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发展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3 16:1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公司发展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

篇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这一发展规划催生了北部湾高职院校规模庞大的土建大类16个专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建房售房喜气洋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东西南北前来置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上演一出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构成的“三国演义”。

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就有中国建筑局第一至第八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一建、二建、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环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元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昊冠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14家,他们荣获了2011年南宁市建筑工程“邕城杯”奖。南宁市还有南宁市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春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华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同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宁海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恒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广西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起到了龙头老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整个2009年,南宁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并创下了有史以来成交量新高。1~11月,南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达到599.79万㎡,超越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量。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还新增建廉租住房11700套,其中,市6个区新增建9280套,市辖六个县新增建2420套,推动了住房保障新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要求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建筑专业人才,包括需要大批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修、市政建设、园林建设、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建筑工人,从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这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要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重点面向“两区一带”建设加快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些规划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筑业发展需求和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北部湾高职院校闻风而动,纷纷开设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北部湾地区,在有24所公民办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在这19所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既有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职院校,如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建筑类专业开得最全的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上述16个专业全部开完。土建大类的这16个专业,据2012年公布的招生计划统计,都是各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每个专业平均招生数都比其他专业大。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77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123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152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招162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招185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招225人,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89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85人。

建筑工程系是这些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有一千至二千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全校成立最早、专业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500多人、技能+学历中短期培训班及成人教育学生400多人,开设有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等7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还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所,拥有自治区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多个实力雄厚、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建了建筑施工、建筑绘图、装饰工艺、测绘、工程投资咨询、建筑结构施工、工程检测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还成为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院培养的建筑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北部湾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土建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办学条件最好、办学实力最强、土建大类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该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60人,在读函授学员1116人,职业岗位培训每年达15800余人次。该院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26家建设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组建广西建设行业产学研联合体。该院的土木工程系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仅2010年就有在校生2139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84人,工程监理专业462人,基础工程技术专业157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36人。该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就业形势最好的系。毕业生人数占全校三分之一以上,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0多名毕业生,为广西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全院则为社会培养了40000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继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国家第四个沿海经济区,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极。

篇2

一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多年以来,校办企业依托学校科研优势,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龙头产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知度。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率先开展了高校校办企业的公司制改制工作,完成了省属高校第一家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工作,确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因资产经营公司是校办产业集团整合的雏形,以下简称“集团”)与下属企业的母子公司关系。集团现有9家全资校办企业、3家参股企业,经营的范围包括高新技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监理、化工、化工机械设备制造、办公设备销售、印刷等领域。根据《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截止至2010年底,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资产总额3.3亿元,净资产2.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利润总额3100万元。位列全国高校资产公司资产总额第35位,净资产第22位,销售收入第22伟,利润第24位。

二 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产业主要集中在化肥装备制造及辅助产品、勘探设计服务、船舶装备制造及印刷、器材商贸等行业。其中,主要为制造业和民用建筑设计服务业。

1.化肥装备制造产业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催化剂有限公司构成了以化肥装备及附属产品为系列的制造产业。本校化肥装备产业的主要对象为中小氮肥生产企业,产品从催化剂到合成塔到高压管道,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系列,具有天然的产业集中优势。三家企业曾经尝试联合,但行政上的简单整合未能超越体制的束缚。几次尝试仅仅从行政上试图统一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资金调配,回避了企业体制问题,管理机制较为僵硬,经营决策无法实现统一。这种做法背离了企业产业链整合、资源共享的初衷,行政决策和资源调配的非市场化也影响了部分企业的运营发展,打击了二级企业经营团队的积极性。可以说,长期以来我校化肥装备企业各自为战,面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形势,有的企业突出重围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有的企业仍在困境中徘徊。

目前,化肥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科技化和洁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建单套合成氨装置的准入门槛将有大幅提高,并从安全、环保、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中小氮肥生产企业和氮肥装备生产企业来说,市场份额都无疑被进一步压缩。2008年以来,装备生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进一步蚕食企业利润,许多企业相继关停。本校化工装备生产企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中小合成塔市场销售量继续下滑。化工设备公司大化肥管道刚刚打入市场不久,市场份额较低。催化剂公司的产品尽管工艺较为成熟,但技术门槛不高,生产厂家较多,需求量不高,产值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2.勘察设计产业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稳固依托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设计资质逐渐齐全,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是浙江省仅有的两家经商务部批准的拥有对国外经营资格的勘察设计单位。

国有设计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各种模式设计单位争相斗艳,设计行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在内涵和外延上带来许多深刻变化。如何遵循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城乡一体化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积极进行,都为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基础。二是,国外设计公司进入中国给市场带来挑战。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过渡期已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而建筑设计服务、工程服务、集成工程服务和城市规划服务(城市总体规划服务除外)等专业服务过渡期也于2006年12月11日结束,国外设计公司以及合资设计公司的介入给设计市场带来强烈的竞争冲击。三是,建筑业技术服务市场上出现了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带来的生产变革对设计企业来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此外,发展项目代建制是未来建筑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把握市场机遇、申报资质、储备相关人才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船舶装备制造产业

