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暴力的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电力施工;网络;安全
首先,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概念性认识,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安全保密管理。
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指实体资产的安全,比如计算机设备、交换设备、线路、机房等。作为一家典型的电力施工企业,本单位现有计算机机房一个、服务器5台、机柜8组、计算机终端300台。整个计算机网络设备数量多、终端分布范围广,面向用户众多,物理设备的安全是笔者工作中需要首先需要考虑保障的因素。
传统的物理安全保障,涉及机房建设、网络布线、服务器安装配置等方面。我国对机房建设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如: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GB6650-86)等。对机房建设,本单位高度重视,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无论是机房选址与设计,还是内部装修与布置,均充分考虑了安全保障因素,确保机房整体的照明、供电、暖通、消防等效果良好。对于关键的供电与暖通工程,本单位机房均做了冗余保障工程。供电系统不仅配备了成熟的UPS系统,还在整体架构上使用了双路独立供电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物理供电安全;暖通工程,本单位专门为机房设置了双送双回模式,送风、回风吞吐量均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对于消防安全,机房配备了自动烟感报警器与自动CO2灭火系统;对于机房地板、吊顶,均使用最高强度标号的龙骨骨架。
线路安全方面,本单位根据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采用结构化布线方式进行设计施工,对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等均使用较成熟的模块化产品,确保布线系统硬件质量。设备安全方面,本单位严格按照硬件设备的操作使用规程进行操作,并建立了设备使用情况日志,记录使用过程。同时还建立了硬件设备故障情况登记表,坚持对设备进行例行维护和保养,并指定专人负责。以上种种措施,体现了本单位对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视。此项工作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物理层面实现了安全,才可能进一步做好到更高层面的系统安全。
2运行安全
公司网络的运行安全,是指网络在运行时,能够按照其初始设计,在线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不拥塞、不延迟、不报错。公司网络为本单位职工提供了权限审核、互联网访问、内部信息系统(如OA系统、报表系统)等服务,也为公司客户提供了企业门户网站访问服务。运行安全,具体来讲就是要确保公司用户能够顺畅地使用个人账号登录公司网站和系统,完成各自所需的网络服务的过程。此项工作属于系统工程,主要涉及数据库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软件开发安全等层面。对服务器所运行的数据库,笔者重点关注其完整性要求。数据库的完整性要求主要包括数据库物理与逻辑完整性、数据单元完整性、访问控制三方面。物理与逻辑完整性是指,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各种自然的或者物理的问题破坏,一般通过备份、还原、恢复机制实现;数据单元安全性是指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每个数据单元和元素均正确,满足各种约束条件;访问控制是指基于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笔者在数据库管理中综合使用了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在数据库中实现了语句审计、特权审计、对象审计、提供了数据库实体完整性保障、域完整性保障、参照完整性保障,部署了事务故障恢复机制、系统故障恢复机制、介质故障恢复机制。对各终端的操作系统安全保障,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分类管理。对各职能部门、分公司的办公计算机、公用计算机,统一安装影子系统。其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由网络中心控制端统一安装部署,实现断电、重启后自动还原;对私人计算机,采用VLAN接入的方式,实现网段隔离。
3安全保密管理
此项内容为信息系统应用层面安全的核心。对于广大的师生来讲,他们最关心的是个人信息的安全。对我们管理者来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安全需求。此项工作涉及身份认证、数据管理、线路传输等方面工作。对于身份认证,本单位采用了终端网卡MAC+IP+用户名的三重绑定方式。这样,可以确保广大用户在已授权的计算机上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安全登录,不被他人假冒;对于数据管理安全,本单位网络系统使用的是HTTPS协议,信息不使用明文传输,使意图截取数据者难以实施攻击;对于线路传输,本单位网络层的交换设备均设置了ACL控制策略,并统一划分了VLAN,确保了网络数据的传送安全。
赵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插班生。五年级第一学期从黑龙江省某农村小学转到我校,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前来咨询。
赵某适龄入学,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一年前赵某全家迁入吴江。转入新的小学后,赵某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荡然无存。特别是英语,班里的同学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而自己只懂得几句简单的英语会话,“奥数”更是从来没听说过。恰逢国庆长假,应邀去一位同学家玩,这位同学教给他玩网络游戏,赵某甚觉新奇有趣,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了成就感。于是赵某谎称学习需要,缠着母亲也买了一台电脑。赵某在电脑上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每天闭门玩游戏将近3小时,欲罢不能。
回顾以往,赵某学习自觉,能独立完成作业,课余喜欢看《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在农村时,喜欢与同学踢足球。转学后,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考试成绩又不理想,自尊心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向学。
赵某主诉:“我的学习底子太差,与同学差距太大,根本追不上他们。我在学习上是没有希望了。”“我也希望改变,可是在玩网络游戏时,我感到很满足,如果不玩,我会很失落。我还喜欢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足球明星。”
父母诉述:孩子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父亲很气愤,打了他一耳光,但他仍一放学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玩游戏,有时连饭也不吃,对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很反感。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上课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咨询过程
第一次:在会谈中我与赵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了赵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探寻赵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我分析赵某学习不适应导致沉迷网络游戏,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我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父母及孩子。
1.赵某沉迷网络游戏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导致,并不是单纯的网络游戏痴迷症;也不是单纯的学,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有自己的见解。
2.赵某的自卑来自于学业失败,但他内心渴望获得成功。通过玩网络游戏,他获得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赵某的网络游戏次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赵某的不良认知,完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次:我继续加深与赵某的咨询关系;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促使赵某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并确立行为矫治阶段目标。
根据赵某的愿望,双方一起确立四个阶段的行为矫治目标:
第一阶段:由每天玩一次网络游戏减少到每两天玩一次(一次2~3小时)。上课认真听讲,并坚持半个月。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球。
第二阶段:每周玩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问题),坚持半个月。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一本电玩书,每周踢一场球。
第三阶段:每周末玩一次(一次2小时)。能认真完成老师为他布置的作业,坚持一个月。如果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就奖励一本世界名著,每周踢两场球。
第四阶段:每2~3周玩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如果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套世界名著,每周踢三场球。
我还给赵某以及其父母布置了咨询作业:①准备一个作业本,每天晚上制定第二天的活动计划,以小时为单位,并及时记录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感受。②父母与老师交谈一次,取得老师的配合。③父母给予积极评价,实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赵某愿望的满足:买卡通书、电玩书、名著,踢足球。对每一项活动计划的完成给予正面强化。
