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2: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际关系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22-02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所有方面,诸如政治、法律、文化关系。从狭义来说,人际关系仅指人与人之间借助某种交往方式彼此产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的是个人或者群体寻求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心理状态,交往双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友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友谊的巩固是以人际行为为基石的。通过人际交往中实施的行为,可以修补破损的人际关系和完善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人际行为是一个人的观念、情感的外在表现,调节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对人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
二、中职生人际关系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石家庄、邢台、承德三座城市中随机选择四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4份,有效率达95.4%。其中男生448名;女生506名;一年级学生312名,二年级学生322名,三年级学生320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此量表由郑日昌编制,是关于人际关系困扰的诊断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8道题,包括四个维度,即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往,在每个维度都有7道陈述性问题,对每道题做“√”或者“×”的回答,画“√”得1分,画“×”不得分,如果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越严重,被试显示得分越高。
经过对量表的内在一致性分析统计,该问卷总量表的α系数达到0.83,显示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中职生人际关系研究结果
人际关系调查问卷中,得分越高,困扰程度越大。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往方面0~2分为没有或较少困扰;3~5分为有一定程度困扰;6分及以上为存在较严重困扰。综合人际关系方面0~8分为困扰较少,9~14分为存在一定程度困扰,15~20分为困扰较严重,20分以上为困扰很严重,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总体来看,中职生人际关系现状堪忧。综合人际关系方面无困扰或有较少困扰的只有48.74%,不足调查人数的一半,有较严重困扰的和很严重困扰的占总数的14.57%。在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中,异往和待人接物方面困扰较少,特别是待人接物状况最好,平均分最低,只有1.33分,无困扰或较少困扰人数占总人数的84.38%,说明中职生在这一维度基本不存在困扰问题;在交际交友这一维度上中职生存在的困扰较为严重,无困扰或较少困扰的只有38.47%,较严重困扰的有14.57%。四个维度困扰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交际交友、与人交谈、异往、待人接物。
三、中职生人际关系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职生普遍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家庭关系失和,逆反心理严重。中职生经常会抱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也有的中职生以为个人家庭生活不幸福,感觉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无视父母的存在价值,与父母不断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会产生较严重的行为冲突。师生不信任,本能的抗拒。中职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符合常规,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斥责。这些导致他们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疏远感甚至是抗拒,把正常的批评当成故意的刁难。在同龄人中,他们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接纳,希望有属于某个团体的归属感。但是他们不善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关系。异往出现了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中职生经过了异性疏远期,他们渴望有亲近的异性朋友,期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但是不能处理好同异性的关系。某职业学校2012年一年来的打架事件,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引起的,女生中的矛盾冲突由恋爱问题引起的比例更大,要占到一半以上。沉溺网络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由于上网成瘾的学生长时间不与人群接触,所以在现实中觉得与人无话可说,导致总是情绪低落,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从而造成人际情感逐渐淡薄,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交际交友和与人交谈方面困扰严重的原因是中职生是自尊和自卑的结合体。他们渴求外界对自己的肯定,又缺乏自信,于是极度敏感,怕别人议论自己,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变得多疑。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重视,从而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二)学生人际交往的手段也呈多元化趋势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除了用最原始最普通的面对面聊天来进行沟通交流外,越来越多的学生还开始使用现代化通讯网络工具如电话、手机及微博、微信、电子邮件、BBS论坛以及聚会、结伴出游、参加社团、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来进行沟通交流。
(三)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调查发现有41.3%的学生每星期都会和除班级、寝室同学之外的其他同学、老乡或网友等进行交流沟通,有52.7%的学生更是表示每天都要和一些有共同语言的其他同学及朋友沟通交流好多次。
(四)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动机相对比较单纯,功利色彩不太浓厚有近八成的学生认为进行人际交往主要出于情感满足的需要,他们表示通过人际交往能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不会的一些东西,由此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让自己身心变得更轻松愉快。而认为进行人际交往只不过是彼此互相利用,纯粹利益关系的学生只占15.6%。在调查中能够发现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人际关系明显要好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1.8%和22.3%;同样城镇来的、家庭经济状况基本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也明显好于家在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3.5%和19.4%;还有不是独生子女的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7.1%和45.6%;父母健全、家庭和睦的学生人际关系要好于单亲、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5.2%和38.6%;另外调查发现男生的人际关系也普遍要好于女生,比例分别为82.5%和46.7%。虽然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整体情况比较良好,但不容忽视的是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高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缺陷。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一些学生和同学相处较差,没有多少朋友在受访的高职生中有35.8%的学生表示和寝室、班上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更有24.1%的学生不和寝室同学说话。调查中还发现有48.3%的学生在和同学相处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从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我行我素。有4.25%的学生对班上来自不同地区同学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不能做到相互忍让,相互适应,有23.4%的学生在无意做错了事或损害了别人时不愿主动承认错误或进行道歉。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感到寂寞孤独,缺乏知心朋友。调查数据显示有8﹒6%的学生在校出行常常独自一人,形单影只,没有同学玩伴,知心朋友更是几乎没有;感到在学校比较孤单寂寞,平时很难找到能促膝谈心的老师、同学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将近四成。
