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性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性研究

篇1

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工资、奖金等经济性报酬越来越显示出其所具有的保健因素特性(Fredrick Herzberg,1959),或者说单纯的经济性报酬忽视了员工的个人态度和需求偏好(庞彪 ,2011),而非济性报酬又具有经济性报酬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和激励效果(郑炜、黄顺春,2007)。正因为如此,非经济性报酬不仅广泛为实际部门所运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所以,理清理论界对非经济性报酬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正确把握非经济性报酬的内涵和激励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非经济性报酬的内涵

非经济性报酬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E.Tropman于1990年在其著作《薪酬方案一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中第一次提出。John E.Tropman基于传统薪酬体制对员工激励的动力日渐枯竭的现状,认为应该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业用品补贴、额外津贴等货币性收入和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及个人因素等非货币报酬统一起来,或者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核心思想是将有形报酬和无形报酬有机结合,而不再局限于以工资和福利为主体的现金报酬(曾湘泉,2009)。在此基础上,美国薪酬协会(WAW)在2000年提出了第一个总报酬模型,并将工作体验(包括赞誉和认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组织文化、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工作环境)作为模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廖泉文(2003)把报酬体系中的非物质回报(软报酬)理解为非经济性报酬,认为它包括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企业形象三个部分。彭剑锋(2003)把非经济性报酬解释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组织特征带来的效用。刘洪(2006)认为非经济性报酬是个人对工作本身或者对工作在心理或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赵曙明(2007)将非经济性报酬理解为总报酬组成中的内在报酬,是雇员因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理思维形式,对个人而言是内在的,通常是因参与特定的任务和活动而产生的。

综上可见,理论界对非经济性报酬内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致,也可能是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引起,还可能是由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在对非经济性报酬进行理解时,把握住以下两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非经济性报酬是报酬,是来自员工参与工作的回报,换言之,员工如果没有参与到某个组织的某项工作,就得不到这些回报。它是员工工作之应得而不是别人的施舍或恩赐(黄顺春,2007)。其次,它是非经济性的,即不是以直接或间接的货币形式体现的回报,而是属于员工的一种精神的或心理的收入。据此,可以把非经济性报酬概括为总报酬中除去薪酬和福利之外的任何用于吸纳、保留和激励员工的并被员工认为具有价值的回报。

2 非经济性报酬的构成维度

关于非经济性报酬的构成维度,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国外学者John E.Tropman(1990)把非经济性报酬构成进行了简单划分,他认为整体薪酬方案应分为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工作中的情感回报、协调家庭和工作生活)、生活质量(上下班便利措施、弹性的工作时间、孩子看护)、私人因素等。Joseph J.Martocchio(2005)认为内部薪酬也属于非经济性报酬,内部薪酬反映了员工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根据工作特征理论,当员工的工作在技术种类、工作性质、工作意义、自和反馈这五个核心方面的评价高时,员工的工作经验会增强其心理状态。2006年,美国薪酬协会将总报酬中的工作体验进一步划分为平衡工作与生活、绩效与赏识和个人发展与职业机会三个方面。George T.milkovich(2008)用列举的方式指出相关性回报包括认可与社会地位、就业保障、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学习机会。

国内学者廖泉文和彭剑锋(2003)对非经济性报酬的分类比较一致。他们都将非经济性报酬分为三个维度,而其中的两个维度是相同的。廖泉文将软报酬系统划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企业形象三个维度,彭剑锋则认为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组织本身带来的效用三部分。但二者对各个维度的包括的内容却存在很大差异。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非经济性报酬的具体划分虽然很有见地,但其划分基本是简单地列举,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对其各种非经济性报酬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3 非经济性报酬的影响因素

篇2

一、经济性连锁酒店概述

经济型酒店是指保持低廉的价格,针对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酒店。而经济性的酒店是在经济型酒店的基础上构成“连锁”概念的酒店。经济性连锁酒店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在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品牌形象等方面要求统一化,促使经济性连锁酒店提供的服务是一致的。经济性连锁酒店具有品牌统一、物资配送一致、市场推广相同等特点,这使得经济性酒店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单个的经济性酒店的规模小,财力有效,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经济性连锁酒店能够通过通过品牌的影响力,而吸引客人;通过统一的酒店服务,促使客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的服务;通过统一的客房预订系统,促使客人住房更加方便快捷。经济性连锁酒店通过充分的利用酒店资源,能够有效的促进酒店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存在很多不同品牌的经济性连锁酒店,其连锁运营效果较佳,推动经济性连锁酒店不断的发展。

二、经济性连锁酒店建筑设计影响因素

经济性连锁酒店是我国城市中的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其建筑设计不同与普通的星级酒店,在酒店造型、酒店室内设计、酒店功能配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之所以会在建筑的很多方面出现不同,主要因为经济性连锁酒店建筑设计是通过对已建成的实际建筑进行改造,从而得到的这种新兴建筑类型。但是,这使得建筑设计受很多因素影响。

1.经济性

经济性连锁酒店的对象是低端消费者,再设计经济性连锁酒店时充分的展现经济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建筑成本上控制,充分的利用可运用的资源建设酒店,尽量避免维护费用、损耗费用等成本提高,从而建设出成本较低而质量较好的经济性酒店,最大限度的达到经济性。为了达到经济性,在设计酒店的功能、美观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2.舒适性

建设任何类型的酒店都要保证舒适性,这是建设酒店最基本的条件。再设计经济性连锁酒店的过程中,酒店的舒适性是影响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舒适性包括满足客人心理和生理要求,这使得在设计经济型连锁酒店过程中需要在功能和环境两方面加强,设计有特色的酒店,促使客人进而酒店就能够感觉非常的舒适。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设计酒店时充分的将文化、人文习俗、异国风情等元素合理的展现在酒店中。但是经济性连锁酒店的规模和成本有限,促使设计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问题。

3.交通的便利性

经济性连锁酒店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酒店的入住率,只有选择最佳的位置,才能够增加入住率,推动酒店发展。在选址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交通的便利性。在进行经济型连锁酒店设计时,需要对整个城市的水平、能力、性质、交通状况等方面有非常系统的了解,并准确的评价出交通的便利性,从而确定最佳的建筑地点,才能够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若如选择的酒店位置周围的交通不够便利,将会严重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可以说,酒店的便利性也是经济型连锁酒店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经济型连锁酒店建筑设计研究

结合经济性连锁酒店的经济性、舒适性、交通的便利性、商业性、便利性等因素,设计出合理的、实用的经济性连锁酒店建筑方案,有利于提高经济性连锁酒店的经济效益,推动其发展。对于经济性连锁酒店建筑的具体设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筑位置的选择

经济性连锁酒店的创建多事为旅行者、出差的工作人员、外地人员等提供的住所。因此,经济性连锁酒店的选址通常位于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其周围交通发达,日常生活所需能够得到解决,其中包括饭店、美容美发店、便利店等。将经济性连锁酒店设置在繁华的中心地带,凡是有需要入住的客人很容易找到,而且办理各种事务更加的方便。这使得的经济性连锁酒店能够吸引大量的客源。

2.规模定位

由于经济性连锁酒店的客户群是低端消费者,可以按照低端消费者的经济情况来对经济性连锁酒店的规模进行定位。通常经济性连锁酒店定位在投资不高,规模不大,功能简单,租金低廉的实用型酒店。其中,所提的经济性连锁酒店规模不大是指酒店的房间在 100~250数量之间。此种规模的酒店能够为低端消费者提供足够居住的空间,不会影响到客人居住的舒适性和经济性。

3.功能结构

在设计经济性连锁酒店的功能结构时的构想是包括三部分的,即客房、门厅、餐饮。客房是经济性连锁酒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酒店总面积的70%~80%。由于是为低端消费者提供的居住环境,一般消费者只在客房中活动,增加客房的面积,促使客房的数量增多,能够提高经济性连锁酒店的经济效益。经济性连锁酒店门厅的基本功能由入口大门区、总服务台、休息区和电梯四部分组成。门厅的功能相对较少,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在进行门厅设计时注重各部分分配合理即可。餐饮部分的设计是为实现统一化服务的目的,方便客人就餐。在设计经济性连锁酒店餐饮部分时需要合理的规划厨房、餐厅、存储间等,最大限度的优化餐饮区域的使用性。

