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2 16:06: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培养科研意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篇1

2明确培养实验意识的意义

2.1从课堂角色转换上看培养实验意识

过去化学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实现角色转变,实验教学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培养实验意识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

2.2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看培养实验意识

建构主义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有所发现,建构知识。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还有许多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大都让学生来完成,因此,培养实验意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正确途径。

3培养实验意识策略

3.1重视化学启蒙阶段实验教学的“导”逐步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学科在初中课程设置中仅有一年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既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化学知识,又要掌握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实属不易。教师要想尽早放手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关键是做好化学启蒙阶段实验教学的引导,因为现阶段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还是一片空白,“导”是为了尽早实现“放”的目的。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自然就“动”起来,为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1.1从因果分析入手把握基本实验操作要领培养实验意识

化学实验操作规程很多,短时间内很难记准,虽然学生一看就会,但一动手就易出错,操作不当屡见不鲜。如果教师在示范每一个基本动作之前从因果分析入手,多问个为什么,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等方面给予引导,就会减少或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只有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才能正确掌握操作要领。

3.1.2采取“兵教兵”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做好动手前的“导”,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前提下,鼓励个别优秀生上讲台来演示基本操作要领,表现自己的才能,至于下面的观众允许他们有挑毛病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都给予加分表扬,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步,在开展小组实验中,由各小组的组长落实动手操作中的“导”,其职责是纠错和督促不动手的动起来,让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3.2在建构新知识体系过程中培养实验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且是一个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尤其要抓住化学实验这一主线,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创造力的源动力。

例如,对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一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假设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自主获取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3.2.1问题情景的设计

师生一起回顾消防官兵来我校展示消防演练的场景,一口大铁锅里面的油污突起大火,浓烟直冲云宵,还有那煤气坛火苗窜出一米多远,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如果没有消防官兵到来,如果没有灭火器,该怎么把火灭掉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要想灭火还得从根源上知道可燃物为什么会燃烧起来?燃烧具备什么条件?这就是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3.2.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于教材中燃烧条件的内容,讲课之前教师要提出两个指导性的意见,一是白磷燃烧起来烟雾大,且用量要少,如何改进污染的问题;二是实验器材缺失,没有薄铜片该以什么代替?基于这两点要求,经过一番讨论比较,师生共同筛选出一个设计方案: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入两支口径为20cm的试管且密封,再将其同时放入大烧杯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3.2.3实验探究与发现问题

①各实验小组派一个代表向教师索要实验器材和药品(白磷由教师之前切好);②开展实验探究;③教师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试管里的白磷能燃烧而另一试管里红磷不燃烧?燃起的白磷为什么没烧完?大烧杯热水里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

3.2.4讨论分析与解决问题

经过讨论,就两颗白磷在相同与不同环境条件的比较,从燃与不燃的现象分析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氧气(空气);又根据红磷与白磷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的燃与不燃现象的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二:温度达到着火点。

3.2.5延伸思考

密闭试管中燃起来的白磷为什么没燃尽呢?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延伸到下一个探究课题“灭火的原理”。

本案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让他们主动探究,学生与问题情境的相互作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并把它所提供的信息不断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在此过程中不断建构新知识体系,强化了实验意识。

3.3在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中培养实验意识

现行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成功率低,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理解原有实验原理基础上进行仪器上的替换,实验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一起改进实验,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实验材料经济实用又易获取的设计方案,更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改进、去创造,教师不再是谋划者,而是学生的助手。

例如,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讲到“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时,讲解了粉尘爆炸的演示实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方案进行演示,效果很不理想,成功率低,然而学生对这一爆炸实验非常感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可将此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课上,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有的组不仅有精制的面粉,还有高级生粉,各类纸筒和塑料瓶瓶罐罐琳琅满目,鼓气球有洗耳球做的,还有玩具橡皮球做的,等等。各组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气氛十分热烈,经过对课本原来设计方案和实验原理的仔细分析,对影响爆炸实验成功的因素进行假设、推理,各组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组,选用50目、100目、200目筛的小麦面粉和高级生粉作为粉尘,采用课本设计的方案进行多次对比实验,结果是选用200目筛的面粉和高级生粉均能成功,但爆破效果不明显。

第二组,从改变点火火焰大小入手,将蜡烛换成电子打火机,利用打火机气门调节火焰大小,用约2.5L的塑料瓶代替纸筒作燃烧间,实验结果是火焰越大,与粉尘接触面就越大,粉尘燃烧越充分,爆破效果越明显。

