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2: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村庄规划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况
周口市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因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据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资料,全市总人口1090.57万人,耕地面积1251.2万亩,城镇化率29.4%。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3.44万亩,总产量716.71万吨,两项数据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个地市榜首之位。
通过对周口市辖区内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该地区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村庄居民房屋建设布局零散,农民在村头或路边的责任田及自留地里乱搭乱建小饭店、小超市、小加工厂、田间宅院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农村住户宅基地面积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规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标准[2],不少住户宅基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第四,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新建居民点的情况调查
(一)新建居民点的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市所辖区域近5年来搬迁新建的村庄数量不多,总体来看,因工程建设或城市开发搬迁的村庄数量多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数量。根据调研分析需要,我们选取了H县和S县有代表性的5个新村建设案例,这5个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设、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区开发而搬迁新建的村庄各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两个。5个迁建点的建设资金来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工程建设、城区开发搬迁的三个村庄,村民的房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相关部门和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偿,差额部分由村民自己筹集,搬迁责任方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房屋建设资金全由自己筹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帮助解决,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齐全项目管理论文,需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多。
(二)群众反映
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村庄、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群众对村庄迁建的反映态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设和城区开发搬迁的村庄,由于搬迁户得到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且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他们对村庄搬迁的反映意见不大,但对政府低价征收土地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众的反映意见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设的L村由于不存在强制搬迁和限期搬迁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群众有不满情绪。已经建成的Z村,由于经历了村庄的整体拆迁和重建过程,完成了地块的调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见则有明显的不同,那些搬迁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农户因房屋拆迁损失较大,对村庄搬迁抵触情绪明显,尤其对村委会拆了楼房盖瓦房的决策更为不满;部分计划建房的农户,因新村宅基地面积没有减小(有的还略有增加),旧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经济损失,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感觉相对比较满意。从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们对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较认可,但又认为新村各项建设占地面积较大,搬迁并没有节省出土地。
(三)新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难以包揽更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
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党政部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农民迁村并居,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支持Z村的建设,H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县里条件较好的职能部门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口援建。据Z村村委干部介绍,H县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交通局、电业局等单位为该村小学、村文化大园、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自来水厂、村内外道路、供电及照明等项目建设共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农村试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手脚投资建一两个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庄趁机跟风,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应对核心期刊目录。
2.关联部门对试点区的农村现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对本文调查的两个试点村有关负责人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前关联单位(主要是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旧村该不该拆迁,新村如何建设,完全是基层政府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设方案设计,至于试点村建设涉及的农户有多个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经济能力,村庄整合后能腾出多少土地,没有单位和个人为此提供相关的调研报告。由于对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结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诸多尴尬局面。如Z村在迁建规划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个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两个自然村因新建楼房住户较多村民拒绝搬迁,结果只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进了新村。表面上看,村庄整合腾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实际上由于新村建设宅基地数量增加,村内主干道、环村路及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加上临街门面房、自来水厂、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室等新增基础设施用地,腾出的土地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而对于该村的搬迁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分到老村腾出的土地,又要公摊新村的基础设施用地,结果凡得到一处宅基地的住户责任田差不多减少了1亩左右。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确让人觉得尴尬。
3.村庄规划脱离地方实际
