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外贸易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外贸易研究

篇1

1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河南省对外贸易处在平稳较快的发展过程当中,除2009年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短暂下滑之外,其他历年对外贸易都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进出口占比处在不断的波动当中,但是整体上仍然趋于稳定,大致为“六比四”。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历年都处于出超状态,以2014年为例,出超额843.26亿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给河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十分明显,但是长期的高额入超也会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给河南省未来的对外贸易埋下一定的隐患。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各主要外贸省份都存在,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出超水平,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抑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1.2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减慢,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出现短暂回升之后,2012年增速继续下滑,2013年以后河南省对外贸易基本饱和,2014年和201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出现短暂回升的重要原因是2009年的负增长使得当年对外贸易额陷入低谷所致。如果去掉这一低谷,就平均增速来看,2010年的增速仍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整体看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密切相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中许多国家并没有很快地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压低进口以求更快的复苏经济,使河南省出口额增速放缓。同样,我国也大力拓展内需,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做大做强,在许多政策上向国内民族企业倾斜,降低进口额度,增强民族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河南省进口额增长趋于停滞。

1.3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工业集中加工区,其对外贸易出口一直以来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外贸易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比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滑,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河南省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2011年以来,初级产品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不足1%。由此可见,河南省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出口市场,且所占的比例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南省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从而使河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而初级产品出口相对减少。河南省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不断增长,使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的价值不断获得提升。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体现出其出口商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市场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被中国创造潜移默化的改变。

1.4对外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初级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表示河南省进口贸易仍旧以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表示河南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不断下降,而相应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则增加。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处在波动之中,与2005年相比,2014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在全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比例下降了7.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所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比2005年高4.6%,增速十分明显。

2河南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贸企业的组成及比例不利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鼓励非公成分参与到公有制企业的改组中来,在对外贸易领域,河南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推行对外贸易多元化,在河南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私营外贸企业增长过快,占有比例虽大,但外贸总额却不多,毕竟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弱。虽然民营企业中三全和天方企业得到一定的成就,但普遍的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成功。单从这一点来说,河南省对外贸易对我国实际的贡献力远远低于预期。故而,民营企业需要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早日成为河南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对作为台资外企的富士康而言,其外贸金额将近河南省外贸总金额的十分之七,其在外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客户群居多,适应于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河南省的外资企业过少,导致整体外贸水平低弱。这些企业占有的比例严重阻碍了该省的外贸水平。

2.2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

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合作对象国分布在全球各地,这与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分不开的,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仍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弱势,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2012年为例,当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有56%在亚洲、18%在欧洲、16%在北美,三者的总和高达90%;也就是说,河南省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从国别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额分布集中程度也可见一斑,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港澳台地区、日本和东盟,分别占16%、14%、14%、14%、11%,总和将近七成。如此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使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更高,上述区域一旦发生经济不稳定现象或者政府主观的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就会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河南省对外贸易活动。另外,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就会导致外贸摩擦频繁出现,从而增强了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2.3外贸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不合理从对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可知,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很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高。另外,河南省对外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并不发达,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在全球生产链的最低端,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部分,资本和技术的含量不足,科技含量低直接导致河南省在贸易中获利远远低于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河南省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长期保持如此状态,对河南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3.1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

当前,河南省对外贸易企业的比例不协调,这种局面的存在虽然可以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平稳的发展,但是就长期来看,隐藏着较大的危机。如果私营外贸企业不求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竞争力越来越低下,甚至倒闭。如果外资企业因经营不当而或迁离,那么对于河南省对外贸易的打击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要想保证河南对外贸易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和指引民营外贸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其一,改变河南省对外资贸易依赖的程度,避免因外资企业出现运营问题时,河南省对外贸易坍塌面积过大的危险;其二,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有利于引导我国民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把国家战略真正的落实到企业层面上来,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大大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3.2加快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当前,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这种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现象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桎梏。由于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这就使欧美和日本不断加强对华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也更加严厉,这就给河南省扩大出口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在产品竞争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河南省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尚不足以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大规模竞争;而对于东南亚国家,虽然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低于我国,但是由于其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使其产品的总成本较低从而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亦给河南省出口产品带来竞争压力。因此,河南省政府和各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当主动的拓展进出口市场,推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3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河南省仍旧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河南省拥有天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欧美国家,从而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但是,它们价格低廉,并不能在长时间内有效推动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和升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科技兴贸”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政府要对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民族企业不断深化创新力度。第二,深化贸易体制改革,推动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河南省应不断降低外贸企业的门槛,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外贸行列,提升民族企业资本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将来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三,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力度。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兴军团,目前虽然实力有限,但将来必定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必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必须积极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确保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以提升我国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然后推向国际市场,以增强河南省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王菲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艳荣.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9).

