统的胶合板。而中密度纤维板又在家具等领域部分代替了胶合板和实体木材,定向刨花板在结构用途部分代替了胶合板。虽然上述替代属于木质材料市场领域内部的互相替代,但这些技术进步使木质材料在总体上具有了与其他材料竞争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4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44-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发展迅猛,钨制品机械加工业总体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生产经营呈稳步发展态势。虽然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度开采、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缺乏环保概念等诸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钨机械加工制品主要包括发热体、隔热屏、坩埚、钨舟、蒸发皿等几种类型。其中发热体、隔热屏是真空烧结炉、真空熔炼炉、真空退热炉、氢气烧结炉、氢气退火炉、氢气连熔炉等的核心部件,而发热体和隔热屏却是由钨材料制作而成,且造价占据了整套设备的1/3之多。但是我国对于这些真空加入设备却多从国外进口,每年花费大量外汇到国外进行购买,可见品质优良的钨发热体、隔热屏在我国的需求量很大。钨坩埚是冶炼稀土的重要部件,它与其他种类坩埚相比,具有污染小、寿命长的优点。钨舟具有使用温度高、材料污染小、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多于用高温加热、真空镀膜、高温烧结等领域。

2 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钨制品加工企业多,规模小,产能过剩

钨机械加工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企业多,规模小,且分散,盲目生产,使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很难形成集中产业,且因为经验管理不当造成库存过剩,各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之间也因利益关系存在恶性竞争,这使得我国整体钨机械加工制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降低。虽然全国钨机械制品的产量很大,但实际销售额却很低。可见,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性生产,且生产产能过于盲目,缺乏目的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尤其对面临资源耗尽危机的钨资源,更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2 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落后

近年来,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对于钨机械加工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仍然存在技术落后、机械设备陈旧的问题。如对于钨棒和丝坯的制作我国仍采用传统的旋段的方法,这种加工方法的加工工序有18道之多,速度才0.03 m/s,而且在加工工艺质量上也存在表面与内部缺陷,成品率较低。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理念。

2.3 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遭破坏

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的盲目扩张,造成我国钨矿资源浪费严重,钨资源形势紧张,破坏了生态平衡。很多中小型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多没有环保设施(污水处理设备、废弃处理设备等),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石、废水、尾砂随意排放,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可挽救的破坏,国家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国家倡导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 解决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问题的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工业园

从国外钨制品机械加工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走高度集中式产业化道路是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生态工业园,从横向到纵向各钨资源企业形成生态链关系,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赢利。无论是钨矿企业,还是钨原材料加工企业,还是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还是钨制品销售企业,等等,彼此之间实现上、中、下游的钨制品产业链,达到钨产业的高度集中化,增强我国钨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且,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企业可以共同制定相关生态协定,共同出资一起利用一套或多套环保设备,既互相节约成本,又互相监督,各企业共同努力,以最大限度的增产不增污,确保生产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3.2 改进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

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落后,除了几个大型企业外,多使用一些十年以前的加工技术,改进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成为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还是以钨棒与丝坯为例,前面已经说过,国内传统旋段的方法,具有工序多、速度慢、成品率地等缺点,而国外采用的压缩轧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缺点,加热及压力加工工序减少了近10道之多,速度提高了0.8 m/s,成品率也提高了约15%。由此可见,引进国外先进的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提高钨制品生产效率,降低劳动量,减少金属损失,提高产品质量是我国改进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应该开发自己的加工技术,不断地使我国钨制品加工技术进步,增强早日达到国际水平,提高我国钨机械加工制品国际霸主地位的可持续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为我国连续不断的开采,钨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机。国家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指导原则,落实钨资源开采限量政策。对于一些小型的或违规的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实行关闭或整顿,并规定钨制品加工企业采用环保生产机械设备,减少钨加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技术投入,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钨矿资源),如对废钨零部件、钨机械制品的回收二次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技术,解决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缩短提炼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等,实现对钨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4 结语

总之,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钨加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应提高钨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走高度集中化产业化道路,建立钨行业各企业间的生态链体系,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同时也不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非可再生钨资源的开发,提高废弃资源再利用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到生产与环保的协调的发展,达到钨制品机械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资源支撑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铁矿石供应,如果一国的自产铁矿石资源不能满足其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就必须考虑海外矿山资源、矿山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等条件能否支撑。

