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09: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常用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我认为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物理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如电热器发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物理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探索、验证规律的教学方法
1、探索实验法
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验证实验法
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
适当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物理,学习物理。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四、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五、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物理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物理规律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物理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六、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物理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二、有效的教学提问
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识的纽带。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提问是调动学生智力的行为,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激情。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纽带,可以让学生表达课堂上学习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也是老师数学教学中维持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总而言之,老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不提问而过于偏重讲授式的教学,忽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潜力,巧妙的提问在增进学生与教师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老师和谐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 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 最后、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中得到知识,提高学习兴 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 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也势必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和研 究型人才。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他的行为决定课堂成效。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不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单一见解,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用“错”或者“对”对学生给予“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引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独特的思想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独特的思想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也势必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和研究型人才。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提高教学质量,才有最可靠的基础条件。只有当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并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要求
1.导入要有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重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挑选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进行导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并且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图片等方式。
2.导入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导入也是一样。导入要富有趣味,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单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导入环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在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时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3.导入要具备简洁性
导入所需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但往往因为这种“精心”而导致时间过长,内容复杂,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同时也会使得这节课重、难点不明,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应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4.导入材料要新颖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接触新事物的渠道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能够想学生所想。材料越新颖,越是学生关心的事,越贴近其生活,他们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越好。总之,课堂导入要做到精、巧、准。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法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2. 直观有趣――多媒体视听导入法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3.与时俱进――实事导入法
现行的教材在课改的基础上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点。例如:在讲到牛津版8A第六单元时,该单元主题为Natural disaster,可以结合我国“5.12地震”,帮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契合的。
4.亲身参与――表演导入法
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特定环境中进行表演,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训练。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fashion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来表演台步,展示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服装。这样,通过角色扮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增强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从而帮助教师把学生恰当地引入到课本中来。
5.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导入法
利用提问进行导入也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有兴趣,那么课堂导入的问题相当重要。但要注意的是,提问要选准切入点,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所选的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推敲。
归纳总结是我们所熟悉的办法,即对所讲知识进行完善的概括。例如,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应用题”时,可将方法归纳总结为: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六答。之后再用一个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归纳这个解题步骤,学生就会对方程的应用问题有了全面的熟悉、系统、了解。
例如:货轮从A港口到B港口,去时速度为每小时50km,比计划早到1小时;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35km,比计划晚到1小时,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此题为行程类的问题,首先考虑计划时间与去的时间、回来的时间比较,其次再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
