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01:0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疼痛护理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1更新理念,转变态度打破传统观念,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多认为患者只有在出现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时候,才有必要给患者进行止痛治疗,而忽视了提前镇痛的重要性,并且过分担心麻醉镇痛药的成瘾性。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疼痛理念已更新,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在临床上凸显其重要地位,消除疼痛是患者基本权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转变理念,关注患者疼痛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爱。
1.1.2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考核提供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教育来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水平,聘请疼痛管理专家及药物镇痛专家授课,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疼痛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疼痛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镇痛泵的管理、各种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应用等知识进行培训。
1.2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我科成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工作计划、实施、评价与整改。护士长在病区疼痛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护理业务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等,深化疼痛管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护理责任组长由病房业务骨干担任,参与到护士培训计划中,同时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和处理本组护士的疼痛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沟通,协助护士长工作。协助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原因、类型;教会患者准确表述自己的疼痛;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史,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的进展、疼痛治疗的效果及使用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3制定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流程
1.3.1疼痛评估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首次评估,疼痛评估的量表主要有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使用的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合而为一的长海“疼痛评估尺”,分别向患者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护士随身携带“疼痛评估尺”。制定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问询方式。在患者入院时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具体项目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部位、性质、原因、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睡眠影响情况、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和护士签名。在患者入院2h内完成首次评估,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对于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评估1次;另外对于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然后每4h对患者进行1次评估。
1.3.2疼痛干预疼痛干预护理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药物镇痛。非药物措施包括:(1)环境护理。嘈杂烦乱的环境会诱发和加重疼痛。因此将患者安置在舒适整洁的病床上,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适宜的室内温湿度能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紧张心理,减轻疼痛。(2)护理。正确的和制动是止痛的最好方法。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且活动时加重,合理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抬高肿胀的肢体,并保持外展中立位,有利于改善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3)骨折早期合理使用冰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热敷患肢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血供,减轻疼痛。(4)指导患者疼痛时听音乐,音乐疗法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减轻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通过慢呼吸运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引起疼痛及松弛紧张,达到控制疼痛目的。我科多模式镇痛是在神经阻镇痛泵或静脉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口服用药。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非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非药物、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1.4针对患者及家属疼痛教育
1.4.1转变患者及家属疼痛理念患者及其家属在疼痛控制上对疼痛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伤后及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害怕麻醉镇痛药对伤口愈合影响或产生的毒副作用,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转变患者理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对机体是有害的,疼痛是可以避免的,从而让他们主动配合疼痛治疗。
1.4.2落实疼痛护理教育措施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责任护士、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病房张贴疼痛尺,病床边悬挂彩色镇痛小贴士,内容涵盖疼痛对人体的危害,疼痛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非药物治疗措施,常见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每月开展疼痛护理教育课堂,强化患者无痛理念,能够熟练使用疼痛评估尺,鼓励说出疼痛的感受,掌握疼痛护理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5评价指标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开展前后,对患者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6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创伤骨科病房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意义临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引发疼痛。在常见的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疼痛的级别较高,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因此合理、及时、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非常重要。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07-01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就具有比较强的感受疼痛的能力,但是承受疼痛的能力比较低,反复的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会给予大量的适度疼痛操作,以此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于是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笔者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了疼痛管理,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婴儿56例,女性婴儿44例,年龄6-8天,平均年龄为4.12+0.12天,平均体重为2.82+1.10千克,100例婴儿在出生以后均没有接受疼痛刺激,同时所有婴儿的生命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100例婴儿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疼痛干预组,并且两组婴儿在性别、体重、年龄与生命体征现象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婴儿给予常规护理,而对于护理干预组的50例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度的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婴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的护理主要包括包裹襁褓和保持屈曲,护理人员必须要用双手平托婴儿的头部与双脚,使婴儿呈现屈曲,然后运用鸟巢式的方式将新生婴儿包裹起来。其次就是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婴儿止痛方法,因此在疼痛操作中,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儿的哭闹。再次就是改善婴儿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疼痛干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婴儿居住环境中的噪音,将房间的光线强度调节到婴儿能够适应的强度,这样可以提高婴儿承受疼痛的能力,其次在婴儿疼痛操作中,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婴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因此在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最后就是婴儿的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是婴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疼痛干预的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婴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头部以及面部,让婴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关心,进而能够消除婴儿的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评价方法