[2]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08).

[3]陈亮,舒兵,季晓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01).

篇2

(二)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中利益的多样化逐步得到政府的承认和重视,并且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和机制进行利益表达。他们对贸易政策的影响比以前得到加强,其中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体现了“主义”的作用,而国内各类企业、外国投资者、特殊利益团体以及消费者对最高决策的直接影响效力则仍然是边际性的或趋向减弱。利益团体对贸易政策的疏通和影响作用在今后的政府过程中可能会越发重要,这表明中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简明、公正和透明度高的决策制度和机制,使更多的利益(特别是那些被忽视的集团,如消费者)能够在政策决策中被倾听,并避免“政出多门”的以及为少数特殊利益所左右。

(三)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集体行动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接受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在承担合理义务的同时享受外部市场准入的权利符合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但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面对和承受其他贸易伙伴国家的压力和要求,包括贸易摩擦和争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在加入以法规为基础的GATT/WTO多边体制框架中的谈判;中国在APEC区域贸易组织内的复边协商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争端与解决,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而外国政党的对华战略、外国政府贸易政策的基本理念、利益集团乃至公众的各种要求和观念将通过这些渠道影响中国的政策决策过程。外部压力和制度约束对中国贸易政策决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贸易改革的日程、幅度和速度必须跟上国际集体行动的步伐,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通过参加多边或区域贸易协定来推动国内的经济改革,以“锁定”的方式保持改革政治上的可预见性和可信性,当然这种对外承诺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是建立在“可接受”的公平的基础上的。

(四)中国贸易保护的特征是平均水平较高,而且在结构上易变而分散。实际征税率与名义关税率的差别较大,以配额和许可证等数量限制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的频数比依然较高,同时关税保护和非关税措施之间多呈现出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在贸易自由化方面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改革,使贸易的扭曲程度和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贸易的中性刺

激增强了。实际保护率的水平和结构比名义保护率更高而离散,鼓励下游行业生产而歧视上游行业生产的倾向更明显,统计检验还表明名义的和实际的保护率在部门排序上是近乎相同的。不同贸易保护形式在工业行业之间的差别表明它们在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它们自身行业特征所导致的迥异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00-02

1 引言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大卫•李嘉图在竭力主张自由贸易的同时,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分工理论,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用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即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要素禀赋的作用日益凸显,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对要素需求的密集度不同,因此,一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成熟,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思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是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综合考虑的结果,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因此,只有将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我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2 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现状分析

(1)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就,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

(2)外贸增长方式以资源密集型,粗放扩张型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多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一味追求出口规模和速度,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积累的不足。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营销较大的初级产品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结构为比较优势,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劣势突出的局面。出口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全球水平分工中的低端链条,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只是委托加工和装配,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开发和研究能力薄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弱。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低附加值产品,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消耗量更加增大。

(3)出口市场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由于出口产品种类的有限性,尽管我国贸易交往已遍及二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市场过分的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截至2010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遭受调查案件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5%,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03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共约120亿美元,传统出口优势产品频繁出现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过分的依赖使得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风险增加,从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4)技术密集型产品地位低,缺乏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不同,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降低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永远陷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现,中国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缓慢,交换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大国经济效应也限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但能自己发挥巨大的生产力,还能渗透到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中,改变其内在质量、组合方式和作用方式,从而推动其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是富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来重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5)贸易条件重现恶化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我国进口商品价格降幅高于出口商品价格降幅,商品贸易条件一度出现改善,2009年2月曾经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定价机制没有改变,随着国际经济回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进口价格上涨快于出口价格,贸易条件从2009年3月份开始又趋于恶化。

