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现代商贸服务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商贸服务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商贸服务业

篇1

1.努力发展电子商务,以网上市场提升有形商品市场。为顺应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从2000年开始,义乌市政府控股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筹资40亿元,先后进行了拥有4.7万个商位、规模140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工程建设和对篁园市场区块的搬迁改造,并进行大型停车场、酒店、餐馆等功能配套建设,预计到今年10月份将全面完成市场硬件的提升改造工作。在加快市场硬件改造提升步伐的同时,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网上虚拟市场,为有形市场配套电子商铺。首先是加强数字硬件建设,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全部完成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目前小商品市场内的4.3万个商位已全部实现宽带接入,电脑普及率接近40%。其次是与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等合作,开设了“在线义博会”、“中华商埠”等5家网站,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投资600万元,组建了“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网站,推出个性化黄页、网上商品搜索、网上商品展示等服务,以及短信、即时通讯、网络传真等多种便捷交流工具。目前上网站的供应商已有1万余家,采购商注册会员近万家,上网产品超过10万种,产品图片超50万张,日点击率超过5万人次,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会员数量最多的商品市场商务网站。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延伸了有形市场的有效辐射半径,为市场经营者走向全球打开了通道,搭建了服务平台。

2.大力培育现代会展业,以企业精品展示聚集国内外商流和客流。现代会展业能够有效促进商贸、休闲、观光、旅游、购物等多种服务业的发展。从1995年举办首届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博览会起,会展业在义乌已经有10年的发展历史。10年中,“义博会”由一个县域展会,逐步升格为省级展会,进而成为我国三大知名展会之一;展会的主办方,由义乌市政府上升为浙江省政府,进而是国家商务部;“义博会”的规模,由5000平方米展区、348个展位、1亿元成交额,上升为6万平方米展区、3000个展位、74亿元成交额,境外参展客商达1.2万人。10年来,义乌会展业也由单一的“义博会”,发展成了一大产业,形成了玩具展、五金展、文体用品展、工艺品展、印机展、袜机展、汽车展等一批固定性展会;展会项目由当初的1个上升到去年的15个,今年计划举办30个;展会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目前全市注册的展览公司达21家,90%以上展会项目按市场化操作。会展业的发展,为义乌市场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增添了强大的活力,使义乌成为聚集四方产品制造厂家、云集八方贸易商家和招徕境内外消费者的商业洼地,成为休闲购物的旅游胜地。

3.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以方便迅捷的物流来支撑商流和信息流。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货源大部分来自市外,90%的商品销往外地。为适应商品大出大进,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经营特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营组织者非常重视发展物流业,他们从建立现代物流网络、培育物流经营主体和建设物流仓储设施三方面入手,改造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方面,从比较单一的公路铁路运输发展到公、铁、空、海运结合、国内外运输成网的物流网络,并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三个“大通关”点之一。在物流经营主体培育方面,从鼓励发展个体运输户、零担运输等传统运输企业,到培育壮大铁路中转托运、航空货运和海运等新兴专业化物流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目前,全市已有航空货运企业200多家,海运经营户800余家,托运处400余家,卸货点300多家,形成了货代、货运和装卸一条龙物流服务体系。在物流仓储建设方面,从千家万户的分散解决货物仓储保管,到建设江东货运市场、宾王货运中心和南方联货运中心,近年来又集中建设了占地400亩、年吞吐量20万标箱的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全球最大的10家海运集团已有8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物流业的发展,保障了义乌市场货物进出的方便迅捷和费用低廉,有力地支持了市场的迅速扩张。去年义乌市场货物运输量达233338万吨,日均货流量高达6.4万吨,义乌海关已成为国内第一个日出口标准集装箱超过1000只的内陆海关。

4.积极利用市场商贸资源,大力发展商游结合的购物特色旅游。在小商品市场大发展的同时,义乌市又提出要加快发展购物旅游,形成了依托中国小商品城优势、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他们制定了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加快了旅游促销网络建设步伐,加强了宾馆、旅行社等旅游基础建设和市场建设中的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出台了旅游促销优惠政策措施。经过努力,全市形成了25家星级宾馆、4600张床位和7家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开发了上海、江苏等客源市场,初步形成了义乌的购物旅游品牌。去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其中境外游客18万人次,增长64%;接待购物旅游团队1562个、6.7万人次,其中境外团队168个、3460余人,旅游创汇1亿美元。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2.85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8%。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业和旅游购物等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兴起,使得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生产者经营小商品的聚集之地,而是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区域业发展中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的先进行列。

