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3 16:1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篇1

[2] Charles R.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13):115-125.

[3] 贝静红. 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 张鹏,李勇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179-180.

[5] 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3-134.

[6] 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31-36.

[7] 龚成,李成刚.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8] 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3(1):22-24.

[9] 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篇2

一、前 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网络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四课堂是最近几年的新型课堂,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空间课堂,也是学生参与感最强的课堂。但网络学习方式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诸如网络学习依赖、网络信息迷航、个性扭曲以及网络沉迷等问题。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研究其规律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阶段高校本科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健康、在线学习心理等。胡凯教授于他的著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中指出,在线学习是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掌握和总结经验且用行为的改变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1]我国第二十五届全国互联网发展状态统计报告中显示:大学生网民占中国网民的24.3%,网络学习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曲佳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研究――基于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中总结,在网络交流或学习统计上,有67%大学生选择了“上网聊天”, 28%的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学习英语或专业知识。[2]康钊发表的《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应对》一文中:当下高校大学生目前正在从性意识从萌芽逐步过度到明确和成熟的阶段。[3]但是,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的评估的研究,以及优化方案的探索仍然较少。

三、优化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

网络学习的质量直接受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的影响。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特征。[4]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基础,保障了网路哦学习的有效性。但在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需与学习过程相匹配,才能产生良性互动,网络学习的效果才最佳。

(一)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要想较好地进行网络学习,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网络学习观,包括:学会学习观,着重说明了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自觉去探索,形成学习方式要领的过程。全面学习观,着重说明了大学生必须多元化发展,因此学习也应当是多元化学习。自主学习观,着重说明了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地、有想法地学习。创新学习观,要敢于思索,长于创造,大胆创新,大胆想象。终身学习观,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十分有限,需要连续不停的学习,以跟上社会的必然发展。

(二)建立网络学习导航体系

当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时,大学教育者需要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对信息技术盲目崇拜或盲目排斥。在信息社会化大背景下,应以学校教育者为主题,建立网络学习导航体系,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师生交互质量,构建稳定安全的交互平台,组建网络交互学习共同体;有效预防大学生信息迷航,教育者应引导帮助大学生梳理经验,让大学生能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既定的目标,有效预防网络迷航,避免信息异化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努力倡导主流价值取向,正视并疏导多元价值观影响,倡导主流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展示网络学习的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建设与大学生知识水平相应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网络元认知能力,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实施强化网络学习意识、开展网络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网络定位感、加强对网络学习元认知的指导。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建设

对于大学生网络学习来说,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关键之处在于不断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加强和自我完善。

正确认识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但是二者又互相补充,网络学习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因素和实际情况来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调整自己的适应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而有效的提高;树立积极的网络学习动机,大学生要不断分析、了解自己上网的原因合目的,在自己想接触不良信息之前告诫自己它的危害,尽量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建立正向的提醒;努力网络学习能力,只有积极投入到教育者构建的导航体系的学习中来,才能在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避免受到伤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注意网络学习中的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注意用脑卫生,合理安排,注意用脑时间,优化机制,注重用脑质量。

总 结

本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研究其规律,并提出三项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的优化方法。根据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优化。形成了优化、评价、改进的闭环素质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58

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着投入资金少,占用资源量不大的优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契机,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新途径。但是处于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创业也存在很多的创业闲境,如何有效的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新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欧美地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青年失业率逐年增加。从国内形势看,虽然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但是依然面临着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2014年全国毕业生高达727万,被称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同时,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使得其吸收毕业生就业的效能难以发挥出来。上述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难以好转,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局面。

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就势必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而随着择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并且积极在各个领域尝试自主创业。网络创业,即在新型网络传媒发达的背景下,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创业。相较于其他性质的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有以下特点:其一,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人类,其对于网络本身就比较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选择这样的方式去创业,是其兴趣所在;其二,网络创业对于社会经验,资金需求等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创业途径。

2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

一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一3%,网络创业的成功率更是远低于此。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

