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2: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营企业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前国内拥有众多的油生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5000家之多,而其他国家全部加起来还不足100家。众多的生产企业导致了品牌众多,盲目竞争,资源浪费,市场混乱,利润偏低。虽然企业众多,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国内两大油巨头,生产了90%以上的基础油原料和70%以上的成品油。民营油生产企业自身不能生产基础油原料和油添加剂,原料完全依靠外购,也主要从这两大企业采购。对于大型国有油企业来讲,民营油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散油用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为了控制市场,两大企业采用了控制基础油资源的办法来遏制不断涌现的民营油生产企业,但收效不大,因这两大企业,特别是中国石油,基础油资源相对过剩,不能全部转化为成品油。另外,虽然这两大国有企业产量很大,但所生产的油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而很多品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则难以提供。两大公司虽然都拥有研发中心,每年都能开发出不少新产品,但实际投入到生产及应用的却并不多,原因就是难以形成批量生产。本文通过对国有、民营油生产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方式的综述,提出了国有与民营油生产企业有更多的合作领域,能够实现产品的分工生产与营销,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国有企业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原料、技术及产品检测,将民营企业转变成产品深加工企业或终端生产企业,成为新产品生产试验基地,由此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互赢互利。
一、国有与民营油生产企业的特点
1.生产方面
以中国石油为例,大型国有油生产企业从原料的制备到产品的调和全部具备,拥有全套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而且拥有研发中心,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调和型企业,原料依靠外购,技术力量薄弱。如果仅从这方面看,民营油企业则无法与大型国有油企业竞争。但是,大型国有油生产企业虽然实力强大,但多年来生产经营以用量较大的常规油产品为主,如车用油和常规工业用油。这些产品种类不是很多,但用量较大,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调和。有些产品,如变压器油,调和设备必须专用,其他常用油品,也都基本固定了调和设备,避免了不同种类间的污染。调和设备的专用,调和工艺的固定,生产规模的庞大,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大型国有油企业生产的特点。民营油企业虽然在这些方面比不上国有企业,但生产及经营方式灵活多变,能够生产国有企业所缺少的产品。
2.营销方面
国有油企业的产品由于量大面广,终端用户众多,而且分散,因此销售环节较多,大多数产品通过中间经销商销售到用户手里,经销商又有一级、二级和特约之分,只有少数大型用油企业,如汽车制造、变压器生产等,是其直供用户。
相比之下,民营油企业产量有限,用户并不普遍,销售环节较少,直供用户较多,有的民营企业就是依靠几个直供用户赖以生存。
二、油市场经营现状
大型国有企业因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大,而且拥有资源优势,在竞争中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状态。
民营油企业因基础油原料受控,油价的波动对其冲击影响特别明显。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走高端之路,以生产高新产品为主;走低端之路,生产低档产品,甚至是淘汰了的产品,满足一些低档油用户的要求,以低价位参与竞争;以生产非常规油品为主,避免了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以生产常规油品为主,采用低价位或灵活手段参与竞争。
究竟走高端还是走低端,生产常规油品还是非常规油品,是民营企业的选择。有的企业认为,走高端销量有限,技术难度大,而走低端销量大,见效快,能够靠走量多挣钱,所以多半民营企业采取了走低端产品的路。但是,低端产品大多是处于淘汰的产品,前景暗淡,而且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感受到了使用高级油所带来的好处,使高档油这几年的销售比例持续增长。油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油的品种可达500种之多,而车用油和常规工业用油,加起来不到100种,由此可见,避开常规油品与大型国有企业竞争,生产非常规产品来弥补市场的需求是民营企业的明智之举。
2006年油品曾多次调价,而且两大企业控制基础油的销售,使很多民营油企业倒闭。但是,一些以高端产品或非常规油品种生产为主的企业却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走向壮大。
三、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方式探讨
1.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试验基地
新产品的开发是科研单位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技术力量的标志。新产品的开发要经历调研、实验室研究、中型放大试验和工业试生产阶段。中石油与中石化这些年来开发出不少新产品,申报了多项专利,而且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后评为成果。但是,目前投入生产应用的只是众多的成果或专利中的一小部分,造成了技术积压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用户不够普遍,用量有限,市场难找;
(2)国企生产规模大,新产品不够一定的量难以投入生产;
(3)由于常规油品种类不多,生产装置数量有限,而且有些新产品的工艺要求,现有的装置难以适应;
(4)由于销售系统内产品种类都已固定,新产品不能及时纳入,不能像常规产品那样正常销售运作。
鉴于上述国企、民企的特点,以及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诸多问题,中石油和中石化可以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油生产企业,转让生产技术,提供原料及技术指导,作为新产品的试验生产基地,而且可以在该基地完成新产品的中型放大试验和工业试生产阶段,同时还可以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销售手段及其销售渠道来推广销售新产品。
2.民营企业可以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分支生产机构
即使是常规油产品,大型国有企业也难以保证随时提供所有的品种,只能保证用量大的一些产品,仍有部分产品不能保证随时有货,需要时也要提交计划安排生产,甚至需要生产厂专门调制,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国有油企业,也可以将部分产品委托民营企业生产,以保证及时供货。
3.民营企业作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异地油品生产及分装基地
成品油通常以包装油形式发送,运费较高,还容易破损,为此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在北京等地建有分装厂,从而缩短了包装油的运输距离,减少了破损。但提高生产能力或建立更多的分装厂,将会受到资金和占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选择一些实力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异地生产或分装基地,将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因新建厂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4.民营企业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经销商
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都发展了大批的经销商,但这些经销商大都为销售型的,不具备生产能力。民营油企业则有较多的直供用户,或有着更细致的销售渠道。如果依托这些民营企业生产产品,可利用其销售系统增强自己的销售能力,或者是等于拥有了更多的直供用户。
5.民营企业可作为仓储配送基地
