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10: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的方法获取知识。科学研究要使用实验、观察、检验等实证方法,以保证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科学判断知识真假的标准是客观事实与逻辑法则,不符合事实或逻辑的知识是虚假的知识。科学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后者使用的是主观、思辨的方法,它对于同一事实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而科学则是客观的,任何人只要采用同样的科学方法会得到出同样的结论。尽管科学是对普遍规律的说明,但是科学研究却是具体的、分析性的。研究通常是将是事物分解,然后对具体问题做出独立的分析,最后才加以综合、概括。科学研究是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例如,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要受到个人主观因素——例如个人爱好、价值倾向、世界观等的影响。此外,现代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带有社会性质的活动,通常它是许多个人的有组织的专门职业活动,不仅需要组织管理与协调,而且还需要一些共同的规范和规则。
科学研究过程并不以改造世界为直接目的,它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它要求认识和掌握研究对象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发现新对象,新领域,科学研究过程终了的时侯,不是要求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要求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将现有的理论和知识推向前进,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知识理论宝库。科学研究具有不同于一般认识过程的形式和特点:
①、科学研究都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检验理论的假设的正确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人们一般的认识过程,虽然也用某些概念或假设,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周密性,也不可能严格检验各种观点和想法。
②、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机制。科学研究中,人们具有自觉的继承性与创造性,并总是设法恒定或排除某些无关的因素,以便着重观察与分析有关对象的关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找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而人们在一般认识过程中,很少会有意识的控制某些条件和系统地解释各种现象。
③、严密的分析。科学研究中总是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象做出严密、深入的分析与解释;而一般尝试中对于某些关系的说明,往往是松散的、缺乏系统和比较表面的。有极强的探索性。科学研究是要认识未知世界,认识人类尚未认识的客观规律,因而决定科学研究具有探索的性质,也就意味着它的道路不是平坦的、笔直的,而是有成功也有失败。
科学研究的上述特点,必然明显地影响和制约着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有些研究课题是在一般社会实践中提出的,这就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针对现实社会的特点采用一些特殊的观测、调查手段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有些课题只能先在实际社会和生产过程以外的科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即在科学实验中进行研究。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是从生产与社会斗争中分离出来的为实现一定科研任务而进行的特殊的观测、实践过程,既是科学认识的源泉,又是科学研究的实践方式,途径与手段。
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和人的学习,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理论。影响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条件因素,而且还涉及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际之间的社会因素,所以,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对人的内部世界无法向自然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对教育现象达不到自然科学那样,在有效控制或隔离某些相关条件和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实施研究活动,因此,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很难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观测手段。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99-02
德国拥有一整套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研体系。德国科研和开发主要依靠三大支柱,即企业、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联邦教研部作为国家科研的管理机构,利用制定政策法规以及管理科研经费的手段担负着国家科研和技术进步的宏观调控职能;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生存竞争的需要成为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则构成了德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一、德国的科研体制
1.科技管理机构。联邦教研部是主管国家科技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并实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政策,利用政策法规和管理科研经费等手段,对国家科技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还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各部之间以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活动。联邦教研部管理联邦政府约70%的研究与开发经费,这些经费一部分作为向国家非盈利科研机构提供的事业费,一部分作为资助科研项目经费使用。
2.非盈利性研究机构。(1)高校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以及各类专科学校里,都有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些高校研究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公立研究机构。德国独立科研机构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的非营利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为基础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研究。如: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赫尔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兹学会等。
3.企业研究机构。企业是德国科学研究的最大资助者。德国国内研发支出的2/3来自企业。企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原则上由企业自行承担,除非申请到国家科技规划的重点项目。一部分小企业为了降低科研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也成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总的来讲,由于行业的性质不同,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比例也有所不同,工业技术的研究机构相对较多,而从事技术服务的研究机构相对较少。
总体来讲,德国科研的运行和管理体系是由一个联邦教研部、非盈利性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组成的,这里面包含政策制定、宏观管理和监控、研究规划和协调、政策咨询和研究评估、研究任务承担等,是一个高效协调的完整体系。
二、德国科研财务管理的特点
1.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德国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以德国科隆大学为例,全校只进行校级财务核算,院系不设置财会机构,也不配备财会人员,全校的会计人员全部集中在校财务与研究促进部。学校的全部财务活动都由校财务与研究促进部负责。
2.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德国的科研机构都采取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创新。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科研机构的财务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其非盈利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比较灵活。虽然原则上政府拨款应专款专用,但允许科研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自行掌握和调整。没有用完的预算可以结转下年度使用,由此激励各单位年终时继续经济地花钱。
