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理论与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10: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理论与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理论与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30-02

一、引言

导航是解决人、事件与目标相互位置间动态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导航与人类出行、物流交通以及目标救助捕获等息息相关,涉及人类行为认知、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军事及防灾救灾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人类导航技术的发展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进步的,现代导航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它已经发展壮大为多个产业。现代导航技术主要包括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惯性导航以及卫星导航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导航技术已经应用到测绘、智能交通、航空航海、资源调查、精密农业及防震减灾等许多领域[1-2]。

特别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全球、全天候、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3]。不仅只有GPS系统,还有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Galileo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称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2011年,我国导航产业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并且每年增长率超过30%~40%。预计2020年,中国导航市场产值将远远超过4000亿。因此,导航产业其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导航产业及其应用服务功能将进入井喷期[4]。

为了普及导航基础知识,介绍不同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萃取现有导航定位技术中蕴含的方法学精髓,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特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究生开设《导航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目前对于本科生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5-7],而对于研究生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8]。目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同一专业的研究生通常具有不同的本科专业背景,例如,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其本科专业有测绘工程、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对于开设研究生专业课而言,往往很难起步一致,给课程设置带来困难。(2)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的许多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环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教师和研究生教学应付化。国内许多教师由于科研业务繁忙,经常出差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准备不足,不能精心备课,导致很多专业课内容乏味,学生收获甚少,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另外,研究生由于对课程设置不满意,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最后采取随便应付的态度,从而形成了教师不能精心讲授、学生不能感兴趣地学习的不良局面。

二、教学内容

《导航理论方法》课程设置为36个学时,主要讲授全球卫星系统导航定位技术[3];惯性导航、组合导航与信息融合技术;车载导航、位置服务及室内定位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重点安排以下知识点:坐标系统与参考框架基本理论、卫星导航定位及定轨、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室内定位与基于位置服务(LBS)相关技术、天文导航与匹配导航、以及卫星导航与地震学应用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对导航技术及相关理论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同时掌握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重要关键理论和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本课程还通过指导学生自主调研,深入了解和学习某个导航相关专题,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课程研究报告并作课堂讲解。为了将专业课与研究生科研方向有机结合,课程研究报告的选题可以优先与自己的导师进行沟通,在得到导师认可和支持后确认选题。在导师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自由选择。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授课教师可以建议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和调研。例如:原子陀螺与加速度计原理、生物导航技术原理、人体内的导航定位、人类导航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对导航手段分类、月球上的导航定位手段、人类导航定位的死角等等。

三、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

经过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许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环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本课程力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针对没有听懂的问题实时提问。教师也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动手查阅文献资料,自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相关问题。

《导航理论与方法》课程涉及面相当广,需要了解参考框架、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天文学、天体力学、地磁学、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授课教师在导航方面的知识的广度要求非常高。为了解决此问题,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是多位教师共同讲授的模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专题,邀请相关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的教师主讲。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教师不可能在多个领域都很精通的问题,可以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前沿的研究动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品质。

由于本课程涉及卫星定位导航、惯性导航以及位置服务等领域,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可能通过一本现成的专著完成,并且导航技术更新非常快,仅仅通过书本教学,往往不能实时地跟踪前沿的研究动态。因此,主讲教师根据各个专题搜集资料,准备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计算机高效、便捷、直观等特点,易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课堂讲授外,本课程还安排6~7个学时让每位学时做课程研究报告,主题可以是某导航相关的专题调研、经典文献的读书报告或翻译,以及自己已完成的研究成果。课程报告的提交包括口头讲解和书面报告两部分,各占50%;口头报告讲15分钟,提问5分钟(可根据学生人数变化);书面报告没有篇幅要求,架构要求按照科技文献写作形式,力求以最简练直观的形式把科学问题描述清楚。目的是通过课程报告来锻炼一下基本的文献调研、归纳整理和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应该强调综合素质考核。本课程设定平时成绩20%,课程研究报告80%(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各占一半)。

四、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普遍反映在导航知识和技术思路、研究方法上都有较大收获。该课程中同学们提交的课程报告也有不少出色表现,很好地锻炼和培养了同学们的文献调研能力和基本科研素养,少量课程报告已经具备了专业期刊论文的水平。针对学生们反映的缺乏预习资料,课堂内容难以消化的问题,本课程专门设置了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课件上载到课程网站上,学生们可以课前预习,提前查阅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地听讲,并适时地提问与交流。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同学们的知识基础背景,对关键概念和方法能给以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于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究生其本科专业背景一般是测绘工程、计算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专业,许多学生对于导航技术并不熟悉和了解,通过《导航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习,了解了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惯性导航以及卫星导航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导航方法。同时,在课程学习期间,还能锻炼独立的文献调研能力,以及科研文档写作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抓好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导航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定位、授课模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研究生其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声享,郭英起,易庆林.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2]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与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3]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刘经南.卫星导航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5):15-16.

