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篇1

 

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管理科优秀公务员个人事迹材料**同志于199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分配到**市国土资源局工作至今。,他所带领的科室被评为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先进单位,他本人被评为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先进个人。一、积极推进改革,规范土地管理土地参与国家宏观调控以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他积极研究政策,完善配套制度,逐步规范了我市土地管理。一是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实现净地出让。在他的建议下,我市成立了**市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负责审核下一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及收储资金的落实等工作。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总量控制,政府垄断,净地出让,招标拍卖”的目标。通过全面落实收储制度,真正实现了净地出让,极大的促进了我市土地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实现收支两条线。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改变了我市土地出让总价款坐收坐支的做法,必须首先按规定足额安排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不足,其余资金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以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为此,在他严把关口,在招拍挂中标确认书中明确综合地价的具体内容,杜绝坐收坐支事件的发生。三是勇于创新,大力推行联合办公制度。原来我们每个建设用地报件从接到用地单位申请到组件呈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遇到情况负责的甚至需要两个月,自从他到利用科后,大力推行联合办公制度,在较好协调各部门间关系的同时,又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将用地审批时间缩短到半个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得到用地单位一致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工作形象,曾多次被评为“**市土地管理先进个人”。

二、合理配置资源,增加政府收益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减少增量、提升质量”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确保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充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一是科学供应土地。他带领科室人员,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提出了我市合理的土地出让价格,进行基准地价调整,我市土地出让价格上涨控制在10%以内,确保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二是合理供应土地。在参加我市各种建设项目审批时,他都能本着“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对项目用地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三精药业有限公司一次性申请用地50公顷,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闲置和浪费,他提出根据建设速度和生产需要分期供地,控制建设用地数量,一期上报25公顷的意见,得到了认可,即保证了项目用地需求,同时避免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三是公开供应土地。为实现“黄金地段”“黄金价值”,他带领科室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对经营性用地招拍挂采取公开决策、公开计划、公开地价、公开竞价程序、公开接受监督、公开出让结果等“六公开”办法,依法阳光操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证了政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全市实现土地收益18亿元。三、深入调查研究,破解政策难题随着土地管理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审批管理越来越严格,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程序逐渐规范,然而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地问题成为我市的棘手问题,他对这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积极研究国家土地政策,并积极向省厅请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得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他平时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撰写的《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调研报告》被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评为优秀调研成果奖;《我国土地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黑龙江土地》上公开发表;《关于征地有关问题的研究报告》获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优秀调研报告奖。**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十余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篇2

(2)安全性能好:用户根据自己拥有的角色不同能够访问到的数据表格的权限也不相同,从而在程序设计级别做到了预防非法操作[4]。

(3)使用方便:采用B/S模式,用户操作都在在浏览器上进行,只要用户能够上网,就能够使用该系统。

2系统功能设计

2.1系统技术路线

系统选用.NET框架(.NETFramework)作为开发平台,使用进行系统开发,开发语言选用C#,三者的结合性很高,这样可以确切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延长生命周期。并且该平台通过基于开放标准(例如HTTP、XML和SOAP)的远程体系结构简化程序开发的需要。更容易在要求互操作的混合环境中重用、开发和部署组件而简化组件集成。能给大型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带来对支持可用性、可管理性、可伸缩性和互操作性的Web服务的需求。

2.2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3-TierArchitecture),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模块之间的依赖,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便于后期的维护。在部分功能模块中还采用了AJAX技术,可以使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做到异步传输,页面无需全部提交,只需在局部刷新即可,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效果[5]。

2.3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申报、审核、验收等,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到成果的各项报奖管理、科技人才的申报与管理、专家筛选与管理、上报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系统自身管理等,流程复杂且互有交叉,并且在流程中间还有用户的参与,因此系统的流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体验,做到按需加载数据,简洁高效,同时系统还具备了清晰的导航、标识和检索系统。

2.4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评审专家库管理、上报信息报表和系统管理等。在对以上功能更具体和细化的分析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这里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功能模块。

(1)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

该模块是对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用户通过该模块可以对硬平台在申报、初审、验收等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用户在输入完某环节的信息后,经过相关管理人员核对并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创建下一环节的记录,记录中的对应信息会直接复制上一环节中的信息,无需重复输入,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对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各环节中的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除了在审核通过后可以自创建新记录后,还可以对项目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查询,更方便用户使用。

(3)评审专家库管理

主要实现对专家信息的维护和对评审专家的抽取。评标专家可以通过登录本系统,对自己的信息数据进行查阅与校对,同时系统管理员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在抽取专家时,系统会照抽取条件抽取出候选专家,对候选专家进行随机抽取,抽取生成最终评标专家,通过自动发送短信与该专家取得联系,目的是确认专家是否有时间参加评审工作。随机抽取阶段是通过设定的评审专家的抽取条件,对评审专家库进行随机抽取。为保证业务要求同时保证公正性的需要,只有在所需条件满足后才可以进行随机抽取。系统会对抽取出的专家发送短信进行确认,最后生成最终的评审专家。