解:设计划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50×(x-1)=35×(x+1)接下来,就是解方程。
简洁明了地分析题意,总结归纳,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在遇到实际行程类的问题时能自信应对。
二、背诵口诀式
朗朗上口的口诀是人人都喜欢的记忆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的幼年时期,就通过口诀对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理解。在数学课堂小结时口诀也可以很好地被运用。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运算方法归纳为: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再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一次函数性质、勾股定理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口诀的形式归纳出来便于记忆。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应用口诀帮助理解和记忆好像是“小儿科”。其实不然,口诀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新知识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兴趣激发式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对于那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毫无意义而且让人感觉疲惫。对此,教师要利用最后的小结,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线段、射线、直线”的课堂小结时,让三个学生分别代表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让他们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和别人的相同点,以及具体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作用。这种新鲜的扮演方式对于刚接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角色扮演和交流,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日后的解题热情,以便有信心来应对深层次的难题。
四、比较异同式
比较异同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数学中,有些已学概念和新学知识点看上去大同小异,很容易被学生混淆。对于新概念的特征与已学概念的相似处,教师要进行特殊强调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此,教师要突出强调菱形的性质和概念,同时复习矩形的性质,再讲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通过针对性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习题中有明确的应用。例如:在教学计算(1)a3+a3;(2)a3?a3时,容易把运算性质混淆。因此,教师要进行思路引领:第(1)题是单项式的加法,合并同类项就可以了。第(2)题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就可以计算出结果。在总结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比较习题的不同点、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即同类项可以合并,只有系数的变化,底数和指数都不变;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针对初中生的艺术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中学的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较往年都有较大的提升。例如很多学校都建设了专门用于音乐教学的教室,有的学校为音乐教师配备了多媒体教具。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聆听世界各地的优美音乐,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但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改善,并没有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教师教学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音乐在不断发展和更新,而教材的更新速度非常缓慢,音乐课堂教学大多是学生机械式的重复训练;而有的地区使用的小学音乐教材和初中音乐教材不是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在衔接性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学生很难形成统一的知识架构,音乐技能难以得到提升。并且很多家长都认为音乐是副科,学生应该将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更加重要的科目上,家长和学生的不重视导致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下降。
(二)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教会学生唱歌后让学生自己重复演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很低,对于作品内容和内涵不理解,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二,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仅仅教授唱歌方法显然太过简单,在教学中没有采取更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有效性显然无法得到保证。
二、带动唱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反思
(一)《青春舞曲》的教学设计
教师:(导入新课,在大屏幕上展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形成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我们通过几张图片了解一下新疆这个民族。
(教师利用大屏幕为同学展示新疆的特产和景色等,让学生感受新疆的风土民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新疆人能歌善舞,他们在过节或者丰收的时候喜欢用歌舞来表现自己的喜悦心情,(教师出示新疆舞的图片)新疆还有很多独特的民族乐器。(出示民族乐器图片)
(学生们欣赏教师出示的图片,为后面学习唱歌做铺垫)
教师:新疆的音乐和舞蹈这么优美,那么同学们随我一起去新疆,去感受和學习一下新疆的歌曲吧。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青春舞曲》,学生们随着歌曲的旋律哼唱,然后教师找一名同学朗诵歌词)
教师:同学们,学习了这首歌,你们能感受到歌词蕴含的道理吗?
学生:从这首歌里我学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虚度光阴。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
(教师带领学生用欢快的语调唱完整首歌曲,并继续让学生欣赏几首著名的新疆民歌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我们要热爱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艺术,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新疆民歌。
(二)带动唱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小学合唱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简单的深入到难的;老师先进行演示学生再练习;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提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刚好“以学定教”这种教育方式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改善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合唱课堂教学开展以来,总是达不到其他课堂那么生动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课堂上教学模式不好,致使学生的兴致不高。总体来看有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原因。
1 学生方面
① 学生的水平不一致
事实上,合唱要求了学生较高的音乐基本技能,而且对参与合唱的整体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在平常教学之中,各个学生唱歌水平、音乐基础以及合唱能力等都有差异,致使学生水平不一致,就会影响到合唱的整体效果。比如,通过平常教学就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对二声部的歌曲比较熟悉,但是有一些学生不会,在合唱时将二声部唱成单声部歌曲。
② 认识比较欠缺。
学生对于整体合唱的观念比较淡薄,缺乏合唱成功的经验,所以普遍的兴致都不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好不容易把两个声部的旋律教会且一个一个检查都会,但是只要一合起来,出来的声音效果却是很糟糕的,缺乏相互协作与聆听。
2 老师方面
其实在教与学中教师所占据地位不可忽视,尤其是小学教师。从很多实际现状中可以看出来,许多小学音乐教师自己就怕麻烦,自己对学生就缺乏相应信心。比如在小学的音乐教材中,二声部的歌曲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学起来难度极大,一些教师自认为学生学不懂,教学之中几乎省掉第二声部教学,导致学生基础训练不完整。
二、“以学定教”教学方法在小学合唱课堂中的应用
在小学合唱课堂上的以学定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是以学定标,就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来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第二个是以学定路,就是按照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思路来决定老师在教学中的的教学思路。第三个是以学定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自主的学习合唱的技巧和方法。
