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环境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2
在现代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指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网络学生自主学习是知识社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分,它改变了传统教育课堂面授学习的局限,使学生能够不受教育时间、教育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因此,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等教育理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这个目标,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主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即:自发的学习、自由的学习、自律的学习。有学者余文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涵,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是有效的学习。相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处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2、学习责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还表现为学习责任。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一个人要想生活好,工作好,就应该把学习看作一种需要,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教学只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而忽视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在强化责任感的同时,还必须把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负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取得学习的高效率。
(二)、独立性
自主学习是相对的独立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我能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认知取向,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不过分依赖同学,而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随时随地地在网络上进行独立学习,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
(三)、监控性
监控性分为自主监控和被动监控。被动监控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自主监控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会学”。“我会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的监控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等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
(四)、技术性
网络学习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是在师生准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完成的,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环境才能将学习行为继续下去;如果缺少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将无法开展,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五)、交互性
交互性学习是主动学习的精髓,是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手段,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交互性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机对话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的。学生与多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确定、调整和检测。
2、同学交流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师生异地。因此,为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学生自愿与本班、本区域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目的。
3、师生沟通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虽然师生异地,给学习带来不便。但是,学生还是能够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方式,与老师沟通。老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消除学生的学习困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师生异地,没有严格的约束,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开放性。开放性是自主性的第六个表征,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学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以及弱点,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入学后,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学习、怎么学习都由自己设定;一个阶段学习后,可以通过相关资料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由此可知,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是一种寻求外界的帮助,主动地接收信息、占有信息、整理信息的,充分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监控性、交互性、技术性和开放性的学习。
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必须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不依赖老师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哥时间和学习地点。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1学习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互空间,为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供了学习信息全球传播,而且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是全面的共享,网络传输的信息融合了各学科、各门类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扩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面,能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1.2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与交流;过去以教师控制的沉闷而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能动性表现在一是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不再像传统的学校教育那样,按照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二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网络知识丰富全面,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认知态度、行为取向和学习策略,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3学习手段的综合性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教学信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并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网页、单位方式呈现。学习者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学习,一是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二是网络综合化的传输手段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三是利用多媒体或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丰富多彩的学习手段,为学习资源的更广泛、更有效的利用开辟了道路。
1.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网络传播的交互功能,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和人际沟通方式。学习者根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利用人机交互方式,通过网上查询,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信息,从多视角、全方位寻找答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进行合作式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学习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利用人一机一人的交互方式,通过BBS,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共同探讨,相互促进,解决问题。三是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形式多样的人一机交互方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1.5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里进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永久储存和及时传输,并随时随地被所有网络用户所接受。学习者只要拥有一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工作性质,在家或办公室访问国内外任何教育网站,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学员进行学习交流。
