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

篇1

二、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思考

(一)注重模式创建,用制度和习惯为班级团队建设提供良好土壤

创建模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照搬,而是为了搭建高效学习的模式。无数实践证明,行动改变了,思想也会逐渐发生转变。在高效学习模式构建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从不能全部接受到运用熟练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首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全面落实,在全面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师生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指导高效学习模式的落实,在运行过程中,习惯会逐渐形成。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就为班级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土壤,为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运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班级管理团队建设,良好的团队运行离不开精良的领头羊队伍

班级团队的有效有序运行,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引导与监督,在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之下,还要注重发挥团队负责人即小组长的作用。高效课堂学习模式的初衷是每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一节火车车厢,而小组长就作为这节火车车厢的助推器和前进力。由此可见,小组长的能力有多高,这一节火车车厢就能跑多快,小组成员就能获得多大的进步。小组长的选任是十分重要的事。班主任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然后根据小组特性来选择适合本小组特点的学生来充任小组长。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从小组管理和课程管理两个方面对小组长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辅导,防止因为小组长的个人原因而导致小组团队的运行效率低下甚至运行不畅。

(三)营造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文化,用文化引导团队共进

团队的良好运行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重视团队文化的作用。所谓团队文化,就是小组成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认识、共同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等组成的有机文化体制。每一位组员能够被自觉被这种文化体制所约束,从而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和思想,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班级团队建设中,同样要加强文化建设,首先教师在组建团队时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进行合理搭配,使团队文化具备一定升华基础;其次要在日常的小组管理中加强文化渗透,教师引导小组长用充满文化气息的方式管理组员,同时将班级文化打造成具有人性的、安全的和有归属感的;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我文化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文化氛围都只能从外部发生作用,而良好的自我素养则可以让外部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班团会、中队会等场合要积极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而让团队文化更加繁荣。

(四)教师对班级团队的准确把握和引导至关重要

事情的成败关键不仅在于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前进的方向,班级团队建设更是如此。学生作为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对未来的分析和对现在的掌握上都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干预,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及时更正不良苗头,杜绝反面事物的出现。教师要认真观察团队表现,对每一位组员都有一个恒动的评价,对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长期的跟踪评估和指导,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保证团队健康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3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个性、有差异的群体,在学习中难免存在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合作学习真正变成学生人人参与的事情,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呢?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模式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全方位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搭配组员,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让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要求各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员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笔者以所教班级6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8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8个合作小组。首先,师生共同从全班选举出8名学习成绩好,具有号召力、决断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组员(7人),并从组长到组员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编号,使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号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号码相同。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予以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当然,要特别注意为那些后进生、性格特殊生寻找适当的位置。

一般课堂合作小组学习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组织合作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人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时控员――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时间和每个成员发言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或内部认定。由于分工不同,每个角色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也都有适合自己的表现空间,这就促进了每个人的学习自主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同时要给成绩不好的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小组合作效率。

2.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听从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树立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3.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第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抓住时机开展小组竞赛

笔者认为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适用,即小组竞赛,可以使小组加足马力,铆着劲儿去争、去夺。因为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所以笔者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新鲜、有趣、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积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加精彩。

四、在合作学习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主题问题,又有因人而异的个性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感到有难度、有意思;让学习差的学生也感到动脑子也能解决,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教学时要把问题设计的有梯度和层次、数量适宜、难易适度,让学生根据问题提纲充分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质疑,学会倾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如教学概率时有一个开放性问题《游戏公平吗》,你还能设计另外一个对双方公平的游戏吗?在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来设计这个具体的方案。学生在明确题意和任务的基础上,各自构思设计思路,先组内充分交流后,各组再选出一至两种最佳方案,由组长向全班汇报各组的方案。在学生合作期间,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在学生设计方案中,有的学生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设计很精美,有的设计特别有创意……当然有的也不尽如意,设计很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给予适当鼓励,并让他们在分析中对方案进行取舍。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创造多种激励形式,增强学生进取的信心

创设多种奖项,除了奖励积分最高的前两名小组外,还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另设其他的奖项。如:对小组有:互助合作奖,反思进取奖;对个人有:解题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锲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但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篇3

