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智能写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俄语写作的重要性
《大学俄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俄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俄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大学俄语教学根本上是言语技能教学,具备言语技能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必备条件。言语技能是多方面的,而写作能力是综合交际能力的表现。由此可见,俄语写作教学在整个俄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俄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
根据我在教授《俄语写作》这门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在写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动词的接格错误以及常用习惯用语的表达不正确等现象,而对于以前在中学学过俄语的学生来说,写作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课下我也和中学学过俄语的学生交流,他们反馈给我的信息是:阅读文章能明白文章的意思,也背很多单词、句型、范文等,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他们也很茫然。因此,我认为:学生俄语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习俄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用俄语的单位少,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否用俄语还不一定,俄语专业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所以学习俄语的时候总是很被动,甚至是放弃俄语的学习。第二,俄语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没有其它学习语言的环境,这样以来就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从汉语到俄语的汉译俄过程,那么在自己的作文中肯定就会出现“汉语式”的“俄语”的一些句子,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的语言点错误多。
三、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必要前提
(1)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的推动和加强,中俄两国在能源,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势必需要大量的精通俄语的高素质人才。
(2)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比如说,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俄语刊物和好的俄语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去阅读和学习。
2、报刊阅读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报刊可以以最快、最及时的方式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大众较为感兴趣和重要的信息。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一些积极词汇、常用句型、习惯用语,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这些通过报刊阅读所积累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解决他们在写作文时所面临的不知道从何写起的困难。
(2)从报刊的语言组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句法特点:句子多数是短小的简单句,口语化色彩很浓。除此之外,出现的许多词、词组、句型等学生在俄语精读课中都学到过。这样鲜活的语言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很容易记忆,并把所记忆的词汇和句型应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学生在精读课中学到的都是规规矩矩的标准语,那是规范的考试时使用的语言,但现实中生活化的口语对他们来说是空白,因此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所学语言知识和现实实际运用有脱节,而报刊阅读在俄语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补充知识的作用。由此可见,大量的阅读俄文报刊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3、转述是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转述是一个掌握语言材料,培养叙述能力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连贯性,加强语流和语感。转述可以分为段落转述,课文转述,故事情节转述等,其中的课文转述法是一种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很有效的方法。课文转述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模仿书上的表达,或者按照俄语习惯用自己的话将课文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外语表达不同于母语表达,它是一种模仿性的语言表达,课文转述恰恰通过模仿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减少了汉式的表达方式。转述过程缩短了中文的思索过程,提高了学生对目的语的熟悉度。
4、提高俄语写作能力的其它有效途径
(1)专题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些作文题目进行专题训练,也可以配合精读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布置与课文内容相近的作文题目进行训练。
(2)学习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地,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就可以练就的。坚持用俄语写日记是进行持之以恒自我练习的最好的方法。写日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并且在自己的日记中用到所学习的词汇、句型、习惯表达用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和日常生活用语,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我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是为学生最终的写打好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 注重方法指导,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英语写作要求一般是根据图意、关键词提示或者直接进行汉语翻译,篇幅不需太长。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结合多种形式的练习,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以下三法是笔者的一些有益尝试。
(一) 模仿范文片段练习写作
小学生初学写作,教师应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的拐杖,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学到有关圣诞节的知识,老师给学生提供范文“Christmas is a popular holiday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always buy some presents and a Christmas tree. They put some pretty things on the Christmas tree. On Christmas Eve , children put a stocking on their beds and wait for presents. They have a big lunch on Christmas Day.”结合这段让学生仿写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等熟知的节日。如此,一来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被模仿的内容,二来可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写作指引。
(二) 根据图片情景练习写作
在看图写作中,教师要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给学生,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有写的欲望。如,图上显示公园里有的学生在放风筝,有的画画,有的划船,该选择怎样的主线来串联这幅图呢?――Children’s Day.“On Children’s Day, the students don’t have school. They are playing in the park. Some of them are flying kites. Some boys are going boating. Some girls are drawing pictures. They all have a good time.”
