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 血站检验科 质量管理 关键环节

Thinking about quality management on the key link in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

Lu Jianwei

Taicang Branch of Suzhou Blood Center,Jiangsu 215400

Abstract As the key part in blood testing system in blood station,the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However,nowadays in the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 many problems exposed,especially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To explore ways of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this paper explore a series of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thod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medical research.

Key words Laboratory of blood station;Quality assurance;The key link

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路技术以及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投入使用,血站检验科的血液质量检测技术得以提高。然而,血站检验科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广大医学工作者不断思索,探究出提高血站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为广大医学事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血站检验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血液质量检测体系中的重要部门,血站检验科担任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和职责,其质量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血站检验科的主要任务:血站检验科是血液质量检测的关键部门,担任着对献血者捐献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测地职责和任务,在此检测过程中,需要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测,确保医疗用血的安全性,避免造成患者的二次伤害[1]。

血站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意义:加强血站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有利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利于保障医疗安全,进而满足当今临床对于安全有效血液的需求,促进医学进步和时展。

血站检验科关键环节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血站检验科逐渐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涉及范围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仪器设备管理、检测团队、存档体系、实验室安全防护等五大方面。

不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我国血站检验科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部分血站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符合血站实验室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相关检测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血液检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难保障血液的安全性,从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不规范的仪器设备管理:在血站检验科实验室中,存在很多专业的设备仪器,它们大大提高了血液检测的效率,目前广大医学工作者越来越依赖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检测设备,然而却忽视了这些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影响了血液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最终将有可能造成血液的二次危害。

低素质的检测团队:伴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站检测团队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适应当今医学的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如今,我国部分血站检测人员缺乏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新设备的上手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液检测的效率,不能很好的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供应。

非正规的存档体系:血液检测结果存档,是血站检验科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今医疗纠纷中,由于血液检测结果和相关数据的不完整和不正规,因此并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书面依据,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在血液的检测结果和相关数据的记录中,部分实验室缺乏完整的内容,部分检测项目、试剂和相关数据没有记录,并且没有形成正规统一的记录表格,资料保存没有做到位,随意堆放,因此造成部分数据丢失[3]。

欠缺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作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一个分支,血站检验科应该严格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管理,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部分实验室在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如实验室缺乏科学的布局,没有明确污染和非污染等各个分区,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缺乏系统的生物安全制度,外来人员私自随意逗留实验室,造成血液污染;保护装置较匮乏,如洗眼装置、帽子、口罩、护目镜等。以上一系列安全漏洞,都有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影响实验效果和血液检测质量[4]。

血站检验科提高管理质量的方法

面对血站检验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亟需突破瓶颈,探索到相应的方法途径,主要可以从健全血液检测体系、完善设备管理意识、提高检测团队素质、改进检测结果记录体系、培养相关人员责任意识这五大方面进行,逐渐解决以上的一系列问题。

健全血液检测体系:首先需要血站完善健全血液检测体系,提高检测人员的自律性和责任感,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操作流程到质量记录,都必须严格执行,明确各个环节检测人员的职责,提高血液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5]。

完善设备管理意识:自动化、智能化的仪器设备是血站检验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血站需要严格按照ISO/IEC 15189的实验室设备要求,完善仪器设备采购、验收和使用流程,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并由专业人员做好相关记录和管理。

提高检测团队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医学发展需求,血站检测人员亟需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加强技术教育培训,明确《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相关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扩大知识面范围。

改进检测结果记录体系:为了减少相关医疗纠纷,血站检验科需要做好相关检测结果的记录工作,其中涉及血液的采集、加工和检测的详细记录、相关血液检测数据这两大方面,要保障完整和准确,不能随意进行涂改,严格按照相关记录标准执行,从而更好地提高血液的检测质量,为医疗纠纷提供强有力的书面证据[6]。

培养相关人员责任意识:血站检验科,可以开展相关技术教育培训,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血液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从而培养出熟练而专业的管理人员。

为了进一步发挥血站检验科的功能作用,广大医学工作者和相关管理人员亟需加强质量管理意识,积极解决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伟,刘彦哲,杜艳丽.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6):683-684.

[2] 魏增慧,杨春晴,董国良,等.血站检验科全面质量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0):2508-2509.

[3] 王洪涛,侯小平.检验科质量控制应与医院质量控制管理有机结合[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3):2937-2938.

篇2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59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79-02

现在,我院正在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护人员的工作实绩,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这对检验科室来说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管理体系,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与准确化。

1完善管理体系建设意义

对检验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因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各检测项目的了解、标本采取过程各环节控制、仪器设备、实验要求、质量溯源、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得到临床和患者的信赖与认可,将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为了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使质量形成的各要素(直接的和间接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检验科必须掌握质量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时分析解决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检验结果始终保持准确可靠。

2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2.1组织结构。首先成立质控小组,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根据检验科所有从事对质量控制工作有影响的人员确定其责任、权限关系,把质量控制职权合理分配到各个层次及部分,明确规定不同部分、不同人员的个体职权,建立起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质量职权结构(制定每一个岗位职责范围)。

2.2文件化程序。检验科为了保证组织结构按预定要求正常进行,程序式管理标准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程序性文件是检验科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明确规定某一程序化文件对应的工作由哪个部门去做、谁做、怎样做,使用何种设备,需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去做等等。文件化程序分质量体系文件(检验科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岗位职责等)和技术性文件(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试剂使用、仪器使用保养等)。在建立程序文件时,应实事求是,不要照搬其他检验科文件,必须能客观反应出本科室的现实和整体素质,要使全体人员明白和了解,并对检验科人员起到有约束能力的作用。

