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2 16:06: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出口贸易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出口贸易经济

篇1

FDI对我国外贸总量的效应可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

1. FDI对我国外贸总量的直接效应反映在外资企业进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及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迅速提高上。随着外商以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并购等直接投资方式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遍布全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由1983年的16.13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896.37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相应由1.42%上升到54.70%。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

2. FDI对我国外贸总量的间接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贸易替代效用,即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如果选择了投资,则可能会替代贸易。替代贸易的条件是:C+A,<C+M(其中C代表投资国国内生产的正常成本;;’表示东道国生产的正常成本;从代表投资国的出口销售成本包括运输、保险和关税等;A’表示在国外经营的附加成本,D’表示各种风险成本,包括泄露技术秘密、仿制等)时,便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因为它较出口有利;在C+A’<C’+D’时,也要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因为它比转让许可有利;其二是贸易创造效应,FDI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其三是贸易补充效应,FDI往往带来维修等后续的支持性活动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增加贸易机会;其四是市场扩张效应,FDI实现的生产扩大,既会加深对东道国的市场渗透,也会进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国市场。利用下式(1)(2)(3)可知,FDI的流量和存量均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高度相关,尤其是其中上一年FDI的累积额与我国的出口总额相关性较强,这进一步证实了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对我国1983年一2003年期间各年的进出口总额(TV,)、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t)分别与相应各年的FDI额(FDZ)及相应上一年的FDI存量额(AFDI,-.)作回归分析(单位为亿美元),可得如下结果:

模型(1)、(2)、(3)下第一行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t为各年;

与1983年一1991年时期相比,虽然1992年一2003年时期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进出口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FDI流量与全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却呈下降趋势,而FDI存量与进口总额及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相关系数又略有上升。这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资企业产品出口政策调整,其产品的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倾向趋于减弱。同时,FDI带动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幅度较大,这种现象在我国开放型初期阶段是正常的。

二、结构效应分析

FDI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是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实现的。所谓技术溢出效应,是由于FDI企业的进入和存在引起当地企业技术上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是衡量工业加工水平及技术含量的重要指标。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中间消耗包括物质消耗和劳务消耗,在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值的增加(减少)取决于中间消耗的减少(增加);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增加产出水平、减少中间消耗是提高工业增加率的基本途径。FDI企业的增加值率在各种经济成份中的位次普遍偏后,即增加值率较低,定性地分析其根源,有以下两方面:

1.引进外商投资并未取得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根据国际投资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蒙德’弗农(Raymond'Vemon)于196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ProductCycleTheory)外商投资中技术的扩散往往最先转移的是处于成熟期以后产品的技术,其次是处于成熟期产品的技术最后是处于成长期产品的技术。也就是说,由于成长期之前的技术往往是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外商为了谋求技术垄断的收益,它不可能将最先进的技术拱手相让。基于这一原因,FDI在中国的技术可能是成熟期产品的技术甚至是将被淘汰的技术(如图1所示)。

图1上部为技术创新国,下部为技术模仿国。此图说明:在T0创新国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T,时开始出口,Ti时达到出口高峰,T3时出口为0,之后开始进口;模仿国在T1’时开始进口,乃’时开始生产,T3’时达到自给,之后开始以低成本出口。这种

低成本出口能带来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是由工业制成品的高需求价格弹性来实现的,即价格的少量降低会引起其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这也是FDI多发生在制造业的原因。

2.跨国公司通过在境外直接投资把国际贸易从产业间与产业内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内的贸易。这种贸易通过公司内的转移定价来完成,因此其贸易过程一般不受国际市场竞争价格的影响,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和税负最低,采用高进低出等手段转移利润,如高报进口设备和原材料价格,浮报境外费用,提高贷款利率等,人为地扩大中间消耗,必然会降低增值率,以使交给东道国的所得税较少,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但却通过这种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到其他的子公司中去。

对我国1983年一2003年期间各年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EXMt)及进口観IMMt)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额(EXS,)及进口额(IMS,)分别与相应各年的FDI额(FDI,)及相应上一年的FDI存量额(AFDI,->)作回归分析(单位为亿美元),可得如下结果:

模型中,AFDI,_1的系数未通过检验,但EXSt与AFDIt_1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25(1983年2003年),这说明二者的相关度还是较高的。

模型中的的系数仅在0.175水平上显着,但IMS,和FDL和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55(1983年一2003年),这说明二者的相关度还是较高的。

模型(1)、(4)、(5)表明,每增加1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我国出口将增加1.616亿,其中工业制成品为

