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10: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双创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不过,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的“双创”,也受到不少质疑。
比如,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年轻人怎么能“双创”;“双创”大量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失败多,存在泡沫怎么破;大众创业如火如荼,但万众创新在哪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参与了去年中国科协组织的“双创”第三方评估调研。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他认为,从评估情况来看,在发展初期,“双创”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
“美国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创业就是这样,爬起来再创嘛。”陈章良说,当然,也不能盲目,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好的科学家。
至于创业质量不高,创新少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更多有技术的科学家成为“双创”主力军。“科学家动起来了,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政府很重视,大学生最有劲头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总理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 年全国两会,“双创”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对“双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双创”到底创得怎么样了?
陈章良介绍,2015年,在国务院委托下,发改委把全国“双创”评估工作交给中国科协,科协组织专家学者,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对“双创”的效果有了初步评估。
“第一个明显的情况是,各地政府都极其重视‘双创’,给了很多特殊政策和经费来支持年轻人创业。”陈章良说。
比如在成都,市长唐良智称自己是“创业市长”,亲自抓“双创”政策扶持工作,把成都富士康没用完的工人宿舍空出来,在高新区拿出一栋楼,免费三年出租给年轻人创业。
第二个现象是,一批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快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激情和参与程度非常高,对创业特别有干劲。
“尤其像中关村”,陈章良说,“一个创业咖啡楼里有300多家创业公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觉得自己前途无量。”
第三是真的出了一批好的成果,从普通的“互联网+”到技术咨询,再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几个方面,明显都出了不少成果。
2015年10月的“双创”活动周上,科协把大量出成果的项目都请到了中关村主会场,平衡车、太阳能、无人机……甚至总理都点赞的一些成果,都是一群年轻人做出来的。
陈章良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成果的想法和点子,涉及的技术其实非常基础和普通,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都是没人做的,但就是这样一群不熟悉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反倒更有激情去做,还做出来了。
“双创”没有泡沫,远远不够
在国家鼓励支持下,大量年轻人投身创业,也有声音认为,由于创业资本的投机行为,再加上大学生和年轻创业者的盲目和不理性,“双创”存在泡沫。
陈章良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比如大学生扎堆互联网创业,比如一些投资机构的投机行为等。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双创”有泡沫,恰恰相反,现在“双创”还远远不够。
“在科协的评估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支撑泡沫一说的数据。如果把一些创业企业的消失认定为泡沫,哪里都是泡沫了。”陈章良说。
陈章良说,以现在火热的人工智能为例,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做机器人,“饱和了吗?完全没有。”从应用层面看,机器人还可以陪人下围棋,甚至高考题都可以让机器人来设计。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还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钢铁、石油、水泥、玻璃都产能过剩,但高科技产品是进口的,2015年一年进口上千亿美金的芯片,国内的手机生产商就挣一点钱,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创业,技术转化远远不够。
所以说,在这些领域的“双创”,还有很大空间,还远远不够,而不是已经饱和成了泡沫。
陈章良说,如果要说泡沫,只是说某个领域可能有很多人闯进去,比如互联网,是有可能存在泡沫的,但在“双创”发展初期也应该如此,总得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当然,在评估过程中,科协的调研小组确实发现,和外界普遍感受一样,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而另有统计表明,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是高达95%。
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陈章良说,很多创业团队,房子是政府或机构免费提供的,自己只有一小笔启动资金,凑几个人就开张了,每个人都是经理、CEO,但等到钱烧完了,就散伙了。
“但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美国,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创业失败也是常态。”陈章良说。 科学家忙着评职称被束缚
“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就像美国一样,爬起来再创业嘛,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再找好的科学家,他们的技术握在自己手里也没用,给创业者赶紧转化出来,何乐而不为。”陈章良说。
在他看来,“大浪淘沙,对国家的‘双创’是好事”,相比创业失败,国内“双创”现在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的主力部队――大院大所的教授们、科学家们,对于“双创”并不热情。
这与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形成鲜明反差。陈章良说,根据科协的调查,只有60%的科研人员知道国家号召创业,而这其中,真正把科研成果投身开发创业的,不到20%。
“科学家不创业,光靠年轻的大学生,‘双创’空有激情没技术,终归不行。”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不愿意创业?
