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8: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学的人文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类作为一种有自我觉醒和认识的社会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悲天悯人”地思索自己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并试图通过自我意识的不停反省和思考,最终解决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疑惑。对于自身个体以及全体人类的思索构成了整个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分支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文科学来自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这一命题。
古希腊的哲学先贤们在茶余饭饱后,凭借他们接受的良好教育积累的先期知识构成,开始不断的探究和思索“我们来自于何处,并将归于何处”的哲学基本命题;中国古代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如是反复审问着自己: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惟时何为……
支配他们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终极命运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内心一对矛盾的反复缠斗:对于自身的困惑和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从古自今,哲学家们总是前赴后继的,以一种类似于自我摧残的方式,表现为一种喃喃自语的自我拷问,不断的思索这一些看似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并用一种自说自话的形式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似乎给出答案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而不断纠缠这些类似于宿命的问题并为此心神俱疲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哲人们这些类似于失心疯的疯狂举动实质上正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所带来的对自身命运的不能理解和控制的恐慌和迷茫。这些迷茫和恐慌如同我们的影子,伴随着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出现,并将会一直附随着人类走向消亡,如同基督教赋予人类的原罪,问题不是偷吃了禁果是否真是一个原罪,而是我们需要一个原罪来在我们面对万能的主时,时刻保持一种谦卑和负罪心态。每个个体也许都会不知不觉的给出自己对于人类或者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理解,其中有个别禀赋超群者可能会讲自己对于问题的解读灌输给别人,也许他们的解答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哲学王可能确实存在,个人天赋的杰出贡献也许会推动人类的知识前进一大步,柏拉图是这样,尼采也是这样,马克思也做到了,爱因斯坦也做到了。但是,总的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珠,再大的水珠也滴不成历史的洪流。正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个体的点滴智慧和知识构成了人文科学这个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全体社会人群才是塑造整个历史的主要力量。
文学艺术也是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类作为一种社会个体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需要与周围的人达成共识,寻求被接受和认同的感觉。即使周围的人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让别人能理解自己所经历或者感受过的。这种需求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著书立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支撑太史公就极刑而不悔的只有将自己的著作创作下去的意念,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字字泣血,句句真情,读来使人感于肺腑,体现的正是他要将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和倾诉给他人,出于他人对自己情感的认同的需要,支撑着他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法律上要求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以保障,也正是体现了人类那种对他人倾诉的渴求。在心理学上,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理论也对于这种需求有过论述,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后,人就需要实现自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支配下,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演绎成一个一个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塑造出无数个惟妙惟肖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背后记载的正是因为时间流逝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或者事。但是,这些流逝的往事或者故人又不像是我们生物学上的标本制作,脱离了生命而留下形体的固定模式。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在提炼故事塑造人物时,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他们艺术的灵魂。这些故事和人物以一种比过去真实存在过的更高的形式继续流传着,并且因此而长存不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同哲学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不同的是哲学更注重对于命运和生命本源的追溯,而文学艺术则更注重对于个体感受差异的表达和认同,以及对于生活的还原和升华。一般来说,哲学更加注重共性的总结,而文学艺术则更偏重对于个体差异性的表述。但不管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个体认识的基础上加工和结合的,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别是个体差异受到个体价值取向和利益角度的影响,表现出来整个人文科学知识的价值导向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人文科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人文科学关注的是对人作为一种万物之灵的终极关怀和探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的正确唯一性。在人文科学里只要能体现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益思考和理解就是可取的,在这里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诗人早就在诗歌里传达了这样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立场、价值不同,看法也会有差异。中国古代哲学早就有了对于尊重差异性的认识: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不必去深究谁对谁错,无论哪个角度、哪个看法、哪种理解、哪种重塑,都是我们整个人类人文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人文科学不断繁荣的保障,承认人文科学的本身差异是我们正确认识人文科学的必要前提。
人文科学的研究必须体现对于人的价值的拔高,人文科学没有判断对错的统一标准,但是有评价优劣的标尺。只有不断推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人文知识才是值得推崇的。人类做为一个生命群体生活在自我构建和社会环境中和早已存在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外在环境的需要,追求自我的完善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和曲折,但是,方向一直未曾有过变化。人文知识应该是弘扬真、善、美的,它承载的人类感情和故事应该是催人向着那个终极目标努力的,而不是起反作用的。所以说,人文科学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这也是我们判断取舍接受人文知识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朱碧莲著. 还芝斋读楚辞[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一、科学的人文性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虽说科学所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所研究的是自然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所发现的是自然界的原貌,所反映的是物质的本质。但科学研究过程的主体是人,科学的规律、结构及表达,不仅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科学的研究目的看,科学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科学的研究过程看,科学凝聚了人类的认识、意志、情感与信念,是洋溢着人性的活动,它需要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正如乔治・萨顿所说:“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对于科学教育(指自然科学教育)的功能,有些教师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人文价值的体现,而人文价值只能从人文学科中获取。但当我们真正带着研究的眼光解读科学教育时,就会意识到科学教育本身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应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性质与价值,理解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饱含着人类艰难的探索,理性与质疑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从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识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人的心灵,只是这种教育价值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
