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识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安全标识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安全标识教育

篇1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教育;标准化

Key words: laboratory safety;education;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245-03

0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许多高校通过调整,即“共建、合作办学、划转、合并、协作办学”等形式,实现了高校结构和学科的调整,完成了优势教育资源的重组。高校实验室作为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都得到了大幅提升[1],从实验室的规划使用,到安全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更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实验室安全工作日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并由此涌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不仅拥有大量贵重精密仪器、特种设备等,还使用及存放多种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病原微生物菌种,甚至可能还有放射性物质,而且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教育培训不规范,部分实验楼也未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安全投入不足,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都是实验室安全管理需要攻克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总结分析以往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可以发现,粗心大意、麻痹疏忽、侥幸心理等人为因素,是大部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为引起的事故比例占到98%,可见人在事故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只有通过定量化、层次化、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地开展实验室安全标准化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因人为因素产生的事故隐患,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1.1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

1992年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

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第五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28号)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计划。

2014年8月31日修订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指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出台,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工作已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2 实验室安全教育不充分是实验室事故频发的原因

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不少的人员伤亡,缺乏安全教育是造成实验室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 Barry Sharpless因核磁管爆炸失去眼镜、2009年浙江大学CO气体错误接入其他实验室导致实验人员中毒死亡、2008年美国UCLA大学叔丁基锂燃烧致人死亡……这些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的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意识不高,从而粗心大意引发的,如果他们都接受了充分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意识,这些安全事故确实是可以避免的。

1.3 推进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内在要求

实验室安全工作,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掌握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只有通过系统的安全知识学习,努力地自我完善,不断地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才能更好地呼唤人本精神,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更有效地保护国家财产,保障师生健康与安全,保护科研成果。人接受安全教育的程度,安全意识的强弱,安全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直接决定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成败。

2 实验室安全教育标准化内涵

经过对国内多个的高校调研和交流发现,传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采用的是单一教育源头为主导,老旧的安全教材为内容,教育形式也缺乏多样化,没能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受教育后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依然对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敏感性不强、对实验室内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能力不足、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落后、僵化、教条的现状[2,3]。

实验室安全教育想要跟上新形势下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切实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的有序进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就必须实行规范化、层次化、定量化、系统化、多样化,只有真正落实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做好实验室安全教育,提升工作人员安全素质,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2.1 制度规范化

高校涉及的专业学科门类多,分布广,人员流动性大,做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制、理顺本校安全管理体制、组建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层面出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相关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明确落实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并责成各学院(部)分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机制[4]。

管理办法应明确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管理,经过入职、入实验室教育培训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对接触管制实验材料人员、特种设备管理及作业人员、实验动物与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实验室人员、以及放射性工作人员等,都应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

各学院(部)应根据“科学规范、系统完整、广泛普及、按需施教、形式多样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期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丰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知识,营造浓厚的实验室安全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

2.2 教育层次化

2.2.1 管理体制层次化

实验室安全教育应采用分工负责制,实行校院两级层次化管理,学院(部)还应落实其所属系、室的教育培训任务,严格实行多层次,责任权属明确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

2.2.2 专业方向层次化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方向应有层次化,可分为通识类、消防安全、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机械防护安全、建筑与土木安全、辐射安全、环境安全及实验废弃物安全等多个方面,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验室特点选择不同的安全技术门类作为教育培训的内容。

2.2.3 教育对象层次化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对象也应有明确的层次化,主要有各学院(部)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实验室主任(中心主任、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或实验室业务负责人)、研究所负责人、专职实验室安全秘书、专兼职实验室安全员、各课题组负责人、及其他实验室人员(教师、技术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内容的教育。

2.3 课时定量化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80号)第三条指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本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并明确了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岗位需要接受培训、再培训的课时要求,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工作特点结合相关行业培训课时的要求,针对上述3.2.2中列出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分别制定量化的安全教育课时指标。

如各学院(部)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人,理工农医类累计时间不少于6课时/年,政经文史类不少于3课时/年;实验室主任(中心主任、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或实验室业务负责人)、研究所负责人、专职实验室安全秘书、专兼职实验室安全员、各课题组负责人,理工农医类累计时间不少于12课时/年,政经文史类不少于6课时/年;其他实验室工作人员,理工农医类累计时间不少于6课时/年,政经文史类不少于3课时/年。

2.4 内容系统化

2.4.1 设立安全课程

为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和满足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需要,相关学院(部)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传播安全知识,训练安全技能,确保学生能安全顺利地进行实验和科研工作[5,6]。课程内容应根据本学院特点,对安全法律、国家安全政策制度、危险化学品、生物安全、特种设备、辐射与防护安全、机电与电气化、建筑与土木、金工实习车间等有较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内容进行系统性重点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安全性预判、应急与消防、紧急处置措施、事故分析等系统性安全知识。

2.4.2 安全专题讲座

除安全课程以外,还需聘请相关行业的安全管理专家,计划性开展安全专题系列讲座,通过典型的事故案例,分析总结注意事项,分享安全工作经验和心得,可以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与安全课程知识形成互补作用,对实验室安全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形式多样化