“关键是国家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没跟上。”陈章良说。
比如,讲师要升副教授,必须要有几篇好论文。副教授升到教授,没有几篇SCI文章,根本没戏。教授想评院士,没在《科学》、《自然》上发表好文章,想都不要想。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科学家哪还有劲头创业?
陈章良说,如果把技术拿去开发开公司,精力跟上去,挣钱去了,就要去找投资找市场,实验室没有时间管,哪还有时间写论文?所以即使有成果,也得先放到一边,赶快写论文,先当上教授、评上院士再说。
如果能在国家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中,把科研人员、科学家们做技术转化和创业的成果,比如形成的产业服务多少人群、创造了多少产值甚至是挣的钱交的税,也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也能用来评教授、评院士,他们参与“双创”的热情和动力,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 科学家创业的三道门槛
即便解决了没动力不愿意创业的问题,科学家们“双创”也面临不少实实在在的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资金。与大学生相比,技术创业和产业化,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是,科学家“双创”找资金,并不比大学生容易多少。
陈章良说,科学家们做科研项目,都申请了不少科研经费,但科研经费有严格管理,不能用于创业开公司搞产业化。
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和基金,比如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是用来做基础研究,并没有设立用于科研技术开发转化和产业化的基金,缺了这块资金,想做也做不了。
有人认为,国家没有科研开发或转化的基金,那还有市场的投资。问题来了,科学家做科研技术开发转化的项目,往往不能立即转化成收益。
以新药研发为例,过了研发阶段,还得经历一二三期临床,最后还不一定能出来,有多少市场的投资方愿意做如此长周期的风险投资?
陈章良说,如果有国家的技术开发和转化项目基金,科学家申请项目,也就不会出现没有启动资金想做做不了的问题。
除了资金,第二道门槛是专利。
陈章良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说,在美国,所有科学家的技术都会申请专利,法律保护体系也十分完备,偷专利的公司会被罚得“一塌糊涂”,公司罚完个人的信用也没了,别再想做什么事情。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不够。陈章良说,很多企业反映,技术放出去,很快就被人“拷贝”走了。甚至有些“拷贝”者的规模,做得比技术发明人还大。
更值得反思的是,因为从“拷贝”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中获得税收、财政收入和GDP,一些地方政府还搞起了地方保护主义,阻挠技术发明人维权,告到法院有时也拖而不判。
第三道门槛是股权。
一、高校推行"双创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树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将开启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与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指引学生向目标不断靠近。
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主要从两个层面去思考。首先,"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的普遍特征。应该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形成独立的不易受外界干扰的思考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对处理日常事务作用较大;应该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这是动力的源泉;应该具有优秀的团体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所属行业的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才,众所周知,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督等职能。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并且能够抓住机遇从创新中获取利益。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努力拓宽现有培养模式,要利用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甚至是老师的选择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再次,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抓住学科前沿,传授学生前沿知识。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述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不适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创新原有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首先,老师应该努力将课程中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中前沿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原知识前提下进行创新;其次,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再次,要注重模拟实践教育,尽可能使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来传授知识,或者在课堂中模拟现实工作的工作流程。
4、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相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改进原有的实践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整合形成体系。不仅要重视课程实践,论文写作,更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猛,新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要积极的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第三,对毕业论文要进行严格把关,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第四,在学校中,积极建设模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与社会工作中相似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体验;第五,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5、改变考核方式
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考核制度进行变革,使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能够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考核制度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就会得到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明确考核目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要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得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比如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等等;再次,要将"双创精神"加入到原有的考核体系当中去。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2]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70-01
在新材料领域,超硬材料因其特性,起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得到广泛应用。郑州是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的主要发源地和行业中心,是技术和人才的辐射源,是我国超硬材料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中原工学院非常重视超硬材料方向的专业发展和建设,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金刚石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批准建设。
中原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于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特色和目的是培养系统地掌握超硬材料及制品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文化素质、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超硬特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超硬材料方向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超硬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对“双创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目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结果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就业所需的基本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忽略了这两大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1]
目前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理论教材中知识老化,更新缓慢,与实际脱节,有些实验与工程实际相去甚远等。实验教学上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独立思考少、动手机会少,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因此,改革传统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超硬特色卓越工程师“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相关的主题,学生根据主题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突破口的实验教学体系。[1]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开设与学术研究及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这些综合设计性实验大都需要学生在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思路和实验步骤上的某些创新。这种创新训练不仅能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种创新思维也正是超硬特色卓越工程师所必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此外,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3.建立“导师制”,开放科研实验室,实施科研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中原工学院超硬材料实验室拥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建有“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档超硬材料工具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围绕超硬材料领域在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实验室具备超硬材料领域较强的研发能力,具备开展各类项目的优良条件。
通过导师制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有浓厚科研兴趣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中去,使学生不仅应用了学习到的相关理论,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以毕业设计 (论文 ) 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 (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实验都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搭建实验平台,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
4.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赛促能