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环境资源,在日益注重环境保护的今天,钢铁工业必须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致力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钢铁工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铁矿石资源支撑条件

当中国年钢产量达到8亿―10亿吨时,至少年需铁矿石成品矿13亿―16.4亿吨以上(基于现有冶金技术),假设国产铁矿石能维持在3.6亿吨(2008年水平),每年铁矿石供需缺口将达到约9.4亿―12.8亿多吨,对外进口依存度将上升至70%以上。

中国自产铁矿石的支撑条件

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评价(铁铜铝)》的统计数据,全国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93.85亿吨(原始品位),已占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66.64亿吨(原始品位),未占用327.21亿吨(原始品位)。以现有储量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规划的依据,预计到2010年、2020年铁矿的累计可供储量分别为98亿吨(原始品位)、110亿吨(原始品位)。

中国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矿,其中97%为贫矿,含铁平均品位在55%左右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储量只有12亿吨左右,仅占全部储量的2%左右。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中国铁矿石品位每5年还下降一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美、日等国经验,虽然废钢资源可以作为对铁矿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但是,目前国内钢铁资源积蓄量非常有限,且大量钢材被用于建筑领域,这一领域的废钢回收周期至少需要30―50年,10―20年内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废钢资源,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基于铁矿石的长流程生产模式来实现。

假设中国现已形成的铁矿石成品矿3.6亿吨(2008年)生产能力保持不变,加上在建和拟建将要形成的生产能力,预计2015年国产铁矿石成品矿将达到4亿吨,2020年国产铁矿石成品矿生产规模将达到4.2亿吨。按照85%的实际开工率(2008年实际开工率为85%)计算,2015年、2020年中国成品矿的实际产量分别为3.4亿吨、3.6亿吨。

因此,整体来看中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供给保障能力来看,中国铁矿石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和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进口铁矿石支撑条件

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储量最为丰富的金属之一,约占地壳储量的5.1%。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告《矿产品概要》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世界铁矿石储量基础为3500亿吨,铁含量为1600亿吨。此外,依靠地球物理研究的深入、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区域的增加,南半球发现大型新矿床的潜力很大。

从铁矿石实际供应的角度分析,如果以2001年为铁矿石产量基期,世界铁矿石资源可保证世界钢铁工业生产160年;如果再加上不断探明的新增储量(1988年迄今,世界铁矿石新探明储量增加了70%),且加上50%的废铁回收率,世界铁矿石富矿资源可以保证世界钢铁工业再发展319年。

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未来绝大多数铁矿储量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铁矿的开采速度,铁矿石资源的保障程度很高。

世界上大型的铁矿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东部、澳大利亚西部、中亚以及南亚,高品位矿区主要集中在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几个国家。

其中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公司,巴西的淡水河谷(CVRD)公司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主要铁矿石资源集中在巴西南部的“铁四角”和北部的巴拉州地区,拥有博佩贝铁矿、卡潘尼玛铁矿和卡拉卡斯铁矿,总计储量为86亿吨(60%品位以上),年生产能力为3亿吨,球团矿生产能力2000万吨。

由于该公司铁矿石主要为露天开采,且拥有独立配套的铁路运输线和专用深水泊位(20万吨级以上),淡水河谷长期稳定释放产能的能力非常强,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近400年。

世界第二、澳大利亚第一的铁矿石生产商力拓公司(Rio Tinto),拥有110亿吨铁矿石储量,公司大部分资源都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2009年,力拓的哈默斯利(Hamersley)和罗布河(RobeRiver)两大铁矿共生产铁矿石2.17亿吨,约占澳大利亚总产量的50%,每年80%以上产量用来出口。

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第二的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公司(BHP),拥有70亿吨以上的铁矿石储量,主要铁矿纽曼(Mt.Newman)、扬迪(Yandi)等位于西澳大利亚,2009年铁矿石产量1.3亿吨,每年90%以上的产量用来出口。

根据以上分析,不考虑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南非等国,仅世界主要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披露的新增铁矿石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就将达到12.83亿吨/年。加上世界已经形成的16.32亿吨/年成品矿生产能力,2020年世界铁矿石生产能力至少可以达到29.15亿吨/年,完全可以满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求。

