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10: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历史沿革
明建文六年,士大夫陈友德辞官回乡,水西政权慕其德、赏其能,重用为阿牧(总管),在陈友德的建议下,在今六龙“营上”修建兵屯驻军3万,修建石板街(取名增列东胜街),为今六龙雏形。明崇祯八年,更名为六龙。雍正年间,一皇亲国戚改谭姓来此居住,他们建宗祠,设义学,储义仓、成桥梁、造纺车以教乡邻。至乾隆年间,六龙成为四川至云南、贵阳盐道的必经之路,众多江西人到此栽种天麻、何首乌等中药材,成为商贸重镇。因省试发榜六龙人占了半榜而有“小荆州”美誉。
三、传统文化
(一)历史遗迹
数百年来,各民族儿女在六龙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修建了期望文化繁荣的文峰塔、表彰谭姓家族养子成才的花牌坊、象征谭姓旺族的谭家祠堂、道观三宫殿、崇拜龙图腾的回龙寺、重视教育的文昌阁和万寿宫、重视交通的永贞古桥、显示经济繁荣的戏楼、为官有作为的三道朝门等古建筑;古碑有“爱慈父母”石碑、满文石碑等;传统民居有谭姓瓦房和余姓瓦房;古井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口。
(二)民族风俗
六龙最早的民族是苗族,人数极少。水西政权在六龙驻军3万彝族人,但未留下任何痕迹。来自江西的汉人为最多,汉文化为主导,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特别是春节龙灯游艺最为热闹和讲究。龙灯制作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造型上发生了变化,色彩上加入了民间农民画的技法,更加夸张,更加喜庆,更加隆重。六龙还有传统的手工技艺“龙凤马匙”(汤匙、木瓢、筷子、木碗等)。六龙人大多信仰佛教,口头传说有《凤凰传说》、《九层衙运输暗道传说》、《奢香岭》等。虽然汉文化占有绝对优势,但也保留了如反映彝族人民生活劳作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农民画。
(三)著作文集
著有篇帙浩繁的《大定志略》、《谭氏家训》、《醉月草堂吟》、《宋蛟诗文联辑录》、《俗语韵对》、《四书韵对》、《醉枫吟稿》、《巾帼从军赋》等。《大方楹联选集》有近五分之二稿件来源于六龙人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龙人编辑出版了《迎春诗稿》、《映山红》、《六龙文艺》、《六龙撷英》等诗词和文艺读物。进入新世纪,共出版发行了诗文集数十部:《聚云轩诗稿》、《诗词百首译注》、《新醉翁诗词集》、《四雨轩诗词集》、《素心雁字》等。2006年9月成立六龙诗社,创刊《六龙诗词》。2011年《大方诗词选》六龙作者占三分之一,诗词、楹联在六龙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高度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较为不足,制约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镇从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员不足,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
我镇在相关媒体上对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四)是认识水平不到位
不少干部群众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毁灭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现象存在,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五)是无序开发现象存在
开发导向与价值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杀鸡取卵式”开发,盲目跟风、乱开一气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没有凸显特色、立足优势。满足于模仿借鉴别人,而缺乏创新、平淡无奇;仅仅照抄照搬其他地方,而千镇一面、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参与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
(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古镇建设的成果和旅游开发的特色(不同性或独特的卖点)宣传出去、推出去。
(四)是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极端重要性
从加强文化凝聚力和重构文化产业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利用文化遗产
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文化的振兴价值,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发挥特色,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保护与继承开发相结合,注重可持续开发。
(六)是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和民间特色产品
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文化产业,走劳动密集型旅游产品开发道路。
二、华裔男性气概重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仁爱”
在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国,“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不自私。这种美德是体现中国男性气质的最重要因素。书中汤亭亭的曾祖父伯公,是一个热血勇敢而又乐观的人。在去夏威夷的船上,伯公和其他人像囚犯一样被关在船的甲板下,过着几个月暗无天日的生活,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当同行的人对新生活的前景感到孤独和害怕时,伯公鼓励他们:“三年后你们就会变成有钱的男人了。三年匆匆就过去了。”伯公也是一个慷慨的,懂得分享的男人。当他在夏威夷吃到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和坚果时,“他希望可以给他的妻子”。他把自己见到的所有美丽场景都写信告诉他的妻子。同时,他爱身边的陌生人就像爱他的家人一样。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的工友,给他们端水递药。他热爱大自然,他热爱自己耕种的土地,当土地收获时,他激动得唱起了京剧。伯公的这些表现都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通过对汤亭亭的弟弟的描述,一个不同于其父辈的阳刚男性跃然纸上。弟弟是生在美国的华裔,他骨子里一直把自己当美国公民看待。在对越战争打响之后,作为美国的一员,弟弟不得不参加。在描述弟弟经历越南战争之前,汤亭亭还特意对中国民间屈原的故事做了介绍。屈原和弟弟都是和平爱好者,面对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都经历了相似的悲惨命运。正如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离骚》来表达一样,弟弟也一直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释放心中的压抑,他从早到晚都嘀咕着,无论别人听没听见。他极力试图说服学生对越战争是错误的,在战争结束时,他庆幸自己还活着,也没有杀人。汤亭亭以她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男子气概。这样的男性气概是一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不需要用暴力或武力来体现,而是对和平的向往。这种积极的男子气概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团结,在当今世界存在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战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传统社会遗传的生存意识
