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展望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发展展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发展展望

篇1

我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出口导向型战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我国成为最主要的全球生产中心,被誉为“世界工厂”,很多产品的产量占和市场占有率都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国自主技术创新的发展进步,中国将在国际市场上日益面临双重的激烈竞争,在低端的劳动力密集产品上面与较低收入国家的竞争,而在中高端产品上面临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但是,总体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仍然在国际上具有综合成本优势。首先,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优于低收入国家,导致物流成本不高其次,中国特色的体制决定了尽管土地成本不断上涨,但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以及各地之间竞争的动力强劲,使得工业用地实际成本并不高;再次,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相对发达经济体较低,与中低收入国家相比可能名义上高,但若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按照国际通行比较的单位劳动成本计算,中国仍然在全球非常有竞争力。

第二,经过多年的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的制造能力和生产力量具有优势。目前,中国制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已经明显提升,质量已经较为可靠,汽车、船舶、飞机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主体就是一个明证。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但制造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中国业已形成的制造能力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第三,中国正在逐渐具备越来越大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也就具备了最大的人才潜在优势:同时几年来我国注重技术自主创新和品牌培养,已经初见成效。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华为公司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主动转型

虽然我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和闯关期。展望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下台阶和面临的翻越“高收入之墙”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主动转型。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暴露出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结构、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性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2011年是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期的第一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方向。

一是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我国经济一直以来都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对投资和出口拉动存在更多的依赖。因此,“十二五”规划别强调了要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向国内消费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多元化。这一重要调整不仅会使中国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得到提高,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来自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等带来的贸易风险。在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导向下,我国企业要开始积极调整经营方向,通过努力发掘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在继续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同时,“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新兴产业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某些领域还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而且还有国家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优势,为相关领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企业要积极利用这个机会,重塑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

三是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和我过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企业维持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变,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逐步升级。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来谋求发展,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低水平工资的劳动力来支撑发展,能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终将成为过去。我国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成本提高、市场约束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重点产业2012年发展环境的预测分析

汽车产业:

2012年,中国车市仍然处于增长期,但不会再出现“井喷式增长”,增长幅度将趋于平缓,增速有可能出现回落。一是从大的宏观环境分析,2010年中国经济由“超高速”增长转入“次高速”增长,尽管增长幅度放缓,但仍属高速,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仍然乐观。因此。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也将有大幅提高,市场的消费预期仍然更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会以年均10%~15%的增速发展。二是政策环境发生改变,对车市影响显著。2011年以来,国家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临时政策相继取消,车补范围缩小,北京还出台了严格的限购政策。受政策环境的影响,汽车消费需求增势将会减弱。三是国际经济恢复缓慢,不确定性因素开始增多,将会影响未来一年中国汽车的出口增幅。基于上述四个主要因素。车市增长将趋于理性已是不争的事实。

2012年,汽车企业亟需突破自主品牌含金量不高的发展瓶颈。多年来,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培育了一批自主品牌。但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路线或是基于合作应尽的再创新,或是基于海外收购的再创新,尽管在较短时间内,研发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也研发出了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自主品牌,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零部件核心技术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零部件研发和设计领域的短板问题难以解决;二是产品质量不可靠,汽车稳定性差;三是监测手段落后,安全性能差。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中国只是装备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制造、关键部件制造发展落后,工艺、流程、管理水平不高,高级要素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弊端长期存在。在经济增速快,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装备制造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产业发展的不足。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步入2011年,世界金融危机仍在延续,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企业收到市场萎缩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压力,利润普遍下滑。

整体看,2012年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涵盖技术、产品、管理、品牌、业态等各个方面,转型升级的趋势可概括为几点: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突破关键技术,融入信息技术,实现技术升级;二是优化产品结构,研发基础零部件产品和高端专用产品,形成系列产品,实现产品升级;三是创新运营模式,强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集成专业服务,再造管理流程,实现升级;四是凝聚高端要素,吸引、培育、留住高素质人才,开发区域品牌,提升知名品牌内涵,实现品牌升级;六是跨入高端领域,培育多领域高端制造业,发展生产业,实现业态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2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发展历程 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层次加深,范围更广,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受到的国际市场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生存风险的产生。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其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只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得企业化险为夷,避开各种市场风险,甚至是做到险中求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介绍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风险管理在我国历史悠久,风险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灾人祸下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认为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以及“管理”。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定义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为风险管理做的定义,即: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最小费用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的中风险危机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各种定义,总结归纳,作者认为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所面临的的风险及时预测、及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然后依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设计出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在风险中企业受到的损害最低,获得的利润最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划分并不统一,但是学术界共同认为风险管理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于六十年展成为现代化管理手段,而风险管理全球性的普遍应用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风险管理整体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国内学者亦各有不同观点,例如,国内学者王农跃、严复海等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是: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众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1.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

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基本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也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阶段,风险管理涉及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这个阶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阶段代表性理论著作成果是国外学者赫尔其和梅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书中将数理统计技术和概率论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中,标志着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

其次,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扩展至世界各地。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引入风险管理研究的最初阶段。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风险管理与营运管理、战略管理定位企业管理的三大主体。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风险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险行业,后来迅速为证券行业、投资行业、银行业等金融行业所采纳并加以发展。但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引发非金融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

最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保险。虽然这个阶段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视,但是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主体依旧是金融保险业,这也就是的了风险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带有金融保险的行业特性。例如,20世纪60年代Beaver发表的论文《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联合发表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资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权定价相关理论。

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附属于世界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阶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基本发展特征与国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不相配,风险管理没有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基本由内部审计、会计、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独立进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持续、动态变化的,企业仅仅从某一片面、单一层面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这一阶段,我国风险管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保险总部出版的《风险管理手册》和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宋明哲所著的《风险管理》。

2.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银行个体倒闭最终引发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较大金融整体风险动荡,促使风险管理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领域扩展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受世界金融动荡的影响,我国风险管理研究阶段也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风险管理开始拓展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上。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工作,不断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全面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风险组合做到整体风险的规避,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更加职责化,并且形成连续性风险管理制度。这个阶段我国企业设置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再是管理层主观意愿,而是企业管理职责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更加连续化。

其次,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转变为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模式。在参照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进行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最后,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整体风险组合的研究管理。这个阶段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各个部门风险整体的应对。例如,在应对市场造成的产品风险时,财务风险以及各种产品市场风险相结合,制定最佳生产计划应对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在风险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展望

综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者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将由传统被动风险处理向风险预防、风险转嫁以及风险价值利用转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重点向风险开发、风险利用和风险经营转变。