(二)一些学生还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意识比较薄弱调查数据显示有32.1%的学生对寝室、班级打扫卫生等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愿参加寝室、班级或学校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还有25.6%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敏感、冲动及猜疑、妒嫉等,尤其一些学生对家庭条件好以及学习优异,受到老师较多关注的同学有比较强的敌意和嫉妒心理。
(三)一些高职生在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上缺乏最基本的技巧和方法有9.2%的学生表示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与陌生的人讲话时会感到不自在、紧张和不安,有12.1%的学生从不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交往和沟通,还有25.5%的学生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别人进行交往而经常感到困惑和苦恼。
(四)在人际交往上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自信调查发现有58.4%的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比较在意自己的长相、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能力等情况,有63.7%的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而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不愿敞开心扉与他人深入交流。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以上这些状况?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三、高职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众所周知,高职生生源一般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组成,这些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在被录取进高校时,录取分数线普遍处于国家统招的四批线和五批线范围之内,由于底子薄弱,基础较差,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普遍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同时从原先自己熟悉的环境又突然要面对着新的陌生学习、生活环境,心理很难一下适应转换过来,从而导致了深深的失落感。并且大多数学生本就对就读高职学校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高职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加上国家对高职教育又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招生、就业政策和措施,使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及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确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生产生“另类”感而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命运存在着疑虑和困惑。另外有些学生自我定位也出现了偏差,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而用自身的短处和不足来比本科生的长处,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导致自信心不强以及对班级、学校集体归属感的缺失。这种情况造成了高职生集体意识薄弱,团队协作能力较差,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人多交往但又常常陷入深深的孤独,甚至有着很强的自闭性。
(二)高职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比较欠缺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独生子女数量也逐渐增加,绝大多数学生在来校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父母,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百般呵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因而很少有人经过深刻的人生历练,相对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再加上心智还不够成熟,思维意识也比较单纯,考虑问题欠周全,使得他们往往考虑自己较多,体谅他人较少,在和同学交往时常常会因为较强的个性等一些主观因素而易和人产生摩擦与冲突,同学相处不太融洽。
(三)高职学生视野较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乏高职生大多来自工矿企业、县乡镇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其中父母下岗、待业、家庭贫困的学生居多,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对比较拮据,家庭经济方面的负担加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校难以找到真正家的感觉,性格变得古怪孤僻,日常行为很容易失控,从而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不愉快。另外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前提下,大多数学生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升学竞争的心理包袱,生活色彩比较单调,基本过着重复乏味、相对封闭的“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因此视野比较狭小,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并不太多。另外一些学校、家长也把目光过多地关注于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及技巧。
四、解决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对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办法来予以解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做。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个“科学民主、轻松愉快”的良好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敞开心扉,倾诉郁闷,广交朋友,展示自我。同时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节、社团活动、各种兴趣小组、知识竞赛、体育竞赛、举办文艺晚会、科技制作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娱乐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
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距离
一、导言
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按照其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后致性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通过交往而建立和形成的关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性格、喜好以及价值取向等个人意愿,有选择地投入感情、物资支援,由个人意愿决定是否保持和发展或是中断与他人的关系。另一种是“先赋性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以血缘或者地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后致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可选择性和契约性,“先赋性人际关系”中的个体在建立、保持和中断上面的选择性不大,特别是在建立上(杨宜音,1995)。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其一,由美国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莫里洛建立的社会测量法,它根据群体成员彼此间作出的好恶选择,对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加以分析,以了解人们相互之间的好感或者反感等情绪关系,以及在群体中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人与孤独者。典型的是“小群体研究”。另一种方法由前苏联学者比德诺夫斯基建立的“参照测量法”。这种方法是让群体成员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自由地选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确定群体中真正的“中心人物”(李宁宁,1987)。