1. 441亿美元,初级产品为0.175美元,其边际比例为89.17%和10.83%,这对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是大有好处的。

篇2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绪论

电子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市场前景非常的被看好,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进出口贸易也极大的带动了深圳的经济发展。

二、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目前电子市场分布开始面向整个亚洲以及环太平洋地区扩散,美国和日本分列世界第一、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与销售市场,而同时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覆盖了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方面。由此可预见电子产品市场进出口贸易在逐渐的向亚太地区扩散。华强北电子市场由于其在中国电子市场特殊的作用以及历史地位,全国的各种电子企业和个人都聚集在了华强北,这就造成了华强北出现了繁多的电子商城,例如赛格广场华强电子世界、华强广场、赛博数码商城等,同时各类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纷纷在这里落户。随着社会的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市场重心逐渐的向计算机及手机通信产品偏离。降低电子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成了众多电子生产厂家主要的竞争手段,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莫过于电子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市场的贸易手段,也逐渐的从实体店向网络虚拟店铺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与时代接轨,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而企业模式的网络化,在未来也将成为电子市场的主流。

三、华强北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进出口贸易对象减少

由于世界电子产品科技的发展,华强北的优势在减弱,贸易对象有了更多的贸易选择,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进出口贸易的范围也在发生改变。这都减少了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贸易对象。

2.山寨的盛行,影响了市场信誉

由于在山寨手机时代,华强电子市场在进出口贸易中留下的名声大多为山寨货,导致在现今这个山寨不流行的时代,其山寨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进出口贸易达到发展。

3.店铺繁多,分散了的在对外出口时的优势

在华强北电子市场中,每一个柜台后面几乎都是一个单独的企业,这也就造成了竞争力的加大,同时不利于资源的规模化,也就在进出口贸易中失去了优势。

4.电子商城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盛行,很多的电子产品不在选择华强北作为其主要的销售场所,而是通过网上的电子商城。这就给华强北的实体店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核心竞争力不足

现在的电子行业,已经不是之前的模式,随着智能手机和平白电脑的盛行,其他的电子产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华强电子市场的进出口贸易在以前主要依靠的是山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在智能手机等核心竞争能力中严重不足。

四、未来华强北电子市场进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1.扩大贸易范围

随着世界电子贸易经济向亚太地区发展的改变,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也应该进行转变,需要把重心更多的转向亚太地区。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发挥其本身电子元件的优势。

2.规范市场,恢复市场权威性

在经历了山寨货风潮之后,华强北已经被贴上了山寨的名词,想要撕掉这一说法,需要我们华强北所有的商家共同努力,并且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规范,制定市场的规则,严厉打击盗版、山寨。目前,华强北已经成立了相关的街道办事处,但是这还不够仍需要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去监督它,约束它。从而重新恢复人们对华强北电子市场的看法。

3.商场整合,发挥优势

华强北电子市场有着繁多的电子商场,这就导致了很多外来客户没法集中快速的对比商品的优劣,从而降低了客户来华强北的感官体验,影响了贸易交易等行为,为此,华强北应当加大对商场的整合力度,让华强北的优势展现在客户面前,真正的发挥出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能力。

4.加强电子商城的建设力度

篇3

关键词:经济控制论出口贸易经济系统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发动机”,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了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以上,贸易赢余达到1040亿美元。2005年1-10月,出口额同比增长平均达到31.48%,贸易出口额如图1所示。然而,我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其对出口贸易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是频频发生的贸易纠纷。

由于不断遭受各国贸易制裁,促使我国政府采取部分的对冲政策,如提高利率,降低对房产的贷款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信贷紧缩,可以实现顺差的均衡,但这是以失业率的增加为代价的。资本的不可自由流动性限制了市场作用,另一方面,行政的管制与垄断促进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因此,分析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具有现实而长远意义的。

我国出口贸易模型

目前由于我国国内资本流动性较差,本文采用固定汇率,同时由于建模需要,假设货币净流量只与外汇储备增减相关。根据现实情况,做出以下假设:固定汇率;出口乃外生变量;货币信贷增减值为常数。

yt=ht①,yt代表t时期的国家收入,ht代表t时期的货币流量。

xt=x0+x*yt-1②,xt代表t期的出口,x代表边际出口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x0、x为常数。

mt=m0+m*yt-1③,mt代表t期的进口,m代表边际进口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m0、m为常数。