运输保障条件

从全球干散货船运输能力的角度分析

根据前面的预测,2020年我国未来需要进口铁矿石9.4亿吨以上,约为当前2009年进口量的一倍多,进口总量将继续保持在全球55%以上的水平。

国际航运业权威资讯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 Studies)2009年预测则更进一步,认为提前5年,到201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就将占到全球总量的60%以上(约8.7亿吨)。未来世界干散货远洋运输业至少要为中国铁矿石进口准备9亿吨以上的运输贸易量。

根据克拉克松的历史经验研究,如果要达到世界散货运输市场供求平衡,世界散货贸易量的保障倍数应为干散货船载重吨总量的13倍左右。截至2009年10月份,全球干散货船队拥有船舶总量7178艘,实际形成4.489亿吨载重吨能力。将世界范围内干散货船下水增速谨慎的设定为4%,到2015年世界干散货船将形成5.462亿吨载重吨能力,实际将提供干散货贸易量为71亿吨,其中的20%按常规是可以提供给铁矿石的运输量,以此推算届时将向世界范围内提供铁矿石贸易运输量14.9亿吨,可以满足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干散货船与专业运输船相比较具有成本低廉、建造周期短、生产技术成熟等显著特点,其产能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一年内进行调节(缩减或释放)。不仅如此,即使未来出现干散货船的供需缺口,也可以短时间内利用集装箱货轮或单壳油船紧急改造而加大市场供应量。

所以,未来世界干散货轮载重吨位的规模增长和形成的实际远洋运力投放总量,完全可以保障中国铁矿石的进口需求。

从中国铁矿石接卸港能力的角度分析

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10万吨级及以上的矿石码头32个,平均泊位接卸量只有1090万吨,非常缺乏20万―40万吨级以上的铁矿石专用码头,全国铁矿石港口通过能力只有3.7亿吨。而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4.4亿吨,形成的接卸量为5.1亿吨(多出部分为二次转运量)。

港口“通过能力”与“接卸量”的矛盾,直接导致港口长期存在铁矿石压港现象。

2009年6月下旬,好望角型船在中国港口创纪录达到87艘压港量(卸货周期21天),也就是说当时全球每10条好望角型干散货船就有一条压港在中国。

中国港口通过能力最紧张,也是全国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地的北方港口区,2008年接卸进口铁矿石3.41亿吨,占全国的66.3%,而北方港口大型矿石码头的实际通过能力只有2.04亿吨,接卸缺口达到了1.3亿多吨之多。

从具体港口看,天津港矿石通过能力为0.3亿吨,实际接卸了0.57亿吨;日照港通过能力0.35亿吨,实际接卸0.67亿吨;青岛港通过能力0.4亿吨,实际接卸0.76亿吨。并且,当前中国主要20万吨级以上的铁矿石专用港口还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未来铁矿石进口量对港口区的压力将逐年增大。

进一步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港口区堆场面积狭小和铁路专用线(钢厂―港口)的短缺,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港口的疏港能力发挥,而导致内陆钢铁企业要长期忍受相对较高的到厂铁矿石价格。

根据国家发改委与交通部规划,到“十一五”末(2010年)中国港口将形成4.2亿吨的通过能力,但这还远不能满足进口9.4亿吨以上的铁矿石的卸载量需求。

环境支撑条件

中国钢铁工业素有“污染大户”之称,总能耗约占全国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如果继续以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发展钢铁工业(2005年能耗、排放水平),当未来中国年产10亿吨钢的时候将每年一次性消耗7亿吨标煤、16.4亿吨铁矿石(品位64.5%)、50亿吨新水和排放20亿吨的温室气体,以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环境来看,其对国家环境外部影响非常重大。

在环保约束的前提下,中国钢铁工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国家已经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外部性影响进行了界定,并明确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外部影响内部化。为此,国家发改委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2008年)中制定了相当高的环保标准,到2011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按照以上目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中国钢铁工业正在逐步将对环境的负面外部性影响内部化,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在节能减排方面,2008年占全国产能8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6.62吨标准煤下降到5.5吨标准煤,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5.58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97千克下降到1.36千克,吨钢COD(化学耗氧量)排放由0.22千克下降到0.14千克,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率由91%提高到95%。

在同行业比较方面,在全部工业行业中,钢铁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比已经降到造纸、化工和火力发电之后位例第四;废气排放量占比降到火力发电行业之后,略高于化工行业,其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比低于火电行业、非金属矿产行业和化工行业,排名第四。

由此可见,中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革新生产技术逐渐将对环境的外部性负面影响内部化,并正在成为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借鉴先进钢铁国家发展经验,世界主要钢铁强国多年来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已经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过多的环境约束而受到影响。

