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红楼梦的历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红楼梦的历史

篇1

关键词:红楼梦;影视改编;历史

《红楼梦》是我国长篇小说奉献给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但由于不同语言造成的交流障碍,它尚不能普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影视的声画造型语言,比文字语言有着个更便捷的普及性。所以及时地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进行规律性总结,找出经验与不足,以进行更加高质量的改编,对于《红楼梦》更大范围的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是履待人们去研究的一个领域。

一、解放前

《红楼梦》问世不久后,就由文字走向了舞台。据史载:清朝嘉庆年间(1796),孔绍文创作了昆曲《葬花》,演出了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此时距离曹雪芹逝世仅有三十多年。《红楼梦》最早走上银幕是1926年,当时梅兰芳演出的《黛玉葬花》曾被拍成电影。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电影公司的纷纷成立使得影片的数量激增。《红楼梦》为这些公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仅1926年和1927年两年间,就有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影片存在。包括:任彭年、俞伯岩导演的《红楼梦》(复旦影片公司),程树仁导演的《红楼梦》(孔雀影片公司)。

无声电影时期,尽管文学改编电影的实践已经司空见惯,但是由于当时简陋的拍摄技术,那些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影片还是显得简单、粗糙,只是抽取原著中的某个片段敷衍成片,因而影片的故事却反前后关联,线索不够清楚,人物性格也难以得到充分展示。它们大多数采用图解性镜头、幼稚的造型特征、冗长的细节和纯外部的剧情发展手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原著的思想内涵。

二、解放后至80年代

解放开始,《红楼梦》再次走上了银幕,同时也是在名著中首先被改编的。

杨小仲导演拍摄的《红楼二尤》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最好的影片之一。影片以原著的配角尤氏姐妹作为主人公,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通过艺术的对比手法,成功塑造了意志薄弱、温柔善良的尤二姐和性情高尚的尤三姐这对性格迥异的姐妹。

1950年至1978年可以说是《红楼梦》电影创作的多产期和繁荣期,不但改编摄制的数量多,而且出了一些精品名作,尤其是1962年摄制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这一时期的《红楼梦》电影经历了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发展过程,影片改编的方式则更是多样化,不但有时装片,而且还有现代改编版。戏曲电影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香港成为《红楼梦》电影生产的中心,这个时期的19部电影中有15部是香港的电影公司摄制的上海摄制了三部,其中两部著名的戏曲艺术片越剧《红楼梦》和京剧《尤三姐》是和香港合拍的,这也开了大陆与香港合拍电影的先河。

在这一时期的后几年,随着电视制作、播放技术的发展,《红楼梦》电视剧也开始出现在荧屏上,香港和台湾都改编摄制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其中香港的两部电视剧影响较大。而内地则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而暂时落后,未有《红楼梦》电视剧面世。

1975一1978年在香港与内地先后掀起的“红楼”影视热潮让人感慨怀念。当时香港竟一下子推出七部“红楼”影视,有无线电视台的5集电视剧《红楼梦》、丽的电视的粤剧电视戏曲片《红楼宝黛》、佳艺电视台的100集电视剧《红楼梦》、“邵氏”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和《红楼》、“思远”的电影《红楼春上春》和“今日”的电影《新红楼梦》,再加上1962年上海与香港合拍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也在香港上映,一时间,“红”流滚滚而来,汇成蔚为壮观的景象。而越剧电影《红楼梦》于1978年在内地重新放映,仅此一部影片即让全国人民如痴如醉,当时电影24小时轮转放映,人们通宵达旦排队购票,很多观众连续多次重复观看此片,真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金玉良缘红楼梦》,197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制片厂摄制《金玉良缘红楼梦》,这部黄梅调电影模仿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改编摄制,剧情与之相似,在编剧方面缺少创新。因此,虽然导演手法细腻,布景服饰豪华,演员也极为卖力,却未能制造出感人的力量。但相对于那一年摄制的其他几部《红楼梦》电影来说,此片还算是较为成功的一部,主演贾宝玉的林青霞以及影片营造的“古典中国”幻象还是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从1979年至2008年,似可称为《红楼梦》电影改编摄制的沉滞期与复兴期,因为自1977一1978年重拍《红楼梦》的热潮过后,从1979年开始至1987年,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影坛对《红楼梦》题材似乎不再青睐,近10年来没有一部电影问世,这一阶段是《红楼梦》电影的沉寂期。

