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文化的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文化的现状

篇1

二、基本特点和问题:1、起步较晚且增长迅速。因为这种行业是以网络来传播的,开始人们对这种文化消费形式表现淡漠。2、功能单一、规模偏小。通过大面积抽样调查,网民主要利用网吧进行游戏和聊天,娱乐色彩较重。没有发挥网吧应具有的商务、技能培训、电子赛事等增值功能,单一消费模式已成为制约网吧业多元发展的“怪圈”。3、行业歧视、效益下滑。在所有行业中,文化市场是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而网吧又是在文化市场中引起非议最多的。4、多头管理、干预偏多。政府职能未能转变到位。参与网吧审批的单位有文化、公安、消防、工商等多个部门,且程序繁杂,使申办者叫苦不迭。《行政许可法》要求的便民原则在这里没有丝毫体现,一些部门又私设了“指标审核”等,使管理部门行政动机的纯正性受到质疑。

三、网吧现状及特点的成因分析。1、趋众心理、盲目心态,使得网吧在一夜之间暴涨。当互联网刚刚进入民间的时候,由于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时期,从而使网络成为精英化的、学术性的人才可以享受的一种新鲜事物。2、认识误区和舆论的负面报道,使网吧难以以一种产业的姿态健康成长。3、政策制定上的偏失和司法保护缺位。因为网吧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而内容与游戏有着极大的联系。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主管部门几经调整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4、缺乏现代公共管理理念,“总量控制”凸显行政焦虑。人们在姿态上也普遍表现出向新生事物的前倾,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又回到压制新事物的“自觉”上。主要表现在“控制总量”、“指标限制”等。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狭义上说,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也早已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同时尽量规避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给正常教育教学带来的不良冲击,针对这方面的诸多问题,教育界的同行们尚在困厄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诸多影响,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针对网络问题,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前者乐观其成,不仅津津乐道于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了“突破”,而且早已摩拳擦掌,积极谋划“网络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妨称他们为“融合派”;而另一派则更多来自现实生活,众所周知,过度上网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或家长,都知道要牢牢把住网络关,对孩子上网严加防范,甚至彻底杜绝孩子上网隐患,他们是实际生活中的“严禁派”。很难弄清楚有多少理论上的“融合派”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立即变成了铁杆“严禁派”,但仅仅这一矛盾出现的本身,就足以说明,对于网络文化的思想分歧已势如水火,绝非轻易可以弥合。

其实,网络绝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那么简单。第一,网络文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第二,网络文化自身具有选择性。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对于所承载的文化,具有自然的偏爱和选择。只有认识这两个特点,深入分析,才能看透网络文化的真实本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

首先,严禁派是靠不住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因此,当网络技术已经融入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后,再想要屏蔽它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从这个意义来讲,融合派或许有无所作为之嫌,但是严禁派却必将走向失败。如果说严禁只是为了暂时的效果,那么这效果往往意味着将来需要以巨大代价加倍偿还。

严禁派的做法固然行不通,但融合派也同样毫无前途。通过游戏学习,彻底寓教于乐,也许是融合派最诱人的广告之一,可是与其说它是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不如说更像看似富丽堂皇的海市蜃楼。因为技术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死板简单,容易摆布。对此德国技术哲学权威F・拉普也曾指出:

第一,技术过程和对象当然并不总是事实上中立的,例如可能永远找不出高度专门化的军事武器有什么和平用途……第二,技术不仅会产生物力上的副作用,同样还会产生感情和精神上的影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所有媒体技术的本质就是娱乐!网络文化作为事实上的“第四媒体”,在娱乐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和教育教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感悟理解的本质完全抵触。

返回到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相比这些轻松愉快地娱乐,学习无疑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艰苦劳动,一项意识世界里的马拉松比赛。唐人卢延安叹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文教学固然不反对以苦为乐,乐观地看待学习,但是若以为艰苦劳动或许可以被轻松娱乐所替代,这也实在是有缘木求鱼之嫌。而娱乐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将声光色等令人眼花缭乱地映像直接诉诸感性。语文教学完全是一种思考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融合派不仅是没有前途,甚至还有潜在危害,因为它让很多教育者正在放松警惕。