理论上讲,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但也应注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可盲目照搬县城或乡镇经济点的规划模式。这里仍以Z为例,一个总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乡政府所在地不到两公里、对外联系并不通畅的村庄,村中却规划了一纵一横宽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近450间门面房(占地面积至少相当于110处住宅),由于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发展项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门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经营活动的不及总数的3%,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通过对5个新建村庄的调查了解,我们感觉地方政府官员对中央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把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县级规划建设局,同级农技推广部门、能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从目前的实际看,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区附属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富裕劳动转移就业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设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个建设点在规划建设方案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发展理念。
四、对策建议
1.做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编制指导工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难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试验,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试验项目管理论文,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改革以及重庆的“地票交易”改革试验等[3]都是靠城市周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补偿给农民实施搬迁的。周口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少,农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问题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新的一轮建房很快会掀起,以后再进行村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拆迁的难度会更大。眼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关键是做好县(市)域、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无论建设新村还是整治旧村,都应尽快给群众有个明确的表态。
2.坚持依法管理土地,刹住农村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歪风
前已述及,目前该市农村住房建设混乱状况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对土地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难度或将更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有关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约乱占、滥建现象的发生。
3.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综合对周口市5个农村建设点的情况调查,我们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不够成功,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试点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规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强行迁建使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建议,基层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农村试点工程建设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设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多做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的村庄建设和治理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体验,我们认为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村庄,或虽然规模不大但区位优越、生产生活便利的村庄,要注意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重点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第二、对那些因城市扩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另选新址迁建新村或直接迁建到小城镇、中心村;第三、对那些村庄规模偏小、位置偏远、基础设施配置困难的村庄,可就近集中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中心村迁建;第四、调整充实旧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或住宅建设。第五、拓展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本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一)村镇规划实施情况
1.规划实施情况
镇规划:外五旗县区城关镇和昆区卜尔汉图镇规划实施情况较好,其他一般建制镇由于规划编制不够完善、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只有部分乡镇企业、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
村庄规划:由于村庄规划编制深度不够、审批程序不严格等原因,部分村庄规划不切合农村发展实际,可操作性差。2014年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各旗县区对部分村庄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并实施建设。由村委会自行组织编制的村庄规划实施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例如东河区毛凤章村、什大股村。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村庄规划可实施性低
一些乡镇苏木政府对规划管理了解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许多规划编制只是为了申请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做的是面子上的规划,没有从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村镇规划普遍存在脱离实际、可实施性低,部分乡镇苏木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审批缺乏依据,成为限制乡镇发展或造成未批先建现象的发生的原因。
(二)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问题
外五旗县区许多村庄常驻人口不足百人,几年才有一户人家自建房屋,这类村庄完全没有必要编制村庄规划,只对危房进行改造,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即可。村庄规划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发掘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照搬城市建设,大拆大建,许多见证历史的建筑被拆除,保留下来的也没有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例如解放初建设的复拱式石拐石桥已经被拆除,非常可惜,现在保留的工矿发展时期的医院、火车站、矿工俱乐部、民房等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正面临拆除的危险,石拐区已经列入2012年国务院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更应该把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物进行合理保护,发展工业遗址特色旅游、影视基地等产业。
三、村镇建设发展思路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规划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的作用,统筹谋划全市的村镇建设,结合本次调研工作了解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和各旗县区乡镇苏木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管理范围,从村镇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等方面,提出三个层次解决村镇建设发展思路:
(一)中心城区建成区和独立工矿区
该区域共有村庄113个,属于城中村,正在进行城市建设或即将开展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全覆盖,按照“两证一书”进行规划管理。
部分城中村的发展只是征收农民土地,发放补偿款,建设安置住房,采取简单的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方式,农民为增加拆迁费用大量的进行种房,近期无力改造的就形成了城市棚户区,例如赵家营村,农民没有后续生活来源,出现返贫现象。
