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8: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49-03
1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堪忧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感恩社会的感人事迹令全社会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1.1 最想父母的时候是缺钱的时候
一些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对本校100多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放假时和父母的谈话次数、谈论话题、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谈话不多,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很好沟通的习惯,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
1.2 伸手要钱,出门讲价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弱。2007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对关爱的冷漠,让人寒心。
1.3 无心读书,荒废学业
在学习时间特别是自习时间,以玩扑克、麻将、桌球等方式为名聚众而赌,谁输了谁请客,否则限期交款或者被揍。他们不惜花费父母的钱财上街玩电子游戏机,或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1.4 公开敲诈勒索
少数无心学习的学生,他们经常旷课,校际之间互相勾结,对一些家庭比较宽裕的同学,或者对他们认为看不顺眼的同学,进行公开敲诈勒索,限定在某一地点按时“交货”,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以上。斗殴打架,还常牵涉入社会上的无业青年聚众闹事,更有甚者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
1.5 贪图个人享乐
个别学生偷盗同学钱财、自行车,就连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也不放过。或者内外勾结进行偷盗、抢劫。消费讲排场、好面子,同学之间流行相互请吃喝,进出高档消费场所。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
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2 中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成因
2.1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经常还有四大护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孩大都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冷漠一代”。
2.2 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人趁改革开放之机,把一些不该开的东西也开放起来。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它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犯罪。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还有一些录像带都是一些杀人、抢劫、枪战的影片,使得一些学生也学得很野蛮,动不动也舞刀弄棍,有些还弄出人命。
2.3 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
学校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导致一些中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类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再一类是只教书不育人,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常常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逆反心理,致使学生对教师的反感递升为对学校的反感,增加了学生的厌恶的情绪。还有一类教师是投机钻营、贪小便宜的人,成天就想在学生家长上捞一把。今天要求这个家长这样,明天要求那个家长那样,使得教师的人格、名誉扫地。
3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措施
3.1 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如:在校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操场四周的围墙变成绘有各类启思益智壁画的文化墙,在醒目的位置修建庄严的升旗台,在显眼地方写上校训、校风,让广大师生在践行校训、校风的活动中逐渐培养起爱校、爱集体的责任感;楼道内精心设计了《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等各类图文并茂的牌匾,在教室内张贴学生《守则》、《规范》、名人画像、格言、标语班训和庄严的国旗,以名人事迹激励学生,以名人格言引导学生,以标语班训要求学生。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3.2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将对中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
如教学思想品德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时,可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过马路、瘸子挑担、哑巴求救……使他们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正常人多得多,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产生同情残疾人的良好品质,并养成自觉帮助残疾人的良好行为。
3.3 教师率先垂范以人格塑造人格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没有皇权的独断专行,却有皇权一样的让人顶礼膜拜”。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学校应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带好头,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让学生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这不仅增强了教师德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实效性,而且让学生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的良好思想品德。
3.4 以活动为载体,行为育人
课外教育活动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能发挥特有的作用。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推行“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替父母做一系列家务事,在感受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碌的艰辛中激发心底的愧疚之情,让学生在感恩父母中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可抓住欢度国庆的有利契机,在国庆前夕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组织《迎国庆手抄报比赛》。利用周会课和各种集会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在平时狠抓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养成守公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5 建立科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教书育人
改革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升学评价制度,把单一对知识的考查变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综合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除了采用考试这种评价手段之外,还要使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庭评价和操行分评价等评价方法。可以把德育工作中的操行分评价和班主任评价应用于其中。我们只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操行分是学生平时表现的真实记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所以学生的操行分应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分的重要组成成分。
总之,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养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治礼.浅析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安徽日报,2010.