因此,看清了网络文化的娱乐本质,才能阻止它对于语文教学的蚕食。典型例子就是网络文化快速多变的特点,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消解。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就是贴张特写照片,实在是非常具体,完全没有发挥想象力的必要。长期暴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语文素养怎么会提高。所以奥威尔之问正好揭开了整个媒体时代的核心机密――“即便是终日迷失在娱乐信息的海洋里,也得不到任何严肃思考所需的有用信息。”

篇3

一、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成长特点

随着我国的网络技术的逐渐提升,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已经是当前青少年不可规避的生活环境构成因素之一,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已经的无处不在,并且在网络的影响下,一种新型的青少年成长方式已然逐步形成,其具有以下特点。

高频变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加高频的互动空间,青少年可以通过网路进行即时性的交流沟通。这种高频的互动使得青少年的思维变化也随之更加高频。特别是在青少年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的情况下的,高频的思维变化,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信息复杂: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但是由于信息筛选技术尚不完善,加之青少年的鉴别能力不强。导致的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也会流入到的青少年的生活当中。复杂的信息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青少年的成长搭建了无限可能的平台,又为青少年的发展设置了更多的迷惑和障碍。

圈层分化:网络技术中的智能匹配,具有将同类用户聚类的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在网络中的,青少年的成长社交环境会根据其喜好趋于极端化和单一化发展。网络平台问了获得用户的青睐,会根据其检索内容推送其“想要看到”的信息,并介绍和其相似的用户。这就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中出现了“网络推送营造的假象”。其并不利于青少年开拓眼界,树立全面、健康、多元的价值观。

二、网络环境中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现状

信仰具有普遍性。藏区是藏传佛教的传入地,是我国藏传佛教氛围最浓于、教徒最集中的地方。从房屋建筑到服装配饰,甚至是人们的饮食和教育,在藏区无处不充斥着藏传佛教的印记。浓郁的藏传佛教氛围使得大量的藏区青少年都能够形成一定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在一些受藏传佛教影响较大的地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率甚至能够超过95%。即使当前网路环境给请少年的宗教信仰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网络所形影的宗教影响力,远远不及藏传佛教在藏区的浓郁氛围所形成的影响力。因此,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仍具有普遍性,宗教信仰依旧是当前藏区青少年重要的思想与精神支柱。

信仰具有多元性。信仰的多元性是网络文化催生的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特点。随着网络信息的丰富,其中关于宗教信仰的解读和见地也更加多元。信徒、宗教大师、专家学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对藏传佛教的观点。除了宁玛红教、萨迦花教、格鲁派黄教、噶举白教四大教派的思想以外,更多新的宗教信仰观点逐渐兴起,使得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青少年之间对宗教信仰理解分化越来越大,其对于宗教中的“缘起论”、众生平等观、生态责任伦理观等都也有着不同的侧重和思考。

除了理解层面的分化外,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的应用也更加多元化。一些青少年的将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愿望寄托,一些青少年则将宗教信仰作为心理支持,还有一些青少年则主要利用宗教信仰进行情绪应对。

信仰具有不定性。信仰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的网络环境中,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所表现的一种新的特点。在传统的藏区中,青少年宗教信仰主要受到周边的人与物的影响,由于藏区地广人稀,且交通不便,多数青少年一生中可能只受到周围的人与事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来源较为集中,青少年一旦形成宗教信仰往往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的。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使得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出现了不稳定性。一些青少年会在网络的影响下,对过去的宗教信仰观点进行重塑甚至是推翻。虽然藏区青少年在现有生活环境中不会丧失宗教信仰,但是其信仰初衷、内容都会出现变化。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不稳定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下,这种不稳定性可以成为宗教信仰百花齐放的动力,促进藏传佛教不断的适应社会进步,不断与当代人的生活磨合完善。但是相反的,一旦网络中的一些极端和消极思想占据优势,则会造成极端化的宗教信仰,或者令青少年丧失信仰。