3.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德国科研单位的财务核算制度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它包括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结算、复式记账和全成本核算。以于里希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建立经济计划(行政会计)/流动资金账(收入、支出)、财务会计/年度财务报表(产值、消耗)、成本效益账(成本、效益),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对第三渠道资金来源,为了能反映委托业务的经营效果,引入管理会计中的核算及分析方法,计算其边际收益,为绩效评价提供量化依据。
4.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德国的科研合同是规范项目工作开展和科研经费执行的重要手段。项目依托单位依据合同的约定,对项目实行过程管理,且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负责。为使科研项目实施得到有效评估与监督,德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评估、监督考核体系,来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防范不规范的行为。
三、对我国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启示
随着财政制度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科研财务管理的模式、制度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为适应这一系列的变革,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有一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研规划发展要求,还需要在科研资金投入、宏观管理及决策、预算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德国科研经费投入情况和财务管理的特点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德国研究与开发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基金会等。据统计,2003年,德国科研投入576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仅次于日本、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企业投入380亿欧元,占总经费的66%;政府投入181亿欧元,占总经费31.4%;基金会投入2亿欧元,占总经费0.3%;外来资金13亿欧元,占总经费2.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科技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与德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2.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德国的政体是联邦制,根据德国的宪法,教育和基础研究首先是州政府的任务。因此,德国的基础研究主要是由州政府来资助和实施的,但是对于那些具有跨地区意义的基础研究中涉及的重大设备和研究计划,联邦和州将共同资助。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导致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经费分散使用。我国应借鉴德国的做法:一是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重点通过规划、制定政策,更好地实现政府管理目标,引导全社会科技活动。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资源,对重大问题组织联合攻关,提高组织全社会力量推进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形成对重大科技计划、重点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及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以及科技法律法规的制度化检查、督促与评估,为科技宏观管理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三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四是要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三者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3.推进财务制度创新,建立财务管理新机制。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国家的职能是维持良好的秩序,使经济在既定的框架下面运行。国家要建立各项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以保障经济运行。德国的会计法规同其他法律一样,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以提供一个适合市场竞争的环境。随着我国财政制度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
4.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严格的预算管理是德国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德国预算从编制审定到执行都在严格的约束机制下进行。我们可以借鉴的做法: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费管理新机制。二是真正做到细化预算,进一步增加预算的透明度。三是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五是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并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建立与完善研究所的成本管理系统。为了反映资源的消耗和企业内部服务关系,为管理层进行调控和决策提供支持,德国的于里希研究中心依据财务章程的规定,分别设立单位成本账户和项目成本账户进行全成本核算,且相互间实现有效的连接与转换,并体现在年度结算报告中。我国科研机构目前采用单一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系统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例如,在进行知识产权转化中,需要准确了解与这一知识产权形成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本;在评估各研究单元运行状态时,需要准确了解它们的运行成本;为了使研究所稳定健康地发展,还需准确了解与控制研究所整体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建立按照不同成本对象(研究所运行、单元运行、科研项目运行)核算的成本系统,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6.建立诚信制度,加强科技人员道德自律。德国是一个诚信度较高的国度,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我国应研究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进一步增强项目参与专家、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各关键环节中,对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选聘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信用良好的机构和个人,要给予鼓励;对于信用不良的机构和人员,要加强监督管理,并视情节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经核实后要按规定程序予以公布,以示警戒。
7.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作为发达国家,德国人普遍文化素质较高。财务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能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利用会计信息、编制会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财务在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的做法是加强现有科研机构会计人员的资格管理,组织各种专业岗位培训,有效地解决知识和能力不相适应的地方,实现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资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文凭型向水平型转变,把财会人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专题突出、周期长、专业性强
专题突出,卫生健康部门医学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个专题过程完整,有利于档案的有序整理。周期长,医学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涉及的科研知识内容比较多和范围较广,有时需要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这就导致卫生健康部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较长的周期性过程。专业性强,医院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档案的管理,进行相应的编码,有序地进行档案的分类和整理。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量不断地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疾病日益侵蚀着人们的身体,使人们猝不及防。因此,需要加大医学科研研究,既导致医学科研档案数量不断地增加,又会导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工作量增加,势必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载体形式多样