δht=δrt+δdt④,这个等式说明t期的货币净流量(增减值)等于t期的外汇储备增减值与t期的货币信贷增减值之和。

δrt=xt-mt⑤,这个等式说明t期的外汇储备来自于t期的净出口。

yt=ht=ht-1+δht=ht-1+δrt+δdt⑥,此式由以上五个式子经过变换得来。在经济均上升的情况下,收入等于货币流量,而t期的货币流量,又等于t-1期的货币存量加上t期的货币流量增加值。把⑤式再变形可得:yt=yt-1+δht=yt-1+δrt+δdt,把②、③代入⑤,再把⑤代入⑥可得⑦式。

yt=(1+x-m)*yt-1+x0-m0+δdt⑦,此式为模型的状态方程。把⑦式代入②式,消去yt-1,得此为模型的输入方程。根据模型,做出系统的结构图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期初货币的净流量以常数形式输入到系统中,即期初的收入等于期初外汇储备与期初货币信贷增减值之和。以后每期国家收入不断增加是以前期收入中部分反馈为前提的。

在此模型中,每期国家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其他途径正反馈为下期收入,另一部分为当期出口贡献值,这部分会引起国内外汇储备额的变化,从而影响政府信贷政策,以及国家就业问题等等,所以该系统稳定与否对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

模型稳定性分析

根据上节分析,可知系统为: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λ-1-x+m│=0,对系统稳定性得出以下结论:

当0<1+x-m<1时,系统是渐进稳定的,平衡态为,式中的

为乘数。经济含义的分析:将0<1+x-m<1改写为m-1当1+x-m=1时,系统状态方程变为

yt=yt-1+x0-m0+δdt,此时系统没有平衡态,整个系统是发散的。

当1+x-m>1时,系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当边际出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时,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贸易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由稳定性分析可得,只有当边际出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时,整个系统才能趋于稳定。目前我国实际是处于边际出口倾向>边际进口倾向的不稳定状态,2005年的高额贸易顺差把国家带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国别贸易、出口产品产业结构低端化,例如我国对美国、欧盟出口的产品占总贸易额比重过大,且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的都是纺织品、服装等处于夕阳产业的产品,而从美国、欧盟进口的都是电子、机电等高科技产品,虽然在世界零售市场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终端产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认为中国是出口大国,但这些产品在国外都处于夕阳产业,不会给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造成威胁,而美国和欧盟之所以以保护传统产业名义对我国发起各色贸易调查,最终目的是逼迫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政府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完善贸易救助机制

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改进与反倾销、反补贴及贸易壁垒相关的法规体系,建立以企业和工业行业协会为应对贸易摩擦主体的新机制。对于纺织品、打火机等出口量大、价格低廉的产品,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助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并随时做好对外交涉和应诉的准备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汽车、钢铁、化肥三个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应加快建立电子信息产品、农产品等重点产品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篇4

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横亘于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孤岛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 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贸易和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革命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为我国外贸发展和经济振兴所创造的机遇可能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1)我国有了相对较长时期的对外开放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对外开放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模式,比许多刚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甚至目前仍然对外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更能够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造成的更为开放的国际贸易经济环境。(2)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符合关贸总协定所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体制,从而减轻外部体制的冲击压力。(3)我国企业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磨炼,为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在事实上参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范围和程度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这为我国更好地抓住和利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

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

四、进出口贸易创新带来的启示

从现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得出下列启发性的建议,它们能够引发众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变化经济贸易建设和起飞的环境,现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模式的表面性转换,得益于和平和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我国对内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我国政治环境的巩固。这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环境。第二,果断地把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我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日。现代国际贸易创新树立在现代国际经济互相依附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以上。没有这种依附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假如一国经济脱离这种互相依附的国际经济关系,那样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互相依附中获得好处。对于长期履行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看,这乃是立于全球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程度的提高,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建立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在开放条件下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为了推进中国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培育企业适应最新国际贸易方式的能力,最终保障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罗刚.自由贸易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4

篇5

1.2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对出口贸易水平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两变量序列lnGDP、lnEX均为一阶单整I(1),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故可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现用E-G两步法对lnGDP、lnEX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即检验是否是I(0)序列。上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的取值如图5所示。由表4可知,ADF检验统计量-3.05795小于显著性水平5%、10%时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这表明lnGDP与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原理,上述回归方程不仅揭示了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且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出口总额(EX)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0.837个百分点。因此,该协整回归方程具有现实意义。

1.3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下面对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5。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检验水平下,只有出口额的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说,安徽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没发现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综上,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安徽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从长期来看,出口额与安徽省GDP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扩大出口是安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因此,安徽省要想方设法扩大出口贸易,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安徽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分析