杭州航海仪器有限公司在船舶装备细分市场上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尤其是型号科研、重大项目运作和集成能力。最新研发的军品项目,在国内保持着一定的技术领先性和专有性。由于受军方需求的制约影响较大,销售规模总量仍

局成为镇级市改革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湖北城镇化率已超过50%,实现了历史性变化,但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湖北省城镇化率仍处于中游水平,城镇建设任重道远。镇级市的建设意义大、潜力大,将成为湖北城镇化进程的一个亮点,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重管理、抓特色”的原则建设镇级市,正确引导、稳步推进,妥善处理好镇级市建设出现的扩权与监督,扩权与精兵简政以及镇级市自身与所在县市关系,把镇级市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湖北城乡一体化,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偏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规模上不去,也限制了企业争取国家更大财政扶持力度的能力。

公司民品业务长期停滞不前,与先进军工企业民品产值持续增长、军民协调发展的态势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成立后,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建立国家层面的军民结合促进政策和协调机制,实现军工与民用工业的规划衔接,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以推动军民结合再上新台阶。我校校办产业也曾经经历过军方需求低迷,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阵痛。在国家关于优化军工企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壮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正常指引下,加强成果转化,开发企业军民结合优势产品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

三 制订集团发展规划的思考

集团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与宏观经济相融合,也要突出自身发展特点;既要体现长期的指导性,更要突出阶段的特殊性。重点要紧紧围绕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保障体系,加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由于我校校办产业普遍层次不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源比较分散,外向化程度低,品牌优势欠缺,面临较多的竞争威胁。因此,必须加快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努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尤其在制造业内部,要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

1.加速化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转型

在国家鼓励发展大化肥行业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形势下,我校企业产品市场一再压缩,产品附加值持续降低。部分企业运营成本长期保持高位,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亟待转型升级。应继续加大针对大氮肥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改良投入,加强营销力度,发展产品设计、生产、装配和保障服务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面对合成塔内件大型化的趋势,预计未来几年的中小塔内件销售进一步萎缩。由于合成塔大塔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弱、职工队伍老化严重,国家准入标准也即将,打入大化肥市场对机械厂来说异常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应一方面努力维持现有内件产销规模和低附加值的压力容器加工业务;一方面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化工技术和装备的要求,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寻求能够较好结合现有生产能力和人员、技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2.提升勘察设计产业优势竞争力

设计院继续立足学校学科优势,建立覆盖技术设计、技术管理和技术咨询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高校设计院特色,并逐步与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模式接轨的优质勘察设计企业。未来几年中,努力实现从单一技术型服务机构向智力服务型机构转变,从生产任务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品牌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建筑、宾馆建筑、综合交通建筑、司法建筑、物流建筑、医疗建筑等方面多出精品、强化特色。改善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建立国内知名、业内闻名、区域有名的人才梯队。必须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进一步拓展市场。浙江区域,力争市场份额在今后的几年保持稳定增长。外地市场,与境外设计公司联合,积极参与重大城市的大型项目的投标,以增强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设计院应关注西部地区大型项目的设计招标,抓住机遇进入西部市场,具体可以考虑优先打入西部地区的重大城市。此外,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环境治理以及环境管理将会是一个热门的发展领域,需要在相关资质储备与提升,寻找相关合作单位,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上下足工夫。

3.继续推进民用产业发展战略

航海仪器公司应利用现有技术研发优势,发挥军工企业的品牌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找准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的切入点,大力发展民用产业,把民用产业作为企业一支长远发展的稳定基础。民用产业的选择上,应放弃行业集中、进入障碍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一般传统产业,集中企业资源发展市场前景良好、能体现本企业军工技术比较优势的高技术民品。按照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共用的原则,选择最能代表自身核心优势,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细分市场,使军品的相关能力能够顺利地延伸到民品业务中。

全面统筹军品民品的协调发展,消除对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争夺,避免军品与民品这两种不同市场机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混杂在一起的弊端,降低管理和协调的难度和成本。在具体操作上,军品部分实现“小摊子,高水平,集约化”,按军品模式去管理;军民两用部分和民用部分可以探索“股份多元化、经营规模化”,按照民品管理模式去管理。必须指出,民品经营不可能脱离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而单独求得发展,在强调民品单元“分”的同时,不能忽视“合”的必然性要求,应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与运作机制上,构建军品与民品之间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体系。

4.积极推进治理结构优化和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工业大学校办各企业均先于集团公司即资产经营公司成立,各业务单元经营职能较为强势,且各自为阵,是典型的“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企业集团;而集团本级于2008年成立,行政管理习惯短期内不能完全转变,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些业务单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再者,集团对这些业务单元的经营发展还没有找到强有力的支持点。应基于校办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建立基于战略的事业组织体系,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管理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正确处理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适合校办企业集团自身特点的集团性公司章程,明确形成以集团总部为决策层,各专业公司为经营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组织结构,强化集团战略管理的统一性,强化成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逐步完善集团本级董事会成员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集团总部定位为校办产业的决策中心、投资中心、监督中心和支持保障中心。

