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2: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极数递增而形成的在网络世界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方式。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书面语的规范性、严肃性特点,通过原创、谐音、简化、拼接、改编等方式,形成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内涵性、多元性、延展性的“口语化”语言表达形式。尽管网络流行语没有传统书面语言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却“简约时尚接地气”,一经出现便在BBS、QQ空间、网络聊天中迅速“串红”,被网民广泛传播。不仅如此,近些年网络流行语还蔓延到电视媒体、报刊媒体等传统媒体领域,“正能量”、“给力”等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和报道中,通过各种社会媒体接力传递,渐渐由网络流行语演变为社会流行语。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互联网,应该说网络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并驾齐驱”成为他们语言学习和应用的火车头。网络语言早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在网络时代“诠释自我、张扬个性”的特殊表达方式。可以说,对于“新生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流行语早已不仅仅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热衷的“降龙十八掌”,更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喜爱的“乾坤大挪移”。从这个意义说,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单单是网络文化的再现,而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
2 网络流行语“五味俱全”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因其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简约时尚的语言风格、隽永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胆前卫的自我表达被青年大学生群体广泛接纳,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网络流行语可以是通过简单精练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话语主体的动作姿态、语气语调,进而投射出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第一时间传递情感;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是某种网络行为和事件的诙谐比拟,从而为信息交流的双方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加深彼此的第一印象;网络流行语还可以是网络主体为了尽快融入某个网络群体,借助群体内部传播广泛的网络流行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已经超越了网络世界的交流,摇身一变成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传播载体。
要说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我想一句话足以概括:有品位、有气味、有韵味、有趣味、有回味,可谓“五味俱全”。
2.1 “品位”代表的是创新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风度
网络流行语区别于传统语言形式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创新性。它摒弃了传统媒体语言一成不变的规范性,无论你是社会精英还是一介草根,只要你发明的词语够独特、有个性,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被广大网民熟知和运用。创新性是网络流行语的魅力所在,是其“不走寻常路”气质的自然流露,是其独有的个性化标志。
2.2 “气味”代表的是时效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速度
在所有已知的味道中,“气味”是散布范围最广、感知速度最快的。毫无疑问,时效性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气味”,代表的是它与最新网络事件接轨的快慢。既然是网络流行语,它必然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接受、喜爱、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来的快去的也快,从出现、流传到消失,全过程无不体现出“速度”二字。每年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也是其时效性的具体体现。
2.3 “趣味”代表的是多元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厚度
网络流行语通过对人们常用词句富有趣味性的改编、谐音、重组等形式,展现出颇高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加之其来源的生活化,表达的口语化,对于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那么,是什么让网络流行语听者有趣,说者好玩。通过对历年网络热词的收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的“有意思”流行语,更深层次上说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西语言的碰撞,奇特形式的互通,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老词彰显出厚积薄发,焕发出勃勃生机。
2.4 “韵味”代表的是内涵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深度
如果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仅仅体现在趣味性上,那么你就错了。看似颠覆现代汉语的用语规范,孵化出五花八门的另类新宠,创造性地赋予陈旧古老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崭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具有含蓄意味,它需要你超越字面意思去慢慢体味背后所传递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羡慕嫉妒恨”并非“羡慕”+“嫉妒”+“恨”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绝妙的修辞手法,再现出人因为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发展到不能自持的心理状态。
2.5 “回味”代表的是延展性,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宽度
很多网络流行语绝非一笑了之的“包袱”,事后仔细想想会让你觉得越来越有回味。无论是形式搞笑也好,内容雷人也罢,都是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某类人或是某种心态。正因如此,网络流行语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刊、新闻等主流媒体中,“出其不意”地现身于寻常百姓的聊天交谈里。从网络媒体延伸到主流传统媒体,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世界,网络流行语宽阔的覆盖,正说明了其超强的延展性。
3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3.1 中西合壁式
所谓中西合璧,就是指中文加上英文单词共同组成的一个词组或是一句话。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拼接出别具一格的用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和语言冲击。例如:你OUT了,HOLD不住、中国STYLE等流行语都是典型代表。
3.2 浑然一体式
所谓浑然一体,就是指网络上盛行的各种用语方式的集合。这些方式都有固定的连接词和关键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表达情感需求保留连接词,替换部分词语。例如:以“亲,亲们”为代表的淘宝体;以“本宫,真是极好的”为代表的甄?痔澹灰浴鞍?网络、爱生活、爱自由”为代表的凡客体;以“有木有、伤不起”为代表的咆哮体等等。曾几何时,“亲”早已跨越淘宝网,取代“哈喽”成为全民拉近彼此距离的不二选择。
3.3 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就是指现代汉语中原本已有的词组,由于在某次特定的网络事件中使用后,被赋予“新鲜”的涵义后被网民广泛流传使用。例如:打酱油、山寨、土豪、元芳,你怎么看?等等。以前酱油是需要拿一个瓶子去商店买,买多少就打多少。然而,2008年广州街头的一次采访却改变了“打酱油”的命运,当路人被问到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时,用“打酱油”的回答说明其不了解或是不想回答,相当于只是路过而已。从此,“打酱油”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网民们借此表示“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明哲保身”的态度。