2.1 创业准备工作不充分

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准备工作不充分,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弊病。具体来讲,其一,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并且比较集中的表现为服装、化妆品、美容产品或者充值服务等,在进行此类领域创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对于市场消费、产品的价格、营销的方式进行思考,更多的情况下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开展,缺乏创业调查研究,往往很容易出现风险;其二,将网络创业理解得过于简单,难以从经济利润的角度上去思考创业方案,常常出现实际的付出难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情况。

2.2创业风险意识太淡薄

首先,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确定网络创业项目的时候,往往难以从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去分析;其次,在创业团队建设方面,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团队管理制度,也是创业风险意识的重要弱点。

2.3 网络创业知识技能不足

网络创业同样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网上开店,还是建立门户网站,软件应用开发,都需要相应的营销策略,交易平台,运营模式等。很多创业者都缺乏这样的自我学习能力,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的时候,总是忽视其存在,由此使得创业受到负面影响。

3 大学生网络创业困境的合理对策

基于对以上几点闲境的讨论,创业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3.1 注重市场研究,选择正确的网络创业项目

首先,依据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界定创业的市场方向,无论是电子商务网站,还是社交网站,都应该明白其对应的市场环境,消费群体的特点,不要一窝蜂的堆在同样的领域中去;其次,合理定位自身优势,比较竞争对手的缺陷和不足,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品牌为出发点,开展精准的网络营销方案,以打造比较好的网络创业效应;最后,从个性化需求出发,力求创新,以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去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3.2 不断自我提升,实现网络创业技能的培养

其一,积极学习网络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组织领导,软件应用能力等,使得自己成为合格的网络创业者;其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创业期间出现挫折,应该积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积极构建自己的核心素质,为后期的各项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其三,不断培养自身的领导规划能力,领导好自己的团队,是做好各项网络创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3 提高风险意识,保证网络创业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树立资金风险意识,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运营成本,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其次,做好货源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准备好第二供货渠道,一旦出现了货源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采取另外的方式进行解决,以保汪正常运营活动的开展;最后,做好创业资金运营管理方案,保证对于各项支出和收入都记录在案,为后期的各项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4 结语

网络创业同样更需要知识、技能、领导组织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大学生应该明白这一点,一旦参与到网络市场环境下,就应该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去夯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网络创业将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Z】.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32-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自身符合大学生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等特性,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甚至自我谋生能力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等院校由于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研究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行为以及网络社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研究采取何种教育对策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利用网络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蓝图的构建;并研究网络社会教育模式在哪些方面对我国传统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这些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提升大学生创就业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实践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行为,总结网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探讨网络创业的各种优势和阻力因素;致力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形成利用网络社会资源辅助大学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网络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网络社会促使大学生创业产生的主要因素。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国内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可度不断上涨。互联网高速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直接激发了和网络接触最频繁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这是网络社会促使大学生创业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利用互联网创业具有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市场广阔等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在校大学生。

2.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纵观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典型模式,包括网络技术创业、个人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等。其中,电子商务领域创业由于门槛低、风险小,尤其适合初涉商海的大学生创业者。

电子商务由于其产品种类丰富、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相对市场更低廉的价格等特点,在网络逐步发达的当下,获得迅速崛起和发展。未来的世界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混杂的世界,电子商务的主流化发展趋势,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高校通过设立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成立培养班等措施,从网络创业理论与实务出发,积极进行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然国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特别是网络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尚需加强和完善,以使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能够获取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直接补充和选择。

4.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网络创业收益较小、成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普遍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且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因此,网络创业的大学生需要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这是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多角度多层次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会创业现状

本文采用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获得筹备创业、创业初期和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当前网络社会创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对比中西方、其他院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教育实践,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调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创业的现状和问题。

1.网络社会开辟创业新领域。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普通高校毕业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面临的却是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下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投身新兴行业,自主创业符合社会需求。