为确保及时供货,在用户所在区域设置仓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要求实行零库存,随时用油随时购买,等于将库存转移到了供油方,迫使供油方必须加大仓储配送能力。但增加仓储必然要花费大量资金,而民营生产企业多数都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如果能将其作为生产分支机构,就可以充分利用其仓储能力,更好地为用户配送油品。
6.作为问题油品的处理基地
成品油必须经检测合格才能出厂,但油品在储运过程中,有可能混入杂质和水分,或者是某些指标出厂时合格,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存放或运输,有可能变差,用户不能接收。发生这类情况,只能退货换货,给供油方造成很大的麻烦。问题油品还要拉回厂里处理,又要发生运费。如果能将问题油品送入就近的民营调和厂处理,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果有自己在当地设置的生产厂,就可将问题油品重新处理合格后销售。
7.应用户的要求对油品质量进行适当地调整
大型油生产厂生产的油品,都是按照有关质量标准生产的,配方与调和工艺都是固定的。而有些用户,因自身设备的特殊条件,有时会对油品质量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如要求更低的倾点、更优的抗乳化性或抗泡沫性,以及对液压油和汽轮机油高清洁度的要求等,对于这种情况,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大批量生产装置就难以满足要求。但民营生产厂,就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油品进行调整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油种类繁多,生产和销售领域广阔,为众多的油生产企业提供了商机。民营油生产企业,应该依靠技术,依靠自身的优势,与中国石油或中国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密切配合,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明智选择。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虽然控制着资源和技术,但应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生产终端,实现双赢互利。
参考文献:
[1]梁治齐:《剂生产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宋云昌:《新形势下中国油企业的发展战略探讨》[J].石油商技,2007,25(1),10~12
[3]杨俊杰:《和谐社会建设与油行业》[J].石油商技,2007,25(1),14~17
[4]邱建国:《浅谈油企业的品牌经营》[J].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4月,38~40
[5]张华:走向成熟的中国油市场[J].国际石油经济,2004,12(8),16~21
二、发展中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承德民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与省内其他市比,承德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全省民营经济综合排位中处于下游水平,需下大力气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不足。
(一)与全省和各市比较,差距较大
承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虽逐年提高,但是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6%,承德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4.2%,实缴税金占全管理二一五•一社会调查省6.3%,从业人员占全省4.3%。从与其他各市的比较看,2013年承德民营经济综合排位在全省各市处于第六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仅好于张家口市,位居第十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在全省各市位居第六位;只有实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位居第二位。
(二)规模小,在省内、国内知名的民企少
承德市民营企业已形成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生产规模,2013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户均固定资产83万元,全省是169万元,承德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万元;个体经营户户均固定资产10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9万元;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22个,低于全省37个的平均水平。全市88%的民营企业属于小规模企业,小企业户均固定资产300万元,与大企业户均固定资产的1.2亿元有明显的差距。从企业知名度看,还缺乏一批对全市经济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排头兵,企业创名牌意识还不强,这种规模和经营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
(三)传统型的企业居多数,创新型、高科技的民企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承德传统企业居多,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少,在522家规上工业中,属于高科技企业的只有49家,不足规上工业的10%。在民营工业中,资源型企业居多数,2013年民营规上工业企业485家,仅铁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就占了民营规上工业单位数的51%,实现增加值占规上民营工业的75%。在2013年河北省百强企业名单中,承德有20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但是这20家企业中属于采选和黑压延的企业就有17家,另外3家企业属于饮料及白酒制造业,资源特色明显。
(四)民营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
从民营服务业发展看,服务业既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2009年以来,全市民营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局面,从全部服务业比重看,2013年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32.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4个、3.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中承德市服务业比重仅高于衡水市和邢台市。而民营服务业占民营经济的比重更是偏低,2013年民营服务业仅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28.1%,比2009年的比重回落了7.5个百分点。
(五)企业获利能力较弱,众多小微企业效益下滑,处于微利的边缘
承德市民营经济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获利能力不高。2009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收入利润率最高为2010年的10.7%,此后逐年回落,2013年为7.3%,处于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2013年在全市PPI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主导产业铁选、黑压延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低,企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盈利空间缩窄,全市民营规上工业铁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收入利润率为7.5%,比2010年回落了7.5个百分点。众多规下企业由于经营成本不断攀升挤压了盈利空间,2013年规下工业主营成本已经占营业收入的75%,收入利润率仅为7.1%。
三、建议
民营经济是就业经济、富民经济也是强市经济,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承德应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时机,加快构建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赢得先机,助推民营经济的新飞跃。
