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篇1

孟德斯鸠认为:"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是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化方面,具有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福尔贝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一个孩子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且成绩是否良好,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化教育,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愈加强烈,他们不惜代价,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乃至一个好的大学,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为突出,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初中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高级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缩,给年轻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进行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是不科学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表现三种形式:a.溺爱和过分保护型,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b.过分严格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恪守"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这种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意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c.放任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气氛的不和谐

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残缺重新组合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婚变父母的精神压力较大容易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案例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比其他行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理创伤更多更大。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已见优柔寡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物质生活的"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常被搁浅。因此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家教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只顾子女智力投资和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念,理智地爱护子女,降低过高的期望。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成长!

篇2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篇3

英语是一门外语,是属于语言学科。而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英语学习必然也需要进行语言表达练习,进行口语练习。因此,口语教学也成了初中英语教育,乃至所有阶段的英语教育都视为重点和核心的教学内容。英语的交际功能,在现代英语教育阶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一是素质教育要求改变“哑巴英语”的教学弊端,二是国际化进程的加深,使得英语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

1 营造和谐氛围,扩大听的渠道

传统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局限在以句型、 对话为中心的教学中, 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 和记忆,信息的输入量明显不足。而平时做的听力技巧专项训练,多是测试性题目,目的性 太强,做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排斥、甚至反感,从而失去对听力的兴趣。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 个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坚持尽可能地用英语教学,包括问候、课堂用语、评价、布置作业,并且也要求学生努力在课堂上尽可能说英语,不要担心学生做不好,事实证明,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完全能听懂你的指令、要求,甚至还能学会你的一些用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感到身处异域,而自己能应付自如地与人交流,从而 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比如,在上课刚开始 5 分钟内,规定为“Free talk”自由对话时间,可安排师生对话,或同学间问答。问答中,学生的情绪是紧张而兴奋的,能使他们迅速进入英语角色,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如果能坚持这样练习,并且不断提高要求,由教师参与慢慢变为学生的自主对话,不出一年半载,学生能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还乐此不疲,遇到不会表达的语句,也会主动地来请你。一边是绘声绘色 地表演,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能力,一边是绕有兴致地欣赏,练习了自己的听力。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课外,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利用一切机会用英语会话,鼓励收听、收看一些少儿英语节目,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

二、创设情景,激发听的欲望

小学英语听力的培养宜视听结合, 培养利用情景获取信息的能力。这里的视听结合是指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师的动作、表情、投影等直观手段来创设情境,模拟情景。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理解和强化刺激,加深记忆。而不是边看文字材料边听,因为这种视 听结合会助长听觉对书面文字的依赖,也不符合听的真实性。比如,在教授新知识点时,应遵循由听——说——读——写的规律。首先应强调合书静听,不见文字,在一些情景(如课文图片)提示下,独立地听懂内容,再 Open your book. 检查你的听力效果如何。在教授一些新单词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其发音、词义,而把它 放在一些问答里,或一些短小的句子里介绍。学生可以脱口而出,而且因为是“听”来的, 感到特别有新鲜感,记得也特别牢。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呈现对话内容,既真实又生动, 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有很大的帮助。

篇4

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谈到最多的就是“子弟教育”问题,都归责于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功夫,而家庭、社会教育完全不去谈及,甚至政府、公安部门都这样认为。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切不良问题全都归结于学校教育的失误和不是,包括学生生活习惯、家务劳动、人身安全、犯罪行为等教育,把责任都推卸给学校负责,这样的教育就等于学校教育。这是夸张和泛化了学校作用,把沉重的任务都推在学校身上,让其负担本身压力和外力压力。怎样正确看待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下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充分注重家庭基础教育

教育在人有生命之后就开始了征程,从婴儿出生到上学,最先进入家庭,他们成长的摇篮是家庭,是实行教育全过程中进行最根本、最起步教育的家庭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都很难做到的根本功能。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育人才需求,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依照国家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所以,正确对待家庭教育应该依照国家教育目标,参看园、校教育教学规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完满完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早期性、根本性、长期性、持久性特征。家庭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起来更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对错、善恶、美丑等使人终生受益,为今后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应把家庭教育单纯等同于协助老师促进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要看作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体系工程。教育本身重点是应以品德教育为主的,培育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家务劳动、生活习惯、青春期教育、个性意志形成等方面,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自古以来,有很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大家、名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看法对孩子成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功能。

