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篇1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企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相当一部分企业能耗高、污染重、经营粗放,总体上存在着工艺和装备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问题,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做不好将直接影响全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各地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实现我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是:力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安全生产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为达到这一目标,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认清形势、切实履行职责,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进行工作分工和任务分解,部署本地区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

三、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广泛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辅导,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

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要将节能减排纳入年度培训重点,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资源警示教育,增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的理念;大力培育循环经济型企业,选择确定若干节能减排示范单位,树立样板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引领广大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二)鼓励和帮助企业实施节能减排。

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是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帮助中小企业用足、用好各级财政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予以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国际合作,支持产业集聚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和生态园区建设。

1、鼓励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改善管理,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各地要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供咨询、设计、培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支持发展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帮助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3、支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国际合作。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减排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支持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促进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

4、支持产业集聚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容易形成规模效益,有利于生态园区建设,在已形成的产业集聚区要针对产业特点抓紧建设节能减排公共配套设施。要本着节能减排公共配套设施先行建设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规划。

(三)加强管理、严格规范,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

要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工程项目和具体责任人员。要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重点抓好综合能耗高、排污量大的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各地要梳理出区域内重点用能、排放单位名单,完善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台账,并实施分类管理,按照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的原则,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状。

(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2、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3、充分利用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向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转向,向低能耗、低排放行业转向;向清洁生产转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集约发展。

产业集聚有助于推进中小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标准厂房集中,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篇2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34-01

1 引言

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商,承担着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由于地域等自然禀赋的关系,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约75%是燃煤发电,燃煤发电存在着排放污染严重,会造成环保等突出问题。节能减排,绿色发电是当今所提倡的,我国电网积极履行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加强需求侧管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电力能源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用电量呈平稳且较快增长趋势,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方法取得新发展。 2011年用电量达46928亿千瓦时,新增9041万千瓦装机容量,2011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6亿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7.50%,比2010年高出0.93%;供电标准煤耗330克/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3克/千瓦时;线损率6.31%,比2010年下降0.22%。 ,随着一批国家重点电力能源、电网建设项目在2011年按期投产,这将使得全国的电力工业布局更合理、配置更优化。

3 推进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鼓励清洁能源发电

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对不同能耗、排污的发电机组安排差别电量计划。密切跟踪了解地方政府、发电企业的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及小火电机组关停计划,逐一研究落实相关配套电网建设项目,加快配套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配套电网项目按时建成投运。加强发电调度管理,严格按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和发电计划实施调度,全额收购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上网电量;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严格执行“上大压小”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将小火电机组逐步纳入五级调度体系统一管理,对到期应关停的小火电机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将其解网。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促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加大发电权有偿交易力度,促使电量空间向清洁能源和大容量、低能耗机组转移。

3.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配合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做好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工作,减少小容量、高能耗机组发电空间。全力支持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解决风电大规模接入系统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的影响。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取消高耗能园区、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优惠,并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电价加价标准,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

3.3 建设智能电网

充分发挥电网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率配置能源资源的基本功能,建设以超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加快电网网架建设,降低主网线路损耗。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实现电网经济运行。加强偏远地区配电网新建与改造,促使电网损耗进一步降低。加强现有老旧设备更新与改造,提升设备的装备水平与健康水平,特别是对现有高耗能变压器的更新与改造,使电网设备电能损耗明显降低。

3.4 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电量实时在线集抄,大幅降低电量损失。通过采取多种降损措施,减少损失电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节水增发电,提高水能利用效率。坚持按节能调度排序表发电,使火电机组运行体现了节能减排成效。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积极开展电网工程优化节能设计。优化变电站布置方式,控制变电站占地;优化线路路径设计,减少穿越林区长度;采用高跨塔、同塔多回线路、紧凑型、大截面导线等新工艺、新标准,减少林木砍伐数量、缩减线路走廊宽度及出线回路数,有效节约资源。

3.5 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建设需求侧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能效电厂建设,加快建设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推广应用蓄能技术、高效电动机和变频调速技术、绿色照明技术,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等节电产品。推广绿色照明、高效电动机、客户无功补偿装置和客户节能变压器等节能环保技术。

3.6 稳步发展抽水蓄能电站

通过发挥抽水蓄能电站优越的调峰性能,使火电、核电机组更多地承担系统的基荷和腰荷,减少机组升降出力次数或启停调峰次数,降低了燃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蓄能作用,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并推动风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7 脱硫在线监测

