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综合实践探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够发掘自我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但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经费不足、资源不够、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相当突出。所以,如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学习并展开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一)客观问题
在有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调研中发现:
1.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存在难度。
2.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存在不足。
3.教师能力不足,课程内容需要调整。
(二)主观问题
1.农村学校多数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和定位。其次不少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文件还没能完全贯彻落实,使得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难以真正普及,“主课占用课时”“课时少”现象十分的普遍。
2.不能灵活按照当地的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调整课程。在北方农村,课程资源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开发者的课程资源一时缺乏。其实,农村有很所多课程资源,只是教师不能从广阔的视野上洞察、识别、发现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生缺乏思考创造能力,课堂气氛生硬死板。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出来,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手。而是要将综合实践课深化到更高的层次,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思考相结合,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构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将综合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始已经有十几年,但是相关的课程规定却十分模糊,具体的指导纲要也没有出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明确的指导文件及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以避免认识上的模糊,为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准确导航。
(二)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定,开齐开足课时。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和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以课堂为主场,活动为主体,老师为主角的工作体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调研活动。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遵循针对性、调整性、经济性原则,从当地文化和乡土情方面出发,开发各种资源。
(四)要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综合实践课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范畴,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发挥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展开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法制教育。要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的作用,请相关人员利用假期带领学生站来社会实践活动。
三.具体实践方法
(一)主题活动的选择
1.引导学生从“劳动教育”、“环保教育”、“人与自然”的方面提炼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学习劳动技巧,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实践。
2.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关注社会、体验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健康愉悦的成长,智慧而创意的生活。
(二)活动展开方法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刺激学生调度多种感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活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身经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的自我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
以北方农村的小学综合实践为例,北方的气候总体来说春秋季并不明显,几乎是冬天过了就是夏天,农村条件有限,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围绕本校资源,地方资源进行的。所以立足学生兴趣,围绕地方资源设计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校本综合活动实施案例。
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具有校本资源的三贴近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地域,探究发现生活美,家乡美和人文美。这些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手机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活动包括:民间故事传说、古今地理发现、自然风景、交通状况、特a和开发建设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小结:可以说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门极为理想的学校教学课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有困难也有挑战,任重而道远。由于个人认识有限,难以概述全面,希望学者们可以继续交易研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的个体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直接经验,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化的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团结、积极等良好的精神和品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团队中重要一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各种综合能力同步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和借鉴,也没有教师或家长随时随地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思维方式。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宽,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打破原先陈旧的思维方式,发挥无限的可能性。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学习和接触的东西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且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乃至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实践与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1]。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依托生活元素,巧设教学情境
感性认识、直观思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特点,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一些深刻的内容并不能充分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需要慢慢地学习和成长,在时间的积累和逐渐的成长中才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由肤浅变得深刻。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玩、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的阶段,这样的天性使得他们喜爱综合实践课胜过传统教学课程。传统的听授课一般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已经被证明和证实的固定的定理,如果不及时更换学生不适应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和学习只能在“一潭死水中扑腾”[2]。
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时,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就明白这一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学生的思维就被教师的讲课过程所限制,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考能力。如果不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学习裹足不前。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创造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必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能使得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学习《杨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以真实的杨桃为授课参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杨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进而深刻地去思考,去想象。
(二)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满足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切合实际生活,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构建一个三维网络体系,这个三维网络体系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减少课堂固有知识的讲解,更多地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究世界。所以,实践活动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方式以班级或者小组为活动单位,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知识的深度,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轻松完成教师留给的学习任务,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在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自我认知。
比如在“零用钱,我们该怎么用?”的主题综合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分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实际情况展开实践调查,如对身边的学生怎么花钱进行调查,还要对周围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访问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认识到零花钱的来之不易,也能使学生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无尽乐趣,从而实现快乐地学习。
(三)尊重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慎重,首先必须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比如在进行《通讯工具的发展》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父母和亲戚朋友使用的手机进行观察,然后带领学生去手机专卖店观察手机流行的品牌型号以及外观,再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手机发展相关的知识,如果当地有通讯科技类博物馆,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最后让学生根据接触、认识的知识和整理的内容,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概念手机,并手工制作成简单的模型,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介绍。教师则根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选出“最优小组”或“最佳作品”,对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对有待提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思考创造的快乐和成就。