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中母公司从外部以股东身份对子公司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标准会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系统标准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条例,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为股东身份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将会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将会是企业整体层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市场开放度更加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各种国内外市场风险的冲击必然使得根据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风险管理将会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容,集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各级企业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得出本部门具体的子目标,各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形成树状目标体系图。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绩效考核也会日益成为各企业以及理论研究者重视的内容。

最后,未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学者,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政府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就像区域经济组织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必经之路一样,我国各个行业要得到极大的发展,合作式经济组织必然会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共赢的必然手段,所以风险管理不会再局限于某个企业,经济组织整体风险管理会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另外对市场经济起引导以及宏观控制的政府也会参与整体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因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冲击,要想我国市场经济顺利规避各种风险,企业风险最小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控制。

结语: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做好对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正确预测,科学合理借助风险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环节遇见的风险,或者在市场风险中做好企业展战略决策。

篇3

一、企业网站的诞生基础

1、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

中国网络购物规模以平均每季度15%的速度增长,作为互联网领域里最“商业”的应用――电子商务,牵动了无数商家的神经。以家乐福、国美为代表,无数的传统企业迫切的想要跨入网商的行列;另一方面,也有无数从淘宝、拍拍等C2C平台成长起来的个人卖家意欲突破瓶颈,拥有更大的作为。B2B、C2C等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市场的细分,从网络里成长起来的买家和卖家对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需求不断增强。

回首从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9-2002年萌芽阶段:2000年中国网民仅1000万。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停留于电子邮件和新闻浏览的阶段。网民未成熟,市场未成熟,电子商务环境里没能养活几家电子商务平台,只是孕育了一批初级的网民。2003-2006年高速增长阶段:当当、卓越、阿里巴巴、慧聪、全球采购、淘宝,这些生在网络长在网络的企业,在短短的数年内崛起。2007-2010年电子商务纵深发展阶段:拥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传统企业,以及中小网商会是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开展电子商务所采用的普遍方法首先是在Internet上建立起企业的“店面”,树立起企业的网上形象;其次是在网上扩大企业影响,并利用Internet的各种功能,以尽量少的投资和精力来获取大量的客户群。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上网是近年来企业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企业对上网感兴趣,归根结底是因为网上存在无限商机。企业如果自身资源允许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是最理想的上网方式,有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可以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优势。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Internet是强有力的工具,能以低代价却很方便的把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发向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全世界所有客户都能通过网站,了解企业。Internet已经连接了相当多的网民、企业、机构和政府,而且向着更广阔的范围发展。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与世界各国的企业进行互通。

(2)实现电子企业。电子企业(EB,e-business),它描述了一个组织通过电子联结与它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开展工作的方式,以便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实现其目标。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管理者、顾客、供应商和合作者。企业上网通常都会加入到网上的某个行业协会网站或商业网站中,成为会员或网员。在行业协会网站或商业网站上供求信息,获取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享受其他的服务。第一种类型称之为电子企业增强型(enhanced)组织,即传统的组织一方面建立电子企业能力,通常是电子商务能力,同时还维持它的传统结构。许多《财富》500强组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介入电子企业的,它们利用互联网来增强而不是取代它们传统的做生意的方式。第二种类型称之为电子企业使能型(enabled)组织,在这种类型的电子企业中,组织采用互联网来更好的完成它的一些传统的业务功能,但不是销售任何东西。换言之,互联网使组织成员能够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从事他们的工作。存在大量的组织采用电子联结来与雇员、顾客和供应商进行交流,以向他们提供信息的方式支持他们。电子企业进入的最后一个领域是成为全部电子化的企业。许多企业如亚马逊、雅虎和eBAY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全的电子企业组织,它们的全部存在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建立网站,从销售的观点看,可以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企业网站还可以扩建成为网上销售和售前售后咨询服务中心。

(3)与客户互动往来。企业建立网站,将信息咨询开设到网上,可与外部建立实时的、专题的或个别的信息交流渠道。一些企业在网站上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使客户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向企业发表意见。一些企业的网站以BBS或公告板的形式联系客户,客户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他客户的信息和从前的信息。还有一些企业充分利用Web2.0的思想,更多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4)建立企业形象。让别人看到自己,展示企业的实力。企业就能够在国内和世界亮相,无疑是一种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从广告意义上看,企业网站事关企业形象建设,没有网站也谈不上企业形象。

(5)主动抢占先机。企业上网,这是时展的必然,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必须尽快上网。为了不被竞争对手建立网站抢占先机,为了不落后于时代潮流,应该考虑建站的必要性。

(6)开展网络广告。企业可以利用自己或别人的网页在网上打广告。一些专业的网络服务者(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开设汇总信息的大型信息服务系统(ISP网站),面向企业提供广告服务业务。企业网站本身就是广告,一些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页,或者开设自己的网站,把企业信息集中起来,分类分栏,方便浏览。现代社会中的所有著名企业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或网站。

二、企业网站的含义

1、定义

简单来说企业网站(Enterprise Web Site)是企业整体形象的网上延伸,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展示平台与销售渠道,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的综合性的工具。

2、企业网站要素分析

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站无论多么复杂或者多么简单,都可以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网站自身的组织结构、网站所能够提供的内容、网站提供的服务、网站所具备的功能。对于企业网站的基本要素来讲,如何做到网站的优化即对用户来讲使用灵活,符合个人操作习惯;对网络环境来讲,做到能够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并且可以方便的统计出用户的来源,以及网站的维护人员日常维护的便捷。

三、企业网站的分类

企业网站主要为了外界了解企业自身、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并适当提供一定服务的网站。根据行业特性的差别,以及企业的建站目的和主要目标群体的不同,大致可以把企业网站分为以下类型。

1、基本信息型

主要面向客户、业界人士或者普通浏览者,以介绍企业的基本资料、帮助树立企业形象为主;也可以适当提供行业内的新闻或者知识信息。

2、电子商务型

主要面向供应商、客户或者企业产品(服务)的消费群体,以提供某种直属于企业业务范围的服务或交易、或者为业务服务的服务或者交易为主。

3、多媒体广告型

主要面向客户或者企业产品(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宣传企业的核心品牌形象或者主要产品(服务)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网站往往不能简单的归为某一种类型,无论是建站目的还是表现形式都可能涵盖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对于这种企业网站,可以按上述类型的区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站类型。

四、企业网站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企业网站现状

目前在互联网上出现众多企业网站无人访问,深入研究发现,企业做网站有两大需求,一个是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一个是利用互联网服务于企业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网络营销和企业信息化。对于后者,一般适用于大型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办公,而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做网站主要的目的则是开展网络营销。如果企业没有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网站就盲目上马,自然会出现“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最新的CNNIC公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目前中国网站数量已达150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万个,增长率达到78.4%。这个数据表明,占国内网站数量比例超过70%的企业网站数量在快速增长。大批新企业网站的诞生标志着众多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

2、企业网站未来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立运营的企业网站,相对来讲大型企业几乎都拥有自己独立运营的企业网站。而中小型企业,截至2006年10月底,总数达4200万,占我国企业总数99.8%以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憾,商机难寻,信息化滞后,业务难管,人才难求,资金不足。这一切决定着中小企业很难独立运营自己的企业网站。而成为建立在其他网站基础上的企业网站。但是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网站,都可以作为网络营销的工具与企业信息化的标志。对于企业网站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企业网站的未来又将如何?

