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职业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2 16:0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专业职业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

篇1

首先,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更加宽泛,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德育和健康等。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德育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教学内容包括素描、色彩、图案、设计概括和字体设计等。还要注重学生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后期的设计和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对学生广告制作和装潢模块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的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强化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广告和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二、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视觉反应能力,通过相应的训练增强学生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感悟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能动性。再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使基础课教学满足专业课的需要。

三、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美术设计专业在中职院校受到重视的同时,其对于中职学生的素描教学却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素描作为一项美术专业设计的必修课,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更应该成为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根据学生以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美术设计的相关教材也一定要贴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项基本功,首先要对其自身的造型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很多的中职学生在进行美术设计专业学习之前并没有很多的素描基础,因此,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用、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于学生的造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感知能力。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教学生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黑白灰的关系理解,要给学生三组黑白灰分列明显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临摹和实体素描。强调对于黑白灰的整体把握的目标,这样学生就会在临摹的时候更加注重对于黑白灰的把握和掌控,从而做到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

中职学生学习的功底大都参差不齐,对于美术的理解和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力和基础功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基础测试等形式来划分出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二、做好学生就业规划和教师自身魅力引导

很多学生在学习美术设计专业之前,对其并没有多少了解,甚至不知道毕业之后学习美术设计有什么用途。只是单纯的觉得美术设计听上去感觉不错,或者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因此,在进行讲课之前,教师要避开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讲解,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美术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之后的工作方向等,通过对于所学专业的方向定位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设计专业的认识,并以此为突破,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决策和自我激励能力的锻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再者学生对于每项课程的喜爱程度大都是与其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于其专业老师的比较喜欢就会对其所学专业加深兴趣,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教师不仅仅是作为涉及技能和美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包括对于心理学、美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种种学科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并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潜移默化的灌输给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师更加的尊敬和敬仰,自然而言的产生信任感和喜爱感,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相关专业课。

三、对教学计划进行系统扎实的推进来完成教学任务

1.素描的表现

首先就是表现,表现是学习素描的核心,一幅作品是否完成和成功,取决于其表现力度的好坏。素描学习的基础就是学习素描的表现手法,它要求对学生的手、脑以及眼同时间运作和锻炼,技能和认识同时提高。这也是素描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素描学习中要遵循“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进行分层次的素描教学,从最基础的几何石膏体得单个临摹到组合临摹,再到单个写生和组合写生,最后再进行人像、物体、水果等的写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每一次临摹或者写生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的目的性。并且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素描理论性知识要点的讲述和多媒体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对于素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黑白灰关系、透视、构图等进行重点的讲解和锻炼,给学生一些优秀的素描作品,让学生产生欣赏能力,从而更加有兴趣学习素描。

2.试画

试画就是要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方式进行绘画,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素描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水平进行大致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根据学生在试画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有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并以此明确下一步的素描教学的内容计划,明确教学的目标,掌握素描在练习过程中的结构和步骤。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加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强调塑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物体的结构塑造能力。

并且,教师还看可以将学生的写生或临摹的素描作品排成一排,统一进行点评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里的不足和缺点,还能够了解到大家在素描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等,并以此为警戒,加强对于素描的学习。

3.教师示范作画

通过教师示范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在整个绘图过程中的绘图方式和塑造方式来加强理解和认识,教师也可以在教范画的同时进一步讲解每一个需要着重注意的点,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素描知识结构的认识。让学生能够直观上了解到教师作画的技巧和步骤以及其线条的掌握和高光的处理等种种要点。并且,学生对于不能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提问出来由老师给予解答,直观形象。

总结:

篇3

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正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使他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缺陷,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课的考试同中考、高考的形式基本相同。在实际考核中,统一命题的卷面考试方式简单化、程式化,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着很多弊端。

如果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恰当,不但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和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一般大多采用统一试题,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以百分制记分的考核方式,时间安排一般是4~7个小时。考试形式多采用纸面考试,由老师命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的考核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简单可行,操作性强,但也有不少弊端。具体如下:

一、命题脱离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命题是考试的中心环节。考试的指导思想以及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命题上。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当前,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设计考核多采用“虚拟命题”的形式,即由教师假设一些广告公司、化妆品公司、食品公司的名称,让学生为其制做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系列设计稿。这样的“虚拟命题”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进行市场调研和查阅资料,以致学生的作业生搬硬套,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不出“学习如何致用”,考试命题明显与生活实际脱节。

二、期末加平时的考核方法,不能完整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

在目前采用的“平时+期末/2=期评”的考核方式中,平时作业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不能引起学生对每一次练习的重视,再加上期末考试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限时考试,如专业设计课,限定6~7个小时让学生完成规定的考核内容,这样的考试形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众所周知,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是以个体设计为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

每一张设计作业都需要有“市场”调查分析—查阅相关资料—激发灵感—构思—设计等较为漫长的一系列过程。如果给出考题后,不让学生做市场调研,也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却限定在6~7个小时内完成作业,学生也只能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料去东搬西凑、简单模仿。这样的检测效果违背了设计规律,既不能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也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平时的设计作业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卷面考试”严重滞后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

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多采用“卷面考试”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纸张上的考试),这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美术设计教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从构成、图案设计、字体设计到室内设计、装帧设计、VI设计等,多门课程都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实现设计制作,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设计思路,同时也增加了表现手法,加强了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我们目前采用的“卷面考试”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文字的书写、描绘,图形的排版、做工等方面,既耗时又费力,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社会要求严重脱节。

四、统一考试不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09-001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去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阶段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重视绘画技巧的讲授,而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这样十分不利于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力。因此,在中专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1.体验学习法概述

体验学习法主要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1]。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

2.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意义

2.1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讲授技巧,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然后再根据教师传授的绘画技巧作画。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创作的绘画就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缺乏新意和情感的表达。中专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对生活的体悟不深,导致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缺乏创作灵感,创造不出立意深远的作品[2]。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绘画时缺乏绘画思维,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于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灵活而开放的方式,将课堂的基本内容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新视角,也能实现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

2.2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乐府古题要解》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学了三年,只掌握了技巧。成连就对伯牙说:“你的琴艺虽已纯熟,但还不能具有感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两人带着粮食等行装一起到蓬莱山。成连说:“我这就迎接我的老师去!”便划船走了,十天都不回来。伯牙孤独又伤感,伸长脖子四处张望,只见“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猛然醒悟过来仰天长叹说:“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便对着大海席地抚琴,日夜操练。果然琴艺大进,演奏时终于获得了较强的感染力。这是古代一个关于情感体验的教育故事,现在看来它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一味的灌输,无休止的练习只能导致学生思维的呆板,无创新能力。成连老师就是要让伯牙在体验中学习,让他自己去听、去看、去想,用自然去感悟心灵,以便从中激感的真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雕塑工艺品”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手摸、眼看,体验到不同材料制作出的不同效果;开展课外写生,学生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真实地描绘出来,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实施体验学习的途径

3.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3]。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本末倒置,开展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或者可以让学生做活动的策划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加强,而且学生更愿意主动、自发地学习。

3.2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良好的体验学习空间

教师在课堂内外关注、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体验。在课堂上,通过影视、多媒体、游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事物和实际环境,提高学生对绘画形象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系列美术活动的体验,激发学生美术创作和艺术探求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居住城市的建筑,学生在亲近建筑过程中,了解建筑内涵和故事,在创作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课堂的要求。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视觉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潜能,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体验式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5

通过对背景技术和专利申请人排名的分析,本文选出了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研究时间以及重点技术掌握较多的十名国外主要申请人,通过对它们在美国、日本、欧洲的专利申请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国内相关企业快速掌握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的分布,并为国内相关企业在国外重点区域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二、甲醇制烯烃技术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专利申请状况

检索数据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经检索、去重得到463篇专利申请。受专利公开期限影响,本文中将不对2011年后数据降低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2.1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发展趋势分析