第三次:在咨询会谈中,我评估了赵某第一阶段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不玩游戏的天数里感觉很无聊,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就想着玩网络游戏;对提高学习成绩自觉信心不足,完成任务有难度。
我根据赵某的行为表现重新整合咨询方法,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引导赵某作积极的归因分析。我列出人们归因的常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方法、运气),引导赵某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成功的突破口。克服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获取成功既需要他人协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样,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如此。这样的归因分析能促使赵某继续努力,消除自卑感,减少无助感。
对赵某及其父母继续布置咨询作业:①以小时为单位安排、记录活动情况。②继续实行代币法。③父母与老师继续保持联系,取得老师的配合,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第四次:赵某在以后这段时间内都能努力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想法,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他已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并获得相应的奖励,自认为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但学习上主动性差,不愿请教他人,认为老师、同学轻视他。这与赵某的内向、自尊心强不无关系。为强化赵某的“合理观念”,我协助赵某进行“空椅子表演”,纠正其不当的认知观念: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赵某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同学或老师。让赵某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让他站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立场上想象合理反应。
然后双方一起完成了这张特殊的“表格”――三栏目表。
继续布置咨询作业:遇到疑难问题,放下心理压力,去请教他人,以期获得他人的协助。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脑中完成这张“三栏目表”。
第五次――第六次:在赵某的反馈中,我了解到他在以后这段时间内能努力克制自己,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已顺利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计划,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励。赵某很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进行相关心理测验,客观评估其情绪改善情况。
继续布置咨询作业:①继续安排每天活动、记录完成情况及自我感受。②父母继续以“代币”激励。
第七次: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回访和跟踪,我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赵某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态度认真了,也能积极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也较融洽。玩网络游戏的次数逐渐减少,已能自我控制在2~3周玩一次,并只把打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紧张学习生活后的娱乐休息方式。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获得一套世界名著的奖励。
赵某反馈:“老师,网络游戏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网络游戏之外也得到了快乐。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我还想成为足球明星,不过,要等我多学点知识,长大一点再说吧。”
父母的评价:“孩子回家后,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能很自觉地做作业了。”“考试成绩提高,又像以前那样自信了。”
我对其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咨询反思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个体的认知决定心情以及行动;个体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其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
网络伦理理论和实践规范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网络伦理建设的科学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实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信息与网络的安全,为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伦理学基础。
1、网络伦理对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影响
网络伦理对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一种规范,网络伦理可以引导和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作为一种措施,网络伦理对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1)网络伦理可以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
网络伦理在人们的信息行为实施之前,为将要实施的信息行为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导信息行为向合法的、道德的方向发展。这种规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鼓励合乎道德的信息行为的实施;另一方面限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网络伦理激励有利于信息安全的行为,将不利于信息安全的行为控制在实施之前,这对维护信息网络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网络伦理道德可以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
网络伦理作为网络世界的道德规范,既能够对人们的信息行为提供判断的标准,又可以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它对不利于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形成一种外在和内在的压力,以阻止这种行为的实施,并有可能迫使行为主体放弃或改变这种行为。
(3) 网络伦理建设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
网络伦理可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但仅仅依靠网络伦理不能解决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所有问题,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形成一种人人了解信息网络安全,自觉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减少信息网络安全立法的阻力。
(4) 网络伦理建设有利于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技术都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法律不健全、伦理道德不成熟、管理不得力的情况下,技术手段更成为维护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但单纯的技术手段是脆弱的,因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手中同样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武器。而技术方面的诸多问题是不能通过技术本身来解决的,必须通过技术以外的因素来解决。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力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信息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要想在21世纪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必须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随着网络社会不断发展,法制和伦理规范的健全,网络社会教育的日益合理,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
(1)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策略
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网络本身的技术因素的防范,也需要经济杠杆的调节,还有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因素的引导。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应当从网络伦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完善和网络道德建设四方面入手。
①网络伦理环境建设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就必须加强与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相适应的伦理文化环境建设。首先,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计算机网络伦理委员会,加强对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引导与监督。其次,强化舆论监督,加强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伦理教育,将网络伦理教育引进课堂。特别要重视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不良行为。