脱硫在线监测是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发电调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文件精神,节能发电调度是指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按照节能、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可再生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依次调用化石类发电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燃煤火电机组来说,同类型火力发电机组按能耗水平由低到高排序,节能优先;能耗水平相同时,按照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

3.8 电力节能设备

3.8.1 发电端节能设备

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火电一直保持电力供应的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全国电源建设新增生产能力 5625.45 万千瓦,其中,水电876.5 万千瓦,火电 4172.6 万千瓦,核电 285 万千瓦,火电占新增装机规模的84%。从我国历年的电源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火电占比一直保持在75%以上。从火电装机情况来看,近年新增装机保持了高速增长,未来将有所下降。火电的主要燃料为燃煤,对于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火电仍为主流。可以节省煤炭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减少煤炭的远距离运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据统计,电站空冷设备较传统水冷方法可以节约 80%的水。同时,由于电站空冷设备是封闭式的热循环系统,循环水中的污染物质不会流出系统造成污染,因此电站空冷设备还能起到环保作用。

3.8.2 输电环节的节能设备

电力产品的远距离传输是目前电产品由生产地到用户的主要方式,电的输送尤其是远距离输送存在不同程度的电力损失。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输配电的线损量也逐年增长。过去一个时期,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电网存量中超高压输电线路比重偏低,高耗能变压器使用量较大。可以预计,一些特高压、超高压输配设备公司的产品,将在输配电环节节约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论

电力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其需求量也呈现出高速增长,但是,电力行业在提供电产品的同时,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使之成为政府“节能减排”的重要关注领域。通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有效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既有效保证了企业生产用电,又减轻了电网供电压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着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资源型产业,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如,黑色冶炼及加工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虽占全部企业的74%,但其总产值规模仅占全行业的20%;在安全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采矿业,中小企业占采矿企业的96%;在建材行业,落后工艺80%以上集中在中小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也十分艰巨。如,洗车行业用水浪费、超标排放现象较为突出。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广大中小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也是每个中小企业和职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广大中小企业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中小企业在节能减排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不少中小企业科学发展、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思想和认识还不到位;一些企业工艺装备落后,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措施缺乏,违规排放现象时有发生;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够,节能减排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污染治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产业集聚区内还难以做到统一排放、集中治理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着力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全面调动中小企业和职工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健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加强企业管理,力争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安全生产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一)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广大中小企业和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中小企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网和各种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要将节能减排纳入年度培训重点,利用电视、网络以及集中面授等方式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相关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资源警示教育,增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确定若干节能减排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发展。严格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坚决制止落后装备设施外流,坚决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三)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大力推广共性节能减排技术。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冶金、有色、石化、化工、电力、煤炭、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中,鼓励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内循环经济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要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作为支持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提升中小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水平。

(四)促进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在信息技术、工程及科学仪器、生物工程、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服务业的产业档次和现代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五)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探索污染集中治理模式。组织专家队伍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和诊断,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并提供设计、培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选择若干地区和机构先行开展试点。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中小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模式,促进公共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一批产业集群环境治理建设项目。支持在产业集群内发展热处理、电镀等工艺专业化企业。鼓励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

(六)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企业(单位)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帮助职工掌握节能减排技能,不断提高职工节能减排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各级中小企业部门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和各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和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尽快确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协调。

篇4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建材行业,落后工艺的80%集中在中小企业;化工、纺织、造纸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也存在用水浪费及超标排放等现象。

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尽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投入小、产出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坚持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预期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和主流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广大中小企业及职工心中。

2、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的发展。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按照相关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及落后产能企业。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资源闭环流动。

4、搭建要素服务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咨询诊断功能,积极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整体实施节电企业搞好融资扶持;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约束矛盾,加强企业节能减排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工作开展。

5、强化工业中小企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工业中小企业是我省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加强工业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引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领导挂帅,指定处(科),落实专人负责。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新晨