2.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具备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出现的新特点,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还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往往产生诸多障碍。因此,学习者必须强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1信息选择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学习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臆含多种价值的冲突和不同文化的碰撞。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面对茫茫的信息海洋,信息选择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的选择能力包括一是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学习者要有敏锐的学习意识,能够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利用网络检索功能,快速查阅网页资料,迅速捕获自己所需的信息。二是善于甄别虚假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免检产品,畅通无障,真假难辩,要求学习者善于识别,不断增强信息的鉴赏能力。三是免疫消极信息。在网络学习中,学习活动成为个体的自主活动,信息获取的方式较为隐蔽,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觉抵御各种错误言论和黄感的能力。
2.2学习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条件下,人们的学习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立足于被动地的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自主性学习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以好奇心为出发点,面对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题,驱使学习者进行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创新能力。自主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是计算机语言的运用能力。网络信息资源是借助计算机语言,以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进行储存和传输的。学习者必须熟练掌握WEB技术、超媒体技术、网络连接技术和网络协议等最基本的技术。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除中文外,大多数采用英语语言,特别是各个领域的最新前沿知识,一般采用英文进行。学习者英文能力的高低成为制约其知识获取的瓶颈。
2.4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是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和动力支持,加强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补救。学习者如果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方面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就难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学习者需要加强对学习计划的管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加强对学习时间的管理,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加强对学习资源的管理,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分类建立学习信息档案,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需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及时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物(Traditional publications)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越来越引人关注。网络出版的兴盛势必会对编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出版由于其特殊性,网络编辑现在一般为编程人员,因其编辑专业的一般知识、技能和广博度偏弱,成为网络出版的编辑人才需要克服不少障碍;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网络出版的特点,编辑才能自觉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网络出版工作。
一、网络出版特点的概述
1. 网络出版的形式与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网络出版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线阅读;第二种提供下载;第三种是按需印刷。在网络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随意地选择想看的内容,还可以在网上通过对话、论坛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正是由于网络具有这种交互性,使其更加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网络的便利性与交互性也是网络出版呈现出一些特点。
(1)查阅方便、经济环保
读者可以通过查询关键字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中,读者可以方便的下载,订购所需的书或杂志,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保护我国书本资源有贡献,也使得书或者杂志的信息具有了可累积性特点。由于网络出版物在物流传输上是通过互联网,节省了物流的费用,也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省去了积压库存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同时网络出版物由于是存在在网络或者硬盘上的,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节省了纸张和油墨,体现出了经济环保的特点。
网路出版物在出版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发行的步骤,实现了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网络出版的工作效率。
(3)价格低廉
网络出版物由于省去了纸张,油墨及物流的费用,全称实现了电子化,使得出版物的价格较传统出版物低廉不少,这也使得网络出版物较传统出版物更有竞争力。
(4)可以有选择的传播
网络由于其可选择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阅读;这同时也使得网络出版可以有选择的对顾客进行传播,节省了广撒网的人力物力;受众也更喜欢这种传播途径。
(5)网络出版跟读者的联系更紧密
网络出版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和隐密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读者也更愿意与出版物联系,提供读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出版物相比传统出版物在受众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和及时性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网络出版物的提高,改进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网络编辑成为05年中国保部公布10个新职业之一。网络编辑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网络编辑的思考与智慧,也正是他们的尽职尽责读者才能看到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排版美观的新闻。
网络编辑的工作主要包括:素材采集,对素材分类加工,编辑稿件,审稿,新闻,获取受众反馈,管理论坛,以及对网站的专题、频道、栏目的策划实施。网络编辑脱离了传统编辑所依赖的线性工作关系,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跟具有了组合性和随意性。
网络编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已用。当前,网络编辑的主要从业人员包括传统媒体编辑,网管,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其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媒体平台的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网络编辑职业规划培训,对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保持网络编辑行业长期、持续、兴盛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兴盛,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增大很多。网络出版物由于传播途径等其他自身的特点,也对网络编辑本身提出新要求。
(1)要求网络编辑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网络上内容信息复杂,庞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当的鉴别力,能够去伪存真,选择有用的新闻或素材。由于网络水平的不断升级,其所含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复杂,庞大。编辑人员在甄选新闻素材时,要在不遗漏采集有用的新闻外,还要甄别新闻是否存在虚假捏造的可能。对于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考虑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一个网络编辑人员要具备这样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需要有大量的新闻、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储备,才能练就出一副新闻鉴别的“火眼金睛”。
(2)要求网络编辑具有驾驭网络交互性的能力
网络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编辑与读者,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双向沟通交流。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论坛、贴吧或者新闻留言。交互性为编辑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便利的获得读者反馈,这既能增强网名的参与感,提高网名的忠诚度,也可以有针对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改进。
