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2: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经济与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39-03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的信息媒体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将众多学科的技术要点融为一体来满足人们对更加真实的环境体验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如图1和图2所示)。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乐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了人们和计算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所以设计师解读设计的手段和方式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也促使设计工作变得更加严谨和高效,也最大程度地扫清了设计师与项目业主之间沟通的障碍。
一、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虚拟现实的概念
虚拟现实的英文名为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该项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提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它翻译为灵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它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集成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机界面模式,人们利用它可以建立一种三维虚拟空间,可以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融入于环境之中,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1]。
2.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新手段。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我们创造出一种此前人们从未感受过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加以变化的奇特的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交互性指人作为体验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从被动变为主动,即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与所想来自改变自己获得感受的内容;浸沉感指处于虚拟环境中的人能感受到自己所处环境是真实的和实在的;构想性则指通过人的构想能设计出不同的虚拟环境,甚至可以根据构想者的意图虚拟出真实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空间。
3.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现状
虚拟现实技术源于美国,所以美国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水准也是世界级的。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军事与航天工业领域、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建筑领域、艺术领域和管理工程领域等。
(1)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高校应用的现状
国外建筑类学科领域早己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C)的计算机系是开展VR研究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大学,他们研究的领域包括分子建模、航空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和建筑仿真等。麻省理工学院(MIT)是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和动画的先锋。1985年,麻省理工学院还成立了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是进行虚拟环境的研究的。华盛顿大学华盛顿技术中心的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HIT Lab)还将VR研究引入了教育、设计、娱乐和制造领域。此外,日本东京大学的高级科学研究中心则将研究重点放在远程控制方面,最近的研究项目是主从系统。该系统可以使用户控制远程摄像系统和一个可以模拟人手的随动机械人手臂[2]。
(2)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高校应用的现状
我国高校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方面与国外高校相比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该项技术发展的潜力巨大,由于它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和科学家们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我国,最早开展这方面实验与研究的是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对发挥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和研究机构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与虚拟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具有极大的意义[3]。
在我国,数字化虚拟技术在设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目前还停留在设计与制图层面,所以学生对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解读、形态和材料的研究、施工工艺分析以及设计的可行性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并不直观,所以计算机对设计的辅助作用就受到了限制。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做景观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在拿到设计的原始图纸后,就根据自己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与设计构思相关的素材来进行设计,一旦拥有了一些想法,就直接从原始平面开始规划,然后再形成总体平面彩色图,再思考场地的剖面、立面和空间关系。这种设计方式带有浓厚的机械模式的特点,完全没有意识到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其整体性的要求。
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充分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应在电脑中实现对设计环境的再现,表现出对象相关信息的实时性。这种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设计对象的真实感受,能增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和认识设计对象。
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是一种必然和必须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等特征,由于它能极大地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所以它越来越受到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将在设计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
通过笔者近几年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来看,运用该项技术可以使教师授课的实效性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该项技术的应用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从长远看,将该项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将是一种必然和必须。
1.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自主性
创造性对于设计来说,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其他课程一样,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传统上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对景观设计的构想、风格、设计步骤、构造做法和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理解以“填鸭式”的方式教给学生,忽视了教学对象是有其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甚至导致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的对教师教学的抵触情绪的产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感到困惑。常会出现的一种状况是,在确定设计大方向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犹豫不决,或者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只是一味机械地从事着从平面到剖立面、再到空间效果的制作而缺乏对设计场地及其空间的领悟,无法做到设计的完整性,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数字化虚拟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库和极具设计感的系统界面,能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因而就能最大程度地增加他们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学习的兴趣。
另外,针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在设计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我们很有必要创建一个素材库,其内容主要有:各类已完成的景观工程、各类施工材料、各类景观设施和各类景观植物等。有了这个素材库以后,学生就可以从中查找自己需要的图文信息和设计模型等信息,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中已有的设计材料和工艺,从而实时地更换自己的设计中已用到的各种主要的设计元素,或是通过对比逐渐形成自己较满意的设计方案。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其设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和形态把握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质是设法表现空间的形态美,所以设计者对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就尤为重要。因此,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的把握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首次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室外空间感和对空间的认知度一般都较差,对空间形态的理解没有一个明析的概念,甚至对同一空间场地中的平、立和剖面关系加以认识都很困难。相对于室内空间来说,室外空间的区域要大很多,比如几千平米的小型商住楼盘的景观设计、几万平米的别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几十万公顷的超大型城市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面对这样的空间,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若对大空间和大形态缺乏认识,就势必会阻碍设计的顺利实施。
研究不同的空间状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应尽量多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各种不同的空间状态,从而强化学生对空间尺度与空间形态的认识,能通过不断的积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只依赖书本和图纸资料的教学方式。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对特定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有充分的认识,能使学生将平面的图纸转化为有参与性的、可实时沟通的三维空间。
数字化虚拟技术还能提供一种针对设计场地的动态漫游,能全方位地展示场地的状况。在我校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开课之前,我们先设置好设计场地的基本信息:现有的硬质环境的模型和软质环境的模型,同时将白天、夜晚及春夏秋冬不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场地的状况也考虑进去。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设计场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好设计的方向,为后续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师生间的沟通的实效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提供一个非常直观、非常容易操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可视化的平台,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得更加实时与更加有效,从而也会进一步优化传统的主要是依靠图纸来进行师生间的沟通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借助课前教师为他们提供的设计场地的模型,依靠自己对该设计场地环境状况的解读形成一个设计主题,然后再借助该空间模型在设计场地对自己的设计再进行调整。学生还可以利用动态漫游的方式直观地将场地的空间状况展示出来。做这种展示时,相关设计方案中的参数也都会在计算机里实时地显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实地时了解和掌控学生设计的进度及其状况,并据此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强化学生对设计的每一个阶段的理解与认知。至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讲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可视化的平台,学生们设计出的各种方案都能一一快速而整体地显示出来,教师对之进行点评的方式也会更为直观,师生间的沟通也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抽象和乏味。