学校层面应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相关的网站、系统,一方面可供实验室工作人员登录自学并参加考试,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课件、教程,供师生下载、学习,实现实验室安全“mooc”化教育。

分类编写实验室安全指导手册,发放到各个实验室,由各个实验室制定本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指导手册可以方便实验室人员了解化学危险品、废弃物、高温高压设备、放射性物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事故救援与自救技能,提高应对事故的能力。

定期举办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技能、提升安全意识;可以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实验室安全工作评比、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7,8]。

3 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同样是持续改进的过程,按照PDCA(持续改进)管理理念,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对本文提出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监督检查、效益分析及自我评价,对其中不适应的环节或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原因,及时改进,需要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标准化体系,通过持续改进,保持标准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建设好实验室安全文化,牢固树立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消除实验室安全事故汇总人的因素这一薄弱环节,杜绝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五一.高校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3]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4]廖秀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7):167-168.

[5]孙立权,范强锐,王征.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讨[J].2008,25(1):144-146.

篇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根本途径,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地铁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也非常严重。运营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和保证,因此确立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地铁安全事故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事故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而言,地铁事故包括火灾、爆炸、车辆及线路事故、通信及信号故障、触电、机械伤害、灼烫、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在地下车站大厅、站台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乘客疏散区、疏散通道、安全进出口位置设置不当、通道宽度不够或被其他物品堆放或商业占用,当突发事故,造成乘客拥挤、逃生困难。

根据统计,火灾是威胁地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发生火灾的总量约占地铁突发事件的65%;其次是列车出轨,占地铁突发事件13%,也是一类重要的地铁突发事件;再次就是爆炸,占地铁突发事件的8%,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接下来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停电、水灾、地震等。因而,在地铁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地铁火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地铁建设的今天,地铁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2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整体,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系统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着科学性、全面性、主导性、操作性及可比性的原则,建立地铁综合安全性水平层次结构模型。

2.1 安全评价指标确定及方法

目前,我国对地铁及隧道制定了相应的防火设计规范,如《地铁设计规范》(GBSO-1572003),依据其中的规定,可以对地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定性的评价。根据现有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特点,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从安全管理、消防设备和应急设备3个方面对地铁火灾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价。应急设备主要包括:声光报警、应急照明、疏散诱导、消防通讯设备;消防设备主要包括:防灾报警、通风排烟、消防栓、消防水源设备;安全设备主要包括:乘客及工作人员安全、安全检查、火灾疏散预案、规章制度等。

根据地铁运营系统的实际情况,选定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地铁安全的评价方法。

2.2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求解

对地铁火灾子系统进行分析之后,按照影响地铁系统安全的重要程度以及影响范围已经确立了三层级的地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层次之间具有相对重要程度的关系,而每一层次的指标相互之间也存在相对重要性权值的衡量,在排序计算中每一层次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单排序问题又可以简化为一系列成对因素的两两对比判断。为了实现定量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引用1-9比率标度方法将对比判断定量化,构成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组的访谈和地铁安全参考书,将层次指标的比较关系大体综合,得到4个判断矩阵,据地铁运营系统的实际情况,选定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地铁安全的评价方法。

根据线性代数求解矩阵特征值法,分别求得各矩阵的特征值。

2.3 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确定判断矩阵最大非负实根后,应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将反映判断矩阵中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是否超出一定范围。由于一致性的要求,实际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判断矩阵计算,最终选定一致性检验通过的特征值所在的判断矩阵。判断因子CR

2.4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对于系统总目标的原则层指标按照重要程度递减排序为{安全管理,消防设备,应急设备}。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按照重要程度递减序为:相对于安全管理指标的{乘客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检查,火灾疏散预案,规章制度};相对于消防设备指标的{消防报警设备,通风排烟设备,消防设备,消防水源};相对于应急设备指标的{应急照明设备,消防通信设备,疏散诱导设备,声光报警设备}。

3 地铁安全设计及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地铁防火的安全设计。

3.1 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3.2 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3.3 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

4 结论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安全运营是地铁运输的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地铁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指标体系的建立极为关键。按照科学、系统的原则,建立了地铁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最后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地铁火灾事故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可行。

参考文献:

[1]燕飞,唐涛,郜春海.探讨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的制定[J].世界轨道交通, 2008(1):56-58.