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竞赛,围绕参与的活动详细的设计方案,查找资料,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项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将高校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对学生创新成果进行总结,把优秀的成果进行完善提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练。若学生从大二开始创新创业训练,大三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大四就会有优秀论文(设计)、专利等成果,今后走上社会创业就有坚实的基础。[4]
5.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精于、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素养,并渗透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当中。超硬材料方向的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开展项目合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定期选派年轻教师到大型骨干企业从事实践能力培训;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提高其创新能力及工程素养。
6.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
创建“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的联合指导模式,在产学研、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培养研究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同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开设专题讲座与培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5],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提高创业就业竞争力。在多年的项目合作过程中,超硬实验室同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郑州金海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实习基地。2012年,依托单位同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和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三、结束语
中原工学院超硬材料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超硬材料特色方向人才的培养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更建立了以超硬为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科研驱动,开展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对于超硬特色卓越工程师的“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这种“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雷丽文,吴春芸,祝振奇,等.材料化学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9):155-157.
[2]吴江,任建兴,潘耀芳,等.基于培养模式改革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30-31.
(一)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是北部湾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将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对北部湾经济区来说商机无限,它需要一大批具备经济管理基础、拥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要成为集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迫切需要。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审时度势,加快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以对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具有教学基础资源保障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双创”型大学生与传统就业型大学生的培养在教学资源保障上往往有差异化的要求。一般来说,这种要求的差异化越大,专业传统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双创”型培养模式转变的难度就越大[2]。与其他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双创”型大学生与传统就业型大学生在教学资源保障方面有较大的耦合度。一方面是专业课程的耦合度高,大学生创业一般选择中小企业为起步,需要市场、财务、经营等经济管理类知识,这些知识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为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核心基础性知识,而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双创”型人才则耦合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实践实训的耦合度高,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群),北部湾经济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很重视实践实训教学,教学的实践实训导向突出,如钦州学院构建有自治区级国际型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以及钦州港口集团等十几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双创”型大学生开拓实践视野、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业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个人发展前景广阔
“风生水起新一极,群贤毕至北部湾。”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创业具有较丰厚的预期效益。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的凸显,北部湾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广西各产业调整与振兴的推进,对外贸易、物流产业等行业市场巨大,存在诸多潜在赢利点,创业定位选择相对容易;另外,大学生创业需要一定的初创资金,初创资金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门槛”,非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较难逾越,而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可以“用智力换资本”,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经济管理类知识储备,创建管理型企业①,大大降低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资本“门槛”,提升了其创业可行性。
二、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双创”一体化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注重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普及性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注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互通性,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作用于同一培养对象,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使得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也具有内在联系的必然性[3]。所以,基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二)重构培养目标,明确“双创”型人才目标导向
“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双创”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商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核心竞争力[4];二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信息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基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更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商机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三)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复合的经济管理类知识和敏锐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创业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有一种能根据个性、爱好激发学习兴趣、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培养方式。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尝试建立由高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内外背景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高校、社会在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革新。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5]。首先,注重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实用性,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其次,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强化现代经济与管理规范的培训,提升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第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一是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的经济与管理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普及推广“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调查、课程实习、课程实践等。
(五)强化实践教育,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首先,立足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环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创新实验模式。其次,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生产过程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时代性、新颖性。第三,坚持“引社会进学校”和“推学生出校门”相结合,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如在校内设立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