人文价值在科学教育中的体现是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的生长与发展的精神需要,形成人的科学精神气质与健全和谐的人格。科学教育不仅具有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一种与人文学科教育完全不同的人文价值。科学以理性为基础,以求真为动力,以创新为目的,同时具有批判与质疑精神,由此而衍变的许多精神品质,如在权势面前捍卫真理的勇气,对他人失误的宽容态度等都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科学自身的人文因素理应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承载着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递,科学本有的人文性与科学教育蕴含的人文价值是统一的。因此,科学教育具有人文价值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适合时展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
1、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
科学上每一项发现与创造都打有历史的烙印,都充分体现了人类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折射出了人类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品质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让学生领悟科学的人文性。小学科学教材中谈到的“地动仪”、“司南”、“造纸术”等内容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彰显其人文价值。
2、进入科学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活动。文质兼类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的育人因素得天独厚,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建立起人与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耐力韧性的好素材:宋濂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情况下“负箧拽屣”于“深山巨谷”中拜师求学,终得苦尽甘来,有所成就;文天祥在威逼利诱面前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矢志不渝,闻一多的“前脚迈出去,就没有打算再退回来”的慷慨激昂;鲁迅先生漂洋过海,备尝艰辛的“救治国人思想病苦”的赤胆忠心……这些,对于今天缺乏韧性,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经不起磨难的青少年是再好不过的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压力和挫折,乐观自信,奋力进取,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为其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在潮头浪尖的弄潮中蓄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愈挫弥坚的斗志。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人文素质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humanistic quality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医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进入医学院校后,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无多大长进,究其原因,除了学校过重的医学专业和相关自然科学课程与过少的人文科学课程设置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外,还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因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看作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疾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物学改变,医生的职责只是以技术手段对机体作药物或手术治疗,这种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于是人的热爱、尊重、抚慰、关心等人文范畴的内容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其结果是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朝气和时代气息,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薄弱,人文素质较差,因而医学毕业生认识、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 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一般人文素质的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应包括文化历史知识、价值观、道德心理倾向和道德责任感、行为态度与习惯、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交往素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结合医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形成符合未来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素质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内涵上既相互交叉又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上。
3 加强外语文化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外语以其很强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熟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习得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财富的过程。具体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可使文化学习促进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审美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培养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促成自身在待人接物、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3.1 文化学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为彼此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汲取和滋养。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按照文学创作的特点去审查作品,历史、公正地去评定作品的思想价值,从而使学生反观自身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3.2 文化学习对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素材,也是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人文素质的材料。通过观察分析作品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情,通过研究分析作者对社会的态度、看法以及作者对某个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陶冶其道德情操,使他们有更丰富的人情、人性。