根据集团产权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充分考虑集团多年累积形成的现实现状,提倡和推进股份制现权和期权改革,动员和鼓励企业业务骨干入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充分利用股权设计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扶优扶强,推进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提倡和推进成员企业之间特别同行业企业相互持股,探索通过交叉持股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一产业的企业可通过交叉持股方式来进行策略联盟,如生产制造型企业通过交叉持股来整合研发、技术和供应链系统,以提升其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公司经营风险,维持和促进互相的合作。当持股达到一定比例,同一行业可形成二级专业产业集团,形成稳定的内部交易关系,构成集团优势,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 产业背景;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Key words: industry backgroun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284;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14-03

0 引言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依托产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依托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职业标准以及用于教学的实训场地、设备等,需要根据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安排教学。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为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因此,没有产业背景,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所在学院应国家政策和职教形势之所需,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规划设计了面积达200余亩的产业园区,用于引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较高的地方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现与专业教学适应的集学生实践、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共同体。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产业背景优势,发挥行业企业在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寄他方之所长,补校方之所短”,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实现专业服务产业的最终目标。

1 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1 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丰富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可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2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政策支持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启动了“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即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就成了目前高职院校所极力追求的办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院的应用电子和物流管理专业即参与了该项目的申报、建设,并于2013年成功验收,大大提高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

2 地方建设行业背景分析

2.1 城镇化建设需要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打造城镇化建设升级版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标志着一个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日益凸显的主体地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是十堰市提出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城镇化建设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三大机遇:首先是为建筑业创造巨大的市场投资空间;其次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三是建筑工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而且将成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四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技术、创新的管理,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能力等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契机 自2005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十堰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涉及近20万人的移民安置工作,项目本身带来了大量的外迁安置、后靠安置等房建项目,以及相关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置建设。同时,作为核心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被写进了城市的建设规划。“服务国家生态战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安全。”这就对水源区周边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层高不宜过高,而且节能环保应该是未来对水源区周边建筑更高的要求。

2.3 汽车城的优势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城,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东风汽车公司跻身于世界三大卡车厂家之列,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都有贸易关系。全市与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200余家,东风公司大量的项目布局在这里,这是其它地方比不了。以汽车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和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汽车行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大量的连锁反应会对生产车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依托东风公司的国际合作和战略重组,产量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等给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2.4 “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契机 “一城两带”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简称。打造“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人口承载力超过100万人,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是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现代化宜居乐业城市的具体目标。其中“城区面积”和“基础设人口承载力”均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承载力的加大都将带来大量的山体开挖、住房建设、路桥修建等建筑工程项目。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本身要求物流枢纽建设、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建设等相关配套建设跟上,自然对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项目和更高的要求。

2.5 地域特点优势 笔者学院所在的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武当山北麓、汉江南岸,俗称 “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市被山体纵横分割,是一座山城,也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优势。

早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省委就提出了要将十堰建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开局,市政府就将这一目标提上了历史日程,确定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包括快捷的交通、快速的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功能、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势的开放等。这些指标中交通、环境、布局、规模等均直接关联着建筑行业,换言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十堰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并将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地域优势。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出发,将十堰建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之一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打通秦岭、巴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消除省市区划形成的行政分割,将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交通、市场、产业、资源等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使华中与西南、西北三大经济区域融为一体,形成以十堰为核心的中西部经济技术区,进而加速东西经济互动,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战略支点的集散效应,以加速我国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同样给地方建筑业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

同时,山城的特点造就了城市建设的特殊性,无论是城市本身的交通、环境、布局、规模建设,还是打通秦岭、巴山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无论是建房,还是修路,都需要在开山平地的基础上完成,大量的山地土石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给地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群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行业背景优势。

3 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学院建筑工程类专业群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筑行业背景情况,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面向秦巴地区,培养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层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秦巴地区,服务建筑施工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和质量验收专业技能,具备按程序规范施工、注重安全、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取得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面向湖北省是高职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功能,而面向秦巴地区就是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看,“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也符合行业背景对于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从课程设置来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山城”的特殊地域条件,决定了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离不开山体开挖等基础工程,“大型土石方测算”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核心课程;另外,不管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都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对工程从前期招投标到土建、安装、装饰工程预算,到竣工决算每一环节都要熟悉和了解,因此这一系列课程同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服务园林城市建设需要,专业也开设了《市政园林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等。通过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针对性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毕业生入职后能够零距离上岗,成为一个较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够承担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具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为更好发挥地方行业企业背景优势,笔者所在建筑工程系还适时引入地方5“A”级造价企业、建筑设计院、建筑工程检测公司等优质企业,通过引企入系,系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设备等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对学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学院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式为企业生产经营带去了更多的便利,高质量的毕业生服务入系企业也为地方建筑类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类专业群每年都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情况,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近年来,为十堰市建筑类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之,从地方行业企业背景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此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序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地方高职对接产业、服务行业的基本职能和方式。同时,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改变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背景优势,合理定位专业人才目标,使之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对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项目管理软件为龙头,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技术日渐成熟。