1以学定标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是需要一个明确教学目标的,师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的。对二声部歌曲教学一直在个难点,教师就应该定下目标,仔细分析班上每个学生实况,一个一个的教授第二声部歌曲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掌握的要求。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因为教材毕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不一定教材能够适合所有的学生。如果一味的按照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也许对于有基础的同学来说比较容易,而基础差点的同学就觉得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了。比如在教学中安排二人重唱,教师就要选择基础相差不大学生组合,不能够将相差太大学生组合起来,极易造成差生产生自卑心理。
②根据眼下比较受欢迎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教材不可能随时都进行更新,往往一使用就是好几年,里面的内容都比较过时了 ,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平常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喜欢哪类歌手的音乐,将他们进行分类,找一些时下流行歌曲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小学生只要喜欢某个人就会认真去唱这个人的歌曲。教学中还可以多组织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合唱,没有参与合唱学生做裁判,鼓励他们从合唱中找寻不足之处。
2 以学定路
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遵循一个学路优先的原则,但是往往教师在备课时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好教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以教定学了。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的学路,并且精心的去探究一下学生的学路,只要能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一个主体地位,那么做到学路优先就很容易了。
3 以学定法
在小学合唱课堂的教学中,比较多的都是从教师的方面考虑,然而为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情况比较少,这个也是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的问题。以学定法的提出正是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的有利方法,切实的做到以学定法作为教学的优先选择。因为小学合唱课堂应该多注重学法的一个渗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注意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只有教会学法才能使教学成为智力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合唱课堂中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都是一个不同的独立体,每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这个是教师无法去预料的。这就只能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做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强对经验的总结。
1.调查内容
由于教学动力既来自于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因素,也来自双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本问卷将从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的主体性因素和主体适应因素两部分展开调查分析(见图1)。主体性因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因素和教师的教学动力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后者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动力策略。主体适应因素是指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相互适应与相互关联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化教学矛盾为教学动力,以激励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和发展。主体适应因素大致可分为“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教学内容—认知水平、教学方法—认知方式、教导行为—学习行为、教学评价—学习期待”五个维度。问卷共计28题,其中主体性因素部分共8题,主体适应因素部分共20题。为保证问卷本身设计的科学性,笔者对问卷进行了小范围预测,同时对问卷主体部分进行了探索性因素的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又对问卷设计进行了二次修订,以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与信度。
2.调查对象与范围
为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城乡结合方法,选取湖北省与河南省各两所省城中学(Pm)和两所县城中学(Cm)(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抽取8所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收回1 178份,有效问卷共计1 130份。
3.调查方法
首先,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主体性因素的总体情况(O-S)、省城中学情况(Pm-S)和县城中学情况(Cm-S)展开调查与分析;然后,对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主体适应因素的总体情况(O-S)、省城中学情况(Pm-S)和县城中学情况(Cm-S)展开调查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主体性因素调查分析
(1)地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地理学习兴趣则是产生地理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表1),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尽人意。当问到“你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时,回答“非常有意思,盼望上地理课”仅占22.48%,“比较喜欢,感觉有点意思”占43.89%,“感觉一般或没感觉”占24.42%,“不喜欢,感觉烦”占9.20%,反映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不高。比较而言,省城中学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更低一些。
■
(2)激趣因素。在问到“你认为下面哪个因素能够增加你的地理学习兴趣”时,两类学校均表现出对“测验考试”方式的反感,占6.90%,县城中学尤其严重,仅2.76%(表2)。县城中学学生更倾向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激趣作用,达 45.17%,反映了县城中学学生渴望教师通过教学技能的提高而非仅凭外在考试奖惩来激发其学习动力的迫切要求。
■
(3)地理教师教学态度。在问及“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时(表3),两类学校学生对本校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认真负责,精神饱满,教学亲和力强”达78.76%,县城中学更高,达83.45%,省城中学为73.82%。在问及“地理老师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时,认为“非常充分”和“较充分”的比例达90.44%,县城中学更高,达94.48%,省城中学为86.18%。总体来看,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表现良好,主观教学动机均很强。
2.主体适应因素调查分析
(1)样本总体情况分析。由表4可知,地理课堂教学主体适应的总体状况呈现正态分布,即中间水平的“能够适应”所占比例最大,为60.85%;而“非常适应”和“不适应”的均只占一小部分,分别为28.00%和7.93%;三者中,“不适应”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知,地理课堂教学主体适应状况总体较好。省城中学(P-M)与县城中学(C-M)的主体适应状况也均呈正态分布,比较而言,县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应状况比省城中学要好一些。
将各维度“非常适应”与“能够适应”状况的百分比综合,再参考各维度的“不适应”状况,可以看出地理课堂教学五个维度的总体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较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居中,“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省城中学五个维度的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较好,“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居中,“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县城中学五个维度的适应状况:“教学方法—认知方式”维度最好,“教学目标—学习需要”维度较好,“教学评价—学习期待”维度居中,“教导行为—学习行为”维度较差,“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维度最差。