参照新生婴儿疼痛评估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婴儿的哭闹程度、表情以及觉醒等指标,总分为7分,分数越高,婴儿的疼痛程度就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数据资料都采用平均数加上公差的形式,并且对照组与疼痛干预护理组之间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由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对照组50例新生儿中在疼痛刺激时表现轻度疼痛的有25例,中度疼痛的有20例,重度疼痛的有5例。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24例新生儿中变现为轻度疼痛,21例表现为重度疼痛,5例表现为重度疼痛,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之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疼痛干预护理组的婴儿疼痛程度降低比较明显,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新生儿承受疼痛能力的比较弱,为了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通常会给予新生疼痛操作,但是过度的疼痛操作会给新生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改善并不是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关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
疼痛管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的主要途径,对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结果中可知,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疼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居住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那些不利于新生婴儿的噪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护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总而言之,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新生儿由于疼痛承受能力比较低,常规的护理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新生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新生儿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
该院在2014年10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其中包括主任1名,医生3名,护理部门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理成员2名,以此开展疼痛管理工作。对该科室在2010—2012年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调查,在培训学习之后对该科室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前来该科室治疗的四肢单处骨折106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根骨骨折术后疼痛评分、掌骨、下肢、上肢的评分进行记录。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年龄区间为31~62岁;研究组患者男26例,女27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34例,年龄区间为28~5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护理小组理论授课内容为:了解骨折患者疼痛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疼痛评估常用工具与方法;疼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与重要性;培养爱伤观念。106例四肢骨折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小组成立前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轻度或是中度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重度患者服用西乐葆,2次/d,1粒/次,患者在手术后应该立刻送回病房,术后按照医嘱肌内注射特耐40mg,用药后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且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组患者通过责任护士对患者与家属实施的“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知程度[3-4],加强疼痛知识的宣教,包括疼痛的概念与评估方法等,护理小组应该将宣教内容统一制作成册发放至患者,在手术前巩固疼痛教育内容,手术前1周对患者进行回访,术后责任护士应该对镇痛泵的治疗进行追踪和随访,每次宣教时,家属应该和患者同时宣教,并且应该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疼痛治疗效果是否满意,若存在不满意现象,应该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调整。药物使用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患者用药后进行评分,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5-6],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以及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用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
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72小时的疼痛度评分分别为:(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对比分析两组疼痛度评分,经t检验后(t=6.9044,3.4473,3.1693,P=0.0000,0.0008,0.0020)。
2.2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3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4.34%;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疼痛控制满意度为79.2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1,P=0.0217)。
3讨论
目前,我国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采用疼痛护理小组的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小组的成立在疼痛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疼痛管理水平[7],并且在提高护士对疼痛知识的知晓率与控制疼痛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多鼓励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以此为患者营造一种保持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的氛围[8],在积极健康教育下,使得护患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行药物治疗,患者术后24、48、72h的疼痛度评分[(4.67±1.23)分、(3.34±1.18)分、(2.05±0.7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8±1.17)分、(4.27±1.57)分、(2.71±1.30)分],研究组疼痛控制满意度(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9.2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的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骨折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作者:张春红 单位:高密市中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胡三莲,何丹,钱会娟,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7-79.
[2]阮洁鸿.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相关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2380.
[3]李艳,荆珂,刘蕊,等.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J].饮食保健,2016,3(13):150-151.
[4]陈琳,刘小兰.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疼痛的相关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6,6(10):246-247.
