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8: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育资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教育过程的进行是以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以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条件的,就必然存在着节约和浪费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非常有限,所以,更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概述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包括隐性浪费和显性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留级与辍学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留级与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据2004年全国统计显示:小学生辍学平均率为0.59%,初中为2.49%,全国平均辍学人数大约为230万人,而全国平均留级人数则更为可观。导致留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本身的原因是主要的,主要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有关系。辍学也被视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辍学的学生未达到所就读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而且他们与修完了义务教育课程的人相比更可能沦为文盲。造成辍学的因素很多,既有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如升级制度、教师、课程与教法选择的标准等,也有外部因素,如个别差异、家庭的经济状况与文化水平等。
2.教育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是按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设置学校网点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经济的一面。城镇中小学布局是按原有的人口密度和地区划分设置的,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而使学校分布日益呈现出不合理趋势。而在农村,小学一村一校,初中一乡一校,导致学校数量过多而规模过小,师资力量差,班额严重不足,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据调查,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中小学规模小且分散。不少山区村庄的小学几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小学甚至只有四五个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复式教学,一个教师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加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校舍简陋,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3.学校教育与实际需要相脱离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完全按城市教育的模式办,农村学校教育的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并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在农村学校学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与城市的生活环境有关,农村学校教育内容与农村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割断,脱离当地的生产实际,不能为绝大多数升不了学的农家子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结果是引诱和鼓励受过教育的人离开农村,而不是促使他们留在农村发展农村,因而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4.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36.38万人, 其中,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906.43万人 (小学559.25万人、初中347.18万人)。小学教师大多数在农村,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6.06%、20.13%和63.81%;初中教师半数在农村,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96%、36.87%和44.18%。小学和初中教师合计,城市县镇396.2万人,占43.71% ;农村510.23万人,占56.29% 。由于教育设施的差异性,造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城市师资力量过剩而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形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代课人员数量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农村教师补充提高困难,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57.83%、51.44%和41.02%。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难题仍亟待解决。
5.学校有形资源,即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不善且利用率低下。学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有两大类:设备和房产,这是办学的物质基础。造成学校有形资源浪费的原因,宏观上在于学校规模较小、师生比例低、教师工作量不足等等,但从微观来讲,却是学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上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用发挥。其具体表现为:1.物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设备和固定资产的投入缺乏科学的依据,比如,一些中学建立实验室,未进行充分论证,不切实际,盲目攀比,买置不必要的设备,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2.基建与设备购置仍存在重复现象;3.教学、科研与开发创收所使用的资源相混合,管理不清,缺乏监督,资源流失严重,有限的教育资源挪作旁用等现象。
二、提高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使用效率的设想
众所周知,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用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增加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杜绝教育浪费,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1.减少留级与辍学。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合理的教学进度,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最大量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因此所造成的留级。另外,国家可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者以及募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尽可能多的建立希望中小学,使更多因贫穷而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在城市里要加大对农民工孩子继续学习的管理力度,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禁止学校收取较高的借读费,由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给学校一定的补助,还可以采取利用社区居委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孩子辍学进行监督等等措施,从而尽量减少孩子因父母进城打工而辍学的现象。
