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09: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育学重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教育学重点

篇1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内心空虚,成绩下降,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主要是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中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1.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篇2

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跑过来跟我说,王某某的头被打破了,我一看,他的额头上有一道口子,我吓了一大跳,以为他是跟同学发生矛盾时弄伤的,赶紧把他带到办公室,经过询问,才知道是他妈妈打的,原因是他昨天的家庭作业有很多不会做,他的妈妈就认为是他在学校没有好好听讲,所以狠狠地打了他。

他走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的错,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根本不能辅导孩子,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孩子有多委屈,有多难过,有多恨这些难题。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应该带给我的孩子们什么样的小学学习生活。

通过观察、与同事们交流,与家长交流,我渐渐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这里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很多学生将会走进社会。从事一些底层工作。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也许小学生活将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因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带给他们的小学生活,对他们,对一个人是何其的重要。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一颗善的种子。

因此,我想给他们一份快乐的童年学习生活。让学生回家能够自己独立、轻松地完成作业。

我认真地备每一堂课,在课前将学生的作业自己做一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与原因,将其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题,绝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力争让学生能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简单,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肯定,得到表扬,得到更多的欣赏与疼爱。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才会乐于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他们变得更聪明了,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每一次的解决问题,虽然,我都会在课堂中讲解,但是,我鼓励学习以画思路图的方式将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开始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来讲题,我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包容不同的意见,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得到认可,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渐渐很多孩子讲题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他们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阵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一个学期,两个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渐渐变得热情洋溢,他们要说,迫不及待地要站起来说,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变得简单了,使他们形成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因此他们会做、敢说。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当个人独立探索有困难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与同伴合作,交流。我想?@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是需要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的培养。在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小组合作的条件,培养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倾听同伴的发言的习惯,以及在合作中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往往会出现“方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虽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放手,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用表扬和赞美肯定学生的思考,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优化,对不在同一层次上的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与感悟。

篇3

2004年参加工作,多年从事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致力于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2009年始主持学校教研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几年的教学中,跟学生的交流日益频繁,逐步自我完善,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学生成绩进步是最好的体现,2010年秋季,所授科目取得了学校同级同科第一的理想成绩。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既赏心悦目,又卓见成效。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完整流畅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姿的教学技巧,渊博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完美融合。

以上,笔者自认有很多做不到,现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为例,只对三年级语文教学内容及重点要求,谈谈小看法。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过渡吧,这一阶段语文教学要注重以下三点:

教学以德育为先,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人的一生。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由“争吵”的原由,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让我们“更友爱,多宽容”,社会更加和谐;拿“撒谎”劝告学生要诚实,生活更美好。用“旧式表为什么会争吵”的疑问启发学生:不要用“旧框框”看待新事物,这样就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新事物的优点,创新的事物让社会发展得快呀!

语文教学怎么少得了诵读呢?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在读中学会表达,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享受生活,在读中感悟人生。诵读《钟表店里的争吵》,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理解生字词;流利叙述争吵事件;用真实情感表现“旧式表”的情绪,感受生活的形形,更懂得了人生的道理――不要拘泥于“旧框框”,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如何让学生读得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对读有需求,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钟表为什么争吵?它们的争吵对不对?这些问题就是读书的原动力。其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领读让学生辨正字音;自由阅读让学生融汇字词,粗通全文;齐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流畅性与美;分段读让学生得到自我表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背诵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最后,诵读是情感的表达,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当然,低年级语文教学,生字词教学才是根本,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要寄希望于学生的预习自学,字典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学习生字词的首要条件。变枯燥的字词教学为精彩的课堂,方法技巧千变万化,这是教育者经验和内涵的完美体现。笔者认为,各有各法,兼收并举。这里略举一二,不足为范。

拼音教学要多拼读,注重标准发音和正确书写。

生字认识要抓特点,如:“惯”之“田要出手”,“吊”之“口下毛巾”,“呆”之“口下顶木”,“谎”之“没一点正事”。

形近字比较好区分,如:“纽、扭”不同,“妙、秒”各一,“吊、呆”差异,“谎、慌”不一,“亚、业”有别等。

复杂字形要想象记,如:“衡”可谓“行见大鱼头”,“慌”寓“心在荒山不安宁”。

现学现写自己查,在教师板书时学生也书写,就能马上检查自己的笔误,如“谎”字书写时,可看看“”是否写成“充”。

篇4

第二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种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教学应用与研究。

