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0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

篇1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者非故意性停顿,倒于地面或者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的事件并不少见,跌倒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因跌倒发生骨折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许多老年人因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此外,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还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防止跌倒事件发生应该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助于工作过程的漏洞填塞,流程优化,以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对构建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是一种回顾性不良事件分析工具,主要针对事件以一套逻辑的程序找出造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执行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的方法。下面就我院1年中发生的10例跌倒事件进行汇总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19例风险评估患者中,发生患者跌倒事件10例。2012年8月~2013年2月846例中发生跌倒8例,2013年3月~8月1373例中发生跌倒2例。10例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4~87岁。根据住院科室不同,外科患者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各种手术后患者4例;内科患者4例,其中高血压3例,脑梗塞1例。

1.2方法 对我院11个病区2012年8月~2013年8月存在跌倒风险的2219例患者中发生跌倒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跌倒事件发生较多的原因及范围,确定相关人员组成RCA分析小组,人员包括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成员、各科室护士长、后勤保障部门等,负责对事件进行描述、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拟定与执行。使用鱼骨图,从根本上找出存在的原因(如下图1)。根据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 分析

2012年8月~2013年2月跌倒的8例患者中,1例因回家后在家中不慎跌倒,导致双上肢擦伤;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护士对病情观察不认真(该患者血色素仅有6g),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导致患者在办理出院手续时晕倒在电梯门口;1例老年患者到食堂打饭时晕倒在食堂;其他的5例分别跌倒在病区的卫生间和病房门口、床旁;2013年3月~8月跌倒的2例为术后起床时无家属和护士在旁、起床速度过快产生晕厥所致。10例跌倒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外科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3 拟定和执行改进措施

主要工作是根据找出的根本原因,拟定改进措施和方向,包括相关部门,便于对未来事件防范的整合处理。使整改做到切实有效。

3.1加强对入院患者的全面评估,护理部制定入院患者评估单,对所有入院患者实行全面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再次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标准重新进行修订,根据评估的风险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

3.2床头悬挂警示标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使患者明白自己容易发生跌倒的原因和采取防范措施的必要性。

3.3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医从性,避免和杜绝患者外出。

3.4加强风险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对危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较多的科室实行双夜班制,保证患者的安全。

3.5后勤部门加强对住院环境的管理,对特殊区域采用防滑垫及警示标识、安全扶手等。如开水房、食堂、卫生间、电梯、楼梯走道等。食堂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送饭到病区。

3.6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对年老、行动不便和手术后的患者生活上给于细心全面的照顾。特别对服用降压药、手术后、体质虚弱者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经常巡视病房,满足和协助患者各种活动的需要。

4 结果分析

4.1应用RCA分析工具对患者跌倒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去除风险因素的整改措施,及时加以落实,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及时到位,2012年8月~2013年2月全院共计评估人数仅有846例,通过修订评估制度及风险评估表后,护理人员对患者风险评估的人数明显增加,2013年3月~8月共计评估1373例,较前6个月的846例增加了62.3%。

篇2

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26例患者均未发生院内压疮。

结论:对骨科卧床病人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及降低压疮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卧床病人预防压疮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70-01

在我国,骨科长期卧床的病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长期卧床,局部肢体活动不便的骨科患者,压疮的预防尤为重要。压疮是指局部软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局部软组织溃烂和坏死病变。如果病人一旦发生压疮,不仅耗费的巨大的经济费用,还使得住院周期延长、出院后医疗费用增长,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所以,预防压疮的发生非常重要。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来,对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126例骨科卧床病人进行评估。其中男性84例,女性42例;年龄5―74岁,平均年龄46.3岁;收治病人中脊髓损伤病人3例,骨盆骨折病人18例,四肢骨折病人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16例,其余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38例。

1.2方法。

1.2.1Braden评分:对于卧床患者采用Brade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Braden评分是一种判断压疮发生危险性的一种重要评估方法,[1]评估的具体方法为六项,其中包括:感知能力(完全受限计1分;大部分受限计2分;轻度受限计3分;无损害计4分);潮湿程度(持续潮湿计1分;常常潮湿计2分;偶尔潮湿计3分;罕见潮湿计4分);活动能力(卧床计1分;坐椅子计2分;偶尔步行计3分;经常步行计4分);移动能力(完全不能移动计1分;非常受限计2分;轻微受限计3分;不受限计4分);摩擦力和剪切力(存在问题计1分;潜在问题计2分;不存在问题计3分)营养摄取(非常差计1分;可能不足计2分;充足计3分;丰富计4分)。根据对患者进行评估取得的分数进行登记,分数小于等于12分为高危者,13~14分中度危险,15~17分低危险,大于或等于18分无危险。

1.2.2高危病人上报:如果发现有压疮、疑似压疮病情,要及时对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向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逐层报告备案;做好交接班,认真填写压疮报告单上报护理部。针对不同程度的压疮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认真落实执行预防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

2结果

2.1所有的126例患者Braden评分结果见表1。

2.2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26例患者均未发生院内压疮。

3护理措施

骨科卧床病人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受压引起压疮,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3.1压疮风险评估:对全病区所有卧床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这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的环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诱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对疑似压疮病情进行风险评估;患者收治后我们先给病人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登记。如有病情变化时再次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得分随时调整护理计划。病人手术后根据手术部位,病人的生理状态进行评估,轻度危险及以上的病人,每三天进行一次评估并进行登记。

