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学技术创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技术创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学技术创新

篇1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改革

在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艺术院校必须要明确改革创新的目标,确立创新改革的宗旨,这样艺术院校才能顺利的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创新的效率。与此同时,艺术院校要划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创业改革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进而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创业改革,艺术院校必须要全方位的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对学生进行现代化教育,这样创新改革工作才更加完善。

一、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改革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这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可以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低,在工作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单位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其自身能力较弱,却没有正确的工作心态,好高骛远,无法认真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这样就很难得到改进,从而无法弥补自身的缺陷。这也就充分的说明,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现阶段面R人才紧缺的局面。虽然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已经进行相关的改革,但却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 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化

艺术设计现如今已成为时展的主流之一,艺术设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由此而生,但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其中问题之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艺术设计专业缺乏特色性,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很难体现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改革的效果,从而阻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二) 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

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在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很多院校在对其专业教学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都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艺术院校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标准和创新改革的规章体制,导致部分教师无法意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即使艺术院校不断的努力,如无法对教师进行改变,依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1]。

二、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改革提出的对策

根据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创新改革的的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一) 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在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创新创业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可以促使艺术专业的教师有计划和规划的进行教学,并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设计空间和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来讲十分重要。因此,艺术院校要能对创新创业模式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要能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等级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艺术院校可以将教学模式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构建虚拟的商业设计,将学生划分几个小组,对小组明确商家提供的设计要求和订单详情,然后小组快速的开始进行设计,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其次,教师在教学是可以对学生明确主要设计项目,让学生自己对设计项目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进而对学生加强自主设计的训练[2]。

(二)以实践教学为基准,建立社会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要为国家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需要凭借自身的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艺术院校在创新创业改革时,要做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艺术设计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平台。艺术院校可以在学校举办相关的活动,也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拓展出更多的实践机会。艺术院校只有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设计训练,学生才能深刻的理解艺术设计的性质含义和作用,从而找到艺术设计的技巧,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在创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中,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设计工作中。然后在完成实践设计后,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评价。其次,教师要向企业推举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实践,这样才体现其公平性。此外,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好好珍惜实践鲫鱼,在工作的过程中,遵循企业的设计要求和相关的制度,做好项目的市场调研工作,学会和客户交流的方式,这样所设计的方案才更加新颖具有执行力。最后,对于设计产品的宣传,学生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创业经验,这样才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素质,进而在日后的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完善公司交代的任务,为公司创造更高的经济利润[3]。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改革的过程中,艺术院校必须要做到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的提升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明白当前设计竞争激烈的状态,学生才能主动的配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创业改革,进而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提升意识设计能力,能正确的面对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黄飞雪.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美术国画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34-56.

[2]唐金娟.SPOC视角下《动画鉴赏与评价》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89-120.

篇3

1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如果其能自主的进行创新,将自己的创意应用到实践中,研发出一些创意性十足的产品,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才能,同时也能让市面上出现更多的极具创意性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创新创业时也能更快的上手。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容易能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随着其创业的逐步步入正规,会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在某种程度上就能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最后,我国一直在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成效不显著。通过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中,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毕业生能参与到创业中来,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事例也会影响到在校大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在大学期间积累各种创业的经验教训,在毕业后也就更容易成功。

2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手段

2.1主动参加各种创新大赛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主要创业竞争力就在于其新的创意,而各省市或是国家举办的射击类创新大赛也是在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意的挖掘。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意大赛能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作品,甚至在比赛中活动很好的名次。对于一些比较好的专利作品,还能获得一些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其创业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源相对匮乏,在创业初期往往是缺乏创业资源的,但是如果积极的参加各类设计类大赛,就能以这种形式来检验产品的市场价值,为后期的生产做好准备。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在校内举办各种创意大赛,并且设置了外观设计类奖项和实用型设计奖项等,通过这种比赛能检验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真实设计的水平,为其日后的创新创业起到指导的作用。