②网络制度建设
网络行为控制既需要自律,也离不开他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约束网络行为者的行为,规范网络世界的秩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必须依靠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和他律。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减少网络世界存在的法律真空,积极使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倡导文明上网,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尽可能地抑制网络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
③网络技术的完善
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就要完善和改进当前的网络技术,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积极跟踪、研究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标准,建立多路由的物理承载保护网络,加快开发防止病毒、黑客攻击的信息安全技术,进一步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网络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水平,对那些新技术的网上违法行为提供有效的预防。
(2)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途径
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已成为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加快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加强网络社会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伦理意识,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才能够建立起来。
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361-01
近几年来,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成为了企业工作中的重点。而构建较为完善的网络化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技术人员要制定信息采集的基本方案,以系统安全为主,采取分层管理的方法提升安全指数。
一、电力信息网络的设计方案
(一)电力信息采集方案
传统电力系统的弊端为信息采集的数量少,并且各数据之间的联系性不强,无法满足控制中心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构建强大的电力信息采集装置,并组成以“任务分化”为主的通信平台,实现信息的安全传递。
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式如下:第一,通信网会与接口转换器相连,并将信息传送到服务平台当中。系统再将同一类型的数据集合到一起,并选择相应的信道进行传递。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绝对安全,服务器会依照调度中心的指挥进行自动化调节,如果出现执行异常的情况,应用层会有所感应,并且将存储空间内的所有信息提取出来,进行二次筛选。第二,总控管理机能够对电力信息进行全面的监督,这是网络化传输的特点和优势。当数据传送到用户终端时,总控制中心会利用太网装置进行全方面覆盖,并将串口处的信息联结到一起,感应故障的波动频率,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输出采集数据,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二)电力信息网络设计方案
电力信息网络设计方案也对电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管理方式优化的必经之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光纤通信是电力系统通讯的主干网络,它不仅能够保证网络结构的合理化,也突出了高效率的系统运行模式。光纤网络布局以星形为主,在系统调度平台处建有中心站,并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散射,实现对不同区域的信息传递。为了保证信号不被拦截,设计人员一般会在变电端口设置转换器,并实现星形网信号的接受。其次,如果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数据延迟等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进行感应,并自动分析问题,在功能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并予以回馈。
二、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构造策略
(一)提高信息网络安全技术
在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构造策略中,安全技术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电力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规划。第一,采用漏洞缺陷检查技术,根据现有的网络布局对信息的传送速度、范围进行监督,并及时的发现漏洞、解决问题。电力信息安全传输系统会协调设备的运行方式,并在综合要素把控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第二,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检测方式,建立防火墙。电力企业可以将重要的信息筛选出来,并按照数据传输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构建系统访问平台。只有本企业的员工才有权利进行检查。电力信息的安全布控中心还能够对非法链接进行识别,并设置相应的访问规则,避免干扰性信号对系统的侵入。第三,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使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IP地址的设定来实现技术的优化。首先,工作人员可以对既定的使用路径进行规划,并只允许有限的用户对网络平台进行访问。如果转换方式与系统的标准程序不同,则说明电力信息传送中出现了问题,要开启保护装置对性能进行优化。
(二)采用科学的软件配置
科学化的软件配置系y在电力信息的网络化输送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电力企业能够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系统进行保护。首先,在电力信息传达前,系统会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核对,并通过加密的方式来限定一部分人的预览。另外,对信息进行筛选。由于通信质量与信道的数量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技术人员应该根据环形网所组建的数据来对软件进行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将加密信息在独立通道内进行传送,这样才能够保障系统的绝对安全。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阻止重要文件的泄露,避免数据被恶意泄露的情况出现,第二,指纹认证技术。它是对用户身份进行核查,保障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的有效途径。系统会识别每一位用户的信息,并将指纹数据输入到控制平台当中。只有访问用户的身份得到了验证,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操作,并达到电力系统安全防控的目的。第三,虚拟网技术。顾名思义,系统主要是对网络化信息传输过程进行模拟,并建立用户与服务终端之间的沟通基点。第四,抗病毒系统。电力信息网络化的抗病毒系统中都带有管理功能,可以根据数据的总量进行整合,并分析病毒源流通路径,将不稳定因子剔除后对文件进行更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三、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数据建模的形成
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系统的确立有助于数据的模型有效规划。首先,按照电力企业的业务功能将数据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实时类数据、申报类数据和查询类数据。数据的分类能够体现出极强的“系统整合性”。一方面,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调度中心所形成的测量结果实时监测。另一方面,系统会根据查询结果提交内容,并在信息反复确认的基础上对业务功能进行定义。其次,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系统会进行自动加密,并且根据传输中的实体元素进行添加或者删减。
(二)有助于系统通信结构的形成
首先,作为互联网的传送纽带,电力信息输送系统会选择合适的布局平台,将数据整合到服务终端处。采用对称的服务算法对加密方式进行规划,分别以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不影响服务器的处理速度,网络化传输系统会利用混合发送的手段来决定通信内容,并在生成数字签名后将信息传达给接收方。这样的优势在于不仅促进了通信结构的形成,也验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体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了电力信息网络的设计方案。第二,对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构造策略进行研究。第三,阐述了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网络布局进行调节,并优化信息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设计人员也要构建有效的技术实施方案,以达到保障数据快速传送的目的,为电力系统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许超,陈昊,刘少情,汤小兵,张文彬.基于模型聚类匹配和形态特征识别的保护压板状态辨识技术[J].陕西电力,2017(01).