(4)上报信息报表

系统会按照已规定好的表格内容与格式,自行查询并统计有关项目的数据,生成上报报表,同时用户也可以对其中的内容做适当修改,生成的上报报表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直接在线预览或打印。

(5)系统管理

除了用户的登录注销、信息修改等基本功能外,系统管理还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用户权限管理。首先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使用的系统模块及其操作权限不同,用户的最终使用模块范围以及其操作权限是根据其所具有的角色叠加得到的,更方便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

篇3

关键词: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SOA

Key words: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nterprise information;SO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6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勘测单位在人才、装备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业务范围和来源也大幅增加,单位内部的日常管理也日渐庞杂,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频繁,单位领导和各部门的办公以及决策使用的信息需更加丰富、准确、及时。而当前,大多数勘测单位的各类管理办公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人工的、高消耗的传统模式,或仅仅实现了部分办公自动化(即OA),普遍存在信息流转高度依靠人力,信息传递介质基本依赖纸张,信息传递速度慢,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等缺点,容易造成以下后果:①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②信息安全和可追溯性差;③制约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急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办公管理、业务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种管理类型集成起来,在一个系统中通盘管理。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降低办公成本,规范勘测项目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产生经济效益。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是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直属的事业单位,拥有国家地籍测绘等7项甲级资质,2项乙级资质,主要开展了以遥感监测、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的“3S”技术集成服务,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调查规划创新型服务和以土地勘测、房屋面积测算为重点的便捷化服务。

至2012年8月,全院设有5个职能部门,10个业务部门,11个派出机构,2个科研平台,并下设国有高新技术企业1个。

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1 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理解勘测单位的组织架构、业务特点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设备和已有基础,本着急用先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完善的原则,以办公管理为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最终形成适合本勘测单位特点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系统化、一体化、标准化的思想,首先建设网络支撑平台,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基础支撑;然后在此环境上搭建工作流引擎、智能表单设计器与报表生成器等通用组件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外部接口,最后在此基础上建设办公管理等模块,体现在各自的专题门户中。

2 系统主要功能

综合管理办公平台主要在办公管理、业务管理、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党团管理、工会管理等8个方面都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图2)

2.1 办公管理 办公管理模块是日常使用的重点,除实现传统的收文和发文等功能外,还包括上级指示(电话)、政务督办、固定资产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办会申请、会议室管理、车辆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办文、办会、办事的网上流转。

2.2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按照勘测项目管理的全流程进行设计,同时以此为核心,纳入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

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子模块、项目实施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档案调阅子模块和台账管理子模块等。

2.3 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也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业务管理模块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工作的特点进行了设计,也纳入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子模块、项目实施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成果管理子模块、科技论文管理子模块和台账管理子模块等。

2.4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监管和实时更新。主要包括职员信息管理子模块、日常事务管理子模块和薪酬管理子模块。

其余的模块其功能特点相似度较高,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

3 系统主要特色

3.1 SOA框架 系统统一的设计和实现完全基于SOA面向服务构架,将人员机构管理、授权管理、任务管理等各共有的基础组件功能封装成粒度合理的服务,尽可能实现基础功能的复用。

3.2 文档编辑安全控制技术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Microsoft Word 作为文件的编辑器,拟稿、审核、修改等工作均可以在线完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限制用户的编辑行为,同时提供了“修改痕迹”功能,可以随时查阅领导修改和批注的要点,也可以随时恢复公文的修订过程。

3.3 业务流程的构建和优化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依赖计算机程序化的流程,但现实工作中并没有现成的流程图可供使用,因此必须将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初步构建起符合单位特点的流程框图,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优化,如针对拟稿类型多样的情况,单设了“材料起草”流程,交由办公室来判断文件的类型,从而启动相应的发文流程。

3.4 内部逻辑关系和数据分析的实现 对于勘测单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等都涉及到很多数据,以前依托手工进行处理的情况极易造成前后不一、上下脱节等问题,现在通过加入判断语句,可以迅速实现预警预报。通过数据的集中管理,可以快速实现月度产值分析、质量动态监管等管理功能,可有效地进行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勘测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提高办公效率、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够全面梳理各个管理环节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促进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文件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促进事件的高效运转。三是能保障院内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协同办公。四是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的无纸化运转,节约了办公经费,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炳中.国土资源部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3):3-6.

[2]周琦.建立北京矿治研究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J].矿冶,2008,17(2):117-119.

篇4

1.1我国当前国情的要求

现如今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国土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现在发展的现状,人均矿产资源更是不足,资源浪费严重,也写现象的存在就更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紧张。

1.2有利于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还无法满足国土资源的发展现状。国土资源方面科学技术应用不高的表现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强,地质科学仍然处于过渡阶段;第二,本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以及精密仪器需要进口;第三,相关的科技创新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1.3有利于创新源动力的激发

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必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国土资源创新的原动力。当前国土资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需要面临供应紧张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比较激烈的矛盾,是国家的国土资源得到安全保障。

2构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途径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技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技需求,才可以针对需求开展各种研究,得到需要的成果;科技创新则可以把相关的成果直接进行转化,进而为国土资源事业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则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1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