4.造型设计

经济性连锁酒店在设计造型时需要满足标准化、规范化、美观化等要求,各个经济性酒店的造型一致,促使经济性连锁酒店的形象统一化。经济性连锁酒店造型设计是凸显整个酒店的形象,需要保证酒店造型设计独具一格,与众不同,促使客人深刻的记住酒店的造型,在选择酒店时,脑海中能浮现出经济性连锁酒店的造型,这对于提高经济性连锁酒店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设计经济性连锁酒店造型时优化每个部分,设独特的造型。

结束语:

经济性连锁酒店的推出为低端消费者提供舒适的、安全的、经济的居住环境。然而,要想构建舒适的、安全的、低廉的经济性连锁酒店建筑需要优化和完善此次建筑的设计环节。因为,经济性连锁酒店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其是根据实际建筑改造的,其在设计过程中受经济性、安全性、交通的便利性等因素影响,需要对建筑位置的选择、规模定位、功能结构、造型设计等方面优化设计,从而建设出高质量的、美观的经济性连锁酒店。

参考文献:

[1]老建筑改造编写组.与设计对话)老建筑改造[J].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陆肠,朱谋隆.我国经济型旅馆发展研究[J].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

[3]彭耀.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研究――以奥运会场馆为例[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

篇3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是为了确立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提高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资金管理水平,再结合整个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工程规划,建立一个有关键线路的总网络计划经济分析图,以此作为建筑给排水设计进度计划执行的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在建筑开发中它实现了经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不仅是建筑给排水设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筑给排水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相关,是城市建设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必须合理地制定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规划。

1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在工程资金调度中的应用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对于建筑资金的科学化调度是实现工程项目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要建立进度控制的经济保证体系实行程序化控制,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的要求编制程序框图,然后按框图中所规定的内容,在工序开工前、施工中对需要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在工程资金调度中的应用是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手段,对建筑给排水设计在工程资金调度中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性的检测。在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在工程资金调度中的应用要将企业的生产消耗核算、生产成本核算、生产成果核算、资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各项财务核算业务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记录和分析,借以发掘增产节约的潜力和途径。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资金调度中业务中,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为了保证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资金调度的高效化运行,为此为保证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实现建设资金在给排水设计的调度、应用,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将复杂的建筑给排水资金调度进行数据化的处理,在以后的使用中可以建立一种财务统计数字模型,这样可以省却繁杂的会计人工统计,大大地节约了人力和财力资源。

2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实现了合理配置建设资源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根据经济系统结构,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组合、布局的活动。但是,具体到了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中,就是要实现建筑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它是确立建筑给排水设计经济控制性的发展方向、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解决经济系统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实现合理配置建设资源,因为建设资源的供应与均衡问题是制约工期及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资源的供应与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应尽可能减少因资源短缺对工期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及时筹措资金以确保施工用款可以及时准确地应用到建设中,另一方面要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多方案比较以确定最低总成本的工期目标和实施计划,从而保证总体计划的实现,使进度的经济性从根本上得以落实。

建筑给排水设计在施工工程中所需要的建筑资源是比较繁杂的,比如在给水设计规划中要合理安置供水、水暖以及建设用水,再根据工期―成本优化后的最优工期进行层层分解,最后绘制成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图,争取在以后的工序中,用较少的成本以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3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的重要意义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一个项目建筑工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其经济性的控制管理将直接影响着开发商、开发企业的经济收益。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是需要科学化、合理化配置的,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给排水设计面临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只有通过提升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方面的管理水平,才可以合理的控制营运风险,提升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资金利用效率,从而不断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可以有效的进行建筑资金准确配置,保证经济效益。建筑给排水设计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所以保证资金效益就十分的重要。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的措施,将会有利于实行计划管理、资金数据管理以及建立统一集中管理模式,建立使用资金的责任制,促使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各个单位合理、节约地使用资金。

这样,为建筑给排水设计建立了一种长效的机制,合理规划、控制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资金的使用量。确实,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开发需要一个科学化的经济控制制度,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的应用,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把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客观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可以为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开发提供的关于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为宏观投资方向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是竞争相当激烈的经济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发展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在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的科学化研究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低位,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其目的是提高建筑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所以,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济性控制的应用将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在建筑设计开发中充分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丽洁.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经济性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篇4

制药工艺从原材料里面提取有效成分,产率太低仅为百分之几,材料利用率低下的起因与制药工艺的生产工艺设备说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设备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制药企业所有的制药装备与制药工艺存在着很大的不符,这样一来,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制药工艺对于制药设备的洁净程度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彻底清除掉设备里的所存有的微生物及病菌。现有的设备是以灭菌水的喷射为基础的,或是利用超声波所发出的能量,但这些方法与设备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完全达标。此外,材料提取率低下还与提取的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剂,提取材料本身的性质,提取方法操作步骤等因素有关。

2提高制药工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解决办法

2.1精简流程,减少费用,降低成本

要想做到精简流程,应该根据提取材料的性质采用不同优化筛选后的制药工艺技术路线。举例,经实验发现提取时间对药品提取率的影响较大,技术人员在提取时可以适当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效率,从而节约能源增加效益。如果,料液与提取率成正比关系,随着料液比的增加而提高,当料液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虽然两相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差依然存在,但传质动力增加不大,所以提取率增幅不明显,应该把握最佳料液比,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投资。此外,温度对于制药工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药品有个最适溶解提取温度,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提取率增大,一旦超过最适温度点又会有所下降。温度随材料药品的变化而有所变动。制药工艺的生产过程中,省略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成本就会随之下降,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显著地提高。固定资金无法人为地过度干涉,但是可以从可变费用精简降低成本。制药企业一般会考虑差额投资收益率,方案一为投资大的方案以每年所节约的年成本来收回差额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方案二为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相比较方案净收益差额与投资差额的比率。在两个方案的比较中,选取用于提高经济效益。其实,最红的目的在于是否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改进后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益。归根结底,客观事实证明了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2.2优化制药工艺设备,绿色生产

对于中国这种制药生产大国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取领先地位,制药工艺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改革。其中,从制药设备的结构优化升级而形成化工制药工艺的改进这一方面入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化工制药工艺的优化需要有制药工厂里完备的制药设备为基础。完善制药设备,首先是对药品包装材料的消毒和灭菌。对于国内的很多制药企业开始配备隧道式的灭菌干燥机进行消毒杀菌,这种化工制药设备的洁净度是可调的。在化工制药的生产过程中,理论上采用真空的远红外线法,但是多数采用高温的灭菌方法或者是热辐射的方法,比较切实可行。化工制药工艺设备既要具备洁净度也要具有更高的可适用性,以最少的企业资金投入量获取最大的制药企业设备的使用率,提高药品生产质量。优化制药工艺设备,还需从灭菌效果方面入手。因为,药品对清洁度有着较高要求,制药车间必须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着重对每个环节的有效灭菌进行监控,保证药品质量,让药品的生产更加趋于简洁与高效。任何科技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污染环境。绿色制药工艺也是这几年热议的话题。绿色生产理念的引入,近年来相继出现了普瑞巴林的绿色制作工艺和西他列汀的绿色制备工艺。

篇5

紫菜是红藻门(Rhodophyta)、紫菜属(Porphyra)大型海藻的总称,是最重要的经济藻类之一[1]。其中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沿岸以及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沿岸,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紫菜栽培品种,也是日本和韩国的主要栽培品种[2]。

1条斑紫菜的经济价值

紫菜是一种高档的纯天然海产珍品,不仅富有营养,并且味道可口,易于消化。条斑紫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全部必需的氨基酸,无机元素非常丰富,富含膳食纤维及各种维生素[1]。同时,紫菜具有广泛的医用价值,《本草纲目》就有紫菜的记载。许多试验证明紫菜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凝血、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3]。条斑紫菜的大规模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紫菜的生态效益表现在可大量吸收碳、氮、磷等营养元素,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碳循环,可以减缓富营养化的作用[4]。因此,大规模栽培紫菜对于解决近岸海水富营养化问题、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有积极的意义。