人际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者不仅仅关心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产率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注重人际关系对人的生活和全面发展的作用,注重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现实看,有关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诱发心理问题并产生不良乃至恶劣社会影响的报道日渐增多,这直接引发了笔者作一次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想法。本文无意于分析这些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而是试图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说明和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的状况。问卷采用自测式的调查问卷,旨在使用心理的距离反映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本文之所以选择湖北省武汉市的这所大学,是因为该大学作为一所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工等学科门类齐全,全国各省份生源比例接近一致,男女性别比接近于全国高校平均数,农村、城市比例也接近于全国的比例。因此,选取该大学作相关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一种简单可行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研究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将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48个本科专业随机排列,然后按照等距的原则抽取20个专业,每个专业选择第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均发放问卷20份,抽取学生时,对性别、专业做了适当的平衡。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4.5%。被调查者中,男生占54.0%(204人),女生46.0%(174人);平均年龄20.53岁,标准差1.21岁。由于多数四年级学生外出求职,研究中将三、四年级学生合并为“高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分别称为“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样本中,低年级学生占41.8%(158人),中间年级学生占38.1%(144人),高年级学生仅占20.1%(76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占49.2%(186人),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50.8%(192人)。
2.研究工具结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从人际关系的一般状况(和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人际危机的处理能力、异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四个维度衡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研究问卷参考了心理测量中《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表》⑴,结合实际情况自编了一套人际关系和谐性问卷,涉及下列问题:遇到烦恼时是否有倾诉对象;与异性的交往状况;社交场合的交际状况;与周围(主要是寝室和班级)同学的关系状况;个人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基本状况(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入学动机、兴趣爱好等问题。研究还参考心理学问卷中的方法,将定类变量当作定距变量处理后累加,得分在某一段内的认定为人际关系和谐或者比较和谐,另一阶段的则分别认定为一般(尚待改善)以及较差或者很差(急需改善)。
三、研究结果
1.人际关系一般状况大学生人际和谐性数据显示(表1),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达到了半数以上,有效百分比占52.9%;人际关系状况处在一般状态或者有些困扰的学生近1/3,有效百分比占31.6%;人际关系状况处在较差或者不和谐状态的比例为15.5%。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很强的占3.2%,良好的占4.2%,出于中间状态的占30.2%,处于较差与很差状态的分别占39.7%和22.8%。2.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差异性统计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的职业状态、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母亲的这些特征则具备统计学意义。3.人际关系和谐性和一些变量的相关性数据表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与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显著地呈高度正相关。
使用心理适应能力来估计人际关系和谐性可以减少73.9%的误差。将研究设计的四个角度中的“与异性关系”得分、“社交能力”得分、“人际危机处理能力”得分和“人际关系总分”(均为定距变量)作逐步回归,得到的复相关系数R的平方依次为0.574,0.789,0.843,可以认定,回归的效果很好。校正后的R2依次为0.573,0.788,0.842,可以认为,第三个方程的效果最好。由此获得人际关系与以上三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是:人际关系=1.847=1.437*异性关系+1.474*社交能力+0.899*人际危机处理能力。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与异性的关系,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第三位的是人际危机处理能力。四、结论与讨论描述性数据显示,1/2以上的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近1/3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惑,近1/6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相关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女学生多于男学生。母亲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以及健康状况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人际关系:母亲的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母亲的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母亲的职业属于干部或者教师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状况与人际关系高度正相关;与异性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危机处理能力显著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得分。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很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相关分析的一些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第一,从宏观层面上看。要逐渐抛弃陈旧的性别差异观念,减少女孩的失学率,提高她们的教育水平。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到(表13),与异性的关系在研究设计的几个维度中最为重要;从列联表分析可以看到(表9),母亲的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大学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多。农业类院校女生的实际比例大约占学生总数的1/3。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降低女孩失学率,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第二,从中观层面上看。首先,学校要正视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现实,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与恋爱的关系。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合法的社团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其次,新闻媒体要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报道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现状,正确地引导人民群众。第三,从微观角度而言。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鼓励和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就注意培养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每个学生要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于自身学习、生活与成长的重要性,正确地看待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做到宽以待人。
参考文献
[1]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0):250-252.