其一,企业竞争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目前安徽省的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低,很少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省产品反倾销或保障措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安徽省的一些企业也是跟在外企后面模仿,缺乏自主品牌,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10]。其二,出口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安徽省外贸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收购或者事先签订订单获得货源,然后经过进一步加工和包装对外出口。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造成主体利益的不一致,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次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没有出台针对相关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不能激发企业出口的动力。再则就是缺乏有效的出口服务,如信息服务。由于安徽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短,所以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市场信息渠道,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其三,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安徽省出口以农产品、茶叶、机电产品为主,农产品出口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一些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而且结构不合理,出口层次低,创汇率不高;其次是安徽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基本上出口的都是传统产品,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挑战。其四,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使出口容易受到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安徽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北美,而对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出口较少。这种集中的市场格局,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对出口产品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目前安徽省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如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产品出口;严格的环保标准削弱了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建议

我国是生产业大国,在国际商品贸易市场中占据重要比例。然而,能源的高消耗、生产制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倡导低碳环保。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低碳的完成率较高,但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发展才能从一个商品贸易大国完美转变成贸易强国。

一、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

1.资源消耗大

我国出口贸易的商品大多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机械设备、化学材料和矿物原料等,这些产品无论是在加工、运输还是使用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主要以能、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进行出口贸易,导致我国承受的碳成本较高,这不仅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长期采用这种传统的出口模式,将会使得中国的资源消耗程度大,严重阻碍中国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以货物加工贸易为主

中国的加工业比较发达,发达国家一般让中国进行加工,中国对他们的所需的原料进行加工,主要是以化工、建材原料为主,需要高度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极大。中国为外国提供加工场地和材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加工贸易,一方面也是对中国资源的严重损耗,造成碳的大量排放,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排放碳含量最大的国家,这严重制约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长此以往,会使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泡影,更不利于中国以后的发展及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的产品结构相当不合理,各产品所占的比例不均衡,主要以劳动和资源为主。这种出口贸易结构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成本较高,与世界倡导的低碳经济社会格格不入。我国的这种出口贸易模式,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不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出口贸易水平。另外,由于中国的高污染与国际和国内的环保问题相悖论,因此,中国必须改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社会。

二、低碳背景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

1.低碳经济缩小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

由于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具有高排放、高污染等特性。但目前由于低碳经济的提出,多数发达国家对出口贸易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低碳、技术水平高等。这一方面对中国的资源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会阻碍中国的高碳产品的出口。另外,在高碳产品出口时还要缴纳相应的税务,因此会使得中国的高碳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缩小。

2.低碳经济对高碳出口产品及其企业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贸易出口模式便是把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产品进行出口,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低碳型经济,在国际贸易出口中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对高碳产品进行了抵制。其中不仅仅是各国的生产要求提高,国际贸易机构还提出要进行对高碳产品的收税,因此极大的阻碍了高碳产品的出口。对于贸易出口企业来说,应积极响应低碳号召,采取措施发展自身的低碳产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产成本。

3.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以及各国的纷纷响应,为了减少碳的税费,我国的高碳企业纷纷转型至发展低碳产业。这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减少了高碳产品的生产,降低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高碳产品规模的降低,企业将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技术设备发展低碳产品,有利于我国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量。这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中国向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使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低碳经济推动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便对我国的经济产业链造成严重的打击,但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来说的意义重大。它在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产业不仅仅对资源的消耗低,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低碳经济给中国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低碳产业已经有了起步,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让中国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提高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下的出口贸易的建议

1.完善环境法规

我国的相关环境法规虽然存在,但由于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执行的力度也大大降低。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无法恢复,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完善环境法规,才能对无节制开采资源的行为进行禁止,才会使中国的出口贸易朝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严格遵守环境法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不断完善环境法规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可行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效果,才会达到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不断创新技术

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由于中国缺乏技术的创新,只能以传统的工业进行出口贸易,能源消耗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新技术,应开发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以取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完善中国的出口贸易体系。

3.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的技术跟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引用到中国的低碳产业中,不断的进行资源优化,使中国的出口贸易产业以绿色产业为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流,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加速中国的外贸发展,才能使中国在世界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竞争力。在低碳经济的号召下,中国必定会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制度,注重低碳的进行,一定能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于欣欣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苏醒,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落幕以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其发展必然要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出口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热点,低碳产品将成为各国出口贸易的新支柱。

我国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较高,这样的产品出口结构使得我国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转变绿色低碳经济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其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10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会议的主题。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出口贸易非低碳化的现状