(3)网络编辑需要有洞悉先机的市场意识
网络编辑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一特性就决定其实通过网络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广告创收或者向读者收费的方式走向市场。因此网络编辑应在自身、读者、广告商之间寻求平衡,达到经济和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来争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网络出版的无纸化使得编辑工作流程逐渐非线性化。例如以前编辑工作的六个步骤,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交稿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结合起来,以前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联系的完成各个工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的出版业,编辑的主要工作被限定为文字处理,其策划和宣传功能都比较弱。而随着出版业走向市场,从策划选题到市场营销每个流程都少不了编辑的参与。
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受众定位、思想内涵方面的把握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理应延伸至管理、组织、市场策划上以至营销上。网络编辑的组织职责主要体现在与出版部门、校对部门、营销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以便最大程度地掌握信息。编辑的广告职责主要体现在新书的宣传、预告、内容的推介上,实际上包含在编辑的营销职责当中。编辑的营销职责主要在于确定选题能否适合读者需求,能否营造出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产品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总结在网络中怎样实现高效率营销的方法主要有一下三种。
第一,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重的、交叉的组合式的搜索并且可以提供顾客相关需求的全面翔实资料,这就给编者、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可借助网上的巨大人流量,在网上宣传、推介、促销自己的文化产品。读者可利用便利的搜索工具,对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检索,以方便促成购买。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购产品,使得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出版社生产一方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出版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营销探测转向消费者个体,建立数据库,进行与顾客关系的管理。这就将传统出版产业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量描述消费者行为,转为面向消费者个体侧重定性描述的行为。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编辑人员互联网技术给营销的全过程高效化提供了最实惠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营销的范围扩大与高效化。
3.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他们之间可以互为主体。网络上的bbs和qq聊天等都是交互式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就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在线聊天室和QQ聊天中这一类交互式沟通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及时性和隐秘性。同在聊天室的两个人可以不用知晓对方的身份,跟他进行即时的沟通,这种传播途径速度快,具有隐秘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就跟需要编辑进行甄别采用了。
网络编辑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同国内外出版界联系和洽谈业务,了解图书市场,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在网上查找选题信息以及在网上制作调查表。网络沟通手段引入出版业产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供广大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网上聊天室,供读者阅读下载的“阅读室”,通过主页分布信息和广告,电子邮件收发稿件信函,还有网站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以用来管理数据、接受用户查询、响应用户请求等。“比如人民网可以查阅人民口报报系的1995年1月1口以后的全部内容,新华网可以查阅2000年后的新闻资料,中国青年报可以在网上查阅2000年5月15口至今的报纸内容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查询资料,使受众拥有参与的高度主动权”。受众比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从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浏览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以及及时自己的意见。
当今学科之间交叉力度更大,一些新的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科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网络编辑就更需要创新。创新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改变固有的,习惯性与重复的思维特征,打破成规,进行创造性,广阔性,开放性的进行思考。网络编辑不应当因循守旧,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善于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加工出新的设想,工作中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创新永远是最根本的任务。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快的一定胜过慢的。谁早开始参与谁就占有了先机,就有优势,利润也比其他的要高,然后没有创新或者创新的力度不够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掉。出版物的创新主要有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只有那些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会被人们留意、记住。
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众多报纸的网络版,例如南方周末的电子版;第二种是自主独立的网络媒体,比如网易,新华网、东方网等媒体;第三种是多家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络媒体,如千龙网;第四种是与传统没有直接关系的媒体,如新浪网,搜狐网等。据调查研究,我国的“中文网站已有近万个,网络用户达到400万。”与此同时,网民上网数量同样激增,截至到03年6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到06年,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1.37亿人。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编辑过程得以从以往单纯的纸质媒体延伸至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开辟网络版,在策划上着重创品牌、创特色。以新华网为例,在03年的“非典”报道中,新华网充分利用新华社资源,大力整合其他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推出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的“非典”专题。专题开设了跟踪版、图片版、视频版、多媒体版、资料版、评论版、英文版等版块,推出“高层行动”、“北京抗非”、“一线传真”、“各地动态”等20多个栏目,每天以第一时间及时、准确、权威、全面地报道最新疫情,全国各地防治“非典”的最新进展,以及全球抗击“非典”的努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分满足了人们在发生疫情的非常时期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新华网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赢得了它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使新华网成为一个传播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品牌新闻网站之一。尤其是新华网的“24小时热图”和“新华视频”已经成为新华网设置的特色栏目。如人民网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互动等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受众传达他们最关心的信息,如该网首页左上角以较大空间设置一组图片新闻,紧接其下方又是直播视频栏目,非常方便网民获得信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编辑过程,更加方便受众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了。在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延伸至网络平台,使编辑的创造性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而使编辑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多媒体交互特色。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出版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形势下网络编辑的特点,希望对指导我国网络编辑的工作更好的展开有所帮助。网络的兴盛给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编辑活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编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顺应时展的潮流,主动迎接挑战也许是现代编辑的明智选择。编辑应深谙战略文化意识和战略经营意识,尽快调整自己,适应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规律。
参考文献:
[1]彭秀军. 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中国出版, 2000,(08)
[2]汤书昆.电子编辑专门人才培养的战略探讨[J] .编辑之友,1997 (6) :37238