[2]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1995(5):18-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947名学生中,得分在0~8分的有589名,占学生总数的62.2%,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较少,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得分在9~14分的有238名,占学生总数的25.1%,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人际关系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分在15~28分的有120名,占学生总数的12.7%,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非常严重,人际关系不良,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困难和严重困难的学生有37.8%,现状不容乐观。
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790人,占83.4%,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较强,能够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待人真诚,不伤害他人,也没有被他人伤害的感觉;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148人,占15.6%,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一般,应该说是比较圆滑的,知道应该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全力去做,但缺乏交往技巧;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占1.0%,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有被别人伤害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待人接物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学生的圆滑程度要比农村学生突出,非师范类学生的圆滑程度要较师范类的高,这与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相关。
在交谈能力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581人,占61.3%,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并掌握了较熟练的交谈技巧,善于用语言来交流感情和思想;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339人,占35.8%,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一般,能够向别人倾诉,也能够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不能掌握交谈的技巧,表述时条理不清晰;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占2.97%,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与人交谈。通过研究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相对较好,从而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男生的交谈能力要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研究还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表现较弱的学生,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较多,如男女生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同;等等。
在与异往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656人,占69.3%,这部分学生善于与异往,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239人,占25.2%,这部分学生在异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喜欢与异往,但是不知如何交往,在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52人,占5.5%,这部分学生在与异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异性不善交往,甚至有对异性存在偏见或过分思慕异性的偏激想法。研究发现,在异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与异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中,男生的程度要重于女生,城市多于农村;在受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明显。鉴于此,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性别等具体因素将会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413 人,占43.6%,这部分学生社交能力较强,真诚待人,富有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434人,占45.8%,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但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心朋友,在社交中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100人,占10.6%,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问题较严重,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会感到很紧张,因而害怕交往。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鉴于此,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提升的机会。
建议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奏效;高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中要做到高目标、低起点,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热情有礼、言行一致。鉴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内在条件。
注重衣着与举止得体,塑造个人形象。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衣着举止是最能体现礼貌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服饰衣着与环境场合相适应。对人讲话时,理应做到态度诚恳,避免油腔滑调,更不能手舞足蹈。在交谈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适时适量发言。
消除自卑与自傲情绪,主动融入集体。自卑和自傲是两种相反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在交往沟通过程中产生了内在压抑,而自傲是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了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想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外貌形象、成绩优良情况等给自己定位。其次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能因为优点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缺点而自暴自弃。
学习赞美与批评艺术,真诚对待他人。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人的优点要不吝赞美,对他人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如何把握好“度”,需要我们广泛阅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从阅读之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地储备语言信息。
把握师生与同学关系,提升交往能力。青年学生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老师,主动创造机会,使老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待。这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大学校园里要充分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宿舍内的室友之情、班级上的同窗好友、异性间的健康相处,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善用课堂与讲座咨询,关注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讲座,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从中获益,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类课程,应该认真学习,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心理咨询,端正自己的态度。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和谐氛围。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也在教育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传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受其熏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育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人际沟通技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性,将人际交往以及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内容学科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之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没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教师在授课过程,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以己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课后探讨。
