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这两大要素都对城市提出了更高效、高质的功能性需求,因此城市规划的责任进一步加重了,需要向更高的水准和层次发展来满足实际需求,规划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状况的外在体现之一。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规划信息化继承了旧有城市规划模式的复杂化特征,而综合运用的多种信息技术令这种复杂化特征愈发明显,因此,规划信息化自身的技术特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预估其发展趋势的关键。
1 规划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特征
城市规划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辅助这三类,用于城市规划的诸多信息技术基本都是为这三项工作服务的。因此以这三种技术目的为基准,分析规划信息化中关键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1.1 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
目前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1.1.1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某一类型技术应用模式的统称,这类技术的基础在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信息建设。事先建立城市规划专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城市区域内的基础地形图、历年的规划记录和规划数据、各种城市信息的统计资料等基础信息都存储在里面,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使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具有表面化特征,但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和发掘才能实现基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这类技术才被称为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提升规划设计中所用信息价值的功用。
1.1.2 虚拟现实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以电脑模拟出虚拟的规划设计结果,与普通虚拟技术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空间具有三维化特征,而且能实现感观模拟效果,令使用者不只通过视觉,还能以嗅觉、触觉、听觉等感观去实际感受规划设计的效果。严格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三项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并立刻看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亲身体验到实际效果的优劣,并对不足的部分即时修改。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而且对规划设计的质量也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1.2 用于规划管理的信息技术
规划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的一大难点,城市规划牵扯到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可以说几乎与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有联系,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传统的规划管理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信息技术中的数字管理平台和电子一图技术。
1.2.1 数字管理平台。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办理的规划业务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量庞大,为此,许多城市都为规划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电子业务平台,以期实现相关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电子平台不仅具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效,而且为城市的所有民众提供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窗口,能令规划的管理决策更贴合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1.2.2 电子一图技术。电子一图技术是GIS技术、信息制图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动态数据技术的一种统合应用。这种技术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需要用到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资料数据等全部统合、叠加、拼接到城市的电子地图上,并令该图能反映出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只要通过操作这张电子图就能实现全部的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在图上对某区域进行规划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信息立刻就会全部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条理性和效率。
1.3 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
规划辅助的工作通常与上述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结合起来,不能独立存在。但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这里将其与设计、管理分开讨论。以规划辅助为目的的最典型信息技术就是城市规划专用的动态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网络。这二个信息系统通常共同进行建设和应用,通过网络对规划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提取,以数据库对规划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二者共同构成的规划辅助系统相对独立于设计和管理系统之外,能实现独立收集、独立存储、独立运作,但可以随时为规划设计提供数据资料,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规划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规划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受两大因素影响,分别是技术和需求。其中需求因素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技术因素则因特征和水平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预测。因此,这里仅以目前可预知的技术水准,结合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讨论规划信息化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2.1 数据网络技术促成的信息共享趋势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规划用信息数据库,但在共享方面做得并不好,数据库的独立性过强,一方面难以实现跨城市、跨领域、跨部门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使数据库的应用能效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加强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网络建设,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的数据库与公安、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建立城市整体的数据网络;另一方面,与其他城市展开合作,连接数据网络,期望最终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巨大城市规划网络,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2 遥感监测技术促成的动态规划趋势
目前的规划信息化模式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在动态性上都有所不足,难以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变化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技术,将其与前述的虚拟现实技术、电子一图技术结合起来,对城市中的各项规划信息实行动态监控、动态反馈,保证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GIS技术促成的智能规划趋势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成果预期,因此预期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最终质量,这种特征反映到规划信息化上就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最适于智能规划的技术是GIS,因为GIS技术原本就集成了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两大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应用于智能分析。通过对GIS的改进和融合,可以令其与基础数据库连接起来,预测出更准确、全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实用化的产物之一,规划信息化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而持续进步和成熟。可以预期城市规划总体在未来的发展依然会是一个多元化和动态化的进程,因此未来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会呈现出这种技术特征,这为技术人员对规划信息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以更多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规划信息化能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J].规划师,2007(9).
