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09: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文化旅游;商丘古城;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商丘是中国旅游活动的发祥地,在旅游史上是浓重的一笔。然而,今日的商丘旅游业却困难重重,对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的贡献很有限,游客来源单一,数量不足。从客观的自然资源来看,这里是豫东平原,没有风景如画的山水风光,也没有奇特的地质地貌等。但是,商丘却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各种人类文明文化的遗迹众多,有些还是独特的。因此,作为中国旅游活动发祥地的商丘如果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旅游事业。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文化和旅游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旅游本身是为了欣赏和体验异地的文化,在异地文化的哺育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文化就是旅游的根本所在,如果天下文化同一,我们就没有必要外出旅游了,也就失去了外出游玩的动力。然而,在现代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文化和旅游却发生了分离,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成了贩卖的商品,越来越庸俗化、破落化,旅游成了吃喝玩乐的代名词。[1]文化不再被敬重,仅仅为了“到此一游”,我来过,我又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旅游成了仅仅能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带来物质享受的事物,它的精神需要慢慢在消退。如此一来,旅游的意义终将失去,人们也会失去旅游的兴趣,使旅游变成一种十分疲劳却一无所获的行为。这既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也会对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提出来的,在他们看来,文化旅游应该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旅游理念,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产,体验别家的文化文明的生活和思想方式。[2]这一概念和观念一经提出,便产生了重大反响。使人们再次思考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问题,或者说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人们确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旅游和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3]因此,实现两者的融合,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好处,是两者未来发展的应由之路。其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天然具有耦合性。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可以使其内涵得到丰富,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品质升级。从实践来看,文化在旅游上不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它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这种收入是非常有限的,也难以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难以带动周围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是文化却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甚至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该市原本旅游资源乏力,在自然资源上,既没有奇山,也没有秀水,只是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城市,种着和其他北方城市一样的农作物。但是,它有历史和文化,曾是七朝古都,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曾定都于此。开封就以宋文化为主体,重建和修复一系列承载着宋文化的古代建筑,开封府、大相国寺、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等,成功开辟了自己的旅游业。在2016年春节,其旅游业非常红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以至于其市长感慨,好像中国人都去开封过年了。旅游产业是不能没有文化的。连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云台山风景区也都在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文化意义。“竹林七贤”“太极文化”“宗教名山”“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等都被发掘出来。文化可以给旅游注入生命内涵,使人和旅游景区融为一体,在旅游中思考人自身,反省人自身,从而可以得到耳目之娱之外的收获,也会使人们多次重返,成为“回头客”。同时,文化产业如果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可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经济支持,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挥更大的价值。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形势看好。并且其成本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但收益却超过其他产业,而且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其他地方去旅游,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另一种生活式样。有了旅游业的收入,文化遗址、文明遗迹等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

二、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商丘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距今约有5000年的文明史。正因如此,商丘在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行走在商丘,处处可以感受到人类文化文明创造的“痕迹”,从远古时期直到近代,绵延不绝。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商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从文化的精神类型来看,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这里汇聚了火文化、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木兰文化、黄河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根文化、运河文化、书院文化等,应有尽有,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浓缩版。因此,商丘是一个文化大市。但是,商丘却不是一个文化旅游强市,其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两者没有深度融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一,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一个标志性符号。如前所述,无论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精神文化遗产来看,商丘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众多,具有多样性和缤纷性。然而,这么多的文化资源中,哪一种是商丘文化旅游的标志,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商丘商文化很独特,商丘是商业、商品、商人的发源地,是华商之都。但是定位成商文化却有自己的困境。一方面,商丘的商业并不发达,经济不强,难以支撑起一个“模范商业城市”的称号;另一方面,商业文化难以把握其历史性,商业往往和追逐利润相关联,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商业在历史上和文化结合不强,难以凸显出文化的历史性。火文化虽然在商丘文化中也比较独特,但开发价值有限,操作性不强,除了“钻木取火”,很难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儒释道宗教文化,商丘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其寺庙等在国内知名度不够,难以“叫响”。其他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困境。以至于媒体上对商丘文化旅游的称谓出现多种,如“商文化”“殷商文化”“豫东平原文化”商宋文化”等。[4]

第二,商丘文化旅游中旅游产业服务支撑乏力。从整体来看,商丘文化旅游还主要处于“看景”阶段,走马观花,看完即走,所以来商丘的游客多是短途游,以半日游和一日游为主。其游客来源以商丘市以及周边市县居民为主。商丘市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商丘市南,包括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这些地方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休闲娱乐均发展滞后。内部及周围没有成规模的酒店、饮食文化长廊、购物中心、娱乐休闲中心,交通也很不便,甚至晚上出租车都不愿意过去。这就导致人们在此看景,还要去别处住宿、饮食、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即使以整个商丘市的服务业来看,游客也难以享受到满意的旅游服务。调查显示,游客对商丘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不高。[5]

第三,商丘文化旅游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缺少整合。商丘文化景点基本上都是分散经营、各自管理。城墙城楼、应天书院、归德府文庙、张巡祠、燧皇陵、商祖殿等,每到一处都要购买门票,给人的感觉这些文化资源就是为了卖门票的,门票收入是商丘文化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严重制约了商丘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真正经济价值、收入来源在于服务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比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缺少整合和集聚就难以做大做强。