3.3 文化学习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文学作品蕴含着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分析语言现象并不仅仅为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还应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医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其审美品位。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敏感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点拨学生的心灵,再通过启发诱导,挖掘细节,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以激情激发激情。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状态的描写。在解释词汇时,应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的整体塑造去看待单个词汇所发挥的独特功能,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4 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
在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更新的今天,增强医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外语这一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养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一方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体验人的功能价值,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性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也必将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未来的医疗行为中得到更高层次地体现,因为只有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人实施人性关怀,用崇高的医疗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才能成为人类医学。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站在人类本位的立场上对文学现象作跨文化的探究.称之为文学人类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人类学批评是着眼于探索人类的共同文化精神的文学批评方法的统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神话原型批评和原始主义批评
一、神话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t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产生和发展曾受益于三个不同的学科,即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在早期人类学家中,对20世纪的文学和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英国的弗雷泽。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确立了交感巫术原理.并运用于原始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他认为,古代神话和祭祀仪式与舂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变化有关原始人类见植物的春华秋实、冬枯夏荣,联想到人与万物的生死繁衍,便创造出每年死一次然后再复活的神。关于神祗死亡而复活的神话仪式,实际上就是对自然节律和万物更替的模仿。
《金枝》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作和里程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原型的批评引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不易觉察的潜意识,突出人类集体潜意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荣格认为,原型深深地隐匿于集体无意识之中,个体对它一无所知,也无从知晓,它只有在向外界投射的过程中.通过种种象征主要以隐喻方式来显现自身.如神化、童话、梦、幻想等。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看作“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积淀物”,所以.一旦见到艺术作品中的原型,我们的心灵就会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心旷神怡,好像被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所慑服。荣格把“原型”与“原始意象”和表示人类远古经验类型复现的“心理残迹”联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和继承。因此.有的批评家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称为“原型心理学”。
卡西尔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巨著《象征形式哲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著作。他的一句名言是“人是象征动物”。换言之,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如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无一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出于这样一种宏观的观照,他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既不是虚构的神话.也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人类在达到理论思维之前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普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给原始人类带来一种神话的世界观。
方克强认为《西游记》也许是一部最适合于运用原型批评方法探讨的我国古典名著,因为它是一部神话小说,一部将历史故事和传说神话化的幻想性作品。原型作为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它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和人物,也可以是情节结构模式。在《西游记》中,曾反复出现过一些基本的原型情节模式,如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和人物变形(孙悟空七十二变,猪八戒三十六变)等等,是因为它们与遗存于人类心灵中的原始灵魂不死观念,神性崇拜信仰与神秘互渗意识相联系,还因为它们在文学实践中已相当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借此.可以整合文学史上大量作品中重复出现的这些模式的变革形态。
取经故事的情节模式源于远古的成年礼仪式。通过各种严格考验仪式,参加者经历一次象征性的死亡和再生,暗示他们童稚期无知和无宗教观时期的终结以及第二次生命意义即成人资格的获得。
取经故事和远古的成年礼仪式作为一种连续性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似点。成年礼仪式主持者是老人,《西游记》中取经的暗中操作者是如来,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考验人的毅力和让人懂得服从。成年礼仪式参加者是已进入成年年龄而心理上仍是不成熟的儿童,而唐僧师徒则都犯过儿童性错误,显示了心智上的不成熟。要成年必须经过种种仪式性的严酷考验,要取经则有八十一难九九之数.意味着过程的严酷性。要成礼考验让人体验到死亡,却不会真正致死,而取经过程中到危难之际也由神佛出面帮助。前者具有由人生的儿童阶段而至成年阶段的象征性质,后者体现了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再生意味。因此,取经情节与成人礼仪式都贯通着儿童一考验一成年这一基本的原型结构。
《西游记》借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说明了一种原型模式:取经前唐僧师徒都犯了某种与孩童的未成年特点相关的错误,由于不合成人社会的法则而受罚:取经之后,经过八十一难的考验。证明了他们心理上的成熟和对佛法的认同,于是被接纳进入佛社会(成人社会)。
从创世神话的普遍蕴含来看。神是创造主,但他只创造美好、善良的事物;死亡、疾病、罪恶等是人类堕落的结果或是对人祖原罪的正义惩罚。神话原型批评是原始主义批评之外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主导力量。神话原型批评也有它本身的局限,如跨文化研究的不彻底性,过于重视共性而轻视个性,强调连续性.疏忽阶段性,注重文化的心理的价值标准,而缺乏审美的价值标准。
二、原始主义批评
原始主义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一个范畴.也是指一种创作态度或倾向。这里的“原始”并非实指人类远古蛮荒的史前期,而是泛指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的比较原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是以现实为参照对历史或未来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态度。从“现文”这个点出发,咏赞原始本真生存形态,指斥现代文明弊端的创作或批评,即形成一种原始主义倾向。原始主义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包括刚性原始主义、柔性原始主义、质朴性原始主义等。
统观沈从文的创作,我们发现沈从文的情感倾向:鄙视嘲讽都市文明人病态人生,礼赞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村镇村民原始的道德风尚。这种质朴性原始主义情结凝聚在他的《边城》中。边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青山碧水白塔相映成趣,人是这幅秀美山水图中的动景,秀美山水成为生活其中的人的背景,青山碧水之外还有春天的桃杏花、近水的人家和草长虫呜鸟叫。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样安祥、清澈,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可以明显体现出刚性原始主义和质朴性原始主义取向的差异。边地小城有着和谐朴厚的原始风俗,带有原始民族随身带刀质朴剽勇的气质与风习。这里还有盛酒的大瓮,酽冽的烧酒,大个的土碗,器皿是土制粗糙的,人心人情是单纯古朴的,充满了友善质朴的原始遗风。纯朴的地方风俗熏陶着地方村民山民,村民山民秉地方风情养成了古道热肠的性格.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影响,成就了这一方水土特有的风俗风情。