该区域需要重点解决是村庄经济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村庄产业发展研究,要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村民入股分红等形式,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村集体产业,保证农民收入,例如青山区二相公村毗邻火葬场发展殡葬产业,东河区二里半村毗邻机场发展空港物流产业,商业中心附近采用出租公寓、底店等形式,园区附近发展下游产业,解决失地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另外一个关心的问题就是宅基地问题,宅基地按照农村户口分配,目前一些已经改造的城中村提出由于父子分户等原因,需要增加安置房建设,造成安置房建设不断增加的问题,建议在改造过程中完善安置房建设需求量分析,建立分配回收机制,一次性划定安置区域,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
(二)中心城区规划区
该区域共有49个行政村,属于城郊村,在规划中一般为生态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村镇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
该区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乡镇企业规划手续办理、村庄建设规划手续办理和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荒山绿化承包企业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办理等问题,主要集中在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建设上,建议尽快组织制定《包头市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完善村镇规划的编制。
城郊村由于紧邻包头市中心城区,村庄建设和乡镇企业建设积极性较高,建议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村庄建设建议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为引领,建设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农村。例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柏树沟嘎查在封山禁牧后,发展设施圈养、梅力更山鸡和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项目等效益型养殖业,嘎查畜牧业逐步走上稳步高效的发展道路,整体规划的新农村也整体异地建成入住,成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外五旗县区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编制体系问题
1、重镇规划,轻村庄规划。自2009年以来我区已陆续完成各乡镇的总体规划,部分列入省、市目标的乡镇完成了镇区近期建设规划,而村庄建设规划则在2013年初由于村庄无序建设频发才逐步引起重视,提上议事日程。
2、重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轻村庄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明确规定镇层面和村层面要解决的内容。实际编制工作往往重视的是镇层面的问题,忽视了村庄体系规划的问题。
3、各层位规划的衔接不够,村镇规划缺失上位指导。目前村镇规划一方面与上层规划的衔接不足,另一方面村级规划缺少上位规划的指导,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得到落实或存在失效现象。
4、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虽然我省出台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对村庄规划编制进行了规范指导,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村庄规划难以有效指导村庄建设而流于形式。
(二)规划编制及实施问题
1、编制主体和实施主体不明确,规划工作的推动困难重重。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应是村集体,但由于村民的认识问题,新农村规划涉及的土地权属、土地流转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农民对村庄规划的实施持怀疑态度,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2、忽视公共参与,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往的村镇规划往往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编制的“见物不见人”的物质规划,忽视了居民的主体性。规划编制者又缺乏对农村的深入了解,规划成果常常不被农民所了解或接受。现在虽然在规划方案完成后要征求村委和村民两议会的意见,但往往流于形式,由于村民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难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导致规划实施时问题百出。
3、规划实施的法律支持不足。农村村民建房的一般审批程序是村民在申请住宅建设的时候,只有通过村民会议讨论,经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并领取相关证件后才能建设。但是,该程序中并未把相应的规划作为项目审批的依据,使村镇规划在实施中缺乏法律地位。而这种程序仅限于二层以下村民自建房,针对目前各村集中建设多层住宅的需求,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即便村民按规划的要求集中建房,也不一定能取得该规划居民点的土地使用权;农村建设项目管理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导致新农村规划实施困难。
4、实施资金缺乏保障。目前我国村镇各级政府在村庄建设上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费用都难以筹集,更谈不上规划实施的建设费用。虽然我区一直在摸索通过土地置换、危房补助、政府扶持等办法推进村庄建设,但资金缺口依然巨大。
5、其他问题。—是规划年限较长,没有突出体现农村规划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二是编制基础条件缺乏,缺少规划编制时需要的地形图等基础条件,规划编制难以开展;三是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严,编制成果缺乏灵活性和强制性的统—,编制质量不高,难以实施。
二、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完善村庄规划编制的措施和建议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作用
编制好村庄规划,必须从现实发展要求出发,实现村庄规划的五个转变。首先在规划特征上,从以村庄居民点规划为主转向“点规划”(即镇、乡、村)与“面规划”(即相应的行政辖区)并重;第二在规划宗旨上,从构建小城镇增长极转向构建协调发展的城乡组织体系;第三在强调重点上,从只重视小城镇主体---镇区转向小城镇整个区域,特别是区域内一些具有明显带动效应的中心村,应优先发展;第四在规划结果上从镇区农村被动发展转向城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第五在规划导向上,从目标导向转为问题导向,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发,发展生产,方便生活。
2、明确规划的层次,构建系统的规划编制体系
村镇规划同样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编制体系和程序。按照行政建制将村镇规划体系分为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三个层次。特大型建制镇规划参考城市规划编制要求,其他建制镇(5万人以下)按照镇规划标准执行。乡规划包括乡域总体规划和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包括村域发展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具体可按照我省颁布的《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及图纸建议格式》进行编制。
3、重视差异性影响因素,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规划对象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特点,划分规划对象类型,采取不同的规划编制标准。
目前主要由以下三类村庄,第一类是城镇化整理型村庄,是指位于城镇化建设控制区的村庄类型,具体到我区这类村庄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已经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成为名符其实的城中村、城边村,这些村不再编制村庄规划,全部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实施。
第二类是迁建型村庄,是指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与区域生态限建要素有矛盾需搬迁的村庄。目前我区部分分布在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行政村及为数不少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的空心村已经不再适合也没有人愿意居住。在乡镇一级的村庄体系规划中这些村庄应该定性为迁建型村庄,结合农村城镇化布局或迁或并,统一规划。
第三类是保留发展型村庄,是指上述两类村庄以外的村庄。该类村庄类型中,属于“城镇化地区”的村庄,其村庄规划的重点是控制由城镇化引起的建设用地蔓延,注重对城乡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村庄规划应该做到规划的全覆盖;对于“非城镇化地区”的村庄规划,以乡驻地和中心村辐射广大农村,合理布局村庄体系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庄规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标准和要求,并维持乡、村的地域特色。
4、注重乡村居民参与规划编制