篇6

一、前言

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根据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资料预测,即使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稳健的替代能源政策,但到2050年,我国的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至少达到40%以上。基于以上情况,如何更好的整合煤炭资源,发展煤炭工业就成为我国能源行业的一大重要议题。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十分严峻,集中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当、环境破坏严重和生产安全性低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虽然目前行业内都已认同了依靠科学技术来改善煤炭生产环境,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用于科技手段方面的投入还明显不足,以至于我们煤炭行业始终没有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还是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在煤炭开采和生产环节缺乏先进技术支撑,资源利用率长期偏低。目前我国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仅30%-35%,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仅10%-15%,资源浪费严重。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平均而言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煤炭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率长期低下。据估算,每采1吨煤炭,就要破坏和消耗与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达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总输气量的一半,每采1吨煤炭,破坏2.5吨的水资源。

2、环境破坏问题严重

煤炭的利用率低,燃烧物和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污染气体排放超标。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4%,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另外,燃烧高硫煤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导致硫酸型酸雨灾害的发生,据统计,在我国酸雨问题最为严重的山西,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元。第二,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我国煤炭开采技术手段落后,每年由于采煤造成的地下采空区和塌陷区使地下水年损失上亿吨,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煤矸石及废水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煤矸石总量巨大,而约有10%的煤矸石会在堆积过程中发生自燃,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3、生产安全性低,事故频发

统计数据显示,每采掘百万吨煤炭的死亡率,中国在2以上,而美国仅为0.039,印度为0.42,俄罗斯为0.34,南非为0.13,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0.4。每年中国因煤炭生产事故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煤炭生产死亡人数的80%以上。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煤炭生产安全事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造成事故频发,固然有一部分的人为因素,但是技术水平的低下也是不容置疑,简陋的采掘条件和落后的开采工具无疑是导致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主要困扰我国煤炭企业的两大安全问题就是煤层气的利用问题,和上覆岩层运移控制问题,每年发生的矿井事故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以上两种问题造成的。

4、煤炭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用于煤炭工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煤炭工业的科技总量投入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煤炭科技投入不均衡。大型煤炭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2007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有28家企业上市融资1,521亿元,82家企业研发投入1,103,595万元,平均投入强度为1.54%,但投入强度不高,其中60%的大型煤炭企业研发投入在1%以下,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科技投入更低,而美国企业研发投入平均为3%,差距较大。

三、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制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基于上述阐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以下思路。首先,利用现有科技技术手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资源利用率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产安全问题。其次,通过利用相关的辅助手段建立煤炭工业长期发展战略体系,确保煤炭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下去。对于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工业来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多次循环利用资源,即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四、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引入先进技术,促进煤炭工业科技

(1)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控制标准,严格控制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对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不达标的煤炭资源立项坚决不予批准,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利用率低下这一重要问题。其次,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鼓励煤炭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对于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企业可以予以适当的税率优惠,对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企业则给予严厉的处罚。此外,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煤炭资源储存情况,重点开发那些已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多煤矿,如山西、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的矿区,以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一些小型煤矿则应严格规定,杜绝民间开采。

(2)减少煤炭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首先,要推进煤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减少原煤直接销售,从而减少因为燃烧原煤而带来的SO的排放量,从根本上治理环境,减少酸雨等灾害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其次,要依靠技术进步,引入新型工艺和材料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地下水渗漏、地表沉陷等问题的发生。在具体开采过程中,凡是牵涉到供水的含水层在开采之前要充分考虑采矿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内容包括井田位置、面积、煤炭储存量、开采年限、开采层位、开采和加工取用水量、矿坑排水量、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此外,要逐步实现无废开采。要充分借助先进的开采工艺和先进的智能化开拓系统降低开采造成的废物污染。如:可推行矸石井下充填技术及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

2、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

(1)开发利用煤层气

研究表明,煤层气是一种非常好的清洁能源,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到技术限制,这种资源没有被利用,反而成为了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未来煤矿企业要重点研究煤层气抽采技术,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对煤层气进行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在煤层气抽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山西沁水蓝焰煤层气有限公司开发的潘庄井田,是我国最有利的煤层气开发区段之一。煤层气的利用让煤炭企业看到了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如果未来能够妥善充分的利用这部分资源,不仅对于提高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显著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上覆岩层运移控制技术