与电影不是很景气的境况相比,这一时期《红楼梦》电视剧(片)的改编摄制则处在一个发展和繁荣阶段,尤其是内地《红楼梦》电视剧制作发展迅猛,其中电视戏曲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不编“红楼”誓不休。从1980年开始至今,随着电视的发展、普及,以及戏曲和电视合作的加强,《红楼梦》电视戏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个不同剧种的戏曲竞相改编

198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36集《红楼梦》该电视剧第1至29集根据脂本改编,而第30至36集则没有根据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改编,编剧周岭主要根据小说前八十回的伏线、脂评提供的信息以及红学探佚派的观点,重新编写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以贾府最终一败涂地、众女子流散亡逝、宝玉沦落最终在茫茫雪地中走向远方告终。该剧是内地第一次全本改编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来在海内外不断重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评论界对这部电视剧褒贬纷纭,毁誉不一,但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史上,它还是比较成功的,并被不少人奉为“经典”。

2010版李少红版《红楼梦》,再次全本改编,选秀选出演员。此版电视剧较原来的改编有诸多的不同,进行了全本改编。因为有了全本改编大容量的保证,本来它可以对故事更多地撷取,更加从容细致地表现人物,从而较全面、更接近地传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而选秀也是为了起用本色演员和年龄与原著人物岁数相仿的小演员,更真切地表现了大观园的单纯美好。

改编《红楼梦》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亵渎经典也不能得不到观众的忍痛,甚至招来骂名。然而经典作品的诱惑和《红楼梦》本身所具有的改编潜能使大量的影视工作者投入其中,进行改编创作。中国的电影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就有了对《红楼梦》的电影改编,无论成功与否,人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努力。《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历史,不仅是改编方法的演变也是文学和影视互动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变迁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许波《从语言艺术到视听艺术》,《电影艺术》,2004,2.

[3]李立《视觉文化语境中名著改编的审美得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艳涛《王扶林:尊重原著,谨慎发挥》,《新世纪周刊》, 2008,20,113―115.

[5]谢铁骊《尊重原著是改编之本》,《中国艺术报》,2002, 8,3.

[6]蔡义江《走向了两个极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后》,《团结报》,1987.

篇2

大观园的姑娘们咏菊、吃蟹、饮酒,好不热闹,王熙凤又将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等,命婆子们送来给姑娘们吃(《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这里的红菱即常用食物菱角;鸡头,即新鲜芡实;菱粉糕即用菱角研粉制成的。

【历史溯源】

菱粉糕为清代南方一味名食。清代《调鼎集》载:“老菱肉晒干,研末,和糯米粉三分,洋糖,印糕蒸,色极白润。”

【制作方法】

菱粉糕:鲜菱角、糯米粉、白糖适量。将菱角去皮壳,煮熟,打烂,与糯米粉、白糖适量拌匀,制成糕状,上笼中蒸熟即可服食。

鸡油卷:精面粉,熟鸡油,鸡蛋液,精盐各适量。将精制面粉制成发酵面,擀成薄片,刷上鸡油,抹上盐,切成丝条。另取酵面一块,搓长,擀成长方形薄片,将切成的丝条包进薄片里,接头处用鸡蛋液粘好,再切成长段,上笼蒸熟即可服食。

【中医观点】

菱,又称菱实、菱角、水菱,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生长于池塘河沼中,各地均有种植,8~9月间采收。中医认为,菱实性味甘、凉,入脾、胃经,有清热除烦、益气健脾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名医别录》言其“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一般清热生津多生用,益气健脾多熟用,或用菱实粉。本品不宜多食,以免引起腹胀。另外,此物性凉,可平息男女,令人败性,故《食疗本草》言“凡水中之果,此物最发冷气,损阳,使人玉茎消衰”,故不宜久食,以免引起减退,或阳痿,或低下。

篇3

【历史溯源】

“野鸡崽子汤”在清・袁枚《随园食单》中“野鸡五法”中有介绍:“野鸡披胸肉,清酱郁过,以网油包放铁奁上烧之,作方片可,作卷子亦可,此一法也。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作丁,一法也。当家鸡整煨,一法也。先用油灼,拆丝,加酒、秋油、醋,同芹菜冷拌,一法也。生片其肉,入火锅中,登时便吃,亦一法也,其弊在肉嫩则味不入,味入则肉又老。”清代《调鼎集》记载:“野鸡瓜:去皮骨切丁配酱瓜、冬笋、瓜仁、生姜各丁、菜油、甜酱或加大椒炒。”这说明“野鸡瓜子”这道菜在清代已很普遍,成为侯门公府的家常菜了。