(2)各维度适应情况具体分析。
*教学方法—认知方式适应状况最好(表5)
教学方法与认知方式的适应状况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投入率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总体来说最好,相关调查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通过“地理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你更希望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两个子问题的调查可知,“教师常用”方法与手段与“学生希望”方法与手段的比例较为平衡。不过,“教学方法”条目中,讲解法和多媒体演示为主的教与学适应性较差,讲解法在“教师常用”方法中比例偏高,占49.03%,而在“学生希望”方法中,仅占31.33%;多媒体演示为主的方法在“教师常用”方法中比例偏低,仅11.50%,而在“学生希望”方法中比例却最高,达34.34%。“教学手段”条目中,黑板板书在“教师常用”手段中比例最高,达73.10%,而“学生希望运用”手段只占到11.50%;多媒体教学在“教师常用”教学手段中比例最低,仅6.37%,而在“学生希望运用”手段中,比例达到23.89%。另外,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希望运用”手段中比例最高,达到53.63%。
相比而言,省城中学地理教师非常注重“黑板板书”(79.80%),却相对忽视现代多媒体运用(3.03%),县城中学则仍局限于单一的口头讲解法(59.31%),既不经常使用“黑板板书”(7.24%),也很少使用“多媒体演示”(1.38%)。作为地理学科,缺失这两项基本手段的辅助作用,就不可能保障课堂教学的直观生动性,也必然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听讲、讨论和练习法”应该是能够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很好结合起来的方法,但省城中学的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惟一的解释就是方法虽好,但可能由于操作能力的问题,致使其并未发挥应有的教学效能,也就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教导行为——学习行为适应状况较好(表6)
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的适应状况涉及师生主体地位的平衡、教学互动的类型等问题,是制约课堂教学动力的关键问题。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较好,“师生沟通方式”的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但在“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和“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两个选项上,“教师常用”与“学生希望”仍存在较大的不适应。“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选项,“教师常用”达到29.03%,“学生希望”却仅占12.04%;“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选项,“教师常用”占32.92%,而“学生希望”却高达51.68%。这反映出一部分地理教师仍受传统师生观的羁绊,尚未将平等互动师生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而学生则渴望教师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能够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交流互动,教学相长。
相比而言,省城中学在“师生沟通方式”问题方面的矛盾较小,县城中学矛盾则较大,在“学生希望”方式中,县城中学选择“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达67.93%,选择“站在讲台上,使用语言沟通”仅10.00%,这再次印证了由于县城中学地理教师单纯采用口述讲解法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尖锐矛盾。
*教学目标—学习需要适应状况一般(表7)
教学目标与学习需要的适应状况涉及学生地理学习的接受性问题。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总体适应状况一般,县城中学适应状况似乎要好一些。但在问及“地理老师是否了解你的地理学习兴趣和需要”时,“不了解”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占到17.17%。在问到“地理教师对你们的地理学习需要和知识基础都做了哪些调查或了解”时,县城中学主要集中于“考试了解”,高达53.45%,而省城中学的了解方式则相对多样化。综合分析可知,县城中学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学生为应试而学和教师为应试而教的“畸形适应”。
*教学评价—学习期待适应状况较差(表8)
教学评价与学习期待的适应状况是学生地理学习意愿和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表4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较差,相关细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结果。教师经常布置与考试有关的知识重难点和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能力的问题,分别占到40.35%和40.18%,而联系生活实际的地理问题偏少,仅占15.22%,这反映出仍有相当数量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还是应试主义取向和唯科学主义取向。从“学生希望”布置的作业类型上看,三个选项的比例相对均衡,反映出学生希望作业类型能够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合理意愿,能够兼顾升学考试、生活需要和地理基本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期待之间适应性较差的现状,显示教学评价依然是制约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瓶颈。
* 教学内容—认知水平适应状况最差(表9)
教学内容与认知水平的适应状况涉及地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由表9已知,本维度的适应状况在五个维度中是最差的。通过“地理老师上课所讲内容难度”细化条目分析可知,选择“难度适中,能够激发思考”的比例,省城中学与县城中学均不高,分别为65.86%和40%。相比而言,省城中学选择“讲解肤浅,过于容易”的比例较大,达 41.09%;而县城中学选择“过难,理解困难”的比例较大,达28.62%。这充分说明不同学生群体的地理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也意味着地理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差异性教学。
■
三、结论
首先,当前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界定
学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和谐共生,避免新课课堂教学表面虚假的繁荣,我校在吸收各地新课程课堂教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集合骨干们的共同智慧,逐渐梳理出“四维五环六点”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校提出的“五环”即①引导点拨,②合作探究,③展示交流,④方法小结,⑤拓展迁移。我对第一点引导点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立项做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并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提高课堂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课堂课堂导入特点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独有的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知识育人的素质的特点。研究课堂课堂导入特点和方法,可以使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主导与主体的互动,最大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课堂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针对小学课堂教材中以单元为板块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导入方法。以唤醒、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的兴趣,引发课堂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新的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些成功的范例和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为其他课程的课堂导入提供一些新思路。
2研究内容。根据我校地处林区学生生源相对素养低的特点,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增强课堂课堂的活力和艺术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具体内容如下:
①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收集课堂导入的成功范例,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结合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归纳出小学课堂课堂导入的特点。
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有特色的课堂导入。小学课堂课堂教学从课型上看,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性学习课,作文课等;从教材要求来看,有精读课和略读课。我们计划有意识的针对不同课型和要求,探索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