4.提高学生设计的专业性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它强调“以人为本”,它要营造的景观是需要人来参与并供人观赏的,所以其设计绝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但在初始阶段,许多学生的设计缺乏严谨性。究其原因,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先后顺序上的不恰当及教师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它容易导致学生对所用材料及相应而来的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缺少了解,因而也对自己的设计缺乏综合考虑。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师,教师就必须重视这些环节的教学,并使之具有系统性。
另外,目前学生对景观工程施工过程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景观工程的施工涉及到许多环节,它不仅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工种的协作与配合,而且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可逆性也是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正式施工之前,为了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施工的效果和质量,也需要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施工的过程,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做优化处理,以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
对景观工程造价,学生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也会有不同的工程造价。所以,为了使学生对工程造价能有较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来施行教学,以让学生了解所用材料的选型和选量等情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了解设计造价的控制性和经济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三、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应逐步推进
由于数字化虚拟技术有其强大的优势,所以目前就被广泛地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其逐步引入课堂。根据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虚拟现实技术很好地引入设计课程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引入该项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应逐步推进,应分阶段进行。
逐步推进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让学生全面而科学地认识数字化虚拟技术
前面已经提到,数字化虚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的技术,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众多学科的技术要点融为一体,从而满足人们对更加真实的环境体验的需求。目前,常用的数字化虚拟技术主要有,VRP、converse3d、quest3d、unity3d、virtools。为了使数字化虚拟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全面而科学地认识和了解数字化虚拟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放映一些将数字化虚拟技术在设计创作中加以应用的案例及较完整的景观设计的数字化虚拟现实的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宣传和讲解工作,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了解,可以为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2.应设法让学生对数字化虚拟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全面而科学地认识了数字化虚拟技术及其优势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对该项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虚拟技术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库及其极具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可以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内在而持久的吸引力。比如,以前使用3D MAX、SKTECH UP等软件来制作建筑、山体或河流等模型及其场景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使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来塑造模型和场景则只需要短短的十几秒的时间,并且画面的效果还极其逼真和生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直观的比较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兴趣。
3.应让学生逐步学会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对目前非常流行的虚拟现实软件Lumion的操作和应用。该软件是一个实时的3D可视化的工具,它可以传递现场演示的效果,能提供优秀的图像,并将快速和高效结合在一起。利用它,我们能在电脑上创建出虚拟现实的效果,能大幅地降低相关设计的制作时间,即可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内创造出一种惊人的可视化的建筑或设计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熟悉该软件的界面、重要命令和素材库的创建,要让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该软件于自己对课程的学习之中。其次,要强化学生对3D MAX和SKETCH UP等软件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景观学学科的发展,为使数字化虚拟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景观设计,为满足未来对景观设计的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各大专院校可以与有关技术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研发出更多更高级的场景模拟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41-03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WEB2.0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等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决定教育水平的质量,而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实施推进,教育领域对数字化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从曲靖市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和使用的情况来看,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但由于“教育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存储分散和各个系统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2],而且学校通过购买等方式建设的教育资源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已成为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3]。因此,论文主要从曲靖市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和存在问题入手,针对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提出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1 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时至今日,曲靖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全面推行,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1]。边远地区农村中学连网络基础设施都没有建设,更谈不上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了,条件较好的城区和部分地区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归纳起来,这样的共享模式是在市、县、学校等机构组织建立资源库中心,然后这些组织再把资源配送到需要资源的老师和学生那里,形成单向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以行政区划为主体,从上到下配送。
曲靖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许多学校都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门户网站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雏形,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建设上仍相对落后。据调查,学校一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没有资金支持,国家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设施支持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因此,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资源共享模式。大多数学校都是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把平时积累的优质资源保存起来,交由专职人员管理,统一存储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以便老师和学生共享,这是学校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
1.2现行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1.2.1单向垂直的共享模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目的就是发挥资源的时效性,老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需要时能从资源中心获得。然而,从图1的共享模式来看,虽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本校的资源中心下载一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采取的是以购买方式或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那里获取资源的方式来建立资源库,往往容易造成共享资源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共享资源不能为教师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供帮助。这种共享模式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强加式的模式,把资源的使用主体(教师、学生)和资源的提供者(企业、公司、学校)完全隔离开,两者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内容和教学实际脱节。一方面,教师学生确实需要大量资源但找不到适合的,另一方面,市、县和学校也花费不少资金建设资源库,但这些资源却不能满足老师和学生需求。
如何保证开发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的科学性、教育性、时效性和地域性,满足教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需求,缓解新形势下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瓶颈。曲靖市当前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显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信息环境下教学要发展,教育资源必然走共享之路,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2.2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不论在哪一级,资源的建设都各自为政,上下级之间和横向之间不互通,学校没有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和部门资源库建设情况,也没有对本校教师和学生做需求调研,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建立学校的中心资源库。县教育管理部门也简单地按上级要求,不对其他同级教育部门的资源建设情况和所属学校的资源建设情况以及对资源的需求做调研,按他们的理解实施资源库建设,不管有用与否。市级教育管理部门更是没有充分考虑建设资源库的价值,而是随波逐流,没有目的地建立资源库。这种方式构建的资源库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效应。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整体规划,没有对建立资源库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价值分析,也没有指定计划如何实施,而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大环境下不得不进行资源库的建设。采取购买方式建立的资源库存在如下问题: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除非信誉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公司和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通用性差,各个系统实现技术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兼容性差,没有统一的使用接口,不同资源库之间无法互操作,无法形成统一平台,共享度低,使用不方便[5,6],导致这些资源形成“资源孤岛”;重复建设,各部门和学校有可能购买到重复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受知识产权保护,购买的资源是有偿服务的,商家授权使用的用户数或使用单位有限制,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但又要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两者是相互关联和矛盾的[5],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推进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