[5]蒋娟.疼痛护理小组在四肢创伤骨折病人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2):2171-2172.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32-03
剧烈或长期慢性疼痛会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而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明确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因此掌握患者的慢性疼痛信息,客观评估其程度,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就慢性疼痛的定义、类型、常用的评估方法及护理管理技术综述如下。
1 慢性疼痛的概述
1.1 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和IASP (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1],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而对慢性疼痛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疼痛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超过急性病一般的进展,或者超过受伤愈合的合理时间或与引起持续疼痛的慢性病理过程有关,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间隔疼痛复发[3]。慢性疼痛更强调引起的焦虑和抑郁,以及因此丧失社会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国际疼痛研究会对慢性疼痛的时间界定为:疼痛持续或间歇性持续3个月以上。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经构成一种独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2 慢性疼痛的特点
①疼痛持续时间较长;②病因有时不明确;③伴有疼痛行为(、面部疼痛表情、步态和改变等);④无交感神经兴奋的临床表现;⑤一般存在心理和神经因素的影响;⑥治疗比较困难,常不能以单一药物或方法缓解,需要综合治疗[4]。
1.3 分类
1.3.1 慢性癌痛
①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②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③与肿瘤相关的疼痛;④非肿瘤或治疗所致的疼痛。
1.3.2 慢性非癌痛
①劳损或退变性疼痛;②神经损伤或刺激性疼痛;③慢性炎症性疼痛;④免疫相关性疼痛;⑤缺血性疼痛;⑥淤血性疼痛;⑦精神和情绪相关性疼痛[5]。
2 疼痛的评估
2.1 评估的内容
包括引起疼痛的原因及诱因、急缓、性质、程度、部位、有无放射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此外,对于癌性疼痛的患者,不仅要注重疼痛评分结果,而且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行为、功能、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6]。
2.2 评估的方法[7]
2.2.1 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
该方法由日本学者发明,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线性视觉模拟尺为一条10 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位于标尺的哪个位置。
2.2.2 口述分级评分法
由一系列描绘疼痛的形容词组成。最轻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评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使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便于定量分析疼痛。最常用的是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此法既简单又容易掌握,护士可以用来宣教,但缺点是分度不精确,有时患者难以对自己的疼痛定位(表1)。
2.2.3 “长海痛尺”评估法
“长海痛尺”是将NRS和VAS有机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在VAS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作出具体解释。使患者更容易接受,结果相对准确,减少疼痛评估误差。
2.2.4 Wong-Banker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
2.2.5 体表面积评分法(BARS)
BARS既能表示疼痛的范围,又能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人体表面积分成45个区,每个区内标有该区的号码。与计算烧伤面积的方法有些相似,请患者将自己的疼痛部位在图中标出,如果患者只用笔涂盖了1个区,为1个疼痛记分,不涂盖任何区为0分。在相应的疼痛区内,可用绿、红、蓝、黑涂盖,分别表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也可以在疼痛区内写满小的“%”“”“”和“”分别表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此法还可以计算患者疼痛面积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2.2.6 McGill疼痛问卷法(MPQ)
MPQ是众所周知的全面评估疼痛的多维测量工具,既评估疼痛的情感及感觉方面,又全面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等。它由15个描述信息组成,即11个感觉痛(跳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刺骨样痛、痉挛痛、咬痛、烧灼痛、剧烈痛、触痛、痛苦的痛、撕裂样痛)和4个情感类别(疲劳、厌倦、恐惧、痛苦的折磨),将每一个信息按照0~3分为4个等级。它较适用于老年人,包括轻、中度认知损害者。
2.2.7 McMillan法
该方法是护士对初次住院患者疼痛情况的评估表,它用目测直观疼痛标尺表示疼痛程度,并在印好的人体正面、背面、侧面图上画出疼痛的部位(患者或护士画),护士记录疼痛的时间、性质、止痛措施及疼痛对患者的食欲、睡眠、注意力、情绪、社交活动的影响。
3 慢性疼痛的治疗
由于创伤骨科的大部分就诊患者大都属于急诊入院, 并且急性的骨科创伤所引发的疼痛会直接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快速增高, 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 所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十分重要。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 对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积极地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 加强疼痛管理控制, 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收治的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共236例, 其中男157例, 女79例。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6.5±4.7)岁。患者发生创伤原因:属交通伤患者共136例, 平地摔伤患者共13例, 高空坠落伤患者共32例, 重物砸伤患者共42例, 机器绞伤患者共13例。依照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疼痛教育, 并按疼痛程度分级在长期医嘱上给予患者镇痛药护理, 观察组患者, 则通过建立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制定和实施疼痛护理管理的评估和护理干预流程 在患者住院后2 h内, 先进行首诊疼痛评估, 使用本院制定的规范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 详细记录下评估具体时间、疼痛原因与性质、持续的时间和疼痛评分值, 并记录下患者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不良反应、用药状况。