2.2加入各类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工作室

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是由很多个设计者共同参与完善的,融入了很多设计的创意和心血,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各个设计者之间团结协作。高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人,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团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参加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工作室,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都是日后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精神。工作室的开设,往往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主教师,它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并且每周专业课教师都会就学生在艺术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讨论答疑,让学生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工作室往往会承接一些校外的项目,这些校外的项目能为学生积累很多的实践经验,打下很好的实践基础。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很多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在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向专业的教师请教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成员间进行探讨,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能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也能在工作室中寻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合作合办,为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人力基础。

2.3进驻有高校或政府扶持的产业园

篇4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和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新时期,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重视小学生口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尤其是四五六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把握这一时期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具体的,要重视口算的训练与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运算思维和计算能力。口算不同于常规的笔算、计算等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口头演算、大脑思考完成的。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计算教学的效果,就务必要加强口算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口算可以帮助小学生锻炼敏捷、快速计算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们计算的能力和技能。口算往往是要求学生口脑一体,思维活跃、运算灵活,这对学生的计算思路和计算技巧的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开展口算训练,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提高口算的准确率与成功率。在日常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口算技巧,避免重复性错误。其次,在口算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对此,教师应该设置一些有趣的口算游戏或活动内容,让学生们被口算练习所吸引,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大幅度提升口算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另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们掌握口算的技巧与方法,切勿陷入“结果论”的误区中。在平时的口算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必须向学生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即方法大于结果。掌握正确、简洁和有效的口算方法与技巧,是口算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把握好上述难点问题,就可以帮助广大小学教师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提升口算训练的效果,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运算思维和能力。

二、优化计算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们的计算兴趣

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而方法则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在高年级的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方法”的寻找与“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教学的效果,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和资源,维持教学的高水准;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和爱好,是帮助他们提升计算能力的最佳选择。

例如,在五年级的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后安排十分钟的自主题目计算,倘若还是按照过去那种传统的计算题目和方法,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这时,如果设置主题鲜明的计算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游戏和练习的心态进行题目的解答、计算,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小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因为孩子们总是爱玩儿的。所以,类似这样的课堂计算教学活动或游戏,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值得尝试和应用。再比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计算中涉及到的数字改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物,然后附上数量,这就可以使得计算更加形象化,更加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诸如此类,都是要改变过往的传统计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更加自由、欢快的参与到计算练习和学习中。当学生对计算感兴趣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的会主动加强计算的学习和训练,这比一堂严肃的教学课更有效果。

三、注重“生活化”计算教学,培养学生们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大都处于7-12岁的阶段,天性中的活泼好动是抑制不住的,而这恰恰可以成为计算教学利用的策略。比如,在计算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计算”的观念,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事物、人物和自然的观察,并自觉的采用学习到的计算知识进行演算和运算,形成固定的、良好的计算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观察也必然上一个台阶。所以,引入生活元素,提升计算教学的有用性,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们与计算学习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浓重的生活气息,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活的场景和情境往往是小学生最为亲近的,也是他们最没有压力的。将生活元素与计算教学相结合,就可以利用这种“轻快”与“融洽”,进而帮助学生们融入计算学习的语境、情境和氛围,培养积极的计算学习习惯和思维。同时,鼓励学生们把学习到的计算知识用以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生活化”的计算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要求,更是对小学生天性和乐趣的尊重,也是提升计算教学效果的不错选择。

参考文献:

[1]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

篇5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33-03

[作者简介] 付子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工程、企业管理与创新。

(河南 濮阳 457000)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企业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都与技术有关。因此,有时还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准确把握技术创新是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而技术创新把握的时机性与综合复杂性使其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可以照搬,从而显得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控性。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时,应该如何把握技术创新呢?

