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息风险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链信息风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供应链信息风险

篇1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多变,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加。杨中华指出供应链是一个由分布于全球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其中还包括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的系统,其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减少节点成员间的分歧,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和运作效率。供应链节点成员通过一定的IT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共享信息,减少企业和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和供应链绩效,但是随着供应链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也使供应链企业暴露在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风险中,对供应链的网络安全产生威胁,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行中断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外供应链运行中断的事件频频发生,如“911”事件、2009年丰田的“召回门”事件、2000年作为爱立信供应商的飞利浦公司的火灾事件、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日系车辆零部件短缺事件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事件表明风险对供应链的破坏远大于对单个企业的危害,由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链接变得很脆弱,导致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在增大。除了环境风险、自然风险,还有如今信息共享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如网络攻击盗取供应链中传递的信息,从而使供应链传递的信息失真或者丢失,导致供应链运行延缓甚至中断,从而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

因此,随着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明确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关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共享

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信息共享成了供应链各个企业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供应链企业通过共享信息给信息获得方带来一定边际效用的提高。不仅包含客观实际收益的提升,也包含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代表性等主观感觉上的效用提高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如果某一节点企业掌握的信息相对匮乏,在进行业务运作的过程中会因共享了不完全或不完美的信息而遭受高成本和低利润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必定会传递给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叶飞认为企业运营绩效的提升是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结果的最终体现,并且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以信任为中介而间接地作用于企业运营绩效,这表明加强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间相互信任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运营绩效。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实现信息的传递。如西班牙著名时尚品牌ZARA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供应链”,从设计到上架只需要10天,充分体现了IT技术对企业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供应链利用IT技术实现商业过程标准化以及增加通讯、互联互通性和数据交换,但是供应链对这些系统的依赖导致供应链极易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网络攻击,使信息被盗取失真或是延误,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倪燕领等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并强调供应链成员间合作过程中的信息风险。李琪将信息风险看作是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并将信息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实际上供应链风险是由于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中断引起的,由于成员企业间彼此信息共享受到阻碍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中断,并认为信息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本质。

由此可见,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信息共享过程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IT技术,这必然引起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故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的网络安全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即适当的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如牛鞭效应等,但供应链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而进行大量的信息共享则会带入一种新型供应链风险――网络风险。网络风险定义为“组织或企业由于一系列信息技术系统障碍所造成的任何财务损失或者名誉破坏的风险”。网络风险将导致极坏的效果,包括知识产权破坏,子标准或被阻断的运营,敏感性数据破坏,对最终消费者的服务水准降低。网络攻击的形式多样,其目的是窃取数据以得到丰厚的利益,如信用卡数据、医疗信息、公司商业机密等数据信息。网络攻击一旦成功,将会引起供应链信息的延误或企业丧失技术创新,从未导致很大的成本损失。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超,则预测供应链产生中断的每个可能性越来越困难,很多网络攻击都超出了组织的预测分析能力,故有学者提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概念。供应链网络弹性是指“一种当供应链面临网络攻击风险的时候能够维系其运营绩效的能力。”供应链管理者如果想要减少网络攻击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供应链的网络弹性。

四、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具有能研究动态的、非线性问题的特点。信息共享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供应链的复杂动态结构,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的安全风险影响具有复杂性,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可行的。

供应链节点之间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共享,但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加大了网络犯罪者对供应链的网络攻击。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一旦某一个环节遭遇网络攻击,将通过供应链系统传播影响其它相关企业,出现风险传递的现象,类似于多米诺效应。故为了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其中包括技术方面、人力资源方面、安全管理方面等,从而加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建设。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决策不同。熊强等通过Stackelberg博弈分析得出企业信息资产价值越高,遭受攻击后的损失期望越高。核心企业共享额度越大,其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也越大;伙伴企业的投入额随核心企业的共享额增加而减少,当核心企业的共享额能够让其信息资产有足够安全时,伙伴企业共享额度为零;核心企业在信息安全投资和信息安全共享方面会随着供应链脆弱度增加而增加,而伙伴企业会随着脆弱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零。由此可见,供应链中对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由于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的投入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复杂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对其进行分析,明确其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关系以及回馈效应。根据信息共享引起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变化规律和系统动力学的反馈原理,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ple建立系统动力学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影响的反馈图模型。通过vensimple仿真软件把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关系联结形成回路,回路最简单的表示方法是图形,即因果关系图。如图所示:

五、结论

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出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与信息共享以及供应链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的逻辑关系,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存在利弊关系,适度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但也应该明确信息共享带来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故除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防御措施还应该在权衡好投入成本与风险损失成本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网络弹性进行建设。目前对于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以及供应链的网络弹性建设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偏少,故互联网安全威胁下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对供应链弹性的建设如何投资分配才是供应链面临网路安全风险时整体成本降到最低的关键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中华.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4).

[2]叶飞,薛运普.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的间接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112-125.

[3]倪燕翎,李海婴,燕翔.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物流技术,2004(12):40-42.

[4]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124):32-35.

[5]IRM. 2015. Cyber Risk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for Risk Management. Accessed April 1,2015: https:///knowledge-and-resources/thought-leadership/cyber-risk/.

