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心理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一般资料
肖某,女,14岁,汉族,初三学生,身高1.56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亲都是县城教师,父亲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母亲在她所就读的县城重点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家庭条件一般,不轻易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乐,性格内向。父亲平时工作不忙,家务几乎全包,对她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母亲忙于工作,但平时能抽时间与她交流,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期望值很高。
咨询前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62。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 紧张、不安一个月。睡眠障碍,无食欲,考试也不敢考。
求助者陈述:她出生在教师家庭,家庭和睦,从小聪明好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学习上父母要求严格。父母为她制定的目标就是考重点高中,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尔一次考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此后更加努力,下一次一定能考好,进入初三后,父母对自己更加关心,每顿饭都做她最喜欢吃的。父亲原来喜欢带朋友到家聊天的现在也取消了,也不上网打牌了,说话很小的声音,怕影响她休息,这些促使她暗暗努力,以期不辜负父母的厚望。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前两次阶段考试中都考了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去年期末考试前20天,她正准备复习迎考力争佳绩时,母亲被学校派往英国进修学习,生活中陡然少了理解自己能给自己很好安慰、指导的母亲,感觉很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再加上这次期末考试老师家长都非常重视,成绩全县排名,老师还说,根据历年经验,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要求同学们发挥出好成绩,以增强自信心,考得好回家过一个快乐的年。不知怎么考的,她成了班里第15名。老师说的话时常在大脑中萦绕,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她的重点高中梦不是破碎了吗?爸妈肯定会伤心死了,但转念又一想,按照原来的经验,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一定能考好。寒假也不忘学习,第二学期开学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盼望着来年第一次阶段考试的到来,可等这次成绩出来,她懵了,比上一次成绩还差,成了班里20名,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此后心神不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脑子乱糟糟,有时是一片空白。这样下去成绩会很快滑落下去,连重点都考不上了,更别指望以后考什么重点大学,白天想晚上也想,所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马上就要到来的模拟考试也不想考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得几乎不能呼吸,回家还常常对爸爸发脾气。母亲现在虽然回国了,但因为不理解她在自己关键时间出国,没留下来,故也不想跟妈妈多讲话、进行交流。自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便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到的初步印象:求助时自己前来,衣着得体,叙述情况条理清楚,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很少抬头,放在两膝之间的手不停的搓来搓去,语速快,时常不自主的抬头看咨询师,表现心神不定。
教师反映:
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连续两次没考好,最近一次的阶段测试中表现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她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她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她着急。她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她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害怕参加大考,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也不想参加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家长反应:从小懂事要强,成绩优秀,最近回家后,脾气特别大,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最近一次大考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有时还自己哭,和原来判若两人,还说中考也不想参加了。
四 评估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愧疚、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初三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动机水平过强,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求助者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尤其是她的母亲由于顾及到自身的形象、面子对她寄托了很高的厚望,这些均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她也接受这种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自己有少许松懈怠慢,就会紧张自责焦虑, 导致学习效率差,再加上这种情况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调控,于是情绪更加紧张 焦虑.....于是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五.咨询目标的制订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适度调整个人和家长对考试的动机水平,注意学习过程,降低考试结果的关注度,缓解求助者焦虑情绪,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正常参加考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中考。
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正确接受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特别是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其积极面。促进求助者心理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法。
合理情绪疗法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著名“abc理论”而设计。为了使这一治疗理论能被更好的理解,艾利斯极其同事常使用一个具体公式——a
b
初中物理是青少年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它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然而,教学实践证明,由于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导致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激发和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以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就要一体化设计教案和学案,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体现教学手段和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使教学过程能够经常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持续的兴趣中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教学设计要尽量增加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中汲取更多的有益的营养。例如:把物理教学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魔术,增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语言设计表达要体现趣味性。设计物理教学的语言,要实现“四个渗透”,即:德育渗透、美育渗透、科学渗透、人文渗透。教师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要体现艺术美。只有做到了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认真听讲,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知识、增加技能。
3.教学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时代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内容上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并且可操作性要强,能够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展开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要体现趣味性
如今,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已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其中,制作有趣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非常喜欢电子游戏,面对电子游戏,他们简直可以“废寝忘食”。究其原因就是游戏软件的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那么,教学软件制作就如同游戏软件一样,学生也非常喜欢。这就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软件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要充分利用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师的教学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生动有趣的特点,是一本学生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同时也令每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事半功倍。
1.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卡通化插图。我们都知道,卡通画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其中的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学生们终身难忘,这一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非常吻合。如果把卡通插图设计在物理教材中,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很快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服务。