3.2制订压疮护理措施:分析影响压疮愈合的主要诱因;全方位评估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确定主要因素;针对诱因分析制定解决方法。对不同级别的压疮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指引,包括转换、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压力减缓用具的使用;营养支持;皮肤护理;健康宣教等。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必要时可指定专人负责。

3.3压疮预防护理措施的落实:对皮肤高危因素的患者,病区或科内组织护理查房,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执行预防措施,压疮预防效果的跟踪。病区护士长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组织实施。护理部或专科护理小组成员每周组织1~2次查房,听取病区护士长汇报,对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调整预防措施。

3.3.1转换: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缓解局部软组织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简单易行的措施。肢体活动受限卧床病人每间隔1―2小时翻身一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一次。我们鼓励患者转动,建立翻身计划单,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并记录,严格做好交接班,鼓励病人配合护士进行操作。

3.3.2减缓压力,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压疮的力学机制中三个主要物理力为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三个共同作用导致皮肤受压(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而损伤而发生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倡导使用气垫床,肘部和足后跟使用压力减缓装置,如靠垫、翻身枕、气圈的使用等。对使用夹板支具病人需经常调整夹板位置、松紧度、衬垫等。在移动患者时要正确使用移动技巧。半卧位时,可在足底部放坚实的木衬垫,屈髋30度,臀下衬垫软枕,防止身体下滑移动,避免产生摩擦损害皮肤角质层引起后续伤害;及时更换病人专属床单、内衣;搬动病人时绝对禁止生拉硬拽;平卧位时抬高床头一般不高于30度,以防剪力。

3.3.3保持皮肤清洁和完整是预防压疮的必要措施。①患者每天用温水清洁皮肤2次以上,以保持皮肤清洁及凉爽;②对皮肤易出汗部位(腋窝、窝、腹股沟部)随时擦拭,出汗多的部位不宜用肤疾散等粉剂。③及时用温水擦拭被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污染的皮肤。

3.3.4加强营养: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因为肢体活动障碍,使得他们的食欲受到影响,因此要鼓励病人均衡地摄取六大类食物,包括主食类、肉鱼豆蛋、奶类、蔬菜、水果、油脂等。

4讨论

压疮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处。骨科病人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易发生的高危人群。[2]所以,对于压疮,重在预防,及早治疗,科学护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3]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 目的 通过预见性干预的方法,对围手术期患者护理过程进行评估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护理风险。方法 我们选取2012年3~6月围手术期患者356例,将病区护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护理围手术患者1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预见性风险评估及一级质控参与的干预方法。结果 观察组应用预见性干预方法,病人满意度由93.8%提高至98.3%,护理质量得到提升(P﹤0.001)。结论 预见性干预运用在围手术期患者中,可有效的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

[

关键词 ] 预见性;干预;防范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45-03

Predictability in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ied in preventing the risk

LI PengQIAN Le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Yunnan third, Kunming 65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anticipatory intervention, evaluation of patients during peri operation perio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reduce nursing risks. Methods We selected 356 cas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operation period of 2012 March to June, the ward nursing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in 178 patients with peri operation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addition to routine care increased intervention in predic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pplication of predictable intervention, patient satisfaction increased from 93.8% to 98. 3%, the quality of care improved (P< 0.001).Conclusion predictable intervention used in perioperation peri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risk.

[Key words] Foresight; Intervention; Nursing risk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危险[1]。护理工作是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行业,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围手术期如果风险隐患如果没有被预见、认知并加以防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有效服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如何降低和防范护理风险,有效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是护理管理人员应解决的问题。2012年起我科应用预见性管理,就如何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行探索,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3月—2012年6月间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人员,其中,科室护理人员17人,开放床位48张。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负责床位24张。对照组责任护士8人,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33岁,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4人,大专6人,本科2人。观察组责任护士8人,年龄在23~42岁,平均年龄32岁,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4人,大专5人,本科3人。两组责任护士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2012年3~6月我科收治的围手术期患者356例,病种分别为结肠癌18例、胆石症186例、急性阑尾炎76例、腹股沟疝40例、肠梗阻16例、肛肠疾病20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男性206人,女性1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护理178例围手术期患者,两组患者人数、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术前评估、健康宣教的常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对围手术期过程除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还包括预见性管理的应用:

①每天危重病人进行预见性护理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病人安全。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潜在的问题如跌倒、坠床、压疮、管道安全、并发症评估,根据评估存在风险,设置警示标识,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并记录。

②建立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细化督导内容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带教护士及骨干护士组成质量控制小组[2]。分别负责护理文书管理、消毒隔离管理、优质护理管理、分级护理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教学培训组,每周将自查的重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方案,根据问题的整改方案,在护士中进行培训,同时安排下周追踪的内容。根据住院病人的病种、危重病人的病情、排班情况及一级质量控质组督查出的问题,分析下周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追踪改进效果。对突出问题增加个性化培训项目,追踪考核。