二、大力发展学校主体教育

在上学阶段的青少年受到的教育是最系统、最集中、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学校教育优势诸多,所以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在学校。当前学校是对孩子实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实行对孩子知识、技能、品行等全方位的补充教育。在校学生由于受教育时间几乎聚集,一天当中除睡觉、吃饭外,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全部时间的学习和活动,因此,学生们不得不全心接受学校教育和各种知识传播。雅致的校园、完整的校舍、洁净的楼道及各种教学设备、环境布置等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也激励学生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不断向上。在这样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里,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们对外部优秀环境的创新。学校育人作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教育起着主体作用,对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社会教育无所不在,既是全方位的也是终其一生的。它对学生思想影响颇为广泛,提出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给学生渗透很多的影响力。特别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入、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都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危害和冲击,因此,对各种社会信息要积极引导学生并及时反馈,在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不断加强应变和分析能力。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则,增进社会交际,适应现代社会。学校面对社会,社会投入教育。只有把学校和社会教育联合好,才能使教育切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需求,也使人的智慧、潜能能够全面展现。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担教育责任,互相促进,紧密相连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同时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名在校学生、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成长都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开来,在具有一定教育的基础上走入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当然,优秀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附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与社会沟通,使社会了解学校情况,发动社会力量为学校教育施与积极帮助和除去不良隐患。家庭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学校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需要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尽管具备一定分工,但也要密切连接、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任何一方教育都可能会出现不良后果。需让孩子多方面健康成长,一定要树立完整教育思想,体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自然平和。

总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建“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极为深远地影响着我们。一个人成长、发育与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构成,往往教育成效全是这三方面综合的效果,假如三方面教育协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会被削弱。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5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从中归纳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大多为租赁住房,居住稳定性差,学生转学较为频繁;其次,很多家庭基于经济条件限制,居住面积较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有就是许多家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使得其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和家长及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甚至是爱的缺失,这种距离与缺失使孩子的成长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分析,并作为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进我校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地域涉及面广、民族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家庭档案,采集相应信息,包括家长籍贯、民族、学历、工作性质、租住地址、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每个家庭编辑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家庭相互了解的长效机制。然后分门别类,选择不同层次的家长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又可以让学校更加有效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保障家校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级、家庭的三维网络管理体系。

二、立足于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开办家长学校,要求班主任结合家长会,每学期两次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和年级组每学期对家长开办一次讲座,就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同时展开家长联片帮扶机制,在班内按区域划分若干个家长小组,选聘家庭教育较好的家长担任小组长,以强带弱,加强小组内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辅导,并做好家长间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

三、促进学生家庭教育,家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家庭学习的要求和评价反馈,同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要即使知道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因此,针对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忙、在家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要求各班借助电脑网络和校讯通,建立家长电脑(手机)联系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将学生每天的学习状况告知家长,并收取学生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分阶段确立重点观察对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篇6

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是诚实的教育,一个是守信的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基础。尽管在当前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多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关于诚信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对策。

一、当前初中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在初级中学的诚信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诚信意识丧失。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一些自己犯的错误不能够清楚认识,初中生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采取的态度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这已成为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一大缺陷。

家庭环境对于初中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编造各种理由找家长要钱、买零食、上网吧、玩游戏等。如,初中生就经常借口学校要买资料,向家长要钱,造成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误解。

在学校中,学生诚信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在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上面,有的学生在做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时往往都是在抄袭别人的作业。在考试过程中,不诚信的现象表现为带纸条、做小抄,在考试过程中东张西望抄袭他人的试卷,不能够诚信地进行考试,所以说在期末考试中和一般的家庭作业上面学生都不够诚信。

二、初中生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诚信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来自学校环境的影响,三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上对人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了一切问题向钱看,这样就影响了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因素中学校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很少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诚信缺失。家庭教育中,学生家长在履行诚信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作用。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只要能够让孩子不犯错误就可以了。同时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是造成初中学生诚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开展初中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在日常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对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进行加强,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诚信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诚信素质。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学生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优化诚信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诚信信息的影响。家庭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并在诚信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在学校的环境中,教师应该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诚信。另外,从制度上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影响,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沟通,不断消除社会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7).

篇7

农村学校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使后进生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数学学科后进生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个体方面的原因、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性、学生所处的环境。

一、个体方面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的各项生理及心理机能发展迅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怀有好奇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突然涌现的事物适应能力并不强,因此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具体可表现在:情绪化严重,他们经常可以为一件小事情而伤心不已,甚至自暴自弃;自制力很弱,网络游戏等容易让学生上瘾,很多农村中学生会因为家里和学校监管不严,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身心发展不稳定、不成熟,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容易冲动,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低,容易发生行为偏差,时间一长就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进而在思想认识上也会产生偏差。同时,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同于城市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有些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效率较低,有些对自身要求不严格的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性

1.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强。首先,初中数学扩大了数域,引入负数后,将小学数学飞跃到了有理数域;其次,由小学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由具体到抽象;还有,初中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几何知识,由数到形,有些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2.数学课进度快、要求高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普遍感觉到数学课的进度比较快,要求比较高。例如,小学用了六年时间认识非负有理数,而到了初一最多用一月的时间就把数域扩大到了有理数域,并要完成一系列的混合运算,对此,一部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出现思维转化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对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和定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的习题就厌烦,久而久之就成了后进生。