“1T项目管理控制系统”,用来联系全公司的办公室以及管理专业的员工,其系统非常简单,但十分有效。运用标准的微软视窗平台,建立公司和子公司系统,传输电子邮件,及建立相应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项目管理控制系统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公司人员的经验和专长进行管理。它保证管理人员在有效的管理上,维持准确有效的数据,数据管理可以满足管理人员选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以及最好的系统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它能够使项目管理公司的各个项目经理互相协作,分享信息和共同工作,并可向业主提供国内知识和全球资源的有效结合。(1T系统设置见图1)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全面的特点,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由于体制而导致的组织结构的不同,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与国外同类组织相比有特殊性,但在工程项目管理上接近,所以对比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工程管理上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国外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软件已很成熟,国外建筑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将企业总部与在各地的工地联系起来,汇总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开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综合应用及总部一体化决策管理。目前,正逐渐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ystem)、虚拟制造(VirtualManufacturing)、精良生产(LeanProduction)、敏捷制造(AnileManufacturing)、柔性生产(FlexibleProductions)等成功应用于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或管理信息系统,移植到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中去,而建设项目全寿命信息集成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我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也已涉及到建筑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看,由于业务管理落后、生产方式落后、支撑技术不配套、应用基础薄弱,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不少问题,成为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障碍。

二、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层次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就经营管理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业务运作层、战术管理层、运作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其中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业务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以及与经营管理有关联的生产控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有关部分;属于战略管理层的有主管信息系统、主管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等。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任务分解为: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开发并应用企业独特的软件系统。

三、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建筑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两条途径——引进国外和自主建设两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引进国外MIS问题。一方面软件水平落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进的软件跟不上变化的环境,如需要特定的设备或只能使用指定的计算机语言,成为引进的障碍;另一方面软件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用面窄。由于我国文化、规章制度与西方不同,引进的软件需要修改后才可使用,而修改的效果却难以把握,导致各类软件应用程度不均衡,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其消化。

2、自主建设问题。一方面单位项目开发较多,系统集成较少。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各方面的管理业务,但大部分是单向低水平开发,工作重复,不能形成信息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另一方面系统有效性差。虽然花巨资建立了系统,但因基础工作跟不上而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得大量冗余数据和信息重复存储于各个子系统中,综合性能难以实现,系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建筑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实现建筑行业管理信息化。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出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规划,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的近期计划,该计划既要满足企业近期开展业务需要,又要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满足未来的需要。

通过政府行业管理信息化来建立统一和权威的信息流通媒介支持系统,建立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建立政府工程的综合数据库系统。

2、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注意吸收先进的MI5理论和方法,通过高新的信息技术和利用便捷的通信网络,改变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重新设计和优化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使建筑企业管理朝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发展EDI、EC、BPR等,更好地共享信息、利用信息。建筑企业必须要承担起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不能以信息化建设代替工业化建设,也不能只搞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信息化建设。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中目标失控,往往是由于信息隔断的环境造成,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不少信息系统软件,但都是以子系统形式进行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影响信息共享。所以,要重视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按职能将上述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

一、综合的MIS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下智能化网络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技术,使信息资源真实可靠、有效利用。

篇5

福建上杭县稀土资源丰富,储量大,发展机会和空间巨大。因此,结合省级工业区———龙岩稀土产业园的发展规划,对上杭县的稀土产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分别为:以目前上杭地区稀土资源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将市场作为导向标,高标准、高起点地把上杭建设成为集稀土深加工产品、稀土金属、稀土氧化物、矿山开采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开采、加工、应用、贸易的产业链,同时加大稀土延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2福建省上杭县工业经济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措施

2.1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培育壮大工程机械、中小型变压器等为主要产品的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系列产品。重点抓好闽西天龙变压器技改扩建和特种变压器生产系列生产线项目、农勋机械有限公司农用机械扩产、龙岩威凯焊接设备有限公司焊接设备扩产等项目建设。把握轻纺工业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机遇,注重产品研发、创新、创名牌,发展轻纺工业,提高出口创汇水平。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体制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抓好瑞翔纸业公司、银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和三龙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改扩建项目。以林产化工企业为中心,依托林产资源优势,发挥现有品牌和技术优势,走“精、深、优”加工之路,以生产林产化工精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松香树脂,积极开发彩色油墨、萜烯树脂、松香粘结剂等下游深加工产品,形成系列化工产品,辐射带动其他树脂生产,形成林产化学品制造业产业链。采用先进技术开发硅橡胶用白炭黑、纳米级无机化工原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生物农药新品种。