分组学习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的共同学习,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班级一盘棋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创造性。

如何搞好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也是高效教学改革需要切实推行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是笔者对于班级学习小组组建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的认识:

一、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提倡异质分组,也就是小组成员必须有差别,而且从理论上讲,只要有可能,成员之间的差别越大越好,这样有利于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喜欢志趣相投的“同志者”黏在一起。他们会振振有词地摆出一箩筐极为“正当”的理由:关系好,性格投,易沟通,能理解,等等。但实际上,这样的“同志者”凑到一起,只能是说闲话多,开玩笑多,歪点子多,恶作剧多,甚至极易结帮拉派,形成小集团。这样的小组不但无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反而容易增加班级乃至学校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学习小组的建设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班主任、带课教师要充分指导和参与,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但绝不能放任自流,“民主”过度。

学习小组的建设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好坏的搭配、男女性别搭配、特长科目的搭配,甚至具体到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家庭的搭配。这样构成小组的成员,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彼此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各种生活经历,了解各种社会层面,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容易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真正体现协作互动、高效学习的意义。

二、小组成员的责任明确原则

学习小组一旦分开,许多教师便以为万事大吉,从此听之任之,虽有小组,课堂仍然无法高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成员责任不明确。

学习小组内部缺少分工,职责不清,个别学生会成为组内的“游离分子”,或者自惭形秽,自觉一无所长;或者事不关己,乐得得过且过:名为组员,实则无所事事,优哉游哉。久而久之,学习小组可能形同虚设,甚至自生自灭。这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自己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团体整体的价值和意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助和提供帮助,而不只是把问题留给组长或者老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小组的价值。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善学习小组的内部组织建设。学习小组的内部组织建设不只是确定小组的组名、组徽、组训、组歌。对于小组的建设来说,这些东西说到底不过是略有激励作用的形式而已,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调配。

对于一个小组来说,组长当然应该是有的,但绝不能让组内成员觉得,组长就应该是主要的、主导的、主动的,而自己则是次要的、听命的、被动的。只有这样,组员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当中去;也只有这样,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那么,怎么做呢?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所学各科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即或有,也很不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那就按照组内成员特长的不同,确定各自负责的科目。在这个科目的学习中,该成员便是具体的负责人,他就要自觉担负起组织大家学习这个科目的责任。即使实在无特长科目所言的成员,也应该在比较中确定微弱较好的科目归他负责,这也是对他的能力乃至价值的肯定。组长当然也可以有他自己负责的科目,但他首先应是整个小组所有学习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各成员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各有所司,各负其责,便不仅不会有成员在组内“游离”,反而能够增强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于个人、小组、班级的发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小组成员的问题有效原则

小组成员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但往往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事实上是对时间的浪费。这时候就需要克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先把自己的观点搁置起来,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当然也可以由组内事先推举一人作为监督学习讨论情况的“权威”,指定他有权制止一些离题的讨论和过分的争吵,并对基本形成统一看法的观点,及时归纳整理,给予总结,以提高学习讨论的效率。

要使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真正有效高效,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适宜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这有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讨论仅流于形式,纯为变化教法,活跃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完全不必;另一种情况是问题过于复杂,不是学生讨论可以解决的,课堂留出时间,学生讨来论去,临了仍是一头雾水,讨论终归白讨论,合作也是白合作。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和我们高效课堂建设的初衷相悖的——耗时不少,而收效甚微,所谓高效,无从谈起。

对于前一种情况,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各自为战,独力完成,合作讨论的形式不要也罢。这样一来,虽没有合作讨论的形式,但节约了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正是高效课堂的精髓所在。而后一种情况,那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高效课堂从来不反对教师的讲解,相反,有时候,教师片刻精讲的作用可能是学生耗时费力的“合作”“讨论”所无法企及的,寥寥数语,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四、小组成员的问题集中原则

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要科学。时间过少,问题不能得到充分地探讨;时间过多,挤占了其他环节的时间,以致该讲解的不能讲解,该巩固的不能巩固,预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那就连传统课堂的容量都达不到,还谈什么高效。