2.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游戏化实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创设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物理教材中的趣味性实验设计就给广大教师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情景,如果我们的教学从游戏中开始,那么教学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将部分枯燥的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再现物理实验的基本情况等等。
总之,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增加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情感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从学生的情感世界出发,关注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中引导初中生进行高效学习,才是当今中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友爱、融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开展情感教育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教师更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地理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输,过于重视研究教材和教学技法,却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使得精美的教案成了花架子,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丝毫没有效果。现有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动态,才更有助于打造高效优质的地理课堂。
2.教学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初中地理老师在上课前或下课后均没有与学生适当地做情感沟通,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往往以完成授课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例如在课堂上同学起身回答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或者没有切中要害时,一些老师会打断学生,指定其他优秀的学生回答,抑或通过语言暴力挖苦学生。殊不知这样会给教学带来更恶劣的消极效果。
3.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一方面,初中科目多且课程繁杂,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地理课不是很重要”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地理课由于内容多且杂,范围广,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科目,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地理考试的不理想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激情和兴趣。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1.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情感素养首先,初中地理老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从根本上认识到为人师表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再者,要树立良好的老师形象,初中生正在青春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树立好自身形象,不仅要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首先需要做到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一方面,地理教师需摈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而自己则是课堂的引导者,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老师需要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公平相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
3.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中,可以积极采取多元化、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来授课,一方面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从而提高授课质量。例如,可以从每日新闻入手,当讲到各大季风气候时,可以从日常的每日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以熟悉的事物开展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些地理规律和一些现象的成因,也有助于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手段来突破一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地理学习是很重要的,地理老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二、激励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激励教育表面化
根据我们对初中物理课堂激励性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对于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的激励手法,学生们普遍反映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口头提醒和宣教为主。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有所迷惑和无所适从的心理,老师们没有采取效果更为积极的激励方式,仅限于口头说说而已,缺乏深度,不能赢得学生深层的认可,因而不具有有效性。
2.激励方式单一
激励性教育说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是要具有充分的心理学知识、心理教育学知识做基础才行的。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学经验和教育经验也有着很深的要求。而对于大多数物理老师来说,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了解也仅限于常规的知识层面,而对于心理学可能根本就没有涉及,因此在执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或者将心理学的激励艺术融入到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加上有些学校的老师执教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把握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也就无从进行激励教育。除此之外,缺乏激励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系统规划的教案教材也是物理老师无法执行复杂的激励性教育的主要原因。3.激励性教育与课堂内容结合不够激励性教育只有贯穿到课堂内容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在实际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真正可以将物理课程中的内容与激励性教育联系到一体的很少。一方面来说,物理教育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不属于心理或思想教育的范畴,因此要把激励方式、激励策略与物理课堂的话题联系起来感觉比较生硬。第二是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更注重对物理定律、原理、实验和课题的讲解,经常会忽视其中的心理激励方面;无法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了解其心理和情绪上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处理办法。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心理激励性教育
1.物理老师本身的心理学理论要加强
对初中生进行激励性教学,首先要老师们能够掌握如何分析学生的心理,如何把握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激励方式等因素才能加以开展。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对初中物理老师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培养,重点内容为如何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哪一些激励性方法可以进行尝试以及如何结合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激励性教学。除了要传授相关的激励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方法之外,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部分物理老师来说,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并不擅长,多进行一些实用性的方法讨论与指导,对他们尽快开展激励性教学有推动作用。
2.要尝试变通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激励性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重点进行。第一是激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实践操作,比如涉及到体积计算、加速度实验、重力实验等一些简单的试验项目,难度不大,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一些。老师们可以特别注重鼓励大家尝试去操作,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设立对比实验项目或同学之间分组对抗实验比赛的形式,让两个小组之间展开互相监督比赛,从而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是在课堂提问和解答环节,有时候可以考虑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这样的互动教学,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初中生的认知中,对老师的认同和称赞还是有很强的期待的,老师们也可以通过适度的认可和称赞来表示激励,促进学生进行更多尝试。
3.物理老师之间开展的激励性教育研讨