③新老搭配的人力资源合理化,根据一级质量控质组反馈的排班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及时调整。科室危重病人多,护理量大,手术结束集中在中午这样的重点时段[3],安排机动班次。对重点病人、特殊病人、特殊操作、难度大的操作有高年资骨干完成,确保护理安全。

④提高护士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每天利用晨交班很少时间进行专科知识提问,让大家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专科理论。参加全院性的护理查房,使护士掌握多学科知识,提高应急能力。新设备仪器、新药品入科前必须组织学习,科室保存仪器及药品的说明书[4]。

⑤严格落实各项护理制度,完善制度流程[5]。科室加强护士医疗法规、职业道德的培养。完善风险评估流程,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环节建立警示标识,如过敏标识、高危压疮标识、高危跌倒标识、特殊治疗标识,建立了高危药品使用流程、特殊药品使用流程、手术病人交接流程、急诊患者交接流程、危急值报告流程、医疗设备使用流程、标本交接流程,

⑥注重沟通技巧,化解风险。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需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和护理工作,取得信任。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入院宣教,及时提供关于治疗的信息知识,满足病人希望被接纳和尊重的心理需要。让患者参与医疗过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高风险性,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护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①对护理的满意度,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发放给出院病人填写,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②每月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对比,包括住院须知指导、疾病知识知晓、心理指导效果、出院指导等,每项分值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将均数±标准差做为计量资料表示方法,进行t检验,以P﹤0.05作为标准来判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3.8%,两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预防为主的护理风险控制,建立日常的监控是必要的。通过预见性干预,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进行有效的防范,使护理风险管理更有效果,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由以上结果可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3.8%,两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表中,入院须知指导、疾病知识普及、心理指导效果及出院指导方面,观察组得分分别为(88.5±6.3)、(93.5±5.2)、(90.2±8.9)分及(94.5±9.1)分,对照组得分分别为(72.3±3.5)、(73.5±4.8)、(70.6±10.9)分及(74.3±5.4)分,两组对比,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均与王瑛琳,姜宗强[6]等在关于护理质量追踪管理思路及方法中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我们通过对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护理人员对工作消极、拖沓、懈怠;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护理人员沟通方面未及时和医生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护理需求;未及时向医生报告病人的病情、医嘱的执行情况,带来不利或延误病情;医护人员相互的告知不一致,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不信任;护士长工作压力过大,管理中存在忙乱现象。应用预见性管理,每天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建立科室一级质量控制小组,规范监督机制,对存在问题不隐瞒,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良性循环。合理的弹性排班,有针对性的进行规范化培训,注重沟通技巧等营造出良好护患关系。科室开展预见性管理以来,通过护理一级质量控质,发现潜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干预完成质量的持续改进。护士的风险意识、专科水平、沟通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由此可见,防范护理风险应用预见性管理是必要的。

[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李树清,朱敏.老年患者手术期护理风险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3(8):1899-1900.

[2]刘美玲,吴彩霞,袁秋影.护理风险防范管理的技巧[J].基础医学论坛,2011,15(6):487-488.

[3]万菲菲,刘孟丽,杨喜霞.护理差错的高发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l):191.

[4]邸,吴秋霞,施月仙.思维导图在围手术期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3(11):828-829,832.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1-02

风险管理就是让医护人员对潜在的危险有所警觉,并在风险可能导致损失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识别、评估和区别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减少风险带来的负面后果。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和安全因素已引起了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医院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的特殊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跨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团队队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手术和麻醉的不可预知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而基层医院手术室在护理人员配置和仪器设备设施方面及开展手术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加强基层医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极为重要,不仅是手术室组织机构鉴别、评估、减轻患者、手术室工作人员及机构资产风险的过程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手术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1 PDCA循环管理法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

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能使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英文缩写,因其周而复始地运转而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手术室风险管理其目的是引导护理人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目标与措施,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

1.1.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目标

1.1.1认真解读患者安全目标 2007年美国首先提出病人安全管理目标,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同年中国医师协会颁布中国《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随后于2008年和2009年相继完善《2009-2010年中国患者安全目标》---要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发生错误;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1.2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目标 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严防手术物品遗留体内;严防病人意外伤发生;手术安全舒适;提高用药安全;严防手术患者低体温;手术植入物安全;安全、正确留置手术标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防手术室的医院感染;安全使用电外科设备。

1.2不良事件的分析和风险评估 手术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资料及原因分析。

1.2.1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

1)接错病人 同一病区连台手术时,没有按时间顺序接台时易出错。

2) 弄错手术部位 书写不规范,辩认困难,手术时未反复确认。曾有行肾切除时左右位置弄错。

3)手术安置不当 特殊手术安置时,皮肤、神经、血管等长时间受压,如膀胱截石位时腓总神经的损伤,上肢过度外展时或头低脚高位上肩托不当致臂丛神经的拉伤,后颅凹手术时面部皮肤被压伤,由于护理人员对标准未掌握或者重点细节忽视评估和检查流程所致。

4)电外科伤害 曾发生负极板未粘贴的情况下使用电刀,输出功率过大,手术病人身上带有金属[如金属假牙,安有心脏起搏器,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烫伤],术中病人皮肤与金属接触[1]。曾有报道未对病人负极板的完好粘贴便使用高频电刀,导致病人局部皮肤及组织烧伤。