汤亭亭通过描述她的祖父辈在美国社会文化、经济上受到的耻辱,和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敌对国家生存下来的勇气重构了中国男人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男性气质也是中国男性的“文”的体现,也是他们从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遗传中得到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识,以及这种生命意识在新世界的人生奋斗中焕发出的人性闪光和生存的“智慧”。由于美国当时的移民法,汤亭亭的祖父阿公被剥夺了与妻子见面的权利,因此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抑。在建设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六年时间里,在没有妻子的拥抱和安慰的可怕长夜里,他常常一晚上一晚上的看星星,一想到“他所建筑的铁路也不会带来他的家人”,他感到“他的心都碎了”。他常把他的在毯子或树林里,看着它,“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终于“有一天天气很好,他在一处新山谷上空作业,一种强烈的欲望袭击着他。大自然的美完全把他给征服了,他在吊篮里俯着身子,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他想通过来。突然他高高站起身,将射向空中。从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他乘着吊篮下到谷底,身上的血就涌向,他在与整个世界。”被白人的中国男性,通过阿公这种方式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当他在篮子里“操着整个世界”时,有力证明了他是一个男人。TomoHattori评论说:“这种行为使阿公有力的证明了他的男性特征。”中国男性父辈们把他们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美国的建设,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排斥和屠杀。尽管阿公和成千上万的人为美国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当铁路建成时,这些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了不受欢迎的外来者。阿公走遍了美国,想寻找一个地方,一个中国人能够安全定居的地方,但他却发现没有地方是安全的,到处都是白人对中国工人的屠杀。面对这样敌对的生存空间,阿公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暴力对抗,他像无数中国人一样忍耐着,“善于隐藏,消失数十年,下落不明。”当阿公用修筑铁路攒的钱观看了《三国演义》里的一场戏,关公浴血奋战,三兄弟终于建立蜀国,他觉得精神振奋,大受鼓舞。关公的戏和当时中国移民的处境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移民完全生活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下,他们从关公的故事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共同抵抗白人对他们的不公待遇。而关公和阿公称呼里都有的“公”字,使这个神话的历史人物与汤亭亭的祖父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祖父成为美国的英雄。汤亭亭父亲的男性气质体现他面对敌对环境的忍耐智慧。父亲一直牢记,“如果他不说话,别人就不会注意他”,他就可以在敌对的环境中生存,因为“没有人会伤害可怜的弱小”。所以当他被吉普赛人诬陷,他忍气吞声,当他被合伙人骗走洗衣房的股份时,他安慰妻子:“别担心,我正打算去加利福尼亚呢,那儿才是真正的金山。”当他经历了种种的失败,最终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洗衣店时,这充分体现了在恶劣的种族和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男性的生存智慧。
(三)父权文化下的家庭责任感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男性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支柱。《金山勇士》中大多数男性背井离乡的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战火不断,使得男人们很难挣钱养家糊口,因此,去美国“淘金”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汤亭亭在书中描述了这些美籍华人移民祖先的故事,他们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以自己的方式支撑家庭,养育孩子。曾祖父在夏威夷开垦甘蔗田时,很为自己养家糊口的能力感到骄傲,每逢发工资,他就往家里寄钱。为了能往家里寄回更多的钱,曾祖父从来不去舞会,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去赌博,甚至在长期见不到妻子的情况下也没有花钱找女人。在他的眼里,家庭的需要高于一切,相对家庭需要,个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奢侈的。因此,为了家庭,曾祖父放弃了一切个人需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谎称自己在农场过得很“轻松自在”。传统的中国,需要男性传宗接代以使一个家庭繁荣昌盛。不幸的是,广阔的地理距离将这些寄居美国的中国男性变成了挣钱的机器,剥夺了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他们将所有的收入都寄回给中国的妻子和孩子。当曾祖父的妻子让他去赚钱,“别呆在这里吃”时,他立即前往美国。当曾祖父收到妻子的来信,要求他寄钱回去给她买金表,买新衣服,或是家里需要翻修庭院时,曾祖父为了拿到额外奖金,冲进隧道去查看爆炸的甘油炸弹。当汤亭亭的爸爸带着全家来到美国,他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突破。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渐渐摧毁他的愿望时,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男人,理应担起养家的重任。虽然爸爸的话越来越少,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也没有了幽默感,但他仍坚持着开创新的事业。同时,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培养孩子是他的职责。在孩子面前,他表现出温柔的一面,有时和他的孩子把蜻蜓当作玩具飞机来玩,有时将烦人的飞蛾带入游戏,有时或让他的女儿偶尔玩玩赌具。