提供切实的参与渠道和途径,切实履行村镇规划从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规划草案阶段、成果报批之前都必须在规划涉及区域进行一定时限的公示,广泛听取农村集体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吸纳到规划方案中,切实保证群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活跃的地区,规划编制人员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使规划真正具有引导性和可行性。
5、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
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片面追求城市化景观,造成传统乡土文化和景观的消失。在今后的村庄规划中要改变目前乡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田园文化特色,正确引导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塑造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合理规划,改善居住环境
1、完善社区绿化设计
绿化的环境对村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益处。农村社区的绿化的主要是为村民提供良好地生态坏境。所以,在绿化布置时,要为村民活动与休息留有适当的场地,以免因为没有合理划分场地致使绿地遭受践踏破坏。社区可以做一些小型雕塑、水池、花坛、休息椅等景观小品,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搭建一些花架、休息亭等,还可在村庄的街道两边种植树木及设置绿化带,让居民拥有更好的绿色环境,享受健康的生活。
2、合理布局社区建筑及设施
首先合理安排住宅布局。村庄的规划应结合地区实际,研究地区特色,随坡就势体现坡的特色,靠水就发展水的优势,对房屋布局散乱做出村庄详细建设规划,拆除危房及破旧的房屋,合理安排住宅布局,统一住宅朝向,规范附属用房,节约集约用地,优化村庄的居住环境,按照功能划分区域。
第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可在村内定点设置垃圾收集点,派专人送至垃圾中转站。设置整齐干净的杂物房及牲畜栏,这样既可做到不占地且不影响村庄环境。供水可通过水塔集中供水,干净清洁的水可通过自来水管流入每家每户。排水通过管道的方式进行排放,设置污水处理池,将污水集中到污水池进行处理后排放。条件好的村庄应考虑集中供热、供气,电力电信在村庄内做到埋管入地。
第三、对于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切为居民服务,满足农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在布局上合理划分出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娱乐广场、文化室、绿化带。合理设计道路交通,改善通行条件,配备消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创造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安全舒适、文明高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住宅区。
结束语
在我国农村现状的影响下,新农村建设中推进村庄整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随着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庄整治工作必将掀开崭新的一页,村民生活水平必然得到更大的提高,村庄规划意义重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__区的村庄改造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契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基本确立了四种改造模式:一是整体搬迁。对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整体搬迁的村,从优化整合村庄布局入手,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建成了一批农村新社区。目前有10个村已基本上整体搬迁,4个村已拆迁了50%以上,基本建成慈湖人家、姚江花园、枫湾家园、丽庄西苑、费市安置小区等,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二是逐步搬迁。凡列入实施撤迁并已拆迁了部分自然村的村,或已有规划还尚未实施征地撤迁的过渡型村,暂以卫生整治为主,改变目前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如城市工业功能区范围内的村。三是保留整治。凡目前还尚未规划征地撤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需保留的村,重点开展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并加强古宅、古村落的缮修保护,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软硬件同步建设。如半浦村是我市10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村在现有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针对本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清代建筑保留完好的现状,编制了古村保留规划,它将是__区村庄改造后的一个亮点。四是集聚发展。在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把改旧与建新、拆迁与集聚、整理与建设有机结合,让有条件和建房愿望迫切的农民向规划选定的集居地集中,同时保留原结构较好、布局合理的房屋,连块改造破旧或布局不合理的住宅,最终达到整个村容村貌的改善。如裘市村按照集聚发展模式,已编制了中心村发展规划,并按规划今年新建了44套农民集聚小区。
近几年来,__区的村庄改造以基本确立的四种模式为依据,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切入口,全面启动了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个,区级整治示范村5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45个;今年正在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保李家争上邵),区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据统计,三年来已拆除旧房面积10.9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已拆除旧房面积2.5万平方米,新房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25.4万平方米,建造公厕323座,设置垃圾箱973个,设置路灯439盏。建设道路34.82万平方米,建设通村公路50公里,河道砌石长度69.32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公交车,最远的村到市区仅需半个小时车程。通过此项工程的推进、实施,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经过整治的村改变了“脏、乱、差”的现状,示范村做到了“洁、绿、美”,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二是农民素质有了新提高。改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了环境、卫生、文明意识。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新的改善。整治工程是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从而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面貌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如慈城镇五星村通过省级小康示范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农民的入增加。
二、村庄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__区村庄改造、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规划。尽管__区对村庄改造、整治有了比较明确的四种模式,但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个村都明白本村的改造模式,多数基层干部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村庄改造、整治规划。此外,他们在不了解、不清楚区、镇(街[:请记住我站域名/]道)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编制本村的规划。即使他们编制了村庄规划,但该规划由谁来审核、认定和批准?这里除了有一个上、下规划衔接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全区缺少一个统筹安排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还不成熟。
2、缺少实施规划的协调机制。在完成编制本村改造规划后,如何按照规划来实施村庄改造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机制问题。从调查中看,目前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以半浦村为例,半浦村是__区唯一的__市历史文化古村,在规划实施中,一是村庄的文物保护主体是谁?目前该村已挂牌的区级历史文化古宅达24处,这些古宅的保护是该宅现居住的村民,还是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还是政府有关部门。二是该村在实施古村保护规划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向谁反映,由谁来协调解决。如反映的问题尚不能解决,该怎么办?三是古宅的修缮维护经费如何落实。据该村对古宅修缮维护经费的初步估算需500-600万元,而该村的年集体可用收入近50万元左右,他们难以承担修缮维护的投入。如修缮维护的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其古宅的保护其不成了一句空话?
