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5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8-03
1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意义
随着电子资源迅速发展,数字图书馆虽然能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已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也发现用户依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反复登录诸多相关网站,搜索、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一些科研课题组学科专家、学者对于网上资料的查询方式和途径短时间不熟悉,他们无法在网上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课题立项、课题完成过程等方面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信息。另一方面,研究任务的复杂化发展,不但要求科研人员之间要实现跨国家、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界限的交流合作,而且希望科研信息服务者能从提供一般性文献服务转变为提供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帮助解决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随着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资源日益普及,高校科研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创新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成为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针对课题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建立一支专职的嵌入式学科馆员团队,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直接融入课题组科研(包括融入科研人员的学习、研究等环境中、直接提供到人的服务)以此来支持、协助科研,节省科研人员时间。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资源到所,服务到人”服务战略[2],把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用户的方方面面,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体现。
嵌入课题组服务理念改变过去以图书馆为中心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服务时间上改变过去以到馆、电话、邮件为主的地理位置限制、上班时间限制等滞后时间限制的服务,改变为通过图书馆2.0技术,走出图书馆,以主动参与的姿态,贯穿课题始终,跟踪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进展、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科研全过程。嵌入科研课题组的学科化服务改变了过去学科馆员在服务理念、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中心、服务深度、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2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的科研用户群体虽然没有改变,但嵌入课题组嵌入式馆员服务与以往的学科馆员的工作中心发生了很大变化。
2.1 服务方式——主动
从出发点来看,嵌入式服务不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改善馆藏建设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文化。强调注重与用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与用户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新理念驱使下,让馆员从图书馆的空间桎梏中摆脱出来抛头露面,从被动性等待用户的信息要求,主动与用户联系沟通上门服务,载着重新进行的服务设置和整合的各种信息资源,积极主动深入到用户课题研究,提供深入化的信息知识服务[3]。
2.2 服务团队——高素质
面向科研服务是一种基于资源、技术、人力合作的更加复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人的因素有很大的决定作用[4]。嵌入课题组服务要求图书馆服务能够实施与科研工作的有效对接,必须建立高素质用户服务体系。根据现有人员设置调整,抽出水平较高的人员,专门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服务梯队,并对服务部门的成员按专业能力进行优化分工,实行目标管理,使所有成员目标任务明确,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出学科馆员最大潜力,最大限度地围绕科研项目和课题发挥信息服务作用。
2.3 工作定位——与课题组一体
嵌入课题组馆员的工作定位应是与课题组一体的,这是嵌入式服务馆员最重要的特点。在课题研究中,馆员不仅是课题研究组成员,也是课题研究信息服务助手。他与课题组承担共同的工作任务,嵌入式馆员将服务内容与整个学术科研过程结合起来,对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成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服务。馆员担当着课题合作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身份,他与课题组承担共同的工作任务,也共同分享任务完成的喜悦与成果[5]。
2.4 服务内容——个性知识化
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是个性化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统一,它以满意需求为目标,以解决方案、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服务特点。课题组成员无论是填表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科研人员不管需要概括性、叙述性的情报,还需要大量详尽的、专指性很强的情报信息,嵌入馆员首先做好科研人员信息助手的作用。向课题组提供该课题国内外相关科研动态,协助科研人员查找文献,及时进行文献传递,针对课题组的研究领域,提供需求的最恰当服务。
3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的实现
要使学科服务真正嵌入科研用户环境,需要建立与科研用户需求的关联,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3.1 有效对接科研
(1)科研用户的分类
高校的科研团队组成通常三级制。第一级是决策者主要承担着研究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他们往往是国家级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的获得者;第二级是研究人员,主要有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主要承担着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分析提炼,实验数据的获取等工作;第三级是科研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科研事务性工作。这三类科研人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2)科研用户的特点
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科研人员,他们需要广泛收集文献信息、快速消化文献信息、创新利用文献信息。除了对文献信息需求,科研人员同时更加关注研究领域发展趋势。这些需求特点都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入科研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与服务内容。
二、服务科研具备素质
(1)科研能力
融入科研过程要求学科馆员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熟悉大多数科研课题的科研过程,这样才能在适当的阶段为科研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具备较强的文献分析能力,能够对科研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科学预测,才能得到科研人员认可和依赖。
(2)信息素养
具有敏锐的扑捉信息的能力,走在科研人员的前面,推动科研不断前行,是融入科研团队的敲门砖。把握最快的科研申请讯息,获取不同的课题申请材料,收集以往成功的课题名称,进行全面分析,为科研保驾护航。
(3)营销能力
学科服务融入科研过程,就像销售商品一样,首先要让买家感到商品的好处和自己的需求。学科服务要成为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学科服务团队必须具备营销专家的素质和能力。
(4)专业背景
融入学科要求具备扎实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同时要求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只有具备了学科背景或者对某一领域深入的研究,服务科研过程中才能不偏离方向,紧跟研究的步伐,起到促进作用。
三、服务科研的具体内容
(1)科研秘书常助力
高校的科研秘书是院系科研教师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桥梁,参与到科研秘书的工作中,不仅能减轻科研秘书事务性工作的繁琐,更能获得他们信任,形成他们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依靠。通过助力科研秘书融入科研管理,同时又架起了与科研院长沟通的桥梁。也了解更多科研用户的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主动学科服务。
(2)科研课题常跟踪
跟踪课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课题申报跟踪,对申报信息及时把握,提前通知老师做准备。第二及时关注学校公布的课题申请项目名单并做记录。第三找到自己有能力跟踪的课题,主动提供二三次文献,进行实时跟踪,以架起沟通的桥梁。
(3)科研教师常沟通
1.科研团队带头人沟通
科研带头人重视服务的深层次和服务的连续性,所需信息的层次高级化,如许多研究人员特别需要二次文献来跟踪自己的研究进展和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重大课题申请和结题的时候都需要查新,可以主动开展此工作。及时地跟进,提高用户信任感和支持度,互相促进。
2.科研教师的沟通
科研教师所需信息专业化,非常关注自己科研领域相关专业的期刊,这些期刊多是他们经常阅读的或是投稿对象;沟通不能只限于面对面的沟通,网络虚拟世界如博客(B10g)、简易聚合(RSS)、论坛(BBS)、社区(SNS)、即时通讯(QQ、微信)等。为我们搭建了新的沟通平台。
(4)科研服务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①因此,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受到产学研脱节和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多,任务重和设备不足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②③这里,特别针对大学生科研能力低下的普遍现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组织安排和考核方式提出了改革方法和建议,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试图找出有效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改革之路。
1 影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1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近年,高校普遍扩招突出了大量生源与有限教资力量的鲜明对比,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十多项毕业设计的不正常现象。同时,由于开设班级较多,许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工作。再者,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还要兼顾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其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精力投入不足,很难保证定期对学生的指导,也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科研能力低下
本科生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④(1)基础知识匮乏或掌握不到位。如电气专业本科生对特殊电机的应用范围等专业性知识更是所知甚少,只是通过指导教师的介绍,进行简单的了解,从未亲自对设备进行操作与分析。(2)科研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不足。毕业设计中需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了解有关发展动态,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最后才能确定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仅就文献检索一点来讲,就存在学生过度依赖指导老师,放弃主动出击检索的权力。本着求实求证的态度认真阅读的学生更是少数。