2.3操作过程。医学检验报告全过程分三个阶段: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第一是医生能否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从循征医学的角度选择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项目申请检测。第二是标本在采集、保存、运送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些非常重要。因为某些生物学标本受环境影响很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如凝血因子、血糖、血钙等测定。如医护人员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就已经存在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人员素质、仪器效准、方法选择、试剂匹配、实验环境等方面因素,这些都要有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分析后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发出,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用于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检验科经常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因此,检验报告形成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相关过程都将影响最终结果,所以要对所有质量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

3质量管理的实施

3.1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所选择的质控物质量一定要过关,并且做好每日室内质控工作,同时参加全国权威机构举办的临床室间质控活动,并且所有参加的项目都要达到标准要求。实验室要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体系并进行严格实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是两个重要环节,它控制着从接受标本到获得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过程,是保证高质量实验操作的必要措施。检验科向医生和患者提供的所有临床检测项目都应有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工作来把关。

3.2建立科室人员工作规范。参与临床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医疗卫生权威机构颁发的相应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定期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知识学习、各种操作的技能培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要培养检验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3仪器设备的管理。用于临床检验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审批的,持有正式械字批号。在使用仪器前,所有的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掌握理论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合格者才可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保养、记录必须由专人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定期检查。仪器的使用要具备良好的实验环境。

3.4检验试剂的管理。用于临床检验的试剂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审批,持有试药字批号。对所有购置的试剂要先在本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做好实验记录,在保证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做好的前提下,再运用于实验室各项检测工作。

篇3

[关键词]

PDA;PDCA循环;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护理管理

质量是检验生命,样本质量是检验报告准确、可靠有力保证。缺陷样本退回影响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重新采集样本易引起患者不满。在宣教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1]。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难以实现全面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2]。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管理程序,它以高效性、科学性、时效性而在全球得到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予了充分肯定[3]。规范使用PDA,使样本送检时间缩短,时限性样本超时率、危急值样本率大幅下降[4]。只有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只有护理部与检验科积极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检验全面质量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PDA功能

吉林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PDA健康教育功能,能实现采集前床旁“标准化告知”和床旁即刻“采集时间确认”。

1.2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一个通用模型,被戴明博士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制订和组织实现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

1.3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病区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检微生物样本,5、6月使用传统宣教模式和以往采集流程,为对照组;7、8月开始实施PDA进行宣教、采集时间确认,并运用PDCA循环进行监管,为实验组1;9、10月针对样本缺陷原因实施持续改进,为实验组2。

1.4方法

传统宣教模式:留取样本前,护士拿着宣教单到病人床旁进行告知。PDA宣教功能:留取前根据类别,到病人床旁依照PDA提供内容宣教,宣教前后各扫描腕带。PDA记录扫描腕带间隔时间,一般为2~5min,视为宣教,低于2min或>5min,视为无效宣教。避免护士为应付宣教进行集中扫描、宣教过于简单或宣教不到位。以往采集流程:护士将所有采集完样本,回护士站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下统一将样本做采集时间确认,导致LIS记录采集时间与实际采集时间不符。PDA采集流程:护士取得样本后,用PDA立即进行采集时间确认,PDA会将采集时间同步回传LIS,LIS记录同时对采集时间进行分析,根据1min平均采集一个患者(3个样本),10min内有超过30个样本同时采集确认时,系统提示进行了集中采集确认,以此保证采集时间准确无误,避免护士回护士站做集中采集确认。

1.4.1P(Plan)计划把握现状:2015年5、6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37例,缺陷样本526例:痰液留取不合格307例;尿液留取污染116例;样本超时15例;容器错误32例;信息错误12例;其他44例。分析原因:痰液样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大多患者留取前没有清洁口腔,或将唾液或漱口水混入。以往护士在患者留取前,只是发放容器告知留取,未告知如何留取及留取具体时间,或把宣教单给患者自己看,造成痰液留取不合格。尿液污染是患者留取前未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未留取中段尿,也有直接从集尿袋里留取尿液。样本超时是留取时间过早或未及时送检。血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条码粘反或位置粘错,机器无法识别。尿培养未发放无菌管,痰培养用咽拭子留取等。样本量少和无样本,是由于病人不知道样本留取标准量,以及疾病原因,病人留不出样本或是留取时间过早造成样本干涸,护士责任心不强将空盒送检。信息错误是医生申请检验项目种类错误造成。设定目标:微生物样本正确留取直接关系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预期在4个月后降低痰、尿样本的缺陷率,提高采集时间准确率,保证PDA规范使用率。拟定计划:完善PDA宣教内容,要求各病区采用PDA宣教。加强全院护士样本规范采集培训,包括采样前标准化告知,PDA采集流程、容器正确使用等。

1.4.2D(Do)实施①制定《样本采集手册》发放组临床,使各项操作有据可依。②由检验科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保证样本质量。③完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成立检验前质量管理小组,由检验科和护理部分别指派人员全程监管。由检验科将不合格样本记录在案,每月由管理组长统计分析不合格样本种类、原因。护理部每月通过PDA和LIS提取数据,监管护士PDA规范使用率及宣教和样本采集数量,并将量化结果与月绩效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④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每月邀请重点科室护士长参加质控会,讨论不合格样本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检验科各组长分别包保各病区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参加医护共同查房和严重感染病例讨论会。