3 转型目标――竞争性,独特性,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落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尽快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科技的增长模式,实现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扩大贸易空间,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可以为对外贸易带来许多发展的空间。首先,在价格方面,由于别的国家面临的是多元化市场,中国难以形成垄断。不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与多个国家发展同一产品的贸易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单一市场造成的价格不利局面。其次,分担风险。单一市场就好像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过于集中。而开拓多元化市场,正如分散投资,将鸡蛋分开来放,无论对于进出口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市场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就小得多。最后,防止倾销控诉。这是针对出口而言,也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倾销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博弈策略,如果大量注入到单一国家市场中,势必会产生倾销的嫌疑。这不符合WTO的规定,也势必会遭到他国的制裁,甚至被这一国家的市场完全拒之门外,因此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消化中国的生产能力。

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确是我们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容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好策略。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场战略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例如企业在同新市场进行贸易时,可对其实行减免关税或其他优惠政策等。第三、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

(3)利用制度创新,完善动态比较优势转型。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4)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5)发挥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通过选择当地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和独特资源,并向上下游延伸。例如,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区位功能,建立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基地,积极扩大资源产业经营规模;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投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投资以东部沿海为主。

4 结语

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投入,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多样化,创造新的知识性比较优势,而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分享最大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促进比较优势的转型,支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一点点丧失时,当我国资源与环境正日益不堪重负时,我们需要以富于战略的眼光与勇气,实现国家产业格局的调整,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使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6).

篇4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指在国际商品流通、服务贸易等领域中,进口国以保护本国生态环境为由,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保护措施,进口国一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严格的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然后出台或者制定出有利于保护本国环境、科学技术等具有限制性的措施,对来自出口国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准入限制的一种手段。

绿色贸易壁垒从实际角度来看,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形式,采用绿色贸易壁垒就能够将进口国置身于对外贸易活动当中,将出口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门槛提高,从而达到限制商品进口或出口、保护本国贸易的根本目的。

1、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发展现状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对WTO协定理解的差异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贸易的主要手段。

1.1、涉及商品范围扩大化

绿色贸易壁垒自身就是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作为主要旗号,主要范围包括了资源利用、卫生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领域,涉及到家用电器、日用商品、儿童玩具等上千种不同商品,商品的范围占了全部商品种类的77%左右,并且该范围还在持续不断的扩大,因此,绿色贸易壁垒会给出口国出口商品带来更强大的挑战。

1.2、措施使用频繁化

近些年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使用频率在不断上升,这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仅次于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在全球的将近5000种产品当中,有75%以上的产品都是遭到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产品,全球137个不同的进口国均对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进行了采用。而我国每年都有7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

1.3、采用措施动态化

随着人类科技和技术不断进步,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对绿色标准进行了领衔制定,而且标准还在不断的提高,出口商品一定要达到最新的国际环境标准以及技术要求才可进行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部分国家在将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破除的同时,同时也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来应对不同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2、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2.1、多样化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方式并非仅有一种,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执行标准多样化,因此它很容易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抵制。

2.2、扩展范围迅速

绿色贸易壁垒与金融危机具有类似特性,它往往可以从一个国家向外进行不断的传递蔓延,由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对外贸易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体都可以很快传导并彼此影响。

2.3、隐蔽不易察觉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十分鲜明的隐秘性,通常都隐含有部分的各国贸易法律和法规其中,一般的出口国对这些新制定的贸易规范文件信息并不能及时获取,当这些出口国生产的商品需要进入国际贸易的市场当中时,进口国就会拿环保当借口,限制商品或服务进口。

2.4、标准有争议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商品范围十分广泛,各国的商品标准无法做到统一,有合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蔽性,贸易过程中的分歧完全无法避免,并且发生之后无法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调节。

2.5、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

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进行保护时,发达国家比较偏向将商品包含的科技含量提高,往往鉴于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占优势,打着保护本国环保旗号,缩减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准入力度。

3、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我国均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显著地增长,从实际的发展角度出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发展产生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对进口产生的影响

3.1.1、贸易关系变化

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角度去考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口高新技术商品进行阻拦,这也会对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也会对全球的经济和谐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发达国家往往为了对本国利益进行考量,将技术保护当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种贸易限制,这样的发展趋势一直下去,会使得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满,从而导致贸易关系恶化。

3.1.2、国内市场变化

国内生产商品在对外进行出口的过程中,会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受此影响,我国生产的诸多商品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样的发展变化导致国内的市场格局出现了变化。为了保证对国外出口商品份额保持不变情况下,国内的企业需要准备生产具有多种创新种类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不同状况时,提供最大限度的供给。

3.2、对出口产生的影响

3.2.1、经济增长缓慢

我国主要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增收以及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得以实现,这样我国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利的地位。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将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在推广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尤其在出口方面,不管是商品种类还是数量都遭受到了制约。