[5]张勤,王利.“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12-114.

[6]吴继忠,李明峰,刘三枝.《GPS定位技术及其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全球定位系统,2007,32(3):38-41.

篇2

现在的游泳运动员都有高大化的趋势,大部分的教练都视身高为现代!材中身体形态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虽然身高是决定游速的主要指标之一,因为身高每增10厘米,水的迎面阻力就要下降5%。但是,过于强调身高,忽略运动员其它因素,也违背游泳这一水上项目特征。以现在游泳发展趋势来说,短距离自由泳的身高要求较高,蛙泳要求最低。但也是相对,以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女子50米自由泳冠军澳大利亚莱顿为例,其身高是167厘米,在运动员中很普通,在身材高大的西方国家也属于身高不高的人。由于现在教练员对身高特别重视,以至于有些教练在实际!材中过于重视身高而忽略其他因素,使一些身高不突出的!手不受重视。原国家队总教练陈运鹏强调:“在对身体形态的!材中!择身体呈细长型(不要粗壮,发育期不要变粗变壮变胖),宽肩,窄腰,腿细。运动员发育不是关键,骨龄大小对运动员将来成长无丝毫关系,将来希望骨龄测试取消,因为弊大于利,会将一部分骨龄大,但有游泳天赋的运动员排出外(查骨龄目的是为年龄组比赛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对将来运动员的成才不是决定因素)。身高方面:蛙泳、混合泳、蝶泳身材可以矮一些,自由泳身高一定要高。例:奥运会蛙泳冠军日本北岛康介,177cm,女运动员严崎宫子,158cm,因此日本在身高方面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我国在骨龄和身高这两方面有误区。”原我国著名蛙泳运动员陈剑虹认为:“蛙泳对身高要求不是很高,男子身高一般在180cm左右就可以。”

1.2身体形态的其他方面

在!材(身体形态)中,还包括,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x1000)、指距、体形指数[(肩宽―髋宽)/髋宽×身高]、手面积指数。!材时要!有特色运动员,而不是各项形态指标平均而没有特色运动员。因此在身体形态的!材中,在专业!材阶段要根据不同项目进行!材。

2 身体素质

踝关节伸展度(踝伸度、踝屈度)、转肩、技术协调性练习、体前屈、各种协调性练习、纵跳是大部分教练员的!用指标。对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重要性上,何新中认为关节柔韧性很重要,特别是踝关节;河南专业队教练吴娜认为身体素质:爆发力、协调性很重要,但协调性相对可以改变;天津体育学院主教练李四欣认为运动员协调性最重要,柔韧性要好(男性肌肉弹性好,舒展),力量要好,但不是特别重要。除了应用上述指标,还应观看运动员肌肉外形(如肌肉弹性)、训练后肌肉恢复质量等进行!材。因此在专业!材中要考虑运动员个人特点和运动专项,个人比较重视的!材指标是:踝关节伸展度,其次是肩关节柔韧性,第三是技术协调。游泳不同距离项目,对运动员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一般50、100米距离运动员对爆发力要求高;而200、400、800、1500米运动员对耐力和心肺功能要求特别高。一般来说,少年儿童的柔韧性相对容易提高,但爆发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大。总的来说,!材一般应综合评价,有所侧重。

3 身体机能

在身体机能经常!用的指标:最大摄氧量、睾酮、血红蛋白、肺活量是大部分教练的!择,以上指标都是与游泳项目密切相关,而且遗传度大,大部分体科所可以做以上的测试。

不过数据毕竟是死的,在!材中要保证“落!”的运动员不流失,因为有些运动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的,例如,世界冠军乐静宜、罗)娟、齐晖、徐妍伟都曾经被一些教练员认为不符合遗传身高、水感以及身体素质这3项中一项或者某几项没有前途而被多次拒之门外。乐静宜就曾经由游泳队转入花样游泳队训练,后又进入游泳队训练,最终成为奥运冠军。