第四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将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中小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电化教育。其名称可根据学校的规模称为电化教育室(中心)或电化教育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也可在教学管理部门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六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要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电化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

拟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并承担其中一部分教学任务。

收集、购置、编制、管理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

维护、管理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设施。

组织教师参加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并参与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七条中小学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员编制,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教职工总编制内确定,按学校规模和电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电教人员

第八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电教业务,有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电化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章电教专职人员与学科教师

第九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是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熟悉教学业务,掌握电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中小学校电教专职人员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第十条中小学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按国家规定评聘。在评审与聘任时,要充分考虑电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条电化教育专职人员要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电化教学。

中小学校应聘请优秀教师作为电化教育机构的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教师担任电教机构的工作或编制教材、资料应计算教学工作量。优秀的电教教材、电教研究成果,应与相应的科研、教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教师开展电化教学的实绩,应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

第十二条学科教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习并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电教教材教法;总结电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章经费与设备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开展电化教育要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对中小学电化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确定一定的经费比例开展电化教育。

第十四条电化教育的设备是开展电化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中小学校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统筹配备电化教育设备。要加强电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十五条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设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得挪作它用。

第五章电教教材与资料

第十六条开展电化教育的中小学校要加强电教教材(音像、多媒体)、资料建设,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配备电教教材、资料,做到与电教设备、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七条中上学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配备由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所列入的全国或地方通用的电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补充性电教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要做好学校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十八条中小学校电教教材、资料的编辑、出版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中小学校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第六章管理与领导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的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并检查、评估和督导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协调电教、教研、装备、师训部门保障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66-01

创新教育的原则仍然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实践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高自身创新教育理念,从点滴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是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传输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放弃以知识讲授为宗旨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都要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多媒体、广泛吸收信息,积极尝试,大胆突破,形成创新性教育教学原则。

1.1 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竞争合作班风,创设开拓进取创造性思维环境。首先,要增加学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其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而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力求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能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和谐氛围及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开拓想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内外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尊重并采纳他们正确的合理的见解和主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步让他们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1.2 教师要排除对创新认识的误解。每每提到创新教育,我们更多的老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随便商量、讨论,说得怪异出奇就是创新,结果课堂教学乱成一团,教学过程一盘散沙,老师缺乏正确诱导,学生迷惑不解又不知所措,这样就会由一个极端误入另一极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新思路都是创新,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教材,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兴趣盎然的共同探索中,紧密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通过这样的途径,就会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1.3 教师要激发启示学生发现问题,单独或者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圆满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老师和所有学生)或者单个(个别学生)的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他们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自身,又提高了动手动口相结合能力,这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创新。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众所周知,不管何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教师要利用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因材施教,因人质疑。针对一些学生乐于了解的有趣现象,让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们当然兴趣就会提高,求知欲自然会增强。

2.2 教师要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有所表现,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激发了,创造能力一发而不可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3 教师要运用数学中图形,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图形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的是依据数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穿插一些美术的知识,使几何图形知识与生活产生共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 教师在数学发展中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童年趣事、学习过程,研究某些定理、公理所产经历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讲一些学生爱听的趣人趣事、数学杰出人物在科技中的贡献,数学某些结论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发展的历史,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鼓励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势头

3.1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要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好!、"很棒!、 "太好了!"、"有进步!"等等表示教师的鼓励和赞许。

篇6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解答作准备。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用眼睛很快地扫一下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是学习中的一种错误定势,感觉到这个题目就是这样做,结果犯错了,而且有时甚至是一种低级错误。比如:在中低年级,出现一题中有两个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只解答其中一个问题的现象;在已经知道一个数和谁比谁多多少或少多少,学生往往见到多就用加,见到少就用减,结果错了。如果让他再去重新认真读一读题目,往往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容老师指导便能正确解答出来,可见此种错误甚是可惜。