(四)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减少课本上的讲解内容,以生活实践为导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状态成为教学导学内容的依据,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探究,想象,与同学交流、探讨结果。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探究为核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发挥主要作用,避免学习只停留在空想和强行灌输知识的状态。例如在《亡羊补牢》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主旨和教育意义,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反思自身不足的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纠错并能马上体现这些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纠正,自我体会,自我理解,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文章的真谛。
在学生展示特长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仅将终点停留在学生具备的特长方面,还应更加注重学生展示自身特长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即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在“今天我当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负责家中部分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培养其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品质,也体会一下父母的不容易。如在展示拿手菜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不应该是孩子对菜谱的讲解有多么熟练和生动,而应该注重孩子“做”的这一行为,品尝孩子用“心”做出来的手艺,感受孩子的劳动付出后的进步和成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和思想传导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u价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具备的突出优势,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综合实践课生活化,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并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使得学生能够用丰富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地规划出自己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美好!
当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还有待优化,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有待解决。然而,依托生活元素,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注重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是当下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综合实践课程应该落实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积极提倡和鼓励各级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加教育实践课的倡议,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要求。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局限于“就教材读语文”,片面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严重脱离。而语文综合性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把学生的学与用、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综合性实践活动,已经逐渐走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高效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依靠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学完《我叫神舟号》这篇课文后,教师设计了收集、整理图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空,想象自己坐在月亮船上,遨游太空。接着告诉学生,太空已经不再是人类的梦想。引导学生从哥哥姐姐用过的教材或是报纸上,搜集图片如“人造卫星”、“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等。然后剪下来,在班上用一两句话解说图片中的内容。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后,笔者开展了以“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搜集英雄事迹,并在班级以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评价,评出班级“故事大王”。这就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走近自然,感悟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核心。要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笔者先是设计了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不会偏离,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清丽典雅,散文色彩浓厚。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是向别人请教。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基本的了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渠道,学习热情高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界是神秘而伟大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实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对自然便能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边环境逐渐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与生活相关的课题。比如在《云雀的心愿》课后,笔者组织学生调查了周边的自然环境情况。特别是学校周边小河的环保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校周边小河今非昔比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保护小河的建议,最终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一实践形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体验了真是的自然环境。在观察与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认识到人们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常识,掌握了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其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延伸课文、拓展教学
课文的眼神与教学的拓展,能给为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适当地延伸,就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技能。比如在《用冰取火》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原理。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原理进行自己的小发明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使得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培养综合性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瑞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河南教育,2002 (2) .
[2] 钟永辉.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民族教育,2010(Z1).
一、利用实践活动,强调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那么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就不仅仅是获取、应用一个知识点,而是知识综合运用的专题性学习. 它更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都来自学生身边那些真实的生活例子,这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 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整体意识,强调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寻找数学乐趣,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乐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乐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乐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历程需要乐趣来维持,所以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其创新的乐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丧失信念,教师创造合适的时机使学生感触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比如:针对差别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张开想象的翅膀,张扬他们差别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合点,激发其对胜利的渴望,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快乐,培养创新的乐趣.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在“活动”,它与其他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并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在教育过程中陶冶情操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 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四、活用教材,扩大开发意识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我曾组织的“秋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每册涉及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量还很少,一般只有2~3节,这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教师在应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根据班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程的开发意识.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购物活动, 让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实用又有意义的东西,使他们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钱币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不乱花零用钱的好习惯.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还可以设计“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课题.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践、小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时时锻炼,处处提高,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如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就可以开一个短小的生日Party,让学生学习怎样分生日蛋糕.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包装礼品盒,算一算要多少包装纸、要多少捆扎绳等.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改变着学生,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创造,让我们一同努力,把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而又多彩.