第一,网站职能将分离。企业网站的两大职能就是网络营销和企业信息化。这两块职能在网站架构、目标人群、应用方式和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仍然有大量的企业网站将两者融为一体,这种局面在未来将逐渐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一个企业将会拥有两个甚至多个网站,分别用于不同的目的。

第二,高端市场大有可为,低端市场举步维艰。目前网站建设市场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特别是在低端市场,众多网络公司参与竞争,已近乎肉搏战。未来企业网站建设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低端网建市场上的散兵游勇将更加难以生存,此块市场将逐步被智能建站平台和免费建站所取代。而对于大型网建的高端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和能量,将是专业网站建设服务商努力奋斗的方向。

第三,综合网上营销平台将取代部分企业网站。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所需的网上营销平台,未来的发展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的网站,而更多的将是一些综合性平台。它们同样能够起到建平台、做推广、促转化的网络营销目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网络营销效果才是最终所追求的内容。

第四,Web使用挖掘技术的支撑。对于这样的严酷的现实,作为企业网站来讲就要从自身角度加以调整,使之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向健康而完善真正做到面向客户,面向需求的做好自己。做到网站的优化即对用户来讲使用灵活,符合个人操作习惯;对网络环境来讲做到能够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并且可以方便的统计出用户的来源以及网站的维护人员日常维护的便捷。而这一切要依赖于具有强大数据分析处理功能的Web挖掘,尤其是web使用挖掘的运用和开展,使之成为符合用户习惯,满足用户需要又能达到企业建站目标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管理学(第7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乔纳森・施瓦茨(Jonathan Schwartz):我博客,我领导[J].商业评论,2006(6).

[3] 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90-02

一、轮胎制造产业的特点分析

(一)轮胎制造产业地位

轮胎制造业是汽车产业的主要配套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主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也是汽车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轮胎制造业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汽车产量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1379万辆、1826万辆、1842万辆。

按不同划分标准,轮胎可分为:

1、按车辆种类分类,可分为8种。即:轿车轮胎、轻型载货汽车轮胎、载货汽车及大客车胎、农用车轮胎、工程车轮胎、工业用车轮胎、飞机轮胎、摩托车胎。

2、按轮胎用途不同,可分为载重轮胎、客车用轮胎及矿山用轮胎等。

3、按轮胎结构分类,可分为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两大类。斜交胎的特点是胎面和胎侧的强度大,广泛用于货车和面包车,但斜交胎噪音大、舒适性差,不适合高速行驶。相比而言,子午胎弹性大,耐磨性好,滚动阻力小,附着性能好,缓冲性能好,承载能力大,操作稳定性好,安全性强。

子午胎又分为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和半钢子午线轮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主要用于货车,替换胎市场需求较大;半钢子午线轮胎主要用于轿车,在配套胎市场和替换胎市场需求都较大。

(二)轮胎制造产业特点

1、轮胎制造业的发展“三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轮胎制造业的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进一步改进轮胎行驶性能、安全性能、舒适性能和经济性能上来,轮胎制造业的发展呈“三化”趋势,即子午线化、无内胎化、低断面化。子午胎已成为轮胎业的发展主流。按照我国2010年的《轮胎产业政策》,到2015年乘用车胎子午化率达到100%,轻型载重车胎子午化率达85%,载重车胎子午化率达到90%;注重工程子午线轮胎、航空子午线轮胎和低速车辆子午线轮胎的开发。随着子午胎技术和性能的不断改进,斜交轮胎将逐步被淘汰。

2、轮胎销售市场特点

轮胎销售市场,按照用途可分为:原配胎市场、替换胎市场。按照销售区域可分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

原配胎也就是为汽车生产厂商的整车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轮胎,一般地说,一辆新车与轮胎的配套比为一比五,载重汽车与轮胎的配套比达一比十。2011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超过1800多万辆,业内预计到2015年汽车产量将突破2200万辆,配套轮胎需求将达到1.33亿条。因此,原配胎市场需求量大,品牌效应高,是轮胎生产厂商的必争之地。

替换胎市场也叫轮胎零售市场。轮胎使用寿命一般为3-5年,载重汽车因年跑里程量大,所以载重汽车轮胎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扩大,消费者前期购买的汽车大多进入轮胎更换期,替换胎市场成为轮胎销售的又一大热点。目前,我国替换胎市场占比达70%左右,是原配胎市场的2倍,经业内人士预测,2015年汽车产量保有量约为1.5亿辆,替换胎的市场需求将超过2.6亿条。替换胎市场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轮胎的品牌效应;二是零售网络覆盖度。为争夺替换胎市场,轮胎制造商一方面努力打造产品品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发展销售网络。

我国轮胎出口量、额呈逐年增长趋势,据橡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国生产轮胎产量分别为3.5亿条、3.8亿条、4.3亿条,出口量分别为1.99亿条、2.05亿条、2.15亿条,出口占比分别为57%、54%、50%。出口地从原来的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扩展到欧美、南美等,由于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向韩国、俄罗斯、日本的轮胎出口增长较快。

3、轮胎成本利润构成特点

国内轮胎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为:原材料费用占60%以上;人力费用8%-10%左右;制造费用占25%左右。

橡胶是轮胎生产的最主要原材料,约占轮胎总成本的50%以上。随着我国轮胎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进口国,约70%的天然橡胶要依赖进口。2010年我国进口天然橡胶186万吨,比2009年增加15万多吨,同比增长8.8%;2011年我国进口天然橡胶总量为210万吨,比2010年增加24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2.9%;进口额为93.8亿美元,同比增长65.5%,平均价格为4464美元/吨,同比增长46.6%。由于我国橡胶的自给率低,轮胎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受国际橡胶价格波动的影响巨大。

