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8: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人防工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民刘某将自己的一座房屋以包工不包料的形式承包给农民袁某施工。村民赵某则跟随袁某干些小工活,主要负责传递材料。2012年11月15日,赵某在所建房屋二楼的施工架子上工作时,由于施工架子倾倒,不慎从二楼摔至一楼地面受伤,导致左肱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花费医疗费两万余元,且经鉴定构成六级伤残。赵某认为自己跟随被告袁某干活,且袁某在施工期间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导致自己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刘某作为发包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经协商未果,遂将袁某、刘某诉至法院,要求二人共赔偿其各项损失12万元。
【争议】
袁某作为包工头承建刘某的民房,二人之间的建房合同是承揽合同还是建设工程合同,房主刘某是否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承担责任,房主刘某、包工头袁某、赵某之间责任如何划分?
【说法】
一、包工头与房主之间的建房合同是承揽合同还是建设工程合同?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关系分为一般承揽关系和建设工程承揽关系。建设工程承揽活动一般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很大的执业风险,法律要求建设工程合同的双方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有一定的注册资金和抗风险能力的单位,而农村个体建筑一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执业风险相对较小,且民间建筑的承包方和发包方多为个体或个体组织。《建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农民自建低层建筑不适用本法规定。本案,房主刘某将房屋完全包给包工头,采取包工不包料的形式,房主不参与建房活动,对建房过程不进行指挥和管理,只要求包工头按照其要求把房屋建成,所以双方的合同属于承揽合同。
二、房主刘某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既然房主与包工头之间是承揽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本案中,刘某作为定作人,明知道袁某无建房资质,仍将房屋承包给他建造,所以应当承担选任过失范围内的责任。
三、包工头袁某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
赵某跟随袁某干小工,由袁某支付他工资,原告赵某与包工头袁某之间就形成了劳务关系。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赵某是在建房工地上干活时从二楼摔至地面导致受伤的,袁某在组织施工时未采取安装防护网等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于赵某的受伤应负相应的责任。
四、受害人赵某自己的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44-01引言
伴随城市化的发展,一部分老人“移民”到城市生活,由于文化上、经济上整体比本地居民的水平低,农村老人心理多少会有些自卑,与本地居民的联系很少,城市融入情况有待提高。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要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善于挖掘进城农村老人和本地居民的潜力,让双方看到对方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弱点。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的过程是一个重新适应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融入一个城市的首要条件,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可以缩短农村老人城市融入过程,促进积极的城市融入。
一、我国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社会工作介入现状
当下,我国相关政策和部门的支持在农村老人城市融入问题上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社区支持薄弱,隔离现象存在,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大多借鉴或者照搬国外理论,还没有系统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发展。通常情况下社会个体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从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同事、团体和组织等社会关系组织获得。但新进城的农村老人由于离开原有家乡,离开原来的邻里、熟人,离开原有已经建立多年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网络,来到新城市中生存,原有的各种熟悉关系和社会网络不再存在,老人自身消极地社会评价以及城市居民的难以接纳,致使进城农村老人难以建立由弱关系所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只能依靠有限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强关系所提供的部分社会支持。新的社区支持系统因新进入人口的居住隔离、交往隔离、相关因素的不确定以及制度问题而难以建立。
二、社会工作介入三大方法
(一)个案介入
个案介入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采用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为案主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与服务,减轻案主的压力、解决案主的问题,达到一种良好的福利状态。具体在农村老人城市融入上的运用,可以深入新进城生活的农村老人所在社区,搜集典型个案,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邻里、老人家人进行前期资料搜集,然后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做指导,进行个案介入。可以先从心理支持入手,帮助案主从优势视角正确积极评价自己,重获在新城市生存和融入的动力。然后,从行动入手,提供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主动帮助案主参与社区活动,与城市居民畅快沟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入。
(二)小组介入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小组,有目的组织小组活动,通过组员的互动、自助、互助,帮助组员解决困境,达到小组的目标,使组员改变个人的行为,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可以在新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聚集较多的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展社区内的小组活动,需要进行前期活动策划、准备、实施、活动评估等几个阶段。通过一些列小组活动,使小组组员乐观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小组成员正确看待融入问题,并帮助小组成员解决融入过程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农村老人城市融入工作。
(三)社区介入
社区工作是指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动员和组织居民通过自助、互助、合作的方式,发掘社区资源,化解社区矛盾和冲突,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的福利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例如,以社区为平台,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从政策、服务、保障照顾等几个方面对农村老人进行关怀,使其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三、结语
我国农村老人城市融入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养老保障和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新进入城市的农村老人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为消除他们对城市社会的陌生感、孤独疏离感,提升在新迁入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体系中,专业社工介入进城农村老人社会融入工作,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新发展,促进政府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城乡居民和谐共融,也有利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等相关社会问题和需求,大众对社会福利服务的内容和规范化要求逐渐提高。专业社会工作应借此机遇主动介入实际的社会服务机构,以社区为切入点,运用所学专业社工介入方法促进农村老人城市融入,借助社区平台帮助农村老人从优势视角看待问题,从而使农村老人同城市老人一样安享幸福晚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1-01