2.调整教育布局,使之合理化。合理的教育布局不仅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要逐步调整我国目前中小学不合理的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符合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效益的长远要求。减少小学办学点的数量,初中相对集中。这样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还方便管理,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及集体观念的培养等等都大有好处,同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3.不断改革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调查表明,农村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是升学与就业压力下的弱势群体,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而造成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所致,陈旧、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厌学、辍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农村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割断、脱离当地生产实际的局面,就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增强学校吸引力。农村初中教学内容要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同时打好基础,如何按照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实际需要,特别应关注到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致富的需要来规划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如果农村初中教学内容改革充分考虑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个人致富的需要,教育就会增强吸引力,初中入学率的巩固就有了可能,不仅可以减少辍学而且还能更多地为本地区培养人才,吸纳更多的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人力资源的差异。
4.合理调整师资分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国家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利用多种途径调整师资分布,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例如,可大力倡导共青团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对农村及偏远地区教育扶贫,也可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城镇从事教育工作前必须先到农村中小学授课一年,愿留下任教者工资待遇不低于城镇水平,还可以采取把高校教师评职称与是否有在农村授过课的经历相挂钩,而且在农村或偏远地区从事过教育的教师工资待遇及其退休后的社会保障要更加优越等激励措施来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5.实现教育产权社会化。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完全由国家投资来维持和发展的,国家依法对教育产权享有占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一切教育产权归国家所有,教育的经营者没有教育产权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就无法避免。例如,在经费管理方面存在花钱欠计划、成本欠核算、东挪西用、心中无数等现象;对有形资源的投资(购买)、使用到报废全过程的管理措施不到位,主要因为学校的所有权、举办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国家,使得没有独立产权的学校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财产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资源秉承了国有资产非价值化、商品化的特性,使大量的教育资源要素难以流动并合理组合,影响了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的实现。所以,实行“政事分开”、“两权分离”的教育产权社会化即凡属教师招聘、工资分配、人事任免、业务考核、职务评聘、奖优罚劣等学校的事,一律由学校自己办,也就是说,办学权统统归学校。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教育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应针对上述五方面措施,按照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去寻求和探索教育的最佳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采用有偿使用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切实降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其使用效益,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教育经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0.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对凭祥市十多所农村小学(含教学点)的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仍然困难。虽然是窥豹一斑,但是也能折射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在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之时,事实的见证引发了笔者诸多的思考。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加以分析和思考。
二、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方面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包括“一师一校”式的教学点)在师资及生师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偏低。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样本校教师周课时平均达24节,教学点平均周课时达35节。超工作量使教师陷于疲惫状态之中,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工作收入相对偏低。而且除工资外,无其它福利。
2.教师培训机会少,教学技能偏低,教学方法陈旧。因人员紧缺,经费所限, 80%教师没有接受培训、进修的机会。80%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一无所知。
(二)物力方面
1.其一,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校舍拥挤,教学设备严重缺乏,致使教师一支粉笔七尺讲台上课。其二,生均课外图书占有量极低,平均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生均20-30册)的10%。部分教学点和初级小学图书拥有量为0。
2.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的音乐、美术器材极少,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尤其是初级小学和教学点,因而就谈不上使用了。体育器材的配备也少而单一,要么没有,要么只有一两个篮球、羽毛球之类,而且80%的中小学没有标准的运动场。鉴于此,直接影响到体、音、美课程开设。
3.教学器材配备率低,而且分布不平衡。教学点和初级小学均未配备,完全小学平均每校只有数学和自然教具。录音机是仅有的电教器材。教学器材不全的小学占70%。
4.教师办公用房少,两三人一间。而且无办公电话,对外联系少。
(三)财力方面
调查发现,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县财政投入教育的只是教职工的工资和离退休教师工资。因而,办公用品以及教学的开支只有学校以每学期每生的杂费收入支付。乡镇投入甚少。社会捐资很少,学校创收为零,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当前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的取消,大大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正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致使学校的数量的不均衡和地区布局的不合理,教师的负担重,出现了师资缺乏,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现实。这样,扼杀了农民本来就较弱的送子女上学、投资教育的积极性,造成了恶性循环,对“普九”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真正认识到义务教育的战略基础地位。同时,进行政策教育和舆论宣传,让全社会真正关心和支持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因为它是中国能否完全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
(二)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义务教育资金
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投入的国家主体地位,建立义务教育的投入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资源转移,是中央和省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保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资金的供给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使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办学条件达标,贫困学生得到必须的补助。具体要求为,首先,应确立县级政府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的基点,是义务教育财政转移的接受单位,承担义务教育的直接财政责任。其次,建立县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如总额比例补助模型、分项补助模型和转移支付补贴额模型等,并明确转移支付的需求。再次,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制度,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要严格执法的力度,加强资金运用的检查,以免防止资金的挪用和占用,专款专用,定期上报使用情况,并逐一核实。同时,加强绩效管理。对不能完成相关指标要求的如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以及教师危房修补的情况等都要做相应的扣除处理。