2.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政策配套和产业引导,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铜合金等新材料产业,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上杭县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要以资源配置效益为最大化目标,形成区内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链配套的区域性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区域布局一体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选择项目、高效益开发”的原则,抓好“一园五区”建设。要以上杭工业园区为核心,带动“五区”(即:庐丰、蛟洋、南阳、湖洋、白砂等工业集中区)发展,形成以“一园带五区”的发展格局。促进“一园五区”向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环境优良、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做大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带动上杭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发挥园区自身的优势产业,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和雄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园区品牌。进一步提高上杭在全国性知名品牌和全省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上杭品牌竞争力。加快园区电子商务和数字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各项服务质量,为外商兴办实业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园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与功能。

篇6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形成

近年来市中区根据《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提升泺源大街、经七路、经四路等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设想,并列入《济南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济南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规划达到4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这个宏大的规划和巨额投资彻底改变了济南传统老城区的形象,一个国际化的济南在这个规划框架下呼之欲出。

1.区位发展优势逐步明显。

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汇集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商业氛围浓厚,金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的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和区位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立足济南都市圈,服务山东,辐射环渤海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布局逐步完善,明确了金融商务中心区、文体博览区、商贸商务区、齐鲁休闲文化区、工业现代物流区、腊山科技文化城、都市休闲区等七大片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其中,先期启动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作为十个重点建设的服务业聚集区之一纳入了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经济优势突出,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80%左右;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辖区国内外企业驻鲁总部、驻济办事处近500家,税收超亿元楼宇9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31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9.2%。

2.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规划策划基本完成。

市中区结合区情实际,联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专业机构,对金融商务中心区进行了高起点的规划策划,确定了“两纵三横”(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的规划布局,明确了三个定位,即:在区域定位上,努力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环渤海南翼的金融省级总部、监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全力打造以金融监督、管理功能为核心,兼有公共服务、商务公寓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在形象定位上,着力建设环渤海南翼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本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委托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对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进行了详细的城市设计,初步确定了“三轴六区”的整体功能布局,即:打造经七路―泺源大街金融商务发展轴、纬二路商业文化发展轴和经四路传统商业文化延续轴,建设金融商务办公集聚区、企业总部办公区、SOHO办公区、商业文化功能区、居住社区和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生态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城市商务价值新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定位,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已被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0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首。

3.金融机构加快集聚。

自提出建设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以来,金融机构集聚加速,先后引进了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天津银行济南分行等7家银行区域总部,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4家保险公司省级总部,7家期货、典当等其他金融机构。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185家,其中,齐鲁银行、齐鲁证券和鲁证期货3家金融机构全国总部;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等16家银行机构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57.1%;中德安联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等27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47.4%。

4.载体建设全面提速。

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机遇,先后启动了馆驿街以南、魏家庄、普利门等老城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规划用地169.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目前,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正在抓紧建设(其中万达广场大商业部分已于11月19日正式开业)建成后将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标志性区域;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绿地普利中心项目,已于年初奠基开工建设大观园东片区华润万象城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369亩,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新地标。

中山公园东等片区的拆迁改造也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商业商务设施180余万平方米,涵盖金融服务、总部办公、商务商业、酒店公寓、休闲娱乐五大功能,将在千米范围内形成高端建筑和现代服务业密集的财富大道。

5.支撑作用得到加强。

近年来,市中区金融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的40.4%;各项存款余额3438.41亿元,同比增加1526.41亿元,占全市的53.5%;各项贷款余额2859.94亿元,同比增加641.14亿元,占全市的46.1%;实现税收18.77亿元,占全市的39.1%;实现区级税收5.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2%。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实现区域税收19.1亿元,金融业已经成为市中区第一纳税产业。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发展形势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远期发展来看,按照济南市金融业发展“三点一线”的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以金融商务中心区为基础,以东部金融商贸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三个功能区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今后三年,全市超过3000亿元的投资将重点用于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小清河两岸的北部新城区三大新区建设,位于老城区的金融商务中心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

2.载体资源仍显不足。

从存量资源来看,辖区内位置优越、配套完善的写字楼,已基本出租完毕,如明珠国际商务港入驻率91.5%,汇宝大厦入驻率92%,证券大厦已全部签约;其他部分中高档商务楼,虽有部分闲置办公载体,但配套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入驻需要。从业态置换来看,沿主要交通干线的优质载体资源,大多采取竞租的方式确定承租人,金融企业租赁价格不具竞争优势,政府介入载体招商的措施也比较少,前期运作较好的仅有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入驻原市劳动就业办办公楼等几个项目。从在建载体来看,商务楼宇的建设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市中区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商务楼宇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3.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辖区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和保险业分别为101101家,47家,占总量的80%,金融体系结构类型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同时,市中区外资金融机构较少,目前仅有汇丰银行济南分行1家,而青岛市南区、重庆渝中区等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区,都有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4、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金融功能区除了金融企业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的集聚,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支持。但是,目前金融商务中心区内尚无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专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后台服务机构,与金融中心区内消费群体相匹配的购物、餐饮、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1.科学定位布局,