在“十一五”期间,某城镇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在政府积极领导下,并且获得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将农村牧区视为重点工作,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有效改进居民的身体健康。对此,通过科学规划和科学配置水资源等手段,始终坚持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和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开发等有效结合,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能够真正为造福人类的工程。
一、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分析
(一)人畜饮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1.水费收入相对比较少,难以满足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的管理支出
水费作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运行管理的重要经费来源,其一定要满足饮水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全部支出,才可以确保饮水工程项目的顺利运行。可是造成饮水工程项目难以顺利运行的关键要素就是水费征收不足,难以满足饮水工程项目正常运行需求。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造成水费征收不足的原因通常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用户协会或是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而且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其次是一些用户拒绝上缴水费,造成水费难以实现全额征收。
2.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直接影响水源水质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由于新修道路和森林受到损坏,造成原有的固土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由于许多农村应用的供水方式为自流饮水工程项目,水源通常是山区或是半山区的河流,而严重的水土流水就会造成一些水源水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旱季缺水
许多农村受到季风控制,导致干、湿分明,在雨季降水会比较集中,而在干季降水量十分少,难以形成径流。在此阶段由于气温比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大,导致干旱十分严重,许多支流出现干涸。由于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基本上是小型的引水工程项目,并不具备蓄水调节能力,对此在干旱季节常常会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
(二)处理对策
1.制定合理的水费征收体系
水费收入作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运行管理的重要经费来源,大量的事实表明若是水费难以征收到位就会造成饮水工程项目无法顺利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功能的发挥。对此,制定合理的水费征收标准十分重要。针对应用企业管理形式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水费的征收标准不仅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还应该重点考虑居民应有的承担能力,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就避免了出现用户不愿上缴水费与难以承担水费问题的出现。另外,针对选择承包管理方式的农村饮水工程项目,水费的定价与上述基本相似。针对选择用水户协会管理形式以及自建自管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水费征收标准仅仅需要考虑到工程顺利运行和维修与设备更新等费用即可。
2.制定科学的长效管理体系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唯有创建科学、有效、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够在行为方面对管理人员与用户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且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相关参与人员给予激励。针对遵循管理的人员要给予一定奖励,对于违规操作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惩处。创建一套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说管理合同和奖惩体系以及村规民约等等。
3.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水源保护补助以及奖励体系
对于水源林的有关归属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对应的补助体系。现阶段我国对于公益林中集体林的一部分在每一年都会进行一定补助,可是力度却不足。对此地方政府应该抽出一部分资金,主要用来补助集体与私人林地中的水源林。另外针对水源林管理相对比较好的集体应该给予对应的奖励。
二、防氟改水工程分析
(一)防氟改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1.防氟改水工程养护管理不足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发现,因为所有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农村对于工程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从而造成防氟改水工程的养护管理在工作态度方面存有差异。部分对于防氟改水工程项目认识相对较好的农村或是饮水比较困难的区域,若是相应管理机构维护成本出现不足问题时,会自觉地对防氟改水工程完成及时的维修与养护,从而确保仿佛改水工程能够长时间发挥效益。但是许多农村对于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对于防氟改水工程出现的管理问题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进行修理,从而延缓了工程项目的适宜维修时间,导致防氟改水工程无法进行及时养护,甚至造成防氟改水工程不能顺利运行。除此之外,因为管理工作人员文化与业务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于防氟改水工程中运用的设备与工艺比较陌生,导致问题发生时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上报。
2.防氟改水工程缺少长期规划
因为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成本一次性投入相对比较大,通常情况下运行的年限在15至20年间。许多农村对于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缺少长期规划,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多,以往的防氟改水工程项目具备的承载能力难以满足如今的社会发展有关要求。主要体现在水泵型号配置不科学,管径所设计的供水能力比较小等方面,导致新用水户在并网过后发生无水可出问题。
(二)处理对策
1.所有的主管机构与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宣传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其也是新时代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需求。应该使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其可以确保居民饮水的安全性,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应该让农村居民深刻明白,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井位与井深的是在通过科学实验论证后而确定的,其中水质也是经过省级有关疾病防治机构通过科学检测之后,满足我国有关安全饮水标准需求。但是农村居民自家小井因为成井和封闭工艺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水质的安全。除此之外,针对防氟改水工程项目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问题,所有防氟改水农村应该依据农村自身的供水特征与现实状况,选择定时的供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变压器电损与水泵以及危机无线运行带来的电费相对比较高的问题。
2.加强配合,科学规划
所有的主管机构与防氟改水工程农村之间一定要进行相互配合,充分运用科学管理技术手段,完成防氟改水工程的有关组织设计,尤其要深入考虑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人口数量增长问题,进行合理规划与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出投入成本与装置的功能,在本质上有效处理饮水安全问题。
结束语
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和防氟改水工程项目具备面多点广与线路长等特点。若想建设好农村的人畜饮水工程与防氟改水工程就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对工程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充分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处理对策,希望为农村饮水工程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建强,金丽,韩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1.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2):79-80.