1.4.3C(Check)检查①质量管理组长对组内成员职责进行检查。查看不合格样本登记是否及时完整,与临床沟通及相关知识培训记录等,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②每次培训后进行答卷考核,护理部对护士进行随机提问,检查留取样本的宣教内容和操作流程等掌握情况。尤其对新入科护士,将此项纳入上岗前考核内容中。

1.4.4A(Act)处理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完善修改检查规程和制度,调整计划,把共性问题或新出现问题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2结果

7、8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380例,缺陷样本235例:痰液留取不合格55例;尿液留取污染25例;样本超时120例;容器错误8例;信息错误15例;其他12例。9、10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14例,缺陷样本97例:痰液留取不合格14例;尿液留取污染9例;样本超时26例;容器错误31例;信息错误14例;其他3例。

3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对照组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较多,是护士宣教不到位造成。将此问题作为7、8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1: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下降,但暴露出样本超时比例上升问题,是规范使用PDA后,采集时间准确,杜绝了隐蔽超时样本。将样本超时作为9、10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2:样本超时率下降,而暴露出容器错误和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比例上升,是由于9、10月入院很多新护士,缺乏相关检验知识,造成容器发放错误,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是由于检验科一直以来都是与护理部沟通,而未与医务部沟通。下一步监管内容将是加强对新入院护士培训,并与医务部沟通,将医务部纳入检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PDA与PDCA循环融合,降低了微生物样本缺陷率,保证样本采集时间准确率,提高细菌检出率,为病人救治争取良机,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该研究开发了PDA新功能,为健康教育落实提供了强制性手段,通过后台监控宣教时间与采集时间确认的时间间隔,提高PDA使用率,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量化数据。通过该研究,检验科与护理部、医务部共同配合完善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对于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来说,持续质量改进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提升了检验质量管理水平,使全面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成为可能。

作者:亢杰 周景鑫 王雪霁 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检验中心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 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唐翠.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护理质量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1):9-10.

篇4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医院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乡镇居民健康保障责任,其医疗业务越来越多,检验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基础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对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的研究,探索有效的管理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现状概述

检验工作重视不足:在我国基层医院当中,受传统因素影响,临床诊断更多依靠的是经验和简单器械,检验科的地位相对偏低,得不到相应重视,其工作诉求也难以被理解和接受,工作较为被动,质量管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检验科场地规模小:在基层医院中,虽然检验科是必不可少的部门,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因素,许多基层医院医疗用房是较为紧缺的,无法为检验科提供足够面积的场地,只能提供有限的房间,在这种情况下,检验科的办公、标本采集以及检验、洗涤等难以规范分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之间没有明确划分,仪器摆放空间较为狭窄,无法规范放置,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控制达不到要求,都会对检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检验结果可靠性[1]。检验设备方法落后:基层医院服务的对象多是农民,主动就医意识理念较差,导致基层医院检验科的业务相对较少,检验科仪器使用率较低。同时,受制于基层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许多检验科采购的检验设备大多是半自动仪器,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验质量存在隐患。此外,在仪器采购中,对仪器基本工作原理、市场情况等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购置的设备并不符合检验需求,甚至是淘汰设备,也会影响检验质量。最后,在日常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对仪器操作规范掌握水平低、仪器没有定期检查与维护,或者采用低档次、过期或变质的试剂等,也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重大问题,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检验人员素质较低:检验人员是检验科操作的执行者,检验人员素质水平与检验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在基层医院检验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检验专业知识水平低的情况,人才素质水平较低,业务素质能力不强,对细胞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知识了解较少,对检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由于基层医院的条件较为有限,检验人员缺乏进修学习的机会,其理论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即使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由于知识得不到更新,只会机械执行操作,对检验过程中的偏差、仪器报警等问题无法准确判断,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会对检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质量管理控制问题:在检验科质量管理中,质控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室内质控问题:在许多基层医院的检验科中,其人员配置并不合理,每个实验室只配置1个人员,甚至会有2个实验室由1人负责的情况,检验人员也并不固定,轮岗较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检验人员缺乏良好的责任心,缺乏检验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核,没有人对检验过程进行监管,实验室质控几近于无,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自然也无法保障[2]。②仪器管理问题:仪器的精确无误是检验质量的基本保障,做好仪器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在实际当中,检验室仪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对仪器使用、保养等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仪器的清洗、保养等操作不够规范、合理,在仪器校正与室内质控时,未处理比色杯、仪器管道上的污垢;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定误差,未及时修正标准曲线、校正仪器或者仪器偏差校正不到位等,无法达到相应的校正目标,会降低仪器可靠性,影响检验质量。此外,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没有准确处理异常报警问题,检验数据记录不够全面或者过于简单等,也会对检验质量产生严重干扰。③检验全过程质控问题:检验科质量影响因素包括许多方面,除了检验操作之外,检验前的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检验前误差能够占到总误差的70%。在检验前影响因素中,常见的问题有:a.标本采集方面问题,在采集前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没有向患者告知相应的注意事项,空腹时间不足或者服用药物等,都会降低标本质量,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采集人员在采集操作中,没有选择合适的试管、药剂或者样本量,或者对特殊标本采集缺乏了解等,造成采集失误,引起检验结果失真。b.标本保存方法问题:标本保存会对标本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标本采集后,没做好容器密封或者未进行必要的保温、遮光处理等,没有及时将标本进行送检或者送检过程发生碰撞等,都会给标本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对于一些无需及时进行检验的标本未进行分离冷藏处理,也是检验标本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缺乏生物安全意识:生物安全防控是现代检验科的重要安全工作,但在某些基层医院中,由于领导层大多只注重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对生物安全防控方面重视不足,缺乏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并没有对生物安全展开相应的宣教与培训。如此以来,导致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了解较少,并没有树立相应的生物安全防范观念,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在不配戴防护眼镜、穿工作服、戴手套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许多高传染性物质会对检验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医疗废物处理问题:在检验科工作中,医疗废物处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也会构成污染源,对检验质量产生影响。检验科的医疗废物来源很多,包括检验后的标本、一次性消耗品等,比如检验剩余体液、注射器、采血针、尿杯以及试管等,在实际检验当中,受检验人员自身水平、监督管理等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医疗废物处理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3]。