3.2.2、产品成本增加

为了让我国的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活动当中,一定需要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贸易政策,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我国的进出动可以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产企业需要将进出口的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有效的改善我国商品环境质量的指标,才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

3.2.3、市场范围缩小

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关键点,商品的出口关系到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走向,同时也对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未来发展地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西方国家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设置,对我国出口的诸多产品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下滑,商品出口的范围正在不断的减小。

4、绿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

4.1、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党十中明确指出必须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将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同时,让党和国家尽早且清醒的意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兼顾,在具体的贸易领域当中,需要将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工作继续开展,需要建立起绿色贸易相关机制,将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提倡和推广。

4.2、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和实施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是企业消除技术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直积极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欧盟在实现统一市场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消除成员之间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美国对待国际标准的态度不仅仅是采用,而且是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尽可能地将美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4.3、政府增强与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谈判力度

要善于利用现有WTO机制,对于一些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政府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合法程序,要求这些国家取消这些不合理的标准或者修订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同时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技术性限制措施。

4.4、国内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综合竞争力,许多出口产品还是靠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出口企业如果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仅会遭遇到更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内市场上也不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约束。

4.5、建立和完善贸易信息中心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单个企业难以采取应对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可建立专门的贸易信息中心,一方面及时传递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并将这些应对措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传递给相关企业,让企业在参与贸易时规避贸易风险。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行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层次低是阻碍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企业应该因势利导,在企业资金投入方面,重点加大研发力度,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顺应国际绿色环保的整体发展趋势,整体提高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综合竞争实力,从而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凌燕.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6);123-124.

篇5

2001年11月10日晚6时38分(卡塔尔首都多哈当地时间),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中国从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加入WTO给九江外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2002年,九江在招商引资方面获得一定成绩,共利用外资2.03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51.49亿元。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1亿美元,同比增长48%,首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4.62亿美元,增长75.4%,进口2.47亿美元,增长14.6%,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自2009年1月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外贸出口出现大幅下挫,经过及时调整和各方努力,6月份开始企稳回升,之后呈现强劲上升势头,连续7个月实现环比增长,12月当月出口9346万美元,同比增长4.5倍,增速位居全省第2。尽管这些数据显示了九江外贸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实际上,九江市外贸产品存在一些问题。

1、技术含量低

主要体现在九江的出口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却很少。2002年九江市出口成绩可观,但是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靠以下这些资源型产品出口:自然资源出口的产品、农业资源生产的产品、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产品出口。

2、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

主要体现是加工贸易出口较多,一般贸易的较少。2002年,九江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042万美元,占当年九江市进出口总值的17.96%,同比增长54.97%,其中出口1731万美元,占当年九江市出口总量的44.10%,同比增长70.54%;一般贸易进出口出现下滑,2002年九江市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为5788万美元,占当年九江市进出口总值的34.17%,同比下降19.66%。根据以上数据所显示的出口结构,就说明九江市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还较低。

3、品牌效应差

目前,九江出口产品还没有完全树立自己的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差。其出口商品的价格、行情随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而波动,自身不能对价格和销量起到调空作用。九江名茶茶叶庐山云雾,具有品牌效应,但是由于包装、管理等问题销售也不是非常理想。在九江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九江三棉印染厂。近两年,由于该厂领导管理有方,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进行产品开发以及重视产品质量,其生产的印染布在非洲树立了良好的信誉,订单稳固增加,外商只要见到打有“JSY”(九江三棉印染厂英文缩写)字样的包装,就不提任何条件。

4、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处于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的九江,突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从区位走向区域,逐步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九江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水、陆、空交通网络健全。然而,坐拥众多优势的九江,多年来物流业发展滞后,处于“小打小闹”的局面。而且,九江根据其地理位置来看,虽具有货运码头的优势,但是九江出口的市场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出口对象集中在亚洲,比如韩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对九江的多元化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九江出口的风险。

二、九江外贸经济发展的建议

1、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已经入世,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意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是提高九江外向型经济的外向度,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关键。所以,九江要发展外贸经济就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带动系列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传统出口商品的生命力;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逐步提高电子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冲击力。

2、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结构调整的灵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加速贸工结合,组建以实业为依托的外贸集团,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针对国家淘汰传统过剩产能的新形势,加强研究,谋划未来,大力发展战略性、低碳型、高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九江地区出口产品向工业制成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变。