1.2.3管理不合理和不科学。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不方便资源使用者的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开发者那里,对资源做相应修改。此外,当教学大纲或教材发生变化时,资源也应相应的调整,而现行的资源共享模式,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是脱节的,也无法解决资源及时更新问题[4]。这种管理缺乏政策引导、激励、督促和规范,就是单一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每个资源库自成体系,只对上级负责,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5],这种管理方式极不科学,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资源建设只有上级指挥下级如何建设而没有听取下级的建议,双方信息不对称,上级凭自己的突发奇想构建的资源根本对老师和学生不起任何作用。为了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必须改变这种格局,教育领域上下级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建设资源库。
1.2.4运行机制不合理。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是节约社会资源,因此,经济效益增长是一个出发点。然而,现实往往是资源开发者想通过较少的资源获取最大利润,而资源使用者想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资源,这两者之间也是互相联系和矛盾的。现行的运行机制只把已有的资源强加给使用者,甚至有些是付费使用,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否适合他们。当出现上述的矛盾时,要么让使用者付费,要么不购买,这种运行机制打击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花钱买不了想要的资源,当然没有人愿意使用共享资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这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
总之,上述种种问题已严重制约曲靖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国家的发展思路是不协调的。如何在经济投入教育领域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当前数字校园环境构建行之有效的模式实现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共享模式
根据曲靖市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要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共建共享的模式进行。长期来看,资源建设要具有前瞻性,既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又要兼顾以统一方式建设的资源库具有扩展性,所以要从长计议,彻底规划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蓝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布实施,建设过程中用户也可以是开发者,形成共建共享模式。利用现有数字校园环境和规避前述问题得到构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中,资源库的存储还是原来的市、县、学校三级模式分布式存储,现在这三级存储之间是互联的,不是以前的从上到下的单向方式。而且这三种级别的资源库都集中在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索引,所以用户只需访问统一地址就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样不论哪儿的用户,使用的是同一个平台,该平台好像专门为自己服务一样。
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屏蔽了系统的差异性,用户使用的是统一界面,资源的存储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用户不管资源存在哪一级服务器,也不管如何存储,只关心使用。任何地区的用户可按相关学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按相关标准形成后上传到服务器即可。实质上,资源还是按三级模式存储,但对用户来说,就好像一个庞大的服务器,而不知它在哪里,除此之外,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该平台上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是通过该平台和资源开发者联系的,把按用户意见修改完善的资源进行更新,各级管理人员和学校用户在统一平台上操作,所有的操作结果都通过该平台显示。
用户、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人、学校负责人都使用相同平台进行资源查询、上传、更新和下载,系统自动进行资源和其他数据的信息流转,对所有用户而言,面对的只是一个应用系统,从应用角度来说,资源共享简单易用。人人都可使用,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模式。
3 结语
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号召而势必建设的项目。科学合理地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已有数字校园基础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和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的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满足本地各方人士的需求。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使资源共享应用简单实现,但如何建设优质资源仍是一个难题。期望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断社会化。实现曲靖市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论文叙述的构建模式和运营机制旨在为曲靖的教育服务,当然,也希望此举能为其他资源共享提供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2):41-44.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3]高铁刚,张佳,马鉴.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0-74.
一、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授课,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就目前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大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来具体探讨目前的问题:
(一)数字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存在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多媒体这样一种辅助手段,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弱化了。有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堂课,其中就不单单只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潜在的有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常识》课,运用多媒体数字教学的手段,可以使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演示中化难为易,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但在实际的数字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害怕漏掉课件上列出的要点,变成了照着课件宣读,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导致授课形式十分呆板,学生很难与教师心灵互动,这无疑削弱了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德育课程既定的教学目的。
同时,因为多数德育课教师年龄偏大,数字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纯熟,很多老教师甚至是边学边用,由此导致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实践中,如课件制作,影视、音像素材的处理等环节,不少老教师还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另有一些教师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不够,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内容,把多媒体等同于传统的教案和板书。当然也有教师,制作课件时脱离了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导致课件设计忽略了教学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此外,实际教学中也有因为信息太丰富,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字多媒体课程的生动直观优势,使得一节课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学实践中因为为了赶时间,教师操作课件画面时切换太快,学生根本分不清重点和难点。对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更不容易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的效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数字多媒体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趋向应用多媒体但难题较多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仍不足。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开展德育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实中,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的办公设施若不能及时投入,将会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对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许多教师很难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将其加工、整理、创新,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和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的课程特色及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经济与政治常识》部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息息相关,是学生融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桥梁。不论是讲理财窍门和消费观念,了解货币、银行和投资,还是讲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企业,又或者是讲公民权利和义务,讲选举、建议和申诉,都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其课程内容本身的实用性强,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服务,也利于促进青年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但也因为课程贴近生活,学生对许多内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促使《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在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和贴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学形式,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改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用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也随之出现新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多媒体教学本身所拥有的一些特点,比如丰富的内容信息、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便捷化的传播途径、互动的交流沟通、无限制的时空传播等特点,使得其具有的优势十分明显。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数字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渗透德育思想的条件。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字多媒体教学中声、光、图、录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常识》的授课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形象、生动而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有效增强《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数字多媒体教学,在解决学时矛盾方面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既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充德育理论前沿信息,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增大了老师临场发挥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与热情。