篇3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做好这一重要环节,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精选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师讲课的可听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选择了孙毓庆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书中突出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反映分析学科的新进展,书中例题与应用紧扣药物的分析,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1]。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五个方面。我是一名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非师范类教师,化学、分析化学领域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而对教育学的了解甚少。为了尽快地适应、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我认真上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每一课,广泛阅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专著,使自己首先在心理上了解、热爱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由于面临的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我还学习了有关临床元素分析、临床化验和药学领域的知识,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现实应用联系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为了使自己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我经常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监控和因材施教能力。总之,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备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第三、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备课不仅是备教材,也是备学生,更是备方法。对教材的准备一般应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对重点、难点内容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坚实的基础。备学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从而找到最适合于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备方法,实际上就是要选择或设计一种最适宜于特定教学内容和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2]。

2课堂教学

篇4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学方法的分类、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事实),y―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z―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实验)、中(核心理论)左(科学方法论)、右(数学)、下(延伸与应用)5个区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然,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现象是科学的根源,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因此,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因此,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见表1和表2:

这样,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R1 ―――X―――O1

R2 --- O2

图3 固定组比较设计模式图

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为两个随机(以“R”表示)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以“X”表示),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以“---”表示)。实验后,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经过一段教学之后,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4] 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 高飞,邢.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8

篇5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验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作文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件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

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6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并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作文教学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表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 ______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发展创造的,承载着丰厚的知识,地方文化自成一体,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繁衍、更新和传承,它是人类永恒相伴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层文化,是文化之根本,张诗亚先生指出:“如果说某一文化是某一部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互相作用的适应形式,那么,不同的生存环境,就将不同的适应方式,即不同的文化形态。教育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须将其同整个民族文化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考虑,才能相对正确的认识教育的系统功能。”地方民族文化有其重要性,地方民族文化,滋养着主流文化,地方民族文化也应该纳入教育系统中来。

张诗亚先生提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文化生态系统通常包括三大部分构成:(1)自然环境,即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的总和;(2)社会环境,即与群体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该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内部诸方面和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交往、关系等外部环境诸方面的关系;(3)精神环境,即该群体所共有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宗教形态等诸方面的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三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造就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于文化生态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文化生态系统和教育是相互适应的问题,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我国既有来自本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各个地区的文化,也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社会,地方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的生存能力与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就更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课程资源单一性的现状,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接纳主流民族文化,还有接纳与教授非主流民族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

1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

关于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李珊泽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1)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视野的有效拓展;(2)课程内容的扩展;(3)灵活多样的与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方式的采纳;(4)谋求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课程体系的建立。”在这里我们把民族地区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模式总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1.1教学渗透模式

学校教育可以采用教学渗透模式,通过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润物细无声”,将地方文化中的知识、信仰、思想通过传播与引导,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一个榜样作用,班杜拉的榜样效应里提到,当榜样做出某一行为时,受启发也会模仿这一行为,在学校教学以及生活中,教师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认知,当教师通过语言和行为,加强学生对于民族知识与文化的感知,无疑这一方式是很有效果的,当然这就不得不提到作为我们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能力,并且认识到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文化与瑰宝传播给学生。

1.2开发校本课程模式

介入校本课程模式,是最基础的地方文化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也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进人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将获得较快发展,走出一条更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无疑就是民族地区当地独具特色的可作为课程教学的资源,而由哪些人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首当其冲,教师作为在教学岗位第一线的工作者,最是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哪些资源有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要开发本土课程,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提高其开发利用当地课程资源的效率。除此之外,学生也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人员,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考虑的首要也是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是否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所以,学生个体的建议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助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1.3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很难全部在课堂中通过教学的模式进行传输,文化与思想的传递,往往是通过在现实中亲自感知,从而内化进自身的建构体系中。因此,综合实践模式很有必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地方展开的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组织民族文艺活动、开展民族节日;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等,总之对于民族文化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2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多处论及课程资源,从泰勒的四个步骤进行阐释,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即课程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选择、如何组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在这里我们就每一步骤进行说明:

2.1确定目标

之所以开发民族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首要原因自然是这些课程资源里面蕴含着其他主流课程资源里所没有的知识,我们确立开发利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时,目标首要便是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要注意不能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冲突,保证传递积极向上的观念。

最后是要保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只有最后可实施的课程资源,才有被开发的必要性。

2.2内容的选择

民族地区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我们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必须要考虑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从而确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民族文化是包容、沉淀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储藏库”,对于同一文化现象,学者们对其理解和运用可以有所不同。譬如对于羌寨的研究,有的学者看重的是其建筑资源,羌寨的结构、质地、筑材;但是有的学者把羌碉看作是美术资源,羌寨群的美感、设计。

2.3组织开发

组织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即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或者说模式,前面已经具体说明就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即教师的教学渗透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模式、综合实践模式,在这里就不详述。

