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3 16:1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创新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创新案例

篇1

关键词: 后评价;重点投资项目;科研院所;精密重型轴承;产业化

Key words: post-evaluation;key investment projects;research institutes;precision heavy-duty bearings;industr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15-02

0 引言

投资项目后评价主要是针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即通过调查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情况,找出实际达成目标与原定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评价项目成败,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提出对策建议。后评价工作专业性强、涵盖范围广、复杂程度高。一个成功后评价的结论建议,通过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投资方完善和调整相关方针、政策和管理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项目投资效益,而且对完善已建项目、改进在建项目和指导待建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研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投资项目逐渐增多。这些投资项目独具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多为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二是产业化经验缺乏的短板与研发优势同样明显;三是建设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四是投资项目管理链条长且未形成闭环,难以有效管控项目实施全过程。因此,加强对科研院所大型产业化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某研究所精密重型机械轴承产业化项目后评价工作中,通过创新后评价工作机制,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和相互验证等科学适用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和后评价,真正做到后评价过程独立客观,评价结论科学公正,对相关问题的延伸探讨和提出的建议富有建设性,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对投资项目决策和规范管理参考价值高。

1 后评价成果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新建项目,于2008年至2014年实施,是该研究所(简称建设单位)转制成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母公司)整体上市后最重要的产业化建设项目之一,投资较大,周期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用地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特大型轴承车间、大型轴承车间和热处理理车间生产厂房和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合计50578平方米;购置机械加工、热处理和检测试验设备共计179台套。三座生产厂房主体工程分别于2008年11月、2011年底和2014年初通过验收,实现年产风电等精密重型机械配套轴承1万套,销售收入5亿元。

1.2 后评价成果概述

该项目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简称上级主管部门)确定了2015年度两个重点后评价项目,后评价于2015年9月开始,于2016年4月完成。由后评价小组制订了缜密的后评价工作计划,精心设计调查方案,聘请有关行业专家,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归档文件和多方位、多层次访谈,收集资料,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和相互验证的方式,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做出了科学、客观评价,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企业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提供借鉴。形成的后评价结论如下:

①项目决策方向正确,项目内部投资管理程序基本合规、有效,但决策阶段对项目实施风险和市场风险估计不足。

②项目的工程准备阶段合规性良好,但勘察与设计未履行公开招标,项目签订的主要设备合同内容与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初步设计购置设备有较大差异,签约前并未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审。

③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合同执行情况较好;项目质量、安全控制较为有效,但建设管理机构人员流动频繁,工程验收的进度滞后较大;资金总体控制良好,但分项投资随着建设内容调整,与批复差异较大。

④项目运营后,实际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均未达标。产品构成与预定的生产纲领目标偏离较大,销售收入低于目标值40%,利润指标只达目标值的3成。原因是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大,企业初入项目产品领域,制定的生a纲领目标过于乐观,其技术水平、市场基础、人才储备和市场开发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⑤项目成功度评价为部分成功。

2 后评价成果特点

2.1 调研全面系统,访谈深入细致,获取资料翔实

①调研全面系统,内容涵盖面宽。包括项目背景、产品及其配套主机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市场容量、需求现状和国内外竞争对手,承建单位技术基础、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态势。

②访谈深入细致,涉及层面多,范围广。包括相关行业协会(中国风能协会、轴承协会)、专家(轴承、生产工艺、装备)、同类产品制造企业(天马、瓦轴、洛轴、大冶轴等),建设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层面的领导及部门人员;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单位相关人员;上级主管部门等等。

③评价范围大、时间跨度长远。包括项目筹备、立项、建设、投运和未来五年或更长发展期间。

④资料翔实。调研期间,查阅资料600余份,包括项目全过程归档文件,国家相关行业统计资料和各种文献资料,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规划、政策、法规,被评单位及上级相关部门管理办法及制度等等;收集了2004-2014年项目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市场(风电行业)供需数据,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规划,分析预测了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市场“十三五”期间的市场需求量,收集同类产品主要生产企业生产量和占比数据,分析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评价项目可持续性提供可靠依据。

2.2 方法科学适用,结论客观可信

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归档文件和多方位多层次访谈,深入了解承建单位技术基础、实力和持续发展态势和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查阅相关行业文献、专家访谈、同类企业调研,了解掌握项目背景、产品及其配套主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市场容量和需求现状、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参考国内、外后评价各种理论和文献,采用逻辑框架分析、成功度分析和对比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系统分析和相互验证,去伪存真,保证后评价依据和结论客观可信。

2.3 创新工作机制,工作高效高质

后评价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微信群、视频会议等,建立相关方信息互通渠道,保证了后评价小组各专业人员与专家团队、建设单位、投资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及时,保障了各方合作同步高效,使后评价工作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按期、高质量完成。形成的评价结论客观公正,为上级主管部门投资项目管理、计划制定和决策积累宝贵经验,可作为检测项目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依据和后续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指导。

2.4 工作站位高、视角宽,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

后评价工作站位高、视角宽,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从项目本身、承建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四个不同层面,层层分析评价。不仅站在建设单位层面只关注被评项目,而是站在母公司的高度,全面了解同期母公司承揽的所有建设项目(7项、投资约10亿元)和科研课题十余项的完成情况及其相互影响,找出了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新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易于操作的建议:

①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加强对重点重大产业项目的有效管理;

②改革科研考核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③改革用人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④提升应用工程师人员队伍,强化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

2.5 延伸探讨参考价值高

站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针对科研成果产业过程中的瓶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

①编制了自评价报告提纲,明确自评报告内容及格式深度要求,提高项目建设单位自评报告的水平。

②对集团科研院所产业化尝试“一所两制”发展模式,促进科研院所出成果、出人才,形成科研和产业两轮同步协调驱动、互哺、互动的良性循环。

③成立集团科技创业投资天使基金,利用集团下属企业闲置生产基地,开展产业化项目建设,构建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从人才聚集到资金投入和从企业规模化发展到反哺科研的闭环,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接力通道。

④加强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实施后的绩效考核,在集团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框架内,强化对所属公司投资项目施全过程的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

上述意见对大型企业集团和所属企业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投资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探索科研院所产业化道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受到企业集团及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和全面系统的调研获得详实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和相互验证的科学适用方法,创新工作机制,保证了后评价依据和结论客观可信。后评价工作站位高、视角宽,通过对项目本身、承建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四个不同层面的分析评价,分别提出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实施的建议。本项目后评价成果,不仅对被评企业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管理以及经济运营具有指导意义,为企业管理层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日后投资项目决策和规范管理供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参考价值高。

4 成果应用跟踪

本项目编制的“自评报告提纲”于2016年已被大型企业集团采用,作为之后企业对投资项目自我评价的深度格式标准文本推广应用;本项目采取的后评价方法部分已被纳入集团公司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软件平台固化,作为后续项目后评价的标准方法,目前该软件平台正在试运行。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科技档案不仅汇聚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还可以促成新的科研项目,对于技术创新具有启发作用。如今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必然会要求各单位、各机构做出相应的变革。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研究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1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说,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也不够高,工作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机构的档案管理内容比较单一,比如类似于音频、视频或者是草图等资料没有被归档,导致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受到影响。同时,归档流程不够完善,容易使机密文件外泄,科技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结晶的集大成,往往涉及到一些机密文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就无法保障日常工作的保密性,这样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客观原因。

2信息时代科技档案面对的挑战

2.1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

通常来说,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包括下面几种方法:其一,科技档案可以让科学活动更富有计划性,通过对原有档案资料的研究,能够及时找到之前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弥补,提高活动的争取率。其二,科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利用对项目各环节科技档案的分析研究,增强科技档案的应用效率。其三,可以应用到法律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作用,由于资料具有真实性,可以直观的将研究情况进行展示,增强培训的感染力。

2.2硬件设施不足

基层各个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管理的硬件上大力投入,受到管理思维的约束,加上领导不够重视,只是配置了比如电脑传真机等较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无法构成系统性。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较为复杂,发展的级别与层次完全不同,总体规范性不足,无法真正的开放,在服务与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完善的系统实现机读档案,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体系,造成档案管理不规范,限制了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于科技档案的实用性与时代性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各个单位以及机构都因此受惠,信息技术同样给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不仅节省了人员成本,还节省了时间成本。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化办公还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无法控制的错误。

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汇聚了宝贵的科研资料。传统的存儲方式会产生磨损,使资料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另外人们对于资料的搜素、借鉴也极为不方便,这样就使科技档案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智能化办公,不仅可以延长资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以给需要借鉴资料的人们提供便利。

4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4.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能否被有效的利用,关系着能否为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只有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团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员工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4.2提升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科技档案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所以若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科技档案,就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运用网络信息以及智能化办公,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属性,让科技档案更加便捷、快速到达利用者,以便于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现代化管理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流程,提供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环境,为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有利的平台。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这样才能对科研成果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知识做出完整、详细的记录,以便于人们查阅、借鉴。所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及科技档案归档流程是提高其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基于此,要对科技档案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分类,并且把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实验报告等有效统一起来,以达到建档工作的目的。同时,制定完善的归档流程,避免档案外泄、破坏,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

4.4拓展科技档案的宣传途径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63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29- 02

0 前 言

目前,高校作槲夜科研的主要阵地,其科研水平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急剧增长,这给高校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挑战。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利用效率比较低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创新科研档案管理,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1 高校科研档案的特点

高校科研档案指对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极高价值的数据、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科学整理归档,最终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1)国家的实用专利与发明专利;(2)横向课题,关于社会经济效益;(3)关于国家、省市及地方的纵向课题。高校科研档案记录着学校一直以来的科研活动,为将来高校的发展提供重要科技信息资源,极大程度上对高校的长远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对高校的教育水平与科研水平进行直接反映。高校的科研档案主要分为:科研项目档案、科研文书档案、科研成果档案。此外,高校科研档案作为一种原始信息的载体,完整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 高校科研档案的意义

2.1 保障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

高校科研档案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占重要地位,代表着高校的辉煌历史与发展进程,保障着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管理工作记录着一直以来高校的科研资料,并为今后高校科研工作人员开展科研立项、申报、研究过程、科研结题及评奖、评优提供最具原始价值的凭证,并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资源。高校通过科研档案能够对课题前期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再结合了解内容进行课题科研活动。