医学研究不仅周期长,而且过程复杂,形式多样。不同的研究项目有不同的载体形式。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载体形式多样,记录研究结果的材料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它既包括光盘、磁盘等硬件,也包括文字、奖状、报纸等实物。它既包括电子,也包括纸质。虽然电子化医学档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医学档案的特殊性,纸质档案还是居多。未来人们会普遍使用电子档案。比如说,缩微医学档案等新形式不断地出现,其实用性逐渐地加强。未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将其运用在医学界。载体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档案的保存,为未来医学科研的深入发展做铺垫。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现代信息技术在迅速地发展,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信息化。在工作中逐渐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可阻挡地历史潮流,有利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地顺利开展,实现医学科研档案科学化管理,促进医学科研档案体系更加健全。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日益现代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化档案等方式,建立起兼具档案信息开发和运用等功能的完整系统,逐步地实现档案的管理现代化。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超越时空的局限,获取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的有效管理和运用。医学档案管理者会越来越借助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档案信息的最大作用,让人们快速地获取一部分自己需要的科研档案信息,让人们了解一部分医学前沿的动态问题。
(三)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流程日益优化
随着医学科研实践的深入发展和专家研究科研领域逐渐地扩大,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流程日益创新,并逐渐地系统化与合理化。1.新项目建立档案追踪袋。通过档案追踪,将档案信息加以整理,并将归档的要求提前告知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定期检查。这是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流程的初始阶段。2.归档。采取归档责任制,对于每一个课题,派专门的人员收集科研信息,并定期与档案管理人员沟通。3.建档。对真实的科研资料可以进行验收之后,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档,在建档之前,对科研成果进行检查,要求科研专家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检查档案的管理是否完整。
(四)管理手段日益提升
科技在进步,医学科研管理手段日益创新。现代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使用电子信息化手段受到医院档案管理者的重视。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手段日益创新,显示出日益突出的地位。1.电子档案效率更高。人们如果想了解自己的档案信息,只需要相关的人员在网上进行相关的检索,就能迅速地找到你想要的档案信息。科研档案一旦录入,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就能获取需要的档案信息,简单方便、高效。2.充分地利用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档案网络平台进行搜寻,操作简单。通过电子档案,可以减少传统的纸质档案寻找文件繁琐的弊端,可以超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地利用科研档案。例如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的时候,需要本科的成绩单,本科是在外地读的,这时候去华中师范大学信息门户的一站式服务中申请档案成绩打印,十分方便快捷。医学科研管理手段日益创新,未来可以让机器人实现管理。
(五)管理理念日益更新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是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一种等的思想,态度消极,比较懒散,比较被动。原因是工作累,时间长,工作人员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档案管理者只有等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比较主动,才会对年度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并加以分类,这样做比较仓促,没有细致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科研档案,许多档案积满灰尘,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现代科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很多人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例如,管理者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日益增强,积极、主动地投入档案管理中,具有超前管理和全程管理思想。从课题项目立项开始,全程跟踪科研项目的进度等一系列工作,管理工作人员只需要付出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佳的管理,这样对于档案管理者来说,难度较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六)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更加公开化
另外,语法要求还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其他很多方面。如“H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且多样的省份,形成机制复杂,防治难度大……”的语言表达,就写得太随意,第一句的主语与后面带逗号的句子应该不是同一个主语,但形式上逗号后面的主语应该是“H省”。这样,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科技语言的语法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2.使用简单句和陈述句。学术论文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学术论文一般是对科学事实、材料信息等的描述和表达,是对科学分析的陈述、讨论和逻辑推理,是对科学结论、认识的总结和提升。这就要求科技论文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因为尽量使用简单句、陈述句,才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一般单个句子不宜太长,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不宜过多,疑问句、反问句尽量少用。
3.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表达。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一般自然科学的论文,由引言入题后,就是事实(现象)描述、分析和讨论,然后就是结论。整个过程的逻辑关系,就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得到科学认识。文章的语言应符合科技论文的这个特征和要求。不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如某学院在介绍自然地理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时,有如下一段文字表述: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不但脱离事实、空泛,而且漫无边际、不很靠谱。让人读后,很难获得该学院该专业的任何具体信息。介绍了等于没有介绍,甚至还不如不介绍。
4.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经得起推敲。即陈述的事实、分析的问题、论证的理论原理、得到的科学结论等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所以,语言表达也应十分注重逻辑关系。比如前面一句是“(激光)根本穿不透(雾霾)”,后面接着一句“如果激光武器的作用距离是10公里,有雾霾的情况下一下降到1公里”。前后逻辑关系相矛盾。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学者对XX进行了XX研究(张X,1987;姚X,2005)”。这里引证参考文献,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这样的细节问题,稍作思考,就可以避免。
另外,语言表达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不但逻辑关系明显,还要条理清楚。比如在表述某风化剖面主元素含量特征时,文章中一会儿“自上而下,元素A含量增高”;一会儿又“自下而上,元素B含量降低”。这样缺乏条理,让读者读起来很费力,也不便于自己总结有关规律性的认识。值得注意。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包装科学;特点;研究方法
引言:包装科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仅仅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且与多门学科接壤,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在社会高速发展且人们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促进包装科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深刻分析包装科学的特点且熟悉掌握包装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 包装科学的特点
包装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包装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对,包装科学具有如下特点:
1.1特定性