[2] 杨光钊,谢新华.浅论农村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建后管理[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地表空间越来越拥挤,使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匮乏。大规模城市化的结果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造成耕地损失,而且使得城市人口(包括大量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过于饱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绿地减少、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垃圾堆积成山、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环境变差,导致“城市综合症”。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节约城市土地、用水和城市能耗。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等工程技术专家曾概括说,开发利用城市地下工程可以一举四得: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缓解交通拥挤、改善环境和兼顾战备。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化率快速上升。与此同时,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城市建设用地已经面临总量失控、结构失衡的局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园区用地效率低下、村庄用地大量闲置。据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董黎明介绍,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高达130多平方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城市节约土地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宏观上努力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把城市尽可能转入地下(地铁和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湾隧道),把停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等尽可能建于地下,就有可能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实现节地的要求。
人民防空工程是城市建设、发展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防护能力,使城市具有平时发展经济、抗御自然灾害,战时防空抗毁、保存战争潜力的双重功能。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密切相关,通过合理规划,相互整合,可以达到最有效、最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更好地发挥“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战备效益)。
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和其他要素的集聚,地面上建筑、设施日趋饱和,城市上下水、暖通电气、煤气、通讯等管线和地铁、公路等交通设施已向地下发展,大型地下街、地下停车场也建在地下,节省了大量的地面土地资源。城市的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其作用日益突出,会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头戏。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增强城市防空防灾功能,也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中,因缺乏合理配置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热岛效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而地下空间的开发,既兼顾人防需要,有利于防空战备,又通过与地面建筑合理配套和协调,高效利用地面土地资源,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抗震防灾功能和生态效能,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抗毁防灾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以下3点原因:
⑴城市建设资源:城市规划区内可利用地域范围的地表区域、地下空间、地上空间、水域、山地等,可统称为“城市建设资源”。作为资源,总是有限的,存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问题,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来实现最佳效能。首要问题是规划,没有规划或规划不当就是建设资源的浪费和使用管理的不便。城市规划,不光有地表、空间规划,也要有地下空间规划,充分利用地上、地表及地下的空间资源,做到有序有效利用、阶段性开发。
目前的规划主要考虑地表区域布局问题,而对于空间及地下空间考虑甚少,尤其是对于浅层及深层地下空间,尚未列入规划范畴。对广州市而言,需要开展城市建设资源总量评估、开发程度评估,编制开发规划纲要,从而为地下空间规划创造条件
⑵四维规划:规划除了三维空间之外,还应考虑第四维,即时间,称之为“四维规划”。地表区域的规划,只能称为平面规划,即二维规划;加上立轴,即考虑地上空间及地下空间,才是三维规划。实际上,规划还应考虑时间因素,因为建设有个轻重缓急或者阶段性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建设资源用足就是用好,一定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四维规划”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规划。
(3)弥补地面规划之不足:由于市域版图形状、自然地形、地貌及地物等因素影响,往往制约城市的规划建设布局,结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就可以弥补地面规划的不足。对于开发成本这一经济问题,若综合考虑,既有提供地下使用空间的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有兼顾防护空间及地下人防干道的战备效益,以及减少地面生态破坏的环境效益,其效益还是可取的。可以成熟一步,发展一步,但首先要做好规划。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在旧城改造方面拓展思维,打破旧的拆、迁模式(旧城拆迁,往往也在破坏了原有的人气)及拆迁与文物保护方面矛盾,能合理解决新老建筑结合和功能拓展,并为地面创造了开敞空间,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紧凑化(通过立体化规划和建设,提高小范围空间容量来解决)及人文关怀新的理念。
此外,广州市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城市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需要足够的道路及停车场所,地面用地已不足以支持,这也需要大力开发利用地下交通道路及地下停车场。
三、人防工程建设和规划
人防工程:主要是地下工程,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岩土体作为防护体,提供掩蔽条件,达到有效的防护目的。人防工程一般分为单建式和附建式(或称结建式),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兼顾人防的,不属于此两类,不妨称为兼顾式。人防工程一般都位于地面标高±0.00以下,因此属于地下空间范畴。人防工程的建设就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发挥地下空间资源的防护潜能,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抗毁能力。
人防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人防工程建设主要是对城市而言,因为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动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必然是敌方战争空袭的主要目标,因此是空袭和反空袭(防护)的主要发生地。人防建设主要是保护城市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要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是我市迄今为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人防工程,是构成人防工程的主体部分。防空地下室跟着地面建筑走,是与城市建设结合最紧密的部分,不仅充分体现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的特点,还体现人员能就近掩蔽、人防工程与城市人口分布均衡、协调的特点。人防公共工程的建设则起着合理调整和优化人防工程布局和结构的作用。其他类型如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专业队工程和配套工程等人防工程建设,也要充分体现与城市功能布局、人口分布、重要目标分布相协调的特点。这些要求和特点在人防工程规划中加以整合并得到体现。
制定规划,有序开发;完善设计,有效利用。人防工程建设要以人防工程规划为依据,人防工程规划以《城市规划法》、《人民防空法》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为依据,按照国家对不同城市实行分类防护的要求及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分布现状和发展规划,确定人防工程的总体规模布局和各项工程的防护等级。人防工程规划作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护等要求。人防工程规划经批准后,是城市人防建设和管理的一个法规性文件。通过落实人防工程规划和建设计划,建立人防工程体系,并实现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和有效利用。
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相结合
1、确保必要的人防工程建设
按照国家长期坚持、平战结合、全面规划、重点建设的人防建设方针和有关规定要求,人防工程必须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占有一定的数量。应在确定灾害背景的情况下,根据城市留城人口数量,测算各类人防工程的总数量;再根据核袭击条件下的城市危险区的划分,以及战备、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优化,提出合理布局各类人防工程的方案。
2、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
对于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和人群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地上、地下综合规划,统一施工,必须考虑防空、防灾的地下人员掩护空间,避免自然灾害和空中袭击所造成的人员大量伤亡。在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时,如地下水库、地下输配电站、地铁工程、主干输水管道等,应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防灾抗震、防空抗毁等防护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抗御灾害能力。