[3]张振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J]. 中国编辑 , 2006,(06)
[4]赵麦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新特点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5]王红玉,肖琼. 电子网络出版编辑技术初探[J].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3,(05)
[6]王新春.网络编辑的职能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7]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 中国编辑 , 2008,(01)
[8]单文盛.作为新兴传者的网络编辑及其素质要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04)
[9]余瑞冬.网络编辑社会角色及素质能力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06)
[10]孔令华.试论网络编辑工作的编辑特点[J].中国出版, 2003,(03)
网络环境下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是指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时所发生的教学活动。当前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随着汽车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机械配合精密复杂,车型越来越多,汽车维修检测设备、诊断仪器越来越先进,专业素质的员工和维修技术资料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维修人才,从事汽车故障诊断、维修,进而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保障汽车运行安全,减少汽车排放污染。因此,如何适应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用人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专门人员,是汽修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教学优势,进而培养出专业过硬、技术熟练的汽修人员,是提高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由教师将前人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的学科式、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网络教学中,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以指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担当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它对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解车轮制动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授前先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车轮制动器种类、构造、工作原理等资料。同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并下载不同种类车轮制动器的构造图片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讲解。在讲解汽车发动机常见的故障原因及其排除方法这部分内容时,也是在讲解前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并下载有关汽车发动机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加以整理,小组讨论、集中讲解相结合。通过上述两例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将网络应用到汽修专业课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汽修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使枯燥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学生通过网络丰富汽车维修知识与信息
现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汽车的构造越来越复杂,不同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的汽车其内部构造和电子控制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会维修一两种车型的话,将不利于学生的今后就业和发展。但是由于汽车维修教学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学校不可能投入许多财力购买教学用车。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汽车维修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在重点讲解一两种基本车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市场上主要车型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了解其主要结构以及有关维护和保养的知识,还可以和已学的车型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拓展了专业知识,同时又对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
例如在学生掌握桑塔纳2000的维修保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桑塔纳3000、宝来等大众车型的维修和保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和已学的车型进行比较,使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桑塔纳2000的维修、保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又充分了解了大众车系的其他车型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还可以扩展到其他车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三、紧跟汽车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汽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相应的维修技能,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书本上的汽车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要求,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丰富。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掌握当前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此外,不同的车型其内部的构造及所采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的书本和专业教师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车型所涉及的技术都进行介绍。因此,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掌握不同车型构造及其技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汽车技术。创新不是闭门思考凭空创造,而是要在掌握了大量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
例如,现在中高档轿车普遍采用所谓的ESP电子稳定系统、CAN-BUS总线系统等,此外还有缸内直喷、稀薄燃烧等先进技术,在一般的教材上都没有这些内容。我们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并下载这些内容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个“慢热”行业,学生的维修技术必须要在维修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重大改革,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文化已向我们走来,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课堂教学空前的开放,充满活力。
其特点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和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倡导。在网络环境下,动态的海量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本身,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现就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项变化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理念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行网络化教学,教师的观念应是超前的。教师应冲出“以自身为圆心”、“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束缚,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创造性地适应学生的学,树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体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探索的内在需求。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个性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又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的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把教学目标简单化为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教师传授知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网络教学的目标大大突破了这个局限,呈现一种动态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特点,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极富个性化。如在《木兰诗》教学中,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梨园飘香”(京剧《木兰从军》)、“豫风激扬”(豫剧《木兰从军》)、“银海泛波”(动画片《花木兰》)等有关“木兰”的网上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初步接触人物,形成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认识――有的学生说木兰勇敢,有的说聪明,还有的说她傻。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便得到了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由点转向面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书本这个“点”为唯一的教学蓝本,信息量极其微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从书本这个“点”出发,以超文本方式链接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首页上有“东坡生平”、“东坡作品”、“作品导读”、“自动欣赏”、“古诗新唱”、“中秋聊吧”、“词牌新作”、“自制贺卡”、“BBC讨论”、“音画诵”等板块,其中“东坡作品”链接了几十篇文章,“音画诵”链接了《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等十几首与月有关的风格各异的乐曲。这样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板块研读,或选择有关乐曲配乐诵读,使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认真的现象消失了,教学效果显著。