篇3

中图分类号:S511;S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64-04

一般而言,10 ℃是农业气象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是春季开始,乃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的重要物候期。研究表明,10 ℃初日的早迟对江南地区双季早稻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关于10 ℃界限温度变化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5]。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境内有著名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温、光、水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双季稻主要种植区域[6,7]。其中,江汉平原农业湿地双季稻种植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3、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热量条件不稳定,在早稻育苗期间烂种烂秧现象屡有发生,出现长期阴雨低温天气,不仅危害直播稻,同样也危害移栽稻和抛秧稻[8-11]。为了不影响晚稻生产,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的生育期一般要求在110 d以内甚至更短,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利气候因素,要在有限的生育期内实现超高产难度很大[6]。因此,热量条件是该区双季稻生产的一个障碍因子,合理利用早春有利天气条件适时早播、发挥早春抗灾减灾技术成了夺取双季稻丰产丰收的潜力所在[8]。此次研究基于杂交早稻品种对低温的抗性不及常规稻,参照早稻育苗期的生理特性、生长特点及其对气候的生态适应性分析[12],采用分期播种和植物培养箱控制试验两种处理方式,对杂交早稻安全播种育秧气温指标(薄膜水育秧移栽)进行验证,以期为目前广泛开展的早稻生产集中育秧模式确定适时早播临界期和培育壮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试验设在湖北省荆州市郊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30°21′N,112°09′E,海拔32.2 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 ℃,年≥10 ℃积温5 095~5 204 ℃,年均降水量1 095 mm,年均日照时间1 718 h。采用分期播种和植物培养箱控制试验两种处理方式。秧田采用薄膜育秧,2009年供试品种为两优25,属中熟杂交籼型早稻,于3月29日播种;2011、2012年供试品种为淦鑫203,属迟熟杂交籼型早稻,分3期播种,2011年分别于3月6日、3月25日、4月6日播种;2012年分别于3月11日、3月25日、4月5日播种。

2012年盆栽控制试验(植物培养箱型号:武汉瑞华HP-1500GS-D)低温水平设置为5、6、7、8、9、10 ℃和对照,5、6、7 ℃处理时间为1~3 d,8、9、10 ℃处理时间为1~5 d。其温度设置按平均温度进行,其他气候因子各处理保持统一。每处理3次重复,即3个盆钵,每个处理达到设定低温控制时间后将盆钵移出培养箱,放进苗田薄膜内,后期同苗田管理,并每天跟踪观测出苗率及生育期。低温盆栽控制试验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处理温度为5、6、7 ℃,于2012年3月11日播种;第二批处理温度为8、9、10 ℃,于2012年3月25日播种。播期不同,各自设置对照样本,对照样本在秧田下生长(薄膜水育秧)。

同时进行相应的气象要素平行观测,包括秧田薄膜内逐时气温(温度记录仪放置在防辐射罩内,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型号HOBO,UA-001-64)、5 cm泥温,地面观测场百叶箱观测逐时气温、逐时降水量、逐日日照时间、逐时辐射量等,采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方法进行。

1.2 早稻适宜播种期气温指标确定方法

利用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09、2011、2012年杂交早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统计早稻播种至出苗间隔时间、期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点绘间隔时间与平均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散点图,分别用线性方程、一元二次曲线、对数曲线、幂函数曲线、指数曲线等多种回归方法拟合方程,选取其中复相关系数最高的拟合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早稻播种至出苗间隔3~8 d 为标准计算出杂交早稻适宜播种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指标,用2012年盆栽控制试验数据进行适宜播种期气温指标及灾害指标验证。

1.3 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变化分析

气候资料自1954~2011年,来源于荆州市气象局。10 ℃初日的计算采用5日滑动平均法[1,2],即1年任意连续5 d的日平均气温≥10 ℃的最长一段时期内,在第一个5 d中,挑取最先一个日平均气温≥10 ℃的日期,作为10 ℃初日,为便于日期的统计,以1月1日为起点,1月1日记为1,2月1日计为32,依次转换成日序资料。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和趋势分析法,即用线性回归拟合判别10 ℃初日的年际变化趋势,用拟合后的倾向率(即斜率)反映其年际变化程度[13]。年代变化采用80%保证率日期的变化和方差进行分析。早稻安全播种育秧(薄膜育秧移栽)一般要求10 ℃初日有80%的保证率,因此用80%保证率日期的变化反映各年代10 ℃初日的变化趋势。

各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SPSS 17.0上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早稻适宜播种期气温指标

由图1可知,早稻从播种到出苗的间隔时间与期间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其关系可用幂函数来表达,当期间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越高,间隔时间越短,反之期间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越低,间隔时间越长。以播种至出苗间隔时间3~8 d为标准计算得出双季杂交早稻适宜播种期平均气温指标为10.7~16.5 ℃,平均最低气温指标为6.8~11.7 ℃, 这与籼稻地膜水育秧最早播种期膜外平均气温为10.41 ℃基本吻合[12]。

2.2 低温对杂交早稻出苗率及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表2可知,2012年3月11日播期的样本遭遇了3月19~22日连续4 d日平均气温≤8 ℃低温阴雨过程,盆钵对照从播种到出苗历时11 d,期间薄膜外平均气温8.5 ℃,平均最低气温5.0 ℃(薄膜内平均气温11.8 ℃,平均最低气温8.7 ℃)。播种后经5、6、7 ℃低温控制处理1、2、3 d的样本从播种到出苗历时分别比盆钵对照延长2、3、5 d;盆钵对照播种到三叶期历时22 d,5 ℃低温控制处理1、2、3 d样本播种到三叶期历时分别比盆钵对照延长0、1~2、3 d。低温处理还影响出苗率,由表2可知,5、6、7 ℃温度处理之间对出苗率影响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低温处理持续天数对出苗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6、7 ℃温度分别持续1、2、3 d,与对照相比出苗率分别降低24、32、41个百分点。