国土资源科技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划分为社会需求、管理需求和国家需求三个方面[2]。社会方面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主体进行构建,比如矿产开发的企业需要的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科技方法,而 地质勘探企业则是需要更加先进的成矿理论。管理层面的需求,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发挥国土资源管理中科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的需求则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中需要注意对科技需求反馈机制的构建,从而为国土资源的长远发展提供获取和捕捉信息的渠道。

2.2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平台、充足的资金以及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具体构建的过程如下:第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积极的建设一些重要的科技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等,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使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项目,比如地质或者地质等,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起可操作性。另外也要建立水平更高的研发中心或者是科技创新孵化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第二,科研主体创新制度的建立。此种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相关的科研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最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了,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种类型的创新协会。而公益性的视野单位则可以探究现代化的科研所制度,在人事制度管理和经费制度方面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理论的主要研究基地,所以要加强对新理论的研究,加快技术转化应用。

2.3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的构建

第一,需要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制度。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可以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可以将地质学会、土地学会等相关单位作为纽带,加强和国内外科技组织之间的联系,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上的重要科研计划中,建立跨部门的科技立项以及攻关制度。第二,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完善。为了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咨询服务系统,使大型的仪器设备实现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建立起国土资源相关的服务和数据共享中心,使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料可以快速的和实现网络共享,使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成果可以进一步的扩展和使用。第三,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建立。通过对科技政策和专项工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评估,提高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而科技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国土资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林娜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

篇5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39-02

1 地籍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是以宗地为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管理方式,主要记载国土资源在二维平面空间的信息。二维基础数据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而且在应用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

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地籍,其理论基础是同一宗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权籍一致性。在二维平面空间,通常采用投影方式或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方式,将三维权利实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投影或分摊的方式来代表其权益范围进行登记。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不断集聚,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地表为核心的国土权利法规和地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占用有使用,特别是当与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关的空间归属权不同时,基于二维地表的传统土地登记和地籍系统将无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权利空间。

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的情况定为一宗地,称为共用宗地。大多数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无法划清界线(如地下管线、高层建筑),比如在对城市中林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内部权利划分和管理时,利用二维空间数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无法对其权属进行清晰管理;另一方面权属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引发了很多权属争议事件。

3 地籍管理新要求

国土资源是一个多维度、多空间的概念,包括了土地、矿产、地质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领域,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如城市土地立体利用、立体地价评估、空间权、地下空间权的使用等,都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三维特性,也有必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反映。从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现代地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利用模式变迁的轨迹,但这个变迁过程仅停留在国土资源平面利用的范畴。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国土资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这个变化也必然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体现,而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维国土资源模型。

4 三维技术

目前三维市场主要有三种主流三维构建模式:传统建模、三维实景(街景)、全景真三维建模。

人工建模通过单个建模再场景整合,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主要表现在三维场景的美观上。但技术路线决定了数据先天的缺点:(1)由于虚拟建模,造成了大量城市信息缺失,即使精细建模也只是对重要建筑、重要区域进行精细表达,无法做到城市完整信息的真实还原。(2)精细建模的模型可以用Lidar来保证,但其纹理多通过人工拍照获取,对于高层建筑纹理基于通过复制形式贴上去、这就决定了三维模型上每个点的精度无法保障。

三维实景即为街景,2007年goolge为解决虚拟三维建模向真实的三维影像过渡,而提出一项技术。街景是一种通过街景车拍摄街道两旁360°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经过处理上传至网站,供访问者浏览。这与2D平面地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原本无聊的地图更加生动,更有阅读性和娱乐性。但街景作为过渡性技术,其它技术特点也局限了其应用的范围:(1)街景只是沿街的信息,无法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完整的体现,如非沿街区域、小区内、院内,即使沿街区域,由于中国城市沿街植被较多的特点,也无法对沿街的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2)街景作为360°拼接的照片,无法对空间体进行三维旋转浏览、三维空间分析,也决定了其应该范围只能局限在互联网(公众浏览)、城管(沿街部件管理),无法在GIS行业进行深入应用。

全景真三建模通过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多角度倾斜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快速自动化的建立地面三维模型,真实反映城市三维影像,作为近几年快速成熟的新技术,其真实、完整、高精度三维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单位的追捧。

在全景真三维影像建模生产工艺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技术该技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 (IMU)/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誉,作为近几年在测绘领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新型技术,成为三维城市建设的一把利器。激光扫描对天气情况要求低,雾霾天也可以进行作业,这在国内当前天气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高精度的特点也保证了三维数据精度的可靠性,长久以来三维建设因为没有测绘精度保证,三维应用都停留在展览、显示等层面,没有深度的行业应用。全景真三维技术也真正解决了长久以来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基于三种主流的三维技术本身特点,针对大量国土资源土地登记、征收、出让、开发等管理要求,全景真三维建模无论在是数据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权属清晰界定、土地登记管理,还是在为其它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国土管理“一张图”,都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 真三维国土资源管理