3、加强地下工程平战功能转换的研究工作
为了保障人们饮水安全,疏通农业生产“命脉”,近年来,该县以“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为目标,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资3881.09万元,解决了83个村9.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基本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渍能退的工程体系,水利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该县在水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自1997年以来,该县已经连续12年荣获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同时,连年获得市水利竞赛“愚公杯”。特别是2008年,修武县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是修武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省市领导到该县调研饮水安全工作时,对该县建设集中水厂、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做法均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第10期的《河南水利》特刊上,专家专门对该县饮水安全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点评,称修武县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具示范和样板意义,值得推广。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县根据实际,在水利建设上提出了“南部岭区要打井补源并举,节约用好地下水,突出抓好引水补源、节水灌溉;中部低洼区要合理调配地表水,以丰补歉,突出抓好兴水除涝、灌排兼治;北部山区要变洪水猛兽为洪水资源,突出抓好引泉拦洪、集雨节灌”的整体思路。
――坚持节约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部门始终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来抓,坚持建设与管理、质量与效益双结合的原则,探索市场经济中节水灌溉发展机制,实现了水利资产的置换、研究、开发、投入的良性循环,并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技术,大力推广管灌、渠灌、微喷灌等措施,使该县在节水化农业县建设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坚持和谐发展,重点实施山区水利扶贫。为改变山区群众的生存质量,2001年以来,水利部门积极跑项,目、要资金,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办法,多形式兴建打井、修渠、建池、铺管工程,使山区乡镇5万余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3.85万人吃上了自来水。
同时,按照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步发展的原则,采取筑坝修渠、引泉拦洪、长藤结瓜、集雨节灌的办法,蓄天上水、拦地上水、集土壤水、适量开采地下水,大力发展山区林果业和旅游业,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水利工作得到了山区群众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山区水源工程,被群众称为“救命水”、“解困井”“致富源”。目前,投资2200万元的马鞍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工程即将完成,该工程将对推进全县旅游事业和全县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坚持项目带动,迎难而上跑资金。要搞好水利工作,关键要有项目做支撑。该县把项目争取工作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项目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争取项目资金从300万元,到500万元,到1000万元,再到2000万元,一次次实现飞跃,2008年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取上级资金达到2500万元,大量的项目资金对该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问题的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抗旱防汛两手抓。由于该县特殊的地形,每年汛期,中部地区都面临着洪涝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县水利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近年来,累计筹资3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新河拓宽、山门河除险改造、大狮涝河治理、运粮河改造和低洼易涝区治理等工程,使低洼区近10万亩耕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和不涝即旱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对区域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抓好抗旱防汛工程建设的同时,该县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常规工作。去冬今春,该县发生了50多年来不遇的大旱,作为抗旱防汛职能部门,水利部门及时启动全县抗旱预案,抢抓时机,组织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设施,全力抗旱确保了夏粮丰收。在目前的防汛工作中,该县积极落实各项防汛方案预案,充分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种措施,忠于职守,严阵以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饮水安全工作走出新路子
饮水安全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直接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因此,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始终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修武县树立科学观念,建设民生工程,在饮水安全工作上走出了新路子:
坚持全民参与,做到“三级联动”。县、乡、村三级齐动员、政府搭平台、群众唱主角。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相互竞争的态势和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国土面积列世界第三,但是人均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况且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急剧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现有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比如城市空间拥挤、城市环境恶化、服务设施缺乏阻碍了城市的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的城市发展多以“摊大饼”的方式进行,没有整体性的规划,城市的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这种矛盾存在于我国多数城市,且形式日益严峻。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人口激增、地域规模迅速扩大、交通紧张拥挤以及大城市的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我国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为0.5,上海为0.78,而台北市为1.2,香港是1.6,东京则接近2.0。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最早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修筑了大量的人防工程,但随着国际环境和局势的变化,人防工程已经失去了它最原始的任务,多地的人防工程处于废弃状态,对此我们可以对这些早年修筑的地下工程加以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服务。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远不止这些,下面就一下几个方面谈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向。
1、城市地下交通。1863年伦敦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地铁。如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诸多大城市的诟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正常生活。修建城市地下快速路和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效果显著,例如北京的地铁每天运送乘客达800多万人次,缓解了地面的交通压力。城市地下快速路可以连接城市两端与环路共同构成城市的交通干道网,不同的事地下快速路在城区地下穿过,对地面交通和建筑物没有干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未来30年我国将迎来城市地下交通建设的。
2、地下公共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机构、图书馆、博物馆、酒店、商业设施等。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城市问题的产生,促进了地下空间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高层公共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逐步联系到一起,形成片状地下空间,开始综合发展的道路,有效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上涨﹑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传统城市形象遭到破坏等众多的城市发展问题。自1957年在大阪建设了世界第一条地下商业街以来,地下公共建筑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成熟。地下建筑兼顾了交通功能、景观功能、办公功能和休闲功能。有效的利用了地下空间,缓解了地面拥堵状况,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3、地下停车场。我国大城市个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将会加快。为了解决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停车和居住区的个人停车难问题,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各种类型的地下车库是综合考虑,环境质量、用地难、快速便捷、经济合理、安全管理等因素的最佳途径,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目前,很多停车场建在地下,高层公共建筑地下就成了最好的使用空间。有很多高层公共建筑地下停车场与地铁结合修建,有效改善了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节省了城市地面空间﹑减少了污染,同时还提高了地铁的利用率。