[2] 陈波,何愈国,孙航,汤翎艺.基于双模技术主干网通信的四表集抄系统设计[J].现代机械,2017(01).
微博语言暴力,是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们在微博这一平台上通过不合逻辑、不守法度的不公正的语言,对他人的人格、情感、自尊、心灵造成伤害的行为。它不仅不符合语言交际的原则和规范,也对微博的语言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微博语言暴力现象已经从谩骂、“人肉搜索”发展到了“约架”;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从道德、伦理层面扩展到了法律层面。不管是孔庆东骂香港人还是纳税人,这些暴力的形式都只是谩骂,言语侮辱阶段。微博中的“人肉搜索”现象,以道德的名义对他人进行的恶意行为能否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尚在讨论。而由微博语言暴力延伸到现实中的“约架”或是“现实追杀”则对人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已经确实需要用法律手段来对这类现象进行约束。
总之,各种微博语言暴力现象形态各异,以影响效果来分类可以清晰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这种网络现象。
一、虚拟网络中的极端言论
网络极端言论会编造或者曲解数据和事实,将现实问题夸大,以求达到危言耸听的效果,这对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给这一类的语言暴力现象提供了生存的空间。①制造极端言论的群体以网民为主,但是某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炒作学者”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这是此类语言暴力现象较为独特的地方。
微博作为观点的集散地,网民显然可以公开地对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几乎所有的公共事件中都存在带有侮辱、谩骂性质的评论,这些情绪性的语言不仅存在于网络中也存在于现实中,极端言论是一种无所不在、最为常见的语言暴力形式。
微博给所有人制造了平等交流的机会,由于现实生活中某些知名学者、名人的影响力,其微博、言论也就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部分“风头学者”便利用了这样的影响力,制造极端性的言论刺激公众。②这类作者有相当的理论功底,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思想也比较成熟。较为典型的人物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2012年初的“香港地铁陆客吃东西被骂”事件中,孔庆东在微博中以评论、视频的形式语带侮辱地骂“香港人是狗”、“香港人就是洋奴,给英国爹做走狗做惯了”。而在2012年8月,孔庆东又调转矛头,指向了纳税人,炮轰国人“不交税就滚蛋”。这两个事件中,孔庆东不仅语出惊人更是脏话连篇。类似孔庆东这样的频频发出极端言论的学者往往容易受到媒体的青睐,而在制造这类“风头学者”上,媒体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极端言论作为微博语言暴力的形式之一,是最为常见也是危害性较小的一种语言暴力形式。网民对某一事件表达出的极端言论只能认为是网民观点的非理性表达。以粗鲁的口头语言形式表达不满的情绪在实际效果上并不能直接促进事件的发展。而“风头学者”们的极端言论则更多的是一种炒作和出位,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二、存在于道德与法律边缘的“人肉搜索”
网络中充斥着鱼龙混杂、形形的观点,但最终形成主流的往往是符合中国社会一般道德的观点。③这就是为什么“人肉搜索”会在网络中如此频繁地出现的原因。众多的网民们并不认为公开他人的隐私是有违法律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是其罪有应得。“人肉搜索”究竟是一种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言暴力形式。
网民通过网络搜索当事人的信息和隐私并将它们公布和传播,带动更多的人群对当事人进行围攻是“人肉搜索”的主要特征。“人肉搜索”早在2007年便存在于中国的网络,但在当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微博时代,个体接受的信息量增长,更多的私人信息也通过微博有意无意地暴露出来,这就给“人肉搜索”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微博上,最为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就是人肉选美小姐事件。2012年7月,重庆某微博了一张“国际小姐重庆赛区季军”照片,在网络上被疯狂的转发和评论,其后更是引发了对三位获奖人的人肉搜索。而当事人三位获奖者的微博无疑给人肉者提供了便利。而在电影《搜索》中也存在类似的情节,虽然作为影视作品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是从主人公叶蓝秋最终的结局让我们也能察觉到人肉搜索的巨大破坏性。
当微博遭遇人肉搜索之后,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微博泄露了大量的当事人的信息,这极大地便利了人肉搜索的进行。另一方面,由于人肉搜索引发的群众不满情绪可以借由当事人的微博进行发泄。面对群起而攻之的舆论攻势,个人很难招架得住,尤其是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这与极端性的言论不同,网民发泄的对象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并且人肉搜索也关系到对当事人隐私的侵害,甚至是对其精神方面的伤害。人肉搜索已经超越了道德的范畴,是一种确实的暴力形式,是一个需要在法律层面讨论的问题。
三、现实暴力倾向
将现实中的暴力倾向归结为微博语言暴力的形式之一看上去也许不妥,但是这样的暴力形式的的确确是微博语言暴力从虚拟到现实的衍生物。无论是极端言论还是人肉搜索,它们始终没有摆脱虚拟的网络世界,微博语言暴力走向现实,典型的案例是“吴法天约架”事件。
2012年7月份,大学教授吴法天与记者周燕因在微博上意见不合,相约在朝阳公园打架,事后吴法天自称被围殴。当微博已经无法容忍网民的分歧时,语言暴力转变成了现实中的暴力,在现实中对当事人造成实际的威胁,这是微博语言暴力最为危险的一种形式。吴法天“约架案”并不是单个案例,类似的约架事件还有人大教授张鸣“约架”司马平邦,奇虎周鸿祎“约架”雷军。
人们对于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见越来越缺乏忍耐,微博语言暴力逐步转化成实体暴力,而实体暴力又衍生出更多的语言暴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很难想象,网络时代的人们会用一种最为原始、最为野蛮的形式来消除分歧,这与网络时代的意义背道而驰。微博语言暴力走向现实暴力实际上是一种“逆微博”现象,不同于微博极端言论和人肉搜索,它不仅是对不同观点表达的阻碍,更是对网络自由精神的背叛。个体在现实中受到的伤害已经不再反映此类语言暴力形式的影响程度,它更深刻地反映出网民对网络精神的误解。现实化的暴力倾向会对微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极端言论,人肉搜搜和现实暴力倾向是微博语言暴力几种较为典型的类型。用影响程度来划分微博语言暴力的类型并不一定全面,但是可以从中发现各类暴力形式的区别。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微博语言暴力,分析语言暴力,对于净化微博语言环境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网络暴力游戏具有血腥、逼真、交互性和竞技性强的特征,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尤其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网络游戏,抑制其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网络游戏也有自身存在的重大的意义,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及其发展状况