[2]李成名,等.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分类号]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其依据战略管理的系统特性,明确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关者、信息渠道。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环境因素和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政策等,一般环境因素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法律。这些环境因素都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作用。通过系统地对战略环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学的战略,这便是系统观思想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1]。
1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包括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管理体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总体谋划。数字信息资源对组织、国家来讲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又具有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更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对环境的分析,对于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来讲,外部环境为一国之外的全球环境,内部环境则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条件。环境分析即为对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影响组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具体的衡量因子见表1[3]:
PEST方法将所有与组织发展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四类,对每一类又细分了其具体影响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外部环境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做到科学全面、具体细致的识别环境的条件和变化因素,且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也将其应用到内部环境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的改进
如果直接将PEST方法应用于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会发现有许多子指标并不适用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活动中,例如,数字信息资源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衡量技术环境的子指标只有两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经济环境指标却又显得过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对现有的PEST方法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改进。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具体内涵。2003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通信、信息和图书学院学者和他的学生调查了开展“数字图书馆”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要思考以下问题[4]:
1)数字化时选择那种原材料作为数字化收藏对象。
2)数字化实践采用哪些标准、规则和指南。
3)数字化中有哪些与版权和产权相关的信息政策法规。
4)数字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哪些。
5)数字化实施中,在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和人力资本方面,图书馆的技术市场定位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所在。
根据国内外在数字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国家层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
基于系统观的基本思想,笔者提出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如图1*。
在进行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是战略背景研究,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概状进行分析,得出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方法。规划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战略功能定位之前对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要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的初步构想,即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功能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理念则是较为抽象和假设性质的,可能借鉴的是其他行业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经典的哲学理论,但在后续的战略规划过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规划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通常一个数字信息战略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规划方法。我们提出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模式。这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总体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环境分析是为了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力量,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回避风险,识别危险和机遇,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优化长期或短期的规划。数字信息资源的环境分析即为识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宏观环境和内部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得战略规划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5]。
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全球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总体环境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内部条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维是指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相关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维是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技术维指数字信息技术,如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其中许多技术都对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维是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尺度。通过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因素划分为这四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识别外部的环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内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组织内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组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政策导向等。目的是识别组织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资源能力,亦即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充分的调研。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2.2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定位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前文提到,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的多元性。这一阶段要明确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和战略使命陈述。
①战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的观点,愿景就是解决企业要成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这个基本问题。例如我国联想集团的战略愿景就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6]。许多企业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一种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过愿景的确立,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因为愿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实现。
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即为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朝哪个方向发展,表达了战略规划的宏观愿望。例如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战略愿景是“为所有的新西兰人创造一个数字化未来。数字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进程、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我们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将公众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表现出我们的创造能力,发扬独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强和南太平洋邻邦的交流”[7]。
②战略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业战略研究中,使命陈述是解决企业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这个基本问题,和愿景相比,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基础上,具体的定义到回答企业在全社会里经济领域经营活动的这个范围或层次。企业使命是比愿景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概念。