《边城》中的男女情感真挚自然。在翠翠、天保、傩送之间发生的那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执着和自然质朴的神韵。首先,两兄弟出身富有而不骄横跋扈,真心实意爱上了渡船夫的孙女,体现出人性自然的爱情观.他们喜欢翠翠的聪慧、质朴、善良,不在乎她有没有身分和陪嫁。其次.他们追求翠翠的方式“马路”、“车路”都符合边地古老的习俗,以情歌赢得姑娘的芳心,更带有边地民族浪漫而自然的原始风俗。
站在人类本位的立场上对文学现象作跨文化的探究.称之为文学人类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人类学批评是着眼于探索人类的共同文化精神的文学批评方法的统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神话原型批评和原始主义批评
一、神话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t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产生和发展曾受益于三个不同的学科,即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在早期人类学家中,对20世纪的文学和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英国的弗雷泽。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确立了交感巫术原理.并运用于原始人类文化现象的研究。他认为,古代神话和祭祀仪式与舂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变化有关原始人类见植物的春华秋实、冬枯夏荣,联想到人与万物的生死繁衍,便创造出每年死一次然后再复活的神。关于神祗死亡而复活的神话仪式,实际上就是对自然节律和万物更替的模仿。
《金枝》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作和里程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原型的批评引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不易觉察的潜意识,突出人类集体潜意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荣格认为,原型深深地隐匿于集体无意识之中,个体对它一无所知,也无从知晓,它只有在向外界投射的过程中.通过种种象征主要以隐喻方式来显现自身.如神化、童话、梦、幻想等。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看作“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积淀物”,所以.一旦见到艺术作品中的原型,我们的心灵就会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心旷神怡,好像被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所慑服。荣格把“原型”与“原始意象”和表示人类远古经验类型复现的“心理残迹”联系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和继承。因此.有的批评家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称为“原型心理学”。
卡西尔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巨著《象征形式哲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著作。他的一句名言是“人是象征动物”。换言之,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如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无一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出于这样一种宏观的观照,他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既不是虚构的神话.也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人类在达到理论思维之前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普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给原始人类带来一种神话的世界观。
方克强认为《西游记》也许是一部最适合于运用原型批评方法探讨的我国古典名著,因为它是一部神话小说,一部将历史故事和传说神话化的幻想性作品。原型作为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它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和人物,也可以是情节结构模式。在《西游记》中,曾反复出现过一些基本的原型情节模式,如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和人物变形(孙悟空七十二变,猪八戒三十六变)等等,是因为它们与遗存于人类心灵中的原始灵魂不死观念,神性崇拜信仰与神秘互渗意识相联系,还因为它们在文学实践中已相当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借此.可以整合文学史上大量作品中重复出现的这些模式的变革形态。
取经故事的情节模式源于远古的成年礼仪式。通过各种严格考验仪式,参加者经历一次象征性的死亡和再生,暗示他们童稚期无知和无宗教观时期的终结以及第二次生命意义即成人资格的获得。
取经故事和远古的成年礼仪式作为一种连续性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似点。成年礼仪式主持者是老人,《西游记》中取经的暗中操作者是如来,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考验人的毅力和让人懂得服从。成年礼仪式参加者是已进入成年年龄而心理上仍是不成熟的儿童,而唐僧师徒则都犯过儿童性错误,显示了心智上的不成熟。要成年必须经过种种仪式性的严酷考验,要取经则有八十一难九九之数.意味着过程的严酷性。要成礼考验让人体验到死亡,却不会真正致死,而取经过程中到危难之际也由神佛出面帮助。前者具有由人生的儿童阶段而至成年阶段的象征性质,后者体现了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再生意味。因此,取经情节与成人礼仪式都贯通着儿童一考验一成年这一基本的原型结构。
《西游记》借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说明了一种原型模式:取经前唐僧师徒都犯了某种与孩童的未成年特点相关的错误,由于不合成人社会的法则而受罚:取经之后,经过八十一难的考验。证明了他们心理上的成熟和对佛法的认同,于是被接纳进入佛社会(成人社会)。
从创世神话的普遍蕴含来看。神是创造主,但他只创造美好、善良的事物;死亡、疾病、罪恶等是人类堕落的结果或是对人祖原罪的正义惩罚。神话原型批评是原始主义批评之外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主导力量。神话原型批评也有它本身的局限,如跨文化研究的不彻底性,过于重视共性而轻视个性,强调连续性.疏忽阶段性,注重文化的心理的价值标准,而缺乏审美的价值标准。
二、原始主义批评
原始主义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一个范畴.也是指一种创作态度或倾向。这里的“原始”并非实指人类远古蛮荒的史前期,而是泛指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的比较原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是以现实为参照对历史或未来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态度。从“现文”这个点出发,咏赞原始本真生存形态,指斥现代文明弊端的创作或批评,即形成一种原始主义倾向。原始主义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包括刚性原始主义、柔性原始主义、质朴性原始主义等。
统观沈从文的创作,我们发现沈从文的情感倾向:鄙视嘲讽都市文明人病态人生,礼赞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村镇村民原始的道德风尚。这种质朴性原始主义情结凝聚在他的《边城》中。边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青山碧水白塔相映成趣,人是这幅秀美山水图中的动景,秀美山水成为生活其中的人的背景,青山碧水之外还有春天的桃杏花、近水的人家和草长虫呜鸟叫。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样安祥、清澈,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可以明显体现出刚性原始主义和质朴性原始主义取向的差异。边地小城有着和谐朴厚的原始风俗,带有原始民族随身带刀质朴剽勇的气质与风习。这里还有盛酒的大瓮,酽冽的烧酒,大个的土碗,器皿是土制粗糙的,人心人情是单纯古朴的,充满了友善质朴的原始遗风。纯朴的地方风俗熏陶着地方村民山民,村民山民秉地方风情养成了古道热肠的性格.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影响,成就了这一方水土特有的风俗风情。