篇2

教学中,以一个字为延伸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最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迅速举起小手:“红花”、“白花”、“”“小花”……然后,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关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我家有一盆月季花,很好看”、“公园里有很多的花:有红的花,黄的花,还有粉的花”……这种口头连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训练幼儿多字口头造句时还要把握以下的三个方面:

1.指导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尽管我们给出的几个字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要让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造句,决不能每个字造一个单独的句子。只有幼儿真正达到了把所给出的几个字词造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的彼此有关联的多个句子,才能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培养有了成效。

2.指导幼儿造出内容完整的句子。教学中发现,不少幼儿造句时常常只注意把所给的几个字词都用到,却忽视了整个句子内容的完整性,常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这样的造句也是失败的。

3.指导幼儿造句的内容要丰富、广泛,不要限于一、两个熟悉的情节。例如,有些幼儿对于所给的不同的字词,都用同一个内容,这样造句是容易些,但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利,会使幼儿变得懒惰、呆板、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和发展。

二、创设语言表述情境

情境表演有场景,角色,情节,表演过程中有动作,有对话,有强烈的直观性,能诱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讲述的愿望。让孩子们观察老师或同伴的表情、动作(即采取哑剧形式)开展语言训练,以“观”促“思”,以“思”促“讲”,训练幼儿把话讲完整,讲得体。在丰富和巩固词汇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说话完整、连贯,使他们能沿着一定的线索进行讲述,把事情说清楚,把看到的事物进行恰当的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主题按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顺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连贯语言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四、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

一般说来,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多彩,于是我们设计了部分游戏来帮助幼儿增加词汇量,扩大词汇范围。如:游戏《苹果熟了》,小象来到果园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于是说了一句话,看小朋友谁能猜出小象的话。这时,幼儿开始积极动脑,回答也多种多样:“一个大苹果”“一个又圆又大的苹果”“这苹果真大”“我把它摘下来吃”“用鼻子卷下来”……就在幼儿的踊跃发言中,可看出这里面涉及到了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量词等,幼儿可以从中学会不少词,从而丰富了词汇。

篇3

一、引言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储备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逐步展开,其实践运用虽初具规模,但依然存在对本科生的校企合作教育认识不深刻、校企合作教育流于形式、与大学生就业脱轨等问题,促成了“招工、就业”两难的局面。理论界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包括内涵界定、模式分类、运行机制等内容;相关研究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深度不足、缺乏实证分析等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某211大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双元互动深度融合”和“校赛深度融合创新”两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相关理论

1.移动课堂

以“移动课堂”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98条相关文献,2010年之后的文献数约占80%,2013年对移动课堂研究的文献数量达到25篇。学者们对移动课堂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移动课堂是指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资源为依托,将移动终端运用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智能化学习环境的移动学习平台;其二,移动课堂是利用教育基地、企业实践平台等社会资源,置换教学场所场景,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与灵活性,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研究的“移动课堂”属于后者。

2.校企合作模式

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共有4574篇文献,自2006年开始各年份相关文献数量显著增多,2013年达到1019篇。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对研究教育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单一,多采用定性分析、问卷数据分析;研究内容泛而不深,包括:总结评析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方向和路径等。本文以研究教育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践访谈法等多元化研究方法,基于详实的一手数据,对“移动课堂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创新价值。

3.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以“校企合作模式”、“移动课堂”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检索到的文献数为零。本研究所定义的“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指学校与企业协同教学、深度合作的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有两种:第一,将企业资源作为“移动课堂”引入常规教学,让企业家、优秀高管人员走进课堂开展经验教学,与学生分享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即“企业走进来”模式。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形成虚拟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发现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即“学生走出去”模式。

三、案例研究:某211大学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某211大学校企合作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某211大学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主,以企业主办、学校承办“营销策划赛”为辅,通过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平台以及参与营销策划大赛实战机会,锻炼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合作包括: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教学基地、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武汉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承办湖北省周黑鸭校园营销策划大赛等。

2.数据搜集

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①访谈数据;基于某211大学市场营销专业12级、13级两届学生参加沃尔玛暑期实习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搜集沃尔玛管理层对营销专业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估反馈等资料。②就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问题,面向武汉某211大学营销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该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的认知倾向和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01份,回收率为75.56%,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166份。