因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高度灵活性,借助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及时反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老师通过了解到的学生学习进度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制定巩固知识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来制作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教学信息,能够有效解除时间和空间对教学产生的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师则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人生观等方面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数字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的开发实践
(一)数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我们发现,把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体;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适当进行板书,并辅之以提问讨论、举实例等各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相比于数字多媒体教学,还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比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对于管理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较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书,便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多媒体课件图文转换过快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
(二)注意选择好数字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
多媒体优势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会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具体的国有企业中国石化的广告视频导入,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德育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业练习,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应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注重积累和开发个性化教学素材
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课件的优劣,优秀的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对症下药、全方位的实现教学目的,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数字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带有目的性地积累课件中常用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积累用以表达教学思想的各种元素,积累用于说明的图形和图像,积累用于喧染气氛的音响和特效等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图文进行再利用,将现有教辅影音光盘中的知识点素材重新分类、组合、归纳、整理,从各类公共的音像节目和影视资料中选取并重新编辑,从网上下载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素材,加以开发制作出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为教师减轻一定程度的备课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展的需求,则显得极为重要。必须不断探索数字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艺术,使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日常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材: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双娥: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中的现实意义,零陵学院学报,2004.6
[3]熊剑峰:德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史地政论坛,2011.12
[4]高敏捷:德育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08.4
[5]黄华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德育教学中的优越性,考试周刊,2013.5
[6]赵国敏: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辩证关系,教育与职业,2009.4
[7]孔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009
[8]申伟:浅谈多媒体形式下的专业课教学,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9]陈雄伟: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中国科教博览,2004.8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自1994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从历届竞赛题目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题目:电源设计、信号源、处理类和控制类等。其中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最密切的是电源设计类题目,几乎每一届都会出现电源设计方向的题目,因此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应结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卓越工程试点专业,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优秀的平台。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把对人才素质的检验反馈到教学改革中,调整和改革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体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探索建立具有地方性普通高校特色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以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和任务导学和驱动教学。
1.教学改革目标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力电子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设计计算方法及实验技能;熟悉各种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及技术经济指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体现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进行专业实践,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如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设备维护、生产管理等)的能力。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厚基础、重实践、结合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形成突破,使学生有丰富的系统设计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兴趣。结合单片机C语言等课程,课内教学以理论为主,课外教学以实践为主,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届题目,分阶段构建课程知识培养架构;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全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争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相应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
2.1学科基本内容教学改革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电子课件、电路仿真、教学素材资源库及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这样教学更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获得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课堂时间给学生自学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自学指导法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开展专题自主学习,然后由小组负责人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不同小组学生先互评,然后老师进行适当点评。引入自学指导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给学生课外自学提供适当引导,提高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很大帮助,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2.2实验教学改革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设计竞赛题目与设计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一个电力电子项目应用项目需要很多电路,如PWM电路、测量放大、输出控制等,涉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单片机、等方面知识,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带动其他课程学习,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教师给出设计方案,让学生分析方案,或设计满足性能指标的电力电子系统,最后指导老师对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讲评,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验室完成课程教学过程,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相关设计能力培养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目前的教学条件,一般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小组,以单片机开发板、驱动电路、电力电子变流电路等硬件,配合从低到高的不同性能要求的电子设计竞赛题目,从独立分项的拓扑电路技术实践向综合性工程实践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2.3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与选拔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目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促进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目标是拔高创新人才培养带动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过程中引入“因材施教”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不同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对于经典理论和基本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电力电子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新技术和方向。
3.教学手段改革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动手能力、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环节学时一般为8学时,课内安排3个基础性实验和1个综合实验设计,课外安排1个创新性选修课题设计。为了弥补实验课时较少及实验室在硬件建设上的不足,充分利用现有电路仿真软件建立虚拟实验室,软硬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利用Flash等多媒体软件、制作波形分析等动画教学课件,通过这种互动式直观教学,解决电力电子电路中电压、电流波形分析难的问题,形象生动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结语
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改革,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基础扎实,思维和视野扩大,除掌握课程知识本身外,还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自学能力得到增强,培养创新意识,以点带面,对其他课程和专业知识学习有显著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由元件到系统、由强电到弱电、由硬件到软件等多方面系统化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争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建坡.依托电子设计竞赛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10).