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较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较大比例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的碳,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端化,使得我国出口贸易体系的现状并不符合低碳化发展的要求。

1.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也加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工业制造,占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对外贸易仍然是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低。生产中低端制成品的部门都是以煤炭等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碳资源,其产品含碳量也较高。我国的出口产业规模和外贸总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碳能源消耗也将会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下降。并且“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得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较高,我国出口产业碳能源消费高,出口产品碳含量高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

2.低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出口产业中低碳技术处于低端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是由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的现状所制约的。(2)低碳技术创新R&D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1.4%,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投入于低碳技术研发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3)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低碳技术创新起点低,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3.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碳转移的阵地

在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优势明显的制造成本,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并且随着欧美国家产业的升级,它们将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制造的低端环节转移到了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使得我国要为发达国家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买单,成为世界碳转移的最大阵地。中国每年因产业转移造成的碳转移占中国目前碳排放量的约20%,尤其是在出口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碳转移。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关税概念,这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

1.贸易壁垒增加,对出口贸易造成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借发展低碳经济大做文章,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贸易壁垒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设置碳关税贸易壁垒。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美国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旦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将会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2)设置“标准“等非关税壁垒。现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已定,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欧美国家制定标准的能力,他们会设置市场准入的标准认证,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届时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

2.比较优势弱化,不利于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商品低碳化的发展,使得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碳要素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位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过程中各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而相对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发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会对国际分工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传动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弱化,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

3.高额引进非核心低碳技术,阻碍出口贸易

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突破碳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出口标准,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先进设备。而我国在在能源方面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出口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使用的也是高耗能的低端设备。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一旦实施,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符合碳标准,就必须高额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这将会耗费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又会转移到出口产品中,使得出口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价格优势。而发达国家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给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企业高额引进的只是技术的载体而已,即低碳减排设备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巧,而不是核心技术。

4.低碳经济也会给我出口贸易带来机遇

虽然低碳经济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行低碳工业的发展,这也将会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贸易中的低碳要求,将会促使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对外贸易低碳化的趋势已定,我国出口贸易为适应这一趋势,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积极进行改革,才能在低碳化的大浪潮中不被淘汰。

1.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会耗费大量的原料,排放大量的碳,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符合低碳化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参与国际合作,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浪潮中,要想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只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承担减排任务的同时,应该借鉴国外低碳技术的先进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在熟悉掌握低碳经济的国际公约和各国政策法规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出口企业走低碳生产道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

3.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根本之路在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在这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低碳技术,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研发工作,鼓励出口企业着眼于长期利益,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我国在世界对外贸易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

要使我国的低碳化出口健康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政策。政府应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大力扶持低碳出口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建立完整的低碳产业链,实现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王军.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任烈.“碳关税”与我国外贸经济发展[J].中国财政,2010(8).

篇9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气候问题在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发展“零碳经济”。 这里讲的“低碳”不同于简单理解的单纯减少煤的用量,而是说在同样的生产下要提高碳的产出效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经济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提高“碳产出效率”这点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是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际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碳排放量急剧增长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所致。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的贸易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直接正相关关系。我国出口高能耗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排放成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对几个典型的出口贸易国家的碳排放问题。

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方面:2008年,美国进口产品所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亿吨,相当于该国碳排放量的30%,而这些产品中有许多来自中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本土生产,那么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3%~6%。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为美国消费者提品而产生的。

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日本企业为躲避国内的碳税,到中国等一些没有碳排放限制的国家投资或生产,又从这些国家进口粗钢回日本精炼,生产粗钢的所有过程排放都被转移到了中国。最终的结果是虽然日本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但对中国及整个地球来说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是在增加的,这就是要考虑的“碳连锁”问题。

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方面:英国对中国商品越来越多的依赖加剧了中国及全球碳排放的增加,原因是中国工厂生产每件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英国工厂,据估计,中国工厂生产同一件产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英国工厂多l/3,而且在运输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2008年据英国统计大约1.97Gt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的净出口导致的,占中国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6%(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7.29Gt),是英国全国排放量的2倍多。

对瑞典的出口贸易方面:中国进口的大部分自然资源是以增值产品的形式再次出口,而这其中增值的过程就是碳排放强度最大的,由于中国为瑞典人生产消费品,瑞典已经将自己的碳排放减少了10%。全球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在海外日渐增长的生态影响负有责任,中国不是其生态足印唯一的责任方。