四、教学过程由计划性转向变化性
传统语文教学是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一切尽在计划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动态变化的,网络课堂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加以调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真正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教师事先拟就的计划就会被打乱,教学速度或快或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若教师再不去更新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寻求的信息量就会超过教师。网络化教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网络资源,而且要研究学生。网络化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网络化教学的变化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学生的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把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五、教学活动由单向传递转向多向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受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交往主要采用师生问答、固定的小组讨论等单向传递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支配着学生的一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民主型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没有教学的民主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借助于聊天室、BBS、E-mail等网络交往方式,可以打破空间位置上的小组关系,使得学生可以与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的同学自由组建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我把设置好的四个网络聊天室,分别划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四个讨论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一段进入相应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或选择不同的讨论区了解别人的讨论情况,自己则随机参与并加以组织指导、监控。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大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帮助他人或寻求帮助,在网上写作业,提交作业等,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活跃的探讨气氛。这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参与竞争的意识。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语文课堂显得极具开放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网络,教师打破了书本的局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创新。
四、思考
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把网络视为解决教学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网络的运用还需作理性的思考。
1.网络是否可以替代教师
在网络环境下,人机对话的时间要多于师生语言交流的时间,于是一些激进的理论家认为“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与态度。因此,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它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这些往往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欲,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楚,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等,非网络所能一一演绎。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哪里比得上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
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网络仍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教师的作用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
2.网络是否可以替代课本
对中学数学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数学高深的理论,又无奈于它的晦涩难懂,只能望洋兴叹。但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性数学教学,可与数学新教材“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网络互动教学能够利用多媒体演示知识结构图,变抽象为形象,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很多数学知识可能引导学生直接在网上查寻。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1.对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学习特点的认识
1.1网络环境下,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老师的控制,在不同时间段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
1.2网络环境下,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方便与其他同学或老师的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
2.转变观念,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
2.1对老师重新定位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地施教者,并以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2对学生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去建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是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
2.3对教学内容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唯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他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数学知识。
2.4对媒体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3.数学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模式把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阶段,同化、顺应(自主学习、意义建构)阶段,应用、创造阶段。
3.1情境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求知欲。
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能呈现丰富多彩、富于变换的文字、图像、动画等内容,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促使他们改变以往常规教学中的角色,在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里自由的遨游。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室内装饰图片,正当学生享受美的时候,提出问题:“室内装修与数学知识有关吗?”由于问题比较广,引起了学生的遐想。学生甲说:“做家具时需要测量木头的大小。”学生乙说:“粉刷墙壁时要计算墙壁的面积。”……老师对他们的想法都加以肯定。这时,学生不禁要想:这堂课究竟要学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学生的求知欲给引发了。“任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3.2同化、顺应阶段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意义建构就是通过这两种基本方式来实现的。所谓同化,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当原有的认知结构
转贴于
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调整和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顺应新知识产生,重建新认知结构,使原来认知结构得到更新、扩展。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课时,通过“蝴蝶翅膀的抖动”这一画面的引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后,带学生进入“轴对称”知识的模拟网站。网站的主页欣赏、观察、探索、知识、留言等5部分组成,学生根据需要和个人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学习篇章进入分页,每个分页中设有不同问题和操作方法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内容进行链接,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操作。