2条斑紫菜经济性状研究的必要性

1949年Drew博士将壳斑藻丝状体和紫菜生活史联系起来开始逐步建立条斑紫菜的栽培体系。随着对条斑紫菜生活史认识的加深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条斑紫菜生产速度迅速增长,栽培规模迅猛发展。但是经过30多年的人工栽培,所使用的野生品系已出现了严重的品质退化,表现在生长变慢、藻体变宽变厚、味道变差、抗病力下降等。条斑紫菜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的匮乏,育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生产栽培的需要。有效育种方法的不足、群体组成的复杂性以及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条斑紫菜育种体系的建立[5]。其中,性状作为条斑紫菜遗传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应该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重点。目前,在紫菜交易初级市场,对条斑紫菜初加工品的质量仍然以感官经验标准评价为主,将紫菜产品分多个等级。这种没有量化的评价方法往往因人员的主观判断而造成市场的混乱。规避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对条斑紫菜原材料以及产品质量进行量值评估来指导市场的定价。

3条斑紫菜经济性状的研究进展

经济性状的鉴定是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工作,鉴定的内容因作物不同而异,一般包括形态、品质、产量、生理生化等目标性状。其中形态性状鉴定是种质资源性状评价的最基础的工作,而品质性状一般包括营养价值、食用价值或其他实用价值。在各种育种体系比较成熟的农作物、林木以及一些水产作物中,经济性状的标准都已经比较完善。在栽培藻类中,海带的这一体系也比较完善,其主要的经济性状有体长、体宽、叶片宽、叶片长、叶片厚度、成藻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等[6]。而紫菜育种起步较晚,还没有一个对于经济性状的规范性标准,这就对紫菜种质的鉴定造成了许多不便之处。为解决这一难题,藻类学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多项研究工作,致力于制定具体的经济性状标准,为条斑紫菜育种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目前,条斑紫菜的经济性状研究主要分为形态生长性状及品质性状两方面。

3.1条斑紫菜生长及形态性状

生长及形态性状鉴定是种质资源性状评价的最基础的工作,而在条斑紫菜中,主要的有叶长、叶宽、叶厚及叶色等形态特征。

3.1.1叶长、叶宽及长宽比。叶长、叶宽及长宽比是藻类学家较早就注意到的性状。由于条斑紫菜叶状体外形的不规则性,叶长是指叶片的最大长度,叶宽指的是叶片的最大宽度,长宽比则是二者的比值。Miura通过对奈良轮条斑紫菜的遗传分析发现,条斑紫菜的长度与宽度具有数量遗传的性质,并且大致估算了该品系紫菜叶体长宽比的遗传力约为0.7 [7]。目前,藻类学家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长宽比性状,主要是因为条斑紫菜叶片大小极易受到外界条件(如海区的环境、采苗的密度以及杂藻的污染等)的干扰,并且由于条斑紫菜能产生单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在生产上采用多茬收割,因此对收割期的不同选择也会造成叶长、宽性状测定的困难。生产实践发现,特定品系叶状体的长宽比是比较固定的,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并且这一性状在各品系之间有着丰富的变异情况。因此,在性状评价时多选用长宽比进行测定和估计。同时,研究人员发现长宽比与叶片生长速度密切相关,一般长宽比大的品系生长较快,成熟期较晚。由此可见,条斑紫菜长宽比可以作为条斑紫菜种质资源鉴定的重要性状之一。

3.1.2叶厚及重量性状。紫菜加工最注重的是紫菜本身的品质,藻体过厚会导致成品口感差,品质不高,而藻体过薄就会导致成品空洞过多,等级过低。因此,选择优良性状时要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藻体厚度。但是条斑紫菜叶片由于是由单层细胞组成,叶片较薄,厚度在产业化上难以测定,需要通过包埋切片等复杂的手段来进行显微测量,因此并没有积累很多这方面的数据。陈昌生等对坛紫菜的研究表明,对于坛紫菜的剪收会促进厚度的增长,日平均增厚在0.30~0.70 μm/d[8]。由此可见,条斑紫菜的剪收也可能导致厚度的增长,后几茬收割的条斑紫菜在加工品质上会有所下降。

重量性状主要指的是单位面积鲜重,单位面积干重及干湿重比。单位面积鲜重指的是将叶片表面水分擦干后进行测定的数值,而干重则为完全烘干后的测定值,干湿重比为二者的比值。笔者通过对多个不同品系条斑紫菜重量性状的测定发现,条斑紫菜单位面积鲜重介于3.5~4.5 mg/cm2,单位面积干重在0.7~1.0 mg/cm2,而干湿重比介于0.15~0.24;同时还发现,单位面积干重与干湿重比性状与叶片的厚度密切正相关。因此,可以将单位面积干重这个简单易测的性状作为测定藻体厚度的一个间接方法,从而能更方便地衡量条斑紫菜的加工品质。

3.1.3叶片色泽。条斑紫菜叶片的色泽主要由其所含的光合色素的含量决定,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都是紫菜重要的光合色素:叶绿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光合色素,在藻类中主要的存在形式为叶绿素a;藻胆蛋白是存在于藻类中的一类色素复合蛋白。已知的藻胆蛋白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叶绿素含量不仅与生长速度有很大关系,并且干紫菜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与感官测定紫菜优劣最为一致[9];藻胆蛋白的含量也决定着作为商业化的紫菜饼质量[10]。条斑紫菜由于原生质体的制备简单,通过诱变较易得到色素突变体,有报道称突变体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质或量发生了变化[11]。同样有研究发现,野生型条斑紫菜总藻胆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栽培品种,这意味着在商业利用价值上,野生型条斑紫菜可能要低于栽培品系。由此可见,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的含量都是条斑紫菜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

3.1.4光合效率。光合效率是条斑紫菜十分重要的选育指标,它反映了藻体碳同化、生产有机物的能力。较高的光合效率意味着藻体可能以更高的速率生长,从而缩短生长期,提高经济效率。赵小波通过应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分析不同条斑紫菜品系在各种自然胁迫条件下光合效率的变化特点发现,条斑紫菜的Fv/Fm数值偏低,仅在0.4~0.6,说明其PSⅡ原初光能转化率低。作为低等红藻的紫菜,其光合结构比较低级,并且由于维管系统的缺乏,光合产物运输体系不完善,光合碳代谢活性也比较低,因此其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低是正常的。光合效率不仅受遗传的影响,跟品系有关,还跟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干旱、盐度、温度等多方面的胁迫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Fv/Fm值偏低[12]。

3.2条斑紫菜的品质性状

国内外已有过较多研究紫菜叶状体营养价值的报道。研究者们认为紫菜的叶状体富含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成分较全面,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天然的保健食品。条斑紫菜经过加工可制成多种食品,紫菜产品的质量与其种类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紫菜内在品质也是紫菜商品性优劣的重要指标,其主要由糖、酸、香味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因素构成。

条斑紫菜叶状体含粗脂肪0.74%~0.81%,粗蛋白33.4%~39.6%,粗灰分9.3%~12.4%,粗纤维4.7%~6.1%,无氮浸出物22.1%~32.4%[13],条斑紫菜叶状体蛋白质含量丰富,高达30%以上,粗脂肪含量低,利于人体健康,灰分含量较高,有助于矿物元素的补充,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可见能量丰富。

3.2.1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例虽不尽相同,但其营养价值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组成比例。条斑紫菜氨基酸含量占干重的30%左右,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并且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比例都明显高于WHO/FAO 的必需氨基酸模式[14]。根据氨基酸平衡理论,条斑紫菜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齐全,配比得当,这种蛋白质适宜人体生理作用需要,营养价值大,因此条斑紫菜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及组成是条斑紫菜及其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