篇2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个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主要体现为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协调运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会产生一些信息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研究信息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风险,在这里是属于商业范畴之内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对一个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风险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其特征实际上是信息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风险问题。

(一)委托—机制所带来的信息风险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间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各企业的目标不尽相同,各自的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供应链中的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那么,“委托—”关系就成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一种体现。

“委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的不对称可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与事后不对称。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人的知识,分别称为隐藏行为与隐藏信息。根据这一模型框架,我们假设供应链上有一家供应商和一家制造商。制造商委托经过挑选的供应商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那么在“委托—”关系中,就会引起两种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就是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是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可能表现在供应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当制造商集中精力对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产品设计、市场调查控制时,它就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那么供应商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表现在供应商供货的推后或者产品质量的降低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

基于“委托—”理论,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

(二)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风险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在向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逐级变大的现象。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信息是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失真,导致了一些信息风险,对供应链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其运行效率的低下。具体来说,牛鞭效应带来的信息风险主要包括: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生过多库存的风险。研究表明,从产品离开生产商的生产线至其到达零售商的货架,产品的平均库存时间超过100天。供应链中由于牛鞭效应产生扭曲的需求信息,使物流在供应链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转移过程中出现逐级缩小现象,导致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但这些库存并不能起到缓冲作用,却会造成生产资金的积压,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面临库存产品过时或退役的风险。

2.牛鞭效应会导致扰乱产品市场秩序的风险。牛鞭效应使企业的市场化反应变慢,客户满意程度下降,造成收益减少。而且,当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过剩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下游企业。

3.牛鞭效应会产生误导生产计划预测的风险。反应过度的生产预测,增加了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节点企业如果没有足够库存或无法及时处理积压的订单会失掉信誉,进而丢失客户。各节点企业不得不频繁地修改生产计划,这无疑增加了补救措施的费用、加班费用以及加快运输的费用等,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

4.牛鞭效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牛鞭效应造成的信息失真给人们带来供求量增加的假象,导致制造商在设计企业生产能力时大于真实需求量。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导致投资的浪费。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信息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集成化供应链中,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好的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应。然而,在我们前面分析中指出,由于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带来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制造商无法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供应商对制造商服务的不确定性必将对制造商带来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的激励机制应是一方面能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制造商的风险。

(二)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少或消除牛鞭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集中需求信息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赢得时间。

(三)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合作,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因此,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功运作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节点企业间要建立和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加强信任;其次,必须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最后,要选择正确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并在恰当的范围内展开合作。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企业间由于委托—机制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牛鞭效应引起了信息的不完全,进而引发了信息风险。为了使合作企业间达到“双赢”的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信息风险,即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使得合作企业间利益最大化,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效率最大。

【参考文献】

篇3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及其研究意义

由于供应链金融既能有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又能有效地扩展银行的业务,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然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问题却日益突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于其资产规模相对较高,而它们又是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进行经营,品牌效益不高、企业的管理层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外在或内在原因,导致其违约成本低。而且一旦遇到了问题,它们甚至可以关掉原公司,另立新公司来掩盖以前的问题,从而使得违约率较高。因此,研究供应链金融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论述对其的防范措施。

二、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信用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防范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下,其通过完善自身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首先,完善考核交易真实性的制度。银行应对交易双方提供的交易内容、交易目的和交易时间进行核查,并着重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材料以及双方的购销合同、运输单据、提货单据等,通过确保其待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来控制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

其次,完善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问题出台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流程,而以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估主要是审核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以及担保形式,是一种基于数字财务控制的评价模式,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并不适用,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在了解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过去对传统融资的一系列静态,单一,被动的授信模式转变为动态,多渠道,主动的授信模式。

再次,妥善监管和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这是整个内部信用风险防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很可能会使中小企业在拿到资金后不按照合同约定的范畴来使用融资资金,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使银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银行必须严格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用途和去向,而且督促其将资金按照合同来进行使用,并定期核审中小企业的购销合同的真实性,确保资金按照合同的要求执行。

最后,着重提高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了复杂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多变途运作模式,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背景,这就要求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人员具备相当好的专业素养和足够多的信用风险评价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高素质人员储备严重不足,银行应该重视对现有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国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加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三、供应链金融的外部信用风险防范

因为供应链金融上的核心企业是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融资的信用担保屏障,而物流企业又是银行监督中小企业能否履行合约的重要渠道,能够为贷款企业提供配送、监管、仓促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服务的信息反馈给银行,降低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所以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整个风险防控过程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业务开展以及财政的不透明性,商业银行在监管中小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上其他主题的交流力度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谨慎选择合作的核心企业。因为在供应链模式下,银行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担保,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所以核心企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核心企业是一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则这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就要依靠市场进行交易,相关对象的随机性比较大,供应链的稳定度就会降低,因此垄断企业一般不太适合作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所以银行应该对供应链金融当中的核心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选择稳定、信用度高且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第二,加强对物流信息以及物流程序的监控。在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的供应链金融当中,银行应该设法和物流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加强对物流信息和物流程序的监管,并加强操作和监控的保密性,防止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泄露而发生信用风险。

第三,努力增强对抵押物的风险防范措施。规范抵押物的选取标准已经是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必备措施之一,价格透明、变现简便、质量合格、品质标准是银行选取抵押物的重要准则,并实时监控抵押物的价格变化和品质变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审核商业银行、物流公司、信用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五,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库,来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使人员分析的感性因素降低很多,从而增加理性分析风险的可靠性。