3、利用地理优势,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

篇6

第一,虽然近年来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提高。石家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外贸增速7.9%,高于全国5.7%,河北省在外贸方面发展迅速。

第二,东盟成长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场,2014年,我省对七大市场的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东盟的出口更加突出,占全省总额的15.1%,澳大利亚称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第三,产品结构不合理情况目前有所缓解,201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跃居全省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商品,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占到30%,第一产业,钢铁,煤炭产品出口数量下降,出口额增长,外贸出口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

第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前期大幅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近几年来是增速稳中有升,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增速有下滑减慢趋势。2014年河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943.4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同期河北省进出口总值的52.8%。

第五,省内对外贸易差距较大。石家庄,唐山和邢台,衡水差距在各地GDP上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在进出口方面同样差距惊人,以2011年的商务局显示数据,石家庄和邢台差了大概100亿美元,这种差距是十分惊人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之间也差了大概40多亿。

河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对外贸易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规模小,系数低。即使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和广州,福建,上海相比差距尤为广泛。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水平,进出口总量在全国进出口总量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进口额,和出口额所占有的比重都很低,并且近些年的发展中这种趋势更加严重了,2011年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在第九位,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位,这种趋势更加恶化了。

第二,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利用廉价劳动动力,这种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中小企业,入门低竞争压力大,自主品牌少,在对外贸易中占劣势地位,对河北长远的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产品,河北高科技产业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少,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第三,河北省本地区内的发展就极其不合理,石家庄对外居于首位,邯郸唐山等城市发展也相对可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的和外贸最低的邢台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唐山靠海并且是京津唐重点发展自然资源丰富,而邢台市企业少并且企业的质量不高,主要是以弄产品为出口的主要产品,同时对外资的利用率也很低。

第四,出口市场集中。欧美市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贸易壁垒多种多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是欧盟采取的主要手段。河北省的工业制成品处于较低的层次,存在不环保或者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货物被拒造成重大损失。河北省面临的区域风险大,遭遇贸易壁垒的机会高。

第五,河北省的民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占比较低,在进口口的企业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但是河北省的组成中民营占大多数,这种企业主要是一方面规模小,或者产品检测质量不达标,达不到出口的标准,或者根本没有出口的渠道。

第六,出口实力低竞争力弱,主要是河北出口产品上导致剪刀差的出现,河北省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河北省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大多都是同一产品,或者技术含量低,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河北省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状态。

造成河北省外贸问题原因首先政策上来说政策的制定不完整不健全,很多进出口行业缺乏规范,相关部门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拖沓效率不高,因而服务,技术贸易进出口方面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其次产业结构分配不公。第一产业中大部分是粮食,经济作物则很少,农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低。地区工业结构趋同,主要是煤炭钢铁对外出口竞争激烈。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信息服务行业发展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再次河北省产业品牌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利用廉价劳动力,河北虽然以出口机电为主,但大多是没有品牌,或者是主要加工某个零件为主,因而在对外出口的方面一是没有品牌优势,二是竞争力不足;最后,河北省外贸人才不足。河北省省内的高等学校明显少于其他省份,并且河北省在引进外贸人才方面做得也不尽如人意,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于建议方面,经济上: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促进相邻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贸易。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提倡企业采用B2B,B2C电子贸易方式不仅局限于周围地区,还要扩大周边整个省或者整过国家甚至与外国相互交往,能扣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创建新的品牌,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取得各项要素的最优组合。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并且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积极做好自己的品牌宣传比如广告,电视宣传,品牌中是以某一方面为重比如说是在质量上,或者是产品创新上的品牌比如创造出一些类似“海尔”“格力”大的知名品牌,在国际上提高知名率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注意只是自主产权的保护,继续出口机电产业,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引导规范对外投资,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国际上类似的事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河北省在“引进来,走出去”中回避不必要的风险,通过税收,信贷,引进利用外资,有效的回避走出去的投资风险。

