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2 16:06: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表现。我国自1965年普遍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目前已成功控制该病的大流行,但在近两年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麻疹在发病季节病例数明显上升,年龄一般在6个月~成人,2009年3月收治1例24 d新生儿麻疹合并肺炎,为使大家做好麻疹的早期预防,防止大流行,并做好麻疹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介绍:患儿,男,24 d,以“发热咳嗽2 d,出皮疹1 d”之代诉入院,系1胎1产,足月顺产。医院新法接生,生后无窒息,哭声大,羊水胎盘无异常,生后前18 d母乳喂养,18 d后因母患“麻疹”改为配方奶粉人工喂养,患儿其母生产后10 d出现高热、皮疹、确诊麻疹后经治疗回家。患儿于生后24 d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左右,伴咳嗽、喉中有痰、呛奶、频繁吐奶,7~8次/d,非喷射状,呕吐物为内容物,哭声大,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较密集针尖大小的红丘疹,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眼角膜稍充血,口唇干燥,口腔黏膜粗糙,麻疹黏膜斑(+),咽稍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湿鸣,经诊断后确诊为麻疹合并新生儿肺炎收住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 4.0×109/L,GR 27.2%,LY 66.4%,HGB 122 g/L尿常规示:(-)粪常规示:黄色糊状便,脂肪球(+),胸部拍片:肺纹理增重示:肺炎。入院后给予呼吸道隔离,静脉滴注10%葡萄糖100 ml加10%浓氯化钠2 ml静脉推注西力欣0.2 g,2次/d,10%葡萄糖5 ml加沐舒坦15 mg静脉推注,2次/d,每次注射时间不少于5 min,促进痰液排除等对症治疗4 d,痊愈出院[1]。

2 护理

2.1  高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应对症治疗,采用散包降温或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必要时遵医嘱用少量退热剂,如甜倩、扑热息痛等药物,用药后半小时测温1次,观察病情,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忌用淳浴,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2  眼睛护理(合并眼结膜炎):经调查认为麻疹的发生和Vit A缺乏有重要联系,在麻疹患儿血清中Vit A含量低于0.35微克分子,就有很高的使角膜发生溃疡的危险性,发生角膜干燥症,应注意居室要安静,通风,光线柔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患儿眼睛。由于眼部分泌物多,以致结痂,使眼不能睁开,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清洗,3~4次/d,然后外涂金霉素眼膏或抗生素眼液。

2.3  肺炎护理(合并症):患儿出现咳嗽明显加重、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嗜睡、吐泡沫等症状,是并发肺炎表现。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免受凉。要经常变换,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由于吃奶时加重气喘,所以不要用奶瓶喂奶,应用小勺喂,喂后将患儿竖起于肩部,轻拍背部,以防溢奶。注意观察鼻腔有无干痂,如有,可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已解决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畅。遵医嘱给吸氧或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应注意臀部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如疹透不畅,可用香菜煎水后服,并用此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为预防口腔炎,每天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2次/d,以防口腔继发感染。

3 预防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14-02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麻疹减毒活疫苗普及接种后本地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局部小流行。本院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小儿麻疹患者65例,合理的护理取得良了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36例,女25例;年龄6个月~1岁10例(15.38%),2~5岁46例(70.77%),6~11岁9例(13.85%)。

1.2 传播途径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的小儿。麻疹患者从出疹前5 d到出疹后5 d,均具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期可延长至出疹后10 d。患儿口、鼻、咽、气管及眼部的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时由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的手传播[1]。潜伏期一般为6~18 d,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热可达39~40℃,症状类似重感冒,眼部发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灰白色似针尖样斑点(又称柯氏斑koplik’s spots),症状严重时可见出血性皮疹,合并粘膜出血及肺炎,当血液循环衰竭时皮疹不能透出,甚至不能隐退,可危及生命。在皮疹出透之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逐渐消退,遗留浅褐素斑,有糠麸样脱屑,2~4周可全部消退。

1.3护理方法

1.3.1 高热护理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患儿需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监测体温,高热病儿可用小量退热剂,忌用乙醇浴、冷敷,以免影响出疹,导致并发症。高热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但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不利于皮疹的出现,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高热伴有烦躁不安、谵妄者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及时通知医师病情变化。