3.4 异曲同工式
所谓异曲同工,是指利用普通话谐音、方言字词谐音、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写、外来词组谐音等方式,将要表达的词组用谐音的另外词组替代。例如:围脖、大虾、斑竹、酱紫、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5201314、PLMM、爱老虎油等等。谐音的表达方式读音没有改变,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而趣味性更强,往往是网络潮人们的首选。
3.5 斗转星移式
所谓斗转星移式,是指利用一个字代替整个词组的意思,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一句话的表达方式。这种高度的概括性让网络流行语变得更加难以读懂、难以理解、难以猜透,很多词组是无法光凭字面意思准确理解的。例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等。如果初次遇见,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喜大普奔”居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的缩略形式,更不会领会它所表达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讽刺心态吧。
4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为了更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第一手资料,该研究者于2013年12月随机对三峡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三峡大学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812份。在对问卷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4.1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较高
被调查大学生中网龄超五年的有61.8%,98.7%的受访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过网络流行语。数据显示:网络流行语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习惯用法并被广泛传播。
4.2 网络流行语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调查中,有79.9%的人仅仅在网络聊天时使用流行语,而且有57%的人对其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诙谐幽默”层面,46.3%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是“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的猎奇心理。这说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多半是出于“好玩”,当做玩具。如何利用好这种流行语言,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内涵,把它变成做学生工作的“利器”,值得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好好思考。
4.3 网络流行语有融入现实生活的发展趋势
在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时,有61.9%的学生认为会融入日常生活,42.2%的学生觉得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75%的人认可网络流行具有拉近人际交往距离,活跃气氛的积极作用。79.1%的大学生期待通过网络流行语与老师进行交流的良好体验。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与现实对话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既然教育对象喜欢这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我们教育主体就应该主动创新有效利用网络流行语为高校“育人”中心工作服务的方式方法,在做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时,巧妙地运用时尚流行语,用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精神,拉近师生交流距离,提升心理引导效果。
5 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大学生心理管理
5.1 人生价值观引导
“?潘俊庇搿案吒凰А薄鞍赘幻馈薄?―论人生目标规划很重要。
“?潘俊弊畛跏侵付酝庑尉哂邪?、胖、锉等特征且表现出雷人行为和想法的一类人的轻视和嘲讽。后来多用于自嘲,隐喻因为自身客观原因和家境背景而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与抱怨,不甘于平庸又只能用自嘲来自我宽慰。大学校园很多大学生习惯以“?潘俊弊跃樱?他们既渴望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心中的梦想,既没有目标又缺乏激情,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与之对应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原本是指身材高大、长相帅气、有钱的男生和皮肤白皙、面容秀美、富有的女生。“高富帅”和“白富美”日趋成为高校无数学子的心中偶像,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重外在、轻内在,功利浮躁的不良心态。
其实,“?潘俊蔽幕?说到底无非就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缺位、理想信念缺失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那么你最终哪里也去不了。大学阶段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多不行,有了目标不去付诸实践同样也不行。学生工作者应该从现象中探寻本质,从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学会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生,坚持在脚踏实地的态度上认真践行目标。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赋予“高富帅”“白富美”全新的内涵,告诉大学生真正的“高富帅”应该是高在学识、富在思想、帅在实践;真正的“白富美”应该是白在品格、富在内涵、美在创新。
5.2 学习心理引导
“土豪”与“学霸”――显魅力修养内涵很重要。
“土豪”在现代汉语中原本是指地方乡村中有钱有势的人或是为富一方的恶霸,在网络语言中代表没文化、爱炫富的乡下有钱人。“土豪”通常无理想、无知识、无品位,它是“?潘俊北涑闪吮⒒В?虽然有钱,却时常因为内涵粗俗被人们鄙视。“学霸”可谓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的显著特征不外乎两点:肯学习、会学习。肯学习是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程度刻苦;会学习是指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效果显著。读死书、死读书是书呆子的做法,活学活用、锐意创新才是学霸的真谛。相信在大学生眼中“土豪”只是他们相互调侃的用语,没有谁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因为一个人的魅力来源于内涵和修养,外在的阔绰或许能短时间夺人眼球,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的空洞与贫乏。
当“土豪”还是做“学霸”,绝不是简单的两种身份的选择,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是“财富有用论”与“知识有用论”两种价值观的PK。如果我们在学生工作中,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土豪”与“学霸”大讨论,在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两种价值观的内涵,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因势利导的将“学习动力”这一枯燥的话题交流的更具趣味性。我们要告诉学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气质魅力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只有多学习多积累,重效率讲方法,才能丰富内涵,提升魅力。
5.3 自我认识心理引导
“有型”与“Style”――学做人坚持个性很重要。