理性地看,把握技术创新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技术创新把握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学科研究的范畴,而技术创新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在总结企业实践经验基础上,归纳和发展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和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把握中正确认识自己,抓住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在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辅助技术创新的决策。就此而言,技术创新的把握是一门科学。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过程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环节,企业把握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直觉和判断,这是艺术性的一种体现。同时,正如其他艺术一样,技术创新的正确把握需要实践。能够娴熟把握技术创新的企业,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技术创新实践,通过干中学的创新实践,使企业能更加了解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规律,从中获取的第一手知识和经验,才能对企业有效把握技术创新起指导作用,为此,从该层面上来看,技术创新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这里所讲的技术创新把握比技术管理的总体范畴要小得多,仅仅是技术管理的一部分,重点是企业对于内外部新创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及时而准确的获取,结合自身实力、特点和技术需求做出快速和适当的反应,以及通过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实现对目标新创技术的获取、开发和投入使用。

二、技术创新外部信息把握问题

第一,新创技术来源问题。这是对某项目标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所要解决的先期问题。由于技术开发总是秘密进行,许多技术专家得不到相关资料。特别是目标技术与国家安全的防卫相关时候,技术的来源就不会那么直观。相关技术可能由不知名的组织秘密进行开发,也可能是在某些大型机构所专门设立的某个分支部门进行,了解技术的源泉所在是进行资料收集所必须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对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创技术,从高等院校和科研群体找到相应线索的可能性比较大。互联网是了解高等院校新的研究热点和项目的核心来源。企业有时会访问一个外国大学来讨论可能的合作事项,其依据就是从网络上下载到有关教授当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对于专业化应用导向的新创技术,一个可能的方向是该行业的领先创新型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最具有创新的倾向和动力。另一个可能的选择是行业内的竞争主导企业,这些企业为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可能会未雨绸缪地率先探索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技术资料获取渠道不畅。技术知识资料可通过一些渠道予以获得,这些渠道可以按两个因素进行分类:一是资料和个体的结合程度,完全由个人掌握还是团队掌握;二是直接程度,直接从技术开发者获得或间接从其他相关人员得到。间接资料可能并不及时,也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特定的决策。相比而言,直接个人资源更加可靠和及时,然而,获取这些资料需要花费时间。而且个人之间的接触必须谨慎进行,以避免被作为工业间谍而受到。由于这些顾虑,委托专业信息咨询人员来做信息收集工作是一项补充选择。但通过专业咨询人员得到的间接信息可能会过滤掉一些有用信息,因此,一些企业倾向于自己来做收集信息的工作,以免由于专家的过滤而丢掉一些细节。

第三,专业术语和技术指标的非标准化为信息的获取带来障碍。专业技术的开发会产生许多专业术语,使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专业术语的晦涩,使许多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仍然无法传播,而是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脑子里。非标准化的技术指标同样会带来这些问题,如性能特征,一般都仅限于某些特定技术,而且相关指标在技术演化不同阶段也会出现一些差异。这类障碍的克服需要企业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但在一定的信息约束条件下必须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解决。

第四,技术开发早期阶段保密性使那些跟踪技术环境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知识对企业非常重要,以至于有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收集这些知识。美国与日本签订协议,限制其在开发自己的战斗机时可以从美国获得的技术。但协议签订之后,这些技术却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和企业的主要目标。工业间谍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充分和法律环境的完善其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结果是独自开发。

虽然早期阶段的技术资料很难获取,但对许多企业来说,这些资料对发展技术战略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技术知识提供了在市场上采取行动所必须的领先时间。与新创技术出现阶段相比,在技术开发进入成熟阶段之后,相关的资料就比较容易得到。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R&D投资相关的宏观资料完整程度存在差异,科技开发水平、科学教育水平和政府对R&D投资水平的资料在发达经济中都可以得到。这些资料提供了技术开发的相关信息,对识别长期技术变化趋势很有帮助。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管理规律