《边城》中的男女情感真挚自然。在翠翠、天保、傩送之间发生的那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执着和自然质朴的神韵。首先,两兄弟出身富有而不骄横跋扈,真心实意爱上了渡船夫的孙女,体现出人性自然的爱情观.他们喜欢翠翠的聪慧、质朴、善良,不在乎她有没有身分和陪嫁。其次.他们追求翠翠的方式“马路”、“车路”都符合边地古老的习俗,以情歌赢得姑娘的芳心,更带有边地民族浪漫而自然的原始风俗。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当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才全面素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在各专业领域拥有专精知识,同时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换一句话说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与融合的人。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强大与民族复兴的栋梁,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人文课程、人文论坛、传统理论的渗透,而更多的是,应该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实践,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科学教育也体现了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进行研究,将会从更高的视野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中如何在兼顾专业教学、课外辅导、实践教学以及具体的公众化教育中贯彻国家的教育纲要,把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体现高等教育中两种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真正具体的统一。
1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这些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教育形式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如果把对大学生的教育形式与其他学科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到重要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就一定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艺术表演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大学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达到娱乐、审美、心理调节和传播文化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显然只要利用得当,这些都可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艺术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就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的教育种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最有活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大学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
2.1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具有生物学的价值。通过艺术科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大脑成长,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得到发展,由于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得到较大的兴奋,这种兴奋能力能够改善大学生大脑的成长速度,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就可以更好地支配各器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形体训练,这些运动形式,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体态、动作、行为能力,这样就可以尽快使大学生的身体达到审美的标准,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化大学生的体态。显然,这种艺术教育的方法,可以将大学生美的标准,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中,让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使大学生思想得到提高,通过后天的艺术训练手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健美的形象,而且可以达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具有健康的身体、优美的线条。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增强大学生运动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思想品味。
2.2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是大学生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就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使大学生相互之间身心和情感得到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这样大学生就可以伴随着这种情感交融,就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知、情、意、行产生影响,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有机会选择喜爱的运动方式,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丰富,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健康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2.3对大学生的智力价值
艺术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它能够使大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大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大学生的智力价值,智力价值是大学生具有提高思维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大学生必须突破的一种约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足以说明,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的智力价值,可以成为智力发展基础,因此,对于艺术教育来说,通过前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力,通过后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慧,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2.4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提供帮助,这是以审美的角度,通过运动,塑造大学生的形体,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得到正确的运动目标。审美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健康的需求,他是对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使他们的感性因素得到净化和升华,使它们成为审美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有用人才。
2.5对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高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传达对大学生的关怀,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对存在价值探索,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达到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味,能够使大学生在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方面得到提高,就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精神的塑造。在高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内心发生共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较大的提高,更快地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提高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能力,使大学生尽快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通过思想教育的提高,提高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尽快使大学生成长起来,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效果。
3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品时,使大学生达到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当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的精美发出赞叹,就提升了大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力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就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教育,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模式,把大学生引向文明的艺术殿堂,大学生就可以成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焱.试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25-27.