2.1.1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量总体趋势分析

如图2-1所示,从甲醇制烯烃领域国外专利申请趋势来看,国外甲醇制烯烃专利技术的发展始于1974年,这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使得1974年国际石油价格由每桶1.8美元突破每桶10美元,油价的突然攀升导致各大石油公司开始着眼于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之后几年申请量一直较少,到70年代末开始快速增长,80年代初期申请量有较大提升,八十年代末至整个九十年代,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了十几年的低迷,各大石油公司基本放缓了对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研究,因而九十年代申请量减少至个位数;从2002年起,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因而从2002年至2007年,专利申请量也相应迅速增长;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油价暴跌到32.40美元/桶,2008年专利申请量突然骤减至仅有11件。从2009年起,全球经济脆弱复苏,油价继续走高,专利申请量有小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国际油价与煤炭价格关联度越来越高,研发投入需考虑因素增多。

由此可以看出,美日欧地区主要研发企业对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研发投入几乎完全与原油价格成正比,原油价格过高时,各大研发企业纷纷转投原油替代品的研发,而原油价格一旦下降,各大研发企业便迅速抽离资金继续使用原油。此外,本国的煤和石油储量也会影响到该国对于甲醇制烯烃技术研发。

2.1.2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量按年代分布分析

从图2-7中可以看出,AGEN公司在八十年代对甲醇制烯烃技术进行了少量申请,而从1991年之后,则已经完全退出了该领域的竞争。巴斯福公司从74年起开始对甲醇制烯烃技术进行研究,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申请量有所增长,而从84年一直到2000年中间十几年实际申请量为零,而从2001年起又再次断续有申请。美孚石油公司从1974年起便一直是甲醇制烯烃领域的领军人物,享有较长时间的技术垄断优势,但专利申请年限较早,已接近或超过30年,很多专利可能已经失效或临近失效,可以作为借鉴或直接使用;1999年埃克森石油公司与美孚石油公司合并后,申请量从2002-2007年间剧增,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石油价格暴跌影响,申请量大幅度回落,至今每年均保持低量稳定申请。此外德国鲁奇、日本三菱、法国道达尔,壳牌等公司申请量均较少,主要集中在近期,拥有的新技术较多。而美国环球油品公司从1984年起一直持续对甲醇制烯烃技术进行研究,申请量稳定且呈逐步增长趋势,相对于其他公司属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2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区域分布分析

从甲醇制烯烃领域专利申请地区分布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申请量最大,占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总量的85%,占据该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地位,在MTO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欧洲的专利申请量居第二位,并且在MTP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积累了较多的优势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日本的申请量最小,仅占到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总量的3%。可见各研发机构非常重视甲醇制烯烃技术在美国和欧洲的专利布局。

2.3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地区专利申请工艺分析

在美国的专利申请中,甲醇制烯烃工艺的主要研发方向为MTO甲醇制乙烯和丙烯,MTO申请量占美国总申请量的26%,而MTP甲醇制丙烯专利申请量仅占美国申请量的1%;装置方面流化床申请量占24%,固定床占18%,催化剂方面SAPO系列分子筛的申请量占19%,ZSM-5分子筛的申请量占12%;可见在甲醇制烯烃的技术研发中,美国的主流研发方向倾向于使用流化床以及SAPO系列分子筛;MTP技术非常薄弱,仅有很少的申请量是MTP方向。

在日本的专利申请中,工艺的主要研发方向同样为MTO,MTO申请量占日本总申请量的27%,而MTP申请量为0;装置以及催化剂的申请量相对比较均衡,流化床占25%,固定床占20%,催化剂中SAPO系列占15%,ZSM-5占13%。可见日本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研发方向仅为MTO,在MTP方向申请为空白,我国相关企业在日本进行专利布局时,可以重点考虑上述情况。

在欧洲的专利申请中,工艺的主要研发方向为MTO,MTO申请量占欧洲总申请量的31%,而MTP专利申请量仅占欧洲申请量的2%;装置方面流化床申请量占16%,固定床占23%,SAPO系列分子筛的申请量占19%,ZSM-5分子筛的占7%;可见在甲醇制烯烃的技术研发中,欧洲的主流研发方向倾向于使用固定床和ZSM-5,流化床和SAPO系列分子筛的研发明显较少;欧洲的专利布局中MTP技术同样非常薄弱,申请量仅有4件;德国鲁奇公司虽然是MTP技术的创始人,但在专利保护方面布局并不完善。