第四,商丘文化旅游缺少深度发掘。目前商丘文化旅游主要局限于对一些古代遗址的重建和修复。但对其深层意义发掘不够。文化旅游主要不在景上,而在文化上,必须让游客通过看景,体会到其深度文化。文化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一种自觉和注解,也即认识我们自身。每一种文化,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人、诠释人。以商丘古城为例,它就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含有对人的深刻诠释。它又名“八卦城”:外圆内方,代表天人合一;城内街道呈棋盘式布局,共有93条街道,9为“极阳”之数,3寓意圆满和谐;东西南北四城门,南北相对,东西相错,体现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如果仅仅是游客在城内浏览一圈,没有导游讲解、没有大屏幕展示等,人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这是五百年前的城墙,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真幸运。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人才支撑,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旅游从业者文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商丘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基于前述,笔者建议,在未来发展中,商丘文化旅游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炼出自己的文化产业标志和品牌。旅游产业和任何服务行业一样,也需要自己的品牌,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标志。旅游产业若想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标志,使人们在想体验某种文化旅游服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以文化旅游定位的城市商丘,当然应当在自己文化资源中提炼出自己的品牌和标志。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中这一点还没有实现。笔者认为,商丘文化资源中最吸引人的、最独特的是古城文化,其古城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商丘古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商丘古城曾荣获“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排行榜”第1名。商丘在古城资源上,除了现有保存完整的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归德古城外,在古城周围还层压着古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宋城以及北宋南京城等。借助这些旅游资源,商丘可以打造“中国古城博物馆”,让人们不出商丘,就可以完全领略中国古城文化。

第二,在商丘文化旅游产业带,即商丘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附近,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产业带,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购物服务等。使游客在此既可以领略商丘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尽享舒适便捷的住宿、商丘独特的美食;在旅游中既可以实现休闲放松的效果,同时还能买到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特产以及其他各种优质商品。这样的规划具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大大拉长商丘文化旅游的产业服务链,增加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二是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使游客享受到优质的旅游服务资源,甚至带来“回头游”;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此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带动周围居民的产业开发,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缓解很多农村问题,比如“三留守”问题,周围居民在家就可以实现致富的愿望。

第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集聚模式。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分散经营、各自管理为主,导致难以做大做强。商丘在文化旅游上完全可以采取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规模发展,互相支撑和合作。从内部来说,完全可以把古城旅游区、燧皇陵旅游区、商祖殿旅游区、宋国故城旅游区等联结起来,变成一个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一票通”,各景区之间开通便利的旅游观光车;还有商丘市区的这些文化资源也可以和永城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整合起来,建立一票通、通班车等系统,实现对于非自驾游的便利。从外部来说,商丘应该实现和周围相关旅游城市的合作,比如优惠共享、市民待遇,这样对这些城市的居民以及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些城市之间也可以互相扶持,相互宣传。比如开封、洛阳、安阳、许昌、平遥、枣庄等,这些景区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甚至都以文化旅游为主,但是其文化特点和风格却相异,可以实现互补。

第四,建立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商丘在教育方面也不是一个强市,虽然其境内坐落有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但层次不够,至今都没有实现硕士授权点的突破,引进人才不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相匹配。商丘可以专设一个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比如“商丘历史文化研究院”,从事对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宣传推广、召开相关学术会议等,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引进。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是由该地方的教育科研层次支撑的,一个以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主导的城市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

总之,商丘在开发文化旅游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丰富且又独特。在文化旅游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商丘应该抓住机会,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对旅游的底蕴支撑,旅游对文化保护开发的经济支撑,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葛宇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侯菊英.抵制旅游低俗文化之风的对策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5-289.

[2][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67.

[3]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商贸,2010(4):124-125.

[4]朱智慧.商丘商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5-57.

篇2

一、**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街道有文化机构9家,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个,群艺馆2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各类文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265家,其中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32家,歌舞娱乐场所22 家,国有书店及个体零售书店15家,书报亭26 家,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和印刷企业170家.20xx年,文化产业社会性总投资达4500万元,主要有**188文化创意园、奥斯卡影院、歌库量贩式ktv、维多利亚娱乐会所等.现有文化相关行业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xx年,**街道文化相关行业产值约7亿元,约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

2.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街道文化产业层次全、门类齐,三大层级体系基本建立.有以奥斯卡影院、龙山剧院、**博物馆、名人馆、王**故居等为代表的"核心层",以**188文化创意园、**书城、颐高数码等为代表的"外围层",以大丰影视、舜康玩具等为代表的"相关层",三个层次中都有行业标杆企业,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文化产品市场日益繁荣.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体制、多种类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和以图书、音像、电影发行、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尤其是在阳**路、胜**路,文化企业密度不断上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开张的企业投入大,档次高.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大.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188文化创意园的建成,王**故居、**博物馆、名人馆的相继开放,还有奥斯卡影城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强大后劲.

3.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贡献.一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让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目前我们街道的三产增幅高达23.1%,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街道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辖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项目和层次不断更新,为街道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技术及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城乡群众的旧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胜**路、阳**路等主要街路两侧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设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档次,让城市品味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制定规划,制度创新强保障.当前,在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街道党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与机遇,拓展思路,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传承和发扬辖区文化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188文化创意园"建设,打造智慧经济,为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提供智力保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打造胜**路、阳**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结合街道商贸政策,扶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础条件;三是用足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音像、图书、印刷、文化用品制造产业,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争取上规模、出效益,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四是大力发展群众性公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西北之声"文化品牌,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以此来带动文化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篇3

新疆地处我国大西北,拥有独一无二的西域风光,外与俄罗斯、 蒙古、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内与青海、甘肃、自治区为邻,总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200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的1/6。新疆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文明与古希腊、古印度、波斯文明在这块土地上不断的交融、碰撞,呈现了独特的新疆文化。新疆常住少数民族达55个,8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些造就了新疆风格特异的建筑、习俗、歌舞、美食,极大的丰富了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逐步加大旅游产业的建设,2014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元人民币。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从3100万人增长到8000万人,极大程度的拉动了新疆交通、特色农产品加工、餐饮以及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下面就这三点做详细说明。