在实践中,煤炭开采之后通常上覆岩层就会发生运移,进而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业界主要通过留设煤柱减沉技术和充填法控制岩层移动及调整工艺参数控制岩层移动技术。目前较为常用留设煤柱的方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资源的回收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充填开采成为了目前业界比较乐于采用的方法。如许家林等针对全部充填成本偏高的问题,提出了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条带充填开采方法,建立了条带充填开采设计原则,并推广应用。高延法等提出了多层位注浆减沉技术,并在唐山煤矿进行了工程实验,取得了突出效果。未来,如果能够加大对这一技术科技投入,相信会开发出更为廉价高效的填充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大大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

3、打造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

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独特的创新企业文化作为支持。无数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最深远最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打造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形成系统化的文化经营模式,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从多各方面同时进行。首先,要由领导者牵头,在企业内部倡导科技创新、不断超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明确企业科技创新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这一理念。其次,煤炭企业内部各部门要良好的落实这一理念,特别是对于技术研发部门和一线部门,要从本质上领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此外,对于企业新入职的员工,还要做好新员工培训,使其在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就树立科技创新的观念,以便在后续工作中将这一理念充分融入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全员化科技创新。

4、加大煤炭工业科技投入

首先,国家应从财政拨给煤炭行业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创新。对于重点创新项目和技术,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其次,煤炭管理部门职能要逐步改变旧有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鼓励煤炭企业自主自发的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逐步确立煤炭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煤炭工业的科技投入,重点扶持一些地方煤矿,鼓励其进行科技项目立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具体的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加大对煤炭产业的科技投入,为煤炭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地方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第四,要充分利用金融渠道为科技项目融资。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银行提高对煤炭企业商业性科技贷款额度,鼓励煤炭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5、完善煤炭工业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

首先,要构建多元化的煤炭人才教育体系。国家有关方面要将高等教育与煤炭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煤炭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强化煤炭职业教育,对煤炭高科技人才实行定向培养,具体的可以引进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定向培养,为煤炭工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此外,还有必要对在职人员进行长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其次,要完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基于目前煤炭高科技人员稀缺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人事部门应适当的指定相关激励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并适当给予煤炭企业高科技人才以一定的经济补贴,从而提高其研究和工作的积极性。如:可以为科技人员提取省级科技开发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其次,煤炭企业应通过激励政策提高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使其围绕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安全可靠程度、节能降耗等实际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能够直接应用于安全生产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此外,建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创新。要从多方面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课题攻关。首先,要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建立独立的技术中心,鼓励一线生产单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并且引导企业其他省市以及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而对于这些研发机构,国家可适当的给予补贴,以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景一,牛建英.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某些问题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6;3

[2]黄温钢,张绍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J].矿业快报,2008;9

[3]王熠坤,华,王熠.我国煤炭业亟待告别粗放经济[N].经济参考报,2005;10

[4]王学栋.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J].山西焦煤科技,2009;4

[5]陶风鸣.2007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陈玉和,李堂军,王亲华.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

[7]杜晓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1O

篇7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行业之一,同时也是高污染型产业之一,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以来,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三十年来,世界消费、人口、贫困日益增加,且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日益锐减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让人类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6年由经济学家William(加拿大)和其博士生Wackenagel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更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衡量手段,同时以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提供了高效全新的平台。

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山西省运城地区某一化工厂为例,对化工企业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定量评价了该化工企业的生态足迹,揭示化工企业生态环境的压力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子,为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化学工业行业概况

化学工业也即是以石油、煤炭、天然矿物、天然气等作为基本原料,进而实现有机和无机基本原料、合成原料、农用化学品以及专用化学品等化学材料生产的重要部门,它也是我国一个多层次、多品种、服务面广、配套性强的基础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支柱产业,化工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以迅猛的姿态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已建立较为齐全的门类,且同时具备一定规模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化学工业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包括化学品和化学原料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总产值达到8.88万亿元,已跃居世界第二。尤其是化学工业更是首次突破了5.3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除此之外还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化工产业的重要分支。

虽然我国化学工业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居于世界首位,但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也给生态、环境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危害,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耗能和环境污染作为化学工业的首要问题,解决化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化工企业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法也即是通过将资源和能源消耗共同转化为提供这些物质生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该算法提供了比较和测量人类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以及该需求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间差距的物理测量方法,操作性较强,且易于理解。