篇5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中小企业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在扩大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振兴老工业基地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老科协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2009年在“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上辟建了“老科技人员成果库”和“技术难题库”,面向全省开放,为老科技工作者、企业和老科协组织三者搭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络平台,已有45项老科技人员成果和企业难题在“两库”登记注册。根据各行业、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建了247个“中小企业服务团”,4 488名老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小企业服务团活动;开展科技服务915项,累计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5 425项。全省各级老科协组织的为企业服务的各项公益活动,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赞誉。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的创新,赶超对手、超越对手,做别人没有做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做大做强。哈尔滨阳光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康树人,在省农垦总局退休后,选定了利用太阳能的创业方向,自费到清华大学、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学习,结合东北寒温带气候条件,发明了多项太阳能应用技术专利,获得了经济和节能环保两个效益。二是中小企业环保节能新材料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哈尔滨国大环保公司,是研制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高新科技企业。省老科协领导曾多次到该企业调研咨询,对企业产品产业化和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并推荐该企业新产品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于莎燕副省长对此作出批示,得到了各有关部门重视。三是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有强烈需求。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在省老科协领导的建议和支持下,加大技改资金投入,积极寻求科技合作伙伴开发机器人进行风电塔架圆筒除锈喷砂技术。爱迪压铸有限公司原是哈尔滨电影机厂的一个压铸分厂,企业改制后为东安厂配套生产发动机压铸件。为使企业即节能环保又降低成本,他们自筹资金将用柴油加温化铝锭改造为煤气发生炉,有效地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四是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服务。华安工业公司、北方机器公司、一重集团、齐轨道车辆集团等老科协,组织老专家参加企业的技术设备改造、技术评估、产品图纸审查,做了大量工作。牡丹江水电总厂老科协不但对本厂开展技术服务,还对海林、红旗等三个小电站项目开展技术服务。

二、规模以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过7.2万余户,其中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达6.8万户余户,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4%。规模以下中小企业涉及行业众多,分布面广,经营体制、所有制形式及就业方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全省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粗加工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 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发明与专利,而且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改造滞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偏低。一些企业专业人才匮乏,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仍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者素质不高,满足于产品有销路,职工能开资,企业有盈余的现状;缺乏对长远发展规划、产品更新换代、研发企业核心技术、争创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后劲的动力。

三是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一些企业资信低、管理不规范,造成中小企业普遍贷款难,而一些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因资金问题,也难以做大做强。

四是社会各级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一些地方的政府服务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按照省委十届第十二次全会关于实现“双一”目标的要求,要全力抓好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应将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文件下发到所辖范围内的企业,并根据每个企业实际提出相应的要求。二是积极发挥社会各社团、协会组织作用,主动为企业开展公益活动,说实话,办实事,解难题,不添乱。三是定期开展宣传、表彰先进企业活动,总结、交流经验,推介先进典型。

篇6

一、碳金融发展现状

碳金融又称碳融资,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建立了三种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其中CDM是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其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与发展中国家项目合作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组织申请加入清洁发展机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把这个减排量指标出售给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CDM的交易,碳金融也主要是依托于CDM的金融活动。

近几年,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达到1 200亿美元。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认为,2011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 1 360亿美元的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了1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目前中国在CDM项目及核证减排量(CERs)供应量方面已占领先地位。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数据,截止到2011年8月15日,我国共有1 522个项目注册成功,占全部注册成功项目总数的45.37%,这些项目的预期年减排量将达到320 871 334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部注册CDM项目预期年减排总量的63.82%。

随着CDM项目的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人力、物力、组织和制度基础,对碳排量的计算、检测及实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排放权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它们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战略投资方,学习借鉴国外做法经验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并在能源监测统计、汇报审计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基础。相关部委和各地方也在能源统计、审核监控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审核等制度。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意义

从2003―2008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上报数(表1)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的低碳项目的上报数在逐年上升,二者在上报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15.27%,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企业数量较多。从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来看,减排的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减排类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从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项目业主参与到CDM项目中,其中部分通过与国外合作(双边模式)共同开发,也有部分是以单边模式(主要指项目业主自己承担前期开发成本和风险,将项目注册成功后再寻找买家)独立开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潜力较大,加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鉴于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所提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指从事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低碳技术领域的企业。

三、碳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助推作用

(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有高风险的经营特征,加之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碳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CDM项目,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减少的碳排量还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向发达国家出售,获得收益。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也为CDM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以及设计各种碳金融理财产品等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以绿色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在CDM机制下,中国企业或组织参与CDM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得到的主要是减排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运行技术,而并不是减排设备的制造技术,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发展自身的低碳技术,这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规定,以环境和能源技术为中心,加快节能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开发,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例如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如煤矿甲烷回收技术等。表2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数及估计年减排量情况,可以看出,有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减排项目类型在我国CDM项目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估计其年减排量也占到了总减排量的67%左右。