1.3 学校实验设备不足
很多高校由于经费短缺无奈面对实验场所紧张,试验设备短缺等尴尬局面。相对于众多学生,能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较少,维修不及时的情况下,实验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另外,有些设备过于简单,完成一般验证性教学实验尚可,但要提高科研水平,就需要有一定探索性的实验,很多院校根本不具有这样的试验设备。
1.4 毕业设计选题盲目
设计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学生能否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依据。
指导教师提前拟定并指导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只能望文生义,不能保证所选课题就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教师拟定题目中,也存在诸如:选题陈旧,缺乏新意,又或者:太过超前,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等问题,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面对教师提出的预选研究题目,很少有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与教师在选题这个环节上缺乏充分的交流,这也是毕业设计后期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以上几个原因影响了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2 培养本科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提前进入科研角色
毕业设计大多被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就业、补考准备离校等事项,时间匆忙而又仓促,想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很不现实的。
按照大学课程体系的一般设置,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接触专业方向教师。 可以在此时就开始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若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就可以与教师互相协商,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内容,提前着手文献检索,学习,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如此一直持续到毕业前期的时间安排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规划、设计和撰写论文。这样就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时间基础。
2.2 分组强化文献阅读
分组讨论学习是改进工作流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学习形式除了容易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外,更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软件技能或科研文献等资料的阅读学习。强化文献阅读的分组主要有两种:基础学习小组,主要解决课堂知识掌握不牢以及基础软件使用生疏等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科研讨论小组,主要学习研究课题最新动态及其主要发展方向、研究方法等科研问题。
以教师参与分组讨论阅读文献的方式推动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生能了解大量文献资料,既可弥补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不足,提高其科研学术水平,又训练其科研素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3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建议一:科研课题中的基础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学生在其毕业设计中得到的新颖想法,也能给教师带来很多启发,帮助教师打开思路。这有益于教师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建议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扩展科研工作。在选定了设计题目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依照题目为学生设计科研论文的撰写。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传授科研论文的方法,既可以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又可以将结果修改完善并发表为科研论文。
2.4 改进完善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61-04
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有358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方法、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改进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概念界定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中给教育科研管理下的定义是: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杜亚丽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教育科研管理者对教育科研人员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2]。程斯辉是这样描述教育科研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者与作为教育科研管理对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助、互相合作的活动。”[3]李倡平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管理者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等诸多要素的效应,实现教育科研全部目标的过程[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调动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协调和服务,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它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如国家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如中小学、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包括中观的,如省、市、区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研管理应该管什么?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作了归纳和梳理。张学军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分为教育科研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课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管理;[5]徐桐等认为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科研目标的管理、对科研工作制度的管理、对科研队伍的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对实验资料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和对科研档案的管理;[6]李倡平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理解为管理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他认为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涵盖:编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与指南、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训教育科研队伍,以及推广表彰科研成果[7]。
上述学者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规划(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从立项到结题的管理)。
(三)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
教育科研管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活动也有着特殊性。综合而言,教育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必须通过层次性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教育科研管理的层次性最终是要形成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教育科研网络[8]。
2.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教育科研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对研究项目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需要为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9]。
3.激励性。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依靠激励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10]。
4.时代性。
教育科研的管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跟上教育科研发展的时代步伐,为教育科研工作服务[11]。
5.灵活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12]。教育科研的管理既需要一定的刚性的要求,例如一定的科研规范和标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机械和僵化。管理的灵活性要求通过目标导向、宏观调控、激励诱导等方式协调教育科研的目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要求,实行弹性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除上述几个特点外,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还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渐进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四)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相比,教育科研的管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如重复低效、资源浪费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漏洞,更没有消弭。
程斯辉认为,当前的教育科研管理从方法和措施上看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育科研项目评审的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够;二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指导不够,导致一些研究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育科研管理措施弹性、模糊性不够,存在着将教育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评鉴简单化的倾向;四是教育科研管理重利益沟通和短期效益的倾向严重[13]。何光辉和黎杰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科研发展步子缓慢,科研效用不大”[14]。