(四)维护传统文化与反抗现实的勇气
小说开头的短章节《论发现》讲了一个传说,传说里一个寻找金山的华人探险者,不幸身陷女人国,他的嘴巴被缝紧,耳垂被穿刺,双脚被裹小,脸被涂上脂粉。实际上,这个短章节是作者对中国小说《镜花缘》中的一个著名情节的改编,在结尾处,她指出这个女儿国实际上是在北美洲。哥伦布的“发现”给原本早已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带来了惨重的后果。如果说对外国土地的发现是误解、是蒙受痛苦和剥削的开始,那就如同寻找金山的中国移民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声音,也无法表达自身的感受。汤亭亭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失声”给她的男性祖先们带来的痛苦和对他们的破坏性影响。书中《论死亡》的章节也通过改编杜子春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男性被剥夺说话的权利。汤版的杜子春最后因儿子的惨死而打破沉默,道士的药方被毁,人类失去了长生不老的机会。紧接着的另一个小章节《再论死亡》同样讲述了一个寻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沉默再次被打破,人类无法永生。既然人类无法永生,汤亭亭想要通过这两个短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打破沉默。张敬珏认为这两个短故事提供文本内的对照,在檀香山的曾祖父就打破了白人老板强加给他的沉默。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英勇、忠义、惩恶扬善的化身,被当作武神和文神来崇拜。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险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他的英雄气概也给予了中国移民争取自己权利的勇气。中国劳工,特别是那些通过假身份进入美国的人,要在美国生存就不得不长期保持缄默,无形间被剥夺了表达自己的声音权利。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他们对美国的贡献也被删除。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打破沉默。中国男性的“武”,不仅仅指身体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如何去运用这些力量。在夏威夷的甘蔗园里,白人老板命令华人在砍伐作业时必须严守“肃静”的规矩。为了消除自己和同胞的暗哑之苦,曾祖父运用唱歌和咳嗽等方式来进行反抗。他说道:“我生来就不可能像和尚一样保持沉默,早知道要发誓沉默,我还不如剃掉头发,出家为僧。”因此,当浓浓的烟雾和过度劳累使他咳嗽时,他将咳嗽变成一种自我保护和表达的方式。“当洋鬼子们吼叫着催促他们快点干活时,他以咳嗽作答。深沉、悠长、响亮的咳嗽声似怒吼,如低吟,像大声喊出了心声一样舒坦。他在咳嗽中夹进了怒骂。”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曾祖父知道使用武力是无用的。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们在地上掘了一个圆圈,挖成一个大洞。“你好,地底下的中国!”“你好,母亲!”“我想回家!家!家!家!”由于他们的叫喊声太吵人了,洋鬼子们本应该向他们冲过来的,但这次洋鬼子们却躲起来了,他们被中国佬们的气势所吓倒。从此,伯公再没有因劳动时说话而挨鞭子。这是华人为争取话语权作出的反抗,是他们足智多谋、反抗性别压迫的最佳例证。很明显,《金山勇士》里的中国男性的反抗不是通过直接的对抗,而是采用了更巧妙的手段。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工作条件,祖父阿公和其他华工一道开始罢工,要求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更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时间。他们冒着坐班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会没收其为他们存入银行的薪水的双重危险。阿公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单词:“每月45美元—8小时制。”他反复练习着这句罢工口号:“白人一天只干8小时,中国人也同样只干八小时。”他们的罢工一直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白人鬼子宣布该公司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工人加薪4美元。虽然不是他们要求的14美元,但是罢工毕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中国工人的权益是通过协商对话和沟通来实现的,体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勇气。当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时,白人官员作了演讲。“这是19世纪最伟大的功绩。”“只有美国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功绩。”他们说的不错,因为修建了这条铁路,阿公和其他华工们也应该是美国人了。
关键词:传统继承疑问现代
1.写在前面
发生在1840年的,确实改变了中国太多事情,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冲击或者说是根本性的改变。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政治的载体之一的建筑也没能幸免。而这种改变的后果一直延绵到今天。一些有识的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一直在呼唤传统;思想界、理论界在呼唤中国传统;建筑界在呼唤传统建筑。
但是在中西文化激荡的近、现、当代中国,到底是不是还能找到那个建筑文化上的“传统”?这个 “传统”到底是什么?怎样继承?更进一步问,这个“传统”是否还存在?还有继承他的必要吗?我们是不是还真的存在继承它的可能?甚至是这个“传统”是否真的存在过?
本文主要从社会人文方面来谈。现代的中国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得程度,再加上人口数量基数过高,我们的城市也已经进入了高密度的时代,百万人的城市已经很多见,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城市也已经即成的现实。那么植根于古代的相对小规模、低密度城市的传统建筑是不是还能够适应今天的城市呢?