政策上来说:政府应积极扶持对外贸易发展,鼓励励和支持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地区如邢台和衡水。出台鼓励进出口的措施如加出口退税税种,提供对外贸易发展的渠道来引导出口结构优化,提高政府海关税收部门对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行政许可的管理效率。重点扶植一批企业,优先发放出口许可证管理,给予优先权,促进产品国际化。积极参加多边谈判,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公平竞争的各项制度,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为河北省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7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西部大省,连接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些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逐步扩大。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资料显示,陕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22.2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47.99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陕西省今年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值就已高达121.33亿美元,大约是2002年全年外贸总额的6倍。在贸易增幅方面,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受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2012年陕西外贸增幅先降后升,全年仅实现外贸增幅1.04%。但今年,由于陕西省政府的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好转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陕西省在2013年1至8月实现高达35.37%的累计增幅,大约是去年全年增幅的34倍和2002年全年增幅的约4.5倍。因此,陕西省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也在贸易增速上实现了显著的提高。

陕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近些年来,陕西省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占比也在不断降低。陕西四大出口产品,即重型汽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和苹果汁的出口量在2011年时已位居全国第一;此外,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相继成为陕西进出口市场中的主角。由此可见,陕西省的外贸结构早已不再是从前的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低级贸易结构,而是正不断朝向进口原材料,出口高精尖型工业制成品的高级贸易结构发展进行中。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金无足赤,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学术界继续探讨,以便有的放矢的加以改进,实现陕西省对外贸易方面更为深远的发展。

1.进出口规模较小,贸易结构不合理

与全国外贸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外贸总额仍旧相距甚远,2013年前8个月的累计外贸总额仅占全国同期外贸总额的0.45%。而且多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较小,从2002年的0.36%到2012年的0.38%,陕西对外贸易规模的相对值小且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省份相比,虽然陕西省2013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排列全国第5位,但由于基数小,陕西省外贸总额全国排名仍20名开外。

根据陕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陕西省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29.7%,而全国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8%,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并且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与沿海的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相距甚远,同时与相邻的河南、四川、重庆等省份也有一定差距。发展加工贸易是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而陕西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仍处于全国落后省份,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此外,企业外贸结构也不尽合理,2013年1至8月份,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按主要企业性质划分,国有企业占比20.81%,外资企业占比52.54%,集体企业占比0.05%,私营企业占比26.60%。我们很容易的看出,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一大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的发展仍然依靠外资企业带动,而本土企业则显现出对外贸易能力不足的一面,企业外贸结构不合理。另外,当代国际贸易中提倡出口“绿色”产品,而陕西省对此不够重视,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严重制约着陕西外贸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落后,本土外贸企业占比小,“绿色”贸易不重视,都使得陕西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陕西外贸经济的整体发展。

2.地理环境劣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外贸市场相对集中

陕西省虽然连接东西、横跨南北,但没有沿海城市优越的海运条件;虽然黄河和长江都经过陕西,但所能承受的船舶重量和载重吨位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水运。在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中,航空、陆路运输方式费用昂贵,陆路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铁路不适合隔海相望的南北美洲、澳洲。因此,国际贸易中最普遍适用的水运在陕西并不具有优势,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了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气候等差异,陕西被分为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其中全省对外贸易以关中地区为主,而关中地区又以西安为主,根据陕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的96.1%,其中仅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6%;2012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占全省的98.1%,其中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7.9%;而陕南和陕北分别仅占1.1%和0.7%,对陕西外贸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可见,陕西外贸区域发展很不均衡。

近年来,陕西主要贸易国别为: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陕西外贸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对于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比重则较少,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势必导致陕西外贸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陕西外贸的发展。

3.缺乏外贸人才和国际知名品牌

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贸易水平和综合实力远高于陕西,这些城市能够为外贸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便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这使得陕西虽然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拥有着为数众多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来了人才,但却不具吸引力难以留住人才。因此,陕西缺乏精通国际贸易的专业型人才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正是由于人才的匮乏,使得陕西外贸企业经常面临如:对外法规不熟导致的法律纠纷,贸易壁垒不熟导致的贸易纠纷,无法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等问题,这将严重阻碍陕西企业外贸的发展。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它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陕西出口的商品主要依靠贴牌生产,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商品较少,很少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数量、价格等粗放型方式。因此,很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品牌形象,致使外贸效益较差,严重影响陕西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现针对上述问题,为陕西外贸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继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近些年来,陕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愈发迅猛,但是,由于基数小,贸易规模相比于其他省份仍旧较小,继续扩大贸易规模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继续宏观扶持,给予外贸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培育出口支柱型产业;合理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加工业的比重;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本土企业的发展。企业需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出口“绿色”产品。