【制作方法】

野鸡崽子汤:野鸡1只,香菇及调味品各适量。将野鸡宰杀后去毛杂洗净,切块,放入热水锅中汆片刻取出。锅中放大油适量烧热后,下鸡块爆炒,而后下清汤适量,武火煮沸后,去沸沫,下葱、姜、花椒、料酒及香菇等,文火煮至鸡肉熟后,加食盐、味精适量调味即可服食。

篇4

【历史溯源】

火腿鲜笋汤在清代中叶,是高档食品。《调鼎集》记载:“上席……冬笋火腿汤。”明清时食火腿鲜笋汤是江南食俗。火腿与春笋合烹,其滋味特佳,扬州人称“一啜鲜”,故宝玉急急地端起来就喝,被热汤烫了嘴。

竹笋,又名毛笋、竹芽、竹萌,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普遍栽培,冬季生长采挖者名冬笋,春季生长采挖者名春笋,嫩小者加工为玉竺片。冬笋比春笋更味美诱人,有“笋中皇后”之称,唐代大文学家杜甫曾有诗赞云:“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浓。”竹笋食法颇多,烧、炒、煮、炖、煨均可,也可与肉、禽、蛋等混合烹调,各具特色,如湖南的火方冬笋、上海的冬笋塌菜、扬州的虾子冬笋、湖北的炒香冬笋、四川的干煸冬笋、广东的蒸酿冬笋等,均是鲜翠嫩香,风格各异的特色菜肴。

【制作方法】

取火腿、鲜笋及调料各适量。先将火腿剁块,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火腿烂熟后,调入鲜笋、花椒、葱、姜、盐、味精、料酒各适量,煮沸后,去浮油即成。

【中医观点】

竹笋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化痰,解毒透疹,和中润肠之功,适用于热毒痰火内盛,胃热嘈杂,口干便秘,咳嗽痰多,食积不化,疹发不畅,脘腹胀满等。《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本草求原》言其“甘而微寒,清热除痰,同肉多煮,益阴血。痘疹血热毒盛,不起发者,

篇5

【历史溯源】

杏仁茶是一种美味的饮料。贾府里的杏仁茶,其做法是很考究的。据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的记载,杏仁茶也叫“杏酪”,其制作方法是:“取甜杏仁,水浸,去皮,小磨磨细,加水搅稀,入锅内,用糯米屑同煎,如高粱糊法。至糖之多少,随意糁入。”雪印轩主的《燕都小食品杂咏・杏仁茶》云:“清晨市肆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赊。一碗凉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原注云:“杏仁茶,以面粉及杏仁粉同熬之即成,津埠亦多售者。”《醒园录》载:“先将杏仁泡水,与上白米对配磨浆,坠水加糖炖熟,作茶吃之,甚为润肺。”看来,后来的制法就简单得多了。

杏仁,又称杏子、杏实,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杏仁营养丰富,酸甜适口,可制成杏干、杏脯等,食用十分方便。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不少文人墨客写诗赞颂它,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人们对名医大家冠以“杏林高手”的雅称,语出于三国。当时名医董奉常为人治病不收药费,病家为酬谢他在其宅旁种杏树一株,数年后,蔚成杏林,号称“董仙杏林”。从此杏林即成为中医界的誉称。

【制作方法】

甜杏仁、糯米面、白糖各适量。将甜杏仁磨细备用。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甜杏仁及糯米面调匀,再下白糖,煮至熟即可服食。

【中医观点】

篇6

【制作方法】

松瓤鹅油卷:精面粉,熟鹅油,松子仁末,鸡蛋液,精盐各适量。将部分松子仁研成碎末,发酵面擀成薄片,刷上鹅油,抹上盐,撒上松子仁末后,切成丝条。另取酵面一块,搓长,擀成长方形薄片,将切成的丝条包进薄片里,接头处用鸡蛋液粘好,再切成长段,放松子仁,蒸熟即可服食。松仁鹅油卷松软洁白,鹅油松子沁香。清代扬州已出现了松瓤鹅油卷,俏小可爱,松香沁脾。红学家们从风味考证,认为是扬州出产的。