(一)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正确认识新疆旅游文化对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断的积淀,在其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婚丧习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节庆活动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新疆旅游文化的良好资源,具有良好的娱乐、观赏以及休闲价值。当前,在对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单一、雷同,观光旅游泛滥,没有特色,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刻,严重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

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同样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兴起时间较短,当前新疆现有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与那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旅游文化相关人才的匮乏与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市场需求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新疆一些地区旅行社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这直接造成了速成导游的出现,这些速成导游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疆的文化历史以及自然地理不甚了解,影响了新疆文化旅游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文化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不多,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文化产业仅仅被当作政府部门要做的一项事业来发展, 事无巨细全由政府部门包揽。目前,新疆尚未培育出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国有或私营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同时,社会力量对新疆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偏少。

三、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加快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本人认为,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提高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政策引导下,对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新疆特色旅游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阻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现状,新疆应当加快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产品意识、客户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文化资源;产业链发展融合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与发展模式

1.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产生的集聚现象。产业会在一定时间空间内产生集聚效应,并呈现集群式发展趋势,进而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又称之为“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示范区”等)则指众多的文化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的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①

2.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1)艺术创作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由民间艺术创作者自发产生集聚。在文化产品生产初期,艺术创作者通常会选择在租金低廉地带开设工作室,久而久之带动更多艺术家入驻,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②但是,这类集聚区发展比较受限。一方面,集聚区发展规模受限。集聚区一旦需要扩张,其房租地租便开始不断增长,商业气息愈加浓重,造成艺术家群体不得不撤离该原驻集聚区,而去寻找新的集聚区。这种自发集聚形成的集聚区发展模式,暴露出商业利益与原创艺术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集聚区产业化发展受限。由于作品的生产过程与交易过程大多数依靠创作者个人完成,集聚区内部的产业转化程度较低,很难形成产业链。北京798艺术集聚区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例。集聚区形成初期,一大批艺术家曾聚集于此进行原创作品制作与展示,在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同时,带动了该集聚区文化旅游与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798艺术区,造成798艺术区房租飞涨,商业气息日益浓厚,迫使艺术品原创作者不得不选择主动离开,798艺术区也随之演变成一个以文化旅游和娱乐休闲为主的消费区。

(2)“代工”生产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为传统制造企业集聚区,采用流水线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企业之间合作分工比较明确,相对能够形成从产品生产到市场流通的文化产业链环节,集聚区产业转化能力较高。但此类集聚区仅限于文化产品生产层次,对文化产品的创意性要求不高。大芬村油画基地为这类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代表。作为具有20多年发展经验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芬村基本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师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营模式,产业链两端都在国外,而画师则负责在国内按照程式要求制作艺术产品。③

(3)科技创新模式

这类集聚区的特点主要是文化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开发与运用,催生出如动漫、网游等数字娱乐产业。但此类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资金投入不高,对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与产业扶持的依赖性较大。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这类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典型。该产业集聚区全面整合了包括常州软件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环球恐龙城等城市发展资源,打造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重点发展中韩游戏产业,形成网游、动漫、软件、设计、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集群,集聚的规模为全国同类型产业集聚区的首列。

(4)品牌带动模式

这类集聚区多具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比较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在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带动下,集聚区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相关文化资源越来越多地产生集聚,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西安曲江产业文化集聚区是这类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典型。依托其自然条件,曲江产业文化集聚区已经发展成“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节庆活动等形式,以盛唐文化为品牌,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不断强调和扩大“大唐”文化符号。

(5)文化消费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如娱乐休闲等。集聚区内大量聚集演艺中心、展览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文化企业。上海田子坊即是由商业画廊和工艺美术等设计类的设计办公区发展为创意工艺品文化消费区。集聚区内集聚了首饰、服饰等创意商业,同时辅以酒吧等特色餐饮业态,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徐州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然而,在实地调查中,徐州比较知名的11家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有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不超过10%;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质化、地产化和资金短缺等问题。

(1)集聚区建设同质化

北京及国内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于北京798艺术区(以下简称“798”)等需要转型的老旧工厂。当时转型成功的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家集聚区,开创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先河。然而这引起了徐州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效仿。徐州创意68产业园同样以老旧工厂为基础改造,却有别于798,定位为广告设计主题。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工厂就可以改造成文化集聚区。由于艺术家是有限的,大师也是有数的,他们不会长期工作在二线城市,基本上集中在几个知名的大城市。所以,一些伪专家们不经过实际操作,只是略加分析北京、上海等集聚区的外在形成状况,就盲目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复制。因此造成了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同质化现象。

(2)集聚区经营地产化

由于文化产业集聚区对企业准入没有限制,故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由此造成文化产业集聚区亏损。现在徐州市大多数集聚区运营商,并没有合理制定企业入驻标准,不注重集聚区运营管理。而是进行圈地,然后尽快地把地卖掉、把房子出租等等。最后,集聚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的物业集聚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的商业集聚区,有的成为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有的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所。

(3)集聚区投资资金短缺

目前,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内文化企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④因为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文化产业集聚区并没有发挥其集聚功能,仅仅作为文化企业个人的地理集聚区,因而缺少雄厚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资金短板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此外集聚区企业开发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没有充分的资本积累,不利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运作。

2.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

一方面,各文化产业集聚区没有统一发展目标,造成目标分散。另一方面,由于集聚区内没有科学的规划,文化企业准入标准不统一,造成企业无法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行集聚,转而以租金高低为标准进行集聚,从而难以形成特色的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如创意68产业集聚区,原定位为以广告设计、平台建设、新媒体广告研发、创意设计等为主要业态。目前入驻的企业共有90家,其中艺术家工作室占总比14%,设计策划类企业占总比18%,文化休闲类企业占总比40%,创意培训类企业占总比18%,其他5家为文化相关企业,占总比10%。实际上文化休闲类企业入驻比重大于设计策划类企业入驻比重,表明创意68产业园已经开始背离发展初衷,向文化消费类集聚区产业模式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