由表3可知,2012年3月25日播期的盆栽对照,从3月25日播种到出苗历时4 d,期间薄膜外平均气温16.5 ℃,平均最低气温12.2 ℃(薄膜内平均气温19.8 ℃,平均最低气温14.7 ℃)。播种后经8、9、10 ℃低温处理1、2、3、4、5 d,播种到出苗历时比对照样本增加。盆钵对照从3月25日播种到三叶期历时15 d,播种后低温处理2、3、4、5 d的样本播种到三叶期历时比盆钵对照延长。从出苗率来看,8、9、10 ℃温度处理之间对出苗率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但低温处理持续时间对出苗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播种后8~10 ℃低温处理持续3、4、5 d,与对照相比出苗率分别降低10、13、31个百分点,处理1~2 d对出苗率影响不大。

2.3 10 ℃初日变化趋势分析

2.3.1 年际变化 根据荆州站1954-2011年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绘制了58 a 10 ℃初日演变趋势图(图2)。由图2可见,10 ℃初日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日期最早的为2月24日,出现在1977年;最迟的为4月21日,出现在1955年,早、迟年极差达56 d。各年份10 ℃初日与历年平均日期(3月24日)相比,1954-1972年基本为早、迟交替出现,1973-1979年早,1980-1992年多数年份迟,1993-2008年多数年份早,2009-2011年偏迟。

总体上,整个分析期内10 ℃初日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有阶段变化特征,其中1993-2008年10℃初日呈提前的趋势。

2.3.2 年代际变化 统计各年代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80%保证率日期结果表明,20世纪50~90年代80%保证率的10 ℃初日分别为3月30日、4月9日、3月26日、3月29日、3月28日;2000-2008年为3月24日。可见,10 ℃初日的80%保证率日期在20世纪50、60年代偏迟,70~90年代较为平稳,2000-2008年呈提前的趋势, 2009-2011年推迟至4月4日之后。

3 小结与讨论

在目前各地双季早稻大都采用杂交水稻的情况下,基于杂交稻对低温的抗性不及常规稻,对杂交稻安全播种育秧起点的适宜平均气温指标为10.7~16.5 ℃,平均最低气温指标为6.8~11.7 ℃。江汉平原稳定通过10 ℃初日历年平均日期为3月24日,达80%保证率初日为3月30日,从下一茬杂交晚稻安全齐穗考虑,其现行中熟偏迟杂交籼型早稻播种期宜安排在3月下旬中后期(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常有低温阴雨过程),可根据天气预报在冷头泡种,冷中催芽,冷尾暖头播种薄膜秧。秧苗期间如遇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应注意密封薄膜,但厢面保持湿润通气管理;膜已掀开的应适当灌水保温。若天气陡晴,气温猛升,湿度陡降,尤其是三叶断乳期,会因秧苗叶面蒸腾过速,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功能尚未恢复,导致植株生理水分失调,叶片失水卷叶,引起 “青枯死苗”。故在天气转晴时对地膜秧田切忌过早放水,也不可揭膜过快,没有水的田块,在揭膜前还应先上水后揭膜。由于天气转晴的早上气温很低,可在9∶00~10∶00由两人到秧田先让厢面地膜两头轻轻露出缝隙,缓慢通气,然后在两头轻轻抖动,使膜上的水珠如同露水落到秧上,接着再缓慢揭膜,使秧苗有一个慢慢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出现“青枯死苗”。

参考文献:

[1] 郭瑞鸽,刘寿东,杜筱玲.江西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变化及其对双季早稻物候期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1):12-16.

[2] 宋水华,宋 娈.界限温度初终日期的确定及意义[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 (增刊):113-114.

[3] 马树庆,袭著香,安 刚,等.吉林省农业界限温度条件变化规律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1):63-68.

[4] 郭江勇,李耀辉,林 纾.甘肃黄土高原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对苹果生育期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62-166.

[5] 高俊灵.新疆界限温度10℃初日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刊1):120-122.

[6] 邓华凤,向晓诚,张武汉,等.长江中游双季超级杂交早稻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09,24(1):1-4.

[7] 邓华凤,张武汉,杨 峰,等.东北杂交早粳稻在长江中游地区作双季早稻种植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2008,23(1):45-47.

[8] 余学知,易建佑,廖炎平,等.洞庭湖区低温、阴雨对直播早稻育秧的气象风险分析与决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6(6):42-44.

[9] 戴清明,张志远,邵政权,等. 湖区直播早稻低产原因分析及其改进办法[J].作物研究,2007(1):5-7.

[10] 李东晖,申建斌.洞庭湖区早稻直播调查报告[J].湖南农业科学,2007(2):59-60.