(三) 结合实际想象练习写作
教学中还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富有想象力的习作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自主写作的愿望,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而写作。例如,请学生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以“My family”为题书写作文。有的学生从各自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写出了长达百字的作文。
二、 克服畏惧心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种能正确运用语言知识,掌握书面表达的技能。大多学生对母语写作都充满畏惧,更何况是英语写作呢?写作时,学生心里有话却无从表达,所写句子基本是按中文意思一个词一个词地堆砌而成,词汇、语法错误百出。因此,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 注重阅读训练,助生打好写作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可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越大,他们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就越强,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就越高。教师应该经常指导学生读通俗有趣的英语短文,向他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英语读物。日积月累,学生在自然的习得中学到了大量的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为他们积极地写作打下基础。
(二) 灵活运用教材,形式多样练习写作
现用的英语教材图文并茂,话题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效、灵活运用英语的机会。教师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练习写作。
1. 背范文。汉语学习讲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英语学习同样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所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现行教材中的Story time ,Cartoon time以及Rhyme time,范文短小精炼,语言规范,极具典型性和可读性,故要求学生熟练背诵。文本中的经典句型,谋篇布局的方式,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后他们写作时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这样的句式和结构,不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
2. 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写有样板,练有目的。如:描写爱好、季节、周末活动等。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短语、句式用到自主写作中,做到学练结合。长此以往,他们兴趣就会大增,而且觉得写作并非难事。最终通过模仿范文,实现自由书写。
3. 改写。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写作能力。改写的方式有很多,小学阶段可以改写文本中人物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为主,从而练习时态和主谓一致。通过改写,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句型运用和基本语法知识,避免语言错误,为写出优质作文作好铺垫。
[作者简介]王忠伟(1977- ),男,河南商丘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高职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69-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和精湛方面,更应体现在掌握技能的人所具备的人格精神内涵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大力进行示范性建设,改传统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出现了部分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院校学生的情况。但是,在人格精神方面,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不足。其中重要的一项为团队协作能力欠佳。笔者经过多年的毕业生回访及用人单位走访,在提取诸多专业能力要求外发现,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提出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业绩。如何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环节。
一、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是在一个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一些技能、知识乃至气质上互补的人员,为达到一个相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共同担负责任的一种小型群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团队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努力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团队协作的出发点是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成就,核心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协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高向心力、高凝聚力、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保证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团队协作的前提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特长互补保证了成员共同成长、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明确的协作意愿和清晰的协作方式是团队协作的动力。团队协作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能合理优化团队人力资源,通过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团队管理,没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协作精神。
二、高职学生的现状
目前,高职学生为“90后”,在自身素养上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1.思维有理性,个人兴趣广泛。在目前信息量巨大的时代,“90后”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介质,接受海量的、没有进行合理筛选的信息,这促使他们思想早熟,过多地沉积了对各种事物的各种认识。由于经济水平及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90后”的教育从婴儿时期就被关注。但是,由于高职生源中农村生源占了很大的比例,造就了一批“90后”成为留守孩子的命运,虽然爱好广泛,但不一定能被正确引导,在学习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要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注意个人兴趣的培养,但对于如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模糊的认识。
2.自我意识强,缺乏自律精神。“90后”的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意愿,期待被认可、接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并急于成为活动的焦点或核心。但是,对于活动中出现自身不能达到或者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时,会选择逃避、不配合的消极态度,不能很好地处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挫折,不能很好地通过积极努力获取,虽然不成功但具有积极意义的进取过程,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自律精神。
3.责任感较弱,缺少远大理想。“90后”青年社会成长环境处于多元化阶段,他们必须在各种文化中进行甄别、选择,找出自己接受的社会知识,在目前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过早地承担了社会的一些元素,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责任意识淡化,急于融入社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他们共同的认识,加上目前就业状况难、生活成本高、房价高的社会情况,使得他们在步入社会前就变得很现实,幼时远大的理想好像是一个美丽的通话。但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往往会造成年轻人缺乏应有的朝气和锐气,缺乏“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三、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法
针对“90后”高职学生特点,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会使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更好地为一线企业、事业做出贡献。下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谈谈笔者的看法。
1.项目化课程实施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高职院校近年来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普及的是“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项目或者产品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使用真实或模拟的生产项目贯穿教学内容,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根据项目的真实实施环境、人员、方法组织开展,实施的方法如下: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二是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按照不同的职员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合理划分项目任务;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四是教师考核、小组考核、组内人员相互考核完成项目的考核。在整个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组建小组,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扮演不同角色的项目工作人员根据项目实施要求积极协作,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组内成员除学习专业知识外,也增长了团队管理、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作的能力。