3.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成果

某211大学自2012年开始创新性地从移动课堂嵌入视角切入,进行校企合作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并逐渐形成两种比较成熟的“移动课堂”实践教学合作模式,即“双元互动深度融合”模式和“校赛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1)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标。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其最核心的目标是培育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是提高营销专业教学能力和质量;最后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典型形象,形成对其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示范效应。

(2)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动力。某211大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动力包括两方面:其一,因营销专业对学生能力、就业率、就业质量的高要求及专业自身建设和成长需要而产生的“拉力”。其二,社会发展、企业用工对创新实践人才的需要,和学校教学水平提升对专业建设的考核等因素,产生对营销专业积极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力”。

(3)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性创新成果

第一,“双元互动深度融合”模式。“双元互动深度融合”模式中“双元”即高校和合作企业。该模式的起点为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由营销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高管人员组成专业教研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安排。学校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常规式理论教学,并适时邀请其高管人员进校与学生交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由企业管理团队进校开展校园宣讲活动,提出岗位要求,学生自愿提交实习申请表;随后企业组织面试团队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试,结合其兴趣爱好、实际能力以及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特征筛选合适的学生,并分配实习岗位。实习结束后,由企业提供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表,作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参照依据。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与沃尔玛的合作中得以实践,实习反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沃尔玛实习结果反馈

素质

知识

能力

工作态度

责任心

可靠性

专业知识

合作性

顾客服务

判断力

市场

需求

积极主动

严格遵守公司程序和政策

认同公司文化、准时出勤

胜任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处理事情有主次之分

12届实习反馈

积极主动(46.67%)

遵守章程和规定(93.33%)

认同公司文化(26.67%)

缺勤(6.67%)

加强专业技能(26.67%)

沟通能力良好(26.67%)缺乏团队精神(20%)

提升顾客服务能力(53.33%)

减少个人例外(46.67%)

13届实习反馈

积极主动

(65%)

遵守公司规定(90%)

认同公司文化(45%)缺勤(0)

加强技能、产品知识学习(20%)

提高沟通技巧(55%)缺乏团队精神(15%)

顾客服务意识较强(65%)

减少个人例外(25%)

注:表中数据为访谈资料中对学生实习评价相关词语出现的频数与实人数的比率;12届实人数15人,13届实人数20人。

第二,“校赛深度融合创新”模式。在“校赛深度融合创新”模式中,企业结合其面临的现实问题主办校园营销策划大赛,校方通过市场营销协会等学生组织承办,学生自行组队参赛。该模式属于一种分散式移动课堂。以湖北省周黑鸭校园营销策划赛为例,比赛周期持续约3个月,分为校赛和省赛两个阶段。参赛团队需根据周黑鸭公司拟定的策划主题,如新媒体营销,在导师的指导下,展开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创意搜集,并完成文案策划与报告撰写,最后参与现场答辩。整个赛事的评审团由周黑鸭高管人员和武汉高校营销专业的专家和教授共同组成。该培养模式下,某211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并在2014年“周黑鸭杯”湖北省营销策划大赛中取得省级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较2013年获得第二名的成绩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在人才市场供需失衡、政府“产学深度融合”的政策引导下,校企双方走向人才培养战略联盟是缓解学生就业与企业招工双重压力的必经之路。某211大学营销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率先实践了“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今后的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应进一步探索校企之间全过程、深层次合作,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促使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与资源;同时,提高移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更多学生在专业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68-72

[2]王有炜.《基本原理概论》课“移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80-83

篇4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

Zhou Quancheng, Chen Shanfeng, Wang Xiangyou, Li Hongjun, Ma Chengye, Zhao Ya, Song Yued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person with scientific teaching thinking meets the needs of not only food industry in China, but also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how to apply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i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scientific; teaching thinking; teaching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之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科技创新技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精力旺盛、风华正茂、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因此注重独立思考、科研思维、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锻炼,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步骤[1]。对于21世纪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来说,科研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本科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2]。具有科研思维的大学生,会时时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事物,处处以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从而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磨炼意志,开阔思维,认知自己,培养协作精神,而且具有时局意识和远见规划的思想,将来会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见解,制定新举措,做出大贡献[1-3]。