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了市场,推动了商贸城走向国际化。目前义乌形成了以小商品城为龙头,10多个专业市场和30多条专业街为依托,30多个国内外义乌分市场相呼应的市场体系。2004年,境外企业驻义乌代表机构达463家,其中当年新增205家,常驻义乌的外商有6000人,全年入境外商有来自179个国家和地区的6.5万人次;境外企业和外商在义乌银行开户的有7000多家,其中当年新增1275户;义乌小商品已出口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有结算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去年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达35万标箱,市场外向度达55%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服务业的发展,聚集了人气,推进了义乌的城市化建设。市场的繁荣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大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打工经商者。目前,义乌有本地人口68万,外地暂住人口76万,流动人口20万,市区人口已经在100万以上。人口集聚和市场设施建设,又带动了义乌城市建设,促进了房地产业的繁荣。目前义乌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已经成为浙中地区最具生机活力的一座现代化新城。

篇2

1.人才数量要求。随着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方式的迅速发展,使重庆各大企业对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专业人才的热度直逼IT 人才,物流人才更是受到追捧。人才资源供不应求,尤其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人员的匮乏。

2.人才质量要求。随着“一带一路”的进程,重庆商贸流通服务业将要更加直接面对跨国流通集团竞争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等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使商贸流通人才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事实上,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人才问题依然是现代流通业发展中的一个“软肋”。虽然现代流通人才整体素质比过去有所提高,大学本科、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的人数不断增多,一些大型民营批发企业甚至还吸收了硕士以上高精尖人才参与企业决策。但目前现代流通业仍然存在人才基础薄弱、中高层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重庆高职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滞后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目前,重庆高职院校商贸管理类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置,新增专业一般都在国家现有专业范围内。根据笔者发放的1000 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0%) 显示: 涉及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专业大多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管理、连锁管理等专业,专门为培养综合型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而设置的专业较少,也少有开设与零售业对口的专业,同时重庆市高职院校在商贸流通服务业领域内有建树的教授也屈指可数。

(二)学生职业能力与实战结合不够。重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商贸流通类专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和运营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很容易理论脱离实际。而且培养周期长,加之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一段实习和适应学习的过程,很难满足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重庆高职院校培养的现代商贸流通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物流专业的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竞争,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放弃本专业,另谋他路。另外,与房地产、IT、金融等行业的工资相比,初出茅庐的高职学生要在一线的店铺实施多年且工资待遇不高,愿意真心真意为流通事业奉献的人比较少。

(三)师资设备不完善。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实践能力非常强的行业。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高职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国外的企业管理教师大都具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这种从商的背景在转入高等院校后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他们通常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提供给学生。目前,重庆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而较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亲自动手编写案例,使商贸流通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实践性大打折扣。这当然主要不是教师个人积极性的问题,而是教学体制问题。

三、重庆高职商贸流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对现代商贸流通业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创新。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商贸流通类服务类专业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交叉融合的平台,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了解社会,巩固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践、服务实践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在教材方面,除了使用现行国内外优秀教材外,还可以按不同职业分类,由产学研多方专家编写实用培训类专门教材。尽量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教材,还可以根据重庆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岗位认证类教材、职业培训案例教材。

(三)校企资源共享的师资设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国内成功的经营管理者请到大学讲台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打破门户界别和条线界别,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商贸流通管理理论真正体现出实践的要求,重庆的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同时,企业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延缓其折旧的速度,而且还可能使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调整和更新,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四)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改革乃至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切入点。为了使职业资格认证更具有权威性,应效仿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整合现有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一套权威性的认证资格考试制度,努力与企业需求对接。

(五)关注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战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站,在商贸流通服务业中将会有涉及较多的跨国企业。这就必须实现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在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通过中外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教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政策,学习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标准和培养规范,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成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商贸流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篇3