5)仪器设备未处于完好状态 术前没有对仪器设备进行开机检查,未及时发现故障。常见于吸引器无负压,电刀无功率输出,气压止血带漏气等。轻者延误手术时间,重者造成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6)物品清点有误 胸腹腔和深部体腔手术,手术缝针、敷料、手术器械等小件物品的清点有误或术中缺损不完整,没有及时发现,遗失于胸腹腔;或操作不当、缝针弹出,寻找困难等。

7)器械准备不足 手术配合经验不足,术前未有效与主刀沟通,如器械、缝线、等因此延长了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8)用药有误 药品摆放不规范,业务不熟悉[如对药品名称、作用机理、配伍禁忌不明了,尤其是有过敏史者。

9)病理标本丢失 由于器械护士工作疏忽,将术中取下的标本遗失,术中快速冰冻结果的错误告知,未征得家属同意已经焚烧的手术截下肢体等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10) 无菌观念不强 未掌握无菌技术和术中无瘤技术操作 ,术中涉及空腔脏器手术或污染手术未有效隔离,术中接触癌组织时未注意隔离,容易导致切中感染和癌细胞的种植。

11)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手术记录描述不准确,尤其是手术名称、术殊情况的记录不准确,一旦产生医疗纠纷,不利于举证。

12) 感染的风险 违反无菌技术操作,术中隔离意识差,尤其见于特殊感染病员行急诊手术时,相关血液检查不完善所致。

13) 其他意外受伤 如病员的跌伤。

1.2.2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技能差、缺乏慎独和协作精神等。

2)管理上的因素:制度和流程不完善、各类培训过少、监管力度不够、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

3)环境因素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人合作的地方,因手术功能的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工作,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各类干扰和有害因素集中使护理人员容易疲劳和精力不足。

2.风险管理 PDCA循环管理法

2.1实施前馈控制 通过相关课题的学习明确手术患者安全目标,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

2.1.1完善各类制度 手术病人交接和运送制度、手术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安置管理、手术病人压疮风险评估制度、植入物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抵押评估制度。

2.1.2规范各类流程 手术病人查对和交接流程,手术安置流程,手术物品清点及管理流程和各类手术风险预案处理流程。

2.2认真分析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及时予以改进和完善相关规范。

2.2.1科内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并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制度。

2.2.2科内护理质量安全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护士长重点对新开展手术、手、重点手术以及高风险护士手术配合情况进行及时检查,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以手术作为护理业务查房学习内容,及时完成系统性的学习,从经验不足上升到具有一定深度理论知识的掌握。

2.2.3每月定期汇总科内所发生不良事件:归类、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2.2..4晨会交班及时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手术护理安全工作作为护士长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晨会时间沟通和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启发低年资护士和带动高年资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其风险管理经验。

2.3 强化各项培训 业务学习个人讲课(全科每名护士均参与讲课,以促使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业务查房管理、手术室专科操作培训、各类新手术仪器设备进入科室时的规范化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文化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媒体报道相关案例学习其经验。

4 体会

4.1护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提高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其发生概率逐年下降,通过晨间的反思提问和讨论,护士长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全科护士均参与其中。

4.2手术用物的完好率明显提升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调查要手术用物准备完好上得到较高评价,在此过程中各班护士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落实仪器检修和自身业务学习。

4.3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4.4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实施前后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0%逐次上升到98%。

5 讨论

通过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护士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提升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从真正的意义上解读了手术病人安全管理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PDCA循环管理法。

手术室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改变了我们针对发生的缺陷予以批评和处理的“事后问责”的方法,而是以“预防”为主,在平时的工作岗位和各种检查中及时发现、识别、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借鉴媒体报道的护理案例的经验教训,制定并实施预防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保证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得以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邱惠琴,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防范手术安置中的风险因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7卷第24期141-143。

[2] 朱家英, 手术室风险管理实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1月第12卷第2期446-447。

[3] 夏艳、孙兆贞、罗惠等。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3期11-12。

[4] 赵俊智 手术室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求医问药2012年第10卷第3期 619-621。

[5] 李晓萍,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2006年10月第21卷第20期 61-62。

[6] 李学平, 前馈控制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 , 2011.vol9.No12A 3174-3175.

[7] 高文江, 风险评估会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2011.12月第9卷第12期上旬版2631-2632。

篇5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模式,是在行动之前认清问题并预防问题发生的分析[1]。其基本原理是分析系统的结构,估算失效时后果的严重程度(severity,S)、发生频度(frequency of occurrence,O)和失效检验难度(detection,D),计算风险指数(RPN),RPN=S×O×D,根据RPN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或改进程度,从而将风险完全消除或降至最低水平。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的医疗、护理费用,因此预防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我院于2012年5月开始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成立项目小组 成员有护理部人员、营养科人员、临床医生、病区护士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手术室、肿瘤科、烧伤科)及科室骨干护士。

1.2制定压疮失效模式调查表 压疮失效模式调查表的内容为所有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的原因,以及其严重度、失效模式出现的频度、检出率、事先风险数RPN值。