第一,技术识别与评估。当一个企业认识到某项技术对新产品或过程的潜在价值后,或当他发现某种有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后,就会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技术创新的第一个步骤。为保证这一阶段及时出现以及其方向正确,企业需要加强对公司后方的管理,包括建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用科学方法得到对商业问题的基本预测,企业公关部门与创新网络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等工作。同时需要注意,由于技术争夺着企业的资源,每个企业必须决定如何在各种机会分配其资源。选择一个投资领域通常会阻碍其他投资领域的选择。因此,技术机会必须与企业的其他机会进行权衡。

第二,技术开发。在此阶段,企业提出了许多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观念。这些设计观念往往以不同的技术和目标市场为依据。设计观念的形成是一种创造,其中包含着企业对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的重要判断,在缜密考察和形成判断之后,企业才能决定是否向下一个阶段投入资源。此时设计人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企业需要创造一种研究的文化,需要网罗与特定技术相关的各方面专家,需要赋予科研人员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通过各种思维和智慧的不断碰撞获得好的创意。

第三,商业化推广。对于产品创新,只有在新产品被成功引入市场,而对于过程创新,只有新过程的引入确实带来成本节约时,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此阶段,如果是产品创新,企业便需要开展业务和营销战略,经常采用的市场撇指定价方法能帮助企业快速回收研发成本;如果是过程创新,企业便需要在组织内执行过程的变革,过程变革带来成本节约的同时,还会冲击企业内部原有的利益分配体制和职能管理结构,因此,特定过程的创新变革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流程重组充分理顺供应链。

四、企业技术创新艺术性研究

通过对外部技术创新信息的把握、创新网络的利用和企业实际开展技术创新所涉及管理规律的探讨,将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带来积极的指导意义,折射出把握技术创新科学性的一面。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技术变化孕育新的产业的各种可能性(导致产业集中,一些先前毫无关系的产业在技术变化影响下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有时可能导致某些产业的消失等),企业获取信息的各种障碍和不完全性,创新网络沟通的不充分性,技术开发的不可控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都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带来很多难以控制和把握的问题。虽然从上述分析中发现了把握技术创新的一些规律,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无规律可循或表现出矛盾规律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同时其解决和方法选择有赖于企业个体的特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表现出技术创新艺术性的一面。如,企业是否需要从事基础研究这个问题,就揭示出技术创新存在的艺术性表征。

关于企业是否需要从事基础研究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持不同观点和做法的企业非常多。赞成这个观点的企业认为,在基础研究上下赌注有时的确能带来经济上的回报:杜邦公司对基础聚合体的研究发明了尼龙,Irving Langmuir获得诺贝尔奖的表面化学研究使GE能够发明革新性的电灯泡,曼斯菲尔德发明了CAT(断层扫描技术),使得EMI公司能够率先进入CT市场。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创新的动力模型,著名的技术推动说给它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创新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回报。