包装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包装已经与商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融为一体,不能分割。如果将包装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分离开的话,对于包装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也就失去了载体,不知从何处开始研究。包装在商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能够起到发展生产、便利流通、促进销售、指导销售以及保护商品安全等重要作用。
1.2综合性
包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在包装科学里,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仅仅能够相互融合,还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科学与技术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这大大有利于包装科学技术化和包装技术科学化的实现,并且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性,体现在纵横交错的多门学科的综合关系上。包装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个学科,并且还涉及到学门学科,具有非常大的综合性,且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研究范围。
1.3整体性
包装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意味着其研究的范围广泛,类别较多,但是也具有相同的研究领域。包装科学的研究的范围要排除与包装相关的具体学科的一般理论。就像是材料学、机械学等一些与包装相关的学科,这不在包装科学所研究的范围之内,但是包括材料和机械在包装的具体应用,着重分析成为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时的自身性质和特点。当然,对于包装装潢中的美术进行研究时不能够脱离对于包装装潢作用的研究,而只是单纯的研究美术,在研究包装科学时我们是不能够将包装装潢视为单纯的美术作品的。
1.4理论性
包装科学在研究范围内不涉及与包装相关的具体学科的一般理论,但是,要将包装科学建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理论,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各个分支的科学研究。此理论的内容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具体有包装的性质、包装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包装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包装工作的原则以及包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等。
1.5实用型
包装科学是一个具有统一性的理论,而对于各个分支而言,包装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对于包装科学来说,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相关需求,提升包装商品的水平,提高包装的生产率,减少包装生产中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商品的生产商要怎么去选择商品包装,如何来改进包装的操作方式,加强包装的机械化程度,怎么能够保障货物的装卸运输环节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运输包装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作用;将采购、储存、批发作为主要工作的企业要怎么才能够保证商品的采购检验工作的水平,且做好商品的保养工作,积极和相关部门完成包装改革工作,科学、合理的规定包装的标准,通过对于商品的装潢来促进商品的销售;以零售为主的企业要积极做好商品的宣传工作,要结合实际来选择最为适宜的方式方法。
二. 包装科学的研究方法
包装科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具有很多的独特特点,同时,包装科学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已有了成熟的研究方法,如下:
2.1比较、分析、选择
在包装中,不管是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包装装潢以及包装机械,其种类都有很多,且有着不同的性质。由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商品包装也是各式各样。国内国外的包装科研成果与时俱进,每年包装方面取得成果都有明显的增长。包装科学这门学科就是针对研究对象将其分门别类,利用数学分析以及质量分析的方式来择优开展研究,先采取具有普遍性、适应发展趋势且可用性较强等个内容,将所选择的内容进行条理化分析。最后,要通过科学实验和实际的包装操作要验证所分析出来的结果。
2.2回顾、总结、预测
要想更好地研究包装科学这门学科,应该将包装现状研究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爱一起你。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回顾,结合现代包装的研究进行理论概括,从而来解释包装科学中的其他研究项目。
同时,包装科学还要讲其总结包装现状和未来的预测有机结合起来,使用预测的方式方法来开展专业研究。包装的未来预测主要是要按照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关系的变化对于包装所产生的影响,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要从包装质量、包装方法和包装加工工艺这几个方面来展现包装发展的过程和趋势,促进包装科学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包装预测工作要做到与市场预测具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较为复杂,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大城市的渴望、家庭结构的发展变价等都是影响消费市场发生变化的因素。比方说,现代大学生都追求样式,当新产品诞生开始,会有很大一部分争先购买,一旦在人群中宣传开来,就会促进产品的畅销。随着市场趋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包装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着。
2.3系统化、层次化、整体化
系统化、层次化以及整体化综合来说就是包装科学的系统研究方法。系统即由相互联系、作用的多个因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客观事物的普遍、重要的属性、特征以及联系等概念。包装科学是由多种因素组成且相互作用的统一的系统。此系统方法即将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再进行考察的方式。包装科学的系统研究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主要强调包装科学的整体性,注重包装作用、功能相关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研究包装科学的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要将系统中的统一理论利用联系的观点将其具体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其次序性。
此外,对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进行深刻的研究,对其发展进行综合考察。比如说各个地方的销售特点、销售习惯、生活水平、气候变化等,上述因素对于包装工作的进行都有着重大影响。
结语:综上,包装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社会性较强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含包装概论、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方法、包装机械、包装标准以及包装管理等内容,且涉及到多个学科。希望通过本文对于包装科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的论述,能够切实促进我国包装科学的发展,带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进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枢. 包装科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J]. 中国包装,1983,04:8-9.
一切以物理实验为主题的课统称为物理实验课。从不同角度,可以将物理实验课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教学形式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以及课外实验与制作等。演示技能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物理教学中的演示,需要教师掌握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操作的技能。然而,演示技能不仅仅是实验技能,物理教学中的演示不仅要符合物理知识本身的规律,而且在设计、操作中要符合学生观察、思维的认识规律。实验技能的主要目的是得出物理规律,而演示技能不仅要正确得出物理知识的结论,而且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
一、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技能的含义
物理课堂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操作、实物及模型展示、现代教学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注意力,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的一类教学行为。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它是物理教学中广为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用于各种教学环节中。