“个性化”是90后大学生的最显著特征,他们个性张扬、爱表现自我、不走寻常路。我们经常听到辅导员老师抱怨“90后孩子不听话、不好管”,而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主动思考两个问题:说什么学生才肯听?怎么说学生才愿意听?90后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更强、自我表达更加迫切,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要鼓励他们在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充分挖掘自我潜力,在成熟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拥有独一无二的“Style”,成为一个“有型”的人。
5.4 人际交往心理引导
“羡慕嫉妒恨”与“神马都是浮云”――交朋友做好自己很重要。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面临的所有心理问题中,由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最为常见。从云大本科生马加爵杀人到复旦硕士林森浩投毒,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危机为我们一次次敲醒了警钟,良好地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尤其重要。以“羡慕嫉妒恨”为代表的自负心理和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代表的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不良心理倾向。高校教师要学会挖掘两种心态的积极意义,由攀比导致的嫉妒心理太常见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类似体验,关键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为别人的成功找方法,只为自己的平庸找理由。如果在羡慕之余学会找找差距,想想不足,定能成为“羡慕努力强”;由自卑导致的目空一切的态度,是凡事不主动争取的放任,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种“豁达超脱”是成就梦想的拦路虎,要知道“梦想不是浮云”,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为了迎头赶超,成就最好的自己。
5.5 情绪管理引导
“正能量”与“亚历山大”――想幸福摆正心态很重要。
小学,幸福是一根棒棒糖,得到了就会幸福;中学,幸福是一次年级第一,实现了就会幸福;大学,幸福是一种心态,领悟了就能幸福。大学生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心理尚未成熟,正确的情绪管理和压力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会学生如何管理个人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释放压力,变“鸭梨”为“冻梨”,在挫折中磨砺一颗平常心。“心态”就是让心变得“大一点”,幸福就变得容易许多。
综 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于是诞生了“次奥”“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蛋疼”、“拙计”、“中二”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语言变异现象始终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中这些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当然值得注意,即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或者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或者赋予词语原有能指以新的所指内容,使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甚至语义内容都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上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这就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1、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使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网络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2.0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传播的方式也更是日新月异。而其中对传播影响最大的非自媒体莫属。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着140字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强制规范了我们使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因为简短地表达很难系统的“字明其意”,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公认的意义符号来传达文本内容的实质。
2、网络交际的娱乐性使表达方式变得幽默生动
网络流行语借助旧词新用、语义别解、谐音、重叠等词汇变异形式,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而且调节了气氛,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蹿红的重要原因。如“淘宝体”的亲切,“咆哮体”的激动与幽默,“甄体”的“说人话”带来的反转喜剧效果,“高晓松体”的生动表现在对行业的调侃描述上等等。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青春与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了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3、网民群体的极化性使表达实质得到民意共鸣
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将民意表达推向一个。而随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意识的渐渐觉醒,广大群众要求自由表达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幽默、调侃、简洁的话语形式传达大众心声的方式受到大家的认可。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勒个去”、“非常艰难的决定”、“羡慕嫉妒恨”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一定的舆论“切口”与暗示,很值得玩味和思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
零度偏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界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它以修辞研究为出发点,运用“零度”和“偏离”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四个世界”的参考框架中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理论。
其实,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对这个零度偏离理论也是适用的。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语义偏离
有的网络流行语词语构成不变,但使用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同音同形,但意义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在理论上说,就是语义发生了隐喻抽象化的偏离,由较具体的动作域延伸向较为抽象的认知域。
如“打酱油”、“做俯卧撑”,这是两个动宾结构短语,原表示两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这两个词到了2008年的网络上,词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表示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做俯卧撑”的网络流行语,源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表达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
2、语法偏离
如“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目前网络上流行语“雷人”有新的含义,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
“雷”字作为网络流行语,用法比较随意,已经由本意的名词向动词、形容词发生偏移。
用例一:当动词使用,“我被那个视频雷到了”、“那人的舞蹈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用例二:当形容词使用,“你看到过山寨飙车队了吗,真是巨雷啊”、“娱乐圈里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雷”。
用例三:当名词使用,用作对某些事物的回应,“好大一个雷啊!”