一、肯定成绩,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我市商贸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服务业产出贡献平稳增长。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09亿元,增长14.6%;实现地方税收3.34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57.8%,服务业税收已成为全市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二是服务业内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服务行业得到改造提升,生产业、现代流通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南商贸中心建设已摆上议事日程,“千百镇连锁、万村放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商贸联动发展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三是服务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实行服务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去年兑现资金300万元。崇仁温泉项目实质性启动,城南五星级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日趋完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旅游等重点产业都制定了专项规划。这些都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明显低于市乃至省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瓶颈”。二是发展档次较低。全市传统服务业仍然保持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占的比重还不高;高档次市场、服务场所缺乏,中国领带城退出了全省重点市场,全市没有一家可高水平地承办大型会议的酒店,也缺少大型连锁购物场所。三是准入门槛高。相对于其他项目,服务业的项目审批仍比较难,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整体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开放度不高。相对于工业而言,服务业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在招商引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去年利用外资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潜力空间较大,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外地商贸业进入会影响我市商贸企业发展的落后观念,对商贸业要不要对外开放上认识不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市商贸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说是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服务业发展将越来越深入,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服务业兴起的转折点,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标志着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发展都达到了三个70%,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70%,gdp增长70%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吸纳70%的就业人口。去年我市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按国际经验来推算,我市正逐渐进入一个服务业加速发展期,预示着嵊州服务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工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品牌,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现在国际上有这样一种理论: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必然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目前,我市的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等块状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贸易的水平搞上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推进与服务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没有服务业的高档次就没有城市的高品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加活跃,从而推动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迫切需要强化家政物业、物流配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等服务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旅游、居住和创业环境。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增强地方可用财力的有效途径。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特别是对地方可用财力的增长,贡献较大。在现行体制下,工业企业中的增值税只有25%、企业所得税只有40%留在地方,而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的营业税基本留在地方。去年,我市服务业上缴地方税收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7.8%,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全市地方财政增长的新“引擎”。事实证明,加快贸易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

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业占用能源、资源少,创造的绝大部分是绿色gdp。大力发展旅游、会展、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提升产业层次的切入点,也是有效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6.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吃饭、住房、旅行、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教育等多个方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所以服务业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发展服务业有广阔天地,是大势所趋。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像抓工业项目招商那样抓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经济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态势。

二、突出重点,创新实干,快速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当前,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深入,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我国日益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从国内来看,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的历史机遇期已经到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省里建立了“三个三”财政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加快推进我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这充分体现出各级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日益重视和迫切要求。从我市实际看,我们有甬金高速和上三高速在嵊州互通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有万年小黄山、千年剡溪、百年越剧等历史悠久、山水秀丽、人文荟萃的资源优势,有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经济基础。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的要求是要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紧扣“创业实干强基础,创新发展求突破”的要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服务业,突出要抓好四个重点。

1.抓重点区域。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要抓住嵊新组团集约发展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城南新区的建设,形成新的商贸、居住、物流、市场以及企业总部,同时要积极推进旧城商贸业提档升级和开发区功能完善。五大集镇要抓住中心镇扩权的机遇,加快中心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与市区互补的良性发展局面。

2.抓重点产业。服务业涉及到的产业非常广,必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实际和产业基础,在重点产业上予以突破,一是加快发展生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市委全委会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启动;要大力发展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和劳务中介等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发展企业总部、房地产业、楼宇经济,并通过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二是加快发展农业要素市场。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赖科技研发、市场信息、物流配送等各方面的有效支持。要积极推进茶叶市场、花木市场和农批物流中心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支撑。三是加快发展以商业为主的消费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引进国内外的知名商贸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区域商贸中心区和商业街、步行街、特色街建设,加快经济型酒店建设,带动特色休闲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要利用好我市山水风光、地域文化以及民间工艺、传统饮食等特色,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等相关产业。

3.抓重点项目。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一样,没有项目,工作就没有抓手,增长就没有后劲,开放就没有载体。要借鉴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成立商贸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机构,落实专人和工作经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项目一旦确定,要抓紧开展前期准备,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启动建设,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早出成效。在商贸流通业中,重点抓好五星级宾馆、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花木市场、茶叶市场建设、浙东农批二期扩建工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启动建设。在旅游业中,要加快百丈飞瀑景区和王羲之故居旅游区建设,做好“山水越剧之旅”文章。重中之重要抓好崇仁温泉项目,这是我市旅游业突破的重要抓手,要集中力量,力争项目早开工、早出形象。

4.抓重点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等行业中,力争都能形成一个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这个龙头既可以是本市的企业,也可以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对于这些龙头企业,既要引导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形成其龙头地位和作用,也要通过政策加以扶持。

三、优化环境,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最具竞争力的环境才能孕育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转换。

一要转变观念。加速发展服务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一是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坐井观天没有思路,闭关自守没有出路,要敢于创新,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要树立开放的理念。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鼓励外来资金投资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三是要树立服务的理念。对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对服务业企业要做好引导、扶持工作,指责少一点,扶持多一点,制约少一点,服务多一点,着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和谐健康发展。