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是操作实验主体,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观察主体,处于被动地位。而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主要是以学生能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来衡量。因此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本身(实验能否出现预期的物理过程和现象),还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主导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实验技能和教学的基本素质,还取于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及对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
二、物理演示实验的特点
物理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在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的时空内进行的,它不同于科学研究中的实验,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与目的性并重。物理演示实验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一次具体的实验结果,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演示实验的选择和设计,都必须服从于教学目的。有时候,从科学研究或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是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但从教学角度来看却未必是合理的、可取的。例如,气垫导轨、电子计时器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力学实验中消除摩擦影响和计时准确性两个老大难问题,但在说明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时,还是用打点计时器为好。在特定的条件下,物理演示实验甚至需要有意地对某些造成误差的因素的影响加以夸张或制造某些假象,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例如,用伏安法中的内接法测电阻时选择小电阻,用外接法测电阻时选择大电阻等。
(2)直观性强,可见度高。物理演示实验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它必须有足够的可见度,它所表现的物理现象必须十分鲜明;它所显示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必须是简单明了;它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必须是正确易懂;它所选用的仪器、装置必须是明白而又易于操作。但是,在增加实验可见度问题上也要注意实验原理的正确,防止出现“假实验”。
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具有应用性、群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应用性。相对于理论性的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在研究的性质上属应用性的课题研究。理论性的课题研究通常是一种大课题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而作为应用性研究的小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者说它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它是一个教中研、研中用的过程,教、研、用三者是一体化的。某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尽管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启发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学情境的限制,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研究者个体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或者说它的运用是主要在纵向维度上进行的。与专职的教科人员相比,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体现为自己是教育教学实践躬亲者,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的微观课题或小课题进行研究。
群众性。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大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部分教师,其主持人经常是少数几个人;与大课题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课题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课题主持人。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强、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课题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广泛性。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涉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尽管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的,但它不仅包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学工作以外的涉及学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直接和间接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小课题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学校整个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而展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而不仅仅是“立足教学实践,为教学而展开,在教学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任何教师教育实践或行动的目的都是整体性的,任何教师行动的目的不仅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应促进学生智能、思想品德、个性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教师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师关注、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只是教学中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校将小课题的选题局限于学科教学范围的做法是片面的。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开展小课题研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学校应有必要的图书资料的储备,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除此之外,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些也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1.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对于小课题研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学校最高管理层或学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动员、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学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来推动小课题研究,那么,其成效将大打折扣。因为单纯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小课题研究,易于使教师感到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从而易于使小课题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师的被动应付行为、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化将大大地贬损研究的效果,这正是任何课题研究、包括小课题研究之大忌。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动小课题研究,而应更多地从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人手去推动小课题研究。对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不作统一时间、统一步调的规定,以及教师研究什么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结题,让教师享有充分的自,是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学校应从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出发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如可对自觉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卓有成效者进行表彰,以调动其他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204;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15-03
1 新时期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 国际形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0%以上是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争取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竞争正演变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区域竞争。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北京市作为首都,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心,在北京圈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国际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国家竞争力的科技发展。国际上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核心竞争力。