当前各集聚区普遍将一些毫无关联的文化企业甚至非文化企业僵硬地聚集,有的卖字画,有的做动漫,有的做设计,企业与企业、集聚区与集聚区之间产业分离,无法形成产业链,更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这样不仅增加了各文化企业的运营资本,同时对集聚区空间造成浪费,没有达到产业集群的效果。如创意68产业集聚区,目前入驻的90家文化企业中,包括艺术家工作室、设计策划类企业、文化休闲类企业和创意培训类企业,其他5家为文化相关企业。这些文化企业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从而使集聚区无法统筹发展。

(3)集聚区经营管理水平不到位

在运营方面,除了集聚区运营商之外,参与集聚区管理的各级负责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甚至可能造成无人管理的情况。由于管理缺位,很多集聚区在资金投入方面陷入“无人管理--投资无门--不景气--懒于管理”的恶性循环。

(4)集聚区创意创新能力不够足

徐州虽然打出“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口号,但是在旅游者心中,徐州并非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工业基地或交通枢纽。这是由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在集聚区建设完成后不再开发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城市品牌缺失,城市知名度不足。从而造成在旅游消费群体中,徐州的城市形象不鲜明,进而产生集聚区与旅游业融合不紧密的现象。

三、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发文化资源,明确发展定位

依托徐州厚重的文化基础,充分挖掘徐州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使得徐州厚重的历史符号能够活跃在现代化文化旅游平台上,使其成为可阅读、可感受、可消费的文化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确定徐州文化产业主导发展方向,形成主次分明、特色各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应当将培育“城市文化名片”作为统一目标,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宣传推广力度。将徐州汉文化作为突出文化资源发展,通过报纸、杂志、海报、喷绘广告等传统媒介加大“汉代三绝”宣传力度和徐州城市品牌推广,打造徐州“汉文化”品牌。

2.明晰发展内容,完善产业体系

主管部门应该依托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文化资源,结合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文化特性,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育。而文化资源与文化特性即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内容。只有明晰其发展内容,加强内容建设,才能完善集聚区的整体规划指导。依据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产业链,从而形成完善、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3.提高经营理念,优化管理模式

首先,在经营模式方面,政府和各个文化企业要积极提升经营理念,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借鉴优秀文化产业集聚区成功发展经验,以文化为核心,带动旅游业以及城市服务业发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运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人文旅游产品。其次,在集聚区管理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区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而管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团队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最后,在人力管理方面,产业集聚区需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健全人才建立与管理体系,招揽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盘活现有人才。

4.重视发展融合,鼓励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业态结合。让文化与各业态进行发展融合,建立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现代商业、演艺休闲、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同时,在徐州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文化项目建设,才能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聚集。

作者:王郁霄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注释:

①王国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理念探析--以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为例.第73页.

②贾佳葛,夏欢主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实证研究.第29页.

③顾江,胡慧佳.文化产业集聚区特点、模式与发展趋势.第53页.

④王天铮.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19页.

参考文献:

[1]贾佳,葛夏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版,第29,30页.

[2]顾江,胡慧源.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特点、模式与发展趋势[J].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第51,55页.

[3]查华超,乔刚.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安徽电子讯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版,第106页.

篇5

摘要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性产业层面,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周口文化资源丰富,要通过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等措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一区三圣地;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开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2009 年国务院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2010 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被称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平均达到本国GDP 的10%以上,已经成为其国内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周口历史悠久,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周口淮阳,周口也是老子故里,是龙文化、道教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周口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资源优势,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周口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12 年周口市就提出了要建设“一区三圣地”,“一区”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三圣地”即:羲皇故都、朝祖圣地;老子故里、道家圣地;万姓同根、根脉圣地。周口市政府提出“一区三圣地”,是从宏观上对周口文化发展进行战略定位,为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周口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太昊陵、老子故里为国家4A 级景区,关帝庙和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为国家3A 级景区。周口市引进企业参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如扶沟万鹤赉文化旅游创意园、淮阳县陈楚文化创意园、沈丘中华槐园等已开始建设。周口市各县区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据自己当地的特色资源,各县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百花齐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沈丘县发展玉文化产业;项城市孙店镇围绕毛笔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周口市的演出娱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周口市的杂技产业已成为周口市的文化名片,专业艺术演出团和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省内外城乡基层,年创收几千万元。周口市杂技马戏团的马术和大飞轮表演享誉国内外,项城“余家杂技”已经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已成为周口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展示周口形象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总体来看,近些年周口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周口市在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思。

2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进步较大,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省内同等城市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1 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但如何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周口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受到地域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总量偏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少。周口市文化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企业中广告制作类较多,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而缺少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企业。由于文化企业较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未能对一些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局限于旅游景点的建设,而未能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淮阳的泥泥狗、布老虎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加工阶段,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价格也非常低,难以形成产业链,未能有效挖掘产品附加值。

2.2 人才紧缺,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创意人才、艺术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周口地区仅有周口师范学院一所本科院校,且受地域及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较难吸引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周口地区整体文化市场不活跃,导致艺术创作缺乏动力,各门类的演艺人才也较为缺乏。由于大型的文化企业较少,导致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一般偏向于聚集于大城市,特别是文化创意类人才更偏向于大城市开放的氛围,综合各种因素就导致地级城市缺乏人才,进一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2.3 投入不足,资本结构单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文化项目投资时间长,风险大,回收资金慢,资金问题是文化产业企业创业的一道难关。目前,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周口市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没有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薄弱,账政投入的增长满足不了文化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渠道单一,社会企业较少参与投资,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政府投资为主。由于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周口市文化企业经济总量较小,难以扩大产业规模,形不成规模集聚效应。