1.3.2皮肤护理在保暖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腹泻病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观察皮疹形态、出疹顺序及消退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依耳后-发际边缘-面部-躯干-四肢的顺序遍及全身,并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有脱屑、色素沉着[2]。

1.3.3 环境条件病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保持安静可使患儿得到充分的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病房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房间应用紫外线消毒。对疑似麻疹和麻疹患儿均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由于环境护理措施得当,本院未发生1例交叉感染事故。

1.3.4五官的护理常用生理盐水洗净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可服用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超声波雾化吸入,使用抗菌药物,减轻咽喉部症状,防止发生咽炎。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水,可用0.9%NaCl溶液含漱。

1.3.5 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食、半流食为宜,少量多餐,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多饮水,以利排毒、退热、透疹,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能量及多种维生素的食物,无需忌口。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1.3.6 心理护理 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温柔,护理操作娴熟,可以使婴幼儿及家长配合,顺利完成各种治疗,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摆脱紧张、恐惧心理,为患儿创造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患儿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机体早日康复[1]。

1.3.7密切观察病情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疹期间出现高热不退、咳嗽加剧、呼吸困难及肺部细湿音等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尚可致心力衰竭[2];患儿出现声嘶、气促、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等为并发喉炎的表现;患儿出现抽搐、嗜睡、脑膜刺激征等为脑炎的表现。如出现上述表现应予相应处理[3]。

1.3.8 预防感染的传播对病儿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有并发症延至出疹后10 d,接触过患儿的易感儿隔离21 d。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病儿衣被及玩具暴晒2 h,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4]。

2结果

经过细致、全面护理,40例麻疹患儿全部治愈。

3讨论

由于麻疹传染性较强,为控制疾病的流行,应向家长介绍麻疹的流行特点、病程、隔离时间、早期症状、并发症和预后,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中治疗护理。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以及病情观察等,防止继发感染[5]。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6]。

[参考文献]

[1]樊兰英.麻疹173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37.

[2]张凤驰,康洪华,马丽艳,等.228例成人麻疹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3):22.

[3]鲁侠.小儿麻疹的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55.

[4]童秀珍.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麻疹成人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儿童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则逐渐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科氏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气管炎和肝脏损伤等并发症。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3岁。病前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9例,出现麻疹合并症者8例,幼年均没有麻疹发病史。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 临床表现

发热(38.9—39.8℃),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口腔内可出现麻疹粘膜斑,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及糠屑样脱皮。

3 护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不可太强,防止畏光流泪。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同病种可住同一病房,给予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7 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视人员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3.2心理护理成人麻疹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出疹后会影响形象。患者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等情绪。护士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的顾虑,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热护理发热期间4~6 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C,可不予退热处理,以免影响出疹;体温在39。C以上,可给予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响透疹;体温40℃以上,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4饮食护理病人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减慢,胃纳差,应向患者解释出疹期摄食营养可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忌食生冷油腻不消化食物及吃鱼、虾等易发的食物。

3.5皮疹的护理估出疹时间、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向患者讲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如出疹不透时,可遵医嘱应用中药辅助出疹。出疹期间,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遵医嘱应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指导患者着柔软、宽松衣裤,每日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可用温水擦洗皮肤,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

3.6眼部护理:光线强烈时室内应挂窗帘,避免强光照射刺激流泪。患者出现目赤、畏光、流泪、视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嘱其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多闭目休息,并给予口服维生素A。

3.7并发症的护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损害较常见,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评估患者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呼吸困难、气促者,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遵医嘱给予强心药、能量合剂。

3.8健康教育宣传麻疹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间减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触,嘱易感者不去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触麻疹患者的2 天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或对年幼体弱者如接触患者5天内可行被动免疫.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复。控制麻疹蔓延。

4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强的传染病,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流行趋势等方面有了一些新变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抗体水平的下降,流动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变异,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症状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并发症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及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麻疹病人;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2],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44例,女36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年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