(三)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合格的教师队伍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合理确定小学的教职工的比例,精简机构,压缩、分流农村小学中富余的非教学人员,清理在编不在岗的各类人员。
2.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对在岗教师进行资格认定,优先录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任教的同时,有计划地录用具有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的毕业生。
3.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对培训后仍然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分流或者辞退。
(四)调整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布局,优化农村小学资源配置,规范农村小学学制,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原则,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通过有计划地撤并、置换、改造和新建等形式,建立规范合理、服务半径适中的农村小学。有计划地将位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及文化相对闭塞的地区的初小和教学点办成寄宿制和半寄宿制的复式完小,并适当给予寄宿补助,尤其是贫困儿童的补助。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并逐步加强对农村小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尽量享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规范农村小学学制,以便合理投资,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不可否认,非均衡发展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报告均指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主题。就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地区而言,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上。
笔者将以县级行政区口岸县的小学为案例进行实验研究,借用陆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标[1]:1.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年限、入学率、升学率、公立学校在校生比例等);2.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等);3.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平均班额、生师比、教师学历等)。从中选取第二、三点进行系统研究。这样可以了解口岸县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水平,尤其是城乡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全国城乡小学的办学条件现况与对比
(一)基础设施方面
2010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计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中提出并强调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大量农村小学仍没有能力配备微机房、多功能教室,购置相应的教学仪器、学具、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等。城乡间学校规模、校舍环境、教学设备等存在的差距表现得十分明显。据2010年的统计,城市校均拥有计算机80台,而农村仅为7.5台,比例相差超过10倍。校均实验器材的差距则更大:城市教学仪器值校均82.08万元,而农村则仅有5.13万元,比例相差近20倍。可见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在设备、器材方面极其匮乏,这将导致一批农村小学无法开展教育部规定的课程。[2]
(二)教育经费方面
教育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的直接表现。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一组我国普通城乡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包括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可以衡量生均经费的总体水平)的数据比较,摘录如下:[3](单位:元)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看,200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1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647.01元,两者之比为1.72:1;在之后的10年中,城镇和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都在逐年增长,到201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已达到519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4560.33元,比例降为1.14:1。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政府对城镇与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增长,两者的相对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经费的分配还是极不均衡的,农村距离城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不能在短期内缩小的。
还应当注意的是2008年以后,由于大量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工资普遍上涨,城乡教师工资差距缩小,因此农村教育经费扣除教师工资之后能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则更少,这样将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更不足。农村小学能真正获得各项政府性资金并用于学校建设的大大低于城市,差距明显,这是城乡小学教育差距的经济根源。
二、全国城乡小学师资水平现况与对比
(一)城乡教师学历对比。根据1998―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如下:[4]
由此可见,第一,虽然农村和城市的师生比差距日益缩短,但截至2006年还是存在大于10%的差距;第二,农村与城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全国教师学历水平整体提高很快,但中国现行的教师学历标准已经完全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农村,往往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带来相对高的教学质量;而在城市,拥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因为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改革方向了解更多,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更先进也更敢于实践,这些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根据200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如果将标准学历提高一个层次,那么整个江苏小学教师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仅占10%,农村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将低于30%。
(二)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对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加之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的适龄入学儿童数量不断减少,这导致农村小学开始合并,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现象。教师整体缺乏活力又将导致后续发展受到牵制。再者,年龄大的教师大多知识体系比较固化,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上往往显得教学思路陈旧、教学方法守旧,这将使得农村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相反,城市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多,学校多进行扩建或新建,恰有利于学校大量吸收包括农村骨干教师在内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年轻教师相比年长教师更有教学和课研的热情,因而更容易在教学水平上获得进步。这些都使得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访谈口岸县城乡两所小学校长记录
笔者选取了位于口岸县市中心的口岸中心小学和位于郊县的环溪小学这两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访谈了两所小学的校长。