2.自主项目实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余时间通过自主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某一专业能力,还提高了交叉专业问题处理的能力,培养了项目负责人的团队管理精神及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2013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外事处与院团委首次推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经费,48个学生自主项目立项。参与自主项目的一位学生说,团队管理真是一件难事,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申报时甚至提出将项目直接划分为模块,每个人单独实施完成;项目组成员讨论某一问题可能需要四五次会议沟通才能确定。然而,团队协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实施及成果。当然,自主项目的实施还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干预,以便能使项目保质保量进行,不至于半途而废。在各专业的业余课程小组中,学生忙于完成各种自主虚拟项目,虽然一些项目因各种各样团队协作的问题而中止,但是,他们还是学到了许多无法从课堂上学到的人际沟通、团队管理、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
3.学生社团的课余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内容既有兴趣性又有务实性,既关注科研又注重社会。要进行有效的社团管理,通过社团内部、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让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努力完成某些活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每次由社团成员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需要组织人员完成活动中不同的工作任务,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协作,为完成社团活动而共同努力。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特长,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学生互相协作。日常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升了社团成员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进行团队协作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4.运动项目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拓展训练来源于国外,强调体验式学习,对增强团队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拓展训练多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在突出团队意识的背景下,使参与者获得身体与心理上的触动,使他们能够从心底切实体会到团队协作以及团队工作方式的重要意义。通过兄弟院校走访时得知,一些兄弟院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开设每周一次的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开展以团队协作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中将学生划分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设定的任务。在拓展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任务的完成需要组内成员共同的智慧与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积极、主动地配合团队内其他成员进行活动,并学会如何计划任务的开展、如何与团队同伴合作以及如何高效使用有限的资源,学会在冲突中进行协调、规划等。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增强自信心,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提升自己对团队的责任心;学会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学会关心、欣赏团队成员。通过拓展训练让团队成员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5.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活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生产劳动、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企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学到更多的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知识。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团队为管理组织,无论是志愿活动或者公益活动,还是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实习,任务的完成依赖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团队成员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学会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最大的收获。组织不同种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目前“90后”学生中,关注他们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关注他们的社会能力,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提升。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团队协作的能力。将各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法融入整个课程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关心团队成员、关注团队任务的实施,提升其责任心,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打造完美的“90后”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英娜.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13(3).
[2]戴昌均.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秦霞,李志斌,陆建澄.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征与网络影响分析及建议[J].学海, 2012(6).
[4]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
应用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处理日常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中的公私事务经常和普遍使用的一种文体。目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向实用方向转变,增加应用文课程教学比例。而由于技校学生写作基础薄弱,文字水平低,学习能力较差,对非专业课程学习兴趣较低,造成应用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一是近几年技工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增加,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良莠不齐;二是技校生偏重于其它文体,应用文接触太少;三是由于应用文政策性、针对性较强,而又受到格式、语体等多方面的限制,应用文显得格式呆板,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之无趣;四是任课教师本身就很少接触应用文,所以教学时只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不多,教学模式陈旧。以下我结合个人实践,就如何提高技校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突出实用性,明确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一些技校学生对应用文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自己在学校主要是学技术的,以后是技术工人,不做研究工作,不搞文字工作,应用文写作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学不学都一样。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一开始讲授应用文时,就应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应用文的重要性。一方面,讲明应用文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备的交际工具,大至国家事务、处理政务、组织协调,小至交际应酬、传递信息、通知,乃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表达,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另一方面,我特别强调应用文写作在今后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应用文的实用性,如毕业时要写“自荐信”找工作,工作初期要签“劳动合同”,工作过程中要写“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辞职要写“辞职报告”,切实把应用文写作与技校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二、增加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应用文不同于其它文体,它格式相对固定,内容相对抽象而枯燥,不像小说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像散文有华丽的词藻,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应用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我通过实践,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选例文,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应用文写作素材。