国外轮胎企业的人力费用占比一般都超过15%,是国内轮胎生产企业的两倍左右,相比之下,国内轮胎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也是国际轮胎巨头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削弱。

4、轮胎制造企业的财务特征

轮胎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较大,且主要原材料橡胶大部分依赖进口。由于橡胶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轮胎制造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风险,往往需储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以抵御原材料涨价风险,因此轮胎制造企业的存货数额较大,约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35%-50%,存货占比过大也直接导致轮胎制造企业流动性指标(尤其是速动比率)明显低于制造业行业平均值。对于以汽车厂商提供配套轮胎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企业,一般来说,应收帐款数额较大,约占销售额的25%-30%,并且应收帐款周转速度慢,平均回款周期约为3-5个月,销售利润率明显低于行业均值。

二、东营区域轮胎制造产业的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东营轮胎企业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东营市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处,是沿海开放城市,东临青岛港,南靠胶济铁路,境内有黄大铁路、长深高速、荣乌高速,运输便利,有利于轮胎和原材料的运输。

2、政策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东营、滨州和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特种车辆生产,发展船用柴油机、重型发动机、高档大型发动机等系列产品及特种活塞、OE刹车片、汽车轮胎等制造业。”列为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重点。产业政策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包括无内胎载重子午胎,低断面和扁平化(低于55系列)、大轮辋高性能轿车子午胎(15吋以上),航空轮胎及农用子午胎)及配套专用材料、设备生产,新型天然橡胶开发与应用”,将高性能子午胎线轮胎列为鼓励类。

3、资源优势:在我国橡胶轮胎工业起步之初,就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以进料加工贸易为核心的天然橡胶进口贸易和橡胶轮胎出口的经济区。东营当地轮胎企业纷纷或到青岛设立贸易公司,或与当地贸易公司开展直接合作,形成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条。

4、技术优势:轮胎行业同样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近年来,东营轮胎企业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上逐步走过了从“引进”到“吸收”再到“熔炼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期间,当地企业依托省内大中院校、行业专家和自身技术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将引进、学习的生产技术进行整合,并结合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改进和提高。

5、管理优势:东营市轮胎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大批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团队,民营轮胎企业是山东省轮胎行业的生力军和后起之秀。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灵活、历史包袱小、市场反应灵敏和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较小,往往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6、产业集群优势:东营市已形成了以橡胶轮胎为中心,集天然胶种植、钢丝帘线、轮胎帘子布、橡胶助剂、轮胎模具、轮胎机械、轮胎胶囊、炭黑、车轮、刹车片、刹车盘等为一体的上下关联、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广饶独特的子午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东营市成立了国家轮胎工业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饶研究院、轮胎行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组建了橡胶轮胎行业协会,对今后轮胎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东营轮胎企业面临的困难

1、研发能力弱,品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东营市橡胶轮胎企业研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1-2%,远低于3-5%的国内先进轮胎企业的水平,导致企业出现科研人才流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虽然品牌建设较其他产业已经有较大进步,但真正在业界叫的响的品牌还没有,价格上基本上无优势,走的仍然的“薄利多销”、贴牌出口的老路子。东营市轮胎企业的单条半钢胎均价较米其林低320元左右,单条全钢胎均价较普利司通低700元左右。

2、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东营市轮胎企业除了兴源集团拥有工程胎和巨胎,金宇轮胎拥有工程胎外,大部分企业都是半钢或者全钢,在全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大环境下,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虽然这几年,橡胶轮胎行业产业链条有所延伸,产业集聚度也日益明显,但是产业集群关联度的培育还有欠缺,存在集群链条“头重脚轻”的现象,缺乏有明显核心竞争力产品的骨干企业。

3、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亟待改善。单从质量方面来看,东营的轮胎产品在价格上走的是中、低档,在质量上与米其林、普利司通、中策等企业存在实实在在较大的差距,但也存在质量差距与价格差距存在不对等的矛盾。锦湖轮胎产品质量问题被央视曝光之后,橡胶轮胎行业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东营市轮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加强对现场操作流程执行等方面的严格控制,减少废品率,从操作流程上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加强轮胎产成品的质量检测,减少退赔率,从出厂源头上把住关口,不断提升东营市轮胎的竞争力。

三、东营轮胎制造产业的发展展望

东营区域的轮胎产业要从自身的优劣势出发,结合国家轮胎产业政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更快的发展。

(一)结合国家轮胎产业政策要求,确保规模、效益同步增长

贯彻《轮胎产业政策(2010)》要求,积极推动东营区域内全钢子午线轮胎、半钢子午线轮胎企业的产能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加速淘汰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版)要求的“年50万套以下斜交胎”生产产能。有何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低断面、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绿色轮胎。严格执行轮胎新建项目的门槛要求,避免轮胎产能低水平的盲目扩张。在保证轮胎产业规模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效益。

(二)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东营区域形成了以轮胎制造为龙头,带动轮胎的上下游钢帘线制造、炭黑生产、车轮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要大力支持区域内以万达宝通、金宇轮胎、永盛集团、永泰集团、盛泰集团为龙头的轮胎制造企业的发展,鼓励兼并重组和技术交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出销售收入过60亿的龙头企业3-5个,进入轮胎企业排名前十名。

(三)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品牌和技术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差异性,尽快打造轮胎品牌优势,改变长期以往的“贴牌”销售的老路。加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鼓励员工进行继续再教育,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力度,提高自身核心技术竞争力。

(四)规范轮胎出口,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轮胎出口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出口贸易秩序,避免低价竞争,给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授之以柄。

篇5

HUANG Chengjie

(Wujiang Industry, Chongqing 400010)

Abstract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corporate legal risk control and health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to clarify its meaning. Secondly combing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legal affairs, pointing out the various stages of legal management features. Furthermore, current analysis of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points out real problems. Finally Prospect of corporate legal management trends.