用例四:成语,“天雷阵阵,气死我了,没费拉”。
3、借形赋义
如“”,音:jiǒng。“”其实是“”的衍生字,现代的字典里都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是借形赋义:“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因此根据形状,“”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示意很好很强大,也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
再如“”,由两个“呆”组成,音méi。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字,它是“梅”的异体字。从字形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的音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呆+呆”组合而成,网民们直接看形读音,通常把它读作“呆呆”或者是“双呆”,在语义上赋予它“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价值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
如果在时代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网络流行语,那么它是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态存在。青年群体热衷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和僵硬制度的全面解构和反抗,同时,也反映了网络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他们追求的不是建立体系严密的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对当前心境的即兴表达。这样,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而产生的一种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状况的文化现象。作为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最能反映出当代青年对待社会变革以及思想意识领域的现状。而当文化这个本身就非常复杂多元的词前面挂上“网络”、“高校网络”等字眼时,它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先进性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涌现,预示着某种新力量、新思潮、新观念的崛起。使用网络的主流人群从80后延伸到90后,90后这一新兴网络主体,在思想上、生活上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实则是网络群体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身势语,他以简单的符号、惟妙惟肖的形象性和创意十足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语言,既满足了青年网民不同的喜好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遵从了他们自主选择的个性,更加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口味。
结束语
语言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发展却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而变异却是绝对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它应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我们不宜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青年人追求时尚、求异求新,这是网络流行语中词汇变异得以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积极的修辞价值,所以不宜按照一般的语言规范去衡量和纠正。
对待这种现象,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交际需求的词语变异形式会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不符合规范的词语变异现象,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萨丕尔 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集中在10至39岁这一年龄段,占总网民数的70.8%,其中20至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27.9%;1当今在校的高校大学生基本正处在此年龄段,且此次调查报告中还显示在网民中以学生群体最多,比例达到总体网民的24.8%。作为网民主力军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互联网带给他们的“轰炸”,大量“新词新语”凭借着网络流行语这股风潮蜂拥而至,以其“易记易上口”、新潮、简洁、多样、幽默的风格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广泛受到推崇和喜爱。戴卫克利斯特尔曾说过,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它可以被我们爱且恨,但我们决不能够忽视它。2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课堂更不能够忽略这样的现状,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我们的教学对象乃至全网民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对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影响
【Abstract】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s are the products of network era. They shar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languages, meanwhile, they have som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ir 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irce's semiotic theory, all signs are made of sign, object and interpretant. The three factor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separab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making a deep explanation of the 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s from Peirce's semiotic theory in order to help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better.
【Keywords】Peirce, semiotics, 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
1、符号学
现代符号学有两个起源: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和他的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他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二者不可分割。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是其根本特点之一,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符号意义的产生是由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被认为是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认为任何符号都由符号、指称对象和解释项三者组成。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但二者的理论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皮尔斯认为,所谓符号,其作用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向某人代表某样东西,传递某种意义。这一定义涉及到符号、符号所指代的客体对象以及人对符号所作的感知或解释(解释项)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符号可以在某个人头脑里激起另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一个更加发达的符号。他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符号的三个要素如同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一个要素的存在都依附于另外两个要素,并且人们对每一个要素的理解也要依赖于另外两个要素。也就是说,符号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皮尔斯认为,符号意义的实现是从符号到指称对象再到解释项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是符号、指称对象和解释项三者之间动态反应的结果。比如“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指称对象是某种动物,对某些人来说他是忠诚的象征,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可能代表着卑鄙或背叛。由此看出,皮尔斯把解释项看作是一个符号所产生的另一个符号,是人们对原符号作的感知或解释。
在皮尔士看来,符号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是三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研究问题都不能回避符号、对象客体、解释项三个方面。只有在此基础上,符号才能使我们超越感官的限制,表征抽象的事物,同时帮助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另外,符号还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传达特定意义,实现人际交流的目的。因此,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在解释符号现象时,具有更强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本文拟用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探讨,解释其生成和流行原因。
2、网络流行语