网络暴力游戏具有虚拟性、社区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增强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虚拟性是互联网世界的最大特点,网络暴力游戏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极尽夸张,华丽,满足玩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想法和愿望。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也蓬勃发展起来,现在我国网络游戏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几百亿元,而且未来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对于经济的带动也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一)网络游戏引起的“满足冲动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渴望自我实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是很难的,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在网络游戏虚拟的世界里,没有道德约束,更没有法律规范,在网络游戏中"暴力犯罪"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其犯罪的罪恶感也会大大减弱。这不仅极易导致青少年不良思维定式的形成,而且会使他们轻易地从最初的冲动作案发展到习惯性作案,青少年连续实施暴力性犯罪行为也就在所难免。
(二)网络游戏引起的“侵财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网络游戏的费用负担是青少年侵财性暴力犯罪的诱因。青少年玩网络游戏需要相当的费用负担,在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导致其侵财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用于网络游戏的费用数额较大的且是持续性的开销,对于没有太多经济来源的青少年而言,用以支持自己游戏进程的费用负担的确是一个问题。网络游戏的费用承担和游戏中疯狂肆意的打怪杀人即可获得金钱形成鲜明对比,这对于每一位游戏玩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心理冲击,这也正是多数青少年实施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网络游戏引起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微观分析
(一)社会控制论的分析
福建省武平县实验中学一名17岁的男生钟平将网络中的血腥杀戮克隆到现实中,将同班一女生残忍杀害后分尸。“他在网络里找到了自我,可能到最后,他已经分不清现实和网络了”,一名老师说。通过进一步了解钟平的成长轨迹可知道他犯罪的真正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仅剩年迈的奶奶照顾他。他学习不好,时常逃课。老师发现后,把他赶出教室,钟平就去泡网吧。他经常通宵上网,白天上课就在课桌上打瞌睡。“他喜欢(在游戏里)杀人,战士能量最强、最暴力,很适合他。”他的一个同学觉得这种游戏环境影响了钟平,“在网络里,杀人是不用负责任的。”我们从犯罪社会学的社会控制论对此做一些分析。社会控制论是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来解释犯罪的一种理论,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解释人们为什么违法犯罪,而是解释大多数社会成员为什么不违法犯罪,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为什么没有犯罪的原因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要受到许多社会约束:个人的、父母的、同事的以及像学校这样的一些重要的社会机构的。当这些约束加强时,个人因担心越轨犯罪行为会危及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应地位,他就不会冒险去参与越轨犯罪行为。反之,当对个人的社会约束削弱时,他们就会更“自由”地实施犯罪行为。钟平的暴力犯罪正是由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教育,缺少监护人、学校或者社区来纠正其不良行为,最终导致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亚文化群体及差异交往论分析
22岁的易华面对现实的不如意选择了逃避,躲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很快,他找到了一些同道网友在虚拟世界中“打打杀杀,闯荡社会”,并组建了游戏战队,自封为“忠义造反者”。易华向未成年的队友灌输“忠义”和“造反”的观念,要求队友忠于自己的组织,对队友讲义气,敢打敢拼。但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经济入不敷出,易华感到了现实的无奈,他急需钱,决心在现实中“干一把”,这是网络游戏亚文化群体的典型。差异交往论正好可以解释这个案例,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种群体中,群体成员频繁接触,其中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在互动中被学到,这种接触是不同接触。在这个案例中易华用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渐渐产生影响,使爱好网络游戏的青少年逐渐行成一个群体,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即忠于自己的组织,对队友讲义气,敢打敢拼,在这种亚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他们定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结论
网络游戏并不是引发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网络游戏只是一个诱发原因。在犯罪社会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还是早期教育的缺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家庭的正确教育。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很多:社会方面,可供青少年进行良好的课余生活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许多青少年选择结伙去网吧娱乐。其次,政府对网吧等营业场所监管不力,导致黑网吧丛生,滋生网瘾青少年。通过犯罪社会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只归于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集思广益,共同协作来还青少年一片美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陈晨.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广聪.犯罪学中社会控制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6).