篇4

前几年,我市制订并出台“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这些规划对我市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总体来说,城市定位明确,缺乏统筹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统筹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所以定位不够高,特色不够明,亮点不够多,实施中存在着“各干各”、“单打一”等现象。对于商贸服务业项目布局与建设,缺乏强有力的项目审议协调机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经贸局作为市经济综合部门,理当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我市在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工业经济提升发展目标中,迫切需要以商贸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支撑,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强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本人认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谋求以下九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是政策创新上的突破。要围绕我市新的城市定位,着眼于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集散地和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以全市服务提升大会为契机,以本次考察理念收获和外地实践经验为借鉴,进一步明确我市“一主两副三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参与我市商贸商务业发展专项政策和规划的深化完善,起点要高,抓手要准,措施要实,行动要快,督查要严。

二是现代物流上的突破。组织开展我市物流(服务业)现状调查,紧密对接我市“4+X”重点培育产业,主动参与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市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围绕我市“二区四中心”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今年计划浙闽赣边际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前期、力争动工;指导加快建设商贸领域物流中心——驰骋物流基地二期工程。

三是项目推进上的突破。全面落实2012年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商贸23个),能早则早,能快则快。今年要改造提升农贸城,推进城北大型超市建设,完成时代广场(精品商厦商场部分)土建,推出汽车综合市场等项目招商。汲取和借鉴这次考察经验,以及我市工业投资项目审议的有效做法,制定出台由市经贸局牵头的商贸商务(服务业)项目落地协调审批办法。

四是招商领域上的突破。要像全力抓工业招商和产业招商那样,突出抓好商贸、物流服务业“大、好、高、外”项目招商,积极争取引进国际化大型连锁企业。最近,我局正与综合实力位于物流企业前列的广东一客商洽谈一项物流大项目,要紧盯不放,全程服务。

五是特色街区上的突破。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重点推进“两区、六街”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出台特色街建设管理办法,加快培育城区中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

六是龙头培育上的突破。加快我市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培育。最近,我市已公布第一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名单:市左邻右舍便利商店有限公司(连锁经营企业);万众商贸有限公司(百货零售企业);国际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住宿宾馆企业);刘氏贸易有限公司(批发企业);成坤农贸城有限公司(商品交易市场)。一方面,要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的业界龙头企业。

篇5

1、指导思想:围绕服务一二产业、服务城乡统筹、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加快规模集聚、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在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2、主要目标:从今年起到2010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以上,初步建成与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和谐城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行业齐全、业态先进的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

3、重点任务:加速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提升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二、政策措施

(一)鼓励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大项目

1、鼓励商贸服务业上规模。凡属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商贸服务领域,对年度经营规模(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长10%以上,且综合实力跻身省内同业排名前100名、绍兴市内同业排名前10名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3万元、2万元。

2、引导商贸服务业提升档次。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新建、改建、扩建商贸服务业项目,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出让金)分别在1000—2500万元(含2500万元,以下同)、2501—5000万元、5001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励投资业主20万元、40万元、80万元和100万元。若经营场地采取租赁形式,建成并开业的面积分别在3000—5000平方米、5001—10000平方米、10001—20000平方米和20000平方米以上的,分别按8万元、15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奖励。

3、鼓励市内外企业来*落户、经营。为优化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对新建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予以优先落实;对符合规划并对*经济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大型物流和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对建城区内属“退二进三”性质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并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给予企业在用地价格上优惠,充分调动企业“退二进三”的积极性。

4、每年确定一批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营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商住楼投资),对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且原有企业规模排名全市服务业企业前20位的,以上年实缴税费为基数,增加10%的超额部分,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小,由市政府确定给企业适当奖励。对新办服务业企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必须上交上级的以外,一律免除,期限三年。

5、鼓励服务业企业落户城北新区。为鼓励服务业企业入驻新城区,对从20*年1月1日起,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落户在城北新区的服务业企业,在原投入奖励政策基础上再加奖30%。

6、对新设立的商贸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3年内:商贸零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3亿元、0.8亿元、1亿元,住宿餐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1亿元、0.2亿元、0.3亿元,并上缴各类地方税费达到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对企业经营者按年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10万元。

7、商品批发企业年销售额(指主营业务收入,下同)在1亿元(含)以上,商品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0.8亿元(含)以上,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在0.5亿元以上,住宿、餐饮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在0.2亿元(含)以上,当年实际缴纳地方税费环比增幅在15%以上的,每家奖励8万元。