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范较少,质量不高,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指导。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建成以后很难进行改造.所以,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时必须考虑得当,采取合理的措施。
(1)更新观念完善地区法规。
从城市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城市应尽快研究制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各个部门相互统一协调,成立相应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部门,保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能够合理、有序、规范进行。
(2)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开发。
重视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与城市总的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才能统筹安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项工作,保证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能够协调发展,并且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格局定位,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另一大趋势进入本世纪后,为了解决大城市中公共设施过密化的问题,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公共设施转向地下,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建筑已经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现代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本更是将地下开发上升为国策,提出了开发地下,将国土扩大10倍的设想。我国对地下空间利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即大量的人防工程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加大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城市地下交通为例,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现代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一)地表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大力建设高层建筑以及开发地下空间仍很难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平原地区的城市建设便开始占用农业用地,山区城市建设便开始向山坡开发土地,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软土地基、边坡失稳等问题时有发生,而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等问题又会继续破坏环境,所引发的后果甚至会危机后代。
(二)地下工程设施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地面变形、地下水流场改变、洞室围岩失稳、生态环境恶化等。地下工程设施造成的最常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就是地面变形,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东京地铁施工引发的地面塌陷事件,这对我国当前的地下交通建设无疑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水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却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属于典型的贫水国家,全国缺水的城市已经超过2/3,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严重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多城市,如上海、宁波、天津、太原等,都因超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塌陷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上海为例,累计沉降量已达2.63m,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已有800多处。(四)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产生的人工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正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速无疑是对我国GDP增速的一个巨大讽刺(我国GDP曾长期以8%的增速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城市被生活垃圾的所包围。固体废弃物堆放不适宜,就会造成很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影响地表土壤性质、污染地下水系统等。
三、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
(一)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现代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多且日益严重,目前,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地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预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评价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改造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以及计算和制图技术等。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预测人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当前,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其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加强预测工作,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一些大的工程在选址和规划之前都要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如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工程地质技术在防治工程地质环境污染、抑制工程地质环境恶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环境工程地质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址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是改善警民关系的需要。密切警民关系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根本方略,但是目前警民关系仍存在许多不协调、不衔合的因素。因此,要把密切警民关系作为警务改革一项目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但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强化社区服务?社区警务建设应运而生,它正是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载体。
3、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是警务社会化的需要。警务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社区治安防范力量共同参与治安防范,实现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区警务建设以社会人力资源为警力的后备,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范,是提高自防自治能力的有效途径。
4、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适应派出所警务工作前置化的需要。派出所警务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警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打击型向防范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也就是要实现警务工作的前置化。这就要求派出所要以强化社会面控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各项治安管理规范化建设,科学地构建新型社区警务管理体制。
二、##县城推行社区警务的有利条件
1、##县城社区建设为推行社区警务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县城以居委会为依托,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改革和完善社区组织,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治安,改善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居民与社区关系逐步密切。社区警务作为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方式,已能够得到县、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2、##县城社区警务具有较强亲和力。##县城是一个县、镇双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明显城乡结合特点,其地缘和业缘关系融为一体,开展群防群治和为民服务工作具有更好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易拉近警方与群众的距离,推行社区警务不但顺其自然,而且具有更大的组织和动员潜力。