因此,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一般宜小不宜大,越具体越好。这正如课堂提问,问题微型化、具体化,学生便能更好地有的放矢;问题过于散漫庞大,学生则可能老虎吃天——无处下手。问题较大、内容较多时,可以合理地条块分割,分步骤解决。根据问题的大小,安排合适的合作讨论时间,十分钟可以解决一类,一分钟也可以解决一块。

篇4

一、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1.划分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具体做法

比如,把班级学生分为六组

第一步:单纯地按照成绩均衡分组,即按照成绩采用龙摆尾的方式分为六组。

第二步:在第一步已经初步分成的六个小组基础上,按照性别、性格、兴趣、学生间的关系、家庭状况等因素进行微调和重组。

二、小组长的选举及小组成员事务分工

1.小组长的选举

关于小组长大家都知道如何选举,在此我只强调一点,小组长一定要有责任心、进取心、凝聚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他的就不做赘述了。

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1)小组长要带领本组同学打造积极向上、优秀的小组团队;

(2)小组长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实现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3)小组长要督促学科组长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

(4)小组长要全面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卫生等。

2.小组成员事务分工

每一个小组都是班级的缩影。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小组内设立了学科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仪表组长、考评组长等。这不仅把小组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且还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让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很重要,自觉自愿地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三、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文化是一个小组的精髓,是组魂。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就像军队中的“雷锋”班一样,你只要进了“雷锋”班,你就只能是“雷锋”班的精神风貌,而不可能是别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文化包括组名、祖训、组徽、口号、目标、公约等。

四、小组培训

1.小组长的培训

(1)对小组长进行学习辅导。

(2)对小组长进行工作指导。

(3)适时地肯定、表扬、鼓励。

2.组员的培训

(1)开展团队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2)进行合作形式的指导:独学要静,群学积极思考,展示时注倾听,展示完毕及时补充、质疑,严格遵守家庭公约等。

五、评价与奖励策略

小组评价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评价原则: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激励性、团体性。

评价内容:各班级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缺什么就评什么,评什么就有什么。例如,班级学生上课不爱展示,那就把上课积极展示次数纳入小组评比;班级学生爱展示但展示不规范,那就把规范展示纳入小组评比等。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55-01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最基本的形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一般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有效落实小组建设,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而且高效课堂双边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也是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的,所以小组建设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1.确定人数。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因学段高低不同而不同。确定小组人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适度增减小组人数。一般年龄越小,自主性越弱,合作小组人数就越少;反之合作人数可以适度递增。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以36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6个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6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2.组内编号。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组6人,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A类学生我们称做特优生,B类学生称做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二、如何进行小组的建设

1.组长的指导与培训。对于组长应该着力从组织小组活动、指导协调小组合作、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搞好组内评价等方面开展指导培训。

2.组内科代表的使用与培养。根据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分配不同学生担任组内课代表,既能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减轻组长的压力。

3.健全小组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

4.适时对小组进行必要的调整。

5.鼓励各小组自主管理,民主制定组纪组规。

6.倾力打造动车小组(即每人都是发动机,推动小组前进),避免传统列车小组(即一个组长带动整个小组)。

7.建设小组文化。营造浓郁的组内育人氛围,加强小组内成员的凝聚力。

三、建立时时有效的评价机制

1.教师、班长、科代表、组员评价组长。每课一评,每天一评,统计公布,每周小结。(教师时时进入班级观察各个小组的各种情况尤其是课堂,观察小组的学习状态,出现问题及时找负责人弄清原因,采用相关措施。

2.组长评价组员。评价要做到时时评,事事评,从大到小,事无巨细(主要是调动组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严禁学生嘲笑展示出错的同学,对组员的表现如展示次数、板书次数、点评次数、特殊贡献等,违纪情况,对于表现的好的同学要展开特殊表彰会,及时大肆表扬个人)。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后,教师要及时找组长谈心,找出优缺点,制定措施,组长要评价组员也要与组员及时反馈沟通。

3.教师每节课都要对各小组的学习状态、展示亮点及质疑、对抗的精彩程度进行即时评价。

4.评价结果的运用可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如发奖状、罚值日等,以激励表扬为主,评价要长期坚持,结果的运用要大张旗鼓,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组内、组间的竞争机制

