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 发现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关注题目,可知情感就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作者、注释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释中说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诗人。”题中问道:“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为“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结合背景我们分析,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复明思想,“遥寻”表现了诗人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体现了对叛国投敌的李陵的鄙夷,结合背景注释,可知诗人表现自己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若没能从注释中捕捉到这些信息,恐怕答题时就会遗漏了得分点,甚至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
二 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水”、“草”、“雨”--抒愁写恨;流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浮云--漂泊、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如宋词中陆游的《蝶恋花》中试题问: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桐叶晨飘”为落叶意象, “蛩夜语”为蟋蟀鸣叫,由此我们可知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三 紧扣考题、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鉴赏术语
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等;表达技巧方面: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总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1.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鞑ビ敕⒄
古典诗词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在现代社会当中,经济发展成了社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对于古典诗歌这种文化形式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基于此种情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当中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鉴赏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不自觉地爱上古典诗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就会主动地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播。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走向工作岗位,直面社会竞争。如果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只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而不接受相关的文化教学,则其在综合能力方面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根据“木桶原理”的内容,人的综合能力是由最欠缺的知识直接影响的,因此,做好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
当前阶段,影响中职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大部分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对于其日后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主动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另一方面,当前阶段中职学生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向学生传输古典诗歌鉴赏的理论,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而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古典诗歌的鉴赏当中。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古典诗歌鉴赏的重要性。此外,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
2.加强情景鉴赏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古诗鉴赏层级化的典型缺失。在日常的诗歌鉴赏中,我们很少思考应该从哪里入手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很少思考过在赏析某首诗歌的时候关注学生已有的水平,很少考虑过从学生古诗鉴赏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理论)着眼来设计课堂的教学流程,更少把古诗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教学;而实际的情况是师生往往局限于就诗讲诗。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比如讲到李白的这首诗,我们就赏析李白的这首诗,并兼顾一下诗人简介和写诗的背景,我们始终在做的是诗歌赏析的局部工作,无论这个工作做得多么完美,多么精彩,那也不过是画了一个很好看的眼睛或鼻子而忽略了整个脸,显得大而无当罢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只在做一个古诗鉴赏的局部工作,而且一开始就对这首诗进行综合鉴赏,而没有指导学生走自主鉴赏的路径,而且这个路径应该具有渐进性、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泰勒[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古诗鉴赏教学理论支撑的典型缺失。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中,我们很少想到如何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依据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按照通常的或时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一堂或许很精彩的教学流程,其中不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也不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热闹。但我们往往比较忽视教学设计的理性审视,不能按照教学最优化的方法(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课“热闹”是有的,但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而且我们不能把这个诗人和那个诗人联系起来,不能把这首诗和那首诗联系起来,不能把学生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整个鉴赏活动总是在浅表的层面上滑行”(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4.学生在古诗鉴赏中的典型缺失。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先入为主,妄加推断。不知从何下手,脱离诗歌本身,全凭主观臆断,导致对诗歌思想内容分析不当,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
(2)就诗论诗,分析不深。缺少诗歌鉴赏的相关背景知识,单从诗句去分析,不能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风格等方面去体味,从而不能真正读懂诗歌的深层内涵。
(3)不能迁移,弄错诗意。古典诗歌有很大的时间、空间跨度,并常用典故、意象来表意,许多学生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无法了解它们特定的内涵,在理解上南辕北辙。
(4)用词不当,词不达意。不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形象特点、思想感情等,缺乏相关诗歌鉴赏的名词术语,导致学生很难准确表意。
(5)不着要点,答题笼统。鉴赏诗歌时不能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不会再现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不能正确揭示蕴含在诗句中的感情,脱离诗句本身,大而无当。
(6)弄错题意,答非所问。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在答题时,不会认真理解题意,找准答题角度,匆忙下笔,不仔细读题,所答的内容与题目要求相距甚远。
其实,学生在古诗鉴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忽略古诗鉴赏题给出的注释,不考虑作者背景,把诗中的意象盲目地当成象征义,遗漏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答题不全或不点题等等,这些实际上也是古诗鉴赏的技巧性缺失。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存在以上一些典型缺失,从而导致教学的“少、慢、差、费”,费了力气,但效果甚微。笔者认为诗歌鉴赏应从基本常识(基本概念)人手,为诗歌鉴赏奠定宽厚的知识背景,即从诗歌鉴赏的知识规律着眼,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框架。然后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鉴赏训练,每个步骤的训练必须符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从而达到建构高中诗歌鉴赏能力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①周兴建《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与欣赏》,《四川教学研究》1992.4-5。
②李玉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训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的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4-01
中国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部分,诗歌的重要性已不必过多赘述。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部分的逐渐重视,教师急需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属于所有题型中的最高级别,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不断发展,题型及考查内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仍以主观题为主。题材方面,作品的朝代涉及范围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作者也不仅限于人们所知晓的著名诗人。题目的难度变化较大,更注重对诗歌的深度挖掘,包括艺术风格、诗句含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对题型的创新度还不够,仍以主观题为主,缺少选择、填空等其他形式,考题的内容也较单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仍不够。
二、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功利化。古诗教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不应只为应付高考而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而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注重讲授解题方法、答题模式,而忽略了让学生感受古典美的过程,使诗歌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
2.教学模式单一。如今的诗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填鸭教学为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没有机会交流,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十分阻碍学生的发展,无法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鉴赏学习。
3.古典色彩缺失。在当下的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学内容仍偏重于对解题技巧的讲解,如诗歌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而忽略了对诗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甚至许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就很匮乏,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文学知识,造成了教学的古典色彩缺失。