2.经济
从经济方面讲,在城市地价寸土寸金的今天,高容积率是 “万能”的金钱,或者说是市场给定的方向。君不见城市大厦高千尺?建筑空间序列的竖向发展是已经写进“教科书”的事情了,建设部的绿色建筑条例也有关于节地方面的要求,就在这“官民同倡、上下一心”的形式下,基于水平方向上的院落空间是不是还有其自主的生命力?以水平序列为主的功能关系是不是还具有其现实意义?(台湾的禅寺给了我们很大的提示,以传统的多重院落为空间组织手法的中国佛寺,在这里被安置在了一座高层建筑里,我们熟悉几进院落后的大雄宝殿意外的出现在了XX层。但总体来说禅寺是一座非常好的建筑,但是存在了这种可能,就是作为一座经过精心设计和堪称精致施工的建筑会抹杀他在形式上的失误,会不会我们被太精美的外表遮住了眼睛呢?)
3.文化
从文化方面讲,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已经不是那个以大家庭四世同堂为基础的古代社会,三口之家称为了社会的基本单元,这“庭院深深深几许”哪里去找合适的“大宅门”为依托啊?在现代社会里大家庭的形式已经瓦解,家庭院落还有它伦理层面的价值吗?
一些设计师在住宅方案设计中,为整天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元房居民设计了所谓的公共活动空间,目的是恢复我们传统的大杂院的生活方式。可是几乎没有过成功促进邻里交流的实例,或者说少之又少。那么会不会是现代人就真的不需要这个东西了呢?还是建筑师功力有限没能设计出合格的作品呢?建筑是在这里扮演的建筑设计师,而是住户的生活设计师,用建筑来指导住户该怎么生活,建筑师有没有这个指责呢?有没有这个能力呢?建筑到底是应该顺应人,还是要改变人?
有这样的一个实例,某单位的家属楼,楼下有个小院子,种着八棵垂柳,树下还有三个石桌,在天气好的时候,尤其是夏天,院子里从早到晚都是人。这个住户自发设计营造的空间完成了建筑师没能做到的事情,主要原因是使用这个公共空间的人都是工作上的同事或是各自的家属,他们之前就彼此相知相熟,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而普通的商品住宅住户基本上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很难坐在一起没有心理障碍的交流,而不同的职业背景,也让他们没用共同的闲暇时间。由上面的例子可以回头想想传统大杂院的居民由于社会地位背景相接近才住在一起,这更像是前面例子中的家属院,问:既然这种传统的社会秩序不存在了,我们还有必要谈传统吗?我们还有条件继承传统吗?
现代君子们的“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传统抱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然 “寄情山水”的传统意趣也基本上无从谈起。传统建筑组织出来的传统风情“更与何人说”呢?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有着不同于古人的意趣方式,甚至十几年前的生活拿到今天都已经不会被接受,那么古人在自己的私家园林里营造的崇尚自然的意趣现在人还会接受吗?当然当代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还会是风景名胜,游人必到之地,那为什么这个社会“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没有再营造“寄情山林”的建筑实例呢?是不是真的是现代人失去了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了呢?就算是经典的江南私家园林现在也只是友人们一次性消费的地方,再也没有合格的后续作品了。(私家园林是最具继承可能性和价值的建筑类型)
4.政治
从政治层面讲,传统中国建筑为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所左右、所依附。传统建筑形式和传统的政治组织形式相互依托互为因果。那时的政治决定了那时的建筑,那是建筑又体现了那时的政治。具体说,层层叠叠的院落序列正好体现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强调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方式又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特点。但是在今天民主政治已经深入人心的政治氛围下,又要用“传统”来体现什么?决定什么?甚至是映射什么?
以上提出的一系列的关于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中的疑问,很多建筑师在他们的建筑实践中给予的或多或少、或正面或侧面的回答,有些有力,有些牵强。现代城市对新类型建筑的要求使得低密度的老跨院不胜其职,就拿出大屋顶给城市中的每个建筑带个帽子,不管他是高层还是多层,也不管他是文化的还是行政的,这种做法在这里已经不用在提出疑问了,大家早有共识,但却是在某政治人物下台后,大家才纷纷跳出来“认清面目”,不想在这里翻老账清算谁,只是想问,高叫传统是不是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政治目的而非人民文化要求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真实目的是不是真的就站得住脚跟呢?
5.当代
看看我们已经有的继承方式,建筑史学者郝曙光(东南大学建筑史及理论博士 教授 本人本科的建筑史教师)在他的书中(《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把传统建筑文化现代继承的实践探索手法总结为八种方式:模仿、片段、简化、夸张、影像、意象、隐喻、移植。这八种手法各自对应着相应的建筑作品,也可以说现在已经出现了的想要继承传统的建筑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应的手法(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上的手法集中在视觉上做文章,要么是完全模仿,要么片段模仿,除了这种集中在视觉上的方式我们就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6.近代
在此又要进一步说,晚清革新派曾经高举改良的大旗,说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又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请问,这去除了 “糟粕”的“精华”还能否称其为“精华”?那改了洋“用”的“学”到底还是不是 “中体”?钢筋混凝土的梁、柱、斗拱,它还是不是传统的建筑结构?已经换成是商业街的展厅的古董建筑到底还是不是“传统建筑”?装修一新住了人的马厩到底还是不是马厩?