篇4

THALES DVOR432是继4000后进入中国市场的设备,该设备在边带天线与52相同改为48个 ,主机柜简化为一个,将ASU机柜更改为PDSU与52D的ADS相同,固定在机柜上方。笔者通过多套对该两套设备安装调试、投产校飞及故障的排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52D与432型安装进行比较,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天线振子的预调

DVOR432天线振子根据台站的工作频率分别预置CA、CTR和C4,而52D天线振子目前在厂家已经根据该台的工作频率已预调好。

二、安装调试

DVOR432在边带天连接之前,利用矢量电压表在室内测量去耦组件的反向传输发射系数,分别将48个去耦组件调整后连接到边带振子,边带馈线无需修剪直接连接即可;52D设备在安装边带天线振子前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修剪从SCU到RLU的8根和RLU到ADS的4根馈线的电气长度,要求尽量在±1°,将修剪好的12根馈线连接到位后,测量ADS的输出,根据ADS的输出值,计算边带馈线需要修剪的电气长度(注意预留电缆头的电气长度)然后做电缆头,在实际安装调试时,按照技术书册要求,要求载波的反射系数Γ

三、发射机参数设置

THALES 432设备边带功率调整:SBA /SBB的输出分别串接功率计,测量功率应一致,反之则在发射机调整(TX ADJUSTMENT)中对SBA\SBB POWER LEVEL作相应的调整,使其输出功率一致,注意上下边带功率(level)设置不能大于30%。

(一)测试混合函数波形调整

在主机柜的下方BSG模块,示波器置于“DC”模式,示波器的探头分别接:

X3a24 : UDEM_USB_SIN (SB1-S)

X3a25 : UDEM_USB_COS (SB1-C)

X3c24 : UDEM_LSB_SIN (SB2-S)

X3c25 : UDEM_ LSB_COS(SB2-C)

要求四个波形幅度一致,误差电平在5%以内。如不一致,则在电脑中运行操作程序,打开“TX1/TX2 Adjustement”窗口,分别调整Adjustement Asu USB_SIN、USB_COS、LSB_COS、LSB_SIN相应的参 数,使四个波形幅度一致,(注意:调整此参数时,四路混合函数不能大于65%切不应出现过调。否则调整边带功率USB LEVEL)。

(二)边带相位设置

参照近场监控器调制深度”的读数,调整上边带SBA的相位,直到该调制度到达最大值,完成后如果“9960副载波上的畸变”过大,则在原SBA相位设定值上增加10---20度相位偏置加以改善(注:本人在实际安装调试、校飞时发现:此值得设定不仅影响9960调制度,还影响调频指数)。具体做法如下:

1.开启TX发射机。

2.在MON Calibration窗口中调整AGC Adjustment使得MON Measurement窗口RF―level显示为100%。

3.将示波器接至MSP-VD的TP5。观察复合VOR信号是否波形正常(不含识别信号)。

4.在TX Adjustments窗口中调整SBA RF-Phase值。使得MON Measurement窗口Mod. Depth 9960Hz AM的显示最大。同时检查9960Hz AM 信号的失真度,在确保失真度≤58%的前提下使Mod. Depth 9960Hz AM达到最大(注:近场监控天线在80-120米处)。

四、AWA 52D设备边带功率调整:

(一)在SGN板件的后方对上、下边带的输出分别串接功率计,测量功率应一致,反之则在SGN板件的前面板的调试口“S/B BAL”(边带平衡)进行调节,从而使上、下边带信号的功率相等。改变“S/B POWER”,从而改变上、下边带信号的功率,其输出的电压范围一般在2.5~11.5V在SMA板件的后方可以测量出(视具体台站对边带功率的要求不同而不同)。

测试混合函数波形不需调整,因SGN主板中边带电平控制电路,它的功能有一路给TSD主板混合函数产生电路中D/A变换器提供基准电平,从而在边带电平的变化使四路混合函数发生线性变化。

(二)边带相位的设置,厂家提供的参考Φ值大约为16~25度,一般以16度进行修正;在正常情况下,该系统按上述方法调整并修正边带相位后,在来自80米近场监视的混合VOR信号中,副载波上60Hz附加调幅深度一般在52~58%范围内。

五、设备维护及监视

THALES 432设备参数的调整、故障检测通过个人计算机就可以对设备维护和控制及参数的门限设置;52D设备维护及参数、调整、故障检查,必须在本地操作,利用示波器测量MRF组件面板上的“COMP VOR”的输出波形,维护人员可以在MSC组件测试孔测到基准30Hz、30Hz FM、9960副载波基准电平及门限的设置,方位门限在MBD板件上的BCD开关手动设置。

篇5

1.2安全教育手册标准化。国内不少高校都有安全管理方面的文件,这些材料虽然覆盖面广,但基本以通用型为主,并没有纺织工程领域方面的具体安全问题,因此对纺织实验中心的安全教育指导意义不大。另外,如果照搬纺织生产企业的安全教育资料,虽然基本内容对口,但纺织生产企业和高校纺织实验室差异较大,生搬硬套并不符合高校纺织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多、数量少、小样机多、设备更新快的情况。因此,纺织工程实验室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安全教育材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编制系统实用的安全教育指导手册,方便学生自行查阅。