二、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的策略

健全检验科实验质量管理体系: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检验科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当中,首先,需要对检验质量相关的工作都制定规范、完善的制度,比如《标本接收制度》《误差分析处理制度》等,并做好各种制度的落实,为检验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②对检验科工作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结合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检验科的组织管理、人员职责以及设备仪器、环境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人员和岗位职责规范、检验科规章制度、试剂使用注意事项以及生物安全防护的技术性文件等等,为整个检验科工作提供有效的准则和依据。③对检验报告质量建立相应管理体制,对检验前、检验中以及检验后3个过程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做好标本采集、运输的控制,确保标本接收与检测的可靠,严格审核检验结果,提高发出报告的可靠性,从而有效提高检验科的质量。同时,对于标本量少的项目,需要加强标本的保存,采取批量检测的方法,避免单独检测的偶然性因素[4]。加强检验科的质量控制管理:质控管理是提高检验科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在检验科质控管理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标本采集、送检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确保标本采集的真实、可靠,从源头上控制检验质量的不良影响因素,为检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②加强对质控管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对质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结合奖惩制度,调动实验室人员执行质控管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室质量标准。③做好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工作,严格按照质控规则,建立相应的质控图,设置相应的警告限、失控限,对检验结果进行准确、有效评价,及时发现检验质量问题,并查找问题发生原因,区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采取针对性纠错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加强检验科仪器、试剂管理:检验仪器与试剂与检验结果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仪器精确度不够或者试剂有问题,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加强对检验科仪器、试剂的管理,具体管理措施有:①做好检验仪器、试剂的采购工作,基层医院检验科任务并不完全相同,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仪器、试剂时,在采购时,选择信誉度高、有相应资质的供货商,并对仪器、试剂的性能和质量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仪器、试剂质量的可靠。②做好仪器、试剂的档案管理,对所有的仪器、试剂进行一一建档,了解仪器、试剂的使用时间与保质期,制订合理的检查维修计划,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与保养,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可靠性,并根据仪器类型选择相应的试剂,试剂要保证无污染、未超出保质期,减少仪器、试剂因素导致的检验质量问题[5]。③由于大多基层医院经济条件情况较差,在检验仪器方面经费并不充足,无法采购高端检验仪器,加上检验一些项目业务量较少,检验科运行成本过高,对于此种情况,可以采取与其他大型医院实验室合作的方式,委托其进行检验,不仅能够充分保障检验质量,也可以降低基层医院的检验成本。做好检验科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对保障检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做好检验科人员的素质培训,具体内容:①对检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检验人员掌握检验仪器操作方法、检验注意事项等内容,定期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增强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②对检验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包括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开班学习班、邀请专家讲课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开阔检验人员视野,更新检验人员知识体系,促进检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在基层医院检验科中,许多患者的体液、尿液和血液标本都携带有病原体,为保证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应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视,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①对生物安全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知,树立相应的意识,在日常检验工作中主动采取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为生物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②做好实验室改造,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安装安全生物柜等装置,为生物安全的实现奠定基础。综上所述,临床检验是基层医院的重要内容,检验质量对医院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对检验质量的重视,充分认清检验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加以解决,是基层医院需要重视的内容,对基层医院医疗服务和质量水平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小林.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控制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6):546-547.

[2]赵丙喜.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及对策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597-598.

[3]刘玉兰.加强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178.

篇5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项目不断涌现,使得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化仪器的普及,使得检验速度不断提高、检验项目不断扩增,这就要求检验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进行仪器操作这个层面上,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快速、准确,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检验分析仪,更要了解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全方位因素,包括检验前过程[3-4]、检验过程和检验后过程[5]。为了识别出在检验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检验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在保证检验质量中尤为重要。

2检验科人员结构

检验科人员包括在职人员(包括合同制员工、延返聘人员)和外来专业人员(包括进修生、实习生)等。除此之外,还有具有医师资格的检验人员及涉及检验前过程的标本运送人员。本科室人员学历分布:在职人员中主任技师占13%,副主任技师占9%,博士研究生占5%,在读博士占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共占29%。从学历分布上看,主管技师及以下、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比例很高,因此在安排工作岗位及人员继续教育时,应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不同层次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不同的教育背景导致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使其能够胜任不同岗位,既不要大材小用,也不要强人所难。