2.2 保障学校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将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作为主要任务。高校教师能够通过利用科研档案丰富自身学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加全面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2.3 高校开展科研管理的根本依据

从高校科研档案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其主要是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其中包含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经费使用情况、财务账目等,相关科研项目配套档案材料是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部分。科研档案作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凭证,高校开展科研管理需要对科研项目开展中前期档案材料、中期档案材料和后期档案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归档,进而保证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

3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3.1 缺乏科研档案归档意识

我国对档案及科研档案规定:一方面,对于相关规定的立卷归档材料,必须依据规定定期向档案管理人员上交,任何人不能够将其据为己有;另一方面,对于科研项目开展或完成阶段,需要对原有材料进行整理,并在审查后进行归档。

目前,有部分高校在科研档案的归档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归档的重要性。在开展科研项目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现象,如:有的科研人员会将科研的最终资料据为己有,有的科研人员会推迟上交一些珍贵材料、专利证书、论著等科研材料;这些现象是缺乏科研档案归档意识,将导致高校科研档案存在不完整和不稳定的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3.2 不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然而这种管理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约束性较低。特别是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实施档案上交工作时,往往只是通过解释、口头、说明的形式进行,就导致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

3.3 科研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素质较低

据调查,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中较多是兼职,而具体的专业性全职人员比较少;同时,其中兼职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且人员流动较快;全职人员由于人数较少,其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量就较大,而其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会导致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一些困惑和问题。此外,伴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这也使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量不断加大,但管理人员的不足将大大地降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

3.4 较低高校科研档案利用效率

由于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深的研究程度及领域较广等特点,而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对诸多的知识与学科难以全面了解;此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存在落后的工作手段、开发能力低、检索落后、信息意识较低等问题,这些因素就会导致高校科研档案利用效率较低[2]。

4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4.1 增强科研档案归档意识

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强相关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的意识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将高校科研活动准确地、真实地记录,进而更好地为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服务。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负责着整个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应重视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科研档案管理的意识,并使其认识到高校科研档案材料归档的重要性,进而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4.2 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必须具有制度化与常态化,具体做到:(1)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档案收集、接收、整理、储存、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要求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有范围的归档、有标准的立卷、有规定的借阅、有措施的管理,并⒅街什牧虾偷缱硬牧贤时进行归档,进而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2)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及时主动上交科研档案材料,并制定严格的归档标准与措施,向科研人员普及档案管理的法制教育,进而促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3)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完善科研档案的管理,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引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快对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还能够严格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4.3 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水平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科研档案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比较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充分了解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做到:(1)组织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能力与水平;(2)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4.4 提高高校科研档案利用效率

(1)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档案服务代管理的工作理念,摒弃“重藏轻用”的传统思想,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档案服务意识与档案创新管理措施;(2)高校对科研档案管理投入充足的资金,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具有创新的工作手段、较高的开发能力、先进检索、较高的信息意识,进而让科研人员能够及时的获取科研档案材料,并对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充分利用;(3)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创建科研档案资源的共享平台,进而使高校科研成果的信息与其他机构科研成果的信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3]。

5 结 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及时认清自身的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而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开展航模活动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项活动。航模是“玩”中“学”的活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深受青少年喜欢的运动,航模的制作和试飞,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

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少同学只是以一种围观者的态度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找来几个上课基本不动手的学生,跟她们拉家常,我想倾听她们心底的声音。但是我发现直接进行师生交流,想听到她们心底的声音并不容易,问了也不开口。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惑呢?另寻途径,根据小组的分工,请组内组长跟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有时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效果更好些。我找来几个上课表现积极的同学,拜托他们帮老师解决我的困惑和烦恼,孩子们好热心,都应允了。我嘱咐他们要悄悄进行,不要让其他同学觉得你是特意打听。孩子们的地下工作做得很成功。

调查后学生们告诉我,一种情况,他们怕弄坏航模;另一种情况,部分同学,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操作能力不强,不太喜欢动手。而航模活动是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出真知,经验和能力很多时候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鼓励他们,只要知识理解透彻,动作操作要领清晰,航模构件就不容易损坏。我们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如果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担心这担心那,那他们就成不了科学家。如果操作步骤正确,航模构件损坏,学校会进行报修。学生们吃了定心丸,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在操作中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动手多了,活动能力也增强了。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采取两人一组,组与组之间比赛的模式,两人一组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合作完成,比赛是激发她们学习的斗志,在同学面前谁都不想输了面子和自信。

通过这个航模的活动,一部分以前喜静的学生像陈小敏、钱嘉欣、吴欣宇开始不那么文静了,也表现出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袖手旁观,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而另一部分以前喜动的学生像冒马杭、徐璞琪、司雨星等开始学会安静的思考了,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上课好像没事的人,他们真正变成了活动的主人,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案例二:

一次课上,学生在操场上演示自己所制模型。启动前,每个组的组员都认真检查,确保飞机无零件损坏并且工作正常。启动时按照正确姿势站好,起飞模型飞机。启动后观察飞行效果,发现飞机上天后,掉头朝下急坠,致使飞机严重折损。本来飞机应该在空中划一道漂亮的圆弧后安全降落,但这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非常着急,开始检查模型各零部件安装是否正确、准确、精确,机翼两边上反角是否对称,水平尾翼是否平衡,垂直尾翼是否垂直等;重心是否适中;机滑翔方向,都没有问题。