关键字:
传媒;法律;媒介融合
一、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是新时代的词汇,它是大历史发展趋势的总结。传媒业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兼顾法律的配合,无形中增加了概念之间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对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以及术语作出阐释,并进行分析。
1.传媒
传媒,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传播,传媒更加注重传播的内容,是事实或者意见。与传统人际传播不同的是它必须依靠响应的介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杂糅与竞争。纸媒在新型媒体的冲击下,被迫加入新时代的元素,而新媒体的发展是基于对传统媒体长盛不衰元素的吸取。媒介融合涉及到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是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的挑战。处理得当将实现大飞跃。
2.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让原本隔离的传统信息领域和传媒领域开始打破阻隔融合在一起,新事物的碰撞引发了冲突,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冲突。冲突出现在市场,渠道,终端以及各种业务上,为了抑制如此分布广阔的冲突,产生了相对于的制度,政策以及法律的制定。因此,媒介融合,是在整个文化产业,整个信息流通领域,整个传媒业的背景下发生的。媒介融合不仅仅是媒介之间的融合,它还涉及到了传者之间的融合,受众之间的融合,以及传受两者之间的互动。换一种说法就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大众传播构建的传媒格局。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引领一波相关因素的改变,三网融合就是新事物的产生的连带反应。不仅是传媒业自我发展的选择,也是我国政府一定时期下推行的公共政策。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网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可以说,人类的生活已经被三网全面覆盖,这也是“手机人”的概念出现的原因。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业务范围都在向趋同的方向上前进。例如,传统媒体开始借助新媒体的终端,信息,占领市场。新媒体开始更加注重传统媒体的强项吸取,用最纯粹的文字或者图片来打动受众,是一种“返祖”,也是一种进步,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3.传媒政策与传媒法律
传媒政策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且齐头并进的,政策影响法律,法律辅助政策的实施。传媒政策是国家以及相关负责部门为了做到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按照一定标准制定的准则。可以说是涵盖了国家总方针,总策略的政策。传媒法律是专业规范网民行为的法律条例,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团结。就如同知识产权法,经济法一样,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当社会上某一个产业和法律相关联时,就代表着它与政府,与公民利益等产生了联系。
二、具体事件分析
最容易将传媒与法律相想关联在一起的是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是新媒体,而暴力的程度决定了是否需要法律的介入,接下来,会选取几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1.案例概述
美国发生了一起事件,佛罗里达州的女孩,名叫瑞贝卡,她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和同龄人无多大差别。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她却成了网络暴力的目标。“你怎么长得这么丑”“你去死吧,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你”这样恶毒的言语竟然是来自和她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伙伴,每次浏览自己的社交网页,充斥着的污言秽语让她得了抑郁症,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让她伤心的世界。纵观国内的微博,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稍有争议的明星微博下的留言,净是诅咒、辱骂之词。网络暴民几乎天天都在上演着花式损人。回到案件中,女孩自杀之后,警察调查出事情原委,将网络上供给瑞贝卡的女孩带到了警局,当时由于未成年,在拘留了21天之后,被释放。很多人表示不满,杀人于无形的孩子也是罪犯,当地警方表示没有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也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条例。之后,记者对两名“施暴者”女孩进行采访,她们竟然毫无悔意。
2.案例评析
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美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曾经也有类似被网络暴力的经历。“施暴者”的猖獗和狂妄在网络世界中被放大。有人认为,这是缺乏法律条例的强制约束,确实,如若有法律,这样的惨剧会减少许多。美国的律师和法律界人士称,网络上的留言很难界定,主观意识太强,你认为是暴力,别人则反对。曾经美国超过半数的州都试过制定相关条例,量刑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由于过于笼统,依然未解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吁相关部门将条例进行细化,媒体要督促相关法律的颁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量刑,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频次,净化网络环境。
3.案例总结
网络暴力几乎隐藏在生活中各个角落,如同病毒,无形但发展迅速。拥有电子设备的人都可以成为暴利源。不容忽视的是,现如今国民素质普遍较低,对于事件没有自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稍加煽动,便会形成不可小觑的网络洪流。不法分析利用网民特点,一次次挑战社会规则、挑战道德底线,形成了极坏的影响,没有制约就没有自觉。以上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不得不引起重视。
三、传媒与法律
在案例中,凸显出传媒与法律的息息相关。三网融合之下的网络时代,对于法治建设来说,有利有弊。交流的便利,信息的快捷让传递变得飞速,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它。但是,告诉的发展带来的是失衡的可能。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传达信息时,虚假新闻成为了新的隐患。网络谣言也可谓是“异军突起”。我们面临着信息的大量冲击,易失去理性。如被某些人利用以谋取私利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在面对政府的时候,我们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寻求传媒的帮助,让问题成为社会的问题,引发关注。网络平台为手中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在报道时媒体自身的喜好以及观点会影响对时间的审判,同时不自觉的反应在对时间的报道中,失去中立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媒审判”。在媒体行使第三权利的过程中,应在表达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兼顾公平,维护双方的话语权,站在辩证的角度去报道事件,给观众自己认识和看待事件的视角,这样才能维护自身业界权威,又可以收获忠实受众,起到舆论
四、结语
如今探讨的问题是媒介融合下,传媒业的发展与法律法规之间的配合。中国的法律触角还没有延伸到网络这一块。网络的净化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而法律所规范的社会也不是单一力量作用的,法制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传媒联结的出现绝非偶然,况且二者的进行的如此有规律,就是因为彼此不能单独出现。看待传媒与法律的关系,是个大综合的问题,第一,应该将问题放置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整个历史大背景之下,是人类发展综合因素的作用,第二,将传媒业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统筹结合起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只有如此,中国当代社会才能经受住新时代力量的冲击,才能够经受住挑战,将产业与法律的发展共进步,才能实现所倡导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美]海伦•托马斯.《民主的看门狗?华盛顿新闻界的没落及其如何使公众失望》,夏蓓、蒂娜•舒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美]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启梁.《网络时代的民意与法律应有之品性——从“躲猫猫”事件切入》,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网络游戏(On line Game)即“在线游戏”或“网游”。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网络游戏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有多个个体参与。