三、学生所处环境的原因

普得多摩(Prudho―mmeau)曾经通过对629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后进生成因中有来自家庭及学校因素的有力介入。

1.家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作用。可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家庭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父母从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式简单。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些忙于农活,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个别家长沉迷于赌博和烟酒,这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深远。

(2)家庭教育缺失,管理不到位。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心不成熟、心理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由于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学习方面容易缺乏兴趣和动力,课后作业马虎了事,甚至抄袭,更不用说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了。学习中出现问题根本就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导致数学学科的成绩下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常在子女面前灌输“混个初中毕业证书就行,将来出去打工”的意识,并且长期与学校缺乏沟通,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得学生家庭作业不认真完成,成绩下降。

2.学校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和教师的教学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1)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如城市,数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及教学方法简单、落后,致使课堂效率不高。

(2)学校的管理理念偏差。目前,农村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仍有不小的市场,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在这样的环境下,后进生往往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上课时很少受到关注;教师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使得本来在学习品质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较差的学生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导致他们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教师的教学失误。有些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教师处理不当,或者重视不够,很容易形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分化点”。例如:七年级的几何推理,八年级分式的混合运算、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九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都是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化点。

3.社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中学生当然不例外,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

篇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生活状况其一,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

本研究共调查了742个家庭,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多,达到总数的65.6%;其次是主干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8.4%;有少部分家庭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着孩子,占总数的3.4%;还有2.6%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中以核心家庭为主,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其父母来承担。其二,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从整体看,中小学生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家长与子女相处基本融洽。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比中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大多数家长注意与孩子对话和沟通,并能够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总数的61.1%,偶尔沟通的占36.5%,很少沟通的只有2.4%;认为家庭里人际关系“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家长比例是74.9%,有73.1%的家长认为孩子与家长关系亲密,能够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只有2.9%的家长感觉与孩子关系疏远、紧张。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要比小学生差些,近40%的学生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40%左右的学生偶尔与父母交流。其三,家庭活动以学习为主。中小学生每天的家庭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调查显示,每晚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作业和看课外作业,比例达到69.4%和11.5%,共80.9%;而只有不到20%是在看电视、娱乐等。从时间上看,小学生每天回家做作业在1小时以上的达到82.5%,没有作业的只有2.8%,14.7%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而中学生用于做作业的时间更多,每天3小时以上的达到42.6%,3小时以下的只有24%。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也是在积极参与,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58.4%的家长每天检查指导孩子学习,40.2%的家长有时候检查,只有1.4%的家长基本不检查。中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检查督促情况不像小学生家长那样频繁,每天检查督促的家长只有19.6%,大部分是有时候检查,比例是42.3%。孩子们日常的闲暇时间并不多,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58.9%的家长在双休日“带孩子一起学习、休闲”,而通过与部分家长的访谈,更多的是“带孩子一起学习”,主要是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而只有28.2%的孩子双休日能够自由玩耍。另外一个问题的调查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结果:当问及是否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时,回答每周一次的比例最少,只有16.1%;而高达30.3%的家长回答是“没时间玩”。

2.家庭教育情况

其一,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教育期望较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家长们对此有很明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53.4%的中学生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而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家长选择最多的是父母教育问题,占总数的40.8%。小学生家长的认识与中学生家长的认识相似,选择家庭教育是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占47.5%,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50.5%的家长认为是父母教育问题。对“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选择的是“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占总数的81.9%;16.7%的家长则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读书是为了挣钱或是学得一技之长;还有1.4%的家长选择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历期望普遍较高,家长选择比例最大的是“大学以上学历”,占总数的71.1%;选择大学毕业的占22.1%;选择高中及以下的只占总数的6.9%。