Key words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environmental status; future prospects

0 引言

在西方,企业法务管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而是像研发和市场一样被公司董事会、股东会认可的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活动,优秀的法务管理为企业的良治提供保障,同时也是判断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以及降低法律风险,国内企业对法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来说,或者说对于那些力求长期发展,寻求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面对全新的外部环境,行业整合、并购重组、对外投资等活动更趋频繁,企业法务工作是保证其发展一路畅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困难与阻力,看清转变的趋势,坚定发展的步伐。

1 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

认识企业法务管理,明确其内涵是必须的。国外学者通过对企业总法律顾问及法务部门人员的角色和职能的描述对企业法务管理进行界定。比如,美国学者Sarah Helene Duggin对企业法务的界定是:企业法务的角色是企业经营业务的法律顾问、政策制定者和审查者、公司制度监督者、法律纠纷解决者、新法规信息提供者、公司形象维护者。加拿大学者John H Jackson(1997)将总法律顾问的角色分为风险防范者以及决策参与者。也有学者对法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分类:降低企业运行中的法律风险,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国外对企业法务管理的定义主要是:企业法务部门以总法律顾问为主导,法务人员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并参与以及支持企业决策的制定。国内对企业法务管理概念的定义注重的是从法务部门出发,从企业法务部门的职责划分来进行界定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报告》中的定义:企业法务部门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的、对企业法律事务进行管理、对企业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并由受雇于企业人员构成职业群体组成的职能部门。

国内外在界定法务管理时偏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企业法律风险处理或者法律专职人员责任进行界定,并且都明确企业法务管理的主体。借鉴中外的不同定义,企业法务管理可以界定为:为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以具有法律专业素养以及商务管理经验的法务人员组成法务部门,该部门以总法律顾问为主导,负责公司法律问题的解决、人员的管理、法律风险的管理,并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控体系,对企业内外部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

2 我国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西方的成功经验证明,科学的法务管理不仅是企业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也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是企业做大做强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法务管理与其所存在的经营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现状

(1)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法务工作开展以及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法务工作的开展更具主动性。因为民营企业自身资本比不上国企,在政策偏向上也不具优势,需要面对更多的法律风险,所以对法务工作的刚性需求大,开展也更具紧迫性。对国有企业而言,对法务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大。截至2014年9月底连续实施的法制工作三个三年目标,有2584家中央企业系统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中央企业全系统法律顾问队伍超过2万人。数量虽然有所提升,但法务工作现状依然严峻,国资委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重要子企业总法律顾问专职率和法律顾问持证上岗率仍然不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一些企业只注重考评指标,应付了事,并不重实际效果;还有一些企业虚构法律事务机构,组织体系建立也不完善,许多人员配备不到位。

(2)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之间对法务工作的需求不同,法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不一样,导致企业对法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竞争激烈的新兴行业、行业风险比较高的企业中法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工作开展的相对全面与深入,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特点加之管理认识不到位诉讼纠纷较多,造成经济效益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就是创效的含义,对法务工作越来越重视;而国企、中小型企业、行业风险小的企业中,法务工作没有体现重要性的机会,无法与企业财富增长挂钩,故往往被企业分散、弱化,进而忽视。

(3)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务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表面,企业法务团队仍被排挤在企业核心成分之外,职责范围被弱化。一些国有企业总部虽有专门法律机构,但人微言轻、作用有限;二级分支机构法律人数量有限,常常陷入单兵作战的困境;三级公司没有单独的法律机构,法务人员受非法务主管的领导。在法律风险防范与企业发展发生冲突时,企业领导者与业务部门往往会以获取利润为重,对法务意见并不理会。

(4)中国企业法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法务管理的发展环境整体而言较为恶劣。比如,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还不完善,政府不当干预经济的行为较多;国企是经济的主导力量,享受较多优惠以及垄断大部分行业,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融入国际化进程太慢,许多企业没有国际化的视野;高端技术创新乏善可陈等等。

2.2 我国企业法务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企业法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存在问题。企业法务工作需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型、文凭型、司法职业型或者社会律师型的企业法务人员,而是需要一个熟悉本企业与行业的,商务型、业务型、能力型、管理型、复合型的法务人员。而一般企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法务,一种是从本企业自身培养成长起来的法务人员,缺少司法实践经验以及在司法系统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会感觉不专业,遇到专业法律问题需要请教外聘的专业律师。另一种是大学教师、公检法还有社会律师出身的法律人士,缺乏对企业了解以及商务管理思维习惯,工作中的专家思维模式相对刻板,时常与企业经济利益产生冲突。第三种则是刚刚法学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不管哪一类型都还不能很好解读法务工作的要领,我国企业法务市场急需既有专业法律知识又有企业商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2)企业法务部门不能很好地与其他部门进行互动,不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无法对各部门工作的隐藏风险进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往往是隐藏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例如投资风险、财务支付风险、人事风险、安全事故风险等。但现实中许多企业法务部门往往与风险存在的部门沟通不够,没有较好的介入点以及切入时机,难以及时发现和反馈各类风险,往往只能做事后补救处理。这样一来,法务部门不能在根源上预防法律风险,难以发挥法务部门真正的作用。

(3)企业法务工作团队缺乏稳定性,人员队伍流动性普遍较高,难以形成具有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法律工作团队。企业法务在中国仍旧属于刚刚起步的职业,但由于没有国内经验可以借鉴,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发展道路难以预测。而且在发展初期,企业法务存在不规范、不重视、不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许还会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存在一段时间,导致许多企业法务的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充满怀疑,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极其不自信。这是导致难以建设稳定的企业法务团队的重要原因。

3 对企业法务管理未来的展望

虽然中国的企业法务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主管部门不明确等问题,但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中国的企业法务管理将会呈现法务管理日益重要、法律顾问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法律顾问地位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篇6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电网规划的定义

电网规划又称输电系统规划,其目的是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最优发展。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合理地确定今后若干年的电网结构,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电力安全可靠地输送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使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费用最小。

二、电网规划工作的分类

电网规划分为近期(5年)、中期(10-15年)、远期(20-30年)。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满足负荷需要,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要依据近期规划编制年度计划,提出逐年改造和新建的项目。中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衔接,预留变电站站址和通道,着重将现有城网结构有步骤的过渡到目标网络,并对大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远期规划主要考虑电网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进行饱和负荷水平的预测研究,并确定电源布局和网架目标,使之满足远期预测负荷水平的需要。短期规划建设周期短,规划方案制定后,调整裕度较小,如果客观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将会对电网短期规划造成较大影响,后文会有专题分析。

三、电网企业规划工作的体系结构

电网企业规划工作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公司发展战略、电网规划(包含行业规划和电网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和公司发展规划等。

1、公司发展规划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总结。

公司发展规划是企业战略的阶段性实现方案,也就是说,要以企业现状为起点,在客观条件下,寻找一条通往战略目标的最优路径,并确定相应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方案。根据国资委的规定,目前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力供应与生产、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就是针对其主营业务发展编制的公司发展方案。