三、对我国相关企业发展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建议

通过对全球甲醇制烯烃领域主要申请人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专利申请的分析,笔者总结如下:

3.1跨国公司占据重要的技术地位,国内企业面临挑战严峻

国外石油巨头对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研发投入几乎完全与原油价格成正比。合并后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占据国外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总量的77%,环球油品公司专利申请量占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总量的16%,占据该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地位;MTP技术的核心专利技术几乎均掌握在德国鲁奇公司手中,其他企业在MTP方向尚未有较大的突破,因此也导致了在MTP方向研发的暗淡;我国相关企业应加大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的研发投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专利战略。

3.2国内相关企业应注重在国外的专利布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国际先进企业都非常注意国际申请的针对性,其在美日欧提交的申请多达几千件。可见国际先进企业都把国际申请与目标市场紧密联系,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可以借鉴这一点。此外,还应不断提高企业的专利意识和对专利制度的运用能力,引进和培养懂技术、高素质的专利人才,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关注重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以及布局情况,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3专利布局急需完善,应加强对MTP工艺研发的关注

篇6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是200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一目标是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由于该《教学要求》是针对全国所有普通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要让美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也能能够如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那样达到《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让少数学生达到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对广大美术类院校师生而言,这无疑是的巨大的挑战。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处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边缘,未能引起相关部门和师生的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美术类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有着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思想敏锐, 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在专业上极具创造精神。但是,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尽如人意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他们大多数人的身上甚至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语言“停滞”(stagnation)现象。也就是,经过大学两年的学习,他们的英语水平,或者说,他们的英语熟练程度似乎一直停留在高中阶段,没有太大的长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知识难以接受;(2)英语课程考试成绩不理想;(3)国家英语四级统考过线人数较少;(4)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为此,作者在近期对本院及省内另三所院校的美术类专业的大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试图从中找出引起这种“停滞”现象的原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590份。统计结果显示(以下为部分数据):认为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高中时期的占75%;高达8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英语教材很不符合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好坏的人数超80%;认为教师应改变教学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1% 。分析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学生语言上暂时的“停滞”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可能不在于学生,而是在教师。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钱伟长教授也曾经指出:“教不会,说明你办教育的失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停滞”现象是一个困扰着包括美术类专业学生在内的许多艺术类学生的极其普遍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语言环境、没有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专业特点的教材、没有一套科学、实用又颇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没有认真研究艺术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如何在综合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它的起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彻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跨越英语学习中“停滞不前”的鸿沟,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是我们每一位教授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似乎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始终没有明显的进步,有些甚至还不及进大学前时的水平。这种“停滞”状态在一、二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语言的 “停滞”现象又进行过什么样的研究呢?在早期的中介语言探究中,Selinker(1972)注意到,只有5%的外语学习者能够达到像本族语者一样的语言能力,他称这一现象为“僵化(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国内的陈慧媛(1999:37-43),张雪梅 (2000)、林红(2002)等人也都曾对外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与论述。陈亚平(1997)撰文探讨了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称其为“二年级现象”,并从心理学角度归之为“高原期现象”。中国海洋大学的许晓燕在她的课题“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与停滞现象”中作了解释。她认为:僵化现象的显著特征除了 “持久性”之外,还有“反复性”。停滞现象的显著特点则是它的“可消除性”和“可变性”。

由此可见,确切的说,出现在美术类专业学生身上的不是“僵化”现象,而是类似这种现象的东西,即“停滞”现象。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这种现象在他们身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既然如许晓燕所说的这种现象是可消除和可变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消除或减缓这种现象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如何设置符合艺术生心理的教学目标。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摒弃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思想。在了解艺术生,尤其是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艺术形式可能会产生什么视觉效应和心理反应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他们的英语水平、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且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要研究如何避免课堂上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美术类的学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形式的新颖、内容的多变和表现手法的独具匠心。那么,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学每天以教师在台上灌输,学生作为“容器”在接受,学生无疑会倍感乏味而失去积极性。因此,我们要研究出更适合美术类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找出一条真正适合他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教改模式。