(六)拓展第二课堂,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6],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其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一是开展“‘双创’论坛”活动以激发“双创”意识和冲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双创’报告”、“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7];二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增加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调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社会生产调研、行业企业调研等科研活动,加深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鼓励教师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建设,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发展物流协会、营销协会等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三是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七)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全面、客观的考核观,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考核引导,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构建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三是确立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八)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创”型师资队伍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2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is a comprehensive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 this pap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r in one" mechanism of path analysi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reform; talent training
1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的实施,为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时代的挑战。“双创”背景有利于学生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育者在了解“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双创”时代的特征,确保学生能更好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就现状而言,“双创”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创新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1)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于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面对“双创”背景的挑战,综合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成效与特点
2.1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成效
为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开展“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基于创业实训视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该校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转变,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训练,从而夯实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学术科研视角,为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两级设立两级“创新基金”;基于多样化实践视角,学校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无线电侧向锦标竞赛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学校创建多样、多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集合多方位视角,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战”四位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创新教育。
综合“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近年创新教育成果,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成效颇丰:截止目前,学校已有4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共资助项目1000余项,资助经费近40万元,且已有多项成果运用至生产环节;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8项、省级奖励489项;学校创业超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2000余人实践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提供了环境支持。
2.2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综合型大学的鲜明特点:(1)高效整合资源。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密切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2)注重人才培训。以研究生创新基金为例:2014年资助学生139人,2015年增至141人;两年间,在我校创新基金支撑下,发表SCI、EI收录论文78篇、申请专利25项。从学生参与创新基金成效来看,学生们除学术成果外,学术兴趣、思维方式上也获得诸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3)注重社会成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目,孵化创业企51家等。我校创新教育不仅获得学术、兴趣的实际成效,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
3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形成路径
总结来说,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构建创新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具体而言,即为多方整合资源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评估―优化”循环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如图1所示)。
3.1 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的规划,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把握创新教育发展脉络。特色创新教育课程应当满足独立性和综合型:(1)满足独立性,综合型高校中学科繁多,院系间专业特色分明,特色教育课程必须深入挖掘创新教育课程专业性、科研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2)满足综合型,21世纪是高科技、高融合世纪,单一学科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加强学科与学科间交叉教学,从而形成不同学科间互补、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建设。
3.2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模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奠定基础能力训练基础,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坚持创新精神教育主线。通过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创新教育实训环节,最终形成一体式开放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学生通过四个实训环节中,可快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校创新教育,掌握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
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组织架构涉及多方面、多管理层:学校层,综合型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实力、充分接洽社会,从而统领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学院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充分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导师资源、教学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调动学院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学生层,形成创新教育相关的实践协会,从学生间形成积极的调动力。
3.4 改革创新教育考评标准体系
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停留于精神嘉奖,更应当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创新教育队伍中;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综合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效性提升。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考核标准必须聚焦于科学、精准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型考核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评估体系的效用。
4 推动“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地布局培养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创新教育上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满足创新教育目标的前提之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里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为培养综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搭建起由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第二课堂教学所组成的“三元式”高校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类综合培训+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创新校企联合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加速推进教学活动和企业制造生产实践相结合,采取“合作教育”的形式:将制造认知、制造实习等实际操作课程放到企业生产前线来开展,建立一整套包含产品认识、技术认识、文化认识等的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和实际生产之间的结合;通过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等方法,将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纳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模块和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的循环发展。
4.3 探索企业介入机制,创新科技竞赛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好社会广泛的资源,拓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借助省部共建这一重要契合点,提升以高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及科研单位所进行的创新、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多方面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社团发展中。
4.4 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推进综合资源高效整合
积极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引进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或团队为高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和实践类专题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同时,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鼓励高校教师专注实施“卓越课堂教学计划”;给予外出进修培训和调研学习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 人民论坛,2014.20:253-255.
[2] 陆岸.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0-116.
