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5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贸易法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步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发展
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的物流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主库趋势之一。虽说贸易和物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其中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我国的角度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尤其是在对外交流上,摒弃了落后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也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顺应社会要求,贸易物流化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到2008年短短6年之间,我国的外贸平均值增长幅度高达26%,远远超出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市场潜力巨大。但随着国际物流在我国的发展逐渐体系化发展,其中自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国际形势上讲,我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发现我们的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展开有效的解决计划,最大化的开发我们的市场,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的认识问题。
二、我国物流化贸易发展的问题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现今的社会上,凡事效率都是第一位的,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相比发达国家还相当落后。通常发达国家的物流经济已经常年的保持在了一个稳定的增长线上,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使我们的物流增长率再高,在经济能力上也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物流效率低,而且物流成本高。
(二)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科技效率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物流贸易中也不例外。物流贸易的发展基础就是其设施必须尽可能的完善,才有可能创造更高的利益和效率。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
(三)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与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标准化建设滞后
之所以称为物流化贸易,其根本原因就是物流是多行业的跨区域经济系统,这就使得物流经济在操作的基础上,必须体现出的全面性与规范性,而现今我国在物流经济的基础上却是只重量而不重建设,这样的建设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多道德负面作用,但从长期上讲,缺乏合理的建设规划会使得物流经济很容易进入瓶颈期。
(五)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体系分割,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造成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
三、我国国际物流贸易的发展策略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发展效率多半是建立在先前较低的发展率上的,所以并不具备明确的代表性,我国的物流贸易发展可以说依然问题多多,但同时也证明了其潜力巨大,所以如何把我们的潜力变成实际的效率,就成为了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发展必须首先有策略,那我们就从策略入手,分析一下怎样的策略可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应该如何坚持下去。
(一)发展总体思路――统筹规划,从供应链角度看待问题
加快建立全国、区域、城镇、企业等多种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是我们的总体规划。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统一协调,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各个有关部门分别按照系统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化的研究与合作,进行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并加强物流需求管理,如此才能使我国物流业发展走上健康轨道。
(二)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我国加入WTO已多年,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应根据WTO协议要求,加紧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加快清理废除残存的不利于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和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国家经贸委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协调,在物流企业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理、查验通关等方面提供便利,为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1989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6%。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6%—56%、高收入国家的59%—6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9%,2001年剧增为52.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4、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加入WTO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1、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放宽限制、开放市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入WTO,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将不再仅仅受国内有关部门的控制,而是要执行我国政府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将有利于打破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国内行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不仅仅体现于公路、通信、电力供应等硬件的好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金融、分销、专业服务等生产的完备与质量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落后,而生产更为落后,这正是外国投资者看中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的对外开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这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进而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种类、品种的缺乏,许多服务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行业,具体的服务领域、服务品种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各种空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
4、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也在酝酿着世界范围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借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之机,吸引外国投资,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我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问题
(一)要深刻认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值此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是一国综合国力强弱的体现。
1.开放要适度我国的服务市场,既不能仍关紧大门,也不能四门大开,而应是适度开放。服务业的部门众多,应按各部门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的开放度可大些,有的不宜过大或暂不开放,等时机成熟再开放。
2.开放应秩序渐进目前我国对诸如银行业、保险业和电信业的开放,不论在地域或经营品种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渐进原则。
3.国家的必要保护仍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服务业仍处于幼稚时期,有的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应给予必要的保护,例如对资本项目的人民币业务,为保持国家金融的稳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宜开放的。