3.1标本采集及标本转运人员

3.1.1标本采集人员

有的临床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标本采集人员(护士)。在本院,标本采集工作的管理归属护理部。未隶属同一科室,使检验前过程的宣贯有一定的难度。本科针对这种情况,专门编制了《临床检验手册》。此手册的内容包括:各类型检验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如何采集和送检,以及各专业不同检验项目在检验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将此手册发放至临床各科室,并积极通过医院网络系统、讲座和答题的形式,全方位地向标本采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为提高检验前标本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更加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检验科收集和分析来自检验前不合格标本的数据,并将客观的数字化结果上报给护理部和相关科室,适宜地组织医护座谈,共同分析原因,对共性问题制订积极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减少和杜绝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

3.1.2标本运送人员

标本转运人员的工作是使标本进入检验科的第一站,也是检验前过程的最后一关。它是连接临床和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环节。标本转运人员大多学历不高,因此需要反复多次、使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必要的上岗前培训。ISO质量管理体系监控下的咨询服务和投诉管理组通过主动咨询和倾听来自临床医护人员、患者及检验科员工对标本转运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投诉,集中问题反复进行再教育,同样针对共性问题制订有效可行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杜绝同样问题再次发生,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2根据不同教育背景、资历合理安排工作并制订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

3.2.1博士

在经历了完整的入职培训并取得了上岗资格后,应尽快熟悉检验科业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其科研方向,将其固定在相应科室。此类人员科研能力强,善于发现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除进行科室统一的业务培训外,应适当安排其外出参加国际、国内组织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及进修。入职3年内,尽快确立科研方向,并组织组内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形成科研团队。

3.2.2硕士

取得上岗资格后,在取得副高级职称之前,采取科室内定期轮转的方式,使其深入了解和掌握检验科业务。在自动化仪器的操作、保养、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适当安排参加国内、省内的学术交流及进修,逐渐确立自己的科研方向,加入相应的博士带头的科研团队。

3.2.3本科

取得上岗资格后,积极熟悉科内业务,定期和(或)不定期科室内轮转,适当安排省、市及科室安排的学术交流和业务讲座,尽快适应检验科各个基本岗位的工作。

3.2.4其他

随着检验医师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开始从事检验工作,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检验与临床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作为与临床沟通的主力,可以参与临床查房、深入临床一线,采纳来自医护的意见和建议,为检验更好地服务临床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内容,除了包含专业知识以外,人文素养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经常外请服务行业(如银行、酒店)的礼仪人员对检验科员工进行培训,让大家学会文明待人、微笑服务,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可很好地服务于临床医患,为缓解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4检验科人员管理

检验科管理层制订适合本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即科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组长负责制和职能组长负责制。

4.1专业组长负责制

根据专业不同,检验科下设:临床基础检验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分子生物学检验室及急诊检验室。各室选拔1~2名业务能力强、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任专业组长,有能力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统筹管理组内人员、仪器与环境设施。

4.2职能组长负责制

对应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的条款,检验科下设:文件控制组、质量保证监督组、人员与继续教育组、外部供应组、生物安全组、仪器设备组、合同评审与委托检验组、医疗咨询组、内审组、检验前管理组、环境与安全管理组、投诉管理组、结果报告管理组及信息管理组共计14个职能小组。每组由能力强、参加过内审员培训班的年青员工任组长,组员来自不同专业组,在检验科管理层的领导下定期开展质量保证监督工作。检验科管理层定期召开核心组会议和质量体系管理大会,及时掌握和发现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因素并纠正,积极制订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通报全科进行持续改进。

5采纳及处理来自员工的抱怨

检验科管理层除了合理地安排工作、科学地管理外,还应经常倾听来自员工的抱怨,合理的抱怨可以让管理者找到科室管理的短板,应结合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员工情绪的因素。不合理的抱怨也可以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用积极的心态改变员工的消极思想。总之,应采纳及处理来自员工的抱怨,使员工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质量管理是保证检验科良性发展的根本,而人员的管理则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只有不断进行切实可行的人员教育和有效的人员管理,才能保证检验工作高质量地运行,才能很好地服务临床。

作者:马晓露 李士军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张薇薇,陈燕,秦琴,等.军队综合性医院检验科人员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7):665-666.

[2]文.对检验科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53-54.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2010年5月—2013年5月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情况,评估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漏报率,调查医院管理感染满意度。结果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2013年分别达到89.1%、96.3%。结论 建立ISO 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反馈及持续改进的原则, 促进了各项感染工作严格执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

关键词 ] 医院感染;ISO质量管理体系;院感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65-02

如今,全世界对质量的认识逐渐增强,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标准组织(ISO)ISO9000系列标准,在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统一了质量原理、方法及各质量术语的概念,让其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1]。目前世界范围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已成热门课题,关系着医院感染的控制和医疗质量的发展。医院感染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全院共同管理、完善的体系[2]。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的感染管理,我院引进ISO9001:2000 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建设有效的管理机构

1.1 感染管理委员会

我院成立以院长直接领导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全院感染管理规程、管理制度、感染管理规划,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实施;审定全院感染管理计划;根据相关卫生标准和医院感染的要求,对现有设施进行升级,提出指导性意见;定期召开研讨会,协调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要课题,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1.2医务管理部门

协助组织医技人员进行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出现医院感染时,在医院统筹安排下,对感染者采取有效地治疗,需隔离患者立即隔离;监督医技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药物使用原则、医疗用品管理办法的要求。