3、安全文明小区建设为推行社区警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根据“文明安全片区规范化建设意见”,##县城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了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内容及量化考评标准、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小区内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强化小区内的人防、物防、技防,为社区警务建设奠定了基础。
4、多年实施“片警制”有利于群众接受社区警务建设。近年来,派出所划分警务责任区,将警务工作前置。特别是开展了“双评”(评满意派出所和不满意派出所)活动、“双创”(创等级派出所、创满意派出所)活动,以“知警率、熟悉率、满意率”作为考评派出所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杠杆,促使责任区民警围绕“让群众满意”这一主题,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落实便民利民措施,群众已习惯有事情找责任区民警。而且责任区民警在长期工作实践中获得宝贵工作经验,能够很快适应社区警务工作,可以说,开展“片警制”为社区警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县城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社区警力不到位。派出所及其社区民警是社区警务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目前总体警力不足,大量民警身处机关,从事所谓“务虚性”的工作,使得原来就极其有限的警力不能沉在第一线,派出所民警所占比例较低。另外,社区民警除了管好辖区内工作外,还要参加派出所的破案、治安巡逻、值班、重大活动警卫等任务,牵扯了社区民警的精力,社区民警存在着任务过多、负担过重问题。
2、民警素质不到位。以警务活动社会化为特点的新型警务机制,对民警传统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和工作协调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区民警既要是“外交家”,又要是调解员,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社区民警的担子更重了、素质要求更高了。而目前警务区民警素质还不能很好适应要求,有的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区基础工作掌握不好,社会治安资源组织不起来,各种关系协调不好,这就迫切要求社区民警提高理论水平、协解能力和实战经验。
3、基层警务基础社会化程度不到位。一是##县城的城市化程度较低,小区与民房交错建设,物业管理、安全小区建设相对弱化,有的##县城甚至尚未划分社区;二是群众的意识不到位,有的对花钱买平安不理解,不愿意花钱组建治安巡逻队,有的自扫门前雪,不愿、不自觉参与维护社区治安;三是依靠的治安社会资源还较单一,单位、小区保安没有足够配置,退休职工等群防群治力量没有很好利用,更多的还习惯依靠辖区内的治保会、居委会。
4、经费保障不到位。大多数##县的经济欠发达,县财力不足,每年县财政对公安经费的预算均偏紧,同时由于开展创等级派出所、等级刑警中队、等级看守所活动投入大量的经费,造成公安经费困难。同时,采取“谁受益,谁出钱”原则,利用社会资金来维护社区治安的做法也存在问题。从组建社区巡逻队经费收取的情况来看,很多群众还不理解,不愿出钱。因此,社 区警务建设需要规范化警务室、组织治安巡逻队、配置效能工具等所须大量费用对经济欠发达的##县来说很难到位。
5、管理机制还存在差距。##县城派出所虽然实行“片警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社区警务是一项新的警务战略,与“片警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对县局及派出所管理水平、考核办法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目前,虽然也建立一些评估方法、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但仍不够规范、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社区警务建设的成效。
四、##县城社区警务运行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根据中小城市推行社区警务的经验,结合##县的实际特点,笔者认为,在##县城推行社区警务应把社区警务建设作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实行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明确社区民警的责任,采取点、线、面、网、基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督促落实防范措施,提高群防群治能力。
一是抓点。就是要抓好警务室和治安卡点建设,实施“扎袋”式的静态管理。社区警务室是使社区警务扎根社区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的小“平台”,是使警务室成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有形载体和社区民警开展工作的坚实平台,确保民警沉得下、留得住,群众找得到、方便办事。社区警务室的建设,不但要根据社区的划分,统筹安排,而且要兼顾适应性和灵活性,合理部署。可以综合考虑社区类型、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实行一区一警、一区两警、一区多警的配警模式。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要进行分解细化,制定明确的工作指标和考核细则,要通过实行规范运作,充分发挥警务室的阵地和窗口作用,成为治安防控的“据点”、便民服务的窗口。
二是布线。主要是以开展“平安路段”、“放心路段”建设为载体,实施动态管理。对社区的重点路段、多发案路段加大治安巡逻,消除治安“盲区”,减少发案。可以采取“三个层面”的立体巡逻方式。第一层面是以巡逻大队为主的重点路段、易发案路段的巡逻;第二层面是以社区巡逻队为主的社区范围内的巡逻第三层面是以保安、治保积极分子为主的小区内的巡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定点巡逻与临时线路相结合、三个层面交叉巡逻等方式。泰宁县公安局采取的方式是对城区治安巡逻队进行重组,把交警管理下的12名效能协管员纳入治安巡逻队伍,扩大巡逻队员,并从巡警、交警、刑警、城关派出所4警中各抽调1名骨干充实到重组后的巡逻队中,将巡逻队员分成4组,每一组巡逻队都由一名民警带队负责,实行点面结合,24小时不间断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接受群众求助,制止扭送街面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控面。主要是以居民住宅区、内部单位和商业网点为主要范围,实施“篱笆工程”、“紧固工程”为载体的封闭和半封闭管理。主要是采取物防、技防、人防的“三防”措施。对条件成熟的小区,要成立物业管理部门,并由物业管理部门参与社区安全管理,加强社区硬件安全措施、物业保安队伍建设。每户居民也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自觉落实“三防”措施。社区民警要发动各方力量、组织社区资源,加强社区防范;指导单位、居民开展自防。同时各社区民警要从每个社区的各自治安重点、难点问题出发,对社区发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掌握犯罪的特点、规律以及社区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重点整治,督促物业管理部门及居民落实防范措施,减少滋生发案的条件。
1.传统的刑事犯罪仍然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一是盗抢案件,尤其是入室盗窃在农村的发案率极高。二是因宅基地、耕地、农田灌溉、邻里纠纷等问题所引发的伤害案件时有发生。三是多种手段的诈骗案件在农村也呈现高发态势,尤其是以骗婚为手段的诈骗案。近日发生于河北邯郸地区的“云南新娘集体逃离,致使众多农村男青年人财两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为凤凰网、腾讯等各大网站所关注。在保南地区的部分农村也存在这样的个案。四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也日益猖獗。五是破坏电力设备、设施的犯罪频发。地处保南地区的望都、满城、清苑、定州等县市处于华北平原的腹地,有广阔的农田,为保障农田灌溉基础水利设施的配置也相对完善。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电力设备则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盗窃行为的目标。每年的冬、春两季都是这类案件的高发期。据笔者走访获知,仅2013年3月至4月,隶属定州市号头庄乡的3个行政村被盗变压器就有11台之多,不仅给地方政府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春季播种和灌溉。
2.婚姻家庭关系呈现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转变,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随之形成,家庭暴力、不赡养老人、不抚养子女、非法同居、轻率地对待婚姻导致农村的离婚率连年攀升、一方外出务工或者双方异地务工夫妇的出轨行为等,这些都严重地扰乱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农村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3.农村和涉农问题的上访案件时有发生。河北省2005年至2010年先后发生了“定州6•11土地征用”、“廊坊10•19铁路征地”、“滦县民警打伤群众”等一系列典型,尤其是发生在2005年的定州“6•11事件”更是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些事件给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4.农村交通事故频发,而且逃逸现象严重。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广大农村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工程,以改善农村的道路状况,但是交通问题也随之而来。公路质量不高,低级公路占多数。窄、陡、弯是农村公路的突出特点,这些公路均未列入交通部门的养护范畴,而且在这些路段上均未设置交通标志。在农村,许多村民出行,大多是骑摩托车,经济好转之后在农村购买机动车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观念的影响,购买价格便宜、性能低劣的“二手车”甚至是报废车的大有人在。只买车不上牌,只开车不考证的现象也很严重。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车辆、车况参差不齐的现象。再加上大多数机动车驾驶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机动车的结构不熟悉,对交通法规不清楚,从而造成交通事故,产生纠纷。更有甚者,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制裁以及承担经济赔偿而逃逸。
5.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经过笔者在保南地区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在广大农村的小超市里充斥着各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以及日用品,尤其是在农村集市上摆摊的小商贩所兜售的食品、儿童食品更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农用品成为危害农业安全生产的重大杀手。这些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