近几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每年都会评出该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主要包括两类词汇。一类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有意无意创造的,进而被广为接受,广为流传的词汇,比如“给力”,“赞”,“压力山大”等。另一类词汇通常伴随着现实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产生并且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广泛流行的一些热门词语,比如百度网站2012年评选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XX style”,“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等。这些语言往往伴随着社会上反映强烈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同步产生,构造形象,指称简易,表述方便,满足了网络流行语迅速流行、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些词往往包含网民某种深层次的心理诉求。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的传播力和聚合力主要得益于其综合使用了多种符号形式。网络的多媒体特性使得符号的传播更加简洁,形象,更富创造力,更加大众化。
2.1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的特点
在网络传播中,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争时间、抢速度成为网络交际的重要特征,简洁生动、容易上口往往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共同特征之一。另外,许多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社会热点现象或新闻产生的,网民往往利用这些语言表达某种心里诉求或社会态度。在现实社会中,网络就为这样一种诉求或态度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在网络交流中,语言环境相对自由,交流群体通常是比较有创造力的年轻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诉求往往会通过一种另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可能是夸大了的、戏谑的或是更加形象简洁的。这类网络语言既是对语言符号本身的改造与创造,更是网民社会心理诉求和社会态度的符号表达。这些语言有对社会现象的赞扬和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社会负面现象的揭发和鞭打,以及网民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揶揄。由于以上原因,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和多样性。网络交流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对象被无限扩大,造成了符号意义(即解释项)的多样性。比如“正能量”这个词,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现在网民们为所有积极向上的的、健康的、给正面人力量的人和事都贴上“正能量”的标签,以此来激励自己和鼓励他人。在非正式人际传播中,交际双方更看重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网络语言中大量缩写语的使用,更是说明了它遵循着快与简的原则。比如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语言“高富帅”和“白富美”,用三个单字形容词来指称社会上的特定人群,其虽不符合汉语的语法构成,但是简洁而又内涵丰富,因此被广泛使用。
第二,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和随意性。网络语言符号的产生有两个重要途径,即形式上的重组或内容上的创新。网络语言符号在现有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打乱原符号的使用范畴,改变原符号的使用环境,以此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语言内容和个人情感。同时,在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充满激情和创造力,追求新奇和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创新性通常和随意性联系在一起。网民在新符号的创造中,往往会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将各种语言符号随意组合,标新立异,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以前十分流行的“hold住”一词,把英汉两种语言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很大的创新性和随意性。
第三,网络语言的即时性和模糊性。网络流行语大都具有很高的流行度,却很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网络上每年都会评选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当时被广泛使用,但是持续时间都不长。比如前几年流行的“给力”一词,当时几乎人人都用,以至于《人民日报》上也用到了该词。但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很少被提起,类似的词语还有“杯具”,“雷人”等。还有更多的词是伴随当时的热点新闻产生的,随着新闻事件的平息,流行语也会慢慢失去光彩,比如前几年的“躲猫猫”,“我爸是李刚”等。另外,网络流行语的模糊性,往往也是其语言符号的指称对象的无限扩大造成的。例如“XX style”是由一首流行歌曲带来的语言符号,但是它的意义却十分模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2.2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的原因
网络语言符号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网络交流的环境。网络交流相对自由的环境和网络交际的即时性和简洁性使得网络语言有一定的随意性。网络交流的特点改变着网络语言的文体,也创造了机巧横生的新语言。如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汉字“”,原本是古汉语里面的一个生僻字。该字的符号古今相同,但它的指称对象则截然不同,至于它的解释项,则更加因人而异了。在网络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视觉上看,“”酷似人脸的轮廓,表示悲痛、无奈、忧伤、尴尬等含义。无论该词的哪种原义都与现在被网民广为接受的含义相去甚远。“”,作为生僻汉字的复活和流行要哀伤归因于网民的再创造,因其形似一个人苦闷时的表情而得到了网民的“重用”和喜欢,将其本义曲解后进行大量而广泛地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化,是其由传统语言向网络语言的转变。最初,语言符号指语言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指称对象是其指代的事件或实物,之后指称对象作为符号,又衍生出另外的指称对象。如新闻中的“中国式离婚”中的“中国式”被抽离出来,这是“中国式”的第一个表意系统。“中国式”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负面现象的代表。此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被提升,其指称对象完成第二步的符号化,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等词。在这个层次的符号化中,网络流行语会脱离原有的语境而存在。网民采取调侃的态度,用另类的方式来对社会的负面形象进行了讽刺。相同的词语构成还有由“江南style”发展成的“航母style”等。
第二,公众的心理诉求。许多网络流行语最初是一个言语事实,它反映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诉求或社会态度。不断涌现的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会时政符号的另类标志。网民要么不满自身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要么质疑政府行为,便解构原有话语符号,经过符号的重新组合或是再符号化,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或是给旧的语言符号赋予新的解释,表达其无奈,戏谑,调侃的心态。同纯粹的网络语言相比,这类语言承载了更多的内涵意义,貌似娱乐的网络语言背后蕴含着现实社会中话语权博弈。可见这类时政网络语言不但具备网络流行语的生动形象、短小简洁等特征,而且往往从字面上难解其意,内涵和外延同时被扩大了。比如2012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你幸福吗”,出自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后来这句话迅速流行。面对高房价,高物价,这句话变成了网民对现实的一种调侃。网民通过使用这种流行性的符号,形成独特的“下层舆论”与政府引导的上层舆论互动。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话语权力,是公众监督权力、构建公共言论空间的文化形式。比如2012年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网民借用热播电视剧里的一句话,表达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同样,几年前流行的词“躲猫猫”,也是网民的“下层舆论”,表达了对政府官方声明的质疑。
第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它以一种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缩小了“高雅”和“大众”之间的差距,模糊了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讲究一种零散的、自由的形式和结构,用一种调侃的、游戏的态度去颠覆传统。网民使用流行语,使自己带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寻找到新的社会定位。“丝”一词高票入选2012年百度十大流行语,但是却没有被《说文解字》在评选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说文解字》给出的理由是该词不够高雅。网民正是在这种“高雅”与“低俗”之间寻找自身的定位。
3、综述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有众多的生成和流行原因。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阐释,有助于丰富符号学的研究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对社会语言的变化进行考察。网络语言的符号化,其实质是符号的指称对象的扩张和解释项的不断丰富和变化,其主要原因有网络交流的环境特点、公众的心理诉求、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等等。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社会语言符号,同时,它在塑造、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网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网络环境的自由宽松使其带有粗俗化、随意性等特点,我们在肯定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时对其应加强管理和引导,使其服务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umes 1-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6).
[3]丁尔苏.超越本体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4]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3).