2 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进新课程,2002.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时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将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时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发重要,因为谁把握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要求,成为“四有”新人。这一目标,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方法、新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一线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探索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并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希望能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同仁有所帮助。
一、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
在我们开设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果教师对他们认真挖掘,并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孙犁的《芦花荡》,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这些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有的《沁园春・雪》,郦道元的《三峡》,周密的《观潮》等,这些文章中都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能让学生为祖国骄傲,为生长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同时增强了为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决心。
还有,在地理学科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化、生等学科中的环境保护、生物入侵等的内容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总之,只要认真地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进行教育――人在画中游
课堂上的教育只是知与情,只有与课外结合起来才会转化成行。因此,我在平时非常注重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与节假日的结合。比如,利用“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进行学校内的环境保护,当然,有时也到校外。利用“三八”节与“母亲节”进行向母亲献爱心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情绪激昂,有的为母亲献花,有的帮母亲做家务,还有的为母亲洗脚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之后,我又利用班会课让他们谈体会,结果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五四青年节,我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公益性的义务劳动,讲求奉献,体会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七一”和“十一”,通过文艺活动、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寒暑假,布置力所能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实践报告和体会,进行演讲。所有这些,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身在此山中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的学生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但同时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针对这一生理特点,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每周举行1~2次活动,这些活动我只做指导工作,其余的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活动的需要,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和自尊心、自信心、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
在班级,我还建立了“道德银行”,进行道德存款。用以鼓励学生做好事,乐助人,爱集体,争上进,珍视荣誉。所有这些,既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达到了教育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要知道教育的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学生,才能相信人都是有上进心的,也才能教育好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9-02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很强,而家庭是除学校之外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辞海》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也强调“互动”,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父母或年长者教育子女,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教育。本文提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偏重讲家长和长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仅仅就是学习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就是“龙”、就是“凤”。这种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及其培养。一味强调成绩,看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当然是好事,但是若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同样是失败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好的环境是何等重要。家庭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种是不良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提升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能够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深懂得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于自己孩子的影响。家长会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尽量成为子女的好榜样。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是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家庭中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必定能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总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必然也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爱而有度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相助互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还是今后工作中与同事相处都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不同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成为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绊脚石。
(三)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之一。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其中一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与专制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表现得比较强势,就像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不管子女的想法、意愿就强迫子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而阻碍子女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包办型教育方式看似为子女好,但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一)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应该淘汰,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可取的。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逆反心理也比较强。如果依然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助长子女的逆反情绪,甚至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很重要。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尊重是前提,更多地要采用说服教育。家长应与子女交流,了解其内心,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教育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能过度地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学会付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具有热爱集体、热爱同学的良好品德。
(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树立良好的家长榜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家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和带动学生,激发子女对于知识的渴求。当子女在家学习、做作业时,父母不应在旁进行类似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因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子女学习。我们提倡的是建立学习型的家庭,使家庭中充满学习的气氛。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活动,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家长不能经常在子女面前争吵,让子女产生厌恶家庭的感觉。对待子女要奖惩得当,子女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奖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指正。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家长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做到公正合理,子女才会从内心接受。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一句标语、一幅图画可能就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职业道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发挥出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进度和方向;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及时予以更正;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甚至每周都出现“5+2=0”的现象,使得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先受教育,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时常与学校教师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教育积极配合。不管学校、家庭如何保护,中学生始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中形形的事情都会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出版以及媒体影音的监管,防止不良内容对中学生的毒害;社会人员不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如禁止未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进入网吧等。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共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是,有些老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以为有知必有行,即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德性,只教书不育人,把道德教育理解为说教。
2、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和品德高尚的人,但由于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期望值不同,对问题的看法、理解和处理方法不同,两种教育集中在一个受教育者身上,有时会发生矛盾。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能力教育,学校则注中全面发展。
3、德育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但它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诸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诸方面。目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重点来抓,而把德育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没有长远规化,没有制度保障,活动零散而不规范,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