(三)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了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取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社会环境保护责任。对其而言,除了提供低碳技术和产品、进行碳交易外,还应该将碳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以降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2011年6月26日,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表3)在北京,共有41家机构入选,其中有数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榜中。这些机构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s)的方式来抵消自身在运营企业或者组织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1万吨。

万信达(广州)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入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11,率先完成广东省首个资源碳中和(碳补偿)项目。该碳中和项目是由万信达公司委托广州东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完成的。东润在检测、计算万信达2009年生产和商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础上,通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5 000吨资源减排量来抵消万信达2009年所产生的碳排放。万信达公司作为IT及媒介产品包装行业的领军者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科技型中小企参与CDM项目,离不开有效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金以及企业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以下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到CDM项目中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或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投入较多的前期费用,因此建议政府制定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的扶持政策。例如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惠,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引导其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在2009年财政预算案宣布了4.05亿英镑的资金计划,用以支持其发展世界领先的低碳能源产业和绿色制造业。这笔资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开发和部署低碳技术,如风能、海洋能,并帮助吸引和保护英国低碳产业供应链上的投资。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大型的CDM项目及CERs交易审批程序复杂,并且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我国申请CDM项目首先需向国家发改委审批;然后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OE)的认证;最后由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和签发。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CDM项目还缺乏认知,也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给企业带来的商机。鉴于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专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CDM 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提供咨询和指导,以辅助其完成审批和交易过程。

3.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履行节能减排政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也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为能源节约、能效提高和新能源开发等CDM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等服务。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的节能减排贷款超过了1 000笔,金额近500亿元,可以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 870多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 000多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0多万吨。但是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绿色信贷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则。因此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申请CDM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相应的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出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双边模式)各参与方的运作模式图(图1),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外投资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层面

1.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

大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复杂,且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小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和规则比较简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批准和建设,但由于小型项目所产生的认证减排量在规模上往往难以吸引购买者,因此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捆绑项目所得的CERs可作为一个总体来销售,增加了其对潜在购买者的吸引力。同时,对小型项目进行捆绑,还可进一步降低小型CDM项目的交易成本。小型CDM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最大规模不大于15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二是每年节能量不大于150亿瓦时的提高能源效率项目;三是每年直接排放低于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其他项目,此类项目可以包括能源项目、燃料转换、工序以及废物管理等。

2.合理控制CDM项目风险

CDM项目的开发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CDM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检测或核实风险问题,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风险演变成最终的损失,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及成本大小选择CDM项目,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合理预测风险并加以控制。

3.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共享碳交易信息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就必须与相关企业结成广泛的联盟,以分享碳交易信息和先进的低碳技术。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了解自身低碳技术水平和潜在优势的同时,分享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信息,了解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走向,还可以分享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成功的经验;通过联合行动,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互动机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发展方式面临着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转向主要由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迫切任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以获取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应该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为企业融得资金,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彭欣,刘玉慧.清洁发展机制下中国企业市场机遇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4] 宣晓伟.碳排放权交易应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1-08-08(8).

[5] 王刘芳.银监会:中国7家银行试水碳金融[N].北京日报,2011-07-04.

[6] 叶国兴,李丕东,陈帅.捆绑小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8(9).

[7] 广东省首个自愿碳抵消项目完成[EB/OL].省略/news_info.asp?ClassId=72&Id=81.

篇7

一直以来我国对系统性节能减排关注不足。201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未完成年初预定目标,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然而随着提振经济的需要,节能环保产业有望迎来政策密集出台期。与此同时,作为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在推进系统性节能减排方面愈发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以重点园区为抓手推进系统性节能减排,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提高系统性

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系统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侧重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对中小企业关注不足。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企业层面的节能减排,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工作、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等。

综观中央和各地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可以发现其中所涉及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大型重点企业,中小企业涉及较少。当前很多大型企业在节能技术、能耗水平等方面已经居于国家甚至世界先进水平。而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大多能源使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且分布广,存在很大的潜在节能减排空间。

其次,侧重产业链重点环节的节能减排,上下游衔接不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侧重重点企业内部节能减排;二是侧重重点产品节能和单项技术推广应用。