(二)国家应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政策我国经济建设的宏观政策,长期向工业建设倾斜,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服务业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1978年以来,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23—31%,而工业生产则始终占有50%左右。但是,由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国的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重要因素是国家必须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并且,除了国家对服务业应增加投入外,还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服务业,要打破某些服务部门的国家垄断和地区封锁。服务业不仅要对民营企业开放,同时应扩大对外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
一、公平公正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
(三)在加强发展传统服务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产业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说,我国的服务业总量显然不足,即使是传统服务产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不论是交通设施、电信、教育和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都严重不足,商业和对外贸易也大有发展潜力。因而当前一方面应进一步发展自然和劳动资源占优势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开拓技术、知识型占优势的新兴服务业。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下:
1.海运服务业,由于我国造船能力和相关技术不断增强,在世界贸易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发展国际航运服务尚有很大发展潜力。
2.旅游业,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在“十五”期间,如进一步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我国无疑会由旅游资源大国成为亚洲旅游大国。
3.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服务业,改革开放22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服务,从零开始,由最初的4家公司发展到现在的1400多家,由于我国工程技术门类齐全,已能承揽包括航空、航天和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新科技领域的种类工程设计和建设项目,在当前全球建设投资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的巨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里,如果我国能进一步把内部力量联合起来,政府在信贷和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并进一步增益和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国际住处交流,则必将大大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力。
4.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全社会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2.国际物流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明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在以往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日本、欧盟为主要集中贸易对象,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的百分之五十。这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贸易依存度处于较高的状态,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经营困难也跟这方面因素有关。随着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由于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物流基地等基础设置都被国际物流网络化,让对外贸易更快捷、方面和广泛,也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国家物流过程中,我国应该以国际贸易的全球网络化为依托,逐步扩展对外贸易区域,只有对我国出口进行全球化区域覆盖,才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区域走向多元化,规模逐渐扩大。
3.国际物流发展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在各个国家经济状况不同的影响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成本条件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场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销售和生产成本已经没有再开发空间,物流成本成为唯一可开发的资源。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与物流有关的费用大概在一千九百亿人民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范围的比例,而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物流成本是集装箱交货价格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可以见得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物流成本占有的比重都相当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无疑直接对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产生造成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果能将一些软硬件进一步改善,使之与国内市场和国际物流相接轨,那么可以让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国际物流业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逐渐与国际相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国际物流业起步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其表现为国际货物运输能力较差,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等方面。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国际物流时,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是指专门从事物流服务行业的企业,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凭借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大部分物流业,将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应从其他业务中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分离出来,直接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经营,让各个企业都侧重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非国有资本投入到物流行业中,让物资、供销、商业、储运等企业逐步发展为第三方物流服务角色,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物流服务。
第二,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国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得以提高。要加快与国际相接轨的步伐,各级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让国家与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与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鼓励各种机构尤其是科研院校加大对物流技术设备如条码、包装、储存、搬运、装卸、标志印刷信息管理、运输等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科研院校在技术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与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管理能力。
第三,推动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在进行网络连线规划时,应将国内运输与国际物流系统考虑,采用先进的运输设施、运输工具以及运输方式,改进运输路线,建立一个通畅、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国际物流信息贯穿于国际物流全过程,因而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就要在加强计量标准、物流用语、数据传输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以及物流作业等方面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的标准化,结合国际标准让各个标准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国际物流效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旨在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贸易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买卖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打破了旧有的工作经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电子商务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一)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使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人员干预,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