同样,赵传江对35所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的效益不高。他同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偏低,对教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评价标准导向不明;三是缺乏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四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差[15]。蔡荣在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目的不正确;研究课题选择的非科学性;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成果的表面性。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科研管理水平低下;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16]。
一些学者对教育科研流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行了探讨,鄢琦和鄢佳程认为在课题中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中期管理重视不够、关注不高;二是缺乏课题中期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和要求;三是由于人员变动、时间因素,以及设备、手段和经费等原因造成的中期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适应[17]。
可见,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问题,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的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常规管理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失当造成的问题,如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的漏洞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的立项审批等缺少民主公开、过程指导不力、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等问题。
(五)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
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效益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科研管理必须注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而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正是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教育科研管理改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如对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等等。
1.对科研课题或项目评价和考核的改进
张廷亮、谢守祥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评价缺乏自主管理的现状提出积分制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根据教育科研的特点,建立一套教育科研实施的指导性流程,用积分的办法对流程进行监控。“积分制管理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育科研的指导性和自我监控性。它为每位课题主持人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积分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双向管理上,对管理者而言,它是过程管理的依据与标准;对课题主持人而言,它是课题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的向导,进行自我评价的准则。”[18]
陈英德针对教育科研“量化评价”的弊端,提出建立以“质”为主,兼顾数量的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现有的评价方法[19]。
2.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
鉴于目前教育科研实践中,很多学校和单位重视项目立项,对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重视不够的问题,陈英德认为应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前期抓立项开题,中期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后期抓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20]。许海银、郝霞提出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按照“三、三、五”等级标准进行成果评价,同时注意“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成熟度的问题”、“对评价、鉴定人员的选择、推荐要严格要求”以及“在鉴定、评价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排除不相关因素”[21]。
3.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
安永锋、任智强认为,在科研管理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转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观念;注重在科研人员中培养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应用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2]。
教育科研的档案管理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叶文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课题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如下六方面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和制度;(2)课题研究学习材料;(3)课题实践课教案(含评课稿);(4)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案例(要求原创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凭证(含、获奖证书、数据报表等);(5)课题研究活动凭证(含课题研讨、展示活动的音像资料、活动报道等);(6)课题研究记载册。”[23]
林荣凑则从具体工作的层面,对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提出“实体分类法”的建议,他认为“为了增强教科研档案的适用性,中小学的教科研档案可采用“实体分类法”,即以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为标准分类。”[24]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多,研究中观管理的少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宏观的教育科研管理以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这类中观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从事地方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人员较少,这一层级的管理机构独立存在的时间较短,其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尚无明确的规定;二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微观层面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而言,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因此形成了“短板”。加强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研究管理理论的多,研究管理实践的少
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管理的宏观研究方面,大都是从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围绕教育科研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或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基本上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即使是微观的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多也是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深入研究管理中具体实践的较少。尽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但是教育科研管理,尤其是中观和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完美地结合,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管理问题的多,研究如何改进管理的少
现有的文献中,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较多,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造成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学校(单位)往往原因各不相同,因而所提出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较为笼统和含糊,或者缺少普遍的适用性,也限制了管理改进研究的深化。要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效能必须重视管理的改进,这种改进既包括对原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摒弃、调整、补充),也包括对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目的是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所以,加强管理改进的研究也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单项业务改进的多,研究系统业务改进的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的管理业务的改进,如仅仅局限在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或成果管理等,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具体实践的系统的全面的改进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教育科研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和教育发展大环境相互适应,教育科研管理内部各组成部分也需要相互协调。单一的管理业务改进往往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使得这种改进处处碰壁。所以对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还应注重从整体和系统出发,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要彻底解决目前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制度、经费等根本性的要素入手,但是管理体制、机制、经费等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诸多限制的条件下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或系统的管理业务入手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改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11]杜亚丽.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6(03).
[3][13]程斯辉.关于教育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4][7]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徐桐,张晓军,刘若智.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提高学校科研效益[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8][10][12]苏忱.试论普教科研管理的特点及一般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05).