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崇化书院”的口岸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占地7200平方米,有教学班22个,学生1200余人,教职员工63人,师生比为1:0.525。其中就教职人员的学历来看,本科学历23人,大专学历29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就设备而言,学校拥有电脑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乒乓室等专用教室12个,设备齐全。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有电脑、电视、投影仪。办公室至少两名教师一台电脑。各方面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教育局每年都会按学生人数进行拨款(比如该校为10万/年)。在教师培训方面,会集中进行暑期培训(校内、教研室、基教科)。为丰富教师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多读书,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定期推荐书目并且每学期每人发一本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同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专门建设有网络学习论坛。
而位于口岸县农村的环溪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360人,教职工105人,师生比为1:0.772。教师学历多为本科,也有部分来自专科院校甚至技术学校。政府对该校有一定的财政津贴,按学生人数,650元每人每年进行拨款。此拨款量基本满足学校的硬件购买,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与城市的一些小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最不能忽视的是,该校已经6年没有招进过新教师了,因而最年轻的教师也已28岁,导致师资力量由于没有活水的输入而相对较弱。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以校内进行校本培训为主,此外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情况也进行职前教学培训、专题培训。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农村小学师生比略大于城市,但是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专业支持,还是政府的经费补给,都远比不上城市小学。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了阻碍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性在口岸县是客观存在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县的教育质量均衡还处于较低层次,要实现其小学义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这是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根基。因此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基本目标。另外,应当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鼓励应届师范毕业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在教育资源供给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教育公共投资的经验,将基础教育的费用合理分配到各级政府,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6]
(二)加大政府对完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控制力度,完善教育监督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因此江苏省教育厅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标准》也应当逐步进行适当的提高,同时国家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地方法律法规的力量直接干预学校、教师、招生等具体的教育环节,将办学条件、教师学历合格率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放眼江苏,泰州市小学义务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因而可以制定高于省颁标准的更高的标准。
(三)实施倾斜而公平的投入政策,定期进行城乡教师流动。罗尔斯认为,在教育问题上,天生优势是武断和偶然的结果,因为智力、体能和能力的发展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和阶级意志的影响。[5]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应当适度向资源配置水平低和教育质量相对弱的学校倾斜,以体现公平。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源配置水平上,首先对低质量、低配置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的倾斜配置,在政策上给予其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组织定期的县域内城乡教师互换,以此逐渐缩短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
株洲市教科院院长吴刘光明说:“教育的均衡说到底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没有质量,均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对农村学校进行引导和指导,才能促进全县范围内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6]朱伟,陈琦竹.我国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差距问题研究――基于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分析视角[N].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冯学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6.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闲置、浪费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学校领导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学校领导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不愿多投入资金,如怕教师使用计算机浪费电,消耗材料;不愿为理化生实验室购买药品及实验器材。很多校长平时忙于各种应酬,很少过问各功能室及教学仪器、资料等的使用情况,认为教师只要在教室组织学生上好课就行了。
(二)学科教师和功能室负责人嫌麻烦
一些学科教师,特别是理化生教师为了轻松、省事,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只是在教室里简单给学生讲讲,然后就让学生背下书本上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应付考试。图书阅览室的管理员由于大多是兼职,缺乏责任心,他们嫌图书借出借入麻烦,于是平日里也只是让学生打扫打扫卫生,擦擦书架而已。遇到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检查,理化生教师就让学生突击填写实验记录来应付了事,图书管理员也常让学生伪造图书借阅登记册。在某些领导和功能室管理员的心目中,这些功能室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已。
二、资金短缺,功能室用房紧缺
农村学校的确也存在着教学用房紧张、资金短缺等问题,要配齐各种功能室确实存在实际困难。有时只能是几个功能室合在一起,这本来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根本无法开展具体的活动。
三、管理不到位
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短缺,理化实验室缺少专门的实验管理教师。兼职做这项工作的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重,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加上学校对各功能室的开放、各种教学资料器材的使用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致出现这些教学资源少用、不用以及闲置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到各功能室以及教学资源使用的重要性;意识到教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现代教育教学早已不同于古代的私塾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师口述、学生背诵,就能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短,信息容量宏大,学生思维活跃,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这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各种功能室,去涉猎、获取各种信息,以保证各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本身就是实验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背下实验过程、现象以及结果,也许能应付目前的考试,但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常说,“高分低能”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务必要引起学校教师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健全机制,明确责任
学校要从制度上规范功能室的建设使用以及图书、光碟等资料的使用,逐步做到以制度来管事、用制度来管人,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
三、强化督导评估