(一)研究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激发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研究的热情。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研究小组在1997年针对网上的语言教学问题开展了一些研讨,②探讨网络通用语言的问题。2003年,第一届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在西班牙召开。2001年,《语言与因特网》这本书以多种文字出版,使网络语言研究在整个科技革命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也为我国网络语言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网络流行语失范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虽然较为全面,却很少对流行内因进行探究,没有对话语权表达进行深度挖掘。将民众运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话语权的模式进行充分解析,能了解当下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③更好地创新社会管理。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与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密切联系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无不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变革,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④
(二)语言文化的影响
富有创造性的网络流行浯离不开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熏陶,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的一种,它的音形义在表达文字川意上有各种含义。⑤比如,网流传的一个词语“美眉”,它的出现与语言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就是形容女予漂亮眉毛的。
(三)大众心理变化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人们进入了新型网络媒体时代。新型媒体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思想意识也活跃起来,同时也滋生了具有新颖、幽默特点的网络流行语,⑥激发了网民的兴趣。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许多网民也开始在网络上以微博、贴吧的形式进行互动,抒发自己的情感。
网络流行语中的网络话语权
(一)感彩方面的展示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在使用中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词语的不断变化以及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功能的语言被称为语法。句子中使用的语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句子表达中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做到语言运用上突破性的创造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然而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语言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网络话语表达呈现出极大的魅力,受到大众的追捧。
(二)新旧媒体之间互相协作
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即时性与快速性,导致一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缺乏严谨性、深刻性。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秉着严格、严谨的框架理论原则,再通过已有的信息进行事实建构。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协作,促进了网络流行语影响力的扩大。
应对措施
(一)构建便捷的网络话语渠道
1.网上评选。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为网上评选、全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最经济、最实惠、最便捷的渠道。
2.开通网上政务微博。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微博互动已经成为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各级政府机关开通政务微博,利用微博这一便捷、及时的平台,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机关的最新情况,这样更有利于让群众参与其中,稳固民心;让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避免由于信息隔阂而产生误会。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法制化建设
1.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文明网络环境。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在带动信息提速的同时,也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来。我国网民基数庞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某一行为主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忽视自己对私人信息的理解分析,贸然模仿他人行动的行为。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存在的羊群效应,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副作用,相关部门如果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⑦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可以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
2.建立责任追究制,推进社会科学化管理。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网络的规范管理。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网络监督和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和信息规范等关系尚未厘清,这些法律法规在细节上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对网络谣言及网络舆情,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建立网络谣言对于社会危害的量刑机制,并对制造网络谣言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对网络舆情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制。⑧
(三)建立制度层面规范的应对机制
1.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语言的发展是层出不穷的,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对于那些富有语言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网络流行语,要适当地接受,并加以正确引导。由于语言在不断革新,语言的规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规范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其难度与复杂性,做到循序渐进。
2.从道德意识上加强规范。面对网络语言的主体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建立网络语言的道德教育体系,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加强对他们的语言道德修养的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当中,要不断革新网络语言文化,建立以优秀网络语言文化为主的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广大网民自觉抵制不文明的网络用语,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网络语言进行创新。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13SJB71002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徐紫仪:《网络语言失范与矫正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第1期
②杨海英:《青少年学生网络语言失范与网络德育话语的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6期
③Ao Yongchun, Chen Chun columnnetwork specification language and thespread of anomie [J]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research, 2013,01 (33)
④王健 张聪:《网络语言失范问题分析及对策》[J].
⑤Zhang Jianping, Liu Bo Chinesenetwork standardization issues of language [5][J]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06(11)
大量的社会流行语能够介入学生作文,学生喜欢运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对“创新”思想的片面理解和对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抵触情绪,增强了学生吸收社会流行语的愿望。
2.影视文化、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当代浓厚英文学习氛围的影响。随着影视文化、网络文学的兴起,它们在丰富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词汇、语法的变异。
3.社会流行语大量介入学生作文,反映了学生趋时求异的心理。
二、大量社会流行语介入学生作文的利弊
“有文采”,是好作文在语言上的一个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社会流行语进入学生作文,确实可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活力。