公司发展战略是对公司发展的宏观管理;发展规划是对公司发展的中观管理。公司发展规划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发展计划的统一,是从宏观决策到微观实施的过渡阶段。

2、公司发展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在认真总结以往规划工作经验和充分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今后几年公司系统各级电网企业的规划工作分为三个方面:电网规划设计、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公司发展规划

电网规划设计和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是以电网为研究对象,以最小成本满足社会用电需求为目标编制的规划,主要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者统称为电网规划。其中,电网规划设计侧重于电网规划方案的研究,通过对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推荐规划期内各水平年电网规划方案,电网规划设计是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制定的基

础。

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是在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电网规划设计和各专题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输电网、配电网及二次系统、信息网发展思路、规划目标与重点,针对电网规划设计工作中推荐的网络结构提出输变电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资金需求分析和输配电价等。由于电网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垄断经营行业,因此要接受政府管制,电网规划作为电网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有可能成为政府管制的重要内容。

公司发展规划是以电网企业自身为研究对象,以资产良性运营为中心,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编制的企业规划,是在电网企业主营业务规划工程量基础上的价值量规划。公司发展规划主要追求的是公司效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电网规划和公司规划两者之间内容各有侧重,具有连贯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电网企业的发展。对电网企业来讲,电网规划是基础,公司发展规划是重点。

四、公司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原则的探讨

1、以效益为中心原则

确保资产良性运营,不断获得经营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责,也是电网企业公司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公司发展规划必须遵循以效益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努力追求资产良性运营,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整体优化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优化原则,从公司的资产、资本运营和投融资的一体化管理出发,进行整体优化和规划;统一规划、整体优化应贯彻于编制规划的全过程,从投融资管理角度看,应从公司整体上进行统一投资竹理,将所有项目纳入总体管理,进行投融资优化;从资产运营角度看,将企业的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统筹考虑,进行总

体财务分析,评价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3、 量化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进行充分的最化分析,侧重价值量规划,保证价值量规划与实物规划相协调。所谓实物量规划,即公司主营业务的新、扩建和改造方案,是企业规模和运营能力的增量规划;所谓价值量规划,是指规划期公司价值的实现方案,是企业存量价值与增量价值的总体规划。只有在规划报告中对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统一协调的计算分析,

才能制定完整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4、风险防范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遵循风险防范原则,注重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工作。作为现代企业,各电网企业都在市场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遵循风险防范原则,进行风险分析,一方面可以正确评估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并事先制定好应对策略,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在公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和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分析和预测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五、电网规划的主要方法

1、负荷预测(需求侧预测)

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准确的负荷预测应能让电源点布置合理、能准确确定电网建设规模以及确定建设的合适时机。

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中、长期负荷预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电力弹性系数法、单耗法、、时间序列法、人均用电法、横向比较法等。但这些被广为运用的传统方法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如电力弹性系数法,只能对负荷进行大致预测;单耗法在产业进步比较快的时

候,对电单耗不能准确界定;时间序列法,需要对大量实时的负荷进行统计,而且计算量太大,造成在长期预测时难度较大;人均用电法,如果在这个区域内居民用电或者商业用电比例大,则负荷预测相对准确,若工业用电所占比例较大,则在这个网络内准确性就较差;横向比较法,若对负荷结构不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电网进行比较,会出现可比性不强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电网规划研究的深入,又陆续有新的负荷预测法被推广如:系统预测法、灰色预测法、模糊识别预测法等。但不论采用哪种负荷预测法,电网规划的基础都是准确的统计数据,包括某地全社会用电量,以及分片区、分变电站的负荷情况,和当地的负荷特性参数。

2、电源规划

需求侧预测作为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某地电源供应增长预测,确定某地电源供应与现有电网结构所允许承受负荷之间的缺口主要包括规划期间电源(现有和新增)的情况,包括电厂位置、装机容量、单机容量等;对水电厂,除上述参数外。还应有不

同水文年发电量、保证出力、受阻容量、调节特性等参数。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电厂和电网的分离,电源规划不再作为电网规划的内容,让电网规划在考虑电源侧供给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另外,电力负荷增长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电力市场影响,负荷的不确定性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变得更加突出。为电网规划的重要技术标准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和《电力系统技术导则》,在市场条件下,将不再作为强制性标准,而仅作为指导性的法则,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参差不齐。又由于电力市场正处在发展阶段,规划水平年的市场状况如售电价格、国家相关政策、电价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对电网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然后在规划项目的技术、经济等指标的选择上体现出来。过去在规划时电网和电厂没有分家,规划时更多考虑怎么把电由电厂送出,电网规划更多是为电厂服务。在厂网分离后电网规划的目标则需要考虑电网企业购电和售电

的价差,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电网公司效益最大化。

3、电力电量平衡

电网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力电量平衡,其主要包括对丰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丰水期城市电力系统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送电能力和经济性;对枯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枯水期电力系统缺电情况及网络的适应性。

结束语:

在当前电力工业改革的形势下,电网企业开展公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十分必要,并几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完成该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各级电网企业应积极开展公司发展规划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各电网企业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遵循效益优先、整体优化、量化和风险防范原则,完成企业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分析、规划目标的制定、发展方案与融资规划的编制、主营业务的损益预测、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以及对规划实施的建议等工作内容。

篇7

农资企业经营的农资产品,无论是购进还是销售,都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粮食水果蔬菜肉禽蛋等日用生活必需品需要从农村购进,而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又需要销售到农村。因此,农资企业要想发展网络营销,首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农民要具备上网的技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份,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上网人数的激增,为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提高,更多高素质的人群从事农资经营工作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从2000年开始基本完成。因此目前大多数农村孩子都能上到初中毕业。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等问题导致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回到农村自主创业,这些高素质的人群熟悉农村情况,具备各种网上交易的条件,其中一些人成为农资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农资产品经纪人或者中介,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充分了解农资信息,帮助周边的农民在网上联系货源,甚至将贸易扩大到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等现象说明,虽然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说明农资市场出现的商机吸引了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随着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也促使农资市场更有理性地发展。

3.农业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农资网站越来越多

在国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目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库与信息管理体系,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很多涉农网站开通,比如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农村品市场信息网、中国水果网、中国果品信息网等,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大量的蔬菜瓜果肉禽蛋等农资相关信息,不仅为农民解决了信息流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为农资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4.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资市场日趋完善