【参考文献】
[1]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教材内容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其他三个知识领域的延伸.但有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有差距,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不能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内容.
在教学“环保小卫士”时,一年级学生对“环保”理解有困难,不明白植树与环境有关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回收利用是怎么回事,如果单独放在数学课堂上完成,学生很难理解,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次活动前我上了一节“矿泉水瓶手工制作”的美术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易拉罐和一次性纸杯带到学校.美术课上,先让学生欣赏易拉罐和纸杯手工制作的作品,激发出学生制作的热情.再拿出孩子们收集的物品,小组分类整理出三种物品的数量,接着让学生说说矿泉水瓶还能有什么用途,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想出了许多花样.如可以制作笔筒,瓶盖上打几个孔用来洒水、浇花,装饰玩偶、飞机等玩具.然后为孩子们提供剪刀、胶水、彩纸、双面胶等材料,指导孩子们动手制作了笔筒和收纳桶,并带回家收放自己的东西.在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旧物的利用,对垃圾的回收就不再陌生.既渗透了环保的知识,又为“环保小卫士”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将数学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对于现如今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在近十年内并无太大的变化,这也就造成了一些教师认为一直遵从这种教育是没问题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一直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任教时间可能多达十数年,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是循规蹈矩,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综合实践数学课程,同时也无法认识到综合实践的小学数学课程给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小学数学带来怎样的好处,更有的教师将其认为是一个知识点,粗略地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就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重视,所以说要想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有条不紊地执行下去,首先就需要让教师进行一个清楚的定位。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对策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是言传身教,即教师在讲?_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而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多也是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以及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所以,为了使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就需要转变师生共同的观念问题,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好处,首先,小学生还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能够加深孩子们的记忆程度,所以,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学习的速度更快,同时,由于是实践教学,大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孩子们喜欢,而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通过这种教学就能够改变孩子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观念,不仅如此,学校也需要适当的组织教师进行授课,传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深入剖析知识点等等。
第二,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来说,首先应当确立一个明确任课方向,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校为辅助的这样一个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即严厉苛责等决不能出现,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去接受实践活动课程,其次就需要确立教学主题,虽然原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出现过类似的知识和学习主题,例如《自行车里的数学》、《房子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等,然而教师却并没有将此进行深入剖析教给学生,例如房子中的数学,人们都知道三角支撑的建筑是任何图形中最坚固的,然而为什么坚固,怎样的三角形才更坚固等等,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不会深入剖析,最终导致这类的课程以失败告终,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引入相应的活动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的之后,让学生们自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去讲解,并且纠正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一个个的问题,一些实践课程可能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探索然后总结探索后的资料进行陈述总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这种探索和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够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课程深入人心。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45-03