三、古诗鉴赏教学的方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古诗蕴含着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随着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鉴赏教学也应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适当讲授诗词韵律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理解押韵等知识,这样便能逐渐理解诗歌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创作环节,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诗歌外,让学生尝试着创作诗歌,对经典诗歌进行仿写,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能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此外,教师要增加诗歌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停顿与重读,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还要有意识地增加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能够加大文化储备,拓展视野,这样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实际的诗歌课堂教学大多较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聊,导致古诗鉴赏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地进行鉴赏学习。教师不能一味以高考为出发点,功利地进行教学,要充分重视诗歌的古典美,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歌朗诵及诗歌创作的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其更主动地学习诗歌。
时代背景可以算在作家的生平里,因为作家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带有时代的色彩。在鉴赏古诗词时,如果学生了解到一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那么抓住这首诗词的主旋律就很容易了。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时代背景下的诗歌风貌。
只要提到杜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史之乱,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一事件呢?这是因为杜甫在创作诗歌时所处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乱。中学所选的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的。我们看到杜甫的诗,首先就应该想到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面貌,联想到诗人的心情。杜甫的那首《春望》就生动地写出了已经沦陷的长安城,表达了杜甫那忠君恋国的情怀。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体裁很自然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但在盛唐时期,诗人还是不习惯引战争苦难入诗,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只是抒发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但是只要在安史之乱这个大背景下,诗人心中总会有忧思之情。只要学生掌握住时代的大背景,在赏析这些诗人的作品时,就会围绕背景的感情基调鉴赏。
学生想要多了解大的时代背景,就需要平时多读一些历史书籍,而且要知道在这一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在进行创作。大时代背景给学生更多的是参考,在鉴赏一首毫无头绪的诗歌时,想要真正读明白一首诗,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鉴赏方法。
二、从诗歌意象探究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而且在不同的诗中同一意象所蕴含的意思基本相似。我们看下面这些代表性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各种植物(如花、叶、树)的意象运用则更是频繁。以一种静态的生命形式呈现动态的思想情感,可以更好地达到丰富诗歌层次的效果。学生可以记住一些特定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月亮,经常用来表达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树,以折柳表惜别,因为“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常用的意象还有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还有很多意象就不一一举出了,这些意象需要学生在平时多多积累。
诗歌的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固定性,就是上述所说的专门的意象表示专门的意思。但是这也不是确定的,意象还是有跳跃性的,所以更需要具体的分析,不能局限在条条框框内,诗歌鉴赏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最好的方法。
三、从诗歌内容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代诗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τ谙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的语言高度浓缩,大多数学生也只是语文课上接触得比较多,生活中一般接触较少,所以对于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就难以燃起兴趣。
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比较乏味,缺少多样性,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融入课堂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就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诗歌讲解过程,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融入到作者创造的情景中去,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新课标更加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关于古诗词知识,几乎都是教师课上讲解得来的,缺乏自主探索诗歌知识的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教师应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古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古诗词。同时,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只是死记硬背。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真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诗歌鉴赏能力,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引导好了,让学生学习诗歌时不再感到困难了,产生了成就感,增加了学习诗歌的自信心,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诗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充分吸引学生,让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多开展趣味活动,如以诗歌为主题的诗词接龙大赛,类似于成语接龙的玩法,表现优秀者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动地融入到诗歌学习中去,甚至会因此爱上诗歌。
新课标更加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知识和问题都要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对于诗歌这种深奥的知识,看法和理解也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诗歌更深层理解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走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关键词“凄凄惨惨戚戚”“憔悴损”“愁”等,然后提出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充分体会李清照丧夫的悲惨、寂寞、难过之情。
三、具体分析诗歌高考命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语文题越来越向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靠近。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查过后,才成为高考题的,每道高考题都有其专门的定位和特定的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充分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尽量贴近高考题,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国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与会代表联合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金山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便是“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不难看出,国学在当今语文教育当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诗词,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内涵以及超乎一般文体的潜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为了国学当之无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经过历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高考考试要求》当中,都明确地将古典诗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考的类别。在此影响下,“如何教好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等一系列相关命题,一时间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诗歌赏析课的教法、学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课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的重视程度是大有差别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其他必读、必考内容的教学效果,常常忽视诗歌选读篇目,有的干脆舍弃了古诗词鉴赏选修篇目的教学。对此,笔者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课时安排紧张、重点学习内容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点字词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样”模式进行,而忽略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赏析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国学气质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人文精神”成为了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学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美学感悟能力成为了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质,成为了语文教学用于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感悟力、历练学生国学气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几点尝试
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工作中,笔者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赏析的主体
在近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改以往诗歌赏析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而是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的方式,从而解除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束缚。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预习,以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听,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多种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分组对诗歌篇目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真实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将《长恨歌》里的故事编成了短剧;有的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出了绘画作品;有的学生为《虞美人》谱曲吟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书愤》创作了仿古诗等。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自身对诗歌切身感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精髓的认同度,提升了学生的国学气质。
3.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实现诗歌赏析技巧的融会贯通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笔者要求各组之间、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拓展诗歌赏析的分析视角,丰富诗歌的理解层面。待学生点评完毕后,笔者会对学生的互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疏漏的重点进行补充。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观点,比如诗词中涉及到的艺术手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加以分析归类。
4.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求同”、辨证“求异”、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