物理课堂上的激励性教育活动,可以说进行尝试的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老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也缺乏足够的方法指导。因此,有必要让从事物理教学和激励性教学尝试的老师们定期的坐下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成果,大家一起针对学生群体的情况想办法,制订激励性教育的计划和方案,进一步观察教学成果。为了保证效率,也可以让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或心理健康导师参与进来进行讨论,以把握激励性教育的方向和策略。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还有具备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学人才。作为初中生首次接触的新学科,物理比学生在小学接触的科学和社会更加深奥、难懂,这也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尽方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物理学科中来,做好角色的转化,改进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之做到手到、眼到、心到,让其在学习掌握物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1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浅析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更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全然陷入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题海之中,教师很少关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很难完成,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个最终目标也难以实现。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被动式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科学创新方法的培养;过度强调学情的统一性,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与地区差异,难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因此,新课改的推行势在必行。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只有坚持这一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另外,新课标还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摒弃传统的狭隘、势利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实际生活,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然而,综观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相去甚远。而且,长久以来,教师的主要教学形式就是在讲台上讲解课本,使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于是这就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教科书就是权威,考试的试题就是教科书经过加工变成的,教师通过这些试题去检测学生学习的好差。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弊端已被暴露出来。因此,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探寻崭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正确学习、科学学习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 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确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协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沟通、互相启迪、互相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情感体验,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新思考,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与教学相长。师生关系也是学生在学校关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精心设计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俗话说得好,“功在课前,效在课堂”。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普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是以新课改的标准为依据而编纂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要吃透新教材,掌握新课标的详细要求,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而物理的新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少的新内容,如一些探究性实验、合作交流实验、信息拓展窗口等,教师要充分应用这些教学资源,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明确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使用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例如在讲解《电阻》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定电阻的阻值,然后联系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凸显由伏安法测定电阻阻值的优势。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性大增。
4 突出探究教学理念,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并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增强对未知领域探究、发现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改变以往以书本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限,把探究式自主学习作为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倡导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图文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既有成绩优秀的、成绩中等的,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师上课时,由于条件限制,面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自己所上的不同层次的班级,只采取了一种面向中等生的折中方法进行教学,执行的是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备的是相同的教案,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辅导方法和评价方法。这样笼统地把所有的学生置于同一平台上,容易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中等的学生吃不好,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兼顾全班同学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1分层教学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分层教学是针对初中在同一班级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从各类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他们分成A(优等生,以下简称A类)、B(中等生,以下简称B类)、C(后进生,以下简称C类)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辅导、质量检测与评价时,也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2初中物理应用分层教学法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对初中物理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必须在充分做好以下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2.1对学生逐个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在对学生逐个调查时,主要从学生的智能、学习方法与习惯、实践操作技能、语言和数学基础知识、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情况等方面着手。
(1)智能调查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称,包括感觉、记忆、思维、语言和行为等。为了取得实施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的预期效果,必须了解每位学生的感觉的灵敏性、记忆的方法与持久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坚韧性、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力和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等。
(2)学习方法与习惯的调查
经过多年的观察对比,由于很多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部分初中生的自觉学习习惯比城市初中生差,学习方法也比同龄城市初中生欠缺。因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具体的常用学习方法的效率与其学习习惯是否真正良好,以便将来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对症下药。
(3)实践操作技能调查
由于受家庭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原因,有些农村学生做家务较多,适应能力强,在学校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强;而有些学生因父母从小娇生惯养,家务做得少,久而久之就不易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实验操作能力也随之较差。
(4)语言和数学基础情况调查
语言和数学均是物理学思维的工具。物理学中很多概念的含义及概念间的联系要能准确理解,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5)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查
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方式不适应,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等。
(6)行为表现调查
学生在校内外良好的行为表现是学好任何学科知识和做人的基础。学生在校内外的社交情况和行为表现对其学习的正、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
2.2在逐个调查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
通过逐个调查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已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如上文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分成A(优等生)、B(中等生)、C(后进生)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兴趣和爱好,一方面教师不能在班上公布名单,另一方面教师要将他们按AB、AC或BC三种方法编座或编组(编组时,每组中A或B要占一半以上)。当然在不违背这三种编座或编组原则的情况下,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平时的交往。笔者试验表明,这样做很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交际心理,非常有利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