3 加快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周口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发展文化产业时要依据自身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可盲目模仿其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来说,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1 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突出比较优势

周口市要以打造“一区三圣地”为核心,打造精品庙会和文化节,突出周口市的文化资源优势,提高周口市知名度。政府要加大力度改革文化产业体制,完善市场机制,落实文化产业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引导文化企业与科技相融合,鼓励企业开发出有创意的产品。政府要根据周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周口本地情况,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伏羲文化”、“老子文化”、“戏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突破口,扩大周口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3.2 形成多元投资,培育龙头企业

国外的文化产业早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要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市场化运作企业,多元化投资主体。在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前提下,企业、私人、基金等各种融资形式都可以使用于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促进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周口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角,因而必须重点培育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周口市可以重点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引导资本、基金等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企业,组建大型股份制企业。按照文化产业的分类和布局,引进企业投资周口文化产业,为其提供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条件,在演艺、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培养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从而快速发展壮大周口市的文化产业实力,形成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

3.3 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以创意创新为主导的产业。政府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吸引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来周口发展,如可设立周口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周口市政府可以加强与周口师范学院的合作,在高校内部建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根据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共同培育创新型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

周口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仅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发展周口文化产业要重视两点,一点是创意,只有创意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点是产业,必须以周口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重视创意和产业化运作,才能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形成以“一区三圣地”为核心的周口特色文化产业,才能促进周口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文化及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近年来,商州区委、区政府紧抓机遇,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努力实现“陕南强区、幸福商州”奋斗目标。已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体系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置于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的重要“着力点”,全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2008-2013年,商州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商州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市区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辖23个镇、办事处,385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55.41万人。辖区有文化产业11类,分别为图书、音像、印刷(打字、复印)、娱乐、网吧动漫、演艺、装潢广告、文化传媒、手机电视、网络服务、影视业,2014年一季度纳入统计的文化服务单位共计200家,从业人员2579人,增加值0.5亿元,同比增长30.5%。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商州GDP增长贡献率为2.9%。从业人员占商州总人口0.46%,与去年同期0.4%相比,增长 0.06%,与全国1.1%相比相差0.64个百分点。相差比例在逐步缩小,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商州区2008至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见下表:

2008―2013年商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统计表

(二)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占GDP的比重有所提高。2014年一季度,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可比价同比增长30.5%,高出GDP增速22.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26.3个百分点。

二是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广场舞、健美操、太极拳、瑜伽等团体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增多,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13年,辖区内市区2个剧团,组织演出251场次,观众190千人次。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个,文化站19个;博物馆2处;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个,放映场次达2600次,观众达到17万人次;图书馆2处,藏书248千册总流通人数达4万人次。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全部达到100%。同时,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展,莲湖公园、丹江公园、望江楼广场、文化广场及晨光广场的建成已成为商州城市的亮点。硬件设施地建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异军突起。特别是牧护关滑雪场、仙娥湖、张峪沟、下赵塬农家乐集群、秦王山、闫村镇、麻街镇、板桥镇、北宽坪流域等地的旅游资源,目前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牧护关滑雪场AAA景区创建工作已接近尾声,有望在今年冬季投入使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茶、热火朝天。特别是商州区政府今年“创建市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活动将会把商州的旅游业及第三产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为做大做强“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自由发展,规划引导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商州自发的形成了文化产业个体户,基本形成了文化市场。1999年文化产业经营户共99户,经营规模2000平方米,年生产总值200万元,到2013年三季度文化产业经营户发展到195家,经营场所8500平方米,生产总值11595万元。由于这些产业缺少整体的规化,无长足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所以个体经营分散,再生产壮大不足,市场竞争和抗争风险能力较差。经过调查:近年来,市民网购数量及力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的批发及零售门店的经营效益,同时随着电子产品行业的成熟化,数码智能手机对网络经营行业冲突较大,导致区内过半数网吧从2013年至今基本处于保本甚至亏本经营状态。

2、文化底蕴雄厚,包装宣传不足。我区是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文化底蕴雄厚。近年来商州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家、书画家、艺术家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对这方面的挖掘、宣传不足,没有充分用好这些资源,没有做成商州文化品牌,没有形成产业。

3、产业类别不全,规模质量不足。据调查我区的文化产业类别不全,规模和数量较小,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两个行业目前还是空白,行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测算。主要表现为个体经营、零散经营、无序经营和盲目经营,这些问题的存在源于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和特点认识不清,引导不够、办法不多、底气不足。2014年一季度商州区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4、文化需求浓烈,市场培育不足。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正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与“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精品力作较少、名人效应的感召力不强、市场引领的作用不明显,文化消费理念尚未形成。广大市民想看书,想看戏,听音乐的愿望强烈,但是用钱来满足文化享乐的思想意识不足,没有享受文化精神需求的消费习惯,所以商州的文化产业较难发展。如免费唱大戏,场场爆满,而售票唱大戏,看听戏的寥寥无几。

5、旅游业产业化开发程度仍显不足。商州旅游景区在软硬件服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旅游业一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目前商州区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开发仍不到位,个别要素甚至缺失,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凸显。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环境,实现文化产业集群的软着陆。一是立足商州实际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激发商州本土人和来商发展壮大营销文化产品;二是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办事效率,尽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提供文化产业在商发展、决策参与、市场信息、文化企业交流平台等信息服务。