8、投入2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采用“一场一策”或“一企一策”。

(二)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1、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投资新建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网络、商贸企业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其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按5%的标准予以奖励。

2、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以产业基础为依托的区域物流节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由其总部统一纳税;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享受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现代物流企业用地,在城市物流规划用地上给予相应安排,按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占地较大的,且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的,按实际投资额的5%标准给予奖励,其投入的设备比照工业企业享受技改贴息。

3、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凡符合全市商贸发展规划要求建设的专业特色街(专业特色街标准另行制订),按照乡镇(街道)实际投入额给予3-5%的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4、支持发展连锁商业。凡在本市由总部统一配送结算的连锁(直营)企业新开设连锁(直营)店,实际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一次性奖励业主2万元;实际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奖励业主1万元;新建符合商贸流通规划的配送中心,实际投资额在1000—1500(含)万元的按3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1500万元以上按5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以上投资总额不包括土地价格。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凡已注册登记,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年固定在30人以上,每年给予1万元的奖励。物业管理规范,住户满意度较高,且获得绍兴、省、国家级先进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当年分别按1万元、2万元、3万元的标准奖励物业管理公司。

6、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凡新办独立核算的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技术、教育、外贸等咨询中介服务企业,经批准,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鼓励企业品牌创新

1、鼓励服务企业引进名牌,凡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服务企业(按国家商标局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品牌所列为准,国内前10位、国际前100位),投入在500万元以上,且经营在5年以上,除享受投入奖励政策外,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引入国际高端品牌(详见国际品牌目录)投入50万元以上,且经营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鼓励企业新创服务品牌,凡创绍兴名牌奖5万元,创浙江省名牌奖20万元,创全国名牌奖100万元。

(四)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业管理规范化

1、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新组建或改组的商贸服务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商贸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按所募资金万分之二(不足100万元的按100万元)予以一次性奖励。

2、鼓励发展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凡新组建的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经市民政局、市商贸办审定,且运作规范正常的,每家一次性补助工作经费3万元(组建时补助50%,正常运作时补助50%)。

3、引导企业管理上层次。对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通过SA8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

4、加快高级服务人才引进,特别是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业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用于对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努力构建商贸服务业安全体系

1、积极创建“放心店”工程。对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完成政府下达任务指标达100%的,每建成一家放心店,经市工商局验收合格后并挂牌经营的,奖励商品主配送企业300元;在验收合格的“放心店”工程示范商店中,按1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示范放心店,给予一次性每户1000元的奖励;按10%的比例评选出农村维权优秀监督员,给予一次性每人500元的奖励。

2、加快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对经有关部门验收达标的规范化农贸市场(规范化农贸市场标准另行制订),一次性按10万元标准给予奖励;对列入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计划,创建活动中设施改造投资规模在150万元以上的,每家再给予3万元奖励。对个别基础设施特别陈旧,通过改造达标的农贸市场,经审核后报市政府研究同意,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3、凡从事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的厂(场)购置用于机械化屠宰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本辖区生猪屠宰率达100%,按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万元);新建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屠宰(场)项目,征用土地按工业性用地指标征用;相关地方性建设规费按照政府性投资项目予以优惠。

4、对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已登记的运送鲜活商品的小型货车,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给予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直营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登记、许可证等手续,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并报所在地部门备案。

5、对商贸流通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优惠性政策扶持上,参照工业企业优惠性扶持政策执行。

三、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商贸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全市在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贸办。各相关部门要对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乡镇、街道也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商贸服务业健康发展。

2、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广泛进行宣传,强化新闻。大力宣传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一、二产产业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舆论载体,通过不断宣传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件,大力宣传从事服务领域的突出单位和优秀代表,提高企业和群众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企业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完善统计制度。建立科学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切实抓好服务业普查工作。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业各类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反映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4、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切实承担政府对企业的部分管理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5、实施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乡镇、街道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服务业考核细则。

四、其他

1、加大商贸服务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意见的奖励、补助项目。并设立突出贡献奖,在商贸服务领域的批发、零售(连锁)、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中,开展“*市十强商贸服务企业”、“*市十优商贸服务业优秀经营者”评选活动(具体评选办法另行制订),对当选企业及经营者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相应奖励。