[2]何雪蕾.艺术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2,(02):19-21.
[3]乐建军.桥牌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190.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数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强对高职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还应具备以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从目前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这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仅仅掌握某方面技能是不够的,在人格方面应该是健全的。
二、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原因
1.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是人文知识缺乏。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普遍欠缺,语文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写作业时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写不好文章的大有人在;文史哲知识贫乏,我在讲课时问道:开国大典阅兵时的武器为什么是“万国牌”的?有的学生说是买的、有的说是借的。上课讲到“九一八”、“”时,学生也是一片茫然。
二是自身修养较差。由于人文素质不高,高职学生自身修养较差,不注意文明礼貌,不注重仪表和形象,有的人喜欢说粗话和脏话,缺乏耻感,精神世界空虚;有些高职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关心他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一些学生与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积极进行反击,缺乏宽容的态度和气量。
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一些高职学生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信奉到读书是为了“找工作,多挣钱”,有的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上。由于价值追求物质化,导致高职学生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
家庭方面的原因。许多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孩子上学就要让孩子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家长热衷于买各种练习册,认为提高学习成绩才是王道。家长认为看课外书耽误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不给孩子买人文方面的课外书。有的家长重视孩子特长的学习,认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有了“素质”。相当多的家长忽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更忽略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校方面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许多学校对学生衡量的唯一尺度是分数,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为了在升学中多考一些分数,学校的课程有主科和副科之分,思想品德、历史、艺术等副科课程常常给主科让路,即使安排一些这样的课程,授课者也难有优秀骨干教师。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就使得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人文素养先天不足。
社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钱的诱惑,有些人丧失良知,见利忘义,失去了道德底线。另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增大。高职学生为了给就业增加砝码,热衷于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专业技能以及取得各种技能证书上,不在乎没有用证书来衡量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自身方面的因素。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他们人文素养不高的原因。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热情,他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应付考试。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高职学生课外对文史哲书籍的阅读少之又少,影响到他们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1.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两部分。多数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模式,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这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及人文精神渗透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其次,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高职院校由于学习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开设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但应开设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选一两门,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业成绩中。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人文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三,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专业教学要渗透人文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品质,积极发挥专业课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3.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发展与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一是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建一些突出人文主题的景观,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在图书馆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为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读人文书籍;二是重视校园“软文化”建设;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人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无论是公共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文知识面,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教育知识外,还要加强人文知识积累。其次,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品格,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感染受教育者,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次,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总之,教师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努力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中国的乡土小说中,关仁山乡土小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小说的意境,给原本平淡的内容增加了一缕色彩,使飘荡着浓重的乡土气息的小说氛围顿时活跃了起来。在关仁山所创作的乡土小说中,充分地反映了乡村的现实,并以浓重的笔墨将中国的乡村的历史发展,通过乡民们的心路历程表现出来。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来审视乡土小说,有失偏颇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乡土小说进行重构,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其历史形态。
一、关仁山乡土小说的文学价值