1.3.1 体温护理 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3]。

1.3.2 病房护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风2次为宜,确保病房空气的湿润、新鲜,湿度以50%~60%为宜,温度以18~22℃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见,防止患者着凉,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光线的柔和。

1.3.3 严格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比如若是患者处于高热状态,则需要采用物理降温进行处理,避免温水擦浴、减少盖被、或者是严格按照医嘱减少药物的剂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影响,或者是体温骤降而导致的循环障碍,为患者供给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热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护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洁,如眼睛清洁用生理盐水,然后再用红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药水,1d2~4次为宜,勤于帮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为了防止中耳炎发生,可以口服鱼肝油滴剂,然后滴入0.5%~1%的麻黄碱。

1.3.5并发症控制 ①要随着注意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变化,2~4 h监测一次,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确保患者营养平衡,多饮水,供给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勿忌口,造成营养不良[5];③随时观察出疹情况与消退情况,进一步为患者病情做好鉴别与诊断,并且正确判断患者病情。

1.3.6 预防控制 要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减少传播与感染机会,注意个人卫生。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6],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患者科学的麻疹病人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发现麻疹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受损;③营养不足;④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根据本次研究总结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具体如下:①体温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为此,必须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发热程度,及时处理,每天测温度和脉搏、呼吸。②营养护理:患者由于发热机体消耗量大,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以半流质、流质食物为主,多餐少食,并及时补充维生素。③并发症护理:严格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体征与出疹的关系,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要立即上报医师并给予处理。④组织受损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会出现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组织受损的程度,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应轻软,内衣柔软宽适并勤换洗。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口唇或口角裂者,应局部涂以消毒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先以1%~3%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总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邢琳琳,刘丽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7(2):15-18.

[2] 卢美,任维利,朱桂爱. 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0,10(9):940-941.

[3] 陈芳芳,赖爱萍.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凤.浅析66例麻疹病人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临床变异的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护理[J].安庆医学,2009,3(6):178-179.

篇5

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皮肤病,患者发病后,会表现出皮肤瘙痒及风团等症状,因为个体机能的差异,一些患者还会伴有腹痛、呕吐以及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认为,日光的刺激及过敏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大于70%的荨麻疹患者病因仍无法准确找出,且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天内,相关临床表现会相继消失。但该病具有较强的反复发作的特性,加之临床多采用激素类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长期的反复发作降低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中,给予荨麻疹患者遵医嘱治疗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IgE等相关细胞因子及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时间段内在我院就诊住院治疗的荨麻疹患者,随机抽取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交叉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纳入标准[2]:①患者皮肤均存在不同程度风团及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②均符合皮肤病临床诊断标准;③本次研究所有操作与相关内容均经患者本人、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文件。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及恶性肿瘤;②存在免疫功能缺陷;③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18~47)岁,平均(32.49±2.36)岁,病程5个月~3年10个月,平均(1.47±0.52)年;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19~47)岁,平均(32.73±2.41)岁,病程7个月~4年1个月,平均(1.53±0.58)年。两组病程等基本变量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根据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及不同临床表现特征,给予相应的遵医嘱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为:通过交流或向家属进行询问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及以往病史等,制定出相应护理计划后,告知家属,彼此之间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配合工作。荨麻疹致病原因较为多样,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的致病原因,一对一向其介绍自身荨麻疹的治疗措施及护理知识,如因食物所致荨麻疹的患者,提醒患者禁止摄入相关食物或刺激性食物等,如因接触相关刺激物质所致荨麻疹的患者,告知避免再次接触等,同时针对患者个体化的饮食习惯,合理制定出相应的饮食计划等。联合家属结合制定出的方案,以和谐的口吻,对患者进行激励,来调节其负面情绪。对存在皮损的患者,护理人员提醒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免出现感染等现象的发生。在患者出院后,可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根据患者个体化的差异及相关预后情况的不同,制定出合理的家庭护理措施,如规定每日营养食物的摄入量,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出相应的家庭护理计划等。

1.3评估方法

[3]根据生活质量调查问卷(GQO-LI-74),从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整体健康三个方面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干预前后取两组患者空腹外周血,对IL-4、IL-5及IgE的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本研究中统计学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整体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各项数据统计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整体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效果更佳,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2],排除慢性肝炎,药物性、酒精性因素致肝损害,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近3个月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