1.3风险评估 组织压疮FMEA小组成员共21人对压疮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进行打分。

2 结果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列出压疮失效模式并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共同计算出RPN值。通过评估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O)、被发现的可能性(D)、和严重性(S),计算RPN。分值1~10分,1分表示不可能发生,10分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依次类推。小组找出RPN排名前10位的失效模式见表1。

3 制定改进措施

按照压疮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和个人,并规定落实时间。按照PDCA循环原理实施进度计划:P-计划(2012.5)修订压疮评估制定及评估标准、完善压疮评估表。D-实施(2012.6~2012.12)护士培训、对压疮风险患者评估上报。C和A-检查与改进(2013.1~2013.6)业务查房指导、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成立压疮小组、总结与分析。

4 改进措施的落实

4.1护理部实施 ①完善制度:压疮评估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压疮上报制度;②培训:护士长例会及全院护士培训。每一个科室建立一名联络员,系统学习压疮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现场案例考核,回科室后组织全科人员培训,同时负责科室压疮患者的管理;③临床应用与教学:每月对有压疮风险的人员进行检查,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学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步提高压疮评估的准确性;④规范细化交接班流程,落实皮肤护理环节的细节管理,制定标准化交接本流程,护士长通过执行规范的交接班,将值班时间内患者皮肤的情况及患者动态变化交代给下一班,使皮肤护理落实更到位;⑤落实规范化健康教育,制定图文并茂的健教手册,针对患者的个性化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依从性及自我管理的效果和能力。

4.2临床科室实施 ①护士做好入院评估和再评估。提高压疮预防意识;重视患者营养状况、摩擦力和剪刀力、行动能力、潮湿刺激等情况;②对高风险患者及时上报;③出现压疮填写压疮报告、采取措施每天进行评估记录、详细交接班、加强翻身、注重患者教育、加强全身营养;④严格进行患者皮肤的交接;⑤建立床头翻身卡;成年人常规使用褥疮气垫床;⑥做好患者关节的活动,促进肌体的血液循环;⑦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⑧保持患者床单位清洁、干燥,尤其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得患者及时洗净、擦干,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渣屑。

4.3手术室实施 ①对所有的手术患者评估手术受压部位皮肤,骶尾部使用气圈;②用一次性手套做成水囊保护患者臀部、脚踝等骨突部位。

5 结果

措施改进前后失效模式的RPN比较,P

6 讨论

6.1 FMEA与护理安全管理 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可评估高风险医疗护理流程,并找出矫正危险因子的风险管理方法。FMEA方法已经应用于医疗领域风险管理[2]。它强调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从而降低流程中风险事件发生[3,4]。FMEA是医疗安全管理一种有效的方法,主要特点为针对一种安全隐患或者发生频繁的不良事件,来确定项目,组织项目团队,分析并制定流程,分解各执行过程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计算RPN值,找出其危险因素,再进行结果评估,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实施并逐步完善。

6.2 FMEA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 压疮FMEA的事先风险指数测算和排序分析提示,医疗过程的无压疮评估或评估不足、基础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护士交接班不认真、手术中无压疮预防性措施、家属对压疮认识不足等是造成压疮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得分较高的风险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压疮事先风险指数(RPN)能够提示管理者和临床护理人员关注那些常被忽视,而实际上很重要的问题。如患者营养支持、护士预防压疮宣教的效果等,通过有针对性开展营养评估等知识的培训和规范护士健康教育的流程,有效地提高了护士在预防和护理压疮时对患者的关注度。

总之,应用FMEA对流程进行失效模式的分析,继而进行流程改造和整改,使压疮护理常规化、规范化,可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庄敏.FMEA模式在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11):119-122.

篇6

护理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精良、充满爱心的专业,也是技术性、服务性较强的职业。它既有关怀照顾的专业实践,又具有真诚服务的伦理和责任[1],是关怀照顾、伦理道德、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当今法制社会,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加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患病征象的日趋复杂,以及科学技术要求的逐级增高,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迫切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树立积极、正确的风险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笔者通过观察,总结了老年病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针对护理风险提出相应对策。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安全问题

1.1 一般风险 随着年龄增加,自身机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与组织逐步退行性变。导致老年患者意识模糊,失去定向力,判断力差、记忆力减退及应变能力降低等,增加了老年人在安全方面的危险性,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常见的安全问题有:跌倒、烫伤、呛咳、坠床、交叉感染等。

1.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老年人睡眠多有鼾声,有鼾声时会伴有20秒或更长时间的“无呼吸期”。如果睡眠时夜间无呼吸次数在30次以上,则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见于肥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和冠心病患者。这些老人如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诱发猝死。

1.3 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夜间患者入睡,交感神经兴奋性受到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大脑皮层对心脏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心率和血流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供血减少[2],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心肌坏死[3],另外,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脏的前负荷,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促使心力衰竭发生[4],夜间心率和血流的减慢,也极易促使患者夜间发生脑梗死。

1.4 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肝重量减少,有功能肝细胞数减少,肝血流量减少,肝合成蛋白质能力及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活性均降低,影响经肝代谢的药物灭活或活化,药物易在体内蓄积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易发生中毒。