(一)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1.引言
据政府部门统计,2015年吉林市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占吉林市GDP的57.64%,其比重已超过了一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营企业在吉林市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民营企业与其他大中型国企相比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市场运作机制更为灵活,对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力更为明显。同时,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能为吉林市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吉林市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吉林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当民营企业发展到某一程度之后将很难进一步的扩张,阻碍吉林市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经济融资。阻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企业自身、社会金融体系,政府政策等等。如何分析找出影响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影响因素,对其加以解决对扩大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吉林市的经济水平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2.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1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吉林市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一个通病:管理层的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向不统一、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等,尤其是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对企业进行经济融资造成的影响最大。民营企业经济融资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必然无法是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实际的了解和判读,盲目为企业贷款必然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由于企业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大部分人不具备金融和财务的知识,无法通过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筹划,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只能借助于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了融资成本,这些对于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来说都是不利的。
2.2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渠道和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抵押和担保从各类银行进行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一些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比较快捷和方便,对于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很困难,银行为避免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后造成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比较严格和苛刻的审批条件,当贷款办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错过了绝佳扩大规模的时期。这种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张的另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因素。
2.3公司债务融资条件难以满足
吉林市部分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发型公司股票或债券进行经济融资,然而绝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满足上市的调价,即净资产数额不够。吉林市的民营企业要么净资产规模够,但不是上市公司,要么是上市公司,但没有合适的用途发行公司债,这一融资途径很难被吉林市的企业利用。
2.4担保融资发展不均衡
吉林市大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取得经济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很难获得银行给予的信用贷款,然而即使是采用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民营企业除将不得不按银行的各类贷款制度的要求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需给担保公司支付一定的贷款利率和储备金,这都给很多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找到担保人,银行也不允许效益一般的民营企业担保,效益好的企业又不愿以自己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害怕市场风险。这种担保融资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3.促进吉林市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对策
3.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吉林市民营企业想要突破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坚持不懈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降低双方交易成本,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引进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限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缺乏相应的金融和财务人才,对此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去聘用和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高素质的金融、财务人才。
树立全方位融资理念: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往往是建立在新项目或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而市场机会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不论是能为企业获取利益的新项目还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恰巧在这个时候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融资。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方位的融资理念,将自身资源最大可能的资本化,增加资本使用效率。
3.2政府扶持角度的对策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力度、打造融资信息对接平台、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及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促进民营经济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13,42-43.
[2]王一翔.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185-186.