第三,要研究如何改变和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的方法,如“你学完这篇短文才可以看欧美片”。当然对学生喜欢何种强化物以及使用频次等尚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及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但遇到无法强化时,就必须进行新行为的塑造,即,通过一步传授语言学习的有关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理想的技能,帮助学生达到目的。另外,在塑造过程中,师生要在许多活动中协调合作,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并利用审美情感催化学习内容在个体意识中的内化过程。

第四,要研究如何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一定要变“灌输者”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课件、积件和学件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他们积极关注、时时关心、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下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自主获得知识。

总之,美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停滞”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一现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是应该努力废除陈旧的教学体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理论学习,吸取国内外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尽快找到符合美术类专业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成效,让英语成为美术生拓宽其专业知识的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Dosemary,E.2005. Language aptitud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9:165-172.

[2]Gardner, R.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Edward Arnold, 25-36

[3]Seliger ,H.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4thmippression) 199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王令中. 视觉艺术心理[A].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8,16-31.

[5]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A].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453-463

[6]陈慧援.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艺术与传媒专业群建立的依据

(1)围绕各行业市场行情或区域经济内产业链选择群内专业组建专业群。以区域经济内重点创意产业为出发点,针对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与该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一致、适应市场需求的链条式专业群体系。而这种思路比较适合于行业办学特色明显、专业大多面向同一产业领域且该产业已形成较成熟产业链的高职院校。以核心专业为龙头,根据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带动专业的开发和调整,形成专业群的效率会比较高,专业群布局也会更为科学。

(2)以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为基准构建专业群。这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采用较多的一种构建方法。因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具有一定学科基础的,本着基础教学以及师资资源共享角度,将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构建成一个专业群。

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独特艺术气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1)关于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岗位群需求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获得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广告公司的设计人员、电脑游戏公司的原画创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美术设计师、中小型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师、模具技能人员、中小学艺术教育人员、艺术品收藏、拍卖、展览、策划人员等。

(2)关于教师。进一步凝练出独具一格、能真正融入行业企业的品牌专业,挖掘专业艺术气质,以顶级的视野确定专业带头人,以期带动专业的学术地位。

3 以创建“校内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吸引校外合作机构,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以“校内工作室”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1年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何抓住当前的大好局势,把握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需要,迅速发展壮大我院艺术与传媒专业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各高职院校找准“工学结合”的实训路径是我们能够长期立足的重要条件,因而,本文旨在量身定度加强专业群建设后的有效的工学结合方案。

案例分析一:学院要求分院领导召集各教研室发动社会关系联系公司洽谈“工学结合”合作事宜,经洽谈后的结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跟江苏海外集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签订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协议,组建机电一体化“海企冠名班”,工学结合期间充抵不少于一半学费,并有一定生活补助,满足贫困家庭学生获勤工学生的助学愿望;旅游管理专业建立“苏宁班”等多个工学订单班,并尝试“学校+酒店”两地循环式学习,每学年由企业向学生提供6500元助学金。这种育人模式,不仅使人才培养更加实用,而且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艺术设计传媒专业群却比较难执行这种与公司合作办学的方式,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区域经济内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能容纳的人员有限;二是中小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大都愿意招聘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三是企业需要真心为企业着想的人,而现在的学生大都依赖性较强,不能吃苦,从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分析,可以得出高职艺术设计的学生不好找“工学结合”路径,因此,若能在区域经济内做成“旗帜”性的榜样将会为各兄弟院校抛砖引玉,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学院通过调研各示范性教学院校,吸纳他们的成功经验,接受专家指导,进一步反思学院以前建立的校内工作室的运行弊端,自我反省剖析后,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技能技术水平、就业形势、企业心理需求及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出发,决定创建校内盈利性工作室的模式来进一步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路径。继续加强以“岗位认知实践——理论交叉实践——实训”的实践教学路线,加重基础技能技法的基本功训练比例,重技能、强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活跃化,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对岗位进行实践认知;大二以后可以毛遂自荐到工作室内做“助理设计师”;大三则可以到工作室参与实际项目,做到真正的实训。