[3] 杜占元.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7.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1-03
“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当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构建一个基于素质与能力双轮驱动的旅游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维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专业定位、目标定位与模式定位,这三个维度的定位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一)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树立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为方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为旅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酒店行业、旅行社、景区、现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重目标定位
高校对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素质。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标定位,要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商务服务礼仪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最终目标定位是培养出洞悉行业最新动态,胜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旅游双创人才。
(三)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打造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维模式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突出强调培养人才双创能力,基于专业定位与目标定位形成一个集时间、空间与方式三维一体的模式定位。时间维模式定位,将统一时间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与零散时间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空间维模式定位,将校内教学模式与校外教学模式相结合;方式维模式定位,将观摩体验式培养与实际操作式培养相结合。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素能结合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基于双创型旅游人才对课程的需求变化,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这三个方面对体系进行重构。
(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专业课程目标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以素质与能力双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其中,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创新思维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拓展目标。旅游双创人才的能力目标涵盖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个板块。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是具体到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基本目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则是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三四三”阶层式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依托素能双轮驱动,以系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为指引,打造一个集聚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专业交融的人才培养课程“自选超市”,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按照3∶4∶3的比例进行设计,形成宽基础、精发展与准提升的“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为市场提供应用性、国际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第一,宽基础,注重理论课程。以丰富的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计算机、外语和艺术教育等课程纳入基础层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意识启蒙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第二,精发展,融合理论实践。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核心内容,遵循课程设计精细化与精品化的原则,对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进行深耕设计。着重开发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导论、会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专业素养课程,深入发展专业实操课、礼仪实践课等课内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互动式开放课堂”课程,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家与创业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与经验交流座谈。
第三,准提升,做好专题实践。提升层课程设计以专题研究与专业实践为主,旨在总结基础层与发展层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涵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与论文研究。专业类实训包含专业考察(如景区调查)、社会调查(如旅游社区调查)、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将实习教学的课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细分专业方向上。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途径。课程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论文研究,通过论文研究课程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专业导向,为学生设计专题学术研究的课程。
(三)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保证,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前提。本文将课程评估体系分为课程计划、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四部分。课程计划统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期指导。课程计划中要囊括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五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旅游课程开发依托的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具体包含有课程的教材、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听课人数、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多维考核指标的衡量,判断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检验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强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课内课外的课程关联,整合精品名品课程资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线上线下课程联合互动,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形式
打造线上线下课程生态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首先,增加线上课程设置,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课程超市,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需进行线上选课与学习。其次,完善线下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增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互动,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主线上学习课程,然后再到线下课堂参与互动提问。
(二)课内课外课程多维关联,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平台
创建课内课外多维关联的课程体系,兼顾双创型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创建融合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课程教育平台,开拓由校内导师、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导师、校外创业企业家导师在内的多导师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联盟等学生交流平台、校内外创业实训平台,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
(三)精品名品课程渠道支撑,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新型课程资源,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精品名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动平台,依托现有精品课程与名品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改造提升为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
三、结语
随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对素能结合的双创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通过“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以广州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9):63-65.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1020014);邢台市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区域经济的邢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标号:1210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前言
“双创能力”的培养给会计人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业务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低,难以满足“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对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既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催化剂,进而推进会计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这关系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好沟通。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要求
高等会计教育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它的改革与发展要顺应新经济环境的需求。在新经济环境中,兼具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符合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知识范围广,具有终身学习精神。新经济环境的知识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各种经济资源的业务处理方法,还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种信息资源能帮助会计人员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外语沟通能力和社会综合知识,是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会计人员还要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需求。