利用社团组织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校园中的社团组织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加入社团组织,融入集体活动之中。学校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平台,举办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于活动的宣传和参与度要求做到广而宽,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打开心扉,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利用专门机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直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挂钩,当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入学到毕业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治疗。
利用交际达人联络个体交际圈。交际达人是指善于与人沟通,群众基础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生。学校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能力,使活动的涉及面尽量宽广,达到活动组织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带动一大群学生走进人际交往的大圈子。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人际关系教育。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青年学生不管选择哪个方面进行实践,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高校应利用好这个结合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到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一方面他们表现出高涨的自我意识,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人对社会、对人的依赖性也在增强。显然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海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 ,主要探讨如下问题:不同性别、生源地、 专业性质、 独生否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是否存在差异。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抽取海南师范大学126名学生为被试,获得有效被试121人。其中大一的57人,大二的36人,大三的26人,未填写年级的2人。女生72人,男生44人,未填写性别的有5人。文科生33人,理科生87人,未填写文理的1人。独生的44人,非独生的76人,有1人未填写是否独生。农村75人,城市43人,有3人未填写生源地。
1.2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量表从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往困扰四个方面考查了与人相处时存在的困扰程度。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本研究主要是从总量表来考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差异。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由表 1、2、3、4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没有性别的差异;但在学科性质、是否独生和生源地上出现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困扰比来自城市的要大,文科性质的大学生人际困扰比理科性质的大学生要大,非独生子女的学生人际困扰比独生子女的要严重。
3 讨论
3.1 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
人际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平等,两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环境基本上是平等的,所以在对待人际行为困扰的问题上两者不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3.2 人际关系的学科性质差异
文科性质的大学生人际行为困扰比理科性质的大学生的人际行为困扰要大。这与魏颖的研究结果相背,其研究结果是文理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文科性质的大学生人际困扰比理科性质的大学生要大的原因可能是理科生的学习不再像以往的那样,很多知识都只能来自书本,多是自己专业的东西。当今的大学理科生知识来源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以至于他们除了具有理科性质的知识外还具有了丰富多元的文科性质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理科生在人际交往中比文科生要优越。
3.3 是否独生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差异
非独生子女的人际行为困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出现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接触他人的机会从小就较多。在中国一直存在这样的现象: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就会被当成宝,是全家人的中心;但在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的宠爱则会被分成几份。这就可能导致非独生子女对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经验相对较少,影响了其成长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3.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
在医学院校,人际关系敏感是医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大家如何相处,如何解决寝室内部及寝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了摆在学生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焦虑大多是与学生寝室内部有关,室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较为特殊。因而,做好医学院校寝室人际关系的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医学生寝室人及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当前的医学院学生通常都是80后,甚至刚步入大学的同学多数都是90后,这些学生通常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往往过于强烈,这也是引发医学院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学生的个人行为,比如大声听音乐、敲击键盘等等并没有征求其他同学的同意,在寝室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部分同学脾气暴躁、不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与寝室同学发生争执时不压倒对方不罢休,甚至有的同学由于误会他人的意思而从狭隘的层面上去猜忌他人,为寝室的人际关系埋下了不安隐患。
(二)缺少正确的人际关系认知
人际关系的认知是保障大学生相互之间相处融洽的重要前提,认知出现偏差则势必导致人际关系障碍的产生。我们通过对医学院百位同学的问卷调查,得出了一系列数据,调查显示,在回答“室友让人厌烦,无法给予对方信任”的符合情况时,选择“较为符合”的人数占总数的34.1%,而10.6%选择“非常符合”。调查还体现出了医学院大学生居高不下的自卑与自负心理指数。结果显示,13.4%的学生在面对室友时会产生自卑感。而大学生的自卑感多是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这些同学也多半来自于农村与城乡交界地区,自卑情绪明相比土生土长的城市学生来说较为明显。还有一部分同学的自卑情绪来自于学习成绩,从高中时代的“领军人物”到大学里的平凡无奇,这种角色上的落差往往使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挫败感,继而产生自卑心理。最后是能力上的差异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不同的学生能力也各不相同,出众与平凡往往是狭路相逢,许多教师也对能力较强、性格开朗的学生较为偏爱,而那些在学校工作能力上没有得到机会去展示自我或者并没有可取之处的学生,往往会被其他优秀同学的光芒所掩盖,从而自卑情绪长期压抑着自我,导致自我评价偏低。
(三)学生各自作息时间存在冲突
一个寝室的大学生各来自不同地方,因而本身的生活作息都会有所不同。另外全面到来的互联网时代使得许多同学变成了“夜猫子”,许多同学在网络游戏等文化面前并不能做到规律的生活,电脑开启的状态时间较长;有的同学为了复习功课而学习到很晚,将台灯开到很晚;有些学生会的同学会忙碌到深夜才回到寝室休息。而如此不同的生活轨迹,使得寝室成员的作息时间不能相同,由于噪音等而影响他人休息,这样的矛盾在没有熄灯制度的寝室尤为突出,更有甚者为了报复自己头天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第二天起床时也故意将脸盆、椅子的声音搞大。如此一来二去,形成恶性循环,人际关系极易出现崩溃。
(四)学生各自的生活习惯不同
正如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作息时间一样,生活习惯也同样会有所不一,比如比较典型的就是寝室卫生打扫问题,有些学生自打小开始就不注重卫生,根本就不在乎环境的干净与否,有些学生就很爱干净整洁,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打扫卫生的同学心里就会不平衡,同时,也就不会对不注重卫生的同学有好感,久而久之,寝室人际关系矛盾问题就会由于生活习惯不一而产生,并不断得到激化。