第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国家应根据供应链金融上每个不同主体之间义务和责任的不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自的行为,并监督调控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的运行。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过程当中,应该呼吁政府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避对方因法律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篇4

摘要:在煤炭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资金缺口成为煤炭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煤炭企业在办理融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被银行排除在可融资范围之外,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与煤炭企业的合作。为缓解这一矛盾,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运而生,为保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构建包括资信、资产、能力等多种要素在内的风险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关键词 :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1 概述

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能以健康的形式持续发展。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市场下行通道,融资缺口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首要问题,银行在为煤炭企业融资过程中,对于煤炭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可抵资产数目、企业的信用评估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后,往往会将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煤炭企业排出可贷款范围内,导致煤炭企业资金短缺而无法发展壮大,无形中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困难和倒闭风险;而对于银行来说,这也极大的限制了银行与煤炭企业的合作,导致银行信贷资源过于集中和配给。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缓解煤炭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还能为银行和煤炭企业的合作双赢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煤炭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地位

供应链是在竞争、合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贡献自己的核心力量,以达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煤炭企业的供应链不仅涉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物资流动,同时还涉及上下游产业的延伸。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流程生产特性,这就决定了煤炭企业在供应链中居特殊位置,煤炭企业依靠采掘、运输为社会提供一次性能源,是火电厂、钢铁厂、炼焦厂等企业运转及发展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提供者;同时,煤炭企业也需要消耗一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能源的支持,因此,在供应链中也具有用户的身份。而对于运输行业来说,煤炭运输是其主要的运输任务,是运输部门利益的主要来源。

3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形成

煤炭企业在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供货风险、煤炭物流配送过程中风险、信息风险及财务风险等。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则可具体到能源的生产、运输、信息及企业各项管理中存在的可能风险。煤炭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煤炭产量不足、发货延迟、能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均会对供应链中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产生阻碍作用,影响企业的信用;煤炭配送环节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引起供应链中断,影响企业的运营;信息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输的通畅性、准确性、及时性等都会对企业的生存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财务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商业活动之一,资金的运作及管理,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活动,还可能影响整条供应链的通顺性。

3.2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淤资信。煤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企业的经济实力、职业道德和企业形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在经济交易中是否具有良好道德的具体表现为是否按时、按质发送煤炭、是否按时还款、有无欠债等不良行为,这是企业信用度的主要衡量依据。于资本。资本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是煤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资本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煤炭企业的还款能力及未来发展,是煤炭企业建立信用的物质基础。盂能力。能力是煤炭企业拥有的实力,是煤炭企业稳步发展、不断前进、树立良好信用的保障。煤炭企业的能力可通过企业的生产情况、经营情况、盈利情况及发展情况表现,对煤炭企业未来的信用贷款具有重要的影响。

3.3 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淤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原则。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是一套能衡量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指标群体。根据复杂系统理论,可根据如下原则进行指标确定:首先,指标的覆盖面要广,尽可能完整的反映煤炭企业本身的运作情况,又要反映煤炭企业的信誉、质物抵押等多方面的情况。其次,可操作性强。为保障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应对其进行量化设计,即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的可计算性和进行计算时所需要数据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对煤炭企业的内涵及本质特性进行客观、科学的反映。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置。首先,诚信因素。诚信因素指标包括煤炭企业以往合作信用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度两方面,具体可设置煤炭企业历史违约记录、信用额度使用率和授信审批通过率三个指标。其次,资本因素。资本是煤炭企业融资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下主要包括动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保兑仓融资等模式。煤炭企业应注意质押物的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稳定性、变现能力及损坏程度等一切因素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时,期限应限制在应收账款账龄内,部分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可享受灵活多变的融资方式。最后,能力因素。能力因素包括煤炭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其中营运能力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情况及业务开展情况反映,可设立资产产值率、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周转率三个指标评价;盈利能力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益数额的多少,对于一般煤炭企业来说,盈利能力主要指标可设为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三项;偿债能力是企业对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这需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进行合理性和变化性的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率体现,而短期偿债能力可通过资产流动比例获得;发展能力,是面对未来的债务偿还,煤炭企业发展前景是否良好,这需要分析煤炭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自身的发展情况及业务重点,需要设立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三项指标。

4 结语

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活动,为促进煤炭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在煤炭企业中实行包括资信、资产、能力在内的各项可量化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可为银行提供煤炭企业外在及内在的一些潜在数据,同时为煤炭企业赢取更好的融资条件,从而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共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风险,风险是指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与期望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人们对某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企业风险控制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随着我国银根紧缩政策的执行,以及银行风险意识加强和任务指标考核等影响,往往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表示青睐,而对中小企业则较为冷淡,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此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物流业务是指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的资源,沟通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渠道,通过合理策划、设计和优化,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佳而开展的一种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经营相结合的一种商品交易模式。这一模式中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享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承担着最大的财务风险。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和上下游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核心企业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核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为了确保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安全运行,就必须找出其风险点,并针对提出其相应的对策。为此本文旨在分析这一业务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探索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必要条件