发挥集聚效应。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立足区情实际,市中区确定了“两纵三横”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布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济南市2008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济南金融业发展重点。即以魏家庄、普利门、中光明街等片区改造升级为契机,以现有金融、商务、商贸产业为基础,整合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两侧及周边金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及其区域性总部,完善交通通讯、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面向省会经济圈、金融总部聚集、辐射带动力强、文化特色明显、城市景观显著的区域性现代化金融商务核心标志区。

2.抓好载体建设,搭建优质平台。

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强定向商谈,搞好供需对接,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设施优良、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优质载体和发展平台。整合盘活一批。着眼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对辖区齐鲁银行大厦、山东商会大厦等73座、182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布局,通过楼宇整合、业态置换、改造配套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引进金融机构落户。积极建设一批。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搞好协调,跟踪服务,加快商务楼宇建设进度。立足长远发展,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规划策划了华润万象城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不断拓展金融业聚集发展空间。

3.健全推进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强做大山东省金融业的意见》、《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济南商务中心区建设、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加快金融业发展,市中区专门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一是搞好沟通咨询。通过定期走访、建立金融高层联谊会、举办金融论坛等形式,切实加强与“一行三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省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和辖区金融企业的联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促进金融业、总部经济等发展的意见,在办公用房、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居住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由区政府金融办、投资服务中心、财政局、公安市中分局、市中消防大队、工商市中分局组成的“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设计“服务套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4.加强三方合作,强化金融服务。

不断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接、资金供求等多方面合作,积极搭建三大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金融集聚优势,积极主办各类银企合作论坛,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搭建信用平台。围绕建设“金融市中、信用市中”,切实加大信用观念和征信知识宣传,扩大信用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业发展生态环境。三是搭建消费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各项便民金融服务。以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适应全运会消费用卡需求为目标,联合银联公司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消费在市中、刷卡无障碍”活动,大力推广POS机使用,促进了银行卡受理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对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希望市里参照西客站工程和奥体中心工程的建设运作模式,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市中区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2.深化布局规划,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加强区域内公共交通、水电气暖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强老商埠区的规划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业、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产业,突出历史人文特色,彰显商埠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具有济南特色的金融商务中心区。

3.采取综合措施,扩大优质载体资源。

要科学制定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置换改造,不断提高楼宇的档次。严把项目规划关,尽可能多地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并在建设规模、产业定位等方面严格监督,确保落实。同时,加快推进中山公园东、大观园东等项目的拆迁,积极做好上新街等片区的规划策划,确保尽快启动。

4.突出招商选资,健全金融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金融机构来济投资信息,采取政府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知名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市中区投资兴业。除了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外,注重加强对银行类金融分支机构以及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业多元化集聚发展。

5.优化金融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积极建设信用社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银证、银保和证保合作,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跨业经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推动金融合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运作民营企业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山东济南市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国金融网,2009.

[2]《城市论坛》,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单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经验化、零散化状态,未形成体系或模式。特别是有关建筑监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几近空白。因此,在当前监理企业面临急迫人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以及整体运作。

2、科学性原则

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要考虑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数据选取时的可比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3、目标一致性原则

目标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在评价系统中,应在系统目标、评价指标和评价目的之间取得一致。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有数据的支持、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又要考虑计算方法的简易性等。

二、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

1、监理人员收入低,缺乏工作主动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由四大类别所构成,分别是: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而在这些单位中,监理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在相同岗位层次的监理人员的收入都要低于开发、设计等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

同时,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监理人员都抱有应付公事的心态,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甚至时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低下。有些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的总监会感觉员工难以安排,工作落实不到位;而业主方也经常会去投诉、去反映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有些业主甚至会认为监理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不如没有监理。

2、监理人员管理薄弱,缺乏规范性

监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对一个工程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但是现在我国的工程监理管理却存在很多的缺陷,管理还不够规范。建筑工程监理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资金、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监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而是直接由一些办公室兼管,从而造成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诸多漏洞。比如:资料丢失、考勤记录不全、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监理管理十分的不利,管理的效益根本无从谈起。甚至有一部分监理人员进入了反复招聘的死循环,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如果对监理人员的管理不科学,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很容易导致监管无效。如果对监理人员的管理不规范,也会对监理工作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监理的管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3、监理人员结构极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僵乏

根据国家现行监理行业法规要求,综合甲级监理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6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5人,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15人次;专业甲级监理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25人次(其中相应专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巧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2人);专业乙级监理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15人次(其中相应专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1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1人);丙级监理企业相应专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10人。

现实情况是这些高素质的注册人员多是把注册证书放在监理企业,本人却并不从事监理工作。实际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主体是由刚毕业的职专学生和退休退养人员组成,这种不合理的监理人员结构导致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