1.学区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功能室的建设以及闲置仪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2.要加大投入并监督农村中小学的新建、改建实验室符合相关标准。
3.建好教学仪器存储设施。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由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运用教育资源信息服务于教学,现我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一、明确管理机构、人员和职责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的领导,把如何开发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明确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和职责,制定工作制度与管理办法,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领导和监督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的工作情况,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的成员负责管理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负责接收和下载或刻录远程教育资源,负责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业务技能培训。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管理人员和职责。
二、强化培训,规范教师的操作
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的主要使用者是老师,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师对多媒体教宣电教设备不甚了解,因此在使用上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要经常派遣计算机专任教师或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员出去参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培训,并对派遣出去参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师明确责任。要求在培训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做好笔记,培训结束必须交出一份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或总结;返校,要负责刻录和下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和农村的各种适用技术。要对学校全体教师组织校级培训,通过校级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中。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用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校级业务培训。我认为至少要通过培训让本校教师掌握各种电教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严格按照操作守则进行操作。
三、加强资源的利用
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光盘和卫星资源学科比较齐全,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实用性强,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大大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营造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极大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师生还要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上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视野,自主学习,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比如资源中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优秀教师是怎样说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怎样教学、怎样反思的,学学他们的教学艺术。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利用资源中的教学课件、图片、声音、F1as等内容进行教学课件再制作。比如我就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制作出有关物态变化的课件,效果相当好。我在利用“工程”提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获取与巩固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节省教学时间,强化教学效果。
四、学校应积极关心管理员或计算机专任教师的工作、生活
要为推动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因为在农村小学,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员或计算机专任教师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并都是学校的兼职人员,再加上这项工作的特殊性,需花费很多时间钻研、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和利用、管理等知识。我常听他们说:“我们一周的任务相当重,除了从事复杂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工作外,还要上比普通教师只少1、2节的教学任务。我们哪有时间去学习和开发新的远程教育知识与资源。除非把我们教学工作量再减少一些,我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开发和管理。”因此,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量时,应将他们从事该项工作的工作量计算进去,并以不低于普通教师工作量的一半计算。这样才能保证现代教育管理或计算机专任教师有充分的时间钻研、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的有关知识,开发、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带头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宝塔小学新校区于2017年5月在黄蒿洼麻塔村开工建设,2018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76亩,共有8栋教学楼及功能部室楼,校舍总面28230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面积9969平方米,综合楼4380平方米,实验楼5829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942平方米,生活用房2142平方米,其他用房1968平方米。目前共有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58名,19个教学班,一年级10个班,二年级2个班,三年级2个班,四年级2个班,五年级2个班,六年级1个班。在校学生1008名,一年级550人,二年级110人,三年级110人,四年级106人,五年级88人,六年级44人。
学生用计算机110台,教师用机100台,学校设施设备多媒体已实现班班通,共20个,教学仪器50台,生活设施设备261台,班级内已接入光纤。
二、厕所情况统计表
我校为公办性质学校,新校区于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建设完成。现有厕所数量12个,全部为水厕,并有门围隔断,蹲位共240个,男生蹲位120,女生蹲位120个,
三、“20条底线”达标情况
学校已消除D级危房。新建校舍抗震设防类别高于重点设防类,满足综合防灾要求,每幢多层校舍建筑内不少于2部楼梯,楼梯坡度不大于30度,楼梯坚固耐用,护栏坚固耐用,教室和宿舍内外墙面平整,无明显尖锐突出物体,室内无裸露电线,窗台的高度符合安全标准。教学用房室内采光良好,照明设施完善,光线充足。实现1人1桌1椅(凳),并按国家标准配置满足教学要求的黑板。校园内设置旗台、旗杆,每周按要求升国旗。
学校灶房具备食品制作或加热条件,可以满足学生就餐需要。每班均配备开水供应设施设备,校舍内设置水冲式厕所,厕位够用。校舍内配置消防和应急照明设备,并设置明显的疏散标志。在校门、宿舍等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和报警装置。从根本上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四、存在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场地狭小,教学资源匮乏。上室外课,跑个步在巴掌大的一片空地上绕,跑上十几圈才能跑完一圈标准跑道的路程,老师上得无可奈何,学生绕得晕头转向。要上好体育室外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势必要求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挖掘学校周围的各种资源环境为体育课服务。
比如,农村小学操场狭小,没有跑道。可是乡村公路车辆稀少,就是天然跑道。上室外课的时候,体育老师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把学生拉上公路,绕上几圈,既可以享受美丽的乡村风光,又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在自己曾经任教的山区小学,县运动会时,学校报了各种径赛的项目。可是没有场地训练,怎么办?我就是带着学生在乡村公路上训练,最后跑出了全县小学组的第一名。