调查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平均增速约30%,拉动就业作用显而易见。到目前为止,互联网行业带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已超过1000万人,互联网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革命性变革,同时在各个经济层面的发展中,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2.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条件。当前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网络创业,不少在校学生也加入网络创业的行列。然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调查显示,只有2%-3%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获得成功。

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在分析网络创业现状的基础上,了解网络创业的条件:主要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方面。外部条件包括: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的认同度;风险资金的支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网络创业方面法制建设的健全性等。

另一方面,内部条件主要指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包括:需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技能;在思想和精神上锤炼自己,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广泛获取创业经验,积极实践,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三、网络社会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措施

从网络社会的视角理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能形成指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创业的教育新模式。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学校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献为核心和原则,坚持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措施,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1.转变就业观念,转变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不再单纯作为求职者,而是自主称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同时,转变教育观念,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不能将创业教育局限于技能层面,创业不单是掌握某种技能或技巧,而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深层教育。

2.培养网络社会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我国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较少,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尚不成熟,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的“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不能紧跟时展需求,可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展网页设计等网络技术相关课程。

另外,可以开展一系列与大学生网络创业相关的校园创业活动,如设计大赛、网络营销能手大赛等,邀请知名企业家参与和提供支持,用成功企业创业和管理案例,引导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掌握创业要领。

3.搭建网络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成立了创业园、创业工作室,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同时,整合网络社会资源搭建创业平台,注重积累,强调实践,这必将对掌握有限社会资源、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产生重要作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便捷性特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方便生活的过程中,开发创造性思维并积极投身实践。

4.产、学、研、创、网相结合。将创业教育与生产、教学、科研、互联网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创业教育发展。为学生配备创业教育导师,实行创业教育导师制。导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和专业知识,转化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将转化的科研成果推销到盈利平台,可解决科研资金紧张问题,从而推动新的科研成果产生。在学校和导师的通力合作下,将成果研发、知识转化、学生创业、互联网商机更好的协调融合,使之互相促进和发展,提升创业教育的层次和高度。

四、网络社会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挑战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历史未曾有过的全新社会,他们身上已经深深地打下互联网的烙印,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对网络的高度关注,表达着个性化的网络观念。通过网络,他们能获取大量信息,能够认知世界,并积极快速地加入社会大众,这不仅能推动网络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网络社会的资源也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新形式的社会财富。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35-02

引言

目前,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和说明都比较少,有部分资料则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界定,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也有部分文献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简单界定,在综合多方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发展,严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对大学生网络受众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继而对他们产生影响,以使他们具有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网络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受众进行有关哲学方法论及思想方面的影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包含这三方面的教育。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节省空间和时间资源,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信息化的事物反过来又压制和束缚着人类本身,造成信息异化。

(二)网络政治教育

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首先是网络政治理念教育,使大学生明白网络受众可以以匿名形式出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观念。其次是网络民主观念教育,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防范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政治活动中的不良情绪和错误倾向,确保他们拥有正确的网络民主观念。三是进行网络政治安全教育,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进行。四是进行网络政治方面的言论教育,在进行政治教育中,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平等性和垄断性。

(三)网络道德教育

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内容,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内容,还要和网络特点联系起来。首先就网络伦理原则问题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结合网络现象,根据国内外公认的网络原则进行引导。其次是网络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对国内外的主流网络规范有所了解,并对大学身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三是网络礼仪教育,为了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行为文明并自觉遵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礼仪方面的教育,也有助于他们在网络中愉快和谐地交往和相互理解。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现状

1.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加强

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谢海光、宋园林、张再兴等人,研究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近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二是对网络大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整合,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三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求多角度、多学科的专题研究。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初具规模

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01年5月,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2010年,笔者在百度等一些搜索引擎上共搜索到相关高校800多所,与前两年相比,数目有一定的增加。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逐步创建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跟踪网络发展的现状、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保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加强,在浙江已经建立了一个多达300人的高校网上评论员队伍,并对高校进行分层次的管理培训。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

近年来,经过广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各高校为大学生网络活动建设了较好的网络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载体,以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者没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关的政策。网络发展比较迅速,相对网络发展的速度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对这方面仍然重视度不够,对网站只是进行简单的处理。