为实施主题活动“走进鱼的世界”,我给孩子们一对一地布置了任务,期待一周后他们的收获。可活动开始后,学生却茫然得很,只有两个孩子开始行动了,却同样不得法……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对“走进鱼的世界”这一主题感兴趣,并时刻对整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保持兴趣,最终将这种兴趣延续下去,成为了我此刻最重视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谁带走了“趣”
1.关注惰性。四年级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主题活动的开展容易走上一种定势,或者说产生了一种惰性。从制定活动方案――搜集资料――采访调查――整理资料――交流汇报……好像每一次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容易产生懈怠,也容易变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应付式的惰性将他们活动的兴趣减弱,甚至消失。
2.关注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我是借班上课,而且是一个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教师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具体指导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指导留有盲区,所以孩子们无助的时候没有教师帮扶,就大大挫伤了他们的活动兴趣。
3.关注个体的差异。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学生能力的差异,一些小组长或者班干部的组织规划能力就比其他同学要强,要想让全班同学均衡发展有难度,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在活动中充当“霸王”,其他孩子要么不甘被指挥,将自己置身组织之外;要么默不作声,漫不经心。主题活动不是某一个孩子的独角戏,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凝聚力,各扫门前雪,会让他们实施活动的兴趣“四分五裂”。
二、解决问题――找回失去的“趣”
小学生的活动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我们该如何留住这份热情,引导孩子全面有效地开展活动呢?从以下“导――趣”两步走谈谈我的做法。
1.导――引导,兴趣保持的抓手,让孩子趣味盎然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导”起到支架作用,没有老师“辐射性”的“导”孩子们将失去活动的兴趣和耐心。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们能力和方法的“导”。
活动剪影:
成果展示课上,身为学习委员的男孩正在津津有味地向大家介绍他们在活动中的经历――《寻鱼记》,一句“鱿鱼”的地方方言“断码头子”引得台下的听课老师一阵笑声,本来自信的男孩一下子沉默了,脸红得像个苹果,我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说,“怎么了?刚才老师们笑,是在夸你讲得好呢!不信你可以下去采访一下。”他用疑惑的眼光看向我,又看向台下满脸是笑的老师们,又来一句方言“骗人”,惹得台下笑炸了锅,此刻一个男子汉的尊严似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的头低低地垂着,完全丧失了汇报的自信,我该怎么办?“张老师不骗人,老师们真的觉得你是最棒的,讲得精彩,不信你听,老师们的掌声!”我示意了一下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中小家伙重新抬起了头,侃侃而谈!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他的笑脸兴奋得红若桃花!
又如《走进鱼的世界》在采访环节,孩子们接触得不多,显得很无助,此时我播放了高年级孩子成功采访的视频,教给他们采访的方法。并让孩子们轮流尝试去采访,人人参与,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给予每个孩子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导”是活动成功的支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关注。
2.趣――情趣,兴趣延续的平台,让孩子乐于创新
在连岛小学执教《走进鱼的世界》,孩子们在多彩的课件面前,主动地走进了鱼的研究活动中;孩子们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表现得很被动和无助,此时我以“星级活动方案”为诱饵,制定的计划具体可行有效的将被评为“五星级活动方案”。孩子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能动性被诱发出来了。让他们感受每个活动都是充满“情趣”的,努力营造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让他们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连平时不感兴趣的习作都让他们变得文采如飞了。
活动剪影:
鱼的营养价值小组在汇报一种鱼的介绍时,他们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材料很丰富,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就这些文字本身,他们读都读不溜,何谈汇报交流呢。他们小组的组长就向我求救,“老师,我们收集的资料自己看不懂”,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当我们遇到自己不理解的汇报内容时该怎么办?有什么妙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学生1:我们在汇报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像语文课上一样查字典。
学生2:我觉得还可以上网查,用百度一搜就OK了。
学生3:生物老师懂得也很多,可以去请教他。
学生4:同样可以问爸爸妈妈呀!
学生5:我们可以对照图片一起介绍鱼的样子。
学生6:老师,我们为什么不为鱼儿们做个漂亮的头饰呢?
学生7:我们带上头饰,就把自己当成鱼儿来介绍。
……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这一讨论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他们对资料做了调整。用拟人化的口气由各种鱼类做自我介绍。如鲫鱼介绍自己说,“大家好,我叫鲫鱼,长相可爱,像个纺锤,背部灰黑色,腹部近白色,我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疗效,刚生过宝宝的阿姨可以吃我熬的烫,下奶喂宝宝一级棒哦!”鲤鱼说:“鲤鱼跳龙门来喽!大家好,我就是人见人爱的鲤鱼宝贝,我有健脾开胃奇效,不爱吃饭的人可以吃我哦,如果你咳嗽、哮喘了可以吃我哦,想要健康的人们请多多吃我哦!”风趣形象的自我介绍,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型,这次活动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导――趣”机制的引入,让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快乐的自己,展示全新的自己!只要我们的学科教师用心、静心、耐心地去实践探讨,利用“激趣机制”,一定会带领孩子飞入综合实践更宽广的天空!