[9]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何光辉,黎杰.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15]赵传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3).
[16]蔡荣.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7]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6).
[18]张廷亮,谢守祥.教育科研课题积分制评价方法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19][20]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1]许海银,郝霞.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22]安永锋,任智强.项目管理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
[23]叶文生.以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引领教师做好课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
[24]林荣凑.怎样搞好中小学教科研档案建设[J].教学与管理,1999(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ZHU Xiao-hu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9-02
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对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是其中两个最为直接有效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期望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可有效地促进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加深学生对科研创新工作的理解深度。[1-4]然而,由于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在实践过程中两个环节难以形成连续性的统一培养模式,导致在两个环节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5-6]由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两个阶段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主要特征及问题剖析
2007年6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全国首批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专业是该类实验计划的主要参与与受益专业,自设立之初就充分体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的特征。自2011年以来,我院大创累计立项国家级40项,校级1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盲目性。参与大创项目选题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学生,其对专业课了解尚少,面对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内容条目式的申报表,短时间无法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存在较大盲目性。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选题时已经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仅为2.3%,绝大部分表示仅有一般了解,且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选题时对题目完全不了解。在对选题依据的调查中,主要的依据是选择认识的老师,或者别人的推荐,确实根据感兴趣内容选择的仅为11.7%,且有12.3%的受调查者表示为随机选择。
2.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由问卷调查可明显看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每学期参与大创项目的天数差别较大,其中负责人大多在5~20天,而参与者大多在10天以内,并有23%的参与者承认几乎没有参与大创项目。
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目前低年级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通过导师引导、文献调研、实验参与逐渐对课题有所了解,逐步参与到课题中去的时候,课题实施时间也接近尾声,难以对科研课题形成延续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致使创新课题成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特征及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学科和油气井工程学科)的石油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贯穿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部规范化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由点及面的全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自身的客观局限,体现在:
1.参与毕业设计学生多、设计题目多、题目技术水平层次不齐。随着专业扩招,自2005年以来,石油工程学院每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0人左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4~5人。如此大量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在面对社会经济、就业自主化及其逼人的严峻形势,就难免存在着对其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离并落入俗套化,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导致其水平相差较大,调研性的、重复性的、相似性的、验证性的、总结性的题目不断出现,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
2.学生选题欠科学,存在一定盲目性。毕业设计是完全区别于课堂课程学习的一种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题的时间短、可参考的信息少,加之本科生对于题目的内容、性质与自身就业的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自课题选择上往往存在从简性、盲从性、随意性,大都选择一些相对简单、选择频率高或比较熟悉老师的题目,而缺少从自身兴趣、从业类型等方面针对性地选择题目。
3.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进入课题慢,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期科研效果。毕业设计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但期间涉及到学生就业、考研复试、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很多同学忙于考公务员,频繁外出找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证、TOFEL、GRE考试等等,毕业设计在时间和投入精力上很难加以保证,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的时间被大大缩水。
4.毕业设计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毕业设计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且题目之间相对独立,既不利于合力完成较高水平的设计题目,也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现象;过程思考;选题方法
Key words: phenomenon;process thinking;topic sele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61-03
0 引言
选题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起点,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问题总是摆在科研活动的前方,等待人们去发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1]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内容的选择都取决于科研选题的确定。同时,科研选题还对研究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科研领域,提出一个研究价值较高的科研选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难度要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就意味着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题,选题无疑是最大的难点。因此,探讨高职科研选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存在的某些现象
高职教师开展科研最主要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高职科研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 选题盲目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 高职院校教师要保证一项科研课题能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通常必须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第一,在客观上具有必要的研究资料、科技信息、研究技术、理论准备、研究经费等作支撑;第二,在主观上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对课题的兴趣作支撑。”[2]但有些教师科研选题不从实际出发,对应用型的研究选题缺乏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周密的考虑,明显是准备不足,出现了“赶班车”现象。这必然造成研究局限于表面文章、局限在理论的层次的论述,很难深入到实际的应用之中,无法与现实的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相结合,从而导致研究水平不高,意义不大,其成果效益低下。
1.2 所选题目问题宽泛 有的选题缺乏针对性,贪大、贪多,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对象范围太大,研究难以把握。如“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都超出教师研究条件和能力。主题太大,无从下手,取得的成果也难以被社会所采用。因此,在选题时要结合实际研究条件,把握好题目的范围,题目太大容易造成泛泛而论,应该尽量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某一清晰、具体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上。“要兼顾‘大’课题与‘小’课题,研究‘大’课题的条件暂不具备时,先瞄准一些‘小’课题,积蓄力量,为将来研究‘大’题奠定基础。”[3]
1.3 所选题目问题狭窄 有的选题虽然是根据自己研究条件、研究能力范围所选择和确定的,但由于经验不足和视野限制,所选择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个别现象或在教学中想实现的某个简单期望。这类选题问题太小,研究意义不大,可以作经验感想之谈,而不适合作为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的老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善于抓住行业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挖掘应用性强、富有特色的一些科研选题,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1.4 选题缺少学科间的交叉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往往更注重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独立研究,对交叉课题的研究较少,造成选题单一。例如:有的教师将研究领域集中在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尽管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知识的欠缺,使其很难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研究的课题。这种学科研究领域的“独角戏”现象,使得教师们缺乏研究相对复杂课题的能力,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1.5 选题缺乏创新 由于受到自身信息搜集能力或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缺乏对某一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容易造成选题重复、老套,以致出现了模仿,没有创新,所研究的成果也没有新的突破,存在“炒冷饭”现象,从而造成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 高职科研选题的过程思考