按照戴维的研究,使命应包括以下九个要素: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发展和利润的关注、理念、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以及对员工的关心。这九个方面也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战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标准[8]。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也要求能准确的定位战略的使命。同样的在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其中内容战略的使命陈述是为新西兰公众提供无缝的、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使公众获取与之生活、工作、文化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的使命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国家内容战略;开发在线文化门户;实施国家数字资产档案项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语言信息项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过合作伙伴资金来开展现有内容数字化以及新的数字内容的创作。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的确立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曾说过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战略家的首要责任[8]。愿景能对群体产生激励、导向作用,让这些群体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在企业使命得以履行和实现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实现。凯勒对前人研究上归纳出使命陈述的价值是:一有助于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相契合,使战略规划的实施获得坚实的组织文化支撑。二是合理建构的使命陈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因为使命陈述表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响的边缘群体的利益。同时,使命陈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契约”[9]。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进程中,国家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已逐渐清晰,我国的国家使命是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我国的国家愿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都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形成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
2.3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形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前面两个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后,需要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重在管理,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应根据战略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数字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从源头上做好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的其它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这些标准规范。现有的许多标准规范如内容描述标准DC,唯一标识符标准,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是指积极探讨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商业模式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增加资金收入的行动,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募集资金,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利润。组织机构是指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自觉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接受统一的监督,共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可行的实施模式,寻找最佳实践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便完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下一步便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既考虑到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环境又考虑到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采用系统综合的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战略分析基础。(2)运用了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将外部环境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个维度来衡量,使得抽象的战略规划过程变为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分析过程。SWOT方法则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得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从而构造了清晰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分析框架,进一步促动战略的形成。(3)将战略功能定位作为一个单独的战略规划阶段,显示了战略功能定位判断的重要性,明确了战略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的作用。它是整个战略规划工作的主导思想。(4)最后,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这六者。
参考文献:
1董小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观.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欧斐生.台湾生技产业经营环境与经营分析模式之应用探讨.台北: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经盛管理咨询.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72-01
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调度需要对变电站、水电站、配变设备以及开闭所等进行实时的监测,并且要及时将监测数据发送到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相应的处理。电力系统的监测点大多分布较为分散,并且范围较广,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力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新型的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力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由中心处理子系统以及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采集器、集中器以及电能表等几部分,可实现对底层数据的采集。通过无线方式实现集中器和采集器之间的通信,在利用485总线实现采集器和电能表的通信,从而可实现电能表通过采集器向集中器传输数据的作用。中心处理子系统是由主站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共同构成的。主站计算机通过PSYN或是GPRS实现与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集中器的通信,从而实现抄读及远程监控的作用,并且能够对用户电能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读取以及参数设置等。
2、无线网络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简介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
远程电力数据采集系统是建立在无线通信和电话通信的基础上的,可以将其细化为数据库服务器、无线网络、数据前置机以及电力数据采集终端等几部分。远程电力数据采集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拨号的方式,采用MODEM拨号上网、无线网络等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并且在内外网服务器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隔离机制,采集终端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管理中心的主服务器上,通过通信接口和GPRS数据传输终端进行连接,再经过无线网络通信协议对其封装后传送到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电力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控制工作。
2.2 通信的总体方案结构
远程电力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通过GPRS/CDMA的实时在线特性、系统的无时延特性以及其同步接收处理多个数据采集点的数据等来作为通信方案的,这种方案能够较好的满足系统的传输实时性以及对数据信息采集的要求。通过接口将内外服务器相连,并且只能传输指定的数据信息。
3、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实现
前端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采集器和集中器两部分,并且他们的硬件设置基本相同。主要就是,通过RS-45接口将集中器和GPRS模块连接,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发到主站计算机。集中器的硬件设计主要分为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采用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能够确保任务的快速执行,一般均可在1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能够实现高级编程,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对于数据的存储可采用铁电随机存储器FM18L08,这种非挥发性存储器,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对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可以采用CWDP1205芯片进行数据的传输。
4、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集中器与采集器、采集器与采集器之间的无线射频载波信道通信。该协议主要可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以及 应用层。物理层主要是用CWDP1205进行硬件实现,链路层能够提供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将应用层传输过来的长数据帧,合理的拆分成较短的数据帧,然后加上相应的包头和校验和,重新打包之后进行数据的发送传输。接收数据时,将数据进行解包处理,然后将短数据帧重新组合成完整的长数据帧,再移交给应用层。CWDP1205无线射频通道属于不稳定的通信信道,因此,需要一个辅助的机制来完成数据信息的可靠传输。
4.2 无线网络初始化设置
CWPD1205芯片是基于XE1205无线射频收到装置设计的,因此,在进行与CWDP1205通信之前,要先设置XE1205的寄存器。XE1205寄存器通过SPI总线进行数据写操作,由SDA、SCL来控制该模块的收、发等工作状态,NSS-C作为SPI的使能端,IRQ0与IRQ1是用于设定数据传送时钟和验证码的中断控制、SCK是时钟控制端、MOSI与MISO是模块内部寄存器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DATA用于外部数据的输入输出。XE1205的内部寄存器是用来设置发送频率、工作模式以及带通滤波器的带宽等。通过2byte的设置来控制数据的收发工作,其中,1Byte包含一个读写控制位、一个停止位、一个起始位以及5位寄存器地址;2Byte在读模块中用于读取数据,在写模块中用于发送数据。当SCK处于上升沿时,改变MOSI的数据,在下降沿时采集MOSI数据。
4.3 基于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
在CWDP1205完成初始化之后,首先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看是否有需要用无线射频方式传输的数据,如果有责转换到相应的传输状态,对CWDP1205的寄存器进行设置,将接收模式转换为发生模式后再进行数据的发送。反之,如果没有,则寄存器仍然保持原来的空闲状态,CWDP1205则保持接收模式。无线数据的接收工作对于实现整个无线数据通信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5、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5.1 远程抄表应用