东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思维维度上的,建筑在东方的文化中虽然占有它的实际地位,并且起到了实际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西方文化史上那么光辉的地位。我们今天提出建立回复传统建筑文化这正是一种西方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还会把复兴传统建筑作为民族复兴的组成条件之一吗?既然我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方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那些已经植根于中国的新建筑呢?我们可以说不重视建筑匠人,不重视劳动人民的旧的传统是糟粕,而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传统建筑是精华,我们要去糟粕存精华,上文的问题就出现了,没有了糟粕,精华能够独立存在吗?没有了柱子,梁可以独自停留在空中吗?假如本来身份卑微的匠人变成为西方似的“大师”,今天看到的古代建筑还会是那个样子吗?我们的“大师”们是不是也会放弃不能耐久的木材而换成永恒的石头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绚丽的图案都要经过“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见“素”的重要和关键。原诗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对现代的设计艺术和设计理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另外,《论语·雍也》中还记有孔子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孔子关于美学原则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文”是指纹饰、装饰,“质”指本质、实用。他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的倾向,认为“质胜文”会导致设计入“野”,粗陋丑恶,缺少文采和审美意境;而“文胜质”则会将设计带入“史”,华而不实、矫饰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设计应当不偏不倚,“文”与“质”要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中国审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设计美学传统中强调实用,以用为本,这是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以质朴为雅,以华丽为俗的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同时又注重本质,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简约设计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的简约之美
道家哲学是中国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国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大致为:布局上求“疏简”、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现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几乎都能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和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形象简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画中,绝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纯一的墨色,极少用到其他颜色,若用到其他颜色也仅仅是一个点缀。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国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观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简洁——白墙黑瓦。黑白分明,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惬意。简约高大的白色外墙上面,少有装饰,就是开窗也很小很小,灵巧而美观,与那些黑色屋脊门楼上方挑出的飞檐形成对比,显得沉稳而凝重、简洁而明朗。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无论为诗、为画、为文,尚简的风尚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们在自然、恬淡无为之中回归于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三、墨家、法家“去饰至用”“尚质尚用”的简约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主张厉行简约、反对浪费、坚持“非乐”。墨家思想对美和艺术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墨家“尚质”“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实用为标准。在文质关系方面,墨家也是以质为先,重质轻文,反对以文害质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角度对当时繁缛华贵的艺术追求极为反感;对王公贵族崇尚绚丽、崇尚华采辞章、崇尚黄钟大吕的乐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些音乐艺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非乐下》),却造成了社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谓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墨子曰:“乐非也”。墨家主张一切艺术与设计要“尚质”“尚用”,要充分体现事物的本质美,要一切从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反对为装饰而装饰,对多余而无用的装饰深恶痛绝。这与阿道夫·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的简约主义设计思想如出一辙。
四、文人艺术“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特别是在书法、绘画、音乐和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艺术和工艺设计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是集文学家、科学家、设计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渔等人,除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以外,在设计和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传统和艺术实践使得他们的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以朴素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简洁实用的设计观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应“敛其芳姿,止其铺丽,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即简洁实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扬弃文人艺术中雕饰浮华的一面,渐渐达到了返璞归真,以质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他个人对特定的诗美的追求,更是整个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学境界。宋代文人对朴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对文人艺术中“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特征的进一步强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成为传统审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和无形的灵魂与精神。
总而言之,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同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有许许多多相通的地方,这也是简约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迅速流行,并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思想和风格的重要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媛媛.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中国建筑要跟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当面的现代化,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用于现代建筑中,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2)不断创新,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万物皆流,建筑也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建筑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中国当代建筑应该扬长避短,善于吸纳世界先进的建筑科学,广泛借鉴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敢于创新,设计出无愧于先贤对得起子孙的作品,发扬中国的建筑艺术,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2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基本是以西学为主,以国学为辅。从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就曾指出:中国心理学发展老是离开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紧跟在外国人的尾巴后边跑。这种嫁接过来的模式虽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大学生德育缺乏对传统文化根基的基本培养。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强,国人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培养。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盲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问题才逐渐被重视起来。那些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陈旧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批判。站在新的起点回顾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发展,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德育思想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长时间里,很多专家学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心理学,造成了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不扎实。从文化角度来看,心理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不同族群的心理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文化对人的心理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生德育缺失了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必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大学生德育缺乏对中西方心理健康教育观缺乏全局性考虑。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东西方文化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东方文化注重伦理,西方文化注重规则。比如医学上,中医注重调理身体机能以治本,西医借助技术治标。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普遍流于注重西方心理学教育手段,忽视自身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理念的引导,不能够把二者很好地结合,不能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布局。而以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施教则主要是倾向于借助心理辅导咨询等技术手段进行,往往忽视大学生内在的文化特质,这样施教的效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全局性思维,即要把每个“问题”学生当做一个系统,要把整个学生群体当做一个整体,要坚持中西方心理健康理念并重。