2.教育实践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不佳

网络环境下,及时性和互动性是其最大特点,信息丰富、传递及时等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周期性产生了矛盾。现如今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把握网络特点,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大学生比较喜欢而又比较乐于接受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时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比较落后

篇6

和我国网民的整体素质相比,大学生网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据cnnic的调查,我国网民整体的周收发电子邮件平均数为21.2件,远远高于此次调查中的3.34件。我国网民整体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的搜索引擎比率为51.3%,而此次调查显示该项比率较低,说明大学生网民还不能自觉地利用搜索引擎来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全国网民整体使用网上寻呼的比率为31.6%,调查中此项比率高于此值1倍以上;全国网民整体在网上最主要获得的信息中,电子书籍排在第4位,而大学生则把这项内容排在第6位以后……说明多数大学生网民把网聊作为上网的主要内容,还不能把上网作为学习工具。

值得重视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一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尽管本次调查对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调查,但仅就上述结果就可以看出,抓紧对大学生网民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值得重视:高校网站亟待加强

因特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交际工具,也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而这个阵地的存在依赖于网络设施的硬件。70%-80%的大学生网民之所以选择校外网吧上网,除了自身相关原因之外,校内上网终端供不应求、网速慢或限制多等应是主要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建设好网络文明,校园网的扩容、校内“网吧”的扩大应该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并把它列上主要议事日程。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校园网普及到学生宿舍和教师家庭,真正建设起一个和现实相对应的虚拟校园。

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的一个形象窗口,也是知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集散地,更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出口。因此,应该把高校网站建设当作一个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高校网站建设是一个高品位文化系统工程,而不仅是校园网络管理者运用相关技术挂几个网页而已。要组织好人力物力,调动起专家学者、编辑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乃至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搞好各高校网站的特色化建设。

应紧紧围绕各校自己所拥有的着名专家学者、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课题等独特方面,鼓励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推出自己的学术网页或相关内容,或组织人员对其成果理论化、科普化、文化化,向公众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增强高校网站中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应立足于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把本校特色和所处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深层次开发其特色信息资源。

值得探讨:应考虑开设《网络交际》等课程

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的精英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网上生存能力直接影响其成才。对大学生网民的教育也应成为高校的一项经常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呼声和网络发展的实际,大学生网民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上来,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势在必行。除了开设有关网络技术课程之外,可考虑开设以网络资源利用为主题的诸如《网络交际》之类的课程。

篇7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网民有5.91亿,手机网民有4.6亿多,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已经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高校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用网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浩瀚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途径的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对于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生存能力,提升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成为信息网络时代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涵义

网络素养是人们使用网络时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有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对有害信息具有鉴别和规避能力,网络活动守法意识强,并利用网络使自身获得进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日常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

网络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促使他们客观地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与辨析,提高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培养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培养成长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笔者以北京某高校部分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97.6%。在回收问卷的同时,还随机抽取了50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本次调查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出发,主要包含大学生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五方面内容。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自发水平,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主动驾驭者,通过使用网络等媒介途径主动学习,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使用网络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层面,不是为了利用网络来学习,而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浏览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8%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学习资源,59.3%的学生回答“比较了解”,31.3%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2.6%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还有6.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某些学生虽然对网上学习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创造以发展自我的则少之又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

2.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失控。

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约束,加强自我管理进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占41.5%,超过5个小时的占21.7%。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网上遇到不良信息时,8.3%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会受影响;21.9%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不会受影响;69.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闭网页,仅0.3%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数据反映出某些学生缺乏时间观念,存在上网时间过度的现象,而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和干扰,最终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活中长时间沉迷而不能自拔,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造成行为失范。这些都与大学生上网获取学习资源的初衷是相悖的,可见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领域。

3.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信息时代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网络文明、礼貌和诚信是一个现代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调查发现,对于“是否在网上发表过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或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谩骂和攻击时”,24.5%的学生选择“是”;更有31.2%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无关”,可见由于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的匿名性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在削弱。在网络诚信方面,42.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从网上下载参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理性评判能力,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4.网络安全意识缺失。