篇6

学校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模式有其必然性。笔者以为,除了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外,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高效课堂”本身所彰显的科学精神和人本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而“高效课堂”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为此,教师应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到思想上充分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小组建设好,从而促进“高效课堂”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小组规划要科学,四点注意须落实

小组是整个“高效课堂”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是否高效,所以,如何划分小组从而保证其高效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小组划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立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各小组长应密切配合。(2)小组划分应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尽量让学生在各方面达到互利互补,这样也可以为小组间的平等竞争奠定基础。(3)应确保小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组划分应首先确定小组,然后再确定座次。忌将某一片学生随意地分为一组,从而忽略了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应注意性别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三、遴选组长是核心,树立威信也重要

组长是每个组的核心,组长选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的实际效果。笔者以为,组长的遴选应该是民主的,应该让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当选为组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也为以后“高效课堂”的实施创设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稳步推进。

遴选组长是核心,而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呢?笔者认为:(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多给予组长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关怀。(2)应多给予指导。针对组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以适当方式加以指导,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3)树立组长的威信。组长的威信不仅要由自己树立,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也应帮助组长树立威信。(4)多给组长处理问题的机会,更不要怕组长不会做,而应该在指导上多下功夫。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方法应以激励为宜

评价作为对学生言行的价值判断,关系到“高效课堂”是否得以持续进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常得到的是负面评价,那么会直接挫伤学生对教学的认同感和对课堂的归属感,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以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操作呢?

1.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切忌成绩高低“一刀裁”,而应关顾到每组学生“德、体、美”等其他方面。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每位学生在个性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2.正确使用“放大镜”

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以“成绩标准”往往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效课堂”下,教师应该正确使用“放大镜”,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教师应多审视学生的长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感,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这些对于搞好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五、有章可循需细则,学生关系多留意

笔者认为,只有当学生的言与行得到正确的评价,学生才会不断地强化这种言与行。而要作出评价必须有评价的标准。正确的评价一定要有章可循,而确立这个章(细则)要注意哪些呢?

1.细则要体现或关顾到学生的各个方位,切忌仅涉及学生的文化成绩

要让细则体现“高效课堂”的精神理念,让细则为“高效课堂”服务,让学生从细则中认知、认同教学。

2.细则要关顾到组长工作,让每位组长工作也成为量化的重要内容

让组长感到和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组员对组长的工作加以配合。

3.细则注意组间的竞争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到各小组的内部评价

篇7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小组管理 小组评价 共同进步

一、小组成员结构

1.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把全班分为A 、B 、C 三类(A 指特优生[好]、B 指优等生[中]、C 指待优生[差])。

2.全班按异质同组,异组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进行黄金搭档,以6 一8 人为一小组把全班分6 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相对而坐,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这样等同于小班化教学。

3.同质结对、异质帮扶。

(1)同质结对一:在每一小组6 个人中,组成AA 、BB 、CC 三个结对小组模式(如果是8 人,组成AA 、BB 、BB 、CC 四个结对小组), 便于对学中的交流一讨论,使合作与交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2)异质帮扶:按A 一B 、A 一C 、B―C的方式组成结对帮扶,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在搭配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

(1)男女生比例的均衡。

(2)优弱科目的互补。

(3)性格的互补。

建议:每个学期重建―次小组。

二、小组分工及职责

1.分工

为使小组每名成员都对小组的学习和成功负有责任,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多层面的分工。

(1)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板书员等。

(2)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即每个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情况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组长、地生组长等。

(3)根据班组日常事务分工。如:发立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宣传组长等。

2.职责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

(1)小组长要善于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带领全组成员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勇敢担当起组内的学角色。

(2)负责本小组的日常管理,卫生、纪律等,并督促和帮助本组各项组员完成其本职工作。

(3)课前督促组员预习导学案,收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组员的学情进行,通过独学、对学等形式,让组内50%以上组员基本学会导学案内容。同时,对组员在课中的小展示进行第一次分工,如:由几号学生展示哪个问题,由几号学生爬黑板,由几号学生去讨论修改,由几号学生去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组员在课中全员参与,展示有序。