但是,这个观点在实际中也存在大量的反面证据。首先,由于技术本身特性的不确定性,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工作最后都以失败收尾。此外,在科学上领先从来就不是获得市场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企业迎接激烈变革的能力不足和缺少商业应用,许多重要的发现没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例如,半导体激光(GE和IBM)、宇宙环境辐射(贝尔实验室)、扫描管状(Tunneling)显微镜(IBM)、半导体和超导体管状现象(Sony和GE)等,其中有些技术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站在从事创新开发的企业的角度来看,所得到的回报和付出相比微不足道,经济回报更多的是流向其他企业而不是创新企业。有两个例子:一是日本在钢铁、汽车、消费电子类产品和半导体存储器件方面是学习者,却取得丰厚的收益并占领市场领先地位;二是戴尔和康柏在个人计算机领域所作的技术贡献与其市场份额相比存在巨大悬殊。这些事实似乎告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要去利用科学而不是去判断科学。一些技术巨子也赞同这种观点。例如:总结出长期引导半导体制造业发展的摩尔定律的摩尔,就指出IBM获得诺贝尔奖的发明――扫描管道显微镜(S1M),不适合公司的任何商业规划。他说:STM“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IBM从它身上什么也得不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同意英特尔的哲学,即使英特尔公司本身也投入大量的R&D用于基础研究。IBM、Hewlett―Packard(HP)、AT&T、Lucent-Beii Labs,NEC和日立这些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量子系统、十亿分之一碳显像管、生物处理、分子计算或其他的数据压缩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在企业实验室里进行。历史告诉我们,巨额回报是非常遥远的,那么为什么还自找麻烦呢?因为从事基础研究有许多“潜在”利益,包括创造创新开发的氛围和与科学尖端保持联系。实际上,这些潜在利益十分吸引人,以至于公司在投资于这些研究时往往并不期待研究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IBM主管科学和技术的前副总裁John A.Armstrong有一次说:“为什么在企业实验室中要支持满足好奇心的研究?存在许多原因,但并不期望超越公司本身的‘待研究的科学领域’,也就是说,不期望产生会改变公司行业特性的新的看法或发明。”因此,参加也许永远不会带来利润的研究冒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利润之外的间接回报。这种研究不仅造成了声势,还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和研究人员,而且他们掌握的数学、化学或原子物理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其他实际问题。许多优秀的公司都深谙这个道理,长期坚持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甚至包括一些风险极大的项目。虽然绝大多数的项目投入并不会在公司全部R&D中占很大份额,也不会获诺贝尔奖,但即使没有获得科学上的突破,这些投入所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上述问题只是技术创新把握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个环节,从中折射出的艺术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推广到过程中的许多其他环节。例如,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一项新技术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同时起着创造性和破坏性的作用,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机会,破坏了原有的产业链条甚至整个原有产业,此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把握在各阶段的正确决策和整体正确决策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技术可以分为持续性技术和断裂性技术,持续性技术就是沿着S曲线的方向演化,但是,S曲线会受到技术极限的制约,由此导致的断裂性技术就会威胁到现有市场和技术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外来进攻者会更具有优势。许多产业演化的历史,都重复出现了这种现象,市场的主导企业被其他企业超越,失去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尽管这些市场主导企业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资源规模,但是在面对这些断裂性技术的时候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这种新的重大性断裂性技术出现的时候,技术本身是很不完善了,如果要等到技术有实质性进展的时候才介入就会丧失市场的先机,这就成为困扰企业决策的重大障碍。企业需要从许多杂乱无章的技术中筛选出最有希望的新技术,对新技术进行识别和评估,并且做出投资规模的决策。但是这种技术本身不太完善,而且新技术的市场也没有出现,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候如果采用传统的决策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难以指导企业的决策。IBM公司在复印机市场上失之交臂,就是源于其对复印机市场预测的失误。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过:“无法为一个尚不存在的产品做市场研究”。但是这又是企业投资新技术之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现有技术评估和市场预测的工具和方法,又难以给企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和决策依据。新技术的复杂,市场的变化莫测以及无法预料的随机事件发生,会使得任何评估手段和工具都很难准确提供决策指导,这样新创技术的发掘、评估和决策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表现出技术创新把握艺术性的一面。技术的复杂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技术创新把握的决策没有一种完全标准的规则,一方面需要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需要遵循一定决策的规则,需要“有创造力的规则”,这就表现出技术创新的把握,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正是基于技术创新把握的科学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才能有迹可寻,企业才可以遵循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也正是基于技术创新把握的艺术性,技术创新才作为风险和机遇同时摆在企业面前,通过分析这些艺术性内涵,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目标和特点,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2]刘振武.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3][美]伯格曼,等著.陈劲,等译.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61-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高中数学提问艺术的开展措施,提出于此,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一、巧设悬念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思维都来源于怀疑。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怀疑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悬念性的问题,在问题中引发学生去怀疑、去批判、去思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仔细钻研高中数学课本,挖掘其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问题。以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冲突来设计悬念,在对答案的思考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会去反思、批判和怀疑,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在讲述棱柱的表面积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设计如此悬念性的问题:“棱柱的展开图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继续猜想,这个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拼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拼接。当学生把棱柱解开的时候,就会发现棱柱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所凑接形成的。它与他们的猜想会有一定的冲突性或统一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培养怀疑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又可以继续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得棱柱表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可能。因为条件不一样。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算出棱柱的表面积。学生经过割补和拼接,归纳出了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表面积=S侧+2S底。这样围绕悬念性的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向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巧设趣味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表现欲、求知心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与高中生的这些性格特点相一致的问题,把一些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一些有趣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设计出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上《抛物线》(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可以把学生比较喜欢的篮球与抛物线知识点相结合起来,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可以如此设计问题:“当你站在罚球线上向篮筐投篮,如何算出篮球在空中的最高点呢?”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抛物线公式来求解问题的各种方法。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足球和篮球的特点,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可以比较足球进门、篮球中篮框等球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吗?”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抛物线的特点、性质等。这样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向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信息,给予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都不是唯一的,它的答案有时也不是唯一的,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的环境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设计这种探究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感受和享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7