2.3对学生分层后,分别对各层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在将学生按新课标的要求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层次后,随后就是对他们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于所授的教学内容,如物理知识点、概念、原理、定律或公式等,笔者通常的做法是:(1)对于C类,只要求知道、理解;(2)对于B类,不但要求知道、理解,而且还要求学会从现象、事实或各种实验中独立总结出;(3)对于A类,要求在达到B类目标的基础上,能展开联想,独立探究,并能应用所授内容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农村初中物理应用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及教师的评价,使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增强了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信心,直接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提供的知识信息量大,学生获得的知识较多
随堂实验教学能给学生较大的知识信息容易,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随堂实验教学利用“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减少由于干扰失去的信息量,在课堂上获得较多的知识。
二、上好随堂实验课,应该充分准备好的内容
(一)教案
随堂实验课,不仅双边活动多,而且情况多,时间不容易掌控。因此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精神,认真准备教案。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一般从下列三方面考虑随堂实验课。
1.将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师演示实验,经过适当改进,可由学生随堂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笔盒来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可改由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茶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水杯里,它会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2.将课本中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随堂实验。如用纸盒能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随堂实验的内容。
3.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虽然验证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学生随堂实验。
(二)仪器
随堂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且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的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
(三)了解学生
在备教案时,还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要做充分的准备。
三、随堂实验教学的形式
在实际实施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1)将随堂实验安排在新课前,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2)将随堂实验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3)将随堂实验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新课之用。
四、随堂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达成目标。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演,学生听讲”的教学局面,促进了物理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实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教育工作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良好的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将对教学产生积极、深刻、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物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课程,初中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将自身学科素养及人格魅力运用到教学中影响学生,那么不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将对学生的认知、世界观、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影响。
1.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对初中物理教学影响概述
1.1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包含的内容及方式
物理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包括:专业而精深的物理知识水平、必备的教学机智和创造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积极严肃的教学态度、为教学献身的精神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能力、谈吐、气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学生的一种能力。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表现的方式众多,具体包括:幽默的教授、细致耐心的讲解、良好的时间观念、兢兢业业的态度等。
1.2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对物理教学影响应实现的目标
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对物理教学影响应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学科能力,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更高效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明白物理现象的特征和原理,能够结合实际应用等;二是个人能力,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乐于探索、积极发现、互帮互助等优秀品质。
2.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发挥方式
2.1教授学生科学理解物理知识
教师传道授业,首先要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科学的理解。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应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碰到不熟悉的方面应积极询问其他教师或者查资料,专心备课,为教学传授奠定扎实基础。教师应该利用对知识的熟悉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知识理解和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引导,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让学生更愿意听信老师,相信老师。
2.2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物理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更倾向于探究和思考,这恰恰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大症结所在。不少初中生已经适应了灌输式的教学,对于探究和思考往往比较茫然或者存在惰性心理。作为物理教师,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命题或现象,或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教授这些内容,则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要能够专业地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对于新兴事物或现象也能讲述其原理,通过讲解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乐于听讲。物理课堂应该从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开始思考,进而学习探究。
2.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正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黄金阶段。思维方式的培养能很好地表现出教师的素养,优秀的教师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由现象到本质,而不是照搬课本。通过科学的思维,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更清晰地明白物理现象的本质。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式,学习更轻松、更快乐,便会崇拜教师的知识和魅力,产生很强的学习动力。
3.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3.1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在物理课堂中的模范作用
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好的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影响,教师极高的教学素养及人格魅力在这方面将会产生很大作用,初中物理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做到:按时上课、完整整洁地做板书、作图和答题方式规范、实验一丝不苟、做任何事都保持认真态度等,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养成如此习惯,教师的模范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效果显著,一定要充分利用。
3.2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在物理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物理是一门要求动手能力和实验的课程,学生通过实验与动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产生创新想法。因此物理教师不能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只有真正的疑问才是进步的关键。对于物理问题的解答,既需要教师通过讲述相关实验和结论解答,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自己归纳。物理教师素养的体现是传授学习之道、学习方法、实验方法,人格魅力的体现是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3.3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在物理课堂中的创造作用