③把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尝试把课堂课堂导入方法建成模式,同时探索课堂课堂导入方法的评价角度。
3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导课的艺术
(一)导课艺术的特点
1.导课的针对性。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首先,导课设计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导课形式,斟酌导课的用语。其次,导课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在小学多采用联想类比、启发谈话等。
2.导课艺术的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学启发的基本要求。导课正是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3.导课艺术的新颖性。导课新颖多样才能吸引学生。教师通过新颖的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一般来讲,导课用的材料与课文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吸引人。这里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新异刺激,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课的新颖性能出奇制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课艺术的功能
1.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维系到教学内容上来。
2.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各种导课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动力,也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3.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创意,新颖的导课方式,会使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探索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导课的方法
1.直接导课。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故事导课。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由于故事,寓言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所以故事Э问茄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形式。这种导课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12-03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存在“脱节”现象,教学一线人员――广大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事、是大学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而教学研究者――教研员则认为:“自己是搞‘教研’的,‘上课’是一线教师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各自“闭门造车”,久而久之,教研员的研究成果远离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拒斥教研员的教研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对广大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新的制度层面的评价与导向,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脱节”的现象有了改变,开展教学研究已不再是教研员的“专利”。但是,一线教师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怎么研究、研究什么等,多数教师并不明确。课堂是广大教师经常出入的地方,是他们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探讨教师怎样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
课堂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人们对课堂的理解有三种观点:一是指课堂教学的场所,即教室,课堂在这里仅是一种教学环境或条件;二是指课堂教学,即在学校教室里发生的各种教学活动;三是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这里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把课堂作为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发生的主要“场域”、把课堂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自然实验室。本文所阐述的“课堂”就是上述第三种观点所指的课堂。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就是指教师深入该课堂之中,把课程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一体,研究课程的实施与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特点、课程教学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课程教学人文性的解释及发展、教学评价、教学现象及规律的揭示等。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不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还是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即课堂教学论者所倡导的“课堂研究”。课堂研究把课堂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研究者深入师生的课堂生活之中,开展有关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等的研究,它属于“行动研究”,但并不是一种行动的机械重复。课堂研究“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美国著名课堂研究专家古德(Thomas L.Good)和布罗菲(Jere E.Brophy)提出课堂研究有四个主要目的:第一是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是使教师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生活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第三是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是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以学校与课堂为基础进行行动研究,他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和新的“学习共同体的创造”,他发现“没有哪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二、怎样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
课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课堂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研究不是要研究课堂,而是在课堂中做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自己或他人的课堂、直击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研究规律或对现象本身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解释。目前,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观察。“观察”是各类教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特指教师或研究者在课堂这个特殊场所做观察。要求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施观察之前必须制定出详细的观察目标和计划,准备好做观察用的各种用具;实施观察时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重点,多看、多听、多问、多参与;观察记录必须详实地反应师生课堂生活的全貌,不带任何个人偏见。课堂观察的对象,一是自己的课堂或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二是他人的课堂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课堂观察的成果主要有教学录像、课堂实录、教学后记、教学案例、课堂志等。