[3]车传盛.大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
二、主要目标
民营企业50个,全县新发展民营经济业户1530个。民营经济新增税收400万元,对财政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5亿元,新安排从业人员3000人,出口创汇值2000万元。巩固发展“一大两小”基础上,年内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500万元以上的5户,100万元以上的10户。
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
(一)围绕现有工业企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高科技产业等大项目,突出抓好项目工作。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机遇。重点抓好有机黑大豆系列产品深加工、免煮面、药厂固体制剂车间改造、玻璃厂格法生产线改造、华海集团新打油井、英华乡肉羊养殖加工等项目建设。
(二)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建设。有助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抓好到镇的万元田(棚)园区,股份牧业园区,农产品贸易园区,稻米加工、豆制品加工、葵花仁加工出口和嘎什根苇柳编织的资源产品加工、森林公园等标准高、规模大、特色强、科技含量高的园区建设,尽快拉动农村各业快速发展。巩固每乡原有的一大两小”农产品加工项目,并在做大做强和新上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全民创业。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引导力度。支持干部职工轮岗创业;支持域内外资本合资合作办实业;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旅游、金融、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完善服务体系,扩大经营规模。重点抓好苇柳编织、玻璃器皿、葵花仁加工、羊毛衫等重点出口创汇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财务运行;审计监督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末,二十余年中受传统体制的制约和传统思想、传统观念的束缚,一直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初,国家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中外合资)共同发展、并存发展,中小民营经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多数起源于家庭(家族),部分为近年来全民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少数为合作或股份制形式。其特点是: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层次低,企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差、技术素质低、科技能力低、创新能力低,企业市场能力低、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基本就是企业投资者,企业运行机制基本沿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式决策和家族式管理,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基本被家庭(家族)成员占据,企业主要的结构形式是以裙带关系、血缘纽带作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的运行、操作、管理等处处显现着家庭行为方式的特点和渗透着家族血缘关系的气息,资金的来源、使用、流动,往往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有时甚至出现无序、混乱的状况,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资金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状况及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的组成特点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的同一性,探究这类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组成状况,就可清楚地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特征、
企业财务组织特征、财务运行状态等。从目前看,中小民营企业资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自有资金: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首要来源,也是家族式企业最普遍、最快捷、最简单的投资方式,更是创办企业的源泉和动力所在。自有资金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存量资金。主要是家庭多年的收入积蓄、存款和祖产。(2)原始积累。通常为创办企业前,以家庭为基础已从事了一段时间经营性或服务性活动,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滚、爬、摸、打,获得一些积累,在逐渐了解一些经营之道后,希望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投资创办企业。(3)家产抵压。由于资金不足,将家中财产(包括房屋)抵押,获得资金(贷款)创办企业。
自有资金是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首要资金来源,也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尤其家族(家庭)式企业,更是将企业与家庭的共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自有资金一般数量都很小,所以,在企业筹备、注册、创办阶段,只能暂时维持企业初期的生产、经营的运转。
2.合股经营: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创办初期较为普遍的资金筹集和经营方式,其优势可以减轻独立经营自有资金的困难度,使企业资金能相对宽松一些。同时,可以在筹划、申请注册和创办初期集中合股者的人力、物力和智力,为企业顺利投入生产、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合股经营一般由二人以上共同投资,持大股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合股者一般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或其他形式。但从目前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合股者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价值趋向等方面的分歧逐步产生,加之在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显现,使得生产、经营、服务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影响决策的施行,而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成为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的最大因素,也是导致众多合股经营企业在创办二、三年后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
3.贷款:向银行借贷,是所有中小民营企业都必须进行的资金筹集方式,也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其一,是贷款难。因为,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少、生产加工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利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对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本身的投资和资产数量就很小,如生产经营一旦出现意外,就将血本无归,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呆账。所以,银行在贷款时往往谨小慎微,要求很高,手续很繁杂,并且要有相应的企业担保,而寻求担保又是企业实现贷款的一道高高的门槛,获得经济担保的机率很低。因此,多数银行不愿贷款给这类企业,即使企业在耗费很大的精力后所获得的也只能是小额的、短期的贷款。其二,还贷难。由于企业的各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开支往往超出企业的预算,企业开业初获得的收益又很快投入新的生产、经营流程中,流动资金很难在账面上有结余。所以,按期还贷往往是企业的大事,企业经营者往往为还贷绞尽脑汁,有时为了应急,甚至不惜向民间借取高息资金,用于还贷或生产中急需。
4.民间借贷: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筹集资金手段。企业创办时资金的困难、生产经营中周转金的缺少、银行贷款的限制和繁锁的手续以及还款期临近等都制约着企业,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缓解资金的困难。民间借贷形式一般有向个人和企业借贷二种,其利息一般比银行贷款利息高得多(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小额资金借贷公司,利息高出银行几倍、十几倍),但借贷方便、手续简便、资金筹集时间短、速度快、能很快解决企业的资金的困难,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在接到较大订单后的资金筹集,基本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解燃眉之急。民间借贷一般时间不长,以一批产品或一个加工周期为一阶段,企业往往在资金回笼后立即归还。民间借贷有一定的可行之处,但过高的利息往往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存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旦产生或出现问题,后果都较为严重。民间借贷的背后,留给人们一些启示,即民间资金存量很大,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在盘活这类资金的同时,规范民间借贷,发挥民间资金的积极作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制度及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运行机制,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运行的状态。第一,从目前着,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只设总账、出纳和仓库保管三名财务岗位,有些甚至是总账和出纳合二为一,现金出纳、总账基本由家庭主要成员担任,仓库保管也基本为家族成员或至亲好友,属于企业财务监督中的财务审核、财务审计、财务管理等基本不予设置。因此,从企业法人到财务结算的整个运作过程都具有企业运行和家庭操作的双重特点,即使少数企业采用聘请总账会计的方法进行结算和纳税,受聘人也只在月末、月初的几天中来企业履行一下结账手续,并不真正履行会计职责和监督职能。所以,财务审计与监督在企业是不复存在、或者是有名而无实的。第二,由于企业组成和财务组织结构的特点,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或残缺不全,资金使用、流动、流向的随意性很强,主观意志基本主宰企业资金的运行;现金的存量控制、使用范围、支付等缺少规范和约束;会计要素中的各项指标不能严格按要求去执行和操作,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与资金使用的无序性和违规性。第三,财务制度和财务监督的缺失必然带来企业财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不能正确、完整的反映企业财产、资金、盈利和负债的真实情况。第四,有些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的个人消费与企业经营性开支混为一体,企业流动资金成为个人消费和挥霍的来源;企业经营中大量采用现金交易,为拖欠工资、欠债不还、甚至行贿、逃税等违法活动提供便利。因此,从总体上看,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奉公守法,服从国家法律、法规的,但仍有少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尽管是少数现象,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造成的危害却是很大的。所以,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和监督已成为规范和净化市场、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地位、作用、途径及方法
1.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来促进企业管理步入良性轨道。首先,健全和强化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和使用等,促进企业财务运作和资金使用的正常有序;其次,促进财务信息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正确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盈利的真实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详实、正确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资料。