1.一些专业术语、广告语以及传统用语等被学生赋予新的内涵,引入作文,不仅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而且使文章语言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如,把广告语“我们一直在努力”引入作文,就展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天天去,早请示,晚汇报”这种本来含有庄严感的政治用语,在作文中引用,也产生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2.有些社会流行语,学生引入作文,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学生以之表述心志。比如,学生对崇敬的人常会来一句“世界因你而精彩”,这种引用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取得千言万语无法言明的效果。受网络文学风格影响,学生作文中许多词汇意义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这在客观上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产生了很大益处。
当然,中学生对社会流行语并不能有明确的理性认识,大量的社会流行语进入作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明显。
1.学生对明知违反语言运用规则的用语也不愿纠正,甚至有意为“标新立异”而出错,致使语言表达粗俗化,不中不西。如:“他这个野人,这次考试居然囊括各科第一。”
2.把“废物”捡来当时髦,视一些品位低俗的社会流行语为“新潮”,片面求异,以为“求异”就是有“个性”,如,用“恐龙”来称呼相貌丑的同学,开口“哇塞”,闭口“真爽”,这种种表现,不仅造成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规范的语言推波助澜。
三、规范作文中的社会流行语
写作是学生生活的反映,写作语言不能一味拒绝社会流行语,但对社会流行语完全吸收,也是一种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一方面大力提倡恰到好处地引用生活中鲜活的社会流行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学生作文中的社会流行语仔细考察,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情达意,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审美感受等多种角度出发来全面认识社会流行语,力求使学生能自觉抵制粗俗化的社会流行语。下面谈几点我们的思考: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语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元素,比如当下流行“马上”:马上结婚、马上有房、马上升值,还有不久前流行的“那些年……”“点赞”“正能量”“致青春”“小伙伴们”“甄体”“白富美”“私人订制”“土豪”……套用电影《大腕》里面的一句台词:“嘿,要是不说两句流行语,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最时髦的语言。流行语最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是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报纸上和人们口中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流转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哪里的社会生活活跃,哪里就有流行语出现。在21世纪初,9・11、本・拉登、申奥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出线、QQ、反恐、Flash是当时最流行的词语。可是,如果时间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最流行的词汇则是:下岗、抗洪、再就业、泰坦尼克、哇噻、帅呆了、美女作家、黑哨、知识经济、打假、邮购、网购、竞拍等词语。90年代股市兴起之初,群众广为关注,于是就有一批与股市有关的流行语产生并流行开来,如“牛市”“套牢”“吊篮头”“接盘”“割肉”“跌停板”等。到90年代市场放开以后,“黑市”“议价”则被“跳蚤市场”“大卖场”“广场”“跳楼价”“起板价”等取代。
词语作为一种符号,是客观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反映,社会及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促成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词汇对社会发展的依附性和共变性告诉我们,无论历史上的哪一个社会阶段,都会产生反映该社会特点和文化状态、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流行语。这些词汇,就像一颗颗遗失的琥珀,一块块鲜活的化石,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语言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多元化了,我们的时代语汇也变得五光十色,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姿态。特别是网络的发达,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批网络相关用语也流行开来,“晒客”“换客”“威客”“博客”都是基于网络产生的,而房价的提升、信用卡的流行也相应诞生了“房奴”“卡奴”一族……
2008年新年伊始,网络流行语便开始在各大搜索引擎排名直线上升,网友的语言中也出现了众多的新鲜词汇,像“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等。“香车、豪宅”是不少人追求财富的一个标准。在汽车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今天,购置“香车”后的烦恼与“心痛”也与日俱增。于是,“买车时有点心动,开车时有点心痛”也就挤进流行语当中。
葛大爷的搞笑本事还真不是吹的。在《命运呼叫转移》中,葛大爷扮演一个山区农民,村里不孕的丈夫怯生生地问“那我晚上再试试”时,葛优一本正经缓缓地说出仨字――“我看行”,瞬间全场观众笑喷。而葛优随后为中国移动神州行打的那句广告词“神州行,我看行”又再次轻松地让所有观众喷饭。
“今晚别喝酒了,我请你们去打羽毛球,场地已经预订好了!”晚上7点半,在某机关单位上班的林先生与十几个朋友走进了市区的一家羽毛球馆。馆内场地爆满,众人挥汗如雨。如今正是中国全民健身运动最红火的时候,于是“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成为时下人们的流行语。
房价指数、股价指数、推荐指数、人气指数、天气舒适度指数、安全指数……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却成了很多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顾问”。“指数”以前只是在报告文件中出现的生硬数字,如今已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们就像一个个风向标,显示着生活中的种种动态信息。由于指数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因此许多人在指数上动起心思来。“今天,你看指数了吗”也流行开来。
汉语的“组词”能力实在可观,同样的意思,在不同时代,中国人会有不同的与时俱进的表达方法。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歌迷不叫歌迷,叫粉丝;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尴尬不叫尴尬,叫汗;不喜欢不叫不喜欢,叫吐……再比如:失业,在上世纪80年代,那叫“待业”;90年代国企大调整阶段,那叫“下岗”;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又叫“待岗”。原来叫“扒分”,当下叫“拉米”;原来叫“放血”,现在叫“割肉”;原来有“大兴”,现在称“大卡”;原来叫“纯情少男”,现在叫“原始股”。
马年春节期间,“马上有钱”“马上有福”“马上有对象”等“马上”语充满手机简讯,简洁明快的“马上有一切”更是备受青睐。这类祝福语的确寄托着大家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但仔细一想,不免有些好笑――“马上”就能有一切吗?“马上体”盛行,实际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浮躁心态。多年来,急功近利的“马上”观念渗入人类的灵魂,一些人做事急于求成,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坚守的恒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GDP上去了,但雾霾来了,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食品丰富了,但地沟油、三聚氰胺、毒大米等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到处旅游,但无心欣赏人文风景,仅仅满足于旋风般到此一游和疯狂购物。
有的人使用流行用语是因为觉得好玩,有的人是觉得这么说话酷,有的人是出于讽刺。最不可取的态度是他觉得这么说能显示他有文化,能显示他“知道”现在流行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年代。就像是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么说的是庸才,如果第三个人还这么说那就是蠢才了,连上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学别人说话是可耻的,流行语套用一下还行,如果用多了,就没意思了。
所谓校园流行语,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指在校园里广泛盛行和使用的语句,是现代中学校园文化的真实反映。它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共性外,还有标新追奇、幽默诙谐、简洁生动等特点。
近几年,随着流行语的热传,这些能反映中职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体现校园文化的校园“语言密码”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在课外学生的交谈中,这些语言有些新颖生动,给中职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丰富了校园文化;但有些低俗不雅,给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错误的引导。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运用越来越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校园流行语,让文明语言之花绽放在校园内外。
一、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倡导文明用语
“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树立语言规范意识,使用文明用语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流行语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地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成为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我们要留心当下校园流行语,对于那些积极向上、富有幽默性的、发人深省的语言,我们没有必要扼杀,可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有时候还可适时指导学生接受并合理使用。(比如“给力”一词)当然,对于那些低俗不堪、讽刺挖苦,给人负面影响的词,我们要认真分析,适当指导他们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二、重视网络道德建设,提高辨别能力