1.3 临床症状

散发起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均有发热和轻重不等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结膜炎病征;斑丘疹典型,疹退后多有脱屑和褐素沉着;并发症以肝脏损害为主,γ-谷酰氨转肽酶(γ-GT)升高明显。

1.4 治疗方法

予抗病毒、抗炎及清热解毒、宣肺透疹中药对症治疗,配合中医辨证施护。

1.5 疗程

12日为1个疗程。

2 结 果

7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3~12日,平均住院时间为5.3日。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达98%。

3 护理措施

3.1 辨证施护

3.1.1 前驱期

证属毒邪犯表,肺卫不宣。治宜辛凉透表,清宣肺卫。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肉类、荤腥,以避免妨碍麻疹病毒外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勿使患者直接吹风;外用透疹药(生麻黄15 g,芫荽子15 g,西河柳15 g,紫浮萍15 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熏,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夏季病室宜阴凉,防止受暑热而闭厥,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以助汗透疹,解毒生津;汤药宜热服。

证属麻毒内传,肺胃热盛。治宜清热解毒,佐以透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禁止直接吹风,防止麻疹病毒闭肺。饮食宜清淡,如稀饭、面条、牛奶、豆浆、蒸蛋等,少量多餐。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多饮开水及热汤。忌荤腥、生冷、辛辣、油腻。皮疹未出齐者,可进食虾皮、芫荽、葡萄干等食物,以助皮疹顺利透出。体温持续在39 ℃以上,全身无汗者,可用温水或芫荽煎水擦拭全身,温湿毛巾敷头部,使其汗微出;疹出不畅时,可用淡豆豉、芫荽适量煎水代茶饮;重症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汤药宜温服[3]。

3.1.3 恢复期

证属气阴两虚。治宜养阴益气,清解余邪。适当增加营养的同时 更应注意调整肠胃消化功能。宜多食养阴食品如木耳、百合等,也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避免饮食过量,忌生冷、油腻等物。疹退皮肤瘙痒时,可用九里香煎水擦皮肤以止痒。汤药宜温服[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2 一般护理

3.2.1 情志护理

成人麻疹起病急,临床症状表现重,患者常出现焦虑、急躁情绪,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情况,减轻恐惧心理,告之麻疹自然病程后大多可获终身免疫,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3.2.2 消毒隔离

患者独居或同病种患者同住一室;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通风换气2次,每次30~60 min,避免患者直接吹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不宜过强;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30 min。隔离期为住院至至出疹后5日,伴有呼吸道并发症时至出疹后10日。

3.2.3 基础护理

3.2.3.1 结膜充血、分泌物多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冼,每日3~4次,予抗生素眼药膏或眼药水外用;如视力模糊、畏光嘱目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并予维生素A口服。

3.2.3.2 鼻腔分泌物要及时清除;鼻黏膜糜烂时,可涂以1%龙胆紫;口唇或嘴角干裂涂石蜡油或4%硼酸软膏;口腔溃烂用1%~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每日4次。

3.2.3.3 衣被不宜过多过厚,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但要防止受凉;宜有微汗而不宜多汗;疹退脱屑皮肤瘙痒时,要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可外搽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制剂止痒,清洁皮肤宜用性质温和的浴液。

3.3 并发症护理

3.3.1 支气管炎的护理

注意观察咳嗽的程度、性质及痰的色、质、量的变化,频咳、痰液黏稠时,除多饮水外,可按医嘱应用止咳、化痰药物;伴气急时,可予低流量吸氧。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有无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的危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4]。

3.3.2 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注意休息;禁烟酒,饮食宜清淡流质或软食,忌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遵医嘱服药及应用护肝药物,禁用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3.3.3 心肌炎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与心律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记录尿量;如心悸、胸闷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用药,予吸氧。

3.3.4 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

呕吐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止呕;腹泻时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性质及量的变化,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洗净、抹干,再涂以鞣酸软膏,防止肛周皮肤糜烂;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