篇6

一、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商贸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XX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18.3 %,创近几年来新高,在全省经济强县中增速和总额分别位居前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市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除市场外的其他商贸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落后,与其它相关行业相比,明显不协调,与进入小康社会追求高质量、时尚生活的居民需求明显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商贸设施明显滞后;结构层次尚欠合理,特色商贸明显短腿;现有企业规模不大,商贸品牌明显短缺。

二、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义乌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市必须具有较为发达的商贸服务业。“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城市经济、城市自身的特点蕴含了有利于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服务业对我市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加大,政府越来越重视商贸产业的发展,把商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大力扶持。我市今年出台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批准了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与其城市规模是紧密相关的。我市已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大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着增强,形成了对服务行业强大的规模需求。

3、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加服务性支出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

4、资本投入足以保障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民间资本雄厚的资金实力加上我市悠久的经商传统、浓厚的商业氛围,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外资的强力注入给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以商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将继续成为下一轮发展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预计将有更多的人投资、从事商贸业。

5、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带动和支撑了商贸服务业发展。旅游、会展业的发展对商贸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也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效益,旅游、交通、宾馆、百货、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经济效益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我市发展特色商贸的思考

1、精心布局商业网点,发展新型商贸。以规划为导向,科学合理布局商贸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提升商贸设施档次。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义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着力构建四个商贸层次。核心层次:营造绣湖、宾王、国际商务中心三个城市商业亮点和窗口商圈,发展以购物商业、餐饮文化商业、休闲商业为基础的三大特色商业。其中以义乌市绣湖广场商圈和宾王商圈为主体的市级商业中心,设置两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在福田-江东商务中心,形成集贸易、金融、政务、信息、文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区。骨干层次:在北苑、后宅、廿三里、城西、稠江等5个市区二级商业区,以佛堂、苏溪、上溪商贸集聚区域为中心点的市级商业副中心,各布局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基础层次:以遍布城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商业步行街区以及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重点改造提升工人西路时尚休闲服饰特色街、城中中路精品服饰特色街、稠州路都市景观商业街、江滨路休闲娱乐特色街、宾王餐饮特色街区等5个特色街区。虚拟层次:以涵盖全市的宽带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网上购物。

2、培育高端商业资源,建设品牌商贸。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态,形成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不同功能的业态结构。大力推进仓储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等商贸 重点建设项目,大手笔规划大项目,规划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场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来我市开设门店;积极扶持市内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8家年销售额上亿元、主业突出、管理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在流通行业发挥龙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全面进步。

3、拓宽居民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商贸。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促进商业网点布局合

理化。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鼓励规范家政服务公司的发展,大力发展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服务,重点培育家政、保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培育一批连锁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优化服务结构;健全网点设施,建设一批标准超市、早点快餐、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商业设施。形成每个社区有1个服务中心,设1家以上连锁便利超市,布置1个菜市场,其中居住人口3万人以上的社区各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商业中心。

4、编织农村现代流通网,构建统筹城乡型商贸。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服务业体系和服务业设施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向中心镇及农村延伸。引导和支持连锁企业向村级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农家店),逐步建立统一、规范、便捷的商品配送和供应网络,不断提高连锁店的商品统一配送率。以现状镇为基础形成苏溪、上溪、佛堂三个商业副中心,达到每个镇、街道所在地有1家以上连锁超市,较大行政村有1家连锁便利店,全市农村都有放心店。

5、发展中介服务业,完善服务型商贸。发展咨询租赁、评估拍卖、法律服务、研究开发、检测认证、招投标、职业介绍、财务顾问、会计审计、房地产中介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动作、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打造社会商务服务集聚区,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行业功能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四、发展特色商贸的建议

1、加大开放力度。发展特色商贸不仅要培育本土的企业,更要大力引进外来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嫁接联合,努力推介我市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引进外部资金、引进外资商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篇7

(一)指导思想。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要求,以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强市为目标,以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为方向,以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优化结构,扩大开放,完善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培育发展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集团,完善现代商贸服务业流通体系,努力提高商贸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商贸服务业整体素质、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全市流通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5.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11.6%以上;限额以上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5.5%,年营业额过50亿元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达到10家,其中过100亿元的达到2-3家;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社会物流量达到40%以上,基本确立起全省综合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流通业吸纳的劳动力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6.6%增加到7%。

二、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骨干商贸服务企业。大力支持商贸服务业的大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引导具有服务、技术和市场等优势的商贸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做大规模,共赢发展。重视“老字号”振兴工作,重点扶持历史悠久和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著名“老字号”商贸服务企业,在体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融资信贷、发展环境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服务业企业集团。