(二)宣传推介,充分展现商州的区位优势。商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商高在这里发现了勾股定律、四皓隐居商山塑造了历史的风骨、商鞅封于斯地开创了华夏变革的记忆、李自成转战商洛休养生息、期间革命先烈曾在此浴血奋战建立政权、西去长安的历代文人骚客在商於古道上留下了传唱古今的瑰丽诗篇。商州是一块文化绿洲、戏剧之乡,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山文学蜚声国内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相映成辉。商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恐龙遗迹、紫荆遗址、仙娥湖、秦王山、闯王寨、大云寺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商州,留下许多赞美诗篇。当年白居易三游商州,由衷赞叹“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目前,商州已被省政府纳入陕东南三大旅游圈之列,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之美誉。所以,发展商州文化产业必须紧抓区位、地域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宣传推介商州。把商州纳入商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盘子来通盘谋划。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商洛、宣传商州,做大做强“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

篇7

通过以上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分析,可得出全省文化产业的SWOT矩阵,如图3:(见下页)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实现全省文化产业走向繁荣的发展路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2009年,为了帮助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和《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有7家企业被推荐到中国银行申请金融支持,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前,要继续积极加强与文化部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联系,争取使更多的文化企业获得支持。通过加强与投资公司、文化产业包装公司、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其与文化企业的对接,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多的资本投入,快速壮大竞争实力。

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多形式的整合,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逐步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同时,要加快完善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体闲等产业联动发展,同时,还要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江苏文化产业的关联度,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提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园区的质态。2009年江苏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7个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这些基地和园区对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目前,要不断做好产业升级和品牌改造,进一步提升基地和园区质态。要根据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特点,科学规划,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根据江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可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以及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表演等项目,苏中、苏北的部分城市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等项目,加快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要善于传承江苏传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大力彰显“南京云锦”、“宜兴紫砂”、“苏州刺绣”、“南京金箔”、“无锡泥人”、“扬州玉器”、“扬州漆器”、“常州梳篦”等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江苏传统文化产业竞争力。

培育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文化变革与创新力度。文化改革要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要让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积极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以文艺生产为核心,不断改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江苏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其次要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还要推动文化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的水平和层次,让消费者更加方便、舒适地接受文化产品。

篇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13 ― 02

一、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齐齐哈尔市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同时被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齐齐哈尔市拥有600多处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单位40多处,星级以上文化景区居多,其色鲜明的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文化景区有7处,在省内旅游文化景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的有昂昂溪古文化遗址、江桥抗战遗址、俄罗斯风情小镇、扎龙自然保护区、泰湖湿地公园、西罗亚大街,兴十四村、大乘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西满烈士陵园等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韵味十足的旅游文化景区,分别开出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工业游、农业游、冰雪旅游”等16条旅游路线。2013年8月,中国(齐齐哈尔)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齐齐哈尔召开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03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7762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国人38511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14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

2.鹤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本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鹤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大湿地、城市鹤之乡”的称号下,齐齐哈尔市极力打造鹤文化,加强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使鹤文化走出鹤城,走向世界。鹤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飞鹤乳业、金鹤门业、鹤城酒业、华业集团、翔鹤制药等等市内600多家企业的名称以鹤命名。建立丹顶鹤艺术品研发中心和鹤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将鹤文化和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以鹤为题材的各种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包括文学、摄影、短剧、书法、舞蹈、满足刺绣等等。鹤文化做为齐齐哈尔市的城市主体文化,凸显了城市的品牌特色和战略特色。2015年7月,中国(齐齐哈尔)第三届国际鹤文化艺术节在齐齐哈尔举行,其中包括歌舞晚会、音乐盛典、学术论坛、美术展览、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舞台剧、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文化盛典。

3.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年来,市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增大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1个文物管理站1个,文物管理所12个,文化站总数已经达到180个,注重对社区和乡镇文化站的更新和建设。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各种大大小小的歌舞电子文化娱乐活动普遍的存在于市民的生活当中。全市广播电台共有11个,广播节目套数11套,广播发射台、转播台4个,县区广播台9个,其中乡有线广播站站102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39%。全市拥有电视台14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实现了广播与电视、有限与无线的密切结合。达到了文化传播网络化、高速化和全面化。

二、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综观全国文化产业投入人员数,黑龙江省位于其他各省的后位,虽然齐齐哈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领域人才辈出。但是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方面却不占有任何优势。第一,文化产业从业人才利用效率较低。文化产业内的单位从业人员人均产值远远低于其他市,难以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第二,文化产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目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其他行业转换而来的社会人员,这些人对文化产业相关知识掌握只是流于表面,很少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少之又少。第三,文化产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齐齐哈尔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薪酬、福利待遇、培训等劣势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再加上地域问题,使得一些精英人才不断流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2.文化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网吧、影音制品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文化艺术团体印刷厂等等文化生产机构众多,能够满足市民的生活所需,但这些机构一般只是针对本市消费群体,实现的是一种区域内生产经营的循环微收入,并未给文化产业带来应有的价值。虽然政府已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扶持力度,但是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只是一部分。旅游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对于旅游附属活动、旅游纪念品以及科技旅游还处于萌芽状态。文化创意产品寥寥可数,现有的文化创业产业市场占有率低,文化团体缺乏创新机制,文化产业平台创建不完备,当前市场上群众的消费需求脱节,文化产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难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3.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

首先,齐齐哈尔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综合实力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虽然齐齐哈尔市政府提倡以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50%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上亿元的大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民营企业其自身的分散性和灵活性使文化产业难以形成合力。其次,文化产业机构分配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产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占文化产业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核心企业创造文化产值的五分之一,大部分产业产值由其他产业创造,产业产值比例不合理,齐齐哈尔文化产业核心层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降低了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次,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创新理念少、更新换代慢的领域,对于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文化影视、文化演出、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和时代性更强的领域涉足的较少,难以追赶上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齐齐哈尔作为黑龙省第二大城市,人才济济,如何将人才队伍做实做强做大,保证文化产业源源不断的向前发展。第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重点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做好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做到岗前必须培训、岗后定期不定期培训。做好人才信息反馈,包括专业人才数量、质量、效率等,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做好下一步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加大人才队伍的财政支出。政府应对各大教育机构和研究所提高相应的财政支出比重,并专款专用到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系和部门。适当放宽人才引进的待遇水平,积极吸引市外、省外乃至海外人才的流入。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和绩效机制,对有作为和工作效率高的人才进行奖励,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第三,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机制。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制度,建立文化艺术院校,鼓励社会办学,建设人才培养流动站和平台,掌握人才去向。