左方成同学说,这种状况属于没有飞起来,可能是头太重呢?根据左方成同学的思路,大家改进机头重量,又一次试飞,但飞机还是往下坠,到底是哪边出问题了呢?这时爱思考的才女仇雯雯提醒,会不会是机翼出问题了呢?我们可以改变机翼的形状试试。顺着才女的思路,大家试着改变了机翼的形状,试了矩形翼,试了后掠翼,还试了三角翼和纺锤翼,可结果还是一样让人失望。一向稳重的石凌云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安装角出问题了呢?但改变之后还是往下掉。最后吴梓涵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太重了呢,可否将机翼打磨的轻一些呢?于是大家又动手将机翼打磨的更薄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来同学们都认为,今天这节课上的科学探索精神他们将受用一生。

案例三:

一次,我们同学在放飞手制滑翔机试飞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努力的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我脑海中蹦出一个想法,我们何不举行一场比赛呢?我们可以比比看,哪个同学的模型滑行出的直线距离最远!于是,我们立即准备进入比赛状态。我们三人一组,划分好场地,准备开始。几轮比赛后,我们比出了高低,左方成同学赢得了比赛,当大家都在祝贺他赢得比赛的同时,章亦桐同学说:“我们的模型是一样的,为什么他的滑行的距离比我们的远?”问题一抛出,大家进入了沉思环节。司雨星说:“让左方成用我的模型再试一次,判断是人的问题还是模型的问题。”我听了备感欣慰,显然他们很棒,他们会主动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等着老师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左方成应邀用司雨星的模型再飞一次,大家仔细观察,只见他右手执机身,高过头,模型保持平正,机头向前正对风向下倾10度左右,沿机身以适当的速度将模型直线掷出,模型实现直线小角度平稳滑翔,落地,丈量直线距离,再试两次,取三次的平均值,比较后发现比他的模型飞的近些。于是大家又开启讨论模式,最后总结:滑翔机要滑行出最大直线距离,除了操作员的操作要娴熟准确,还要考虑调整模型本身受力,翼面越平整的,阻力越小,我们一看,确实每个模型的翼面平整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正常滑翔后,还要微调升降调整片,找到一个最佳舵位。调整到有利迎角,不同迎角模型的升阻比不同,有利迎角升阻比最大,同一高度的滑翔距离最远。

篇5

一、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项信息的记录。其中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惩罚现象、人员的变动等信息。企业通过查看人事档案以全面了解到各部门的员工信息。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人员配置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信息的支撑。而在应用大数据进行档案管理后,通过对不同类别的样本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等,从而能够更加便捷的找到其潜存的信息和提供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大数据背景下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以下详细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其主要体现为这几个方面:

1.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设备和设施等有待改善

大数据背景下,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则需要对落后的设备和设施等进行改善。究其原因,先进的设备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设备的充足和先进,才能对日常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储存和更改。但是由于有些事业科研单位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不重视,这就是导致该单位并没有重视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善。

2.新技术得不到广泛的利用,影响管理的效率

由于新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和在单位中普及,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则就显得尤为困难,从而直接影响了大数据背景下,档案材料的有效接收、传递和储存。同时,人事档案人员受到环境和发展前景的影响,使得该单位严重存在人才流失的现状。这就在一定上降低了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其对于科研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加大了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困难。

3.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事业科研单位受到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一些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同时,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其在面对新鲜的事物和技术时,无法灵活的应对其新变化带来的挑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很多事业科研单位缺少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员,即管理技能较差、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给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带来了较大的阻力。例如:这些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明显,使得事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不关注。久而久之,事业科研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也就越来越少。如:缺少对专项人员的培训。

三、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路径

为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一方面,根据员工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等采取专项培训的方法,以让员工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创新技术,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凭借着较高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吸引更多年轻的档案管理人员。以通过这些年轻档案管理人员所提出的先进理念等,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以下对提出的创新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培养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特别是对于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讲,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其不仅需要了解员工的管理能力,还需要提升员工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当前我国事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能力较为薄弱。加之,专业人才的缺失等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其大多的负责人为兼职人员;第二,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管理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受到传统理念束缚,使其接受新鲜的事物的能力较慢这就需要事业科研单位人员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以大数据为背景下,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的知识等。一方面,进行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培训,以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在职的教育。例如:举办专家座谈会,让管理人员借鉴和学习更多创新的管理方法,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意识。同时,需要及时的引进具备高科技档案管理人才,为管理团队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2.摒弃传统管理模式

现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亟需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趋势。首先,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并通过运用信息化的档案系统,为企业实施档案管理提供更多的便捷性;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根据事业科研单位的真实情况,严格把控人事档案管理流程,构建出一体化的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归档-调档的体系,以减少由于人事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丢失和泄露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最后,将员工的资料进行分层的管理,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料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应用的效果。