(二)电子商务可以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电子商务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是距离越远,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就越低。二是电子商务实行“无纸贸易”,可减少90% 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三是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企业库存量,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与供应方能进行有效及时地沟通,从而降低自己的库存水平,进而合理规避经营风险。
(三)缓解了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难题,降低硬件设施成本
传统企业的建立大都需要实物基础设施的支撑,如:生产车间、仓库、办公用房、产品展览厅等硬件设施,而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显著减少在实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甚至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猫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了。减少对硬件设施的依赖程度,一方面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同时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还存在隐患
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的询价、成交、签约,涉及许多商业秘密和公众隐私。作为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虽然采用了多种措施,但仍然无法有效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也正是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使得网上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化配送滞后,商品流通不畅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统一。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工具和网络技术支持下,可通过轻轻点击瞬间完成,而物流资料空间位移,即具体的运输、储存、装卸、保管等各种活动是不能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电子商务的最终体现是要把货物安全、有效、快捷地送到客户手中。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做支撑。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美国大多数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作业成本可降低62%,而目前,中国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后作业成本只能降低28%。社会化配送跟不上,货物递送成本高,网络营销产品不能占有价格上的优势,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立法不健全
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商务活动,涉及到行政管理、邮政、银行等众多部门,而且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合同必须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识身份,而在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中,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导致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于网上无形的合同。尽管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实施,但是和电子商务相适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还是不够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也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电子支付安全、隐私权保护、电子签名、商业电子合同认证、纠纷调解等问题,都还缺乏相应的健全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得钻法律漏洞的行为常常发生,甚至有人利用网络贸易进行诈骗犯罪,这些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网络安全的建设和监督,建立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
实施电子商务必须以网上安全支付为前提,建立安全认证机制及系统十分必要,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安全体系及权威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等。采取防火墙、数字加密、电子水印、数字身份认证等技术有效防护连接在网络上的信息系统,规范网络使用,在确保所有的安全特性的条件下,使得电子商务的用户可以完全依赖该系统来完成所需的交易,真正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
(二)加强物流配送的系统化,确保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电子商务下新型国际贸易的运输体系要求有通畅的道路、先进的输送设备、以集装技术为主导的运输容器、连贯的“门到门”运输连接手段。国家有关部门应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资金,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较发达的城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然后逐步向外辐射,形成遍布全国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三)健全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为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税收等建设,加大投入,为外贸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持。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加快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法规、制度和办法,确保法律真正能够成为电子商务活动所遵守的共同规则,确保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安全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各国都在争先恐后的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服务贸易业。今年来,国际服务贸易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并把握好时机,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
2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偏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十分严重。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倍。主要逆差行业是特许费、专有权利使用费、运输、旅游和保险。运输逆差额为230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2009年,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出口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9%:进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7.6%:逆差107亿美元,比上年略有扩大,为我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2009年,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1.3%:逆差97亿美元,下降14.6%。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