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意识既包括计算机使用技术上的安全,又包括网络交往时的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是否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的调查中,81.9%的大学生选择“是”;在对“使用QQ等聊天工具时,是否会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和“经过一段时间,是否会透漏个人真实信息”两个问题调查时,结果显示60.5%的大学生注意对自己私人信息的保护,19.2%的学生不太注意保护,12.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还有7.5%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很容易掉入“网络诈骗”陷阱,导致自身受到侵害。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信息及时、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海量的学习资源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也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和不法网站。此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也加深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这些都对一些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在浩渺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及时有效指导。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仅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建立系统的培育机制。85.6%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及相关活动,11.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可见高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思想认识不够,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滞后甚至被忽视。此外,高校还尚未完全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

3.自身原因: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上的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一些人在面对网络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网络不良信息时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辨别力,导致其行为方式过于盲目、简单和草率,沉迷网恋、网游和染上网瘾,更有甚者出现行为失范出现网络犯罪等行为,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行为发生偏离。

四、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途径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渐进的养成教育,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形成联动机制,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1.从社会维度上看,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一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近年来,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舆论形态――网络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调查显示,网络舆论走向对大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使大学生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和引导,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媒体网络平台建设,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抢占舆论主阵地和话语权,加强网络正面舆论宣传、遏制有害信息传播。此外还要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对网络成员形成约束的道德执行机制来规范网络行为,以此净化网络环境,社会成员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良好网络环境。

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网络素养培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国外大学网络素养的相关标准,加强网络素养的宏观理论指导,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素养国家标准,建构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力标准,以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社会成员网络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在已颁布的《互联网管理条例》、《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特别是网民自身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机制。为维护网络秩序,保护网络安全,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从行政手段入手,健全信息审查制度,把好网络入口关;严格网站分级制度,把好网络出口关;启用网络实名制,对一些论坛、BBS、贴吧和网站等平台进行有重点、有目的地监控。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搭建包括网民的QQ群、MSN、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在内的网络防控网,依靠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将不良信息堵截、清除乃至屏蔽,尽量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2.从高校维度上看,应以课程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全覆盖。

首先,以课程教育为抓手。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战场,对培养教育大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出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把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地安排在合适的阶段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其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塑造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增强大学生对文明上网的认同感。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好校园网主页,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飞信、BBS、QQ、MSN等新媒体开设网络虚拟讨论社区,针对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线上交流,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消除疑虑与困惑,将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做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而且做到在学生心里、学生脑中,形成自由、民主、宽松的网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开展师生网络知识培训,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立起一套包括防病毒、防火墙、加密与认证、远程监控等在内的网络安全体系,为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加强IP地址、论坛实名制、不良网站屏蔽、网络接入时间等的管理,对信息进行排查和过滤,制定“师生网络使用规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手则”,以规章制度约束力和强制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实现对网络使用和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构筑校园网络“防护墙”。

3.从大学生维度看,应加强网络行为自律,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一是增强网络行为自律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加强自制力,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首先从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语着手,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讲求诚信,杜绝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不法行为。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信息辨识能力,科学客观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自觉抵御不良有害信息的侵蚀,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

二是强化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而网络学习能力则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网络教育是一所无形的学校”,大学生要学会熟练地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见解明了地传递给人,通过交互信息达到信息共享、交流协作、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是提倡网络道德规范,践行网络礼仪,文明上网。自我内化、慎独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匿名隐蔽性,大学生“慎独”就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做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放松自我要求,不肆意妄为,不发表过激和未经证实的言论,不传播不良有害信息。大学生“内化”就要按着科学先进的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我剖析,常思己过,不断学习改造,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5).