4 体 会

通过针对成人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分期辨证,做好正确的中医辨证施护和并发症的护理、情志护理、基础护理,并配合健康宣教,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篇7

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出现斑疹及深呼吸道的炎症,同时伴有发热反应,该疾病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在麻疹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主要的特征表现是呼吸困难以及持续性的高热,在这种持续性的高热状态下,患儿会出现惊厥,同时呼吸困难情况会加重,更甚者会出现患儿的死亡[1,2]。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麻疹合并重症患儿的护理效果情况,并对其护理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上提供有效的反馈护理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麻疹合并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特征除了符合麻疹的临床表现外,进一步使用elisa法实行抗体检测,均发现麻疹抗体IgM呈现阳性。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小儿重症肺炎的推荐诊断标准,所有患儿的重症肺炎表现均与其符合。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实验组中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患儿年龄在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6±0.8)岁;在对照组中,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4.1±0.6)岁。在所有患儿中接种麻疹疫苗的有14例,没有接种的有81例,剩下5例患儿不能肯定是否进行过麻疹疫苗接种。进一步比较发现,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方法,而实验组人群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与成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小儿在心理上有其特殊性。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限制,因此任何的不适应都有可能引起患儿的哭闹,同时在行为上抵抗医务人员的治疗行为。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应该对患儿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呵护,同时正确把握患儿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主动与患儿的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其能很好的对医务工作给予更好的配合,促进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②药物护理在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并做好对患儿的药物护理工作,从根本上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更昔洛韦应该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使用方法是0.04g的更昔洛韦和40ml10%的葡萄糖静脉滴注。2次/d。若患儿伴有细菌感染,则应给与更昔洛韦和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给予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使患儿的麻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若患儿出现明显的咳嗽,则应静脉输注沐舒坦,其量是10mg,输注2次/d。③饮食护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体力消耗和食欲减退,因此护理人员提供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给予提供清淡的饮食,同时补充维生素丰富的饮食或半流质、流质饮食。如果患儿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则可以让患儿食用面汤或米汤。患儿在恢复期多给予富含丰富蛋白的食物,以增强其抵抗能力。在整个饮食的过程中,应禁止食用辛辣和生冷的食物,以降低消化不良和腹泻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间患儿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情况。进一步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如果出现P

2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50例患儿中,治愈人数为48例,病死人数为1例且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在7~14d,通过对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统计发现,实验组上述指标值分别为96%,2%和(11.5±2.1)d。而对照组50例患儿中,治愈人数为41例,病死人数为5例,住院时间在10~21d,其指标值分别为82%,10%和(19.6±3.2)d。且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组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国内外医学研究结果表明,5岁或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麻疹和肺炎。如果患儿单纯只感染了麻疹,经过积极治疗,有可能不会出现死亡。但是如果麻疹一旦合并重型肺炎发生,则使患儿的病死率大大上升,甚至可以达到94.6%[3,4]。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护理治疗,采取综合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护理手段,能有效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并升高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也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因此该种综合的护理手段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银双,杨春莉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发热期的护理[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9(5):860-862.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3-02

麻疹是一种儿童时期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皮肤出现红色丘斑疹、上呼吸道炎、结膜炎、麻疹粘膜斑等等。麻疹的并发症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有肺炎、喉炎、心肌炎等,其中,肺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本次调查将某医院自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80例麻疹合并肺炎儿童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护理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统计和讨论,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2月,在某医院就诊的患有麻疹合并肺炎的儿童80例。所有患儿的年龄大约在3个月-8岁之间;女性患儿36例,男性患儿44例。在麻疹疫苗接种方面,有35例患儿具备明确的接种史,有27例患儿没有接种过任何麻疹疫苗,有18例患儿的疫苗接种史不明确。经过临床症状表现的判断以及X线胸片检查的结果证实,80例患儿均患有麻疹合并肺炎。

1.2 方法 对80例麻疹合并重型肺炎儿童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在住院之后,均采取隔离治疗的方法,并主要对包括呼吸道症状、降温等进行处理和治疗。

1.3 观察标准

1.3.1 治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斑丘疹等)完全消失,并且保持4周以没有出现复发迹象。