远程抄表工作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采集电能终端的信息,按照系统主站预先设定的任务参数,每天上报、补报电能表的各种电能示值数据。采集主站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有系统对营销体系的每个抄表段发起抄写、核对、接收流程,在电能信息获取阶段点击功能按钮,利用系统数据库接口从电能数据采集系统中得到每个电力用户的抄表信息,最后完成电能信息采集与核对环节。
5.2 防窃电应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具有实时监控窃电行为的功能,如果发生用户窃电、电能表出现异常数据等情况,立刻发出报警提示,使防窃电工作逐渐转为智能化。
5.3 提供优质服务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但能够为供电企业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同时,它的开发建设也为电力用户实现信息共享、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够为电力用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包括电力平衡度提示、用电时段提醒、用电设备报警、用电数据查询、发送停复电通知等。
6、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信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师资匮乏,课程开设不规范、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当前本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差距,采取措施,补足短板,全面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1加大信息技术资源供给,弥补信息技术资源不足
近来来,就笔者所在县域来说,虽然国家投入大额资金用来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添购了大量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计算机教学设施设备等,但增量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城乡多媒体教室数量缺乏、多媒体设备老化、师生比、生机比重偏低、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重大战略,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部门,要紧抓国家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充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多媒体教室,添置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更新信息技术教学软件,管好、用好信息技术教室和器材,提高使用效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运用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提高信息化运用水平
笔者所在的县城属于农村大县,基础教育明显薄弱,信息技术普及度和应用率亟待提高。仅就信息技术专业师资来说,不少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信息技术教师,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当务之急,必须补充信息技术教师数量,是全面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其次,要积极扩充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师德优良、业务精通、掌握现代信息教育理论,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队伍。结合本地实际,目前要继续完善继续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深化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和水平。
3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首要的是学校要严格执行信息技术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削减和挪用。同时应当意识到,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我们在应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须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决不能背离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基层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资源匮乏和传统教育的短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探索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新途径。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获取源源不断的学科资源提供了条件,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将文字、数字、图形、动画等融入学科教学课程、教材、教学活动中,既能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的水平。开展必要的信息化教育活动对促进教师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信息化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比赛、网上晒课等活动,推动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展现了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规划》特别指出,要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
自SCR普通晶闸管的问世,全世界电工技术行业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变革。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电工电子技术逐步成熟,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快速晶闸管、双向晶闸管、逆导晶闸管、不对称晶闸管等涌现在各国市场,各类电工电子器件功率逐步扩大,性能也越发完善。随着电工电子关键技术的逐步突破以及电工电子器件需求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Toshiba研制出第一只可商品化应用的可关断晶闸管,十数年后,GTO(4.5kV)在交直流电机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传统GTO(4.5kV)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进电工电子器件芯片结构以及运行驱动,IGCT晶闸管问世。客观而言,世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起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RCA和GE研发的IGBT正式得到大面积常用,且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晶闸管器件以及MOSFET器件,进入21世纪以后,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推动五代IGBT的应用。与此同时,制造电工电子器件的材料也在革新,比如碳化硅,因其本身具有热导效率高、饱和漂移效率高、临界击穿场强高等优势,故成为了各个国家理想的电工电子器件制造材料。2012年,日本等国家开始探索应用ISC材料研制二极管的技术方法,随后日本多家公司推出了SIC模块,目前SIC材料已经在电工电子器件制造方面崭露头角,且大有全面替代传统材料的发展趋势。我国电工电子技术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研制出大功率晶闸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研制出整流管以及8500V晶闸管,但是2006年,我国独立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直径最大的晶闸管,时至今日,我国电工电子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从宏观角度看,国内在2005年基于西方国家IGBT模块研发技术以及电工电子器件产业化发展结果,通过技术发展以及收购等方式,基本完善了高压IGBT电工电子器件芯片设计能力、制造能力,2013年,株洲南车独立制造出了6500VIGBT,并符合国际通用运作标准,2014年在此前技术的支撑下,株洲南车建成IGBT产业线,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IGBT市场的格局。另外,中国北车等企业在电工电子器件模块化技术以及产业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国内工业化生产以及基础建设需求的支持下,电工电子技术水平、器件产品质量等得到显著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在电工电子器件制造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旧存在较大的差异。
2信息化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工电子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出现代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存在快速变化、创新的主要特点。电工电子技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受到高新技术发展情况的引导,同时还受到外部发展环境的制约。传统工业生产、制造粗放发展遗留下的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让节约、能源开发成为了技术发展的主要战略内容,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或将发生深刻变革。从当前现状来看,电工电子技术是促使工业生产、能源开发等达成高效、节能、节材、自动化、智能化的主要支持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主要支持元素,伴随电工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电工电子器件的制造水平也逐步提升。比如,在配网自动化的背景下,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技术方法,能够渗透在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以提高电力企业对配网的掌控力。同时,在技术模拟、技术教育方面,电工电子技术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举个例子:北京群菱能源针对电力研究领域的难题,推出开放式交直流电力电子实验平台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科研单位、教学机构、高级电工培训中心等场合。平台中直流侧可接入模拟直流电源,用于模拟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交流侧可并入三相电网,并可模拟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等装置的实际运作情况。未来,想要进一步推动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必须站在宏观角度上进行资源调整以及配置,根据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实际国情,确定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重心,有的放矢的融入信息化技术,加强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5G技术的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3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建议
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根据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内的政策环境,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政策应该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宏观政策、辅助政策、微观政策。一是宏观政策,应着眼于电工电子技术长期发展需求以及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确定中长期战略部署,通过政策来促使及技术产业的形成以及宏观产业环境的形成;二是微观政策,根据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考虑,合理确定优先发展领域以及具体的电工电子技术层次,制定关键技术发展目标,政策应该为科研部门以及生产部门的实际工作提供有效帮扶;三是辅助政策,应为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创造出良好外部环境,为技术发展提供必要发展条件,不断增强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潜力,从而实现电工电子技术的健康发展。