3.2 以工作室为主线,吸引校外合作机构,实现校内外双赢的合作就业机制

案例分析二:2002年学院曾经建立过校内工作室,工作室内部由艺术学院专任教师担任设计师、业务经理、会计等角色,公司一开始业务较为流畅,学生进驻工作室的机会较大,能学到一技之长,并能够锻炼对外业务能力,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性,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专任教师担任各种角色后没能够及时处理好公司与上课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师不能集中精力做公司业务;学院方面没能够及时建立“监督管理”方面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导致工作室内部工作环境分散无力、业务疏于管理、业务外流、人员流失等问题的出现,校内工作室便成了昙花一现。因此,针对以前创建工作室的诸多问题,分院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经过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的教授、公司企业经理、著名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等人员组成)的指导,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考虑到艺术类学生“工学结合”的难题,决定再次走工作室的路线。经过缜密的研究后,在工作室内设置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送一线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管理理念,锻炼业务能力。工作室步入正轨后,将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活力,对外寻找创意产品外销、开发合作机构,或与大型的设计公司合作办学,建成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成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校外合作应该本着双方双赢的观念进行相关事宜的商谈,制订管理制度,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平时要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等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面向企业提供“项目化”合作教育、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学生靠敏锐的设计理念、前沿的设计思维创作创意产品或按企业考核合格后上任各类岗位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企业则要拿当下先进的数字化硬件设备、及按企业要求员工的态度,合理科学、地拉练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意识到责任感、时间观念、设计完善力度,最终实现“工学结合”的真实路径。

4 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双师素质、教学实践,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4.1 进一步强化学生六种技能的开发

设计的形势变了,对从事设计的人们来说,存在的机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多了。从事设计教育的人需要开发的课程,既适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又适合技能、技术专业的学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既具备经营的悟性、又兼有企业家的技能技巧。主要包括:开发设计专业学生的工商管理意识、开发研究技能、开发创造力、开发合作技能、开发沟通技能、开发学习技能六种能力。

4.2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顶级、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任教师,落实青蓝工程,促使青年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在保证专业课教学的情况下,着力培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通过“轮训制”等途径,保证他们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力争在2013年底,使 “双师型”(讲师、工艺美术师)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4.3 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

课程内容打破学科要求,着力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与拓展才能的能力;把课堂“搬到”企业、市场去,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培养和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基础课的改革突出以“适用”和“够用”为原则。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实践性。走出去,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实践;请进来,邀请企业老总、设计师走进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等。

4.4 以“翻转课堂”等各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自主学习性较差,常常出现课堂不学、课后不练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想办法来逆转课堂,譬如,“翻转课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要讲的一堂课录制成视频,录制的视频实际上就是教师上课的内容,视频中最后要以项目化的形式给出要研究的课题或课业,这个视频就是学生的课后作业,每个学生都要看这个视频,到了上课时,教师则不要讲课,而是将预留的课题或课业拿来提问,提问完了后,将课业在课堂上进行规划、设计、制作,这个过程教师则充当了“指导教师”的作用,既可以及时纠正学生课业中的错误,又可以针对具体案例讲解说明,这样学生在实践这一块将会有较大的收获。这是一种完全跟正常课堂相反的上课程序,然而,就是这种有趣的授课方式,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8

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活力绽放着新时代的气息,美术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小断发生变化,对美术人才的综和素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职业教育中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对美术史以及理论本身有知识系统框架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认识、理解生话中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健个学生的心理结构,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美术专业教学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和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质量不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就职业教育中美术专业课程的有关方而,谈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要对美术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认清学生自身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对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理论知识的修养较低,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了解不够个面,欠缺文化功底。在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美术技巧,一味地让学生临摹其他人的作品,忽视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文化课占的比例极小,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经常不尽如人意。总之,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构建出适和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专业美术课程目标