每种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加工、生产,到消费使用,再到废弃和最终处置,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消耗资源能源和排放废弃物。但是,我国对重点产品节能、工业重点用能设备及某些能耗重要环节的单项技术关注较多,从系统的角度推进某个产业链整体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比较缺乏。

再次,侧重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行业与行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重点用能行业一直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抓手。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重点用能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工业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修订工作等措施的实施,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产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通过产业之间的共生或者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空间很大,潜力尚待挖掘。

寻找突破口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其具有的空间集聚、专业化、网络创新、规模经济等特征与优势,使得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系统性节能减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产业链作为分类依据,将产业园区分为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集聚形成的园区、同一环节企业的集聚形成的园区和不同产业之间集聚形成的园区三大类。不同类别的园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为系统性节能减排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一,便于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节能减排。这类园区的显著特点是一家核心企业完全控制了园区产品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结点,上下游结点则由众多中小企业完成。

核心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先进、资金实力雄厚,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建设绿色供应链,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效应在上下游环节的扩散,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

第二,便于设施和平台共享,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这类园区内集聚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且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单个中小企业一般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能耗较高,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落后,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低的问题。

在园区内,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消耗的资源能源、排放的废弃物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使得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回收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也具有了经济可行性;同时可以通过科技研发中心、投融资服务平台、物流平台、废弃物交换信息平台、再生资源集散分拣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共享大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水平。

第三,便于产业间融合发展,实现协同节能减排。这类园区一般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导产业,同时存在几条主导产业链。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或者能量梯级利用,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这符合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把一个产业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个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构建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网,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同时广泛采用节能、降耗、防污和循环再利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例如,曹妃甸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了钢铁、电力、石化三大循环经济链条,三者之间有机衔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减排之策

当前,以重点园区为突破口推进系统性节能减排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着手实施。针对重点园区在推动节能减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首先,要做好新建园区节能减排统一规划。新建园区要实现系统性节能减排,没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组织很难成功。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能源集成。不仅要求各企业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途径主要有两条:能源梯级利用与热电联产。二是物质集成。根据企业的上下游关系,科学管理和调整园区内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通过集成技术,完成园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主要包括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废回收和再生中心、绿地等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其次,要抓好传统园区节能减排改造。具体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集成优化基础设施,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

再次,建立科学的“两型”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是新建园区还是传统园区改造,衡量其节能减排效果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园区层面的系统性节能减排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做指导,否则其实施效果难以衡量,不利于整个园区节能减排的改进与完善。

当前从不同侧重点对园区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已经存在,但是在评价节能减排效果方面不具备系统性。在遵循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系统性节能减排的特征,构建科学的“两型”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篇8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10-02

一、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末成为学界关注问题,21世纪得到普遍重视。与此同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辐射增强进而出现显著温室效应已被证实。据测算CO2大气浓度的减半可使温度降低4~5℃,浓度加倍可使温度上升5~6℃。IPCC(1990)首次确认“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并与2001年新结论称“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气溶胶排放继续以预期影响气候的方式改变着大地”,“过去50年观测到,增暖的大部分原因可归结于人类活动”,明确将人为因素列入全球变暖原因的框架。其后更连续多次发表报告,对造成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人类如何减缓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将对温室效应的应对更多地关注在人类活动方面。

这是一项公益性质的事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同时承担责任,共同携手应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角色不容忽视。中国积极承担起责任,并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发达国家不会知道“中国为了一句节能减排,为了履行世界的承诺,在十一五期间作出了怎样艰难的抉择”。中国存在许多落后产能产业,节能减排措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冲突,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在中国可谓“任重而道远”。面临如此严峻的情况,政府真的“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二、“十一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自2006年正式启动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要求中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体成效主要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划分。

我国取得的成效从内容上说主要集中电力产业,水资源利用,天然气使用方面的减排。主要集中在以下资源的能耗降低、化工物排放减少、水资源用量下降三点。

首先,主要污染物煤炭相关物如煤使用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稳定,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两大污染物排放降幅较大,基本实现预期目标。“据统计,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由此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幅较大。”这意味着“中国所减少的能源消耗量将在6亿~7亿吨标准煤,折算下来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在16亿吨左右”。这对70%依靠煤炭等资源发展的我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可见我国的决心之大。“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万吨减少到2 295万吨”,基本实现国家原先预定指标。