游离氨基酸(FAA)是指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氨基酸,一般是未经水解处理而直接测出的氨基酸。与水解氨基酸相比,FAA对营养的贡献不大,主要是参与风味物质的形成。FAA是重要的滋味物质和香味前体物质,具有酸、甜、苦、咸、鲜等多种味道[15],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呈鲜味,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呈甜味。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对本国条斑紫菜制品中的游离氨基酸(FAA)进行研究[16],研究表明FAA的含量是影响条斑紫菜风味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含量较大的Ala、Glu、Asp、Arg等4种主要氨基酸,被认为对条斑紫菜的风味有重要贡献[17]。

3.2.2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脂肪在条斑紫菜中的含量仅为1%~2%,且与生长季节的关系不明显,可以认为条斑紫菜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海洋食品。但是条斑紫菜脂肪酸含量虽然不高,却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EPA占50.1%[1]。EPA具有降低血压、促进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阻碍血小板凝集和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老年性痴呆等功能。可见,脂肪酸虽在条斑紫菜中含量较低,但是其组成合理,有益于人体健康和保健。因此,在对条斑紫菜进行品质评价时脂肪酸含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2.3矿质元素及维生素含量。条斑紫菜中灰分含量占干重的10%左右,有助于补充人体缺乏的矿质元素,其中钙、镁、锌和碘含量较丰富,铅、镉含量均低于食品卫生标准,可以放心食用。而从生理角度看,这些矿物元素对人体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通过日常食物供给,因此条斑紫菜非常适合作为补充矿物元素的功能食品。条斑紫菜所含的维生素种类多、含量高,明显高于动物性食品,β-胡萝卜素、VC、VE含量尤为突出,分别达18.5、13.9、26.7 mg/kg[8],并且三者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β-胡萝卜素能猝灭生物体内化学性很高的自由基,从而降低因自由基诱发的过氧化作用,具有延缓衰老和抵抗癌症的作用,还可防止夜盲症、皮炎、胃肠炎;VC具有促进集体较远蛋白合成,利于细胞间质形成,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抗病力,还利用还原性帮助机体解毒的作用;VE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对过氧化物讲解作用,能保护细胞膜的完整。

可见,条斑紫菜中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的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二者的含量同样应该成为条斑紫菜种质鉴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2.4挥发性物质。条斑紫菜产品除了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外,其独特的风味也是引人向往的重要原因。风味物质包括风味物质包括味感物质和嗅感物质。味感物质主要指的是前述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就是嗅觉感知的一类化合物组份,包括香气物质和香味物质,其特点是易挥发、含量极低。2008年胡传明对影响紫菜风味品质特征挥发性物质含量组成进行研究,鉴定了66种挥发性组分的含量,报道了8-十七烯和十五烷是紫菜重要的挥发性风味物组份,而一些短链醛、醇及酮类可能构成紫菜的特征嗅感物质,条斑紫菜所含挥发物中醛、酮相对量值明显高于坛紫菜[18]。

紫菜食品消费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尤其以烤、调为主的紫菜加工品,不仅以色泽、味感等评价产品质量,并且还将香型等嗅觉感受作为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条斑紫菜征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及组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紫菜产品的品质。

4展望

藻类学家对条斑紫菜的各种形态及品质性状都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但是目前研究体系还比较松散,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的标准。并且研究主要在于性状的表现以及作用,还没有将其与条斑紫菜的育种相结合。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类主要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成果斐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指导育种工作的数量遗传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且有效应用于育种实践。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准确估计对于改进种群的整体遗传素质,培育优质、高产、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品种或品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群体遗传参数是育种实践的必要条件,为了完善我国条斑紫菜育种体系,今后对条斑紫菜经济性状的研究需要多借鉴高等农作物的经验,将数量遗传学引进到条斑紫菜育种体系中,衡量条斑紫菜各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以更好地评价条斑紫菜的经济性状,并依靠这些努力解决当前紫菜产业所遇到的难题。

5参考文献

[1] 张学成,许璞,秦松,等.海藻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张卫兵,徐加达,端木怡燕,等.日韩两国紫菜产业分析及启示[J].食品科技,2006(10):9-12.

[3] AMETANI A,YASHIZAWA Y,TSUNEHIRO J.Stimulation activity of the polysaccharide fraction from a marine alga ( Porphyrayezoensis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s) and improved solubility[J].Biosci Biotech Biochem,1995(59):1933-1937.

[4] 杨宇峰,费修绠.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栽培区生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3(33):53-57.

[5] 李秉钧,石媛媛,杨官品.紫菜育种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海洋科学,2008,32(7):85-87.

[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海带[S].中国水产科学院,2005.

[7] MIURA A.Genetic studies of cultivated Porphyra(Nori) improvement[J]. Mar Sci,1976(8):15-21.

[8] 陈昌生,梁艳,徐燕,等.坛紫菜薄叶新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J].渔业科学进展,2009,30(2):100-105.

[9] 何培民,秦松,严小军.海藻生物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99-211.

[10] 陈飞,张耀存,姜有山.连云港海区栽培优质条斑紫菜原因研究[J].气象科学,2005(25):534-542.

[11] 严兴洪,田中次郎,有贺佑胜.条斑紫菜色彩突变体的诱导、分离和特性分析[J].水产学报,2000,24(3):221-228.

[12] 赵小波,张学成,许璞.不同品系条斑紫菜光合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2):57-62.

[13] 仲明,张锐.条斑紫菜不同采收期主要营养成分变化情况[J].中国饲料,2003(23):30-31.

[14] FAO/WHO. Energy and protein requirements[S].FAO Nutrition Meeting Report Series,1973:52-63.

[15] 吕雪娟.游离氨基酸含量对食品风味特征的影响[J].食品科学,1996,17(3):10-12.

篇6

引言

桥梁高墩竖向材料运输,在国内一般都采用塔吊式起重机来完成。本文结合已施工结束的红水河罗天乐特大桥高墩竖向材料运输,阐述悬臂门吊的技术特性和经济性。此新方法不但可以完成塔吊在上构施工中的全部作用,而且还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工程概况

本工程项目位于贵州省罗甸县和广西天峨县交界处羊里渡口附近,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最高墩高131.4米。红水河罗天乐大桥为全长748米的特大桥梁,广西岸引孔T梁:2×40米+主孔连续钢构:(126米+240米+126米)+贵州岸引孔:4×40米(T梁)+16米(空心梁)最高墩高131.4米。

图1.1:左图为已完成的罗天乐大桥,右图为施工中用的悬臂门吊

本方法只从上构2号块段(挂蓝安装完成后)开始使用。

分析研究

悬臂门吊因为是自行设计的产品,所以需要对结构受力和安全性进行验算,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进行经济性的比较。

2.1结构验算

本悬臂门吊采用贝雷梁、行走天车、钢轨等组成,安装拆卸都简单。

图2.1:悬臂门吊立面图

1、设计参数:

龙门吊总长:L=18米;最大设计吊重:P0=50 kN;最大净伸臂长度:L1=7米;伸出桥面外长度:L2=3米。

2、承重横梁验算

⑴、荷载计算:

①、均布荷载计算:(q)

1) 贝雷片加支撑架及销子重:(P1)

P1=6拼×4排×300/片=7200=72.00 kN;

2) 枕木重:(P2)

枕木按50cm放一根,呈双排布置,每根长90,单重20,则

P2=13根/排×2排×20/根=520kg=5.20 kN;

3) 钢轨重:(P3)

钢轨呈双排布置,单根长7.7米,则

P3=7.7米/根×2根×46kg/m=708.4=7.08 kN;

4) 整个承重横梁平均荷载:(q)

将P1、P2、P3近似均匀分布于整个承重横梁之上,承重横梁总长

L=18m,则

q=(P1+P2+P3)/L=(72.00+5.20+7.08)/18=4.68 kN/m

②、集中力计算:(P)

吊点及卷扬机重30.00kN,最大设计吊重50.00kN,考虑1.2的动载系数,则P=1.2×(30.00+50.00)=96.00 kN

⑵、计算简图:

图2.2:承重横梁计算简图单位:

⑶、内力计算:

承重横梁为典型的伸臂梁结构,内力只存在剪力和弯矩,则

①、求内力图:

1)求支反力:∑MB=0,NCLBC+1/2qL2AB-1/2qL2BD-PLBD=0

NC=1/LBC×(1/2qL2BD+PLBD-1/2qL2AB)

=1/7.165×(1/2×4.68×152+96×15-1/2×4.68×32)

=271.52 kN

∑FY=0, NB+NC-qLAD-P=0

NB=qLAD+P-NC

=4.68×18+96-271.52

=-91.28 kN

2)作剪力图:

图2.3:承重横梁剪力图单位:kN

3)作弯矩图:

图2.4:承重横梁弯矩图单位:kN.m

4)内力最值汇总:

由内力图可知,危险截面位于截面C处,其内力最值为:

最大弯矩值为:Mmax=-895.81 kN.m;最大剪力值为:Fsmax=-138.85 kN。

⑷、强度验算:

查贝雷桁架内力容许应力表,可知:单排双层不加强型贝雷桁梁的容许内力为:[M0]=788.2 kN.m,[Fs0]=245.2 kN。

考虑四排贝雷梁的不均匀受力,取不均匀折减系数0.85,则

此承重横梁的容许内力为:[M]=788.2×4×0.85=2679.88 kN.m;

[Fs]=245.2×4×0.85=833.68 kN。

所以,Mmax=895.81 kN.m < [M]=2679.88 kN.m; 满足要求。

Fsmax=138.85 kN < [Fs]=833.68 kN,满足要求。

由此可见,承重横梁的强度满足要求!

⑸、刚度验算:

承重横梁为悬臂梁结构,长伸臂端头的变形量最大,故只需对此截面进行进行刚度验算。此点变形:

f=Dy=1/(2.104176×109)×[(1/2×7.835×7.615×21.06+2/3×7.835×(1/2×7.165×895.81)-1/2×7.835×(2/3×7.165×30.03)+(2/3×7.835×(1/2×7.835×895.81)-1/2×7.835×(2/3×7.835×35.19))]=0.01684 m≈16.84 < LCD/300=783.5/300=26.11

承重横梁刚度满足要求!

3、悬臂门吊稳定性验算:

此龙门吊属于长伸臂结构,其抗倾覆性能成为主要安全问题。

⑴、抗拔荷载计算:

1) 贝雷立柱:(G1)

位于抗拔力作用位置的贝雷立柱呈3层布置,共10片贝雷片组成,则

G1=10片×300/片=3000=30 kN

2) 混凝土配重:(G2)

在抗拔贝雷立柱旁放置2条混凝土配重。单条混凝土配重长6米,横截面为

0.6×0.7米。取混凝土容重为24kN/m3,则

G2=2条× 24kN/m3×0.6米×0.7米×6米=120.96 kN

3) 抗拔荷载:(G)

G=G1+G2=30+120.96=150.96 kN

⑵、抗倾覆验算:

由承重横梁支反力计算结果可知,上拔力为:NB=-91.28 kN,则

抗倾覆安全系数为:

K=G/NB=150.96/91.28=1.65 > [K]=1.5

稳定性满足要求!

2.2经济性对比

根据以上结构验算数据表明,结构在满足受力的前提下,可得出全部材料数量。由于罗天乐上构挂蓝施工块段多(30个块段),需要12个月的施工时间。单个悬臂门吊贝雷片需要32片。表中数据来源于4月份南宁市场材料租赁信息。

表2.1设备经济性比较表

从上表得知,悬臂门吊比塔吊在类似工程用途上,有巨大的费用上的优势。

结论:

通过悬臂门吊和塔吊的对比研究,给项目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运输和安装拆除,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⑴周水兴 何兆益,《路桥施工计算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7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11

0 引言

PET材料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该种材料是由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经缩合聚合化学反应后而得到的一种高聚物,以往大多用在日用品、食品包装等一些方面;但随着近年来对改材料的深入研究,已经逐渐将其运用到土木工程方面,主要是作为一种新型的FRP来对受损或承载力不够结构构件进行外包加固,使其达到结构安全性的要求。而本文将对这种新型材料在工程上运用后的经济性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同时为工程设计、施工加固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不同加固方法的性能比较

目前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加固方法以及各自优缺点分析如下:

增大构件截面法:其优点是施工成本较低,且设计和施工的经验丰富;但缺点也很明显,湿作业时间长,对周边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构件的自重以及截面增大,加固后建筑的使用空间会有所减小。

外包钢加固法:其优点是施工相对快捷简便、钢材的受力性能较好,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缺点是用钢量大,经济成本较高,并且不适合腐蚀介质较强的环境中使用。

增加支撑加固法:该种加固方法受力明确、方法简单且效果明显,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会改变建筑物的原貌以及影响使用功能,而且影响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并且现场工作量较大,往往只用于整体结构的加固。

外包FRP加固法:这种加固法方法不需要建筑模板,并且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以及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特别是外包FRP层(无论是CFRP还是PET),都具有很强的耐腐蚀能力,因此更适合恶劣环境下应用。

2 不同加固方法经济性比较

首先先来看增大构件截面法的加固成本,该种方法相当于重新施工制作一根原有的结构构件,当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时,该方法仅仅需要少量的钢筋和部分混凝土即可,因此其加固材料成本较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方法施工r间较长并且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并且工程量较少时人工费所占极高,经调查人工费与材料费的比例要到1:1甚至更多,这还没有考虑到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工程时间成本以及加固工程后期保养维护等一些额外费用。因此,该种加固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总体计算下来成本较高,并不是非常合算。

其次来分析增加支撑加固法,该加固方法与增大构件截面法的经济性类似。但由于增加支撑加固法大多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整体结构加固,因此工程量往往都较大,所以单位工程量中的人工费与材料费的比例要低于前一种方法。但同样该种方法后期养护费用也不低,并且会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损失程度不可预计,而且必须要在工程结构的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外包钢加固法以及外包碳纤维材料的加固方法目前在我国已经使用的非常广泛,而外包PET材料则运用的较少。这三种加固方法机理类似,因此将其经济性对比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和试验数据整理分析。

外包PET材料的加固方法,在施工人工费,材料费以及后期的维护费用上都要低于外包钢和外包碳纤维材料的加固方法;并且在实际工程的调查情况和试验研究结果中也显示出外包PET材料的构件承载力性能不低于外包碳纤维材料的构件,但由于本文不着重分析加固后构件性能,因此不再赘述。

3 结语

采用外包PET材料的结构加固技术措施,能够恢复和提高旧有结构承载能力和保护周边环境不受影响,延长结构寿命,满足使用需要,同时消除结构安全隐患,又节省大量投资和维护费用,可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8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135-04

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RE)是指在次极限负荷的特定速度下跑步,摄氧量达到稳定状态时每单位体重的摄氧量[1-4]。RE主要用来评价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目前,在评价运动员训练方法效果方面比较常见[5-6]。研究发现,影响RE的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7-8],受试者的疲劳状态、饮食、服装以及室温和湿度等都有可能影响RE测量的信度[4]。在测试期间,通过控制训练活动、鞋的一致性、跑台适应时间、测试时间等影响测量误差的客观因素条件下,在2.83~4.47 m/s的速度下,优秀或一般水平的男性或者女性跑步者的RE变异系数在1%~4%波动[9-11]。上述RE测量信度的研究选择测试时间间隔一般是隔日、2 d、4 d、20 d以及28 d等[9-11],而同一天不同时间RE测量的信度尚未有专门研究。研究发现,生物节律对运动表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2],生物节律是机体在特定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有研究指出运动员的最佳表现一般出现在早晨[13-14]。那么,RE是否也会受到生物节律的影响,从而造成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测量结果出现差异呢?本研究拟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运动员RE在同一天(上午和下午)的重测信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广州体育学院定向越野队和中长跑队的12名受试者志愿参与本课题研究,其中女生5名,男生7名,女生基本情况:年龄(20.501.00)岁;身高(163.014.27) cm、体重(52.963.28) kg;男生基本情况:年龄(20.250.71)岁;身高(173.644.64) cm、体重(66.574.60) kg。为了保证RE测试结果不受训练疲劳的影响,在正式测试前1 d,所有受试者停止高强度训练,但保持正常的饮食和一般日常活动。测试前,详细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志愿按照实验要求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测试。