供应链物流业务既是一个物资流转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价值流转和信息流转的过程。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是企业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核心企业货权控制的主要形式。它在传统的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不仅集成了市场和制造功能,而且包括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功能。因此要有效开展供应链业务必须满足具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完善的可控物流监管配送网络体系;

第二供应链参与企业中必须包含生产性企业,即供应链物流服务的上下游客户至少有一家是生产性企业;

第三核心企业具有资金、信息、物流等资源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供应链物流业务中核心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环节有:资信调查、合同签订、付款、收货和在途、信用、收款、发货和开票结算等,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差错都可能造成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供应链物流业务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供应链物流业务过程的分析,探索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

(一)上下游资资信风险及控制对策

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企业必须全面掌握参与企业的资信,并作出全面评估,确保所有参与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而目前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信息来源的局限性,而核心企业急于扩大业务规模,或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对客户资信状况无法做深入的了解,无法确认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客户的资信调查主要靠业务部门对客户的了解。

为防范资信风险建议引入了中信保等成熟的商业信用评估模型,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了解客户的主要资信信息,建议对重要客户通过中信保资信调查,对客户资信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以确定其信用额度,将风险控制前移至业务发生前。

(二)货权控制风险及控制对策

鉴于目前整体经济环境不佳,而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若在业务合作中缺少对货权的实质控制,则会增加了供应链物流业务中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性;特别是对上家客户,在非现货交易的订单采购时,预付货款完全是基于对上家客户的信用预付,并无实际的货权控制;尤其是对于有些大宗商品采用从生产者到需求者直发的模式,控货权控制的风险更大。例如为钢厂采购焦炭的业务,合同签订后虽然核心企业尚未支付上家货款,但实际货已直发给下家,而下家也一直未支付货款,形成了实际的应付、应收账款。特别是由于这样的模式在没有开票结算以前不会通过财务账面反映,形成帐外的应付应收账款,容易掩盖风险的存在。

因此,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前提是核心企业必须具有可控的物流网络体系,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流程,对货权控制需要作出严格的规定。在合同中明确物流流程和控货原则,对货权控制作出严格的规定,将物流过程中货权的控制掌握在核心企业中;在具体管理中实行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的控制办法,通过业务、财务和管理部门的互相制衡,同时加强与客户对账,防范坏账损失风险。

(三)票据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目前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的核心企业多数是与钢厂建立双向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即钢厂是核心企业一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形成了较为特殊的票据关系,可能会出现多次票据背书问题,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

加强票据管理,制定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的要求,建立完善票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票据的取得、贴现、背书、保管等要求;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落实专人负责票据保管,定期核对盘点;规范票据贴现、背书审批流程,建立票据备查簿,严格执行票据法的规定。特别是加强商业汇票管理,防范连续背书过程中的连带责任。

(四)合同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由于供应链物流业务是一种新型的大宗品交易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业务运行方式随时可能变化,并且存在双向供应链的情况,合同具体执行过程中业务情况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合作要求,导致合同执行中出现一对多、多对多、合同交叉、客户交叉等复杂情况,造成合同后续管理困难,隐含大量的风险。

建议业务部门在操作过程中,力求避免合同的交叉情况发生,若业务情况发生变化,尽量结束前一合同后,重新签下一合同,减少环节过多,客户关系过于复杂的情况。同时也要防止逾期合同和长期挂账尾款的发生,以避免坏账的产生。

(五)业务保证金的管理风险及控制对策

供应链物流业务的开展中核心企业通过控制货权和业务保证金等手段规避自身的风险。一般核心企业会通过财务测算规定一个合理的比例的保证金(如18%),而目前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佳,核心企业急于扩大业务规模,或业务员为了自身的业务业绩,在实际业务执行中出现了低于合理保证金的合同;同时目前大宗商品如钢材、焦炭的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出现价格大幅下行阶段时,存在跌价造成的客户弃单风险。

建议在合同签订阶段一定要合理确定价格,规定合理的保证金,以化解跌价风险,同时在合同执行阶段要密切跟踪价格的变化,及时补足跌价保证金,防止跌价造成的客户弃单风险。

三、结束语

供应链物流业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大宗商品交易模式,本文对其概念、运行必要条件、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对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作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分析该模式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引起该模式的核心企业的重视,规避相应风险。

参考文献:

篇6

在国际贸易中, 银行与保险公司在信用保险业务进行合作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念。Clyde William Phelps(1961) 所著的《作为经营管理手段的商业信用保险》(Commercial Credit Insuranceas Management Toll), 这本专著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利用信用保险来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等问题, 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人员。Tom 和Wilson(1993)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失业率、政府支出等是对企业违约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Van 和Issouf(2010)建立了与企业资产风险和融资期限对信用保险融资组合影响的模型,分析了银行在企业不同营运状况下如何进行实际风险管理。高西有(2001)认为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的缺失和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严重妨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应加强建立全面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并努力完善社会信用管理和信用保险相关法律体系,从而推动我国信用保险业的发展。马子燕(2007)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开展信用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及措施。胡海清、张琅、张道宏(2013)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基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下,建立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相关收益主体策略的决策问题进行了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了系统动态演化图,而且进行了仿真研究。夏立明、边亚男、宗恒恒(2013)以A企业为例,构造了基于时间维的供应链融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将不同时间点上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的信用等级波动变化趋势,对银行规避放贷风险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煤炭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化解各种风险,对于实际中融资业务的开展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信用保险下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