1.3 护理管理

协助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方面的培训;出现医院感染时,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指导、监督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护理技术操作。

1.4感染管理科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需要负责全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监督和管理全院的感染防控环节。其职责包括:根据有关法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拟定工作计划,并对各部门感染管理组织落实,监督和评估;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考核;对医院出现的感染,及时上报,查找源头,提出并实施控制措施;参与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器械的管理。

1.5 药剂科

对本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定期总结分析,并全院通报;监督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管理办法;出现医院感染后,对其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备案,保存完整采购信息、输送渠道及药品信息。

1.6 检验科

负责全院常规微生物的检测;医院感染病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向全院公布;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供帮助。

2 过程管理

根据预先制定的院感控制计划,具体流程如下。①感染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目前的医院感染管理状况进行总结汇报,详细落实下一个月的医院感染计划和目标,重点讨论解决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项。②医院感染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隔离制度”对各部门、各科室进行评分,作为工作质量考评的依据。③每月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部门、上报率及漏报率,进行发病率、感染部门、漏报率监测, 以及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④对每一项防控措施及实施情况做好文件记录,完善保存。⑤分析和持续改进医院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以减少医院感染对医疗质量的影响。⑥回顾2010年5月—2013年5月2010—2013年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情况,评估近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漏报率,调查医院管理感染满意度。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医院感染管理满意度

如表1所示,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2013年分别达到89.1%、96.3%。

4 讨论

4.1 临床效果评价

我院按照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突出责任管理,细节探讨,持续改进,强调各科作用的管理原则[3]。以监测为基础,预防为目标,及时上报病治疗为手段,有目的的开展工作,切实有效的保证医院感染防控任务的完成。研究结果显示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2013年分别达到89.1%、96.3%。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满意度的提升,体现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提升医疗质量上的作用。当将医院感染任务落实到科室人员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好手中的工作,提升感染防控的质量。切实降低患者对医院感染控制的不满意后,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减轻医患双方的负担[4]。

4.2管理效用评价

4.2.1医院感染管理意识的提高全院深入贯彻以患者、医护人员、职工安全为中心的理念,医院感染管理不仅需要关心患者、医生、护理人员、职工,还需要将其工作环境作为关注的对象[5]。本院通过职业安全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及关注病人,提供专业防护用品,遵循职业暴露的规程,患者、医护人员、职工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同时,拉近相互的距离。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时刻记着医院感染的要求,从细节做起,封闭医院感染的途径,最大可能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4.2.2 医院环境改善,形象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在院内感染率的下降,更体现在医院整理管理水平的提高[6]。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我院后,除了感染质量的提升,还体现在医院环境的改善。医院的病房得到改善和美化,医疗废物、废水排放更加规范、快捷,室内空气、物品的清洁及时守时,医院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4.3实现由经验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转变

经验管理往往会导致医院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出现用力过度或用力不足,医院领导不支持,员工不配合。依法管理后,我院感染管理的职责明确,操作技术规范,标准统一,管理措施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人。院内各部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以各项法规实行管理。

4.4贯彻预防为主

医院感染管理环节众多,以往的管理以终末监测为目标,忽略了流程管理,无法突出感染管理的重点[7]。本院以预防为原则,分析医院诊疗过程的主线,确定医院感染的重点,并对可能的环节实施监控,专人管理,实现了事后管理变为事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7-248.

[2]谢艳群.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79-2280.

[3]杨贤云,梅正平,郭延萍,等.精益管理在地市级医院手术室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26-27.

[4]吴安华.提高常规手段执行力应对超级细菌挑战[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1):1-3.

[5]胡必杰,宗志勇,顾克菊,等.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2-125.

篇7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1-3]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2-3]。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要素[4],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5-6]。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7-9]。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10-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 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 唐德华.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7-144

[6] 陈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体医院输血科质量控制难点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4:4849.

[7] 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献学者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268-269.

[8] 陈素贞.1999~2001年无偿献学者血液报废原

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6-117.

[9]Robinson?D,Whitehead?TP.Effect?of?body?mass?and?other?factors?on?serum?liver?enzyme?levels?in?men?attending?for?well?population?screening[J].Clin?Biochem,1989,26(5):393.?

篇8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76-01

采供血是血站的核心任务,我们围绕采供血全过程(即血管到血管),明确和识别血站各业务流程,从血站总体出发,设计每个质量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并考虑每个过程的要素,即:目的、范围、职责、人员、设备、材料要求以及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与方法等。将各个过程的分解目标与血站总体目标相一致,使每项质量活动都服务于血站质量方针与目标,每项活动都为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全过程的整体设计和各阶段工作活动的系统规划,基本搭建起一套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建立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不断加大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到外省进修学习,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添置紧扣的高档设备,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制订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篇9

2004年5月25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国别项目主任罗响先生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社会力量正在改变中国医疗体制几十年来的弊端,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已箭在弦上。”中国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中信集团、联想集团、清华紫光、上海华源、德隆集团、大连实德、伊利公司、大鹏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同时,国内外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院已获得了大额授信。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政府,也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已成为境内外资本追逐的热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主要表现为新建医院、收购现有的医疗机构、与知名品牌合作和托管国有医疗机构等方式。

目前,美、英、加拿大等国的130多家医院已与中国各院合作,进入了中国医疗市场,全国民营医院已有400家。

境内外资本挺进医疗行业的事实说明,医改形势非常严峻,非常紧迫。不按规则办院,医院不通过国际认证,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乃至被淘汰出局。