2.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市场

发挥齐齐哈尔地理位置优势和地区优势,挖掘相邻城市之间存在的城市竞争潜力,互通有无,推陈布新,将文化市场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资金上,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利用税收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角度融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参与其中,在提高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促进文化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引资的同时引智力;分配上,一方面要继续扶持国有资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市场中民营资产扶持力度,使文化产业全方位、广范围发展;基层设施上,重点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娱乐大项目,搭建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畅通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文化产业新动态,拉动全市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企业选择上,政府在壮大现有文化企业的基础上,要支持和鼓励私营和合资企业融入到文化产业市场当中,提高文化市场的商业性,加速商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加大现代企业在文化市场当中的比重。

3.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齐齐哈尔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多样。首先要巩固和夯实传统鹤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鹤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说鹤、吟鹤、画鹤、写鹤等鹤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水平,利用多种文化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例如话剧《风刮卜奎》,原创动漫《神鹤丹丹》《白马湖》《蛇洞山传奇》,刊物《丹顶鹤》《龙沙诗词》,大型广场舞《鹤舞》,“鹤文化与湿地旅游”扎龙论坛,文化鹤城微信平台等等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扩大鹤文化的知名度。其次要打造特色品牌,盘点和整合全市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尤其是要以打造扎龙旅游文化产业带、兴十四村现代农业区、加强抗战红色文化、达斡尔民族风情文化产业的开发为主。专注产业文化的重点领域,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广阔的市场,在利用好展览、展台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电商的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加文化产品数量和附加值,加速文化产业升级。

〔参 考 文 献〕

篇9

第二,现代舞蹈文化企业制度尚未健全。只有明确产权关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地发展舞蹈文化产业。

第三,舞蹈文化的融资与投资管理有待加强。中国的舞蹈文化产业面临着缺乏资金投入、资本流动不足、产品质量不高、市场投放份额较小、利润回报较少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舞蹈艺术产业管理不规范。舞蹈艺术产业社会资金体系不健全,法律规范不完善,管理体制没有成型,这些原因促使舞蹈演出市场抗冲击能力较差,这是我国舞蹈艺术产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五,舞蹈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舞蹈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规模小、底子薄、缺乏文化内涵,无法与庞大的外来文化资本相抗衡。

二、“市场经济”模式下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难点

舞蹈艺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舞蹈产业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下,出现了许多发展的困惑与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的艺术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由于观众兴趣的转移,有被冷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舞者及舞蹈创作者的热情,形成了舞蹈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专业性较强的舞蹈晚会将难觅踪影。

第二,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兴起了“芭蕾热”,并不断升温,致使中国的民族舞蹈受到冷遇。在众多的舞蹈演出中,中国的民族舞蹈越来越少,而西方舞蹈占据了绝大部分演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扶持中国的民族舞蹈文化显得愈发重要。如果舞蹈文化失去了民族特色,中国舞蹈将无从发展,中国文化也将失去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多样化发展,社交舞蹈、体育舞蹈、自娱舞蹈的参与人数增多,这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然而舞蹈文化如何融于人们的生活中,以满足人们强烈的自我表现需求,这是舞蹈产业发展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原本由国家财政支持的舞蹈艺术团体,由于缺少资金的扶持,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纷纷解散,只有少数舞蹈文艺团体还在坚持着。在缺少市场前景的情况下,很难有资金进入舞蹈艺术领域,这是当前“市场经济”模式下舞蹈艺术发展的主要困境。

篇10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78-02

一 本溪剪纸的历史渊源

本溪满族剪纸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追溯到明代,满族剪纸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嬷嬷人和动物剪纸,通常贴在窗户上,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对神灵的崇拜。后至清朝满族剪纸得以发展,品味本溪满族剪纸,能感受到它浓厚强烈的风俗特点。剪纸的造型淳朴豪放,技法简单清晰,它所展现的是满族人民生活在原始自然风貌中的美丽图卷。

社会的发展,满、汉人民生活的相互交流,让满族剪纸文化与汉族剪纸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简洁粗犷的手法开始发生转变,变得开始追求精准与细腻,在满族剪纸中,汉族剪纸的影子也依稀可见,

欣赏本溪满族剪纸,仿佛看见了满族人民在传统社会中的生活、生产、起居、节令等风俗场面,感受着满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奇异特别夸张的造型被熟练运用到本溪满族剪纸中,镂空、成片为主要变现手法,写形、写心、写神、写意为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 本溪满族剪纸的文化产业园的现状

本溪辽宁东部的一座城市,是满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之一。随着满族剪纸不断的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中,本溪满族剪纸也成功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本溪满族剪纸一直处于“小作坊”生产、“地毯式”经营,并没有让满族剪纸真正的走进大众的视野。

剪纸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如何使它能在当今社会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首要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溪市决定先从自身做起,把满族剪纸文化良好的传承和发张下去,建立满族剪纸产业园,把本溪打造成“中国剪纸之都”(图1)。本溪市政府联合各职能单位,从2012年8月起,本着打造本溪市剪纸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齐心协力,仅用50天,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正式完工,这座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园区就好似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的为本溪满族剪纸事业输送出强大的动力。