生态足迹指数计算中,根据生态生产力的不同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划分为以下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林地、草场、水域及建筑用地。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不同,计算出的各类土地面积不能进行直接合计,需要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选用一个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均衡以上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

Wachernagel通过借助世界平均生产力和均衡因子的概念来将上述不同的6类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折算成为“以世界平均生态生产力为前提基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将其作为生态足迹的基础度量单位,使不同的6类土地面积可实现横向合计。其计算模型可参照公式(1)所示:(式1)

式(1)中,EF为总生态足迹;N是人口数量;ef为人均的生态足迹;i代表投入的类型和消费商品类型;n为消费商品的项目数量;ia 也即是i种交易商品所折算的生态生产面积;而式中i C则代表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iP也即是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在其指标计算当中,将各种能源消费项目和资源折算为上述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将此再分别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便可得到所要计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这种基于Wackenrnagel 提出的综合法是当前生态足迹中最为成熟的算法之一,应用范围也最为广泛。基于此,本文分别构建化工原料、能源、工业用地、水资源、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在对我国化工生态足迹进行计算时,只需将其6项内容简单相加即可。

2.1 能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为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必须实现能量投入的可持续性,显然通过依靠非再生的化石能源是不科学的选择。其次应优先选择生物圈中循环的碳,尽量不去开发沉积的碳储备,以防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由Wackenrnagel & Rees的估算我们可知,每年每公顷生物生产力的土地约能产生80GJ/ hm2的乙醇净生产(能地比)。因此,本文计算采用以乙醇为转换媒介来计算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即:公式(2),同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总量数据信息资料,根据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文件《节能项目节能量审核指南》(发改环财)中规定的热力当量值,另外还应结合化石能源地均衡因子,以此来计算出化工企业的生态足迹。

EFe=a1×e×v/h (式2)

篇8

一、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1.主导产业的含义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根据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时,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因此,主导产业可以定义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技术进步能力,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代表了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的产业。

2.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利于化解或缓解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有利于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下理论:

(l)赫希曼准则。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利用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的观点,即应优先发展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按照这一准则,化工、钢铁、机械工业因其关联度大,应是政府重点扶植的产业。

(2)筱原准则。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57年在其著名论文《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中,提出规划日本产业结构的准则,即“收入弹性准则”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其政策含义是指,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同时应选择生产率上升较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投入产出比率较高,生产费用下降较快。

(3)主导产业阶段替换准则。主导产业功能的发挥,同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联,因而主导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历史上看,曾多次出现主导产业的升级与更替,纺织、煤炭、钢铁、石油、汽车、电子等产业都曾在不同时期“唱主角”。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在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受到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和众多因素制约的。

1.比较优势原则

能否把一个产业确定为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首先要看该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并按照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进步程度及相关产业潜在能力,综合挑选出符合社会需求导向原则、获得比较利益并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区域主导产业。

2.产业优势原则

区域的产业优势原则指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市场潜力、经济效益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等,它涵盖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由社会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它的演进往往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兴起。一个产业能否成为主导产业,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趋势。

3.技术优势原则

当今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此,应选择拥有较高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快、而且技术进步对产值、利润贡献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便在区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山东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1.选取的选择主导产业的相关指标

(1)百分比。通过对山东省工业每个行业所占的百分比的计算,占比超过5%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区位商。通过对山东省工业每个行业区位商的计算,得到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有其他采矿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对相关指标的分析及结论

通过对山东工业中各行业区位商及所占百分比的计算,二者都相对大一些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可是说是目前山东工业中的主导产业。

山东的石油化工产业较大,拥有中国最大的地炼产业,促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强大,在夯实此基础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高端石油制品,获取更多的附加值,所以,此行业可以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指直接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山东的第一产业较发达,为该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原料,而且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该行业有很大的潜力。

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纺织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空间广阔,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纺织业已经成为山东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山东省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改革,纺织业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在产品设计和自主产权技术方面的探索,会进一步促进纺织业的发展。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指水泥、石膏、石灰、玻璃及玻璃制品、耐火材料制品等等。通用设备制造业所代表的机械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不但能吸收很多先进的技术还可以自主创新许多先进的技术,如果他的比重在上升,意味着产业结构在优化,因而发展机械制造业可以提高整个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机械制造业一直是山东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部门,同时也是山东重要的出口创汇部门,山东现阶段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其升级,作为主导产业支持。由于山东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的提高,山东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这些制品及设备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量仍然很大,所以该行业在一段时间内是可以成为主导产业的。

国家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山东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应重点培育这几大主导产业,推动其加速集聚和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也同样涉及到多方面的过程.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技术进步、企业调整、循环经济、品牌战略以及产业集聚七大方面应该作为山东省主导产业培育的重点。在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时,必须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好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程必定.区域经济学[M].合肥:女徽人民出版社,1989.