2.4进行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对结果进行评价这一环节,公正的评价是对开发成果的有效反馈,可以帮助我们自己了解在开发与利用途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评价方式多样化。民族地区教育除了为我国培养可用人才外,还肩负培养当地需要的建设性人才的重任,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需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所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不仅要从传统测试这种量化来进行检测,还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重视个体内在的发展和变化,以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的评价方式代替传统的目标取向价值评价,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

(2)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课程评价主要是教师在进行,通过测验的方式开展,而针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独特性,我们在评价主体上也需要扩增至学生和家长,课程评价应以教师评价为主,还必须实行学生、家长、学校工作人员甚至开发人员共同评价的模式,这样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更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处境与保护――以宁波市老城区方言普通话同化现象为例”(项目编号:201511646004);2015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老城区方言的同化现象调查及语文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R405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04-03

一、引言

方言土语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象征着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建立是由五四提倡白话文、到民间采集民歌而引发的,因此不少文人墨客的作品也不免受方言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与方言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方言也将有助于诗歌、文言文等语文教学。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也更为熟悉,且语文所锻炼学生的正是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这正符合语言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课时安排,增加方言类校本课程。然而,笔者根据前期的调查发现,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宏观发展而言,专门就方言而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成功范例微乎其微。由此,本文因地制宜,选取宁波市老城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为研究范畴,管中窥豹,试图简单论述地方方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依据,目的在于传承地方文化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方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拓展课程教材的创新与实践

过去,许多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本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阐述说明了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是需要乡土资源的。反之亦然,乡土资源走进语文课堂,不仅会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还能增加学生对本乡本土文化的了解,加深他们在感情、心理上对故乡的认知。由于对语文这门学科理解的不够全面,还导致不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层面,而无法灵活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实践性科目,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与更新。

2. 推动教师的教育素养与技能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实际承担教学工作的是任课教师。可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的中坚力量,若缺少教师这一桥梁,则实际的教学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在明确校本课程教材重要性的基础上,还要让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方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也使得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因此,方言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专业自上给语文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把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见习期教师看作是青年教师发展的起点,把理想的专家型教师看作是教师发展的目标。从师范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教师到成长为理想的专家型教师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教师职业的适应阶段、教师职业的定型阶段、教师职业的突破阶段及教师职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教师特点,并结合校本课程的特征,笔者建议由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的语文教师主持编写校本课程最为合适。

3.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与发展

目前,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国过去一直都是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于听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而当前,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体现出了我国课程权力的下放和课程决策权力的分享。教育的民主化表现在民众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

三、宁波市老城区方言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1. 语言哲学的“语言是存在的家”理论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提到:“语言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其中的东西,人就在语言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也只有在先在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语言预先给他规定了视野,引导着他的眼光,为世界赋予了意义并为世界(万物)命名,正是语言,使世界成其为所是,使万物成其为所是,语言对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须臾不可或离的家园。人在语言中存在着。”所以,海德格尔接着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先天地就被语言所贯穿、所引导,所以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说话。人的话语只是语言借以自我表达和自我延续的途径而已,而一个人的生命则只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借以自我延续和繁衍的途径而已。”

2. 应用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但如今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在语用层面对于学生开展方言教学,这就必然导致了青少年无法理解宁波方言的话语语用内涵。即便青少年在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中掌握了很多的方言知识,却没有形成应用所学方言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也普遍低下,往往只能理解和表达基本的语义。这就导致了只有将语用学的理论基石――言语行为理论和方言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组织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的交际运用活动。

3. 课堂话语的“社会实践”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通过一系列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著作,建构了以“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术语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实践理论。虽然语言与话语并不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但该理论仍然保持了对语言与话语的敏感和关注。布迪厄以权力的视角,把语言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以关系的视角,把话语实践视为关系的建构。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与课堂话语分析存在许多契合之处,他对语言与话语的理论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对课堂话语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受布迪厄早期开展的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他的社会学研究也呈现出鲜明的人类学取向。因此,布迪厄更倾向于通过人类学方法进行场域分析,并且关注不同群体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话语实践蕴含在其他社会实践中,反之其他社会实践也为理解话语实践提供了依据。