[3]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88?04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互联网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创业的活动。然而事实证明,能够成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公司少之又少,很多大学生的网络创业都以夭折结束。在国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尚缺乏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的素质和能力,笔者简称其为胜任力。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所面临的困境、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网络创业胜任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从1999年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企业——“成都亚虎”诞生以来,随着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最初网络创业貌似都是精英们的天下:邵亦波的Ebay,李彦宏的百度,张朝阳的搜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大学生对互联网的熟悉,网络创业已不再是精英们的天下。从精英转向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时代已经到来,在2010年大学生创富排行榜前一百位中就有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主体层次的多元化是网络创业得以普及的根源所在。同时,被大家所普遍理解的网络创业概念也在多元化。经过我们对浙江高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知的网络创业形式包括:网络购物、软件开发、建立网站、网络服务以及其他网络营销方式。概念包括:开办网络公司、利用网络开创一份事业、开发前沿的网络科技项目、经营网站和网店等。其中,有40.3%的大学生会选择在网络购物的方向上发展,有33.5%的大学生则会选择倾向于网络服务方向的创业,这也体现了网络创业的集中化。[1]

尽管当今大学生网络创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使其开创的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并不得不面对一些困境。

第一,有创意、有兴趣,但后劲不足。当今大学生选择网络创业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解决就业问题,而是以挑战自我为出发点。有5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由于自己感兴趣使然。这就形成了“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现象。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创业之前,并没有作出充足的可行性分析,大多是创意驱使。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网络创业不符合“利益驱使”的商业规律,因此形成了收益低,成功率小的普遍现象。

第二,资金不足。所有创业首先要迈过去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资金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吃穿住学的费用基本都来源于家庭,并没有收入可言。这无疑是网络创业的第一个难关。在调查中也不难发现,有76%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创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是资金问题。

第三,经验不够,互补性不强,缺乏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接触的一直都是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接触的人群比较单一,缺乏社会关系。单一性的人群接触让大学生在组建创业团队时也显露出弊端。74.2%的被调查者都会选择合伙创业,但是其中40.3%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伙伴时居然会选择同龄人。这样无论在经验上,还是知识水平上都难以实现差异性。不能实现互补的团队,就像不能相互磨合的齿轮,转动起来当然不会顺畅。在调查中还显示,有41.2%的大学生又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有成功经验的。这也证明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经验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

第四,面对风险与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由于很多主观及客观因素大部分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激情有余的情况下进行网络创业,没有预见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在失败后,会有消极对待的心理反应。这会成为总结经验的障碍,也会增加心理的消极暗示,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埋下不良的种子。

第五,社会、家庭舆论压力大。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是安稳、守旧。“官本位”的思想一直灌输着每一代人。对于正在就读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很多家庭都是抱着毕业后追求好工作的心态。认为顺利毕业、找到好的工作、职业稳定、薪资丰厚才是成才之路。所以进行网络创业这种相对于传统创业更为新鲜的创业模式,大多数家庭则是抱着摒弃的态度对待。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学校里的学术氛围与商业性质的网络创业格格不入,网络创业会与学习相冲突。而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艰难导致的成功率低更是成为社会不看好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原因所在。

第六,网络创业教育滞后。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有60%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前都是通过网络学习、书籍学习以及咨询有经验的网络创业人士获得网络创业知识的。我国的高校大多重视的是搞懂背熟,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更加忽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启动创业教育,但是真正开设创业课程的高校为数有限。这就难以适应大学生网络创业对教育的需求,也难以实现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网络创业中的指导性作用。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创业 创业形式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刺激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随之而来的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却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每况愈下。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大幅减少、供需不匹配与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是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而网络创业门槛低,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2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网络创业形式多样,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创业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2.1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受资金、店铺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较少,具有门槛低、风险小、易操作、存活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合商业运作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创业者。许多高校BBS论坛上都设有专门的板块,为大学生商家广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淘宝、拍拍、易趣、当当等网站开网店销售产品,拓宽了商品交易渠道和业务范围。

2.2创办网站

创办网站要充分考虑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问题,选择合适的办网规模、模式和类型。大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目前,有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创办BBS论坛、开设博客和威客网站等。这对大学生的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可以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是一种比较便捷的网络创业途径。