3.1器件发展
电工电子器件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核心,在电工电子技术体系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必须要坚持器件先行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发展为电工电子器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应重视微电子、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电工电子期间产品。比如整流管和晶闸管器件制造技术在我国已经基本成熟,根据我国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5-10年间,晶闸管、整流管或会迎来较大的发展变革,应利用我国当前的技术条件以及制造优势,对其制造工艺进行有效改进,并在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另外,要瞄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发展量大面广且效益显著的电工电子期间产品。
3.2科研开发
当前,务必要整合科研力量,集中进行科学技术攻关,切实做好电工电子关键技术研发工作,根据宏观规划循序安排基础研究工作、应用研究工作、发展研究工作。持续强化测试极地建设,组建符合研发需求的实验室,向全社会开放,为全社会提供必要服务。同时,要坚持自主开发的基础方针,在充分消化外来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发展门槛以及优秀技术引进水准,打破传统的行业观念、门户观念,整合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做到共同研发,全行业受益。
3.3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子
春节后应邀拜访本地一家企业,缘起该企业老总鉴于业务在去年增长50%的基础上,今年又可望有大的增长,因此员工招聘也要增加。又因通常招聘办法成本高效率低,故该企业老总希望与高校建立战略级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协议。――这是一个做IT运维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却金融危机之下传统产业市场严重受挫纷纷裁员时期,该公司却保持增长。该企业老总对我证实说他们的同行企业这两年都在增长。
这个行业正是属于IT服务业。IT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软件服务和IT系统运维服务等。
2经济发展新趋势下的信息技术
纵览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由科技进步推动文明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人类社会每一次经济上的飞跃,都只是某一个领域(而不是几个领域)的技术革命带动的,比如炼钢、蒸汽机、电力、汽车、微电子等,谁能够预见到这个领域,早做准备,主动出击,就能形成竞争优势。
已经可以形成定论的是由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全球第三次浪潮,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的威力,已从上个世纪末席卷而来,掀起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波大浪。转眼新世纪已过去十个年头,又一个经济轮回,低潮到来。再次准确判断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对国家对地区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材料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等几个最有可能产生突破的方向之中,其最有持续爆发力的还应是信息产业。
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过上世纪末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诸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推动,信息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行业发展和突破之关键技术,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尽管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由于这次金融海啸由一国波及全球的现象引起学者们的争议。但是他关于计算机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论断是充满睿智的,他提出有9条线,每条线都将计算机技能与其他领域的一项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创造价值的知识综合体:这9条线分别是计算机与智能、计算机和实施方案、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和平台、计算机和信息、计算机和人、计算机和媒体、计算机和建模、计算机基础。
弗里德曼的表述可能与经济学家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思想相似,说明了计算机技术(IT技术)与其它领域的技术融合后,形成新型经济实体的强大潜力。
3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强国政府都已看到了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商机包括主流关注的实体经济:金融、旅游、先进制造、保健食品等等,也往往来自主流经济没有规划或并不注重的区域,如长尾效应、网络游戏、及时通信、动画漫画、已经生产无数数码产品的IT业本身等。
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时代已经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可以看到,在新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四个转变:
(1) 信息产业从散乱弱小态势向做大做强转变;
(2) 信息化从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
(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转变;
(4) 从点到面、从重点突破向体系化科学发展转变。
我国政府很早就已将信息化发展战略放到了很高的层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写道:“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国各级各地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地区,都将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到提振地方经济关键环节的高度。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写道:“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之前,国务院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未来发展提出了清晰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指导意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强调长三角地区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4信息服务时代来临
我国的每座城市乃至每个行业,信息化建设自从新世纪以来都有长足发展。信息技术已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例如在每个城市都可以体验到应用移动通信、火车飞机联网购票,医院看病,申办出国护照,公司工商年检……直到验证发票真假等等。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广,已使得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所有这一切放在二十年前,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目前在美国,金融、商业、能源、交通、制造业的日常业务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网络来完成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烈。可以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全面的发展。
不言而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对信息服务为首要诉求的IT服务的需求日增,其庞大的市场业已形成。
有经济学者提出目前人类已步入了服务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哪个行业要生存就必须变成服务行业。服务资源的开发能力就是先进生产力。信息技术要成为服务于服务的学科,成为服务资源开发的技术中坚。IT就是服务业。
政府已经认同这个观点并正在部署产业发展。例如,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明确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撑了现代服务业。以印度为例,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4家的IT服务是由印度企业来完成,世界有36个国家的IT服务完全依赖印度企业,它实现了在自己的国度空间中创造了服务于世界的典范。广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根植于政府和各个行业,不断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拓展企业的运营空间和降低成本,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契机,因此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现在,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信息化之信息服务或现代服务作为最重要增长点。
5IT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IT产业系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最初的硬件技术带动型,逐步转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由应用服务带动的互联网型的产业生态。其特征是,IT技术本身形成了产业链(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产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硬件、软件,例如电脑、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查杀毒软件等等。
同时,IT技术又与其它行业的技术或特点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诸如: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CAD/CAM等);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控制和生产改造(自动生产线等);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ERP等);
(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5) 依靠信息技术融入的产品(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数字产品如游戏机、数码相机等)。
无论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金融、商务、交通、物流、港航、会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还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团、新闻媒体,其拓展或深化业务效率,体现社会效能和人性关怀的目的,其中的核心技术还是在于信息服务。故谓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扩展空间。或者说,是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服务业。
所以IT服务担当的正是所有服务中的服务。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如果说,IT服务的内涵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那么,信息化与服务业的结合就构成了IT服务的外延――现代服务业。或者说IT服务的外延包括了所有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技术。设想一些网上服务业:医院看病、政府办公、银行理财、酒店住宿等。没有网络的银行能够称之为现代金融服务吗?更不敢想象当交通信息系统瘫痪,没有专业队伍及时响应的运维服务会是怎么样的情形?没有互联网信息传送的新闻报道会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迅捷?甚至,对很多人而言,没有电脑(最关键的是应用软件)还能否工作?教师还能上课吗?跨国公司还能做业务吗?个人生活还有乐趣吗?