(3)大学生德育缺乏对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理念的主动性引入。从大学生施教主体来说,大部分德育教师对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缺乏引入主动性。这个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性原因也有客观性原因。一者是自身知识的短板效应,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掌握。二者是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来讲,缺乏时髦性,不容易让人感兴趣。三者是目前也没有成型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模式引为参考。四者西方心理健康观比较成型,且其容易操作。因此,大部分教师往往主动借助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施教。大学生德育引入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将有利于打破目前以西方心理教育方法为主的德育工作模式,更为主要的是,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将从文化的角度介入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去,必将从根本上切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3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品格的完善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观教育可以通过其具体内容完善大学生的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庸”行止有度,维持心理平衡。中庸,即用中,出自《论语•雍也》,《论语•雍也》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修身养性、内修外化的一种适度平衡,包含了防止极端、偏激,保持不偏不倚“适中”的意思。这对于大学生调节心理平衡,调控情绪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2)“内省”积极审视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内省”由孔子最早提出,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内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调节的重要内容。所谓内省是指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亦称“自省”或“自反”,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内省重要的心理作用在于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看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反观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学生加强内省,就是要通过不断内省实现自我意识逐渐健全完善。
(3)“贵和”处世,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提供了一条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贵和”即和为贵,“和”意为和谐和睦。“贵和”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贵和”思想是古代哲人先贤关于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智慧总结,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贵和思想衍生出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不朽原则—“忠恕之道”,即孔子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底线,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实现普天下和乐的理想状态。贵和思想将对解决大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大有益处
(4)“义利”进取,塑造正确价值观。义指道义、信义、正义、公平合理,利即利益。义利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义利观提倡重义但也不忽视利,要取之有道。《论语》中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墨子认为义利关系是统一的,“义,利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一种合作互利。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值得大学生学习借鉴。正确的义利观对健康心理的发展是一种正确导向,有利于大学生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行为,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5)“内圣外王”修身,塑造健全人格。儒、道讲内圣外王,即内心、自身要提高道德修养,达到圣贤境界,同时也要践行仁义之道。孔子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从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意思是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大学生拥有“内圣外王”修身的心态,则可内心强大,正心进取,塑造健全人格。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者不仅在她的作品内容上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而且在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行运化”理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现抒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论中强调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需要的,但这些情感历来都是受到伦理制约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看艺术所具有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度重视并利用艺术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用以加强其精神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这种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承认人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承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标准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的意境中,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胆地宣泄到了他们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见过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宫瑶池等,把不存在的龙凤、鬼神兑现为神奇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一切都带着明显的心理体验特征。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一旦摆脱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体会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间剪纸往往都是从当前利益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后,就创造出无数描述自由、美丽的“小天地”的艺术作品,并且是带着个体的强烈的情况,使艺术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释放出艺术的光辉。
缺乏感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所带的感情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强行加入的感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每位艺术承受者会欣赏、了解艺术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在图形占有面积上,向外发散占有的最大空间是圆形。在数学中,当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的是圆;在四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们不自觉地常用圆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发散的线条造型来充分地表达喜悦之情,总造型是圆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纸作品表现出喜气洋洋,应尽量使之发散,不加边框。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四周二十个老鼠,不论是放炮的、吹唢呐的,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如果弯腰驼背有碍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细腰、低头、内视等。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风摆动。
关键词:皖南; 建筑装饰;以人为本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ou Shun-ji
(Hebei sen BaiYu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Handan Hebei 056003)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further enhanced requirement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industrie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the color and the perfect fusion of architecture,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carrying the human spirit and thought, whether in ancient times or in the world today ar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ve arts, it is still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from our décor artistic point of view, its full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Chinese media.