[2]王立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源类赛题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
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我院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在导游技能大赛中赢得了许多荣誉,在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个性化校本教学资源。
《模拟导游》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综合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导游岗位的从业水平,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D全景数字教学平台能使学生身处导游实训室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切身体验导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流程。在此平台上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服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一)调研需求、循证设计、校企合作、共同建设
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课题组成员由旅行社专家、软件工程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校企双方全程参与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我院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江西省中青旅国际旅行社、江西万达亚细亚国际旅行社、昆明中经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模拟导游》课程。课题组成员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导游从业者、毕业生对导游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充分了解导游岗位的能力需求,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及导游从业者调研对《模拟导游》课程教学资源的需求,使课程教学资源与导游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保障资源研制的有效性。
(二)虚拟与实景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模拟导游》课程采用3D实景景区和虚拟景区相结合,为培养导游员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导游微格实训室,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景点的导游讲解训练,教师进行点评,培养了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在导游技能课程的教学中优势明显,它能模拟出较为真实的景区环境,使用方便,教学效果好,但仍有不足之处,不能完全替代实地实景教学。只有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能。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为老师上课提供教学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训练测试。例如学生周末要带团去省内某一景区,可以通过课程资源库的3D实景景区或虚拟景区来熟悉景区,为有效带团提供保障。
(三)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以导游工作流程为主线,基于导游职业能力设计课程项目,以多个项目、学习任务为载体,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初学者成为导游职业人。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步骤与内容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步骤
《模拟导游》课程资源库是以3D全景数字教学为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动态的资源库。围绕导游员职业能力,按照“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步骤,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终形成课程资源库。《模拟导游》课程资源库建设步骤如图1所示。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景区景点库、趣味讲解库、教师课件库、学生作业库、影音文件库、其它库六个部分,共1000多个资源,涵盖了课件、文本、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资源,能够实现互动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成效
《模拟导游》课程资源库经过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通过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解决了3D全景数字教学平台功能强大,内容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平台的整体功能,提高了3D导游实训室的利用率。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课程资源库能使学生多角度广泛地汲取营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还免除了外出实景训练的成本,学生获取导游资格证的比例明显提高。
(二)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了规范而有弹性的教学参考资源,又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完善的、便捷的技术支持,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课程组的教师通过到旅行社挂职锻炼、参加教师培训和指导导游技能大赛等途径,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使用能力也大幅提升,进而又促进了课程资源库的快速更新与完善。如三年来,专业教师依托课程资源库,指导学生参加导游技能竞赛获省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总之,课程资源库的投入使用使教师的信息素养、业务能力、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三)促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交流和课程资源库建设
通过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加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和交流。本课程资源库的实施,为我院其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参考,有利于探索出高职课程资源库开发建设的方法、特点和规律,促进课程资源库建设。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們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3]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63-02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们对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为了解决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和用户文献信息需求激增这一矛盾,国内各图书馆纷纷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解决资源建设投入困难,以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和利益互惠。同时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促使文献类型由纸质文献一统天下变为纸质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网络文献等多种载体形式并存。这一切促使着下沙高教园区各图书馆致力于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
1. 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
针对目前各高校图书资源利用率低、经费紧张、图书更新缓慢,但是专业性强、特色明显、分布集中的现状,目前进行的下沙高教园区通过建立图书馆资源共享机制和图书馆区域一体化建设,是在充分发挥各高校特色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节省图书馆经费和降低广大师生的阅读成本,盘活存书资源,保值、增值,让书在流动中创造价值。从而节约图书资源,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师生对各类图书的不同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下沙高教园区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优势有:
1.1 校园网的普及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均已建成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基本上都包括网络中心服务系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学校信息资源库、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校内各系(部)子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校园网的建成,能够方便学校老师和学生检索信息,加强与外部联系。同时各校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务的一体化管理,如校园信息管理、利用校园网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远程教学等,这有利于其他学校师生了解该校动态。
1.2 高校图书资源的各具特色
下沙高教园区不同性质的大学侧重领域不同,导致了不同性质的高校在工科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书籍各有倚重,如浙江财经学院财经、金融类藏书丰富,杭州师范大学历史、法学类书籍种类齐全;浙江理工大学的工业建筑类资料完备……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的馆藏为建立取长补短、共享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1.3 文献资源采购的现实要求
目前许多出版社都开始将自己的出版目录放在网络上,图书馆可以通过馆际互联、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等形式走文献资源协调采访之路。下沙各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共建共享服务的强烈意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习惯以馆藏多少作为评价图书情报机构的标准,这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最大的思想障碍。各馆应打破这种“贪大求全”的思想,努力寻求资源共建、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发展道路。
2. 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对策
为使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早日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本调研组从当前的下沙高教园区的各图书馆实际状况出发,在深入研究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对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新方案以下建议。
2.1 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咨询平台
在普通馆际互借模式的基础之上,各图书馆之间应相互协调、公开协议,建立统一的条形码、图书毁损处罚、奖励等机制,使得各专业书籍得以互补,互通有无。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的网络和一整套校际图书馆网络平网制度,及时公布电子信息及图书更新情况,以图书卡的方式,通过校际联网的渠道,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体制。各高校图书馆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之上,如实、及时在校际网路平台上、更新本校图书资源,学生只需通过该网络平台就可以明确哪所高校有自己所需借书籍:同时开通读者实时在线咨询服务。具体操作模式如图1所示:
2.2 完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