例文是学习应用文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化,是写作训练的范例。但我们现有的技校教材中的一部分例文内容过于陈旧,格式有些已经与现实脱节,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拓创新,从实际生活中选择一些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例文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申请书”的写作教学中,可以着重讲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入团申请书”,也正好符合了学生要求入团的积极愿望,学生也愿意写,有兴趣写。在学习“公文”一章时,学生对离学习生活较远的公文写作并不很感兴趣,加之许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经常连各部门间的隶属关系都分不清,让他们写某政府机关的公文的确是件难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应用文写作中去。
应用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有很多类别的文体适合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寻物启事”和“寻人启事”的教学时,设置“丢钱”、“丢手机”、“丢人”的教学情境;在讲授“自荐信”时,设置面试情境,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学生担当面试者与评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的表演中获得审美享受,最后写出相应的文章来。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
(三)结合专业,实现应用写作课与相关课程互动。
技校学生相对比较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理论课,如果教师能找到应用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通过应用文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课,学生自然而然会对应用文写作产生兴趣。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教“公共关系”的老师合作,在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这样学生对“演讲”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型的演讲赛,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的写作质量,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演讲的水平,使学生在演讲中,既领悟演讲的技巧,又学会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三、强调实践性,切实加强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指导
应用文写作课不是知识传播课,更不是理论研究课,而是应用实践课,教师要把应用文教学寓于职业养成过程之中,在把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指导学生深入各种实践活动,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文写作,掌握各类文体写作的特点与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文的实践性,例如,在开学初指导学生订立学习计划;举办各种活动、赛事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通知;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教师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给教师写封慰问信;校运会来临之时指导学生写入场解说词与消息;竞选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时,指导学生撰写演讲稿;学生大会时,指导学生写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简报;学生下工厂实习时指导学生写实习报告;学期末指导学生写好总结;学生毕业前期指导学生写自荐信、劳动合同等。通过实践、学习、锻炼,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应用文的重要性,应用文写作能力也相对应地提高。
同时,作业的批改与评讲也是应用文教学中一个关键实践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写作情况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桥梁。文章越练越熟,越改越好,成功的作业评析,是把学生写作活动升华一个层次的重要阶段。我在作业评讲中,分别选取优秀作业和中等偏下的作业,通过两者比较评析,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应用文写作方法。而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应用文,我让学生互相当一回教师,根据评分标准互相评判自己的习作,同时不失时机地再次强调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时发现欠缺,加以纠正和补充,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位企业家说过:“不是顾客不喜欢这种商品,而是我们推销不得法。”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是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可能是我们没有把它潜藏的魅力讲透彻,不是应用文写得死板,而是我们没有把它教活,不该怨学生学不会,应该怨我们教得不得法”。因此,在应用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大力改善教学模式,致力培养学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肯学、才愿学。只要大家都重视起来,技校应用文的教学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写作就是记流水账、作文只在考试的时候才写,平时不写、作文的素材单一,没有创新等,这些现象都直接反映了语文写作质量有待提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更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写作中重新找到写作的兴趣点,进而为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保护都能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进行论述。
一、以读为基础来进行写
读是指阅读,而以读促写则是让学生在阅读后通过改写、续写、扩写或者缩写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写,这样的写一来能够减少学生写的盲目性,调动学生写的兴趣,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确保学生在真正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写,以逐步提高学生写的质量。
例如,在阅读《小英雄雨来》这一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更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阅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如:
(1)如何理解“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
(2)文本中“雨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
教师组织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真正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从整体上对文本有所了解。之后,在阅读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缩写”或者是“续写”,让学生自选角度进行描写,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以景为载体来进行写
所谓的以景为载体进行写是指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写,所以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微视频或者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来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中,进而引导学生从中选择属于自己的写作角度,同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例如,在组织学生写“夏天”这一话题的作文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性,作文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视频功能给学生展示了不同的秋天。比如,雷雨交加的夏夜、星空点点的夏夜、炎热的夏天、夏天的荷花、夏天的彩虹等,一张张图片的展示一是为了让学生对夏天有直观认识,让学生找到自己想要描写的方向,二是为了降低课堂的枯燥,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使学生在直观的作文课中找到写作兴趣。
三、以生活为蓝本进行写作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头,就好比画家采风一样,我们常常听说,某个作家为了写实,为了能够真正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常常会走进基层、走进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让大家产生共鸣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入手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在写作时,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导学生进行叙述,包括:今天在上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周日去公园的时候有什么感受;爸爸的趣事;妈妈今天做了什么饭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方向,也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活动之一。而且,组织学生对这些熟悉的事情进行描写,可以从心理上减少学生的恐惧感,即便是刚开始写流水账也没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语言的提炼、字词的应用中就会得到锻炼,所呈现出的作文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写作方向,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我们还要从“修改”入手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改,引导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中取长补短,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不断练习中提高写作质量,进而使学生形成终身写作的意识。
