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2 16:06: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篇1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伟大成果,无一不是对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取得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的痴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在导入新课方面注意变化多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 画面导入

把要讲的课文或句型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Merry Christmas的时候,我预先准备好一些关于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看,使学生一目了然,备感亲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 歌声导入

用歌声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提高听说能力,而且活跃课堂气氛。在讲birthday这个单词时,我用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导入新课。在亲切的歌声中,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三) 故事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常常在阅读之前讲简单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Tomas Edison这篇文章时,我就讲了爱迪生小时候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听后,有了迫切了解爱迪生的愿望,带着兴趣进入阅读当中,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其次,学习主体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主体化的核心是自主化,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文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 问题自答

这里的问题是理解课文的,要求他们自找答案,自己综合分析,同学之间可以共同商议,自定答案。让他们在劳动中尝试成功的快乐。

(二) 难点自解

课文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不完整之处,教师予以辅导。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应把解释权放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趣味。

(三) 重点自找

以前教学的重点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点点划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我把重点放给学生自己,对他们来说不会为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处理,并且效果甚佳。

(四) 小结自总

每节课的小结最后有学生自己总结,虽然学生最初不太适应,但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位老师。在这个阶段总结稍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激励他们继续做下去,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最后,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利用竞争机制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中开展了“一对一”的竞争活动。前提是这两个学生必须基础相当,所谓“棋逢对手”。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看谁抢答的次数多,谁回答的质量高。每周进行总结,一决胜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公平竞争,干劲很大。为了每周的胜利,他们想了很多新颖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设立“袖珍单词记录本”,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背诵单词;创设“英语角”以加强口语能力等。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充分利用成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志和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时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提问题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学生的能力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做作业时,进行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怎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探索:

一、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发声训练即练声。音乐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3/4 1 3 5│5 3 1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便进而再问:“如何将这条小发声曲唱得像小河一样流畅、连贯呢?你们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过的音乐符号。”学生通过联想和试唱,有的学生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到音符的上方,这样一唱,情绪果然流畅、连贯了。教师继续再问:“我们如何才能使曲子变得像小兔子一样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就有同学上来把曲谱上的连音线擦去,换上了跳跃的顿音记号(),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习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以下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从而达到能力的培养。

1、即兴创编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这种创作活动特别适合于学生刚学会某种节奏型。例如学习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时,请学生创编的节奏短句必须含有这个刚学的节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感受和巩固。

2、即兴创编为歌曲伴奏的固定节奏型

在教学中,一首歌曲或欣赏曲熟悉后,可以选择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如:X X | X - (师拍击并板书出来),学生马上可以拍击出多种节奏:X X X | X X X 或 X X | X 或 X - | X - 等等。可以单独选用其中一种节奏型,也可把几种简单的节奏型组合起来,再把歌词加进去由简到难为歌曲伴奏,成为学生很喜欢的教学形式。

3、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上课”:教师拍“上课 铃声已敲 响”,学生就边拍节奏说:“全体 起立问声 好;各位 同学都坐 好;音乐 老师 微微 笑;大家 一起把歌 唱……”。

4、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

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 - 等。在此基础上,我可以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如:“我 们很快乐”,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边拍边说: “ 我读 书 |我写 字, 下课 了快做 课间操 -,春天 到小鸟 小鸟喳 喳叫-,……”。将这些简单的1-2-3-4小节的创作连起来,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

三、在编创旋律、歌词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创作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乐曲(或歌曲)而是设计富有创新求异的、留有余地的一些乐句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编旋律

1)为节奏编写歌谱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 ××│×××│××│×─要求学生编写曲谱。学生六人一组,分成六组,通过讨论,会编出不同的曲谱。

如:11 55│66 5│4 2│1 ―

34 54│34 5│2 3│1 ─

56 54│34 3│5 3│2 ─

6 76│54 3│2 3│1 ─

2)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

曲调创编活动在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中是非常自然而平常的。可以尝试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请几名同学,每人依次接在前一人后面即兴唱出一个旋律短句,接不上者算失败,自动退下,最后剩下的为优胜者。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

3)为歌词谱曲

教师给出一句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进行编创旋律。如:歌词“我们多幸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创编出各种各样的乐句。拍子有2/4拍,3/4拍,4/4拍;旋律走向有上行的、下行的;节奏有密集的、舒缓的;乐曲的情绪有活泼跳跃的、抒情优美的。

2、编创歌词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须因势利导,鼓励、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四、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动作,为歌曲画幅画,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在配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等等,而活泼欢快的歌曲则选择双响筒、响板、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等。

2、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创编舞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的魅力。