三、网络文化对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影响方式

内容层面的影响。网络信息丰富多元,在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着海量的信息内容。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这些关于宗教信仰的信息往往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特点。其其极为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藏区青少年,使得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知识不仅仅来自于周围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藏区丰富的宗教典籍,更多的还会来自于网络中的检索。这些检索出的宗教信仰信息,构成了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中含有大量的网络观点。

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信息中一些正面的教育,可以使得藏区青少年将宗教信仰和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内容进行更好的关联,并为宗教信仰赋予更多的时代特色。

从消极方面来看,网络信息中的一些负面内容,也容易造成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功利化。特别是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的言论,容易诱导藏区青少年将宗教信仰作为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使得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不再纯净。

环境层面的影响。社交圈层化是网络环境对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重要影响方式。在网络生活中,藏区青少年社交会逐渐趋于同类化。如大量网络论坛、贴吧、微博等,都是通过系统功能的自动匹配,为用户寻找交流推向或热点话题。即相同的人聚到一其探讨相同的事情。相同的观点在相同的人群中不断的、反复的强化,就容易造成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偏执。容易造成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的现象。

除了社交圈层的影响外,网络文化中的非宗教信仰信息也对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环境具有着较为明显影响。在传统环境中,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环境是以周遭生活的现实环境为主的。但是网络文化下,国内发展、国际关系、地方生活等热点信息,不断的考验和影响着藏区请少年的宗教信仰,也使得藏区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养成环境从传统的“附近环境”发展为无界限的“全球环境”。

网络文化的应对。网络文化对于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养成具有双面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应当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管理建设。

内部层面方面,应当加强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指导与教育。在宗教信仰管理方面,藏区各地的宗教组织应当提高对青少年思想变化的重视,利用形式多样的宗教信活動和传教活动,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宗教信仰,并利用宗教信仰,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

外部层面方面,应当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管理,对宗教信仰这一较为敏感的内容,设立更加严格的言论审核机制。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尽量减少不良的网络信息对藏区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应当鼓励国家允许的宗教组织加强网络平台建设,逐渐开拓线上化的宗教信仰传教机制,为藏区青少年提供更多优质的、健康的宗教信息获取渠道。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其对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影响存明显的多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生活将是所有人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不能一味的因为网络文化对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而盲目抵制。也不能任由其中的负面信息肆意破坏纯净的、健康的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对此,唯有不断的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不断利用丰富的宗教资源强化健康的宗教信仰氛围,才能够有效应对网络文化对藏区青少年宗教信仰产生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卓逊·多杰, 才让, 英加布. 新时期藏区宗教信仰的特点及自我调适[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24-29. 

篇4

当下,随着我国互联网业务开展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应用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因此互联网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适应新兴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往的网络运营与建设模式将逐渐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网络融合的需求,新的应用模式与网络协议不断出现,网络虚拟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网络虚拟化主要通过抽象、分配及隔离机制实现在一个物理网络上独立运营多个虚拟网络,以有选择性地开展资源的调度与分配,从而实现物理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并降低维护与运营成本。该文就网络虚拟化技术中的虚拟网映射问题及其研究现状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网络虚拟化及分层服务提供模型概述

作为一种有效应对克服当下互联网刚性问题的方法及技术手段,网络虚拟化技术可以被看作是互联网这几年发展与革新的主要趋势。网络虚拟化思想主要是将互联网划分成多个虚拟网络,实现互联网架构的多样化,每个虚拟网络都可以享用同样底层的物理网络资源,但能够实现不同的服务、应用于架构,这样就能达到多样化技术的应用与部署的目的。虚拟网络由虚链路连接的虚节点组成,并且虚节点与虚链路都处于物理网络的映射中。虚拟网络映射通过为不同需求的虚拟网络分配对应的物理资源来实现网络虚拟化,虚拟网络映射作为虚拟网络的基础还包括链路资源与节点资源。合理科学的映射算法既可以实现虚拟网的高效映射,也可以使物理网承载更多的虚拟网。