(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发展龙头连锁企业,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鼓励连锁大企业借助品牌、管理、技术和网络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形成以为总部、跨地域发展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民生需求导向的连锁经营,积极引进连锁经营总部和采购中心,推进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引导和推动连锁企业拓展市场,向社区、新建居民区延伸,向县城及农村中心乡镇延伸。鼓励支持连锁企业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强化总部统一配送功能,提高统一配送比重。逐步构建起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以采购、配送、信息为支撑,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到2012年,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商品配送率要达到90%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适应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全省综合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物流中心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点推进盖家沟、现代、郭店3大物流园区的建设和提升,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结合物流区功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和流通网络3大物流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突出抓好10家经营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机制。完善现代物流统计、物流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等物流基础性建设,及时掌握和监测分析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行情况,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

(四)加快改造提升各类商品批发市场。以推进商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为切入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重点建设生产资料、日用生活品、农产品批发市场,抓好茶叶、果品、蔬菜、海鲜、服装、汽配、建材等重点批发市场的整合改造提升,进一步突出商品市场的专业特色,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在沿经十路、铁路线、小清河、黄河“四沿”发展带上,重点加快建设15个有潜力做大的大中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支持2-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全国“双百”工程行列。建设完善商品检测、统一结算、网上交易、加工服务等服务体系,逐步提升各类商品市场的现代化营销水平。

(五)构建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重点构筑农产品购销、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积极培育发展直接为农村商品流通配送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规范的配送中心,提高农家店的商品配送率,形成市、县、乡3级商品配送网络。根据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要求,把无公害农产品引进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扩大农产品超市经营。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城市连锁店、配送中心和超市向农村乡镇和重点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建立长效机制,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尽快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到2012年,力争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到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村级店建设达到3000家。

(六)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以会展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特色经济为重点,推进商务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会展业要围绕提高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整合会展资源,培育骨干会展企业。引导和鼓励专业市场和企业集团,以各自的产业基础和网络优势,投资组建会展经营公司。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家具、食品药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品牌特色,培育做大具有特色的展会项目,办成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品牌展会。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会展企业落户。争取国内外行业权威机构、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的支持,召展引会或共同举办展会。每年争取1-2场全国性的知名大型展会在举办。进一步完善商务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改善管理和服务,提高楼宇经营水平。盘活整合现有楼宇资源,推动楼宇经济上档次、上水平。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各自优势,推进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建设。开展创建商业名牌企业、商业服务名牌、商业服务明星推介评选活动,以特色创名牌,以品牌促特色。加大鲁菜品牌塑造和特色餐饮发展,实施品牌和“老字号”振兴战略,推进鲁菜创新。做好国家级酒家酒店和“绿色饭店”创建等级评定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到2012年,争取国家特级酒家酒店达到50家。

(七)加快构建城市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围绕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推进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双进”工程和社区室内生鲜副食品市场建设。

(八)加强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围绕提升商业聚集功能,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现代化都市型商业发展新格局。市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新建和改、扩建的城市大型商业网点前,需征求贸易服务业主管部门意见,必要时组织听证。对不符合我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项目,尤其新建小区未规划预留便民商业设施的项目,市规划、建设部门不予核发规划建设许可证。城市居住区内的商业网点用地、用房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发和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市财政局要会同市国税局、地税局抓好支持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增值税政策落实;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要研究提出简化连锁门店注册、登记、办证手续,支持连锁企业快速扩张具体实施意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文化等部门要为连锁企业经营专营、专卖商品提供政策支持;公安部门在符合交通管理规定前提下对连锁企业的车辆提供市内通行、停靠等便利;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的除食品以外的商品,其商品质量、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检查,原则上只在配送中心进行。降低商贸服务企业用电成本,逐步缩小服务业照明用电与普通工业用电价格的差价,2年内实现并轨。在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原则上应原地安置。对现存的老字号商号、商标采取保护性措施,为老字号申请注册商标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对具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连锁企业给予支持。将物流配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重点扶持;所需进口设备,可按规定享受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所需国产设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的,经税务机关批准,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现代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篇8

坚持三化联动是广安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商务工作必须在三化联动上,找准工作突破口,在规划上与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建设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市发展和改革委会同市商务等有关部门,已编制和完善全市商务发展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和修订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目标是构建畅通物流通道,建设便捷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服务渠道,大力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产业,切实为“三农”服务。围绕增强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城镇建设与商贸发展相协调,积极构建商贸中心,不断繁荣商贸经济。