1. 2. 2 疼痛护理干预 非药物措施包括二项:①改善疼痛护理的环境条件, 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采光, 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②科学的护理, 以达到有效改善患者伤处的血循环状态, 进而达到消肿和止痛的最佳效果。在药物镇痛护理方面, 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法:如果患者的疼痛评分值在4~6分之间, 则给予其非固醇类抗炎药以及弱阿片类药物;如果疼痛评分值在7分以上, 则另外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力求在最小药物使用量的前提下, 达到最好的镇痛作用。
1. 2. 3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 疼痛管理小组及时地向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 在病房内张贴疼痛尺, 或者在病床边悬挂彩色的镇痛小贴士, 让患者了解疼痛的产生机理及对人体的作用, 引导患者科学地表述疼痛感受, 以便于对症处理。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 由本科室制作满意度评分量表, 满分为100分, 项目包括护理措施、护理模式、护理环境、疼痛护理和健康教育等5项。每项20分, 数据汇总后计算平均值。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开展综合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给予疼痛护理模式后, 手术后的疼痛评分(3.70±2.40)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70±2.10)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8.3%(116/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6%(101/118), 两组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疼痛评分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方面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骨科创伤和手术后的固定、后期功能锻炼等治疗和护理时都会引起疼痛。目前, 疼痛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开始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实践证明, 给予患者及时合理和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 能够明显地减轻或者避免疼痛对于患者心理和身体所产生不良反应,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由于急性疼痛很有可能进展成为无法控制的慢性疼痛, 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十分有害[3]。在开展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以后, 护理时通过系统的疼痛评估的流程, 基本可以实现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 按照疼痛评估分值, 准确和规范地运用非药物护理和镇痛药物护理干预, 这样就能提高患者伤肢的功能恢复效率。
此外, 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来集中体现医护工作中疼痛控制的效果[4]。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值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护理满意度为98.4%, 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 实施按照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规范的疼痛护理,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 大大增加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增加配合度, 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三莲, 黄健.急性创伤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1):349.
[2] 李萍, 邓惠英.综合疼痛评估图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应用. 护理学报, 2011, 13(9):4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均为介入患者,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患者心、肺、肾功能正常。
1.2手术方法 对所有介入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选择穿刺点,用无菌穿刺探头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穿刺[3],从动脉内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根据实际情况给药。 选择性肝动脉灌注(TAI)治疗是通过导管以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药物。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1)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介入的目的、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和优点,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术中积极配合;(2)进行疼痛教育的目的是改变患者错误的疼痛认知,学会减轻疼痛和自我放松的方法。(3)护士根据整体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疼痛认识教育,自身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从而实施最佳的镇痛方案。
2.1.2患者准备:告知相关术前准备,4-6h禁食禁水,判断有无禁忌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疼痛的程度。
2.1.3用物准备:检查导管的质量,急诊器械,1%利多卡因局麻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备好心电监护仪[4]。耐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mg肌注。
2.2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屏气,放松,给予适当的安慰,疏导,转移注意力,减轻其痛苦。严重者可给予杜冷丁肌注。
2.3术后护理:
2.3.1评价指标:评估患者的疼痛,如:疼痛评估标尺,是一种将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结合起来制作成的疼痛评估尺。每位护士可随身携带一个疼痛尺,简单易行。其中0分代表无痛,1-2分为轻微疼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痛。
(1) 肝区疼痛:(1) 肝区疼痛:①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②做好基础护理;③心理疏导;④三级阶梯止痛法。⑵伤口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平卧,患肢制动24h,并用沙袋压迫止血,观察末梢血循环情况、足背温度、皮肤颜色,并告知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感知的紧张,疼痛时可适当抚摸其皮肤,放轻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注意与下一班的交班,多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多给予恰当的人文关怀,让患者从心理舒适,减少其不适感。(3)腹痛: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安慰疏导患者。