同时,我国还侧重从原煤源头产业抓起,注重从产生能源污染物排放的环节出发,降低产业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做到“源头杜绝”、“防微杜渐”。煤炭工业及其他类生产制造业以煤利用为主,与煤资源相关物甚至是煤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均成为重要资源。因此我国从“煤头到煤尾”系统抓起,各个环节抓牢固,做到了有重点有系统,从点到面,有利于全面做到减少排放。例如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我国原煤入洗率已由2005年的32%提高到50%。”。

我国对易产生污染物及温室效应的固体废弃物提高了利用率,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由2005年的43%提高到70%。矿井水利用率已由2005年的44%提高到70%。综合利用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实现资源本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利于减少宏观方向上的资源使用量,最终实现能源的节约,能耗的降低。

其次,体现在水资源使用和污水处理上。企业用水量历来是我国大的用水户,我国城市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占60%~65%。我国加大了企业用水的控制。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假设,企业的每个生产步骤都按此用水量来算,则大体上我国单位工业用水量占城市用水量的比重降低了18%。我国对污水使用也采取了大措施。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宏观上污水处理有了巨大改善。

第三,我国大力加强风电产业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并且着重发展光伏产业促进减排。去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 473.3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现“井喷式增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部门,其中电力系统是排放的主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重点,低碳发展是电力行业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大部分提倡节约电力。过去几年全国各地区加强了对电量使用的限制。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将大规模启动。报告认为,国家发改委今年确定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2010年为1.15元/千瓦时,以后为1元/千瓦时。光伏电价的降低将大大鼓励居民和企业的使用。

第四,化工方面排放量减少。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 549万吨减少到2 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 414万吨减少到1 273万吨。

第五,大力推广天然气使用。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

从结构上看侧重在第二产业如生产制造业项目上包括(工业)耗能,大企业减排,落后产能淘汰。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年均下降5.8%,实现节能量7.5亿吨标准煤。十一五前四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1.4%,能源消耗年均增长6.8%。我国在能源消耗方面积极推进减排,从大型企业入手,重点在国企和重化工企业。2006年,国务院正式启动的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2006年至2010年,中国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我国容易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小火电、小钢铁厂、小化工厂等落后设施“十一五”期间被各地纷纷淘汰。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宏观上实现开门红,进展速度较快,效果喜人。但是,仍然存在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速度过急。举例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取得大规模发展,显示“井喷式”发展。速度跟上了,但是“质量”不足。大规模的风电脱网事故,其次是严重的“弃风”现象,这两个现象在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泉风电基地均有显现。进入十二五不得不开始了大范围的“补漏工作”,是风电产业必须工作。电力减排首当其冲,提高电价成为重要方法。近五年,我国电价连续多次提高。单独2011年电价三次上调。发改委公布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稿,预备将实行多用电者多缴费,按照多用电者多交费的原则,分为每月用电超过110度与140度加价两种方案,并将居民用电量分为基本生活电量和非基本生活电量,实行三档递增。

第二,侧重在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耗能方面,范围较窄,不利于全面推动减排。这些企业占有市场较大股份,但是覆盖面积较小。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延续重点从央企切入促进减排的措施。12月20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9.72,-0.03,-0.31%)、中石化等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正式签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除此之外我国也认识到了中小企业中流砥柱作用。2011年12月底,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明年上半年将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官方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60%,对税收贡献率达5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以及65%左右的新专利”,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分布在较不发达区,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好处,促进其减排进步,从而才能带动大范围的减排成功。

第三,缺乏系统性。大多采取阶段性措施,中间容易产生断层。例如煤炭减排过程中,注意从煤炭初始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提高与煤相关产业的利用率。但是侧重在一条产业链上,未能从广度上加大煤资源利用,有时甚至忽视了人民利益。例如生产设备,加工设备方面。急功近利,太规则化。为目标而行动,有时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利益。为了保证企业发展或者在年末实现国家规定目标,拉闸限电成为常见现象。

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但是,天然气管理和经营机制没有根本变革,市场体系不健全,对外依存度升高,仍需深层改革和配套措施。“天然气改革也是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中国将实行天然气定价改革,两广先成为试点。天然气的利用势必将会减少污染,但是其价格仍较高使用面积仍然有限,怎样能够普及其使用成为重点。