2.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资金的投入、投向,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动、流向,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促进资金投放和使用的最佳效果,促进财务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3.财务审计与控制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能有效地规范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家庭(家族)成员在企业的财务行为。第二,能有效地跟踪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向和作用,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第三,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违反财务、财经制度行为的发生,有效扼制违法行为的产生。
4.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完善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第二,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规定,遵守财务制度,对企业资金的流向、流动、回笼、周转要时刻予以密切关注,监督并加快资金回笼,以防资金的流失而造成损失;第三,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牢记财务信誉是企业信誉的首要要素,是企业的创业之本、立身之本,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创造经济效益的根基所在,因此要时刻注意维护企业信誉和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5.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委托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指导和审计监督,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企业财务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保护了企业的利益。(2)对企业生产经营中较大的投入、投资项目等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跟踪指导和审计,确保企业资金运行中的正确、正当、正常和安全。(3)地方政府要关心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本地民营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关职能部门要牵头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并且吸收西方国家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会)的经验,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协调企业间的矛盾和整合企业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4)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检查,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资金困难,改变税费有人收、管理费有人要、困难无人问、资金无处借的被动状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路径探析
资金困难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中,再好的项目、再好的订单、再丰厚的利润,没有资金去运作,也是空话一句;再好的经营者、决策者,再优秀的创业者、管理者,没有资金,企业生产、经营也是纸上谈兵。因此,资金已成为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障碍。而如何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笔者认为,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是关键。
1.政府协调:各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要根据当地民营经济的特点,借鉴和学习英、美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组织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联合会),组织协调资金,为协会成员企业提供担保,通过协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定,为银行贷款的平安度提供参考。
1.行业竞争不行。目前,开发区的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末到90年代初,投入的基本模式大都是“挂靠型”,且投资规模较小,加之自身固定资产与资源受局限,和客户、债权人、供应商等关系不稳定。因此,同行业中竞争不行,致使这类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2.核心技术缺乏。在现在经济发展环境下,技术创新是激发企业内部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是整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支撑点。开发区内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当中,拥有各类研发技术平台的企业寥寥无几,仅占到5%,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也不到2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约有60-70%的中小民营企业仍然处在核心技术不足的状态。所以说,中小民营经济核心技术缺乏,必然导致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困境重重。
3.人力资源不稳。一是用人的观念不准,缺乏“用对人”的认识。不注重引进人的职业素质及技能系统性培养,仍然以“家族式”管理模式来管理员工,导致不能有效率的给企业带来效益。二是总以为自己规模小,资金不足,就从自己身边挖掘人力,从而导致自己的人有一种――我在自己朋友或亲人的企业工作,就以一副我也是老板的心态来管制外来的人员,导致公司出现多种管理者的现象,最终使外来人员的流失,使真正有利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企业上发展的不利。这样一来,企业就会错失很多优秀的员工,企业更无法提高经济效益。
4.管理水平不高。我们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没有高端技术产品,但不可以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的最重要因素。纵观开发区的中小民营企业,总体看其财务管理、投资融资能力、市场经营运作等各个管理层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于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会配备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但是企业内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素质不高,致使企业整体管理科学性降低。一个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资金相对不足,对外融资力不够,使得企业的在管理上不能够有效的配合各个环节,不利于企业获取利益。
5.设备硬件落后。目前看,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除规模小、资金少等制约因素外,生产设备、管理设施等硬件相对是二流、三流的问题也相当普遍。没有较大的规模、没有充足的资金与人才、没有一流的生产设备与设施,已经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三大硬伤”。特别是设备落后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产出效率,增加生产成本,浪费能源资料,而且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恶劣,而破产、关门。
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打造一个中小民企产权清晰规范的管理体系。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创业的历程是非常曲折及艰辛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法发展的过程中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用现代企业制度的观念,去重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要是适当地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造,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就不会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这样,企业经营市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作为主要关键的考虑,让企业的发展突破重围,为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提供拓展的空间。同时,企业也要从旧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中突破出来,从小农经济、封闭思想中突破出来,从习惯势力中解放出来。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各个城市的人民关注,转化为前进的坚韧性,开放的接受性、探求的创新性、待人的率真性、务实的操作性等积极的因素,增强文化内涵,提升观念层次,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中小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
2.制定一个中小民企健康持续发展的投资体系。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投资,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在企业进行投资的同时都应该以企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来制定出科学的投资计划,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为了防止在企业投资的工程中出现某种项目的实际费用超出本身的预算范围,所以要对其项目要加以精确的进行资金预算,以防造成项目资金缺口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在生产经营中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各种款项的收支,科学组织生产,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以保证企业足够的备用资金。
3.营造一个中小民企提供资金援助的便捷通道。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上的缺乏,当然国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如设立风险基金、提供财政补贴、制定贷款优惠政策等措施。希望能够通过国家给的优惠政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4.健全一个中小民企重视客户工作的服务机制。首先,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客户支撑起来的,所以在客服的服务上,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实现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客户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高,是要由企业内部指挥中心进行监督调配来实现,以此解决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交流协调不便的问题,并且对于市场分析,预测提高信息数据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作好客户服务,以此取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关注,由此让企业在经济发展上更上一步。