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上网成瘾,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和危害,社会各界也早已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网络游戏具有新奇性、互动性、娱乐性、开放性,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猎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网络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载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网上购物、学习、交流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很快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体现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兽世界中有多个游戏角色,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智慧的、温顺的、愚钝的、暴力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们玩游戏的时候,能把自己定格为某一个角色,在游戏中和对手进行挑战,通过在游戏中的胜利而获得满足。这样,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他们会不断地在游戏中升级,对游戏越来越爱不释手,继而就会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谊和交流。这些特点使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各种需求就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易使青少年的心境处于压抑状态。在现实处境与构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以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网络游戏中,他们利用选定的角色取胜的方法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也使他们有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当他们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时,他们就会最终沉迷于网络。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到位。现在,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亲对孩子非常宠爱而事事顺着他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这就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为了让孩子紧跟时展的要求,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主动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以满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钱比较多,就经常去网吧上网,由于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或者无暇顾及等原因,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网络当中了。另一方面,在学校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他们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教师则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地方,就会把目光转移到网络游戏上。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差,一旦上网接触到不良的内容,很容易被腐蚀并且沉迷网络游戏。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一)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2008年出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公布,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即为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的网络游戏可引起视力下降;在肢体方面,简单重复的按键,手指和手腕极易受伤。据了解,有些学生喜欢游戏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为了玩游戏而逃学,白天在网吧打游戏,晚上夜不归宿,夜以继日地玩游戏。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曾经有报道称,一位少年因玩游戏入迷,从高桥上跳下去,在游戏当中,他可以飞檐走壁而不受伤,而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无所不能。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猝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二)网络游戏成瘾会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现在的网络游戏大都以暴力为主,很多青少年为了寻求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刺激及优越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他们性格的畸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会毫不犹豫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游戏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邻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邻座少年的胸口,导致其当场死亡,而胡某继续玩游戏,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案例二,由于网游成瘾需要钱上网,一个12岁的青少年抢劫正抚养自己的姑姑一家,抢走了2000元钱和手机,杀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当被警方带走时,这位少年面无悔意,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三)网络游戏成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游戏的繁荣和产业化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因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青少年人数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治措施
网络游戏(On line Game)即“在线游戏”或“网游”。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网络游戏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有多个个体参与。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上网成瘾,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和危害,社会各界也早已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一)网络游戏的特征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网络游戏具有新奇性、互动性、娱乐性、开放性,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猎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网络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载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网上购物、学习、交流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很快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网络游戏中,有许多体现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兽世界中有多个游戏角色,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智慧的、温顺的、愚钝的、暴力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们玩游戏的时候,能把自己定格为某一个角色,在游戏中和对手进行挑战,通过在游戏中的胜利而获得满足。这样,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他们会不断地在游戏中升级,对游戏越来越爱不释手,继而就会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谊和交流。这些特点使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各种需求就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易使青少年的心境处于压抑状态。在现实处境与构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以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网络游戏中,他们利用选定的角色取胜的方法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也使他们有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对较弱,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当他们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时,他们就会最终沉迷于网络。