2.3微商

微商最近很火,很多人把通过微信开个小店就当成了“微商”,并且与淘宝相提并论,俨然自成一派。与传统电商相比,微商的推广成本更低。投入小、门槛低、传播范围广、足不出户便可推广与销售、只需个体行为等特点,满足了大多数有意愿自己做点生意,却不敢轻易尝试实体性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它弥补了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渠道费等高成本、短促人员高管理要求、投入成本回收慢等问题,不仅可以快速铺开销售渠道,还可以用低成本迅速将广告铺开。

3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在校大学生曾经有过自主创业的意愿,高达79.07%,但真正实现创业的只有1.94%。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势呈现出想要创业的学生基数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却很低的局面。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70%的学生有在大学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意愿,其中高达20%的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很难打开市场,同时也极易被模仿;第二,高校创业教育滞后,重理论轻实践,无法给予大学生网络创业足够的指导;第三,大学生普遍融资困难,可以融到的资金相对创业需要的投资可谓杯水车薪;第四,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对创业和投资以及所需要的人际交往常识,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因此在社会上吃亏栽跟头在所难免;第五,我国社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与其相适应的思维定式在社会上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大部分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后可以安稳的工作,而不是风雨飘摇的创业;第六,政府,大学和社会力量扶植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方法依然不够,导致很多在创业初期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帮扶。

除了以上普遍的创业问题外,针对于网络创业还有一些,例如,第一,我国本身社会就缺乏创业的氛围,再加上对于新兴的网络创业更缺乏认同感;第二,对于网上注册信息和网上银行有比较低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第三,网络创业本身也存在隐患,例如在法制、税收、安全等方面,所以也让很多大学生不敢贸然涉足;第四,网络创业本身收益小,成功率低,就拿笔者和朋友开的网店来说,店铺开设的前几个月订单寥寥无几,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所以很多的网络创业者坚持不了多久就退出了,再加上大学生创业经验少,没有耐性,所以成功的不多。

4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4.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规划知识教育的一种延伸,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创业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应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树立一种责任感,培养其创业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其对网络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等有充分的认知;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明确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邀请网络创业成功人士和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技能的培养,可通过网络创业竞赛、高校与商业网站联合培养等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为网络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4.2强政府推动,营造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及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这些环境包括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扶持环境、良好的网络平台载体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等,以促进和保证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1)建立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风险基金,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2)围绕创业教育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3)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教师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力,是培育创业型人才的攻坚者,必须强化和推动创业型教师的培育,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为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4)鼓励和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创业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5)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创业风险意识,降低失败率。(6)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将网上创业纳入教学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7)高校应当结合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开展创业指导。积极促进网络安全及诚信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4.3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氛围。相关政府部门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宽容失败、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大力加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此外,学生家长和高校等也应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4.4建立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的自有资金不足,往往在创业的重要转折点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失败。鉴于我国的国情,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其关键在于建立共同基金扶持系统。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募捐等方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扶持基金,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拿出专门资金,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予以支持,尤其要重点扶持前景良好的网络创业项目。此外,政府部门要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间私人资本、相关商业网站等投资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拓宽网络创业所需资金的来源,并建立合理的资金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4.5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由于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立法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能有效规范网络环境下各种商业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网络创业的顺利开展。为此,国家有关立法机构应重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打击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垄断行为、商业欺诈行为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不法行为,引导商业网站和广大网商诚信、合法经营,净化网络经营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秩序,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竞争环境。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帮助。首先,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应该加强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学习和积累,为后期创业及工作做铺垫。其次,大学生创业需要得到高校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课程,高校可以适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如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活动。最后,需要建立健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难的压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其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理应得到重视和鼓励。

L芑鹣钅浚罕疚南?01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与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zcj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与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13006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程艳林,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2] 郑传洋.大学生网络创业可行性途径分析[J].文学教育,2008(02).

[3] 耿耀敬.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05).

篇10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2、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1]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2]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3]“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4]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