在网络虚拟化的服务环境中,主要应用分层的模式,通过建构虚拟网来实现各种业务服务。分层模型主要有三层,即应用层模式、服务层模式和资源层模式三层。在三层模式下,每一层的结构与功能彼此影响。SP(服务提供商)主要通过InP(基础设施提供商)提供的借口来管理虚拟网,并能够接入终端用户的虚拟网。在网络虚拟化的服务环境中,终端用户及传统的互联网终端用户一样,只是在虚拟化服务的环境中,每一个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映射的方式来和多个SP同时建立不同的连接,从而来实现随不同的业务需求获得不同服务的目的。网络虚拟化分层服务所提供的模型如下(图1)所示。

2虚拟网映射问题与研究现状分析

作为构建虚拟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虚拟网映射是映射较核心的功能。虚拟网映射主要依据SP的构建需求结合InP的资源状况,通过一定的映射算法在网络资源与构建需求间进行匹配,获取较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以进行嵌入,从而形成虚拟网。所以,在虚拟网映射过程中,映射主要实现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接受并描述InP的资源信息、SP的虚拟网构建请求以及执行映射算法。在此,笔者就虚拟网映射与研究现状问题主要分析了以下几点内容。

1)网络资源概述。对InP的网络信息资源一般能够通过INSADL、NDI、NML等来描述。在对网络资源的描述过程中,任一网络元素就可以代表一个基本组件,例如链路、路径、节点和接口等。每一网络元素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标示符、功能性或者非功能性属性、可用性参数。功能属性主要决定其属性、特征和网络元素的具体功能,非功能属性则主要决定了在虚拟网络中各个网络元素的限制及应满足的标准。节点可分为虚拟节点与物理节点两种,物理节点包含多个虚拟节点,同时一个物理或者虚拟节点可以拥有多个物理或者虚拟接口。其中接口的类型主要包括ATM接口、以太网接口及无线接口等。由于一个物理链路就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虚拟链路,因此每一个物理链路包含QoS参数及连接类型两个附加特征。

2)虚拟网的构建需求描述。虚拟网的构建需求与物理网络规划的需求很相似,主要关注的是网络拓扑结构、虚链路的带宽、虚节点的位置、路径的跳数限制、端口的类型以及QoS参数的配置等。虚拟网的构建与拆除,实质上主要是依据业务的需求对物理网络资源进行动态的分配和释放的过程。因此,虚拟网运行的生命周期也是虚拟网在构建需求上的主要参数。

3)虚拟网映射问题模型的描述。对于虚拟网的构建需求中操作系统OS及端口port类型等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在映射前预先筛选InP所提供的各类资源。虚拟网映射问题的难点是怎样最大程度地实现InP利益。因为虚拟网映射要满足虚拟网构建需求中各个链路和节点资源的要求,而且还要充分地、高效地应用物理网络资源,达到在有限的物理网络资源上形成更多虚拟网,最大程度实现InP利益的目标。但是,虚拟网的物理网络资源有一自身的局限性、虚拟网的构建必须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和虚拟网的构建请求动态化、即时处理化等特征。这样,虚拟网的映射问题实际的应用中还面对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4)映射算法中的各项评价指标。虚拟网映射算法要通过有效地采用提供商所提供的物理网络资源来满足服务提供商提出的构建要求。同时,映射算法的各项评价指标必须要通过网络资源利用率及虚拟网映射成功率等指标的计算来科学衡量。虚拟网映射的成功率是在构建申请中映射成功的虚拟网数,提高虚拟网的映射成功率就是要提高映射成功的虚拟网数。而提高物理网络资源利用率,关键在于如何在满足当下构建需求的前提下,更合理地为后续的虚拟网构建提供资源分布空间,为后续虚拟网的构建提供便利。