二、保南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理特征。从地理特征来看,保定地处北京以南,素有“北京南大门”之称。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津保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交通便利。随着建设“大北京经济圈”战略构想的提出,从保定市向外扩展,在150千米半径内,构成了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为主,拥有四千多万人口的多层次、大容量的消费市场。保定市辖4市、3区、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070万。保南地区的广大农村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村落聚集。住宅的建筑结构以传统的北方民居形式为主,院落宽敞、纵深。这些条件也为犯罪分子实施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据悉,在破坏电力设备、设施的犯罪活动中,拆卸变压器的行为不超过15分钟,几个小时之内该赃物就被转移到了外地。交通的便利也为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提供了可实施的条件。保南地区的民居特点又为入户侵犯财产的犯罪或是侵犯人身的犯罪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2.人文特征。保南地区的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由于与土地的耕种关系而形成的人际交往,再加上交织的姻亲关系,就更增强了这一熟人社会的特征。这些人文因素最终导致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防范心理较差,对于家庭财物以及未成年人的监管比较松懈,致使财产犯罪、拐卖儿童的犯罪在农村极易得手。另外,在广大农村还遗留一些“俗理”,例如结婚收取一定的彩礼钱。近两年来在保南地区的彩礼也随着物价的上涨而飙升。据调查得知,农村男青年要迎娶新娘入门需要过“一二三四”四道关卡:一是结婚用的新房一间;二是赡养老人和为结婚而产生的家庭债务两项,新婚家庭概不负责;三是由男方负责买给女方“三金”,即金项链、金耳环和金戒指,作为定亲信物;四是备齐四大件家用电器,现在还有外加一辆机动车的。在领取结婚登记证的当天也要有所表示,俗称“登记不登空”。一番下来,在农村结婚要花费十几万元至二十几万元。这无形就给靠天吃饭的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致使许多家庭的青壮年不得不在农闲的时节外出务工,积累财富。同时,产生了到外省“买新娘”的行为,诈骗案件以及拐卖妇女案件的发生就不足为奇了。在广大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还比较严重,这就为一些“会道门”、等非法组织进行渗透、展开破坏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在农村还基本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以及我行我素的生活习惯,导致部分村民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尤其是在参与交通运输时随意性很大。这是导致农村交通肇事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思想因素
涉及农村社会治安的思想因素,主要是相关主体对农村的社会治安认识不到位。这既有被害人个人的原因,也有基层组织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1.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薄弱,这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乡镇政府在思想上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治理措施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安保、人民调解的作用,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工作滞后甚至是没有,群防群治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村委会对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在村内存在联户联防组织、治保会、调委会建立不完善的问题,甚至部分村干部不再愿意承担治保调解工作,认为吃力不讨好,导致民事纠纷调解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矛盾升级、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针对“本村的社会治安有无负责人员”的问题作答,有43%的被调查者回答“不清楚”,有10%的被调查者则回答“没有”。在回答村委的分工中是否设有专门的治保主任时,“不清楚”以及“没有”的回答反映了村两委对治安问题并未重视,没有及时向村民公布负责人及安排相应的治安措施。
2.村民。在思想上村民对社会治安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熟人社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致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较差;二是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导致了村民的法律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据调查得知,在农村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为小学及初中。市场经济给农村带来了众多的致富机会,也将一些错误的观念输入村民的思想中,读书无用论以及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时下比较盛行。在经济利益和错误思想的驱使下,一些村民会不自觉地步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例如,为了利益偷盗本村或是邻村的婴幼儿并进行拐卖,在村两委会的选举中贿选以及威胁选民,称霸一方,为非作恶,通过走“捷径”购买到“驾照”,未经正规培训就驾车上路,对于安全及救援常识一无所知或是知之甚少,这些均是社会治安状况的典型表现。
(三)社会因素
1.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城镇化一方面让广大农民体验到了生活的丰富,购物、出行的便捷,另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中的部分劳动力迅速转移出去,改变了农村家庭收入完全依赖土地的生存状态。保南地区农村种植的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可以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因此在农闲时节,大部分家庭中的青壮年就会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中。留守的这部分群体安全防范的能力相对较差,这也是影响农村治安状况的一个原因。
2.社会管理配套设施十分欠缺。城镇化进程给农民带来了类似城市的繁荣,而且在惠农政策的推行下,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改善,年收入普遍得到提高。但是金融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很少,甚至没有,村民要存钱和取钱要跑很远的路,为了方便就把大量的现金存放在家里,这就产生了不安全的因素。此外,在农村的道路上、村口、路口普遍没有安装交通信号灯以及监控装置,对于发生在村内的交通肇事、抢劫等刑事案件,就非常缺乏这些视听资料所形成的电子证据。
3.基层组织建设的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在乡镇、村按照分工,均设有专门负责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人员或部门。但是由于经费紧张,相应的硬件设施不足,部分综治中心甚至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从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受理治安案件,致使其作用发挥有限。乡镇的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同样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地方警力不够。在我国警力缺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在乡镇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保定市所辖的定州市号头庄乡共管辖15个行政村,村民四万余人,但乡派出所仅有警员5人(包括所长在内),警力严重缺乏。城乡之间警务工作的协调机制也不通畅,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市区警力到乡镇执行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因素是导致发生于农村内的纠纷不能及时解决的主要原因。由于纠纷不能及时解决,警力不足,不能及时出警,往往会导致案件升级,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三、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对策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农村现有的社会资源,把打击、防范、管理、控制、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全方位动态防控的一体化工程。
(一)积极展开人防
1.提高思想认识。主要是提高基层组织以及村民对农村社会治安重要性的认识。基层组织要将农村的社会治安工作安排到实处,确定负责人员,安排民兵巡逻,加大对本村基础设施的保护,加强对本村外来人员情况的掌握。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农村的外来人员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村民同样要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自卫防范,尤其是防范能力较弱的家庭要与周围邻居加强联系,展开共防。在处理群体性及上访事件时,要剔除“唯权力”意识和“一味的顺民”意识,要形成村民自上而下地管理与自下而上地参与相结合的沟通模式,避免使政府成为冲突直击对象的尴尬。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重视广大农民的权益。构建回应型政府,注重公共利益服务共享机制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及时、有效地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避免积聚到一定程度造成大爆发。