2.2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国家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该战略是否有效还有待探讨。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大都集中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必须依靠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来提供。当前国际服务贸易最大的竞争也是来自人才方面的竞争,素质不高、人才数量不足是我国服务贸易当前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这对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经营是极为不利的。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果从业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高素质水平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我国如果不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2.3 政府的没有充分发挥辅助作用,行业垄断依然存在。政府作用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产业、行业的支持与激励,以及对制定实施竞争规则的完善与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我国政府存在严重的干预倾向,政府管制与行业垄断的特征非常鲜明,市场准入限制很多,竞争不充分,特别是电信、银行、保险等部门,有很强的垄断性,制约服务贸易更长远的发展,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与发达国家更是相距甚远。我国的很多服务企业陷于市场与政府双重监管的经营困境,难以及时地、自主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与调整。
3 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对策
3.1 促进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附加值行业出口,发挥中国的文化传统优势,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此外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大力促进以海洋运输为主的运输业,扩大建筑服务出口。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品牌,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
3.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GATT的有关条款及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应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贸易人员培训机构。其次,建议国际金融和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积极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另外,由于留学人员对于国外服务行业尤其是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的了解比较深入,我国应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在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应防止人才流失对国内服务业所造成的损失。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3.3 加强政府在支持和保护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同时分层次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政府应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首先,可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通过关税、信贷等政策优惠,鼓励服务出口企业的迅速发展。积极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信息,以帮助企业克服经营的盲目性,增强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可充分发挥我国涉外机构如使馆、领事馆的作用,搜集有关服务贸易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企业。还可定期举办各类研讨会、报告会,向企业介绍国外服务市场情况等。其次,政府还应加强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国际服务贸易是多哈回合的重要议题之一,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跨境交付;第二,境外消费;第三,商业存在;第四,自然人流动。当今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增长点,并呈现以下新的趋势:(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仍然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3)在服务贸易日趋自由化的同时,贸易壁垒日趋隐蔽化。我国入世以后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管理滞后。首先,缺乏一部统帅整个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目前调整国内服务贸易的法律主要是行业性的法律以及跨行业的调整企业组织和交易行为的法律,缺乏具有统领全局的基本法。由于服务贸易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较晚,而且是通过试点办法逐步扩大开放领域的,因此没有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只有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专项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鉴于自身利益考虑,其制订的规定难免从部门利益出发而不考虑全局利益。其次,许多行业至今尚无专项法规予以配套。现行服务行业普遍存在法律规范真空现象。入世前,我国某些服务部门虽已经对外开放,但并无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予以规范;入世后,某些部门原虽有配套法规,又存在与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规定不符的问题。再次,许多专项法规条款简单,没有涉及到对服务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缺乏可操作性。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晚还处于幼稚阶段,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出口利益的行业不多,只有在一些附加值较低的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三)当今国际间的服务贸易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日益扩大。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保护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贸易政策的重点。货物贸易壁垒以关税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和其他进出口许可证、配额、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来加以概括,但是服务贸易的保护却并不那么直观、简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远比货物贸易复杂。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多种形式的国家干预,实行歧视性保护政策的措施,致使国际服务市场上保护主义盛行,表现为全球服务贸易壁垒森严,各种贸易障碍林立。
二、新趋势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应对措施
(一)加强立法,逐步完善和统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立法内容。首先,应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同时,依据GATS进行保护性立法,最大限度地缓和与减少外来的强大冲击。其次,加快行业性基本法律的制定。应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的立法经验,加大立法的力度,尽快完成服务贸易领域的各项法律制定。按照我国承诺的开放部门,加速公布相配套的部门法规。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承诺开放或逐步开放的服务行业共9个,每个行业都包含着种类繁多的部门和分部门。特别是其中商业服务(含专业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房地产服务等)、金融服务(含保险及其相关服务、银行及其其他金融服务等)、运输服务(含海运服务、内水运输、空运服务等)这些都是包含面广泛的服务行业。这些部门甚至许多分部门都须有专门的法规加以具体规范,因此加强部门立法显得十分必要。我国实践中曾由于开放某些部门,如零售服务,因未公开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法规,批准的合资期限过长,并由外方长期控股,已经给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最后,依据我国的具体承诺,完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立法内容,增强法律可操作性。从我国入世后国务院及其部门公布的若干条例和规定的内容来看,已基本与我国在《承诺表》中的具体承诺相吻合,但是其中仍然有许多地方与GATS相矛盾。因此,我们应以立足本国国情并与世界接轨为原则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1)加强人大常委立法解释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原则对有关条款作出补充性的立法解释;(2)通过制定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部委规章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制定各项实施细则;(3)对现行服务贸易法中的灰色领域可以通过颁布司法解释的方式来解决。