(4)在课中小展示环节,检查督促组员对课前分工的落实,组织组员群学,对组内进行第二次学情了解,合理、巧妙地安排组员在下一步大展示中,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5)在课中大展示环节上,对本组组员的展示进行补充、纠错、点评,还要引导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对其它组的展示提出质疑、对抗,让小组里优生拔高,待优生提高。

(6)在课中测评环节上,小组长督促组员独立完成测评题,对待优生不会的题目,要在小组里再次开展对学、群学。收齐组员的测试题,进行小组互批。再将所批的分数公示并就共性问题进行再展示,最后引导组员完成纠错作业,做到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7)根据课堂评价表,协助记录员对组员每堂课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分每日公示在小组反思的黑板上,一日―公示,―周一总结,引导组员进行整改。

三、小组培训

小组培训包括学习小组长的培训与小组成员的培训。

1.学习小组长的培训

培训学习小组长至关重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末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

第三、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

第四、帮助学习小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与指导。

2.小组成员培训

(1)让小组各成员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应怎样进行,各个步骤怎样操作最好。

(2)加强对子之间和帮扶对象之间互助意识的培养。

①要求对子之间要乐于研讨、擅长沟通,及时把本人对问题的了解、领会与对子交流,在互相讨论中到达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目的。

②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让学困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3)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4)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5)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对抗。当展示的同学对问题考虑不全、讲解不透、表述不清、描绘不准时,其他组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补充、修正甚至是纠错。

(6)学会倾听: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包括老师的点拨与同学的发言)。特别是在听同学的发言时,不能开小差,不能玩小动作,要集中注意力,听到同学的发言有不完善、错误或自己有另外的想法时,能马上补充。

四、小组管理

1.组长的管理

在开始时,小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段时间后可由组内成员推选或竞选产生,轮流担任。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组长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

2.实行“一帮一”对子工程

为达到小组内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首先要树立“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的思想,其次可以在小组中推行“帮扶对子”的办法。一般说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结成帮扶对子。还可以实行捆绑评价的办法,来促进帮扶对子之间的互帮互学。

3.制度管理

(1)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学科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板书员等等职务每月一轮换,推磨进行。

(2)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

(3)小组交流程序。不仅要讨论答案正确与错误,而且要搞清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现错误的症结是什么。该题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

(4)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如1号每:节课发言不超过2次,5―8号每节课发言不少于1次,1―4号和5―8号同时起立时,1―4号应请5―8号同学优先回答,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待优生。

(5)一帮一落实制。每小组结成强弱搭配的“一帮一”学习对子,对学习目标、课堂纪律实行互相帮助。

五、小组文化建设

1.要有组名、小组标志肿、组长寄语、小组吉祥物等。

2.通过小组建设的逐步正规化,小组文化建设可增设:组规、组训、组徽、组歌、组口号、组阵地、组目标等项内容,强化学习型小组的团队功能。(所有这些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制订)

六、小组评价

根据各种评价所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我们在选择上要遵循这样一个评价原则,那就是缺什么就评价什么,评价什么就解决什么,解决什么就有什么。小组评价不是一个固化的、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根据学习阶段随时调整过程。

常见的评价方法有:

1.次数式评价。次数式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发言次数不制定标准的评价方法,由于它只关注学生的发言次数,不评价发言的质量,因此适用于课改初期,主耍用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解决课改初期学生不愿意发言,不敢发言,不知道如何发言的问题。

2.人数式评价。按照人数评价可以解决学生参与面的问题。当小组内出现精英展示时,则不宜采用次数式评价,而应采用人数式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小组内更多的学生起来发言,因此这种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帮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分值式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学生水平差异分成几个等级,比如按学习能力由强到弱给组员编号:1、2、3、4、5、6,l号起来发言加1分,2号发言加2分,依次类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发言分值越大。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弱势半生,激励他们起来发言。

4.综合式评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存在弊端。因此也可以采用综合式评价,糅合各个方法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通过各种评价方式的探索,我们现在采取以下综合式的评价方式:

(一)课堂

1、组内同学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分析、展示。在小组中的排序是几号,展示、质疑一次就得几分。展示错误的减半加分。

2、组内采用帮扶计划,每对进一步各得10分,后退一步减10分,每个组整体每进一步,每个同学加20分。

3、自己每进一步加4分。

4、组内的3号组员(可轮换记录)做好本组内当天得分记录并主动汇报给值日班长,与值日班长核对,不得徇私,否则扣5分,不及时上报扣2分。

5、组员要服从组长的安排,不服从者,每次扣2分。

6、小组内要对子之间督促预习作)J扛的完成情况,每次老师检查发现不认真、不充分者给当事人扣4分,对子每人扣2分,劝导已督促并举报的同学免于扣分。2号组员做好本组内作业的统计。(课代表要做好每天的统计并上报教师)

7、在课堂上,老师学生讲解、展示或回答问题时,应立即停止说话、讨论,否则,每人次给组内扣2分。

(二)课间

1、早读时:认真早读,声音洪亮、注意力集中的小组,每个同学加2分。

2、课间、午间:组内认真讨论所学知识及课间预习内容的,每个同学加2分。

3、以上表现不好者,违反的学生扣4分,组内同学扣2分。

(三)纪律

1、在教室内违反纪律每人扣2分,情节严重者,依情节扣分。

2、个人管理的卫生,没有认真完成每次扣2分。

3、值日生要认真值日,不认真者,每人扣2分。

4、平日积极参加劳动,为班级做出贡献者,视情节加分。

5、卫生检查、纪律检查小组认真行使职责,评出优秀卫生小组,每个同学加2分。

(四)评价管理

1、每周评两个优秀小组,优秀学生6名。优秀小组每个同学和优秀学生分别加4分;每组评一对帮扶黄金搭档,这两名同学每人加4分:每组每周评选一名最有价值的组员和一名廉价组员,集体表扬或谴责。对刁:优秀学生奖励本子、一次性笔、鲜花等。

2、每周对班内6个小组进行排名,排名最后者打扫下周的卫生区或擦黑板。

3、每次评先树优看平日检测成绩和素质展示分(各占一半)。

4、将学生个人、小组所得分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一定的分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

篇8

一、小组构建

1.1 分组。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

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几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与组员,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小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使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1.2 选一名得力的组长。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那小组长该如何选拔呢?

我们认为学习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副组长,辅助组长作一些工作,分工为学和行政组长,组长主要负责学习和小组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小组的值日和日常的其它一些事.为了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小组的每个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负责一个学科的学习,这样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为小组的建设力量.

1.3 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雄鹰等,主要起激励作用.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B1B2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二、小组评价与奖励

2.1 小组分工明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合作小组时,要让学生做到“四个明确、一个到位”。 四个明确就是明确小组合作的方法与形式,使学生能合作会合作;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每位学生一个角色,有形象代言人、联络员、发言人等;明确方法,只有明确方法,才能使学生会合作;明确竞赛规则,只有明确组间的竞赛规则,才能使学生参与合作中的竞争学习。这些内容要上墙到位,使隐性的内容,转化成显性的内容。

2.2 细化评价栏目。 要细化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具体的评价项目上,明确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并且要常抓不懈。

篇9

高效课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发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所以创建适当的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前提。我们学校各班一般以6人或8人一组来进行分组。拿二年(1)班为例,共有72名学生,分11组,有6人一组,也有8人一组。分组时考虑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活跃程度等因素,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组合到一组,尽量让每个小组的水平相当,最后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组间平行微调。尽量使每个小组成为班级的一个缩影,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教学效果。

二、精挑组长人选,培养得力助手

首先,在班级精选两个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常务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常务班长主要任务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督促值周班长做好全面管理工作。其次,建立班委会,由班委会成员担任值周班长,主要任务管理班级的全面工作。第三,每个大组有值日组长,由各小组组长轮流担任,主要负责管理本组的20余名学生的课间纪律、卫生、两操情况;每小组还有值日小组长,主要管理本组的6~8名学生,每小组的工作任务是全班的重点,作业、导学案的完成,知识的掌握、攻固、吸收,课堂讨论是否热烈,板书是否工整,展示时声音是否洪亮、思路是否清晰,质疑是否准确恰当,有深度和广度,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因此挑选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组长、值日小组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全面考察挑选成绩优秀、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