3.加强技术的支持

我国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的数据量呈现了增长的现状。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亟需考虑数据的增长态势和计算机应用的效果、计算机所需的成本(投资和维修成本)。而如何将这些成本降到最低,则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档案防病毒系统和及时对漏洞进行检测。例如:利用更加专业的工具进行漏洞的检测,并及时的安装补丁程序。同时,还应该建立防火墙技术,在低档外部不良因素的侵袭后,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4.建立奖惩机制

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因此,想要提升档案信息数据管理质量,则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奖惩机制。首先,以事业科研单位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保障每位员工的利益,以做出更加公平和公正的评估;其次,奖惩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从而为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提供保障;最后,制定违规处罚条例。对于在工作中出现违背相关规则制度时,能够通过奖惩机制,为各位员工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估。

5.创新档案管理新体系

篇6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人们普遍把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将它们共同视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不再仅仅是消除人们不确定性认识的消息,它更是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成为更多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这时候的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人们真正把信息资源化,把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管理。这一重大需求引发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为解决这些重要变化带来的诸多重要课题,新兴学科纷纷崛起。主要融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同时又吸收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营养而形成新学科群,开始出现在迈向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将信息作为国家和机构的战略资源来进行管理,本学科发展进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将信息资源化,将信息作为资源来进行管理。学科使命主要在于探寻使信息内容对社会和机构发展产生实际价值的规律性,而不再仅仅是使文献中的信息具备可利用性。它所定位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信息的资源特性,使信息产生创造新财富的更高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职能除了收集、整理、加工、保管、检索、提供利用之外,开始引入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规划、协调、控制、监督;管理对象除了信息内容,还包括人、财、物、时间等。处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等二级学科,已经通过学科集成整合为一个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新的学科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走向/合0,即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各自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同一个客体)))信息资源。分列二级学科名称曾经在20世纪末被国家有关部门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命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0,在2011年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5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6中,进一步变更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0,这一变化正是对/合0的趋向的准确反映。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规律的科学。目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已形成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若干具有相同科学使命和共同理论基础的二级学科的集合。

1.2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拓展

社会实践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职能拓展是大势所趋。这些必将带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同时也要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事业的宏观管理;我们既要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本身,还要关注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规律。当代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一方面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各种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突出。这不仅表现为同一学科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表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情报、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与技术手段发生急剧变化,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日趋密切,以这三个学科为主体构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趋势日益明显,三个学科相互依托,通过融合、拓展、变革,融入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广泛整合图情档、经济管理、计算机和通信、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特色,将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的研究趋势。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档案工作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各种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社会属性,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研究相应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问题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科学研究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本学科范围内的问题,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些/社会问题0,这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逐步突破本学科领域,并向跨学科研究发展,不断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跨学科研究优势。从目前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来看,该一级学科近年来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相邻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诸如信息社会学、知识生态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等。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相应理论、方法及技术被引至该学科,也能相应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自身属性和定位的变化以及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将带来学科研究方法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发展。

2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传统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基本上被定位研究于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因此,该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研究方法。随着学科的转型发展,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所变化,但这些经典研究方法仍在学科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些经典研究方法本身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对这些经典方法的应用中也在推动和参与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本学科在这些传统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方面的基本作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强调/分解分析0和/综合集成0两个方面的相互推动、整合应用

/分解分析0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基本主张就是把统一的科学分解为大量不同的门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应当与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成功应用有密切关联。这种研究方法论对研究方法发展有重要影响,促进了以讲究科学研究深度和精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当然,这种研究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科学研究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将被分解为一定基本单元的个体进行简单相加并不能恢复为原来的系统。这实际上是说过度的/分解分析0并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于是,新的研究方法论出现了,/综合集成0就是其中一种,其基本主张就是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关联,以集成和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论,促进和带动了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的出现和应用。/分解分析0与/综合集成0两种研究方法论都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科研方法的应用产生了影响。但由于这两种研究方法论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在本学科科学研究中实际上成功采用的方法论指导是介乎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另外一种更加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中,强调发挥/分解分析0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强调综合集成的作用,强调分解分析与综合集成的有机互动。表现在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大都复合应用多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单一研究方法。

2.2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

定量分析方法,也可以称作数量分析方法,是指为了认识对象数量关系而采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精确化认识,以更加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优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又称/非数量分析法0,是主要依靠人们的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推断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属于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常用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中,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偏废,得到比较有效的结合应用。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的一项抽样统计结果表明,管理学科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单纯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这项抽样统计分析的结论反映了客观的整体情况。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来说,单纯使用一种分析方法的场合不多,结合应用才有助于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笔者进行的一次统计分析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多数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既不是单纯应用定性分析方法,也不是单纯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而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2.3将一部分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科学成果引入传统研究方法体系中,注入更多的技术因素

其实,所谓传统研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成不可变的。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就进行了一部分非常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例如,在应用文献调查法的过程中,引入量化统计分析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用具体翔实的数据说明状态和发展趋向等,效果不错。目前,在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再如,在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调查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引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比较分析方法应用中引入模型构建技术等也都被实践证明是有积极效果的。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3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学科在自己特殊的转型期间,不断进行着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叉学科。学科性质的变化、学科使命的变化,学科在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应用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在应用中进行了具体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3.1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整合发展过程中,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内容被交叉综合到若干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其中就包括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非常可喜的是,这种应用确实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使数学分析、统计分析的应用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特色,而且产生了成体系的信息计量方法技术及相应的学科)))信息计量学。