3.3应用、创造阶段
应用、创造是学习水平的最高层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数学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特点;对策
【Abstract】Through analyzes the art academies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has discovere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xistence insufficiency and proposed the art academies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极大丰富,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原本独立的图书馆走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境地 ,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的汹涌浪潮,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如何发挥信息服务职能,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呢?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1.艺术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1.1信息服务网络化。
这主要是由新的信息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因特网、局域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方式,文献传递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借借还还、影印复制,逐渐延伸到利用网络这个服务平台来进行文献的索取或给予。另一方面,计算机和数据通讯业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网络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许多图书馆已实现自动化管理,并通过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通过信息网络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在线服务、远程服务。
1.2信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图书馆信息服务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文献提供和组织方式,而是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运用不同服务手段,包括利用计算机储存、加工、检索文献信息,利用磁带、磁盘及各种类型的缩微胶卷和缩微胶片等载体,进行高密度的信息存储。通过数据库镜像、信息推送、全文本检索、数据下载等途径来进行联机检索,从而实现服务手段的多样化。
1.3信息需求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流以及每天涌现出的少量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和针对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创新与重组,用户不再满足于提供一般性的文献服务,而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大众化”的粗线条文献服务逐步转向“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1.4信息检索简单化。
网络环境下各种搜索工具应运而生,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许多检索途径,如全文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及其他特殊的信息检索工具,使普通院校师生和非专业人士能够使用自由词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搜索不再只被少数受过专业训练人员所垄断,也不会被少数信息机构所垄断。广大师生在利用信息时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将自己的计算机联入网络便可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范围内自己需要的信息。
2.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
2.1信息服务意识淡簿。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网络时代,而在信息交流中起重要角色的艺术院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水平上,馆员信息意识淡簿,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以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解决用户信息需求中潜在的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现代思维方式,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2艺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图书馆也针对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从艺术院校图书馆界来看,大多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在浅层次上徘徊,即使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先进的设备,开展较多的也只是编制二次文献,提供剪报、信息资料代查、复印等低层次服务。而对艺术科研课题、艺术市场行情、企业产品营销等信息缺乏必要的开发和研究,这也将制约艺术院校图书馆为更多的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当对艺术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2.3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综合型人才缺乏。
从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在馆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队伍庞杂,非专业学历和成人教育学历者占有一定比例,知识结构单一,许多馆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那种一专多能,特别是既懂图书馆专业又懂计算机技术和艺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很少,这必然会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很大阻碍。对此,就要求艺术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者针对信息服务环境的变化和广大师生的不同需求,找出自身不足,加大学习力度,更好地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3.深化信息服务的对策
3.1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艺术院校图书馆要做好文献信息服务工作,首先,应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观念,坚持以学校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管理机构群体为主要力量,从整体上加大对艺术文献开发利用的力度。进入信息时代,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借阅纸质的文献资料,他们要求查阅信息量大的电子出版物,看到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声像资料,尤其是艺术院校,电子声像出版物更受学生欢迎。而且艺术类声像资源本身十分丰富,更要注意电子文献的收藏和开发,包括本校学生演出活动声像资料的收藏和编辑。信息服务部门应建立信息提取系统,对于细节文献信息进行提纯,以相同的样题制成中一份信息文献,并以某符号作为细节信息与高浓度信息的区分,以满足不同师生的要求。
3.2突出馆藏建设的艺术特色,提供特色化服务。
在未来图书馆格局中,没有馆藏特色的图书馆就没有存在的空间,特色化馆藏和专业化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选择。就艺术院校图书馆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艺术特色,尤其是要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结合起来,与学校自身的特色结合起来。如深圳艺术学校在乐器演奏、舞蹈、美术等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就应该以这几方面的藏书为特色馆藏。而对于利用率较低的其他非特色文献,则通过网上虚拟馆藏和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作为艺术院校,还要特别注意本校师生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音像资料的收藏,这也是艺术院校图书馆开展特色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3.3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随着网络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大众式服务受到了冲击,网络化服务向着越来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则是开展图书馆个性化、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对于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在网络环境下网上的信息受控性、随意性差,信息庞杂无序,这令广大师生无所适从,而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则可以链接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完善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使广大师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创建特色鲜明的馆藏资源,能够提供文献检索、电子阅览、多媒体阅览、网络服务、现代文印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是增强艺术院校图书馆在未来知识经济中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所以,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资源,广大师生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以便及时准确地获得最佳信息。