2010年12月27日上午,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ZADL)正式开通,虽然尚处试验阶段,但是受到了广大师生一致好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同时节省了大量经费;另一方面联合目录揭示了全省高校馆藏资源,对资源共知共建共享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ZADL为全省文献资源采购总经费节约超过1亿余元,通过传递文献节省了省内高校文献资源订购费用超过1600万元。目前,巨大的收益回报刺激着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ZADL)通过Web2.0,VPN、元数据及XML、J2EE等技术,真正实现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改进不需特定端口就能进行登录,完善查阅电子资源途径。努力实现通过ZADL的统一检索,便可以检索全省八十余所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所有数字资源和馆藏目录。通过文献传递实现资源共享和缓解各高校图书馆资金紧张问题。
2.3 共建共享各校自有的特色数据库
与此相对应的是各高校需要共建共享各校自有的特色数据库。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ZADL)共收集了八十余所高校的图书资源,浙江省高校都建有与本校的学科和科研课题关系密切的专题数据库或者特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地建立在满足文献保存和本馆用户需求下更应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共享,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没有发挥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而且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学科导航库、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库等传统数据库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馆藏优势。而且很多数据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造成数据陈旧或者不可用,再加上没有适度的宣传,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利用率。因此必须开发数字图书馆的专业技术、各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以及设备的购置和人才的培养,而这就需要各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协调分工以充分发挥各校学科优势和馆藏优势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在对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运作,避免因选题重复造成的资源浪费。
3. 结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图书馆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下沙各高校图书馆建设亦是如此。然而,建立与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和多方面共同努力。在建设好各高校图书馆自身资源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有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利用网络优势、顺应图书馆业务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构建以开放为特征的创新体系,从较为全面的范围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R414023)和浙江财经学院校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YJX03)成果之一)
注释:
数字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数字时代的来临,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的教育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他们擅长利用网络敏锐地捕捉各类有用的信息。美国著名数字化教育专家柯蒂斯・J・邦克指出:“毋庸置疑,电子图书、其他网络文档和获取对象的不断增加,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机会”[1]。在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课堂中普及数字教材已成为时代的趋势,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将其与数字教材有机结合也契合了这一趋势。
一、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图景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化的个别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合作学习[2]。数字时代的探究教学既包含自主学习,又包含民主式的合作学习。因此,数字化时代的探究教学旨在探求基于数字教材的有效探究教学之路。
1.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扫描
数字教材又称电子教材。关于电子教材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杨万里认为电子教材以电子版教材为基础,是在“探究、合作、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入挖掘和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更加透彻和有效地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的一类特殊的电子书[3]。陈桄、龚朝花、黄荣怀认为电子教材是一类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利于教师组织学习活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4]。不管专家学者如何定义数字教材,它的本质都是一类特殊的电子书。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学科素养采用类似学科专业探究的方式而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是指借助数字教材这一特殊电子载体,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素养,采用类似学科专业的探究方式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强调的是借助数字教材这一电子书,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自主建构知识、经验和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大家的思维碰撞获取新知。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协作的优良品质,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批判的反省思维。
2.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特征
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特征,兼有数字教材和探究教学的特征,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进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探究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自主性,运用数字教材,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具体来说,运用富媒体数字教材,在教和学的过程别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富媒体数字教材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终端设备、教学工具与服务平台,构建支持泛在情境下自主学习[5]。在富媒体学习环境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分享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第二,协同性。协同性是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探究教学中,不能只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因为如果过于强调学生的个人自主建构无异于把探究教学看成是个人性质的活动。同时,也容易让探究教学走向泛化[6]。另外,探究教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动。所以,我们在提倡自主建构的时候,更加推崇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交流、对话,只有这样不同的观点才能被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集思广益,毕竟个人的思维有限。
建立探究共同体可以做到有效地协商、对话、交流和沟通,同时可以促进问题的优化解决。探究共同体内部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相似的思维模式和相近的行为方式。要想达成真正的探究共同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共同体内部成员不断磨合。探究共同体中合作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是协商,没有协商就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合作的质量与成功取决于协商的过程和水平[7]。运用数字教材可以形成真正的探究共同体,大家不必正面接触,只需通过数字教材的相关程序就可以进行沟通交流,不会出现言语冲突和眼神交流,大家或许可以畅所欲言,能够敞开心扉。
第三,创新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我国急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8]。因为探究教学提倡反省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加之数字教材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开放性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成为复合型、技能型、创新性人才,故而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创新性人才。这样的创新性人才正是我国所急需的人才,所以说基于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的开展是可能和必须的。
二、数字教材与探究教学整合何以可能
1.数字教材的研发利于探究教学的开展
数字教材的研发有赖于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数字教材的研发以探究项目为依托。教材的研发本身需要科研来带动,因为只有经历科研―实验―修订―再实验―再修改的过程,教材才能逐渐地走向成熟与完善。人教社在研发数字教材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例如,“农村中小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就是人教版数字教材研发过程中所依托的项目[9]。换言之,人教版的数字教材研发就是依据探究教学的相关理论,所以,在人教版数字教材使用过程中运用探究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在人教版的电子教材中,本身有相关的探究主题、探究资源和探究活动案例,任课教师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探究资源开展教学。
第二,数字教材的研发以探究思想为指导。数字教材中设置有各个学科相应的探究主题、探究版块、探究资源等,这无疑能对探究教学的实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数字教材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对于自我建构能起到促进作用;探究教学吸取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非常注重以学生为本。数字教材同样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数字教材可以根据学习者浏览资源的数量、类型、时间,与同学和老师交互的内容,以及完成学习活动的次数与质量等信息,综合判断学习者的成绩、习惯、风格等学习痕迹,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10]。
2.探究教学可以弥合数字教材的固有缺陷
数字教材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开展探究教学可以弥合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数字教材的泛学习资源中心有很多扩展资源,学生会根据喜好随意点击浏览,这样很容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沿着探究主题进行思考与小组讨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小差。其二,探究过程中小组讨论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长期对着数字教材屏幕不仅影响视力,而且还会大大减少说话的机会,若采用探究教学的方式,课堂中相应的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活动,能给予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在课堂上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讨论期间,学生的视力也可以得到休息,缓解疲劳。