3、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人对村庄居住环境的一种精辟描述,也是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一种心灵向往。村庄里有了河流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美,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作为江南水乡村庄,河道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但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并在逐步向城市化生活发展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量随之加大,但目前__区农村还尚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有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此外,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也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源。水体逐渐超出了自身的纳污净化能力,一旦河道排放不畅, 造成水质恶化,混浊、变色、甚至发臭,成为新的“龙须沟”。过去有少数村为了治理“龙须沟”,增加宅基地面积,采取填埋填平的简单办法,造成了村庄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4、村落分散造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__区110个行政村共有554个自然村,其中有7个自然村以上的有56个村,小的自然村仅6户人家,有些农户其宅基地多达3、4处。村庄过于分散,不仅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产品等方面的提供、建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也导致__区人均村镇建设用地达170.97平方米,超过国家最高标准150平方米/人,其集约化利用土地程度低。
此外,村落的分散,也造成了环境卫生维护费用的增加。据部分村的调查,通过近年来的村庄环境整治以后,村集体承担的管理维护费用每年在5-6万元左右,这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一旦村经济能力承受不了,“脏、乱、差”现象就会反弹。
三、村庄改造的几点建议
根据__区村庄改造的现状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村庄改造(村庄整治)的基本思路是:按照__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依据__区基本确立的四种改造模式,明确全区各村改造模式。以村庄规划为龙头,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空间组织、基础设施、制度设计一体化;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优化村庄市局,加大村庄环境整治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村庄改造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村庄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是龙头。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中,要紧紧围绕“是不是科学、有没有特色、群众是否欢迎”三个问题,从认识抓起,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和确定各村的村庄发展的定位、格局和方向。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要有所区别,区别性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城乡统筹。村庄规划是城市文明涌向农村的桥梁,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注意有针对性地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大部分实际问题。三是要延续特色,延续文脉,保护整体景观。四是要节约用地。五是要体现生态优先。生态是三农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下一代人。六是要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志。七是要简单明了,让农民一看就清楚未来的村庄是怎么回事。八是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的时序。
与此同时,落实管理机构要先行。为确保村庄改造、整治的规划顺利设施,一是要健全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一种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的机制。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及早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搞好技术服务,协助镇(街道)做好工作。镇(街道)也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要建立上下反馈机制,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如果得不到准确的反馈信息,周而复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到时再纠正就困难了。三是要加强检查指导,区协调管理机构要全面掌握村庄改造、整治动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分析总结村庄改造、整治的形势,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搞好协调,并及时通报情况,推广先进经验。
2、整治建设是重点。对列入保留整治、集聚发展的村,以及近几年尚不能拆迁的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找准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就全区目前情况看,重点是加快农村的污水净化处理。对建设规划内尚不具备直接接入污水处理厂管网的新建住宅小区(包括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有条件的在建小区)、饭店、宾馆、商场、工矿企业等公用设施一律以净化池代替原三格式化粪池,对原有的老式化粪池不具备直接接入污水管网的,积极创造条件,按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改造,使之生活污水达到环保、卫生排放标准。同时要采用多种模式科学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特别是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主要公路、村级河道两旁的农村散养畜禽,其畜禽粪便必须集中堆放,由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收购,集中处理。
此外,要把村级河道的通畅列为整治的重点,要保持村级河道原有的美丽风貌,未经规划许可批准,决不允许填埋村级河道或缩小村级河道的河道面积。
3、和谐特色是生命。村庄改造、整治要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突出个性,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完美。因为生态与文化内涵是乡村的生命,村庄是与自然相依为命的,尊重传统和生态环境是财富,更是责任。尤其是在村庄改造中属保留整治的村,一定要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村的风貌”、“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这“七不”应该是村庄保留整冶项目的底线,特别是对一些古树古木、古遗址、古牌坊,以及名人故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要切实注意保护,决不能借村庄整治毁坏文物和古建筑。因为只有尊重的传统文化,只有文脉的延伸,才能带来村庄的活力,才能体现各自村庄的和谐特色。否则,__区作为__市的后花园如何去体现?生态游、“农家乐”又如何去发展?