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下,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A,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B1,供应链风险因素B2,煤炭企业因素B3,保险公司因素B4,领导管理因素B5,信贷员素质B6,监管手段因素B7。

(一)经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下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所以,我们将经营环境因素主要分为宏观经济、经济周期、政府干预、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商品价格波动六方面。

(二)供应链风险因素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道德风险、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风险、生产与采购风险、物流储存运输风险、法律政策风险、企业经营理念风险。

(三)煤炭企业因素

虽说这几年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业务经验不足,特别是在煤炭企业的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这一关键风险点上,银行仍没有建立精确、有效的审查机制。不同于已经具有国际标准化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国内贸易的模式和储存运输方式多种多样,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措施主要依赖于审核订单合同、票据单据、查验交货收货凭证等,一旦买方违约或企业其中一方出现道德风险,共同伪造贸易合同、供货单、发票、公章等,而银行又未严格调查核实,就会出现银行资金被套取的巨大风险。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的前提是贸易合同必须真实、合法、有效,一旦出现贸易合同不真实或其他虚假行为,保险公司将拒赔,最终损失可能由银行完全承担。所以,煤炭企业因素是银行考虑坏账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营运能力、贸易真实性、财务状况、领导员工道德素质、技术水平、产品实力六个方面。

(四)保险公司因素

信用保险业务涉及银行、保险公司、买方企业、卖方企业(物流企业)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具体有贸易契约、保险契约、融资契约、赔款转让契约,其中保险契约和融资契约具有完全独立性,融资契约以贸易契约为基础,保险契约与贸易契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赔款转让契约只有当保险公司同意理赔的情况下产生效力。但是,保险公司是否同意理赔主要取决于卖方是否切实履行了贸易契约及保险契约中规定的应尽义务,以及保险公司是否能复核其设立的多项免责条款。这些复杂契约关系的实际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保险公司是否愿意足额承保银行的风险。信用保险保单条款是由保险公司制作的格式条款,此类条款整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分配上必然更倾向于保护其自身利益。保单中存在大量保险公司的除外责任和免责条款,一旦客户或银行履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则有可能以此为由提出拒赔。

因此,银行在信用保险融资中来自保险公司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保单条款因素、保险拒赔因素、契约关系因素。

(五)领导管理因素

银行业务的扩展使银行面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机率增加,因而对银行领导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不断适应日趋变化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已成为银行管理者和员工的当务之急。作为银行领导者,应该引导员工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银行的成功在于善于合理的规避风险,而正确规避风险又取决于银行员工的自身素质。培训能使庸才变成人才,不培训,人才也可能变成庸才。只有把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岗位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银行与员工的双赢。同时,银行应该建立正确的激励制度,对成功完成业务的要给予大的奖励,做到惩罚分明。所以,领导管理因素可以分为绩效评定、人才培养、激励措施三个方面。

(六)信贷员素质

银行的调查人员在进行信用调查时未尽职,调查内容不充分,未对客户主体资格、授信支持性资产的合法性、足值性、有效性及融资用途进行核对,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保险公司对信用保险进行赔付的前提是卖方企业必须完全履行贸易合同以及保险合同中的各项义务。特别是保险合同中对卖方企业索赔的单证要求、时间要求非常严苛,在卖方企业、银行信贷员不熟悉保险条款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保险形同虚设、融资风险加大的后果。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前,应首先加强保险公司对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帮助经办人员熟悉保险条款、索赔程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时,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交流,持续关注卖方企业对保险合同各项义务的履行情况等。信贷员素质因素主要体现在业务知识、工作经验、法纪观念。

(七)监管手段因素

银行开展信用保险融资业务时,第一步是加强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审核。根据供应链融资中融资模式的不同,在面临每一种风险来源时,需要注意的风险审核点也不同。在前期进行信用调查时,常常会遇到融资企业不具备主体资格,客户提供虚假信息、资料,贸易背景不真实,购销双方的交易或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有问题,融资用途不符合相关规定等。所以,银行的监管手段对银行有效规避风险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里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和流程审核两方面。

二、结语

风险评价是信用保险下银行提供融资服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从实证结果来看供应链风险因素、煤炭企业因素是两大主要风险因素,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化解风险,降低损失。

(一)警惕来自煤炭融资企业的风险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主要是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时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银行应该从整体层面掌控融资企业的风险状况,警惕内需增长匮乏、外需不足、汇率波动幅度增大等对融资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当宏观经济存在下行风险时,更应密切关注融资企业需求的波动幅度,提前采取预见性的应对措施,合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

(二)合理规避来自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篇7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6-02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与一般的企业风险相比,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特征:(1)互动博弈与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2)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3)传递性。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

供应链风险管理旨在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规避或消除风险,可定义为“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协作,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来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脆弱性。”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处理技术,确保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二、供应链风险的辨析

风险辨析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它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它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过程。风险识别是指通过调查与分析来识别供应链面临风险的存在;风险分析就是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前提,而在进行风险分析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对感知风险的认识,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工作就是通过调查了解识别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及其来源,并对其进行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流程分析法、风险问卷法和财务报表法。