信息现代化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现在的学生“将信息时刻掌握在手”,每人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浏览获取信息。中职生模仿力强,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快,传播也快,但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却比较差,对自己的言行控制力也较弱,他们往往对那些符合他们的心理,好玩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全盘吸收,不管其好其坏都在互相交流,以显他们的幽默感和时尚感。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也迫在眉睫,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也尤显重要。首先,我们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渠道,引导中职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让他们学会处理好大节与小节之间的关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其次,加强监管,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营造绿色网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道德水平,提高其对网络文化信息的辨别力,促进“网络人”的健全人格现代化。这样,在思想源头上提高了中职生的辨别能力,他们会有选择地吸收健康的流行语,从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来。
三、创设文明语言环境,提升语言品味
如何创设文明优雅的语言环境,提升中职生的语言品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提高学生品味美之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和品味语言的前沿阵地,是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读中品,品中悟”的方法,以诵读为基础,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扣住语境,揣摩赏析,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以课内语言素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在课外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积累美之语言的习惯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薄发,积累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课外的阅读积累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运用课堂上的“精读”品味语言的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喜好展开广泛的“博览”,在读中品,读中思,从而锻炼了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大量优美词段的背诵记忆,丰富了个体的语言,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积累美之语言的习惯。
3.在综合活动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美之语言的意识
学习、积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运用,除了常规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充分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表演、迁移训练等;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经典古诗文朗诵大赛、话剧表演等,也可以组织诗社、文学社之类的社团,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好、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在校园内形成了优雅高尚的语言环境,那些低俗不雅的校园流行语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而那些充满情趣、积极健康的校园流行语,则给语言大家庭注入了新鲜时尚的血液,丰富了校园内外的文化。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包括:形象、新颖、便捷等,这种特性使得网络流行语深受学生群体的欢迎。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表现内容具有弹性,想象空间开阔,丰富了校园话题的内容,增加了交流过程中的趣味性。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负面问题。网络环境会对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造成影响,表现如下。
1、随意更改词性。
在学校里经常有学生因为在网络流行语潮流的影响下,混淆了许多词义。例如“套牢”本来是适用于股票行业的专业用语,意思是“因为股票价格下跌,使得买入的股票滞留在手里”,却经常被学生用来形容某些较为繁重的负担。
2、不合理地打乱句子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有着非常严密的格式,必须讲究一句话中词语的相互搭配关系。可是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经常忽略这些,甚至有的为了追随潮流故意破换语法的搭配。例如他们受影响,经常说“吃个饭先”,这就话中就把状语后置了。还有他们在省略句的使用上,则把“你在宿舍吗?”省略为“宿?”这种形式。这种毫无原则的省略,是对句子结构的严重破坏。
(二)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而存在,和思维发生相对作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通常会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实际交往中,需要学生正确掌握两种标准,分别是口语交际词汇和语法准则,就可以慢慢给思维赋予逻辑性。但如果学生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比较深,他们的思维逻辑就容易产生混乱。比如部分学生因为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过分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甚至不尊重别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因为人的思维一般具有深刻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敏捷度四个特点,现在的学生们由于处在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深刻性的思维本来就差,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一定要多加培训和提高有深刻性的思维。但是网络流行语大多比较肤浅,思维特征方面的深刻性就比较差,因此影响学生提高思维深刻性。
(三)对学生道德意识的熏染
网络流行语比较开放,自由度也比较高,其内容就可能出现庸俗,浅薄的东西。由于学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还不完善,对于问题的看待不够全面,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极易对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这对于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产生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能使他们的人生误入歧途。
二、从语文教学出发提出相应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娱乐趣味性,对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削减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语文的学习上。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情景模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氛围下完成练习,从而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取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亲近传统经典,提高审美情趣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经典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文化精髓。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文字本身的美感,感悟经典,抵御网络流行语的不良影响。在教导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并对于经典文学有这一定的赏析能力,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时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经典的意蕴。例如教师通过解读《水调歌头》,亲自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别样风情,让学生领略作者那份感情。当学生受到这些经典的洗礼之后,他们的审美观念自然就向更高点进步了。
(三)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教学,建立一套体系
学校通过考试,依照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考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并予以奖励,比如普通话职业等级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最后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缩小理论知识与就业需要的差距,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进行课程研发,深化课程改革
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出发点,为社会的需要培养相关人才。教育要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因此课程的改革和研发就尤为重要。在进行改革和研发的时候,就要以这一目标为基础,进而构建合理的应用体系,把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放在第一位,贯彻一切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是为以后工作服务这一意识,加强相关能力的学习,使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