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对物理教学的创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氛围环境,如果物理教师有极高的人格魅力,那么他(她)的课堂将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课堂氛围活跃积极,师生互动频繁高效,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学习效率极大提高。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魅力;二是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教学是指不拘泥于固定教案和课本,教师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从常见现象中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能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思考,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如开拓式实验、探讨式教学、分组讨论等,真正把教学教“活”。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一方面教师以身作则,经常创造性教学,并传授给学生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和提倡学生多进行创造性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生活经验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素养及人格魅力对教学的影响深刻而长远,但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教师富有耐心地在教学中渗透和改进,从各方面提高素养及人格魅力,教学相长,真正把自身素质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落到实处,为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3-0015-05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段,特别是在今天的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面临高学历竞争以及学业负担日益加重而言,它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许多问题,考试失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行适应是有必要的。
1.初中生考试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不像西方国家一样以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主。正因如此,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使得初中生面临一系列考试问题,初中生面临考试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1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模式僵化
古代文豪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对老师下定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概括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和僵化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要求,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种沉迷于传统的特点已不被时代所容,再想以坚固的象牙塔来禁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无法真正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1]面对于此,应该有一种能结合中国传统的注重理性、知识教育和西方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完美组合的教育模式,这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就会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尽是“方”或者都是“圆”,而是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1.2考试模式单一,过分看重成绩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成绩。诸如,“推优”、选班干、入团等等,学校老师都以成绩为主要参考。如此一来,就使得学生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一些学校更是把考试排名、分等级炒得沸沸扬扬。这对于那些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此,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反抗甚至是逃学。那么家长呢,学生回家家长就问,这次测试考得怎样?排名第几啊?一听到考试失意,立马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不是对考试失意的分析和引导孩子对考试的正确看法,然后对下一次考试提出希望和鼓励。
再者,老师考试的模式单一,注重卷面考试,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体能素质的综合考察,使得一些学生的特长没有被认可和发挥,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服和叛逆。于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次次失意造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此时的叛逆心理较之以前就显得强烈,而初中阶段正值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其心理和生理的良好成型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其知识掌握的影响也就非同一般了。倘若不能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那么他们考试失意就“情有可原”了。
1.3家长配合不够,教师孤军奋战
自从“减负”实施之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与此同时,学生的业余时间也相应增多,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和作业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正如前所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课业相对少,加上新编教材注重动手和探索能力的教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的孤军奋战既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非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孩子在家的时间肯定比在校多,如果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甚至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任其所为,试问,这样孩子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吗?
1.4学生自主性差,学习动力不足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未能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使得他们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使他们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了。
新教材的实施,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索能力要求的增加,对于一些知识点,课本和教师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甚至要求自行分析、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面对于此,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去适应它了。这样,不能端正原有的学习态度、自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无法与新教材相适应,知识就不能扎实掌握。
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是“死读书”、“书呆子”、“低智商”, 而“高智商”的学生应该是会玩、能玩,不是“死读书”。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挥霍光阴,荒废学业。
2.初中生考试失败的原因
2.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紧张症、急躁症等导致了在考试过程出现焦虑情绪,从而使得考试的失败。再者,由于生理原因(多见于女生),使得他们在有序间断的时间里心情郁闷、浮躁,加上对考试没有正确理解,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的产生就顺乎其然了。还有一种归因于心理因素,“初中的学生思维逐渐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努力经常被看作是对低能力的一种补偿,因而在人们普遍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能力的今天,初中生尤其是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是有能力的积极形象,就特别看重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所回升”。[2]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过度压力反而会促使他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了更多学生的反叛和厌学。同时,中国的家长也会对他们的孩子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家长的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剩,身体不良和心理素质偏差,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如此一来,他们“血溅考场”就不足为怪了。
2.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不承认,在过去,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课程内容没有生活化,与实际衔接性差。而新编教材却侧重动手、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材虽改,但考试的制度、衡量的标准却是“一如既往”,新教材与旧制度无法兼容,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没有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没有从实质性抓住规律,切实掌握知识从而未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却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样怎能好好的答好命题灵活的试题?