探究IT技术的内容,其中包括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硬件技术所包括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律其实同其它科学技术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用来处理信息的。信息包括了全部人类活动的文明和智慧。软件是沟通人类和计算机的桥梁。所以可以说是软件推动的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软件技术也在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自然包括在计算机技术中一定是从软件及信息服务方面展开。从软件的特点及其它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作用,不难归纳出软件在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软件的行业应用和推广创新模式就是推动行业发展。信息化用在医疗行业,就能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信息化用在制造业,就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软件的创新,进而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向国际行业融合方向发展。三是需要政府来促进地区软件产业合作一体化发展,才能取得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6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
从上世纪开始,各国高等教育跟进了IT技术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技术人才和软件人才。到了本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从美国开始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规模开始逐年下降。有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规模已下降了七成。业内人士都能看到我国情况也大致如此。
然而人才市场的表现并非如此。每年从人才招聘或企业需求的数据分析,对IT人才的需要仍然供不应求。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问题就出在对IT人才的需求内涵已有较大改变。
很多IT企业要人不是更强调工作经验吗?其实是对拥有IT技术的复合性人才需求的另一种表示。
很多软件公司不是在大力招募业务或市场人才吗?其实就是为了应对信息服务和运维业务增长的需要。
换句话说,市场对计算机人才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体现在由原来对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等“纯粹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复合型、服务型、掺杂型IT人才的需要;
从对高度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这类人才在能力结构中跨行业复合性技术成分增加的需要。例如,随着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纷纷信息化,必然产生对推广应用运维之服务型人才的大量需要。与此同时,随着IT产品和信息化的研发在朝各种应用的纵深发展,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同样会产生与其它产业知识和技能交叉复合方面的教育要求。
毫无疑问,新型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IT专业需要向行业渗透才能有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渗透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技术。
IBM公司在10年前在计算机正在处于时,就已经预料到信息时代将让位给服务,提出了服务科学的概念――SSME:Services,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
在新经济形态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研发模式已成型,专业分工关系逐渐明晰。所以那些研究算法关系、表示模型、标准协议等基础研究的队伍在数量上发展将放缓。在另一方面,应用推广服务信息服务和系统运维工作大大增加。
传统的IT类专业的设置基于行业的工程和研发,故专业设置表现出浓厚的单门学科的味道,比如:
(1) 软件技术或其下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游戏编程等;
(2) 网络技术或其下的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互联网技术等。
上述课程体现的单纯技术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需要IT专业的人才更要增加在业务、管理、服务和客户沟通方面的技能。
因此,对于IT类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否应该调整为行业企业的增值和服务提供技术+服务型的高技能人才?其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作出相应调整?以前以技术和工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改变?显而易见,如果认同了IT服务业正在崛起的观点,改变都将在其中。
7结语
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技术
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由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等四个转变。信息服务时代来临,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所以,对IT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和改变培养规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科研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1]。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建设,深化内部管理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以及科研管理效率。很多高校都推进了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在科研管理上,学校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组织建设重要科研基地;组织争取科技资源,培育重大科技项目;学院负责实施已获学校批准的规划与计划,学院内部科研机构实施科研和开发工作,负责学校下拨的研究经费的使用、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2]。这种校院两级科研管理机制给学院科研秘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学院科研秘书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学院科研管理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学院科研管理水平。
1 学院科研秘书面临的形势变化
1.1 科研工作种类繁多
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项目、成果、经费、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工作内容繁多。科研项目根据归口不同,分为纵向项目管理和横向项目管理。根据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进展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结题管理。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阶段管理终点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他类型成果、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涉及人员众多,数量巨大。科研考核和奖励指标多元、过程复杂、工作量计算任务繁重。以上这些都决定了科研工作的复杂性。
1.2 科研种类和投入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家多科技投入的增加。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均不断增加。同时,投入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2)学校与其他部门或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不同的科研由于其资金来源、科研内容、管理规定等的不同,其科研管理过程和经费使用情况,均有不同的要求,这给科研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
1.3 国际交流不断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需要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诸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出国考察、进修和学术交流等[3]。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和开发,也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众多的国际会议和国外学术期刊,如何比较它们的学术价值,对相关的科研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目前还缺少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方法。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反映在日常科研管理的普通交流方式中,从传统的电话交流,发展到QQ、MSN、飞信、短信等的互联网和无线手机交流。同时,在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将整个科研资源、科研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
2.1 强调服务意识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其核心任务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保障,其价值最终也是通过一线科研人员的成果体现出来的。而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脱离最终的科研成果,其价值无法体现。因此,管理人员应强化服务意识,履行科研管理服务职能[4]。科研管理中,科研秘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把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及时传递各种项目申报、科研奖项申报、重要科研基地申报等申报信息,协助做好各种项目的及时结题和资料提交,了解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问题。深刻掌握各种科研政策,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政策解释、质疑。
2.2 不断学习
随着科研体制的变革,各种科研政策不断更新,及时了解各种科研动态,详细、透彻的掌握科研政策、文件的精髓,是进行科研管理的必要准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项目管理、日常科研管理、年终考核、任期考核等多个科研环节中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只有科研秘书真正地对这些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操作,才能够掌握其中的操作规律,及时排除科研人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科研专长,学习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以便在项目申报、结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组织作用。
2.3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学院科研管理的不断改革,需要学院科研秘书及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持较高的创新意识,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
在当前科研管理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为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软件平台,降低电话通知、文件排版、数据统计、文件传送等事务性工作的时间,将主要集中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业务中去,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传统的事务通知中以电话通知为主,而高校教师因需要上课、出差、开会等众多原因,电话有时会不方便接听,因此,采用短信、邮件等形式更为灵活、有效。针对大量的数据统计任务,尽可能采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或者充分利用Excel中的统计、排序功能,降低数据统计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3 结语