三、运用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之道
1.情境性的问题生成
数字教材内容编排方面不仅仅是纸质教材的翻版,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笔记功能、测试功能、相关的内容拓展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数字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和老师同学一起在情境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是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又产生于情境中,电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2.分组式的学习开展
借助数字教材的探究教学,建立学习小组至关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减缓学生的视觉疲劳,更为重要的是利于探究,便于合作。小组的组建,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以成绩为重要参考指标。比如说株洲市景弘中学根据成绩、性别、班干部等指标来确定学习小组[11],按照他们的做法,每个小组可以分配5个人,按照成绩的高低第1~5名依次分到5个小组,然后以S型分法,将第6~10名依次从第五组分到第一组,分完后再根据性别、班干部等微调。第二,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由结合[2]。这种组合方式让学生之间相处起来更轻松愉快,没有压力,在探究分工上,学生很快就能达成一致意见。第一种分组方式以成绩为依据,带有强制性,或许学生配合不够默契,但是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
3.问题解决式的资料收集
基于数字教材搜集资料较为方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搜索,但这同样可能引起相关的负面影响,比如学生可能利用网络聊天,或者浏览其他与学习无关的网页。在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控时间,学习小组也必须明确分工,这样才可以约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任务。网络上面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文字资料、图片以及动画等内容,搜集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紧扣探究主题,否则会采集一大堆无用的资料。
4.层次化的交流探讨
资料搜集好之后,组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类、整理,形成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小组内的每个人都逐个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组内意见统一后进行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可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临近的小组交流本组对探究问题的看法;第二个层面是在全班范围内,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主要将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与大家分享。全班同学在听组间交流的时候听取不同的声音,拓宽视野。交流之后,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听取其他小组意见以及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数字教材的笔记本中,便于日后随时查阅。
5.基于反思的评价
在数字教材中有相应的自我评估工具和学生互评工具。尼尔森等以人际交互课程为例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估工具辅助教师进行学生评估和课程设计[12]。学生可以利用自我评估工具和学生互评工具,在探究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网络提交对自我的评估,以及对同学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课程设计,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自我评估部分,同学们可以积极反思:为什么其他同学能想到不同的探究方案而自己却没有,以后该如何改进。对同学的评价也应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切忌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与同学之间的亲疏关系随意评价。
参考文献
[1] 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
[3] 杨万里.基于探究、合作、创新教育理念的电子教材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4] 陈桄,龚朝花,黄荣怀.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4).
[5] 胡畔,王冬青,许骏,等.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6] 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9] 邓文虹.电子教材研发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电子教材的研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10] 孙众,骆力明.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13(8).
[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061-03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的高发病、常见病,临床文献研究普遍认为30~50岁为该病高发时间段,肿瘤主要位于浆膜下、肌壁间或阔韧带等位置[1]。当前,尚无治疗根治子宫肌瘤的药物,因而手术切除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近年来,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为进一步对比其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该次研究方便选择2014年3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外科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腹腔镜和经腹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院接受外科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指征,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显示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中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已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2]。观察组,年龄36~52岁,平均年龄(44.26±8.26)岁,其中单发17例,多发13例。对照组,年龄36~52岁,平均年龄(44.26±8.26)岁,其中单发17例,多发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适当抬高患者臀部,便于置入举宫器,采用四孔法,脐孔上/下缘处作1 cm切口、麦氏点水平左、右旁侧7 cm处作0.5 cm纵形小切口,脐孔左旁5 cm、下2 cm处作1 cm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和3个套管放置,穿刺气腹针完成后建立人工气腹,探查腹腔内器官情况,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时数量,按肿瘤情况作分离、电凝及切割。肿瘤全部剔除后,检查切面止血是否彻底,再缝合关闭肿瘤腔,注意避免留下死腔。生理盐水作腹腔冲洗后,关闭缝合腹壁切口。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常规作腹部纵形切口,探查腹腔情况,分离瘤体并剔除,缝合关闭瘤腔,逐层缝合关闭腹腔[3]。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中转时间。术后,观察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观察组手术时间(75.65±14.52)min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术后并发症监测
两组均未出现脏器损伤、电灼伤等术中损伤。观察组,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皮下积液1例,术后并发症率为16.67%(5/3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也较为广泛,与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该术式对患者子宫正常生理功能及结构影响较小,可基本保持盆底解剖结构,对于患者保留子宫或术后妊娠较为有利[4]。当前,较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文献报道,该术式安全性更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医源性损伤大大降低,出血量可控制在150 mL内,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术后排气时间可缩短至15~25 h,多可以实现术后24 h内排气,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4 d[5-6]。该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13.02±19.58)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26±2.36)h,术后排气时间(19.26±4.69)h、住院时间(4.68±1.62)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知腹腔镜下术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段、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为理想,与上述文献研究一致。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可知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风险较低,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7]。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注意针对肿瘤位置,采取不同切除方式:浆膜下肌瘤,直接采用电凝切断瘤体,并电凝止血;肌壁间肌瘤/宽蒂浆膜下肌瘤者,先肌注缩宫素 20 U+ 生理盐水20 mL,便于后续止血,然后同时电凝及作钝性分离,分离出肿瘤后电凝切断,小肿瘤直接从切口处取出,较大肿瘤,需使用粉碎器旋切后再取出。当前,部分研究报道认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时间多在70 min以上,部分肿瘤较多、病情严重者,可达到100~120 min,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需注意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8]。但是,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5.65±14.52)min,而对照组为(62.32±16.25)min,观察组手术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观察组术后并发Y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可知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未增加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安全性相对可靠,综合其他优势,评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优势性相对明显。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中出血控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风险方面优势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惠英.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3):381-383.
[2] 陆宏,刘佳,王晓彬,等.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2):102-106,111.
[3] 简江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分析[J]. 吉林医学,2014(19):4257-4258.
[4] 王瑞敏,侯懿.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 重庆医学,2014,4(7):852-853.
[5] 韦奇秀.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J]. 河北医学,2014(9):1418-1421.
[6] 吴海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2014,33(24):11-12.