二、改善医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具体措施
(一)医学生要摆正心态,完善性格、加强沟通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身处公共活动的寝室,必须要摆正心态,时刻用医者仁慈的灵魂来感化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包容与考虑他人,要做好接纳不同室友的心理准备。大学阶段,室友是对自身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大家互相之间要团结、坦诚。要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使室友变成不仅仅是朋友,更相似亲人的和谐关系。
(二)学校要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学校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寝室的文化建设,包括寝室内的规章制度、整体布局、卫生状况、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学识智能以及行为方式等等。此外,高校长期以来对于高校寝室文化的忽视,导致高校学生好像被寝室的环境被动地压迫着。因此,必须要通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开办的寝室文化,树立起学生对于寝室人及关系的团结观念,培养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
(三)明确寝室管理的重要性,健全医学院学生寝室的管理模式
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学生通过寝室生活能够得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与知识,这是培养自身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第一步,并且能够为日后走向社会及早的做好准备。高校要认识到高校学生寝室的重要教育功能,加强引导、监督与管理,将寝室长列入高校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评比,及时表扬与肯定,以鼓励学生们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全面到来的新教育时代,我们对于新生代大学生的教育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德育与美育是我们教育的关键。因此,面对医学院的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我们必须要积极引导,协调处理,善于发现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最终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能否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对象
以贵阳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0年11-12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95.7%。
2.研究工具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较少[1]。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的平均分为7.31分,该均值落在0-8区间,说明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从表1显示的人际关系情况分布结果看,有9.9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性别差异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在“交际交友”维度(t=3.215,p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学科差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学科差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四个维度来看,理工科学生的得分都比文科学生高,这可能是理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了严谨、理性等人格特点,凡事一板一眼,人际交往中缺乏灵活性与技巧。此外,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的时间少,缺乏锻炼。
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表4显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人际交往的总分(t=1.986,p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差异比较
表5显示,在“交际交友”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t=2.015,p
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体状况(F=9.025,p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
(2)女生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男生大,但男生在“异往”方面的困扰大于女生。
(3)新建地方院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差异不显著。
(4)城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比农村学生大。
(5)独生子女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非独生子女大。
(6)新建地方院校大三学生人际困扰程度最大。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问题,既不要将人际交往理想化,也不要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势利、庸俗。
其次,帮助自卑的同学树立自信,开导自负的同学尊重他人,人际交往时既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否则不仅伤害到人际关系,还有可能形成心理问题。
第三,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建立互助、信任的良性人际关系。
第四,为大三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学院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教给学生相应的应聘技巧,并通过一些测评软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第五,关心独生子女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开展诸如“帮助儿童村的学生”以及“福利院老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感恩生活、反哺社会的意识,提高其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从西北民族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中选取被试200名,其中大一年级60名被试、大二年级80名被试,大三年级60名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1份,回收有效率为90.5%。其中男生85名,占46.9%; 女生96名, 占53.1%。一年级51名, 占28.3%; 二年级74名, 占40.8%; 三年级56 名, 占30.9%。
2.研究工具。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我国学者郑日昌(1999)编制的, 共28 个问题,总分28 分, 主要测被试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着困扰, 困扰的程度有多高, 分为四个等级:无/ 较少困扰(0-8 分)、有一定程度的困扰(9-14 分)、有较严重困扰(15-20 分)、有严重困扰(20-28 分)。量表从四个方面考查了人际困扰的方面,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往困扰。根据《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评断标准,在各分类维度上得0~2分的人际和谐较高;得3~5分的人际和谐一般;得6分以上的人际和谐较低。经检验其量表总分Cronbach α 信度系数为0.839。各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人际交谈困扰为0.665,人际交友困扰为0.685,待人接物困扰维度α信度系数为0.597,与异往困扰维度α信度系数为0.595。
3.施测程序。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4.统计分析。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5.研究方法。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获取可靠的理论支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被试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整理。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7.9%的被试人际关系没有或有较少的困扰,23.8%的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8.3%的被试的人际关系存在严重困扰。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年级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经多重比较分析,大一学生在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异往困扰这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友困扰显著高于大三学生。
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