二、打造骨干卖场,完善商贸设施

把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建设大型专业卖场和集中成片街区,作为当前商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及县城核心商圈,各区市县以城市拓展和改造为契机,加快建设骨干商贸设施,加大商贸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理念新、服务优、品牌响的商贸企业发展大型商业网点,引进浙江省四川商会建设广安国际商贸城,打造辐射川东北的大型购物中心;各区市县扎实抓好商贸流通载体建设,强力推进城区核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入驻。

三、培育规模企业,做大商贸总量

目前,我市商贸流通业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做大做强、提升档次。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扶持规模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力度,将项目资金向商贸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商贸项目建设相关手续优先办理,信贷额度、利率给予优惠,努力在百货商场、综合超市、连锁经营、物流批发、餐饮娱乐企业、生活服务等方面,培育一批商贸服务骨干企业。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态,完善商贸体系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物流整合商、物流地产商,建立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二是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居民消费预期,鼓励居民信贷消费,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服务产业链发展,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进社会信息化应用,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企业,提升社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发展农村和城镇社区服务业。以“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农超对接”、“双百市场”等商务惠民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五、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

一是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在稳定现有出口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巩固欧美和港澳市场的同时,利用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大对东南亚和南亚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外贸出口目标任务。二是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好、环境破坏小的项目为重点,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包装一批新项目、大项目面向国际知名企业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广安。三是实现外经工作新突破。抓好外派劳务培训,打造外派劳务品牌,拓展外派劳务规模,创建外派劳务基地,发展外派劳务产业,鼓励市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承接工程,吸引市内人员就业,努力增加外派劳务收入。

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从迁安市发展现状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间,迁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一直徘徊在30%多一点儿,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迁安市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服务业迅速跟进,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必然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逐步深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城乡居民新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都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了较大需求。

3.从就业角度看,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将逐步减弱,服务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等特点,已逐步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二、迁安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迁安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推进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会展、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物流、商贸餐饮、旅游观光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1.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物流企业,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物流规模和档次得到提升。迁安市的省级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正在加快建设,并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二是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联运输网络,形成了市区到镇乡的15分钟“经济圈”。三是物流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东盛、金客隆等大型企业建设了农村物流配送网络。邮政业务从简单邮包拓展到各种物资领域快速传递,申通、中通等国内快递公司均在迁安设立了分支机构,商贸物流效率不断提高。

2.商贸餐饮服务业快速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以餐饮服务、商贸服务为主要支撑,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十一五”以来,随着个体私营商业的蓬勃发展,全市品牌连锁店、加盟店等各类专卖网点已达260余个,大地活跃了迁安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商业、服务网点已达6361家,以兴安大街、燕山大路为轴线的繁商区已具雏形,对拉动迁安市旅游、物流业发展,服务市域经济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旅游业实现了大发展

围绕打造“生态休闲、体验自然”的旅游品牌和建成京津唐秦旅游“后花园”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迁安市深入挖掘城市、民俗、文化、自然等景观资源,实施了黄台湖及黄台山公园、白羊峪景区开发、山叶口旅游开发等旅游项目,形成了极具现代活力的旅游新景观。形成了迁安两日游、三日游格局,并融入了京津冀旅游圈。宾馆、旅行社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4.文化产业逐步兴起

近年来,迁安市文化产业正逐步兴起并呈现新的特点,即文化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项目逐步兴起;印刷包装业的强势地位越来越巩固,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虽然迁安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服务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达到50%以上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二是服务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三是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四是服务业规模偏小,辐射能力较弱。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1.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是加速传统工业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力度,提高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工业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要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促进第一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

2.狠抓项目谋划和建设,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谋划开发项目,确保有充足的项目储备。围绕现代物流、旅游、商贸流通、文化会展等行业,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批大项目、好项目,为服务发展积蓄后劲。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服务业发展不停步。三是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建设。要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拓宽筹融资渠道,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篇10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2亿元,增长26.1%;

——专业市场交易额达到43亿元,增长13%;

——外贸出口额达到3800万美元,增长11.8%;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00万美元以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场建设与服务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县商贸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督导和检查落实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革现有的服务业统计办法,调强第三产业比重,努力将__打造成三省交界区域最活跃的商贸经济区。

(二)强化招商引资。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组织,紧紧锁定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围绕现代物流、大型商贸综合体等重点产业和项目,积极开展精细化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落地一批大项目。要认真研究上级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性资金,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