2.3学生努力不够
个体努力不足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内在因素之一。我们了解到,在考试失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如前所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拿高分不光荣,而是看谁会玩,谁不“死”读书,谁的智商高。他们没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分辛劳一分才”的道理,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考试失意当然是必然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而沿袭了小学时贪玩、不重视学习的坏习惯,教师又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叛逆、厌学情绪加重,这样就更别说他们能努力学习了。
2.4应考技巧不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忽略了应考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死记硬背定理、公式,在考试之时以常规思路解题,让他们面对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应变能力、计算能力的挑战他们只能是“绞尽脑汁”、“束手无策 ”了。例如(以数学为例),出题者为了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选择、填空题别出心裁,非用非常规思路不能速解。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图象法”、“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逆向思维法”、“同类比较法”等,那么他们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成绩也不尽人意了。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试中遇到难题,不能做出好的处理,老是在琢磨,试图把它解答出来,但最终却没能解答,时间消耗,后面的题目也未完成,试卷没有检查,正确率低,分数自然低了。
2.5学习兴趣缺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它能产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一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因此学习动力就小,平时学习所花的时间也就少,学习效果差。“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如果老师没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试失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3.中学生考试失败的对策
3.1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利,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有特色的学习环境。正如所说的:“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教育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情感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3]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既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无休无止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成绩和由成绩所带来的浅薄的荣耀而劳作,而是要更关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可言,更关心自已的教育对他终生发展是怎样的一个影响。作为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解其惑”,而更应该使他们能够“趣其惑”、“惑其惑”,从而使得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 [4]衡量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同样的,教书育人也要不拘一格。对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理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比如,城市和乡镇之间、层次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在了解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尝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革命的步伐,真正的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加强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3.2.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闭门自读,不重视学习心得的交流无异于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由此,有效组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批改,并告知对方的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批阅他人的作业中得到对比和参照,知道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改正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教导学生认识竞争,开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经验;开展学习方法的专题讨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2.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过程能否有效的把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考试经常失意的学生找出他们的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引他们尽快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脱离考试失意的苦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难点、易混淆点,提醒和促使他们少犯错误,达到高效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医生”,把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板书,让他们指出错误之处,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使得学生印象深刻,减小了犯错的可能性。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45分钟效益”充分发挥。
3.3改革考试方法,正确对待考试
如果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结论,以及排队区分优劣学生,这是考试价值的第一个层次,是最肤浅,最低层次的价值。此时,考试相对于教育和教学是独立的,只是为了给个分数,这样的考试可操作性最强,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最大。现实考试的多数结果是对学生进行否定或部分否定,强调的是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结果却是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考场环境所体现的师生间人际关系,也因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变化产生了冲突和对立,从而影响了本来健康的教学环境。由此表现出了考试霸权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学生对于考试的依附性和从属性,使他们原本可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度的压抑。因此,教师应该在表彰考试理想的学生的同时更加要注意鼓励和引导考试失意的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心理脆弱程度和心理安慰需求比考试理想的学生更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更别说安心读好书了。大家都知道,教育以外越来越多地使用考试手段选择各类人才,这无形中影响着教育,加强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中学的考试是否真的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高考制度是否确实选拔了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是否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急需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4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指导。
3.4.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每星期的班会进行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在确定讲座课题的时候应注意课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前后衔接,要能够成体系。也可以派学生代表上台讲述关于如何疏导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4.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针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很有必要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等。甚至在必要时还得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跟踪治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4.3进行压力疏导
大家都知道,压力会产生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也会构成杀伤力。“压力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分缺乏的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适度压力是维持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提高思想集中,专心致志,积极进取,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地,过度的压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极限,它将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对部分心理素质和认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没能很好的调节,高度压力就促使了种种心理症状的发生,甚至造成疾病的诞生,使整个身心遭受摧残。“根据调查资料的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乡镇学生高” [6]在城市,学校、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比乡镇要高,而这样过大的压力使得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作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意识的改变,初中生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均没有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他们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导致学生的叛逆、厌学、心理问题的出现,极端的体现就是引发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于此,家长应该及时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适时向老师报告情况,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参考文献:
①. 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版 第5页
②. 王水珍著《不同维度下考试焦虑的比较、分析及教育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③.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版 第419页
④. (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张伟泽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版
⑤. 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版 第157页
⑥.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 版 第376页
⑦. 张丰著 《关于初中学习体验与学习状态的调查》 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Thinking that Junior High-school Living to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地理科学是中学一门基础课程,他主要以地理科学知识为重点,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地理学科较为陌生,此外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全面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1.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纬线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畏惧,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座位所在的行代表纬线和用列代表经线,随机选出一个学生确定他所在点的经度和纬度,再附加上每行纬度相差20度和每列经度相差30度的条件,让学生们根据上述要求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通过把抽象的经纬线知识设计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解开了疑惑,找到了规律,排除了畏惧心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努力挖掘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教材与生活实例紧密相连,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实例,让学生摆脱对地理的恐惧和陌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来自生活”的新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时,教师以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季风气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用平常感受到的知识加深对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理解,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从而达到课堂高效和有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结合,激励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合理性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握好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长江时,教师可以设立以下问题:
(1)长江自源头至人海口,落差约多少?(2)长江自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3)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4)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将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宝库”作用,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江上游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推理出河流的流速快;从降水量分布图中发现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推理出河流的水量大,从而加深对长江是“水能宝库”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将图像、音频、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创设出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案、板书等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节省了熟悉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教学进度变得紧凑有序,有利于大力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