3.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提高馆员的整体水平。
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是推动图书馆网络化进程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工作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新世纪信息服务工作盛衰的关键。因此,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智力水平、业务素质、基本技能直接决定着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作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艺术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要掌握较为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2)具备对艺术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3)具备较宽的艺术学科知识和艺术知识评价能力。(4)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艺术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加强业务研究与探索,从而开拓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满足广大师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模式和发展策略》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1汪晓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26-02
当今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在新的环境下“90 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群体,主要体现在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等。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骨干分子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90后”学生骨干来说,他们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优势,但在面对新时代网络冲击下的他们来说也存在有一定的劣势。
一、当前当学生骨干的主要行为特点
1.理论保障不坚固,使得自身失去了工作方向
有的同学加入学生组织旨在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组织等方面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较为积极,有奉献精神;有的同学争取学生干部存在功利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同所得的物质荣誉相挂钩;有的对同学漠不关心,百般讨好老师;有的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疲于应付[1]。
2.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
作为大学生殊的一员,学生干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业和工作的关系。据调查,学生组织成员中学生干部的成绩差距非常大,一部分成绩和工作业绩相当突出,而另一部分业绩突出但成绩“挂科”,不知如何理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其次,同学关系不够融洽,部分学生干部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当选后拉帮结派,成立小圈子,疏远其他同学,忘却了学生干部“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宗旨,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自居[2]。再次,师生关系问题。作为学生干部与老师的联系交流较普通同学多,这也造成师生交流时随意,某些行为举止不当。
3.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因人而异,并不是身为学生干部而胜人一筹。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学生干部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调遣其他同学从事一些具体事务,自身却没有起表率作用,引发同学抱怨或消极怠工,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与效率。“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的确需要加强[3]。
鉴于以上现状,面对中国“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完成现状来看,大学生骨干在针对普通学生管理教育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学生距离最近,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的骨干,能在学生中树立鲜明的思想旗帜,能在学生当中起到导向性和示范带头作用[4]。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有效措施
“90后”学生骨干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我们应该结合网络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教育,引领、指导的新思想激发大学生骨干的内在潜力,发挥优势,以己之长补其之短,开辟全面工作顺利进展的新局面。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理论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确了方向。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不断改进方法,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骨干进行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骨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
2.加强纪律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正面引导,通过多种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式加大对纪律的宣传力度,多层次地强化纪律的灌输,持之以恒,真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规知识、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学生骨干要自省慎独,着力自控教育,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3.加强实践教育,提升大局意识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骨干管理能力急速提升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学生骨干在学校发展、同学成长的整体格局中,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质量建设,真正成为学校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未来国家的战略储备人才[6]。
4.注重管理技巧,激发潜在能力
面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骨干,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骨干的人性教育,充分尊重学生骨干的个性化差异,凸显其自身优越性,激发学生骨干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不断通过自身的创新达到更高境界。
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学生距离最近,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只有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得学校工作事半功倍,也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更加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新峰,李威娜.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81-84.
[2] 严蓉.浅谈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2):70-71.
[3] 王丽,王力年.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2,(21):231-232.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与工具,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等领域都获得了很广泛的应用,给人们提供新型交往空间与条件,这就产生了网络环境。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多和运用程度比较高的群体,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网络活动占较大部分,同时也在改变着其生活方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对于信息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在思想上他们也是塑造者与被塑造者。
1.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所产生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的影响。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接触网络人数快速增多。网络特点是内容广泛、信息传输速度快,大学生对网络内容能够随意接触。在庞大的网络资源中,有不少都和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有关系。这种带有西方色彩的内容给大学生思维方式带来很大影响,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冲击。使教育环境变得不断复杂化,网络资源具有很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在高校,网络资源中有大学生需要的那部分,也有一些不健康内容,它们给大学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同时这部分网络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爷难以应付,这方面教育者要了解和熟悉这部分网络资源,并根据这些内容来改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让这方面教育环境变得不断复杂化。