1.3.2 显效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1.3.3 有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减轻。

1.3.4 无效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不明显。

1.3.5 总有效=有效+显效+治愈。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3.0软件对0例麻疹合并重型肺炎儿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当P

2 结 果

2.1 特点分析 8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都存在全身斑丘疹、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其中,全身出现斑丘疹症状的有43例,咳嗽症状有56例,发热症状的有80例。比较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治疗,8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有74例痊愈,6例明显好转,无死亡率。其中,发热症状全部消失,咳嗽症状有53例治疗效果明显,斑丘疹症状有41例治疗效果明显,其总治愈率分别为100%,94.64%,95.35%。比较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观察

3.1 加强基础护理

3.1.1 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湿度、温度适宜。通常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0℃-23℃,湿度保持在50%-60%。切忌过冷过热。

3.1.2 加强五官护理

3.1.2.1 眼 由于麻疹患者的眼部症状相对明显(临床表现为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等),再加上眼部时常会由于分泌物的干结而出现眼睑粘着,导致患儿在用手搓揉眼部时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必须注重对患儿眼部的护理。同时使用2%-4%硼酸或者生理盐水对患儿眼部进行每日的定时冲洗,并用金霉素眼膏进行涂抹。

3.1.2.2 耳 由于儿童的咽鼓管短,位置低平,当患儿咳嗽时,极容易将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呛入到鼓室中,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因此,必须要加强患儿耳部的护理。通常是采取侧卧的进行喂食,在服药时不能捏鼻强喂,并注意保持患儿外耳部位的干燥和清洁。当引发中耳炎时,护理人员可以用3%的双氧水对外耳道进行反复的冲洗,并用棉签擦拭干净,然后在滴入0.25%的氯霉素液。

3.1.2.3 鼻 麻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常常会干痂导致鼻道的阻塞,影响到患儿的呼吸和通气,导致鼻窦、鼻腔以及中耳的感染、化脓。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注意对患儿鼻腔分泌物的清除,保持患儿鼻道的畅通。当鼻塞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想鼻腔内滴入0.5%-1%的麻黄素。

3.1.3 由于患儿在高热后容易出现食欲减退、营养低下等症状,且口腔中的致病菌会迅速的繁殖,诱发各种口腔炎的产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工作。通常是用生理盐水、2%苏打水或1B5000呋喃西林对患儿进行漱口,漱口次数一般是每天3-4次。并用甘油、石蜡油等对口唇进行涂抹保护,出现口腔溃疡症状的,可以用冰硼散进行涂覆。

3.2 加强病情变化的观察

3.2.1 注意呼吸变化情况 护理人员要注意患儿呼吸节律、频率等的改变情况,当呼吸出现过快或过慢现象时,就表示有可能出现呼吸的衰竭症状。

3.2.2 注意体温变化的情况 在患儿出疹期间,护理人员要保持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以防止患儿因高热出现惊厥。同时,可以通过利用湿温毛巾等对患儿额部进行敷盖,已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切记用冰袋、酒精、药物等进行降温,以免患儿因体温骤降而引起虚脱,影响到皮疹的透发。

3.2.3 注意心率变化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麻疹患儿的、烦燥、气急、面色苍白、紫绀等情况,并及时的查明原因,以避免因心率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现象的发生。

3.2.4 注意皮疹变化情况 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儿皮疹的分布、色泽、透出和隐退等现象的变化情况。当皮疹颜色呈红紫暗色或艳红色时,就容易导致肺炎或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当皮疹的颜色呈黑斑、色黄或色淡症状时,就表示患儿的病情出现加重趋势;当皮疹出现在耳廊部位时,表示预后效果理想;当皮疹呈现突然的色褪或隐退,并同时伴有皮肤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表示肺炎症状出现迅速的恶化或者是患者循环系统的衰竭,这时就必须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4 讨 论

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它的临床症状多是发热、丘斑疹、上呼吸道炎、结膜炎等,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对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轻和降低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的发生。因此,应该将护理干预在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汤柳珍.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90-91.

[2] 朱洪琪,郭晶平.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0(04):1225-1226.