中国加入WHO,2004年是最后一年的磨合期,自明年起,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的医疗和药品市场。大家都知道,WHO有一个《TBT》协议(通称标准守则),目的是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国际上还有一个组织,叫国际认证联盟(IQNET),它的正式成员有32个国家的认证机构,我们是其中之一。只要通过同行业评审签署多边协议(MLA)后,按国际标准认证的证书在各参与国之间可互认互换。很显然,标准及其认证均成为市场准入的条件。所以,国际标准的产生,对国际贸易和交流是一个重大的促进。

有关医疗机构的国际标准简介

JCI认证(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

全称《美国联合委员会国际部医院评审标准》,简称JCI认证。是美国主持编写的国际医院标准,已有40多个国家的医院接受其评审和指导,有13个国家的医疗机构通过了其认证。现使用2002年第二版,2004年可能要出新版。卫生部已决定将JCI标准作为我国今后医院评审工作的主要参考标准。我国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于2004年1月15日收到国际JCI认证证书。目前,武汉同济医院正在策划,准备2004年底通过JCI认证。JCI认证标准是由医疗、护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国际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西欧、亚太地区、北美、中欧、东欧以及非洲。这些专家制定了368个标准(200个核心标准,168个非核心标准),1033个衡量要素,全面控制和管理医疗质量。JCI认证的目的在于促进医院的领导层、管理层及专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更重要的JCI认证是医院安全与规范化管理的标志,也是商业保险机构支付医疗保险费的基本条件,只有获得认证的医疗机构,才能获得国际医疗保险赔付。JCI标准能够帮助医院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政策和工作流程。设计认证程序时考虑到了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宗教、文化背景等因素。JCI认证每三年重新授权。

JCI评审的特色主要体现于:

以国际公认的的标准作为评审的基础;

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基于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

把要求每一接受评审的医疗机构必须达到的标准列为“核心”标准(在每章以黑体字印刷);

评审过程的设计考虑到要适应各国的法律、宗教和文化等国情;

评审强调真实、可靠和客观。

JCI《医院评审标准》(第2版)主要由序言、引言,医院评审标准(正文)及附录三部分组成,中文译文坚持内容完整、准确、具有专业水准的原则,其编排格式和内容与英文版完全一致。在第一部分,本书全面系统、简捷明了地介绍了JCAHO及其医院评审的相关背景知识 ,读者透过这些阐述,迅速知晓JCAHO及其医院评审的策略、方法和基本程序。第二部分――正文,即医院评审标准部分,该标准按提供医疗服务所涉及的功能进行分类,由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包括:可及与连续的医疗护理服务,患者与家属的权利,患者评估,患者的医疗护理,患者与家属的教育)与医疗机构管理的标准(包括: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管理部门、领导与指导,设施管理与安全,员工资格与教育,信息管理)构成。其中每一章节又以概述、标准条款,标准含义和衡量要素的结构展开阐述。一方面让读者通过概述的学习,对相应部分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管理流程建立起一个全面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标准条款及其含义和衡量要素的学习,能准确把握住相关部分的具体要求,明确考核要点。第三部分,则列举了当今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质量评审或认证标准体系的异同,并列举了词汇表,旨在帮助读者获取更为完整的信息,以及方便阅读与查阅。

SA8000标准(Social Accoutability8000,SA8000)

全称《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自1997年问世以来,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其宗旨是明确供方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道德责任标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预计:2004年5月1日前,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将开始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这对我国产品出口将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因为有50%以上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均表示,尽快实施SA8000后,须重新与中国和众多国家签订采购和服务合同。业内人士说:SA8000是继ISO9000和ISO14000之后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国际标准。虽然目前它只涉及人身权益以及健康、安全、机会平等核心要素的审核,但随着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此标准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覆盖道德、社会和环境等范围很广的标准,并很有可能转化为象ISO标准一样的真正国际标准。

ISO900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9000,ISO9000)

全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9000族标准,该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任何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我国已等同地将2000版的ISO9000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9000:2000,国内已有近100个医院通过ISO9000认证,并于2003年在京召开了医院实施9000论坛研讨会,与会150余名院长一致认为:要继续探索9000在医院实施的必要性,已认证的医院在会上介绍了认证后的巨大变化。北京已通过ISO9000认证的医院有北京医院、301医院、健宫医院、石景山医院、厂桥医院等。

ISO9000族标准包括《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011:200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四个部分,计80个词条、10个部分,12个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八项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其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是最核心的两条。)的具体应用。ISO9000已被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并广泛用于工业、经济、政府、教育、服务、医疗等领域,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截止2001年12月,获得认证的仅企业方面就有40多万家,我国有5万多家,另有10余万企业正在接受评审。

ISO1400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zation 14000,ISO14000)

全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施ISO14000既是组织改善环境、降低污染、节约资源、减少消耗的需要,亦是消除贸易壁垒的需要。我国已将ISO14000等同地转为国家标准GB/T24000,并成立了环境认可委员会和环境注册委员会。国内医院既认ISO9000又认ISO14000的医院有14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ISO14000对医院感染有重大指导作用,该标准用于医院的环境改善,可大大降低交叉感染。