2.扬长避短环境因素,协调区域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在看到陕西作为内陆省份,水运条件不便利等地理环境劣势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陕西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发表演讲时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将对此担当重任,这就需要陕西加强道路连通,开展国际多式联运,发展陕西旅游贸易,合理发挥陕西地理环境的相对优势。在关中地区一枝独秀的同时,陕西需要重视对陕南、陕北贸易资源的开发,促进关中、陕南、陕北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陕西在继续巩固原主要贸易市场的同时,也应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同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以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国际市场。

3.广泛吸引人才并立志高远、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陕西,一个拥有着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大省,每年都将培育出大量外贸专业的优秀人才,而留住人才将成为陕西省外贸发展的难点。企业应当给予这些人才优厚的待遇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心,让这些杰出的外贸人才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能够施展他们的才华抱负,使他们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我们所熟悉的每一件世界名品,都有其独特的品牌文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陕西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出全面的品牌战略,提高消费者对陕西产品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陕西外贸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量的影响。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很多的国家开始加大对本国国内企业的关注,更加的注重国内公民的生活状态等等,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为深重的国家开始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内的企业进行保护。这些现象就使得很多较为依赖于出口的国家收到了一定的冲击,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很多的国家开始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进行关注,对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以及包装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但是在我国并不能尽快的在这些方面有所提高以适应国外的要求,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数量急剧降低。因为受到这些影响,我国的出口值在我国的进出口总值的比例逐渐降低,出口值也在逐年降低,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定的策略,但是我国的出口增速还是出现了缓慢的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大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中的反倾销形式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了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因为中国出口的很多的产品属于质量要求不是很高,并且在数量上较大,许多国家为了对国内的企业进行保护,使得中国成为了很长时间内受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不少的国家和地区中,时常会出现由于“中国制造”引起的贸易调查,并且在不少的发展中国家中出现的对中国产品的贸易调查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在相关的数据统计中,中国受到的贸易调查数量达到了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充分表明了我国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下受到的影响。在不少国家中对知识产权及产品的安全性能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也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因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进口产品的质量等发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要求,使得我国的一些出口产业为了维持相应的出口额,增加了人力和技术上的投资,造成了出口成本的增加,整体上出现了对外贸易行业的缩水情况。也正是因为我国的整体出口数量减少,使得很多的工作需要就相应的减少,因此很多公司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裁员政策,这就导致了某些工作人员失去了工作岗位,某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很好地在自己应在的岗位上工作,失业率在不断的增高。

(四)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吸引外资的影响。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中的金融保护主义形式的影响,许多跨国贷款很难进行,这就使得许多的新兴经济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正是因为金融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外商不会因为原先的投资环境而选择在我国进行投资,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

二、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应对策

(一)国家方面。首先应该积极扩大内需,正是因为许多的出口产品不能很好的在外国销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货物囤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扩大内需来对这些产品进行处理,利用国内消费者的作用来减小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其次应该建立和健全贸易预警机制,通过相应的机构组织来对外国在进口货物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等发面的信息进行收集,然后对国内的相关企业进行预警,防止国内企业无目的的进行生产活动。另外,我国应该出台相应的金融保护政策,这样能够减少财富的流失。

(二)行业方面。首先应该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健全和强化决策机制能够进一步表现出管理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能够更好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充分的了解国内外的市场情况。针对国外对进口产业的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产品标准化的重视,积极的关注并应用国际上相关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要求,改善行业自身的发展趋势。

(三)企业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开发,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方向去出口,减少了单一产业产生的严重后果;另外,还应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技术含量,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也可以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来不断的研发自主品牌。

结语: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个国家之间贸易的联系在增大,影响也在增大。针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的对国际贸易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努力将新外贸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9

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质量,并不是指进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基本功能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主要由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条件、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式、贸易区域结构、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自身素质等指标衡量;二是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主要由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决定,如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增加税收,吸引外资流入等。这两个方面存在密切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来说,外贸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即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取决于外贸发展质量的高低;反过来,对外贸易效益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反作用于外贸的发展质量。如果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切实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即可认为对外贸易质量高,反之即为质量低。

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质量。

湖南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评价

1.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8.8%,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4.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1.2%。但是,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可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2.贸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9.0%。但是,现阶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3.贸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省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

4.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对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格却是出口价的七倍。

5.贸易区域结构

湖南省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长沙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39.62%,而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市州对外贸易占比则不超过1%。

篇10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10-02

[作者简介]钟冰平(1989-),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项目编号:1050XJ1512076。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一)正效应