三、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对策

1、总监、总代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

对总监、总代岗位监理人员按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数量相对较少,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属公司核心层员工,对确保公司正常运营和发展极为重要,一旦流失将对工程现场监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会对公司其他在职员工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因此,对这部分人员按I级标准管理,包括优厚的薪酬、公司级的定期访谈、人力资源部门的持续关注、定制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严格的合同、职责、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依据行业内总监、总代岗位的平均薪酬水平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二针对总监总代的个体发展诉求结合公司整体目标,制定对其有吸引力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落实,避免职业规划成为一纸空文二公司人力资源部对这部分人给与持续关注,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公司领导层与他们定期交流谈心二公司在劳动合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绩效考核中采取严格的约束控制措施以确保这部分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2、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主要特点是:年轻、虽有一些专业技术知识但经验不足、积极性较高但流动性较大。这些监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军,虽在监理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但对于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企业在招聘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时候,要将工作环境以及待遇等明确告诉求职者,对于一些吃苦耐劳、有志于长期从事监理工作的求职者给予更多的机会。其次,企业可以为这些监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一些经验丰富的监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带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提高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岗前培训环节上,执行从严把关原则;即严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进入试用环节的聘用人员质量满足岗位要求。

3、专业监理师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

对专业监理师岗位监理人员按111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专业操作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工作经验、员工数量多,是公司员工队伍的主体,但待遇偏低、稳定性较差,也是工程监理现场工作的实施主体,其整体素质水平和稳定性对保证现场监理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频繁流失或批量流失情况将会给现场监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同时也会给公司形象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员工按m级标准管理,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人力资源部的定期总体访谈调查、总监总代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适度关注、基于公司发展需求的总体职业发展规划、适度的合同、职责、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参照行业内专业监理师岗位的薪酬情况制定中上的薪酬水平;根据公司发展的整体目标,制定切实的整体职业发展规划,并由人力资源部协助总监总代具体落实;管理他们的总监、总代对他们的工作和动向给与持续关注,及时掌握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共性或重大问题及关系群体稳定性的问题要及时向人力资源部和公司领导反馈;人力资源部采取多种方式不定期的调查了解这些员工的共性问题和影响群体稳定性的问题,并做好问题的解决和上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公司在劳动合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绩效考核中采取适度的约束控制措施,既要提高这些员工的积极性,又要防止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过大而影响这些员工的整体稳定性。

结束语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工程监理行业在监理人员素质、监理队伍稳定性和监理人员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进行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研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监理服务质量、保证工程监理效果、实现企业良性经营、乃至保障行业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8

和平盛世项目位于合肥明光路与和平路交口西南(明光路原老矿机厂),处于合肥一环内,占地107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O,主要包括12栋24至33层高层住宅和8栋2-3层商业综合楼。项目不仅具有独特的地段和区位优势,楼盘本身拟采用称之为“冬暖夏凉、一气呵成”的环保节能的供暖、制冷二联供系统,水电气、有线电视、智能化系统等小区配套设施齐全。整个项目设计规划大气、稳重、华贵,小区内景观精美别致,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

篇9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经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把国有建筑公司定性为竞争性企业,使其成为公众公司。然而相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国有建筑企业的相关制度仍旧存在滞后性和保守性。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国有建筑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人才战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有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技术人员缺少职业辅导

在众多的国有建筑企业中,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然而这些培训的内容往往只是局限于公司的概况、制度规范及工作流程的介绍,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却并没有明确的辅导。因此,很多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只能依靠自己去把握,这就导致很多员工对未来的发展并没有明确目标。很多员工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做好手头的工作,对自己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多通道职业生涯贯彻不彻底

国有建筑企业一般都实施多通道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所谓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项目部岗位”三条线并进的晋升通道,不过不同通道中同一级别员工的待遇还有一定的差别。比如部分项目部负责人的实际收入高于管理岗位,而管理岗位的收入又高于技术岗位。这种问题并不是通道设计所造成的,而是不同岗位的隐性收入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上述状况造成很多青年技术员工的不满,部分青年技术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用的回报,这就使得很多技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只有在设计多通道职业发展时,考虑不同岗位员工发展机会以及工资待遇的平等,提高青年技术人员的实际报酬,这样才能有效的促M技术人员安心的钻研技术,从而提高国有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三)没有明确的职位下降通道

国有企业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其存在员工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只要员工没有太大的工作过失,那么即便其技术能力不强也不会存在降职、降薪的问题。因此,这对那些工作能力强、态度认真、业绩好的青年技术员工来说不公平,从而严重打击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四)没有与职业发展规划相对应的培训制度

通过调查表明,很多年青技术人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培训还是相当重视的,然而很多国有建筑企业却并没有对应的培训,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技术人员对此严重不满。经过对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的询问调查,发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很多员工平时的工作较忙,而且不少周末还要加班,根本没有多余的实践进行学习、培训。其次,部分公司管理者认为现在很多年青人忠于职业但不忠于企业,如果企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年青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但最终这些员工却跳槽,这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因此,管理者认为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应该是员工自己的事。