4. 教育经济学的“语言经济学”理论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孕育于民族主义问题之中,发端于加拿大的官方语言问题,它的兴起成就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语言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语言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而狭义上,语言与劳动收入关系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语言动态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博弈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等构成了当前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如之前所提到那样,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具有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等经济特性。而如今,随着人类迁徙的频率加快与范围扩大,许多外市甚至外省的人群都大量地涌入宁波,并渗透于各行各业。由于非宁波本地人士无法很好地运用宁波方言,所以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就会选用最快速、最简便的普通话来与他人沟通。为了双方沟通的便捷,宁波本地人会逐渐省去一些繁琐的说法,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易懂的语用含义。因此,宁波本地人与非宁波本地人的语言会越来越趋近于相同。

四、结语

宁波市老城区方言作为传承宁波文化的一种载体,具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除却宁波市老三区方言,宁波这座城市还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到处都遍布着古老遗迹,例如鼓楼、城隍庙、南塘、琴桥、灵桥等。因此,笔者建议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途径,强化宁波老城区方言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倡导学生学习宁波老城区方言。总而言之,以宁波市老城区方言为例的地方方言应与普通话结合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2] 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63.

[3] 常维国.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术论坛,2007,(12):203.

[4]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2.

篇9

一、可持续增长模型概述

在社会经济初期,由于缺少数学模型的构建,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只做了定性的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将数学模型引入到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问题研究上。罗伯特希金斯和詹姆斯范霍恩是对可持续增长进行定量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学者

1.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罗伯特希金斯作为美国早期的经济研究学者之一,率先对财务可持续增长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的。他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其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它是从静态角度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综合财务指标,表明企业在现阶段的财务政策下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在未来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这一模型首先假设公司在以市场允许的速度进行发展,其次经营者无法扩充股本,使得企业发行在外的股数保持不变,另外企业要继续保持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以及股利政策。最后让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保持稳定不变。

根据希金斯的数学模型可以总结出,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实现销售目标,那么他的可持续销售增长率将受留存收益率(L)、销售净利率(P)、总资产周转率(Q)和权益乘数(R)的影响。并且,众所周知这四个比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影响重大。

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为其在财务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该模型现已被惠普公司、波士顿公司等广泛应用。

2.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范霍恩在《财务管理与政策》中奖可持续增长定义为:在一定的经营、负债与股利支付比率下,企业销售所能实现的最大年度增长百分比。在静态模型下,范霍恩与希金斯的表述本质是一致的。范霍恩在动态模型中允许公司增发新股,并引入了及其股东权益,新筹集权益资本以及全年预计支付股利。

二、财务诊断方法概述

财务诊断是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也称之为“企业财务咨询”。 所谓财务诊断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各种可行性手段,找出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进而提出一些列的改进方法,指导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务诊断已实现从工业社会的个人经营模式向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蜕变。

现今,财务诊断作为改善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企业有效的开展财务诊断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1.独立性

所谓的独立性即企业的财务诊断人员,与企业各财务管理部门平等且独立,互不干预,这样可以确保财务诊断的公平公正。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自我诊断是,不能受到行政干预和高管的势力约束,应当独立地进行诊断。这样才能使得财务诊断客观公正的开展。

2.自主性与自愿性

企业有权自己决定何时开展财务诊断,如何开展财务诊断以及人员的确认,而任何部门都不能干涉企业的决定。除此之外,财务诊断机构和人员有充分的自选择其是否接受诊断。

3.客观性和科学性

财务诊断在程序和方法上是有严格规定的,它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实施。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是相互呼应的,客观性是确保其科学进行的前提,而财务诊断的科学性则是诊断有效进行的保证。

4.保密性

企业在进行财务诊时,必然会涉及企业大量的财务信息,而这些财务信息有可能决定企业的动向及发展。所以,财务诊断必须在保密的前提下开展,这也是对财务诊断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重要性和艰巨性

企业财务诊断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不同,财务资料中会体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简而言之,企业的财务漏洞与原因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而采取的治疗手段也必须对症下药。

三、基于可持续增长理论的财务诊断方法的应用

根据希金斯和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看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财务政策实施是决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制定切实有效的财务政策。进而达到一个可持续增长的收益组合,从而调节增长不稳定所产生的差值。所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规划时,关键点并不在于不断提高,而是在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达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与实际发展相吻合。企业达不到可持续发展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超速发展,一种是低速发展。

1.针对于超速发展的公司,可以实施以下财务策略加以控制

(1)增发新股。通过增发新股来提高权益资金的来源,新增权益资本以及通过财务杠杆提高的借款能力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投资成本。并且,保持资本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权益资本比例的提高也可以增加负债,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2)降低股利支付率,让净利润更多的存留企业内。股东的得到股利与企业的留存收益存在对立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企业的留存收益自然会增加,从而使企业提高资金储备。

(3)增加资产负债率。具有较强获利能力且资产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其实际增长率大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方式来获得融资。