5.1 二三维地籍管理

随着城市聚集效应加强,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向立体化利用延伸,各综合性大楼、建筑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通信设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间,由于分层开发利用,造成分层属性不同的权利人,给当前基于二维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采用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二维地籍登记中不能解决的复杂权属情况则能够通过三维系统进行登记,形成二维宗地平面与三维体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5.2 不动产登记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业及农村承包土地。组成的。目前土地登记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利用状况登记缺失状况。诸如商业高层建筑内部权属信息复杂、建筑顶部建造的通信设备、日益增多的电缆设施等。

建立基于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维模型,lidar直接获取模型三维坐标,三维登记地籍图通过界址点、界址线、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体几何特征,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三维宗地以体宗地为基本单元,用体积度量,精确描述立体空间中的三维产权体。按照不同楼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籍登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建立三维地籍库,反映三维产权体的基本情况,相比传统二维地籍库的信息要丰富许多,能够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体空间的权利。

5.3 三维地籍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地籍库,系统能够进行综合查询,实时准确的掌握任意体宗地的平面和空间土地登记情况,当输入土地使用者名称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需要查询的宗地,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积宗地土地利用情况,并采用列表方式显示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证号等信息。同时,该功能还能显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如宗地分割登记情况,当鼠标指向小区内某栋建筑物的任意区域时,系统就会自动告知该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分摊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该功能将实现空间产权的清晰化管理,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5.4 地籍动态监管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跟踪和监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项目,审批地块颜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清晰地显示建设项目获批后,宗地空间内部建筑物及权籍信息的变更过程,在建设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与登记信息发生出入后,系统将自动报警,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审批项目的全周期、立体化监管。

6 结论

全景真三维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行业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按照地理三维坐标组织管理空间信息,将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准确划分界定,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为建立城市空间信息与国土资源管理登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模拟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土籍登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为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精细化的工作平台和科学的决策支持,极大提高了国土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艾东,朱彤.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130-131.

[2] DimopoulouE,GavanasL,ZentelisP.3DRegistrationsintheHellenicCadastre[C].The23rdFIGCongress,Munich,Germany,2006

篇6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篇7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79-02

为促进国土资源管理适应经济新常态,在搜集濮阳市2011-2014年国土资源管理综合统计数据基础上,对濮阳市国有建设用地供需、收益、耕地保护、涉土执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

一、国土资源管理总体趋势

2011年以来,濮阳市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大力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形势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供地结构不尽合理,工矿仓储用地供地面积比重较大,房地产供地同比下降幅度大,违法用地单宗面积小、宗数多、难执法等问题。

(一)国有建设用地审批情况

濮阳市新增建设用地获批面积与往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仍趋近十年来第三高,显示濮阳市城市建设和项目投资仍然强劲。省厅下达濮阳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60公顷,争取省厅追加指标57.87公顷,全年使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717.87公顷,同比下降40.5%。全年获批建设用地1512.23公顷(批次用地1291.52公顷,单独选址用地220.71公顷),同比下降6.34%,其中农用地转用1117.1公顷,同比下降11.08%,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791.51公顷,同比下降29.24%。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濮阳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地总量为586.69公顷(出让供应总面积为399.48公顷,划拨供应总面积187.22公顷),同比下降71.03%。其中商服用地34公顷,同比下降48.19%;工矿仓储用地229.00公顷,同比下降58.45%;住宅用地190.53公顷,同比下降44.81%;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133.16公顷,同比下降87.47%。

(三)主要地类价格走势情况

濮阳市住宅、商业、商住、工业用地平均价格分别为1418元/平方米、1159元/平方米、1849元/平方米和266元/平方米,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48%、1.35%、0.78%和0.56%,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38%、20.5%、4.29%和4.79%。从近4年年平均地价走势看,商业、住宅地价起伏较大,商住、工业地价平稳增长。2011年全市住宅用地市场为刚性需求,住宅地价较高,随着全市房地产市场供给饱和以及全国房地产市场走低影响,2012、2013、2014年全市住宅地价持续走低。

(四)耕地保护情况

濮阳市完成耕地储备项目投资8925万元,新增耕地2.4万亩,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申请土地整治项目资金5.14亿元,整治土地4.22万公顷,新打机井1061眼,修筑田间道路263.4千米,新建桥梁173座,营造防护林49495株;年内新增综合整治试点项目12个,累计实施42个,争取补助资金9820万元,预计可节约建设用地指标320公顷。

(五)涉土执法情况

濮阳市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39件,同比下降5.16%,涉及土地面积39.47公顷,同比下降57.33%,其中耕地面积28.59公顷,同比下降44.67%。立案147件,结案147件,收缴罚没款2052.28万元,没收建筑物面积65.6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面积43.35万平方米,党政纪处分238人,追究刑事责任3人。土地违法出现新动向,道路、社区和宅基地违法用地宗数多,所占比重较大,该类违法用地拆除困难,给土地执法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六)涉土情况

濮阳市共收到来信来访件183批次、531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7.67%、15.58%。其中进京访33批次、171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9.23%、20.83%,分别占总件数和总人数的18.03%、32.20%。

(七)地籍管理情况

濮阳市完成集体土地调查总面积4137.30平方公里,乡镇75个,街道办事处7个,行政村2980个,村民小组9678个,集体土地所有权34239宗。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工作已完成90%,调查面积55073.46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10106宗,调查面积2526.15公顷。