同志们:
我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为进一步完善规划,切实抓好我县村庄布点建设,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座谈会。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镇乡长、分管村镇建设副镇乡长,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各国土所所长。
今天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会议交流发言;二是---副县长部署工作;三是--县长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先请会议指定的有关部门发言:
1、先请规划局负责人发言;(毕).
2、请国土局负责人发言;(毕)
3、请--镇负责人发言;(毕)
4、请--镇负责人发言。(毕)
前面,有两个部门和两个镇的负责人进行了会议发言,对如何做好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具体实施工作提出了建议意见。下面,也请与会的其他各部门对做好该项工作谈一下建议意见。
……(毕)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副县长就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作具体工作部署。(毕)
最后,请---县长讲话。(毕)
同志们,刚才与会有关部门和镇乡就如何做好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对村庄布点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做好下步实施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副县长对下阶段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有关部门和镇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对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县长也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县长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村庄建设布点规划的重要作用,要把握好村庄建设布点规划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规划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强领导,配套政策,切实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两位县长的讲话不仅为我们下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还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各镇乡、有关部门能结合各自的工作,把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好、落实好,以确保我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下面,我在两位领导讲话的基础上,就工作落实再强调三点意见,也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
我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为进一步完善规划,切实抓好我县村庄布点建设,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座谈会。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镇乡长、分管村镇建设副镇乡长,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各国土所所长。
今天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
一是会议交流发言;
二是---副县长部署工作;
三是--县长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先请会议指定的有关部门发言:
1、先请规划局负责人发言;(毕).
2、请国土局负责人发言;(毕)
3、请--镇负责人发言;(毕)
4、请--镇负责人发言。(毕)
前面,有两个部门和两个镇的负责人进行了会议发言,对如何做好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具体实施工作提出了建议意见。下面,也请与会的其他各部门对做好该项工作谈一下建议意见。
(毕)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副县长就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作具体工作部署。(毕)
最后,请---县长讲话。(毕)
同志们,刚才与会有关部门和镇乡就如何做好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对村庄布点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做好下步实施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副县长对下阶段全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有关部门和镇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对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县长也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县长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村庄建设布点规划的重要作用,要把握好村庄建设布点规划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规划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强领导,配套政策,切实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两位县长的讲话不仅为我们下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还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各镇乡、有关部门能结合各自的工作,把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好、落实好,以确保我县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下面,我在两位领导讲话的基础上,就工作落实再强调三点意见,也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一、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三、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
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
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一)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分类的弊端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主要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体系,即安全与防灾、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广播电视、环卫设施、绿化、文体活动、室外场地等。这种分类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的繁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容易遗漏关键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各专项规划缺乏整合,规划的可实施性很差。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较少关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农业仓储设施,农业的生产空间、农村生态防护林等,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
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经历了原始农村、传统农村、现代农村的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农村基础设施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
农业生产是农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的基本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农村第二、三产业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大部分农村仍以农业为主。生产设施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
乡村聚落作为农村人口的集聚空间,具有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场所,提供就业、医疗、教育保障,提供农业文化,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农村的生活设施主要承载以上功能。
生态功能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污染物的治理功能和对生态的保育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保证农村的良好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规划原则