ISO14000族标准,共分6部分,由40余项标准组成,其中ISO140001是核心标准,是认证依据,即《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其它为《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ISO14050环境管理术语》、《ISO14020环境管理―标志和申明通用原则》、《ISO14041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目的与范围的确定和清单分析》、《ISO14011环境和(或)质量审核指南》。

OHSAS 18000(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tey Assessment Serieso 18000,OHSAS18000)

全称《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评估系列》由英国、挪威等13家著名认证机构及欧、亚、太一些国家依据近代管理科学理论共同参与制定的。该系列标准引导组织建立现代化制度,预防为主,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目前包括《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其中OHSAS18001为认证标准。

国内有两家医院正在准备三合一认证,即集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三证同时审核认证,北京有302医院2004年底要通过三证审核,即一体化管理认证。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都是组织总的管理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和互补作用。在三种管理体系的认证实践中,有许多要素交叉、重叠,给组织带来工作重复,资源浪费,违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三者体系整合,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戴明原理、PDCA循环原则、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目标是三个体系整合并建立一体化管理的核心。

ISO/IEC17025:1999(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 laboratories)

全称《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我国已于2000年等同地转为国家标准GB/T15481-2000,它是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研究室和临床药理基地认可的标准。也就是说:医院的检验科等部门若认证ISO9000标准,是不全面的,虽然其中的运作也符合ISO9000,但并不证明检验科和实验室等具有技术上有效数据和结果的能力。

ISO/IEC17525:1999是在ISO/IEC指南25和EN45001广泛实施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代替了这两个文件。本标准包含了希望证明运行质量体系,具有技术能力并能出具技术上有效结果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应满足的所有要求和标准。该标准分为5部分:(1)范围;(2)引用标准;(3)术语和定义;(4)管理要求;(5)技术要求。并有附录A:ISO/IEC17525与ISO9000的条款对照和附录B:制定特殊领域应用细则的指南。

篇10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67-02

检验科的质量目标是能否及时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使检验结果更好地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和认可[1]。自2002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一规定被简称为“举证倒置”,即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由患者投诉,医疗机构要拿出证据证明在诊治工作中一切医疗行为是正确无误的。检验科为达到这一报告准确的目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开展的室内质评活动、室间质评活动中,经多年的努力使报告结果的检验准确性越来越高。有关单位统计临床有关检验质量的意见,50%以上是与检测标本本身的不合格有关。

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此期终止[2]。这一环节的执行涉及面广,包括检验人员、临床医师、护士、护工以及受检者本人,任一环节的疏漏和不规范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以下浅析提高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方法。

1 加强临床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

检验工作主要借助专用仪器和专门技术开展业务工作,因此,要争取领导的支持,不断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硬件建设。同时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制订专业的质量手册;设置合理的实验室工作区域,并符合有关健康、安全的要求;实验仪器的质量管理,建立仪器的相关档案、资料,健全维护制度,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和校准;检测方法的选择、试剂的选择、使用和保存。

2 组织与检验质量有关的各种培训

分析前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培训检验科的专业工作人员,更应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对临床医师、护士、护工进行培训。

2.1及时组织临床医师进行新进检验检测项目的培训。医学检验项目繁多而且新项目不断推出开展,原有的项目不断被更新,有的临床医师对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不够熟悉,忽略应做的检验项目,或不完全了解检验科有多少种检查对某疾病有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应将新的检验方法和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能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并用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些临床医师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下午开出血脂检查等不合适的急查项目,或其他更改患者的准备,如餐后2 h血糖,患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抽血,在遭抽血处拒绝后,医生同情谦让患者,在检验单上加开“急”,迫使检验科出没有检验正常参考值的数据,并干扰正常状态下的检验急诊次序,反而降低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时,就使医院处于被动状态下,临床医师特别是新分配的临床医生应试行到检验科轮转一段时间,熟悉并了解本院检测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以便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准确地选择项目用于临床工作中。

2.2对标本采集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标本的采集不仅仅是在检验科内完成,更多涉及护理人员。抽血不顺利造成标本溶血,从输液皮条内放血等都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护士应熟悉每项实验标本的采集要求:患者的准备,患者的用药情况,标本收集时的核对,抗凝剂、保存剂的正确使用。检验科制订的标本采集须知,不仅仅在检验科门口张贴,也应对全体临床医师、护士、护工进行培训,对保证采集标本质量的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制。

3 严格检测标本收入标准

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结果。检验科应制订标本拒收标准:包括标本贴签与检验申请不一致;抗凝标本凝固;标本容器破损;标本可能受污染;溶血和脂血;延迟送达的标本等。对不合格的标本,检验科应及时与送检部门联系,建议重新核实或重新留取标本,对于特殊标本或再次取样确有困难则可与临床协商进行部分内容的检验,但必须在检验报告上标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检验结果仅作参考。

4 及时准确地对标本进行处理

及时处理标本、及时检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原则。尤其血浆或血清与血细胞的分离应及时,血浆有富含或贫含血小板之分,应从离心速度和时间加以保证。标本要及时检测,尽可能当天标本当天完成。细菌培养应该在2 h内完成接种。需要保存标本,必须以不影响结果为原则,注意因检测项目不同而异,注意不同检测项目采用不同条件。处理标本是一项细心工作,一定要加强三查三对严防张冠李戴。

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不仅是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医院管理的重视,在有关职能科室如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的重视、参与和协调下,更好地保证这一环节的质量,使检验科出据准确的临床检验报告,让它成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