另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国有建筑企业所进行的培训往往只针对管理层,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只有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以及自己的摸索来学习提高的,因此,这些青年技术人员很难接近前沿技术,这对其技术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或者是资金使用没有具体的规划,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少。

二、针对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针对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解决。

(一)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价值

很多国有建筑企业之所以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是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管理者都有这种思想:员工来就是给企业干活的,只有工作突出,为企业创造财富,员工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否则就得赶紧走人。这种情况反映出当前很多的国有建筑企业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经纪人”层面,没有考虑员工与企业之间不仅仅是雇佣关系,企业还需要考虑到员工的价值体现、人格发展以及潜能开发。大部分的中国人其实都具有“知恩图报”的思想,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那么员工肯定会竭尽所能回报企业。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员工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青年技术人员来说,给予其准确的价值定位,这样他们就能够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严格招聘条件

为了确保青年技术人员的素质,新员工在加入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做到宁缺毋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给青年技术员工的职业规划以准确的定位。招聘之前,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一定要做好沟通,明确企业近期以及长期的目标,做好企业的岗位空缺分析,从而确定所招技术人员的素质。综合而言,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市场环境来量衣体裁,从而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保障每个入职员工都是高素质、技术硬的人才,年青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好。

(三)对新进员工进行职业辅导

由于新进的年青技术人员对公司相关制度以及自己具体工作都不熟悉,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直接的上司就担负其职业生涯辅导的重任。实际上,很多企业给青年技术人员所配备的师傅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有鉴于此,公司可以把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计入其直接上司或师傅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并把员工的成长情况作为衡量指标,并且可以每年都进行“最佳导师”奖项的评选,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励其上司或者师傅做好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的平衡

虽然国有建筑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但是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官本位思想仍旧非常严重,而这种思想是阻碍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为了平衡管理岗位、项目部与技术岗位之间的薪资待遇,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岗位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技术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另外还能有效防止技术岗位人才流失。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设立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塑造尊重技术的文化氛围,提高对技术人员的评价,使得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其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职业规划的研究,发现很过企业仍旧存在不尊重青年技术人员职业规划的问题。国有建筑企业只有认识到问题所在,并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灵活的培训方案,并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提高青年技术人员的企业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艾菲.谈国有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J].企业研究,2013(22).

篇10

四川省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开展,使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日前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督查组的好评。建设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四川省积极贯彻落实建筑节能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该省实际,提出实施意见。2005年该省就制订了《四川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一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颁布了《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成都市政府也颁布实施了《成都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使全省建筑节能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此外,该省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各项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围绕节能中心工作,把建筑节能纳入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使建筑节能工作成为日常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引导和规范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去年11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抽调相关处室人员组成检查组,由厅领导带队,分4个组对全省16个市、州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从检查情况看,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宣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建筑节能标准、技术规范的培训工作,严格执行《四川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规范,多数地区还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的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全省所有市、州新建住宅及公共建筑项目已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省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已达95%。

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四川省将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去年3月在乐山市召开了全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座谈会,就该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做了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要求在夏热冬冷地区积极推广自保温体系。为推动自保温墙体材料健康发展,该省编制了《建筑自保温墙体热工性能技术导则》并转发全省实施,对不同结构体系的自保温墙体材料当量导热系数作出明确规定,只有达到相应的指标才能作为自保温墙体材料在工程中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四川省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核和监管,积极组织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申报,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全省建设领域的应用。自2006年起,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先后将成都市申报的龙锦慧苑居住小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1研究所101号科研楼等项目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日前,龙锦慧苑居住小区已完成测评验收,获得能效标识二星认证。邛崃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青城国际酒店已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的项目验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该省把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建节能改造与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了省级机关20幢办公楼和相关院校的能耗统计及审计工作,并按时进行了公示。开展了既有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试点工作,目前西华大学、电子科大作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完成了西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能耗监测示范工程、成都市八宝街111号办公楼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示范工程,节能效果良好。为摸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验,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办公大楼进行外墙外保温节能改造,发挥带头作用,以推动全省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

做好灾后重建的建筑节能工作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四川省把建筑节能纳入综合竣工验收备案环节,有效地规范了灾后重建中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同时,积极做好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组织实施建筑废渣垃圾处理示范项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单位成立了建筑废渣垃圾处理研究工作机构展开调查研究工作。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司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领导考察调研了示范生产线,对生产线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景观照明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在城市景观照明方面,该省从2004年就开始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同时采用GPRS控制系统,实行集中控制和分时控制,以节约用电。目前,成都市已安装LED路灯5860余盏,绵阳市已安装4000余盏。绵阳等城市启动了全国能源管理方式,市政府与四川九州光电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绵阳LED路灯的节能改造,确保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该省还严格执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努力降低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景观照明能耗,使过度景观照明的倾向得到控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景观照明的开闭,除重大节日和大型庆典活动外,一律不开启景观照明。各地按省厅要求,基本上取缔了大功率的投光灯、强力探照灯等耗能灯具,同时改造城市景观照明分散管理模式,实施“一把闸刀”统一管理。