篇3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篇4

(1)演变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演变实验目的就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器材的用途,以原有的器材实现不同的实验目标。演变实验目的,可以使实验的目的变得发散而多元化,即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多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多种结论,实验目标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变异,不依常规,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目的的改变,纠正了学习者“一个实验与一套器材一一对应”的定式观点,打破了学生思维中“先目的,后器材”的固有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一个双向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不但要适应由目的到器材的过程,同时还要努力由器材分别向不同的实验目标靠近,在思维的往返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复杂程度加深,从而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做了初三物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利用现有器材还可完成哪些实验?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努力搜集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实验构想,并围绕实验目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结论:①利用控制变量法粗略研究欧姆定律;②测定小灯泡在一定状态下的电阻值;③定性研究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④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目的的多元化,使实验更具有探索性。通过讨论和探索,学生的思维往返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得到了培养。

(2)演变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下,要求学生灵活演变实验器材或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器材,以达到同一实验的目的,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供又一重要手段。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思维的步骤从不同途径一步一步指向唯一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获得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实验器材的变化,使得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更加谨慎地进行实验操作,倍加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密度》的总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实心木块的密度”的实验。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系统搜集与密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大胆构建实验框架,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科学论证实验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从。①测质量、体积;②二次称重法称重、测浮力;③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悬浮等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训练,不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有了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更规范化。实践证明,多途径的知识综合及全方位的实验观察,能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篇5

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和提高能力,有着其丰富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具有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等基本特征。而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例如,在教学“液化现象”时,老师提出了“雾是怎样形成的”问题,学生在理解了形成原因后又提出了“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吗?”、“水烧开后壶嘴冒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吗?”、“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与雾相似的液化现象”等问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思考、讨论,学生有了自己初步的答案。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创造性和自觉性。

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的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造思维所不可少的。

二、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物理教学中,要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物理探究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动手、主动探索的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课题,让学生猜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流的强弱有关;与线圈匝数有关;与有无铁芯有关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最后通过同学间的分析讨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验、分析论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结合教材设计开放性练习题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习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对所学阶段性知识进行运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而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的方向,属多向思维,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3-02

当今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开拓性人才。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在学习与日常活动中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或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途径对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涵义的概述

创造性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求异的思维方向、灵活的思维结构及新颖的思维表达。人类就是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认识世界,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观或物化。正是这种思维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一门学科。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已经成为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物理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转为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促成一个个重要的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物理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它是逻辑性、思想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发明典故及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素材。其次,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能讲得清,学生能听得懂,教学就算成功。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物理教学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具有怀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量的事例表明,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不迷信书本,这是科学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拥有批判的头脑和怀疑的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认识,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而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的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个重大突破的实现。在我们已往的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表现在他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的灵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从而诱发创造。

2.重视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当前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系统地对物理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进行整理总结,提炼成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出,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掌握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实质。

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研本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生定律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中形成发现定律和创建理论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在实际创造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3.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物理现象的真实反馈。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的技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实验这个物理学的基础,将实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不仅包括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仅是会做几个实验和掌握一些实验技术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掌握比会做实验本身更为重要。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善于进行小的创造发明。比如开设一些低成本实验,废物利用、一物多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中。

4. 把握物理思维特征,强化思维技能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应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新的学习结构,提高创造思维的深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聚敛思维,强调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并不仅仅只存在逻辑层面,还应重视直觉、激发出灵感。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科学创造工作的需要,既要使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又要使他们不把这种思维模式固定化,必须使他们从科学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受到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便对未来的创造性工作有所准备。

结论

在以上论述中,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容,不断探索和改革物理教学方法,必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篇7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然而创新就是要求人们发散思维,即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勇于创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则是义不容辞。因为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之事,在数学教学中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下的基本要求。然而就下面新课改前农村小学数学第三册目标素质测试卷中的一道试题的评改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们到同事家去玩,见其小女伏案做着上有红笔标着“95”的数学试卷,我赞许地一瞥,忽然发现有一道看图填空题老师改的不对劲儿,试卷上题的原样如下:

** ** ** ** ** **

** ** ** ** ** **

(2)个(12) ×

(12)×(2) √

当时我轻轻问小女:“你们数学老师评讲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小女用胖乎乎的小手天真地在草稿纸上写了下来:(6)个(4),(4)×(6)。我顺着她的答案好奇地问:“你做的(2)个(12),(12)×(2)对吗?”“对!”她毫不犹豫的。“我认为还有两种答案哩!”“真的吗?”我兴奋起来。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条斯理地在草稿纸上写着:(24)个(1),(1)×(24);(3)个(8),(8)×(3)。