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设计适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计划。具体地说,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现代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学方案,使学科的教学设计适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当前学科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状况分析与思考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科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延用常规的手段,在策略上注重“刺激反应”,因而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为“设置问题解答疑惑得出结论应用知识”,从这种教学设计看,灵活多变的教与学被教师框定在一个固定模式中,这注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多地采用“口授、板演、演示”等灌输手段。学生不管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只要是教师要求的,都将它记住,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我个性都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所框死。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其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当前,学科教学设计缺少学生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因此,不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学习过程,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看,在教学中启发性将得到加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影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对图、影视进行由表及里,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掌握发展规律。通过生动的电子平台,与界面进行人机对话,让学习者动手,动脑,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高度兴奋环境下,对于增加教学的信息密度有着莫大的好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需要改进,而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先导,科学而注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
二、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
(一)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关键
1.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是数字化过程的首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与传统教学系统相比,信息技术的引入,对现代化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熟悉数字化环境,系统学习下载、上传,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编制课件、节件等,学习用计算机外设(扫描仪、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获取资料,从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数字化过程的实现将是非常困难的过程。
2.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数字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对教学素材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有机的、灵活的教学素材的整合。因此,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特别对教材的“关键”,“中心”等通过反复钻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素材的数字化有着莫大的帮助。
3.教师明确教学素材内容是数字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中,具体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字化学科学习课题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2)数字化课题的重难点。
(3)数字化学习课题的能力目标(特别是网络环节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完成学习内容问题化序列,即将学生的学习课题转化为几个层次的问题:一个中心问题:确定学生学习内容的中心,一般为重点知识点。若干二级问题:为解决中心问题的二级支撑问题(一般控制在两个层次为宜)。
(5)常见生活题材的数字化。
(6)教学实验数字化(完成实验的录象并转换成AVI、MPEG、RM等格式)。
(7)数字化学生形成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诊断性习题。
(8)设置教研组教师的个人邮箱。
4.有机整合教学素材信息是数字化过程的核心环节
根据序列化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师根据由学习内容序列化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的资源库、Internet、光盘等计算机信息载体,搜集与学科学习问题有关的资料,这是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1)做好记录:有用网站的地址;网站的相关内容介绍;网站概况等。
(2)组织材料:
组织文本材料:对学科问题的说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自然现象相关的其它现象,小故事,小实验介绍等。
组织图片材料:说明现象图片,描述过程图片,形象图片等。
组织视频材料:自然现象发生、发展过程记录的视频,情景视频等。
组织音频材料:自然现象的声音等。
其它材料:说明过程的模拟动画等。
将上述相关资料按教材章节,分门别类安放在校园网空间,并完成资料的重命名工作。
(3)开展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活动。
首先,确定那些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的自然现象,其次,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编制多媒体插件,并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库备用。
通过数字化教学素材,实现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信息化,可建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资料库,配置大量的能说明自然问题的视频、flash插件、题库等,达到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根本性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核心
教学内容数字化完成以后,即具备教与学有用的资源库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资源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教学资源库:其中文本、视频、动画、数据库、题库等必不可少。
2.构建信息平台。
设计教师个性化主页,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网页与数据库连接,特别是设计好学习中各环节的反馈。做好如下板块:(1)课题导入设计;(2)解决二级问题素材设计;(3)诊断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设计;(4)诊断学生学习的检测设计;(5)收集学生整合学习材料的情况设计。
3.整合教与学资源:整合资源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由于课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个性,应该考虑用教师组织的学习材料去影响学生,应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体现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其大容量,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见长于印刷书籍的特点,使学习者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取信息。
(三)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根本
1.导入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网络环境课题的导入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必须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入。
(1)情景导入设计:为了展示学科的问题情景、事物的发展情景、学科现象的发生情景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给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应让计算机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平台。
(2)问题导入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问题展示一般以对课题细化的核心问题为主干,进一步的问题以若干个“支撑问题”的为主。
(3)直接导入设计:学科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宜上述导入时,我们可以直接将学习信息呈现给学生。
2.学习素材呈现设计
在课题准备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途经获取了大量与学生学习有关信息资料,需要进行有机、合理整合,并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学习界面连接;设法运用网络手段促使学生快捷、高效取得学习信息,以提高效率。
可以以核心问题为主干,以支撑问题为分支,组成问题序列,在各个问题下配置相关的素材信息,用网页为主要呈现界面,用超连接方式实现跳转。
3.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设计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快捷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需要有反馈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指导。
在学习网页的各资源处设置访问量统计,实现呈现的各资源被访问人数统计,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那些信息,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利用。
从题库导入相关学生课后练习,起用校园网的网络作业系统,通过该系统,让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中,随时进行自我检测,由计算机评判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通过阅读计算机评判结果,实现快速、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解决问题情况,以便再配置进一步学习素材。
4.“模拟实验室”设计
(1)用AVI、RM、MPG等格式呈现学科的实验。
(2)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实验模型,并配上分步描述,能交换。
5.学习诊断设计
呈现不同类型的例题,给出完整的分析思路、规范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说明,以供学生完成相应的形成性练习参考。
呈现不同类型的习题,每一类型4题,在呈现的过程中,用动画等形式展示习题的所述学科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习题所呈现的信息,并在习题的后部设置完成时间(取大于X,小于Y值),要求在大于X,小于Y的时间内完成习题,超过这一限度计算机自动判断为“未完成,并记录”。利用计算机网上作业软件,即时给出正误结果,并记录学生练习结果。
数字化环境是一个新的服务于教与学的环境,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理想平台,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教师研究和尝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3]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