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据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竞争意识的迸发期,他们善于拿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通过比较,彰显自我的不同,以此获得成就感。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展中,搭建比赛的平台,开展一系列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活动,让各种形式的“赛事”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作为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载体,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在良性竞争中提升综合素养。
一、课堂小组赛,激励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法,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邻域的理想整合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活动的成效如何。
为了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课、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成果展评课等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实施小组竞赛。如在讨论环节,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陈述他们小组的观点,别的小组可以进行点评或补充,教师根据小组交流、点评的表现给予加分。在教室墙上,有一块小白板专门记录着各小组的加分情况,时刻激励着学生。此外指导老师还设置表格,将每次小组加分的结果填进表格,每周进行一次统计,并将结果公布,评出“周冠军”,每月再评出“月冠军”,学
期结束时评出“学期冠军”,并给予奖励。统计记录工作由班长完成,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将本节课的得分情况记录在黑板公示栏上,每周汇总一次。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 70%根据小组成绩及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计算,以督促其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通过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竞赛的设置实现了组内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同舟共济,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任务目标,互相支持与鼓励,而非传统教学中单向或被动的学习。组与组之间的积极竞争,可增强同学的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好胜心,也直接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每位同学都能在自己小组中获得成就感。
二、班级主题赛,展示多彩纷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大家都知道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我们每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应用和培养正体现在一个个的主题活动中。因此每学期举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比赛,成了孩子们最为期待的盛事。每个学期定时间、定地点、定规则,各班选取本班本学期开展得最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整理汇报方案、制作展板、梳理展示成果,分年段制定评价标准参与大比拼。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级评比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主题,一张张包含实践故事的照片,一个个潜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一幅幅认真绘制的图画和手抄报……深深吸引着评委以及前来参观的每一位师生。通过方案、展板的展示及各班小讲解员的讲解,使大家充分了解了各班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可喜进步。
三、校园技能赛,提升孩子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能力,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发展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技术实践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力提升是动态的过程,但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需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可观察、可测量、可分析的技能竞赛进行检测、反馈。在比赛设计中,我们遵循“主体多元”、 “标准多维”、“方法多样”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民主公正”“结果有效”。
四、结语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把竞赛项目作为综合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课堂小组赛——班级竞赛——全校技能竞赛,乃至市级比赛中去,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培养精英,带动一般”,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带来可喜的成效。通过一系列的“赛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同时,竞赛中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活动主题,精心构建竞赛式教学平台,努力创设符合主题的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在新一轮教改中,素质教育被提上议程。在迫切呼吁中国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浪潮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对当代小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当代小学生掌握教科书中内容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还能使当代小学生劳逸结合,培养勤动手、勤思考、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主动爱上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促进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顺应当代学生教育尤其是注重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潮。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我们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呼吁教师应当尽快转变传统角色的定位,以小学教学活动中的钻研者和创造者的身份来充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第三部分中的内容里阐述了这样一段话:“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不可以没有教材,课程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前提,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者对课程资源问题却没有给予较好的解决,设课之初即过分强调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行开发,为防止活动的学科化倾向,对应不应为学生编制使用教材的问题更是讳莫如深,使得课程资源建设问题始终成为制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上便沦为“三无”课程(无教材、无教师、无课程标准)的状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课程的健康发展了。
二、当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各学校都极其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当代教育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但是,87%的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不好教、难教,实施起来有困难。归根结底的问题在于活动计划性太粗略,落实性和可执行性同样有待加强。其次,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于教师自身对课程的安排的可实施性及教师对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要量体裁衣对课程的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灵活教学手段。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培训需要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的规划。
1.自主收集并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要求尽量符合现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难度要适中,课题不能过于复杂,也不可以过于肤浅。过于复杂的综合实践活动容易导致小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挫伤,不利于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容易气馁,形成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反之,如果实践活动太简单,小学生很容易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则容易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空洞,达不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的初衷,还浪费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