“老师,你说对吗?”小女不知是渴求还是揶揄的眼光盯着我。“对!好样的,学习中就应该多动脑筋,多寻找几条解题的思路。”这时,我就有些纳闷,怎么老师给学生改错了呢?这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么?难道我们数学教学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单项思维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纵横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又何尝不可?不是在数学解答中提倡一题多解吗?出这道试题的意图又何在呢?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学生的“一花独放”不再是春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又谈何时代的创新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好动、喜于幻想的孩子,他们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就自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物理教学的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思维效率,培养创新观念(意识),从而树立敢想、会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的。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常用的实验和电教手段相结合,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一个小小的灵感可形成燎原之势。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善于思考问题,并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和不同侧面予以观察、思考,并将它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方法、新途径。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使能力得以攀升。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各抒已见之中,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最为活跃之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并能引发学生思考,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这就是物理创新教学的艺术,我曾见过一位物理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可供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索解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用长卷尺测定两座相距较远的楼房间的距离。有的同学提出利用自行车来测量,先量出自行车车轮的半径,记下自行车通过两楼房的转动圈数,然后通过计算可测......有的提出利用声速和光速来测量,大家认为这一方案比较先进,物理知识含量高、有创新。接下来是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问题的难点是当看到发令枪硝烟和听到声音按秒表存在反应时间,有同学提出可先利用刻度尺的自由落体运动测量操作者的反应时间,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解决,终于找到比较满意的方案。接着全班学生兴高采烈地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议论、研究出来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创新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不只是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立意于思维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训练,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一题多联、触类旁通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如用导线、副线圈与电流表相连的装置中,问: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使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实际中采用的办法有多种,其中可通通过开关的控制使原线圈中电流通断;用变阻器改变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保持原线圈中电流大小不变,把原线圈拔出或插入副线圈中,或把副线圈从原线圈侧远离或靠近原线圈;插入或拔出原线圈中的铁芯等等,学生在思考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对他来说是独创性或不同寻常的办法,这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是很有帮助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8-1

一、对“批判性思维”专栏的分析

我国高中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是通过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所谓的“浸入式”培养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特别地传授批判性思维的一般原理,而是试图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去唤醒受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就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初步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人教社高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批判性思维”这一专栏,笔者将这一专栏进行了梳理,在教材中的分布和具体问题见表1:

表1教材中“批判性思维”栏目

所属模块知识点具体问题

必修一细胞的体积既然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不是越小越好吗?

必修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决定性状对于基因决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

必修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在自然条件下很低,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少利多害的,因此有人认为,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必修三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是提供能量的,那么是不是血糖越多,能量供应就越充足,血糖含量是不是越高越好?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么?

从批判性思维的两大内容进行分析,这四个专栏中,前两个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主要强调批判精神的培养,而后两个则是引导学生关注证据和理由,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在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采取浸入式方法,灵活地、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达成课程目标。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1.生物学史教育。

理性的批判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生物科学史不仅记载了生命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翻开生物科学史,从中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原有理论进行不断批判,合理扬弃才推动了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史的内容较多,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等。如果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家进行知识创新的曲折经历和成败得失,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在不断的怀疑、求证、争论和修正中向前发展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生物学史的教学,将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2.STS教育。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其目的在于分析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STS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对科技进步引发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及其所引发的争议正是进行浸入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绝佳素材。

3.进行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探究性实验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实验对象、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查阅各种课内外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演绎;需要设计调查方案或实验方案,明确各种变量并进行实验;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根据逻辑和证据得出结论;需要对批评意见或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作出反应等等。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创新意识,提升思维品质,特别是在提出问题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环节,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

4.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和规律的局限性。

现代的科学本质观认为科学知识是暂时的、主观的和建构着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并不存在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的绝对真理,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假设。正如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波普尔指出的那样,“科学知识的本性就是猜测,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与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局限性,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演化和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中,在讲解酶的本质时,适当补充切赫研究RNA自体催化实验,让学生列表比较这一研究前后酶的概念的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概念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对教学来说,则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化学思维和方法,提高其学习化学和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把科学方法教育列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教材中也编入了大量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那么,初中化学究竟应对学生进行那些方面的科学方法教育?如何实施这些教育?现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1.科学的认识方法

2.实验方法

3.观察方法

4.思维方法

二、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几条途径

1.用科学的认识方法指导教学

科学方法是人们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最规范、最优化的程序。化学教师要在科学认识方法的指导下组织教学,要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尽量与相应的认识方式一致,使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与通过科学的途径接受知识,并通过体会教师组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教育。

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教学是实施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搞好这三方面的教育。要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与记录的方法,逐步领会解决初中各类问题所依据的原理、各种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条件等,要通过实验习题教学和指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加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观察兴趣、合理的观察习惯,使其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实验、观察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做到实验、观察、思维三者的有机结合。

3.强化思维方法教育

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思维方法的教育应体现于教与学的各个方面。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重视思维方法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出合理的思维程序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始终在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要善于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形成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可根据碳和氢相似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碳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似”的结论,使学生通过联想氢气的化学性质来学习碳,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类比思维的方法;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酸碱盐的通性等许多知识,可引导学生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入手去归纳总结,从而教给学生归纳思维的方法;经常引导学生对相近或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对同一类群知识按一定层次进行逐级分类,找出知识间的包容隶属关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比较——分类思维法等。要加强知识应用与训练环节的思维训练,搞好思维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化学和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并运用规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可为人们研究各类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思维模式,遵循这些规律去学习和研究化学,可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总结规律,初中化学教学中除让学生认识前面所述的两条重要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各类典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规律去研究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研究问题时,有章可循、有章会循。

5.重视化学史教育,学习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