目前,高校教学大多还是以理论记忆、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填鸭式”接受理论知识,缺少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兴趣容易逐渐降低;实验课则常是走马观花,隔靴搔痒,程序性完成步骤和操作,很少有自我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等创造性思维和活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事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若没有提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开展科研工作就会一头雾水,步履艰难;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有了大学阶段的科研思维初步培养和锻炼,则可以尽早适应自己研究生的角色,自己研究课题,为研究生学习开个好头。

科研思维依托于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其中食品专业用到的主要是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所谓联系性思维,就是找出有明显间断性的两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类比思维[1]。所谓连续性思维,就是连续性的推理,最简单的连续性推理就是形式逻辑的三段式:A=B,C=B,于是A=C。连续性思维有一个中介连续者,A与C的中介连续者就是B[1-3]。

如何在食品专业课程讲授中应用科研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笔者结合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讲授实践,认为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 理论授课多采用问题导向性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理论课是34学时,实验课是14学时,理论学时占了总学时的71%。即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时间大部分都在教室授课中进行。因此,充分利用好理论授课时间方可开展科研创新思维教育。营造宽松的、探索性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可以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增加影像等教学素材的使用比例,特别是讲授多功能机械、整体机械时,不仅可以更形象地让学生观察机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更具体、更自然地提出贴近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组织讨论。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提问―讨论教学、质疑―发现教学、自学―汇报教学等[4,5]。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掌握资料的获取、筛选、甄别、利用等技能,使得教育活动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如授课前,可以用科研思维的方法引导,围绕讲授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例如在讲授完物料输送机械,教授物料分级分选设备前,就可以从食品加工常规工艺,让学生思考食品加工进料后,下步工序是什么?如何实现?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不同原料、特性和产品,去积极地自主考虑下步工序,包括下步工序是什么且如何实现。这样促进了与所学其他课程的交流,如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学、果蔬加工学等,并结合原料特点,去分析如何实现此操作,逐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次之后,学生巩固了既有的学科知识,而且还会结合本课程的教授内容,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如如何自动、高效完成某个单元操作;不同原料加工的方法能否用同一个设备完成。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甚至创新意识。同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加,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2 充分把握实践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和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但不能孤立看待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理论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性学习重要知识点不同,实践课上学生要带着问题自己去用设备,去做实验,从而培养了科研思维。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也不同,收获也不同[7]。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实验中设备昂贵、机械庞大,所以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的机会,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锻炼科研思维,融会贯通知识等。这种实践教学大学生都可参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问题导向性分析、科研思维引导和知识串联讲解。与此相似的是实习,不同的是实习中学生不分专业方向,既有食品工艺方向也有食品分析方向。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专业知识底蕴,因人施教。例如面条生产工艺参观实习时,食品分析方向的大学生,可以针对其具有检测方法、产品品质和法规等知识背景,通过提出面条产品检测内容是什么?制作加工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影响面条的品质?怎么影响的?有什么改善方法?启发其对参观实习的兴趣、思考主动性、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对于食品工艺方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过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课程,因此可多采用联系性思维引导,问题也更具体和开拓性,如面条的压辊有多少级?各辊的作用有无不同,如何实现?此工艺可以生产什么类型产品?工艺和单元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引导学生用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去理解工艺设置和改进。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包括第二课堂或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学生较少,主要是一些学有余力且确实有兴趣的学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即如何发现问题、采取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思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全局掌控、重点引导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广博的专业素养,给教师更大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施教,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培养科研思维,塑造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承担科研项目,满足现代社会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科,黄寅,杨拯,等.谈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31-132.

[2] 潘久武.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78-79.

[3] 张佰清.食品机械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6-508.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59-02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收获,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大学本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论文写作方法训练等培养目的,本文尝试在外交学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贯穿科研意识培养的各种途径,以期建立一种能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任选课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

一、培养科研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在外交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程是根据学分制培养目标要求,为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课程中的选择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智能结构。专业任选课一般是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区别于公共课和必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专业为例,目前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所学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部分。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型。按照目前通行的分类,大概包括以下八种:Survey course,service course,introductory course,capstone course,general educational course,principles course,majors & non-majors course,seminar course。结合笔者所在的外交学专业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专业任选课程一定程度上兼具探索型课程(Survey course)和研讨型课程(seminar course)的性质。