5)映射算法研究现状。目前来看,资源分布相对较均衡的物理网络逐渐成为虚拟网映射问题研究的方向。因为这样的物理网络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虚拟网构建的成功率。所以,当下对于映射算法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Yong Zhu等研究人员把互联网资源假定为无限的,因此在构建虚拟网时,要综合考虑满足各个构建的具体要求,以便最大化的实现预定目标以最小化的链路承受最大量的负荷。(2)Robert Ricci等研究人员则通过避开物理网络中的各种瓶颈链路的方式来映射虚链路,不断提高虚拟网构建的成功率。(3)Jens Lischka等研究人员利用子图同构检测和回溯的技术把虚链路及虚节点同步映射到物理网络中,以此来提高构建虚拟网的成功率。(4)在虚拟网的映射中,一种W szeto基于多商品流问题而提出的对资源进行预分配的方法技术逐渐被提出来,该方式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对映射问题进行建模求解。这种基于多商品流问题的模型很好地地解决了映射中资源分布均衡性的问题。(5)另外,MinlanYu等人提出了多径映射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多径映射将虚拟链路映射到多条物理路径上,以此来提高物理网络的负载均衡,并利用多商品流问题的形式建模进行求解。多径映射法与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的并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映射中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是难以达到路径跳数的限制,所以一般只能通过单径映射的办法满足业务要求并有延时约束的构建需求。

3虚拟网络映射算法PBMC

1)PBMC算法的设计思路。众所周知,基于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的虚拟网映射方法不能够解决路径跳数的约束要求问题,因此在多径映射时,虚链路的带宽很难通过路径的路径跳数来确定分配比。因此,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PBMC算法,即基于路径集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的虚拟网映射算法。这种算法主要采用基于有效路径集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来规划和求解虚拟网映射问题的。在PBMC算法中,首先要结合各个物理链路的带宽需求和路径跳数的限制条件来计算出有效的物理路径集合。其次将路径的可用带宽视为决策变量,在符合虚链路带宽要求的前提下,运用多径映射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数学规划,同时采用启发式的算法进行建模求解,最后实现链路的最大负载强度最小化。

2)建立数学规划。链路负载强度是链路上已占用带宽与链路带宽容量之比。PBMC算法的规划目标是建立链路的最大负载强度最小化。PBMC算法的约束条件有三个,分别为物理链路带宽容量约束、虚链路带宽需求约束及带宽占用的正则性要求约束等。

3)模型求解。在PBMC算法中,主要通过采用设计启发式的算法来求得近似最优解的方式进行求解。算法主要分为部分,首先要求证出初始的可行解;其次,对初始可行解迭代从而求解出近似最优解。在这种算法中,更多的考虑了局部的均衡问题,没有对整个虚拟网映射范围进行综合考虑,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工作,对初始可行解进行优化。优化的思想主要是找出最大负载强度的链路,将该链路路径上的虚拟网迁移到其他的路径上,以此来降低链路的负载强度。

4)仿真实验。为了很好地与基于单径映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算法对比,可以采用基于Matlab的方式对PBMC算法进行仿真与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对虚拟网链路的带宽、构建请求的虚节点数、虚链路的带宽需求、跳数的限制、虚拟网申请的时间间隔均值以及生命周期均值等进行适当的设置。仿真实验中,要对比和分析的指标除了有构建成功率、资源、利用率外,还含有运营商收益及资源分布的均衡性两个指标。

5)仿真结果分析。

仿真实验中,将物理网络链路负荷的标准差、虚拟网构建的成功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物理网络运营商所收取的收益等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单径映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算法,通过PBMC算法可以使得物理网络上各链路负载强度的标准差更小,因此物理网络资源的分布均衡性将得到更好的优化与实现。并且,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及构建成功率,物理网络运营商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本次仿真实验结果也说明相对于基于单径映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算法来说,PBMC算法不仅可以满足带路径跳数限制约束的虚拟网构建需求,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网络资源分布的均衡性问题,不断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目前,网络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当下互联网僵化等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在网络虚拟化技术中,虚拟网的映射实现网络虚拟化的基础。虽然对于网络虚拟化技术中的虚拟网映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研究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物理网络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汪斌强,邬江兴.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10).