【摘要】本文从“E”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因书面写作能力薄弱遭遇就业瓶颈的尴尬处境出发,归纳高职院校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的现状特点并找出其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多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为其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增加竞争力“砝码”。
关键词 书面写作能力;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下,是毕业生的就业旺季,许多高校、人才市场等都在去年底举办多场招聘会的基础上,又陆续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再送一程。某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小严、小钟都想换一份待遇高一些的工作,但在应聘某公司经理高级助理时,却遭遇书面写作能力欠缺、无公开发表相关写作类作品等原因,无果而终。
近几年,随着“E时代”逐步充斥社会的角角落落,网络开始普遍使用在办公、生活等领域,无纸化办公逐渐引导办公主流,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严重,尤其是书面写作尤为突出。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需要书面写作时,许多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如何创作,而是在网络上输入搜索
关键词 ,进而得到大量相关文章,然后按己所需,通过复制粘贴走捷径完成,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以致其书面写作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个人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采访、调查,本人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不是太理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对书面写作能力重视不够
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吸收取舍都把实用放在首位,趋利为先。很多学生认为,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立住脚、站稳足,拥有一个不错的饭碗,那就应拥有一技之长,而这个“技”是将书面写作能力排除在外的。他们认为,一方面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让人生畏;另一方面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属于“不能立竿见影”之物,不可能为他们马上创造实在的效益,所以让人望而却步。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对书面写作能力的提高很不重视,在主观上有意识去为提高书面写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少之又少。
(二)学生书面写作能力整体水平偏弱
随着文字的电子化趋势愈加普遍,手写文字逐渐淡出写作市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平时除各类必须的签名外,在其他方面的文字表达上基本都是依赖电脑,借助键盘输入想要的文字,然后通过打印、复印等途径,实现自己的写作需求。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手写功底下降,字体歪歪斜斜,有些学生的字体不堪入目,连小学生都不如:由于长期的键盘输入,其间也有出现书面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词不达意,错字别字连篇累牍的问题。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干脆闲置自己的大脑,直接在浏览器上输入想要文章的
关键词 ,轻轻一搜,找几篇跟自己的需要接近的文章,简单拼凑一下,立马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上交了事。有时,在其上交的整篇文章中基本上没有一点原创内容。
(三)学生对书面写作兴味索然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书面写作呆板冰冷、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一提起书面写作就打不起精神。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理论性、程序性太强,总是按照老传统,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每次课堂都是固定不变的套路:讲定义、说特点、解结构、剖例文、练写作等,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就会厌倦,从中找不到半点新鲜感,进而就会将其束之高阁,老师讲老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另一方面也跟学生的自身认识有关,很多学生固执地认为书面写作对自身的发展无实际的现实意义,学了没用,在书面写作方面花费时间是毫无价值的。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学生对书面写作的兴趣就没有了,转移时间去做其他自认为该做的事情。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的建议
为进一步夯实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后就业的竞争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本人“对症下药”,提出下列建议:
(一)让学生由“被动学”走向“主动学”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是因为骨子里有学习写作不实用在作怪,而不愿意学习书面写作。其实,书面写作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对自身发展都“前途无量”。作为老师,应多给学生讲一些因为擅长书面写作而获得成功的案例,以及不会书面写作而遭遇就业碰壁的故事,让学生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同时,老师们也可针对学生写的较好的作品,对其稍加修改,再需找途径,尽量帮他们发表出来,并多购买一些发表有该文章的当期刊物,发给本班学生,让作者本人感到自豪,让其他学生感到励志。通过这些方式,循循渐进地引导学生由“被动学”走向“主动学”。
(二)“重拳出击”严刹学生“捷径路”
针对某些学生喜欢习惯性在网上复制、黏贴别人的作品,通过多方核实,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批评,甚至严厉警告,并对其作业不予通过或记较低分数,适当时机还可通报家长等,一定要在其抄袭或剽窃的“捷径路”上设置伶牙俐齿的“拦路虎”,让学生心中生畏,告诉其“此路不通”,必须“另觅他路”。同时,也可适当地布置一些必须“手写”、不能电脑打印的作业,对那些手写字体潦草、书写不规范、弯弯扭扭等“问题作业”,作予以退回、要求重写的处置,借以练习、督促、提高学生手写字体的功夫。此外,也可举办一些钢笔、毛笔书法大赛,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时展迅速,作为老师,不能因循守旧,总是一副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紧跟时展,借助新的教学工具,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多花些心思和精力,创新教学方法,如要做PPT课件,课件中的案例故事性要强,内容要新鲜、贴近生活、紧挨时代气息,多插入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相关图片,适当、恰当地运用一些网络时髦语言和学生平时关注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一场风格别致的课堂,在生动、幽默的氛围中学习书面写作、轻松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可安排适当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拜读、修改各自的写作作品,学生同辈间的相互督促作用则是老师们不可替代的。
摘 要: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是篮球众多技术之中的一项复杂且重要的技术,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篮球比赛中,球队球员的突破能力强可以提高进攻队攻击的主动性,使整个球队的进攻更加的多变灵活,并且持球突破技术可以直接威胁对手的内线形成对内线的冲击.同时篮球突破技术突出的球队其战术打法也具有较多的选择性,可以促进全队进攻.协调素质作为篮球持球突破技术中的重要影响能力之一,对于掌握并正确合理地运用持球突破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协调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篮球;持球突破;协调素质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55-03
篮球的持球突破技术是依靠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肌肉相互合作去完成的,球员在运动时体内的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相互协调,在持球突破的过程中感知觉与各运动系统相互协调,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相互协调通过不同的肌肉相互配合来实现.篮球运动员协调素质的好坏,对篮球运动员持球突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球员的协调素质比较好,那么他就容易在训练中快速高质量的掌握突破技巧.此外球员具有良好的协调素质可以使球员更好的适应多变的比赛环境.
1 协调素质的概念和种类
1.1 协调素质的含义
协调性是人们合理、迅速、省力和机敏地以最完好的能力完成任务,特别是完成复杂而突变情况下任务的能力.行动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的程度是协调能力的鲜明反映.在国内运动训练学专著中,有学者把“灵敏协调”认为是同一概念,或者把协调当作灵敏素质的一种反映,此外在国内高校体育教材中,有学者把协调看成是体能,把协调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体能素质全部归纳到体能的内容当中.