篇9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 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1]。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6周[2]。本院从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3例产褥期合并麻疹的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效果满意,新生儿未感染上麻疹,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病人中,年龄22~26岁,产后2~8天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发热后3~4天开始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腹、四肢、手足。发热消退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2例口腔颊粘膜可见科普利克斑。其中2例伴有腹泻,1例并发支气管肺炎、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

2 护 理

2.1 消毒隔离

按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1]。做好疫情报告。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温18~22℃,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电子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减少人员探视。

2.2 心理护理

产妇患了麻疹后,由于需隔离治疗,母婴分离,担心新生儿健康等,往往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进行心理安慰,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3 症状护理

2.3.1 高热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高热者应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指导病人多喝温开水>3000ml/日。可使用冰袋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忌用酒精擦浴和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透疹。热退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衣物,被褥,避免受凉。

2.3.2 皮疹护理

每日观察皮疹的部位、颜色,有无瘙痒,有无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咳嗽。观察皮疹消退的顺序,皮疹消退时常伴糠麸样脱屑,要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早晚用温水擦身。

2.3.3 五官的护理

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眼部3~4次,病室通风安静,光线柔和。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日3~4次。做好口腔护理,每天2次,晨起、餐后、睡前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损,如有溃疡者可用西瓜霜喷剂涂于患处。

2.3.4 消化道症状护理 观察皮肤弹性及温湿度变化。观察大便的量、颜色和性状,有无腹痛等伴随症状。注意尿量变化,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保持肛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可涂5%鞣酸软膏保护。

2.3.5 呼吸道症状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必要时吸痰。可用生理盐水10ml+盐酸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分泌物排出。

2.4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降温和出疹。经常更换饮食品种,必要时经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

2.5 产科护理

2.5.1 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保持会清洁,会阴护理2次/日,会阴有伤口时卧于健侧。预防产后感染等。

2.5.2 乳房护理

保持乳房清洁,干燥,经常擦洗,及时挤出乳汁,避免患者因奶胀引起不适及影响母乳喂养。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并发支气管肺炎的护理

严密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及时送检痰标本。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胸闷、呼吸困难时取半卧位,并于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巡视,防止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

2.6.2 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颜色,有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少渣饮食,定期检查肝功能,遵医嘱给予护肝,降酶药物。

2.6.3 合并心肌损害的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呼吸、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发生心衰。

3 体会

篇10

CT检查主要包括CT平扫、CT增强扫描以及CT血管造影(CTA) [1]。CT增强扫描是在CT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入有机碘造影剂之后进行扫描,这个时候血管和血管丰富的病变组织或者器官的密度增高,而血管少的组织密度相关比较低,使得两者产生密度差,病变部位得以显示清楚[2]。现阶段,CT增强扫描主要以含碘造影剂扫描为主,通过碘造影剂的使用,能够使得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得以清晰的显示,还可以了解到病变的血供情况,便于发现病灶,在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3]。随着CT扫描速度的提高,静脉注药速度和用量也在提高,更高要求的注射技术成为诊断所必须。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过敏反应、对比剂外渗等也成为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做好前期的护理工作,提高穿刺技术,及时处理意外状况,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院对600例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效果良好。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12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56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04例,女262例;年龄17~86岁,平均(48.52±5.38)岁;患者采取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检查部位:头部96例,胸部164例,腹部243例,盆腔40例,其余23例。另外选取34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检查部位:头部5例,胸部11例,腹部14例,盆腔2例,其余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及造影剂 CT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Brightspeed16排螺旋CT和高压注射泵,所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浙江海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053)和离子型碘造影剂60%泛影葡胺(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022106),浓度为300 g/mL,按1.5 mL/kg体重及检查部位确定注射用量,注射速度为2.5~4.5 mL/s。