1.3安全教育标识规范化。在仪器设备的显著位置,摆放统一规范的安全标识牌。安全标识牌正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名称、用途、价值等基本信息。反面的内容则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基于仪器设备安全进行的提示,避免不规范的操作损害仪器设备;下半部分是基于人身安全进行的警示,避免不规范的操作对人体造成危害。

1.4安全教育内容可视化。对于每台仪器设备,录制正确、规范、安全的操作演示;另外,为真实地反映纺织工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以及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的各种事故,在仪器设备运转的过程中,使用辅助道具如人台、假发等再现各种危险动作,录制视频,从一正一反两方面开展安全教育。视频经系统编排放在网站上,方便学生自行学习。

1.5安全教育讲座定期化。结合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安排2—4个学时的安全教育讲座,由纺织实验中心安全员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安全知识、规章制度、重点案例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二次安全教育讲座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学生们即将开展各种纺织专业的实习实验任务,还包括各类纺织品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非常高,尤其是一些常用的仪器设备,此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非常有必要在他们即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习实验之前,对他们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1.6安全教育资源网络化。纺织实验中心网站上的安全教育版块涵盖完整的安全教育资料,包括安全指导手册、仪器设备操作安全教育视频、纺织工程实验室安全教育课件、消防安全教育课件、安全教育讲座视频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看相关安全教育知识。

1.7安全教育测评制度化。在学生学习纺织工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同时,建设相应的测评制度,规定每届学生进入纺织工程实验室之前必须在网上自行学习相关的安全教育资源,并进入相应的考试系统完成网上考核部分,只有通过测评考试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1.8安全教育监督全面化。在各实验室覆盖监控系统,可以在控制人员进出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纠正仪器设备的不规范操作、追查物品丢失、监测实验室卫生状况等各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尤其对非工作时间、夜间、周末和节假日等以往实验室管理的时间盲区,通过监控系统的回放,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完整详细的视频信息,捕捉到各种直接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便于做出纠正和防范。同时,纺织实验中心还开通了“安全举报信箱”,对违反实验室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加强相互监督。

1.9安全教育宣传普及化。每学期由三年级学生参加完第二次的安全教育讲座后,负责开展全院的安全宣传日活动,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为主题进行板报宣传,让学生自发组织、高度参与。另外,纺织实验中心还开展了安全知识问卷调查和意见征求活动,调查安全教育的效果,征集学生对安全标识、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指导手册、安全教育视频、安全学习与考试系统的修改意见、合理化建议等。

1.10安全教育意识日常化。通过以上系统化的安全教育与考核监督,使学生不仅要“知”,熟悉并掌握预防事故的基本常识,而且要“会”,在“知”的基础上,逐渐掌握预防和处理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最终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形成了有效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2安全教育效果评价

通过实践发现,“十化”安全教育法具有如下特点:安全教育内容系统简洁,安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安全教育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安全教育保障全面有效,安全教育意识深入人心。

篇6

二、明确农村中小学校车的营运性质和管理模式

校车是指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实行规范管理的、用于接送农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服务性机动车辆。经营模式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采取政府购买、政府租赁、个人投资等多种模式,从业主体可实行多元化。

各地要建立校车准入审批管理制度,做到“四个统一”:

统一审批标准。校车必须是使用年限在8年以内、安全技术状况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设施齐全有效、7座以上的客车。

校车驾驶人必须是驾龄3年以上、3年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记录的本地居民。

统一外观标识。校车的车体外观标识、驾驶人标识、跟车教师标识和乘降站点标识的式样全省统一。其中,车体外观标识式样由省公安厅制定;驾驶人标识、跟车教师标识式样由省教育厅制定;乘降站点标识式样由省交通厅会同省公安厅、省教育厅制定。

统一检验管理。各地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校车管理档案,相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每年定期对校车进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严把校车资格准入关。

统一驾驶人教育。各地要对校车驾驶人实行统一资格管理,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交通安全集中教育培训。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校车行驶区间和车内空间,对驾驶人及学生进行道德法制等方面素质教育。

三、逐级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制度,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属地化实施的原则。省政府建立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教育厅牵头召集,并负责日常工作的督促指导和调度协调。市、县两级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

市、县两级政府主要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车实施统一管理、制定政策措施、研究解决相关部门。其中,各市政府是校车管理的责任主体,各县(市)政府是校车管理的实施主体。县级政府负责组织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做好学校门前村屯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及维护工作,确定校车的行驶线路以及设置并维护校车乘降站点,完善校车通行线路交通安全设施,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校车营运以及校车非法从事班车客运等违法行为。

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掌握本辖区内中小学校位置、学生数量分布和校车需求等情况,建立校车及期限驾驶人管理档案。各级公安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校车安全技术检验、校车加强人审验及安全教育,负责校车车体外观标识喷涂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查处校车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配合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各级财政、工商、税务、物价、保监等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好校车相关税费减免补贴等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校车运营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学生乘坐校车收费,由各市物价部门指导县(市)物价部门根据校车运营状况和运营里程,按每生每月不超过20无的收费标准分别核定,有条件的地区逐步予以免收。