本论文为西安工程大学2014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时代的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依托于现代数字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数字艺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数字艺术不仅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展现,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以及听觉效果。当前,随着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将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之一。[1]在产品设计专业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于推动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数字艺术的概念

广义的数字艺术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数字艺术能够实现对语音、文字、图像以及其它要素的合理整合并加以合理利用,最终形成的艺术能够依靠现代网络体系进行传播。当前,数字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了交互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以及数字影像技术等诸多方面。狭义的数字艺术主要指的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一切设计、影音、动画以及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新的传播媒介作为基础的,是人类理性思维与艺术巧妙融合为一体的产物。加强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缺乏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培养。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在对学生进行数字艺术教育时,主要课程是围绕着了对数字艺术工具的教学开展的,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计算机教学部分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样就容易产生技术教育等同于数字教育的误解,这不利于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次,由于数字艺术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其知识储备不再局限于艺术一个领域。但是,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仍旧拘泥于艺术专业一个领域,这对于数字艺术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资金有限,设备落后

数字艺术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备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数字艺术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必须能够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教育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但是,在学校进行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校需要建设的方面很多,致使用于进行数字艺术硬件设施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了数字艺术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教学时,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严重制约,教学工作缺乏时代性,使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教学工作与社会发展脱节。

3.实践教学存在严重不足

数字艺术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短板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艺术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往往使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只是重视进行理论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导致了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对实践教学无从下手,有意识地避免实践教学环节。其次,缺乏实践基地。当前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实践基地迟迟难以成行,也导致了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极为不利。最后,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与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由于数字艺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闭门造车的做法,造成与社会生产脱节,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1.加快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为了尽快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字艺术教学工作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新兴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和联系,尽快在影视、网络媒体以及游戏制作等多方面领域拓展数字艺术的应用空间,尽快为数字艺术打开市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全面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特别是交互媒体设计等,能够根据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设计的外延型以及拓展性,构建其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佳模式,通过数字艺术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提高数字艺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要能够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为数字艺术教学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将课堂作为推动数字艺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的重要舞台。最后,企业应该发展成为数字艺术的堡垒,产品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能够使艺术设计、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循环演进,推动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字艺术专业是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中叶,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他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2]就此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数字艺术教育改革时,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工作。数字艺术作为一种作品,是对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展现。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外在形式与思想内涵的有机统一。

3.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方法中的项目指的是完成一项具体的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住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项目式数字艺术教学时,教师的地位相比于其它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是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以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的方式完成数字艺术知识的学习。[3]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数字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与企业环境相互融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数字艺术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结语

文中系统分析了数字艺术的概念,并就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产品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教学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范围也势必会不断拓展,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数字艺术教学工作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飞:《从艺术设计到数字艺术设计――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艺海》2010年第8期,第92页。

[2]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探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装饰》2013年第12期,第125页。