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要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不仅是文字类的题目,还是计算题都一样,形式上可以指名学生读,或者集体读,或者自己轻声读、默读等等,如此坚持训练,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一种读题的习惯。

二、对比训练是强化审题的方法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的练习,比如同一类型的题目,但条件不同、或问题不同、或方法不同;有时不同类型的题目,但数字或符号相近,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根据不同的规律,我安排了这样一道对比性题目:河岸边有一条大道,全长 120米。在大道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①如果大道的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②如果大道的一端不栽,另一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③如果大道的两端都不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让学生在审题中突出“两端都要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要栽”这三种情况,从而理解并应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主客体错位的现象,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的“导”超前,即在学生还没有去主动探索知识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解难,引路,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其次,教师的“导”过多、过细,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小,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养成了学生依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的培养。

三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创设生活式的问题情境

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把原教材中关于生产的例题,大胆删去,让学生在学习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收集信息,把“步行街”、“美食街”2000年7月到12月的人流量变化、税收增减数等各种数据和两街管委会所做的各种统计图作为学习的载体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折线统计图有关知识很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探索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伊始,许多很实在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如“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呈现了什么信息?”“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学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态度积极主动,探究欲望强烈。

2.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教师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进行探索。可以促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师先出示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要求同学们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在用数方格、重叠割补、目测等方法中,只有数方格的方法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师又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土地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矛盾冲突出现了,怎么办呢?学生们带着这样一个欲解不能的问题兴致勃勃地进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环节。

篇7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篇8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同存的,电化教育技术在为现代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隐患,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教程内容的实际性;信息安全度有待提升;不良信息诱惑,影响学习成果等。因此,电化教育技术仍有待改善。

一、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对此件事兴趣的浓厚度。针对电化教育技术而言,生动形象的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等教学形式的充分设计,不仅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也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果。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广泛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知识为主要讲解要点,很少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识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建构。通过电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在利用该媒介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信息的虚假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与困惑,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3.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语文学习而言,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锻炼是教学的关键点,而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叠加。语文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并加强文字理解能力,以致于在日后的学科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电化教育技术作为新兴时代的产物,通过视频录制,图文浏览,动画观赏,课件展览,以及音乐的欣赏等形式,在一改以往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

1.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浏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板书授课,学生笔记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在此种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很难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然而,利用电化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形式,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所搜集信息的整理完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课程的安排:形式一,通过对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这一传统节日的视频观赏,帮助学生了解傣族文化,如傣族人民选择庆祝泼水节是希望纯净的清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因此,清水作为神圣的产物,受到该民族人民的普遍珍惜与爱护;形式二,通过对该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的欣赏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音乐能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式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模式,帮助学生通过情景模式的合作创设,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加深对云南地区傣族文化的了解。2.通过师生课件制作,相互合作形式,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从古至今,任何仁人志士的文化素养都是在自我学习与对知识的推敲琢磨中逐步形成的,学习不可一蹴而就,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书本就可获得,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浓厚的知识学习兴趣,以致于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不厌其烦的进行积累;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其知识完善度;最后,要善于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通过课件制作讲解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并通过课堂上的展示讲解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度。学生在备课时,可以参考一下几个要点:(1)云海的最佳观赏时间和地点:是每年十月份到次年五月份,在锦绣谷和龙首崖都可以浏览到相关景色;(2)“不识庐山真面目”诗句的由来,作者是出于怎样的心境:由于云雾的诡异奇特,天气忽晴忽雨,珠峰的忽隐忽现等,还是作者本身心情的跌宕,与外界关系不大;(3)在游览庐山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学生参考这些要点进行信息的搜寻,不仅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

【结语】

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安排,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师生课件的制作改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讲解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情景合作模式的进行,并利用电化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技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培利.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篇9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