对大学生价值观与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网络中的很多资源给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使学习与生活内容不断增加丰富程度。同时网络中的负面内容也很多,这些内容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的淡薄。还有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与健康。此外,网络中的西方思想资源造成大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淡薄,个人注意却不断增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网络环境给学生的价值观与身心健康所产生影响,这就对教育者产生了一些新要求,同时也给这方面教育活动造成了一些困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正确了解网络环境和其新特点,使大学生建立主体意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教育环境中的网络是网络推广应用发展到普遍化与日常化,这时网络是一种教育工具,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和网络联系很紧密,利用网络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等,所以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网络当成一种教育环境,这样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也才会有较好的实际效果。网络环境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影响,教育活动是在某种环境中进行的,通过和环境联系而形成互动。尤其是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影响有不断增长趋势。网络把现实世界进行了延伸,是现实中人与社会发生在数字空间中的延伸。每个网络终端屏幕上,都不是虚拟的电子信息,而是真实的人与社会。虚拟性与现实性对网络来说是双重特点,网络环境也可以说是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能够发生影响的系统体系。网络中的现象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依据或根源,虚拟符号是现实事物的载体,网络心态也可以说是使用者心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增加自主能力和增强主体意识,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兴利除弊对教育者来说是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增加自主能力和增强主体意识在网络环境中是教育活动达到创新目的所需要的一个突破点。网络环境和别的教育环境所不同的地方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现实中的人、事和物与诸多现象通过数字化虚拟,能表现虚拟主体与虚拟实践特点。网络主体的身份具有匿名性,网络资源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在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要落后于网络发展,网络技术还有不完善的特点,使很多合法或者不合法、健康或者不健康这些信息能快速的被网民看到,给人们发展形成了利弊共生的特点。这会使大学生在不经过辨别的情况下接受一些错误思想,所以很容易被引入歧途。
3.总结
现在的要求是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把握好网络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在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建立较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创新教育方式,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提高教育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网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次发展机遇,但也是一次挑战;它改变了传统导向模式与思想阵地占领方式,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视角。
参考文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高,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超九成。在这样一种“人人皆网民”的环境下,研究如何借助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人们对价值理念的普遍追求,它是基于实践,且高于实践的精神旗帜”[1]。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接班人和探索者,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对其进行基于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但就网络环境的大背景而言,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渠道。
大学生的主要受教育渠道是课堂教学环节。传统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等各种问题。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教学面临同样的境况。教育主客体在实际教育环节中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教育和受教育内容。借助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例如,微博宣传、微信感动人物点赞、网络感动人物事迹评选等已成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有利于拓宽且丰富其教育渠道。
2.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群体在人格养成中有许多特点显现。首先,大学生在主流价值观念上存在多元化倾向。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思想浪潮,他们往往很难抉择,由此带来行动上的迟疑、盲目、冷漠。其次,大学生突出个性、解放自我的欲望强烈。这与学生个人看待社会事务的角度及自身成长背景有关。诸多成长特点,只有借助影响力广、可接受率高、发展前沿的媒介,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的内心观念。因此,网络环境的充分运用,能够给他们在复杂的价值观中以引领,促进其身、心、灵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为主流价值观树立风向标。
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首先,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运用的前沿人群。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媒介,而且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各种回应。因此,可以充分借助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分析,传播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另外,就社会责任来说,大学生群体往往是社会普遍关注和易作为焦点的一大群体。他们价值观的选择将会影响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借助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合理运用网络,它的强大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但网络环境变化风云诡谲,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环境丰富了大学生的受教育内容。网络环境变幻莫测,但它庞大的信息量及便捷性等特点凸显。就大学生的受教育内容来说,传统教材上的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而网络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确是非常庞大的。有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平台,有丰富生动的影、视、音频资源,也有交流互动学习平台等。这不仅扩大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而且拓展了自我学习内容的深度。
其次,网络环境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网络具有及时性的显著特点,而知识的传播要求具有及时性。这使得提高学习实效性和运用网络媒介手段不谋而合。大学生在个人学习模式的塑造上,往往会充分运用多种社交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是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及时学习,及时更新,及时省察带来的是学习的高效性和动态性。
再次,网络环境能够拓宽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渠道。就目前大学生普遍运用手机媒介接触网络的事实来说,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运用人群相对较多的社交网络,例如微信、微博、腾讯、人人网等。这些社交网络的大量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也拓宽了他们生活的交往范围和生活渠道。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消极影响。
网络环境使信息在价值取向上给人们带来多重选择,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加之自身成长还存在心理不稳定、经验缺乏等问题,其个人认识,价值观、时间观、人生观的选择,以及各种思想容易被流行的利己主义和现实主义所消解。另外,在“网络社会,在失去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的情况下,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大大削弱”[2]。大学生在这样一种看似无人监管的环境中为所欲为,加之自己判断力不足及经验的浅薄等客观因素,导致某些人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价值判断。
网络是开放的,但对于某些个体又是孤独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即时满足感和成就感。但长期沉溺于此,不仅会使人们失去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而且会大大降低与真实人物交流、沟通的能力。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更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