篇9

关键词:军工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Key words: military-industrial park;sustainnable development;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48-02

0引言

军工产业园区具有相当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是军工产品的孵化基地,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产业园在国防科技的建设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陕西军工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1陕西军工产业园区的地位和作用

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具有重大装备和军品的科研、制造、生产能力。在拉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陕西通过整合,初步形成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西安航空动力基地等以军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其中阎良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飞行试验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为一体,产业体系最完整的航空产业基地。韦曲以研发和制造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国航天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为依托,兼具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等32家航天科技产业,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航天科技资源对科技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发展。军工产业园在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带动陕西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陕西军工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用SWOT模型来分析陕西军工产业园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威胁,然后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措施。

2.1 优势分析

2.1.1 基础设施及规模优势陕西军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较好,技术实力雄厚,是全国飞机总体计划,设计、实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最大航空基地,具有完备的基础硬件设施。航天方面在运载火箭,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接收研制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有“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

2.1.2 科技实力及人才优势陕军工园区规模在同行业中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实力排在全国前列,专业技术人才济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企业科研调节和技术配备水平都较高,全国有各类科研院所108所,专业技术人员90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科研教学实力均居全国前列,发展高精尖技术产业的条件都较优越。

2.1.3 军民结合的园区优势园区军民融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随着民用高科技的发展,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从事高科技开发的民用部门技术水平已领先传统国防部门,军民结合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园区是军民结合的科技园区。园区内聚集着大量的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新企业、而且主要涉及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具有军工性质的产业。

2.2 劣势分析

2.2.1 产业园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陕军工园区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廉价土地和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入驻园区。进入的企业没有严格的挑选与分工,军品领域与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是否一致也没有严格限制。园区企业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没有形成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的产业链。

2.2.2 制度缺陷阻碍着园区的发展壮大陕军工园区周边地区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密集。但由于体制不健全,传统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仍然起着很大作用,使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资源及科技成果没有与园区很好结合起来,合作较少,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成果也没能服务园区。

2.2.3 园区内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军民结合的部分园区由于“三线”时期建设的历史原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与西安市有一定的距离,园区内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加上西部改革滞后,风险投资等配套欠缺,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力度不够,尚未与地方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互动模式没有建立。

2.3 机会分析

2.3.1 政府政策的支持陕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每年都会把掌握的财政资源,技术资源、往军工企业倾斜,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还通过适当的减免税收,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建立技术研发基金,提供适当宽松的政策条件。

2.3.2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实施09年6月,国家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西咸推进“西咸一体化”,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现在西安市政府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积极争取优惠政策,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进展。围绕西安装备制造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一批企业在我市形成聚集,军工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上马,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一个有利经济跨越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已经建成。

2.3.3 国际国内产业优势转移当前处于经济危机缓解时期,经济全球化浪潮正推动着大批国际游资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加工厂和制造中心,工业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东部沿海由于资源要素供给减弱,产业资本正寻求新的投资点,西部应抓住机会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

2.4 威胁分析

2.4.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模经济形成。陕西军民品发展差距较大比例不太协调,尽管在“十五”初期曾达到5:5,但近些年军民品发展差距又进一步拉大。军民品比例为6:4。全国范围来看军民品比例为4:6较合适,有的省份发展较好达到3:7。军民品发展比例失调,军工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行业来看,陕航空航天和兵器产值也不平衡。

2.4.2 军工经济规模小,投资相对单一虽然园区国防科技工业呈现较快较好发展势头,但是有的军工企业只是追求数量投资而非质量投资从而导致其主要经济指标仍低于全省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军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民用产品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少之又少。军工企业在生产民品时不肯下功夫,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导致失去很大一块市场。

2.4.3 缺乏品牌意识,品牌定位不准园区部分军企长期以来是一种“国家下订单,军工企业只负责生产”的运行模式,不去了解品牌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然而没有强势品牌支撑,企业产品很难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军工企业在民过程中,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军工企业不能清晰地进行自身定位,不能很好细分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目标客户群体。