奶油松瓤卷酥:面粉500克,芝麻100克,奶油100克,松仁200克,鸡蛋4个,大油200克,白糖300克,泡打粉,盐各适量。将松仁洗净,焙干研为碎粒;芝麻漂洗焙干备用。把鸡蛋、大油、芝麻、盐、奶油、松仁、白糖调和成馅备用。面粉放和面盆内,四周撒入适量泡打粉,然后分成两份,一份和成水油面团,一份和成油酥面团。将水油面团制剂后包入油酥面团中,擀成长方形叠成四折,再擀开,约擀成长20厘米、宽8厘米、厚0.5厘米的面片待用。把馅擀成与面皮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盖在面皮上,对头卷成如意卷形,用快刀切成大小均等的酥块放入烤盘入炉,烤熟即成奶油松瓤卷酥。

【中医观点】

松瓤,又名松子、松子仁、海松子、新罗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产于我国东北地区,果熟后采收。松子,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我国人民食用松子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大众的保健食品,远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有论述。到了宋代,人们食松子已是普遍现象,被人们誉为延年益寿的“长生果”。

篇7

【历史溯源】

荔枝,又名离支、丹荔,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有“果中之王”之称。白居易曾赞其:“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香。”宋朝文学家坡曾贬官广东,心情抑郁,在吃了当地的荔枝后高兴地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竟因此而不愿离开广东了。唐朝杨玉环喜吃荔枝,无奈山高路长,便用快马传送。《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使荔枝身价倍增。贾府吃的荔枝自然也来之不易了,故宝玉送荔枝与探春时,探春喜之不尽:“何惠爱之深耶。”

【制作方法】

荔枝、蜂蜜各适量。将荔枝去皮核,洗净,与蜂蜜同置于锅中,文火煮沸后,再煮一、二十分钟,候温装瓶,密封浸泡服食。服用时每次2~3枚,每日1~2次。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中医观点】

自古以来,荔枝就被视为滋补佳品。中医认为,荔枝性味甘、酸、温,入心、脾、肝经,有补脾止泻、养肝益血、理气止痛、补心安神之功,适用于脾虚久泻,妇女血虚崩漏,胃寒腹痛,气滞呃逆不止及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本草纲目》言其“补脑健身,开胃益脾”。《食疗本草》言其可“益智,健气”。《玉楸药解》言其“暖补脾精,温滋肝血”。《本草从新》言其“解烦渴,止呃逆”。

尽管荔枝有如此美味及令人称奇的滋补治疗作用,但其临床应用远不及荔枝核普遍。荔枝核为散寒祛湿上品,肝经血分良药,能行血中之气、温散经络之寒、治疗因风寒所致的疝疾、疼痛、坠胀、胃寒疼痛等。另外,荔枝壳还可治疗妇女血崩及小儿痘疮。

荔枝热性很大,历代医家有“血热宜桂圆,血寒宜荔枝”的说法,可见血寒的人可以吃,血热的人不宜吃。若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反应时,不适宜吃荔枝,以免加重病情。现实生活中常见有人吃荔枝后出现流鼻血的现象,就是因为荔枝性温,易助火生热的缘故。

篇8

《红楼梦》中金陵四大家对螃蟹情有独钟。“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写的咏螃蟹的诗句(《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薛宝钗还说:“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屋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来,大家热闹呢(《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

【制作方法】

蟹肉150克,澄面(洗去面筋的面)250克,大油50克,姜末、冬笋共50克,精盐3克,绍兴黄酒25毫升,鸡精1克,清汤100毫升,花生油50克,葱油15克。将澄面用沸水烫熟,用少许大油揉搓,使面团光滑不夹生粉,盖上布,冬笋切小丁备用。炒锅置火上烧热,放入少许花生油煸炒姜末爆出香味时,放入蟹肉、冬笋丁煸炒,并加入盐、绍兴黄酒、清汤煮沸入味后收汁,再加入鸡精、葱油炒匀,出锅冷却后备用。将烫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子,面案上抹少许的油,用一把不锈钢刀把面剂碾成圆皮,用花戳子刻出一个有花边的圆皮,把馅放在中间,对边捏好后放入小竹笼中蒸熟,约蒸10分钟即可服食。

【中医观点】

“秋风响,蟹脚痒”,“黄,蟹儿壮”,中秋一过,肥蟹上市。这时的螃蟹体壮膏满,肉质鲜美,正是食蟹的好时机。螃蟹,又名河蟹、毛蟹、横行介子、无肠公子,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肉或全体,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长江流域等地。中医认为,螃蟹性味咸、寒,入肝、胃经,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及妇人产后瘀血腹痛、难产、胎衣不下、湿热黄疸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本经逢原》言“蟹性专破血,故能续断绝筋骨”。《本草经疏》言“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