[2]李文,吴春明,陈键,平玲娣.节点可重复映射和链路可分流的虚拟网映射算法[J].研究与开发.2010(7).

篇5

引言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只有弄清楚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进而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才能够促进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实践意义体现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大学学校而言,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品味和人文价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助于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是这样对“文化”进行释义的:“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大学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国外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一些世界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已经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2.1 网络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

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现今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校园网络、学校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院系与院系之间可以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与交流。校系领导和老师能够及时交流信息,下发通知。学生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新闻、校园公告。利用校园网络提供的虚拟社区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辨析商讨,学生也可以讨论课程内容或者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2.2 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涌现

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成为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一项基础活动,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及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活动是最好的方式,各种专题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团体开始纷纷成立。网上的相同爱好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几乎所有的校园网络文化形式都走向跨校区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聚集在一起交流和沟通。

2.3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些高校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校园网络服务平台,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4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体现在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

2.4.1 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为方便广大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多种网络平台,如虚拟社区、精品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等。虚拟社区充分利用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利用网络信息传输与反馈的技术,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宫殿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的方式,满足了远程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2.4.2 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管理人员建设了较为合理的上网规范体系,致力于从制度上制约不文明、不健康的上网行为。但是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大力度对学校各个网站进行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

2.4.3校园网络队伍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应加强对大学网络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做到擅长网络技术、熟悉学生上网规律、能够与学生良好沟通,维护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信息。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中国社科院沈杰先生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建设高校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要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法制、基础建设(包括校园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1 加强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德育工作

篇6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的形态、形式、内容变得日益广泛,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就必须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其的优化和完善,最终有效的引导和推动网络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快速的增长趋势

当前,我国在网络文化市场上正在快速的发展,加强网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使得网络文化消费每年都在呈现迅猛的增长,且正从PC端逐步转移到移动终端。仅2016年上半年,网络文化市场的营业收入就高达1017.2亿元。

(二)消费主体多元化年轻化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主要是以网络视频、音频、游戏和文学四大类,且大学生成为主力军,更加注重和喜爱网络文化消费[1]。

二、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虽然十分活跃,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隐忧与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消费内容质量低下

当前,很多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没能结合大学生提升文化的需要。虽然文化消费领域的产品数量较多,但是在独特力和创新力上则较为缺乏,尤其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文化市场利用网络环境而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逐利性较强。因而很多网络文化作品具有量多质少的特点,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网络文化作品参差不齐

在网络文化市场中,很多作品的娱乐化较为严重,甚至存在低俗化的趋势,有的扭曲经典、有的调侃崇高,有的颠覆历史,有的善恶不变,有的追求奢华,有的炫富摆阔,虽然其多元化的形式,但是在发展优秀文化的同时还面临着糟粕文化并行的局面,这就会导致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认知下降。而在这的背后主要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加上创作者的水平等,导致所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的价值观念缺乏情绪化和理性化的倾向。

(三)缺乏成熟的消费模式和理念

当前,网络文化消费模式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其在网络文化消费中表现的各种消费行为,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感性意识,但是在理性思考上则较为缺乏,受到面子需求以及追求新鲜事物等影响下,导致其芒杜的从众消费和超前消费,并没能适度的把握和合理的消费。而大学生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消费水平有限,所以盲目过度消费将导致其面临严重的影响[2]。