那么,在任选课中贯穿科研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样的益处呢?是不是所有的专业任选课都适合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训练?这样的意识培养的训练能否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专业选修课中,既有一定实践性,又有一定理论性的那部分课程,是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因为纯学术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在本科阶段比较难操作。正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学生才有一定兴趣去涉入。在实践部分的带动下,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领域,让学生既不会太感枯燥,同时也能开始得到学术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整个课程总量中并不占多数的专业任选课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尝试。

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涉及新闻学和政治学的部分领域。该课程主要讲授西方媒体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媒体的运作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媒体相关控制和有效利用,也要把握相关规律性的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政治功能,了解影响媒体政治报道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的诸因素,了解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了解国际新闻报道和流动的现状,深入讨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等问题。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大胆革新

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介绍本学科发展历史、灵活选择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任选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

在相关任选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分析和评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方法论的普遍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探索过程本身的特性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担负更积极的作用,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提炼他们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使他们不自觉地将探索行为升华为探索问题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能力。

这里涉及到对于课堂教学怎么认识的问题。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层次,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灌输知识的阶段,同时,专业任选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课,更应该视具体课程的特点展开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总的目标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的研究潜质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果在这个阶段错过了研究潜质的发掘,就要等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对于并不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这种意识的缺乏不吝是一种损失。因为,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潜质的开发,对于毕业之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在课堂上领悟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多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种学术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同时,能对学生在毕业阶段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积累和促进。现如今经常听到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抱怨,追溯原因,不外是态度不端正,专业基础不扎实,研究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的几个学期做一些关于科研意识培养的工作,相信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上一定会大有提升。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纳新观念,大胆革新,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中发现可研究性的课题,是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发现,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具有研讨性质的专业任选课中,除了课堂上正常的就教学内容的交流外,建议任课教师留出十分钟左右的问答时间,这是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进一步交流并相互促进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程红玉,2006)。师生间应该确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革新教学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而渐进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诚实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这些特点,都是需要普通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并具备的。

三、师生应转变观念,科学认识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个性解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中立点(张典兵,2011)。在专业任选课中探寻科研意识培养策略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类型,属于探究型课程,就是前文中提到的survey course。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把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结合进去。这一点的有效进行,对研究学生的研究意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采取自愿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运作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通过脑力激荡互相商讨、选题的分析、论文写作进展的交流等等工作。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还应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探讨和相互激励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坚持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资料收集和选题探讨中最终形成选题,学生之间就具体研究兴趣也自觉形成具体选题的研究小组,在一个学期中有序并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作,到期末课程结束时,各研究小组的论文也已基本完成,少数小组的论文甚至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张建伟、陈琦,1996)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参与到小型的团队协作中,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团队协作的精髓,同时,对参加工作后的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等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研究方法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既要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领会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学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最后,对于专业任选课中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在资金方面的倾斜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库引进与建设、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等。其次,对于像拥有含有外交学专业一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大型研讨会、定期邀请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间举行一些科研竞赛等活动,以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最后,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这项工作的完成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结合整体教育目标和各校实际,具体而务实地开展。包括如何看待师生科研之风,如何看待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考量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工作中的付出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篇7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做科研工作的正常流程。多数的大学生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埋头苦干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也掌握不到实际东西。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而是采用自由发挥式,让大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从被动直接转为主动,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另外,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动脑能力,还得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

二、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全体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教学要多样化,从单一授课形式变为互动形式,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进行发散思维,不能死读书,要学以致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9-01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No:2012360】。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①。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医学本科生除了必须具有过硬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外,更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②。在此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文中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

(一)科研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所修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包括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儿少与妇幼卫生,这些都属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俗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课知识性授予很难达到牢固掌握和应用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根本没有掌握也不会用。而科研实践的内容恰恰与已学过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在科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理论指导实践。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就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二)科研有利于本科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研时,经常发现自己缺乏太多的相关知识,经常需要带着问题了解和学习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前沿知识。为了解决一个研究课题,通常需要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因此,本科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可以学习和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前沿知识,先进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此外,这些知识通常是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咨询老师获得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科研问题,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素质不高仍是一个普遍现象③。虽然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过做科研的具体知识,从选题到最后的数据整理分析都有相关的课程支持,应该说预防医学本科生接受的科研方法相关知识是所有本科生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但是当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时,仍然一塌糊涂,学过的知识应用效果并不好,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让本科生参与科研,边教边学边做,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生深造做好了铺垫。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