篇8

“老师,能不能上网啊……”,这是2014年高一新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多名学生共同的“心声”,他们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他们并不是期待我讲多么精彩的内容,而是期待上网,并且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015年。看到这些我非常震惊,难道这就是现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吗?是学生不喜欢这门课?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经过与学生的沟通,才知道学生还是很喜欢这门课的,但是他们已经厌倦那种“纯技能传授”的课堂模式,而对那些枯燥无味的原理概念更是“烦不胜烦”。正是因为这样,长此以来,在中小学生大脑中就形成“信息技术就是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既然学生喜欢这门课,那为什么不能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进呢?值得庆幸的是,信息技术是一门非中高考学科,所以信息技术教师有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尝试、探索、创新,而不需要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接下来就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于情境创设的自主学习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即教师以“讲”为主,以“导”为辅。虽然学生可以掌握很多知识,但是教师是学生思维的控制者、引导者和迁移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思维的过程,其内心的自主学习意识不能被唤起,所以到最后只能盲目地接受一些技能的培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为此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改变这种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材料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某种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可以唤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奥秘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word排版”时,教师不需要一味地给学生讲授排版的操作步骤,而是通过展示由word进行排版的成功作品,如前一届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选择一种,或者按照自己的构思完成,有困难的可以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最后给完成较好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欣赏、探究、互动,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参与的学习意识。

与此类似,在讲授“网页制作基础”时,因为frontpage同属于office系列,与word有相似的操作,而之前学生已经有word的基础,所以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相似点,然后引导学生,平时看的网页很多,精彩的网页也不少,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网页作品能够被别人欣赏,自己的感觉如何?以此激发学生制作网页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个性化的网页,积极创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精心引导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让知识超越教材,具备合作、创新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

二、基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

为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具有创新、独特的引导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问题的导入更直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时不仅仅是在教学的开始需要使用多媒体素材,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

在中学《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原理及概念性的内容感觉索然无味,如果教师在讲授时只是按照这些原理的条条框框说给学生听,一堂课下来学生就基本云里雾里。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

例如在讲授“数据交换技术”的时候,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不容易理解,但如果将不同的数据交换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制作flas来完成,由此展示不同交换技术的工作方式及优缺点,学生则更容易理解透彻。

又如在讲授“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时,首先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描述,如两个QQ用户之间的对话,然后使用动画模拟整个过程,则更能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网络数据的传输。其中涉及的TCP/IP模型同样可以使用一个相似的视频模拟,比如放一段快递公司寄送货物的整个工作流程视频,并将二者的工作环节相对应,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网络体系结构。

由此可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即无论何时都不能偏离课堂的核心,多媒体素材都要始终与教学内容相关,如果偏离教学内容,那么就显得太花哨,使得课堂教学变成多媒体素材的欣赏,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基于差异的分组教学

1.基础水平的差异。

由于受家庭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家长为培养学生的特长而专门购置了计算机,而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接触计算机外,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甚至基本从零开始,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此,可以将学生分为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分别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并且在教学时使用“以学帮学”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适应不同级别的操作要求,还可以协作完成,即高级组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协助中级组的成员,而中级组的学生则可以协助初级组的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不断缩短各组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45-02

一、小学数学创新情景的建立

在新课改之后,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生活的贴近,使得学生能够从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模式中,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收集与归纳,继而对不同种物体进行分析对比,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地对生活做到贴近。像在学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在生活中去发现车辆及桌椅之间具有的稳定结构是怎样利用这一知识点的,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学习数学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重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创新的实现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生对课本知识做到掌握,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能够展现其丰富的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思维形式的展现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兴趣之上,这种兴趣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培养的。因此,在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正是这种兴趣的创造过程。