(二)建立紧急保障措施,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发展水平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受到的冲击自然会很多,研究服务贸易领域的保障措施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也是当务之急。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有必要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建立紧急保障措施机制赋予各成员在发生紧急服务贸易危险是采取限制性保障措施的权利。中国许多服务行业都很不成熟,特别是金融、电信部门,一旦受到突发性的外部冲击,不仅该部门本身的经济利益受损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应当加快在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建立紧急保障措施体系。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可以采用的保护方式有:(1)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2)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3)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4)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三)利用GATS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壁垒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阻滞作用日渐明显,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力争通过签订双边和多边条约来达到开放服务市场,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的。GATS为服务贸易国际化、自由化及法制化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GATS跨过服务贸易壁垒:
(1)GATS提出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可利用GATS所确定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参与的原则,即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灵活性,以达到使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的目的,以及最惠国待遇原则几种例外与豁免。
(2)利用GATS提出的市场准入原则,即一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其在承担义务的计划表中确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GATS还规定各国在其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服务部门中,除在其承担义务的具体承诺表中列出外,不能维持或采用数量配额、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方式。数量配额和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限制服务交易或资产的总金额;采用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限定服务交易的总数和以数量单位表示的服务提供的总产出量;采用数量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方式限制某一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为提供某一具体服务而需要雇佣的自然人的总数等不合理措施。
(3)利用GATS中提出的国民待遇原则,确保服务领域的贸易机会不被一些国家的歧视性措施所阻碍。
(4)利用GATS确定了透明度原则,即每个成员方必须把影响协定实施的法律、法规、行政使命及其他决定、规则和习惯做法,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做出的,还是由非政府有权制定规章的机构做出的,都应在生效前予以公布。鉴于此,我们可通过健全服务业管理协会或商会,及时从WTO秘书处和其他成员方设立的咨询机构处收集他国服务业管理法规、行政命令和决定,从而为我国的服务业跨国经营提供直接的信息,并制定相应的战略。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现代物流的重点在于物和流两个最基本要素,物是指物质原料,流是指一定范围内的运输流通,物流所包涵得范围十分广阔,覆盖从原材料、产成品的生产到其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现代物流通过和国际贸易紧密结合而发展国际间贸易物流,使得物流活动和物流构成体得到国际化延伸,国际物流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往来,且大部分国际商业通过物流业的延伸服务来获得超额利润。随着跨国贸易和新兴业务的不断兴起和发展,现代物流的贸易形式得以丰富和外延,国际物流呈现勃勃生机。
一、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
第一,市场开放且竞争激烈。国际间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开放,部分外资企业趁此机会借助自身的实力和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外贸业务规模的扩张,开放的市场对我国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二,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随着贸易形式的多方发展,物流企业逐步兴起与成熟,大型企业越做越强,小型企业越做越精细,市场定位也更加明确,形成了我国专业物流的服务产业链,在供应物流服务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第三,物流观念转变快。随着物流业不断发展,物流企业也实现了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观念的转变。即企业物流外包由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环节扩展到一体化物流模式和增值服务供应,将物流业和制造业完美融合,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创新发展。
二、现代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自我国改革开放和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现在的对外贸易还是很不完善的。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和市场分布过于集中等国际贸易问题,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能力和出口效益造成了很大影响,使我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要使我国成为贸易强国,还需要从多方面付出努力,同时充分利用好现代物流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有以下重要的影响:
(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物流业在成本的降低方面有非常大的空间。现代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通过物流过程中各个功能活动的相互配合和总体协调,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以此降低国际贸易的经营成本。
(二)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目前,我国贸易伙伴仍以欧亚和美洲等几个世界主要国家为主,处于过于集中的状态,从而导致我国对外贸依赖度高,不利于贸易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现代物流,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国际贸易的规模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现代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网络、口岸物流基地建设、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国际贸易进出易、运输等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为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外部条件。
(三)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改变我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一方面要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管理,并且要以改善管理来作为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措施。现代物流有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帮助进出口企业增强对现代开放市场的适应能力,更有效的掌握市场需求,使生产经营的产品更适销对路,提供更好的产销服务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达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三、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反作用
(一)国际物流促进国家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兴起的同时,国际物流也得到了发展。当然,国际物流的发展和完善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国际贸易的促进,同时,国际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从侧面促进着国家间的对外贸易,随着更加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间的全球性贸易发展也将达到巅峰。
(二)高效的物流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保证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方式也不断发生转变,低成本产品已成为重要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更是所有跨国企业不可忽视地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通过国际物流实现全球采购,将原材料、加工、运输成本统一核算并使之最低,即如何寻求高效率的物流途径,这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结论