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占前三位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这些加工制造工业,而这些加工也都是以能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消耗国内的原材料,对国内能源和环境影响较大,而在能源消耗的同时会造成大量的污染物和碳排放。

二、出口贸易增加带来的碳排放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上述研究不管是从“能源消耗”的角度,还是从“出口碳排放”、“碳连锁”等其他角度,都揭示出如下事实:第一,贸易会导致“碳泄漏”。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他们单个的排放目标,但发展中国家及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却增加了。第二,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绝对不能忽视。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使中国碳排放大幅增长,占有很大份额,必须引起注意。第三,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不仅是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的结果,更是国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拉动所引起的货物出口迅速增加所致。

而以上三点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是非常典型的,可以说就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的一个事实,而当一个国家是以大量的碳排放作为贸易顺差前提的时候,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对环境的影响,大量的碳排放带来的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其中是以水质和空气的污染最为显著,而这两项又是民生的关键因素,贸易顺差额的增长都无法去抵补环境治理的增长额。其次是贸易的转移效应所引起的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以加工贸易占了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加工贸易出口方式所进行的能源间接输出不仅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隐含能源成本损失,而且为满足加工贸易业规模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而逐年加大能源生产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其损失也是惊人的。

三、创导“低碳经济”环境下出口贸易的新主张

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导“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应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来探讨:

1.对外方面

(1)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谈判中应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构建具体的谈判标准与细节。重要的一点是有必要去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碳排放所产生的现实责任,而强调对发展中国家要求减排并不公平。因此,中国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参与国际谈判中要坚持一个基本的立场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我国在国际上要增强“遵循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原则”的呼声,我们应该借鉴印度的谈判立场,坚持将“人均排放指标”纳入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计算体系,而非“单位GDP下的能耗标准”这一有违公平原则的指标。我国是人口大国,从大层面来讲的话碳耗得绝对指标肯定是要比其他人口基数小的国家大,所以如果一味地要求我国减少碳排放的总量也不妥。

2.对内方面

我们应该对低碳标准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措施主动应对。将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后可能出现的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将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碳排放量作为为技术或贸易标准,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中国经济贸易包括中国出口、国际贸易分工在内的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以及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了解动态,主动采取一些有效的减排措施,以便去应对将来更加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

(1)我们应该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在国内设立区域性强制减排规划,要求区域内企业遵循强制减排的原则,不足者从区域外企业购买以补偿其超额排放量,我们可以在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出台强制减排方案,使得中西部省市以制度优势吸引产业进入、利用发达沿海城市工业资金与技术,进而在较低成本下实现产业升级与重构,促进贸易的新发展。从目前的太湖流域限排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往这方面努力了。

(2)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和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降低碳排放量。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这些都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目的就是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增强我国的各类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总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结合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坚持谈判原则,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深刻研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进行的产业升级与重构,内外兼修,争取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F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6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高我国石油工业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05BJY050)。

一、引 言

经济学中传统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等贸易理论都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竞争,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即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实际上,当前的市场多数并非完全竞争,而是不完全竞争,主要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类型,而且在当今的现代化大生产中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要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这正是克鲁格曼提出的规模经济的特征所在[1]。

在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2]:一是发达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本文尝试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对其中的第二个倾向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现今国际贸易中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并因此而形成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模型假设

根据经济学及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本模型特作以下假设[3]:

(1)人是理性的。企业总是以追逐个体私利为目标,国家总是以政府所得或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的是一种个体理性。

(2)人与人之间是非合作的,由于在一国内,企业之间是利益根本冲突的,一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的增长必然导致另一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利润下降。所以博弈是非合作博弈。

(3)人与人之间是信息共知的。各自的博弈结构(包括策略集、所出策略或行动、在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支付等)均为双方所共知,属于完全信息博弈[4][5]。

(4)双方同时给出策略,属于静态博弈。

(5)符合规模经济特征的两个市场主体,即两个企业分别为各自所在国的某一同种产品垄断企业,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完全相同,是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的两个企业。而且各国的国内生产函数也相同,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三、出口模型

在满足上述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我们设有两国S、T,分别有一垄断企业A、B,生产边际成本均为c,国内生产函数分别为:

PS=a-QS,PT=a-QT,

其中,PS、PT和QS、QT分别为S、T两国产品的市场售价和实际消费量。

1.“自给自足”模型

设A、B均在各自国内生产和销售,而不向别国出口,即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则两家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fA=PS×QS-c×QS,fB=PT×QT-c×QT。

则各自的反应函数为:fA/QS=a-2QS-c=0,fB/QT=a-2QT-c=0,

解得:Q=Q=(a-c)/2,P=P=(a+c)/2, f=f=(a-c)2/4,

此时得到两国的消费者剩余为:g=g=(a-c)2/8

假定两国的社会福利均为本国消费者剩余与本国企业利润的加权期望,权系数分别为(1-β)、β,则两国的社会福利均为:F=F=(1-β)×(a-c)2/8+β×(a-c)2/4=(1+β)×(a-c)2/8.