(1)情景分析法。常常以头脑风暴会议的形式,来发现一系列主要的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相关的影响供应链表现的风险因素。(2)历史事件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风险事件来总结经险,进而识别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般情况下,先收集一些产生不良后果的历史事件案例,然后分析总结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3)流程分析法。这种方法首先绘制出展现不同事业功能的供应链流程图,而且必需足够详尽包括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可供分析的供应链流程。这个流程图里的每一步都代表一个独立的事业流程,要弄清楚关于这个流程的细节,包括它的目的、如何进行、由谁来进行以及所以可能导致的失误。供应链流程图完成后,它就可以被用来分析并发现控制缺陷、潜在失效环节以及其他的薄弱环节。(4)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设计问卷,并送给供应链各组成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去填写,由他们回答本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5)财务报表法。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该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五种风险识别方法各自的适用性以及供应链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二是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大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从事经营和管理自力。供应链中的企业虽然是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的,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

三、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环境风险分析,二是内部风险分析,三是整体运行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环境风险分析

供应链环境风险主要指由供应链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国际、国内经济政策、法律等因素。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一般企业风险形成的诸多环境因素,还包括供应链风险形成的特殊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经营活动、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资金运动,是引发供应链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2)国内外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是指国际政治格局、金融次序和产业链结构等发生变化给供应链特别是跨国型的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国内经济环境是指如经济体制、行业政策、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的调整和变动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3)法律环境。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二)供应链内部风险分析

供应链内部风险是指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这一整体网链内部以及该网链中各个环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内部风险由包括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物流运作风险等,而每一个子风险组下又有一系列的具体风险。

经营决策风险即经营决策层风险,是供应链最高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经营管理的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包括:市场预测风险、经营及产品生产决策风险。

管理控制风险即管理控制层风险,是供应链的中间层次风险,主要是由于供应链节点之间选择、计划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风险,一般包括: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分销商选择风险、销售过程中的销售商选择风险、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管理控制风险、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物流运作上表现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存货统一管理、联合计划。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生产过程、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合作”失误,这些“合作”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风险分析

供应链整体风险是指影响供应链整体运行的风险,主要由追逐盈利目标风险、供应链契约风险、信息处理风险和资金运行风险等构成。

利润是供应链各环节能够凝聚在一起的驱动力,在供应链的整合中,利益的协调要优先于信息的透明。在控制和整合供应链资源时,总能找到新利润增长点的环节往往能够成为“链主”。供应链各环节都希望成为供应链上的“链主”企业,在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速度。在那些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共赢”机制的供应链中,“链主”似乎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占用供应链中的资源,甚至可以占用、挤压乃至“盘剥”上下游资源。在供应链中当某一环节“独赢”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导致该供应链中某一个或某些“链节点”断裂,出现整个供应链崩溃的风险。

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各环节合作的基础。现在企业之间的契约形式一般是“委托”制,即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

供应链契约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契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契约风险又可分为:事前不对称契约风险与事后不对称契约风险,即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契约风险又可分为: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与隐藏行为契约风险。

隐藏信息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委托”契约关系中由于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风险。隐藏行为契约风险主要表现为败德行为产生的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制造商的潜在费用。

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信息失真,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信息可获性、信息完整性、信息可用性和信息关联性等风险。从产生风险的原因看,供应链信息处理风险可划分为:技术缺陷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供应链运作产生的信息处理风险――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经营生产过程中,资金流是从物流的末端用户端,经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一直流到供应商。资金流的畅通对供应链上各节点都至关重要,资金流在运行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一节点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受阻。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营环境的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供应链层数的增加,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供应链的结构日趋复杂,而供应链的复杂性导致供应链的风险。

要实现供应链高效安全地运作,就必须针对供应链内外潜在风险而实施恰当的战略和行动来减少或化解风险。如何更好的认识风险因素和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识别归类供应链的风险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日进.供应链的合作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2]易海燕.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篇8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23 -03

一、供应链风险的概述

供应链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时间内,由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影响了供应链预期中的正常运行,使供应链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它影响和破坏了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它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独特性,供应链风险具有不同于普通企业风险的特性。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实际运作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二律背反性。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出现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即所谓“牛鞭效应”。而且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就越低下。

二、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及其来源

对于供应链风险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各个研究者给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此结合自己的观点阐述一下。根据风险来源,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内部风险

1、信息传递风险

由于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日趋复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也逐渐降低,从而导致供应链行为主体决策的失误,引起供应链上传递的风险信息。

2、道德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成员都是独立的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自己目标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举动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比如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然而供应链将所有的成员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最终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必将影响整体供应链的道德水平和消费者的利益。

3、信任危机风险

供应链中的企业有时不能充分地相信合作伙伴,彼此猜忌,导致彼此所持有的信息不能共享。而有的企业更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遵守合同的规定,给合作伙伴带来损害。这些常常会导致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破裂,给供应链带来经营管理上的风险。

4、物流运作风险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发展就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容易会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5、企业差异风险

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成员组成的,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文化制度和核心价值观都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会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仅会造成供应链上的混乱,还会在企业之间产生各种各样难以协调的矛盾。

6、分销商的选择风险

在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甚至解体。

7、生产组织风险

如果生产计划安排得不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8、采购风险

市场上的需求博弈使得供应链上出现了独家供应商。独家供应商制作成本较低,供货也比较稳定,因此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会选择独家供应商。但是供应链上的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9、质量风险