3.2实验方法的应用

实验方法是获取真理必需的途径,是学习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规律的最好方法之一。而且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典型的应用学科,更应当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应当来源于实验,最终应用于实践。特别是在这个学科领域,出现在实践中的许多管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相当一部分管理实践中需要为人们所认知的现象必须经过实验才能被人们观察得到,管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预测性活动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被/验证0,信息资源管理诸多原理也是需要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就应当是实验科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实验科学性质,决定了实验方法在学科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价值。目前,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实验方法得到高度的重视,在一部分重要科学研究实践中,实验方法得到充分应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构建实际检测验证环境,抽象掉一部分影响因素,进而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状况的方法,应用于一部分管理措施、技术的应用方案的论证和相关原理原则的阐释揭示过程中。这为本学科向实验科学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3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算机学科对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数据包分析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新的研究方法逐渐增多。这些方法也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得到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等不仅在相关科学研究实践中有应用,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例如,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系统建设过程中,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构建过程中以及在专业教育相关教学活动中,计算机仿真、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的应用尝试都是独具特色的,也是有积极成效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314-03

0 引言

高校是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科研档案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是高校完成历史使命,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做好新时期高校档案创新服务工作,进而为促进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

1 规范档案管理,建立科研档案服务机制

档案服务机制是指档案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内在工作方式和方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在不断完善传统的管理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特色服务;改变使得档案信息管理滞后的服务方式,采取网上服务和主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档案信息获得超前服务;使得管理的文档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比如内部或公开的出版物、公开的新闻报道等;为了促进文档资源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职员工,需要实行相关的服务措施比如:代查代检、代复制、文献传递等;使得信息成果得到高效的利用,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成果;为提高服务的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积累资金需要适当采取有偿服务;适当进入市场,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转让。

1.1 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目前,国内许多档案馆(室)采用便利的因特网进行网上服务,这样的方式对于可以更加方便的搜集和共享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资源。

档案工作者为了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需要基于互联网快速的建设更加的完整和系统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了实现档案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档案信息的法制化管理。就要在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的同时,在因特网上按时监管处理好电子文件以备利用。

1.2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具备广阔的覆盖面积,丰富多彩的内容,很高的实用性等相关的优点。因为它的建立能够使得电子文档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监管和处理授权给网站的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与此同时,各单位可以共同分享该网站上加密的或者是有限制的电子文件,使得电子文件的查询、利用服务变得更加的便利,促进了资源共享。

1.3 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当前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可小看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收集整理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档。相比较于传统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他们的最大区别在于,目前档案部门早已摒弃了浩海如烟的纸质文档收集整理,而是在互联网上设置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采取下载和上传的方式完成文件的电子文件形式的传输,这样的方式能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实时的文档,并快速的归档于档案馆(室)的服务器,

1.4 开展在线服务。当下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它在各个领域都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能够及时滚动的转达准确、有效、全面的信息使得人们获得实时的信息。因此手工式的档案收集管理、利用服务方式完全落后于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档案部门仅仅是利用电脑,在网页上汇编好专题,设置好相关的数据库查询窗口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电子邮箱就可以使得利用者与档案馆(室)以电子邮件的通讯方式交流信息,实时对文档资料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提供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篇8

一、人事档案管理及“大数据”背景的有关概念

人事档案管理指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中人员的基本信息记载,反映了单位工作人员的一些基本状况,还对工作岗位的设置和知识水平高低、工作业绩、奖罚情况以及人员调动等都有所记录,通过人事档案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员工的详细信息,可以说人事档案管理是对人才信息的重要记录。而所谓的“大数据”指的是在大量不同类别的样本数据中,用户快速获取其需要的信息,实现最方便且最快捷的信息服务。

二、目前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1.科研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中负责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身兼数职,这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花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所限制。有些事业科研单位中的人事档案管理的部分工作人员的学历不高,有的年龄也比较大,对于在新时代中新接触的那些东西较难理解,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较慢,新业务的使用比较困难,甚至在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当中有些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虽然说科研事业单位中也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很多年从而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他们一般都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这导致他们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接受程度较低。这些问题都是事业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所需要注意的。

2.事业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

在事业科研单位中,一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收集鉴别及保存员工个人信息而实现为干部员工服务。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科研单位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对档案材料利用不够,即使部分事业科研单位对档案材料的利用率较高,但其开发利用的深度以及广度都是有限制的,一般对档案材料的查询都只能对员工简历等情况有所了解,且对档案材料的开发利用的途径比较单一,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科研单位中会处于被动状态,导致科研事业单位中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人事档案管理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队伍建设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直接影响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导致接收和传递以及存储、利用一体化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在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遭到阻碍。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基础设备方面,有些档案室面积不大,设备较为简陋且管理人员数量不够。有些科研事业单位中使用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及相关技术较为落后,仅在人员基本信息以及档案目录编辑和档案转递等一些日常管理中的几个环节中实现计算机管理,而信息的存储量小,且功能小、操作频繁,使得信息的统计和综合分析过于复杂,造成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在大数据背景下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