经过十多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已经成长为主要的农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联系着主要的农资市场,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农民,成为联系农资市场和农资消费者的主要纽带。在这些农资企业的拉动下,我国农资市场数目日趋稳定,成交额逐步上升,已从原来的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取胜,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商品档次日益提升,交易条件明显改善,农资市场日趋完善,已经具备了通过网络营销走向更加广阔市场的条件。广东省的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初期只是一个7户农民承包的一个小养鸡场,后期经过“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即企业提供鸡苗、养殖技术、饲料和回购,农户只需负责饲养的方式,使这个养鸡场慢慢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三黄鸡和竹丝鸡饲料集团,其年销售总值超过8亿元,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二、我国农资企业在发展网络营销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农资企业在当前开展网络营销的有利条件下,很多企业都发展了网络营销的业务,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盲目跟风等情况,在此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1.农资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全面,缺少网络营销的竞争意识我国农资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对于网络0营销的接受要晚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农资受众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因素。农资企业的受众大多是农民,农资企业大多也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无论是资金、信息还是人才都比那些大型企业滞后许多,因此对于新生的网络营销认识不全面,不了解网络营销的影响力和发展前途,不敢也不懂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严重缺少网络营销的竞争意识。

2.农资企业网络营销水平比较低,网站建设严重滞后

在网购浪潮的洪流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农资企业开始发展网络营销,但是由于起步晚,缺少实践经验,很多农资企业的网络营销水平低下,网站建设落后。大多农资企业都是将企业的一些简介和组织机构挂在网页上,内容简单,更新缓慢,基本上成为一个摆设。还有一些农资企业网站更为先进一些,但也只是停留在信息阶段,比如介绍企业产品内容,企业产品信息。只有少数一些农资企业进入到了网上销售阶段,可以接受网上订单,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行网上调研,开展售后服务等。

3.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不成熟,缺乏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途径

由于农资产品的特殊性,其货款的支付更加需要及时快捷。但由于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在网络营销中比较实用的电子货币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如要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大面积地应用,还需要假以时日。目前更多的网络营销都只能是通过网上洽谈交易,成功后再通过信用卡付款,虽说大多数银行也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但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企业都存在一个安全保障的问题。大多数农资用户和企业都担心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因而不敢贸然使用。

4.农村网络设施基础比较薄弱,上网费用比较大

农资产品的供销主要还是在农村,但由于农村网络设施相对于城市还很不完善,线路少、速度慢,主要还是上网费用比较高,低端的网络设施和高端的收费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民上网的热情,制约了农资产品网上营销的发展,成为农资企业网上营销发展一时难以突破的瓶颈。

5.专业的农资网络营销人员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全面

企业的发展要靠人才,农资企业在发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农资网络营销人才。目前从事农资网络营销的工作人员大多都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全面的问题,要么具备农资专业知识,要么具有计算机知识。因此大多农资企业严重缺少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农资专业知识,又具备网络营销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需要采取的措施

1.建立网络销售信息通道,进行农资信息的双向传递

从事农资产品的相关人员主要有农户、联系农户和企业的中介人员或组织以及从事农资生产的企业三大类,因此农资企业在这些营销主体人中建立网络销售的信息通道,进行双向发展。即在农户信息意识不强、技能不足的情况下,由联系农户的中介人员或组织,比如中介人、农民协会、村级合作社、经营大户及从事农资生产的龙头企业等来传播相关的农资信息,达到进村入户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报纸、电话等方式向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通过这种双向的信息,将农户和国内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的一个基本功能。

2.设立企业网站,加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作用

农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自己的企业网站,申请注册自己的网址域名,并将企业的网页地址注册到大家熟悉度高应用比较广泛的大型搜索引擎比如搜狐、百度、雅虎等站点中,使消费者能够通过这些搜索引擎很快就可以找到企业的网站。同时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内容,至少要包括企业情况、产品供求信息、促销活动信息、售后服务标准、销售联系方式、在线销售页面、消费者交流论坛等。还要注意所经营产品和网站风格的协调性、针对性、及时性等,要有企业自己的风格,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起到网站应有的作用。

3.采取整体营销战略,将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结合应用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开发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不是摒弃传统渠道,而是利用网络提升整体的销售额和利润。农资企业的传统渠道比如人员促销、商、专卖店等,往往是在渠道里全部完成销售过程。但网络销售和传统渠道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既有传统渠道的销售功能,也具有公共关系、广告、促进销售、沟通等诸多功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树立农资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传统渠道的广告促销,吸引消费者登录企业网站,达到网络销售的目的。农资企业必须将网络销售与传统渠道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被称为北京农产品价格“晴雨表”和全国农产品价格“风向标”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方面积极组织召开农产品推介会、交流会等,打造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该企业也组建了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及时收集各地农产品的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通过咨询电话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另外,该企业还和农业部、商务部及国家工商总局的信息中心,以及和农业系统专业网站“绿蓝网”、“十亿网”等网站实现了联网,通过这些多方面的途径,该企业目前已承担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并期望将企业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农产品销售“航空母舰”。

4.加快三网融合步伐,改善农民上网环境

由政府主导的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福利、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和更新的信息。实现三网融合后,家庭就不需要电视有条线、电话有条线、上网有条线,而是一种线路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服务。特别是对于农户,改善了上网环境,降低了上网费用,使更多的农户和小型农资企业能够介入网络,增加了农村网络用户规模,为农资企业的网络营销带来了更多潜在消费者,也为农资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空间和经济增长点。

5.重视网络营销调研,建立网站的评价体系

农资企业利用网站进行网络销售调研,统计浏览网站的人数、浏览者所在地、访问的内容、客户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评价本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效果。同时也要建立企业的评价体系,比如企业网站的推广效果是否有效?企业网站存在哪些不足?实际购买农资产品的客户中有多少人是通过企业网站来获得信息的?其通过网络购买农资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企业网站反馈是否及时有效?客户是否能够通过网站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这些评价体系,来促使农资企业更好地发展网络营销。

篇8

一、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网络营销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企业网络营销的开展,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障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在认识、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1.认识方面的障碍

这是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大的障碍。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在内部管理的三个层次: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反应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却很少考虑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

3.人才方面的障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都极其匮乏。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虽经连续十余年的大发展,尤其是通信网的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网络基础,但这与流通网络化的未来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区,在网络营销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既懂技术又熟悉营销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一来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的观念,二来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支付就离不开银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但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银行网络之间相对封闭,尚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障碍。

网络营销是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必由之路,它给广大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坚决摒弃原有的几种不正确认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观念。

(2)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活动的对象是网络用户,所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上网人数的多少受到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资费高低的制约,而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费用受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

篇9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2、马广奇,网络时代的投资银行,《资本市场杂志》2000.3;