三、强化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的几点对策

(一)致力于结构的调整

这里调整结构,主要是将网络文化作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尽可能地提高网络文化精品的供给,切实注重网络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进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繁荣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符合大学生群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多样化特点,所以必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嘴贫,促进文化产品供给改善,保证文化产业繁荣,既要多样多种全面发展,又要保重其质量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改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尽可能地将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市场主体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才能更好地引导文化市场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精品,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结构调整优化,方能实现转型与升级。

(二)致力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这就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完善,切实加强管理工作的开展,利用其不断的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性的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消极文化产品的打击,纳入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站监督机制,加强对不良网络文化的抵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文化市场环境的净化。

(三)加强引导工作的开展

在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并在政府和社会以及学校和家庭全面加强对其的合理监督与协调,树立良好的消费信心,采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其消费心理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合理的消费和健康的成长。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消费引导和教育[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加上受到网络文化市场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导致其在消费行为上存在诸多弊端,所以为了促进其健康的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注重对其的消费引导,调整文化作品结构和质量的同时,还要切实强化对其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夏心雨.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教育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

篇7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人们依赖于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网络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秦皇岛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持续推动秦皇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网络文化不只是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和对象,更重要还在于它对网络时代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提升。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充分适应网络文化的内在属性和规律,进一步发挥网络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潜力。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信息传输系统来传播思想文化和风俗民情。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秦皇岛正在由文化城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除抓好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外,将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目前,秦皇岛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都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亟待加强。②网络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不强。③网络文化的主体网民普及率偏低。④网络文化监管机制有待完善。⑤网络文化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⑥网络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二、创建和谐安全网络的主要策略

发展和谐网络文化,提升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要植根于优秀地域文化,努力在网上形成具有秦皇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体策略如下: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和谐网络建设。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

5.网民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因此,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从网络传媒、网络文化企业、网络生产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来探讨网络文化管理的措施。应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1.打造品牌网站,形成网上文化信息传播辐射中心。网络媒体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它担负着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秦皇岛市要积极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新闻网站,提升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2.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建立立体化的网络文化传播圈。网络应用涉及网络新闻、即时通信、博客、网络购物等。秦皇岛市要发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播安全文化,以满足网民的不同需求。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制约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制约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秦皇岛市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民的素质,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4.遵循规律,科学管理,形成安全网络文化传播的有序化运行。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网络媒体,按网络传播规律管理网络,疏导结合,掌握好管理的度,以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5.加强教育,提高安全网民的媒介素养。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自律文明上网,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文明生态。

6.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网络技术、网络经营管理等高级人才,他们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保障条件。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过硬、懂得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规律的人才队伍。

四、小结

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就要继续大力弘扬以“开明、开放、开拓、开发”和“创业、创造、创新、创优”为核心的秦皇岛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想内涵,体现实践特色,着力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也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秦皇岛文化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帅.网络文化的软实力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2,14(03).

[2]魏友苏.浅议网络文化发展问题与管理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2008(06).

篇8

0引言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及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师生网络思想和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平台,其已经在实际运行中显示了重要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网民逐步加大,增加了网络盲区,移动网络和新型网络工具对校园网络文化产生了冲击,加上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存在的局限性,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成为题中之义。

1研究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已经与社会各个行业紧密相关,校园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产生着影响。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但是基于培育优秀新一代年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战略选择。另外,高校网络文化还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理念、高校教学方式等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综上,开展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学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和建设理论、指导高校网络文明工程实践的具体举措,也是适应宏观形势发展的政治需要。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为网络文化研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其管理机制也必然要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完善自己,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反而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步伐。因此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反过来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研究内容

2.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一词是舶来语,原本的英文词语为“cyberculture”。随着社会步入网络时代,近几年“网络文化”一词在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次数逐渐频繁起来。我国的匡文波是国内最早研究网络文化问题的学者,他将网络文化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之后,很多学者也参与了网络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对其定义进行了完善。当前,大多数人承认的网络文化的定义为: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