为扩大本溪剪纸园的影响力,举办各类剪纸比赛、展览、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剪纸园的知名度迅速上升。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秀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满族剪纸是传统文化和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低碳环保、视觉冲击力高、创意附加值高等优点。然而这些优势却在作品样式简单划一、传承技艺的形式分散等缺点中隐没了自己的光芒。所以,本溪剪纸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本溪创业园的目的是有一个正规的场所扶持本溪满族剪纸有专业才华的剪纸艺术家,给他们一个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场所,并且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他们发展和传承满族剪纸这门艺术。同时,本溪剪纸园可以创意、展示、生产和销售满族剪纸,为满族剪纸的开发带来多种的途径。”

三 本溪满族文化产业园代表人物

本溪市满族剪纸代表性人物人目前有三人,他们是传统派代表性人物刘桂芝(图2),创新派代表人物马娇,民俗派代表人物王晓红。其中传统派的代表人物刘桂芝最为突出,同时刘桂芝也是本溪文化产业园的园长。

刘桂芝,传统派的“掌门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辽宁省剪纸学会常务理事、本溪民间工艺家协会剪纸分会会长、十大工艺家。我崇敬她在剪纸艺术事业中的丰功伟绩,曾走访过刘桂枝老前辈。我们进行了融洽的交流,提起剪纸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她说,自己热爱剪纸一辈子,自幼受到了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踏上了艺术的道路。从此就跟随外祖母学习剪纸,自幼练就了一双巧手。2004年退休的她,更是专心致志的开始研究剪纸作品,通过购买大量的书籍,与剪纸艺人相互交流、切磋,在这些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同时受政府,街道要求担任剪纸老师,给对剪纸有兴趣的人们授课,让更多的人热爱上剪纸这门艺术。一直致力于满族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剪纸艺术家刘桂芝,虽然竭尽全力的扩大剪纸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主流”的地位。大部分的人还是表示剪纸艺术作为业余活动中的消遣还是不错的,但是做生意怎么可能,也不能赚大钱。

但是,从本溪市建立本溪剪纸园开始一切变化了'像刘桂芝一样的剪纸艺人们开始受到关注。她们从民间“小路”走了出来,进入了官方“殿堂”,地位由边缘走向主流的变化。这些剪纸艺人们第―次有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不但工作条件优越,省里更是根据产业园的扶持政策给予f电{门三内免收一切费用的优惠政策,这对本溪剪纸艺人们是最大的鼓舞。设立剪纸企业注册“绿色通道”,在限额内免征增值税,对符合剪纸从业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是本溪剪纸产业园对符合要求的剪纸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在剪纸园里的小型展览馆,展出了很多的剪纸作品,有一些剪纸作品中已经开始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始把剪纸艺术发展地更为宽广使其不单单是传统继承,而是真正的继承与发展,图3、4。

浓郁的北方满族民俗风味在刘桂芝老前辈的作品里随处都有体现。已有五十多年剪龄的她,多次在省、市民间剪纸大赛中获奖。其中《满族三大怪》让笔者记忆犹新。作品中表现了满族人特有的生活习俗,“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孩子吊起来”这句妇孺皆知的歌谣,就是对该作品的真实写照。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方法,让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四 本溪满族文化产业园存在的问题

本溪满族剪纸文化产业园至今已有3个年头了I整体发展状态良好,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基础,但是如果要把产业园发展壮大,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剪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略显不足。目前本溪满族剪纸产业园只针对专业技能上进行了培训,而授课内容叉比较的单一,培训时间少,技能传授有限,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全面的培训课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带加强。剪纸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如研发、生产、销售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科学的规范、标准化的作业、熟练的技能技巧及对企业的认同与信念。这一切都需要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去实现。

2 满族剪纸缺乏特色品牌。―方面,区域品牌知晓度不高。辽宁剪纸远没有知名度,调研结果表明来扬的大众旅游者中知道辽宁剪纸的仅占15.8%。另―方面,个人品牌尚未形成。当前辽宁剪纸主要通过综合纪念品商铺和景区单设的销售点出售,很少通过产品专营店进行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辽宁的满族剪纸被推向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其营销的方式单一,销售意识薄弱、销售体系不健全是造成满族剪纸没有形成特色品牌的重要原因。

3 剪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以观当下各地辽宁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其营销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我国民间手工艺的发展没有受到很好重视的大环境之下,这也就造成剪纸产业的发展和销售范围狭窄,没有能够使剪纸产业大力发展的渠道。而目前的剪纸销售情况来看,主要用于节庆日当中来增添节日气氛,过年是剪纸最畅销的时候,每到农忙结束的时候,各家各户开始了为年庆增加气氛而忙碌,红红火火的节日祝福图、辟邪图幅,挂于门窗之上的五颜六色的过门笺是剪纸艺术中的重头戏。酒香怕巷深,这些只有在喜庆之日才可以更多见识到的艺术之作,却仅限于自己及其周边很小的覆盖区域销售,受到时空的限制,使其销路也很狭窄,市场占有率很低。

4 资金来源单一。剪纸文法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自寻资金来源,学会自力更生,以多种渠道来创造剪纸的发展途径,不能被动地等待,这样的剪纸艺术很难有所发成与成就,最后总将被市场淘汰。我们也要以多元化、持续化为资金来源,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创造满族剪纸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会促使剪纸艺人竭尽所能发展自己的剪纸艺术,进行手艺的创新,资金来源的开拓与投入、继承人才的培养等等。而剪纸艺人可以寻求更多的剪纸艺人,形成艺人的联盟,增强市场运作的活力,区域剪纸艺人联盟的形成必定能为剪纸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辽宁剪纸艺术的持续发展,找寻资金诸如的新途径,可以形成自己的战略同盟,更可以与企业相结合,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摆脱单一的人力量的缺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的匾乏,久而久之对剪纸业的发展很不利。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还是各自为门户,各自发展着自己的独门艺术,没有畅通的对外交流和进行资金技术的融合,投资者关注的是地区内的艺术,而地区间的差异和特色没有很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