二、存在问题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占补”平衡日益艰难

随着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的减少,补充耕地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占补平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华龙区和开发区占补平衡问题尤其突出。目前,濮阳市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仅剩1733.33公顷,且大多零星分散,不易开发。

(二)土地供需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调整压力显现

2014年生产性用地需求虽然有所减缓,但从长期来看,规划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生活性、生态性用地需求显著增加,总用地需求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目前剩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012.31公顷,剩余城镇工矿用地规模7442.13公顷,按2011年到2014年近四年用地需求情况测算,剩余的城乡建设用规模只能保障未来三年需求。

(三)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近年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宅基地浪费问题普遍。目前,濮阳市农村村庄内部约有15%以上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208.96平方米,个别农户宅基地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二是土地低效使用问题突出。濮阳市单位GDP耗地量为74.37公顷/亿元,八个产业集聚区平均投资2271万元/公顷,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节约集约要求。

(四)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土地违法问题仍较为突出

根据2014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图斑数据,濮阳市疑似违法图斑占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了46.46%,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15%、省规定10%的问责比例。

(五)增减挂钩拆旧压力与日俱增

由于“重建新,轻拆旧”,甚至有的县(区)“只建新,不拆旧”,已严重影响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此类情况共涉及23批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新面积669.45公顷,应复垦面积640.18公顷。其中2014年已到期4个批次,2015年将到期15个批次,2016年到期4个批次,拆旧工作均没有进行。

三、工作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国土资源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继续压缩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尽快将梳理优化的29项业务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具体操作细则,严格贯彻落实。二是抓紧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控制、部门协作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用地规模为边界,尽快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划合一”工作。三是积极争取试点,大胆制度创新。积极争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享受优惠政策,树立试点成功就是亮点的理念,用足用活政策,用政策引领,加快制度创新,为国土资源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缓解资源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用好用活政策,盘活存量用地。用好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政策,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为保持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强化土地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高于其他规划,一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擅自改变。

(三)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新平台

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尽快协调有关部门,把耕地红线、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红线落实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二是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切实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土地执法监察。认真落实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目标和动态巡查责任要求,对典型案件严肃查处,对有关责任人严肃追究,对新增违法用地“零容忍”,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用地的高压态势,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

(四)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尽力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严格征地程序,开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专项督察工作,坚决杜绝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等损害被征地农民利益的行为。二是全面执行已出台的涉土问题工作意见,依靠县(区)政府大的力量,认真做好排查化解工作,把问题消化在当地,解决在初始。

参考文献:

[1] 濮阳市新区规划(2012―2020年).

[2] 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3] 《濮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相关专题》.

[4] 赵 君.新形势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分析[J].城市地理,2014(16).

[5] 赵玉玲,朱跃华.土地利用的弹性规划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

[6] 陈肇雄.准确把握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J].国土资源导刊,2014(2).

[7] 卢佳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2014(32).

[8] 李 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

篇8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212-02

0 引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国家对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的审批日益严格。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很多关于GIS在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执法监察等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孟凡荣等论述了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审批系统中GIS的应用[1],王慧珍等论述了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建设用地管理中的应用[2],谈媛媛等介绍了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的总体架构[3],张云鹏等介绍了GIS技术与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的无缝集成[4],孙亚琴等论述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中GIS和工作流的集成应用[5]。韩杰,江鹢,于冠男等论述了GIS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6-8]。目前大部分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功能局限于申报审查材料的表单填写、附件上传和审查意见填写,能够利用GIS技术与建设用地审批审查要点结合,深入剖析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在建设用地审批中如何应用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建设用地审批过程中的审查要点和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之间的内在关系,介绍建设用地审批图形审查功能设计内容。

1现有数据情况及审查要点

以图管地、以图管矿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以现有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审批审查要点,对建设用地地块范围内的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利用GIS技术从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相关数据,并与填报材料中的数据之间进行比对,通过报表的形式给出审查结果。结合填报材料中的数据、现有数据库和审查要点要点总结如下:

1)建设用地审批填报所需数据

建设用地申请表、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土地征收方案、土地供应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勘测定界材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等。

2)与建设用地审批相关的数据库情况

与建设用地审批相关的已有的主要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区片价数据库。

3)审查要点

参加建设用地审查的主要处室包括征转用地管理处、地籍处、规划处、耕地保护处等处室。征转用地管理处依据区片价数据库对申报项目征地补偿方案进行审查,地籍处依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权属地类进行审查,规划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对申报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进行审查,耕地保护处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对申报项目是否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审查。

2 系统架构

建设用地审批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审批业务办理和图形审查功能,系统运行于国土资源内网,采用B/S架构,图形平台采用ArcGIS Server 9.3,开发语言采用C#,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基于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开发,数据中心中包含三部分数据,分别为审批业务数据库、审批业务信息配置数据库和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审批业务数据库包括建设用地审批填报所需数据和建设用地批复数据;审批业务信息配置数据库包括流程、用户信息、权限、角色信息等内容;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主要为与建设用地审批相关的空间数据库。建设用地审批业务办理和图形审查功能的实现通过调用数据接口和服务,从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中获取和写入数据。