(一)参与科研符合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他们本身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是他们的这种潜能和欲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发,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参与某项科研活动,从而体现自我价值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他们迫切想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进而检验所学,巩固所学。尤其是预防医学本科生,他们所学的课程基本包含了科研方法的全部内容。从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确定样本量,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试验,试验过程中该如何取样,如何减少混杂因素,如何避免偏倚,直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整理该用什么样的软件和程序,如何结合学科知识及数据结果得出合理结论全部都可以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得到应用,因而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完全符合学生希望学以致用的心里诉求,取得教学研相长的效果。

(二)从入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一切都很新鲜,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想法,并将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贯穿于各种活动和整个教学中。在这种主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日后进入科研活动中才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同时,入门时就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是一种艰苦的科学探究行为,绝非依赖浓厚的兴趣就能完成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积极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永不言弃。培养学生始终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做事,做科研,严禁弄虚作假。

(三)建立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学校可制作网页作为科研招募平台向师生公布开放。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得到科研相关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除了科研之外老师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投入精力,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提高。有了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课题挂上网页招聘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同时提供一定的劳务费,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以去应聘。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科研训练,又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还没有在社会上打工的风险,又有打工的约束力,学生,老师,家长都放心。而老师也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科研上,学生操作部分只要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就可以了。两全其美,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总之,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纳入到本科生培养计划之中,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绝对的必要性和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罗志伟.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20-12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91-03

我们有幸参加了201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文汇报,获益匪浅。回顾本科生阶段参与的大学生科研历程,通过与年会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得以冷静思考,发扬优点,认识不足,也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科研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总结成文。深感我们都愿意去当一只默默无闻的麻雀,但我们必须一如既往的眺望天空,努力提高自己,丰满羽翼,终有一日能够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大学生创新的火种遍布于医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需要有多一份关注,积极参与临床前阶段的基础科研实践,插上创新的翅膀,为将来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训练以往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实施。近年来,在培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人才的实践中,对本科生实施科研训练已被一些大学所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要对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科研培训目前尚有许多困难。如果能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条件,让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种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相信会成为一种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但是临床医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导致现今大学本科生教育普遍对科研训练不够重视的现象,而一旦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想要更多地接触基础科研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所以如何把握利用好临床前阶段的时间,在科研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这也将对临床医学生往后的临床阶段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项临床前本科生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根据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学生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普遍对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且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指导,普遍反映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匮乏,对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亟需提高,在科研方面的时间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可见现今的临床前医学生科研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一、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训练现状

国内许多高校提出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把学校定位成研究型大学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最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首先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创新学分,比如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撰写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均设有相应学分。而此后清华大学也根据“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提出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努力将科研引入本科生的教学,得以使学生受到科研训练,以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去激发临床前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如何促进学生更加普遍地参与科研活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等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通过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训练的参与度都有待增强。如图所示(图表1),学生对各项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科研经历仅仅来自于实验课堂的学习。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图表2),我们发现,课内学习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会有自身原因和导师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表现在普遍对知识的接受较快,但是在创新方面则明显不足。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从整体来讲还有待增强,通过总结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大学生科研训练仅作为一种课外科技活动加以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工作力度不够。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学校还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第二,有些高校对学生科研不够重视,学生科研经费有限,能资助的课题数量少,金额小,参与面不广;第三,在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科研水平无法提高,成果社会价值小;第四,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钻研品质,缺乏团队意识,加之弄虚作假及其他学术道德缺失等现象明显,以至于很多研究项目无法完成。