现代物流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国外先进的贸易方式通过物流合同、规范等被我国被动接受,并且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对外贸易需求的国际贸易规范。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改革开放和不断加快的向国际化迈进的脚步,物流业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而,面对当前我国与这一地位不相符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得知,物流的内涵和模式还需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谦.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U].商业文化,200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提高了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行业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国际物流是确保对外贸易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来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物流基础设备老化,物流人才匮乏以及科学发展水平较差等,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有效开展。
1. 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
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之间的物流运输,国际物流是确保对外贸易合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在对外贸易合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国际物流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合作效果,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外贸易达成需要国际物流的参与,国际物流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减少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促进对于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物流的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升级,国际物流水平的提升,将会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物流落后将严重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因此,提高国际物流整体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刺激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拉到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确保国家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2. 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分析
2.1运输子系统
国际物流将卖方产品移交给卖方,这是国际物流运输子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对外贸易合同的重要履行内容。一般来说,物流运输费用在外贸易成本中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国际物流运输水平的提升,很够降低对外贸易的成本消耗,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国际货物运输环节也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核心内容。运输子系统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运输方式的选择、对运输单据的处理、对运输货物的投保等工作,运输子系统是确保对外贸易达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运输子系统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企业运输成本的增加,增加对外贸易的风险。国际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水运、空运、陆运管道运输和国际联合运输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货物种类等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
2.2仓储子系统
仓储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对外贸易货物的保管和存储工作,确保货物运输之前的安全。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货物往往会存在短期或长期的停滞状态,仓储子系统复杂对这一期间货物的保存和管理,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和货物质量,是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对外贸易高峰期来临,对外贸易货物会出现一定的积压和停滞,这时,就需要由仓储子系统进行短期的保管和存放,以确保货物在运输之前的质量安全。对外贸易货物的仓储场所主要由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以及货物堆场等等。
2.3商检和通关子系统
对外贸易同其他贸易类型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风险性以及不稳定性,商检系统主要负责对货物安全的检查工作,以确保货物的质量安全,并排除货物的不安全因素,从而确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国际物流商检包含时间及地点的检测、机构检测、质量检测和标准检测等工作。通关系统就是货物通行管理系统,包括了货物查验工作、货物征税工作和货物放行工作。
2.4装运与配送子系统
在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需要对货物进行搬运、装卸和配送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由装运与配送子系统具体实现。装运与配送子系统,是连接仓库作业和运输作业的重要因素,实现了对货物移动的具体工作,是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装运与配送子系统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对外贸易货物的损坏和丢失,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2.5物流加工子系统
物流加工子系统,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特殊环节,物流加工子系统负责对对外贸易产品进行包装、分割、组装以及设置标签等工作,以确保物流货物的有效识别,确保物流货物的安全运输,简单的加工工作,能够有效满足买房的实际需求,确保货物运输质量、提高物流的综合效率。
2.6信息管理子系统
信息管理子系统,负责对国际物流运输的全部环节进行调控和管理,确保国际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全部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以确保国际物流工作的有序进行。信息管理子系统工作内容包括对用户资料信息、市场信息、交易信息、合同管理信息以及税务信息和通关信息的统计和核实。信息管理子系统的科学化发展,是确保国际物流低成本运行的正常手段,也是确保国际物流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3. 提升国际物流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升国际物流整体水平,是加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国际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相关环节的管理和完善工作,促进我国国际物流水平的快速提升。
3.1加快基础设备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存在非常严重的设备落后现象,导致运输效率低下,仓存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货物运输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先进设备的引进工作,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加强相关物流运输、装卸、存储、包装、信息管理设备的研发力度,促进国际物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国际物流水平的快速提升。
3.2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信息管理网络建设和信息设备的更新,建立高效、通常、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提升国际物流信息管理的运行效率。加强人才对于建设,是推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措施。国际物流行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同专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确保高级物流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物流知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总结:
由于我国国际物流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物流技术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国际物流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提升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国际物流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入工作,提升国际物理整体水平提升,确保我对外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付美林.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