3 图形审查功能设计

图形审查功能设计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建设用地审批过程中的审查要点和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之间的内在关系,利用GIS技术从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相关数据,并与填报材料中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通过报表的形式给出审查结果,为科学审批提供辅助参考和依据。

3.1权属地类审查功能设计

权属地类审查是建设用地审批过程中审查的重点内容,系统将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中填写数据与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地类图斑层中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性质进行对比,审查结果的展现形式如图2所示,包括申请用地总面积、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申请农用地面积,申请建设用地面积,申请未利用地面积等以及相应的审查面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地类图斑层属性表结构如表1所示[9]。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

建设用地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系统将建设用地地块空间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数据库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将分析结果以审查表格的形式展现,审查结果如图3所示,包括总面积、符合规划面积、不符合规划面积、有条件建设区面积、限制建设区面积、禁止建设区面积。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图层属性表结构如表2所示[10]。

3.3基本农田审查

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项目,需经国务院审批,按照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原则进行基本农田补划。系统将建设用地地块空间范围与基本农田数据库中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将分析结果以审查表格的形式展现,审查结果如图4所示,包括报批占用基本农田面积,审查占用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图斑图层属性表结构参见表1。

3.4征地区片价审查

建设项目涉及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时按照区片价格给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人补偿,补偿标准按照区片价执行,系统以区片价数据库为依据,对申报项目的征收土地方案中的数据与区片价数据库中区片价图斑层进行叠加分析,审查结果如图5所示。区片价图层属性结构表如表3所示。

3.5常用图形工具

在以上介绍的四种审查功能结果表中都有图形查看图标,点击图形查看图标可进入图形审查界面,图形审查界面内具有常用的放大、缩小、平移、属性查看等功能,如图6所示。

4结论

本文紧密结合建设用地审批对图形审查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符合审批人员业务办公习惯的智能审查工具,既减轻了审查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审批效率,为建设用地审批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凡荣,吴洪涛,等.基于“一张图”的部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6):37-39.

[2]王慧珍,称雄,等.基于 GIS的建设用地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测绘科学,2009,34(5):178-180.

[3]谈媛媛,高飞,胡小华.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1):1821-1824.

[4]张云鹏,孙燕.基于WebGIS的市县级建设用地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6):108-112.

[5]孙亚琴,闾国年,等.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中 GIS与工作流的集成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5):189-191.

[6]江鹢,贺弢,等.基于GPS、GIS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国土资源移动巡查系统总体设计[J].测绘通报,2010(6):65-68.

[7]韩杰基于GIS的土地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2007(6):55-60.

篇9

[分类号]G359.21

1 前言

我国科技信息事业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由全国部委、行业和省地市县等各级政府预算支持的科技信息机构有近400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并具中国特色的科技信息行业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技信息事业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正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科技信息行业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以及知识信息时代的背景,科技信息行业一直没有停止对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探索。

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在“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立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对中国科技信息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就是要加速科技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共享,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数据理应是科技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科学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是否应该成为科技信息机构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科技信息领域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将在对科技信息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 国内外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的趋势分析

2.1 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基础性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今后将支持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发展成为数据者的网络和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图书馆。国际科技信息联委会(ICSTI)正考虑与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进行合作的可能性,2009年ICSTI大会的主题是“数据集中式的科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e―science的建设以及高效的科学研究中数据的管理和获取问题,它将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展开讨论,议题包括已的科研成果集成、审核、整合、存档和保存等。ICSU、ICSTI、CO―DATA和WDC 4个在国际科学界有影响力的组织正在走向联合,由此带来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信息资源的融合。

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组织的“世界科学网”是由美国科技情报办公室开发和维护的,该网提供分布、纵深的网络数据库搜索服务。创建该网站的意图在于使其成为世界级的网络工具,让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位科学家或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获得任一种语言或任一国家的搜索结果。该网站将依赖于每个参与国所出版的科学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也在该网站并提供服务。

2.2 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多种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当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正在面向服务对象,拓展传统的文献服务领域,广泛集成各种数据资源,同时收集科学数据、文献和网络信息等资源,并探索建立各类资源间的关联;部分科技信息机构还在尝试采用E―science的架构进行科技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

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是德国科技信息的重要保藏和服务机构,提供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目录服务,截止到2007年10月份,TIB已经通过DOI注册了475 276个数据集,12 546个科学电影剪辑,6 302个医学案例,342个技术报告和112个学习对象等,并部分实现了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引用关联。韩国科学技术情报所(KISTI)在E―science框架下开展了科学数据资源的研究和建设工作。KISTI的E-science项目由韩国科技部资助,建设大型超级计算中心,集成高性能计算设备、大容量科学数据、人力资源来提高科学研究的生产力和效率。KISTI还与韩国生物多样性机构(KBIF)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共享实践。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除了传统的科技文献服务功能外,其提供的跨界检索服务系统是由国家科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面向非文献型信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平台。它通过集成第三方组织机构的开放科技信息资源,包括8类科学数据资源、62个数据库,为科研用户提供对科学数据、仪器设备、学术会议、科研机构、科学家等非文献型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同时该馆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知识积累平台”是由该馆兰州分馆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共同建立的一个领域知识平台,提供文献资源与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服务。