四、统一实行对校车相关税费减免、补贴等扶持政策

对专用校力统一实行以下政策:交通部门免收运输管理费、客运建设基金、综合性能检测收费,对普通公路通行费可实行月票制,养路费实行每车每年包缴6个月的优惠政策。公安部门免收校车办理牌照工本费。工商部门免收个体户工商管理费。税务部门按国家现行有关税收规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保险机构对于参保商业车险的校车,按最高限30%的优惠比便予以优惠,并建立校车理赔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理赔事宜。财政部门对校车给予政策性补贴,具体标准由各市自行确定。省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适当支持,资金来源为城市维护建设税省统筹部分。

五、强化规范校车管理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居中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努力,把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位、到人。各级教育部门要与本辖区内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逐一签订校车及其驾驶人管理责任状,切实把农村中小学校车管理工作抓出成效。

篇7

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在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安全因素,仅仅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危险事物存在于幼儿身边。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挖掘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构建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

教育环境 互动 自我保护 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3~6岁的幼儿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善,对生活中的危险事物不能做出正确判断,无法预见行为后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幼儿园应适时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安全常识,积累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学会自我保护。

一、在教育环境中体现幼儿自我保护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的环境应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一)张贴安全标识

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差,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张贴安全标识,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规则意识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适当的位置张贴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走廊内不要打闹、上厕所按脚印排队、不攀爬楼梯、不爬窗户和阳台、小心触电、不要把剪刀对准他人或者自己等安全提示图片。

(二)建立安全常识角

在班级建立“安全常识角”,是幼儿了解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或结合当今社会频发的安全事故,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图文或影像资料,让幼儿在阅读、分享与交流中了解安全常识。

例如地震频发期间,我园大班利用安全常识角,为幼儿提供有关地震方面的图文及影像资料,让幼儿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等。

(三)设置安全宣传板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置“安全宣传板”,将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环境中。“宣传板”上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例如选择交通安全、雷雨天气、户外游戏、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火灾、地震等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与幼儿一同了解“宣传板”上的安全常识,帮助幼儿加深对日常生活中安全知识的理解,积累安全自护的经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在日常的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安全教育的因素,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的有效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的自我保护教育。

幼儿就餐后,需要把自己的羹匙放到指定位置。可是,有些幼儿常常愿意将羹匙放进嘴里叼着,边走边玩,很危险。教师发现后,及时制止并提醒小朋友不要将羹匙放在嘴里,边走边玩,容易划伤其他小朋友,如果跌倒,有可能会触伤自己的口腔或咽喉等。再如一次户外游戏活动时,教师发现孩子们在相互嬉闹和奔跑时,不能及时躲闪周围的“障碍物”,很容易发生跌倒或相互碰撞现象。这时,教师没有简单制止,而是采取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我是小司机”游戏的方式,教会幼儿怎样控制和协调自己的动作,学会躲闪周围的障碍物。

三、开展以“幼儿自我保护”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构建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在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安全因素,仅仅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危险事物存在于幼儿身边。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挖掘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构建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前不久,我市一处居民楼发生火灾,大班孩子听说之后稍有议论,说的最多的是:“着火可吓人了!楼房都能烧黑!人也会受伤!”从他们惊讶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开始关注“火灾”。 为此,教师设计并开展了以“远离火灾”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火灾有什么危害,如何避免火灾,着火了应该怎么办等相关安全常识。

四、创设突发火灾、地震、拥挤等事件的情景环境,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6岁的幼儿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突发地震、火灾、拥挤等事件模拟演练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帮助幼儿学习并掌握自护、自救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在“地震来了”安全模拟演练中,教育幼儿地震发生时不要慌张,12秒内,可以暂时躲在坚固的床或桌子底下,也可以躲在狭小的空间。12秒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撤离,同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自己的头部等。

五、家园合作,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篇8

一、“安全港湾”提升实用技能

安全责任重如泰山!为了切实做好安全教育,我校于2015年3月成立“生命绿灯”工程领导小组,启动并建成了“安全港湾”生命教育实训室,由“家庭生活区、消防安全区和医疗救护区”三部分组成。区域里设施设备完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师生操作。

“安全港湾”里最引人瞩目的是――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安全指导员结合校本教材,现场指导和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由于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中毒、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需要救助的按照“心肺复苏模拟人”四步法(气道放开、胸外按压、人工口鼻呼吸、体外除颤)强化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了当生命受到危险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肢体三脚架固定”、“煤气阀门关开”正确使用方法、家庭灭火操作流程等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更是学生喜闻乐见、乐此不疲的。

“实训成为技能,安全提升意识,宣讲变为操作。”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将安全教育进入课堂,让学生更加灵动,使生命教育“入心入脑入行”。