2.针对于低速发展的公司,可以实施以下财务手段加以控制

(1)企业并购或对外投资。企业可以采用并购或增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使得企业闲置的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也提高其并购后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管理当局把闲置的现金流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中,使企业得到多元化发展。

(2)进行股票回购,提高每股收益增加企业控股权。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保留,且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分配。

(3)增发股利,进而减少库存现金。从理论上分析,可持续增长率比销售增长率高时,企业必将会有一部分现金处于闲置的状态,这将无形中造成企业的损失,所以企业可以采用发放现金股利的方式来减少资金的闲置,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实施此方法时必须顾虑到税收因素以及管理者偏好等问题,经营者经常会由于增长偏好而对这种方式持消极态度。因为增发股利就表示把股东投入的资金还回去,这意味着管理当局投资无门经营失败。

在金融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各种数学工具被不断引入到经营管理中。而数学工具的逐步引入,在财务诊断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众所周知,财务诊断是根据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展开全方位分析,找出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漏洞,并提出更完善的改进方案。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所以,借助可持续增长模型对企业进行诊断分析是调整企业财政政策和改善经营的有效措施。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的可持续增长。财务上可持续的增长能增加企业的资产现金流量,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保证企业稳定经营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更好的让企业的各利益主体的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而可持续增长率是有效衡量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一项重要财务指标,能系统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通过可持续增长模型来进行财务诊断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鸥,高建来.可持续增长模型在财务中的比较分析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2年10月.

[2]李伟.可持续增长模型在企业中的运用研究――以A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11期.

篇10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3108

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公共债务过高引起政府违约甚至导致经济危机的担忧,引发了对适度公共债务水平或合理的公共债务路径的深入研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举发国债,2010年初欧洲债务危机凸显,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更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过程中实施公债支撑的积极财政政策,公共债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更不能忽视。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巨额国债和90年代拉丁美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早已引发了大量关于公共债务、赤字或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本文试想通过对国外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文献的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是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定义进行概括评述。第二部分是综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现有的研究循两个思路:(1)展望的视角――探讨适度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指标,以求得一个不致使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2)回顾的视角――根据历史数据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进行检验,关注于不引发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路径。第三部分是有关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边缘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异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含义但仍然联系到公共债务政策能否延续问题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全文观点总结及研究展望。

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概念

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都将“财政可持续性”、“赤字可持续性”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视为同一个概念[1-3],在文献中这三种表述似乎是等同的。诚然,从政策的执行来看,由财政政策引起赤字,赤字是由债务融资来支撑;从可持续性来看,公共债务的可持续状况直接影响赤字的可持续性,进而影响一国的财政可持续状况,这三种表述是同一的。但是,本文认为,对政府偿付能力问题的上述表述中,“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更为准确,因为“财政可持续性”的表述没有直接的研究对象,虽然“赤字可持续性”的表述中可以将“赤字”视为研究对象,但仅以赤字作为研究对象却忽视了累积债务这一重要对象。所以,本文将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作为核心概念。

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涉及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公共债务政策是可持续的?(2)如何评价实践定政策的可持续性?大多数文献跳过了第一个问题而关注于第二个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中对可持续性蕴含了这样的含义:如果一个公共债务政策的运行轨迹满足预期的未来基本盈余现值等于初始债务,那么它是可持续的。Burnside认为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指在不断偿付(而不是拖欠)债务的同时能够无限期地保持同样的一套政策[1]。显然,以上定义的出发点都是政府跨期预算约束,这些定义关注于公共债务的时间路径,而不是公共债务本身的规模,也就是说,这种定义存在着不符合直观认识的情况:即使当前的公共债务(或赤字)非常高,只要未来的基本盈余能够保证抵消这些债务(或赤字),它仍然是“可持续的”。Chalk 批评了上述定义中存在的“反直观情况”[2],他认为这种情况是从政府跨期预算约束出发定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固有缺陷,于是,他从OGL模型出发对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没有给出可持续性的定义,但显然他认为可持续性的定义中还应当规定赤字或债务存量规模不能“过大”。同时,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运行情况相联系:(1)经常的预算赤字并不能说明不可持续性,因为在低利率下,有可能在经常的(甚至是永久的)基本赤字下的公共债务仍然是可持续的;(2)一个稳定的债务负担率并不能证明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不可持续政策并不一定有爆发式增长的债务负担率,例如在未来经济增长率低于利率时,即使基本盈余为零,(已存在的)债务不断滚动会违反可持续性。