2.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文化素质建设和普法宣传要在农村广泛地开展下去,以彻底清除违法犯罪行为滋生的土壤。通过树立一些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村、文明农户、文明家庭来扭转人们的道德观念,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此次调查中,有58%的村民认为本村的闲散人员较多,因此基层组织要及时掌握闲散人员的动向,尤其是在农闲的时节,这对于社会治安来讲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来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以避免聚众赌博和寻衅滋事的行为发生。现在各村均设置了图书室,还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演出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学会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抓好乡镇的警务建设,强化对农村社会治安的管理和控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警力不足、装备落后的问题。这就要求乡镇派出所在面对现实困难的情况下,整合周边以及所辖区域内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警民联防。一方面,与周边乡镇加强横向联系,当有大的治安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迅速地取得警力支援。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农村治安状况的实际,建立以乡镇综合治理部门和派出所为主导,以农村治安员和巡防志愿者为主体的联防机制。在村内可以吸收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过硬、法治观念和工作能力较强的村干部、党员以及复员军人作为巡防志愿者,以解决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加大物防的投入力度
1.加大对农村治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交通路口要投资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企业安装视频监控和联网报警设备,加大乡镇政府机关、农村较大的学校、农村邮政、金融网点、村内主要路口视频监控探头的安装和覆盖率,有效发挥技防设施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2.加大警力建设以及治安联防建设的投入力度。从经济上要加大对农村警力和治安联防的投入力度,例如增加福利、更新警用设施等物质保障。在正规警力难以补给的情况下,要运用群众的力量,多村联合组建治安联防。
(三)广泛推进技防
推进技术防范设施建设是目前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条新途径。
11年度新市民公寓建设选址在县城洪门工业园C区,一期占地约10亩,建设规模10000平方米。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1、新市民公寓是指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确定建设标准,限定销售价格,面向在县城区务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2、实施原则。以《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及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的若干规定》为主要政策依据,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限定销售价格、限定供应对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
3、工作目标。以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住房困难为目标。建设规划合理、功能齐全、标准适度、质量优良、经济实用、环境优美、便利节能的新市民公寓。
三、实施范围及对象
范围对象:县范围内进城务工农民。
四、住房建设标准和购房价格
(一)住房建设标准。
1.建筑面积控制在60—85平方米/套(根据各种户型住房的实际需要套数,统筹安排建设)。
2.住房装修标准执行(外墙为普通涂料或磁砖,室外门窗为铝合金,室内现浇楼面,卫生间、厨房地面防水,水、电上户到门口,进户门为普通防盗门)。
(二)销售价格。
实行明码标价,销售最高价格以建设主体建筑建造成本价为基准价,销售价格由县房管和物价部门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地段,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及县政府确定的价格构成因素合理核定。经县政府研究决定,11年度新市民公寓最高售价为880元/平方米。
新市民公寓内的车库、店铺可由开发商自行定价销售。
五、工程的运作方式
县房管局为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工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县房管局负责向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开发企业)公开招标。凡持有营业执照和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级证书、具有充足的资本金,良好的开发业绩和社会信誉的开发企业,均可在资质等级证书所规定承担的开发业务范围内参加投标。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开发企业建设。开发建设企业对建设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按法规和合同约定承担保修责任。建成后由开发企业按政府的最高限价出售给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县房管局摇号分配后如有剩余,剩余住房按最高限价由政府回购。
六、招标方式
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即符合条件的开发企业均可报名参加竞标,通过资格预审,评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确定项目开发企业。
七、投标要求
参加投标的开发企业,应按招标通知书规定的时间报送申请书并附开发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副本、资信证明、企业简历、主要业绩情况和投标书。
投标开发企业报送的投标书内容,应根据招标文件的内容和要求拟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方案、设计图纸及综合说明书;
(二)项目实施方案;
(三)竣工验收后的管理模式;
(四)违约责任。
投标开发企业对招标文件内容不清楚的,应在投标截止日期十日前向县房管局提出书面咨询,县房管局应在接到书面咨询后三日内作出书面解答。投标书应加盖开发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印章,密封后报送县房管局。投标书一经报送,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更改。
八、新市民公寓和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实行捆绑招标。
九、建设政策扶持
1、凡申购新市民公寓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办理好新市民公寓的房屋产权证后,均可将户口迁入县城区,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2、积极引导各银行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加大对新市民公寓开发建设贷款和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力度。
3、参照国文件精神,对项目建设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主要有: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定额测定费、白蚁防治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建筑施工超标噪音排污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各类行政性证照费、地方教育附加费、散装水泥专项基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防洪保安基金、价格调节基金等。县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不得再收。减半征收经营性收费,主要有:新建住宅供配电工程建设费、工程咨询费、工程监理费、建筑物防雷装置验收费、环境评估费、室内环境检测费、工地围墙广告费等。
十、部门职责
1、县发改委负责对新市民公寓项目进行立项。工程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县国土局负责将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当年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确保优先供应。项目小区外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由政府负担。
2、由建设局牵头,按照集约用地、便民、利民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设计方案。
3、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制定新市民公寓建设具体规模提供依据。
4、县发改委、国土、建设、物价、消防、人防、城管、环保等部门,按各自工作职责,对新市民公寓建设涉及的审核审批发证等从速办理。
十一、申购条件
1、新市民公寓应当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行“个人如实申报,用工单位评议初审,潋江镇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分别牵头,县监察局、房管局、劳动就业局参与共同审查审定,并逐级张榜公示。同时公开摇号分配的申请、审查、购买程序。
2、申购新市民公寓的进城务工人员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1)在县范围内的进城务工农民(男女不限),年龄18周岁以上;
(2)在县城区务工时间达1年以上,或与城区所在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3)在县城区无自有住房。
3、优先供应对象的条件:
(1)夫妻双方同时在县内企业服务的;
(2)领取独生子女证的;
(3)特殊工种或有特殊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4)申购对象所在的务工企业对当地财政贡献较大的。
十二、监督管理
1、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由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协调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房地产管理局。
2、潋江镇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申请新市民公寓的动态信息档案,防止不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购买新市民公寓。
3、凡购买新市民公寓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土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土地使用权证上注明“划拨土地”,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新市民公寓”,并在产权人栏目中填写申请人家庭所有居住人员姓名。
4、新购的新市民公寓不得出租,不得改变使用性质。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如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出售,必须按申购时县政府核定的销售价格由县政府收购。5年后可上市交易,但应向县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具体优惠额度按县政府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