(一)区域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应承担行政区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防止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混乱,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二)注重效益,门槛限制
我国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设施无法正常运转、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节约成本,精简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立足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落实“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四节”方针。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规划内容与指标
(一)生产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能源通讯设施、产业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详见图1),规划内容和指标详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规划的要点具有可扩充性,可在分类框架下加入新的规划要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农村优质能源比例低,规划若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能源通讯设施”中可以加入“其它”类,将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归入此类。在实际规划中,要制定具体的要点和指标。
规划指标多是建议值,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如产业特点不同的村庄,生产设施指标的数值也不相同。以生产设施中的道路设施为例:运输业为主的村庄,村庄干路、支路的相对要求较宽;旅游型村庄,对外联系要方便,村庄干路要顺畅,同时要围绕干路配置合适的停车场地。
(二)生活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具体可分为几个小类(详见图2),规划要点和指标详见表2。
生活设施规划应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生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应优先安排生存型的基础设施。如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发展型的设施次之,如公共服务设施。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的防灾类型并制定防灾措施。如北方部分地区有风灾、雪灾,南方地区多洪涝,应增补相关要点和指标。
因为不同村庄的自然情况、人口规模、经济能力差异很大,如果简单地按统一标准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必然使规划陷入教条而无法实施。公共设施的需求等次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人口规模找出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规划可以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选取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三)生态设施规划的内容和指标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环境改善设施,生态保育设施,具体内容见图3,规划指标见表3。
生态保育设施规划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的植被、河道、农田,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其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要加强绿化和村庄与自然的有机联系,防止不适用于农村的城市型绿化,如绿化可与庭院经济结合,改善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四、基于“三生”理念的规划案例
野田村概况:野田村位于扬州江都市丁沟镇东南部,距离丁沟镇约10.0km。村域东、南与郭村镇接壤,西与麾中村相连,北与麻村相邻。全村东西长约2.8km,南北宽约1.3km,村域总面积约3.32k㎡,由两个自然村组成。
(一)生产设施规划要点
生产设施规划原则要与农村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野田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但发展方向不明确,土地利用效率低。通过对野田村的特色产业进行研究,结合产业特点和村民生产需求,规划侧重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空间。村庄电力和电讯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生活用能的关注度不够,规划从新能源角度提出了建设建议。另外,规划拟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拓宽。(具体要点见表4、图4)
(二)生活设施规划要点
规划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优先安排生活基础设施中的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次之。
供水配套设施: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80%。自来水普及率有待提高,水质有待改善。目前野田村由镇自来水厂供水,实行间断供水以降低运行费用,水质水压难以满足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需求,建议野田村的供水远期并入江都市区域供水系统。
安全防灾设施:就目前的灾害情况来看,野田村的灾害类型有火灾和水灾两种,目前缺乏必要的消防和排涝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消防取水点,改造给水工程,增加消防水池和消火栓等设施,还需结合农业灌溉设施进行排涝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目前野田村理论上建议配备的服务设施包括:幼托、小学、养老院、文化站、中学、银行。江都市的规划是做大做强各镇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维持现有规模,不扩大发展,所以村级规划范围内可不考虑中、小学的建设。除去中小学,野田村的幼托、文化站、养老院、银行均可在远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指标建筑面积按每千人1000~2000㎡计算,根据该村人口数,其公共设施的面积可控制在2300~4600㎡之间。其中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指标按每千人200~600㎡计算。(详见表5、图5)
(三)生态设施规划要点
排水配套设施:村庄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较远,可考虑近期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在村内推广小型、实用的污水处理系统。远期江都市各镇联建污水处理设施,而野田村排水设施将结合江都市污水管网进行布置。
环境改善设施:生活垃圾将实行分类袋装化,逐步改变目前垃圾处理方式,远期野田村的垃圾将并入丁沟镇垃圾处理系统做统一处理。
生态保育设施:建设沿村庄公路两侧林带,保护基本农田;对自然水体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疏通河道;鼓励村民对住宅空间及周围进行绿化。(详见表6、图6)
五、结语
农村基础设施的“三生”分类,旨在加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将在规划中易忽略的内容(如产业配套设施、生态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体系。“三生”分类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实践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但“三生”协调分类的规划方法将对农村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说明:本文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村庄整治规划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5A07)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悦,袁中金,刘明.农村基础设施“三生”分类的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2).
[2]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珍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规划困境及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苏杨,程红光,马宙宙.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及十一五期间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6 ).
[5]张泉.村庄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