其二,素质教育依然难敌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主要为了成绩。素质教育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会及教育界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从提出、推行到现在已二十来年,但数据显示,虽然素质教育为家长们所赞同,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家长们的知与行产生了分离,其实际行动仍然践行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小学生中超过75%的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而辅导班的内容超过75%的是文化课。报特长班的家长也表示,特长的选择也是功利性的,有些特长在中高考时可以加分,家长就支持,而若不能加分,则不支持。而对于学习成绩,近80%的家长表示“看重”和“非常看重”,通过调查表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家长比高中学生家长更看重成绩,初三学生家长“看重”和“非常看重”的比例最高,达87.5%,高中学生家长从高一到高三看重成绩的比例却在下降。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看待孩子人生发展的眼光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长远,而初中学生家长考虑更多的还是分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所导致。如前所述,家长对孩子学历期望较高,期望取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占总数的93.2%。目前,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近2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但是与家长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学生的竞争依然激烈。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在给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增加压力,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要名校毕业,不但要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名大学成了许多家长的目标。而面对并不均衡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家长只有向孩子施加压力,希望通过好的成绩增加竞争优势。其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比例失衡,父母文化水平影响显著。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46但是调查发现,父亲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承担和参与远远不足,家庭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母亲来完成的。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家长问卷742份,其中近60%的填写者是孩子的母亲,只有37.7%的填写者是孩子的父亲。而学生对问题“家里谁管你管得比较多”的回答情况显示,父亲只占20.9%,而母亲达到70.9%。通过调查表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父亲学历的增加,父亲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在上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50%。而父亲职业的不同,其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也不同,其中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4.5%,远远高于平均比例20.9%;比例最低的是无业和工人,其分别是0和14.1%。很显然,父亲的学历水平或是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从而影响父亲参与承担家庭教育的行为,文化水平越高越能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主要的工作,这与母亲与孩子天然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母亲的素质对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母亲的文化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且易于测量的变量,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学历水平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异。随着学历的提高,家长对成绩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母亲“看重”和“非常看重”成绩的比例将近90%,其中“非常看重”达到44.4%。对成绩的看重还体现在对子女学习的督促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对孩子的督促比例最高,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达37.5%,远远高于平均值19.6%,学历越低每天督促比例也越低。在教育方式上,高学历母亲也显示出不同特点。本科以下学历母亲不同教育方式所占比例大致相似,比例最多的都是“讲道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则明显不同,比例最多的是“埋怨责怪”,达55.6%,其次是“冷眼怒骂”,达33.3%,“讲道理”的比例是0。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比本科以下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的比例都高出很多,达33.3%,而初中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比例最低,只有6.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母亲学历的提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趋于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增多,耐心劝导比例下降。其原因在于,学历高的母亲往往更加自信,对孩子未来的规划要求也更高,也更难以接受子女的失败,在与子女相处中非常强势,在家庭教育中以家长为中心,缺乏民主意识。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高学历家长同样显示出对子女的强势,这种强势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态度必然带来家庭关系的紧张与子女的逆反,影响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在问到“与父母关系融洽么”?回答“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学生比例平均为74.5%,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比例却只有33.3%。而对父母形象,选择“严厉、令我害怕”的学生比例平均为5.9%,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却高达33.3%,是平均水平的近6倍。在问到“有了心事和谁说”时,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无人可说,闷在心里”,比例为44.4%。即便是父母主动询问,表示“烦,不愿意说”的学生比例也以母亲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为最高,达到33.3%,是平均比例8.5%的近4倍。学生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与母亲学历变化趋势成负相关,满意度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母亲,比例为80.9%,高中、大专、本科学历母亲满意度逐渐下降,分别为80.3%、76.2%和74.2%,研究生学历母亲满意度最低,只有33.3%。高学历母亲这种强势、专制的家庭教育,在短期内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发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发展。调查显示,研究生学历母亲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要好,25%达到“优异”,是平均比例5.2%的近5倍。但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每天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55.6%,是平均比例7.7%的近8倍。自己感觉学习压力非常大的比例达到22.2%,是平均比例9.9%的2倍多。由此带来的是对学习的厌烦和与家长的冲突。高达33.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是平均比例5.4%的6倍多。其四,家庭教育方法趋于理性,家长仍需专业指导。总体来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比较理性,近70%的家长表示主要方式是“谈心、讲道理”,打骂孩子现象较少,小学生家长中8.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中学生家长中只有3.2%的家长经常打骂,近60%的家长表示从不打孩子。在问到“是否应该学习教育孩子”时,有84.7%的家长认为应该,有12.3%的家长选择“有的应学,有的不必”,只有3%的家长表示不用学。在问到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帮助时,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方法指导”,其次是“提高综合能力”和“如何与孩子沟通”。而家长们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途径却主要是通过书本杂志自己摸索,占总数的60%左右,而通过专业机构学习、咨询的比例最低,不到3%。可以看出,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思想趋于理性,但具体教育方法缺乏专业指导。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其根源同样也是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全面发展,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体质和智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们不得不选择以成绩为中心,一切为了考试的实际做法。因为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长们只有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竞争优势,注重成绩成为必然。这一点在初中生家长身上尤为突出。因此,要想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1.高校去行政化,扩大高校办学自把大学归还给教师,让学术远离权力,使高校能够自主招生、教学,打破地区限制,使教育这个公共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公益性。当上大学不再唯分数论时,中小学生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

篇9

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如: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班级小能手活动等,要大力拓展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可靠、稳定、长久的活动载体,将少先队活动的主题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学生开展理想信仰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党史教育,为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新时期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学校要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互动的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充分挖掘少先队员的个人优点,使其具备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让教师平时渗透的德育思想在少先队活动中变为实际的行动,促使学生将优秀的思想品质转化为内在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0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