2.1 确定科研选题的目的 高职科研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实际需求和办学特色的某一问题领域进行研究,来促进高职教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明晰目的的前提下进行选题,选题时要注意将选题的难度、意义与学校科研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在促进学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带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2 选题的前瞻性和新颖性 前瞻性指的是选题要充分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高屋建瓴”地对专业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同时,独创性和预见力也是优秀选题所必不可少的。它要能反映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并且能够对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提出对高职教育筹划、改革的深度思考。新颖性也叫创新性,是指选题要有新意,研究视角要独特,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涉及内容不仅要丰富充实,而且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尽量提供别人尚未提及、没有研究过的新的观点和信息。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正如李政道所说“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只有将研究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才有可能获得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的选题,最终才有可能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
2.3 选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实用性指的是科研选题及其研究成果可不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或者是否能形成一定的社会效果,为解决教育或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方法和出路。高职院校科研选题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科技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产品为龙头,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服务。去关注那些在生产、生活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与此同时,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还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本地优势,将科研工作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建设之中,选择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科研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只有将科研选题工作与当前教育现实、社会现实以及生产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最终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吸收,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行性是指教师在科研课题的选定中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使课题研究可以顺利完成并具备取得预期成果的现实条件。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该课题的必备条件,从自身的主观条件出发,如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理论修养、研究能力、研究兴趣等来选题;与此同时,选题还要将一些客观限制因素考虑进来,如研究资料是否充分、研究设备能不能满足要求、研究经费能否可以支撑、研究同伴的配合情况、研究时间长短等。在选题的过程中还要权衡自己的条件来寻找结合点,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并且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研究创造条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中可以顺利进行。
2.4 选题的特色性和效益性 特色性是指选题要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突出其自身的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要从当前高职教育的问题入手,这些问题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方面的,还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去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高职教师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工程师,这就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科技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效益性是指选题要在满足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科研选题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实际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二是通过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在具体的课题选择中,尽量选取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3 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选题时除了要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外,还要结合科研选题的方法来进行选题。下面介绍几种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方法。
3.1 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选题内容极为广泛,大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小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其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要想发掘出某一领域具有深度和长远意义课题,就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详细的调差研究才会发现。同时不要忘了,选题从现实中来,最终也要回到现实中去,所以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从社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问题入手。
3.2 从理论研究中选题 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进行不断认识的产物,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实践的向前发展,以往的理论很可能与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道路上要避免被以往理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要时刻抱着怀疑精神去探索和发现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会渐渐发现一些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即使是那些“盖棺定论”的观点,也可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又有新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新的问题正是科研课题的好素材。这种选题策略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人的研究方式、研究模式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更多更深层次的成果。也可以独辟蹊径,从另外的视角来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探索新的结论。
3.3 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选题 高职学院教师科研选题应着眼于教育理论、教育视点、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不仅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上的总结,这就是研究对教学的反哺。现有的职教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都是前人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我们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出发点,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教学实践也需要教师将自身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选题, “这些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学生考核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或专业或课程建设等。”[4]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4 从学科交叉、渗透中选题 随着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科交叉的领域往往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交叉“地带”,如比较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课题。
3.5 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 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以及各种学术团体都会适时一些“课题指南”或参考题目。如国家、部省市的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年度课题等。这些课题都经过了权威专家的调查论证,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未来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为科研选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研究者依据这些课题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题加以具体化,以保证其可行性。如“校企的深度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3.6 从教育信息和科研查询中选择课题 在选题时若不清楚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就必须要对课题进行论证、查新。“论证要进行自我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调研、考察,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5]也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最后再确定申报课题。也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进行查新,了解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家们的研究情况。同时,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研选题的程序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程序:①文献调研、实地考察。②提出选题。③论证和确定课题。
总之,高职科研选题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和最终成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上概括的各种方法仅是选题中可供参考的若干方向线索,并不能包罗所有研究方向和课题。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值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科研选题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颇具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应该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课题,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乔海霞.论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与基本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62.
[2]毛建梁.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四个着眼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00-102.