二、科研训练对于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俨然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科研能够激发创新动机,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能够接触到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科研上的成功反之又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继续参与创新活动。再者,科研创新能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而拓展视野对于培养创新性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及确定选题方向,能使他们更深入地接触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等,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这对于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如何认识学术科研对于医学生的价值以及如何采取鼓励医学生积极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措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重视,而基础科研对于临床医学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当前热议的一个话题。首先大多数学生觉得,他们的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科研创新的动力。当然其正面影响比比皆是,例如喜爱科研事业,因为与研究生的交流而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更加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待各类临床问题。而相对立的,那些对他们从事科研经历不满意的人列出了如下的理由:当前科研之风不正,科研压力大,难以摆正科研创新和课程学习的关系,导师对学生所能花的时间期望过高,导师的指导不够以及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国内,国外学生选择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则有:对科研的兴趣,教育上的原因,以及减轻债务,并且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经历强化了学生对医学方面研究的兴趣,而且即使学生最终选择从事的是非学术性的专业,这段科研学术经历也必将使他们受益匪浅,这种经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而几乎所有学生都一致认为科研教会了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等各项技能,而这些技能对将来他们所从事的任何专业都是有益的。仅极少数导师觉得学生对科研感到失望,认为这种经历对他们并无益处。再者,科研经历对医学生的择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医学院曾参加过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最终进入了博士后的研究,而从未参加过科研的学生中最终进入博士后研究的相对少很多。在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16年以来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那些在医学院曾经有过科研经历的学生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是无科研经历学生的三倍。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和美国临床研究联合会的成员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医学院的科研创新经历在选择研究职业的决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另一方面,科研经历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对于临床专业方向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调查显示,90%的医学生认为他们的科研经历对自己今后临床方向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可见科研会激发研究者对于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的浓厚兴趣,由此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专业选择。最为重要的是,科研经历对临床医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他们的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还是学术性的,承担一项科研项目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推理,对疾病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科研方法的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批判文献资料,而这种技能对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医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毕业医生对医学持科学的态度,而科研创新经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三、形成医学生良好科研素养的实践探索

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尤为重要。学生自身素质固然重要,但教师的科研素质以及其针对科研素质培养的先进理念,对学生科研素质提高至关重要。可以说,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先决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或教学活动水平,而要提高科研教学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调查显示,仅58%的学生经常和导师进行交流,而被调查者中,75%的学生认为导师在科研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很大。可见,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意义重大,但能够在学术上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教师需以身作则来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整理、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实验方案及步骤、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让他们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紧迫感。高校可以成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领导小组、机构,让他们结合自身所需,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讲学,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创新训练的投入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训练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

2.成立科研组织。调查显示,75%的学生参加过一些科研小组,而这些学生中100%阅读过科研文献,60%撰写过科研论文。而未参加过科研小组的学生中,仅仅50%的学生阅读过科研文献或写过科研论文,由此,科研小组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校方应当积极成立学生科研创新组织,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组织化保障。同时聘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来对学生科研组织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科研创新活动的领头人,接着再由他们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活动。在学生科研组织指导下,有意愿的学生也可组建科研团队。无论是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还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都可通过组建科研团队的方式来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团队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合作,结合自身特长或优势来选择课题,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展开研究。

3.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与科研应当相互结合。以既往一些高校的经验来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全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新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当下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辅助手段[3],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以获得应当具备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更加熟悉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查阅和翻译资料、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来初步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4]。

临床前阶段的医学生需要努力提高科研素养,只有兼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才能够将新的知识融入临床实践中,才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临床的灵感火花,进而进一步升华为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缩小国内医学人才与国际水平的差异、提高国内的整体医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协调好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周期和有限的学制之间是存在的矛盾,是值得医学教育者思考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科研创新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医学生对于增强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时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仅要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的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能力以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3):4-8.

篇10

这些文章研究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学者虽然提及,但都没有给出具体建议。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二、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的文献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从语篇角度的分析,如鞠玉梅(2004)是从语篇的角度对英汉论文摘要作了对比研究;二是宏观指导,如李家云(1999)、余曼绮(2001)、黄小苹(2002)、李萍(2003)、王桂和(2006)等从宏观角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评估和教学环节作了论述;三是写作方法指导,如翟忠和(2000)、宋飞(2001)、王秋华(2002)、尤肖南(2004)等就学位论文的指导对策及写作方法谈过看法;另外,还有学者如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颜静兰、倪巍(2005)、路文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础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实验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教学的是我校2005级(2009届)本科生,共209人。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论文存在的问题,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三)研究步骤

1.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状况。

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包括:1.您认为我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有,请详细列出;2.您对提简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何建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问卷,笔者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l)选题方面:选题陈旧、选题重复现象严重是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这里的“陈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陈旧,这里是指学生所选题目在学术界已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很难再有创新。选题重复是指一级学生中选择某一题目的人很多,而且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献使用、结论等都基本雷同,失去了论文应有的创新性。

(2)资料收集运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搜集的资料比较陈旧,这从参考书目的年代可以判断;二是资料的相关性和权威性不强;三是对资料的使用不加以合理取舍,所选材料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资料淹没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了本末倒置;四是研究设计选择不够合理,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没有一手资料,这影响了部分论文的说服力。