1.2 RE测试

RE测试仪器主要采用MAX-II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POLAR心率遥测系统、秒表等。RE开始测试的时间分别是上午的09:00和下午的14:30,室内气温20 ℃,相对湿度45%。受试者穿着自己最舒适的运动服装,下午测试前进行适当的休息。每名受试者均进行了跑台跑步适应,跑台适应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受试者在跑台以4 km/h的速度行走10 min,进行3次;第2阶段,受试者在跑台以10 km/h的速度跑10 min,两个阶段累计30 min以上。根据RE的定义,RE主要是指在次极限负荷的特定速度下跑步摄氧量达到稳定状态时每单位体重的摄氧量[1-4],本研究让受试者在10 km/h的速度下跑5 min,取最后2 min的摄氧量的平均值作为RE值。由于可靠性主要指相同条件下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因此,本研究2次测试的对象、测试仪器以及RE的测试方法、受试者的测试顺序等都保持一致。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各项测量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上午和下午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重测信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比较检测。ICC值介于0~1之间,0表示不可信,1表示完全可信。0.90~0.99表示具有极好信度、0.80~0.89表示具有良好信度,0.70~0.79表示具有中等信度,小于0.69表示信度较差[15]。对两次重复测量均值的系统性误差采用统计软件MedCale进行Bland-Altman图形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两次测量RE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差异

从表1可以发现,同一天的上午测量的RE结果为(32.622.90) mL/(kg·min),略低于同一天的下午RE测量的结果(32.943.05) mL/(kg·min),上午测量的VO2绝对值(2020.90347.41) mL/min也略低于同一天下午所测量的VO2绝对值(2044.55369.30) mL/min,但进一步对上午和下午RE测量的相对值和绝对值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RE测量结果差异并不具有显著性,另外,同一天上午和下午测试的呼吸交换率(RER)和心率(HR)重复测量结果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

2.2 两次测量RE及相关代谢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ICC)

组内相关系数(ICC)最先由Bartko[16]用于测量和评价信度大小,本研究选择ICC指标进行判定RE的重测信度。从表1可以发现,RE、VO2和HR的ICC分别为0.928(95%置信区间为0.751~0.979)、0.984(95%置信区间为0.946~0.996)和0.916(95%置信区间为0.709~0.976),均大于0.9,说明这3个指标的重测信度极好,而呼吸交换率RER的ICC值为0.665(95%置信区间为-0.163~0.904),小于0.69,说明RER的重测信度较差。

2.3 两次测量RE及相关代谢指标均值的系统误差

Bland-Altman图形分析显示RE两次测量绝对误差为0.3 mL·kg-1·min-1,一致性界限为2.7~-3.3 mL·kg-1·min-1。RE两次测量平均差异值分布显示没有系统性误差,VO2两次测量绝对误差为23.6 mL/min,一致性界限为151.0~-198.3 mL/min,VO2两次测量平均差异值分布显示没有系统性误差;RER两次测量绝对误差为0.023,一致性界限为0.146~-0.099,RER两次测量平均差异值分布显示没有系统性误差;HR两次测量绝对误差为1.2 次/min,一致性界限为12~-14.3 次/min,HR两次测量平均差异值分布显示没有系统性误差。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RE测量的可靠性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严格的实验控制,例如,受试者进行了足够的跑台适应,测试前身体状态良好,无疲劳症状,两次测试穿着统一,两次测试时间间隔一定。Morgan DW[10]的研究发现,RE重复测量的差异为1.86%,波动范围在0.44%~6.24%,变异系数CV为1.32%,波动范围0.30%~4.40%,RE重复测试的相关性达到0.95,前后测试结果t检验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说明RE测量的稳定性比较好。Williams T J[17]进行RE测试结果的变异系数比Daniels[18]的测试结果略微低一点,而比Morgan DW[10]的研究结果又略微高了点,这可能是由研究对象的不同造成的,Williams T J[17]选择的是一般水平的受试者,而Morgan[10]的研究对象是同质性比较高的高水平跑步选手,另外,Williams[17]进行20次的测试,Morgan[10]只进行了2次测试。测量间隔时间也是影响RE测量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Daniels重复测试的时间为7个月,Williams T J[17]重复测试时间为4周,Morgan DW[10]是在2 d进行重复测量。本研究选择同一天上午和下午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基本和前人的观点一致,即RE重测信度比较高。

Brisswalter[19]研究得出的重复测量的RE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10,17-18,20-22],对于一般受试者或者高水平跑步者,RE测量稳定性比较好。然而,与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大部分的研究选择的是一般水平的跑步者[17-18,20];另一方面,训练对跑步的能量消耗有影响[23-25]。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学生运动员,专项为定向越野和中长跑,主要是为了探讨RE测量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对于普通的学生运动员,选择在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进行测试,RE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该观点与Brisswalter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RE值的有效性取决于能量消耗与摄氧量一致[18,26],即保证测量基本在有氧状态进行。本研究选择以10 km/h的测试速度在跑台上跑5 min时间相当于学生运动员用大约5 min的时间跑一个800 m,在这样的强度下,上午和下午测量的呼吸交换率分别为0.94 0.08和0.920.04,上午和下午的心率分别为(165.4411.87) 次/min和(163.2714.75) 次/min,据此,可以认为学生运动员并没有达到最大负荷强度,能量代谢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在这样的速度下其摄氧量与能量消耗是一致的。

本研究发现,下午测量的RE略微大于上午测量的RE值,该测量结果可能归因于人体的生物节律。Reilly[27]通过计算后发现,体温对静息摄氧量的影响只占到37%。研究指出,摄氧量的节律性也不能归因于促甲状腺激素,因为当促甲状腺激素量达到峰值的时候,摄氧量却处于低谷。Minors与Waterhouse[28]认为,儿茶酚胺可能对摄氧量的节律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代谢率的增加与儿茶酚胺的升高同时存在[29],同时,儿茶酚胺可以促进肝糖原的生成,刺激脂类分解,提高血糖、乳酸、钾离子,以及自由脂肪酸水平,最终提高代谢率[29-31]。因此,儿茶酚胺可能会对RE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可以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RE的存在并非偶然,由于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RE的出现其实只是人体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的一种局部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人体摄氧量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实现的一种动态的稳定值,人体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减少对外界条件依赖性的机制。RE测量结果的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相同的强度运动,内环境具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选择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测量跑步经济性的重测信度,研究发现,上午和下午RE的重测信度比较高,RE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说明人体内稳态在相同强度下运动的相对恒定。另外,从研究结果也发现这样的现象,即下午测量的RE相对值和绝对值均比上午的测量结果略微大点,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儿茶酚胺对摄氧量的节律性产生影响造成的,建议运动人体科学专家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Conley D L,Krahenbuhl G S.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trained athletes[J]. Med Sci Sports Exerc,1980,12(5):357-360.

[2] Anderson T. Biomechanics and running economy[J]. Sports Med,1996,22(2):76-89.

[3] Conley D L K G B L. Following steve scott:physio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training[J]. Phys Sports Med,1984,12:103-106.

[4] Morgan D W,Craib M.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running economy[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2,24(4):456-461.

[5] Paavolainen L,Hakkinen K,Hamalainen I,et al. Explosive-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5-km running time by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 and muscle power.[J]. J Appl Physiol,1999,86(5):1527-1533.

[6] Lake M J,Cavanagh P R. Six weeks of training does not change running mechanics or improve running economy[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6,28(7):860-869.

[7] Morgan D W,Martin P E,Krahenbuhl G S.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J]. Sports Med,1989,7(5):310-330.

[8] Saunders P U,Pyne D B,Telford R D,et al.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in trained distance runners[J]. Sports Med,2004,34(7):465-485.

[9] Morgan D W,Craib M W,Krahenbuhl G S,et al. Daily variability in running economy among well-trained male and female distance runners[J]. Res Q Exerc Sport,1994,65(1):72-77.

[10] Morgan D W,Martin P E,Krahenbuhl G S,et al. Variability in running economy and mechanics among trained male runners[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1,23(3):378-383.