3 结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肛肠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诊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手术;②患者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③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理解能力过于低下者;②造血功能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具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病变者;④患有直肠癌或炎症感染者;⑤不能完成该研究或临床依从性过差者。根据入院时间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26±4.18)岁,病程1~7年,平均(2.32±0.87)年,其中肛瘘者20例,混合痔17例,内痔6例,外痔7例,肛裂10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18~63岁,平均(34.15±4.32)岁,病程1~6年,平均(2.44±0.95)年,其中肛瘘者21例,混合痔18例,内痔5例,外痔7例,肛裂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整体情况,定时换药,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注意患者情绪,给予及时安抚以及镇痛护理;观察组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①成立专业小组。由医院主任、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相关专家以及护士长等建立专业的疼痛护理小组,分析患者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疼痛情况较为严重的时段,制定护理方案进行重点护理,并制定监督方案。②临床实施。对临床护士进行定期培训,讲解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以及个体化镇痛的理念,在患者围术期进行合理镇痛,缓解患者痛苦,防止伤口撕裂以及伤口感染等相关要点,由专业小组人员每天不定时进行临床检查,了解护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案的漏洞及不足,并进行适当整改。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到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重要性,缓解对换药以及手术的排斥感,指导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促进伤口愈合。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受患病部位以及检查治疗方式影响,患者往往出现紧张、羞耻、排斥甚至厌恶等情况,患者临床依从性不佳,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治疗,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
1.3.1疼痛改善情况 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3]。其使一条两端分别为“0”和“10”的游动标尺,使用时需将背面面对患者,让患者结合自身疼痛情况在直尺上标出相对应位置,数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由医生根据标出位置进行评分,统计患者评分情况。
1.3.2 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共10题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对护理的满意度越好,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
1.3.3临床依从性 根据医院自制的依從性调查量表进行判定,此问卷一共包含4个项目:遵医嘱服药、定时换药、清淡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管理。每个项目包含4个小题,按照5级评分,依从性为各个项目评分总和,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临床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临床依从性
观察组遵医嘱服药、定时换药、清淡饮食、日常生活管理以及依从性总分分别为(18.66±1.34)分、(17.45±2.26)分、(18.45±1.38)分、(17.21±2.15)分以及(73.75±5.14)分,对照组分别为(17.78±2.15)分、(16.15±2.47)分、(17.48±2.45)分、(15.13±2.86)分以及(65.44±5.07)分,观察组临床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肠疾病临床较为常见,病程长,给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目前医学记载肛肠部位疾病可达70余种,临床以痔疮、肛裂以及肛瘘较为多见,多是为炎症侵犯所致[4]。其中痔疮主要是痔下静脉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临床可见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压力增加时会脱出肛外,目前以手术切除法为主;肛瘘一般行瘘管切开术治疗,需将楼管内肉芽组织刮去,创面填塞纱布并定期换药;肛裂是患者产生肛管处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愈合困难,通过手术切除创面较大,伤口愈合缓慢,术后换药、小便以及排气时将反复对伤口进行摩擦,内括约肌的不定时痉挛以及收缩也将对患者切口进行刺激,疼痛剧烈[5]。
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临床获得患者以及专家认可,可有效改善常规护理中患者与护理人员沟通较少,剧烈疼痛时默默忍受,或服用过多止痛药引起不良反应以及对临床治疗产生消极抵抗心理等弊端。其主要通过建立专业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运用多种疼痛护理方式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同时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定期考核,使疼痛护理得以有效落实。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改善情况、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依从性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体现出经系统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针对性超前镇痛、个性化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促进创口愈合速度。专业小组在围术期仔细观察患者整体情况,统计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护理人员在麻醉失效前先进行超前镇痛,减轻疼痛程度,对于个别对疼痛耐受较差的患者,格外加大镇痛力度,进行个性化镇痛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转移注意力。要求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换药技巧,要求动作轻柔,防止伤口的再次撕裂或加重,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病房内可放置鲜花,保持整洁干净,定时播放音乐,缓解患者紧绷情绪,提醒术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毒症的发生。定期进行考核,统计考核相关项目情况,使临床护理规范化,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人员的信任以及临床依从性,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在肛肠科应用疼痛护理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燕芳,刘雪芳,陈芳.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在混合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3):219-221.