地方情报(信息)研究所是地方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主力军。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主要由地方情报所牵头承担,如广东、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提供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各种信息资源,由省科技信息所牵头,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省微生物所共同承担。该平台包括一个门户网站(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两个科学数据中心(陕西省科技管理数据中心和陕西省地质与矿产资源科学数据中心),三个专业数据库(金相图谱数据库、XRD衍射实验数据指标数据库和陕西省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

2.3 科研院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进行文献、数据、工具方法、网络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的一个特别节点,开展了多方面的生物信息服务和研究,将电子文献资源与生物数据库、信息工具结合,不仅加强内部数据的保存过程管理,也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实现了数据与文献的关联.基因数据库与文献数据库通过唯一标识符建立链接,使得检索基因序列时能够查找到相关的文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直在进行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学数据的整合共享研究和平台建设,该所在E―science的概念下即将组建的地球系统信息共享中心由孙九林院士牵头,依托“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网络运行环境,在此基础上整合地学领域的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地学模型资源,在地学领域开展远程科学研究。

2.4 资源环境类行业部委情报所成功转型为数据资源保障中心和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ICMLR)是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基础信息和资

源利用情况、变化趋势动态数据的收集、技术处理及预测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改革开放以前,地矿行业对国外技术信息的需求主要由Ic―MLR来满足,改革开放后ICMLR及时放弃了作为主业的微观技术情报业务,转向为部领导提供国外战略情报,为地矿行业战略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ICMLR又承担起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金土工程)的相关工作,投入十几亿经费,起到改变政府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作用;在数据保障方面,国土资源数据(数据实体)全部汇交到信息中心。除了数据工作以外,国土资源部战略研究、规划、科技成果管理、综合统计、行政复议功能全部设在信息中心。至此,ICMLR已经从传统的技术情报服务机构成功转型为战略服务的数据保障机构和情报研究机构。

2.5 基本结论

因此,国内外的科技信息机构甚至包括一些专业的科研机构,都在进行科技信息的整合服务平台建设。图书馆、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数字图书馆的框架下进行资源整合,专业的科研机构和部分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在E-science框架下进行整合。总之,科技信息机构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工具方法的整合。

3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信息机构对从事科学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科技信息机构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绝大部分局限在文献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使信息资源的服务融合成为可能。从科技信息资源的用户角度看,他们有获得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的需求,科技信息机构作为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应该解放思想,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图书文献资源的研究和服务,应着眼于更广泛的科技信息资源领域,树立大资源的概念,从而满足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

3.2 科学数据资源比较分散,难于管理

数据同样需要长期保存和长期对外服务,需要有一个集中式的服务中心来整理、归档并对外服务,从而不断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科学数据资源分散在各数据中心,尚没有建立类似文献信息的汇集和服务中心,长期以来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数据的整合与服务工作,科技信息机构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困难。

3.3 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融合力度不够

科技文献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信息资源和唯一成果产出,例如许多学科在科研过程中均会使用和产出海量的科学数据,网络信息资源也是经常使用的。目前两种资源的保存、流转和传播往往是独立运行的,如何将这些信息资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如何使其共同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建议

4.1 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发展计划中纳入科学数据等非文献资源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科技信息组织,还是国内外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如专业图书馆、情报(信息)所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机构,都应具有为科技信息集成提供服务的功能,单一类型的科技信息服务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图书馆在传统的文献服务之外增加了数据服务,数据(信息)中心在传统的数据服务之外增加文献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的各类科技信息已经密不可分。

因此在科技信息机构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将非文献型资源纳入到规划中来,在已有的文献资源之外,为科技界提供科学数据、网络信息等资源,更长远的可以考虑提供计算资源等,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信息决策与服务机构”。

4.2 利用科技信息机构的自身优势开展科学数据研究工作

4.2.1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专业、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部门、地方都对科技信息机构网络环境、基建环境、计算环境等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网络服务能力方面,多数单位都拥有了百兆以上的Inter―net出口带宽,一些单位甚至有千兆带宽。在数据存储、灾备、检索等方面,都建有规模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灾备安全系统、强大的资源搜索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对于从事科学数据研究也是必须的。

4.2.2 科技信息机构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力量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尤其是科学数据共享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实现,除了产生科学数据的科研人员外,科技信息研究人员也是一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技信息机构是面向整个科研领域的服务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基础,熟悉图书情报工作并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能够开展特色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科技信息机构的人力资源能在科学数据共享中起到桥梁作用,是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一支生力军,同时,由于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能够从科技事业全局的视角来参与系统的设计,强化了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意识。