4、社会不良事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社会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三课堂,是孩子补充知识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抵御侵蚀和诱惑的能里差,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上做了好事却受人诬陷,见义勇为受残却无人照管的事件,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1、把握方向,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关注学生的健慷成长与发展。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教育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2、从我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爱家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用情感陶冶的方法使思想品德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正确引导,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用说理引导法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有了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4、以身作则,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师德,重身教,在学校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主导力量是教师。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人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教师要以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各种误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用榜样示范法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为主的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实施德育渗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人文教育,是德育课程的目标。笔者认为,德育老师应注重提升自己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加强中学教师的师德培育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道德意识的高要求、道德行为的榜样性、道德影响的深远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师德培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首要的核心地位。它是以中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系统地把中学教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准则灌输到教师的意识之中,使之自觉地实行自我监督、调节职业行为、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
应该认识到,提高道德认识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前提和起点,培养道德情操和锻炼道德意志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中介和必要条件;确立道德信念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养成道德习惯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归宿和结果。而从现实效果看,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师德培育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直接塑造人,是把人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因此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中学教师师德的培育关系重大,关系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三、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四、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五、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应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在校园广播、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六、利用信息杜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教育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同时,网络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效仿性,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事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优化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活化了死板的教材形式……而这一切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怎样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有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中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我从主观上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却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德育失衡危害之深,影响之大。若不改德育失衡之顽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
2.家庭因素。当前,许多家庭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另一种是动辄打骂。一些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或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放任自流。
3.社会因素。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开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
四、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中学生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他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青少年认识有时片面,生活经验不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缺乏自制力,有时冲动起来往往固执己见,与集体对立,不接受教师的指导,我行我素。
五、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教育必须加强。
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使他们知道怎样才是爱国的行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注意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可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犯罪。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在教学中应认真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从学校、家庭、社会方面来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转变观念、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和谐相处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可忽视。要注重家庭生活文化建设,以便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大众传媒机构要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正面宣传报道社会的主流和积极进步的东西,要坚决抵制消极落后、腐朽内容的传播。综合运用各种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严厉查处和打击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学生、超时经营、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六、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时刻认识到自己肩头的重任,不断探索适应中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从总体上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发放行2008年8月第一版
[2]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红燕:《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上的道理是确凿而翔实的,课本的榜样是感人的至深的,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有关理论常常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初中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有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直接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很难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这就需要借助实践的力量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时,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一个小品:一个身穿马褂的老头在地上,正在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的观众吹嘘自己的药如何神奇能包治百病,这时不小心帽子被挤落在地上,原来他是个秃子,既然你的药能治百病,为什么不先治自己呢?骗局被揭穿了,他是卖假药的骗子,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蒙骗受害,问大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都说:“送派出所。”短短几分钟,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三、温故知新的价值
旧知识必须不断温习,才能够加深记忆,这样,原有知识能激活,和新知识融汇,新旧知识连带的方法多多,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巧妙的提问,还有通过小测验等激发回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对原有旧知识的唤起,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旧知识当做桥梁,这样非常有利于新知识的进入和接受。教师带领学生,检查旧知识的要点,检查复习的方法很多,要避免枯燥,目的在于激活,形式多多益善,可以是口头问答,可以是单词默写,可以是抢答,可以是黑板书写在检查课外作业之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回复,学生的错误要纠正到位和及时,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优秀者要不吝赞美,设若有缺点,纠正后要给予解释和说明。一般而言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形式多种多样,活泼生动。教师检查复习的内容可近可远,近也许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远则或许是上学期学过的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学习的新内容,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问题趣味横生,尽己所能创设新颖的情景,让课堂热情洋溢,群情激昂。
四、认真分析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坚持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个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这一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这是因为:从客观上看,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们学习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腐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低估,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垃圾和腐朽生活方式与一些先进的文化成果掺杂在一起,鱼龙混杂,瑕瑜难辨。其传播又以高科技手段为媒介,影响面广,渗透力强。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涉世不深,缺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到腐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凸显,就业问题严重,未成年人过早地感受到未来竞争的压力,有些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和困惑。如果说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错误思想观念也往往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有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广泛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有的未成年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有的在求学、就业、交友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消极体验;不少人正在经历“成长中的烦恼”,对自身前途难以把握。未成年人没有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不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黑暗面。