5.搭建一个中小民企经济合同监管的服务平台。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上的管理必须重视起来,一定要明确及控制合同在签订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劳抓和紧抓施工项目的合同。在每个项目开展之前,一定要详细规划合同内容,按合同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同时企业领导在思想方面也要重视起来,想把合同内容中的职责更好的落实在每个项目和人员上,就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相关制度,正确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其次要严格分析和管理合同草案、合同风险、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这其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并且对所有合同的文档管理要进行一个严格的管理系统,对于合同上的变更内容,招标文件,以及保险和各项费用都有要一个明确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注意整理和存档。这是管理企业合同的关键。
自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也未能免除灾难,很多民营企业都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暴风雨的洗礼中倒下,或者大伤元气。随着经济的复苏,各行各业都慢慢恢复了原有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然而,由于内部外部等多种原因,融资依然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复苏时期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迫切需要重新获得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经济复苏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经济复苏时期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现状。
经济复苏时期我国民营企业面临诸多问题,如筹资时面临着不公平和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市场空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升级。经济复苏时期行业准入门槛高,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现象,“非公经济36条”的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有人形象地称为,“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此外民营企业还面临税收及税外负担重、融资难、国际市场萎缩、转型压力加大、经营风险加剧、管理风险要求提高等挑战。
(二)经济形势对民营企业的冲击。
随着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我国企业的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对外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求锐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在所难免。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亏损,金融危机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倒闭,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经济复苏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市场萎缩、税费趋重、融资艰难、竞争不公、创新不足和责任加重,有一个统计,银行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得到了贷款当中的8.5%。政策“兜底”也使国企的竞争优势加强,例如在航空领域,同样是亏损的情况下,我国很多民航几乎是惨淡经营,而国营的航空公司得到了大量的贷款。民营企业在经济复苏时期,即使发展良好,由于信贷政策的压力,也很难融资,更不用说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
中国股市多层次细分的市场架构民营企业基本成形。但实践证明,在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加之上市融资成本代价大,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望而止步。我国对于新股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的办法,2000年实行“核准制”以来,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虽有几家民营控股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但融到的资金数量很少。根据《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发行债券的企业有基本要求,民营企业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
二、经济复苏时期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因素
(一)民营企业自身原因。
首先,民营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不仅仅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其管理者也大多缺乏管理的意识和决策能力,对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的理念缺少认识。同时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会计账目混乱,使得银行无法从其账务中分辨出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其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益不高。因为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等级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这些问题导致资金周转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再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少诚信意识,存在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加深了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的偏见。最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选择家长式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经营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管理力度还不够。
在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复苏的特殊趋势下,要想使民营企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十分有必要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帮助。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资助民营企业创业、实行税收优惠等,但是这些举措执行力度不够,有些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例如我国目前缺乏和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信用。现在处于经济复苏时期,银根缩紧,本来贷款就困难的民营企业的状况更加恶化。不健全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
资本市场是所有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但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规模小,不能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经济复苏时期,我国经济面临风险的影响,我国股市不景气,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雪上加霜。我国资本市场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对于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筹资的门槛依旧十分高。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局限。
近几年,中央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但仍未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对金融机构来说,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高,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账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其次,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银行很难掌握民营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对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流动资金比例、产品销路、信用度、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等情况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账目不完整,财务报表经过粉饰,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严重损害了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很少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信用担保体制是许多发达国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有效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中国实际的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担保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经营运转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况且我国企业通过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时,必须面对去政府部门登记、进行评估等复杂的环节,还得为各环节支付高额的手续费。我国的担保制度尚不完善,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风险分散转移的能力很弱,使得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手段筹措发展资金也十分困难。
对民营企业来讲,融资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如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但比较而言,融资租赁的进入门槛较低,适合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首选方案。然而,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发展水平滞后,融资租赁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更小。融资租赁机构不多、经营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远没有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在作用。
(四)融资环境不佳。
经济复苏时期宏观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民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带来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挤压着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局部地区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十分又减少了民营企业的利润;输入型通胀,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出口规模的增长;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等。与此同时,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抽紧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引起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营企业融资环境不容乐观,金融环境不佳制约民营企业融资。
三、经济复苏时期民营企业融资策略
(一)加快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