2.创建指导教师小组,提倡学生选择指导教师
把综合实践教师进行分组,改变了传统的给学生分配教师的教学安排方式,由学生来选择教师。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以分成小组的方式展开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小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更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规范化策略的实施办法
相对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形式,它不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观,教学观及对教程的设计理念及学生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校的教学实施能力,甚至相关行政部门对课程管理的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我们知道,制订科学而新颖的小学生综合实践的活动方案是上好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一个比较成功的课程实践活动方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想办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一个科学的实践活动方案的设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1.活动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出台和素质教育提倡之前,小学教学活动场地几乎都局限于教室内。封闭的教室就像一堵大的围墙,把小学生与外界社会和大自然相隔开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像一条纽带,为小学生认识世界、融入大自然开辟了一条渠道。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选择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维,不能太过于复杂。贴近生活并融入生活,才能指导生活并在生活中启迪学生。譬如说:准备一堂综合实践课程,了解农民伯伯如何辛勤劳动种植粮食以及感受植物生长历程。组织活动时,我们需要学生带好自己熟悉的种子,如:黄豆、花生等。用分组法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应分组,一组可以选用一个小盆子,取好土壤,把种子埋在土壤里。另一组则用透明的瓶子等小容器,将容器里倒一部分水,将种子放在水里。前一组可以通过对土壤的收集等准备工作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感受到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体会到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后一组则在不断地观察中感受种子从发芽到长出嫩绿的新苗这个阶段,记录种子成长过程的同时,感受生命的伟大力量。
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展开一些参观、走访、调查之类型的活动,从而使他们在简单的观察、交流、沟通中,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
2.活动目标要合适,能够对综合实践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核心的就是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灵魂。因此,活动方案中体现的活动目标必须得当,能够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
3.活动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和有效开展,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有了有效的准备工作保证为前提,教师才能够顺利地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下去。
4.活动过程要考虑全面,时间分配要合理
要首先确定好活动环节。一般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要有活动导入、合作探索、交流总结、实际操作、展示评论和开拓创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教师要按照这六方面的比重安排好时间,对活动合理展开。建议活动讲解的时间占活动的比重略小(建议讲评环节占10%),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综合实践课堂中的主体。
综上所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被各学校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而且会越来越规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能够很好地制订出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4.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就本校(农村小学)38位数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9人中,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评价的仅有4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0.5%。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上。
调查显示,由于教师意识和教学条件等因素,致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策略探寻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全新领域,它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整体的教学观。笔者以为,要切实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教师要从教材内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目标又不仅限于这三个数学本体知识。笔者整理了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后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数学本体知识为依托
纵观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的24个“综合与实践”内容,都是在学生学习相关数学本体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第一学段以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原则上均以学生就近知识点安排活动。
(2)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素材。
(3)以参与实践活动为载体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一领域的教学都必须依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基础,如实物操作、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整理等。
(4)目标追求多元化
教学目标除了关注数学本体知识的巩固,更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还关注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美的体验、环保意识、投资意识等。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要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必须挖掘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内涵,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活动效能
“综合与实践”一般包括: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二是实践体验阶段;三是解决问题阶段;四是表达交流阶段。根据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转变,教学时间、空间等要素均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
(1)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它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体的,而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就是现实性的情境,也就是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情境。
(2)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涉及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综合等活动,单纯地依靠课内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安排合理的活动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课外也能完成活动任务。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但相对于一般的解决问题而言,其更具有综合性。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恰当地运用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层次和情境需求,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3.转移评价重心,关注活动过程
对学生“综合与实践”不以纸笔测试为手段,不追求量化指标,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要以“质”的评估为主。
(1)评价时要特别关注: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