(二)业务知识深厚,具有综合控制能力。会计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等,并且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在新经济时代,会计的工作范围已不断扩大,会计人员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且要对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工作能力强,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经济时代,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会计人员应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降低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在新经济时代中,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会计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更新,这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理论层次、重视研究型人才,而忽视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高等会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则严重制约着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是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者反映可靠的财务信息。但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中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利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会计教育的理念不完善,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专业课讲授不深,学生学习往往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的,而且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以后,使学生在前两年接触不到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专业基础课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往往被忽视,安排的课时少,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第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知识覆盖面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得不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第三,教学内容不科学,学科体系混乱,教学中只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环节重视不足。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实际的会计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不能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业务处理能力不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习机会少。高校普遍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学年,在此期间,一些学生面临考研的升学压力,另一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难以安心实习。并且从理论学习阶段到实习阶段相隔的时间太长,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二,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实习环节重视不足。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到社会真实环境中去实习,锻炼能力。但在企业中,会计工作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业务处理也很复杂,尚未毕业的学生很难胜任,只能接触最简单的业务,甚至无权亲自进行业务操作,只能是见习。
第三,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都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但缺乏实践经验,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第一,应将专业职业素质、人格素质和商业视角素质充分结合。高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财务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调整。一方面组织刚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观看会计实务操作的教学视频,使其树立会计意识,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专业课应当扩大范围,根据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增加的新科目,适当增加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和信息应用方面的课程。第三,专业基础课应得到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会计专业课教材外,还应采用一些实时性很强的报纸、杂志等辅助教学材料,为会计教材补充新鲜血液,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会计信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内容相对稳定和知识充分更新;二是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会计课程作业,作业形式不只局限在课本习题上,多利用真实案例分析的作业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点。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避免把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年。比如,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后,安排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会计实习,包括编写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在学习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后,安排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核算,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开支。在将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进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阶段性业务实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会计工作。高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应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锻炼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稳定进行,减少招聘成本。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专业问题成果的具体体现,毕业论文虽然安排在毕业前期,但论文的写作准备应放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教师在平时作业中应适当安排小论文,提高学生自学、总结知识的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研究、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改革高等会计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在会计教学的考试中,通常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书面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能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书面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应包括实务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应增加综合性问题的考核,主观题中设置选答题,以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鼓励学生对某些专业问题深入学习、研究。在考试试卷中,应减少记忆性的知识,增加对技巧性、实际应用性强的知识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增寿.论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8.1.
[2]袁卫国.论会计教育观念的调整[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5.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师生对双创教育理念认识不准确,双创教育理论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只停留在创业操作和技能层面,双创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只是简单开设双创教育选修课或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部分双创教育内容,系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与药学专业教育融合更是微乎其微,导致在药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只是专业知识的枯燥输入,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机制层面上,双创教育主要依附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没有有效整合包括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部门的资源,人财物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形成最大合力。在以往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目标定位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主要讲授基础性知识,没有融入创新素养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双创意识不强,创新精神缺乏,有限的创业活动也只局限于低层次的生存性创业。教师和学生对双创的认识和理解总体上还是狭义的创业概念,对双创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力并未深刻理解,而在药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本人缺乏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培养,虽然偶有创新点子,但受限于经验不足和专业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且得不到团队的有效帮助和指导,最终使双创教学和实践活动不太理想。学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总体上是薄弱的。因此,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存在,必须在创新创业理念下,整体优化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意识培养和创新精神融入药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重新优化建构,在药学专业课程中广泛地种下“双创种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1优化设计思路
秉承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对药学专业所涉医药行业核心岗位进行调研,获取核心岗位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制定带有创新素养特征的核心岗位标准,经能力与知识转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转变为学习实践形式,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制订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实现创新创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建构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创新创业教育及素养现状调研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药学专业学生双创教育现状[3],从药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结构及现状、创业影响因素、双创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4个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提出构建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专业教育体系有效融合,重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及素质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合作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等培养策略,为学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医药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4],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开况、人才需求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医药公司的用人标准、员工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方案,从而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依据调研数据,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渗透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将双创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实现双创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创新创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药学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行要求,对药学职业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含双创意识)要求进行梳理,对课程进行重组,设置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药学专业基础模块、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可持续发展模块)、综合实训学习5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分别为后续的教学模块服务。其中,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素质拓展模块为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素质保障,分为公共选修课,增加食品营养与安全、职场人格分析、形象设计与管理、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增加志愿服务(如加入记者团、国旗队、护卫队)、竞赛活动、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如中医药文化节、技能活动周、心理健康月、科研训练、)等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膳技术等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活动、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2)制订核心课程标准。