[11] Morgan D,Krahrrbehl G,Woodall K,et al. Daily variability in running economy among well-trained runner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1990,22(2):S134.

[12] Reilly T,Bambaeichi E.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studies of rhythms in human performance[J]. 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3,34(4):321-336.

[13] Atkinson G,Reilly T. Circadian variation in sports performance[J]. Sports Med,1996,21(4):292-312.

[14] Drust B,Waterhouse J,Atkinson G,et al. Circadian rhythms in sports performance--an update[J]. Chronobiol Int,2005,22(1):21-44.

[15] Sekir U,Yildiz Y,Hazneci B,et al. Reliability of a functional test battery evaluating functionality,proprioception,and strength in recreational athletes with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J]. Eur J Phys Rehabil Med,2008,44(4):407-415.

[16] Bartko J J. The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s a measure of reliability[J]. Psychol Rep,1966,19(1):3-11.

[17] Williams T J,Krahenbuhl G S,Morgan D W. Daily variation in running economy of moderately trained male runners[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1,23(8):944-948.

[18] Daniels J,Scardina N,Hayes J,et al. Variations in VO2 submax during treadmill running[J]. Med Sci Sports Exerc,1984,16(2):108.

[19] Brisswalter J,Legros P. Daily stability in energy cost of running,respiratory parameters and stride rate among well-trained middle distance run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4,15(5):238-241.

[20] Armstrong L E,Costill D L. Variability of respiration and metabolism:responses to submaximal cycling and running.[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5,56(2):93-96.

[21] Becque M D,Katch V,Marks C,et al. Reliability and within subject variability of VE,VO2,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during submaximum cycle ergometry[J]. Int J Sports Med,1993,14(4):220-223.

[22] Morgan D W,Baldini F D,Martin P E. Day-to-day stability in running economy and step length among well-trained male runners[J]. Int Sports Med,1987,8:242.

[23] Bailey S P,Pate R R.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J]. Sports Med,1991,12(4):228-236.

[24] Morgan D W,Martin P E,Krahenbuhl G S.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J]. Sports Med,1989,7(5):310-330.

[25] Saunders P U,Pyne D B,Telford R D,et al.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in trained distance runners[J]. Sports Med,2004,34(7):465-485.

[26] Williams K R,Cavanagh P 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nce running mechanics,running economy,and performance[J]. J Appl Physiol,1987,63(3):1236-1245.

[27] Reilly T. Human circadian rhythms and exercise[J]. Crit Rev Biomed Eng,1990,18(3):165-180.

[28] Minors D S,Waterhouse J M. Circadian rhythms and the human[M]. London:John Wright,1981.

篇9

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创业企业的诞生始发于创业者的创业劳动,创业劳动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劳动的拓展与延续,科技创新劳动是创业劳动的“源”与“核”。探寻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其出发点和关键就在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的理解。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有机融合科学与技术内在禀性的高智力劳动。从劳动形式上分析,这种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完全不同于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异质性。(注:这里的“异质性”是从具体劳动的层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层面。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

1.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与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

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发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行为中的创新劳动相比较,由于市场深化与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的当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确定极其明确的目标,瞄准极其清晰的制高点和攻关领域,专注于特定的活动对象与活动空间。这集中体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它要求接受更为专门化的教育与训练,要求培育更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掌握更为精、尖、新的知识与拥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能力。

与高度专业化相适应的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高度专业化的学习、研究、创造与实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后,往往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与劳动品质而表现为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这种高度专用性的劳动形态,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为“沉没”资产,其内在的价值就大大受损。

2.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与创造性。飞跃式的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与无形的服务)的开发与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势,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①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工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提高,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成本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成本几乎为零。②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费者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消费者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3)体现为产品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比马克思笔下的工程师一类的“高级工人”的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高度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这种高度复杂劳动,比起一般复杂劳动,具有以下两个更为突出的特点:①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高。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劳动的专业化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它需要更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更为丰富的实践与实验经验。因此,科技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投入更高的学习教育费用;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力耗费,需要有较高的劳动力的补偿费用。另外,由于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即是高度社会结合和社会协助的劳动),创新者的劳动能力实际形成费用中还必须包含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费用(刘诗白,2001)。因此,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而言,其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应该高于一般复杂劳动。②劳动力使用创造的价值增值更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了可观的“超额利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在高科技产品中,其所耗费的物质资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力价值V部分与价值增值M部分却以更大比例上升。这样,在同一单位时间内,C+V+M在整体上是大大提高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同样能够换算为“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较一般复杂劳动能形成更高的价值。

3.价值创造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最终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 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极短,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硅谷中平均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4.效应产生的高度非线性

一般性的生产性劳动或简单劳动,其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直接而明显的、即期而平稳的,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显着的恒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则与此不同,其效应的产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跳跃性。科技劳动者价值的创造并不完全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并不完全是当期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完全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5.集聚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

科技创新劳动,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具有强大的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往往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动机和粘合剂,处于资源组合的核心地位。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已经独立地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中心。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及其特征,强有力地吸引着其他的社会经济资源与之结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呈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所特有的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出现了当代的“创业革命”即创业职能的职业化现象与趋势。

在当代创业企业中,出资者不仅与经营管理者实现了分离,而且与创业者也实现了分离。事实上,当代计算机、因特网、通信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者在风险资本支撑下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像康柏电脑、美国在线、E-Bay、雅虎等这些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正是创业革命进程的产物与见证。原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克拉克先后成功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担任经营层职务。他不仅不介入企业成立后的营运管理,甚至对技术开发本身,也是只讲创意而不问实施。这样,克拉克成了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他的职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优势,即在于对技术发展方向作出敏锐的判断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创意。

二、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与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最大的区别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决定了该劳动报酬形式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从构成上看,科技创新劳动报酬(Y)应该包括和体现为以下几种收入形式:①工资性收入A。这是一种再生产劳动力费用,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的初级或低级形式。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的收入更主要地是体现在其他的非工资性收入形式上。②风险收入B。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专用性以及价值创造的高风险性特征,使得科技劳动者承担着极大的市场风险、生产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承担者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收入。③超额收入C。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源泉是科技创新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超额利润的创造者应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入。④非线性收入D。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效应的产生和价值创造的高度不确定性即非线性使得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呈现出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跳跃性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实现的非线性特征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收入报酬形式即非线性收入。⑤创业收入E。当代科技创新劳动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吸性带来了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了资源配置状态和经济组织状态的创新,从而产生了创业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应该获得创业收入。

当代科技创新者的劳动报酬是由以上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即Y=A+B+C+D+E。(注:严格地讲,B、C、D、E各种形式的收入之间存在着交叉或部分重叠的可能性。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在本文中暂且不考虑这种情况,这并不影响问题的探讨与结论。)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式中的B、C、D、E等非工资性收入形式都是由科技创新劳动的自身属性带来的,是特殊的劳动报酬形式,不能把它们完全归类于非劳动属性的收入,这是一种根植于科技创新劳动基础上的市场化收入。

由多层次、多元化的收入形式构成的报酬结构特征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特殊性、复杂性与艰巨性:①由于风险是不可计量的,与其相应的风险收入就是难以直接测算的。②超额利润是个事后变量,而且是极不确定的。通过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交易,以固定合约的工资形式给付,根本无法真实体现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价值形成功能。超额收入是无法事先计量的。③创造价值的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跳跃性特点决定了一次性计量和当期计量的非科学性,人为计量或计划计量也必然是失真的。非线性收入是难以进行一次性计量或当期计量的。④创业收入是集合了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租金”,这种“组织租金”只能以某种特殊的“剩余索取权”的形式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无法直接地、一次性地、事前地给予定价的。很显然,无论是采用单一的固定合约的工资形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年薪制、奖金制或业绩提成制等一般性的剩余索取的形式,都是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者的风险收入、超额收入、非线性收入、创业收入是高度不确定的,多层次、多元化、以不确定性收入为主的报酬结构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三、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

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决定了对这种劳动报酬的计量只能采取间接的、重复的、持续的、适合于不确定性状态的定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定价机制实质上就是市场中的企业定价机制。由科技创新者自身创办企业,拥有创业企业的所有权,就是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计量的一种较好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