2.互助合作。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首先要与学生合作。教师要善于在平等、信任的气氛中与学生对话,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并努力加以改善;其次,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领导合作,即得到同伴的支持与帮助。同伴之间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磨课、互相听课、评课、切磋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等,达到资源共享,得到共同提高;再次,要与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教研员等合作。教师自己在课堂中观察是有限的,甚至有时不知道该观察什么、对观察到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和处理等,看自己的教学录像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但在熟悉教学的专家指导下观察和观看,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互助合作的方式很多,但值得提出的是“课题研究”极有利于开展互助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统一的研究课题,大家围绕这一课题备课、备研、听课、评课、质疑、辩论、总结交流等,可极大地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的创造性也会得以发挥,专家的指导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案例分析。“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课堂教学研究中的案例特指“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研究,首先要获得案例。教学案例如何获得?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案例。即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在自己听课、评课等的过程中,收集、积累自己及他人有关教学的素材,再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形成自己编写的案例;二是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中,在报刊资料中搜集他人整理好的案例。获得案例后,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或在理论工作者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再一次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形成新的案例,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4.比较反思。“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反思是“教学主体以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比较可以克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明、发现。”“反思意味着觉悟、体悟、开化和灵感的产生,能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地、不断地反思,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表现进行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比较、反思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由“一般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教师在运用“比较反思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足,及时改进;二要随时将自己的教学和同伴的教学,特别是同伴中的专家、学者的教学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三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特别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为等进行诊断和分析;四要及时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与同伴进行总结和交流。
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开展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具体运用时可选其中之一,也可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正如古德、布罗菲所说:“观察和研究课堂并非只有一种正确方法,教师想运用何种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案,取决于其观察的目的何在。不同的观察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想用某种方法,不是在于其形式,而是在于其实质”。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1,(6).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
[4]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中年级小学阶段是学生实现有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乃至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呢?
一、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
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掌握下述三条主要的课堂教学规律:
(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活动的个体直接参与下进行的。两者是一个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遵循这条规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课堂教学最优化就在于教师能否紧紧地把握住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地发挥。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实践中始终朝着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目标努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取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会中掌握会学的本领。
(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重点应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重点应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之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通过学习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目前广大教师之所以极为反感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表演课”、“假课”课堂教学所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能遵循“动态发展”的这条规律造成的。为此,我们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必须要遵循这条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上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方面完成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转化工作;在情感方面完成由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的具体工作;在能力方面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工作。由于在最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了这条规律,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更为扎实、具体了。
(三)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活动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过程都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通过信息的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交流过程。
二、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1、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应该说是分层次的,有总目标、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小节目标、每堂课的目标等等。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多层次系统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在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统一的情况下,总目标是具体目标的动力,具体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这里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课堂教学目标”平时所讲的“教学目的、主攻方向、指导思想”都属于这个范畴。它是指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数学科总的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名数学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正确地围绕这一目的进行有效的教学,自觉地达到所确定的教学要求。关于教学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其一: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分为三级即知识水平(具体考虑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训练何技能);发展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哪些能力);教育水平(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因素的教育)。
其二:应达到的程度。具体分为四级即认识(指感性地了解);学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指对理性知识实质的理解);掌握(指在理解基础上要会应用)。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