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运动协调素质的发展是由神经成熟的形态器官发生的活动,是形态器官在各器官功能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动力学模式[1].随后,又有学者提出,运动协调素质是掌握身体移动的多余生物力学自由度的过程[2].还有学者认为,运动协调是与有关个体、任务和环境动力联系起来的系统自由度[3].在众多体育类的书籍中,没有单独地对协调素质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学者把它看作是进行运动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协调能力.
1.2 生理上的协调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协调能力从本质上属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一种活动机制,协调能力的目的在于建立运动中的参与的肌肉种类、参与运动的各个运动链、参与运动的各个器官以及各系统,还有运动者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满足运动者运动目的的一种运动的需要.在篮球比赛中由于不同的防守动作和不同的防守阵型,运动员在做持球突破的时候,所要适应对于个人防守和全场的防守的一种适应的能力以及满足自己持球突破的能力,这些都是生理协调使之完成一些列动作的基础.
1.3 心理上的协调
心理学家曾经提出了能力“经验论”的观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能力本身是个体在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强调“能力即知识,知识即经验”,从经验论中可以看出人们在获取知识技能时要通过组织,要通过心智将所学的知识协调的组织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知识技能,我们在学习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时候,需要运用每个正确的动作并通过协调正确的组织然后才能够获取到正确的持球突破技术.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生理上的协调使之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心理上的协调是学习并运用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
2 协调素质对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影响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完成,从神经系统来说主要取决于神经元传导连续冲动,冲动的频率以及冲动到达肌纤维的时间,对于那些神经元抑制不需参加活动的肌纤维,使它们不发生收缩.在骨骼肌之间的协调活动性中,神经调节具有最重要的作用[4].篮球运动员在完成持球突破时肌肉合理适宜的协调发力是肌肉协调的表现形式,在球员持球突破时肌肉用力的程度和时机的把握,不同的肌肉在持球突破时的作用以及同一块肌肉在不同时间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协调直接作用于篮球持球突破实战之中.动作感觉的协调是由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传入运动员的大脑,大脑将指令沿传出神经通过运动器官完成的.篮球运动员大脑接受到的有效信息则要以运动员的动觉为基础[5].
2.1 持球技术动作的影响
协调能力对学习技术动作尤为重要,在学习持球突破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例如正确的持球,正确的三威胁姿势,正确的突破转肩动作等等,看似简单的技术动作都要有协调的身体能力才能将这一系列技术动作完美的结合成这一项技术.
2.2 持球突破速度的影响
持球突破技术,无疑就是在持球准备进攻时,持球人面对防守人进行突破进攻,而如何突破防守人并完成进攻,就要求持球人在突破的一瞬间,将防守人甩在身后,这样就要求运动员有强大的突破速度.在运动员掌握并且可以合理的运用持球技术动作的时候,速度就要依靠下肢腿部,腰部,上肢躯干等的协调配合才能爆发出瞬间快速的力量,下肢要与腰部协调,腰部要带动上肢运动,这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就像田径的100米跑,只有全身都协调一致了,速度才会变快,持球突破技术才能变得更有杀伤力.
2.3 持球变向假动作的影响
持球进攻时,为了更好的摆脱防守运动员的防守,持球运动员就要借助假动作的晃动使防守运动员失去防守位置,从而有利于进攻得分,在运用假动作的时候,协调的身体假动作才可以逼真的完成诱骗防守运动员的动作.比如做投篮假动作,就要求下肢向上稍微提起,上肢举球过头顶,而此时看似要投篮的动作,其实是为突破进攻奠定了基础.还有持球的晃动,就要求持球运动员持球晃动和运动员的脚步完全的协调,不然就容易出现走步现象.
2.4 对动作之间衔接的影响
在持球完成突破上篮或者传球等一系列技术动作的时候,要经过摆脱,运球,转肩,加速等等完成进攻,在这一系列技术动作之间每个技术动作尽管可以做到正确无误,但是没有协调的组织这一系列的技术动作,那么这项技术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只有在相互之间的技术动作能够协调一致完成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有力、有速度的持球突破进攻.
3 高校篮球专项学生协调素质训练的方法
在篮球训练中采取不同肌群不同方式的练习方式.比如原地一手前后运球一手正常上下运球,行进间运两个球等.同时采取一些徒手协调练习.如双臂下摆的纵跳,纵跳转体等等.球员在训练中采取不同速度、不同节奏、不同方向的运球和跑动,发展球员的协调素质.比如,交替用左右运球变向;用不同的速率行进间运球;用不同的方式做变向练习等等.球员在训练时,做发展协调素质的练习应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练习的复杂程度.例如,先做简单运球,后做不同形式组合的运球练习;先做单个的突破技术再做突破技术的组合练习等等.在训练时不断加大球员的练习难度,让球员在困境中成长,发展球员的协调素质.例如,在练习突破上篮时加上防守队员;运球练习时加入防守队员抢断,球员在一定区域运球并且之间相互抢断等.