[3]闫玉喜.试论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原则及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4):16-2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35-02
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类型也种类日益增多。如何使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与会计成本核算科目合理有效的结合,即做好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执行又在实际运作中符合《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成为在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完成财务决算、达到项目验收审计合格的重要环节,给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近年来国家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加强。每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立项、获批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创新、有热点、有前景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关注点,相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执行中符合会计核算制度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不足;在获得立项批复,得到经费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的合理、符合会计核算科目的要求时常常遇到问题,出现项目预算没有列支的项目,在实际科研实验过程又必须开支,产生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整体使用效益。
1.2 科研纵向课题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隧道视野”影响对科研经费全面管理的效率。在项目申报、立项中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更关注的是课题选择、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重视申报、立项的成功率,课题的技术质量;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及核算人员并不了解项目申报的过程、课题技术指标,只能按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管理,只照财务政策规定的原则和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形成了: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靠核算人员进行整体理顺和协调力度不足。
1.3 科研纵向项目预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
第一,科研纵向课题和经费预算,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课题组人员根据科研实验条件资源的配置及课题需要,预测、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并没有参与编制,使项目经费与会计核算科目从项目预算开始就存在差异;第二,科研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强,不能像其他工程和生产产品一样有规范遵照,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进度和制定预算;第三,有些科研项目批复经费时,不会完全批复申报的预算经费,需要有自筹资金配套。
会计成本核算:经费到位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核算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对每一笔发生费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核,在满足会计科目要求的情况下与科研项目预算相符的达到执行项目预算的目的。
科研纵向课题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申报成果、专利等环节。在预算环节,课题组科研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体系申报经费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财务人员使用的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在财务决算环节,财务核算人员与课题组科研人员协同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按照科研预算体系将支出成本分类;在审计环节,审计人员为了弄清楚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详细内容及符合法律法规性,掌握科研预算、决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就要在科研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之间困惑地反复切换。
2 改进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与协调措施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从项目立项、项目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申报时按照相应的项目经费申报政策指导制定项目预算;再根据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与项目批准计划书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执行过程;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
2.1 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纵向课题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多,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一,预算科目不同的特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课题组及核算人员共同组成纵向课题经费管理架构体系,从项目申报、立项源头开始,编制既符合科研项目预算要求,又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可行的预算。
2.2 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
科学的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了充分解决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的问题,在项目立项时就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在指导项目组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申请、将立项思路表达出来的同时编写科研预算科目过程中能有财务或核算人员参与一起制定。首先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建立科研项目的任务及目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环境假设,确定限制因素,协调限制因素,最后产生项目的基本预算;其次财务部门或核算人员根据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从财务管理制度的角度为项目基本预算提出指导和修改建议,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中的支出类别及额度的合理控制。在考虑到项目研发不确定性、专业性留有适当的调整和追加范围。
2.3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体系的具体比较探索协调办法
(1)科研纵向项目预算科目。
目前在研发中的纵项科研项目可以分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973、863)及科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等仅项目分类就多达十多种,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做项目预算时的要求也有区别,那么如何掌握好政策法规,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规定支出预算十二个科目,名称及反映内容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
(2)会计核算科目。
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规范,对科研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科目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承担国家项目的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级次或管理模式不同,执行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也就会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产生差异,在项目执行、项目财务决算、项目验收和审计过程中就要反复进行不同科目的切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按会计准则规定: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材料费、水电燃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修缮费、养老保险、业务招待费、其他业务费、劳保用品等。
(3)比较与协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纵向课题国家项目的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名称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对应关系:①国家项目预算科目的名称与会计核算科目完全相符(相同关系)差旅费、材料费;②名称不同内容相符(基本相符)燃料动力费;③一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多个预算科目:设备购置费对应设备费、设备管理使用费、租赁费、修缮费;其他业务费对应劳务费、研究生培养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可见,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既有相同可以完全对应的科目,又有基本相同,名称有别,内容基本一致的科目以及包含多项目的科目。在执行科研项目预算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好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合理地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其他业务费”项拆分合理,对应上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才能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验收中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审计师审计过程中的困惑切换。