2.单一出口模型

假设两国中只有S国企业A向T国出口,企业B未向S国出口,且出口需要花费(1-k)倍装船商品的运输成本(0≤k≤1),即实质上只有k倍的商品到达别国市场,此时两国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PS=a-Q, PT=a-Q-kQ

其中Q、Q、Q分别表示A企业在S国(本国)、B企业在T国(本国)、A企业运至T国(别国)的商品量,有A、B两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fA=( a-Q)×Q-c×Q+(a-Q-kQ)×kQ-c×Q, fB=( a-Q-kQ)×Q-c×Q。

A企业在S国的反应函数为:

fA/Q= a-2Q-c=0,有Q=(a-c)/2;

A企业在T国的反应函数为:

fA/Q= ak-kQ-2k2Q-c =0,

B企业在T国的反应函数为:

fB/Q= a-2Q-c-kQ =0,

有Q=(ak+ck-2c)/3k2, Q=(ak+c-2ck)/3k;

得到S、T两国产品均衡价格分别为:

P=(a+c)/2,P=(ak+ck +c)/3k;

两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f=(a-c)2/4+(ak+ck-2c)2/9k2,f=(ak+c-2ck)2/9k2;

此时S、T两国的消费者剩余分别为:

g= (a-c)2/8,g= (2ak-c-ck)2/18k2;

两国的社会福利为

F=(1+β)×(a-c)2/8+β×(ak+ck-2c)/9k2,

F=(1-β)×(2ak-c-ck)2/18k2+β×(ak+c-2ck)2/9k2。

3.相互出口模型

如果企业A、B互相向对方国出口,则生产函数和企业利润分别为:

PS=a-QkQ,PT=a-Q-kQ;

fA=( a-Q-kQ)×Q-c×Q+(a-Q-kQ)×kQ-c×Q,

fB=( a-Q-kQ)×Q-c×Q+(a-Q-kQ)×kQ-c×Q。

实际上变为双寡头的古诺(Cournot)竞争模型,企业A、B在S国的反应函数为:

fA/Q= a-2Q-c-kQ=0,

fB/Q= ak-kQ-2k2Q-c =0,

得到Q=(ak+c-2ck)/3k,Q=(ak+ck-2c)/3k2。

同理,在T国的均衡消费量分别为:

Q=(ak+ck-2c)/3k2,Q=(ak+c-2ck)/3k。

则P=P=(ak+ck +c)/3k;f=f=(ak+ck-2c)2/9k2+(ak+c-2ck)2/9k2;

F=F=(1-β)×(2ak-c-ck)2/18k2 +β×[(ak+ck-2c)2/9k2+(ak+c-2ck)2/9k2]。

在给出了上述三个模型后,得到四种情形(包括仅有B向S国出口而A不向T国出口的情形)的企业利润支付矩阵(见表1)。表1. 企业利润支付矩阵

由表1可以看出,企业存在纯策略Nash均衡(出口,出口)。实际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均衡,即当别国企业向本国出口时,通常有本国的均衡价格低于别国的均衡价格(或者本国被“扰动”前的价格),此时导致本国企业利润下降,出于个体理性,本国企业将针锋相对的也采取出口策略,最终达到Nash均衡。同时得到四种情形对应的两国的社会福利支付矩阵(见表2),同样国家之间也存在惟一的纯策略Nash均衡(出口,出口),这也可理解为是一种动态均衡。表2. 社会福利支付矩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企业盈利的角度还是国家的社会福利角度,都应采取扩大出口、鼓励出口的策略以维持自己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作为防范和抵御外国商品“入侵”的必要手段,具有时序动态性。

四、补贴模型

先行出口意味着利润和福利的净增长,具有明显的“先动优势”。为了争取这种利益,各国政府都纷纷采用鼓励出口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补贴。下面针对出口补贴政策分两种情形进行讨论:一是单一补贴,即两国中仅有一国对本国企业出口的商品进行出口补贴,另外一国并不实行补贴;二是双方均实行出口补贴。其中在第二种情形中,我们仅讨论补贴等同的情形,即两个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的国家实施同一单位出口补贴额。