篇9

引言

近年来涉及到霍译本的译评著作文章较重要的有肖家燕、洪涛、李晶和赵朝永等人,对两种译本中具体译例的优劣得失都有所论析,如回目、人名、颜色、宗教等内容的翻译特色及误译、漏译的情况等。钱亚旭与纪墨芳于2011年发表《霍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定量研究》(红楼梦学刊),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其翻译策略;肖家燕于2009年发表《概念隐喻的英译翻译》,注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隐喻。但仍不足以一一反映其细部特征,对其细节部分分析以及成因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拟就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以下简称杨译、霍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探索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一、异化与归化的内涵

韦努蒂(Venuti)在1995年提出了两类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他把这两类策略的源头追溯到施莱尔马赫及其1813年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文。归化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拢。

二、《红楼梦》杨霍译本中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

1.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红楼梦》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也是红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的说来,杨译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本上忠实于原文,强调把中国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则向西方读者靠近,采取了归化于目的语读者的态度,其目的是期望译文更好的为西方读者接受。

2.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在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体现。

①千红一窟

杨译: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译: Maiden’s Tears

杨译似乎是中性,而霍译文中明显带悲。其实,这个茶名最后一个字与“哭”谐音,所以霍将它意译出来。“红”在中文里也表“女性、少女”之意,杨在这里用异化把“红”直译成“red”,不加注释易使西方读者误解为“鲜血”与“危险”。本文作者认为,杨宪益最好在第一次将“红”翻译成“red”时加注释说明中英对“红”的不同理解,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这种文化慢慢融入西方世界。

②黄酒

杨译:Shaosing wine

霍译:Rice wine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追溯历史,绍兴黄酒闻名古今。杨宪益将其译为“Shaosing wine”,是用“绍兴”这个地名来指代酒名,向外国读者展示此酒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霍克斯则将其译为通俗易懂的“rice wine”,读者一看即明其为何物,却感受不到任何文化底蕴。

③挂面

杨译:Noodles

霍译:Vermicelli

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有圆而细的,也有宽而扁的。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杨宪益采用异化,将其译为“Noddles”,是为了传播中国挂面的独一无二;霍克斯采用归化,将其译为“Vermicelli”,在西方饮食文化中通常表示“意面、意粉”,于外国读者而言可减少阅读障碍,却无法呈现出中国文化特点。

三、杨霍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1.翻译目的不同。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翻译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和过程。在翻译《红楼梦》饮食文化负载词时,杨氏夫妇是为了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因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存原著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而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注重译本的可读性。

2.主流翻译理论与译者文化不同。杨氏夫妇受到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影响,同时习得汉语且受中国文化熏陶,将“信”,也就是对原文的忠实在第一位。在霍克斯所处的西方,受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影响,且英语为母语,故翻译的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此,我们在《红楼梦》霍译本中见到最多的是归化和意译的身影。

篇10

【制作方法】

乌梅100克,桂花30克,白砂糖500克。将乌梅洗净,与桂花、白砂糖同放锅中,加清水1500毫升煮沸后,文火再煮10~15分钟,去渣取汁放凉即可饮用。

【中医观点】

酸梅汤酸甜适口,桂花香味浓郁。但酸梅汤有收涩之性,所以宝玉要喝酸梅汤时,袭人只好拿了有行气活血作用的玫瑰卤子给宝玉吃了小半碗。可见袭人是深知药性的。

梅花,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梅的花蕾,每年1~2月间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摊开晒干,备用。梅花分白梅花与红梅花两种,白梅花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以花匀净、完整、含苞未放、萼绿花白、气味清香者为佳,所以,中医开处方时,常写“绿萼梅”。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但药用以白梅花为主,红梅花较少使用。中医认为,梅花性平无毒,入肝经,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是中医常用的舒肝和胃药,常用于梅核气(是指咽部有梗死感,但无任何阳性体征,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肝胃气痛、胸闷不舒、食欲减退等,煮粥服食,舒肝健脾,对肝胃气痛、郁闷不舒、饮食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山家清供》言“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英”即花的意思,梅英即梅花。杨诚斋有诗赞云:“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采珍集》言“梅花粥,绿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热毒”。《百草镜》言梅花“清香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饮食治疗指南》言“煮食梅花粥,能振精神”。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心身疾病纷至沓来,人们常感心情焦虑,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常食梅花粥或饮梅花茶,可振奋精神、开胃消食、疏肝解郁,有益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