2 护理对策

2.1 完善护理查房,加强基础护理及夜间巡视 为了进一步规范及确保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除了常规护理,护士长要进行护理查房,要求护士做到对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情况心中有数,能够正确回答出患者的诊断、主要治疗措施、阳性检查结果、病情观察,对目前存在护理问题及潜在护理问题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实施。基础护理是最基础、最能贴近患者的护理方法,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5],因此护理人员要保证基础护理的质量。做好危重患者的床旁交接班,加强夜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 培养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6]都带有风险。因此,要培养护士重视每一个细节,知道风险就存在于刹那间的疏忽大意中,就存在于某个时刻的少问一句,少看一眼中。业务学习时可对各个地方发生过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讨论,吸取经验教训。

2.3 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 素质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本来具有或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7]。有研究[8]显示,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最重要的基础,护士的业务素质越高,越能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全局。因此,护士长应加强急救技术及常规技术操作的考核。由于现代护理实践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质凝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能在复杂的临床情境中,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现存的、潜在的生理、心理、社会等问题,提出最佳方案,并评价其效果[9]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

2.4 完善护理文书的书写 护理文件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观察患者和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真实记录,护理文件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之一是确认责任的重要依据。不认真客观记录或漏写、错记、涂改等均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而引起纠纷,护士长应定期评估护理文件书写中的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加强检查危重及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杜绝护士错记、漏写等现象。

2.5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 老年患者年龄大,治疗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一经确诊后会对老年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打击,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绝望、抱怨等不良情绪与心理反应。这些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直接影响到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利用做健康宣教、晨晚间护理及各种做治疗的机会适时的与病人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前提。

3 小结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降低护理风险的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也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等.护理是什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5.

[2] 张灵芝,刘海宁.心力衰竭患者的夜间护理与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202.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38.

[4] 徐卡敏,方满红.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6):409.

[5] 刘苏君.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2~243.

[6] 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篇7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开放床位数1150张,护理人员854人。女819人、男35人,年龄21~55岁;其中在编282人,非在编572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299人,专科生475人,中专生78人;护士506人,护师135人,主管护师143人,副主任护师33人,主任护师2人。全院护理单元35个。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常规检查并反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FMEA对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找出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1.2.1.1组建

FMEA项目团队在院质控中心指导下护理部成立FMEA项目团队,包括护理管理负责人、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等共17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5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接受过FMEA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1.2.1.2实施方法

2012年6~12月,提出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降低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为主题的风险管理活动,采用FMEA方法,以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为工具,针对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分为安全护理问题、日常生活护理问题二大模块,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可能使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原因,最终确定潜在的6个失效模式、27项风险因素。

1.2.1.3资料收集

由院质控中心分别于2012年6月和12月组织FMEA项目组17名成员,采用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此调查表由所有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组成。评分以失效模式严重度(S)、不易探测度(D)、失效模式出现频度(O)3个维度来评价,均采用1~10分10个等级计分,其中严重度1~10分分别表示无、很轻微、轻微、较轻微、一般、一般严重、较严重、严重、很严重、极严重;不易探测度1~10分分别表示几乎可以确定、非常高、多、中等偏高、中等、低、非常低、可能性极少、几乎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出现频度1表示极低、不太可能发生,2~3分表示低、相对很少发生,4~6分表示中等、偶尔发生,7~8分表示高、有重复发生的可能性,9~10分表示很高、发生几乎是肯定的;S、D、O得出分数后,计算危机值RPN,即S、D、O三项得分的乘积,范围为1~1000分,分数越高说明严重程度越高[5],应优先解决该失效模式。按照FMEA模式,RPN值>125,说明该模式有必要采用改进措施,并根据计算出来的RPN值的由高到低排序,决定解决存在问题的轻重缓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

1.2.1.4改进措施

基于FMEA的干预方法,对存在和潜在风险原因进行重点改进。①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及自理缺陷评估表,了解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班班交接,使每班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跌倒是住院患者常发生的意外事件之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故须注重每个环节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全员合作达到预防患者跌倒的目的。此外,病区走廊及卫生间设置“小心防滑”警示牌以示警告,改进病房的设施及环境,所有易跌倒部位均设置扶手及防滑垫,护士根据环境变化随时提醒患者注意安全。②FMEA项目团队成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全面掌握患者的疾病、用药、心理及潜在危险因素相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培训,使每名成员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参与FMEA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FMEA小组以护理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制定精细化的服务流程。如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起床、洗漱、更衣,协助大小便、洗手、进餐、服药、晨间护理及安全检查等;查房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输液治疗及各种护理,协助洗手、进餐、服药午间休息等。下午协助患者洗头、剪指甲、更换衣服,做好会阴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协助洗漱、服药、入睡等。根据患者需要,全面落实基础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1.2.2评价方法

比较实施前(2012年1~5月)、实施后(2012年6~12月)全院35个病区的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以本院护理部质量控制标准每个月对各病区进行检查,均分<95.0分为不合格)。

1.2.3统计

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础护理

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分析RPN从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潜在风险原因依次为:洗头等生活护理未按流程执行、护理交接班不认真、对危急状态无认识、有跌倒史、护士观察不到位,见表1。