久而久之,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和扭曲。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随着家庭电脑拥有量的逐渐增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日渐普及,上网在中学生中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是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中学生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网上媒体、网上教育已经对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重大影响。中学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网络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首先,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他们的道德实践处于老师、家长、同学的监督之下。学生压抑的道德情感难以释放。渴望情感的交流与宣泄,向往异性,追求新鲜、刺激。而开放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情感得以无拘无束地释放的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她们的情感及心理需要,因此,很容易把自己网络化,把情感移植到网络中。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是聊天和游戏,长期的网络交往混淆了他们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交友道德标准,当他们真正面对面地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逐步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造成了情感的迷失,从而使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影响学生的道德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网络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学校目前有限的网络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充满好奇、急于动手的中学生。而社会上的网吧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内容庸俗和管理上的不负责任,事实上蚕食着学生的道德意志,为不良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自律能力、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接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其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都会产生危害。
二、多措并举,强化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拓新型的德育教育阵地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责。首先,学校要建设好适合青少年学生思想感情特征和学习需要的校园网,将学生的上网需要和网络行为纳入到校园网中进行直接的管理与指导,用精彩的主页、健康有益的栏目、丰富多样的网上文化信息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指导学生文明有效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让中学生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上网活动中,把主流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其次,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长在孩子上网过程中的监护作用。要求家长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地点做出一定的限制和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动机和行为,指导并监督孩子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2.加强学校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网络系统的建立、改善,需要既有高尚思想、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教育队伍。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第一,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及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调整工作手段。第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体,使其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运用软件技术屏蔽不良网站信息,阻挡不良信息于校门之外;另一方面,建立和推荐学生喜闻乐的优秀网站吸引学生,用潜移默化代替正面说教。第三,加强理论素养的培养,加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教育工作者既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者、又成为信息收集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教师要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网上教师”,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加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教育者要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这里的关心是指从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关心,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谅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方法去了解、勾通、激励、宽容、提醒学生,做到“春雨润无声”。如学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可以做这样尝试: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建立心理辅导网站、博客等,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定期上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辅导可以及时、快捷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和矛盾提供方便。
4.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和网络法制课程
学校要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新内容。学校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制定网络道德体系,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媒体手段的应用,俨然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化社会。在教育领域,利用媒体、远程教育等新兴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的这一方法也已经在广大地区得到普及。我国的教育已然走向了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在一些学科的教学上,媒体应用已经日趋成熟,然而,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不尽如人意。我们常说,只有对一件事物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我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以及怎样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为能更好地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尽自己绵薄之力。
1 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1.1 媒体技术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生动化,富有趣味
媒体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有技术性、开放性、数字化、媒体化、共享性、互动性、虚拟实在性、广泛性、平等性、集群性、低可控性、匿名性、多元竞争性、创新性、商业化等特征,而且传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画进行,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传播。应用媒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富有趣味性、生动性,通过图片的演示,声音的配合以及视频的播放,各种道理跃然纸上,显而易见。相信我们大都有这种体会,单纯的理论看不了多久就顿生困意,无法继续坚持,可倘若是加上插图的配合,我们就会觉得有趣多了,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可感知图片及声音的敏感及兴趣。相信有如此深切的体验,思想品德方面的常识定将深入学生心底,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做人,做事。
1.2 媒体技术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富有现实意义
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它不仅帮助教给学生们传统的道德知识,还将一些现代文化、道德观、价值观带入了学生中间。以前我们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老师所教知识,是非道理脱离实际,与事实不相符,更有学生称其老师为老古董,这些现在在媒体技术的引进下将不复存在。媒体这一前沿技术的介入,使得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双方的互相体会与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被制作成视频、图片等播放给学生,整日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的学生们开始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社会,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从生动的事例中学生们开始学会如何辨别是非,树立自己的价值观,真正地学会做一个能造福于社会的文明人。如此一来,我们所传播的就不仅仅只是古人颂扬的美好品德,而且还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新标准、新价值观,这就使得思想品德教育与现代生活接轨,具有了很强的实用性。
2 如何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播放一些视频、图片就可以的。做好这项工作,真正地实现、优化媒体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的。
2.1 教师应熟练掌握媒体技术的应用,做好角色的转换
在我国,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有不少年头了,在现在的中学校园里,各种媒体设备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已不再陌生。大部分中学老师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媒体技术的应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要做到更好地利用媒体进行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各位老师都必须加强自己在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技能,是自己与现代化通信技术牢牢接轨,用现代化的教具,教法武装自己。只有熟练地掌握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做到这些应是每位老师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活动,基本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所说所做的都被视为是权威,他们主宰着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习内容。但现在已经不同了,课堂的重心已经由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老师的角色开始慢慢淡化,老师的职责逐渐演变为一种引导、辅助的作用。尤其是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单纯的说教只能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利用媒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接触事件,领悟道理,有所感悟进而有所收获,才是新时代教师的职责。教师们只有做好自己的角色转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2 校方应做好对媒体资源的监管,减少负面影响
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调查显示,电子邮件、QQ、MSN 的使用率分别为80.2%、73.0%和37.4%,城市人群使用手机进行私人的通话和发送文字短信分别为手机持有者的90.3%和90.9%,互联网和手机已经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在中学校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手机电脑等的操作,而所能获得的信息也更是各种各样,良莠不齐。因此,作为学校自身,一定要多多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利用媒体信息,但一定要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诱导。督促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观,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学校的文化,使得每位身处学校的学生都能融入这种文化,形成这种观念。除此之外,学校也一定要做好对媒体的监控和管理的工作,及时有效地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尽量避免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减少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发挥媒体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各学校应该对其予以重视,教书育人,育人才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