美术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明确本专业的方向,职业教育中不应该仅仅是就业教育,而应该是能力教育,专业美术的教育不仅要掌握有关专业的技能,也要掌握美术专业职业能力,例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小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并针对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和素质。

(二)加强专业美术实践,探索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国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是从普通中学转变而来的,在教学理念上普遍偏向理论的方向,轻实践,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特别是在专业美术课程上,要们重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目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探索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定任务区探索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会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够逐渐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力求实用性、灵活性,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

时代是不断变迁更替,教学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应该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具有时事性、灵活性。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实用、更加灵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言传教学模式,在言传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身教,因为美术是一门操作性、直观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扎实的动手技能训练才能学有所成。授课时教师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示范,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信息,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成绩。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端正的行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关注美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对本知识领域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对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及时进行更新调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知识汲取不断的创造条件。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审美品质与品位,美术专业也越来越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与此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美术教育应注重技能教学的文化含量,增强品位意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背景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只有3年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顺应当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要求。

二、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衔接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缺少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保持密切联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性特色不明显,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甚至出现完全脱钩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并未出现,这也直接导致了高师院校的美术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与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师范性特点不突出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美术院校趋同,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特征却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主要为专业技法课程,师范类课程设置较少。在仅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中,美术课程教学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大多流于表面。教育实习环节的问题更多,首先是时间短,一般为6~12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教育实习的监管力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基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1.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必须按照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绘画能力的培养,应加大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力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拓宽知识领域,融入设计学、民间美术、手工制作、艺术批评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力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安排的。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远远不够。同时,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关于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时过少,试讲的课时远远不够,实训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理论学习的实H情况,分阶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之下,改变传统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使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真正能适应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范人才。

篇10

高中美术专业的教学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教学。所以对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认清美术专业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的目标。在学社的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出其基础性和整体性,还要适应美术专业的独特性、超前性和适应性。美术专业教学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美术专业是一个感性的专业,教学活动室感性教育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程式化的教学和最终的教学评价方式,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教学活动,并能再此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

一、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其“专业”二字,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美术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受到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其对美术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掌握,艺术规律的探索与驾驭,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深度等都要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打下基础。

在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美术教育方向,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个美术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是将美术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技能,会应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学生教育的重点则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开始接收美术绘画方面的训练和教学,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学习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关,那么,高中阶段美术专业的教学则是对美术精神如理解和美术专业技法的提高。

所以,高中阶段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方向应该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长。

二、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培养

(一)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教学循序发展的过程。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基础;色彩的应用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目标。

素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美术相关基本理论,还能在学习中获得基本的美术构图与造型能力。因为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能对物体、光线的构图绘画工程中培养观察能力,还能在不断的描摹与实践过程中对影响绘图整体性与画面协调性的因素得到有效的认识。通常认为,素描是最能体现绘画水平的画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好心态,踏实练习。

色彩的应用是教学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色彩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画作表现力的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习作习惯。对于美术基础不太扎实或者初学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色彩绘画的一般程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画作示范与临摹的体验性教学过程,多帮学生修改画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与绘画的个性。

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的总目标表现在美术专业的感性认识过程中。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与鉴赏都是对作品的感性体会。要对不同层次的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画作的意境与深刻的情感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与结构中蕴含的不同意义。所以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画、多改,教师对学生的画作多看、多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开动思维,投入感情。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的目标实现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完成,如音乐、书法艺术等的介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情感的变化,在画作中进行表达。

(二)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美术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总结,可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素描》和《色彩》两门课程就是教学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工艺美术》课程的设置就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构建以专业发展为重点的必修课与以提高艺术感悟能力的选修实习课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做到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多组织一些专家名人的教学讲座,或者多举办一些美术作品的展览,提高学校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多收集学生中的优秀画作进行展示盒点评,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既能不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应对其美术专业的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估,以便于学习课程的安排和学习进度的合理设置。课程开展之后,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局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或者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给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多肯定学生画作中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

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的美术功底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建立合适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因材施教。打好理论基础,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熊擎宇,熊筱燕.试论职业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营销,2007(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