综观上述各种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定义,以及下文将提到的非主流的可持续性观点,可以认为公共债务的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偿付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履行它的债务义务而不是拖欠或拒偿债务的能力。因此,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是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当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时,公共债务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公共债务就不可持续,政府就要违约或“破产”。可以说,可持续的公共债务是指不会造成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或债务路径。

二、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研究

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是为了回答上文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实践定政策的可持续性?现有研究文献在对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中已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思路:(1)可持续指标研究:依据对当前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状况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财政收支的预期,计算出适当的可持续性指标,这可以视为一种展望的视角;(2)可持续性检验研究:根据历史数据来检验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虽然这也会对未来作出预测,但可以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回顾的视角。

(一)可持续性指标研究

1.Domar条件

(二)政府违约阀值

Besancenot、Huynh等研究了在流动性不足假定下的可持续公债的拖欠问题[25],他们

认为基于可持续性定义所确定的“合理”债务规模,如马约规定的60%的债务负担率,并不是排除债务危机的充分条件,如墨西哥政府1995年被迫发生债务拖欠时,债务负担率远远小于一般的合理标准(30%,1993),这次债务拖欠的根源是投资者拒绝购买延期的政府债务。他们运用博弈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时投资者不愿去购买“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建立了一个基于重复博弈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通过反复迭代,该模型得到一个不断降低的阈值(Threshold)。它将收敛到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相当于一部分未来基本盈余的贴现,即为投资者开始拒绝购买新债务的临界值,也即为政府的违约阀值。

违约阀值:

(三)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

IBC的另一层含义,或者说是IBC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公共债务的均值回归(债务收敛于未来基本盈余的现值),这个回归能够说明政府在采取正确的措施,也就是在债务规模过大时致力减少赤字。近年来在许多检验IBC的研究中发现了财政政策的非线性调整:政府的政策反应程度取决于财政不平衡的规模,并证实这个反应系数是随着不平衡的规模而增加的。Bohn通过增加高次多项式,以及一个在dt=0.343(这是他得到的dt的样本均值)时的分段线性函数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得到了一个递增的盈余对债务的边际反应,从而提出了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凸性关系。

Sarno运用美国1916年以来数据提出了美国债务负担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归的证据。美国债务负担率呈现一种非线性均值回归,政府在公债特别高时会对财政赤字作出更大的反应[26]。Arghyrou和Luintel在对4个欧元区国家(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和挪威)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中发现了所有国家的财政非线性调整的证据:当财政赤字很高时,向均衡的调整速度就越快[20]。但Bahmani通过对28个国家的赤字-GDP比率运用KSS检验与ADP检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7],只有4个国家在线性检验中不平稳而在非线性检验中平稳,10个国家在线性和非线性检验中都平稳,另有14个国家在线性和非线性检验中都不平稳。这个发现虽然说明了很多国家满足IBC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线性检验有时对财政的非线性调整是无效的,但似乎也说明了非线性调整效应不够明显,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检验的是赤字-GDP比率而不是债务负担率。

四、借鉴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关注于不引发财政危机的公共债务水平或路径。前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观点,系统归纳了国际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含义、可持续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检验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边缘问题。国外的研究有如下方面值得借鉴与深入研究。

第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是与政府偿付能力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政府偿付能力是指一个政府能够履行它的债务义务而不是拖欠或拒偿债务的能力。国外学者的研究提示,在研究政府债务清偿能力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公共债务本身的规模,更应该关注公共债务的时间路径,也就是说,可持续的公共债务是指不会造成政府违约的公共债务水平或债务路径。

第二,关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条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回顾与展望的研究视角统一起来进行。回顾的视角与展望的视角各有优劣,比如可持续性检验的政策意义模糊不清,可持续性指标的研究过于简化,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出入;但可持续性检验也有较稳定的一致性,可持续性指标对短期预测更为灵敏,不适于长期预测等。然而,两种研究思路却并不矛盾,通常它们得到的结论是相似的;当出现相悖的结论时,一般以可持续性指标为准,因为指标可以对突发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检验依赖于较大的样本容量,但如果突变后的子样本空间足够大,仍然可以通过结构转变模型得到与可持续性指标相一致的结论。