民营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关键在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体系的完善和经营水平的提高,首先民营企业应完善财务制度,通过健全的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为企业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的信用水平,有效的解决融资难问题。另外,还应切实加强公司管理体制的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市场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交易、电子商务、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拓展市场能力。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民营企业产品美誉度。尤其在经济复苏时期,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品牌效应,使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民营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和融资”,最终才会产生“服务”和“效益”。
优化企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危机时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低、处于产业链底层的劳动密集型、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要改变这种状况,民民营企业营企业必须借此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优化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在企业链条中的位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济复苏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民营企业是发展力量培养的重点对象。金融危机民营企业给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机遇,民营企业未来的竞争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培养一支职业管理者队伍并进而建立起民营企业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监督机制。
提高民营企业对融资方式的认识,让民营企业认识除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外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信贷、政府贷款补偿贸易、项目融资、租赁等。
(二)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在经济复苏时期,世界处于缓慢恢复阶段,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国家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解决它们发展中的困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提供信贷;在财政和税收上适当予以减免,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政府还应该在财政中增加对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投入,吸收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作为信用担保机构会员,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同时政府为民营企业要制定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
完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经济复苏的特殊时期,民营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政府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健全中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出现的融资难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完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考虑产业的地区布局和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并根据产业的经济特征,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以推进科技创新为突破,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金融机构管理体制。
首先,加快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使银行真正树立竞争和服务意识。从对民营企业的“惜贷”转为对民营企业的“争贷”;简化贷款程序,适度的简化审批环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拓展民营企业融资通道。其次,加强创新的融资方式建设,让营企业融资更快捷有效。大多数民营企业贷款信用匮乏,这时民营企业可以利用自有资金互相提供担保获得银行贷款的模式,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缓解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供应链融资方式主要帮助那些位于供应链上端的民营企业获得资金,通过供应链最下端的企业与银行签订协议,保证供应链上端的民营企业的现金流,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供应商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了民营企业原材料供货的衔接,达到多企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梅浩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2]侯春来.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3.1提升企业家个人素质,引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他们通过提升个人素质,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能够引领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因此他们应发挥其个人素质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培育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让民营企业家参加MBA、EMBA等高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第二,培养民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才能,使其具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风险意识、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第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把企业做成体现人生价值的大事业,把利益追求转变为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2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家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积累企业文化底蕴。要重点挖掘和整理出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开拓精神、企业家个性化品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基因,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从企业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倡导开放、民主、和谐、先进等企业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尊重员工并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敬业心和归属感才能得以彰显,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企业发展才有真正的核心内驱力。
3.3建构企业创新文化,体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特色
民营企业创新文化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高目标。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文化,要坚持思想多元和公开交流、鼓励创造技能和知识、营造激励员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培育员工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允许犯错和容忍失败、倡导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高度重视执行力,此外必须要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和奖励创新,确保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能够得到承认和奖赏。民营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建构本企业的创新文化过程中也易于形成体现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
3.4打造企业立体文化,发挥民营企业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民营企业的经营系统来进行多维架构,即可以分别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激励文化等。如果将这些不同维度的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部位各层面,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保障企业组织有序、决策民主、管理高效、调控及时、奖惩分明,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当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保证企业内外文化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呢?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内要加强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和工会成员等“有身份”的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本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开拓精神等文化内涵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统一起来,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有统一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使其自愿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自动提升文化内驱力,自觉提高个人创造力和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外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有效的企业形象宣传,打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度,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主动创新创造,自愿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因此,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是内外合一、内外互补的企业文化,必须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力的企业文化。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从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出发,既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体现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总体性要求,尤其要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聂耀东,王希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张松岳,俞松坤.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与推进对策[J].经济师,2015,(6).