1.单一补贴模型

假设只有S国政府对本国企业A出口商品到T国进行补贴,单位补贴额设为u,有:

fA= (a-Q- kQ)× Q -c× Q+( a- Q- kQ) × kQ- c×Q+ uQ,

fB不发生变化,可以求得此时:

f=(ak+c-2ck)2/9k2+(ak+ ck -2c+2u)2/9k2

f=(ak+c-2ck -u)2/9k2+(ak+ ck -2c)2/9k2

f=(1-β)×(2ak-c-ck)2/18k2+β×[(ak+ck-2c+2u)2/9k2+(ak+c-2ck)2/9k2-u×(ak+ck-2c+2u)/3 k2]

f=(1-β)×(2ak-c-ck+u)2/18k2+β×[(ak+ck-2c)2/9k2+(ak+c-2ck-u)2/9k2]

2.同等补贴模型

双方均实行补贴时,对应各项有:

f=f=(ak+c-2ck -u)2/9k2+(ak+ ck -2c+2u)2/9k2

f=f=(1-β)×(2ak-c-ck+u)2/18k2+β×[(ak+ck-2c+2u)2/9k2+(ak+c-2ck)2/9k2-u×(ak+ck-2c+2u)/3 k2]

可见,当a+c>2(c+u)/k时,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当a+c

不难得到,当 (4c+u)/k5c-a时,纯策略纳什均衡(出口补贴,出口补贴)的均衡支付却小于(不出口补贴,不出口补贴)的均衡支付,并未达到帕雷托最优。实际上,政府决定实行出口补贴,总是追求自己所得利润最大化,以此决定最优单位补贴额。记:

F= t×[(ak+ck-2c+2u)2/9k2+(ak+c-2ck)2/9k2-u×(ak+ck-2c+2u)/3 k2],

有:dF/du=-t/9k×[a-c+2c/k+4u/k],d2F/du2=-4t/9k2

因为二阶导数小于0,所以对应u*=(ak+ck-2c)/4,F*为最大值。同时u*满足a+c>2(c+ u*)/k,即此时(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纯策略纳什均衡。代入帕雷托最优分界条件,有:

(4c+ u*)/k-(5c-a)=1/4・(5a-19c+14c/k),

则:当5a-19c+14c/k

实际中,国际贸易间多为a>c,u2(c+u)/k,但5a-19c+14c/k>0,是纳什均衡但不是帕雷托最优。这实质上陷入了“囚犯困境”,即对政府或企业不合作(均进行补贴)的确是一种理性策略,但这种理性只是个体理性,不是整体理性,导致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结果。而要实现帕雷托改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双方约定的形式建立合作联盟,实行合作的策略组合(均不实行出口补贴),这也正是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加入前与已经加入的各国签订双边、多边旨在减少出口补贴和关税的协定的用意所在。

考虑到该博弈的重复性、多次性,根据KMRW“声誉”模型定理,如果将该博弈无限重复下去或重复次数足够多,也会在博弈中出现合作行为,而合作解的取得依赖于博弈的次数和人数。一般认为,在人数较少、次数无限多时,合作解是该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而人数较多、次数有限时,则易出现个别人搭便车的不合作行为。因此,只要博弈各方均采取“以牙还牙、针锋相对”的策略,且能从合作博弈开始,则会实现帕雷托改善。而要从合作博弈开始,就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约束机制,且要使该约束为可信承诺约束,使每一个国家如果都能从这种合作中得到好处。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1)在规模经济下,出口有利于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政府应该鼓励出口,一方面可以积极的应对外企的“入侵”,弥补带来的利润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就业,提高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

(2)各国实行出口补贴虽然有利于增加消费者剩余,扩大出口,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政府收益的增加,相反会减少各国政府实得收益,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信约束机制(如WTO规则),使大家共同遵守,合作取得最优值。

(3)必须确保WTO规则的可信性,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可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成员国必须承担义务,积极合作、减少出口补贴、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公平交易等等;二是使每一个成员国都能享受入世后带来的利益,拥有平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J.卡布尔著, 于立, 张 , 王小兰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2]姚海鑫. 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3]宋杰鲲, 张宇.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的博弈论分析[J].山东经济, 2004, (2): 117-119.

[4]谢识予. 经济博弈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5]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An Analysis of Game Theory for Exportation in Scale Economy

Song Jiekun1,Zhang Yu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257061, China;2.Financial Assets Center of Dongxin Production Unit of Shengli Oilfield, Dongying 2570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