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到位。现在,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亲对孩子非常宠爱而事事顺着他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这就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为了让孩子紧跟时展的要求,条件较好的家庭大都主动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以满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钱比较多,就经常去网吧上网,由于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或者无暇顾及等原因,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网络当中了。另一方面,在学校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他们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教师则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地方,就会把目光转移到网络游戏上。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差,一旦上网接触到不良的内容,很容易被腐蚀并且沉迷网络游戏。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一)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2008年出台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公布,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即为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的网络游戏可引起视力下降;在肢体方面,简单重复的按键,手指和手腕极易受伤。据了解,有些学生喜欢游戏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为了玩游戏而逃学,白天在网吧打游戏,晚上夜不归宿,夜以继日地玩游戏。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曾经有报道称,一位少年因玩游戏入迷,从高桥上跳下去,在游戏当中,他可以飞檐走壁而不受伤,而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无所不能。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猝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二)网络游戏成瘾会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现在的网络游戏大都以暴力为主,很多青少年为了寻求在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刺激及优越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他们性格的畸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会毫不犹豫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运用于现实的人际冲突,从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游戏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邻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邻座少年的胸口,导致其当场死亡,而胡某继续玩游戏,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案例二,由于网游成瘾需要钱上网,一个12岁的青少年抢劫正抚养自己的姑姑一家,抢走了2000元钱和手机,杀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当被警方带走时,这位少年面无悔意,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三)网络游戏成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游戏的繁荣和产业化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因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青少年人数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防治措施
一款网络游戏如果想成功,不可或缺地会含有PK元素。人和人之间的对战永远是网游最具吸引力的卖点之一。但是这些帮助网游成功的因素却容易误导青少年潜移默化地走向犯罪道路。面对市场的需求和现实的弊端,游戏从业者们应如何掂量?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摆在中国游戏业面前的似乎是一座险阻的高峰。厂商和玩家、市场和受众、全年龄和青少年之间的隐性矛盾已经渐渐上升为阻挡文化创意产业前行的鸿沟。本期我们就网游中凸显的暴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业界揭示不同视角下游戏暴力的利与弊。
专家观点
费广正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游戏竞技性可能对玩家产生消极影响
游戏中的竞技应该辩证看待,竞技本身是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游戏中和它的核心玩法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它影响着游戏的平衡,游戏中的平衡很多时候为竞技服务,游戏中的趣味,就是可玩性和竞技性密不可分。当然游戏中玩家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对抗性,才能使得游戏本身更加吸引人,或者是增加人的交互关系,使之更加深入,这也是竞技在游戏中的各种表现。竞技游戏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玩家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出现了时间的大量耗费,以及金钱的大量投入,这是我们看到的负面现象。
在负面影响驱使下,玩家可能会对自己的队友,甚至是对自己更加苛刻,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不仅在游戏中产生不利影响,对游戏之外的社会生活可能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玩家个人动机问题,如果受到竞技的激励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使他在所熟悉的环境下因为额外竞争感到压力。
包括竞技也有很多种形式,男性玩家在竞技方面的投入更多一些,包括和人的本性也有关系,希望更快、更高、更强,不仅在游戏中有所体现,在别的项目中也有体现,在奥运会中也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竞技性不只是在游戏中才有的,从人类早期的各种训练,基于技能的训练,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或者有这方面的本源。
明宗峰(华南理工大学)
游戏中不健康的规则把暴力引向现实
游戏中有一些不健康的规则会导致把游戏中的虚拟纷争引向现实,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游戏中故意挑拨是非,使玩家之间产生矛盾,把矛盾引向现实。有的玩家恶意PK,还在游戏中公然发表言论,表示愿意出钱买某个玩家的家庭住址,意味着在现实中实施报复,这是很危险的。此外,外挂行为泛滥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许多游戏公司一旦发现外挂行为就封号,对玩家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即便是这样,一面严厉打击外挂,一面还赋予特权,这无疑是畸形的,游戏公司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游戏的平衡性,然而这种情况下其平衡性早被瓦解掉了。其中利益的驱动,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厂商观点
苏飞
(GAME BAR副总裁,《古剑奇谭》运营团队负责人)
解决游戏软暴力需要一个过程
从游戏开发的角度来说,暴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游戏内容服务的,这本身没有任何错。游戏本身要赚钱,做营销都是在挖掘人的欲望,如果说这些东西再去减少,必将限制游戏的发展。对于游戏企业来说,更需要一个行业标准来规范,什么样的情节算暴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鉴定标准。预防暴力对于游戏厂商来说需要一个过程去解决。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最直观或者是最直接的声音和视觉方面的暴力问题。
宋静芳(北京蓝港在线)
游戏核心价值观可以影响玩家
游戏的竞技性是必然存在的,是一个游戏的灵魂。游戏文化可以渗透到玩家的世界观里面,因为游戏是文化产品,就像电影里面可以宣扬正义,里面的英雄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对社会正义的崇拜作用,崇拜英雄的教材作用,同样网游也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把游戏核心的价值观定位好,就能保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玩家观点
孙鑫:
PK不一定就是暴力
竞技性是一个游戏的根本,灵魂的存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美国青少年在网上查询学习资料的比例是20%,英国是15%,而中国仅仅是2%。这本身与游戏的暴力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这应该是教育问题所考虑的。暴力游戏在我看来应该是青少年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投入。
刘政:
游戏是学习生存技能的无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