各企业在保证自己产品质量的同时,却无法确保企业供应源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出现异常,不仅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也会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外部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

地震、暴风雪、洪水等这些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供应链的严重中断。

2、经济危机风险

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上升。经济的波动越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越大,甚至会使供应链中断。

3、政治变动风险

政府实施某项政策会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社会公众、机关团体及社会媒体的反应及做法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风险。

4、法律风险

国家在完善法律的过程中,对法律法规会做出一些调整和修订,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负面的影响。

5、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

小的如交通事故、停水停电等,大的如政局变动、意外的战争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6、市场需求风险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这就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7、货币风险

如果预期的汇率浮动发生变化,导致采购品的价格上涨,或者公司错过了以低价购入货品的机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货币风险。

三、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由于供应链上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且一个细节的变动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供应链上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这对于供应链的流畅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这与企业成员的利益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来评估

经济波动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大,企业可能会出现原材料短缺或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也可能使某些供应链发生中断。但经济波动,产业政策一般是长期的,风险一般较容易控制。

2、不可预见的因素可以通过以往的数据进行预测评估

比如,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的大致概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据,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评估交通事故导致供应链的风险大小。

3、供应商评估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主营业务的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综合考察

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链影响最大,因此应对供应商尤其是与供应材料有关的任何变化给予充分重视,建立一套充分的评估机制。

4、信息错误导致供应链的运作风险,可以从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手段、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处理能力多方面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二)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的步骤如下:

1、表格设计与调查

(1)首先划分供应链内外部风险的指标,并根据确定的指标设计表格;

(2)根据抽样调查原则,对各行业的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4)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挖掘,自动发现奇异值,总结出特征指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初级指标体系。

2、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

(1)把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

(2)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出新的分析变量,以企业在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3)找出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将它们作为构建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依据;

(4)计算出各企业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企业在供应链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

(5)再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和,便可作为评价整个企业供应链风险强弱的标准。

3、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按一定要求筛选出最主要的几个因素作为评估模型的构成要素;

(2)确定评估模型的结构和各个要素在模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3)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该模型各个要素取值的有效范围、测试标准和适用场合;

(4)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随机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使用这些样本中的数据对构造的模型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模型做出必要的修正;

(5)最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模型动态地对供应链企业风险进行动态地测定。

四、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尽管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内、外部的因素,供应链上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开风险,以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

(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灵活的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多种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使用EDI、ERP、Internet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加快信息的反馈,减少信息的流通环节,建立成熟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供应链所需求的信息完整、可靠和安全。

(二)设立多供应商、多供应渠道的多头供应链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

设立多头供应链体系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给。而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不仅保障了企业取得物料的及时性,也可确保供应商供货的质量水平。

(三)重视柔性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管理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要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对供应链上出现的道德风险,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原来更大的收益,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虽然都是相互独立的有着各自利益的实体,但是他们却是一条链的整体。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需要各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退,共享利润,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六)制定发生供应链风险的应急措施

供应链往往难以避免地发生一些突发的风险事件,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对风险的发生做好充分准备,提早制定应急措施,以便能在风险无法避免的时候将损失降到最小。

五、小结

篇9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导致了供应链系统的不断变化和管理的巨大风险性。在全球著名咨询公司Accenture对151个供职于收益超过1亿美元的美国企业的供应链专员开展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在不断增加,并且使供应链从突发事件导致的失效中恢复的难度日益加大(王世雄、徐琪、郑兴旺,2010)。因此,对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发现潜在风险并且伴随着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过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Kleindorfer(2005)将影响供应链的设计和协调的风险划分为两类:供应和需求协调的风险和正常活动中断的风险;Barbara Gaudenzi(2006)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顾客价值为目标分两阶段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分析,为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提供了帮助。但却很少有人从突发事件这个角度来研究供应链风险识别。基于此,本文以突发事件为基点,研究在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问题,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模糊熵法定量地识别关键风险,从而为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和控制研究打下基础。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辨识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是风险识别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过程。马士华(2003)把供应链风险因素总结为两大类: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Bailey(2004)把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运作风险三大类,在这三大类风险的基础上又划分出21种风险;张以彬、陈俊芳(2008)通过从供应风险、协调风险、需求风险建立一种识别框架来识别供应链风险;金妮(2011)运用SCOR模型从需求风险、供应风险、运作过程风险、环境风险及制度风险建立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的是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供应链风险,但并不能完全脱离一般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借鉴以前的研究,同时还要考虑突发事件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突发事件常常孕育于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供应链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外部风险的主要来源;供应链在供应、需求及合作关系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供应链的运营障碍乃至崩溃;突发事件发生时,供应链的信息系统面临巨大的考验,关键信息的外流、信息流的断裂等都严重威胁着供应链。因此,本文从环境风险、供应需求风险、合作风险、资金风险和信息风险五个方面,来构建包含20个风险指标的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具体内容为:

(一)环境风险

突发的政治风险I1、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洪水、 暴风雪等导致的自然环境风险I2、经济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导致供应链受损的经济风险I3、不可预料的国家或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I4。