经过调查得知,男女在人际关系困扰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4.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是否独生子女只有在接人待物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接人待物上存在困扰的显著情况高于非独生子女。
三、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困扰。困扰最大的方面在于“人际交友”,大部分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并非没有交往的动机,很多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在大学能够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而同时也表示,感觉很难找得到。而一部分同学由于童年曾经有过被欺负的经历,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掩盖起来,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总是倾向于自我封闭来进行自我保护。而这种自我封闭与内心渴望交流,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常常发生冲突而感到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年级差异。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的年级因素差异显著。08级与07和06级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07级与06级没有显著差异。就其原因,由于08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大多数刚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对大学生活没有07和06级那么适应,可能还处于适应阶段,不管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需要适应,而高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年级越高越成熟稳重,保持较好的心态,拥有更好的交往技能。
3.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性别差异。经过调查得知,男女生在量表总分和各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交往上女生的困扰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由于男女生交往方式不同,男生容易结交一大群较不亲密的朋友,通过共同参加体育运动、游戏等集体活动,就可以成就四年的兄弟情义,而女生注重朋友情绪的支持,对朋友的忠诚度要求很高,希望周围的人都对自己好,结果在个人周围只有几个非常亲密的朋友。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性别比例失衡,有的男女比例居然达到3:7,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由于女生细腻、敏感、关注细节、容易计较的天性”,则会导致人际交往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
四、结论
1.在人际交往问题上,69.7%的学生表现良好,而23.8%的学生存在一定困扰,8.3%的学生存在严重困扰;在人际交往的四个维度中“人际交友”困扰比例最高,为39.2%。
2.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在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和异往困扰这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
3.男女在人际交往上,女生存在人际困扰的情况显著高于男生。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待人接物困扰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待人接物困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8
Analysis of Develop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in the Students' Financing Assisting Work in Universities
――Tak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as an example
HE Fenhua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inancial assistance is designed not onl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aid, more important is to pla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n the funding process, cultivating their enterprising, dedication, responsibility,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 to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ocialist sense of identity, promoting th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henomena of lack of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work of financial aid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also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the issue of how to develop undergradu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udents' financing assisting work;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学分制下寝室是当代大学生最集中的生活场所,是建立深厚友谊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展开调查研究,掌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结合专家咨询探索构建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的在校生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86份,回收率为98.25%,有效问卷741份,有效率为92.6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结果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探讨原因、对策。问卷调查的样本构成如表1。涵盖全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2 调查结果
2.1 寝室居住基本情况
741名被调查者中,152人居住的是四人间,589人居住的是六人间。
2.2 寝室关系认知情况
2.2.1 对寝室人际关系的感性认识
寝室是学生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在课余时间分配上,大部分学生(58.30%)每天花50%以上的时间在寝室,仅有7.02%的学生每天花在寝室的时间在30%以下;在寝室功能定位调查显示,71.39%的学生认为寝室是像家一样的地方,是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地方;而72.47%的学生认为室友不仅仅是住在一起的人,而是共同生活,可以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在寝室关系认知上,55.20%的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对自己生活比较重要,更有38.06%的学生认为是非常重要。可以看出寝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共同生活交流感情的重要阵地。
2.2.2 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客观认知
寝室集体活动频率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寝室经常举行集体活动,36.17%的学生寝室是每个月1~2次,但仍有8.64%的学生几乎没有集体活动;在寝室相处时,52.77%的学生喜欢上网学习和娱乐、35.09%的学生是与室友聊天玩耍,还有少部分学生是看书,做自己的事情;日常生活中,59.24%的学生经常与室友交流,33.33%的学生有交流,但不频繁,6.07%的学生很少与室友交流,纯粹活在自己的生活中,甚至还有1.35%的学生从来不与室友交流。
2.2.3 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
在室友人际关系评价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寝室关系良好和谐。其中37.11%的学生认为十分满意,53.17%的学生认为基本和谐,7.69%的学生认为偶有矛盾,只有2.02%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紧张;62.08%的学生确认寝室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不愿意调整寝室;21.05%的学生在寝室从来没有孤独感,76.65%的学生偶尔有孤独感,但不影响生活,仅有2.29%的学生有较深的孤独感。
2.3 寝室矛盾及处理情况
2.3.1 寝室矛盾发生情况
71.79%的学生或多或少与室友发生过争执或矛盾,仅有28.21%的学生从来没发生,甚有2.02%的学生经常发生矛盾。
2.3.2 寝室矛盾解决方式
当发生矛盾后,选择当面沟通解决占56.95%,借助手机、网络等间接沟通占13.09%,与其他室友商讨占14.71%,选择任由发展、大打出手、耿耿于怀、其它分别占7.15%、1.89%、1.35%、4.59%。
在寝室其他室友之间发生矛盾时,大部分人(70.31%)选择主动帮助调解,22.00%的人采取旁观态度,冷处理,还有7.69%的人选择支持自己认为有理的一方,一起争执。
2.3.3 寝室矛盾产生原因
与室友意见不一致时,81.38%的学生采取协商一致解决的方式,仍有6.07%的学生是坚持己见,不做妥协;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中,首先是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39.54%),其次是性格不合(26.86%)、地域文化差异(12.15%)、家庭情况差异(7.96%)、其他(7.15%)、寝室卫生(5.53%)、人际竞争(0.81%) 。