根据药学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种下创新创业种子”的需求、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科学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增加双创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内容(包含实践项目)渗透融入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形成双创理念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并依此制订授课计划和教案。(3)优化课程内容。在创新创业导向下,结合药学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将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核心内容有机融合,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凸现创新创业素养在专业教育过程的活跃和带动作用,有效地衔接药学教学实践、科研活动训练和社会服务等多项活动,从而实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药学服务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设计“模拟用药实训”,在模拟药房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药师角色和患者角色,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常见疾病辨证思维的方法,锻炼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了问病鉴药的技能,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进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又如在《药物分析》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预先将未学习的部分药物检验内容分配到各小组,要求以团队形式设计药物检验方案并PPT汇报。在前期调研阶段,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让团队成员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汇报时,学生普遍采用PPT进行口述,增强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的药物检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将课堂活动与科研活动素养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后期就业、进一步提升学历打下基础。(4)建构创新创业理念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5]。教师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创新乐趣和成就感。如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运用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开展《药品管理法》的授课。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相应的知识准备,如自主学习有关知识、推荐学生在网络(如SFDA网站)、电视等媒体查找资料,熟悉相关案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法庭审案的工作情境将学生分成三组(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的内在联系,在模拟法庭上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展开讨论学习,教师随时加以正确引导,实现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素养训练,如药学类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体现了专业特点,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在素质教育方面,学生借助各种社团开展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辨药大赛、药学服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药标本制作大赛以及充满浓郁中医药气息的中医药文化艺术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深度渗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实现了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3结语
基于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体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创新创业实训环节、创新创业实战环节融为一体。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社会创新,有助于解决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教师将科研素养训练、社会调查实践、竞赛实践、职业创意活动等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提升专业实践水平,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进一步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世纪末,为满足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高校扩招速度较快,导致办学经费相对缺乏,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实践教学设备台件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相对不够和实践教学学时数不足。为此,部分高校采取了减少教学成本的手段,即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学生不同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素养低下。学生的培养目标达不到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毕业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实力。
1.2 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校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评价较为单一,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没有相应的价值体现,指导老师在职称评聘中没有加分点,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不足。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成果的形成、保护与转化的意识不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在教师让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中,学生却成为廉价劳动力,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而学生的创新项目,其学生获得的成果如何保护和转化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1.3 实践教学人员配置与双创教育教学不匹配
目前高校双师型人才急缺,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能将理论课教师安排进实验室,这部分教师中多数是学历层次高,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博士毕业,但毕竟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多数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也是照本宣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师资数量相对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人员更是成为各类安置对象,这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只能在教学中起到承担卫生和门卫的工作。
2双创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2.1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双创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体系的整体顶层设计,其中的实践教学需着力打造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特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大幅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环节,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应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对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分类设立综合实验课程,淘汰落后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按实验项目需求有计划添置仪器设备等措施,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创造必要条件。严格按教学计划落实实践教学任务,严格管理,保证所有实践环节正常运行,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效果。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平台的社交网络工具的出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台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它借助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了一种虚拟实验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熟悉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而且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先做模拟仿真实验,对实验的操作规范先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2.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基地资源,构建基于实习基地资源,面向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教学督导应深入教学系、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教学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开展学生生产实习检查,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学生互动,大力做好各类实习的服务工作,以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的规划和利用上要进行充分论证,积极打造个性化教育平台,将实验室划分为日常教学区、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及科研实验平台,充分挖掘潜力,使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实验室全天预约和定时开放。学生进实验室需提交实验方案,经相关教师认可后可以预约日常教学区实验室;对成功申报了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安排创新实验平台,对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按排进行科研实验平台,为其提供更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实验室开放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有特长和个性需要的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创造了必要条件,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
2.3 加强学科竞赛、创新实验与创业活动的融合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供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创新项目的跟踪与管理,加强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与学科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孵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和创业路演。同时加大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奖励,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学生投稿、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双创背景下,各类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层出不穷,学生在大赛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不少的学生因此增强了创新的信心,也有不少项目脱颖而出因此获得了社会投资而走上了创业道路。但问题是大赛的成果归属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的诟病,特别是以创意为主的大赛,其创意想法通过大赛而被盗用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学生应该与大赛组织方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4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遵循课程体系内在规律,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以有效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评价应从教学人员、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规范的评价,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避免评价随意性大、评价过程不规范、主观性强等现象。教学人员从评价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角度,包括教学仪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责任等因素。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示范、教学指导等环节。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创设等内容。教学效果主要从评价学生的角度,包括学习氛围、创新意识、学习和创新成果、社会影响(获奖、论文、专利等),也包括学生实验课程考核成绩。
2.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