[2] 张春蓉,胡兰苹.综合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6,6(7):45-46.
[3] Aitken,R. C. B.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S].1969.
[4] 馬明娟,周静.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178,1180.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可彻底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创伤、膝关节屈曲训练等,易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并持续时间较长,患者易产生焦躁、担忧、抑郁等情绪,无法耐受疼痛,放弃早期关节训练,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对患者疼痛进行护理,可促使患者顺利进行功能训练,减轻疼痛对身心造成的影响。我院针对6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分析,探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膝关节病变患者均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3.21±6.87)岁;病程3.8~22.9年,平均病程(10.34±3.42)年;双侧同期置换10例,单膝置换52例。入选标准[1]:符合膝关节病变标准,行一期置换手术,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糖控制欠佳者,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6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临床可比价值较高。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待患者自诉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治疗,并给予常规饮食护理和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具体内容为:①入院评估。入院当天,责任护士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详细记录,做好交班工作。膝骨关节炎患者病程长,长期受到疼痛折磨,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对疼痛、止痛药物的认识,并讲解忍受疼痛的危险、疼痛评估措施、镇痛的概念等,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②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进一步了解患者疼痛,询问是否对睡眠产生影响,可将床尾摇高,确保血液回流,并给予热敷镇痛。术后遵医嘱服用镇痛药物,提高痛阈。加强患者和家属的疼痛教育。③术后护理管理。定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包括疼痛发生时间、强度、持续时间、部位、对睡眠的影响、镇痛措施效果等。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主动表述疼痛感受,并学会自评疼痛。疼痛干预不包括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药物镇痛需遵循个体化、三阶梯给药原则,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疏导、物理治疗、健康教育、转移注意力等。护理人员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功能锻炼的知识,同时主动安慰和关怀患者,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进而减轻疼痛。及时评估镇痛措施实施效果,若VAS评分
1.3 评价指标 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膝关节屈曲≥90°所需时间等。同时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调查问卷,由患者或家属填写,总分为100分,≥90分、70~89分、
1.4统计学处理 将此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后录入Excel,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数据比较经?字2检验;通过(x±s)表达计量资料,独立样本经t检验,如果结果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下床时间、膝关节功能改善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
2.2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提高(P
3讨论
膝关节是机体最大的关节,膝关节活动是较为复杂的多关节运动,一旦出现关节病变,会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膝关节病变以手术为主,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见术式,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创伤大,神经组织炎症水肿,疼痛发生率较高,同时对机体多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康复,增大了医护人员工作量,甚至引起医患纠纷,难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低风险的术式,但其远期疗效和康复与以下因素相关[3]:①患者主动、意识的进行早期功能训练;②部分患者术后关节出现严重粘连,需再次手术,直接影响关节修复;③术后关节部位疼痛厉害,需给予止痛药,但易引不良反应,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法较多,为确保术后有效镇痛,并保障早期康复训练顺利进行,需探寻一种合理有效的疼痛护理方案。
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深入人心,患者在追求疾病疗效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舒适度的关注。我院针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时间,膝关节屈曲≥90°时间显著缩短,说明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实现满意的治疗效果,进而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凌燕,高立红,王伟丽,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5):356-358.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关节置换(TKA)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手术本身也带来了严重的围手术期疼痛问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疼痛时间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剧烈的疼痛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休克[1-2]。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10月11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但国外文献[4]报道仍有50%~70%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在美国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40%的患者有疼痛症状,其中50%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80%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88%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名,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年3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岁,平均(24.00±7.23)岁;年龄:≤20岁4名,21~30岁13名,31~40岁6名,≥41岁2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6名,本科以上学历9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以上5名;护龄:≤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 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其次,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当疼痛评分≥5分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在评分≤4分时,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月12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项问题,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见表1。
2.2 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16.08±4.12)分,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平均答对率仅38.9%,明显低于Mc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分,远远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护士-病患模式转变,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1)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2)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3)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各司其职,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干预-再评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丘,刘英,许方荣.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10-12.