Antweiler、Copeland、Taylor(1998)建立了对外贸易如何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计量,把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其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对降低污染排放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所以得出结论是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Jeffrey、Andrew(2002)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时考虑到对外贸易这个变量的内生性,以引力模型的距离因素作为对外贸易的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三种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对外贸易确实会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udley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贸易活动与环境质量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了合理开放的对外贸易可以使得环境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进而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结论。Copeland、Taylor(2001)将环境作为要素纳入生产方程的一般均衡模型当中,通过三效应模型分析得出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Cole、Elliott(2003)在此基础上,更换了污染指标,同样地得出了自由贸易改善环境的结论。

刘巧玲、王奇、刘勇(2012)基于联系方程模型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增加了美国和中国的污染排放,国际贸易使得美国污染减少,而对中国的影响不显著。游伟民(2010)基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与环境政策效应这四大效应计量分析了我国30个省的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二)负效应

Conrad(1993)和Kennedy(1994)在其创立的三国垄断模型中,认为两个垄断出口国家政府都将使用环境政策补贴本国厂商,并不断降低环境标准,出现所谓的向下竞争,竞争的结果使三国的环境都会遭到破坏。Dua、Esty(1997) 以及Esty、Geradin(1997)也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和采取宽松的环境管制措施以维持和加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出现所谓的向底线赛跑的现象。Daly(1993)考察了对外贸易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将加剧生态环境污染。Daly、Goodlan(1994)和Ayres(1996)认为这种贸易增长既不能有效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更不利于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的破坏性更为突出,会使得发达国家的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污染避难所”。Chilchilnisky(1994)认为,在私有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消耗环境资源。

(三)不定论

Grossman 和Krueger(1993) 对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 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时,把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三部分。Runge(1994)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出结构、生产技术以及环境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所考察的具体情况。

二、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研究

Grossman和Krueger(1991)首次实证检验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污染排放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随GDP增长而下降。他们把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作用机理划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使得环境质量恶化;技术效应意味着清洁技术的发展使得同样的产出带来的污染排放降低,所以技术效应会改善环境质量;结构效应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现阶段为正效应,当产出结构从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时,结构效应增加了污染排放,随着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和知识密集型时,结构效应则改善了环境质量。1993年Panayotou借用Simon Kuznets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之间呈现出的关系界定为“倒U型曲线”,首次将环境质量和人均收入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表明环境质量开始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恶化,当收入水平上升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倒U型”关系。

这之后有众多文献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研究。Selden、Song(1994)以SO2、CO2、NOX、TSP为污染指标实证分析了3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倒U型曲线”是成立的。Chaudhuri、Pfaff(1998)则是以室内空气污染作为污染指标,通过分析巴基斯坦家庭层面的数据验证了家庭收入与室内空气质量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Grossman、Kruger(1995)考察了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其中规模效应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这三种效应综合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

包群、彭水军(2006)基于联系方程组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构建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证实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间存在双向作用。并通过研究6类污染物,得出有5类污染指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吴献金、邓杰(2011)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三效应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存在以二氧化碳为对象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中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效应,但是自由贸易对于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更大,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总体使得我国碳排放增加。杜婷婷、毛锋、罗锐(2007)在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呈“倒U型”而是“N型”。

虽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被概括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之后引起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质疑。质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消费主要依靠从欠发达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因而,EKC潜在的含义是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当国家拥有较高收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减少,也就是说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可能是由于国际分工的不同造成的。如Cole et al(2004)以10个污染指标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就考虑到国际分工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分工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一定影响,但不及其他解释变量影响程度大。质疑EKC的原因之二就是没有考虑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学者将环境资源看做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和劳动资本一起考察,如Lopez(1994)等。在此基础上也有许多学者运用Granger研究了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如Liang、McKitrick、Coondoo和Dinda(2002)等。

三、研究简评

随着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综合分析众多国内外文献,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局限:

首先,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是否有利于环境质量这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无法给予政策制定者令人信服的政策建议。其次,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贸易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以研究发达国家为主,这对于结论的普遍可用性存在一定的制约。国内学者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当然,其中也有许多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不少学者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研究中,这对于温室气体控制有重要意义;2在以往研究中,主要以静态研究为主,现众多学者将环境问题的持续性和惯性加以考虑,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我国在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深度也有待提高。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前列,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应重视对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相关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