学院科研秘书作为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起着连接学校和一线科研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学院科研秘书多面临的形势变化,给出了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对于学院科研秘书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的概述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是有计算机和网络两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前者又称为电脑,作为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而存在,一般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构成。常见的计算机主要有台式机、笔记本、大型计算机,另外还有生物、光子和量子计算机等等。计算机网络其实就是利用物理链路把分散的,单独存在的信息工作站和电脑连接起来,构成大数据链路,实现信息、资源和媒体通信的目的。当前,一般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解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的产物,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把计算机链接在一起,其中有效链接的介质包括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用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一般是说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时空结构、技术特点、发展动力等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出发展的主要构架和各结构间内在作用机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理论探究,总结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元素、发展现状、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得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构状态轨迹的范式。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内在的发展规律,促进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其它科学技术的进步。
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分析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并且一直保持着极为快速的发展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后,一定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探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网络技术的健康发展。
2.1夯实技术创新的体制基础,提升技术的价值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多元化,其中制度性的政策和社会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直观影响,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来说,技术创新本来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但是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有效助推力量。为此,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较为有效的策略就是构建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让市场经济发展应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盲目的是通过必要的手段人为的去配置社会资源。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信号成为企业发展的风向标,这样就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宽容的空间。在美国的科技城硅谷,作为技术创新之城,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最前卫的,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最新潮的,而是能够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快速融合,让技术转化为社会产品,实现既定的价值。为此,网络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技术本身的进步是很难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而是构建技术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让技术在第一时间转化为大众的需求,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技术的价值。
2.2构建产学研的互动机制,为网络技术发展提供“孵化器”
要想推动技术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就是说的产业,“学”指的是高校、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研”就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机构或科研院所。在产学研互动机制的构建中,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让产业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助力,让高校和科研所成为技术发展的人才支撑。在研究阶段出现的新成果,要积极的开展实践工作,把理论知识、相关创意和技术研发发展成为相关的技术和生产力。强化技术生成的价值,快速将技术结合产业快速的推向市场,为网络技术发展提供“孵化器”。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的方式极为多样,高校与研究所合作、构建企业创新研究园,企业向学校资助联合实验室,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所合作的技术项目等等。
2.3运用相关的政策红利,发挥相关的推动作用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说,需要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只有优越的环境才能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土壤。在我国,公共政策和技术发展政策的大环境也会影响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国内的技术发展政策还是比较不错,但是还需要强化和提升。政府政策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技术发展的程度,如果要想将技术发展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颁布一些有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增加对技术发展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从税收、租金、贷款、补贴等方面给予多元化的推动和辅助,技术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就起到成效的,也不是一竿见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所以给予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提供一定时期的优惠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3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的启示
新形势下,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发展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状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近些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自身的发展速度也极为迅速。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都明显提升,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鉴于此,我们要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借鉴国外信息技术发展的经验,特别是要借鉴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具有普适性规律的模式,立足我国国情,把握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明确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作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跨越发展。
3.1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
信息产业在各行各业的作用愈加突出,其中以网络技术发展为核心的技术也展示了较为雄厚的实力。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结构的推进,对处在三期叠加的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需要正视和面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得到了有效的融合,国内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网络技术发展和创新企业还需要应对各种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优化内部管理,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如此的发展环境,要积极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引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关键,找准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和制度“瓶颈”,按照《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首先要创新技术发展,就要突破体制的限制和政策的约束,要强化政治体制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其次,提升技术的含金量,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最后,要着眼于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产品的价格优势、使用价值和可扩展性,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另外,着眼于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把握市场需求的方向,升级产品档次,强化技术革新,关注网络安全,构建相关的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2强化技术发展,提升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的研发质量
对于计算机网略技术发展来说,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优化外在的发展环境,调整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宏观政策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敢于创新,强化技术发展,提升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研发的质量。计算机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极为重要,关系到计算机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健康发展。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须立足现实,发展核心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关系最紧密的是计算机产业和通信业。而我国计算机的核心芯片基本上靠进口,软件特别是核心软件的开发也明显滞后并制约着我国计算机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如此的现状,需要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研发应用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主要的领域就是金融、物流、服务行业、教育教学行业、医疗行业、传媒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网络服务领域、电子政务、旅游业等等。创新发展需要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高瞻远瞩,立足现实,发展新阶段和下一阶段的关键性技术。比如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构建高性能的网络管理系统。