(一)乡土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还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乡土文学的出现,虽然有其特殊的历史涵义,但却是不可丢弃的一种文化积淀。乡土文学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乡土小说这个概念的凸出,也昭示着一种文化倾向。现代人对于“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解也许比较茫然。看起来这种文学体例似乎已经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消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被现代的文明气息所淹没。但是,既然是历史,就会留下痕迹,并对后代产生影响。关仁山作为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其在创作中,将意识形态更倾向于改革文学。无论是从故事的陈述上,还是从语言表达风格上,都渗透了时代的气息。比如,关仁山所创作的《大雪无乡》中,就将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渗透其中,从知识分子的立场来观察底层的生存状态。为了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冲突,甚至于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中,将时代隐去,而仅仅将农村的画面展示出来,纯净的乡土,淳朴的农民,带有传统色彩的民俗以及各种各样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一个温馨的图景。意识形态容纳与农民的各种活动当中,通过主人公的鲜明表现力,对于作品定位。因为乡土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明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用自己独有的表现手法,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并得以保留。用文明的方法,将这段历史的痕迹隐藏在文学作品中,供后人去欣赏和体会。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当中,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它不会因为现代都市化文明而有所改变。而要将乡土文化剔除,显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即便是思想观念有所更新,也仅仅是适应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表象,并不会因为受到文明的冲击,而失去固有的意识形态。
(二)乡土小说的特殊文化语境
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最直接的方式。在乡土小说中,由于其特殊的创作历史背景,使其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呈现出了独有的文学艺术价值。从小说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那种处于特殊时代的矛盾状态在字里行间中处处流露。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就可以体会得到。以关仁山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麦河》为例,其中以故事陈述的方式,将农村的图景展示出来,其中所出现的“三农”问题,成为小说中的一个关键点。小说的语言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其中不乏围绕着土地流转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农民的性格不同,对于当时出台的政策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就会出现各种故事,其实这些都是建立语言环境的关键点。乡土小说是在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那种田园的抒写,其内涵就是传统思想的保留,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思想也会发生着转变,对于乡土小说的理解,当然也已经背离了其传统意义,从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偏移。传统的艺术特征依然保留在乡土小说当中,这是它的文学价值体现,而从现代人思维模式来理解乡土小说,就需要重新审视和洞见。这就使乡土小说,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焦点,乡土小说中所蕴含的与传统艺术相背离的某种特征也因此凸显出来。
二、关仁山乡土小说的理性价值
关仁山的乡土小说在文坛上是令人瞩目的,并在文学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关仁山创作的长篇小说《麦河》中,以其宏达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生活画面,将中国农村的图景表达了出来,其中所表达的更多的社会的理性价值。
关于乡土小说的理性价值在早期的乡土小说也有所体现,但是其主流意识是通过对时代的批判而逐渐展开的。乡土文化充斥其中,并以此为创作背景,展现出批判性主题,同时理性地进行价值判断。时代会影响一个人的创作心理。关仁山的乡土小说在进行乡土小说人物塑造的时候,那种人与自然的若即若离,那种人与当时社会的矛盾冲突,都隐藏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当中。比如在关仁山的小说《麦河》中,就将“土地流转”的问题写入小说当中,作为一次资本介入的经营,对于农民来讲,却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在进步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小说中,将乡土文化与人性的美丑都融合到一体,通过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乡土是一种回归,这需要从道德的层面去理解,而处在不同的年代,理性的批判总是要与当时的生存环境相对应。在自然与社会互动之下,人性从乡土小说中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关仁山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价值
在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当人们在某一环境中生存的时候,其对于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力,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人的气息。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中,那种浓厚的乡土文虎,从字里行间中呈现出来,就犹如一幅风情画卷,将地域之美,通过民间文化而展示了出来。比如在关仁山创作的小说《落魂天》中,就将“捞尸”这一行业的性质以及工作的状态表达了出来。从民俗的角度来看,在北方的渤海湾地区确实有“捞尸”的风俗,而在小说中,将这一风俗体现出来,是对于极具地方代表性的特色的一种展示。渤海湾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而恰恰是这一点,带动了本地的“捞尸”行业的兴起。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中,用自然景物来体现民俗习惯的描写已经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在《风潮如诉》中,关于大海的描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也许正是汹涌的波涛锻炼了主人公的性格,使福林更为强悍无比,将男人顶天立地的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以及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界的崇高表达出来,那种刚毅、那种勇猛,谱写了雪莲湾的英雄形象。
乡土小说本质上属于民俗社会性。阅读乡土小说,从中不难看出其内容中充满了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村落群体的文化特色。在中国,民俗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周作人,作为乡土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对于民俗学也很有研究。然而在当时,民俗学的研究者多数都是对文学有兴趣的人。他们对于中国民俗的关注,只局限于文学创作的需要,或者仅仅是从兴趣出发。可见,民俗学与文学创作存在着不解之缘。当文学创作在民俗文化的指导下完成的时候,那么,在乡土文学创作就形成了。在许多乡土小说中,民俗不仅仅是作为叙事的背景而表现出来,而是采用了以民俗为主体的叙事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小说充分地将民俗价值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似乎风俗与宗教总是形影不离。在关仁山的乡土小说《雪莲湾》中,就将雪莲湾独特的文化氛围渲染出来。风俗习惯怪异,其中饱含着原始宗教的痕迹。这里的习俗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是继续稳定地延续着,并成为地方特色。在“雪莲湾系列”中,《天高地厚》所展示的是一幅农村在几十年的经历中风雨沧桑画。其中主要描写的是中国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名为“蝙蝠村”的故事。居住在村里的人对于蝙蝠理论有一种特有的痴迷,并因此而出现了各种传说,不乏诡秘的色彩。蝙蝠村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也步入了转型的行列,而蝙蝠村的风俗也因此而受到了打击。在关云山的众多作品中,各种独特的民间风俗都被描绘出来,也正是因为关仁山对于地域民俗的准确把握,而使其创作更具有文学况味。