4.科研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

在目前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当中,人事管理中的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科研单位衡量其科技实力及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目前虽然人事档案管理越来越受到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科研人才的流失现象依然很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有些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及环境存在劣势,加之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事业的工作艰苦且自身效益较低,使得科研单位的人才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且有的科研设施相对简陋,缺乏与科研中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另外,由于普通的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省级的重大科研项目比较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这一系列原因都使得科研人才流失,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科研人才的流失导致科研单位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阻碍科研发展。

三、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

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拓展和创新需要配有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及信息分析人员和信息研究人员,另外,还需要配有专业的数据库更新人员及专业的计算机设施维护人员等,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留住单位中现有的优秀人才并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有关的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还应对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掌握。

2.制定激励机制并保障职工利益。

在科研单位中,职工利益是构成该单位利益的基础,所以科研单位需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激励机制,要认识到员工的利益和本单位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激励机制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个体活动效率。所以在人事管理中,科研单位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保障科研活动的任务或目标有效实现。且在管理中还可以制定好相应的惩处制度以警告、惩罚那些违反科研管理规定、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及违背学术和职业道德等个人或部门,做到人人平等,奖罚分明。

3.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应该是不断出成果以及出人才的一个知识性机构,因此“终身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有力保障科研单位中的人才快速成长。而在科研事业单位中推行“终身教育”要注意将培训、考核及使用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及用人一体化机制,积极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并将其纳入单位领导业绩考核指标中,要使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以及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落到实处,使继续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人事管理部门要注意根据科研单位的发展目标,对在职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以及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在科研单位中推行“终身教育”,一方面能提高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则能在单位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进而留住现有的优秀的科研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才进入本科研单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4.加强技术支持。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数据量增长快速,所以在设计档案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目前快速扩充的数据增长态势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的降低。应制定好系统安全保护的有关制度,建立好档案防病毒系统以及漏洞检测系统,采用一些专业工具对单位内的档案系统进行漏洞检测,要注意及时安装好补丁程序,另外,还可以建立防火墙技术,以阻挡外部不安全因素对内部网络的影响,减少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安全隐患,确保数据安全。

5.创立档案管理的新体系。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应该是将宏观及微观的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体系。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的分类及分层次管理方式都为档案管理的体系创新提供了依据,由现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意档案管理方式的细节和整体结合,并且要注意各单位关于档案管理的机构统一。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要在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指导下,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手段,全方位掌握人才信息。即利用现代网络等技术和手段,使所有人才的人事档案都能够实现社会化服务。目前,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利用好多媒体影像、声音及指纹等电子信息,以取代纸质人事档案材料的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合理有效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相对于其他档案管理工作更具有系统性,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和完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保障职工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终身教育”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实现,建立有关数据库并创立好档案管理新体系,实现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化,加强技术支持。

篇9

关键词 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科技档案管理方面,在促进了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积极转变工作思维和手段,创新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了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分析该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凸显的不足,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文件,伴随着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加重了文件管理工作的负担。现阶段,手工搜集、整理和加工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面临沉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不高。而这种不科学、不系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文件杂乱存放,受损严重,甚至出现重要档案的遗失。外加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分类不合理,使得科技档案分散在不同科室,有些甚至出现档案存储在个人手中,或借阅不归还的现象,亦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各界愈发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然而,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层面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中,绝大多数单位或者个人对档案管理的思想认识均存在不足。科研档案与文书档案相比,归档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一些单位举办的科技活动中,只保存了立项、验收数据,并未认真记录科技活动的开展进程,科技档案整理将变成空谈,导致所存档案的价值不高、所需档案尚未存档的现象,因科研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键档案缺失将会给科研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管理体系以及法律规范不健全。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机构面临大量的科技档案信息,而档案管理体系缺少可行性,管理规范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

(三)利用率不高。通过有效的档案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具有一定的效率性和规范性。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手工分散式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整、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档案借阅需求。同时,档案服务体系不完备,社会利用率不高。

三、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的思想认识。我们应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从整体发展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源自于科研活动,并能为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它作为一笔无形资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各个单位应从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科技档案管理不仅是管理部门自身的责任,还关乎其它部门的生产与发展,同时,单位领导应增加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投入力度,加强宣传,让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均能认识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2. 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可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能确保归档文件资料的真实、可靠。另外,科技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而确保科技档案的真实,能有效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42-03

2001年,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和其独有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6],包括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配置班级专业导师[4]、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创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3+1”培养模式[7]等。本文着重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谈信息安全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实验教学一直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均开设了一系列实验课程,但不少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因为实验课程的开设而明显得到提高。这其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实验设置不合理,可实施性不强或者过于简单

2) 实验教师师资力量不够

3) 实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督

4) 对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5) 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交叉性极强的新兴专业,相比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言,在各方面都还不大成熟,在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也更为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实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个方面一起努力。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介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路、经验和教训。

1循序渐进,精心设计实验

目前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采用课程实验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其中课程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例如密码学、信息隐藏和计算机病毒课程分别设置了20、20和36个学时的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属于单独的必修实验课程,通常为1个学分;实验课程以综合性、设计型为主,旨在锻炼综合应用所学的安全知识、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例如“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以及“程序设计实践”均为1个学分的实验课程,三门课程各计36个学时。