【Key words】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Thinking
1. 引言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的特征。只有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才能真正把握建筑的内涵和价值。在我国有很多现代装饰设计就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成为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象征。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1)现代建筑装饰现代建筑装饰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的审美功能,它和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建筑装饰能够装饰产品、点缀建筑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同时,它更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感,用现代人的思维去陶冶人们的心灵。其次,建筑装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很多建筑装饰往往会成为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从而使得建筑的主题得到升华。最后,现代建筑装饰还有一定的标志和符号的功能,很多建筑装饰往往体现了人们的信仰、道德、技术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
(2)现代建筑装饰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图案和纹饰进行装饰,如浮雕绘画,文字,适形造型,或者建筑构造的外部构件。二是利用建筑构建的抽象组合来形成装饰。建筑构件往往成为建筑的语言,通过一定的建筑构件,如标准手段制作的柱式,标准手法处理的山墙端部等等。这些构建具有一定的符号功能,能够很好地表达建筑的主题。静电的作品如我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通过钢筋条柱来表现出一定的主题。三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构的对比。比如,现在用人造石来代替花岗石,用玻璃钢表面饰色来代替金属材料,用壁纸来替代磁砖等,在视觉效果上让人们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真伪。因此,发挥材料的特殊性能及质地美,必然成为现代装饰艺术发展的趋势。
(3)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应用传统文化,应当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对现代装饰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寻找现代和传统“结合点”。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意”和“神”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从形的方面来看,应当着重于对中国汉字、龙纹、鱼纹、云纹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形”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纹饰的提炼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宫的隔扇夹纱上的臣工字画使得室内空间显得高贵而优雅,目前很现代装饰中对汉子装饰就有着创造性的应用。汉字装饰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纸而变成了玻璃锈蚀、金属和陶瓷。在一些现代装饰中,玻璃锈蚀汉字的装饰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高雅的室内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空灵和飘渺的效果。
(4)传统文化中“形”的应用,从根本上讲应当是“意”的传承。比如,将传统的云纹样式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中,则是表现了现代人对于“吉祥”意蕴的追求。在现代建筑装饰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在现代装饰中应用古典装饰的例子。比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他在设计香山饭店时,没有设置玻璃瓦屋顶而是将传统的江南民居、传统的庭院等装饰元素和现代形式融合在一起,很好的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
3.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设计要有所突破,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就必须在传统中汲取营养,进行发展,开拓创新。
现在人们都在呼吁要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亮点之一,因此现代的许多设计师都喜欢在其作品中运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那么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对现代的设计到底有何意义和作用呢?
3.1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形象丰富,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如传统的斗拱、雕梁、画栋、隔扇等等建筑装饰元素,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化延续性,也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是较好的设计素材,设计师们可以用这些传统的元素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进行设计。
3.2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贴近人们的传统生活,易于被人接受。现代人的生活紧张而节奏较快,冰冷的混凝土建筑也比较缺乏人情关怀。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渊源流传了数千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一些传统的建筑元素,如一些传统的材料、装饰纹样,营造出一种平和、安静、易于交流的生活氛围,作为现代人繁忙、快节奏、激烈竞争的生活方式的补充,使人在在工作之余较好的放松心情。
3.3 传统建筑元素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可为现代设计提供借鉴。传统建筑元素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会让我们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寓意,现在设计中如果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韵味则更受人欢迎。
4. 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 传统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
中国传统装饰语言的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吉祥图形符号,它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如:龙、凤、麒麟、朱雀、玄武等图案,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纹样,在现代设计中将其逐步挖掘、变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传统装饰艺术从装饰内容到装饰技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创作时可将其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传统图形里有许多的极其高度况、艺术性强的图形,我们可以直接挪用,这种直接应用必然有个选择的过程,不是任何的传统装饰元素都可以直接照搬的,我们更多的是对其部分装饰图案、造型的吸取,装饰技艺上的采用,以及装饰内涵、装饰风格等进行采纳。直接使用传统装饰元素的做法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量要适度、手法要合理,讲究文脉,尽量不要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装饰元素同时堆砌、一拥而上。二要注意现代装饰对象和装饰题材上的吻合,要考虑其暗含的文化寓意,在造型装饰、色彩装饰中选用切合主题。
4.2 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1)对传统装饰元素中的造型、图案、色彩等进行装饰形象上的概括,设计者运用各种设计元素、造型规律、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元素加以提炼、组织、整合,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最终创作出现代设计作品。在设计时,需要按照现代设计法,将部分传统装饰图案进行现代形式感的抽象与变形,再按照传统图案设计手法进行组合。我们可以从传统装饰图案中,挑选出可以被现代设计所吸取的图案元素,再将其重构。这种方法在将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现代创新性设计中是非常有用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它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拼接与罗列,而是在理解对象的前提下进行有机的组合。
(2)因此,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分析原图案造型的形式特点、组合方式,保证提取的元素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合理将传统装饰元素提炼出最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装饰元素,在设计里体现一种传统性格。
5. 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史亚丽.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 葛颂.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8).