2.2实施FMEA

前后病区基础护理质量不合格率的比较实施前不合格病区8个,不合格率为22.9%,实施后为2个,不合格率为5.7%,两者比较,χ2=5.18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8

风险管理就是要以一个程序实现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1]。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所有诊疗用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的场所,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2-3]。且消毒供应室有大量高温高压仪器设备,这使得其风险性较高,加强风险管理十分必要。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消毒供应室的主要设备有:脉动针孔压力灭菌器、半自动清洗机、烘干机、水处理机等。共有3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1名消毒员和2名护理人员。

1.2管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管理模式,即按照现有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消毒供应室工作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模式,具体为:1)风险评估。①人员评估。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不高,知识体系不健全,且法律意识、自我职业防护意识不强,不了解工作中的潜在安全风险,不戴橡胶手套就进行相关物品的回收、清洗等,容易造成刺伤、感染等;配置消毒液时不遵循规定,盲目追求高浓度,增加消毒液的危险系数。②设备评估。消毒灭菌设备的使用有时未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不重视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没有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保养等。③记录评估。部分工作人员不重视记录工作,在消毒灭菌工作前未做好记录的准备,从而导致漏记、记录不实等现象,例如:操作人姓名、设备型号、起止时间、灭菌温度等记录的不完整或错误。2)风险防控对策。①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教育,结合本院典型的病例进行教育,将集体授课、个别辅导、专题讲座、案例讲解等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让其对职业风险有深刻认识,掌握相关职业安全防护措施[5]。同时在消毒供应室工作区域、更衣室等地方张贴温馨提示,营造良好的氛围,如:“请将血迹冲洗干净”、“请做好标准预防”、“请问你的洗手规范吗”。②加强各项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卫生监测、生物监测、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记录监测结果,将结果上报护理部和院感科,对于不合格的情况立即找出原因,并迅速采取对策,确保不合格的物品不得出消毒供应室。在监测中发现各项设备使用、运行、保养等是否存在问题,如:针对不规范操作的问题,制定严格的设备操作管理规范,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相互监督机制促使工作人员规范使用设备,同时加强对设备的维修和检测,保证设备的高效、正常运转。③加强记录质量的监控。每周检查一次相关记录是否规范、准确、完整,如:灭菌过程中的灭菌日期、设备编号、灭菌批次、灭菌物品、压力等运行参数、灭菌时间、灭菌质量等是否准确、详尽。记录必须客观地指出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应科室,严禁出现不合规定的涂改、签字不清晰等情况。同时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掌握各科室对灭菌材料用品的需求、配置和处理的特点等,从而有效地保证临床需求,充分发挥消毒灭菌物品的效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消毒供应质量。自制问卷进行消毒供应质量的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质量越高。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其中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消毒灭菌物品的批次数为3850次,出现39次漏放化学指示卡,52次锐器刺伤,28次记录缺失,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09%;观察组的消毒灭菌物品批次数未3920次,出现17次漏放化学指示卡,22次锐器刺伤,7次记录缺失,发生率为1.17%,组间经χ2检验,P<0.05。对照组的消毒供应质量评分为(87.4±5.2)分,观察组为(95.2±3.5)分,组间对比,P<0.05。

3讨论

在消毒供应室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仪器设备的操作,加强自身防护等,有效保证工作质量,保证各个科室对物品需求的满足,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6-7]。在我院消毒供应室的风险管理模式中,结合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特点,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各项培训教育,并让护理人员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增强其责任感,也提高对风险的防范和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针对我院消毒供应室中存在的设备管理、记录错误等问题,从绩效考核机制、相互监督机制、工作流程等角度出发,加强对设备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的管理,加强对设备使用的监测,加强对相关记录的检查,不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认知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寻找原因,采取解决对策,持续性进行质量改进,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结果显示: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后,我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可见风险管理应用到消毒供应室是可行的,各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应用时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潜在的风险问题,并在工作中持续性发现风险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立华.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评估及防范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06):153-154.

篇9

【摘 要】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护理操作、应急处理以及抢救治疗等环节的护理工作,提高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本文分析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由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特殊性,其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较高,通常而言,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处理、控制和评价等方面,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护理人员提高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根据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状况设定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直接性及有效性,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工作质量。

1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医护人员存在的问题

当前部分医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部分工作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从而导致护理人员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出现的紧急状况缺乏有效地应对策略,从而影响了患儿病情的控制。再者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设备较多,部分护理人员对于医疗设备的操作不熟练,护理工作不能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执行。最后是护士人员的工作观念存在问题,对于护理风险管理没有保持警惕性,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不够全面,从而不能全面了解儿科患者的病情变化状况,甚至出现了医疗纠纷事件,影响了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最后是医护人员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对于潜在的护理风险不能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造成护理工作缺乏针对性。

1.2仪器设施设备因素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医疗设备的复杂性和精确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其设备都是精密的高科技设备,但是部分医疗机构的仪器设备更新不及时,或者医疗护理人员对于新设备的接受能力不强,其医疗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旧设备操作上,不能对幼儿的病情进行全面的监控,从而,造成监控数据出现一定的偏差,影响了下一步的治疗工作。