第三,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一个确定性环境中的可持续政策在不确定条件下不一定仍然可持续。大多数现有研究是在确定性条件下进行。虽然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识到了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但目前来看,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不够精确,显得有些任意武断,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同一样本的基础上,对折现因子的不同处理得到的检验结果大相径庭。所以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纳入随机因素和风险度量后的可持续性研究:包括折现因子的不确定性和主要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第四,现有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对内生性关注不够。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与经济运行状况紧密联系的。大多数研究看到了经济增长率对公共债务可持续的重要影响,但很少考察公共债务及其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效应,现有研究只是将经济状况作为外生变量来考察其对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而反过来,实质上财政政策的运行无疑对经济运行有着显著影响。出于研究需要,当前的公共债务可持续的研究对此鲜有涉及,如Chalk甚至将财政赤字作为消耗性(NonProductive)支出,以此简化模型。所以,

今后的研究应该把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内生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进行。

第五,关于可持续性检验的起点――现值预算约束受到质疑:现代财政主义提出的“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认为,政府预算等式并不是一个约束,而是一个均衡条件,也就是说,在均衡时,现值预算等式是确定成立的,在FTPL框架下,传统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检验”只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不具有理论意义。这一批评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检验研究无疑是致命的,理应在实证检验之前对这一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另外,与成熟市场经济体不同,对于财政状况较差及金融市场不完备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公共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的一些边缘研究可能更有意义:如能保证财政危机下债务偿还的自然债务警戒线,投资人意愿认购公债水平的政府违约阀值等研究,应当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参考文献:

[1] BURNSIDE C.Fiscal sustainability in theory & practice: A hand book[R].The World Bank,2005.

[2] CHALK N A.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2):293-328.

[3]GREINER A, KAUERMANN G. Sustainability of US public debt: Estimating smoothing spline regressions[J]. Economic Modelling,2007,24:350-364.

[4] DOMAR E D.The "burden of the debt" & the national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4,34(4):798-827.

[5] YANAGITA T, HUTAHAEAN P. Maintenance of the fiscal sustainability(Chapter 4)[R]//Handbook of Fiscal Analysis.Agency of Fiscal Analysis,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2002.

[5] BUITER W.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 A European Forum,1985,l(November):13-79.

[7] BLANCHARD O J.Suggestions for a new set of fiscal indicators[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 79 (April), 1990.

[8]ANNICCHIARICO B, MARINI G, PIERGALLINI A.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rules[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8(1).

[9] BUITER W H, PATEL U R.Debt, Deficits and Inf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public finances of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2,47 (March):171-205.

[10] McCALLUM B.Are bondfinanced deficits inflationary? A ricardian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125-135.

[11] HAMILTON J, FLAVIN M. On th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A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tes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808-819.

[12] WILCOX D W. The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ment deficits: Implications of presentvalue borrowing constrai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9,21:291-306.

[13] BLANCHARD O J, CHOURAQUI C, HAGEMANN R P, et al.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scal policy: New answers & to an old quest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0,15:7-36.

[14] BOHN H.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get deficits in a stochastic econom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5, 27:257-271.

[15] TREHAN B, WALSH C. Common trends,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 revenue smoot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1988,12:425-444.

[16]TREHAN B, WALSH C.Testing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Theory & applications to U.S. federal budget &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1,23:210-223.

[17] QUINTOS C 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ficit process with structural shifts[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1995,13:409-417.

[18] CORSETTI G,ROUBINI N. Fiscal deficits, public debt, & government solvency: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91,5(4):354-380.

[19] AHMED S, ROGERS J.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 trade deficits: Are present value constraints satisfied in long-term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6:351-374.

[20] ARGHYROU M G,LUINTEL K B.Government solvency: Revisiting some EMU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7,29(2):387-410.

[21] BOHN H.The behavior of U.S. public debt & defici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3):949-963.

[22] CANZONERI M, CUMBY R, DIBA B. Is the price level determined by the needs of fiscal solven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6):1221- 1238.

[23] MENDOZA E G,OVIEDO P M.Fiscal poli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tale of the tormented insurer[C]//Meeting Papers 377.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2006.

[24]MENDOZA E G,OVIEDO P M.Public debt, fiscal solven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Latin America: The cases of Brazil, Colombia, Costa Rica, & Mexico[R].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12700, Iow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6.

[25] BESANCENOT D, HUYNH K, VRANCEANU R. Default on sustainable public debt: Illiquidity suspect convicted[J].Economics Letters,2004,82:205-211.

[26] SARNO L.The behaviour of US public debt: a nonlinear perspective[J].Economics Letters,2001,74:119-125.

[27]BAHMANI S. Do budget deficits follow a linear or nonlinear path?[J].Economics Bulletin,2007,5(14):1-9.

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Public Debt Sustainability

DENG Xiaolan1, HUANG Xianlin1, ZHANG Xu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P. R .China;2.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China Merchants Securities,Shenzhen 518026,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