2.2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在校园内部进行的折射,同时也是一个学校历史传统的积累与沉淀。从校园文化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现代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特色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开始逐渐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文化有差异的是,“校园网络文化”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1]。现代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学生通过实践网络活动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传统校园文化的一种延展与拓宽。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已经逐渐显现并被人们广泛认可。

2.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网络文化被赋予新内容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包括:数字化、虚拟性、复杂性、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现状表现如下:国内有一部分大学依然还将网络定义为一种技术,因此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以及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内容功能单一,制约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变得效率不高;部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要求[2]。

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策略

在界定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同步建设,利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积极合作,深刻掌握高校网络文化动态,构建更加稳定、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

3.1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领导各大高校要增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的意识,首先,设置与大学生需求或认知相关的议题。可以提倡一种精神,树立一种典型,发动一场活动。在设置议程的议题时一定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与他们当前的认知能力相当,在促进他们成长的同时实现对校园网络文化舆论主导权的有效介入。其次,注意网络媒介有效覆盖,特别是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增强媒介的覆盖范围,有利于信息更快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当前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信息上,除了常规的网站之外,更需要对微博、微信公众号中的内容及时更新和跟进。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健康的发展与传播,为现代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量[3]。

3.2抓好网络信息化基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各大高校应该建设应急预案,保持信息通畅。在任何原因下,信息系统安全中均不可控的因素就是突发事件。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应采取应急预案的制订,明确职责,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和体制,特别是明晰信息传递路径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另外,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专业人员、网站内容编排专业人员等。系统地、有目的地培养网络文化建设有关人员,增强思想政治敏感度,提高编辑应对水平。另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或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新媒介素养课程的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总体的新媒介素养,为创建优质校园网络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3.3规范监控及管理机制

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规范其运作机制,进一步确保网络文化的传播规范有序。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增进对网络文化的认同和维护。同时还要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行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另外,高校还应统筹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建立有力的保障管理机制,确保归属明确,权限清晰,对有害信息予以屏蔽、过滤[4]。

4结语

网络文化的繁荣勃兴,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高校必须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文化,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促进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兰碧仙.关于网络对话的主体性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84-86.

[2]葛晨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6.

篇9

(一)网络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网络文化在高校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方便快捷的网络不仅加快了大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渠道。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许多问题

尽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文化内容功能单一、作用不明显,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持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势在必行。从现今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的发展滋生了大量的低俗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实现有机对接等,这使得当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发展缓慢。而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的标杆与导向,它的融入将会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净化网络文化,充实内容主体

一方面,通过宣传雷锋的英雄事迹和开展相关的公益慈善活动,使大学生深刻感悟到雷锋身上所具有的助人为乐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网络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雷锋精神的融入能使网络文化趋于系统化和具体化,引导网络文化不断向规范化、内涵化发展。

(二)丰富网络文化,强化育人功能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一些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在内容上,过于单一陈旧;在形式上,太过严肃呆板;在功能上,说教色彩浓厚,政治宣传性强,引导功能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很少主动浏览页面,最终导致网络文化教育效果和影响力大打折扣。而雷锋精神作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模范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学风建设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大学生而言,雷锋精神更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开展学习雷锋征文活动,了解雷锋的英雄事迹,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和浓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还能扩大先进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达到培育优秀人才的目的。

三、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扩大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

中把握雷锋精神内涵高校可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推送雷锋精神相关信息。如:通过建立官方微博、高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有关雷锋精神的文章,通过转发、点赞的形式倡导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从而使雷锋精神成为弘扬校园网络文化的正能量。

(二)注重实践,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升华认识

1.开展志愿服务,使雷锋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态化。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与雷锋精神相切合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以团支部等基层组织为单位,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演讲、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评选学习雷锋标兵等。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并提供相应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国内重大志愿服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雷锋活动,使大学生学习实践常态化,从而使雷锋精神植入大学生心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2.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转变就业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开拓视野,了解国情。以“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到全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实施该计划,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丰富大学生的基层工作经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1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报告:网络规模与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