4.2.3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中立的公共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机构是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产权方面,科技信息机构对本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只拥有分发权,与信息生产者无著作权和版权方面的冲突。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服务,将突出公益的特色,不会损害各数据机构的利益关系,从而为在整个科学数据领域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4.2.4 科技信息机构可以提供基于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的增值服务科技信息机构一般收藏有国内外期刊论文数据库、国内外会议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纳入科学数据资源将进一步丰富其资源类型,在科学数据领域的论文会使用多种科学数据集作为研究支撑,而分析方法的文章又能对科学数据资源更深入、更广泛的使用提出应用方向,数据资源与文献资源的有效集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将为在数字图书馆体系下建立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联合查询提供依据,也必将成为科技信息机构新的信息服务增值业务。

4.2.5 科技文献中的成熟理论和建设经验可以应用在科学数据领域中 科技文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从文献的、载体、机构、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已经很成熟,而科学数据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内容,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且科学数据引用问题也是目前科学数据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科学数据被用在科研以及文献中,但是并没有对其引用状况进行标识和应用,导致科学数据的价值并没有有效体现出来。科技文献领域建立了成熟的引文统计方法和服务系统,这些经验都值得在科学数据领域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4.3 突出重点,体现科技信息机构从事科学数据研究活动的特色

篇10

近年来,莱芜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矿产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为纽带,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为重点,以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察为手段,积极做好辖区内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基层矿政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地勘方面。一是存在圈占地盘现象。当前资源形势越来越紧张,很多单位(包括个人)采取申报探矿权的方式圈占地盘,这些现象在地勘单位中较为多见。二是非法转让矿权现象较多。由于省厅出台了除地勘单位可以在以往做过地质工作但未形成矿权的可以申请勘查登记外,其它年底前暂停受理铁矿勘查登记申请的通知,因此出现了由地勘单位提出勘查登记申请,而实际上其他单位投资现象发生,在做一定的地质工作后,再以转让矿权的方式转让,使省厅通知精神流于形式。三是探矿权使用费和最低勘查投入偏低。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探矿权使用费标准为第一至三勘查年每平方公里100元,从第四个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但最高不得超过每平方公里500元,由于标准太低,导致探矿权申请人申请面积一般较大,圈占地盘,而最低勘查投入标准为第一年2000元/平方公里,第二年5000元/平方公里,从第三年起,每年10000元/平方公里,这样低的标准造成探矿权人在已取得勘查许可证后,只投入少许工作量就能达到最低勘查投入,在勘查许可证到期后延续,造成长期圈占地盘。四是市场项目投入较低,工作质量不高。

(二)资源储量方面。一是目前报告审查成本太高,特别是矿费项目,本来资金就少,审查时又要拿出一大笔费用,造成投入到普查工作中的费用降低,找矿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对矿费项目中有出储量的报告,在经过审查验收后,还要进行储量评估认定,程序繁琐。

(三)开发管理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分布点多面广,受利益驱动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易反复回潮。二是商业探矿圈地行为严重争夺矿权市场发展的后备资源,探矿权与采矿权之间双轨制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即探矿权依申请无偿取得和采矿权的招拍挂的有偿取得。三是矿产开发利用现场监督检查工作和井下实测工作不能完全到位。现场监督检查和实测专业性强、要求高,仅仅依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身的业务人员难以做到。而把这项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和中介机构进行,需要解决经费问题,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地方级矿产督察员。四是矿产资源违法案件调查难、查处难。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案件办理的程序复杂、时间长,一个案件从调查到下处罚决定要1至2个月完成,处罚拒不履行的,需要三个月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出现违法者比合法者更能获取更大收益的倒挂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地勘管理方面。1、对勘查登记采取从下向上申请的方式,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2、对市场项目或地勘单位自筹资金项目实行设计审查制和投资专管制,对市场项目和地勘单位自筹资金项目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在施工中必须按设计施工,如有大的变化要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同时为避免投资不到位、勘查工作量低等问题,项目工程款可由中介组织或国土部门暂行收取,随工作进度拨付。

(二)资源储量方面。1、提高探矿权使用费和最低勘查投入标准,避免乱占地盘,多占地盘现象的发生。2、降低项目审查和储量评估费用,将两项审查合二为一,减少探矿权人负担。

(三)开发管理方面。1、加大矿业开采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把矿业秩序列为各级政府管理的硬性考核指标,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建设。2、尽快建立完善地方督查员督查制度,矿界检查和井下实测聘请专业人员和中介机构,解决相关经费,实行不定期检查制度,并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3、加强矿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根据基层矿政管理的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管理人员。

三、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增强管好矿产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资源保护意识深入民心。

(二)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相邻矿山互检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促进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全面到位。

(三)加强市场监管,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有偿方式出让采矿权,进一步规范矿权转让程序,逐步建立矿权转让有形市场。加快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一张图管矿”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四)实行严而又严的管理制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保持对非法勘查、开采和转让的高压态势,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违法行为,露头就打,把各种违法开采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巩固整治成果,严防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反弹。

(五)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定点、定量、定时供应矿产资源的开采权。要逐步关闭各种“小、散、乱”及不符合规划的小矿山,新上矿山都要依据规划严格进行审查,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予审批,切实维护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蒋承菘.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1999年Z1期

[2] 闫磊.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A]. 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8

[3] 宋蕾,李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及对策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