3.3着眼大局,立足整体,强化计算机网络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能简单的看成单一的事情,要着眼大局,立足整体,发展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相关产业,如果只发展单一的技术领域是很难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发展的。为此结合现有的发展实际,尽快的制定、完善和出台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等,推动形成包括基础信息、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内容提供、应用服务等在内的更为紧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链,促进企业协商处理好之间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关系,争取做到共赢和长远发展。另外,还需要强化对增值企业的扶持、资助和管理,制定相关的科学的合理的增值业务和增值计算机网络企业特点的指标和办法,把他们全部纳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范畴等。
3.4制定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总体是良性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制定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发展的助推剂。随着竞争激烈的加剧,要想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健康良性的态势,必须制定相关的发展标准,用标准去约束不规范的行为和管理,创建自有知识产权的业务品牌。美国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走在了行业和时代的前列,在初始阶段美国在各种通信协议层出不穷的时代制定出TCP/IP协议,占有了一定的发展天机,成就了今天的美国互联网技术。为此,我们国家要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必须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部门的倡导下,制定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函标准,实现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另外,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要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制度,在我们国家,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并且在制度的落实上也很不到位,大大限制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卓越的发展环境,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拓展风险投资等多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计算机网络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创新融资途径,构建以财政支持、银行信贷为主的途径还不足,要强化融资制度改革,为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环境。培养建立具有较高研发创新能力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以促进计算机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知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可以说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需求是比较优良的,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决不能停滞不前,要敢于创新,大力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整合化技术等,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段敏娟,邓美玲.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4(24)
[2]郭建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3]何永峰.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中国人,2015(07)
[4]王英任.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2(09)
[5]聂思举.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4)
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杨学山在讲话中表示,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下,在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换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信息时代。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原来的轨道上、新的方向上发生重要变化,信息技术体系正走向智能化阶段。而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也正是这些技术和原有处理存储传输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并为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感技术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变成系统处理的资源。所谓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就是把系统所能得到的数据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结构,只有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变成系统。此外,在新一轮技术的推动之下,在网络和大数据的推动之下,显示和反映技术也在加速发展,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杨学山指出,从今天可预见技术可以发现,几乎有很少的工艺环节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绝大部分的工艺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机器取代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以看到,智能化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仅是生产线,未来将很快延展至服务和家政等行业。杨学山大胆预测,机器替代人,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发生比过去两百年更加显著的作用。
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技术应用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技术应用的现状缺乏调研,有些安全检查条款已无存在意义,有些安全条款与实际应用相抵触,新的突出风险点却在其中找不到规定。在技术应用安全上,由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堡垒原因,容易形成管理不到位,缺乏联动性以及大众性的弱点。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技术应用安全的重要性,明白技术应用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技术应用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技术应用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缺乏对银行业务技术应用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手段的应用。
一是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一些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脱离应用,纸上谈兵,基础风险点不能反映到制度中来,并在整改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具体落实。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重要业务安全系统规划时无法考虑周全,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与信息技术支持脱节,闭门造车想像出的产品不但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更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经营隐患。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和经济规划的支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环境问题,如产业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激励和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展现银行的业务风采。
二是技术应用除了具有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以外,还由于其特殊性而存在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影响渠道应用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相关金融资产价格等的变动,另外有产品生命周期、社会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制度等方面,还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政治因素等。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系统中存在不利于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的重大缺陷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渠道应用与技术有着直接的关联关系,操作风险重灾区在于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网络系统的缺陷、误操作或故意破坏都是最严重的风险防范关注点。在渠道应用的风险中除了有以上所列举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风险,还有物理安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严重影响着渠道应用的发展和安全稳定,这些都不利于渠道应用的发展,对于这些所存在的风险,监管部门和银行内的监管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制度先行,适时抽检,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消灭这些风险于无形,让新兴电子渠道业务走得更好、更远、更稳。
三是完善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通过智能远程部署、更新和维护减少参与环节,保障信息和维护交流安全。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应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可身份识别的访问机制来实现,并按权限分配鉴别应用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使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减少次级风险的发生。
四是构建技术金融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性,我们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等时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拓展。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银行技术应用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运动向基于网络的电子平台转移,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