1.2.2 高压注射器操作方法 首先,把本机特制的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装好,吸入造影剂75 mL,换上螺纹连接管和螺纹连接针头,排尽空气,并将注射器针头朝下放置备用。选择血管,扎止血带,进行穿刺,固定针头,使整个系统处于待机状态,通过操作台医技人员发出指令开始注药,此时护理人员必须站在患者身边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患者反应以及显示屏上各种指数变化情况,发生故障即按暂停键,重新操作,若一切正常经10~15 s后方可快速离开,并通过监控电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以及注射部位是否外渗,出现问题通过操作台上的对话机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直至扫描结束。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护理。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负担比较重。一般患者都会对过敏等情况产生恐惧心理,还要面对CT检查结果,造成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难以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这样的情绪对于病情的准确诊断是十分不利的[4]。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有着重要意义。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的性格、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尽量和患者贴心交流,告知患者增强扫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患者的配合对于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性等[5]。将一些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外渗等情况告知患者,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不必惊慌害怕。

1.3.2 静脉注药护理 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药快,其注药速度可达5 mL/s,所以在对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等方面要做好护理工作,做好穿刺针头的固定工作,以期提高CT增强扫描一次成功的成功率。穿刺血管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取血流量充足、弹性好的粗直、不易渗漏的静脉,尽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的静脉。通常情况下以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主要选择范围。对于老年患者,长期进行化疗,血管损伤比较严重,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已有资料显示,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6]。所以,可以作为穿刺方法的参考。穿刺时告知患者,不需握紧拳头,可以减轻疼痛。尽量避免重复穿刺同一部位。穿刺针头的固定要稳妥牢固,用胶布把针头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周围,将螺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着床的移动而移动。

1.3.3 过敏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在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之前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情况,尤其是药物过敏情况和碘剂过敏情况,掌握造影剂的注意事项[7]。患者家属需签订知情同意书。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监护工作,对于出现的意外状况要做好及时的处理。扫描完成后,要留观患者半小时,确定无不良反应发生后再离开。叮嘱患者多喝水。

1.3.4 造影剂的渗漏预防及处理 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高,容易发生外渗情况,这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包括血管壁状况、注射压力、穿刺技术、穿刺部位固定、机床移动、患者不慎碰撞穿刺部位等。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如长期进行化疗患者,老年动脉硬化患者,糖尿病肥胖患者等,在进行加压注射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外渗情况[8]。造影剂渗漏会伴随多种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渗漏,需要立刻停止注射,轻度外渗患者经处理后可自行消失,中度外渗患者需做好处理工作:(1)30%~50%硫酸镁开水融化冷却后局部湿敷,24 h后再改用热敷,一般2~3 d可消退。若局部有水泡肿胀明显,则抬高患肢减轻水肿,适当的应用抗过敏药、抗生素,一般3~7 d可治愈;(2)0.05%地塞米松湿敷。

1.4 造影剂不良反应分类 根据Ansell分类法将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为4类[9]。轻度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面部潮红、轻度荨麻疹等;中度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反复呕吐、全身荨麻疹,面颊水肿,喉头轻度水肿,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等;重度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血压骤然下降,喉头重度水肿,神志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CT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造影剂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在诊断时,控制静脉期和动脉期,能够更好地达到诊断疗效[10]。诊断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静脉注药时,良好的护理措施是必要的。高压注射器的正确使用,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着重要意义[11-12]。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对各个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环节进行严密检查,做好对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的应激处理工作[13-14]。有研究显示,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对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15]。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配合必要的护理措施对于诊断的准确率和顺利完成率效果显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精细护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CT增强扫描时采取精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利于CT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耿旭,刘海霞,孙静华.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90-1391.

[2]谭清华,邓先余.夜间急危重症患者CT增强扫描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60-561.

[3]廖伟华.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345.

[4]梁伟.CT增强扫描中应用恒温箱加热造影剂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3):338-339.

[5]陈石桂,易冰琰.造影剂过敏反应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6):735-736.

[6]罗小东.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3C):844-845.

[7]段和春,吕红涛,崔凤珍,等.护理配合在腹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925-1927.

[8]余东鹰.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78-79.

[9]江杏英.循证护理在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A):22-23.

[10]冯浩,姜萍,陈国平.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18-120.

[11]申晓春.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7):175-176.

[12]赵卫东,吴文青,李红梅.水溶性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副反应[J].山西医药杂志,1996,39(2):138-140.

[13]罗秀芬,董春玲,王建,等.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