一、商业街文化属性的概念
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精神面貌等。传统的商业街文化主要由独特的建筑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珍贵的历史遗存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等构成,这些传统文化从细处提升了商业街的品位和形象,使商业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同时也吸引着更多消费者的聚集,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感知和惠顾行为。
二、新建传统风貌商业街的文化表现方式
1 建筑文化是商业街文化的重要载体
商业街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传统建筑,这些建筑由不同时期沉积而来,凝聚了世代商业文化的精华,它不仅体现各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更真实地再现了当地的民间生活。是传统商业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享有“凝固的文化”的美誉。因此,作为聚集商业活动的传统商业街,也成为了不同时代建筑的集中地,这些独特的商业街建筑文化,生动地体现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商业街文化的发展,这些传统建筑也逐渐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们重视和利用起来。消费者在商业街购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
2文化景观增强了商业街集客能力
传统建筑为传统商业街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而门楼、牌坊、楹联和街灯等建筑小品,建筑风格等则构成了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景观,成为了商业街集客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有学者对世界一流商业街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文化景观能综合地反应出商业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商业街集客能力的重要指标。商业街的文化景观除了保留的传统建筑外,还主要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附属型建筑和建筑小品和标识等。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增加了商业街魅力度,而且能够影响着消费者对商业街的印象,激发他们更深的感知和兴趣。如佛教建筑物、塔形建筑物、寺院、庙宇、钟、亭台等反应了当时的宗教和文化信仰;楼阁、井、特色街巷、乡土建筑等不仅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还能用作开发特定的商业服务,经营专门的特色商品;指示牌、牌坊、雕塑、戏台、花台、灯具、阙、榭、廊、表、舫、凉亭、影壁与祭祀标记等,这些用作纪念、装饰、美化环境和配置主体建筑的标识物,不仅呈现了商业街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升的商业街的趣味性,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3 历史文化是商业街最珍贵的财富
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商业街文化中去,使时尚的商业文化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历史气息,从而提升商业街的文化魅力。有学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历史文化对传统商业街发展的影响,指出忽略历史文化内涵是有害无益的,在商业街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并认真探究其内涵。历史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在当代,加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同样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财富。开发商业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在引入当代时尚元素的同时,积极的融合历史元素和本土特色。例如,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地点与商业购物、娱乐、餐饮、旅游的创意结合,使当地城市商业街既具时尚风采,又体现历史文化。
4 民俗文化是商业街重要的文化背景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种依附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同时又在人民的这些行为中得以传承。它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演变,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在商业街系统中,与传统文化属性相关的分别是建筑空间系统和环境文脉系统,而环境文脉系统就是指传统的民俗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民俗饮食(日常食俗、待客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特殊食俗),民俗服饰(衣着、装饰物),节日民俗(饺子、鞭炮、门神、年画、庙会、舞狮),民间礼仪(礼节、婚嫁、丧葬、祭祀),民俗工艺(中国结、剪纸、风筝、织绣、泥人、面塑),民间艺术(舞蹈、音乐、绘画、戏曲)等。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在商业街文化中主要是对老字号、商业制度、商业道德和商业精神的传承,这些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真切地展现了商业街的文化背景。
三、新建传统风貌商业街的典型——西安古城区商业街案例分析
在现代,商业街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只有准确的把握和体现城市的文化背景,有效地吸收城市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商业街的成功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商业街的建设,在展现城市文化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难题。
我国西安古城区商业街的发展就是较成功的案例,西安古城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尤其是具有隋唐历史、关中民俗等特征的城市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在今天的老城改造中,能够将这一历史特征与商业街建设相融合,利用城市建设真实地记录历史,同时也传承着今天的城市文明,从而形成历史文化浓厚的商业街。
1 商业街的空间文化形态
一个城市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又结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生活,那么其商业的发展必然是生机勃勃的。古城商业街的改造要充分遵从保护和延续传统的空间格局的原则,为了体现对古城区这一原则的尊重,在城市的街道形态和尺度设计上,要充分地考虑文化要素。空间形态宜人尺度的重要量度是街道高宽比H/D值(D代表空间宽度,H代表周边建筑物高度)。当H/D达到1: 1时的街道空间形态为平衡态。
不同的地域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对传统街区尺度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安市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城市的主干道通常采用宽度较大的平直线型。西大街改造过程中,在既能满足现代交通需要,又能体现历史背景的前提下,相应地加大了其宽度,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了唐长安城严整的空间格局,使人更能够感受到“坦荡荡乎,大道通天”的气势。而在设计改造书院门商业街时,则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除了较大的改动了宝庆寺塔的周边,其它地区严格地限制了沿街建筑的高度,始终保持传统的街道的H/D为1:1-1:1.2。西安古城这种传统的街道比例和尺度都是由历史的沉淀和积累而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设计改造时必须以保护空间格局为基础。
2商业街的建筑文化形态。
建筑是展现街区风貌的最直接方式,是历史街区里的一种物质元素。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古城形式与现代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增,加上一些单位保护意识淡薄,使古城区内宜人的空间格局和高大的古城墙轮廓线都遭到新建筑发展的破坏。由于西安古城历经了悠久的历史,在古城区内的建筑都有着各个时期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建设与保护的难度。例如,骡马市商业街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的是现代建筑风格,相应的传统文化特点就不够明显。古城区的商业建筑呈现的是明清风格,因此,要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各种建筑的高度管理要符合相应的限高规定。西大街的建筑形式是以唐风为主,仿古建筑的修建需要建立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屋檐的造型、建筑色彩等方面都必须能够诠释历史文化的内涵。建筑沿街而立展现了历史的协调统一性和延续性,赌石色是汉唐建筑木作色彩的主色,表达了我们对庄严、典雅的城市传统的尊重,而土黄色则是西安人历来尊崇的颜色。所以古城商业街建筑的创造,必须要注重体现历史文化的脉络。
结语
利用历史商业地段的优势从事商业街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文化是商业地段无形的广告宣传。所以,在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不应只注重修缮城市的外在形式而更要挖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风情在商业街建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