第四,总体措施集中在“淘汰”“限制”两点上,有点偏重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未能广泛提高群众意识。国家连续多次上调电价,通过提高电价促使用电减少;多次发表规定推进天然气使用的意见,从价格着手,如今年的出租车外加能源使用费等;国家大力采取措施淘汰落后产业等方面都体现出宏观调控的“硬措施”。国家轰轰烈烈的推进,但是大部分人仍未能理解什么是“低碳”。

综上所述,我国十一五期间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收获较好,实现了开门红。但是总体看现阶段的减排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以“淘汰”“限制”方式为主,实行减排的企业改革方式不够彻底。随着减排的深入和扩展,原先的措施实施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效果将会减缓。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1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实力成倍增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社会贡献日益显着,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高达14.3%,已经超过840万户,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速达到20.1%,总额超过19万亿元;从对外贸易来看,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高于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倍以上,5年涨幅超过200%;从税收贡献来看,2010年全年,中小企业完成税收总额11173亿元,5年年均增速达22.2%,分别高于全国和国有企业2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从新增就业来看,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成为我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1]。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现出了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机遇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十一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近年来,中小企业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日渐严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企业面临较大风险

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在较长时期内助推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一些国家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持续强化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不断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这些都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困难和风险。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来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特别是对能源资源领域和重要产业的跨国并购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对部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封锁和限制,这些将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以及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2、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整体效益下滑

多种成本上升因素叠加,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了一些中小企业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一是原材料价格等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来临,居民的生活资料价格不断在上涨,企业的生产资料也在大幅涨价。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资源的购进价格一路攀升,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每年都在升值,而美元又在不断贬值,这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重创。比如温州的这些企业原来每年的毛利还能达到7%-8%,现在已经降到1%-3%。人民币每年2%-3%的升值,实际上已经造成50%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三是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员工加薪的巨大压力。新《劳动合同法》又明确规定合同期满员工不再续签合同要给予经济补偿,加班费用和社保缴费也有所增加,这无疑又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加重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负担[2]。

3、生产经营资金短缺,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国内市场尚未开发,使得产品库存加大,现金无法回流导致生产经营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加大。另一方面,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受银行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加上国内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大银行相应增加了对贷款的管控,普遍减少了对企业的授信额度。而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担保贷款条件的广大中小企业无疑成为了信贷挤压的对象,更加提高了获得资金的难度。

4、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使中小企业难以适应

随着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迫使企业必须安装必要的环保设施和实行清洁生产。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适应期短,叠加效应日益明显,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效应较大。加之我国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保节能政策的实施使这些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不调整、不转移,就面临原所在地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约;调整、转移,又难以与原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衔接,要在新的经营场所重新组织产业链配套,成本反而会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地区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用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强制措施,迫使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停业甚至关闭。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展现出了许多利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突出强调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对于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议》指出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区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这对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展望“十二五”,中小企业一定会成为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

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难以抵御市场的冲击,更难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要提高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技术领先。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在本行业领域进入世界领先水平,摆脱核心技术过度依赖国外大企业的局面。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创新道路,解放思想,开放思维,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产业联盟和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二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必须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大力提高引进国外技术质量,在充分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努力转化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还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与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三是要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大规模、高效益的技术改造可以大大改善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年,国家将继续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并将中小企业纳入到了支持范围。企业要抓住难得的政策机遇,用足用好技改政策,重点围绕开发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来进行改造,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力推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

(二)实施人力资本战略,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或满足于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企业的生存,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更多地转向依靠知识特别是员工素质提高来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当前,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是努力培养和造就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人才发展,努力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抓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重点围绕生产、营销、管理各方面工作,高度重视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变

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国必须抛弃传统的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支撑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从产品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积极开发和运用绿色低碳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将节能减排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最终目标。

(四)鼓励金融创新,推进构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国家要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鼓励以民间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制定审核标准,严格审批程序,逐步允许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地下金融公开化、规范化;鼓励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融资,积极探索试点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发展;加快发展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探索融资超市、网上融资服务等多种模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便利。同时,国家要结合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银行体系,引导和鼓励大型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3]。

(五)加强政策扶持,推进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实验室和测试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畅通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接渠道;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扩大创业辅导范围;改进中小企业税费政策,继续调整和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减免新建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税赋,制定针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和事业性收费;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吸引更多相关中小企业聚集,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为特点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条主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折。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主动作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自主创新,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发展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能效融资发展背景