1.企业的生产机制提供了对科技创新劳动进行间接定价的基础

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结构首先表明了市场无法对它进行直接定价,只能采取间接定价的迂回方式,即先是通过市场对“劳动的实体”的交易进行直接定价后再来间接反映科技创新劳动报酬。在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交易仅仅反映科技劳 动者的一般工资性收入部分,而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都只能通过“劳动的实体”的交易来体现和获取。这里所谓的“劳动的实体”是指劳动的物化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或劳动者劳动持久性投入的组织载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个“劳动的实体”就是企业本身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品源于企业的生产机制,离开了企业最基本的生产,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产品的提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离开了企业的生产机制(提供服务性商品的企业也具有生产),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就失去了根基。因此,企业内在的生产机制提供了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进行间接定价的基础。要实现对科技创新劳动的间接定价,只能采取企业组织的迂回计量方式。

2.企业的交易机制提供了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多次重复地间接计量的平台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是某个“中心签约人”与一系列市场上的经济主体相互交易的产物(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詹森、麦克林,1976;巴泽尔,1989)。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的交易机制的内涵。企业的交易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进行多次重复地间接计量的平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分析,企业的交易机制体现为企业主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各种市场主体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着计量,科技创新劳动报酬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交易过程中实现的。下面我们对此分别作简要分析。

(1)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①风险资本市场上风险资本家的计量。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是按照某创业者预期会创造出最高价值的标准,从每个研发项目中选定一个进行阶段性融资以使项目得以完成。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博弈,他们之间是进行着一场锦标赛,只有那些能产生最高的预期价值的创业者才能得到在第三阶段完成项目所必要的资本。这种“锦标赛式”的治理机制(青木昌彦,2000)最显着的功能是风险资本家在一群创业者的试错过程中能够把确实具有创业才能且能带来最高预期价值的创业者甄别出来。实际上,这种特殊的锦标赛式的治理机制也是风险资本家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定价机制。科技创新劳动所内含的的真实价值就是在这样的阶段性锦标赛式的治理过程中一步步反映出来的。这种灵活的治理机制有效地反映了科技创新劳动的高风险性与非线性。②股票市场上社会投资者的计量。人们借助于股票或由其派生的股票期权等种种金融工具,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巧妙地实现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多次重复地间接定价。在股票市场上,各种各样复杂的内生力量相互运动、博弈和共同作用而自发生成的股价信号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劳动的种种特性。投资者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买或卖来判断和决定创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也是通过股票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预期某种高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更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生成机制来对不可捉摸的充满高风险性的科技创新劳动进行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定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对科技创新劳动“出价”并最终形成了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这样,借助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实现了科技劳动力市场上无法直接计量的定价机制的转移,实现了企业内部进行计量的艰巨性到企业外部的资本市场的转移。

(2)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和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消费者日常的“货币选择”行为表面上看是对科技消费产品的购买,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对凝结在科技产品身上的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化计量,这一点无需多言。我们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创业企业与众多的供应商之间的产品交易过程,也体现了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意义。供应商对购销合约的履行状况、供应商的资产专用性投资的热情度大小,创业企业外部网络化中各相关协作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反映了他们对科技创新劳动形成价值功能的判断与预期,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创新劳动效应发挥的现状或未来潜力的许可或质疑。这些都是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进行计量的表现。

(3)劳动力市场上非科技创新劳动者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科技创新者的创业收入、超额收入等非合约性收入的获得,是建立在企业内其他非科技创新劳动者之间相互协作产生的“集体力”基础上的。劳动者对各自雇佣合约的执行态度、劳动力的流动势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集体力”的形成。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方的“出价”行为以及从业者对他们所工作的企业的认同感,不仅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是劳动者对创业者的价值创造功能的评价。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101-02

0 引言

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正在进一步恶化着。大面积森林的砍伐,绿化植被的破坏,有害气体、水体的排放,稀有动物的捕杀等等,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加之人口剧增、资源紧缺带来的国家与社会的争端,人类已感到生存环境越发严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成为人类想要安居乐业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而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空间更舒适、更绿色、更美好,更是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传统的建筑工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建筑。本文主要对绿色档案馆建筑进行详细分析。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减少彼此影响的建筑样式,是一种要求建筑物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要求。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要特别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将最新的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理念、环保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这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减少负载对环境影响的同时,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有亲和力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其迅猛的发展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建筑行业。甚至逼迫一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产品退出了市场。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对传统的建筑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它推动了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①健康:绿色生态建筑环境需要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自然环境的侵害,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绿色生态建筑物附近应种植树木防风、遮荫,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从而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保持清风在室内的流动。②节能:建筑物的资源、能源消耗要降至最低程度。绿色生态建筑物应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并且尽可能使用地热、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满足人们健康、安全和舒适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能源。③节约资源:建筑设计、施工和选择的建筑材料被认为是合理使用和处理的资源,减少使用的资源,力求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水资源,包括水土保持和绿化。④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观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运动的整合,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2 绿色建筑以及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同时又被称为生态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对绿色建筑的解释大体如下: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使用周期内,通过尽可能的方法来节约能源,同时减少建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更好的条件。总而言之,绿色建筑就是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许多地区的旧城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呈飞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到现如今的智能化控制,使得绿色建筑越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首先,许多地产开发商都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同时,绿色建材的使用也为建筑添加了更多的“绿色”,第三,国外对于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3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与标准

3.1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 绿色档案馆是绿色建筑的具体应用,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以及尽量地减少污染,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高效节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2 绿色档案馆的标准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2008年开始进行国内绿色建筑的申报和评审。

4 绿色档案馆的优势

4.1 降低档案馆能耗与费用 绿色档案馆的建设是贯彻经济性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节约使用成本,并且有助于解决档案馆资金缺乏等问题,为档案专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4.2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绿色档案馆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去规划设计,对档案馆的使用功能分区与结构从整体上统筹考虑,最大限度满足节约、节能、高效的要求。因此,绿色档案馆的合理设计,既能够实现档案馆的分区管理和档案工作的快捷,又能够方便档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

4.3 提升档案馆服务功能 绿色档案馆不仅限于节能环保,更在于为档案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建筑环境,实现档案馆建筑整体效果的优化与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提升。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信息传播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环境的优化。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服务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4.4 节约施工成本 绿色施工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成本,绿色施工能够提高施工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施工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节约能源,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对建筑施工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4.5 保护当地环境 绿色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光污染和大气污染。建筑企业要把发展和环保的矛盾统一起来,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绿色施工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发展现场检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绿色施工中的“四节一环保”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在新技术应用以及节能、节材方面加大挖掘力度。

4.6 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 绿色档案馆符合生态节能理念,能够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生态、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也是档案馆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的动力。它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丰富档案信息开发成果,提升档案馆效益。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背景介绍 广东省档案馆新馆采用了前瞻性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和施工理念,具有建设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质量标准高等主要特征。为达到节能环保、减少能耗、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目标,针对本工程节能环保要求高、建筑物使用环境要求高、绿色施工要求高、新型节能材料施工范围大、品种多等特点,制定了专项的施工方案,尤其是节能环保方面,作为施工管理的重点。

5.2 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及经济性分析 根据档案馆的特点,以绿色建筑为目标,应用和自主创新多项环保节能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①取消了传统的回廊设计,通过复合保温墙体来保证库房内部的保温效果。通过这种改进,扩大档案馆使用面积2100m2,提高库房的利用率达20%,共节省造价约500万元,同时也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②复合保温墙体施工中解决了多个施工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设计要求和施工的可行性,本工程采用了多孔砖+苯板+加气砼砌块复合保温墙体,达到隔热、防水、隔汽、保温等多重功效,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和使用效果。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获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③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根据“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理念,建立施工现场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施工中采用多项措施如施工期间临时道路与永久道路统一考虑,避免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收集回收处理;现场空地尽量栽种绿色植物,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采用节能、环保的施工机械;在现场及周边建立噪音监控站点,及时收集施工现场及周边的噪声数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