三、班级内的小组文化建设

为了使班级内各小组内的同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所以每个小组要进行必要的文化建设。要求每小组自己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工作目标。这些都是每个小组自己研讨独立完成的,班级的布置、标语的张贴、警示语的选取,班风班训的制定都是学生合作完成的,没有老师的参与,每个小组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都很强,大部分工作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四、班级学习小组的评价标准

评价机制的确立直接影响各个小组的竞争意识,所以良好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竞争的关键。特制定如下评价标准:

(一)学习方面

1. 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以个人完成、集体完成为评价标准,小组内每1人未完成扣1分,累计计分。小组成员全部完成,该小组加2分。

2. 小组课堂中的表现:以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表现和小组内成员间的互助行为为标准,每个小组要做到共同进步不能让任何一名成员掉队,要全面彰显本组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热烈、团结、活泼、和谐、互帮互助,展示清晰、讲解细致、语言流畅、板书工整,能提出较高水平的质疑问题或对伙伴的观点加以补充。按其程度分别加1分或2分。

3. 关注平时的考试:根据平时的周考、月考、全市组织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小组的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秀率,评比出班级的前三名分别加6分、4分、2分。进步较大的同学可按层次依次加3分、2分、1分,学习成绩退步的同学按层次扣3分、2分、1分。

(二)班级秩序

以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大型活动、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积极为同学提供方便为评价标准。以学校的扣分和班级值日班长的扣分为依据,计入小组考核成绩,本班在本月学校同年组评比中获前三名,为本月在班级评比中第一名小组加1分;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好,得到家长和社会表扬的,给被表扬人所在小组加1分。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出色的完成,给该小组加上5分作为奖励。要做到每周评一次,每月汇总一次,每学期总评一次。每周有优秀小组,每月有优胜小组,每学期有明星小组。

篇10

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构建优质的学习小组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实效。

1.组建原则

我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等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大致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并且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2.组建方式

(1)小组人数。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主,分别由优、良、中、差四级学生搭配而成,学生的性格要互补,习惯要互补,男、女生的比例要协调,以便做到以“优”带“差”,以“优”补“劣”,引导学生向良性方面发展。

(2)人员设置。各组设小组长、副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

(3)成立组中组。在各小组内或小组间,再成立“人与人”或“组与组”,开展“求助―助人”活动(即帮扶、结对)。这一活动主要是帮助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包括学困生),形成“求助―助人”的学习风气,从而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

(4)组建“草根”学习小组。由于地域因素,在校外时间,尤其是节假日,课内形成的学习小组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组建同村同片区(同年级或异年级)课外学习小组就显得很有必要。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个别情况的可适当增加,最好按村角落组成。组员间的年级尽量相同或相近。

二、小组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小组学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独学阶段(即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先学);二是合作阶段(即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教互学);三是总结阶段(即成果呈现、收获成功);四是巩固阶段(即当堂检测、提升自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怎样做。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学的方法、听的方法、记的方法、展示的方法、评价的方法。最后要教会学生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展示、质疑、总结评价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重在提升小组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小组的文化

心理学中有一条这样的理论:“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小组,使小组成员在来自内在动力和约束力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达到全体成员的协调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潜能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显然,建设自己的小组文化,设计小组的组名、组训、制度,能够起到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能够触动学生那些积极的、和谐的、发展的内心情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营造学习氛围

学期初,通过召开“学习小组文化建设”讲座,就如何设计小组名称、口号、学习制度等,做一番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组名要求响亮、健康、向上;口号要有激励、促进作用。如,“奋斗组――积极向上,相互扶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加油!”“超越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超越自我,战胜自己!”“努力组――我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一定能更好!GO,加油!”这样,可以使小组成员有明确的目标和集体观念,增强组内的凝聚力和规范组员的行为。

2.规范小组制度

(1)岗位交流制度。每两周,针对组内的正副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岗位,实行交流制度。但组长须由这两周表现最好的学生担任,树立榜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化组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