在近20年中,我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负效应是高污染。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效率,扩大对能耗项目和设备的投资已经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瓶颈问题使得节能减排项目难以实施。目前,制约我国节能产业融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因为缺乏相应的能耗风险评估能力,出于风险考虑,往往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抵押。而目前有能效投资贷款需求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其很难提供相应的抵押物,所以取得贷款较难。

(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业务模式和规模方面的约束,往往无暇顾及金额小、单笔贷款操作成本高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中小企业往往不是他们的重点服务对象,甚至成为惜贷和慎贷的对象。

(三)贷款期限过短。中小企业融资较高程度的集中于银行贷款或偏好银行贷款。而当前银行贷款则绝大多数是期限为一年的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可以转贷,因此在账面上不会显示为坏账。而能效项目的回收期大致在3~5年,这类中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因担心出现坏账而很少发放。

(四)缺乏技术支持。从操作上看,做能效贷款的银行一线人员必须将投资回报要求、通货膨胀率、市场规模、该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产品销售价格变化等变量纳入分析框架。面对五花八门、涉及各行各业的节能技术,银行需要一支集研究、技术、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团队。而现在习惯了发放担保贷款和依靠抵押品贷款的信贷人员却对能效项目复杂的信贷分析难以适应。

二、能效融资运营模式

IFC中国能效融资项目是国际金融公司根据中国财政部的要求,针对国内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清洁能源及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中小项目而设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IFC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风险分担机制,并且在风险评估方面给予技术协助。该创新融资模式旨在探索一种最终脱离担保持续运行的融资机制。

能效融资合作协议将兴业银行与IFC的市场化融资优势、公用事业服务优势和风险管理优势等融为一体,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根据本协议,一旦贷款发生不良,IFC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从而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按照自身的信贷审批流程,向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IFC对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这是IFC首次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中国推行能效融资项目,也是兴业开发和推广绿色信贷产品的一次崭新尝试,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一个样板。(图1)

三、能效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在国际金融公司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提供能效融资的银行有两家,一是兴业银行;二是北京银行。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为我国节能减排行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能效融资总量。截至2007年10月,IFC先后获得全球环境基金和芬兰政府的赠款以及世界银行的拨付款1亿美元。在此支持下,IFC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从而支持兴业银行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向北京银行提供总额为1.3亿元人民币的风险分担担保,以帮助北京银行达成一笔总额为3亿元人民币的用于能效项目的贷款组合。目前,兴业银行共发放能效贷款50笔,总金额6.89亿元,其中通过授信审批的项目18个,总金额达2.77亿元。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54.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84.25万吨;根据能效项目持续时间五年估算,共可节约标准煤270.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21.25万吨。“十一五”期间,兴业银行将安排100亿元的能效贷款。如果这个目标实现,将节约标准煤1,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200万吨。

(二)主要投资对象。能效融资项目支持在中国境内旨在提高建筑业、工业和其他能源最终应用者能源使用效率的项目或商品和服务。包括:①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的项目(或设备);②能改进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单位能耗的项目(或设备);③废旧能源回收和利用的项目;④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项目时间和规模上主要是单个项目3~5年的中长期项目贷款。小型项目:20~200万元人民币;中型项目:200~400万元人民币;大型项目:400~4,000万元人民币。贷款期限应与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相符,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四、对我国能效融资发展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节能窗口。能效项目改造多存在于“两高一资”行业,因为越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行业就越需要提高能源效率。但是,目前银监会在统计贷款投向时并没有专门的能效行业,导致兴业银行发放的能效融资越多,体现在银监会统计中该行对“两高一资”行业发放的贷款就越多,建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单列能效行业。此外,能效融资项目期限长、管理成本高。在近几年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建议央行在制定窗口指导规模时为能效融资开绿灯,对商业银行发放的能效融资不计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能效融资,帮助国家实现节能目标。

(二)提高银行小额贷款效率。能效项目融资存在金额小、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办理能效融资,建议银监会在经济资本系数方面对能效融资单独考虑,适当降低。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办理能效融资的积极性,建议降低商业银行办理能效融资的税率,提高贷款效率。

(三)转变信贷责任机制。能效行业在境内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商业银行涉足较少,缺乏历史积累数据,还存在期限长、技术认定复杂等因素,导致基层信贷人员在目前“责任终身制”的情况下,对发放能效融资心存顾虑。建议对能效项目融资也能比照中小企业,对经办的信贷员试行尽职免责的责任追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