民俗是乡土小说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往往是以叙事的方式将风土人情表达出来的。在小说叙事中,情节贯穿整个故事脉络的始终。对于小说叙事主题的叙述,则是将真实的我与想象中的我相结合。故事中叙事的主题在两者游离,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在现代的小说作品当中,将散文的写法应用其中,使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又呈现出飘逸之感。直观的描写,转变为间接的表达,在景物描写、情感宣泄中,将主题的瞬间感触融入其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目的,也就充分地被发挥了出来。读者再阅读小说的时候,不再具有距离感,而是充分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关仁山的小说,一些专家所给予的评价是,平淡的故事情节,读起来却不会感到乏味。相反,内容的趣味性,令人感到兴味盎然。加之其中风土人情的描写,将人性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塑造了一种另类的审美境界。
总结
综上所述,乡土小说来源于生活,其所散发出来的文学魅力,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将中国文学的优秀秉性传承了下来,但是与传统文学的风格又大相径庭。那种开放的心态,那种理性的批判,会令人有一种朦胧之感,而又觉得清爽自然。乡土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将人与自然进行完美结合,使乡土成为了精神向往。
【参考文献】
[1]范亮亮,南志刚.乡土小说在新世纪的“物化"表现及价值重构[J]. 孝感学院学报,2011,31(02).
[2]席建彬.论现代乡土小说田园抒写的历史形态与审美特征[J].齐鲁学刊,2009(01).
[3]李静.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和叙事价值[J].学术研究,2013(01).
1引言
当今实际是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时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以人文本的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生作为预防疾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的使者,其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医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的医学教育在注重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医学教育与其他的专业学习不同,医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关爱病人是医学生的职责。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顺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并监督,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学习一些医学科学知识以外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哲学、历史、文学等,所谓“素养”是指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结合。因此,“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服务对象和衷心的职业精神。
医学生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以及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其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始终不能脱离“人”而进行,因此,对以学生实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排除社会原因和体制原因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因为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都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导致很多医护工作人员缺乏对“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不能坚持“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医学活动,甚至有些医护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恶劣、不承担责任、重报酬轻奉献,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摒弃了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对病人缺少关心。
由此可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同时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3辅导员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当前很多院校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过程中,似乎也在相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但是,当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的传授方面。将学生已经掌握的人文知识转换为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需要载体的,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2004年的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担任着学生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等多项工作,是大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一个教师。尤其是对于医学生而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生活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所在班级学生的作风行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4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4.1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提高其自身的专业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之成为一个具备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师。所谓“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才可为范”,人格魅力要胜过千万句口头教导,辅导员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以身作则。
辅导员除了加强对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法学、文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和工作中去。
4.2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文化的交流
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辅导员要善于挖掘并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渠道,向学生阐述我国古代一批批知识分子是怎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医学生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识,切实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和帮助病人,尽到一个做医生的职责。
4.3打造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是班级的灵魂,渗透在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的特殊功能,打造特色的班级文化,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班级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比如,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针对同一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5结论
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发挥其引导和鼓励作用,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效应,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