篇10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明显加大,当前的西部地区经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陕西省为例,2000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1410亿元,到2007年已经高达5369.85亿元。西部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并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但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增强西部企业发展的后劲,充分发挥产业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实现以财务管理带动企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度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网络会计的特征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企业间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随着E时代的来临,会计理论和实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Robert.Mednick,1988)”。会计走向网络化已成为必然,网络会计的出现已经将人们带入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信息存储方式,加快了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增强了信息的共享性。因而,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录实时性。目前的网络会计大多通过财务管理软件(ERP)实现对交易数据的实时记录,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转为实时反映。企业的产、销、存以及人事管理等数据通过互联网络瞬间传递到各个职能部门或子公司,财务部门可随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回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从而使各个部门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会计的反映与监督职能。各个信息需求者所需的会计信息随时都可获得,会计信息的搜集、输入、处理和提取实现了实时化。企业管理者可随时获取本企业及相关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便于及时做出正确预测和决策。二是数据交互性。网络会计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的双向传递。当前的企业管理软件基于SOA架构,具有按需应用的特性,支撑企业全面应用,包括供应链、制造、财务、成本、人力资源、协同、门户等多个方向和多个层面,支持多组织、多地点等项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模块及会计分析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满足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同时,各个信息需求者也可以根据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三是资源共享性。与传统会计相比,资源共享是网络会计独有的特性。传统的单机版财务软件仅限于使用单位独立使用,其信息往往不能及时传递给各个信息使用者,从而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需求。而网络会计除了在主服务器上使用外,其他终端(无论在何处)都可以根据授权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甚至可以远程共享、实时处理,使会计信息的获取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空间的拓展,使得会计管理更加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

二、西部企业网络会计的现状

(一)地方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对于发展中的西部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为配合西部大开战略的事实,已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已进行了诸多努力,但对于制定如何适应本地区企业网络会计发展的措施还很不完善。

(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明显不足

由于资金、交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信息资源在西部企业地区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技术标准极统一,信息共享困难、应用水平低、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信息闭塞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性

当前的西部企业,由于企业内部缺乏足够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员工与企业对岗位价值的定位,致使业务与财务不协同、业务与业务不协同、没有实时动态的信息支持控制、没有实时动态信息支持决策,导致财务风险增加、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被吞蚀、资金链紧张。

(四)对网络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西部企业中的许多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及信息经济漠然视之,不愿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人力。许多企业仅仅将计算机用于打印文件,手工制作电子表格,即使应用财务软件,也仅仅包含会计核算模块,大多是传统手工操作的翻版,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数据利用率较低。以单机为主的会计核算系统,是现阶段西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主要方式。企业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方面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力度不够

在西部企业中,由于诸多因素所限,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缺乏对网络会计基本理论的深入了解,造成会计人员对网络会计认识模糊,不能有效地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许多西部企业只为了开展会计电算化而匆忙培训,会计人员一旦取得上岗证后就很少再培训。一些企业的财会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有的企业出现会计人才断层现象。人才在总部和基层单位分布也很不均衡,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基层单位,越是缺乏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如果会计人员不再注重继续教育,就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西部企业网络会计的对策

(一)政府应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政府要把建立完整、高效的网络会计系统当成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抓,从资金、人力方面予以西部企业重点支持,并有计划地为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担保,通过政策引导西部的产业结构尽快朝着以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主的方向调整,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资源。除了政府增加投资之外,企业管理人员也应高度重视。学习网络会计应用成功企业的经验,真正建立起适应本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西部企业面临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整体资源,实现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诸多问题。鉴于目前企业内部存在的诸多“信息孤岛”、关联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母公司无法获知及时的信息、企业集团难以有效地协调与监控的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信息应用技术体系,逐步形成省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支撑平台,使企业集团各成员之间真正能够实现实时信息共享,解决企业内部大量存在的信息分散、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等问题,消除内部“信息孤岛”,才能保证企业集团各成员经营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况且,发展无纸化的网络会计,还在减少运行成本、缩短快速反应时间、密切与东部地区经济联系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能力,确保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鉴于计算机系统具有脆弱性,西部企业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时,应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制定安全措施。对于重要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严格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2008年6月28日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从重视细节和流程控制,转向重视企业战略风险控制,确保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对信息管理体系、内部信息控制、外部信息控制、沟通机制等方面进行权衡设计,确保网络会计信息无障碍传递。

(四)完善财会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更新专业知识,尽快用信息技术将武装自己,减少对信息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发展和变革的脉搏。因为在网络时代,无论是网上支付、网上销售还是网上理财等等都与传统的商品交易大相径庭,一些新技术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的使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严重冲击。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及时更新知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其次,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无疑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如果说在工业时代,财会人员不会打算盘就不算合格的会计人员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不懂计算机知识的财会人员无疑也很难算合格的财会人员。再次,提高财经英语听、写能力和电子商务知识。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商品交易将发展成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即将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地域限制,电子商务对西部企业是极大的优势。当企业进行商品交易时,如果对方是从未谋面的异国商业伙伴,根据通常的商业习惯,作为沟通的语言并不是中文,而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英语,试想没有较好的财会英语知识,一切都将很难想象。最后,要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机构的潜力,通过项目合作、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网络会计人才。

(五)构建适用的网络财务软件系统

网络运行主要以软件为基础,网络财务软件的应用将成为会计发展的首要问题。对西部企业而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尚不完善。因此,西部企业应结合自身规模的大小,考虑构建适用的网络财务软件系统。中、小型企业一般只需支付小额的软件租用费用即可使用财务软件,并获得网络财务软件带来的“降低信息成本,协助管理者决策”等效用。大型、特大型企业由于大规模大,需要跨地区核算与管理,财务工作复杂,数据传输成本较大,可直接在本企业系统内部安装网络财务软件。

四、结束语

通过对西部企业网络会计现状及对策研究,不难发现前述的网络会计的实施现状,在绝大多数的被调查的西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企业曾试图通过强化企业局域网的建设,达到会计数据处理网络化,从而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内部信息与沟通的障碍,但收效并不明显,其中原因除了执行力因政策依据不足而被弱化外,不排除网络环境恶化、思想观念钝化等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只有期待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人们对网络会计认知指数的提高而得以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全面推进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将被互联网联结为一体,网络会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系统,而是一个包含ERP、SCM、CRM、HR、EAM以及OA在内的多资源系统,它使会计工作由传统单一核算型迈向一体化智能管理型,网络会计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会计职能向深层次延伸。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西部地区企业的网络会计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