1.2 北京市自身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有三:一是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二是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三是北京市正在从传统经济的区域经济中心向全国的新经济中心转变。这一切导致科技要素的作用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上,也对科技环境、科技能力尤其是政府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市科技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作为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北京,如何面对技术创新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新的竞争态势重新审视首都作为国家科技核心的历史责任,进而推动北京市的发展,对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北京市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拥有众多的研究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科技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一些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大量聚集在北京,使得北京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 中央科技资源在北京占较大比例
由于北京的很多资源为中央所有,所以很多中央的科技资源和北京市自有的科技资源出现重叠。这部分的科技资源很难明确的区分是隶属于北京市还是归中央所有。有些地处北京的科技资源其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北京范围内,可能会扩展到全国。中央的科技资源占北京科技资源的较大比例,中央经费大多用在北京的央属大院和科研所中。同时,中央院所代表国家技术的最高水平、代表科技最高水平的也多是央属企业。
2.2 北京区域科技的辐射性
北京的科技发展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区域科技资源的全国辐射性。作为全国科技的中心,北京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服务的物理位置虽然在北京,但是其服务范围却面向全国各地。同时,北京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在京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其社会效用辐射到全国。所以,北京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明显的。
2.3 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
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科技资源与现代服务业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很多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都是建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的。
3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国际竞争和北京市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全国的科技中心,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大首都”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北京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北京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从全国的科技中心发展和北京城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科技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下不能有效提供,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缺陷,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政府科技管理就是要提供科技活动中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或者组织公共物品的提供。同时培育创新环境,形成以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力量,为私人科技物品的提供创造条件。在公共科技产品、准公共科技产品、私人科技产品三个层次上分别确定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领域和手段。同时,结合北京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特点构建完善的北京政府科技管理体系。
3.2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在探讨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之前有必要确定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北京市政府进行科技管理必须明确下述原则:政府干预科技活动并不是代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在市场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科技领域,政府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或者市场效率低下的科技领域,政府应该加强干预。政府干预科技活动应该强调有限干预、理性干预,减少随意干预,避免政府失灵,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
具体而言,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概括为:“重市场”、“重服务”、“重社会”、“重效率”、“重创新”。包括:
第一,“重市场”――为科技管理中的市场失灵提供“有限的科技管理”。在政府科技管理过程中既要弥补市场的不足,也要避免政府失灵的产生。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科技创新主体。
第二,“重服务”――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北京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在京科技部门和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第三,“重社会”――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重效率”――不仅要加强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还要关注科技投入的效率,即是否真正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五,“重创新”――管理创新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创新型城市”及“科技北京”建设的内在要求。政府科技管理应该将创新精神贯穿始终,从过去的管理“惯性”中走出来。
4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一般而言,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是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但是,由于科技发展阶段不同,纯公共科技和准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目前我国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种类型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供给机制没有健全,供给主体缺失,使得即便是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也难以有效供给。因此,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私人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4.1 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科学普及,部分共性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国防、减灾、科技基础设施等。在上述纯公共科技领域,政府是科技需求、供给的枢纽。有时直接充当了需求决定者、消费者的角色;也有的情况,作为社会的代表,扮演着需求决定者、消费者乃至供给者的角色。因此,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对外部性的克服,其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政府是各方利益关系的纽带,更是社会与公众的代表。因此,在纯公共科技领域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有效管理。
对于北京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知识创新领域。知识创新应该作为北京科技发展的首要目标,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在北京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科技北京”理念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外部性特征。