每门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均包括了基础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我们认为,基础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该类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他们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做准备。在学生具备了最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之后,我们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然后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这三类实验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则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和专业实践兴趣。

针对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我们均制订了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各个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学时。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为例作重点介绍。

“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包括9个子实验,分别是:

(1) 数据恢复

分析FAT32和NTFS磁盘文件系统格式,提取、反汇编并调试分析MBR、DBR代码,详细分析实验室硬盘的具体结构,删除并手工恢复指定文件,熟悉并比较各款数据恢复工具。课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电脑硬盘进行详细分析,画出自己电脑硬盘的磁盘结构图,分析多引导程序工作原理。

(2) PE文件结构分析

对PE文件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引入表和引出表的结构和原理,按要求手工修改PE文件以改变PE程序的行为。用16进制编辑器手工制作符合指定条件的最小PE文件。本实验集创新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于一体。实验前面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PE文件的理解,后面部分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设计以及综合能力。本实验要求学生对汇编、反汇编、静/动态调试、PE文件结构、操作系统都具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3) VBS脚本病毒样本分析

分析一个实际的VBS脚本病毒样本,并对其进行解码和分析。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经验。

(4) PE病毒样本调试分析

调试分析课本中的一个病毒实例(或者分析一个流行PE病毒样本),并写出病毒清除程序。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

(5) 计算机病毒免查杀技术分析

对常见病毒的特征码进行定位,并能够通过修改特征码来使得病毒逃避各流行杀毒软件查杀。对各反病毒软件的病毒检测原理进行简单分析。本实验综合型较强。

(6) 恶意代码行为分析及流行病毒专杀软件设计

利用相关工具对恶意代码的静态和动态行为进行分析,并手工清除病毒。编写可以扩展的流行病毒的专杀软件。

(7) 网络蠕虫取样分析

对流行蠕虫进行分析,从网络数据包中获得流行蠕虫样本,并进行实际功能分析。

(8) 软件加壳与解壳

对指定程序进行加壳并分析,对给定的加壳程序进行自动和手工脱壳。

(9) 简易杀毒软件设计

编写简易的杀毒软件,该软件需要具备简易扫描引擎和特征代码库。基本具备杀毒软件的病毒扫描功能,并可以进行升级。

我们对每门课程的每个子实验、每一个具体实验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修改,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考虑。这些实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譬如,在进行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中的各子实验设计时,我们征求了部分国内著名反病毒公司从事病毒分析的骨干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在认真完成这些实验之后完全具备从事病毒分析工作的能力。

2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实验进度和时间安排得是否得当,也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专业实验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譬如,计算机病毒课程需要学生先完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课程。而网络安全课程则需要学生先完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因此,实验课程的安排不能太靠前。

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大三暑期实习、大四就业、考研的问题,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四开始之前较合理。

目前瑞星、金山毒霸、安天等反病毒企业每年从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招聘实习生。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实行了“3+1”模式[7],即学生在前三学年修完所有课程,第四学年到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推荐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则直接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安全实验课程安排在大三一个学年完成。

3大力培养实验师资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师资通常来自于两部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前者对计算机类的传统专业实验已经轻车熟路,但在信息安全专业实验上暂时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传统计算机专业,他们大部分都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具有较为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但在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上可能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并且由于信息安全学科中某些具体方向(如网络攻防以及计算机病毒技术)的自身特点,如果没有专门的科研项目支持,部分专业教师也难以投入太多精力。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信息安全中涉及到的各门新建实验课程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掌握大量的安全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在安全技术上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实验师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实验师资力量普遍不够,各高校均需积极加大专业实验师资的培养力度。

4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相对于其他计算机类实验而言,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实验对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要求更高。譬如,网络安全实验需要比较好的内部网络环境,其对网络互连设备也有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病毒实验则需要提供足够的流行病毒样本、虚拟机、隔离的网络环境以及供测试使用的各类安全软件、硬件设备;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硬件设备[6],譬如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购置了硬件防火墙、密码机、隔离网闸、天阗IDS、网络协议分析仪、智能卡开发设备、指纹识别仪、电磁干扰测试接收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投资数百万元。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设备也无法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同学的实验需求。为了保证实验环境和条件,实验室需要分多组多次进行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组队预约实验设备,这些都需要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实验制度。

目前,武汉大学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实验环境,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正在积极研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访问实验平台,获得良好的软件以及模拟的硬件设备实验环境。

5加强实验环节考核与管理

为了促进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严格的考核与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从实验教师角度来说,首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并按时严格按照指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对于抄袭现象,实验教师应该严厉制止。另外,实验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同时在试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在必要时要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或者意外的问题,以免学生遇到困难之后可能无法进行后续实验,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从学院角度来说,其一方面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有能力的老师积极承担信息安全专业实验课程,另外一方面其应该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

6结束语

目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也依然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重视下,在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将会成为全国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 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彭国军,张焕国.浅析专业导师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 第8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坛论文集,2005.

[4] 彭国军,张焕国.论高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 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2006年.

[5] 彭国军,张焕国. 关于计算机病毒教学的几点建议[J]. 计算机教育,2006,(7).

[6] 张焕国,王丽娜. 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7]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M]. 20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