3 讨论
3.1 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
通过调查发现寝室是大学生生活、情感交流的重要阵地,室友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相处时间最长的伙伴,寝室室友之间的交往则是大学生最为密集的人际交往。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处理好寝室室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2 寝室人际关系基本和谐,人际冲突与人际冷漠等矛盾并存
通过调查分析可见,大部分寝室同学能够和谐相处,能及时地解决出现的交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并不十分棘手。但同时部分寝室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经常或偶有矛盾,愿意更换寝室的声音。通过访谈发现,虽然展现出的寝室矛盾的正面冲突并不频繁或多见,但许多寝室一直存在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
3.3 寝室矛盾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寝室矛盾的首要原因是室友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在表达上不注意说话方式、不善于表达感情、说话直接不考虑他人感受、甚至不愿意交流等等都直接会影响室友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另外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冲突、性格不合、地域文化差异、家庭情况差异、利益竞争、小团体也是影响寝室关系的重要因素。
4 建议
要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高校应该以寝室为载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1 加强教育引导,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集体观念淡化,感恩意识弱化,人际交往技巧欠缺,加上客观存在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差异,很容易导致寝室关系紧张。为此要加强教育引导:一是在日常教育中必须结合两课、主体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集体观,要懂得尊重和接纳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独特性,懂得待人真诚、宽容。①二是要开设人际交往课程、专题讲座,从交流方式、学会倾听和拒绝的技巧等方面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际挫折,在与室友发生人际冲突或矛盾后,要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寻找合理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冲突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4.2 开展集体活动,巩固寝室文化建设
在学习方面,组织以寝室为单位的学习兴趣小组、技能比赛、科研团队等,营造寝室之间的竞争关系,加强寝室内部的沟通交流,提高寝室成员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学生日常活动中,举行寝室团体聚会、“我爱我的室友”主题班会、十佳优秀寝室评选等活动,加强寝室室友之间的情感互动,提高寝室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3 营造良好氛围,倡导自我管理
辅导员、班主任要以寝室为阵地,加强与学生谈心交流,关心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心理、情感等情况,和室友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为寝室关系把脉,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寝室氛围。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寝室人际关系的热情,将学生视为主体,引导学生重视寝室人际关系的构建,要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Weiss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人际关系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尚无统一标准的问卷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测量,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结构,并为其测量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以便大学生对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5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学生实施测量。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2.4%。
研究工具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个人访谈的基础上,本次调查问卷经反复修订共有17道题目组成,量表由正向和反向计分项目构成。
研究方法 通过SPSS15.0和 Amos5.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了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因素分析、量表模型拟合检验等分析来考察量表的结构。其间,对随机抽取的600份问卷,300个样本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300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人际关系量表的题目编制
阅读文献是前提 国内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大都是理论性的探讨。许多研究者尝试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编制宿舍人际关系问卷,然而由于缺乏对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专门的理论指导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而对其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国外由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交活动更为丰富,人际关系圈也更为广泛,因而国外的大学生受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小,借鉴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编制出符合我国特色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本研究中,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所想所感所为作为现实依据,进行编制。
设计开放式问卷调查 先通过自制的开放式问卷对河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作预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您认为哪些事件最容易影响室友之间的情感?”“您希望重组宿舍吗?”与此同时,通过拟定的访谈提纲对个别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编制并发放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 结合访谈的结果,将问卷中的回答以条目的形式概括出来,然后征求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预试反复修改,确定为46道题项。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人际关系量表的编制结果
项目分析 参与项目分析的题项为46个,删除题总相关不显著和鉴别力低的项目。结果剩余的33个题项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78至0.766,呈中高度相关,且高低分组的所有题项经t检验后都达到极其显著地水平(p
因素分析 用剩下的33道题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检验,KMO=0.926,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P=0.000),适合作因子分析。根据因素的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取3个因素比较合适。采用主成分分析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法来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数目的挑选使用凯塞准则,还需考虑每个维度包含的项目数量的平衡。这一过程删除了16个项目,最终确定为3个维度,解释率分别为21.076%、17.023%、10.622%。根据题目表述的意义对3个因素进行命名为沟通质量、人格特质和和谐度认知。沟通质量是指由室友之间相互交流、交换彼此的情感、观点、意见的方式和频率所决定的沟通的效果;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和谐度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宿舍的归属感和意义的认知。
信度分析 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27,各个因子α的系数分别为0.91、0.85、0.81,这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另外,本量表在间隔两周后,对30名学生进行了重复测量,重测信度为0.78,P=0.000,极其显著相关。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的3因素结构模型的有效性,运用AMOS5.0对施测的项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指数较为理想。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df=1.98,TLI=0.953,CFI=0.96,RFI=0.91,RMSEA=0.042,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