(3)语篇结构:作为英语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英语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围绕论题展开各章节,但很多学生的论文在完整性和连贯性上欠缺。具体表现在:各章节联系松散,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有些章节比较空洞,论述冗长但看不出意义重心;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手段。

(4)语言及格式:就语言的规范度而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语气太过主观,语言正式程度不够,生硬的翻译,汉语化现象严重,用词不当现象较多;就行文的格式而言,很多论文中出现引文无出处或与参考书目不对应;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空格、行距、字体等显示出学生在文档处理方面的不足;另外,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够规范。这说明论文的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一方面是选题,选题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第二方面是资料收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写论文之前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第三方面是语言及格式的规范性。论文语言及格式不够规范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科研规范意识不强,增强其科研规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我们把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规范意识都归到科研能力的范畴。因此下面作者主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方法和科研规范意识)两大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论文质量。

2.教学实践中,注重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方法主要有:①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英语类的学术论文,所以让学生多浏览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个较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好的论文题目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论题的研究价值(significanee)、论题的创新性(origi-nality)以及论题的可操作性(feasibility)。为了保证选题的成功,需要多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期刊文章的题目。特别是为了增强创新性,需要让学生对期刊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其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对论文选题的标准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奠定基础。②为了增加题目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在选题时鼓励他们多向实证性研究课题靠拢。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等的设计锻炼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在这儿指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的规范意识。具体到资料收集、语篇结构和语言格式三个方面,方法如下:①资料收集。针对所选材料陈旧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不同渠道以及不同渠道的优势和弊端。比如收集理论方面的材料要依靠一些专业书籍、字典、百科全书等,这样可以保证理论的权威性。但这方面的材料一般年代稍远,要了解某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还离不开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所以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上期刊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除了让学生了解材料收集的不同渠道,还要使其掌握收集材料的方法,即如何快速浏览发现与选题有关的章节,如何判断材料来源的权威性和档次等。资料收集完毕,还要进行资料的筛选工作。这一步要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取其精华,用批判的眼光使用材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否则自己的观点只能淹没在众多的材料中。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一手资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因此笔者注重了实证调查方法的培养,如问卷调查、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这些科研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②语篇结构。为了规范学生的语篇,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其次,还要使其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不同特点,使其摆脱汉语语篇的影响;再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论证能力,因为语篇结构布局从一个侧面这说明了学生的论证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论证能力不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那么他就很难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写作和论证。③语言及格式。语言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行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要求不熟悉。要解决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里我们不作探讨。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教给学生英语论文的语言表达,如用词上要正式客观,语法要简洁等。为了规范论文格式,在讲授论文写作时我们选择了M压A格式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练,对论文的各部分、各章节的格式(尤其是文内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格式的规范。

指文章是否有逻辑性,是否有理有据,分析问题是否深人,各部分内容是否充实等。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语言的正式程度、用词是否恰当、有无汉语话现象等,另外一个标准是看是否符合MLA格式要求。

从表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较之前两级学生,2005级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提高。其中选题、资料收集运用和语言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比较明显。2005级学生的选题创新较之2000级提高了17.83%,较之2001级提高了13.31%;资料收集运用方面,2003级比2000级提高了16%,比2001级提高了16.23%;语言及格式规范方面,2005级比2000级提高了8.59%,比2001级提高了10.08%。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论文质量的提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从表格中的数字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论文在语篇布局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只提高了5%左右(2005级较之2000级提高5.89%,较之2001提高4.76%)。这一方面是由于“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时有限,在语篇上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篇布局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短时效应不明显。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的选题创新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数还表1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论文打分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随机抽调我校外国语学院三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共180份(每年60份)进行分析。笔者把指导教师的分项打分重新按百分制计算,下表是各年级学生在各项得分中的平均成绩。在被抽的论文中,其中2000级和2001级学生论文是没有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2005级是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笔者曾在这级学生中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笔者就学生在几项重要指标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几项指标分别是:选题创新、资料收集运用、语篇布局、语言及格式规范。选题主要指的是题目的新颖性。资料收集运用主要是指资料收集是否翔实,引用是否恰当。语篇布局主要是比较低(2000级得分62.43,2001级64.92,2005级73.56)。这说明虽然学生的创新能力能通过论文写作指导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选题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论文写作指导是不够的。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除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外,还需要在写作规范、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