3陕西军工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根据以上分析,陕军工产业园区目前应采取S-O战略,随着以后的发展应兼顾S-T战略。(表1)。

目前采取的主要战略为:

3.1 自主创新战略有些军工企业是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不去自主创新。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永远处于被动局面。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当前要从企业做起,培养企业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组织,挖掘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的企业家。

3.2 特色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陕军工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有其内生的本土优势,但只靠政府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很难造就一个强大产业园区。目前企业要做到模块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特色创新,规范化管理和指导。由分散的初级工业结构向高加工高集成高技术化转变,以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建成特色工业园区。园区可以组织和引进一些特色优势企业加入园区,形成园区特色优势企业为龙头带动周边一些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形成核心辐射周围,龙头拉动周边的点面结构布局。同时发展特色“民”和“民转军”优势互补,拉动陕西经济发展。

3.3 优化升级战略当前陕军工一些产业园没有结合自身一些特点一味复制东部和其他地区的产业链,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于园区的一些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以自有的龙头特色企业为核心点鼓励拉动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核、特、专、精”的产供链。再有许多链条形成一个局域网络结构,优化网络结构,达到最优组合。

3.4 将来兼顾的战略为:品牌塑造战略军工企业必须克服计划体制影响较深的管理习惯,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品牌管理观念,并将品牌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中去,将品牌管理和产品生产共同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个知名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也需要很长周期。要将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和塑造强势品牌结合起来,通过基于核心能力的品牌战略管理形成对手难以免费和超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10

1 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容

在工业不断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大量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都亟需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是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废气排放和污水处理问题,与我国国情要求的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有很大冲突。以往总会有新闻资料统计某化工厂的污水处理不合格,造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受损。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化工企业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达到双赢的目的。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低投入环境资源,高收入经济产品,低排放废气污水,并且二次回收利用旧产品或产生过程中溢出的资源,使其成为再生资源,对最后无利用价值的废弃资源才可作出最终处理这样就能达到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循环利用。提倡资源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达到了绿色生态经济的要求: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人口众多,是个能源消耗大国,因而经过长时间的挥霍,资源越来越贫乏,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渐渐难以维持,所以,开启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容刻缓。

2 化工企业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模式

(一)化工企业生产模式管理

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第一步就是清洁生产,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产品生产的每个程序溢出的资源或是废弃物都要进行回收处理,充分利用,以实现资源循环的目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基本的生态工业园,这是发展生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原理来设计,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可分为三个步骤,先建立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分析资源,然后结合工程技术系统处理资源,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共同管理,主要就是联系其他企业实现变废为宝,中间产品交换,资源再次利用的过程,把本企业的废弃物能够作为其他企业原材料的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换,资源的多级利用能够有效环节自然资源的压力。第三步规划出循环产品链,产品链的规划既要考虑到产品的性价比,又要考虑到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废物变资源,多次利用,榨取废弃物的剩余价值,规划出一条完整的生态生产链。第四步宣传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人类,随着人类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环境资源都承受了很大压力,一旦当这个压力超出范围,对于人类来说会是一个大麻烦。宣传循环经济模式,大范围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对我们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

(二)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

化工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主要是设计物质、技术、能源、水等多个方面。物质集成就是先模拟出生态工业网络,分析出共生网络,对物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质量进行严格的调整设计,尽可能降低物质资源的输出量,加大产品的输出量。再就是技术集成,充分开发出化工厂废弃物资源化的工艺设计,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充分利用资源。还有在产品的质量上加强技术支持,优化传统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能源集成就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多使用环境友好型能源,比如说对于蒸汽发动工艺,可以增加预热、把蒸汽与热水分开利用等过程,同时还可以把多余热能提供给化工厂工作人员作为生活供热。水资源集成就是实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节水设计,把工厂中的废水进行蒸发处理重复利用,降低对自然环境中水的污染程度,加大水的利用率,也节约的化工企业的水费和污水处理费用,降低了产品成本。化工厂企业内部的集成设计也不失为循环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其重点还是要优化生产技术,资源利用工艺以及废弃物处理工艺。

3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环保局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企业生态工业园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已经拟定的国家级大型生态工业园也越来越多,把各个企业的产业链进行交叉生产,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化工企业的生态产业链还是作为生态工业园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也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且国家还推出了化工企业的环境管理法,力求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多个企业中都推行了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最大化的保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