合理利用、规划学校以及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是当前状况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途径。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场地器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学校与体育教师应该制订好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分配时间表,把各班使用场地和器械的时间错开,并要求学生按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从而使农村小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最合理的使用。
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合理设计游戏教学,上好每一节室内课
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增加室内课的比例。充分利用学校室内的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环节,通过游戏教学,提高兴趣,活跃气氛,在室内课上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及提高体育素养。比如,利用室内的场地和课桌椅,教师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如通过“凳面支撑”、“双人压肩”等简单、有效、易操作的运动,发展学生的力量和柔韧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农村小学也都基本配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室内体育课时,体育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现代教学技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就可以把现实中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动作,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生动、易接受的看清楚每个技术细节,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经典的体育比赛及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与活力,激发学习兴趣,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去。
三、更新理念,创新思维,结合乡土文化展开体育教学
受场地和器材的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就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思维,结合乡村的生活生产的乡土文化,通过体育游戏展开体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农村的生活生产实践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喜闻乐见,体育课时,将农村中的一些文化活动经过改造引进课堂,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的作用。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现有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以缓解目前的资源短缺现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理论者的思想,是实践者的行动。要透彻认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与解决。
一、化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该在怎样的区域内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是国家级层面的,可以是省级层面的,也可以是县级层面的,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探讨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
基本公共化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如果站在县级或者学校的层面,从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那我们阐述的思想,就好似来自远方的雷声,要准确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所在的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个方面来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人们往往误以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界,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庸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谁来实施?也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要弄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谁主管教育资源?依常规,谁主管着教育资源,谁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在当前的形势下,客观来说,政府能够给足教育经费就很不错了,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的稳定问题,政府都关心不过来,自然就无法顾及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由县级教育局来完成。真正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但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然有限,不可能由于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忽视其他投入只管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资源丰富,还是贫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都得进行,其主体有责任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产生最好的效益。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化学校教育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最大程度的人才使用率。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化学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哪些教育资源?有多少教育资源可以用来进行优化配置
站在不同的层面,教育资源会有所不同,如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肯定与一个学校层面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是县级层面上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哪一个层面,教育资源总是丰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很多。例如,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教育局就很难配置好区域内的教育经费了,同样,这样的形势涉及学校,学校也无法配置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了。要优化配置好教育资源,明确教育资源有哪些还不够,更要明确的是,哪些教育资源是可以用来配置的。比如说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化学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如何才能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教育资源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为了教育、培训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所做出的决策,使其分配给不同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适应所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组合。
(二)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和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两种配置方式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1.教育性和服务性原则
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如何分配,除了坚持资源应用效率性原则外,还应发挥能够支持和强化教育的功能,突出教育性。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
2.合理性原则
看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单位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分配是否合理,我们要看其资源配置是否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模效益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仅是指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应考虑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同时还能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