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例一:老师说明明写了20个字,亮亮写了30个字,问哪位学生写得快。这个时候,肯定有学生认为亮亮写了30个字,所以亮亮写得快。但是在学生讨论之后,就会发现缺少时间这一因素,使得结果没法加以比较。所以老师再问:明明写字用了20秒,亮亮写字用了30秒,这个时候谁写得快?这个时候同学们再分析之后,发现又缺少了写了多少字这一条件。结果老师再将以上两题的条件结合,问哪个学生写得快。这个时候,学生经过计算,会发现每个学生一秒钟都可以写一个字,所以明明和亮亮的速度是一样快的。因此,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结合,并且对实际的情况进一步的结合,在阐述的过程也做到足够的明确,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乏有趣,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于这种模式下所体现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通过创新模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1.完成对解题突破口的选择。在实现创新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只是有的数量关系被叙述的情节所掩盖;学生无法自己找到,在这个时候,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进行提炼,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二:小张、小王、小李三个人在踢毽子,平均每个人踢20个,其中小张踢22个,小王踢17个,问小李踢多少个。本例在解题的时候,因为与人教版中的平均数的解题思路相反,因此很多学生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在解题的时候,存在较多的困难,不能够与例题结合起来。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求法,这种创新式的考验,能够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锻炼,这个时候教师需要通过一些题目,让学生摆脱对原有方法的束缚,使其能够摆脱原有的解题模式。例三:一个房屋需要使用边长为30厘米的方地砖来进行铺地,总共需要使用96快,这时如果使用40厘米的方地砖来铺地,需要使用多少块?这个时候,因为学生会受到教材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会使用反比例来进行解题,得到30×30×96=40×40×X,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去解,又有这几种解法:3×3×96÷(4×4),96×(3×3÷4÷4)或96÷(4×4÷3÷3)。

3.解题时需要做到合理猜想。直觉和猜想是创新的先导,虽然猜想不是很严密,但在重大的发明发现中,许多成果得益于合理的猜想或顿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理的、大胆的猜想,做到对创新的实现。例四:某农具厂计划生产600件农具,2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计划的1.25倍,实际多少天完成?课堂有学生提出这样解:25÷1.25=20(天),并且认为工作效率是原来的1.25倍,时间一定缩短,小于25天。学生没有学过反比例知识,这只是他的一种猜想和直觉罢了,但正因为如此学生就创造性地用一步计算解答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4.注重对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随着高科技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发给各小组一些花,告诉学生可以将这些花互赠于其他小组,这样你这组的花可以比原来的多,也可比原来的少,根据相关信息编出应用题,并解答。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还能够做到对更多创新形式的体现。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享受一定的趣味性,使得他们对于产生的问题能够做到积极的思考与探究。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找出一些例题来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篇10

一、课堂上老师摆脱 “说教”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先进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设计艺术的规律和方法,因此,现代设计专业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型”的课堂、“互动型”的课堂。在教学中需要老师转变角色,变教导为引导,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交流、互动,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闪现的思维设想,并加以引导、鼓励。同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等)缓冲或替代老师的单独表演,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连贯性。特别是设计创意课程的教学,须根据学生设计创意过程中不同思维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为目的,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真正有利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作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时,学生总会说“我什么也想不出来”、“思维怎么也打不开”、“老师,还是提供一个范本吧”等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老师没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缺乏设计思维的想象力,离开书本、离开老师就不懂设计、不会思考。因此,老师应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逼迫”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找出主题的新关系,寻求新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引导学生去提炼主题内容的关键概念,寻求本质的“问题”。如“它(主题)是什么”、“它(主题)像什么”、“它(主题)要说什么”等等。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去问“问题”、找“问题”,抓住主题的核心概念。比如进行“生命”主题的图形设计时,可引导学生去提“生命是什么”、“生命像什么”、“生命要怎样表现才恰当”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类比、意象、联想的思维方式进行想象,并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悟画出各种不同的表现生命内涵的创作草图。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地创作着他所见、所想、所感。此后,学生就敢于思考,敢于用“问题解决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想象。

创作主题的把握是从对“问题”的思考来切入的, “问题”意识是创作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能主动进入对设计主题的思考,从而逐步实现课程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三、实训时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教学的实训项目虽不多,但利用实训项目来全方位地组织课程的实践教学,却大有文章可做。实训教学注重的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