(4)发挥三级核算会计优势,合理设置科研项目执行科目。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区别,结合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本核算科目,每月根据会计核算科目总账,统计汇总编制符合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的专题成本帐,跟踪科研预算执行进度,根据经费执行进度情况,提醒科研人员在下一步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的针对方向,做到科研预算执行进度与科研项目试验进度保持一定的同步,使的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地与会计核算科目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及中期审计检查过程中极大地方便了按照科研预算科目进行经费支出的统计,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财务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5)借助现代科技,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科研预算执行服务。
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以软件、硬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管理、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科研预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共建一个高效平台使得两种核算科目得到相符、相容,实现既满足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的法规、制度实现双赢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1)科研纵向课题课题种类多,渠道多、经费类型多,科研预算科目各不同,在执行预算中如何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有效衔接存在差异。
(2)合理认识差异,掌握国家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规则,运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法律法规,探寻有效解决途径,减少项目计划执行、中期检查、审计、财务决算的困惑。
(3)发挥三级核算优势,建立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平台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与科研开发进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门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重要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完全依赖目测自然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凝集反应)、目测加速的免疫反应(如免疫电泳)、借助仪器检测标记性免疫反应、半自动和全自动化检测几个阶段。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临床免疫科室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经典的免疫学检测理论和技术依然是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掌握依然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当前我国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一代已经步入大学殿堂,作为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大学生,其认知特点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反应敏捷,思维大胆,但是由于身处一个信息获取十分便捷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社会,造成他们往往只能选择简单接受和快速处理,缺乏一种对具体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耐心;
(2)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相对以往更加强烈和突出,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愿意只是简单地接受传统的说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时总爱问诸如“是这样的吗?”的类似问题,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
(3)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以兴趣为导向转向了以实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其功利性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3实验课程改革规划和实践
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由于教学经费、实验场地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相互之间衔接松散,比较单一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缺乏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课程,不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校在保证必要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和强化综合性实验,有选择性地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原则,按照进阶式教学规律,将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分别按不同的模块类型,如免疫血清的制备和鉴定、不同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种方式进行重新编排并实施。前者包含了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盐析法纯化抗体,全部实验完成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整体轮廓和基本流程有了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针对标记免疫技术部分,本校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开设了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肿瘤免疫检测、超敏反应的免疫检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检测模块,将不同检测指标和检测技术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和归纳,比如在做乙肝感染指标检测时,本校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由于灵敏度不同有可能同一份标本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归纳出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开设的内容,比如电化学发光技术,本校将临床上电化学发光仪的工作流程拍成教学录像供学生学习。在实验课程后期将教研室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和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入,让大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部分同学还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此同时,本校在实验课程的考核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建立和实施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体系包括2个部分:(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操作和期终实验操作考试;(2)科学思维及综合运用所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能力考核,包括对给定的科研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对参加的研究性实验和实验报告总结,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实验结果,更要考查其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P键词】科研;合同;知识产权;保密
【Keywords】 technology research; contr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identiality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70-04
1 背景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在加强科研单位的建设和研究经费投入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与外部科研单位的合作。从近几年总的科研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科研经费、数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增长。随着科研任务及外委联合的种类越来越多,科研单位的合同模式及呈现的商务问题也更加复杂化,就承担的任务书有国家级、企业级两个类别;研究过程中与外部单位的商务关系上又有联合、委托等方式;在进行成果转化时又有技术服务、技术使用许可等模式。论文就任务书模式、技术开发类模式、技术服务/咨询类模式以及技术转让类模式四种模式进行探讨。
2 商务模式
科研单位的商务模式大体分为研究开发类和成果转化类两大类,其中研究开发类主要是指科研单位通过企业内部立项或者承揽外部科研任务,通过科研单位自身力量或者联合社会力量进行技术或者产品的研究开发;以科研项目及经费来源进行划分,研究开发类又可分为国家来源(含国家各部委的课题)和企业来源。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企业,项目的承揽以任务书形式存在;与相关部门签订任务书后,就项目具体执行时,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社会上其他单位的优势,部分项目会以外委研发或者联合研发两种商务模式执行。成果转化类指在科研单位经过技术开发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的能力或者成果,在进行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效益形成的成果转化类。成果转化类主要由技术服务类及技术转让类模式。
2.1 任务书模式
任务书模式,分为国家级和企业级。在国家级的任务书中有牵头方和承担子课题任务的参研方两种情形。在企业级的任务书中,科研单位作为内部或者关联单位,大都以牵头方承揽科研项目。
①国家级课题任务书。该类任务书一般为国家纵向科研项目合同。该类合同主体一般包括三方当事人:
一是项目委托方,即科研计划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包括分管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的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二是项目承担人,即主持和负责项目研究的个人或单位(当项目承担人为单位时,有时把该单位的行政主管机关作为一方当事人);
三是项目依托单位(含协作单位),即项目承担人、参与人的人事关系所属单位[1]。
此类任务书具有行政契约和民事契约的双重属性。所谓行政契约性,指科研单位享受国家级有关主管部门拨款资助,完成项目开发后将成果交给国家的过程符合行政合同形式特征,合同主体方有一方是行政主体,项目目标的设置中体现了国家的行政目的。所谓民法契约性,指在该类合同是科技法规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科研项目有关行为双方为实现预期科研目标、明确双方权责关系的契约。国家级任务书模式由于合同的主体较为特殊,其有关科研费用的数额、分类及使用,成果的评价及验收、研究成果的归属和管理利用等内容不得自主协商[2]。
②企业级课题任务书。任务书主体为科研单位的上级公司科技部门和承担科研任务的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在企业内部是科研课题的主要实施单位,而科研单位在与上级集团签订任务书过程中,体现的是科研课题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之间的公司行政管理关系,任务书中主要就科研课题的目标和内容、验收和考核目标、计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经费和人员等进行约定,而在合同商务条款设置上则比较弱化。
因为科研项目的实际管理需要、合同主体的性质及合同主体间的关系,在形成任务书时,任务书模式较民事合同,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不完全契约性,任务书相对缺少“监督”、“责任”条款;具有一定风险性,任务书的客体是特定的研究任务,而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结果是难以预先确定的,相比存在较高的研究失败的风险。
2.2 技术开发合同模式
技术开发合同主要指一方为一定的科研目的与其他科研资源签订的合同。包括技术委托开发合同及合作开发合同两种。合同客体是尚不存在的、有待开发的技术成果。合同主体一般为两家科研单位。根据《技术合同认定规则》,技术开发合同的认定条件为:
①合同标的为尚未掌握的技术方案;
②合同当事人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目标;
③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
科研技术委托开发合同指委托方委托受托方就委托方确定的研究开发目标、内容所订立的合同。合同主体为委托方和受托方两方。根据《合同法》,委托方的主要义务是:
①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
②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技术资料、原始数据并完成协作事项;
③按照约定接受研究开发成果。
受托方的主要义务是:
①制定和实施研究开发计划;
②合理使用研究开发经费;
③按期完成研究开发工作,交付研究开发成果,提供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委托方掌握研究开发成果。
科研技术合作开发合同指合同双方就新科研、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共同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合作开发各方的主要义务是:
①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及技术投入;
②按照合同约定的分工进行研究开发工作;
③与其他各方协作配合;
④技术保密;
⑤知识产权。
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各方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及分工;各方应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合作开发各方中,任何一方违反合同,造成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或者失败的,应当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与任务书模式类似,技术开发合同,由于合同客体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成熟的、有待开发的技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2.3 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模式
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主要用于科研/技术单位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咨询的情形。合同的课题为可以基于成熟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合同主体分为委托方和受托方,科研/技术单位一般作为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报酬。
2.3.1 技术服务合同
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认定条件为:
①合同标的是解决特定技术问题;
②履行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工作;
③履行过程中不涉及专有技术/技术秘密成果或专利的权属问题;
④成果满足约定的具体要求。
2.3.2 技术咨询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类似,指委托方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技术预测、可行性论证、分析评价、专题技术调查报告等委托受托方的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技术咨询合同的认定条件为:
①技术咨询合同是在一定技术领域内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②技g咨询合同的目的为委托方在决策时需要受托方进行科学化的建议、意见和方案,以供决策参考;
③特殊的风险责任承担原则,受托方不承担因实施咨询报告而造成的风险损失责任。
2.4 技术转让合同模式
技术转让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专利转让、专利实施许可、专有技术/技术秘密转让以及专有技术/技术秘密实施许可所订立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技术转让合同的主要特点为:
①转让方或者实施许可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掌握了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一般为合同的标的;
②合同标的可以形成一项工艺、产品或者材料的技术方案,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
③当事人对知识产权有明确的权属约定;
④当事人对费用有明确约定。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技术转让合同不单仅仅提供技术或者专利的转让,在转让时还会包括一定的技术服务内容,所以在有些技术转让合同中会融合部分技术服务的内容。
3 科研单位实操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1 选择正确的合同类型
正确的合同类型能有效的趋利避害,降低风险。任务书类型,多为向国家相关部门和关联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承揽科研课题时使用,承揽前均有课题申请、立项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科研目标、实施技术及资金投入等进行论证,除此之外的商务情况均不适合使用任务书模式,因为任务书中合同条款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在科研技术开发过程中需要社会上其他研究资源或者承揽技术项目时,应根据合同的标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技术风险等因素进行区分是用委托/联合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咨询合同。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作为委托方进行合同模式选择时,应根据合同标的情况进行辨别,如果为成熟技术则应为技术服务,如果为专项研究则为技术咨询,如果为不成熟技术则应为技术开发合同。作为受托方时,应对己方的技术情况和工作性质进行甄别,是咨询类、服务类、开发类或者转让类,如果将转让合同签订为开发合同的情况较多,从而导致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损失;或将不成熟的技术签成转让合同,导致巨大的技术风险。
3.2 知识产权相关事项
由于技术开发或者科研的性质,在合同中知识产权问题权尤为重要。 知识产权问题一般有三个方面的约定。
①关于第三方知识产权的约定。在技术合同执行过程中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合法利用第三方知识产权,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应由侵犯方负全责并赔偿因此而造成的另一方的损失。
②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约定。一般在合同执行前,各方的知识产权应归各方所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合同标的开发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在合同中应有明确约定,涉及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发明创造和专利问题、专利申请及维护问题、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根据不同的合同模式、合同双方谈判结果和投资情况而确定。如果为合作开发合同,双方应相互通报发明创造情况,知识产权应为共有,不得单方申请专利或实施专利,且按照双方的权益比例来支付专利申请及维护费用,而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原则上应与知识产权权属比例相一致。
③专利或成果的后续改进的约定。后续改进是指在合同有效期内一方或双方对合同标的的专利技术或者技术秘密成果所作的改良和革新。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的规定,技术转让合同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合同标的的专利技术或者技术秘密成果进行后续改进后的产权归属,凡未约定的且无法确定的,后续改进技术成果的权属归改进一方。互惠使用后续改进的技术,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或另行订立合同。
3.3 保密相关事项
在关系到技术方面的合同中对保密均有强烈要求。在任务书模式中,特别是国家级任务书对保密是强制性要求;而在企业或者科研单位之间的技术合同,无论是从科研单位的积累成果还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出发均对保密有着强烈需求。根据技术合同的性质,应对保密进行约定。如在联合研发合同中,合同双方在合同中应就合作获得的数据、研发结果、样品及其他需要保密事项列出清单,并要明确约定保密期限、保密范围、泄密责任、处理方式等内容。
在合同中保密相关事项主要有保密对象或者保密内容、保密要求、保密期限、保密义务和责任以及保密的违约约定。保密的事项的合理设定能够有效的保护合同方的各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