经典教育就是在儿童记忆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儿童接触中国国学经典,例如三字经、儒家的四书五经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等等。通过接触中国的经典文化,提高儿童智力和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为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经典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存留下来的人类的宝贵财富,本身就代表人类思维的高度。其中凝结了先贤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迪人的心灵。让人更正确的认识自身与世界。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经典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经典,它也是我们民族特性的体现。经典原著语言深刻简练,思想厚重磅礴,璀璨而深刻。在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学习经典,熟记于心,在他们今后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养分会从心灵里慢慢浸润出来,让人的智慧和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是提高儿童素质的必由之路,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更具自信。语文教育不应止于识字,更应该育人识人。从小学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小时候懂得如何做事,长大后懂得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犹如一张洁白的宣纸,等待教师们去挥洒。如果这时候把人类最精华的文明传授给他们。将对他们的一生言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用经典文化强壮其生命的骨架,让中华智慧成为其生长的养分。

二、经典教育的培养方向

经典教育应从经典文化中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接受的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德、智、美全面发展。我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涌现无数品德高尚的人,如繁星般点缀天空。如屈原写离骚,并不惜以死明志;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悔;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论自强。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终成明君。这些都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很好的启迪。并且,在阅读经典时,咀嚼品味先贤的思想,等于是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感悟作者的思想,站在高度看世界,一目了然。经常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能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踏上更高的人生道路。而用经典中的名言警示自己,以书为镜,审视自己,更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总之,经典就是让儿童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儿童心智发育不全,对这个世界也是懵懵懂懂的。而经常阅读经典,阅读美文,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经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的元素去启发学生的美丽心灵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吸取世界真情温暖的阳光,健康茁壮成长。

三、经典教育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之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重新认识。但是传统语文教育只是识字和语言学习的过程,经典教育目前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例举集中经典教育教学的措施。

1)经典书籍背诵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背诵书籍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流传千年之广,必有其可取之处。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专心朗诵背记,调动学生心、口、眼并用,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作者的思想世界。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感受到经典名著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熟读背诵是理解和感悟经典的前提,不可因为枯燥就弃之不用。教学时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之法。例如早晨一个人在美丽的校园一角诵读,或者课间以小组形式轮流诵读,或者是晚间伴随音乐或名家朗读诵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经典环境陶冶。在儿童成长中时刻营造经典文化环境,对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营造经典文化环境最适宜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里,课堂上经常组织朗诵比赛,经典知识问答。校园的墙上画上经典故事图,配上经典名句。教室版报上绘着精美的文章,每天学生们都可以摩读。学校可以组织起兴趣小组,并专门规划校园一角,作为经典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家里时,家长应鼓励赞扬孩子学习经典文化的行为,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经典文化的内容。把孩子精心手抄的文章贴在墙上。并且在外出散步时,可以随口朗诵经典名句。或在学生读书时,一起学习,或给孩子讲解,或听孩子分享。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学习了经典文化,陶冶情操,更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

四、经典教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经典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半途而废。要注意长期系统地开展经典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经典教育融进整个现代语文教学学科中,只有把两者融在一起,经典教育才能不会偏废,有支撑的长久生存。作为教师,在经典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首先自己要熟悉经典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更注意让学生能体会到经典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启蒙作用,而经典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精髓。把经典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能把中华文明融入血液。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开展经典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各个领域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技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大幅度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电化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轻松

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能力,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并且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课文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宿建德江》,其中有这样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小学生难于理解。于是我便采用了投影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他们依据投影画面所显示的意境,很快就明白了所谓“天低树”,并非指天空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浮动的景象,也很快的想到:因为江水很清,月亮倒映在江水中,所以月亮似乎与人接近了。通过这样一投影,学生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原野空旷、天清、水碧、月亮沉江的美妙动人的夜景,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去讲,学生很难体会到那种意境,因此,电化教学能更好地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课上使用电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电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战线的重视,并且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它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从而扩大了教育教学的功能,既可以使教学易于从具体到抽象,又易于从抽象到具体。电化教育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兴趣问题,从而可能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便采用了电化教育。例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了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的鱼群、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有负担、厌烦、甚至走神,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电化教育可以把学生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培养,而且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从而发展了智力。

四、电化教育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电化教学不仅可以把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中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述《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便使用多功能教学设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情景。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可以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