4 总结
经过分析协调素质的各因素以及其对篮球持球突破的各个技术环节的影响,使我们对协调素质对篮球持球突破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篮球运动员技术日益全面的今天,协调素质对篮球运动员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在培养篮球运动员协调素质时应抓住儿童少年这一黄金时期,充分发挥儿少时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可塑性.在培养篮球运动员的协调素质时应该注意多与篮球专项练习交叉结合,在专项练习中实现素质与技术的全面提高.在培养篮球运动员协调素质时应注意球员的状态和身体情况,在进行协调素质训练时要尽量把练习安排在球员身体情况好的时候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全宁.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实践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35-37.
(2)王金连,徐春林.篮球变向运球突破组合技术的动作方法及其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65-67.
(3)慕昉.篮球运动中突破技术运用的分析研究——“时机”是突破技术的关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席凯强、李鸿江.HI径技术教学程序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10.
(5)肖平.体育系普修男子背越式跳高两种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J].湖北文学,1998.
(6)张全宁,孙维增.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实践探索[J].北京体存师范学院学报,1999(03).
(7)张锁雁.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攻击性的研究[J].哈尔滨体脊学院学报,1996(02).
(8)崔彩云,蔡润宽.浅谈篮球教学中持球突破的错误及纠正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6(03).
(9)彭杰.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动作结构及其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02).
(10)余平.篮球持球突破技术及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04).
(11)曾静.关于持球突破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3).
(12)朝革命.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运动屯物力学分祈及其在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13)钟添发,王守恒,周湘卒.篮球战术教学电视片的研制与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02):4-12
(14)王守恒、赵添添.篮球外线对抗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篮球外线持球突破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1.10.
(15)王守恒.篮球战术网络学习法的设计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05).
(16)胡晓华,庄希琛,李厚林,王静.高校女生篮球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17)魏不来,陈钧.现代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
(18)张云鹏.后现代教育观视角下篮球普修课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19)刘晓华,付浩.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教学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20)赵东明.篮球专修课持球突破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04.
(21)周延涛.武汉体院篮球专修技术控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22)鄂文杰.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方法最优化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07.
(23)贾林样.心理的模拟认知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3.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 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涉及到言论话题(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等内容,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8道,占全年试题将近一半。
2.“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3.“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也深受历年高考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容易出彩的作文,考生要尽可能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 加强哲理思辨
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减小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3. 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虽没有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但高考命题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的特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同时,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1. 课标I卷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人;才能使生活变得有序、和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不免会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2014年课标Ⅰ卷正是以“山羊过独木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Ⅰ卷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2. 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使人耳目一新。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相对来说,此类试题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3. 天津卷
创新一直是中国这些年来倡导的价值理念,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十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炒冷饭”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有创新、有想象力的文题。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但可以很大程度地发散考生思维,考查学生的真正作文水平。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4、5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2. 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想象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套作将会在未来无“用武之地”,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课外品读大家美文;②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 ③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 ④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两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1. 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如课标Ⅰ卷,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2. 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从窗中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3.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福建卷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Ⅰ卷,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也兼顾到了言论(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状元:“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卷Ⅱ“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9道,占全年试题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榜眼:“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材料热度大排行之探花:“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历年高考也深受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考生必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有价值的作文,所以考生必须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坚持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关注“意林体”,加强哲理思辨
所谓“意林体”,就是来自生活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避免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三、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因没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而高考命题又往往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维解读: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竟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仍然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状元”:课标卷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越来越走向法制化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多的“规则”出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但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才会不断超越。2014年课标卷Ⅰ正是以“山羊过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卷Ⅰ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榜眼”: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所以考生平时准备的李白、屈原、罗阳等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用上的,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此类试题虽说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引领方向大排行之“探花”:天津卷