[3]张喆.论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22
若从农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打算,应为农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发挥农业民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农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前进,提高了国民经济增长效率,但融资难这一问题依然是广大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桎梏,为农业民营企业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多方配合。
1 宜昌市农业民营企业经济现状分析
1.1 宜昌市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宜昌市围绕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核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积极努力,全市的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势头,初步实现了“十三五”开篇好局势。由于经济运行的平稳,使得经济实力提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创新业态涌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发展也稳定增长、农业与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投资平稳增长,环境优化,城市建设加快、就业形势良好,在此优良现状之下,新兴的农业中小企业所占体积量少,金融机构投融资环境仍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2 宜昌市农业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上半年,宜昌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017.7亿元,实现地税税收88.07亿元,双双增长了11%。因湖北民营经济的“三峡带动化”,宜昌新兴涌现了许多农业中小企业,现如今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企业难发展的通病,其中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地位,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结构偏颇,这种融资体制对民营经济是不兼容且有抵制倾向,因此体制下的障碍问题将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目前,宜昌市民营经济在宜昌市制定10条具体措施,给民营企业广发“政策红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并且推出了“政策红包”,为企业减少负累,仅用一年时间,就减免了民营企业的税额2.59亿元。但这些改革对于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远远不够。
2 宜昌市农业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1 金融融资机构体制
国有企业融资都是依靠国有银行,在这种金融融资体制的影响下,加深了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国有银行为了躲避风险、减少内部损失,故而不愿放贷给农业民营企业融资。
渠道不通畅、融资路途艰难是农业民营企业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加之农业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管理人多数为农户,因而无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系统缺失、抵押程序复杂、银行抵押要求高等因素,导致国有银行在信用未知情况下,为了减少坏账率,避免承担风险,更不愿借贷给农业中小企业,而偏向于借贷大企业。
2.2 农业民营企业信用问题
农业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导致银行借贷风险高,农业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下层,由于其缺少自主创新、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很难达到银行的融资条件,而信用恰恰是一种资源,是市场交易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关于信用上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信息错乱,因而出现许多信用不良的农业中小企业影响大局。
2.3 农业民营企业管理问题
由于农业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很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制度缺失、财务假账等问题,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所以要求抵押贷款,从而影响了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农业中小企业的人员管理系统普遍不够全面,也无长远规划打算。
3 宜昌市农业民营经济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3.1 农业民营企业的自我改善
农业中小企业对自身实力情况十分了解,从而使其初步的实现管理规模化、经营合理化、产品科学化、生产绿色化,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重度培养企业信用,信用是一种无形但重要的企业资源。同时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合法化、人员管理的规范化、产业的创新化、技术的专业化、信息的科技化等,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3.2 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支持
多数农业中小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又缺乏融资意识,所以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启蒙以及支持,银行也应适度放宽抵押方面的要求、增强担保方式的创新和灵活度,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把相关政策细分化、行动化、简易化,且强力的执行下去,同时应该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服务体系。
4结语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难以满足市场融资的盈利性等基本需求
1.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效益低,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盈利性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对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客观上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
2.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担保需求。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作抵押,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民营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用于贷款抵押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3.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相对较大,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局限于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趋同性严重,造成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企业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借款利率远远高于投资报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筹资风险加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民营企业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缺乏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信息数据,甚至出现对银行、税务提供两套账的现象。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1.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制约。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基层的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的限制,信贷条件让民营企业望而止步,贷款审批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财务亏损严重;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真正面向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中小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加大了基础设施及消费性贷款比重,也增加了国债等非贷款资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减少;中小金融机构社会信任度不如国有大银行,结算支付手段落后以及受其他诸多因素制约,其资金来源受到明显影响,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减弱。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民营企业担保难、抵押难。抵押贷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一种贷款制度,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低,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民营企业,无形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担保机构制定的贷款担保条件比较严格,与银行贷款的条件基本相当,民营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2.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层次缺陷,民间金融发展受到抑制。一是主板、二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及各项指标均由国务院统一确定,并且发行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措施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并通过债券方式融资。三是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管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由于缺乏面向民营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民间股权融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无疑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融资渠道。但民间金融虽然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但民间借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摆脱融资难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一是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