(二)供应需求风险

供应商的不可选择性I5、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I6、信息扭曲的牛鞭效应风险I7、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需求预测风险I8、关键客户的不稳定性I9、突变的竞争因素等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动风险I10。

(三)合作风险

合作伙伴的信用风险I11、合作伙伴泄露核心能力的可能性I12、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如中途退出等)I13、合作伙伴之间发生重大冲突的可能性I14。

(四)资金风险

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I15、资金周转不及时导致的风险I16、合作伙伴不能按时投资或提前撤资的可能性I17。

(五)信息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I18、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带来的风险I19、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风险I20。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构建

(一)指标的量化处理

由于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非常有限,所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考虑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量化值可能处于一个区间内,而非一个确切的值,所以要求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三个量化值:下限值、最可能值、上限值,从而得到初始数据矩阵S,其中,第j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的量化值为[aij,bij,cij],i=1,2,…,20,j=1,2,…,m。并确定m位专家的权重集V=[ν1, ν2,…,νm]。

篇10

1 引 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沃尔玛、Carrefour等厂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 Martin 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据Michi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强于传统的买卖关系,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系统中各类风险不能准确评估和管理造成的。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受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许多研究成果。Kraljic早在1983年提出的采购组合管理框架中,就已经考虑了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供应中断问题。Smeltzer and Siferd( 1998)借助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供应风险管理,提出积极主动的采购管理就是供应风险管理的观点。此后,Sheff( 2001)、Harland( 2003)、Deloitte( 2004)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供应链风险因素及识别问题。Hallikas( 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角度,定量化研究了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供应链风险做了多种分类,并提出了测度供应链风险的各种方法。如马士华( 2003)的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划分,晚春东( 2007)的系统风险划分等。丁伟东等在2003年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周南洋( 2008)提出了基于OWA算子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综上,以前的学者大多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某一方面和单一方法的识别与评估,缺乏从企业集团化发展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并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2 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2.1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它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1。

2.2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2。

3 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供应链风险识别使我们认清了集团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形态,而有效防范供应链潜在风险可能给集团供应链运营系统带来的利益冲击,则需要对供应链系统风险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借助必要的模型方法对供应链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测定或估算,并依据供应链风险等级选择安全对策,最终达到削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量纲各异的指标及指标群构成,用于全面反映供应链系统存在内外风险的可能性程度。基于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本文构建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1)反映供应链内生风险的指标:合约信任度X1、信息差错率X2、不良采购率X3、供应中断率x4、交货延迟率x5、合同履约率X6。

2)反映供应链外生风险的指标:价格波动指数y1、销售波动指数Y2、突发事件预警指数Y3。

上述各指标的涵义及赋值方法如下:

合约信任度:反映供应链合约方可信任程度的指标,供应可信性反映了整个供应链提前或按时交货的能力。该指标值增大,表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可信度增高,供应链系统越可信。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提前或按时完成的订单数÷总订单数)×100%。

信息差错率:反映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情况的指标,供应链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会呈现“牛鞭”效应。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程度与供应链链长有关,节点企业越多,信息传递失真的程度会增大。该指标数值可通过链长与信息阻尼的关系间接求得。

不良采购率:反映采购有效性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不良采购批次÷总采购批次)×100%。

供应中断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因供应物流中断而停工待料的时间÷产品计划总生产时间)x l00%。

交货延迟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物流配送延迟的次数÷计划物流配送总次数)×100%。

合同履约率:反映供应链合作机制保障程度的指标,合同履约率高表明供应链合作机制稳定可靠,合作方之间诚信度高。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履约合同数÷签约合同总数)x100%。

价格波动指数:反映物料供应市场稳定程度的指标,物料供应市场特定价格指数是根据某一种或一组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平均计算而成的,它反映某一特定种类或特定组合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本指标数值可由统计调查报告中获得。

销售波动指数: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销售稳定程度的指标,稳步上升的销售量预示着企业对顾客需求识别的准确性。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计算期销售量/基准期平均销售量-1)×100%。

突发事件预警指数:反映供应链系统应急体系构建程度的指标,其数值通过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和应急体系建设投资额换算得出。 4 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是将描述供应链风险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化成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给出该供应链系统存在风险程度的一个总体评价。由于各评价指标在风险评估中地位的非等同性,必然存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赋权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通过迭代步长的加速递增,既可以增加指标权向量的符合性又能提高运算效率。

4.2 评价指标风险值的确定

一般的概率统计估值,每次试验所得为相空间中某个确定的点。若放宽条件将得到相空间上的一个子集,谓之集值统计试验,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在风险评价中对应专家对风险大小判断的一个区间估计值。

式中 Ai为第i个风险指标的权重;石i为专家对第i个风险指标的评价值;F为供应链系统风险的总评价值。F的取值范围在[O,1]之间,分值增高,预示供应链系统风险加大。本文设定供应链风险的四个参照等级标准,其对应的F取值范围见表3。

4.4实例应用

应用对象为胶东半岛制造业一供应链系统,通过综合调研得到应用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依照评价步骤,聘请七位专家对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迭代优选及概率区间估计,运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对各风险指标进行迭代后的结果见表4。

进一步,各专家对风险评价指标估计的概率区间,以及根据公式(3)、(4)、(5)计算所得的供应链各个指标综合风险概率见表5(含专家分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