4.2 深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其产品提供过程中具有外部性,会出现“搭便车”,致使市场中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动力去投资。政府有必要深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准公共科技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私人赢利空间,应该引入多重投资方式与政府投资并存。
现阶段北京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领域。这些领域存在企业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关系民生的公益性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上述许多科技领域由于具有较大外部性,又使得准公共科技的范围相对扩大。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深度支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 适度干预私人科技领域
一般而言,私人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私人科技领域的活动首先应该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企业作为私人科技产品的提供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同样会影响某些私人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的提供。如目前北京大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任务较重。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外部性存在,使得中小企业提供私人科技产品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某些私人科技领域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如设立大企业科研基金、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政策等。 5 结 论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化的科技竞争和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北京市科技发展的要求,北京市要依靠自身的特点,明确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定位,结合北京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特点构建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由于目前我国和北京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种类型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供给机制没有健全,供给主体缺失,使得即便是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也难以有效供给,因此,北京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私人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张耘,傅正华.“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8-31.
[2]颜振军.中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8(12):67-76.
[3]常林朝,郭洁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2-84.
[4]赵俊杰.国外科技管理与决策机构的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124-125.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07-01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ゴ庸阋謇斫猓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ゴ酉烈蹇矗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フ庵中翁的课程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プ魑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ィㄒ唬“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ィǘ)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ピ谘芯啃匝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フ庵挚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ィㄈ)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
パ芯啃匝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
ィㄋ模┭芯啃匝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ズ脱Э平萄е兄恢厥友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素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ネü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它的意义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潜能的开发
パ芯啃钥纬谈学生提供丁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经历,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这就是创新精神。以小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促进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ヒ蛭没有了像语文、数学学科那样的教材,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选择的,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新的人才观的形成。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在研究性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平时学科成绩平平或较差的学生崭露头角,事实教育教师要从多元化的角度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才能。
(2)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揣摩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思考和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为学生提供解决疑惑的办法。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倡导的一种师生关系。
(3)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在研究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可以这样说,研究性课程促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与发展。
3.突破了原有课程编制模式
コて谝岳矗学校课程都是由国家组织专家进行编制,学校、教师和学生只有按照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实施课程的任务。这种模式导致了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的分离,使得理想课程(国家编制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所编课程(国家编制的教材)、所教课程(教师的教学)、所学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之间形成层层落差,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研究性课程是由学校教师、学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结合在一起,改变了过去课程开发与实施分离的状况,减少了编、教、学之间存在的落差,提高了课程实施的效益。
4.推进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进程。
パ芯啃钥纬淌谴幼匀弧⑸缁岷脱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的课程,教学的时空是开放的,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实践证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冲破了学校围墙,进入社会、社区和家庭,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进程,改变着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
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至8%。不仅是普通高中,也包括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将呈现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将作为从小学到高中每一阶段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
ソ岷纤炷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办学理念比较先进的学校学习,切实推广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おげ慰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