钱学森之问,“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却没有“中国创造”,是什么让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根本原因是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10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挖“祖宗坟”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异类,但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让考生措手不及,但既然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吃螃蟹”的队伍中来,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需要创新了,而不是只靠挖“祖宗坟”。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四五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二、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李白、杜甫、陶渊明、司马迁在考试上是“失效”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课外品读大家美文;(2)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3)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4)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2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维解读: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状元:“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所以课标卷Ⅰ,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榜眼:“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的“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的“打开窗户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对于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对于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考查能力大排行之探花:“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所以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卷Ⅰ,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第一方案】
一、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语文老师每周可抽出一节课开展辩论会,这对活跃考生的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226-02
1.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都是学生的弱项,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一提到写英语作文就害怕,而学生写作差的主要原因是阅读太少,影响了语感的形成。用英语写作时常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句子。阅读是增强语感的最主要的方法,阅读与写作整合可以起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基于英语教学的需要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作用
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就是把阅读课与写作课结合起来,从分析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着手积累词汇素材,然后运用学到的词汇语句结构和篇章结构进行写作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英语写作,并通过写作活动检验信息输入的效果。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巧,还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掌握写作技巧,获取写作经验与丰富的素材,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其中的道理早被古代中国人说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我国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外语学习。
英语写作,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的潜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使语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应该多写英语作文。胡春洞教授在《英语学习论》一书中指出:作文的好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读、对听、对说的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代替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和成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方式
如何将阅读与写作切实地做到一体化,笔者不断地在课堂上做着尝试.现以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5 Section A Reading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为例。
3.1 注意情感因素的作用。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尽量控制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阅读,为阅读教学进行情感铺垫或开展热身活动,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3.2 读前的热身活动。图式理论认为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读前的引导和热身活动能帮助学生丰富内容知识,对后面的阅读材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后段的写作提供了具体、清晰的思路和材料。
教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这样可以为他们扫清阅读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将注意力自然地引向课文话题,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如教学文章"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的时候,引入汶川地震,让学生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围绕灾难涉及的词汇和主题进行归纳。让学生就此主题进行讨论和小组活动, 并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图片联系汶川地震作出猜测,目的是激活他们的相关知识启发他们的思维与想象顺利导入课文。
3.3 读中活动(跳读、查读、研读和朗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立足教材的同时又要跳出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和智慧结构,以课堂教学为主,把教材变为活性的因素,使它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活起来!
跳读(skimming)――把握主题大意是快速阅读的一种。阅读时扫描每段主题句,掌握每段文章的中心大意,做到眼中有文、脑中有义,浏览全篇,领会文章精髓。及时点拨学生,告知学生阅读材料中每段的大意就是写作时所列的提纲,让学生用简短的词或短语来概括各段大意,培养学生草拟提纲的写作习惯,使文章的思维更加缜密有序。如本课,让学生概括各段的大意:the weather before the storm, what were people doing while the storm, the environment after the storm。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阅读上升到写作,从理解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学以致用,达到交际的目的。
查读(scanning)――关注文体。这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阅读活动中信息筛选的一种阅读技巧。教师设计活动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特点和风格,获得深层理解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体裁各异,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如本课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主线的记叙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归类总结,理清文体,使学生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特征,写作时可以套用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框架,以后写类似的文体时,可以从容下笔,下笔成章,写出符合文体的作文。例如,本课教学关于自己过去某个时间正在做的活动的作文,先让学生列出写作提纲:at the time of, when, doing the homework, washing the clothes, watching TV, exciting, etc.
精读(intensive reading)――"精读是外语教与学的根本。"(胡春洞)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阅读材料中语言点的处理上,使学生领会语法形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语法能力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长句和难句等复杂句子进行分析,提高理解的速度,加深理解,才能学会和掌握英语的遣词造句,才能写出符合英语句式的句子和句式多变的文章。
教师还可以通过Yes/No, True or False, wh-questions等阅读活动展示语言点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能够对语言点融会贯通,形成语法知识网络,为朗读打好基础,也为写作埋下伏笔。
朗读――形成语感,熟读文章,可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难点和疑点,还能增强英语语感和加强记忆,熟知阅读材料的语言点、句型、句式及文章框架,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为写作奠定基础!阅读是领会思想,写作是表达思想,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理解文义,感受外族文化的优美,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重组加工文章信息,并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形成写作的一些灵感或思维意念,生成地道的英语表达语言!
3.4 读后活动。写作阶段是阅读后(post-reading)的延伸阶段,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进行了有效阅读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写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整理素材、谋篇布局的过程。学生在经过完整仔细的阅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利用范文的框架结构,组合信息,利用从阅读中获得的写作材料,输出信息,进行说写活动,有效地完成阅读与写作的整合。从上面的阅读阶段,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的框架是这样的:作者从before storm, while storm, after storm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而我要求学生写的是typhoon,话题是一样的学生可以按照这个框架写出作文。教师要在学生写作前给出适当的评分标准,最后让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出来学生们一起讨论,评出谁的作文最好。
其中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写作时,应注意分层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写出开头和结尾,就应该值得老师表扬。
在整个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当中,师生的关系是互动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对话练习,他们成了教学的中心、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会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写作素材,而写作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意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输出活动,它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教师在教学中实施阅读与写作整合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最终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上扶.英语写作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