1.3儿科患者感染因素

重症监护室的护理环境要求比较严格,但是各种设备和仪器的混合使用,增加了幼儿感染的可能性,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要从控制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感染入手,提高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能力,例如ICU病房中的导尿管、留置针或者患者的痰都有可能是传染源。如果护理人员的消毒工作不到位或者护理操作不当,都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患者的额外的治疗费用,因此重症监护室中的感染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1.4护理人员配置因素

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各个部门的护理人员比例不协调,由于重症监护室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所以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护理人员,但是,通过调查显示,各大医院的ICU病房中的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不足,而中下小医院的护理人员配置更不容乐观。护理人员的配置不合理,会造成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再加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很容易发生护理事故,使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

2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护理人员配置医院要合理的进行护理人员的分配,通过科学的安排,明确各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时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分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医院要注重护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于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要提高其护理抢救的能力,发挥有经验的护理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其独自护理的能力。另外要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其工作压力。

2.2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

良好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因此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于儿童特殊病患的护理工作,针对儿童病情状况设置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减少护理工作中护理事故的发生,为儿童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同时也可以精心设置病房,为儿童提供愉快轻松的护理环境。

2.3建立风险意识的护理观念

PICU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要提高风险意识,在护理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的心态,严格遵守重症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再者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要充分掌握患者信息,增强说话的艺术性,让患者保持愉悦、放松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最后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处理应急事情的能力,由于在PIU特殊环境,并且病情危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临床经验,及时做出抢救措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此外要提高对PICU内各种新型的医疗设备操作能力,严密监控病人的病情变化状况。

3总结

总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同时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规范了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流程,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按照规章秩序进行,医护人员通过和患儿以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对于患儿的病情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有助于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设定相应的护理流程,有效规避了不良护理风险的危害性,提高了对于患者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李兰凤,张瑜联,张会芬,张娜.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5).

篇10

根据医疗质量安全整顿工作整改要求,我科对医疗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下一步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核心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会诊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档次过高,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象记流水帐,过于形式化。

2、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3、病历均为打印,复制粘贴后未及时查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依然存在,字迹潦草,有涂改现象。

(四)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时有生冷硬现象,医疗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医患沟通技巧不够,对医疗风险估计不足,造成医患沟通不够到位。

(五)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急救技能尚需要进一步演练。

(六)科室管理不够,问题发现后不能经常性督促整改和落实,造成问题长期存在。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进一步加大科室管理及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三级医师查房和病历书写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一周一通报,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同时对专业知识按照年初学习计划逐步学习到位,在科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培训的实效。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病历的规范书写,及时将住院病历归档管理。

4、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科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禁止滥用抗生素情况出现。

(三)进一步加强科内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群教活动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根在群众,服务在一线,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四)继续加强医患沟通技巧训练,针对病人入院时,医学干预时,病人呼叫时,手术时,特殊检查时,病情变化时等情况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以增进医患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保证落实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二

根据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意见、措施和具体整改责任落实汇报如下:

一、我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回顾:

(一)我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制定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方案与考核标准,健全完善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职责。医疗质量管理按照管理方案和考核标准的要求,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检查结果以质量分的形式与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我们通过安全大会的形式,对全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有关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举办了医疗质量安全等培训。安全检查检查结束后,院质量控制科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纠纷隐患,找出核心问题和整改措施,然后召开科长、护士长、业务骨干会议进行质量讲评,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按照年初三基培训考核计划,各科室每季度必须考核一次,医务科、护理部每半年必须举办一次全院性的三基考核,参考率、合格率务必达95%以上。

(三)健全了防范医疗事故纠纷、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预案,建立了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护理管理方面

(1)护理管理组织

能够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组织护士长及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了《护士条例》,确保做到知法、守法、依法执业。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每年制定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包括三基学习、业务讲座、护理查房等。按计划认真执行完成。

(3)临床护理管理

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确保将患者知情同意落到实处。对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设计了规范的计划。各科室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健康教育内容。

(五)、医院感染管理

(1)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小组。业务院长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

(2)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得到了落实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和任务要求,每年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每年召开医院感染管理会议,总结近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布置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3)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意识

(4)认真开展了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监测工作,降低了医院感染率,从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现象。加强了一次性使用用品的管理。各科室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由设备科统一购进、储存和发放,三证齐全。各科室按需领取,做到先领先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使用用品用后,由专人集中回收,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档次过高,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象记流水帐。

2、存在知情同意书漏签字、自费用药未签知情同意书。

三、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很难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的培训。我院花大力气进行了制度建设,汇编了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要认真组织学习《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医院常用法律法规选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手册》,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人员职责,2013年3月份组织一次全员医技、法规、制度、职责等有关知识的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加强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医务科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是很好的措施,但是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能流于形式。科室负责人要重视三基训练,要经常对医务人员讲三基学习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以制定奖惩办法,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要进一步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上下大功夫,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将工作做细,不能应付。要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的职责,配合院感办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院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要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门诊工作站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1、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让医务人员明确:医家首在立品,医德是医务人员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自律操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医务人员。每位医师都要熟记《医师严格自律与诚信服务公约的内容》,要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