[2]王丽娜,段嫦丽,尹保民.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4-56.
[3]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拥军.建立慢性疼痛的组织化医疗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赵继军.疼痛临床管理[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手术作为一种应液源常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 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焦虑和恐惧,引起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理变化。[1]然而手术后疼痛又会影响患者呼吸,循环,消化和肌肉功能,易引起手术后并发症,本院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4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患者实施疼痛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22人, 女23人, 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2.69岁,住院天数11~20 d,平均住院天数14.65 d。
2 疼痛管理方法
2.1 疼痛知识教育
2.1.1 围手术期间讲解术后常见症状,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如因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可能助长肺膨胀不全之发生,疼痛使活动受限制,可能形成静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疼痛会释放儿茶酚胺和一些应激素,导致血管痉挛引起高血压,因而发生中风、心肌梗死、出血等问题。
2.1.2 介绍疼痛的评估方法(0 10)分数字评定量表NRS,0 5 wong banker面部表情量表,疼痛强度简易描述量表VRS,术后常用镇痛方法有口服给药、肌肉注射、自控镇痛泵的使用等,肌肉注射法是常用给药方法。
2.1.3 讲解短期使用止痛药物不会引起成瘾性,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患者不顾后果持续服药的强迫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1]。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应用止痛方法,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同时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3]就是说如果疼痛出现了,不要等到它变得严重了再去治疗,而是刚刚开始时就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这样取得的效果好,用药量也少。
2.2 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2] 疼痛是人的一种不舒适的主观感受,常受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社会文化背景,对疼痛以往的经历等因素影响,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的信息,对疼痛耐受性差的患者提前与医生联系,术后使用静脉注射自控止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控制疼痛,本组15例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
2.3 舒适护理
2.3.1 保持病房环境舒适,病床整洁,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予半坐卧位。
2.3.2 用75%酒精擦洗各管道上的血渍,用3M胶布固定好各种管道,防止脱出,各种治疗尽量集中在非休息睡眠时间进行,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
2.3.3 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缓慢深呼吸,有效的咳嗽方法,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部位,减少对切口的张力刺激,指导按摩活动肢体,听音乐,看电视等放松疗法,以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陪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对疾病,对疼痛的压力与恐惧。
2.4 术后评估疼痛[2]
2.4.1 发生疼痛随时评估,镇痛措施后评估,疼痛过程中每30 min评估一次。
2.4.2 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准确性,NRS适用于文化程度高的人,wong banker开始用于儿童,研究资料显示现使用于任何没有特定文化背景和性别要求的人,同时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肌肉紧张度,面部表情进行综合评估、并记录,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相应药物或非药物止痛措施。
2.4.3 疼痛控制效果的四级法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无效。本组病例中25例患者术后第一天使用中枢性止痛药(奥尔芬,尼松等)疼痛部分患者,有一例患者予肌内注射奥尔芬75 mg后,血液浓度过低,镇痛效果无效,予杜冷丁50 mg肌内注射后疼痛完全缓解,能入睡。5例患者术后第一天,使用麻醉止痛药(杜冷丁),使用药物半小时后疼痛部分缓解,夜间能入睡。
2.4.4 使用自控制止痛泵者讲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4],保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管。
2.5 止痛药物副作用的观察
每种止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应了解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排尿障碍等进行观察,3例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予闻新鲜柠檬后症状可缓解,在第一次给药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适当使用镇痛药,维持血药浓度,由于个体差异,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有的患者血药浓度过高,引起呼吸抑制,本组患者未出现呼吸抑制副作用。
3 讨论
术后患者常因切口疼痛而不能有效咳嗽,深呼吸,不敢翻身活动,进而导致术后肺部感染,麻痹性肠梗阻,压疮等并发症发生,不利于术后早期康复,疼痛已成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加强对手术患者的疼痛管理,采取有效控制疼痛的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增加舒适感,促进早恢复。
参考文献
[1] 唐迪安.合理应用镇痛药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