二、《生命之光》完善教材体系

2015年4月,我校组织编排了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生命之光》。它的诞生,为我校形成科学、规范的安全体系,为学生搭建了知安全、懂安全的教育平台。《生命之光》共分低、中、高三册,共计18篇。它紧密结合国家教育部安全教育平台相关内容,重点以学生实用操作为主打方向。色彩绚丽的封面设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三、“模拟红绿灯”提高安全意识

在我校校门正前方的甬道上,设置了模拟红绿灯和斑马线,校门口地面安全网格图,形象的再现了交通标志,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绿灯指引着他们按照正确的交通规则通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不再是一句口号。

四、“宣传橱窗”增强氛围营造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安全氛围营造如涓涓细流在五一路小学的各个角落呈现,用有形的传递着无形的。利用墙壁专栏、橱窗、板报、楼梯标识、安全专栏、班级文化无不渗透着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墙壁说话,让标识传情,让行为熏陶,让心灵洗涤。通过安装监控、绿色通道指示灯、应急照明灯、消防通道、安全疏散指示图、逃生指示标识、灭火器和消防栓配备、温馨提示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安全文化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安全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敬畏生命我安全、尊重生命我健康、珍爱生命我快乐”的安全口号,“谦、和、儒、雅”的校风,“美、学、玩、做”的学风紧密相融,贯穿一线。教学楼内的宣传大屏,24个教学班里的智能一体机为宣传工具,通过主题班会、安全课堂展示。每周一次的防火、防震、防踩踏疏散演练,真正体现了人人管安全、处处有安全、事事有安全的全员安全第一的思想。

六、“护校安园”促进网格管理

篇9

进一步规范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校车管理制度,统一校车标识,完成校车的登记和校车标牌的发放工作;

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和校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进一步强化行车秩序管理,使校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不发生或少发生,特别是杜绝校车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校车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公安局副局长孟伟任组长;交警大队大队长谢玉刚,县校车办负责人、政府办副主任袁忠鹤,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邱宝贵任副组长,交通、教育、运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交警大队,谢玉刚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违法行为

重点整治专用校车未按规定登记、未喷涂统一标识,校车超速、超员;驾驶员酒后驾驶;车辆无牌无证、假牌假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和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私车集中搭载学生或幼儿及校园周边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

(二)重点时段

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

(三)重点路段

校园周边道路、校车运行路线。

四、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做好统一校车外观标识工作

领导小组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第2号修改单的通知》(公交管〔*〕162号)精神,根据省公安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统一校车标识的通知》(辽公通〔*〕152号)要求,共同组织校车喷涂统一的外观标识。民警在路面执勤中,发现接送学生车辆无外观标识或校车

标牌的,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责令其按校车类型喷涂外

观标识或补办校车标牌,同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二)进一步加强校车的登记、建档管理

交警大队在核定校车类型和乘车员数时,要按照《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第2号修改单的要求,重新核定校车类型和乘员数,在机动车登记系统中录入校车类型、乘员数(包括驾驶员、学生及其照管人员)、学校名称、教育行政部门名称等信息,在《机动车行驶证》副页上签注校车类型和乘员数。

(三)开展校车交通安全检查

检查组要与交通、教育、运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进行一次全面排查,逐台登记包括车辆、驾驶人、车主情况、行驶时间、行车路线、接送学生数量等基本情况,并登记注册,逐校(园)、逐车建立校车安全管理档案。要配合交通、教育部门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车驾驶人进行一次从业资格审核,审核不过关的,坚决取消其从业资格,做到谁检验、谁签字、谁负责。交警大队车管所要对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和第2号修改单规定的标准,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组织开展校车安全检查,不合格的要立即停运,不消除隐患禁止上路行驶,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校车档案;达到报废标准的,要立即报废。

(四)开展校车交通违法集中整治

交警大队要结合本县实际,加大对校车运行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巡逻密度,严厉查处校车超员、超速、酒后驾驶、假牌假证、无牌无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搭载学生或幼儿等交通违法行为。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的管控力度,坚决取缔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和营运客车非法接送学生或幼儿。同时,按照部、省局要求,每月15日和30日为集中整治统一行动日,采取路检路查和巡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整治校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五)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领导小组要会通教育部门,督促中小学、幼儿园严格落实校车驾驶员管理制度。要对所有校车驾驶人集中进行一次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并签订安全驾驶责任状,切实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真正做到不开超员校车、不开带病校车;二是领导小组要加大对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宣传力度,要开展上交通安全课、组织观看光盘和挂图、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三是要加强对此次整治活动的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整治氛围,以取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

各乡镇及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校车交通安全管理作为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

事故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乡镇主管领导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搞好自检自查,坚决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切实把各项工作措施真正抓细、抓实、抓到位,确保取得实效。

(二)认真排查,落实责任

运管处、交警大队是校车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检查登记“不漏一校、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各乡镇要与车主和学校主管领导签订责任状,督促学校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三)密切配合,加强协作

篇10

3、食品卫生安全: 有的小孩有什么都往嘴里放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养成不随便将东西放在口中的习惯,不捡地上东西吃,不乱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